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廣弘明集 (No. 2103_ 道宣撰 ) in Vol. 00

[First] [Prev+100] [Prev]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一百七十人。讀訖奏云。老子止著五千文。更
無言説。臣等所議。姜斌罪當惑衆。帝加斌極
刑。三藏法師菩提流支苦諫乃止。配徙馬

廣弘明集卷第一



廣弘明集卷第二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歸正篇第一之二
  元魏書釋老志齊著作魏
高齊書述佛志隋著作王邵
  魏書釋老志齊著作魏*收
大人有作司牧生民。結繩以往書契所紀。羲
軒已還至於三代。墳典之迹爲秦所焚。漢採
遺籍復若山丘。固使六家七略班馬區異。釋
氏之學聞於前漢武帝。元狩中霍去病獲
昆邪王及金人率長丈餘。帝以爲大神。列
於甘泉宮。燒香禮拜。此則佛道流通之漸也。
開西域。遣張騫使大夏。還云。身毒天竺
國有浮圖之教。哀帝元壽中景憲受大月氏
王口授浮圖經
後漢明帝夢金人。項有日光飛行殿庭。傅毅
始以佛對帝。遣郎中蔡愔博士秦景等。使於
天竺寫浮圖遺範。仍與沙門迦攝摩滕竺法
蘭還雒陽。又得經四十二章及釋迦立像。帝
令畫工圖之。置清涼臺及顯節陵上。緘經於
蘭臺石室浮圖。或言佛陀。聲相轉也。譯云淨
覺。言滅穢成明道爲聖悟也。凡其經旨。大抵
言生生之類皆因行業而起。有過去當今未
來。歴三世識神常不滅也。凡爲善惡必有報
應。漸積勝業陶冶麁鄙。經無數劫藻練神明。
乃致無生而得佛道也。其間階次心行等級
非一。皆縁淺以至深。藉微而爲著。率在於積
仁順蠲嗜慾。習虚靜而成通照也。故其始修
心則依佛法僧。謂之三歸。若君子之三
也。又有五戒。去殺盜婬妄言飮酒。大意與仁
義禮信智同。云奉持之則生天人勝處。虧犯
則墜鬼畜諸苦。又善惡生處凡有六道焉
諸服其道者。則剃落鬚髮釋累辭家。結師資
遵律度相與和居。治心修淨行乞以自給。謂
之沙門。或曰桑門。亦聲相近也。其根業各差。
謂之三乘。聲聞縁覺及以大乘。取其可乘運
以至道爲名也。上根者修六度進萬行。
度億流彌歴長遠。登覺境而號爲佛也。本
釋迦文。此譯能仁。謂徳充道備戡濟萬物也。
降於天竺迦維羅衞國王之子。生於四月八
日夜。從母右脇而出。姿相超異者三十二種。
天降嘉瑞亦三十二而應之。以二月十五日
而入涅槃。此云滅度。或言常樂我淨。明無遷
謝及諸苦累也。又云。諸佛有二義。一者眞實。
謂至極之體妙絶拘累。不得以方處期。不可
以形量限。有感斯應。體常湛然。二權應者。謂
和光六道同塵萬類。生滅隨時脩短應物。形
由感生體非實有。權形雖謝眞體不遷。但時
無妙感。故莫得常見耳。斯則明佛生非實生
滅非實滅也。佛既謝往。香木焚屍靈骨分碎。
大小如粒。撃之不壞。焚亦不燋。而有光明神
驗。謂之舍利。弟子收奉竭香花致敬慕建宮
宇。謂之爲塔。猶宗廟也。故時稱爲塔廟者是
矣。於後百年。有王阿育者。以神力分佛舍
