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廣弘明集 (No. 2103_ 道宣撰 ) in Vol. 00

[First] [Prev+100] [Prev]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廣弘明集卷第十六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
佛徳篇第三之
  謝述佛法事書啓十四首 梁簡文
寺刹像等銘十首 梁沈約等
  奉阿育王寺錢啓梁簡
臣諱言。臣聞八國同祈。事高於法本。七區皆
蘊。理備於涌泉。故牙床白繖無因不覩。金瓶
寶函有縁斯出。伏惟陛下。懸天鏡於域中。運
大權於宇内。三有均夢。則臨之以慧日。百藥
同枯。則潤之以慈雨。動寂非己行住因物。無
能名矣。臣何得而稱焉。故以昭光赤書。
前史之爲瑞。珥芝景玉。嗤往代之爲珍。難遇
者乃如來眞形舍利。*昭景寶瓶浮光徳水。
如觀鉤鎖似見龍珠。自非聖徳威神。無以値
斯希有。天人頂戴遐邇歸心。伏聞阿育王寺
方須莊嚴。施巨萬金檀豐十藏。寶陳河府泉
出水衡。比丘持土大厦方搆。羅漢引繩高塔
將表。不勝喜抃。謹上錢一百萬。雖誠等散花
符不盡。而微均渧瀝陋甚隣空。輕以塵
聞。伏啓悚汗謹啓
  謝勅苦行像并佛跡等
臣諱啓。舍人顧疌奉宣勅旨。以金銅苦行佛
并佛跡。供養具等賚使供養。伏以六年道樹
超出四魔。千輻足輪徳圓萬善。故能聞見悟
解逢遇祛塵。天聽恩隆曲垂奬被。謹修飾
宇。齋潔身心。翹仰慈光。伏待昭降。千昌四
辯尚不宣心。輕毫弱簡豈能陳謝。不任下情。
謹啓事謝聞謹啓
  謝勅參迎佛啓
臣諱啓。主書周昂奉宣勅旨曲賚恩參。臣即
爾到建元寺奉候法身。金山戾止。王人勞問
榮恩頻疊。啓謝無辭不任下情。謹啓事謝聞。
謹啓
  答勅聽從舍利入殿禮拜啓
臣諱啓。舍人王景曜至奉宣勅旨曲垂逮問。
并聽臣隨從舍利入殿禮拜。謹奉秋色*昭澄
預表光瑞。臣比身心得無障惱。明陪扈寶函。
謹鞠躬恭到。但不生羽翼無假神通。身昇淨
土高排閶闔。足踐蓮華方茲非喩。*昇躡寶梯
比斯未重。誘導殊恩實迴始望。顧茲塵縛喜
戴不勝。謹啓
  謝勅賚銅供造善覺寺塔露盤啓
臣諱啓。主書陳僧聰奉宣 勅旨。垂賚銅一
萬三千斤。供造善覺寺塔露盤。是稱杻陽
之珍。實亦昆吾之瑤。燥濕無變九布見奇。
寒暑得宜六律成用。況復神龍負子光斯妙
塔。金鳥銜帶飾茲高表。函谷恥其詠歌。臨淄
恧其祥應。陽燧含景還譬日輪。甘露入盤足
稱天酒。辭林本闕心辯又慚。徒戴重恩終難
陳謝。不任銘荷之誠。謹奉啓聞。謹啓
  謝勅使入光嚴殿禮拜啓
臣諱啓。舍人王景曜奉宣 勅旨曲垂勞問。
并使明入光嚴殿禮拜法身。謹奉臣粗蒙恩
造明守開恭到遂以勞屢*昇淨土風積水厚
不足爲喩。微心悚躍上謝無辭。不任下情。謹
啓事謝聞。謹啓
  謝勅使監善覺寺起刹啓
臣諱啓。伏見 勅旨。使監作舍人王曇明
官將軍沈徽御仗呉景等監看善覺寺起刹
事。爰奉聖恩曲降神力。命斯執事修茲長表。
寶塔雲搆無待喜園。水精特建非差龍海。大
龜持泥未足爲盛。鶖鷺引繩方斯取劣。仰瞻
慈渥喜戴不勝。俯循宿願私増涕噎。不任銘
荷。謹奉啓謝聞。謹啓
  謝御幸善覺寺看刹啓并答
臣諱言。即日輿駕幸善覺寺。威神所被金表
建立。概泰清而特起。接庫樓而上征。既等湛
然長均淨土。方爲佛事永利天人。頂荷之誠
臣百恒品。不任下情。謹奉啓事謝聞。謹啓
汝所營建慈悲寶刹。諸佛威神不營多功。
裁欲運力即便竪立。幽顯欣仰我亦隨喜。不
得與汝同共瞻拜。以此爲恨耳。越勅
  謝勅賚錢并白檀香充法會*啓
臣諱啓。傳 詔奉宣 勅旨。以臣明法會垂
賚錢二十萬。白檀薫棧香各十斤。黄紙
詔書先開泉府。青雲好氣次集桂宮。貨重文
龜芳踰麗草。散金廡下止及軍吏。積穀充家
斑親族。未若資此良田方開五蓋。入茲法
度長出四流。假辭敬祖尚慚難述。借辯君卿
猶知非謝。不任荷戴。謹啓事以聞。謹啓
  謝勅賚柏刹柱并銅萬斤*啓
臣諱啓。傳詔呂文強奉宣 勅旨。賚臣柏刹
柱一口銅一萬斤。供起天中天寺。九牧貢金
千尋挺樹。永曜梵輪方興寶塔。夏羞神鼎晋
惡相風。使福被域中功提無外。臣以庸愚禀
承勝善。樂受遍心恩光動色。銘荷之誠無詞
啓謝。不任頂戴。謹奉啓謝謹啓
  千佛願文梁簡文
蓋聞。九土區分四民殊俗。昏波易染慧業難
基。故法身寂鏡有照斯感。滌無明於欲海。度
蒼生於寶船。或輕慈導捨薄笑牽悲。曲豔口
宣斜光頂入。自鹿樹表光金河匿曜。故像法
衆生希向有形。雖千聖異跡一智同塗。弟子
某甲。久沒迷波長流苦沫。不生意樹未啓心
燈。而善生一念敬造千佛。雖復無上無爲極
相難辯。非空非有妙智誰觀。而紺髮日光蓮
眸月面。庶可長表誠敬永寄心期
  爲人造丈八夾紵金薄像疏梁簡文
比丘某甲敬白。竊以慧日潜影慈輪罷應。業
逐惱飄愛隨情織。徒愍衣珠抱名珍而弗悟。
眇歎葉金惑空言而啼止。自非表茲勝業樹
彼妙縁。何以去此心堂移茲身窟。故水精龍
塔永愴恨於遺髭。明鏡石龕獨徘徊於留影。
某甲久發誓願遍爲六道四生造夾紵丈八佛
像一軀。年月已流因縁易奪。常恐暫有之身
忽隨畫水。還無之報飈爾電光。今便建立誠
心遂茲本誓。使聚月見容金山表跡。見形善
發聞名惡捨。拔六根之痛惱。去五燒之焚灼。
但四寶屢空七財多匱。仰雙蓮而獨慨。覩萬
字而無由。儻能薄離五家微捐四事。結此冥
慈共成因果。則素疊之功非唯昔世。散華之
報方驗來縁。語善無奢。在言多恧。謹
  與僧正教梁簡文
此州伽藍支提基列。雖多設莊嚴盛修供具。
觀其外迹必備華侈。在乎意地實有未弘。何
者。凡鑄金刻玉鏤漆圖瓦。蓋所以仰傳應身
遠注靈覺。羨龍瓶之始晨。追鵠林之餘慕。故
祭神如在。敬神之道既極。去聖茲遠。懷聖之
理必深。此土諸寺止乎應生之日則暫列形
像。自斯已後封以篋笥。乃至葉服離身尋炎
去頂。或十尊五聖共處一厨。或大士如來倶
藏一櫃。信可謂心與事背貎是情非。増上意
多精進心少。昔塔裏紅函止傳舍利。象頭白
繖非謂全身。夫以畫像追陳。尚使吏民識
敬。鎔金圖範。終令越主懷思。匹以龍阿尚能
躍鞘。方之虎兕猶稱出匣。況復最大圓慈無
上善聚。聞名去煩見形入道。而可慢此雕香
蘊斯木櫁。緘匿玉毫封印金掌。既殊羅閲久
入四天。又異祇洹掩戸三月。寶殿空臨瓊階
虚敞。密帷不開。非仲舒之曲學。紅壁長掩。
似邠卿之避讐。且廣厦雲垂崇甍鳥跂。若施
之玉座飾以金鈿。必不塵靄輪姿翳點月
面。琉璃密窓。自可輕風難入。龍鬚細網。足使
飛燕不過。兼得虔敬之理必崇。接足之心彌
重。可即宣勒永使准行
  與廣信侯書梁簡文
綱白。闊絶音旨毎用延結。風嚴寒勁。願比
怡和。伏承淨名法席親承金口。辭珍鹿苑理
愜鷲山。微密祕藏於斯既隆。莊嚴道場自茲
彌闡。豈止心燈夜炳亦乃意蕊晨飛。思理弘
明本長内教。今陪十善之車。開八政之路。
流波若之水洗意識之塵。以此春翹方爲秋
實。綱毎憶華林勝集亦叨末位。終朝竟夜沐
浴妙言。至於席罷日餘退休傍省。携手登臨
兼展談笑。仰望九層俯窺百尺。金池動月玉
樹含風。當於此時足稱法樂。今卷帷之部
乘傅一隅。聞慧雨滂流喜躍充遍。徒仰懸河
無由承禀。空無所有不瑩情靈。縁癡有愛自
嗟難拔。兼下車以來義言益少。舊憶已盡
新解未餐。既慚口誦復非心*辯。永謝寫瓶
終慚染疊。是則慈雲既擁智海亦深。影末波
餘希時灑拂。但暌違轉積興言盈瞼。願加敬
納。言不宣心。謹白
  與慧琰法師書梁簡文
五翳消空韶光表節。百華異色結綵成春。道
體何如。恒清宜也。對玩清虚。既在風雲之
表。遊心入理。差多定慧之樂。弟子俗務紛
糺勞勌特深。睠然北嶺欽賢已積。會遇之期
庶必可孱。有縁之儔事等飢渇。佇望來儀一
日三歳。想思弘利益理當無爽。指遣此信無
述寸衿綱和南
旦來雨氣殊有初寒。攝衞已久轉得其力。雖
他方法界略息化縁。祇洹之裏恒有語對。眷
佇之深無時不積。久因倩師頻述方寸。不知
巧笑之僧頗爲津及不耳。前昨已來微事
聚。龍象畢同應供皆集。慧炬開心甘露入頂。
間之善謔特盡歡怡。想味之懷轉復無極。
在幼年經聞制旨。受道日淺北面未深。
雖異禪那事同華水。今假西下特蓄本心。
訪理質疑屬在明徳。不謂般若留難。現疾未
瘳。問津無地。歎恨何已。伏承輿駕尋幸伽藍。
冀於此時得一覯止。*辯論青豆之房。遣
赤華之舍。追往年之宿眷。述即日之寸心。此
事此期。必冀非爽。指遣承問佇有還書。綱
白和南
  答湘東王
暮春美景風雲韶麗。蘭葉堪把沂川可浴。弟
邵南寡訟。時綴甘棠之陰。冀州爲政。暫止
褰襜之務。唐景薦大言之賦。安太述連環之
辯。盡遊*玩之美致足樂耶。吾春初臥疾極成
委弊。雖西山白鹿懼不能癒。子豫赤丸尚憂
振。高臥六安。毎思扁鵲之問。靜然四屋。
念絶修都之香。豈望文殊之來。獨思呉客之
辯。屬以皇上慈被率土甘露聿宣。鳴銀鼓於
寶坊。轉金輪於香地。法雷驚夢慧日暉朝。道
俗輻湊遠邇畢集。聽衆白黒日可兩三萬。獨
以疾障致隔聞道。豈止楊濮有關外之傷。周
南起留滯之恨。第十三日始侍法筵。所以
長近還未堪執筆。敬祖前邁裁欲勝衣。毎自
念此。慜然失慮。江之永矣。寤寐相思。毎得
弟書輕痾遣疾。尋別有信。此無所
  寺刹佛塔諸銘頌
  南齊僕射王奐枳園寺刹下石記
梁沈約
佛教東流適未尤著。始自洛京盛於江左。晋
故車騎將軍琅耶王劭。玄悟獨曉信解淵微。
承祖文獻公清廟之北造枳園精舍。其始
則芳枳樹籬。故名因事立。雖房殿嚴整而
刹未樹。劭玄孫尚書僕射南徐州大守王奐。
深逹法相洞了宗極。勤誠外著仁隱内弘。食
不過中者一十一載。雖翼務朝端而事隣柰
圃。日者作翰湘州樹麾蠡服。位與年升秩隨
歳厚。顧惟恩隆主盻寵結皇情。任處東方寄
深外屏。徒欲盡能竭慮知無不爲。下彼民和
上宣聖澤。而自以力弱途遠終慚短効。且義
止今生報褰來果。非所以酬鴻貺於冥津。暢
丹誠於遐劫。自乘傳衡皐辭簪派渚。誓於舊
寺光樹五層。捐割蕃俸十遺其一。凡厥所收
三十有六萬。齊之永明六年六月三日。蓋木
運將啓之令辰。上帝歩天之嘉日。乃抗崇表
於蒼雲植重扃於玄壤。仰願宸居納祐福履
攸歸。八神警室萬祇翼體。寶祚隆邈比固須
彌。靈算遐永齊軌常住。諸聖延祥。挹天和於
少極。*蕃王碩茂。播宗英於梁楚。群后流克
讓之風。庶民垂可封之徳。含生愷樂物不夭
性。嘉穀年登餘糧栖畝。夷荒由附邊城解柝。
家備十善人懷六度。魔衆稽顙外道屈膝。抽
薪止火折劍摧鋒。拯幽酸於無擇。陟神化於
有頂。三界五道咸同斯願。刊石重壤式昭厥

