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廬山記 (No. 2095_ 陳舜兪撰 ) in Vol. 51

[First] [Prev] 1037 1038 1039 1040 1041 1042 1043 1044 1045 1046 1047 1048 1049 1050 1051 105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七十二福地。廬山爲元辰福地。是觀也即詠
眞洞天。五老峯正在其後。唐貞元年。女眞蔡
尋眞居之。因以爲名。觀後有白龍潭。懸瀑注
焉。舊史云。漢武帝過九江。築羽章館。於屏風
疊下。臨相思澗。今五老之一峯疊石如屏障
焉。蓋其故地。今潭上有淥淨亭。尋眞之下西
南二里。有普覺院。舊名長慶。由普覺西還十
里。亦至羅漢禪院。羅漢之南五里。至聖惠莊。
即咸平中。所賜廣濟者。廣濟卒亦葬焉。莊之
南二里。有大衝庵。蓋自南康軍之東北出尋
陽門一里。則有東庵院。院中有重湖閣。南望
楊欄左里。北臨宮亭湖。湖上宮亭神廟寰宇
記云。周武王十五年置。其神能分風擘流。行
旅過之。必敬祀而後得去。故曹毘詩云。分
風爲二。擘流成兩。于寶搜神記云。昔呉郡太
守張公直。自守徴還道由廬山。子女觀祠。婢
指女戲妃像。其妻夜夢致聘。怖而遽發。中
流舡不行。合舡驚懼曰。愛一女而合門受禍
耶。公直不忍。遂令妻下女於江。其妻布席水
上以其亡兄女代之。公直知下兄女。怒妻曰。
吾何面於當世也。復下己女於水中。將度遙
見二女於岸側。傍有一吏曰。吾廬君主簿敬
君之義。悉還二女。尋陽記云。爲安世高所度。
其神乃化形説具蛇岡。至今舟人往來猶祷
焉。神林灣在湖之西北。又自軍南出福星門。
則落星石在彭&T045006;湖水中。石上有落星寺。王
僧辯陳武帝破侯景於落星灣。即其地也。其
西有釣魚臺。南有流清庵。亦在水傍。落星灣
泛舟過釣魚臺一里。至明心院。舊名翠微庵。
由明心至楞伽庵五里。楞伽至善才庵五里。
善才三里至凌雲庵。凌雲三里亦至萬杉禪
院。明心之東南五里。又至東古山法輪院。法
輪北至萬杉院亦十里。又有西古山。山有興
善院。在歸宗之東十里。其東三十里。抵南
康軍。所謂東西古山非廬山也。然草木閑野
亦自可愛。善才屋宇爽塏。楞伽有流水在其
後。自南康軍入山過楞伽。則無不潺湲者矣。
凡自軍西出建昌門一里。傍官道有承天院。
院依隆阜。上有松峯亭。今名草堂。過此則
去遊開先矣。自軍北出五老門半里過望雲
亭。五里過聖惠莊。又五里過羅漢院。則去遊
棲賢矣
右自寶嚴之南雲慶至于圓通。同隷江州。謂
之山北。老子之宇二。同名觀。佛之宇五十有
五。或曰寺曰院。曰庵巖曰蘭若。其實皆僧居
也。由康王觀至于慧日之北慈雲。同隷南康。
謂之山南。老子之宇九。佛之宇九十有三。余
始遊廬山。問山中塔廟興廢及水石之名。無
能爲予言者。雖言之。往往襲謬失實。因取
九江圖經前人雜録。稽諸本史。或親至其處。
考驗銘誌。參訂耆老。作廬山記。其湮泐蕪沒
不可復知者則闕疑焉。凡唐以前碑記因其
有歳月甲子爵里之詳故并録之。庶或有補
史氏云
廬山記卷第二





廬山記卷第三
  山行易覽第四
江州出徳化門五里。至延壽院舊名羅
漢壇
延壽院
五里。至石塘橋周郎中濂溪。濂溪東南十里。
至寶嚴禪院舊名
雙溪
西南十里。至祥符觀舊名
太一
嚴之南三里。又有雲慶庵。雲慶一里。至寶積
庵。寶嚴之西七里。又有庵巖莊。庵巖莊一里。
至禪智院舊名
淨居
禪智五里。亦至祥符觀。觀之
北五里。至龍泉庵。龍泉十里。至妙智院舊名行
春亭
妙智五里。至蛇岡。蛇岡之下五里。至太平觀
舊名通
玄府
祥符觀之西南二里。又有國泰庵。庵西
上蓮華峯頂十五里。至蓮華庵。國泰之南五
里。至報恩庵。報恩一里。至雲際庵。雲際一
里。至永清庵一名下
蓮華庵
其傍有道人隱居。永清
之西一里。至雲溪庵一名下
蓮華洞
雲溪一里。亦至
太平觀。觀之西五里。至東林太平興國寺。觀
之西南五里。又有清泰庵。清泰一里。至廣澤
舊名龍
潭庵
其上五里。至三龍潭。廣澤七里。亦至
東林。東林之西百餘歩。至遠公塔。塔西百餘
歩。至西林乾明寺。西林之東五里。至黄土庵。
其傍有看經庵。看經一里。至崇福庵。崇福五
里。至香城庵。其傍有觀音庵東庵。東庵之下
一里。至廣濟庵。廣濟半里。至聖僧巖。聖僧巖
二里。至石盆庵。西林之東南五里。又有下化
成院。下化成三里。至護國。庵護國一里。亦至
石盆庵。石盆之上半里。至保興庵。保興半里。
至上化成普照寺。其傍有大師庵。上化成之
上十里。過香爐峯。至峯頂庵。峯頂之南十里。
有香積庵。有路下山南棲賢澗東之萬壽源
二十里而險。峯頂之西五里。至寶林寺舊名
大林
林一里。至擲筆峯。又一里。至佛手巖。佛手巖
二里。至天池院。院之南一里。至隆禪師塔。塔
之下二里。至新羅庵「庵之東二里。至十八賢
臺。由天池下山十五里。同名錦繍谷。山下之
水一出錦繍谷。一出石門谷。合流入湓江。兩
水之上有雙龍庵廣福庵尊勝庵保寧庵。四
庵相望皆不百歩。石門澗在保寧庵前。澗中
五里。有石柱峯鐵舡峯。峯下有二道人庵。保
寧之南五里。至福海庵。福海二里。至祥雲庵。
祥雲之上十里。至雲頂峯。峯頂有雲頂庵。祥
雲之南八里。至月輪庵。其傍有靈泉庵。靈
泉七里。至報國庵。報國五里。至圓通崇勝禪
院。其側有廣福院。圓通二十里。至康王景徳
觀。自圓通已上皆隷江州。由康王觀之北入
谷中五里。至龍泉院。又二十里。至水簾。觀之
南百歩。至毘盧庵。毘盧二里。至大明庵。大明
二里至長興庵。其傍又有仁王院。仁王二里。