利。役諸鬼神造八萬四千塔。布於世界。皆同
日而就。今雒陽彭城姑臧臨淄。皆有阿育王
寺。蓋承其遺迹焉。而影迹爪齒留於天竺。中
途來往者。咸言見之。初説教法後皆著録。綜
覈深致無所漏失。故三藏十二部經。如九流
之異。統其大歸終以三乘爲本。後有羅漢菩
薩。相繼著論賛明經義。以破外道。皆傍諸藏
部大義。假立外問而以内法釋之。傳於中國
漸流廣矣。漢初沙門皆衣赤布。後乃易以雜
色。至於微言隱義。未之詳究。有沙門常山衞
道安。性聰敏。日誦萬餘言研求幽旨。慨無
師匠。獨坐靜室十有二年。覃思搆精神悟妙
賾。以前出經多有舛駁。乃正其乖謬。爾後沙
門傳法大著中原
先建國出於玄朔。風俗淳一與西域殊絶。
故浮圖聲教未之得聞。及神元與魏晋通聘。
文帝在洛陽。昭成在襄國。備究南夏佛法之
事。太祖平中山。經郡國見沙門皆致敬。禁軍
旅無有所犯。有沙門僧朗。與其徒隱于泰山。
帝致書以繒素罽缽錫爲禮。今猶號朗
公谷焉。天興元年下詔曰。夫佛法之興其來
遠矣。濟益之功冥及存沒。神蹤遺法信可依
憑。其勅有司。於京城建飾容範修整宮舍。令
信向之徒有所居止。是歳作五級佛圖耆闍
崛山及須彌山殿。加以繢飾別搆講堂禪房
及沙門座。莫不嚴具焉
太宗踐位。亦遵先業。京邑四方建立圖像。仍
令沙門敷導民俗。皇始中趙郡沙門法果。戒
行精至開演法籍。太祖詔徴以爲沙門統綰
攝僧徒。言多允愜供施甚厚。太宗崇敬彌加
於前。永興中前後授以輔國宜城子忠信侯
安城公之號。皆固辭。帝常親幸其居。以門狹
小不容輿輦。更廣大之。年八十餘。太常中
卒。帝三臨其喪。追贈老壽將軍趙胡靈公。初
果年四十始爲沙門。有子曰猛。詔令襲果所
加爵云云所述沙門
等文多不
世祖燾即位。亦遵太祖太宗之業。毎引高徳
沙門與共談論。四月八日輿諸佛像行於廣
衢。帝親御門樓臨觀散花以致禮敬。世祖平
赫連昌。得沙門惠始。本張氏。清河人。聞羅什
出經。詣長安見之觀習禪定。於白渠北。晝則
入城聽講。夕還處靜三輔。有識者多宗之。劉
裕滅姚泓。留子義眞鎭長安。眞及僚佐皆敬
重焉。後義眞之去長安也。赫連屈局追敗
之。道俗少長咸見坑戮。惠始身被白刃而體
不傷。屈*局大怒召始於前。以所佩寶劍自撃
之。又不能害。乃懼而謝罪。後至京都多所訓
導。人莫測其迹。世祖重之。毎加禮敬。自初習
禪至於沒世。五十餘年。未嘗寢臥。跣行泥塵
初不汚足。色愈鮮白。世號白脚阿練。自知
終期齋潔端坐。僧徒滿側。凝泊而絶。停屍
十日。容色如一。死十餘年開殯改葬。初不傾
壞。擧世異之。送葬者六千餘人。莫不感慟。中
書監高允爲傳頌其徳迹。冡上立石精舍。圖
像焉存
世祖雅好莊老。諷味晨夕。而富於春秋。鋭志
武功。雖歸宗佛法敬重沙門。而未覽經教深
求縁報之旨。及得寇謙之道以清靜無爲有
仙化之證。遂信行其術。司徒崔浩奉謙之道。
尤不信佛。與帝言數加誹毀。謂虚誕爲世
費。帝以其辯博頗信之。會蓋呉反於杏城。
關中騷擾。帝西伐至長安入寺中觀焉。沙門
飮從官酒。入其便室見有財産弓矢及牧守
富人所寄藏物。蓋以萬計。帝先忿沙門非法。
浩時從行。因進其説下詔誅長安沙門。焚破
佛像。勅留臺下。四方一依長安行事。又詔曰。