  齊竟陵王題佛光文一
夫理貫空寂。雖鎔範不能傳。業動因應。非形
相無以感。是故日華月采炤曜天外。方區散
景咫尺塵方。太祖皇帝。濯衿慧水凝神淨
域。厭世瑤陛遷靈寶地。竟陵王諱。泣明臺
不臨。慟高山之方遠。慕缾王意憤殷
樹。永惟可以炳發神功崇高妙業。莫若裁金
寫好資匠傳儀。以皇齊之四年月日子。敬
制釋迦像一軀。尊麗自天工非世造。色符留
影妙越栴香。俾穀林之思永旌於萬劫。用刊
徽迹式垂不朽。云爾
  彌陀佛
法身無像。常住非形。理空反應。智滅爲靈。
窮寂震響。大夜開冥。眇哉遐壽。非歳非齡。物
愛彫綵。人榮寶飾。事儉欲興。情充累息。至
矣淵聖。流仁動惻。順彼世心。成茲願力。於惟
淨土。既麗且莊。琪路異色。林沼焜煌。靡胎靡
娠。化自餘方。託生在焉。紫蔕青房。眷言安
養。興言遐適。報路雖長。由心咫尺。幽誠曷
寄。刊靈表迹。彷彿尊儀。圖金寫石。隨柁玉
沙。乍來乍往。玲瓏寶樹。因風發響。願遊彼
國。晨翹慕想。七珍非羨。三逹斯仰
  瑞石像*銘并序
夫靈應微遠。無迹可追。心路照通。有感斯順。
我皇體神御極。挹睿臨乾。幽顯成帙。無思不
服。若夫二儀協徳。五精翼化。下洞淵泉。上逹
蒼昊。天無息瑞。地不湮祥。十住髣髴於林
御。應眞肹蠁於清夜。素毫月擧。騰光於梵
室。妙趾神行。布武於椒殿。至於事荷緗諜
既表禎圖。無不雲霏霧委盈簡被策。莫黒三
距眇千齡而再現。暠露淳腴望鳳蓋而沾陛。
此皆舜日未書。堯年罕降。豈直朱烏動色。玄
秬相趣而已哉。嘉玉遠自北戎。梁弱水而委
質。潤徹瑰奇。曠世之所不覩。白金近發東山。




