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弘明集 (No. 2102_ 僧祐撰 ) in Vol. 52

[First] [Prev]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有。凡此數義皆玄聖致極之理。以言斥之誠
難朗然。由此觀物我亦實覺其昭然。所以曠
焉増洗汰之清也。足下當何能安之。又云。形
神相資古人譬之薪火。薪弊火微薪盡火滅。
雖有其妙豈能獨存。夫火者薪之所生。神非
形之所作意有精麁感而得形隨之。精神極
則超形獨存無形而神存法身常住之謂也。
是以始自凡夫終則如來。雖一生向麁。苟
有識向萬劫不沒。必習以清昇。螟蛉有子蜾
螺負之。況在神明廕寶積之蓋。升鐙王之
座。何爲無期。又疑釋迦以善權救物。豈獨
不愛數十百萬之説。而悋俄頃神光不以曉
邪見之徒
夫雖云善權感應顯昧各依罪福。昔佛爲
又放光明。皆素積妙誠故得神遊。若時言成
已著之筌。故慢者可覩。光明發由觀照邪見
無縁瞻灑。今覩經而不悛其慢先灑。夫復何
益。若誠信之賢獨朗神照。足下復何由知之
而言者。會復謂妄説耳。恒星不見夜明也。
考其年月即佛生放光之夜也。管幼安風夜
泛海。同侶皆沒。安於闇中見光。投光赴島。闔
門獨濟。夫佛無適莫。唯善是應而致應。若王
祥郭巨之類不可稱説。即亦見光之符也。豈
足下未見便無佛哉。又陳周孔之盛。唯方佛
爲弘。然此國治世君王之盛耳。但精神無滅
冥運而已一生瞬息之中八苦備有。雖剋儒
業以整俄頃。而未幾已滅三監之難。父子相
疑兄弟相截。七十二子雖復升堂入室。年
五十者曾無數人。顏夭冉疾由醢予族賜滅
其鬚匡陳之苦。豈可勝言。忍飢弘道諸國亂
流。竟何所救。以佛法觀之。唯見其哀。豈非世
物宿縁所萃耶。若所被之實理。於斯猶未爲
深弘。若使外率禮樂内修無生。澄神於泥洹
之境。以億劫爲當年。豈不誠弘哉。事不傳
後理。未可知。幸勿據麁跡而云。周孔則不然
也。人皆謂佛妄語。山海經説死而更生者甚
衆。崑崙之山廣都之埜。軒轅所之之國。氣
不寒暑。鳳卵是食甘露是飮。廕玕琪之樹歃
朱泉之水。人皆數千歳不死。及化爲黄能入
于羽淵申生伯有之類。丘明所説亦不少矣。
皆可權此之麁以信彼之精者也。承昔有
道聞佛法而斂者。必不啻作蒲城之死士
可矣。當由所聞者未高故耶。足下所聞者
高。於今猶可豹變也。人是精神物但使歸信
靈極。粗禀教戒。縱復微薄亦足爲感。感則
彌升。豈非脱或不滅之良計耶。昔不滅之實
事如佛言。而神背心毀自逆幽司。安知今生
之苦毒者非往生之故爾耶。輕以獨見傲尊
神之訓。恐或自貽伊阻也
佛經説。釋迦文昔爲小乘比丘而毀大乘。猶
爲此備苦地獄經歴劫數。況都不信者耶。復
何以斷此經必虚乎。足下所詰前書中語。爲
因琳道人章句耳。其意既已粗達。不能復一
辯答。所制明佛論已。事事有通今付往。
足下力爲善尋。具告中否。老將死以此續其
盡耳。此書至便倚索答。殊不容悉。宗炳

  何重答宗
重告并省大論。置陣如項籍。既足以賊漢
祖。況弱士乎。證譬堅明文辭淵富。誠欲廣
其利釋施及凡民。深知君子之用心也。足下
方欲影嚮以神其教。故宜緘默成人之美。但
常謂外國之事或非中華所務。是以有前言
耳。果今中外宜同。余則陋矣。敢謝不敏。雖然
猶有所懷。夫明天地性者。不致惑於迂怪。識
盛衰之逕者。不役心於理表。儻令雅論不因
善權篤誨。皆由情發。豈非通人之蔽哉。未縁
言對。聊以代面。何承天白
弘明集卷第三



弘明集卷第四
