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廣弘明集 (No. 2103_ 道宣撰 ) in Vol. 52

[First] [Prev+100] [Prev]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心。於外有數。分別之見不亡於内無心。誘引
之功莫匱。甚秋毫之方巨岳。踰尺鷃之比大
鵬。不可同年而語矣。莊生云。吾亡是非不亡
彼此。庸詎然乎。所以小智不及大智。小年不
及大年。惟彭祖之特聞。非衆人之所逮也。況
三世之理不差二諦之門可驗。是以聖立因
果。凡夫有得聖之期。道稱自然。學者無成道
之望。從微至著。憑繕剋而方研。乘因趣果。藉
薫修而始見。彼既知而故問。余亦述而略答。
詳夫一音普被。弱喪由是同歸。四智廣覃。眞
如以之自顯。自顯也者*惟微*惟彰。同歸也
者孰來孰去。蓋知隨業受報。二鳥不嫌其短
長。因濕致生。兩蟲無擇於飛化。不存待與無
待。明即待之非待矣。請試論之。昔闞澤有言。
孔老法天。諸天法佛。洪範九疇承天制用。上
方十善奉佛慈風。若將孔老以匹聖尊。可謂
子貢賢於仲尼跛鼈陵於駿驥。欲觀渤澥更
保涓流。何異蔽目而視毛端。却行以求郢路。
非所應也。非所應也
且王導周顗宰輔之冠蓋。王濛謝尚人倫之
羽儀。次則郗超王謐劉璆謝客等。並江左英
彦七十餘人。皆學綜九流才映千古。咸言性
靈眞要可以持身濟俗者。莫過*于釋氏之教。
及宋文帝與何尚之王玄保等。亦有此談。如
其宇内並遵斯要。吾當坐致太平矣。尚之又
云。十善暢則人天興。五戒行則鬼畜絶。其實
濟世之玄範。豈造次而可論乎。中舍學富才
高文華理切。秦懸一字蜀挂千金。何以當茲
奇麗也。不量管見輕陳鄙俚。敢此有酬。示麻
續組耳。李舍人得琳重釋。渙然神解重疑頓
消。仍以斯論廣*于視聽。故得二文雙顯。各
其志乎
廣弘明集卷第十八



廣弘明集卷第十九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法義篇第四之二
  内典序 齊沈約 齊皇太子解講疏 
約 齊竟陵王發講疏并頌 *沈約 齊竟
陵王解講疏二首 *沈約 與荊州隱士劉
虯書三首 齊竟陵王 請梁祖講金字
波若啓并答往
反六首
 梁皇太子綱 述御講波若
序 梁陸雲 叙御講波若義 梁蕭子顯
謝御講波若竟啓 梁皇太子 内典
沈約 奉齊司徒竟陵王教
尚矣哉群生之始也。義隱三藏之外。事非二
乘所窺。自並識逹同奔隨縁受業。人天異軌
&T037173;動殊貫。苦樂翻回愚智相襲。莫不宅火輪
鶩擬焔飈遷。以寸陰之短晷。馳永劫之遙路。
精靈起伏萬緒千名。如來發源恒品。蓋亦含
生之一至於並首爭馳。斯固未或異也。至於
覆簣無始之初成功短籌之末。塗遙業遠妙
軫遐長。累明積慧靈覺獨曉。巨相四八照曜
於大千。尊法二九苞籠乎無外。六度之業既
深十力之功自遠。濟物以權降魔匪力。妙法
輪轉甘露啓霏。舟輿六趣津梁五道。登四衢
之長陌。由一乘之廣路。斯既事盈方等義
滿神宮。逮于大權恊化對揚宗極。徇物兆
於慈悲。亡身著于非已。行符四等道昇十
地。若乃靈性特逹得自懷抱。神功妙力無待
學成。孤策獨騖莫知所限。結習紛綸一隨理
悟。又有捐情屏慮身心靡欲。厭生死之長勤。
眷寂滅而投軫。遙然自得漏累煙銷。且津心
適道功非一業。雖會理共源而萌情或異。是
故高心邈行分路同趨。忘懷屏欲殊塗一致。
或草礫身體投骸林澤。内亡形相外馴兕虎。
或坐臥行立迹不違衆。禪業定門造次無爽。
安忍與金石同固。戒行與寶珠等色。雖秋禽
季至春鮪時登。而耿介長蔬。忡怛在念妙迹
匪遐。神塗密邇有悟必通。由之斯至。故能
藉智探虚乘心照理。區區懷抱融然靡執。倶
處三界獨與神遊。包括四天卷舒萬劫。聞片
義而陟道場。受一言而昇彼岸。長夜未開心
關自曉。淹迴聖迹寢息神光。既負槖以從師。
亦栖林以綜業。足蹈慧門學通龍藏。妙吼遐
徹鸞音自遠。若夫叉跪運心期誠匪迹。而導
逹神功照啓未悟。唱説之美義兼在斯。曁九
土殊風八方舛俗。遊化所*苞事出弘奬。皆足
以遷光淨域登儀寶地。並黜華剪飾破愛辭
親。鼓枻無生之流。方軌俗表之路。固已千佛
摩頂七住齊功。至夫清信士女植縁曠劫。雖
復容服未改而戒徳内弘。瞻毘耶而聳轡。望
波斯而迴軫駕四禪之眇眇。泛八解之悠悠。
若乃十號尊崇三逹靡礙。雖法身非有而常
住在躬。能仁權迹四門。既非悟道之始假滅
雙樹。寧有薪盡之窮。而天人瞻慕彷彿興情。
彫金範玉圖容寫状。靈儀炫日寶刹臨雲。或
役鬼神之功。或資髓腦之力。製非人匠寶以
合成。莫不龍章八采瓊華九色。至乃齒髮傳
靈衣履遺證。聖迹彪炳日煥於閻浮。神光陸
離星繁於淨域。若乃乘此直心推誠闇往。則