至乾壽院。乾壽七里。至靈湯淨慧禪院。淨慧
之南十里。又有清霞觀。淨慧之東二里。過康
樂經臺又三里。至陶公醉石。醉石復出官道
三里。至歸宗承天禪院。歸宗之西百歩。至
靈溪祥符觀。祥符一里。至香泉院。次上塔次
下塔。皆相去百餘歩。下塔五里。至般若臺隆
教院。其傍有石門庵。次布水庵。次覺性庵
一名崔
師臺
次重巖庵。皆相去百餘歩。重巖三里。至
謝山人草堂。草堂三里。至靈棲院。靈棲之上
百歩。至紫霄峯頂舍利塔。靈棲之下八里。至
三將軍洞。三將軍洞之下入歸宗亦一里。靈
棲之東四里。至重雲庵。次萬歳庵。次天宮
庵。皆相去百餘歩。天宮一里。至餘峯庵。餘
峯之上二十里。至白雲洞。餘峯之下二里。至
先天觀舊名
眞風
其傍有柳大卿草堂。先天二里。
至太虚簡寂觀。簡寂五里。至棲隱觀。棲隱
之東五里。至古靈庵。古靈十里。至開先禪
院。開先之南一里。至石碑庵。石碑之上七里。
至黄石巖永泰院。永泰之前半里。至文殊臺。
永泰之上十里。有道人庵。聖僧巖。善才巖。羅
漢巖。黄石巖。開先之東二里。至萬杉禪院。萬
杉之東北三里。至眞教院舊名
雲峯
眞教三里。至景
徳院舊名
高遙
景徳一里。至李徴古書堂。書堂之
上四里。至五乳峯香積院。香積二里。至倶胝
庵。其傍有觀音庵。觀音半里。至齊雲庵。齊雲
三里。至臥龍庵。臥龍之下五里。至青蓮院
舊名白
雲庵
其傍有雲峯院舊名下
偃臺
雲峯五里。至道林
院。道林一里至禪靜院舊名
中興
禪靜一里。至保慶
庵。保慶一里。至淨隱院舊名
寶峯
淨隱三里。至祖
教院舊名上
偃臺
其傍有盤龍庵。西源庵。寶輪庵。皆
不百歩。寶輪三里。至椆木庵。椆木三里。至
幽邃庵。幽邃一里。至赤眼塔。塔東北十里。至
棲賢寶覺禪院。南康軍出五老門五里。有大
衝庵。大衝五里。亦至羅漢禪院。羅漢十里。亦
至棲賢院。羅漢之東五里。至折桂僧莊。莊
西五里。至白鹿洞李渤書堂。白鹿洞三里。至
承天白鶴觀。白鶴五里。亦至棲賢院。棲賢
之東半里。至淨住院舊名
登雲
淨住之東二里。至
廣壽院舊名
資聖
其傍有金師臺。廣壽之北二里。
至萬壽院。萬壽之南三里。至楞伽院舊名下
白石
伽之上三里。至證道院舊名上
白石
證道三里。至太
平興國院。太平一里。至上五峯香林院。香
林五里。至淨居院舊名
上庵
淨居五里。至下五峯延
福院。延福三里。至竹林院。竹林二里。至福源
舊名
靈源
福源半里。至石泉庵。石泉二里。至凌
霄巖明眞院。明眞之下五里。至淨妙院舊名徳
政庵
淨妙一里。至雲臺庵。雲臺三里。至聖果院
舊名
淨明
其前有解空院舊名
吉祥
解空之西北百歩。至
谷源庵。谷源之東北二里。至證寂院舊名
析桂
寂半里。至華嚴院。華嚴三里。至永福院舊名
龍雲
永福之下八里。至大富莊。大富莊之東北十
里。至慧日禪院。慧日三里。至大雄庵。大雄復
出官道七里。至佛殿庵。佛殿一里。至興福
庵。興福三里。至智林院舊名
慈雲
智林三里。則
上呉章嶺。江州界也。慧日之西南十里。至大
城庵。大城三里。至延眞昭徳觀。昭徳之前一
里。至登雲庵。其後一里。至淨慧院。昭徳之西
出官道二十里。至尋眞沖虚觀。尋眞二里。至
普覺院舊名
長慶
普覺之西十里。還至羅漢禪院。
又自南康落星寺泛舟過釣魚臺一里。至明
心院舊名
翠嶶
明心五里。至楞伽院。楞伽五里。至
善才庵。善才三里。至凌雲庵舊名凌
雲書堂
凌雲三
里。亦至萬杉禪院。明心之東南五里。又至東
古法輪院。法輪之北十里。亦至萬杉。又自南
康西南出十五里。至西古興善院。興善十里
亦至歸宗。凡自南康出建昌門。過承天院。則
問開先路。出五老門。過望雲亭。則問棲賢路

  十八賢傳第五
廬山豈獨水石能冠天下。由代有高賢隱居
以傳。東林寺舊有十八賢傳。不知何人所作。
文字淺近。以事驗諸前史。往往乖謬。讀者陋
之。使古人風跡用無知者。惜哉。予既作山記。
乃因舊本參質晋宋史及高僧傳。粗加刋正。
或舊所脱略。今無有可考。亦未如之何也
  社主遠法師
法師諱慧遠。姓賈。雁門樓煩人也。幼爲書生。
年十三。隨舅令狐氏遊學許洛。尤善莊老。性
度弘偉。年二十一。欲渡江東就范宣子共契
嘉遁。中原冠亂。南路阻塞。時沙門釋道安。立
寺於太行。弘賛佛法。遂往歸之。初聞講般若
經。豁然大悟。乃歎曰。儒道九流皆糠秕耳。遂
與弟慧持投簪落髮。委命受業。心既入道。常
以大法爲己任。慧解夙發。神明英越。安常歎
曰。使道流東國。其斯遠乎。二十四。便就講
説。常有客聞講實相義。疑難往復。彌用疑塞。
師爲引莊子義爲比類。惑者大釋。於是安之
門人獨聽不廢俗書。後隨師南遊至襄陽。安
爲朱序所拘。衆皆罷去。遠乃與弟子數十人
適荊州。住上明寺。後欲往羅浮山。太元六年。
至尋陽。愛廬阜之間曠。乃立龍泉精舍。久之
沙門慧永禪師先居西林。與師有舊。欲邀同
止。乃謂刺史桓伊曰。遠公弘道。學者日集。貧
道所棲。狹不足處。奈何。時又夢山神請曰。此
山足以棲神。一夕忽有雷雨。震撃詰朝。林麓
大闢。唯素沙布地。兼有楩柟文梓良材。桓乃
即其地更立房殿。名其殿曰神運。以在永師
所居之東故。號東林。即太元十一年歳次丙
戌寺成。先有阿育王文殊之像。沈於武昌水
中。陶侃不能得。至是飄然輕擧迎還神運殿。
以修佛事。又因罽賓道人。共作佛影臺。皆有
神感。事具高僧傳。於是謹律之侶絶塵之客。
四方不期而至。彭城劉遺民。豫章雷次宗。雁
門周續之。南陽宗炳張野張詮等。凡百有二
十三人。與師同修淨土之社。乃令劉遺民著
發願文。殷仲堪之任荊州也。入山展敬。與
師松下談易。陳郡謝靈運。負才傲物。少所推
重。一見肅然心服。爲鑿東西二池種白蓮。求
入淨社。師以心雜止之。范寧在豫章。師請入
社。范不能從。姚興與法師羅什皆欽風徳。遠
