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法華傳記 (No. 2068_ 僧詳 ) in Vol. 51

[First] [Prev]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唐富陽玉泉寺弘景十三
釋弘景。是道素門人。誦法華經。普賢乘象而
來授句逗。天童潜來侍。具如本傳説
法華經傳記卷第三



法華經傳記卷第四
  諷誦勝利第八之二
  釋曇邃一竺法純二
釋僧生三釋法宗四
釋道&T070000;五釋慧慶六
釋普明七釋法莊八
釋慧果九釋慧進十
釋弘明十一釋慧豫十二
釋超辯十三釋法慧十四
釋僧侯十五釋志湛十六
五侯僧十七僧法常十八
并州舌十九釋慧超二十
釋慧顯二十一釋善慧二十二
釋慧達二十三釋法誠二十四
釋慧銓二十五曇無竭二十六
釋法緒二十七釋僧翼二十八
釋智聰二十九釋智嶷三十
  晋阿陰白馬寺釋曇邃一
釋曇邃。未詳何許人。少出家止*阿陰白馬
寺。蔬食布衣。誦法華經。常一日一遍。又精達
經旨。亦爲人解説。甞於夜中。忽聞扣戸云。欲
請法師九旬説法。邃不許。固請。廼赴之。而猶
是眠中比覺已。身在白馬塢神祠中。并一弟
子。自爾日日密往。餘無知者。後寺僧經祠前
過。見有兩高座。邃在北弟子在南。如有諷誦
講説聲。又聞有奇香之氣。於是道俗共傳。咸
云神異。至夏竟。神施以白馬一匹白羊五頭
絹九十匹。呪願畢於是各絶。邃後不知所終
高僧傳第十二云。誦正法華以
同本故。靈異並同既勘其文
  晋山陰顯義寺竺法純二異名
惠昻
竺法純。不詳何許人。少出家。止山陰顯義
寺苦行。有徳善誦法華觀音品古維摩經。晋
元興中。爲寺上蘭渚買故屋。暮還於湖中。遇
暴風而船小。純唯一心憑觀世音。口誦普門
品不輟。俄見一大流船。乘之獲免。至岸訪船
無主。須臾不見。道俗咸歎神感。後不知所終

  晋蜀三賢寺釋僧生三
釋僧生。姓袁蜀郡陴人也。少出家。以苦行致
稱。成都宋豐等。請爲三賢寺主。晝夜誦法
華經。兼習禪定。於山中誦法華經。有虎來蹲
其前。誦經竟廼去。後毎至諷詠。輒見左右。有
四人爲侍衞。年雖衰老。而翹懃彌厲。後微
疾。便語侍者云。天童子來迎云。汝依誦經
力。當生兜率。期既至吾將去矣。死後可爲燒
身。若燒身處。生青色華以爲驗。弟子依遺命
爲燒其人。實如所言。衆人流涙。異之而已
  宋剡法華臺釋法宗四
釋法宗臨海人。少好遊獵。甞於剡遇射孕鹿
母墮胎。鹿母銜箭。猶就地舐子。宗廼悔悟。知
貪生愛子。是有識所同。於是摧弓折矢。出家
業道。常分衞自資。受一食法。蔬苦六時以悔
先罪。誦法華維摩。常升臺諷詠。響聞四遠。
士庶禀其歸戒者三千餘人。遂開拓所住。以
爲精舍。因誦爲目。號曰法華臺也。中時
異光明。暗夜如晝。人皆異之。宗後不測所
終。臺寺現在。若有疾病者。止宿於中祈念即
愈矣
  宋京師南澗寺釋道*&T070000;
釋道*&T070000;姓馬扶風人。初出家爲道懿弟子。懿
病。甞遣*&T070000;等四人。至河南霍山採鐘乳。入
穴數里。跨木渡水。三人溺死。炬火又亡。*&T070000;
判無濟理。*&T070000;素誦法華。唯憑誠此業。又
念觀音。有頃見一光如螢火。追之不及。遂得
出穴。於是進修禪業。節行彌新。頻作數過普
賢齋。並有瑞應。或見梵僧入坐。或見騎馬
人至。並未及暄涼。倏忽不見。後與同學四
人。南遊上京。觀矚風化。夜乘氷度河。
道氷破。三人沒死。*&T070000;又歸誠觀音誦法華。
廼覺脚下如有一物自&T016655;。復見赤光在前。乘
光至岸達都。止南澗寺。常以船舟爲業。甞
中夜誦經已入禪。忽見四人御車至房。呼令
上乘。*&T070000;欻不自覺。已見身在郡。後沈橋
間。見一人在路坐胡床。侍者數百人。見*&T070000;
起曰。坐禪人耳。彼人因謂左右曰。向上令