剖幽巖而啓瑞。滂被崖巘。鴻靈之所未刊。
雖復素環之絶貺燭銀之瑤寶方斯蔑如也。
若夫金石貝剛非游泳之質。自非淬徳潜
衍。感極迴靈。豈變堅沈之體顯輕浮之相。維
永明七年某月。爰有祥石眇發天津。漾海因
潮翻流迴至。表異浙河獻奇禁圃。瓊瑜等潤
精金比色。帝上眷幽關之易啓。咨玄應之無
方。雖析事寂寥而因心咫尺。愛其貞恒之
性。嘉其可久之姿。莫若圖妙像於*旃香。寫
遺影於祇樹。乃詔名工。是鐫是琢。靈相瑞華
煥同神造。至於雕削之餘。遺刊委斲。方圓小
大觸水斯沈。駐罕停蹕親加臨試。良由法身
是託。不溺沈玉之淵。剖析既離。方須浮金
之水。至矣哉禎符。若斯之妙也。敢銘寶貺永
福天人。其詞曰
遙哉上覺。曠矣神功。四禪無像。三逹皆空。表
靈降世。演露開蒙。惟聖仁宇。寶化潜融。道非
迹應。事以感通。沈精浮質。遠自河葱。悠悠亘
水。眇眇因風。泛彼遼碣。瑞我國東。有符皇
徳。乃眷宸衷。永言鷲室。栖誠梵宮。載雕載
範。寫好摛工。藉茲妙力。祚闡業隆。冕旒南
面。比壽華嵩
  釋迦文佛像*銘
積智成朗。積因成業。能仁奚感。將吼妙法。
駐景上天。降生右脇。始出四門。終超九劫。眇
求靈性。曠追玄軫。道雖有門。迹無可朕直引
物我兼謝。心行同泯。一去後心。百非寧盡。感
資理悟。或以言陳。言不自叩。出之者身。有來
必應。如泥在鈞。形酬響答。且物且人。應我以
形。而余矇瞽。守茲大夜。焉拔斯苦。仰尋靈
相。法言攸吐。不有尊儀。薆焉誰覩
  千佛頌
道有偕適。理無二歸。照寂同是。形相倶非。千
覺俯應。遞叩冥機。七尊緬矣。感謝先違。既過
已滅。未來無像。一刹靡停。三念齊往。不常不
住。非今非曩。賢劫雖遼。倏焉如響。栖林藉
樹。背室違家。前佛後佛。迹罔隆&T032876;。或遊堅
固。或蔭龍華。能逹斯旨。可類恒沙。華華群
群。均此妙極。先晩參差。各願隨力。密跡弘
道。數終乃陟。誓覩來運。永徳含識
  彌勒賛  皇太子造石彌勒太官令

乘教本一。法門不二。業基累明。功由積地。
眇眇長津。遙遙遐裔。道有常尊。神無恒器。
脱屣王家。來承寶位。慧日晨開。香雨霄墜。藉
感必從。憑縁斯至。曰我聖儲。儀天作貳。尚
相龍柯。瞻言思媚。鐫石圖微。雕金寫祕。望
極齊工。攀光等邃。超矣廢臻。融然理備。敬
勒玄蹤。式傳遐懿
  繍像題*賛并序
維齊永明四年歳次丙寅秋八月己未朔二日
庚申。第三皇孫所生陳夫人。含微宅理炳慧
臨空。結言寶住騰心淨覺。敬因樂林寺主比
丘尼釋寶願。造繍無量壽尊像一軀。乃爲*賛

表相異儀。傳形匪壹。鏤玉圖光。雕金寫質。亦
有淑人。含芳上律。絢發綺情。幽摛寶術。縟文
内炳。靈姿外溢。水耀金沙。樹羅瓊實。現符淨
果。來應妙袟。毓藻宸閨。騰華梵室。有億斯
年。於萬茲日
  光宅寺刹下銘并序
光宅寺。蓋上帝之故居。行宮之舊地。楊州
丹陽郡秣陵縣某郷某里之地。自去茲邠亳。
來儀京輔。拓宇東第。歩武城闉。聖心留愛
閑素。遷負南郭。義等去酆。事均從鎬。及剋
濟横流膺斯寶運。命帝閽以廣闢。即太微而
爲宇。既等漢高流運於豐沛。亦同光武眷戀
於南陳。思所以永流聖迹。垂之不朽。今事
與須彌等同。理與天地無窮。莫若光建寶塔
式傳于後。乃以大梁之天監六年歳次星紀
月旅黄鍾閏十月二十三日戊寅仲冬之節
也。乃樹刹玄壤表峻蒼雲。下洞淵泉仰迫星
漢。方當銷巨石於賢劫。極未來於忍土。若
夫朱光所耀彤雲所臨。非止天眷兼由地徳。
皇帝乃啓閶闔造舟淮涘。接神颷而動驂。越
浮梁而逕度。芝蓋容與翠華葳蕤。下輦停蹕
躬展誠敬。廣集四部揆景同流。弘此廣因被
之無外。同由厥路倶至道場。乃作銘曰
八維悠闊。九服荒茫。靈聖底止。咸表厥祥。壽
&MT00460;&MT00460;。電繞樞光。周原膴膴。五緯入房。自
茲遐夐。名在處亡。安知若水。寧*辯窮桑。自
天攸縱。於惟我皇。即基昔兆。爲世舟航。重
檐累構。迥刹高驤。土爲淨國。地即金床。因斯
極。溥被&T037173;翔。豈徒三界。寧止十方。濡足
萬古。授手百王。一念斯答。萬壽無疆。如日
之久。如天之長
  栖禪精舍*銘
此寺征西蔡公所立。昔厠蕃麾預班經創
之始。今重遊踐。覽舊興懷。故爲此銘。以傳
芳迹。在郢州永徽三年歳次某時某月某朔
某日爾。巖靈旅逸。地遠栖禪。蘭房葺蕙。嶠
甍架煙。南瞻巫野。北望淮天。遙哉林澤。曠矣
江田。空心觀寂。慧相淳筌。眷惟斯踐。愴屬遐
年。游仁厠遠。宅賞憑旃。頒創神苑。陪構靈椽。
瞻禁拓圃望鷲疏山。製石調響。栖理凝玄。曠
移羽旆。眇別松泉。委組東國。化景西蓮。巒
&T056189;夷改。蓬蘀徂遷。重依漢遠。復逐旌懸。往
辭妙幄。今承梵筵。八翻海鶴。九噪巖蝉。珮華
長掩。懋迹空傳。式&MT03247;雲拱。敢告祥縁
廣弘明集卷第十六

廣弘明集卷第十七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佛徳篇第三之
  隋國立舍利塔詔 隋高祖 舍利感應記
隋著作王邵 慶舍利感應表并答 隋安
徳王雄百官等 隋國立佛舍利塔詔 隋
文帝自注一十
六州等
 岐州鳳泉寺 雍州仙遊
寺 嵩州嵩岳寺 泰州岱岳寺 華州思
覺寺 衡州衡岳寺 定州恒岳寺 廓州
連雲岳寺 牟州巨神山寺 呉州會稽山
寺 同州大興國寺 蒲州栖巖寺 蘇州
虎丘山寺 涇州大興國寺 并州無量壽
寺 隋州 益州 秦州 楊州 鄭州
青州 亳州 汝州 瓜州 番州 桂州
交州 相州大慈寺 襄州大興國寺 蒋

門下仰惟。正覺大慈大悲。救護群生津梁庶

朕歸依三寶重興聖教。思與四海之内一切
人民倶發菩提共修福業。使當今現在爰及
來世永作善因同登妙果。宜請沙門三十人
諳解法相兼堪宣導者。各將侍者二人并散
官各一人。薫陸香一百二十斤。馬五匹分道
送舍利。往前件諸州起塔。其未注寺者。就有
山水寺所。起塔依前山。舊無寺者於當州内
清靜寺處建立其塔。所司造樣送往當州。僧
多者三百六十人。其次二百四十人。其次一
百二十人。若僧少者盡見僧爲朕皇后太子
廣諸王子孫等及内外官人一切民庶幽顯生
靈。各七日行道并懺悔。起行道日打刹莫問
同州異州。任人布施。錢限止十文已下。不得
過十文。所施之錢以供營塔。若少不充役正
丁及用庫物率土諸州僧尼。普爲舍利設齋。
限十月十五日午時。同下入石函。總管刺史
已下縣尉已上。息軍機停常務七日。專檢校
行道及打刹等事。務盡誠敬副朕意焉。主者
施行
仁壽元年六月十三日内史令豫章王臣暕宣
  舍利感應記隋著作王
皇帝昔在潜龍。有婆羅門沙門來詣宅。出舍
利一裏曰。檀越好心。故留與供養。沙門既去。
求之不知所在。其後皇帝與沙門曇遷。各置
舍利於掌而數之。或少或多。並不能定。曇遷
曰。曾聞婆羅門説法身過於數量非世間所
測。於是始作七寶箱以置之。神尼智仙言曰。
佛法將滅。一切神明今已西去。兒當爲普天
慈父重興佛法。一切神明還來。其後周氏果
滅佛法。隋室受命乃興復之。皇帝毎以神尼
爲言云。我興由佛。故於天下舍利塔内。各作
神尼之像焉
皇帝皇后於京師法界尼寺。造連基浮圖以
報舊願。其下安置舍利。開皇十五年季秋之
夜有神光。自基而上右繞露槃。赫若冶鑪之
焱。一旬内四如之。皇帝以仁壽元年六月十
三日。御仁壽宮之仁壽殿。本降生之日也。歳
歳於此日深心永念。修營福善追報父母之
恩。故迎諸大徳沙門與論至道將於海内諸
州選高爽清靜三十處各起舍利塔
皇帝於是親以七寶箱。奉三十舍利。自内而
出置於御座之案。與諸沙門燒香禮拜。願弟
子常以正法護持三寶。救度一切衆生。乃取
金瓶琉璃各三十。以琉璃盛金瓶。置舍利於
其内。薫陸香爲泥。塗其蓋而印之。三十州同
刻十月十五日正午入於銅函石函。一時起