彼沙門者假西戎虚誕妄生妖&T008673;。非所以齊
一政化布淳徳於天下也。自王公已下有私
養沙門者。皆送過期不出沙門。身死容者誅
一門。時恭宗爲太子監國。素敬佛道。
刑殺之濫又非圖像之罪。再三帝不許。乃
下詔曰。昔後漢荒君。信惑邪僞妄假睡夢。信
胡妖鬼以亂天常。自古九州無此也。誇誕大
言不本人情。叔季之世。闇君亂主莫不眩焉。
由是政教不行。禮義大壞。鬼道熾盛。視王者
之法蔑如也。自此已來繼代禍亂天罰極行
生民死盡。五服之内鞠爲丘墟。千里蕭條不
見人跡。皆由於此。朕承天緒屬。當窮運之弊。
欲除僞定眞。復羲農之政其一切蕩除胡神
滅其蹤迹。庶無謝於風氏矣。自今已後敢有
事胡神。及造其形像泥人銅人者門誅。雖言
胡神問今胡人若有若無皆是前代漢人無頼
子弟劉元眞呂伯強之徒接乞胡之誕言。用
老莊之虚假。附而益之。皆非眞實。至使王法
廢而不行。蓋大姦之魁也。世有非常之人。能
行非常之事。非朕孰能去此歴代之僞物。有
司宣告。在所諸有佛圖形像及胡經皆撃破
焚除。沙門無少長悉坑之。是歳眞君七年三
月也。恭宗言雖不用。然猶緩宣詔書。遠近豫
知各得爲計。京邑四方沙門多亡匿而免者。
其金銀寶像經論。大得祕藏。至於土木寺塔
聲教所及。皆畢除毀
集論者曰。帝本戎馬之郷。素絶文義之迹。既
參軍事所往誅殄。惟斯爲政餘無渉言。故殺
史官恥述過也。屬崔浩密構莫識佞辯。遂行
誅除。時以爲一代之快意也。不久癘及。追
悔無由。視崔浩若仇讐。淫刑酷毒爲天下同
笑也
初浩與寇謙同從。苦與浩爭浩不從。*謙
曰。卿今促年壽滅門戸矣。至眞君十一年。
浩誅備五刑。時年七十。帝頗悔之。然業已
行難中修復。恭宗潜欲興之。未敢言也。時法
令寛弛。存信之家奉事沙門。竊法服講誦者
殷矣。至十三年二月因癘而崩。子晃讒死。而
孫立焉
檢別傳。浩非毀佛法。宗尚天師寇謙之。學仙
道也。妻郭氏敬信釋典。誦金剛若。浩
取焚之。捐灰於厠。及幽執檻車送于城南。使
衞士十人行溲其上。呼聲嗷嗷聞于行路。浩
曰。斯吾投經之現報也。初浩得肆其佞。誅
夷釋門。深文加謗昌言下詔。以爲妖鬼之大
魁也。帝未委之。可謂非常之人。能行非常之
事。信矣。浩門既誅。清河崔氏無遠近。及范陽
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皆浩之親姻也。盡
夷其族。詩云。讒人罔極。交亂四國。驗矣。集
論者曰。自古三公之加刑者。斯最酷也。豈非
恨其飾詐邪佞濫毒仁祠致癘及躬無由自免
顯戮讒構密悔前&MT01891;。剋己復禮固難則矣。不
自責於闇惑。方乃作虐尤人。終非靜過。畢爲
噬臍者所及。昔龍逢之遭夏桀。比于之剖殷
辛。炮烙以樹嚴刑。酒池以悦臣妾。時人豈
謂爲正化也。縱而飾非褒而唱善。及後南巣
被放白旗懸首。無有代者身自當之。國除身
喪無所追收。禍不旋踵自貽伊戚。&T021952;斯已
後。代代率然禪讓之道。魏文開其實録。覈於
終古。堯舜其猶病諸。故佛經曰。二儀尚殞。國
有何常。斯至言也。世祖若能撫躬反問本隷
幽都禮義之所不行慈濟。由來莫識。不知昔
乘何業奄有中原。如何恣此昏凶。行茲傲虐。
事不可也。用此自勵追悔絶乎