半息可追一念斯至。感降參差雲霏霧委。此
照被象譯輝映縑圖。夫秉牘書事其流已
遠蓋所以彪著往迹煥述遐聲。雖篆籀異文胡
殊則。至於協暢心靈抑揚訓義。固亦内外
同規人神一揆。墳典丘索域中之史策。本起
下生方外之紀傳。統而爲言未始或異也。而
經記繁廣條流舛散。一事始末帙理卷分。或詞
義離斷。或文字互出。甫渉後條已昧前覽。尋
源討流未知攸適。雖精理瑩心止乎句偈。而
初悟始學致惑者多。且中外群聖咸載訓典。
雖教有殊門而理無異趣。故眞俗兩書遞相
扶奬。孔發其端釋窮其致。撒網去綱仁惠斯
在。變民遷俗宜以漸至。精麁抑引各有由然。
是故曲辯情靈栖心妙典。伏膺空有之説。博
綜兼忘之書。該括群流集成茲典。事以例分
義隨理合。功約悟廣莫尚於斯。可以理求證
成妙果。若乃載司南之車猶稱靡惑。服四照
之草得用不迷。況乎六馬同鑣萬流共貫。日
月經天方斯未已。河海帶地夫豈足云。蓋入
道之筌蹄。群生有悟於此也
  南齊皇太子解講疏沈約
皇太子。以建元四年四月十五日。集大乘望
僧於玄圃園。安居寶池禁苑。皆充供具珍臺
綺榭。施佛及僧。振玄音於六霄。暢微言於
永劫。三逹宣其妙果。十住賛其祥縁。踐二
氣而業*昇離九旬而功就。曁七月既望乃敬
捨寶軀。爰及輿冕自纓以降凡九十九物。願
以此力普被幽明。帝室有嵩華之固。蒼黔
仁壽之福。若有淪形苦海。得隨理悟。墜體&T037173;
塗不遠斯復。十方三世咸證伊言。茲誓或
無取正覺
  齊竟陵王發講疏并頌*沈約
大矣哉妙覺之爲妙也。無相非色空不可極。
而立言垂訓以汲引爲方。慈波慧水雖可漑。
而莫知其源者也。靈篇寶籍遠採龍藏。蓋無
得而言焉。至于義指天山之表文隱交河之
外。又非斷籌所能算也。逮于祇樹菴園之妙
吼四諦一乘之正説。重譯而通中土。莫不恒
沙之一焉。而詞源海廣理塗雲奧。雖字流附
響萬軫同趣分條散葉離文析句。未或&T019598;
其萬一也。竟陵王殿下。神超上地道冠生知。
樹寶業於冥津。凝正解於冲念。若夫方等之
靈邃甘露之深玄。莫有不遊其塗而啓其室
也。祕藏之被東國者靡不必集。皆繕以寶縑
文以麗篆。凝光瓊笥炫采瑤縢。思欲敷振微
言昭感未悟。乃以永明元年二月八日。置講
席於上邸。集名僧於帝畿。皆深辨眞俗洞測
名相。分微靡滯臨疑若曉。同集於邸内之法
雲精廬。演玄音于六宵。啓法門於千載。濟濟
乎實曠代之盛事也。自法主*以降曁于聽
僧。條載如左。以記其事焉。乃作頌曰
十號神寂。三逹空玄。迹由聖隱。教以慈宣。
葐蒀緒法。昭哲遺筌。標聲妙住。騰華寶蓮。
文摛龍藏。義溢中天。惟王禀照。道冠増&MT01805;
羅寶幄。雲開梵筵。思馳春馬。理析秋蝉。靈
徇采。正水興漣。乘茲上果。永導芳縁
  竟陵王解講疏一首*沈約
夫憑形輝化必由委氣之塗。因方導理必同
肖天之質。是以表靈邃瑞。誕聖王宮。駐采辰
緯。停華日月。故能積慈成聖累妙成空。坦
昭路於道場。拔迷根於苦岸。弟子蕭子良。
慮煩襟棲情正業。肅萃僧英敬敷慧典。密
藏奧文雲開雨散。今魄首丹逵日弦上朔。
歩凝想空明屬念。雖神迹稍緬而遺塵在茲。
乃飾筵藻殿張帷盛邸。絜誠祇事建斯寶集。
蘭泉波涌芳藹雲迴。祕理探微玄貺悠邈。宗
條既擧窮功允就。論堂卷坐義鼓停音。乘此
芳縁將*昇上住。十方三世有證無爽
  又竟陵王解講疏一首
夫妙極衆象。湛思必通。理冠群方。有感斯
應。自鸞音輟唱圓光寢輝。委華之相不傳。踊
地之符已遠。片言入道。事難於造次。一悟
階空。効隔於俄頃。若非積毫成仞累爝爲明。
無以方軌慧門維舟法岸。弟子是用夕惕載
懷。惟日不足者也。故敬集名僧夤敷奧籍。
振微起滯輪動雲迴。月殷含呂魄弦上日。甘
露既窮輟言寶座。卷文罷席衣屣相趣。仰惟
先后禀靈娥徳協景軒度。道載華岳化洽汾
陰。早棄蘭宮夙違椒掖。千乘不追萬鍾靡及。
終天之慕不續於短年。欲報之誠*思隆於
永劫。敬捨軀服以充供施。藉此幽通控情妙
覺。仰願聖靈速登寶位。越四天之表。記十
號之尊。惟茲三世咸證於此。敢誓丹衷庶符
皎日
  與荊州隱士劉虯書
  齊文宣公蕭子良
劉虯初爲富陽令。後爲南郡丞。頃之自
免。始事拂衣。時年三十二。論者比漢疏邴
焉。遂辟穀却粒。餌朮衣麻。布衣草屩茅室
土帳。禮誦長齋六時不闕。世諦典籍不復
修綜。碁書小藝一切屏絶。惟研精佛理。述
善不受報。頓悟成佛義。當時莫能屈。注法
華等經。講涅槃大小品等。齊建元初。詔徴
通直散騎侍郎。不就。文宣深妙法。以
虯精於釋理。要其東下與虯書曰。玉燭登
年金商在律。炎涼始貿動靜惟安。勤味道
腴幸遵雅尚。豈不樂哉。僕誠幸甚。百姓一
心衆生不疾。比屋可封。將又何求。但良書
獨擁善談無析。願言之。子實痗我心。所
以不遠千里尺書道意。自淳清既辨澆
代襲。隱顯之術參差。默語之途紛互。或飾
智以驚愚。或激清以忤俗。或穢己以闇
通。或謬歌以明道。屠羊駔馬未足燐其堅。