  梁*揚都建初寺釋僧祐撰
  何承天達性論 顏光祿延之難
達性
夫兩儀既位。帝王參之。宇中莫尊焉。天以
陰陽分。地以剛柔用。人以仁義立。人非天地
不生。天地非人不靈。三才同體相須而成者
也。故能禀氣清和神明特達。情綜古今智周
萬物。妙思窮幽賾制作侔造化。歸仁與能
是爲君長。撫養黎元助天宣徳。日月淑清四
靈來格。祥風協律玉燭揚暉。九穀芻豢陸産
水育。酸鹹百品備其膳羞。棟宇舟車銷金合
土。絲紵玄黄供其器服。文以禮度娯以八音。
庇物殖生罔不備設。夫民用儉則易足。易足
則力有餘。力有餘則志情泰。樂治之心於是
生焉。事簡則不擾。不擾則神明靈。神明靈則
謀慮審。濟治之務於是成焉。故天地以儉素
訓民。乾坤以易簡示人。所以訓示慇懃若此
之篤也。安得與夫飛沈蠉蠕並爲衆生哉。若
夫衆生者。取之有時用之有道。行火俟風暴。
畋漁候豺獺。所以順天時也。大夫不麛卵。
庶人不數罟。行葦作歌宵魚垂化。所以愛人
用也。庖廚不邇五犯是翼。殷后改祝孔釣不
網。所以明仁道也。至於生必有死形弊神
散。猶春榮秋落四時代換。奚有於更受形哉。
詩云。愷悌君子。求福不回。言弘道之在己也。
三后在天。言精靈之升遐也。若乃内懷嗜
欲外憚權教。慮深方生施而望報。在昔先師
未之或言。余固不敏。罔知請事焉矣
  釋何衡陽達性論    顏延之
前得所論。深見弘慮。崇致人道黜遠生類。物
有明徴事不愆義。維情輔教。足使異門掃
軌。況在蘄同豈忘所附。徒恐琴瑟專一更失
闡諧。故略廣數條取盡後報。足下云。同體二
儀共成三才者。是必合徳之稱。非遭人之目。
然總庶類同號衆生。亦含識之名。豈上哲之
諡。然則議三才者無取於氓隷。言衆生者亦
何濫於聖智。雖情在序自不患亂倫。若
能兩藉方教倶擧。達義節彼離文採此。共實
則可使倍宮自和析符復合。何詎怏怏執
呂以毀律。且大徳曰生有萬之所同同於
萬。豈得生之可異。不異之生宜其爲衆。但衆
品之中愚慧群差。人則役物以爲養。物則見
役以養人。雖始或因順終至裁殘。庶端萌
起情嗜不禁。生害繁慘天理鬱滅。皇聖哀其
若此而不能頓奪所滯。故設候物之教。謹順
時之經。將以開仁育識反漸息泰耳。與道爲
心者。或不劑此而止。又知大制生死同之榮
落。類諸區有誠亦宜然。然神理存沒儻異於
荄變謝。就同草木便當煙盡。而復云三后
昇*遐精靈在天。若精靈必在。果異於草木。
則受形之論。無乃更資來説。將由三后粹善
報在生天耶。欲毀後生反立昇*遐。當毀更
立。固知非力所除。若徒有精靈。尚無體状。未
知在天當何憑以立。吾怯於庭斷。故務求依
放。而進退思索未獲所安。凡氣數之内無不
感對。施報之道必然之符。言其必符何猜有
望。故遺惠者無要。存功者有期。期存未善
去惠。乃至人有賢否則意有公私。不可見物
或期報因謂樹徳皆要且經世恒談貴施者勿
憶士子服義猶惠而不有。況在聞道要。更不
得虚心而動必懷嗜事盡憚權耶。曾不能引
之上濟毎驅之下淪。雖深誚挍責。亦已厚言
伐。足下嬰城素堅難爲飛書。而吾自居
憂患情理無託。近辱褒告。欲其布意*裁往
釋。慮不或値。顏延之白
  答顏永嘉
敬覽芳訊研復淵旨。區別三才歩驗精粹。宣
演道心褒賞施士。貫綜幽明推誠及物。行之
於己則美。敷之於教則弘。殆無所間。退尋
嘉誨之來。將欲令參觀斗極復迷反逕思。或
昧然未全曉洽。故復重申本懷。足下所謂共
成三才者。是必合徳之稱。上哲之人。亦何
爲其然。夫立人之道取諸仁義。惻隱爲仁者
之表。恥惡爲義心之端。牛山之木剪性於&T055233;
斧。恬漠之想汨慮於利害。誠直滋其萌&T008673;