輸施遺。桓玄震主。不覺致敬。安帝自江陵還
都。輔國何無忌勸師候覲。師稱疾不行。帝遣
使勞問。凡居山三十年。影迹不至塵俗。毎送
客以虎溪爲界。晋義熙十二年歳次丙辰八
月初六日順寂。春秋八十三。初感疾。散動林
下。耆徳請飮豉酒米汁。皆不許。又請以蜜和
水爲漿。師命律師一人。披尋律文。可否卷未
半而終。遺命露骸林下。既而弟子與尋陽官
屬。奉葬於西嶺。謝靈運銘張野序。唐會昌五
年乙丑寺廢。大中二年戊辰復。寺之復也。僧
正言乞賜旌褒。諡曰辯覺大師。昇元三年。改
諡正覺。興國三年。諡圓悟大師。仍名其墳。曰
凝寂之塔。有匡山集二十卷。傳于世
  彭城劉遺民
劉程之字仲思。彭城聚里人。漢楚元王之苗
裔也。歴晋世至卿相。程之少孤事母。州閭稱
孝。墳典百家靡不周覽。尤好佛理陳郡殷仲
堪桓玄等諸賢。莫不崇仰。解褐府參軍。程
之既慕遠公名徳。欲白首同社。乃録尋陽柴
桑。以爲入山之資。歳滿棄去。結廬西林。蔽
以榛莽。義熙間公侯。復辟之皆不應。後易名
遺民。遠公社賢推爲上客。常貽書關中。與什
肇二法師通好。揚搉經論。著念佛三昧詩。道
徳名實諸詞文義之華。一時所挹。凡居山十
有二年。自正月感疾。便依念佛三昧。誦阿彌
陀佛。至六月初。果見白毫相。次見佛眞影。仍
摩其頂。更作齋福。願速盡壽。又請僧讀無量
壽法華經至二十七日。僧衆咸集。遺民曰。今
逝矣。予氣盡。勿哭以相惱亂。又行香。請衆
僧。供養釋迦文佛。以謝令我知有阿彌陀佛。
今日願必迎接。少頃合掌。西向而逝。命子雍
積土爲墓。勿用棺槨。當時無不高仰。即義熙
六年庚戌終。春秋五十七
  豫章雷次宗
雷次宗字仲倫。豫章南昌人。博學尤明詩禮。
不就徴辟。入廬山立館東林僧房之東。與遠
公同社。宋文帝元嘉十五年徴。至都立學鷄
籠山。置生員百餘人。久之復還廬山。公卿祖
道後再徴。築室鍾山西巖下。謂之招隱館。猶
秉操。不入公門。毎自華林園東林。入延賢堂。
爲太子諸王。講喪服經。元嘉二十五年戊子
終。春秋六十三
  雁門周續之
周續之字道祖。雁門廣武人。後徙豫章建昌。
年十二。詣范寧受業。通五經五緯。號十經。同
門推爲顏子。劉毅命爲參軍。又辟博士大尉
掾。倶不就。後入廬山。預遠公淨社。又與劉
遺民陶淵明。號尋陽三隱。續之不尚峻節。江
州刺史毎相招請。亦往從之。武帝於東郭外
開館待之。乘輿降幸。問續之禮義。辯析精異。
時號爲通隱。或問續之。時踐王庭何也。續之
笑曰。心馳魏闕者。以江湖爲桎梏。情致兩忘
者。市朝亦巖穴耳。以昇平元年癸亥終于鍾
山。春秋六十七
  南陽宗炳
宗炳字少文。南陽涅陽人。祖承宜都太守父
繇之湘郷令。炳博學善琴書圖畫。尤精玄言。
宋武帝之在荊州也。召爲主簿。不起。問其
故。答曰。棲丘飮谷。三十餘年矣。入廬山築
室。與遠公同社。後兄臧爲南平太守。逼與倶
還。乃於江陵三湖立宅。後辟參軍太尉掾。倶
不就。乃勅南郡長。給吏役。數致餼賚。南陽王
義季親至其室。命之角巾布衣引見。不拜。王
曰。屈先生以重祿。可乎。對曰。祿如腐草。衰
盛幾何。雅好山水。往輒忘歸。甞西陟荊巫。南
登衡岳。晩年盡圖之於室曰。吾老矣。名山不
可再覩。唯澄懷觀道。臥以遊之。撫琴動操。欲
令衆山皆響。元嘉二十四年癸未終。春秋六
十九
  南陽張野
張野字莱民。南陽宛人也。後徙潯陽柴桑。與
陶元亮通婚姻。學兼華竺善屬文。州擧秀才。
南中郎府功曹州治中後徴散騎常侍。倶不
就。天資孝友。田宅舊業悉推與弟。一味之甘
一庾之粟。共九族分之。衣食躬自菲薄。人不
堪其憂。不改其樂。凡所著述傳於世萬餘言。
師敬遠公。與劉雷同轍。遠公卒葬西嶺。謝靈
運爲銘。野序之。稱門人焉。義熙十四年戊午
終。春秋六十九
  南陽張詮
張詮字秀碩。莱民之族人也。情性高逸。酷嗜
墳籍。雖耕鋤猶帶經自樂。朝廷以散騎常侍
徴。不赴。庾悦以其家貧。以尋陽令祿之。笑
曰。古人正以容膝爲安。屈吾志亦何榮乎。竟
不就。入廬山。依遠公淨社。宋景平元年癸亥
終。春秋六十五
  西林覺寂大師
大師諱慧永。姓繁。河内人也。年十二。事沙門
竺曇現。慧悟宿習内外典籍。無不洞達。於
佛事中。習禪爲樂。先與遠師同依道安於恒
山。亦約結宇羅浮。永師先止尋陽。即晋太元
之初也。刺史陶範挹其道風。宛如夙契。於是
留憩廬山。捨宅棲止。師貞素自然。清心剋己。
言常含笑。語不傷物。又別立一苑室於嶺上。
毎欲禪思。輒往居焉。所居甞有香馥之氣。因
號香谷。屋中甞有一虎。人或畏者驅之上山。
人去還復馴伏。後遠師龍泉學徒漸衆。師要
同憩香谷。又感神夢之異。桓伊立寺東林。乃
號西林焉。鎭國將軍何無忌作鎭尋陽。毎至
瞻禮盡其誠敬。師專意淨土之行。以晋義熙
十年甲寅。遇疾綿篤。一日忽起。斂衣合掌。求
屣欲起。如有所見。衆咸驚問答云。佛來。言
終而逝。春秋八十三。山中聞其香不絶者七
日。奉全身葬於本寺西二百歩。南唐元宗重
建塔亭。尋降焚黄。追諡覺寂大師實智之塔
  東林普濟大師
竺道生本姓魏。鉅鹿人也。寓居彭城。家世士
族父廣。道生生而頴悟。聰哲若神。其父知非
凡器。愛而異之。後從沙門竺法汰出家。遂用
竺爲氏。既踐法門。俊思奇拔。研味句義。觸類
開解。年十五。便登講坐。吐納問答。如貫珠
玉年二十。器鑒日深。義熙七年辛亥。初入廬
山。幽棲七年。以求其志。常以入道之要。慧解
爲本。故鑚仰群經。斟酌雜義。萬里隨法。不憚
疲苦。乃經長安。羅什受業。關中僧衆咸謂神
悟。後還都止青霞寺。校閲眞俗。研思因果。乃
云。善不受報頓悟成佛。性常有論。法身無色
論。有無淨土縁論等。籠罩舊説。妙有淵旨。而
守文之徒嫌嫉紛起。又六卷泥洹經。先至京
都。説阿闡提人皆得成佛。于時大本未傳。孤
