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廬山記 (No. 2095_ 陳舜兪撰 ) in Vol. 51

[First] [Prev] 1044 1045 1046 1047 1048 1049 1050 1051 105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廬山記卷第五
  古碑目第七
廬山自晋宋齊梁陳隋唐。至本朝。幾八百年。
其間廢興盛衰皆有記述。歳月浸久往往亡
失。若殷仲堪作遠公碑。天祐間猶見於貫休
之詩。今無復遺漫矣。今録太平東林已下五
寺觀五代以前人所作碑誌爵里歳月之日。
凡四十一。辭多不載
  太平觀
使者靈廟碑
  荊州黄梅縣東山衡門之下草茅臣李泚
撰。開元二十年歳次壬申正月乙巳朔二
十五日己巳樹
使者靈驗記
  宣義郎行彭澤縣尉潘觀篹。開元二十年
壬申三月八日辛亥立。治平三年重立
張靈官記
  御史大夫徐鉉撰 右内史舍人集賢殿學
士徐鍇書并篆額。歳次癸酉上元日
胡則傳
  太常丞集賢校理通判江州軍州事章岷撰
并書載。開寶八年胡則守江州事
  太一觀
眞人廟記
  昇元六年歳在壬寅七月六日。應運匡國
佐聖功臣寧國軍節度宣州營田觀察
處置等使特進檢校大尉兼中書令持節宣
州諸軍事宣州刺史上柱國食邑一萬戸
韓王知證記登仕郎守宣州司戸參軍掌表
奏試祕書省校書郎賜緋魚袋孟拱辰書并

  又一本
  保大十二年歳在乙亥十一月。南岳朱陵
道士倪少通撰 道士鍾徳載書篆
  東林寺
慧遠法師碑銘
  謝靈運撰張野序無立名
年月
宋佛馱跋陀羅禪師碑
  唐開元十七年歳在己巳七月己丑朔十五
日癸卯建
兀兀禪
  中書舍人趙郡李訥文 金紫光祿大夫行
同州刺史上柱國范陽縣開國男張廷珪書
江州刺史河東柳貞望樹
唐永泰丙午歳顏眞卿題碑側凡一百一十
六字
東林寺碑并序
  前陳州刺史江夏李邕撰并書。開元十九
年七月十五日建 洪州刺史裴休題云。
覽北海之詞翰想風采
碑陰記
  會昌三年。江州刺史張又新撰。大中十年
四月三十日。裴光遠篆額
東林寺遠法師影堂碑并序
  隴西李演述 江州録事參軍王遹篆額。
鄂州頭陀寺僧惟嵩書。貞元中初建。大中
八年七月十五日再立
唐故東林寺律大徳熙怡大師碑銘并序
  攝都團練推官守虔州司馬許堯佐撰 承
奉郎前守蔡州眞陽縣令李行言書并篆
額。貞元十二年丙子歳建。大中八年七月
二十三日再立
東林寺經藏碑銘并序
  朝請郎試太常寺協律郎李肇撰。元和七
年歳次壬辰九月丙辰朔十五日庚午建。
大中十三年七月八日。郷貢進士馮譔再
書并篆額
唐故東林寺律大徳粲公碑銘并序
  吉州司戸參軍員外置同正員許堯佐撰。
呉郡陸蔚之書并篆額。元和癸巳歳端午
日建。大中八年七月二十二日再立
廬山東林寺故臨壇大徳塔銘并序
  元和十年冬十月劉軻撰。門弟子雲皋書。
大中八年七月十五重立
唐廬山興果寺律大徳湊公塔碣銘并序
  忠州刺史白居易篹 僧雲皋書。長慶二
年閏十月一日建。大中八年七月十五日
重立
唐故東林寺律大師石墳哀誌銘并序
  上谷侯高篹 僧雲皋書。長慶甲辰歳五
月十三日樹