諸沙門各以精勤。奉舍利而行。初入州境先
令家家灑掃覆諸穢惡。道俗士女傾城遠迎。
總管刺史諸官人。夾路歩引。四部大衆容儀




齊肅。共以寶蓋旛幢華臺像輦佛帳佛輿香
山香缽種種音樂。盡來供養。各執香華或燒
或散。圍繞讃唄梵音和雅。依阿含經舍利入
拘尸那城法。遠近翕然雲蒸霧會。雖盲躄老
病莫不匍匐而至焉。沙門對四部大衆作是唱
言。至尊以菩薩大慈無邊無際哀愍衆生切
於骨髓。是故分布舍利共天下同作善因。又
引經文種種方便。訶責之教導之。深至懇惻
涕零如雨。大衆一心合掌右膝著地。沙門乃
宣讀懺悔文曰。菩薩戒佛弟子皇帝某。敬白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切諸法一切賢聖僧。
弟子蒙三寶福祐爲蒼生君父。思與一切民
庶共逮菩提。今欲分布舍利諸州起塔。欲使
普修善業同登妙果。爲弟子及皇后皇太子
廣諸王子孫等内外官人一切法界幽顯生靈
三塗八難。懺悔行道。奉請十方常住諸佛十
二部經甚深法藏諸尊菩薩一切賢聖。願起
慈悲受弟子等請。降赴道場證明弟子爲一
切衆生發露懺悔。於是如法禮拜悉受三歸。
沙門又稱。菩薩戒佛弟子皇帝某。普爲一切
衆生發露無始已來所作十種惡業。自作教
他見作隨喜。是罪因縁墮於地獄畜生餓鬼。
若生人間短壽多病。卑賤貧窮邪見諂曲。煩
惱妄想未能自寤。今蒙如來慈光照及。於彼
衆罪。方始覺知。深心慚愧怖畏無已。於三寶
前發露懺悔。承佛慧日願悉消除。自從今身
乃至成佛。願不更作此等諸罪。大衆既聞是
言。甚悲甚喜甚愧甚懼。銘其心刻其骨。投財
賄衣物及截髮以施者不可勝計。日日共設
大齋禮懺受戒。請從今以往修善斷惡。生生
世世常得作大隋臣子。無問長幼華夷咸發
此誓。雖屠獵殘賊之人亦躬念善。舍利將入
函。大衆圍遶填噎。沙門高奉寶瓶巡示四
部。人人拭目諦視共覩光明。哀戀號泣聲響
如雷。天地爲之變動。凡是安置處悉如之。
眞身已應靈塔常存。天下瞻仰歸依福日益
而無窮矣
皇帝以起塔之旦。在大興宮之大興殿庭。西
面執珽而立。*迎請佛像及沙門三百六十
七人。旛蓋香華讃唄音樂。自大興善寺來居
殿堂。皇帝燒香禮拜。降御東廊。親率文武百
僚。素食齋戒。是時内宮東宮逮於京邑。茫茫
寓舟車所通。一切眷屬人民莫不奉行聖
法。衆僧初入。勅使左右密夾數之。自顯陽門
昇階凡數三遍。常賸一人。皇帝見一異
僧曷槃覆髆。以語左右曰。驚動他置爾去
已。重數之曷槃覆髆者果不復現。舍利之將
行也。皇帝曰。今佛法重興必有感應。其後處
處表奏皆如所言
雍州於仙遊寺起塔。天時陰雪。舍利將下日
便朗照。始入函。雲復合
岐州於鳳泉寺起塔。將造函。寺東北二十里。
忽見文石四段。光潤如玉。小大平整。因取之
以作重函。於是大函南壁異色分炳。爲雙樹
之形。高三尺三寸。莖如雪白。葉如瑪瑙。北
壁東壁有鳥獸龍象之状。四壁皆有華形左
旋右轉。其後基石漸變盡如水精。沙門道&MT02245;
圖此雙樹之像置於許州。葉盡變爲青色。明
年岐州大寶昌寺。寫得陝州瑞相圖置於佛
堂。以供養當戸。大像三吐赤光。流出戸外。
於是戸外千佛像及觀世音菩薩亦頻放光。
半旬之内天華再落
涇州於大興國寺起塔。將造函。三家各獻
舊磨好石。非界内所有。因而用之恰然相稱」
秦州於靜念寺起塔。先是寺僧夢群仙降集
以赤繩量地鐵橛釘記之。及定塔基。正當其
所。再有瑞雲來覆舍利。是時十月雪下。而近
寺草木悉皆開華。舍利將入函。神光遠照。空
内又有讃歎之聲
華州於思覺寺起塔。天時陰雪。舍利將下日
便朗照。有五色光氣。去地數丈。状若相輪。正
覆塔上。數十里外。遙望之。則正赤上屬天。舍
利下訖雲霧復起。瑞雪飛散如天華。著人衣
久之而不濕
同州於大興國寺起塔。舍利宿於近驛。天夜
雨明旦輿行。雲日迎之開朗。入自南門。而城
北雨如故。既至寺。又陰雨。臨入函。日乃出。
衆色光相繞日如輪。先是寺僧慧眞。夢見聖
人項有圓光明照天地來自西方入門而立。
及舍利輿至。無故止於其所。因定塔基焉。十
二月八日夜。有五色圓光。從基而上遍照城
内。明如晝日。五十里咸見之。明年四月
光起於塔西。流照塔東。良久乃滅
蒲州於栖巖寺起塔。九月二十六日。舍利在
治下仁壽寺。其夜堂内光明如晝。二十八日
定基。明日地大震山大吼。巖上有鍾鼓之聲。
十月七日舍利將之栖巖。地又動。八日輿登
山從者千數。大風從下而上。因風力俄頃至
於佛堂。其夜浮圖上有光。長數尺。乍隱乍顯
至於十餘。瓶内亦有光五道散出。還斂入
瓶。又有二光。並大如缽。出於西壁。合爲一道
流入塔基。食頃乃滅。俄而復出。流入於堂。山
頂亦有大光。照二百里。遠望者皆言燒山。九
日夜又有二光遶浮圖其一流照西谷。其一
流照南谷。十二日堂内又有光状如香鑪。流
至浮圖露盤。移時乃滅。其夜露盤上又有光。
或散或聚。皆似蓮華。移更乃滅。十三日夜浮
圖上又有光。如三佛像。並高尺。停住者久之。
十四日夜有光三道。從堂而出。其一直上天。
其一流於東北。其一状如樓闕赫照州城。自
朔至望。寺及城内。常聞異香。桃李杏柰多花。
人採之以供養。舍利入函之夜又有光。再從
塔出。圓如大鏡。諸光多紫赤。而見者色状不
必同。或云如大電。或云如燎火。其都無所見
十二三。有婦人抱新死小兒來乞救護。至
夜便蘇。遇光照以愈疾者非一。諸州皆有感
應。而栖巖寺最多。蓋由太祖武元皇帝之所
建也
并州於舊無量壽寺起塔。舍利初在道場。大
衆禮拜。重患者便得除。起塔之旦雲霧晝昏。
至於已後日乃朗照。五色雲夾之。舍利將
入函放光或一尺或五寸。有無量天神。各持
香花幢幡寶蓋遍覆州城
定州於恒嶽寺起塔。有一異翁。來禮拜施布
一匹。負土數籠。人問其姓字而不答。忽然失
之。此地舊無水。開皇三年初營寺其西八里
白龍淵忽東流而過。作役罷水便絶。及將起
新塔。水復大流
相州於大慈寺起塔。天時陰雪。舍利將下日
便朗照。始入函雲復合。建塔之明年八月。光
天尼寺寫得陝州瑞相圖。置於佛堂。神光屢
發如電。又有五色雲蓋。正臨堂上。一日四見
焉。又有白雲。状如林木雰雨金華。其二花
形如大蝶。色似青琉璃。&T037173;不下。乃騰虚
而去。明年正月寺内又雨天華
鄭州於定覺寺起塔。舍利將至。寺東有光。如
大流星。入至佛堂前而沒。輿到此處無故自
止。既而定塔基於西岸。其東岸舊舍利塔有
二光。西流入於基所。寺僧設二千人齋供。
然而萬餘人食之不盡。一甕飯出八十盆餘
食。供寺衆二百人。數日乃盡。舍利將入函。四
面懸幡無風而一時内向
嵩州於閑居寺起塔。人衆從舍利者萬餘。有
兔逆阪走來歴輿下而去。天時陰雪。舍利將
下日便朗照。始入函雲復合
亳州於開寂寺起塔。界内無石。舍利至。便於
三處各得一成磨方石。一似函而無底。乃合
而用之。不須改鑿。掘塔基至盤石。有二浪
井夾之。天時陰雪。舍利將下日便朗照。始入
函雲復合
汝州於興世寺起塔。天時陰雪。舍利將下日
便朗照。始入函雲復合
泰州於岱岳寺起塔。舍利至州。其夜岳廟内
有鼓聲。天將曉。三重門皆自闢。或見三十騎
從廟而出。蓋岳神也。舍利自州之寺。來至
數里。雲蓋出於山頂。五色而三重。白氣如虹。
來覆舍利散成大霧沾濕人衣。其状如垂珠。
其味如甘露。自旦至午。霧氣乃*斂而歸山。
分爲三段。乍來乍往。如軍行然。蓋亦岳神之
來迎也。於是瓶内有聲放光。高丈餘。食頃乃
滅。人審視之。見琉璃内金瓶蓋自開。瓶口有
寸光如箸。炯然西指。雖急轉終不迴。如此經
八日。將入函。光遂散出。還入金瓶雲霧復起。
有童子能誦法華經。來禮舍利。遂燒身於野
以供養焉。明年二月六日。泰山神鼓竟夜鳴。
北聽則聲南南
聽則聲北
東西亦如之
青州於勝福寺起塔。掘基深五尺。遇盤石自
然成大函。因而用之。及舍利將入。瓶内有光。
乍上乍下
牟州於巨神山寺起塔。舍利初至。二大紫芝
欻現於道。天時陰雪。舍利將下日便朗照。始
入函雲復合
隋州於智門寺起塔。十月六日掘基得神龜。
七日甘露降於石橋旁之楊樹。有黒蜂無算
來繞之。八日旦大霧。舍利將之寺。天便開朗。
歴光化縣。忽見門内木連理。過楊樹之下。甘
露五道懸流。沾灑輿上。既而沈陰。舍利將下
日便朗照。始入函雲復合。神龜色状特異。
有文在其腹曰。王興州使參軍獻之。日日開
匣欲視其頭。而縮藏不可見。勅使著作郎王
*邵審檢。龜便長引頸足。恣人反轉。連日如
之。乃見有文在其頭曰。上大王八八。七千
萬年。皇帝親撫視之。入於懷袖自然馴狎。放
諸宮沼及草内。還來直至御前。毎放輒如