時有沙門玄高者。空門之秀傑也。通靈感衆。
道王河西涼平。東歸太武信重。爲太子晃之
師也。晃孝敬自天崇仰佛法。崔寇得倖於帝。
恐晃攝政或見危逐。密讒於帝謂有異圖可
不先慮。帝乃信之。便幽太子於深宮。帝夢其
祖父執劍怒曰。太子仁孝忠誠允著。如何信
讒。帝寤集朝臣以述之。諸雄伯曰。太子無事。
枉見幽辱。帝又信之。以眞君五年正月。下
詔曰。朕承祖宗重光之緒。思闡鴻業恢隆萬
代。武功雖昭而文教未暢。非所以崇太平之
治也。今域内安逸百姓富昌。宜定制度爲萬
世之法。夫陰陽有往復。四時有代序。授子任
賢安全相付。所以休息疲勞式固長久。古今
不易之令典也。可令皇太子嗣理萬機總統
百揆。更擧賢良以備列職。擇人授任而黜陟
之。其朝士庶民。皆稱臣於太子。云云。崔浩又
譛云。太子前事實有謀心。但結高公道術。故
令先帝降夢。如此物論事迹難明。若不早除
必爲巨害。帝又納之。即幽太子死之。又收高
於平城南縊之。即宋元嘉二十一年也。爾夜
門人莫知其死。忽有光明繞塔入房。有聲曰。
吾已逝矣。弟子等奔赴屍所。請告遺訣。高
蹶然起坐曰。大法應化隨縁盛衰。盛衰在迹
理恒湛然。但念汝等不久復當如我耳。汝等
死後法當復興。善自修心無令後悔。言已便
臥而絶。崔浩讒辭既深。能令父猜其子。乃至
幽死。況沙門乎
太武以眞君十三年二月五日崩。太子先已
幽死。呉王以九日即位。改元永平。十月一日
呉王又崩。帝孫諱濬即位。改元興安。是爲文
成帝也。廟號高宗。然佛教遠大光明四海。此
洲萬國無王不奉。魏北雖除南宋彌盛。稱
爲眞君明主。不亦惑乎。猜子而信賊臣。孰可
悼乎。感癘而自嬰禍。斯酷甚乎。民思返政。
存立非一
興安元年高宗踐極。下詔曰。夫爲帝王者。必
祇奉明靈顯彰仁道。其能惠著生民濟益群
品者。雖存往古猶序其風烈。是以春秋嘉崇
明之禮。祭典載功施之族。況釋教如來功濟
大千惠流塵境。尋生死者歎其逹觀。覽文義
者貴其妙門。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
排撥群邪。開演正覺。故前代已來莫不崇尚。
亦我國家常所尊事也。世祖太武皇帝。開廣
邊荒徳澤遐被。沙門道士善行純誠。如惠始
之倫無遠不至。風義相感往往如林。夫山海
之深怪物多有。姦婬之儔得容假託。諸寺之
中致有兇黨。是以先朝因其瑕釁戮其有罪。
有司失旨一切禁斷。景穆皇帝毎爲慨然。値
軍國多事。未遑修復。朕承鴻緒君臨萬邦。思
述先志以隆斯道。今制諸州城郡縣。於衆居
之所。各聽建佛圖一區。任其財用不制會限。
其有好樂道法欲爲沙門。不問長幼。出於良
家性行素篤。郷里所明者聽出家。率大州五
十。小州三十人。足以化惡就善播揚道教
也。於即天下承風朝不及夕往時所毀圖寺。
並還修復。佛像經論皆得顯出。于時罽賓王
種沙門師賢者。東遊涼城。又遊京下。値罷
佛法。權假醫術而守道不改。於修復日即爲
沙門。同輩五人。帝親爲下髮。賢爲僧統。云

興光元年勅有司。於五級大寺。爲太祖已下
五帝。鑄釋迦文像五軀。各長一丈六尺。用
赤金二十五萬斤
沙門曇曜帝禮爲師。請帝於京西武州西山