陽狂如愚豈能緇其白。官楚蕃魏。人外之
氣逾邈。入漢遊梁。區中之韻彌少。及攉其
輕重品其得失。則淵懷洞賞。寧或符之。僕
夙養衿長慕出概。迹塵珪組心逸江
湖。未面自親聞風如舊。而迴駕之念徒軫。
門之禮無階。固已佇軸深衷。傾筐遐路
者矣。君矯然獨遠。確乎難拔。素志與白雲
同悠。高情與青松共爽。宣習質文。緇林枯
而重&T041396;。昭辨空有。連河壅而復滔。所謂忘
言之人可論天人之際。豈能鳳擧鶴翻有
心儀萃。高踰愛海比策禪衢。沾濠射之冥
遊。屈祇鷲之法侶。闡三乘於窮子。發二諦
於困蒙。有是因也。何有暢歟。今皇風具穆
至道弘被。四海不溢五嶽無塵。膠序肇修
經法敷廣。人賤璣璜家習禮讓。樵蘇以時
郊林全鬱。罿網有節鱗羽偕翔。至於曾山
絶澗環帶畿畎。膏田沃野亘望無躔。信可
以招往隱倫栖集勝寄。故文擧築室治城
之阿。次宗植援西山之趾。葛洪考磬於海
岫。釋遠肥遁於鍾幽。毎踐其遺蹤輒深九
原之歎。若高歩可迂復何懷乎四子。昔宣
尼之見伯雪。師利之往維摩。豈不知相忘之
道哉。諒有以也。未叙之間爲道自愛。一二
陵琚之口具王元長之辭也
王又與南郡太守劉景&MT02247;曰。去冬因君
與劉居士書。今春得其返文。辭趣翩翩足有
才藻。實子雲之筆札。元瑜之書記。申復咨
嗟彌用欽想。此子含眞抱璞比調雲霞。背俗
居幽寓歡林漵。養志南荊。可與卞寶爭價。韜
楚服。固同隋照共明。雖顏段之栖遲偃仰
楊鄭之寂寞恬惔。取之若人。信可同日而語
矣。且道性天悠禪心自謐。敦悦九部研味三
乘。在家菩薩行之而不艱。白衣居士即之而
方易。誓將燭昏霾於慧炬。拯淪溺於法橋。
扇靈崿之留風。鏡貞林之絶影。僕栖尚既同
情契彌至。而悠悠京苑間以江山。假復神通
遠邇冥交。曉曙譸得寫析深衿。辨明幽旨。
迹生滅之中談。究眞俗之諦義。故重有別書。
招來畿邑君問道之次。具爲敦請。此蘭山
桂水既足逍遙。儒侶玄宗復多朋往。非以一
爵相加。豈其旌蒲爲分。直闇投誠素。庶必
能玄了。脱倏爾來儀想。時加資遣也
又使虯郷人吏部郎庾杲之致書喩旨曰。司
徒竟陵王懋於神者。言象所絶。接乎事者遠
近所宗。鍾石非禮樂之本。纓褐豈朝野之謂。
想闇投之懷不以形骸爲阻。一日通籍梁邸
親奉話言。夢想清顏爲歳已積。以丈人非羔
雁所榮。故息蒲帛之典勝。寄冥通諒有風期
之遲。君王卜居郊郭縈帶川阜。顯不徇功晦
不標迹。從容人野之間。以窮二者之致。且弘
護爲心廣敷眞俗。思聞繋表共剖衆妙。式莚
山阿虚館川涘。實望賁然少酬側遲。昔東平
樂善。旌君大於東閤。哲王愛素。致吾子於
西山。豈不盛歟。百齡飄驟凝滯自物。千載一
期爲仁由己。且凌雪戒。途非滅跡之効。鴻
鍾在御。豈銷聲之道。已標異人之跡。故有
同物之勞。豈山水無情。應之以會愛*閑在
我。觸地蕭條。衡岳何親。鍾山何薄。想弘思有
在不俟繁言
虯内固已決。非復外物所動。建武初。徴爲
國子博士。二年冬疾甚迻在江州。白雲徘徊
似入櫩戸。有異香氣空中磬聲因卒。年六十。
弟子等若喪父而無服。道俗赴葬者數百人。
餘論爲集。二十四卷。梁大通三年。諸子稽於
諡法。高人庾詵曰。道徳博聞曰文。可進之
諡也。陳寔曰。文爲世範行爲士則。迺諡曰文
範先生。南郡太守任彦昇曰。余與先生雖年
世相接。而荊呉數千。未嘗膝行下風禀承餘
論。豈直發憤當年。固亦恨深終古。然叔夜之
叙黔婁。韓卓之慕巨仲。未必接光塵承風
采。正復希向遠理。長想千載。然其人自高。假
使横經擁帚日夜掃門。會不覩千刃之一
咫萬頃之涓澮。終於對面萬古莫能及門。故
以此弭千載之恨。幽貞子虞孝敬曰。其子之
逹。仕梁太常。與余善。求其先人遺書。次以
爲傳云
  請御講啓并勅
皇太子綱
臣網臣綸臣紀言。臣聞紫宮麗天著明玄象。
軒臺在岳逖聽良書。是以道彌隆而禮愈縟。
徳彌溥而事愈泰。此蓋彰至治之尊。牧生民
之本也。伏以大光嚴殿。侔神垂則*冲天開
宇。功深大壯事協文明。儀辰建極。切*雲啓
構。照燭三光含超百堵。咸謂心華所表。復非
良匠之力。神通所現。不藉子來而成。實唯淨
國固絶薫落之禮。高邁釋宮理無鹿鳴之宴。
竊惟妙勝之堂。本師於茲佛吼。摩尼之殿。如
亦闡法音。伏希躬降睟容施灑甘露。油然
慧雲霈然慈雨。光斯盛業導彼蒼生。履天居
而説無相同眞也。建佛事而被率土化俗也。
同眞化俗。至矣哉。一擧而二美顯。豈不大
乎。與彼鈃山之上傅巖之下西都鳳凰
陽鸑鷟。安足同日而語哉。敢露丹愚伏待矜
遂。輕干聽覽。流汗戰讋。謹啓
省啓。欲須吾講具汝等意。書云一日二
萬機。今復過之。年耆根熟氣力衰耗。荷此黼
扆有踰重負。日中或得一食。或不得食。周旦
吐握未足爲勞。楚君旰食方今非切。未明求
衣聿來弗休。晝勞夜思精華已竭。數術多事
未獲垂拱。兼國務靡寄豈得坐談。須道行民
安乃當議耳。越勅
  啓請御講*并勅