明先發獨見忤衆。於是舊學以爲邪説。擯
而遣之。師乃正容誓曰。若我所説反於經義
者。請於見身示以厲疾。若與實相不相違背。
願捨識之時。踞師子座。言竟拂衣而去。入呉
郡虎丘山。旬日之中。學徒數百人。其年夏。雷
震于青園佛殿。龍昇于天。識者默歎曰。龍既
去。生必行矣。師果辭衆。復還廬山。銷影巖
岫。後涅槃大本至于南京。果稱闡提悉有佛
性。與前所説若合符契。師既獲斯經。尋復講
説。以宋元嘉十一年甲戌冬十月。於廬山精
舍法座講説。大衆悚聽。法席將畢。忽見麈尾
紛然而墜。端坐正容。隱几而逝。顏色不異。宛
若入定。道俗嗟駭。京師諸師聞者悉皆懺悔
信伏。葬于廬山之阜。王微以生比郭林宗。乃
爲立傳。述其遺徳。元宗詔建堂造塔。追諡普
濟大師法施之塔
  釋慧持法師
慧持者。遠師之弟也。沖然有遠量。年十四學
讀書。一日所記。常敵人之十日。善文史。巧才
製。年十八出家。與兄同事道安法師。遍學衆
經。遊丑三藏。形長八尺。風神俊爽。常躡革
屣。衲衣半脛。始同居東林之淨社。廬山徒屬
往來三千。持爲上首。羅什在關中。遙相欽敬。
至隆安三年。持欲觀矚峨嵋。振錫岷岫。乃辭
遠師。入蜀。遠師苦留。不可。嘆曰。人生愛聚。
汝獨樂離。持曰。若滯情愛聚者。本不應出家。
今既割愛求道。正以西方爲期耳。於是悵然
而別。過荊州。殷仲堪桓玄皆加禮遇欲留。不
可。至蜀成都郫縣龍淵寺。昇持堂者。皆號登
龍門。譙縱之亂從子道福凶悖尤甚。入寺人
馬浴血。衆僧怖走。持神色盥洗無忤。道福見
之。愧悔汗流。謂左右曰。大人故與衆異。以義
熙八年壬子順寂。春秋七十二
  罽賓佛馱耶舍尊者
佛馱耶舍此云覺明。罽賓國大婆羅門種也。
年十三。隨師游於曠野。與虎相遇。師欲避之。
耶舍曰。此虎已飽。必不食人。俄而虎去。中道
果見餘食。師密異之。年十五。誦大乘經百萬
言。猶爲沙彌。乃學五明論。世間法術多所練
習。然性簡傲。謂少堪己師。年二十七。方受具
戒。讀誦手常不釋卷。毎端坐思義。猶以虚度
日景爲歎。其專精如此。在沙勒與羅什甚相
尊敬。後入龜茲。法化甚盛。時羅什已爲呂光
所執。什在姑臧。遣信要之。耶舍欲從之。恐爲
國人所留。乃取清水一鉢。以藥投中。呪數十
言。與弟子洗足。即便夜發。比旦行數百里。國
人追之不及。問弟子曰。何所覺耶。曰唯聞疾
風之響。而眼有涙耳。耶舍又爲呪水洗足乃
止。達姑臧。什公已入長安。乃請姚興迎之。別
立新省於逍遙園。與什對譯十住婆娑等論。
耶舍髭赤。時人號爲赤髭論主。前後贈遺四
事供養並不受。時至分衞。一食而已。衣鉢臥
具滿屋三間。不以關心。姚興爲貨之。城南
造寺。耶舍先誦曇無徳律。興疑其謬。乃試
令誦羌籍藥方。可五萬言。經二日。執文覆
之。不誤一字。衆伏其強記。弘始中譯出四分
律爲秦言。晋義熙八年壬子。入廬山。爲遠公
預社之客。後辭還本國。自罽賓以虚空藏經
一卷附賈客。至于涼州。莫知所終
  罽賓佛馱跋陀羅尊者
佛馱跋陀羅。漢云覺賢。本姓釋氏。迦維羅衞
國人。甘露梵王之苗裔。覺賢三歳而喪母。五
歳而喪父。爲外氏所養。從祖鳩摩婆利聞其
聰悟。乃迎還度爲沙彌。年十七。與同學數人
倶以習誦爲業。人一月所誦。賢一日誦之。師
歎曰。賢一日敵三十夫也。及具戒。博學群
經。多所通達。少以禪律馳名。與同社學僧伽
達多。共遊罽賓國。達多雖伏其才明。而未測
其人也。後於密室禪坐。忽見賢來。達多驚
問其意。答曰。暫至兜率。致敬彌勒。言訖便
隱。達多乃知其神。其後益見神變。乃敬心祈
問。方知其得不還果也。賢喜遊方弘化。乃度
葱嶺。歴六國。自交趾附舶。循海至青州東莱
郡。聞鳩摩羅什在長安。即往從之。什大喜。相
與共發玄旨。多所推伏。後至廬山。遠師久服
風聞。傾蓋如舊。於香谷後山。茇舍而居。自是
江東始耽禪悦。安帝義熙十四年。先有沙門。
於于闐國。得華嚴經前分三萬六千偈。未有
宣譯。乃迎師。赴道場寺爲譯主。與呉郡内史
孟顗右衞將軍褚叔度沙門法業等。詮定文
旨。會通華梵。妙得經意。及先後譯出觀佛三
昧海等經論。九十五部一百十有七卷。並行
於世。以元嘉六年歸寂于建鄴。春秋七十一。
賢有釋迦舍利三粒。自隨因葬北嶺。仍建塔

  釋慧叡法師
慧叡冀州人也。少出家。執節清峻。博學遊
方。遊歴諸國。至南天竺界。音譯詁訓。殊方異
義。無不洞曉。還憩廬山。入遠師淨社。常適京
師。止烏衣寺。講説皆思徹言表。宋彭城王義
康請入第受戒。叡曰。禮聞來學。義康大慚。
乃入寺虔禮以奉戒法。後以貂。裘奉叡。叡不
服。常坐之。王密令左右買以三十萬錢。叡曰。
雖非所服。大王所施。聊爲從用耳。謝靈運篤
好佛理。殊俗之音多所達解。乃以經中諸字
并衆音證於叡。著十四音訓。叙條例。梵漢昭
然可了。使文字有據。以宋元嘉十六年己卯
順寂。春秋八十五。時稱晋有四聖。生肇融叡
其一也
  釋曇順法師
曇順黄龍人也。幼而出家。親承羅什之訓。舊
疑宿滯多所通達。議論精博。講釋群經。演賛
大乘。了悟玄微。色空無著。什公甞嘆曰。曇順
實奇器矣。入廬山。從遠師同修西方淨社。志
道不群。利濟爲本。寧蠻校尉劉遵考。於江林
立寺。請師經始。遠師遣從之。元嘉二年己丑
歳終。春秋七十九
  釋曇恒法師
曇恒河東人。童孺出家。年十三講大乘經論。
深明至理。及具戒。内外典籍皆悉備通。徳行
孤清。歳寒無改。棲神幽境。群鹿馴擾。誠無
我心。物情自伏。願修西方。同歸淨社。晋義熙
十四年戊午歳終。春秋七十一
  釋道昺法師
道昺姓陳。潁川人。幼出家。爲遠公弟子。深
達經律。渉獵外書。特深莊老。徳行孤峻。慧
悟夙深。所披文不復再覽。講述經典。其理直
明。晋義熙十四年戊子。豫章太守王虞入山
拜謁。嘉其風度。請爲山主。紹大師之躅。衆以