唐栖霞寺故大徳玭律師碑并序
  福建觀察支使朝議郎監察御史裏行上柱
國劉軻篹 沙門雲皋書 攝洪州都督府
士曹參軍 宣議郎前行舒州懷寧縣尉齊
餘篆額。大和四年七月十一日建。大中八
年七月二十三日再立。碑陰有曹汾詩。會
昌三年七月十三日題
東林寺白氏文集記
  大和九年夏。太子賓客晋陽縣開國男大
原白居易樂天記 朝散大夫守江州刺史
上柱國趙蕃奉侍郎命建碣 僧雲皋書
唐廬山東林寺故寶稱大律師塔碑
  朝議郎守祕書丞史館修撰。上柱國劉軻
撰 守江州司戸參軍員外置同正員陳去
疾書 前振武節度參謀試太常寺奉禮郎
&T074220;彦篆額 開成四年四月二十七日建。
大中八年七月二十三日再立
廬山東林寺觀音方丈記
  唐大中六年壬申春二月十五日。江夏僧
元楚記 東夷溟島太玄谷沖寂野叟書
唐撫州景雲寺故律大徳上弘和尚石塔碑銘
并序
  江州司馬白居易篹 攝淮南觀察試大理
評事兼監察御史李克恭書 淮南節度參
謀監察御史裏行段全緯篆額 大中八年
七月十五日重立
復東林寺碑銘
  湖南都團練觀察處置等使中大夫使持節
都督潭州諸軍事守潭州刺史金紫光祿大
夫左散騎常侍上柱國河東郡開國公食邑
二千戸柳公權書 唐大中十一年歳次丁
丑四月戊辰朔二十六日癸巳建
東林寺經藏碑陰記
  朝議郎撿挍尚書上部郎中使持節撫州諸
軍事守撫州刺史兼侍御史柱國賜緋魚袋
蔡京撰 大中十四年五月二十九日建
故江西道觀察使武陽公韋公寫眞讃
  從外姪孫攝鎭南軍節度副使朝散大夫使
持節江州諸軍事守江州刺史上柱國苗紳
撰 咸通八年四月八日書
大唐廬山重建東林寺故禪大徳公碑銘
并序
  朝散大夫使持節江州諸軍事守江州刺史
柱國賜紫金魚苗紳撰。朝議郎前行國子
大學博士柱國裴光遠書并篆額 咸通九
年歳次戊子十二月庚申朔十三日壬申建
廣平公舊因紀
  宣歙節度掌書記將仕郎試大理評事賜緋
魚袋薛正己撰 銀青光祿大夫前守慶州
司馬兼殿中侍御史劉詢書并篆額 江西
監軍使中散大夫行内省内侍員外置同正
員上柱國賜紫金魚袋宋師錫建。光啓二
年六月二十一日
廬山東林寺大師堂記
  大和三年。奉化軍節度江州觀察處置等
使特進撿挍太尉兼侍中使持節江州諸軍
事守江州刺史上柱國徳化王食邑三千戸
楊澈節度推官通判軍府公事朝議郎撿挍
尚書禮部員外即兼侍御史雲騎尉賜紫金
魚袋元皓節度巡官將仕郎試大理評事掌
奏賜緋魚袋倪匡明書并篆額
徳化王於東林寺重置白氏文集記并序
  攝觀風幕巡吏試蘭臺郎余文貞書。大和
六年歳次甲午八月己巳朔十二日庚辰。管
内僧正講經論大徳賜紫金沙門匡白記」
節度巡官刺州司公事賜紫金魚袋倪匡明
篆額
彌勒菩薩上生殿記
  將仕郎守江州司士參軍掌表奏試祕書省
正字楊弼撰 保大三年二月二十日翊聖
功臣江州都團練觀察處置等使金紫光祿
大夫撿挍太保守刺史京兆縣開國子食邑
五百戸杜昌業建 功徳主講論大徳慕莊

上方禪師舍利塔記
  朝散大夫行尚書水部員外郎武騎尉彭撰
并題額 銀青光祿大夫撿挍國子祭酒兼
監察御史上柱國伊從道書 保大十四年
丙辰十月庚申建
  西林寺
西林寺道場碑文
  大隋國太常博士渤海歐陽詢撰 大業十
三年歳在丁丑十月戊寅朔十五日壬辰樹
永泰丙午歳。顏眞卿題其碑額。凡一百二