臣綱臣綸臣紀言。一日輕敢上聞。願垂法
雨。天鑒凝遠未蒙降遂。預均藥木誠同器水。
徒美春華還憐秋藿。伏惟
陛下。徳冠受圖道隆言契。四三六五不能喩。
十堯九舜無以方。而秋風動條。尚興未息之
念。一物失所。猶起納隍之仁。方留衢室之情。
未議石渠之講。竊以神通所現一念萬機。大
權所行應時三密。猶處禪寂影現十方。一起
道場已爲八會。豈與吹律之后均熊湘之勞。
鑄鼎之君切風雨之務。伏願以平等慧行如
來慈。爲度蒼生降希有事。使朝滿一乘情皆
十善。智珠法炬人人並持。四忍五明家家可
望。謹冐天威重以聞啓。翹誠注仰伏希允
遂。使北冀無山。豈自高於曩日。南陽迴景。不
獨隔於當今。謹啓
省重啓。猶欲須吾講説具汝
所懷。亦不異前答。縁邊未入國度多乏。如是
等事恒須經討。其餘繁碎非可具言。率土未
寧。菜食者衆兼欵附相繼。賞與未周。怨望者
多懷音者少。漢世渾并賈誼亦且流慟。魏室
無虞楊阜猶云可悲。況今爪牙腹心不二之
臣。又論道帷幄之士。四聰不開八逹路擁。王
侯雖多維城靡寄。晝厲夕惕如履霜刃。以朽
索馭六馬。豈足爲喩。詩不云乎。知我者謂我
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方今信非談曰汝
等必欲爾者自可令諸僧於重雲中道義也。
越勅
  *又*啓請御講*并勅
臣綱臣綸臣紀言。敢藉寵靈頻干聽覽。再降
神旨未垂臨燭。伏以皇政廣覃天覆悠遠。海
河夷宴日月貞明。洛水有稱蕃之胡。藁街有
歸命之虜。奉弋已戢秋塵不飛。槐棘均多士
之詩。貂璫有得賢之頌。聖徳*冲謙劬勞日
昃。猶以時多禹歎物未堯心。百辟慚惶群司
聳蕩。臣等或三善靡聞。或一官不効。嗜鮑逢
宰相之誚。學儉得參軍之譏。而自以結根天
苑竊高前載。是以匪懼塵黷復敢上聞。伏願
樂説大慈特垂矜許。放光動地。不以法妨俗。
隨機逗藥。不以人廢言。俾茲含生凡厥率土。
心花成樹共轉六塵。鏡裏得珠倶開三障。於
其誠願孰不幸甚。累冐宸嚴倍増戰息。謹

省汝等啓復具所懷。汝等未逹稼穡之艱難。
安知天下之負重。庸主少君所以繼踵顛覆。
皆由安不思危。況復未安者耶。殷鑑不遠在
於前代。吾今所行雖異曩日。但知講説不憂
國事。則與彼人異術同亡。易言。其亡繋于苞
桑。斯則乾乾夕惕僅而後免。汝等思之。一
二具如前勅。越勅
  *謝上降爲開講啓
臣綱啓。舍人徐儼奉宣
勅旨。無礙大慈不違本誓。來歳正月開説三
慧經。伏奉中詔身心喜躍。飢蒙王膳比此未
踰。貧獲寶珠方斯非譬。伏以元正慶流大裘
禮畢。慧雲續潤法雨仍垂。出世洪恩與陽春
而布澤。俾茲含生隨藥木而増長。歡同萬國
福浹九圍。豈直愚臣得未曾有。謹宣令勅馳
報綸紀。具爾相趣無辭上謝。謹啓
  啓奉請上開講并勅
臣綱言。竊以眞如無説非筌不悟極果不應
注仰斯通。故器有水縁。方見圓羲之影。藥
含長性。得墜慧雲之慈。伏惟陛下玉鏡宸居
金輪馭世。應跡有爲俯存利物。不違本誓開
導愚蒙。驅十方於大乘。運萬國於仁壽。豈止
治斤田粟功侔造化。疏江決河削成天下。智
高九舜明出十堯。頻徙鑾蹕降甘露雨。天人
舞蹈含生利益。是以背流知反迷岸識歸。臣
自叨預趨聞渇仰無厭。一日冐陳丹欵。伏希
復轉法輪。未迴聽卑之恩。尚絶愚臣之願。
慺慺寸志重敢披祈。伏願特降一音曲矜三
請。被微言於王舍。集妙義於寶坊。聖心等視
蒼生猶如一子。遂臣之請即是普被無邊。如
蒙允許衆望亦足。兩肩荷負豈敢爲喩。不任
下願。謹啓事以聞。謹啓
省啓。具汝所懷。法事既善豈不欣然。吾内
外衆縁憂勞紛總食息無暇。廢事論道是所
未遑。汝所爲未體國也。越勅
  啓謝上降爲開
臣綱啓。臣丹願懇誠屢冐宸扆實。希降甘露
雨普被三千。天聽孔邈未垂鑒遂。旱苗傾潤
豈比自怜。暍鳥思林寧方渇仰。近因大僧正
慧令伏敢重祈。降逮勅旨垂許來歳二月開
金字波若經題。殊特之恩曲應愚請。稽拜恭
聞不勝喜躍。身心悦樂如觸慈光。手足蹈舞
義非餘習。伏以香城。妙説實仰神文。潤方雲
雨明踰日月。能使迷途識正大夢均朝。梵志
懼來天魔遙禮。提桓所聽而今得聞。波崙所
求希世復出。其爲利益深廣無邊。九圍獲悟
十方蒙曉。雖復識起初流心窮後念。方當共
捐五蓋倶照一空。巍巍蕩蕩難得爲喩。臣仍
屈慧令續宣此典。大乘普導寔由聖慈。伏筆
罄言寧宣載荷。不任下情。謹啓事謝聞。謹啓」
  御講波若經序一
夫理臻畢竟而照盡空寂。入三門而了觀。導
五濁而超津。譬茲烈炎遠衆邪而不觸。如彼
出日示一相以趨道。自羅閲闡其玄言香
弘其妙説。彌勒表字於圓光。帝釋念善於明
咒。受持讀誦神力折於猛風。恭敬尊重福利
踰於寶塔。蓋衆聖之圓極而萬法之本源也。
皇帝眞智自己大慈應物。送迎日月緯絡天
地。鎭三季之澆風。緝五際之頽俗。出臨衢室
退事齋居。非以黄屋爲尊。毎以蒼生爲念。徳
遍區宇。未足顯於至仁。理絶名言。更殷勤於