石壁。開窟五所鐫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
六十尺。彫飾奇偉冠於萬代。今時見者傳云。
谷深三十里。東爲僧寺。名曰靈巖。西頭尼寺。
各鑿石爲龕。容千人。已還者相次櫛比。石
崖中七里極高峻。佛龕相連餘處。時有斷續。
佛像數量孰測其計。有一道人。年八十。禮像
爲業。一像一拜至于中龕而死。尸殭伏地。
以石封之。今見存焉。莫測時代。在朔州東三
百里恒安鎭西二十餘里。往往來者述之。誠
不思議之福事也
皇興元年高祖孝文誕載。於恒安北臺起永
寧寺七級佛圖。高三百餘尺。基架博敝。爲天
下第一。又於天宮寺。造釋迦文像。高四十三
尺。用赤金十萬斤黄金六百斤。又搆三級石
佛圖高十丈。榱棟楣楹上下重結。大小皆石。
鎭固巧密爲京華壯觀
延興元年顯祖獻文禪位於太子僧蓋一名
宏。即孝文也。年五歳聰聖玄覽。窮神知幾。
既初踐位。顯祖移御北苑崇光宮統習玄籍。
建鹿野佛圖於苑中之西山。去崇光右十里
巖房禪室。禪僧居之
承明元年顯祖大上皇崩。造建明寺。爾後建
福度僧立寺非一
太和十六年下詔。毎年四月八日七月十五
日。聽大州一百人爲僧尼。中州五十下州二
十人。著令以爲常准。太和十九年常幸徐州
白塔寺。顧諸王侍臣曰。此寺近有名僧嵩法
師者。受成實論於羅什。後授淵法師。淵又授
登紀二法師。朕毎翫成實。可以釋人深情。故
至此寺。道登雅有義業。高祖眷賞恒侍講論
於禁内。及卒帝悼惜。施帛千匹。説一切僧齋
京城七日行道。下詔曰。朕師登法師奄至
徂。背痛怛摧慟不能已。已比藥治。愼喪未
容即赴。便准師義哭諸門外。緇素榮之。西域
沙門跋陀者。有深道業。帝所敬重。詔於少室
山陰立少林寺。以居之。公給衣供
二十一年五月詔曰。羅什法師可謂神出五
才志入四行者也。今常住寺猶有遺蹤。欽悦
循跡情深遐邇。可於舊堂所爲建三級佛圖。
又見逼昏虐爲道珍軀。既暫同俗禮。應有子
胤。可推訪以聞當加叙接。先是立監福曹。又
改爲昭玄。備有官屬以斷僧務。即如今同文
寺崇玄署是也。高祖時知名沙門有道順慧
覺僧意慧紀僧範道辯慧度智誕僧顯僧義僧
利。並以義行重焉
有魏孝文聖天子也。五歳受禪十歳服冕。太
和十八年遷都於洛。二十年改姓爲元氏。文
章百篇冠絶終古。初登詔誥假手有司。太和
已後並自運筆。前後諸帝不能及之。如僧行
篇所下詔也
世宗即位。下詔曰。緇素既殊法律亦異。故道
教彰於互顯。禁勸各有所宜。其僧犯殺人已
上罪者。依俗格斷。餘犯悉付昭玄。以内律僧
制判之
熙平元年詔遣沙門慧生。使西域採經律渉
七載。正光三年冬還。所獲經論一百七十部。
景明初世宗詔大長秋卿。准代京靈巖寺石
窟。於洛南伊闕山爲高祖文昭皇太后營石
窟二所。去地三百一十尺。後以斬山太高費
功難就。奏移就下平。去地一百尺。南北一百
四十尺。永平中爲世宗造石窟一凡三所。從
景明元年至正光四年二十四載方成。用
八十萬二千三百六十六
肅宗熙平中於城内起永寧寺。靈太后親率
百僚。表基立刹。塔有九層。高四十餘丈。費用
不可勝計。景明寺塔亦其亞也。爾後官私寺
塔其數甚衆。神龜元年司空尚書令任城王
澄。奏寺塔漸多坊民居事。略云。如來闡教