十字。碑陰有大中十年五人題名
唐故廬山西林寺水閣院律大徳齊朗和尚碑
并序
  前廣文館進士鄭素卿篹。安定沙門道眞
書 大和六年歳次壬子三月甲午朔六日
己巳樹 太中八年冬十一月二十七日再
刻在
碑陰
撿挍司封郎中守江州刺史裴諷。大
中十四年四月八日。挈累同遊超華從行
亦題
碑陰
  簡寂觀
廬山簡寂觀之碑
  司徒右長史太子僕建昌縣開國侯呉興沈
旋作 梁天監十四年十一月立 唐保大
十二年歳次甲寅正月十五日重建 安定
胡惟楚書并題額
有唐廬山簡寂觀熊君尊師碣
  門人三洞弟子朝散大夫使持節杭州諸軍
事守杭州刺史柱國于徳晦撰 范啇皓書
廬山簡寂觀重造大殿
  推忠翊聖功臣安西大將軍徳勝軍節度使
廬州觀察處置等使特進檢校太尉同中書
門下平章事使持節廬州諸軍事廬州刺史
御大憲上柱國清河郡開國侯食邑二千戸
張崇。順義十年丁亥正月癸丑朔記
廬山簡寂觀新建石壇記
  宣州觀察判官登仕郎檢校尚書虞部員外
郎賜緋魚袋陳覺撰并書
簡寂先生陸君碑
  中岳道士翰林供奉呉筠文并書 唐保大
五年太歳丁未六月甲寅朔三日丙辰立
廬山改修簡寂靈寶并齊堂記
  内知客兼鹽按司事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工
部尚書兼御史大夫柱國王路奉勅撰并書
  唐保大乙卯歳二月庚子朔十五日甲寅
  記
廬山簡寂觀修石路記
  承務郎守大理評事掌元帥表奏賜緋魚袋
徐憲述并題額。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
祭酒兼御史中丞上柱國孫靄書。保大十
三年太歳乙卯五月戊辰朔十五日壬午記
簡寂觀有大孤山賦碑
  特進太尉平章事衞國公李徳裕文 會昌
五年四月庚寅。江南西道都團練觀察處
置使朝議大夫洪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周墀

大唐新建廬山開元禪院碑
  昭義軍節度使特進守大弟太保上柱國始
平郡開國侯食邑一千戸臣馮延已奉勅
撰 平廬軍節度使光祿大夫檢校太傅刑
部尚書上柱國上饒郡公食邑二千戸臣徐
遜奉勅書并題額 保大十二年歳次甲寅
正月丙子朔十日乙酉建
李氏書堂記
  巨唐保大十稔太歳壬子五月十日。銀青
光祿大夫檢校司徒使持節袁州諸軍事守
袁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柱國李徴古記 太
原王沂書
  古人題名篇第八
予遊東林。頗愛屋間有唐以來人題名。寺僧
因爲予言。往歳屋室遷改。方板數百。文字昏
闇。堆積閑處。不復愛惜。凡此者幸而未至於
投削耳。嗟乎昔人嘆賢達勝士登山遠望者
多矣。皆湮沒無聞。此幾是。今得永泰已來顏
魯公下十有七人題名可見者。著之以備亡
失云
唐永泰丙午歳。眞卿以罪佐吉州。夏六月壬
戊。興殷亮韋柏尼賈鎰同次于東林寺。同則
惜熙怡二公惠秀正義二律師泉楊鷫存焉。
仰廬阜之爐峯。想遠公之遺烈。外神運殿。禮
僧伽衣。覩生法師塵尾扇。謝靈運翻涅槃經
貝多梵夾。忻慕之不足。聊寓刻于張李二公
耶舍禪師之碑側。魯郡顏眞卿書記刻石在東林
寺耶舍禪師

唐永泰丙午歳。眞卿以疎拙貶佐吉州。夏六