援其善心。遂乃存而不算得無過與。又云。議
三才者無取於氓隷。言衆生者亦何濫於聖
智。既已聞命。猶未知二塗。當以何爲判。將伊
顏下麗寧僑札上附。企望不倦。以祛未了。
必令兩藉倶擧宮和符合。豈不盡善。又曰。大
徳曰。生有萬之所同同於萬。豈得生之
可異。非謂不然。人生雖均被大徳。不可謂之
衆生。譬聖人雖同禀五常。不可謂之衆人。奚
取於不異之生必宜爲衆哉。來告云。人則役
物以爲養。物則見役以養人。大判如此。便
是顧同鄙議。至於情嗜不禁害生慘物。所謂
甚者泰者。聖人固已去之。又云。以道爲心者。
或不劑此而止。請問不止者。將自己不殺耶。
令受教咸同耶。若自己不殺取足市&MT01163;。故是
遠庖廚。意必欲推之於編戸。吾見雅論之不
可立矣。又云。若同草木便當煙盡。精靈在天
將何憑以立。夫神魄忽怳遊魂爲變。發揚悽
愴。亦于何否之。仲由屈於知死。賜也失於
所問。不更受形。前論之所明言所憑之方。請
附夫子之對。及施報之道必然之符。當謂于
氏高門。俟積善之慶。博陽不伐。膺公侯之祚。
何關於後身乎。又云。經世恒談施者勿憶士
子服義惠而*不有。誠哉斯言。微暢設報以
要惠説徒之所先。悦報而爲惠。擧世之常務。
疑經受累劫之罪。勤施獲積倍之報。不似
吾黨之爲道者。是以怏怏耳。知欲引之上濟。
亦甚所不惜。但丈夫處實者。頗陋前識之華。
故不爲也。若乃施非周急惠存功擧揆諸高
明亦有恥乎。此吾率其恒心久而不化。内慚
璩子未暇有所謂也。何承天白
  重釋何衡
薄從歳事躬斂山田。田家節隙野老爲儔。言
止穀稼務盡耕牧。談年計耦無聞達義。重獲
辯得用昭慰。啓告精至愈慚固結。今復
忘書往懷。以輸未述。夫藉意探理。不若
之聖文三才之論。故當本諸三畫。三畫既陳
中稱君徳。所以神致太上崇一元首。故前謂
自非體合天地無以允應。斯弘研其清慮。
未肯存同。猶以恐兼容罔棄廣載不遺。篤物
之志誠爲優贍。恐理位雜越疑陽遂衆。若惻
隱所發窮博愛之量。恥惡所加盡祐直之正。
則上仁上義。吾無間然。但情之者寡。利之者
衆。豫有其分。未臻其極者不得以配擬二
儀耳。今方使極者爲師。不極者爲資。扶其敬
讓去其忮爭。令&T055233;斧鑄刃利害寢端。驅百代
之民出信厚之塗。則何萌不滋何善不援。而
誣以不算未値其意。三才等列。不得取偏才
之器。衆生爲號。不可濫無生之人。故此去氓
隷彼甄聖智。兩藉倶擧旨在於斯。若*僑札未
能道一。皇王豈獲上附。伊顏猶共頼氣化宜
乎下麗。二塗之判易於賾指。又知以人生雖
均被大徳。不可謂之衆生。譬聖人雖同禀五
常。不可謂之衆人。夫不可謂之衆人。以茂人
者神明也。今已均被同衆。復何諱衆同。故當
殊其特靈。不應異其得生。徒忌衆名未虧衆
實。得無似蜀梁逃畏卒不能避。所謂役物爲
養見役養人者。欲言愚慧相傾惛算相制。事
由智出非出天理。是以始矜萌起終哀鬱滅。
豈與足下芻豢百品共其指歸。凡動而善流
下民之性。化而裁之上聖之功。謹爲垣防猶
患踰溢。況乃罔不備設以充侈志。方開所泰
何議去甚。故知慘物之談不得與薄夫同憂
樂。殺意偏好生情博。所云與道爲心者。博
乎生情將使排虚率遂跖實。莫夭利澤通天
而不爲惠。庸適恩止麛卵事法豺獺耶。推此
往也。非唯自己不復委咎市&MT01163;乎庖廚。且市
庖之外非無御養。神農所書。中散所述。公理
美其事仲彦精其業。是亦古有其傳。今聞其
人。何必以刲刳爲禀和之性。爓&T024116;爲翼善之
具哉。若以編戸難齊憂鄙論未立是見。二叔
不咸慮周徳先亡。儻能申以遠圖要之長世。