密説。昔慧燈隱耀法藏分流。二乘踳馳五
部乖謬。訶黎狹劣。徒仰黒月之光。毘曇
滯。未見沈珠之寶。自聖皇應期探盡幾妙。決
散群迷摧伏異學。極天宮之浩博。窮龍殿之
祕深。於是大發菩提深弘波若。永斷煩惑同
歸清淨。潤甘露於群生。轉法輪而不息。上以
天監十一年注釋大品。自茲*以來躬事講説。
重以所明三慧最爲奧遠。迺區出一品別立
經卷。亦由觀音力重特顯普門之章登住行
深。迺出華嚴之品。故以撮擧機要昭悟新學
者焉。大僧正慧令。蓋法門之上首。亦總持之
神足。願等須提之問。遂同迦葉之請。迺啓請
御講説斯經。有詔許焉。爰以大同七年三月
十二日。講金字波若波羅蜜三慧經於華林園
之重雲殿。華林園者。蓋江左以來後庭遊宴
之所也。自晋迄齊年將二百世。屬威夷主多
僣。舞堂鍾肆等。阿房之舊基。酒池肉林
同朝歌之。故所自至人御宇。屏棄聲色。歸傾
宮之美女。共靈囿於庶人。重以華園毀折。
悟一切之無常。寶臺假合資十力而方固。捨
茲天苑爰建道場。莊嚴法事招集僧侶。肅肅
神宇。結翠巘之陰。峨峨重閣。臨丹雉之上。廣
博光明。有邁菴羅之地。身心安樂。寔符歡喜
之園。于時三春屆節萬物舒榮。風日依遲不
寒不暑。瑞華寶樹照曜七重。玉底金池淪漪
八徳。洞啓高門雲集大衆。趨法席以沸諠。聽
鳴鐘而寂靜。皇太子智均悉逹徳邁曇摩。捨
三殿之俗娯。延二座以問道。宣成王及王侯
宗室等亦咸發深心。並修淨行。薫戒香以調
善。服染衣而就列。廕映蝉冕委蛇冠帶。排金
門登玉階者濟濟成群。既而警蹕北趨棨戟
東轉。門揚清梵傍吐香煙。被淨居之服。昇
須彌之座。八種妙聲發言無滯。十方竦聽隨
類得解。甚深之義在挹注而難竭。樂説之辯
既往復而彌新。至如宿學耆僧。亟淪偏。執專
扶數輪。未了經文。變小意以稱量。仰大尊
而發問。於是操持慧刃解除疑網。示之迷方
歸以正轍。莫不渙然氷釋欣然頂戴。若蓮華
之漸開。譬月初而増長。凡聽衆自皇太子王
侯宗室外戚。及尚書令何敬容百辟卿士虜
使主崔長謙使副陽休之及外域雜使一千三
百六十人。皆路逾九驛途遙萬里。仰皇化以
載馳。聞天華而踊躍頭面伸其盡禮。讃歎從
其下陳。又別請義學僧一千人於同泰寺。夜
覆制義。並名擅龍象智曉江河。傳習譬於瀉
瓶。諷誦同於疾雨。沙門釋法隆。年將百歳。學
周三藏識洞八禪。説法度人顯名於關塞之
北。聞中國應講摩訶波若經。故自遠而至。時
僧正慧令猶未啓講。京師道俗亦不知御應
講也。至發講之日。又有外國僧衆。不可勝數。
並衆所不識。同集法座。故知放光遍照地神
唱告。豈勞馳象之使。冥符信鼓之期。會稽
鄮縣阿育王寺釋法顯。修習苦行志求慧解。
既等鬱多之思惟。亦同波崙之懇到。迺於
講所自陳願力。刺血灑地用表至誠。昔剜體
供養析骨書寫。歸依正法匪悋身命。以今
望古信非虚説。凡講二十三日。自開講迄於
解座。日設遍供普施京師。文武侍衞並加班
賚。上光宅天下四十餘年。躬務儉約體安菲
素。常御小殿裁庇風雨。所居幄座僅於容膝。
外絶三驅之禮。内屏千鍾之宴。膳夫所掌歳
撤萬金。掖庭之費年減巨億。兼以博收地利
同入珍於撓海。盈息泉府譬無盡於龍金。故
能不勞人力無損國度。財法兼施周流不竭。
是講也。靈異雜沓不可思議。一則宮中佛像
悉放光明。二則大地震動備諸踊沒。三則夜
必澍雨朝則晴霽。淑氣妍華埃塵不起。四則
楗椎既鳴講筵將合。重肩絓轂填溢四門。而
人馬調和不相驚擾。五則所施法席止坐萬
人。而恒沙大衆更無迫迮。六則四部曠遠咸
聞妙説。軒檻之外聽受益明。七則淨供遍設
厨匪宿辯。妙食應時百味盈溢。八則氛氳
異香從風滿觸。九則鏗鏘雅樂自然發響。十
則同聲讃善遍於虚空。斯蓋先佛證見諸天
應感。超踊寶於昔靈邁雨華於往瑞。是時率
土藻抃含靈慶悦。願預福田爭事喜捨。上皆
區其心迹爲發大願。竊以一句奉持尚生衆
善。二字經耳猶階勝報。況廣運大乘遍揚正
法。等發慧根同趣妙果。方當祕諸寶函傳彼
金字。亘萬劫以光明。彌大千而利益。盛矣哉。
信無徳而稱也。小臣預在講筵。職參史載。謹
録時事以立。今序
御出同泰寺講。金字般若經義疏并問答
第一
  第一日二月二
十六
  發般若經題六人
論義
  御講金字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序
侍中國子祭酒臣蕭子顯
羲迺神。八象所以成列。周文克聖。六虚
所以廣陳。蓋導俗之偏典。非通方之大訓。
至如漢明自講局以儒術。簡文談疏復謝專
經。猶靈若之觀井甃。雲夢之在胸中也
皇帝體至道而揚盛烈。亶聰明而作元后。十
地斯在俯應人王。八福是生允歸世主。玄覽
無際眇塵劫之初。寂照所通該宇合之外。屈
此無爲示同有學。檀忍兼修禪慧雙擧。超國
城而大捨。既等王宮之時。量珍寶於四天。又
同轉輪之日輕之。若鴻毛。去之如脱屣。故以