襄州於大興國寺起塔。天時陰晦。舍利將下
日便朗照。始入函雲復合
楊州於西寺起塔。州久旱。舍利入境。其夜雨
大洽
蒋州於栖霞寺起塔。隣人先夢。佛從西北來。
寶蓋旛花映滿。寺衆悉執花香出迎。及舍利
至如所夢焉
呉州於大禹寺起塔。舍利凡五度江。風波不
起。既至寺放青黄赤白之光。獲紫芝高二尺
餘。四莖共三蓋。天時陰晦。舍利將下日便朗
照。始入函雲復合
蘇州於虎丘山寺起塔。其地是晋司徒王珣
琴臺。掘得甎函。銀合子有一舍利。浮之缽水
右轉四周。舍利初發州。天降雨。未至寺日便
出。乃有雜色雲。臨輿而行。徘徊不散。至於塔
所。空裏有音樂之聲。既而天又陰晦。舍利將
下雲暫開。舍利入函雲復合。先是寺内鑿石
井。井吼二日。蓋舍利將來之應也
衡州於衡岳寺起塔。沙門奉舍利自江陵水
行二千餘里。四遇逆風。願定便定。四乞順風。
皆如所欲。初掘基融峯上。有白雲闊二丈餘。
甚整直來臨基所右旋三匝乃散。既而陰晦。
舍利將下日便朗照。始入函雲復合
桂州於縁化寺起塔。舍利未至城十餘里。有
鳥千數夾輿行飛。入城乃散。舍利將入塔。五
色雲來覆之
番州於洪楊郷崇楊里之靈鷲山寺起塔。掘
得宋末所置石函三。其二各有銅函。盛二小
銀像。其一有銀瓶子盛金瓶。疑本有舍利。今
乃空矣。既而坑内有神仙雲氣之象。昔宋
主劉義隆之時。天竺有聖僧求那跋摩。將詣
楊都路過靈鷲寺。謂諸僧曰。此間尋有異瑞。
兼値王者登臨徴應建立。終逢菩薩聖主方
大修弘。其年冬果有群燕共銜繍像委之堂
内。及齊主蕭道成初爲始興太守。遊於此寺
而起白塔。陳天嘉三年寺内立碑其文也。如
此聖主修弘驗於今日
交州於禪衆寺起塔
益州於法聚寺起塔。天時陰晦。舍利將下日
便朗照。始入函雲復合
廓州於法講寺起塔。舍利初發京下宿於臨
皋。沙門夢失舍利。是夜廓州有光。高數丈。從
東方來入寺。右繞佛塔。照及城樓内外洞朗。
遙望者疑燒積薪。光漸西流食頃乃沒。及定
塔基正當光沒之所。又有香氣氛氳異常
瓜州於崇教寺起塔
虢州表言。州雖不奉舍利。亦請衆僧行道。有
一異鳥來集梁上。意似聽經不驚不動。一夜
一日乃下止於讀經之床。人人讃歎摩&MT00461;。又
&T016254;之以行道。法師於佛前爲之受戒。良久乃

隋州典籤王威送流人九十。道逢舍利。盡釋
其囚。千里期集無一違者。隋州人於溳水作
魚獄三百。既見舍利。亦悉決放之。餘州若此。
類蓋多矣
皇帝當此十月之内。毎因食於齒下得舍利。
皇后亦然。以銀碗水浮其一。出示百官。須臾
忽見有兩右旋相著。二貴人及晋王昭豫章
王暕蒙賜蜆。勅令審視之。各於蜆内得舍利
一。未過二旬。宮内凡得十九。多放光明。自是
遠近道俗。所有舍利率奉獻焉。皇帝曰。何必
皆是眞。諸沙門相與推試之。果有十三玉
粟。其眞舍利鐵拶而無損
  慶舍利感應表
  隋安徳王雄百官等
臣雄等言。臣聞大覺圓備理照空有。至聖虚
凝義無生滅。故雖形分聚芥尚貯金甖。體散
吹塵猶興寶刹。自釋提請灰之後。育王建塔
已來。未有分布舍利紹隆勝業。伏惟皇帝積
因曠劫宿證菩提。降迹人王護持世界。往者
道消在運仁祠廢毀。慈燈滅影智海絶流。皇
祚既興法鼓方振。區宇之内咸爲淨土生靈
之類皆覆梵雲。去夏六月爰發詔旨。迎請沙
門奉送舍利。於三十州以十月十五日同時
起塔。而蒲州栖巖寺規模置塔之所。於此山
上乃有鍾鼓之聲。舍利在講堂内。其夜前浮
圖之上發大光明。爰及堂裏流照滿室。將置
舍利於銅函。又有光若香鑪。乘空而上至浮
圖寶瓶。復起紫焔。或散或聚。皆成蓮華。又
有光明。於浮圖上状如佛像花趺宛具。停住
久之稍乃消隱。又有光明。繞浮圖寶瓶。蒲州
城内仁壽寺僧等遙望山頂。光如樓闕。山峯
澗谷昭然顯見。照州城東南一隅。良久不滅。
其栖巖寺者即是太祖武元皇帝之所建造。
又華州置塔之處。于時雲霧大雪。忽即開朗。
正當塔上有五色相輪。舍利下訖還起雲霧。
皇帝皇后又得舍利。流輝散彩或出或沈。自
非至徳精誠道合靈聖。豈能神功妙相致此
奇特。臣等命偶昌年。既覩太平之世。生逢善
業。方出塵勞之境。不勝抃躍。謹拜表陳賀。以