則日計可滿歳功可期。精靈草木果已區別。
遊魂之答。亦精靈之説。若雖有無形天下寧
有無形之有。顧此惟疑宜見正定。仲尼不答
有無未辯。足下既*辯其有。豈得同不*辯之
答。雖子嗜學。懼未獲所附。或是曉晦塗隔隱
著事懸。遂令明月廢照世。智限心知謂必符
之。言體之極于罔講求。反意如非相盡。或世
人守璞受讓玉市將譯胥牽俗還説國情苟
未照盡。請復其具申近釋。報施首稱氣數者
以爲物無妄。然各以類感。感類之中人心爲
大。心術之動隷歴所不能得及其積致于可
勝原而當斷取世見據爲高證。莊周云。莽鹵
滅裂報亦如之。孫卿曰。報應之勢各以類至
後身著戒可不敬與慈護之人深見此數。故
正言其本非邀其末。長美遏惡反民大順。濟
有生之類。入無死之地。令慶周兆物尊冠百
神。安宜祚極子胤福限卿相而已。常善以救
善亦從之勢。猶影表不慮自來何言乎。要惠
悦報疑罪勒施。似由近驗吝情遠猜徳教。
故方罰矜功而濫咎忘賢遺存異義。公私殊
意已備前白。差不重云想處實陋華者。復
見其居厚去薄耳。若施非周急惠而期譽。乃
如之人誠道之蠹。惟子之恥丘亦恥之
  重答顏永嘉
吾少信管見。老而彌篤。既言之。難云。將
腐方寸。故願憑流颺以託麟翮。厚意垂懷
慧以重釋。稽證周明華辭博贍。夫良玉時
玷。賤夫指其瑕。望舒抱魄。野人睨其缺。豈伊
辯未獲云。已復進請益之問。庶以研盡
所滯。來告云。三才之論。故當本諸三畫。三畫
既陳中稱君徳。所以神致太上崇一元首。若
如論旨。以三畫爲三才。則初擬地爻三議天
位。然而遯世無悶。非厚載之目。君子乾乾。非
蒼蒼之稱。果兩儀罔託。亦何取於立人。但爻
在中和。宜應君徳耳。又云。惻隱窮博愛之
量。恥惡盡祐直之方。則爲上仁上義。便是
許體仁義者爲三才尋。又云。僑札未獲上
附。伊顏宜其下麗。則黄裳之人。其猶*不及。
雖賾之指高下無准。故惑者未悟也。夫陰陽
陶氣剛柔賦性。圓首方足霄貎匪殊。惻隱恥
惡悠悠皆是。但參體二儀必擧仁義爲端耳。
知欲限以名器愼其所假。遂令惠人潔士比
性於毛群。庶幾之賢同氣於介族。立象之意。
豈其然哉
又云。已均被同衆復何諱衆同。故當殊其特
靈。不應異其得生。夫特靈之神既異於衆。得
生之理何嘗暫同。生本於理而理異焉。同衆
之生名將安附。若執此生名必使從衆。則混
成之物亦將在例耶。又云。謹爲垣防猶患踰
溢。況乃罔不設備以充侈志。方開所泰何議
去甚。足下始云。皇聖設候物之教。謹順時之
經。將以反漸息泰。今復以方開所泰爲難。未
詳此將難鄙議將譏聖人也。又云。市庖之外
豈無御養。神農所書中散所述。何必以刲刳
爲禀和。&T024116;爲翼善。夫禋瘞繭栗宗社三
牲。薌豆俎以供賓客。七十之老俟肉而
飽。豈得唯陳列草石取備上藥而已。吾所憂
不立者。非謂洪論難持退嫌此事不可頓去
於世耳。又云。天下寧有無形之有。顧此
疑宜見正定。尋來旨。似不嫌有鬼。當謂鬼宜
有質得無惑。天竺之書説鬼別爲生類故耶。
昔人以鬼神爲教。乃列于典經布在方策。鄭
*僑呉札亦以爲然。是以雲和六變實降天神。
龍門九成人鬼咸格。足下雅秉周禮近忽此
義。方詰無形之有爲支離之
又云。後身著戒可不敬與慈護之人深見此
數。未詳所謂慈護者。誰氏之子。若據外書
報應之説。皆吾所謂權教者耳。凡講求至理
曾不析以聖言。多採譎怪以相扶翼。得無似
以水濟水耶。又云。物無妄然必以類感。常
善以救善亦從之。勢猶影表不慮自來。斯言
果然。則類感之物輕重必侔。影表之勢脩短
有度。致飾土木。不發慈愍之心。順時獀狩。
未根慘虐之性。天宮華樂焉賞而上昇。地獄
幽苦奚罰而淪陷。昌言窮軒輊。立法無衡