道駕皇王。事高方册。若非蘊生知之上徳。蓄
機神於懷抱。洞比三明齊功二智。孰能與於
此者哉。金字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者。蓋法部
之爲尊。乃圓聖之極教。開宗以無相明本。發
軫與究竟同流。奧義雲霏深文淨富。前世學
人鮮能堪受
皇上愛重大乘遨遊法藏。道同意合眷懷總
持。親動王言妙踰綸紱。導明心之遠筌。標空
解之奇趣。乃摛以翠縑刻爲金篆。衆具寶飾
品窮無價。芝英讓巧金碧相輝。雖榮光之翌
河圖。方此非瑞。青玉之爲仙簡。於焉己劣。皇
太子承萬機之暇日。藉聽朝之閑覽。譬彼薫
風願聞弘説。慇懃奏請然後獲從。以中大通
五年太歳癸丑二月己未朔。二十六日甲申
輿駕出大通門幸同泰寺發講。設道俗無遮
大會。萬騎龍趨千乘雷動。天樂九成梵音四
合。震震填填塵霧連天。以造于道場而建乎
福田也。既而龍袞輟御法服尊臨。殿華紫紺
匹高廣。上界莫之擬。新學不能昇。天容
有穆降詔音旨。弘捷疾之辯。騁無畏之辭。炙
輠無窮連環自解。恣所請問渙然氷釋。滯義
同遣疑網皆除。亦猶懸鏡之不藏衢樽之俟
酌。加以長筵亘陛冠冕千群。充堂溢霤僧侶
山積。對別殿而重肩。環高廊而接坐。錐立不
棘刺無地。承法雨之通潤。悦甘露而忘歸。
如百川之赴巨海。類衆星之仰日月。自皇太
子王侯。*以下侍中司空袁昂等。六百九十八
人。其僧正慧令等義學僧鎭座一千人。晝則
同心聽受。夜則更述制義。其餘僧尼及優婆
衆優婆夷衆男官道士女*官道士白衣
居士。波斯國使。于闐國使。北館歸化人。講肆
所班供帳所設。三十一萬九千六百四十二
人。又二宮武衞宿直之身。植葆戈駐金甲。並
蒙講饌別錫泉府。復數萬人不在聽衆之例。
外國道人沙呵耶奢。年將百歳。在檀特山中
坐禪。聞中國應有大講故自遠而至。機感先
通咫尺萬里。言語不逹重譯乃宣。三藏之解
聖情懸照。又波斯國使主安拘越。荒服遠夷
延參近座。膜拜露頂欣受未聞。多種出家聞
義爲貴。即有四人同時落髮。先是保誌法師
者。神通不測靈迹甚多。自有別傳天監元年
上始光有天下。方留心禮樂未遑汾陽之寄。
法師以其年九月。自持一塵尾扇及鐵錫杖奉
上。而口無所言。上亦未取其意。于今三十餘
年矣。其扇柄繋以小繩。常所綰楔。指迹之處
宛然具存。至是御乃鳴錫*昇堂。執扇講説。
故知震大千而吼法者。抑有冥符。是時歳云
芳春。毎夕雨注。法鼓晨鳴輒便清朗。時過兩
旬日盈三七。陽和協度雲景禎祥。至解講之
辰四衆雲集。懺禮栽畢而正殿十方大像忽
放光明。起自毫間遍於萬字左右。靈相炳發
金儀炫燿。俄而左邊十方菩薩像續復放光。
起右&MT00463;下逹于肩上。聖御躬自虔禮大衆咸
所觀贍。故知現此面門證明義旨。若夫多聞
弟子内聖垂風。右史記言實惟帝則。乃命近
臣纂録時事。凡厥諮諏罔不備擧。或通釋已
遠而疑審方來。或宗致未開而啓請先至。其
追審者皆是本習所懷。或隔日異辰義成先
後。或雖*申往復。終是一問聖旨。並隨方酬
接。如響應聲。萬物爲心事見乎此。後之學者
宜曉斯趣。上弘法歳久。凡諸學僧遠近同集
並會京師。而僧家之學師習相守。唯信口説
專仗耳功。鮮能尋究經文依求了義。上毎爲
之通解。神迷意得已在言先。裁引文句便至
數十。精詳朗贍莫能追領。舊學諸僧黯如撤
燭。弛氣結舌無人不然。萬衆仰觀一時心喜。
諸如此事非翰墨所能述。又外國諸僧所論
義者。不必關所立之義。直是素有心疑止來
求決。或發偈誦然後諮疑。或請問既罷讃歎
發願。或語畢還坐。衆倶不識。或諮竟便去。
莫知所在。容服非常凡聖難測。是講也。東儲
始啓止蒙七日。諸僧鑚仰欲罷不能。重復*申
請更蒙二七。而請益之衆喁喁不已。上以國
務久擁。不允所祈。將欲解座。皇帝捨財遍施。
錢絹銀錫杖等物。二百一種。直一千九十六

皇太子奉嚫玉經。格七寶經函等。仍供養經。
又施僧錢絹。直三百四十三萬。六宮所捨二
百七十萬。上親臨億兆躬自菲薄。司服所職
饔人所掌。若非朝廷典章。止是奉身之費。則
官一日將十萬生衣歳出千金。上並不取。
別自營給。服麁浣衣器同土簋。日一蔬膳過
中不餐。寒暑被襲莫非大布。所居便殿不
能方丈。昔之幄座今爲下床。傍無侍衞顧無
玩物。左右唯經書卷軸。所對但見香鑪錫杖。
昧旦坐朝日旰乃息。夜尋法寶明發不寐。所
利唯人所約唯已。誠起居之恒事禁中之實
録。又宮人常格年給數千萬。悉從停省無所
爲留。雖漢文衣不至地。光武穀數十斛。方之
蔑如矣。所造寺塔及諸齋會。不藉子來之民。
不同大酺之禮。皆是採山澤之地利。爲如法
之淨財。量入爲出資無外取。一役之勞計限
傭賚。故能構製等於天宮。設飯同於香積。國
朝大禮莫過三元。三元所設衆止數萬。隔歳
預營僅而後擧。監督紛糺以爲巨務。至於
此會出自淨財。遠近百姓願爲邑節。欣欣請