道源法嗣皆宗仰而羽翼焉。元嘉十二年乙
亥終。春秋七十一
  釋道敬法師
道敬瑯琊王氏。從祖凝之剌江州。太元十六
年。入山出家。爲遠公弟子。博覽儒書。兼明至
典。年十七。通大乘經論。所誦日過萬言。才學
幽深。時賢敬伏。毎嘆戒律終身難全。願淨六
根。但禀一戒。師亦聽之。氷霜瑩然。徳望尤
著。遠公歸寂入若耶山。永初元年庚申終。春
秋五十一
  釋曇詵法師
曇詵廣陵人。幼而出家。爲遠公弟子。頗通外
學。別識山中鳥獸毛色俊鈍之性。洞曉草木
枝幹善惡甘苦之味。尤能講説。風神超朗。氣
岸凝遠。審於傳寫。持本不移。注維摩經。著窮
通論蓮社録。建寺後五十五年。以元嘉十七
年庚辰最後終。春秋七十九
廬山記卷第三



廬山記卷第四
  古人留題篇第六
廬山古今人留題多矣。清言麗句既落人口。
山翁野老相傳不絶。雖深巖窮谷人跡罕至。
人之相去復數百歳。因其詞想其風。有若履
舄並遊。而几案親相與言焉。夫文章之可傳
也。如此其可忽諸。故晋宋諸賢山中詩。往往
有可見者。本朝張晦之羇遊廬山甚久。水石
佳處詩多中的。自有廬山集。承平以來人尚
風雅。朝廷之士登高臨遠。亦有風人騷客之
興。凡所遺篇什皆一時間。人歳月旦近。不患
無傳也。今録唐已前人詩。著于篇相。貴耳而
賤目以擅去取也
  遊廬山慧遠
崇巖吐清氣。幽岫棲神跡。希聲奏群籟。響出
山溜滴。有客獨冥游。逕然忘所適。揮手撫雲
門。靈關安足闢。流心叩玄聽。感至理弗隔。孰
是騰九霄。不奪沖天翮。妙同趣自拘未見全文
  奉和劉遺民
理神固超絶。渉麁罕不群。孰至消煙外。曉然
與物分。冥冥玄谷裏。響集自可聞。文峯無曠
秀。交嶺有通雲。悟深婉沖思。在要開冥欣。中
巖擁微興。岫想幽聞。弱明反歸鑒。暴懷傅靈
薫。永陶津玄匠。落照俟虚斤
  奉和王喬之
超遊罕神遇。妙善自玄同。徹彼虚明域。曖然
塵有封。衆阜平廖廓。一岫獨凌空。霄景憑巖
落。清氣與時雍。有標造神極。有客越其峯。長
河濯茂楚。險雨列秋松。危歩臨絶冥。靈壑映
萬重。風泉調遠氣。遙響多喈嗈。遐麗既悠然。
餘盼覿九江。事屬天人界。常聞清吹空
  奉和張野
覿嶺混太象。望崖莫由檢。器遠蘊其天。超歩
不階漸。朅來越重垠。一擧拔塵染。遼朗中大
盼。迥豁遐瞻慊。乘此櫖瑩心。可以忘遺玷。曠
風被幽宅。妖塗故死減
  入彭蠡湖口作謝靈運
客游勌水宿。風潮難具論。洲島驟回合。圻岸
屡崩奔。乘月聽哀貁。浥露馥芳蓀。春晩緑野
秀。巖高白雲屯。千念集日夜萬感盈朝昏。攀
崖照石鏡。牽葉入松門。三江事多往。九派理
空存。靈物吝珍怪。異人祕精魂。金膏滅明光。
水碧輟流温。徒作千里曲。絃絶念彌敦
  望石門同前
明發振雲冠。升嶠遠栖趾。高峯隔半天。長
崖斷千里。雞鳴清澗中。猿嘯白雲裏。瑤波
逐空開。霞石觸峯起。回互非一形。參差悉
相似
  登石門最高頂同前
晨策尋絶壁。夕息在山棲。䟽峯枕高館。對嶺
臨回溪。長林羅戸庭。積石擁階基。連巖覺路
塞。密竹使逕速。來人忘新術。去子或故蹊。活
夕流駚。噭噭夜猿啼。沈冥豈別理。守道自
不携。心契九秋幹。日玩三春荑。居常以待終。
處順故安擠。惜無同懷客。共登青雲梯
  登廬山鮑昭
懸裝亂水區。旅薄次山楹。千巖状岨積。萬壑
勢迴縈。巃嵷高昔貌。紛亂襲前名。洞澗窺地
脈。竦樹隱天經。松磴一迷密。雲竇下縱横。陰
氷實夏結。尖樹信冬榮
  從冠軍建平王登香爐峯江淹
廣成愛神鼎。淮南好丹經。此山具鸞鶴。往古
盡仙靈。瑤草正翕赩。玉樹信葱青。絳氣下縈
薄。白雲上杳冥。中坐瞰蜿虹。俛伏視流星。不
尋遐怪極。則知耳目驚。日落長沙渚。曾陰萬
里生。藉蘭素多意。臨風默含情。方學松柏
隱。羞逐市井名。奉承光誦末。伏思託後旌
  東林寺劉孝綽
月殿耀珠幡。風輪和寶鐸。朝猿響甍棟。夜水
聲惟箔未見全篇
  題簡寂觀張正見
二梁澗本絶。千仞路難通。即此神仙内。眼牓
映仙宮。鏡似臨峯月。流如飮澗虹。幽桂無斜
影。深松有勁風。唯當遠望。知在白雲中
  秋晩還彭澤同前
遊人及丘壑。秋氣滿平皐。路積康成帶。門疎
仲蔚蒿。山明雲色畫。天靜鳥飛高。自有東籬
菊。還持泛濁醪
  還彭澤山中早發同前
搖落山中曙。秋氣滿林隈。螢光映草頭。鳥影
出枝來。殘暑避日盡。斷霞逐風開。空返陶潜
縣。終無宋玉才
  登廬山劉&MT01024;
野煙出爐上山。花落鏡前。危梁取大壑。瀑布
桂中天。秦始眺宇宙。漢武上旌旃。結盧分往
籍。留艑映遐年未見全篇
  遊東林寺崔融
昨度匡山下。春鶯曉弄稀。今來溢水曲。秋雁
晩行飛。國有文皇召。人慚謫傳歸。迴行過梵
塔。歴覽遍呉畿。杏樹裁時久。蓮花刻處。南溪
雨颯颯。東峴日輝輝。瀑溜天童棒。香爐法衆
圍。煙雲隨道路。鸞鶴遠驂騑。遠上靈儀肅。生
玄談柄揮。一茲觀佛影。暫欲罷朝衣
  元和十三年二月二十九日。 曾孫朝散大
夫使持節江州諸軍事守江州刺史上柱國
清河縣開國男賜紫金魚袋能再刊勒
  晩泊尋陽望廬山孟浩然
桂席幾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潯陽郭。始見
香爐峯。甞讀遠公傳。永懷塵外蹤。東林精舍
近。日暮但聞鍾
  彭&T045006;湖中望廬山同前
大虚生月暈。舟子知天風。挂席候明發。渺漫
彭湖中中流見遙島。勢壓九江雄。黤默客霽
色。崢嶸當曙空。香爐初上日。瀑布噴成虹。久
欲追向子。況茲懷遠公。我來限于役。未暇息
微躬。淮海途將半。暑霜歳欲窮。寄言巖栖者。
畢趣當來同
  廬山謠寄廬侍御虚舟李白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手持緑玉杖。朝別