多約山林。今此僧徒戀眷城市。豈湫隘是經
行所宜。浮諠是栖禪之地。當由利引其心莫
能自止。且住者既失其眞。造者或損其福。乃
釋氏之糟糠。法門之社鼠。内戒所不容。王典
所宜棄矣。奏可。未幾天下喪亂。加以河陰之
禍。朝士死者復捨其家爲寺。禁令不復行焉。
興和二年詔以鄴城舊宮爲天平寺。世宗已
來至武定末。沙門知名者有慧猛慧辯慧深
僧暹道銀僧獻道睎僧深慧光慧顒法榮道
長。並見重道俗。自魏有天下至於禪讓。佛經
流通大集中國。凡四百一十五部。合一千九
百一十九卷。正光已後天下多虞。王役尤甚。
於是所在編戸相從入道。假慕沙門實避調
役。猥濫之極。自中國有佛法。未之有也。略計
僧尼。二百餘萬。其寺三萬有餘。流弊不歸一
至於此。識者所以太息矣
道家之原出於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
資萬類。上處玉京爲神王之宗。下在紫微爲
飛仙之主。千變萬化有徳不徳。隨感應物厥
迹無常。授軒轅於峨嵋。教帝嚳於牧徳。大
禹聞長生之決。尹喜受道徳之旨。至於丹書
紫字。昇玄飛歩之經玉石金光。妙有靈洞之
説。不可勝紀。其爲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心
神。積行樹功累徳増善。乃至白日昇天長生
世上。是以秦皇漢武甘心不息。勞心竭事所
在追求。終莫之致。退恨於後。故有欒大徐氏
之誅。然其道惑人効學非一。靈帝置華蓋於
濯龍。設壇場而爲禮。及張陵受道於鵠鳴。因
傳天宮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
齋祠跪拜各有成法。於是三元九府百二十
官。一切諸神咸所統攝。又稱劫數頗竊佛經。
及其劫終。稱天地倶壞。其書多有禁祕。非其
徒不得輒觀。至於化金銷玉行符勅水奇方
妙術萬等千條。上云羽化飛天。次稱消災滅
禍。故好異者往往而尊事之。初文帝入賓於
晋。從者云。登仙伊闕。太祖好老子之言。誦詠
不倦。天興中儀曹郎董謐。上服食仙經數十
篇。乃置仙人博士。立仙坊煮練百藥。封西
山以供其薪蒸。令死罪者服之。多死無驗。太
祖猶特修焉。太醫周澹苦其煎採之役。欲廢
其事。陰令妻貨仙人博士張曜妾得曜隱罪。
曜懼死。因請自辟穀。太祖許之。給曜資用。爲
造靜堂於苑中。給洒掃民二家。而*練藥之
仍爲不息。久之太祖意少懈乃止
世祖時道士寇謙之字輔眞。南雍州刺史讃
之弟也。早好仙道修張魯之術。服食餌藥
歴年無効。有仙人成公興。備作謙家。後謙之
算七曜。惘然不了。興曰。何爲不釋。謙之曰。
我學算累年。延算周體不合。興令依言布
之。俄爾便決。謙歎伏欲師事。興固辭求爲
謙之弟子。未幾興入華山居石室。興採藥與
謙服。不復飢。又共入嵩高山石室曰當有人
將藥來。得但食莫疑。尋有人將藥至。皆是毒
蠱臭物。謙之懼走。興還具問。便歎息曰。先生
未仙。止可爲帝王師耳。興事謙七年。便曰。
不得久留。明中應去。至期果卒。見兩童子一
持法服一持錫杖及缽至興屍所。興欻然而
起。著衣持缽執杖而去
謙之守志嵩岳。以神瑞二年十月。遇大神乘
雲駕龍導從百靈集於山頂。稱太上老君。謂