受爭取福分。不待號令不須課率。黍稷馨香
如期即至。數十萬衆饗之不盡。所以知是皇
上化力之所到。百姓善根之有成。至如軍國
恒度府庫常蓄固以天下爲公器則秋毫無
所侵也。初上造十三種無盡藏。有放生布施
二科。此藏利益已爲無限。而毎月齋會。復於
諸寺施財施食。又別勅至到張文休。日往屠
肆命切鼎俎。即時救贖濟免億數。以此爲常。
文休者先爲運吏。輒散運米與貧民。應入大
辟。上愍其一分惻然不許。非唯赦其重辜。乃
加以至到之目。既非憑煖之市義。又無汲
黯之請罪。人微宥重過於昔時。文休既荷嘉
貸。未嘗暫怠。日中或不得食。而足不得息
周遍京邑。行歩如飛。撃鼓揚幢負擔馳逐。
家禽野獸殫四生之品無不放捨焉。是時朝
臣至*于民庶。並各隨喜。又錢一千一百一十
四萬。上區其心迹列有十條。或捨財同今法
事者。或捨財以供養者。或捨財行慈悲者。或
捨財乞誦經者。或捨財入節供者。或捨財入
放生者。或捨財入布施者。或捨身施大衆者。
或燒指供養三寶者。或聞講啓求出家者。昔
如來化道獲悟不同。故法眼無生根性非一。
上並爲其人同發大願別見願文。小臣陪侍
講筵。謹立今序凡立義六科及答問
  一帙合録十三 第一日二月二
十六日
發般若經題六人
論義
 中寺僧懷冶城寺
憙 大僧正靈根寺慧令 龍光寺僧
綽 外國僧伽陀娑 宣武寺慧巨
都講枳園寺法彪唱曰。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制曰。蔓蒨云談何容易。在乎至理彌不可
説。雖罄兩端終慚四答。夫實智不動至理無
言。湛然莫測超爾獨遠。照盡空界不運其明。
用窮有境不施其功。無住住以之住。無得得
以之得。百福殊相同入無生。萬善異流倶會
平等。故能導群盲而並驅。方六舟而倶濟。成
菩提之妙果。入涅槃之玄門。三明不能窺其
機。七辯不能宣其實。大聖世尊不違本誓。以
方便力接引衆生。於無名相寄名相説。使訪
道者識塗令問津者知歸。所以於王舍城大
師子吼説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此經亦名爲
大品經。古舊相傳有五時般若。窮檢經論未
見其説。唯有仁王般若。題列卷後具有其文。
第一佛在王舍城説大品般若。第二佛在舍
衞國祇洹林中説金剛般若。第三佛在舍衞
國祇洹林説天王般若。第四佛在王舍城説
光讃般若。第五佛在王舍城説仁王般若。其
云金剛般若有八卷。淮南唯有校量功徳一
品。即其本名名金剛般若。卷後題云。佛五
説般若。此是初時説。此土未有第二時説。
兩説相反難得承用。大智論言。般若部黨有
多有少。止云。光讃放光道行。擧此三經不列
五時。此土有光讃放光道行三經。放光即是
大品。光讃道行與放光無殊。正以詳略爲異。
光讃起序品訖散華品。凡二十七品。大本至
散華有二十九品。光讃闕無二品。道行初起
假盡後囑累凡有三十品。依大本。際前
六品猶應有八十四品。道行闕無五十四品。
光讃道行與大品事義無異。爲是出經者辭
有文質。爲是在天竺時已分爲三部。前注大
品亦開爲五別。隨文析理非爲異處。僧叡小
品序云。斯經正文凡有四種。是佛異時適化
廣略之説。其文多者十萬偈。少者六百偈。此
之大品乃是天竺中品。但言四種不説五時。
前謂僧叡小品序。即是七卷般若隨從舊聞
致成差漏。不遠而復庶無祇悔。僧叡所言小
品即是道行般若何以知然。以三事撿。故知
其然。一道行般若尾末亦自題爲小品。二七
卷有二十九品。道行文有三十品。僧叡序三
十品者。不序二十九品者。三僧叡序。止讃道
行二字。其文言。玄章雖三十。冠之者道。言
雖十萬。倍之者行。行凝然後無生。道足然
後補處。以是義故知。道行經即是小品。大品
之名是道安法師出經後事。道安云。昔在漢
陰十有五載。講放光經歳常再過。爾時猶未
名爲大品。前來小品後至小品。有三十章。大
品有九十章。多少不同。以相形待小大之名。
所以得生。復有人言。佛説五時教。第一時在
鹿野苑轉四諦法輪。乃至第五時於雙樹間
轉大般涅槃。云大品經。是第二時教。淨名
思益是第三時教。法華經是第四時教。是義
不然。釋論言。須菩提聞法華經中説聲聞人
皆當作佛。是故今問。是畢定不畢定。是則聞
法華在前。説大品在後。以是因縁。不得言大
品經是第二時説。又如二夜經中説。佛從得
道夜。至涅槃夜。是兩中間所説經教。一切皆
實不顛倒。以是義知。從尼連禪河邊初得道
日。乃至娑羅林中入涅槃夜。常説般若波羅
蜜。中本起經云。如來始成道。優陀耶還。淨飯
王問。今者獨處思憶何事。優陀耶答云。世尊
唯空苦樂非眞。淨飯王言。災矣。悉逹一切
皆有。如何言無。反矣。悉逹與人爲讐。此是始
成道時。説般若波羅蜜。高貴徳王經言。菩薩
修行方等大般涅槃。不聞布施不見布施。乃
至不聞大涅槃不見大涅槃。知見法界解了