黄鶴樓。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
廬山秀出南斗傍。屏風九疊雲錦張。影落明
湖青黛光。金闕前開二峯長。銀河倒挂三石
梁。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杏嶂凌蒼。蒼翠影
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呉天長。登高壯觀天
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黄雲萬里動風色。白
波九道流雪山。好爲廬山謠。興爲廬山發。閑
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處蒼苔沒一本云。緑蘿
開處懸明月
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遙見仙
人綵雲裏。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汚漫九垓
上。願接廬敖遊太清
  別東林寺僧同前
東林送客處。月出白猿啼。笑別廬山遠。何煩
過虎溪
  望廬山瀑布水同前
西登香爐峯。南見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噴&MT03184;
數千尺。欻如飛電來。隱若白虹起。初驚河漢
落。半洒雲天裏。仰觀勢轉雄。壯哉造化功。
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空中亂潀射。左右
洗青壁。飛珠散輕霞。流沫沸穹石。而我遊名
山。對之心益閑。且諧宿所好。永願辭人間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挂長川。飛流直
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望廬山五老峯同前
廬山東南五老峯。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
色可攬結。吾將此地鎖雲松
  送李女眞騰空歸廬山同前
羨君相門女。學道愛神仙。素手掬秋靄。羅衣
曳紫煙。一往屏風疊。乘鸞著玉鞭
  送内尋騰空同前
君尋騰空子。應到碧山家。水舂雲母碓。風掃
石南花。若戀幽居好。相邀弄紫霞
  瀑布
  宣宗皇帝
穿雲透石不辭勞。達地方知出處高。溪澗豈
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
  栗里顏眞卿
張良思報漢。龔勝恥事新。狙撃苦不就。捨生
悲把紳。鳴呼陶淵明。棄業爲晋臣。白以公相
後。毎懷宗國屯。題詩庚子歳。自爲義皇人。手
持山海經。頭戴漉酒巾。興逐孤雲遠。辯隨還
鳥泯未見
全篇
  簡寂觀張祐
紫霄峯下草堂仙。千載空遺石磬懸。白氣夜
生龍在水。碧雲秋斷鶴歸天。竹房影占中庭
月。松檻聲來半壁泉。明日又爲浮世恨。滿山
徒積夢依然
  春日觀省屬城始憩東西林精舍
  韋應物
因時省風俗。布惠迨高年。建隼出尋陽。整駕
遊山川。白雪斂晴壑。群峯列遙天。嶔&MT01024;石門
状。杳靄香爐煙。榛荒屡羂挂。遙側殆覆顛。方
臻釋氏廬。時物屡華妍。曇遠昔經始。於茲閟
幽玄。東西竹林寺。灌注寒澗泉。人事既□
泯。歳月復已綿。殿宇餘丹紺。磴閣皆欹懸。往
士亦棲息。善身絶塵縁。今我蒙朝寄。教化敷
里廛。道妙苟爲得。出處理無偏。心甞同所尚。
跡豈辭纒牽
  題從姪緒西林精舍書齋同前
棲心始多暮。息心君獨少。慕謝始精舍。
依僧欲觀妙。洌泉前階注。清池北窓照。果藥
雜芬敷。松筠疎舊峭。屡躋幽人境。毎肆芳辰
眺。探栗玄猿窟。擷芝舟林嶠。紵衣豈寒禦。蔬
食非飢療。雖甘巷北單。豈寒青紫耀。郡有
優賢榻。朝編貢士諂。欲同朱輪載。勿憚移文

  題鄭侍御遺愛草堂同前
居士近依僧。青山結茆屋。疎松映嵐晩。春池
含苔緑。繁華冒陽嶺。新禽響幽谷。長嘯攀喬
林。慕茲高世躅
  簡寂觀西澗瀑布下作同前
淙流絶壁散。靈煙翠澗深。巖際松風起。飄飄
洒塵襟。窺羅玩猿烏。解組散雲林。茶果邀
眞侶。觴酌洽同心。曠歳懷茲賞。行春始重尋。
聊將横吹笛。一寫山水音
  尋簡寂觀瀑布同前
躡石欹危過急澗。攀崖迢遞弄懸泉。猶將虎
竹爲年累。欲付歸人絶世縁
  簡寂觀秦韜玉
物外靈蹤客到稀。竹房斜掩舊荊扉。丹書萬
卷題朱字。碧岫千重鎖翠微。泣露白猿携子
去。唳風玄鶴傍人歸。只應玉闕名長在。日暮
閑雲空自飛
  瀑布陸蟾
正源人莫測。千尺掛雲端。岳色染不得。神功
裁亦難。夏噴猿鳥凝。秋濺斗牛寒。待濟滄溟
後。翻濤更好看
  翻經臺包吉
野蔓高臺下。前朝記不誣。金文翻古偈。漢字
變胡書。綵線風飄斷。緗縑火燼餘。破雲開白
日。穿水照芙蕖。科斗頻更改。菴園幾遍鋤。眞
門兼逸韻。兩欲慕相如
  題西林寺故蕭郎中舊堂韓愈
中郎有女能傳業。伯道無兒可保家。偶到匡
山曾住處。數行哀涙落煙霞
  瀑布徐凝
瀑泉瀑泉子丈直。雷奔入海無暫息。今古長
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
  訪陶公舊宅并序白居易
予夙慕陶淵明爲人。往歳渭川閑居。甞有効
陶體詩十六首。今遊廬山。經柴桑故里。思其
人訪其宅。不能默默。又題詩云
垢塵不汚玉。靈鳳不啄羶。鳴呼陶靖節。生彼
晋宋間。心實有所守。口終不能言。永惟孤竹
子。拂衣首陽山。夷齊各一身。窮餓未爲難。先