石。一至於此。且阿保傅愛愼及溷腴良庖提
刀情怵母族彼聖人者。明並日月化開三
統。若令報應必符。亦何妨於教而緘扃羲唐
之紀。埋閉周孔之世。肇結網罟。興累億之
罪。仍制牲牢。開長夜之罰。遺彼天廚甘此芻
豢。曾無拯溺之仁。横成納隍之酷。其爲不然
宜簡淵慮。若謂窮神之智。猶有所不盡雖高
情愛奇想。亦未至於侮聖也
足下論仁義則云。情之者少利之者多。言施
惠則許其遺賢忘報在情既少孰能遺賢利之
者多曷云忘報。若能推樂施之士。以期欲
儔。演忘報之意。別向義之心。則義
在斯。求仁不遠。至於濟有生之類入無死之
地。慶周兆物尊冠百神。斯旨宏誕非本論所
及。無乃秦師將遁行人言肆乎。豈其相迫。
居吾語子。聖人在上不與百神爭長。有始有
卒。焉得無死之地。夫辯章幽明研精庶物。
及初結繩終繁文教。性以道率。故絶親譽之
犯違。造化無傷博愛之量。以畋以漁養
兼賢鄙。三品之獲實充賓庖。金石發華。笙籥
協節。醉酒飽徳。介茲萬年。處者弘日新之業。
仕者敷先王之教。誠著明君澤被萬物。龍章
表觀鳴玉節趨。斯亦堯孔之樂地也。及其不
遇考槃阿澗以善其身。殺雞爲黍聊寄懷抱。
或負鼎割烹揚隆名於長世。或屠羊鼓刀
高志於浮雲。此又君子之處心也。何必
積善之延祚。希無驗於來世。生背當年之眞
歡。徒疲役而靡歸。係風補景非中庸之美。
慕夷眩妖違通人之致。蹲膜揖讓終不並立。
竊願吾子捨兼而遵一也。及蜀梁二叔。世人
驛胥之譬非本義所繼。故不復具云
  又釋何衡*陽
聖慮難原神應不測。中散所云。中人自竭。莫
得其端。豈其淺岸所可探抽。徒以魏文
布見刊異世。滕循蝦鬚取愧當時。故於度
外之事怯以意裁耳。足下已審其虚實。方書
之不朽獨鑒堅精。難復疑間。聊寫餘懷依答
條釋。事緯殃福義雜胡華。雖存簡章自至煩
文。過此以往余欲無言
答曰。若如論旨。以三畫爲三才。則初擬地爻
三議天位。然而遯世無悶。非厚載之目。君子
乾乾。非蒼蒼之稱。果兩儀罔託。亦何取於立
人。但爻在中和。宜應君徳耳
釋曰。聞之前學。淳象始於參畫。兼卦終於六
爻。參畫立本三才之位。六爻未變群龍所
經。是以重卦之後。則以出處明之。故遯世乾
乾潜藏偕行。聖人適時之義兼之道也。若以
初爻非地。三位非天。以爲兩儀罔託立人無
取。未知足下前論三才同體。何因而生。若猶
受之繋説不軼師訓。何獨得之複卦喪之單
象。如義文之外更有三才。此自春秋新意。
吾無識焉。且遯世乾乾雖非覆載之名。一體
之中未失卑高之實。豈得以變動之辭。廢立
本之義。又知以爻在中和宜應君徳。若徒有
中和之爻。竟無中和之人。則爻將何放。若中
和在徳則不得人背中和。體合之論固未
可殊越
答曰。上仁上義便是許體仁義者爲三才尋。
又云。僑札未獲上附。伊顏宜其下麗。則黄
裳之人其猶*不及。雖賾之指高下無准。故
惑者未悟
釋曰。所云上仁上義。謂兼總仁義之極。可以
對饗天地者耳。非謂少有恥愛便爲三才。前
釋已具怪復是問四。彼域中唯王是體知三。
此兩儀非聖不居。易老同歸可無重惑。案
東魯階差。*僑札理不允備。何由上附至位。
依西方准墨。伊顏未獲法身。故當下麗生品。
來論挾姫議釋。故兩解此意。冀以取了反致
辭費。聖作君師賢爲臣資。接暢神功影嚮大
業。行藏可共默語亦同。體分至此何負黄裳。
議者徒見不得等位。元首横生誚恨。而不知
引之極地。更非守節之情。指斷如斯。何謂無

答曰。夫陰陽陶氣剛柔賦性。圓首方足宵貎
匪殊。惻隱恥惡悠悠皆是。但參體二儀必擧
仁爲端耳
釋曰。若謂圓首方足必同恥惻之實*宵懇
匪殊。皆可參體二儀。蹻跖之徒亦當在三才