實相。空無所有。第九功徳經言。菩薩修大涅
槃於一切法悉無所見。若有見者不見佛性。
不能修習般若波羅蜜。不得入於大般涅槃。
乃至廣説。以如是因縁故。當知初成道日乃
至涅槃夜常説般若波羅蜜經。般若波羅蜜
是諸佛母。三世如來皆由是生。無相大法非
可戲論。豈得限以次第局以五時。根性不同
宜聞非一。亦復不但止有五時。往年令莊嚴
僧旻法師與諸學士共相研覈。檢其根性應
所宜聞。凡有三百八十人。是則時教甚爲衆
多。一人出世多人得利益。豈容止爲一根性
人次第五時轉大法輪。所言摩訶般若波羅
蜜經者。經題立名凡有三意。一以人。二以法。
三人法雙擧。辨意思益是以人名經。法華涅
槃是以法名經。淨名勝鬘是人法雙擧。此經
立名以法名經。離法無人離人無法。云何得
言此經以法爲名。般若是實法人是假名。此
是人家之法非法家之人。猶如道諦是法寶
攝。是故此經得受法名。名摩訶般若波羅
蜜。此是天竺音經是此土語。外國名爲修多
羅。此言法本。具含五義。一出生。二涌泉。三
顯示。四繩墨。五結鬘。訓釋經字亦有三義。一
久。二通。三由久者名不變滅。是名爲久。三世
不遷即是常義。通者理無擁滯。是名爲通。一
切無礙即是通義。由者出生衆善。是名爲
由。萬行軌轍即是法義。以經字代修多羅者。
修多羅名通。經名別。修多羅名所以通者。凡
聖共有所以爲通。經名別者此土聖人所説。
名之爲經。所以爲別以經字代修多羅。欲令
聞者即得信解。摩訶此言大。般若此言智慧。
波羅此言彼岸。蜜此言度。又云到。具語翻譯。
云大智慧度彼岸。言彼岸度者。蓋是國語不
同。此以爲非彼以爲是此以爲是彼以爲非。
隨俗之説更無異義。此中有四意。一稱徳。二
出體。三*辨用四明宗。大是稱徳。智慧是出
體。度是辨用。彼岸是明宗。此中復有二意。一
者法説。二者譬説。大者是法説。彼岸是譬説。
即以彼岸譬於涅槃。云何是大義。空是大義。
涅槃十八空云。言大空者。謂般若波羅蜜空。
此經言。色大故般若大不待小空。名爲大空。
大若定大。不名爲大。無徳而稱。是爲大義。
云何智慧義。能知諸法實相。是智義。能照諸
法無生。是慧義。若有照有得。不名智慧。無照
無得而本圓寂。是智慧義。云何爲度義。生死
是此岸。涅槃是彼岸。煩惱爲中流。以第一度
濟於四流。以是因縁。名之爲度。度若定度。不
名爲度。無去無來。是名度義。又云到者。以無
生慧能證涅槃。未到云到。是體性能到。故名
爲到。不見因有能到。不見果有所到。是名到
義。云何是彼此岸義。生死是此岸。涅槃是
彼岸。生死不異涅槃。涅槃不異生死。不行二
法是彼此岸義。所以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
薩摩訶薩修般若波羅蜜。當得薩婆若不。佛
言不。世尊。不修般若波羅蜜。當得薩婆若不。
佛言不。世尊修不修當得薩婆若不。佛言不。
世尊非修非不修當得薩婆若不。佛言不。世
尊若不爾云何當得薩婆若。佛言。菩薩摩訶
薩得薩婆若如相。須菩提又問言。世尊。菩薩
不以二法不以不二法。云何當得一切種智。
佛言。無所得即是得。以是得得無所得。又佛
言。色即薩婆若。乃至一切種智即薩婆若。色
如相乃至一切種智如相。皆是一相無二無
別。以是義故。名般若波羅蜜。若能離著取縁
忘懷求理。如響受聲如幻聽法。斯眞可謂般
若波羅蜜矣。止誦初章更無異識。義乖傳燈
心非受水。豈能宣金口於慧殿。散甘露於香
城。潤良田之種子。發菩提之萌芽。譬㘭堂
之水隨百川而入巨海。猶蟭蟟之目因千日
而窺大明。豈知其涯岸之所止泊。寧見照燭
之所近遠。憑藉大衆宿植徳。本仰承如來慈
善根力。儻有疑難冀能詶答。餘有問答一十
二卷。訪本未獲。故其文盡闕
  主上垂爲開講日參承并勅答
臣綱言。伏承輿駕臨同泰寺。開金字波若波
羅蜜經題。照迷生之慧日。導出世之長源。百
華同陰萬流歸海。幽顯*賛揚率土含潤。臣身
礙已來望舒盈闕。甘露普被人天倶萃。波若
魔事獨在微躬。馳係法輪私深剋責。不任下
情。謹奉啓奉承。謹啓
省啓具之。爲汝講金字般若波羅蜜經。發題
始竟四衆雲合華夷畢集。連雨累日深慮廢
事。景物開明幽顯同慶。實相之中本無去來。
身雖不到心靡不在。善自調養愼勿牽勞。尚
有兩旬日數猶&T049271;。今雖不同後會未晩也。吾
始還臺不復多勅。越勅
廣弘明集卷第十九



廣弘明集卷第二十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法義篇第四之三
  上大法頌表答 梁皇太子綱
上太子玄圃講頌并啓答 梁晋安王綱
涅槃經疏序 梁武帝
法寶聯璧序 梁湘東王繹
成實論序 梁簡文帝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