月癸亥。興殷亮韋柏尼賈鎰楊鷫。憩于西林
寺。有法眞律師。深究清淨毘尼之學。即律祖
師志恩之上足。余内弟正義之阿闍梨也。緬
懷遠現二公之遺烈。導余躋重閣。示余以張
僧繇畫廬舍那佛像&MT03718;梁武帝蹙線繍鉢袋。
因寓題歐陽公所撰永公碑陰。魯公顏眞卿
刻石在西林寺
永禪師碑上
隴西子徳譙國子伸河南虚中京兆希遠隴西
懋賞。大中十年四月十一日同遊懋賞書刻石
在西

大理少卿兼御史中丞賜紫金魚袋韋宙。大
中十二年。准詔嶺南宣問。七月二十乙日。再
過此藏經。舊日剏置隨寺毀廢。頼道深和尚
藏諸石室。言上人明上人以補其闕。獲覩舊
續觸緒摧&T054246;。施三百千。再建堂宇。時湖南
江西皆擾亂。一辭京闕。三踐危邦。到此數刻
與言明話道。又乘軺北去。男澤侍行刻石在
東林寺
余今年七月。銜命按撫嶺南。中旬之初自番
禺赴闕間。洪兵大擾。乃直趨鍾陵。既至留。
一夕察其陰謀。備知情状。明日渡章江。二十
九日憩此。與言明二上人談玄。兼訪經藏遺
趾晩晴西去六十四日。余廉問江西。仍帥襄
鄂許蔡四軍赴鎭。十一月二十七日。兵次北
田。余雖擇甲戎事。方經過松門。遲遲不能去
之。以永暇遂駐前鋒於峴。再與言公游。時明
上人已物故。悲愴久之。復跨馬前去。因書行
上。題于水堂壁。大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七
日。江南西道都團練觀察處置等使兼御史
中丞韋宙題都團練衙推將仕郎權潭州戸曹
參軍周勍觀察衙推前試太常寺奉禮郎張自
牧男安南柔遠軍判官試左内率府冑參軍升
從行
江州刺史陳輦。乾符三年十一月八日。將離
湓浦。與處士鄧思齊。同來訪別思琮宗一二
大徳。推忠翊聖功臣安西大將軍武寧平難
等軍節度廬州觀察處置等使西南面行營招
討應援使光祿大夫檢校大傅兼御史大夫上
柱國清河郡開國侯張崇奉詔征討過此。武
義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朝議郎檢校兵部尚
書賜紫金魚袋上黨郡公食邑一千戸景迢自
京城隨侍伯父。江上歸郡。獲從家兄桂陽郡
公。訪茲絶景。時春林鬪芳。晩雨新霽。躧歩忘
勌。塵心頓清。竟日方還故紀于此。昇元三年
太歳己亥三月二十三日書 西上閤門使金
紫光祿大夫檢校司徒行右武衞大將軍兼御
史大夫忠上柱國夏謙叨奉叡旨封册雄藩。
駐泊旬餘。將更歳序。受王恩而重疊沐
念以彌深。而又許厠王車。得遊化境。時昇元
二年正月二十八日。故留題記
唐奉化軍節度江州營田觀察處置等使金紫
光祿大夫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上柱
國馮翊縣開國伯食邑七百戸嚴續。以保大七
年太歳己酉孟秋。作鎭茲地。曁無射月。亦有
一日遊于二林精舍。周覽古跡而還。故紀其
年月耳
推忠奉 保人功臣奉化軍節度江州營田觀
察處置等使光祿大夫檢校太尉使持節江州
諸軍事江州刺史驍御將軍兼御史大夫上柱
國安定縣開國伯食邑七百戸皇甫暉伏奉勅
旨。特到保大開先禪院。經過寶刹。松檜籠
煙。峯巒疊翠。周覽勝景。頗豁襟懷。時大唐
保太十一年太歳癸丑二月辛亥五日乙卯題