門下仰惟正覺覆護群品。濟生靈於苦海。救
愚迷於火宅。朕所以至心迴向結念歸依。思
與率土臣民爰及幽顯。同崇勝業共爲善因。
故分布舍利營建神塔。而大聖慈愍頻示光
相。宮殿之内舍利降靈莫測來由。自然變現。
歡喜頂戴得未曾有。斯實群生多幸延此嘉
福。豈朕微誠所能致感。覽王公等表悚敬彌
深。朕與王公等及一切民庶。宜更加剋勵興
隆三寶。今舍利眞形猶有五十。所司可依前
式分送海内。庶三塗六道倶免蓋纒。禀識含
靈同登妙果。主者施行
高麗百濟新羅三國使者將還。各請一舍利
於本國起塔供養。詔並許之。詔於京師大興
善寺起塔。先置舍利於尚書都堂。十二月二
日旦發焉。是時天色澄明氣和風靜。寶輿旛
幢香花音樂種種供養彌遍街衢。道俗士女
不知幾千萬億。服章行位從容有叙。上柱國
司空公安徳王雄已下皆歩從至寺。設無遮
大會而禮懺焉。有青雀狎於衆内。或抽佩刀
擲以布施。當人叢而下都無所傷。仁壽二年
正月二十三日。復分布五十一州建立靈塔。
令總管刺史已下縣尉已上。廢常務七日請
僧行道。教化打刹施錢十文。一如前式。期用
四月八日午時。合國化内同下舍利封入石
函。所感瑞應者別録如左
  恒州泉州循州營州洪州杭州
涼州 徳州 滄州 觀州 瀛州 冀州
幽州 徐州 莒州 齊州 莱州 楚州
江州 潭州 毛州 貝州 宋州 趙州
濟州 兗州 壽州 信州 荊州 梁州
蘭州 利州 潞州 黎州 慈州 魏州
汴州 杞州 許州 豫州 顯州 曹州
安州 晋州 懷州 陝州 洛州 鄧州
秦州重得
舍利
 衞州 洺州 鄭州
恒州表云。舍利詣州建立靈塔。三月四日到
州。即共州府官人。巡歴檢行安置處所。唯治
下龍藏寺堪得起塔。其月十日度地穿基。至
十六日未時。有風從南而來。寺内香氣殊異
無比。道俗官私並悉共聞。及有老人姓金名
瓚。患鼻不聞香臭。出二十餘年。於時在衆亦
聞香氣。因即鼻差。至四月八日。臨向午時欲
下舍利。光景明淨天廓無雲。空裏即雨寶屑
天花。状似金銀碎薄。大小間雜雰雰散下。猶
如雪落。先降塔基石函上。遍墮寺内城治。倶
有雜色晃曜金晶映日。時即將衣承取。復在
地拾得。道俗大衆十萬餘人。並見倶獲。又刹
柱東西二處忽有異氣。其色黄白初細後麁。
烽火煙龍形宛轉迴屈直上。周旋塔頂遊
騰清漢。莫惻長短。良久乃滅。又有四白鶴。
從東北而來周繞塔上西南而去。至二十日
已時。築塔基恰成。復雨寶屑天華。收得盛有
斗。即遣行參軍王亮。於先奉獻。皇帝開
華於寶屑内復得舍利三箇。甚大歡欣。瀛州
表云。掘地欲安舍利石函。時可深六尺許。土
裏忽有眞紫色光現。須臾遂滅。其土即有黒
文。雜間成篆書字云。轉輪聖王佛塔。謹表
聞知
黎州表云。掘基安舍利塔。於地下得一瓦銘
云。千秋萬歳樂未央
觀州表云。舍利塔上有五色雲如車蓋。其日
午時現至暮
魏州表云。所送舍利數度放光。復有諸病人
或患眼盲或患五内。發願禮拜病皆得愈。至
四月八日。欲下舍利。午時天忽有一片五色
雲。香馥非常。須臾之間即降金花。至九日旦
復下銀花。遍滿城治。其花大者如楡莢。小
者似火精。人人皆得函盛奉獻。其日復有一
黒狗耽耳白胸。於舍利塔前舒左肱屈右脚。
見人行道即起行道。見人持齋亦即持齋。非
時與食不食。唯欲得飮淨水。至後日旦起解
齋。與粥始喫。其寺内先有數箇猛狗。但見
一狼狗。無不競來吠嚙。若見此狗入寺。悉皆
低頭掉尾。當爾之時。看人男夫婦女三十餘
萬。盡皆不識此狗。未知從何而來
秦州表云。欲下舍利時七日地微動至八日
大動
兗州表云。勅書分送起塔。以瑕丘縣普樂寺
最爲清淨。即於其所奉安舍利。以去三月二
十五日。謹即經營以爲函蓋。初磨之時體唯
青質。及其功就變同碼瑙。五色相雜文彩煥
然。復於其裏間生白玉。内外通徹照物如水。
表裏洞朗鑒人等鏡。其送舍利
曹州表云。三月二十九日。舍利於子城上赤
光現。四月五日申時。舍利現雙樹。并有師子
現。五日亥時。舍利現金光。長七寸。六日卯時。
龍花樹現。下有佛像倶出。六日卯時。漆龕板
外光明。状如金華色。六日申時。漆龕北板上。
化佛菩薩雙樹等形。六日亥時。舍利精舍裏
出黄白花光。長四五寸。八日辰時。漆龕板後
雲霧金光等形状。巳時漆龕板後裟羅雙蓮
影佛像衆僧師子形等。午時塔上五色雲
現。午後漆龕内板上有娑羅雙樹林樓閣等
現。九日漆龕内板上疊石壘基文。甲後漆龕
板外大娑羅樹及僧執香鑪等形容金佛像
現。似若太子初生身。如黄金色。後有三僧。身
著紫黄法服。手捉香*鑪供養。其香氣與世香
不同。毎日恒聞
晋州表云。舍利於塔前放光三度。皆紫光色。
衆人盡見
杞州表云。舍利以三月四日到州。十四日辰
時。琉璃瓶裏色白如月。須臾之間即變爲赤
色。至四月二日後變作紫光。或現青色。瓶内
流轉。一來一去。循環不止。道俗瞻仰。咸共歸
依實相容儀。良久乃散。七日午時。神影復出。
變動輝煥於前無異
徐州表云。舍利二月二十八日至州西一驛
宿。其夜陰雨。舍利放光。向州四十五里。其淨
道寺僧向北山看光。影從驛所舍利處而來。
舍利石函蓋四月五日磨治訖。遂變出仙人
二。僧四人。居士一人。騏驎一。師子一。魚二。
自餘並似山水之状
鄧州表云。舍利四月六日石函變作玉及
瑙。其石有文。現正國徳三字。并有仙人
鳳等出
安州表云。奏寺安置送舍利。法師淨業共州
官人量度基。申時忽有香氣。氛氳乘空而至。
芬芳微妙世未曾有。道俗咸皆驚愕隨至處
所。香氣遍滿至五更方始散盡。又至四月八
日。行道日滿供設大齋。午時欲下舍利。道俗
一萬餘人。法師昇高座。手捧舍利以示大衆。
人人悲感不能自勝。即有赤色。從師手内瓶
口而出。便二度放光。高一尺。又下石函忽
有白雲。團圓如蓋。正當函上右旋數匝。
訖還當元出之處消滅。又塔南先有佛閣。當
時鎖閉舍利於其下立道場。遣二防人看守。
忽聞閣上有衆人行聲。看閣門仍閉。又復須
臾復聞行聲即走告。寺主來共開閣門上驗
看。唯有佛像。自外都無所見。又下舍利訖日。
到申時有法師淨範投陀僧淨滔。於舍利塔
後。臨水巖邊。爲諸道俗受菩薩戒。衆人見群
魚行隊遊水。首皆南出似欲歸依。多少一萬
餘。請二禪師乘船入水爲魚受戒。然内諸魚
悉迴首向船。隨逐巡行如似聽法
趙州表云。舍利以三月四日到州。臣等於治
下文際寺安置起塔。二日打刹行道。舍利於
塔所放赤光。從未至申更見不同。或似像形。
或似樓閣。或見白光。乍大乍小。巡繞舍利。繞
瓶行道。或隱或顯。或遲或速。官人道俗莫不
覩見。驚憙號咽沸騰寺内。至四日又放赤
光。曜如金色。縱横一尺餘。紫緑相間前後三
度。良久乃滅。又見一佛像長二尺餘。坐於
蓮華趺坐。又以二菩薩侠侍。長一尺餘。從卯
至巳見諸形相。道俗四部二萬餘人。咸悉瞻