之數耶。若誠不得則不可見横目之同便與
大人同列。悠悠之倫品量難齊。既云。仁者安
仁智者利仁。又云。力行近仁畏罪強仁若一
之正位將眞僞相冒。莊周云。天下之善人寡
不善人多。其分若此。何謂皆是
答曰。知欲限以名器。順其所假。遂令惠人
絜士比性於毛群。庶幾之賢同氣於介族。立
象之意。豈其然乎
釋曰。名器有限。良由資體不備。雖欲假之疑
陽謂何含靈爲人毛群所不能同禀氣成生。
絜士有不得異象。放其靈非象。其生一之而
已。無乃誣漫
答曰。已均被同衆云云。特靈之神既異於衆。
得生之理何嘗暫同。生本於理而理異焉。同
衆之生名將安附。若執此生名必使從衆。則
混成之物亦將在例耶
釋曰。吾前謂同於所万。豈得生之可異。足
下答云。非謂不然。又曰。奚取不異之生必宜
爲衆是則去吾爲衆。而取吾不異。豈有不
異而非衆哉。所以復云。故當殊其特靈不應
異其得生耳。今答又謂。得生之理何嘗暫同。
生本於理而理異焉。請問得生之理。故是陰
陽耶。吾不見其異。而足下謂未嘗暫同。若有
異理非復照蒸耶。則陰陽之表更有受生塗
趣。三世詎宜竪立。使混成之生與物同氣。
豈混成之謂。若徒假生名莫見生實。則非向
言之匹。言生非生即是有物不物。李叟此説
或更有其義。以無詰有。頗爲未類
答曰。謹爲垣防云云。始云。皇聖設候物之
教。謹順時之經。將以反漸息泰。今復以方開
所泰爲難。未詳此將難鄙議爲譏聖人也。
釋曰。前觀本論。自九穀以下至孔釣不網。
始知高議。謂凡有宰作皆出聖人。躬爲師匠
以率先下民也。孤鄙拙意。自謂毎所施爲動
必有因。聖人從爲之節。使不遷越此二。懷之
大斷彼我所不同。吾將節其奢流。故有息泰
之説。足下方明備設。未知於何去甚而中。答
又云。所謂甚者聖人固已去之。不了此意。故
近復以所泰爲問。答云。未詳誰難或自忘前

答曰。市庖之外云云。夫禋瘞繭栗宗社三牲。
*曉*薌豆俎以供賓客。七十之老俟肉而飽。
豈得唯陳草石取備上藥而已。所憂不立者
非謂洪論難持。退兼此事不可頓去於世耳」
釋曰。神農定生周人備教。既唱粒食。又言。上
藥既用犧牢。又稱蘋蘩祭膳之道。故無
方。前擧市庖之外復有御養者。指舊刳瀹之
滯。以明延性不一。非謂經世之事。皆當取備
草石。然芻豢之功希至百齡。芝朮之懿亟聞
千藏。由是言之。七十之老何必謝恩於肉食。
但自封一域者捨此無術耳。想不頓去於世。
猶是前釋所云不能頓奪所滯也。始獲符同
敢不歸美。既知不可頓去。或不謂道盡於此」
答曰。天下寧有無形之有云云。尋來旨似不
嫌有鬼。當宜有質得無惑。天竺之書説鬼別
爲生類耶。昔人以鬼神爲教。乃列于典經布
在方策。鄭*僑呉札亦以爲然。是以雲和六
變實降天神。龍門九成人鬼咸格。足下雅秉
周禮近忽此義。方詰無形之有。爲支離之

釋曰。非唯不嫌有鬼。乃謂有必有形。足下不
無是同處有復異。是以比及質詰。欲以求盡。
請捨天竺之説。謹依中土之經。又置別爲生
類。共議登遐精靈體状有無。固然宜報定。
典策之中鬼神累萬。所不了者非其名號。比
獲三論毎來益衆。萬鬼畢至竟未片答。雖啓
告周博非解企渇。無形之有既不匠立。徒謂
支離以爲通説。若以覈正爲支離者。將以浮
漫爲直達乎
答曰。後身著戒云云未詳所謂慈護者。誰氏
之子。若據外書報應之説。皆吾所謂權教者
耳。凡講求至理曾不析之。聖言多採譎怪以
相扶翼。得無似以水濟水乎
釋曰。慈護之主計亦久聞。其人責以誰子。將
以文殊釋氏知謂報應之説皆是權教。權道
隱深非聖不盡。雖子通識慮亦未見其極。吾
疲於推求。而足下逸於獨了。良有恧然。若