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徒前使持節筠州諸軍
事守筠州刺史御史大夫上柱國太原縣開國
男食邑三百戸王顏解印歸京。遊諸勝境。故
記。爾時癸丑歳夏四月二十四日書
推誠破敵功臣奉化軍節度江州營田觀察處
置等使光祿大夫檢校太尉使持節江州諸軍
事江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江夏縣開國伯食邑
七百戸黄延謙自赴任當郡。毎仰名山。當茲
抄秋。特詣瞻敬。保大十五年九月十六日記。
推忠扞敵功臣奉化軍節度江州營田觀察處
置等使光祿大夫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
事使持節江州諸軍事江州刺史上柱國富春
郡開國侯食邑一千戸孫漢暉。於顯徳五載
中秋八日命監軍使頴川陳公及寮佐等。同
謁使者眞祠。地邇二林。因遊勝概。幸周覽。聊
紀歳時
廬山記卷第五
  *一校了於字莫改

  高山寺藏本廬山記五卷。卷二三宋槧本。
餘三卷舊鈔補。然於宋諱皆闕筆。蓋亦從
宋本出也。書中避諱諸字至高宗諱栴字
止。而光宗之嫌名敦字則不闕筆。蓋刊於
高光間也。此書我國守山閣叢書刊四庫
本但存前三篇爲一卷。館臣謂佚第四五
篇。今宋槧實爲篇八爲卷五。第一二篇爲
卷一。第三篇爲卷二。第四五篇爲卷三。第
六篇爲卷四。第七八篇爲卷五。守山閣本
不但佚第四篇以下。其分卷亦非當時之
舊矣。館臣見今本篇爲一卷。遂疑佚者僅
四五兩篇。抑又誤矣。此書全本不知何時
佚去太半。館臣謂永樂大典本亦僅三篇。
則明初已。佚東邦刊本。於宋槧外。尚有
元祿十年刊本均完足。今取元祿守山二
刻。與宋本比勘。知元祿本雖完亦有譌奪。
守山閣本則譌脱彌甚。第一篇守山本奪
釋慧遠廬山記。略至略擧其異耳數十行
元祿本
未奪
第二篇影圖者以下。元祿本錯簡十
餘行守山本
不誤
而遠公記云至已上蓋述石門
之勝十餘行。又遠公上記云至謂阿羅漢
之類也三行。守山本並奪佚。第三篇守山
本奪昔東海僧邈云云十三字。又奪源由
福云云二十八字。第六篇元祿本奪落星
寺詩半葉。第七篇元祿本叙東林寺諸碑
誤錯。列東林寺經藏碑銘及大徳粲公碑
銘。於慧遠法師等三碑之前。知元祿本已
不能無失矣。此本卷一闕第二葉卷四闕
第二十一及第二十八兩葉。又卷一李常
序書縫寫第三葉。則此上當有兩葉亦佚。
今卷一第二葉據元祿本補之。其他諸葉
則元祿本亦闕。怨世遂無他本可據補矣。
予夙愛此書。叙述雅贍。似水徑清苔。未見
足本。宣統紀元。客游東京。忽遘此宋槧於
徳富氏成簣堂文庫。大喜過望。久念之不
去懷。去年冬乃迻書從蘇峯翁假印既得
請。乃書宋槧本之可貴者於卷尾。尚不僅
在無佚卷已也。宣統丁巳正月。永豐郷人
羅振云書於東山寓居之四時嘉至軒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044 1045 1046 1047 1048 1049 1050 1051 105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