生有五男。與之同飢寒。腸中食不充。身上衣
不完。連徴竟不起。斯可謂眞賢。我生君之後。
相去五百年。毎讀五柳傳。目想心拳拳。昔甞
詠遺風。著爲十六篇。今來訪故宅。森若在君
前。不慕樽有酒。不慕琴無絃。慕君遺榮利。老
死此丘園。柴桑古村落。栗里舊山山川。不
見籬下菊。但餘墟中煙。子孫雖聞。族氏猶
未遷。毎逢姓陶人。使我心依然
  春遊二林寺同前
下馬西林寺。翛然進輕策。朝爲公府吏。暮是
靈山客。二月匡廬氷。雪始消釋。陽叢抽茗
芽。陰竇洩泉脈。熙熙風土暖。藹藹雲嵐積。
散作萬&MT03184;春。凝爲一氣碧。身閑易澹泊。官散
無牽迫。&T035191;彼十八賢。古今同此適。是年准冠
起處處興兵革。智士勞思謀。戎臣若征役。獨
有不才者。山中弄泉石
  遊石門澗同前
石門無舊徑。披榛訪遺跡。時逢山水秋。清輝
如古昔。甞聞慧遠輩。題詩此巖壁。雲覆莓
苔封。蒼然無見覓。蕭疎野生竹。崩剥多年石。
自從東晋後。無復人遊歴。獨有秋澗聲。潺湲
空旦夕
  題元十八溪亭在廬山東南
五老峯之下
同前
怪君不喜仕。又不遊州里。今日到幽居。了然
知所以。宿君石溪亭。潺湲聲滿耳。飮君螺盃
酒。醉臥不能起。見君五老峯。益悔居城市。
愛君三男兒。始歎身無子。余方爐峯下。結室
爲居士。山北與山南。往來從此始
  香爐峯下新置草堂。即事詠懷題於
香爐峯北面。遺愛寺西邊。白石何鑿。清流
亦潺潺。有松數十株。有竹千餘竿。松張翠繖
蓋。竹倚青琅玕。其下無人居。惜哉多歳年。有
時聚猿鳥。終日空風煙。時有沈冥子。姓白字
樂天。平生無所好。見此心依然。如獲終老地。
忽乎不知還。架巖結茅宇。斸壑開茶園。何以
洗我耳。屋頭落飛泉。何以淨我眼。砌下生白
蓮。左手携一臺右手挈五絃。傲然意自足。箕
踞於其間。興酣仰天歌。歌中聊寄言。我本
野夫。誤爲世網牽。時來昔捧日。老去今歸山。
勌鳥得茂樹。涸魚反清源。捨此欲焉往。人間
多險艱
  登香爐峯頂同前
迢迢香爐峯。心存耳目想。終身牽物役。今日
方一往。攀蘿&T050460;危石。手足勞俯仰。同遊三四
人。二人不敢上。上到峯之頂。目眩神怳怳。高
低有萬尋。闊狹無數交。不窮視聽界。焉識
宇宙廣。江水細如繩。湓城小於掌。紛吾何屑
屑。未能脱塵鞅。歸去思自差。低頭入蟻壤
  宿簡寂觀同前
巖白雲尚屯。林紅葉初隕。秋光引閑歩。不
知身遠近。夕投靈洞宿。臥覺塵機泯。名利心
既忘。市朝夢亦盡。暫來尚如此。況乃終身隱。
何以療夜飢。一匙雲母粉
  宿西林寺同前
木落天晴山翠開。愛山騎馬入山來。心知不
及柴桑令。一宿西林使却回
  宿西林寺。早赴東林滿上人之會。因寄
崔二十二員外同前
謫辭魏闕鵷鸞隔。老入廬山麋鹿隨。薄暮蕭
條投寺宿。凌晨清淨與僧期。雙林我起聞鍾
後。隻日君趨入閣時。鵬鷃高低分皆定。莫勞
心力遠相思
  題廬山山下湯泉同前
一眼湯泉流向東。浸泥澆草煖無功。驪山温
水因何事。流入金鋪玉甃中
  上香爐峯同前
倚石攀蘿歇病身。青節竹杖白紗巾。他時畫
出廬山障。便是香爐峯上人
  香爐峯下山居草堂初成。偶題東壁
五架三間新草堂。石衞桂柱石編牆。南簷納
日冬天暖。北戸迎風夏月涼。洒砌飛泉才有
默。拂窓斜竹未成行。來春更葦東廂屋。紙
閣蘆簾著孟光
  戲贈李十三判官同前
垂鞭相送醉醺醺。遙見廬山指似君。想君初
覺從軍樂。未愛香爐峯上人
  携諸山客。同上香爐峯。遇雨而還。沾濡
狼藉。互相笑謔。題此解嘲同前
蕭洒登山去。龍鍾遇雨回。磴危攀薜茘。石滑
踐莓苔。襪汚君相謔。鞋穿我自咍。莫欺泥土
脚。曾踏玉階來
  讀靈徹詩同前
東林寺裏西廊下。石片鐫題數首詩。言句怪
來還教別。看名知是老湯師
  別草堂三絶句同前
正聽山鳥向陽眠。黄紙除書落枕前。爲感君
恩須暫起。廬峯不擬住多年
久眠披褐爲居士。忽掛緋袍作使君。身出草
堂心不出廬山。未要動移文
三間茆舍向山開。一帶山泉繞舍回。山色水
聲莫惆悵。三年官滿却歸來
  題別遺愛草堂。兼呈李十使君
方廬山
常居白鹿洞
同前
曾住鑪峯下。書堂對藥臺。斬新蘿徑合。依舊
竹窓開。砌水親開決。池荷手自裁。五年方暫
至。一宿又湏回。縱未長歸得。猶勝不到來。君
家白鹿洞。聞道亦生苔
  草堂前新開一池。養魚種荷。日有幽
淙淙三峽水。浩浩萬頃陂。未如新塘上。微風
動漣漪。小萍加汎汎。初蒲正離離。紅鯉二三
寸。白蓮八九枝。遶水欲成徑。護堤方挿籬已
被山中客。呼作白家池
  白雲期黄名巖
下作
同前
三十氣太壯。胸中多是非。六十身太老。四體
不支持。四十至五十。正是退閑時。年長識命
分。心慵少營爲。見酒興猶在。登山力未衰。吾
年幸當此。且與白雲期
  出山吟同前
朝詠遊仙詩。暮歌來薇曲。臥雲坐白石。山中
十五宿。行隨出洞水。迴別縁巖竹。早晩重
來遊。心期瑤草縁
  題遠大師墳僧靈澈
古墓石稜稜寒。雲晩景凝。空悲虎溪月。不見
雁門僧
  東林寺寄包侍郎同前
古殿清陰山木春。池邊跂石一觀身。誰能來
此焚香坐。共作鑪峯二十人
  題西林寺水堂。奉寄武陽公同前
日日愛山歸已遲。閑閑空度少年時。餘身定
寄林中老。心與長松片石期
  簡寂觀同前
古杉古柏巖壁間。猿攀鶴巣枝枯折。五月有
氷六月寒。時見仙翁來取雪
  五老峯大明觀贈隱者姚係
雲觀此山北。與君携手稀。林端渉横水。洞口
入斜暉。乍覺鸞鶴邇。忽爲煙霧飛。故人清和
客。默會琴心微。丹術幸可授。青龍當來歸。悠
悠平生意。此日復相違
  簡寂觀孫魴
郎殿與雲連。紫宵蒼翠邊。自然應有藥。誰敢
道無仙。蘚色呑崖徑。松聲讓瀑泉。未能長息
去。豈便是前縁
  宿青牛谷梁錬師仙居楊衡
隨雲歩入青牛谷。青牛道士留我宿。可憐夜