豫州表云。舍利瓶有白光。須臾成五色遊轉
瓶内。形相非常。又鑿舍利銘。其石更無異質。
鑿至皇帝一字。從上點及竪牽横畫。隨鑿之
處如刻金所成
利州表云。舍利三月二十六日夜一更内放
光。遍照衙内如月
明州表云。四月八日下舍利。掘地安石函。乃
得一像
衞州表云。四月三日齋訖。舍利金瓶外。其色
紅赤鮮麗殊常。或行琉璃瓶底。或遊瓶側。縁
瓶上下光明外照。比至八日照灼如初
洺州表云。舍利三月十一日天降甘澤。十三
日乃止。有戒徳沙門僧猛。先患腰脚不堪出
行。其日聞舍利欲到。合寺馳走。僧猛自身抱
患不得奉迎。命弟子法藏扶侍出戸。迴心正
念遂便得起行。出城十里許親迎舍利。因
瘳降漸堪得行
毛州表云。舍利二月二十七日到州。其日即
依式安置。一切男女皆發菩提心。競趣歸依。
瘂者能言。攣躄之人悉皆能行。石函乃變如
琉璃。内外明徹。四月十二日天雨金銀華
落。表送奉獻
冀州表云。舍利放光。五色照滿城治。時有一
僧先患目盲。亦得見舍利。復有一人患腰脚
攣躄十五年。自舍利到州所。是患人禮拜發
願。即得行動
宋州表云。三月四日舍利至州。其所部宋城
縣市院先有古井塸。由來鹹苦水色舊赤。全
不堪食。其縣民胡子乾因取水和埿。怪其色
白甞覺甚甘。四月三日舍利於塔内放赤色
光。六日夜五更寺内又放白色光。七日辰時
寺内天雨白華。目驗雰雰然。状如細雪。不落
於地。八日午時欲下舍利入函。天上有白鶴
翔塔基之上
懷州表云。舍利於州城長壽寺安置。四月五
日辰時。有一雄雉飛來函側。心*閑從容質羽
鮮華。自飛自止曾無驚畏。河内縣民楊邁特
以示。道俗六千餘人。莫不同見。勅使沙門靈
璨即與受戒。其雉向師似如聽法。師云。此
雉是野鳥。内法道理無容籠繋。即令送城北
太行山放之。舍利塔廂復有一跡。從塔東南
十歩而來。直到塔所不見還蹤。復無入
處。或闊四寸。或闊三寸。蟠屈逶迤状等龍蛇
之跡。宮人道俗並悉共見。八日至午前舍
利欲入塔函。遂放光於瓶外。巡迴數匝暉彩
照曜。或上或下。乍隱乍出
汴州表云。舍利三月二日到州。權置州館。六
日夜大徳僧慧徹等。忽聞香氣有異尋常。至
八日諸僧迎舍利將向塔所。大徳僧粲等五
人。復聞香氣。去*慧福寺門四十餘歩。遂放
青色光覆炤露帳。大久乃滅。其寺有舍利。在
僧房供養。其日杞州人張相仁。於僧房見寺
内舍利復放青色光。恰與新至舍利色状相
似。十日復至見赤色光臨寺佛堂。高五尺其
夜四更復見青赤雜色光於寺。復有一老母。
患腰已來二十餘年。拄杖伏地而行。聞舍利
至寺。強來禮拜。於大衆裏見舍利光。腰即得
差捨杖而行
洛州表云。舍利三月十六日至州。即於漢王
寺内安置。至二十三日忽降香氣。世未曾有。
四月七日夜一更向盡。東風忽起燈花絶焔。
在佛堂東南神光炤燭。復有香風而來。官人
道俗等共聞見。於是彌増剋念。至八日臨下
舍利。塔側桐樹枝葉低莖
幽州表云。三月二十六日於弘業寺安置舍
利。石函始磨。兩面以水洗之明如水鏡。内外
相通。紫光焔起其石班駁。又類碼瑙。潤澤
泫燿光似琉璃。至四月二日起齋行道。至
三日亥時。舍利前焚香供養。燈光炤庭衆星
夜朗。有素光舒卷在佛輿之上。至八日舍利
入函。自旦及辰函石現文。髣像有菩薩光彩
粉藻。又似衆仙。其間鳥獸林木諸状不
者衆。實難詳審。其有文理照顯分明。今畫圖
奉進
許州表云。三月三日初夜於州北境去州九
十里。舍利放光。紫赤二色照曜州城内外。民
庶皆見神光。四月七日在州大廳。舍利出金
瓶之外。琉璃瓶内行道放光。至八日在辦行
寺塔所。又放光明。午時舍利欲入石函。又有
五色光彩雲來臨塔上。雲形如蓋。其日在塔
西南一百餘歩。依育王造塔本記。一枯池不
在四畔。正在池中。可深九尺。忽有甘井自現。
其水不可思議。當時道俗看者二萬餘人同
飮。齊所録瑞應奉表奏聞
荊州舍利現雲如車蓋。正當塔上雲間雨花。
遊颺不落。衆鳥翔塔
濟州舍利本一。至彼現二。放光炤現。聞異香
氣雲間出音。自然鍾聲及以讃善。大鳥群飛
塔下
楚州舍利當行道日。野鹿來聽鶴遊塔上
莒州舍利本一。至彼現三。放光映炤。掘基地
下忽得銅塔。及瘂者能言
營州舍利三度放光。白色舊龜石自然折解。
爲石函
抗州舍利山間掘基。得自然石窟容舍利函
潭州舍利江鳥迎送
潞州舍利至彼自然泉湧。飮者病愈
洪州舍利白項烏引路
徳州舍利至彼。躄者能行。大鳥旋塔
鄭州舍利放光。幡向内垂
江州舍利至彼行道日。耕人犁得一銅像
蘭州舍利掘基地下得一石像。又小兒撥得
二銅像。慈州舍利現白雲蓋如飛仙。自然
泉涌。飮者病愈
廉州未得舍利。別得一舍利。放光佛香鑪煙
氣。又類蓮華黄白色。天雨寶屑
雍州表云。仁壽二年五月十二日。京城内勝
光寺大興善寺法界寺州公廨裏。及城治街
巷天雨銀屑。大如楡莢小如麩等。表送奉獻。
仁覺寺五月十二日未時。有風從西南而來。
香氣氛氳。沙門及經生道俗等並悉倶聞。當
夜雨銀屑天花。芭蕉枝葉椶櫚莖檊上。人
皆拾得。大小如前無異
仁壽二年六月五日夜。仁壽宮所慈善寺新
佛堂内靈光映現。形如缽許。從前柱遶梁栿。
衆僧覩見
仁壽二年六月五日夜。雨銀屑天花枇杷葉
上及餘草頭上。落地
仁壽二年六月八日。諸州送舍利。沙門使還
宮所見旨相問慰勞訖。令九日赴慈善寺爲
慶光齋。僧衆至寺讃誦旋遶行香欲食。空裏
微零復雨銀屑天花。舍人崔君徳令盛奉獻。
京城内勝光寺模得陝州舍利石函變現瑞像
娑羅雙樹等形相者。仁壽二年五月二十三
日已後。在寺日日放光連連相續。縁感即發
不止晝夜。城治道俗遠來看人歸依禮拜。闐
門塞路往還如市。遇斯光者炤動群心悲喜
發意。其城内諸寺外縣諸州以絹素模將去
去者。或上輿放光。或在道映照。或至前所
開明現朗。光光色別隨見不同
仁壽二年七月十五日。京城内延興寺灌寫
釋迦金銅像丈六。其夜雨寶屑銀華。香氣甚
異無比
陝州舍利。從三月十五日申時。至四月八日
戌時。合一十一度見靈瑞。總有二十一事。四
度放光
光内見花樹。二度五色雲。掘地得鳥。石函變
異。八娑羅樹。樹下見水。一臥佛。三菩薩。一
神尼。函内見鳥。三枝金華。興雲成輪相。自然
幡蓋。函内流出香雲。再放光
舍利在陝州城。三月二十三日夜二更裏。大
通寺善法寺闡業寺並見光明。唯善法寺所
見光。内有兩箇華樹。形色分明。久而方滅。其
色初赤。尋即變白。後散如水銀。滿屋之内物
皆照徹。舍利在大興國寺。四月二日夜二更
裏。靈勝寺見光明。洞了庭前果樹及北坡草
木。光照處見其形。塔基下掘地得鳥。舍利來
向大興國寺。三月二十八日卯時。司馬張備
共大都督侯進檢校築基掘地已深五尺。有
閿郷縣玉山郷民杜化雲。钁下忽出一鳥。青
黄色大如鶉。馴行塔内安然自處。執之不恐。
未及奉送其鳥致死。今營福事。於舍利塔内
獲非常之鳥。既以出處爲異。謂合嘉祥。今別
畫鳥形。謹附聞奏。五色雲再見。三月十五日
申時。舍利到陝州城南三里澗。即有五色雲。
從東南鬱起。俄爾總成一蓋。即變如紫羅色。
舍利入城方始散滅。當時道俗並見。至二十
八日未時。在大興國寺。復有五色雲。從西北
東南二處而來。舍利塔上相合。共成一段。時
有文林郎韋範大都督楊旻及官民等。並同
矚。其雲少時即散者也。兩度出聲。舍利
在州。三月二十三日夜。從寶座出聲。如人間
打靜聲。至三乃止。後在大興國寺。四月五日
酉時。復出一聲大於前者。道俗並聞。石函内
外四面見佛菩薩神尼娑羅樹光明等。四月
七日巳時。欲遣使人送放光等四種瑞表。未
發之間。司馬張備共崤縣令鄭乾意閿郷縣
丞趙懷坦大都督侯進當作人民侯謙等。至
舍利塔基内石函所檢校。同見函外東面石
文亂起。其張備等怪異。更向北面虔意以衫
袖拂拭隨手。向上即見娑羅樹一雙。東西相
對枝葉宛具。作深青色。俄頃道俗奔集。復
於西面外。以水澆洗。即見兩樹葉有五色。次
南面外復有兩樹。枝條稍直。其葉色黄白。次
東面外復有兩樹。色青葉長。其四面樹下並
有水文。於此兩樹之間。使人文林郎韋範初
見一鳥仰臥。司馬張備次後看時。其鳥已立。
鳥前有金華三枝。鳥形大小毛色與前掘地
得者不異。其鳥須臾向西南行。至佛下停住
函内。西南近角復有一菩薩。坐華臺上面向
東。有一立尼面向菩薩合掌。相去二寸。西
面内復有二菩薩並立。一金色面向南。一銀
色面向北。相去可有三寸。西脣上有一臥佛。
側身頭向北面向西。其三菩薩於石函内並
放紅紫光。高一尺許。從已至未形状不移。圖
畫已後色漸微滅。道俗觀者其數不少。此函
本是青石色基黒闇。見瑞之時變爲明白。表
瑩徹周迴四面。倶遣人坐並相照見無所
翳障。其函内外四面。總見一佛三菩薩一尼
一鳥三枝華八株樹。今別畫圖状。謹附聞奏
下時四方雲起變成輪相。復有自然幡蓋。及
塔上香雲二度光見
四月八日午時欲下舍利。于時道俗悲號。四
方忽然一時雲起。如煙如霧。漸次向上至於
日所。即遶日變成一暈。猶如車輪。内別有白
雲團圓翳日。日光漸即微闇如小盞許。在輪
外周匝。次第以雲爲輻。其輪及輻並作紅紫
色。至下舍利訖。其雲散滅日光還即明淨。復
於塔院西北牆外。大有自然幡蓋。亦有見幡
蓋圍遶舍利者。當時謂有人捉幡供養。至下
舍利訖其幡蓋等忽即不見。于時道俗見者
不少。至戌時司馬張備等。見塔上有青雲氣
從塔内而出。其雲甚香。即喚使人文林郎韋
範大興寺潧曇暢入裏就看。備共韋範等並
見流光向西北東南二處流行。須臾即滅
廣弘明集卷第十七