知處而已。何忽勞屈法師。於是禮拜執別。令
人送*&T070000;。還寺扣門。良久方開。入寺見房
閉。衆咸莫測其然。宋元嘉二十年。臨川康王
義慶。携往廣。陵終於彼矣
  宋廬山釋慧慶六
釋慧慶。廣陵人也。少出家。止廬山寺。學通經
律。清潔有戒行。誦法華十地等。毎夜吟諷。
常聞闇中有彈指讃歎之聲曰。汝諷誦法華。
我等深生喜。決定成佛道。唯願誦不止。甞於
雷遇風波。船將覆沒。慶唯誦法華經不
輟。覺船在浪中如有人牽之。倏忽至岸。於是
篤厲彌勤。宋元嘉末卒。春秋六十有二。異香
滿室。微細音樂。聞於空中。人皆謂誦經
力得淨土迎而已
  宋臨淄釋普明七
釋普明。姓張。臨淄人。少出家。禀性清純。蔬
食布衣。以懺誦爲業。誦法華維摩二經。及諷
誦之時。有別衣別座。未甞穢雜。毎至勸發
品。輒見普賢乘象立在其前。誦維摩經。亦聞
空中唱樂。又善神呪所救皆愈。有卿人王
道眞。妻病請明來呪。明入門婦便悶絶。俄
見一物如狸。身長數尺許。從狗竇出。因此而
愈。明甞行水傍祠。巫覡自云。神見之皆奔走。
八十有五卒
  宋京師道場寺釋法莊八
釋法莊。姓申淮南人也。十歳出家。爲廬山慧
遠弟子。少以苦節標名。晩遊關中。從叡公禀
學。元嘉初。出都止道場寺性率素止一中而
已。誦大涅槃法華淨名。毎後夜諷誦法華。比
房常聞。莊戸前有如兵杖羽衞之響。實天神
來聽誦經。如斯感化非一。宋大明初卒。七十
有六
  宋京師東瓦官寺釋慧果九
釋慧果豫州人。少以蔬苦自業。宋初遊京師。
止瓦官寺。誦法華十地。甞於圊厠見一鬼。致
敬於果云。昔爲衆僧作維那。小不如法。墮在
噉糞鬼中。法師徳素高明。又慈悲爲意。願助
以拔濟之方也。又云。昔有錢三千。埋在柿樹
根下。願取以爲福。果即告衆掘取。果得三
千。爲造法華一部并設會。後夢見此鬼。云已
得改生。大勝昔日。果以諷誦力。得小通力。以
宋太始六年卒。七十有六
  齊京師高座寺釋慧進十
釋慧進。姓姚呉興人也。少而雄勇。任性遊侠。
年四十。忽悟心自啓。遂爾離俗。止京師高座
寺。蔬食素衣。誓誦法華。用心勞苦。執卷輒
病。廼發願。願造法華百部以悔前障。始聚得
錢一千六百。時有賊劫來問進。有物不。
答云。唯有造經錢在佛處。群*賊劫聞之。&T049543;
然而去。於是聚集信施。得以成經。滿足百部。
經成之後。病亦小差。誦法華一部。得過情
願。情願既滿厲操愈堅。常迴諸福業。願生安
養。未亡少時忽聞空中聲。曰汝所願已足。必
得生西方也。至齊永明三年。無疾而卒。八十
有五
  齊永興柏林寺釋弘明十一
釋弘明。本姓羸會稽山陰人。少出家貞苦
有戒節。止山陰雲門寺。誦法華習禪定。精懃
禮懺。六時不輟。毎旦則水瓶自滿。實諸天童
子。以爲給使也。明甞於雲門。坐禪及誦經。
見一小兒來聽明誦經。明曰。汝是何人。答
云。昔此寺沙彌。爲盜飮食。今墮圊中。
上人道業故。來聽誦經。願助方便。使免斯
累也。明即説法勸化。領解方隱。又虎來入
明室内。伏于床前。見明聞經。端然不動。久之
廼去。後於永興石姥巖入定。又有山精來惱
明。明投得以腰繩繋之。鬼遜謝求脱云。後
不敢復來及解放於是絶迹。以齊永明中卒」
  齊京師靈根寺釋慧豫十二
釋慧豫。黄龍人。來遊京師。止靈根寺。少而務
學。遍訪衆師。善談論美風則。毎聞臧否人
物。輒塞耳不聽。或時以異言聞止。瓶衣卛素
曰以一中自畢。精懃標節。以救苦爲先。誦法
華涅槃等。又習禪業。精於五門。甞寢見有三
人來扣戸。並衣冠鮮潔。執持華蓋。豫問覓
誰。答云。法師應死。故來奉迎。豫曰。小事未
了。可申一年不。答云可爾。至明年滿一周而
卒。齊永明七年。五十有七
  齊上定林釋超辯十三
釋超辯。姓張燉煌人。幼而神悟孤發。履操深
沈。誦法華金剛般若。聞京師盛於佛法。廼越
自西河路。由巴楚達于建業。頃之東適呉越。
觀矚山水。停山陰城傍寺。少時後還都。止
定林上寺。閑居養素畢命。山門誦法華。日限