謙之曰。自天師張陵去世已來。地上曠職。上
谷寇謙之文身直理。吾故授汝天師之位。賜
汝雲中新科二十卷。自開闢已來不傳於世
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張僞法租米錢
税及男女合氣之術。大道清虚寧有斯事。專
以禮度爲首。加之以服食閉練。使玉女九
疑十二人授謙導引口訣。遂得辟穀氣盛。顏
色鮮麗。弟子十餘人。皆得其術
太常八年十月有牧土上師李普文。來嵩岳
云。老君之玄孫也。昔居代郡桑乾。漢武時
得道爲牧土宮主。領治三十六土人鬼之政。
地方十八萬里。其中爲方萬里者。有三百六
十方。遣弟子云。嵩岳所統廣漢方萬里以授
之。作誥云云
録圖六十卷。眞經付汝。輔佐北方泰平眞君
出天宮靜輪之法。能興造克就則超登眞仙

又云。地上生民末劫垂及。行教甚難。男女立
壇宇朝夕禮拜云云
又云。二儀之間有三十六天。天別三十六宮。
宮有一主。其赤松王喬韓終張安世劉根張
陵。近世仙者。並爲翼從。命謙之與群仙爲

又云。佛者昔於西胡得道。在三十二天爲延
宮主。勇猛苦教。故其弟子皆髡形染衣。
斷絶人道。天上衣服悉然。始光年中初奉其
書。獻之世祖。乃令謙之止於張曜辟穀之所
供其食物。朝野聞之若存若亡。未全信也。崔
浩獨異其言。因師事之。受其法術。上疏賛明
其事曰。臣聞聖王受命則有天應。而河洛圖
書。寄言於蟲獸之文。未若今日人神接對手
筆。粲然辭旨深妙。自古無此。昔漢高英聖。四
皓猶或恥之。不爲屈節。今清徳隱仙。不召自
至。斯誠陛下侔蹤軒黄應天之符也。豈可以
世俗常談而忽上靈之命。臣竊懼之。世祖欣
時年
九歳
乃使謁者奉玉帛牲牢祭嵩岳。迎致
其餘弟子在山中者。於是崇奉天師。立道壇
顯揚新法。布告天下道業大行。浩事天師甚
謹拜禮。人或譏之
于時中岳道士三十餘人。至起天師道場京
之東南。重壇五層。依新經制度。給道士百二
十人衣食。齋肅祈請六時。月設厨會數千

謙之奏曰。陛下以眞君御世。建靜輪天宮。開
古未有。應登受符書以彰聖徳。世祖從之。至
道壇受符録。備法駕旗幟盡青。以從道家之
色也。自後諸帝即位皆如之。恭宗見謙之奏
造靜輪天宮必令高不聞雞犬聲與上天神交
接。功役萬計經年不成。乃言於世祖曰。人天
道殊卑高定分。今謙之欲要以無成之期説
不然之事。財力費損百姓疲勞。無乃不可乎。
必如其言。未若因東山萬仞之崖爲功差易。
帝深然之。但爲崔浩賛成難違其意。沈吟
久之曰。吾亦知其無成事。既爾何惜五三百
功。眞君九年謙之卒。葬以道士之禮。諸弟
子以爲屍解變化而去。靜輪天宮竟不成便

時京兆韋文秀隱中岳。世祖徴問方士金丹
事。對曰。神通幽昧變化難測。可以闇遇。難以
預期。臣昔受於先師。未之爲也。世祖重其豪
族温雅。遣與尚書崔賾詣王屋山。合丹竟
不成
時方士至者。前後數十人。歴出名行。河東
祁纖好相人。世祖賢之。拜纖上大夫
頴陽絳略聞喜呉劭導引養精。年百餘歳神
氣不衰。恒農閻平仙博覽百家不能逹意。然
辭對可録。帝授宮固辭。扶風魯祈遭赫連虐。
避地寒山教授數百人。好方術少嗜
河東羅崇之餌松脂不食五穀。云受道中