廣弘明集卷第十八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法義篇第四之一
夫法者何耶。所謂憑准修行。清神洗惑而爲
趣也。義者何*耶。所謂深有所以千聖不改其
儀。萬邪莫迴其致者也。俗法五常。仁義禮智
信也。百王不易其典。衆賢賛翼而不墜者也。
道法兩諦。謂眞俗也。諸佛之所由生。群有因
之而超悟者也。然則俗保五常。淪惑綿亘。道
資兩諦。勝智増明。故眞俗爲出道之階基。正
法爲入空之軌躅者也。故論云。非俗無以通
眞。非眞無以遣俗。又云。諸佛説法常依二諦。
斯則大略之成教也。至於大小半滿之流。三
篋八藏之典。明心塵之顯晦。曉業報之殊途。
通慧解以鏡象心。了世相以光神照也。若斯
以叙謂之法義也。至於如説修行。思擇靈府
者。則四依法正。創究識於倒情。八直明道。策
淨心於妄境。三學開其玄府。一貫統其眞源。
漸染基搆當自得其涯也。但以幽關難啓。匠
石易迷。匪藉言方。莫由升附。所以自古道俗
同而問津。疏瀹精靈。陶練心術。或著論而導
其解。或談述而寫其懷。因言而顯聖心。寄迹
而揚玄理者也。昔梁已叙其致。今唐更廣其
塵。各有其志。明代代斯言之不絶也
  梁代集弘明法義總録
晋孫綽喩道論 羅君章更生論 鄭道子
神不滅論 釋慧遠報應論 釋慧遠三報
論 釋僧順折三破論 梁高祖神明成佛
義 蕭琛難神滅論 曹思文難神滅論
梁高祖答臣神不滅勅 釋法雲與朝貴書
習鑿齒與釋公書
唐廣弘明集法義篇總録
  序暦代賢明釋諸疑惑義 晋戴安公釋
疑論 晋戴安公與遠法師書并答 周道
祖難釋疑論 戴重與遠法師書 戴答周
居士難論并答 遠法師與戴書并答 何
承天報應問劉少府答 宋謝靈運與諸道人
辯宗論并書 後秦主姚興與安成侯書述佛
義 通三世等論并羅什法師答 姚嵩表問
諸義并興答等 唐沙門釋惠淨折疑論并釋
法琳述 齊竟陵王與隱士劉虯書三首
齊沈約内典序 齊沈約爲皇太子解講疏
齊沈約爲竟陵王發講疏 齊沈約爲
竟陵王解講疏二首 梁太子綱請帝講并答

 梁陸雲述御講金字波若序 梁蕭子
顯叙講波若義 皇大子謝講竟啓并答
梁太子綱上大法頌并表答 晋安王上太子
玄圃講頌并啓答 梁武帝涅槃經疏序 梁
湘東王法寶聯壁序 梁簡文成實論序
梁元帝内典碑銘集林序 唐沙門釋玄則
禪林妙記集序二首 唐司元大夫李儼法
苑珠琳序 梁昭明太子答請講書并啓答
三首
昭明謝勅賚木栖如意啓 昭明立二諦
并道俗二十
二人難及解
 昭明立法身義并僧六人
往反問答
 昭
明謝勅看講解二啓 昭明謝勅賚涅槃經
疏講啓 昭明謝勅賚大集經講疏啓 梁
晋安王與廣信侯書并答 齊沈約立佛法
義論五首 齊沈約難范縝神滅論 陳沙
門眞觀因縁無性論并朱世卿
自然論
 魏收北齊三
部一切經願文 王褒周藏經願文 隋煬
帝寶臺經藏願文 唐太宗三藏聖教序
請謝
 今上述三藏聖教序并謝
 唐禇亮述
注般若經序 唐柳宣與翻經大徳書并答
廣弘明集法義篇第四之初
  釋疑論 晋處士戴安公 與遠法師書
安 難釋疑論 周居士道祖并答重與
遠法師書 戴*安并答 報應問 何承天
劉少府答 *辯宗論并問答往*返 宋侍中謝靈
運 述佛法諸深義 秦主姚興并答 
疑論唐沙門慧淨并述
  釋疑論晋戴
安處子問於玄明先生曰。蓋聞積善之家必
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又曰。天道無
親常與善人。斯乃聖逹之格言。萬代之宏標
也。此則行成於己身。福流於後世。惡顯於事
業。獲罪乎幽冥。然聖人爲善。理無不盡理盡
善積。宜歴代皆不移。行無一善惡惡相承。亦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