權教所言皆爲欺妄。則自然之中無復報應。
吾懦於撃決。足下列於專斷。亦又懼焉。神
高聽卑。庸可誣哉。想云聖言者。必姫孔之
語。今之所談皆其信順之事。而謂曾不析
之。復是未經詳思來論立姫廢釋。故吾引釋
符姫。答不越問。未覺多採。由余日磾不生
華壤。何限九服之外不有窮理之人。内外爲
判誠亦難乎。若自信其度獨師。耳目習識之
表皆爲譎怪。則吾亦已矣
答曰。又云。物無妄然必以類感云云。斯言果
然。則類感之物輕重必侔。影表之勢脩短有
度。致飾土木。不發慈愍之心。順時獀狩。未
根慘虐之性。天宮華樂焉賞而上昇。地獄幽
苦奚罰而淪陷。*昌言窮軒*輊。立法無衡石。
一至於此
釋曰。影表之説以徴感報。來意疑不必侔嫌
其無度。即復除福應也。福應非他氣數所生。
若滅福應即無氣數矣。足下功存歩驗而還
伐所知。想信道爲心者必不至此。若謂不慈
於土木之飾。有甚於順時之殺者。無乃大負
夫人之心。黄屋玉璽非必堯舜之情。崇居麗
養豈是釋迦之意。責天宮之賞。求地獄之罰。
頗類昔人亞夫之詰英布之問。有味乎其言。
此蓋衆息心之所詳。吾可得而略之
答曰。且阿保傅愛愼及溷腴。良庖提刀情怵
*母族。彼聖人者。明並日月化*開三統。若令
報應必符。亦何妨於教。而緘扃羲唐之紀。埋
閉周孔之世。肇結網罟。興累億之罪。仍制牲
牢。開長夜之罰。遺彼天廚甘此芻豢。曾無拯
溺之仁。横成納隍之酷。其爲不然。宜簡淵慮。
若謂窮神之智猶有不盡。雖高情愛奇想。亦
未至於侮聖
釋曰。知謂報應之義緘羲周之世。以此推求
爲不符之證。羲唐邈矣。人莫之詳。尚書所載
不過數篇。方言徳刑之失。遑記禍福之源。
今帝典王策。猶不書性命之事。而徴闕文
以爲古必無之。斯亦師心之過也。且信順殃
慶咸列姫孔之籍。謂之埋閉。如小逕乎。但
言有遠近教有淺深。故使智者與此而奪彼
耶。夫生必有欲。欲必有求。欲嗛則爭。求給
則恬。爭則相害。恬則相安。網罟之設。將蠲害
以取安乎。且畋漁牲牢其事不異。足下前答。
已知牲牢不可頓去於今世。復畋漁不可獨
棄於古。未爲通類矣。好生惡死惠下愈篤。
有其死者順其情。奪其生者逆其性。至人
尚矣。何爲犯順而居逆哉。是知不能頓奪所
滯。故因爲之制耳。聖靈雖茂。無以叡&T014349;惛之
心。弱喪之民何可勝論。罪罰之來將物自取
之。事遠難致。不由天廚見遺物。近易耽故常
芻豢是甘。拯溺出隍衆哲所共。但化物不同。
非道之異。不盡之讓亦如遇當。子長愛奇本
不類此
答曰。足下論仁義。則云情之者少。利之者多。
言施惠則許其遺賢忘報在情既少。熟能
遺賢利之言多。曷云忘報。若能推樂施之
士。以期欲仁之*儔演忘報之意。引向義之
心。則義寔在斯。求仁不遠
釋曰。情仁義者寡。利仁義者衆。聞之莊書。非
直孤説。未獲詳挍遽見彈責。夫在情既少。
利之者多。不能遺賢曷云忘報。實吾前後勤
勤以爲不得配擬二儀者耳。復非篤論所應
據正。若樂施忘報即爲體仁。忘報而施便爲
合義。可去欲字并除向名。在斯不遠。誰不是

答曰。濟有生之類云云。斯旨宏誕非本論所
及。無乃秦師將遁行人言肆乎
釋曰。足下論挾姫釋。吾亦答兼戎周。足下以
此抑彼。謂福極高門。吾申彼釋。此云慶周
兆物。足下據此所見。謂祚止公侯。吾信彼
所聞。云尊冠百神。本議是爭。曷云不及。夫論
難之本以易奪爲體。失之已外輒云宏誕。求
理之塗幾乎塞矣。師遁言肆。或不在此
答曰。豈其相迫。居吾語子。聖人在上不與百
神爭長。有始有卒焉得無死之地云云
釋曰。豈其相迫一何務徳。居吾語子。又何壯
辭。凡爲物之長。豈爭之所得。非唯不爭。必將