山。有穴通崑崙蓬莱。得見仙人往來。帝令
還郷立壇祈請。詔河東給所須。崇入穴百歩。
遂窮召還。有司以誣罔不道。奏罪之。世祖赦
之。以開待賢之意
東莱王道翼隱韓信山四十餘年。斷粟食麥
通經章符録不交時俗。顯祖令青州刺史召
赴都。仍守本操。遂令僧曹給衣食終身。太和
十五年。詔曰。夫至道無形虚寂爲主。自有漢
已後置立壇祠。先朝以其至順可歸。爲立寺
宇。昔京城之内居舍尚希。今者里宅櫛比
人神猥湊。非所以祇崇至法清敬神道。可移
於都南桑乾之陰岳山之陽。永置其所給戸
五十。以供齋祀之用。仍名爲崇虚寺。可召
諸州隱士。員滿九十人。遷洛移鄴。踵如故
事。其道壇在南郊。方二百歩。以正月七日九
月七日十月五日。壇主道士歌人一百六十
人以行拜祠之禮。諸道士罕能精至。又無
才術可高。武定六年有司執罷之。河東張遠
遊河間趙靜通等齊文襄王。別置館京師。重
其道術而禮接焉
余檢天師寇謙之叙陳太上老君所言。同夫
蓬莱之居海下。崑崙之飛浮天上也
又云。三十六土萬里。爲方三百六十等。何異
張角之三十六方乎。案後漢皇甫嵩傳云。鉅
鹿張角自稱大賢郎。師奉事黄老。行張陵之
術。用符水咒法。以治百病。遣弟子八人使於
四方行化道法。轉相誑惑。十餘年間衆數十
萬。自青徐幽冀荊楊兗豫八州之民莫不必
應。遂置三十六方。方猶將軍之號也。大方萬
餘人。小方六千人。訛言蒼天死黄天當立。歳
在甲子。天下大吉。以白土書京邑寺門。作甲
子字。中平元年三月五日内外倶起。皆著道
士黄服戴黄巾。或殺人祠天。于時賊徒數十
萬衆。初起頴川作亂天下。並爲皇甫嵩討滅。
熸不滅。今猶服之
  齊書述佛著作王劭
劭曰。釋氏非管窺所及。率爾妄言之。又引列
御寇書。述商太宰問孔子聖人事。又黄帝夢
遊華胥氏之國。華胥氏之國。在佛神遊而已。
此之所言彷彿於佛。石符姚世經譯遂廣。蓋
欲柔伏人心。故多寓言以方便。不知是何神
怪浩蕩之甚乎。其説人身善惡世事因縁。以
慈悲喜捨常樂我淨。書辯至精明如日月。非
正覺孰能證之。凡在順首莫不歸命。逹人則
愼其身口修其慧定。平等解脱究竟菩提。及
僻者爲之不能通理。徒務費竭財力功利煩
濁。猶六經皆有所失。未之深也已矣
廣弘明集卷第二



廣弘明集卷第三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歸正篇第一之三
  遂古篇 梁侍中江淹 歸心篇 北齊光
録顏之推 七録序 梁處士阮孝緒
  *遂古篇梁侍中江淹
僕嘗爲造化篇。以學古制今。觸類而廣之。復
有此文。兼象天問。以遊思云爾
聞之*遂古大火然兮。水亦溟涬無涯邊兮。
女媧練石補蒼天兮。共工所觸不周山兮。河
洛交戰寧深淵兮。黄炎共鬥涿鹿。川兮女妓
九子爲民先兮。蚩尤鑄兵幾千年兮十日並
出堯之間兮。羿廼斃日事豈然兮。常蛾奔月
誰所傳兮。豐隆騎雲爲靈仙兮。夏開乘龍何
因縁兮。傅説託星安得宣兮。夸父鄧林義亦
艱兮。尋木千里烏易論兮。穆王周流往復旋
兮。河宗王母可與言兮。青鳥所解露誠亶
兮。五色玉石出西偏兮。崑崙之墟海北間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