久月明中。唯有壇邊一枝竹
  寵廬山隱者同前
風鳴雲外鍾。鶴宿千年松。相思杳不見。月出
山重重
  瀑布江爲
廬山正南面。瀑布古來聞。萬里朝滄海。千尋
出白雲。寒聲終自遠。靈派孰爲分。除却天台
後。平流莫可群
  簡寂觀同前
纔入玄都解欝陶。羽人相伴遍遊遨。溪横洞
口紅塵斷。岳聳天心紫氣高。金井泉秋光
&MT80217;灔。石壇松古韻蕭&MT60381;。吟餘却嘆浮生事。畫
□□□□□□
  簡寂觀同前
錢燼滿庭人醮罷。西峯涼影月沈沈。到來往
事碑中説。壇畔徘徊秋正深
  去東林曹汾
峯頭不住起孤煙。池上相留有白蓮。塵網分
明知束縛。要須騎馬別雲泉會昌三年七月十五日
題汾開成四年崔&T045006;
進士後爲中書舍人刑
部侍郎忠武軍節度使
  予自右轄出鎭鍾陵。祕監家兄不忍遠
別。函見宰坐求替。遂得同赴江西時也。
薦福大徳顯公禪門上首言。歸東林。亦
獲結侶道路陪遊。毎承清論。今過寺。因
留題詩一首裴休
麟臺朝士辭書府。鳳闕禪宗出帝京。歸到雙
林親慧遠。行過五柳謁淵明。白衣居士輕班
爵。敗□高僧□情。引得病夫無外想
心師事□□□
  和舍弟寄題東林寺裴謨
元非附鳳攀龍客。本是山猿野鹿身。虚向班
行紆祖紱。爭如□□□□塵。歡同玉季爲良
伴。喜奉金□□□因。今日香爐峯下過。方欣
物外有遺民
  簡寂觀沈彬
山藏勝境當□□。□□樓臺洞府開。白髮滿
頭誰肯到。蒼苔盈歩自倫來。風帆閑事抛三
日。玉液長生念一盃。此路有心星月在。杏壇
仙侶莫相猜
  再到東林寺同前
十五年前還到此。池深苔蘚樹垂藤。重遊數
處心傷日。不見舊時頭白僧。花有露含長夜
月。殿無風動徹明燈。堪驚此去老又老。未有
更來能不能
  瀑布同前
瀉出岳中源化水。噴成瀑布世還希。雖如仙
女偸來織。不見山公採得歸。萬古色嫌明月
薄。千尋勇學白雲飛。若言眞箇堪裁剪。預被
豪家買作衣
  望廬山同前
東過匡廬忍醉眠。雙眸盡日掛危巓。壓低呉
楚殽涵水。約破雲霞獨倚天。一面峭來無鳥
徑。數峯狂欲趁漁舡。江人莫笑偏凝望。卜隱
長思瀑布前
  題東林寺布衣周碏
大中天子海恩深。再使迷徒識佛心。半死
白蓮初降雲。欲成荒地又鋪金。僧開石室經
猶在。虎印溪泉跡未沈。誰謂五湖書劍客。此
生重得見東林
再崇玄法象西天。宏閈新高碧嶂前。風送片
雲招白馬。鶴迎貧女施金錢。沙門覓佛曾諳
路。苦海悲人易得舡。三教共興談帝道。大中
年是太平年
  題東林寺四首禪月大師貫休
閑行閑坐思攀縁。多是東林古寺前。小瀑便
高三百尺。短松多是一千年。盧楞伽畫苔漫
畫。殷仲堪碑雨滴穿。今欲更崇蓮社去。不
知誰是古諸賢
白旃檀花露滴滴。碧苾芻草香濛濛。田地更
無塵一點。是何人合住其中
玉像珠龕香陣横。錦霞多傍石壇生。辟蛇行
者今何在。峯項唯聞鳩鳥聲
亘玄舊輦殘雲濕。耶舍孤墳落照遲。有箇老
僧倚松樹。恐人偸取白猿兒
  懷西林諸道者同前
島外更誰親。諸峯即四隣。白頭寒枕石。青袖
瀾無塵。橡栗堆行逕。猿猴遶定身。儻然重結
社。願作掃壇人
  題東林寺荊門僧齊己
峯前林下東西寺。地角天涯來往僧。泉石靜
流閑世界。雲松寒濕晝香燈。爭如大士重修
社。合有諸賢更服膺。曾寄隣房掛瓶錫。喧聞
巖溜解春氷
  遠公影堂同前
白藕池邊舊影堂。劉雷風骨盡龍章。共輕天
子諸候貴。同愛吾師一法長。陶令醉多招不
得。謝公心亂入無方。何人到此思高躅。風默
&MT06284;滿粉牆
  簡寂觀同前
萬壑雲霞影。千年松檜聲。如何教下士。容易
信長生。月共虚無白。香和沅&MT03716;清。閑尋古
廊畫。記得列仙名
  落星寺同前
此星何事下穹蒼。獨爲僧居化渺茫。樓閣雨
回青嶂冷。幹窓風渡白蘋香。經秋遠雁横高
漠。&T058767;月寒濤響夜堂。盡日凭欄聊寫望。頓疑
身忽在瀟湘
  西林水閣同前
松楸連塔古。窓檻任閑開。水遶清陰裏。人從
熱處來。噪風蝉帶鶴。欹樹石兼苔。向曉東林
下。遲遲捨此迴
  題東林寺&T069509;
古殿巍峨鎭碧峯。晋朝靈應顯神蹤。林間野
鳥驚寅梵。嶺上孤猿聽晩鍾節度使時進檢校太
尉平章事徐知證
雁冷雲生曉檻。虎溪秋月照寒松賜紫僧
&T077392;
飛寶殿籠金像。檜倚松窓覆玉容道士
李玄
蝶戀半
巖花灼灼。鹿眠深谷草茸茸觀察推官賜
紫金魚袋李
遊僧駐
錫心皆佛。老樹&T016254;煙勢似龍觀察推官賜
緋魚袋王三
竹蔭禪
扉青靄合。嵐蒸幽逕縁苔封司理參軍掌
表奏孟拱辰
流泉
遶砌清聲遠。列巘趍門更憧憧。高吟況愛無
塵境。吟訪空關不厭重管旬官賜紫金
魚袋鍾敬倫
  天祚二年三月十六日。偶與幕客門館僧
道閑遊&T069509;
  題東林二首文通大師匡白
東林佳景一何長。蘭蕙生多地亦香。堪嘆世
人來不得。便隨雲樹老何妨。倚天蒼翠晴當
戸。落口潺湲夜遶廊。到此秖除重結社。自餘
閑事莫思量
東林繼四絶。物象更清幽。社客去不返。鍾峯
雲也秋。松枯群狖散。溪大蠹槎流。待卜歸休
計。重來臥石樓
人似鶴紅鹿。路上事如麻。石肥滯雨添。蒼□
水賦長松落翠。花莫道此間。無我分遺民。長在
惠持家
  落星寺同前
是嶽皆遊遍。南來呉楚間。偶登湖裏寺。疑到
海中山。獨樹蒨蘿濕。遙汀白鳥閑。終頃謝浮
世。高臥聽潺潺
廬山記卷第四
  一校了於字莫改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037 1038 1039 1040 1041 1042 1043 1044 1045 1046 1047 1048 1049 1050 1051 105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