下之。不可見尊冠百神便謂與百神爭長。無
乃取之滕薛棄之體仁知。謂物有始卒無不
死之地。求之域内實如來趣。前釋所謂勝類
諸區有誠亦宜然者也。至如山經所圖仙傳
所記。事關世載已不可原。況復道絶恒情理
隔常照。必以於我。不然皆當絶棄。此又所不
得安
答曰。夫辯章幽明研精庶物云云
釋曰。逮省此章盛陳列代。文博體周頗善師
法。歌誦聖世足爲繁聲。討求道義未是要説
耳。昔在幼壯。微渉群紀。皇王之軌賢智之迹。
側聞其略。敢辱其詳惠示之篤實勤執事
答曰。何必陋積慶之延祚。希無驗於來生。蹲
膜揖讓終不並立。竊願吾子捨兼而尊一
云云
釋曰。不陋積慶。已申信順之條。貫希來生。
亦具感報之説。藻袞大裘同用一體。蹲膜揖
讓何爲不倶行一世。理有可兼無謂宜捨
答曰。蜀梁二叔世人驛胥之譬。非本論所
繼。故不復具云
釋曰。近此數條聊發戲端。亦猶越人問布。見
採於前談肆業及之無想多怪。然二叔爲問。
欲以却編戸之疑。沒而不答誠有望焉。足下
連國雲從宏論風行。吾幽生孤説毎獲竊議。
此之不侔事有固然。實由通才所共者理。欻
忘其煩貪復悉心
弘明集卷第四



弘明集卷第五
  梁*楊都建初寺釋僧祐律師撰
  羅君章更生論
鄭道子神不滅論
遠法師沙門不敬王者論
遠法師沙門袒服論何鎭南
難并答
遠法師答桓玄明報應論
遠法師因俗疑善惡無現驗三報論
  更生論         羅君章
善哉向生之言。曰天者何。萬物之總名。人者
何。天中之一物。因此以談。今萬物有數而天
地無窮。然則無窮之變。未始出於萬物。萬物
不更生。則天地有終矣。天地不爲有終。則
更生可知矣
尋諸舊論。亦云。萬兆懸定群生代謝。聖人作
易已備其極。窮神知化窮理盡性。苟神可窮
有形者不得無數。是則人物有定數彼我有
成分。有不可滅而爲無。彼不得化而爲我。聚
散隱顯。環轉我無窮之塗。賢愚壽夭還復其
物。自然相次毫分不差。與運泯復不成不
知。遐哉邈乎。其道冥矣。天地雖大渾而不亂。
萬物雖衆區已別矣。各自其本祖宗有序。本
支百世不失其舊。又神之與質自然之偶也。
偶有離合死生之變也。質有聚散往復之勢
也。人物變化各有其性。性有本分。故復有
常物。散雖混淆聚不可亂。其往彌遠。故其復
彌近。又神質冥期符契自合。世皆悲合之必
離。而莫慰離之必合。皆知聚之必散。而莫識
散之必聚。未之思也。豈遠乎哉者。凡今生
之爲即昔生。生之故事即故事。於體無所厝
其意與已冥各不自覺。孰云覺之哉。今談者
徒知向我非今。而不知今我故昔我耳。達觀
者所以齊死生。亦云死生爲寤寐。誠哉是言
  孫長沙書        安國
省更生論。括嚢變化窮尋聚散。思理既佳。又
指味辭致亦快。是好論也。然吾意猶有同異。
令萬物化爲異形者。不可勝數。應理不
失。但隱顯有年載。然今萬化猶應多少有。還
得形者無。縁盡當須冥遠耳目不復開逐。然
後乃復其本也。吾謂形既粉散。知亦如之。紛
渾化爲異物。他物各失其舊。非復昔日。
此有情者所以悲歎。若然則足下未可孤以

  答
獲書。文略旨辭理亦兼情。雖欣清酬未喩。乃
懷區區不已。請尋前本。本亦不謂物都不化。
但化者各自得。其所化頽者。亦不失其舊體。
孰主陶是載混載。判言然之至分而不可
也。如此豈徒一更而已哉。將與無窮而長更
矣。終而復始。其數歴然。未能知今。安能知
更。蓋積悲妄言。諮求所通。豈云唯慰聊以
寄散而已矣
  神不滅論       鄭道子
多以形神同滅照識倶盡。天所以然其可言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