一遍。心敏口從。恒有餘力。禮千佛凡一百
五十餘萬拜。足不出門三十餘載。以齊永明
十年。終於山寺。七十有三。葬于寺南。沙門僧
祐。爲造碑墓所東。莧劉勰製文
  齊山陰天柱寺釋法慧十四
釋法慧。本姓夏侯氏。少而秉志。精苦律行
氷嚴。以宋大明之末。東遊禹穴。隱于天柱山
寺。誦法華一部。蔬食布衣。志耽人外。居閣不
下三十餘年。王侯税駕止拜房而反。唯汝
南周顒。以信解兼深特與相接。時有慕徳希
禮。或因顒介意時一見者。以齊建武二年
卒。八十有五
  齊京師後崗釋僧侯十五
釋僧侯。姓龔西涼州人。年十八。便蔬食禮
懺。及具戒之後。遊方勸化。宋孝建初。來至京
師。誦法華維摩等。常二日一遍。如此六十餘
年。蕭慧開入蜀。請共同遊。後慧開協同義嘉
負罪歸闕。侯廼還都。於後崗創立石室。以爲
安禪之所。自息慈以來。至于捨命。魚肉葷辛。
未甞近齒。脚影小蹉。輒虚齊而過。齊永明元
二年。微覺不悆。至中不能食。廼索水漱口。合
掌而卒。八十有九已上十四縁梁高僧傳第
十二。并内典録第十等
  魏泰岳人頭山&MT01801;草寺釋志湛十六
釋志湛。齊州山荏人也。是朗公曾孫之弟子
也。立行純厚省事少言。仁濟爲務。毎遊諸
禽獸。而群不爲亂。住人頭山邃谷中&MT01801;草寺。
寺即宋求那跋摩之所立也。讀誦法華用爲
常業。將終之日。沙門寶誌奏梁武曰。北方山
荏縣人。住今&MT01801;草寺。須陀洹果聖僧者。今
日入涅槃。揚都道俗。聞誌此告。皆遥禮拜。故
湛之亡也。寂無餘惱。端然氣絶。兩手各舒一
指。有西天竺僧。解云。若二果者舒兩指。驗湛
初果也。還收葬于人頭山。築塔安之。石灰泥
塗。鳥獸不敢陵汚。今猶在焉續高僧傳
第二十八
  范陽五侯寺僧十七
五侯寺僧失其名。不知何處人。精苦節常誦
法華爲業。更無餘志。漸及衰邁。卒於其寺。初
死之時。弟子摧殯堤下。後遷改葬。骸骨並
枯。惟舌不壞。人皆謂之誦法華舌不壞也
  雍州僧法常十八
僧法常。一心誦法華。不樂人間。常遊山林。遂
隱于白鹿山。晝夜常誦。感一童子常來供給
餅飯等。自然而有。臨終之時。紫雲聳山。異香
滿山。以死骸置巖下。經歴多年。餘骸枯朽。惟
舌如故。見者隨喜
  齊并州誦經舌十九
齊武成世。并州東看山側。有人掘地。見一處
土。其色黄白。與傍有異。尋見一物状。如人兩
脣。其中有舌。鮮紅赤色。以事聞奉帝問諸
道人。無能知者。沙門大統法上奏曰。此持
法華者。六根不壞報耳。誦滿千遍徴驗乎。
及勅中書舍人高珍曰。卿是信向之人。自往
之。必有靈異。宜遷置淨所設齋供養。珍
奉勅至彼。集諸持法華沙門。執爐潔齋。遶
旋而呪曰。菩薩涅槃年代已遠。像法流行奉
無謬者。請現感應。纔始發聲。此之脣舌一
時鼓動。雖無響及而相似讀誦。諸同見者。
莫不毛竪。珍以状聞。詔遣石函藏之遷于山
室云
  唐終南山藍谷悟眞寺釋慧超二十
釋慧超。姓汎氏。丹陽建元人。禀懷温裕立性
懷仁。&MT01330;齡厭俗自出家。後誦法華經。聞光州
大蘇山慧思禪師。獨悟一乘善明三觀。與天
台智者仙城命公。篤志幽尋。積年請業。行優
智遠。徳冠時賢。思對衆命曰。超之神府得
忍人也。及遊衡嶺。復與同途。留誦經停函
移歳序。自隋初廓定。北入嵩高。餌藥坐禪。冀
言終老。隋太子勇召集名徳。總會帝城。以超
業行不群。特留供養。而恭愼凝攝。不顧世
華。及勇廢免。一無所渉。晩移定水。高振徳
音。道俗歸宗。仰其戒範。會淨業法師。卜居藍
田谷之悟眞寺。欽超有道。躬事邀迎。共隱
八年。倍勤之三慧及大乘。承運禪定初基。
爰發詔書。延入行道屡辭砭。疾後許還山。
徳感物情。頗存汲引四川。貴望一縣官民。莫
不委質。投誠請傳香徳。并爲經始伽藍。繼綜
羞粒。大唐伊始。榮重於前。京邑名僧慧
保恭等。情慕隱淪。咸就栖止。蔭松偃石。論詳
道義。皆曰。斯誠出要樂也。後外疾。少時弟
子跪問。答曰。吾之常也。長生不欣。夕死不
慼。乃面西正坐云。第一義空清淨智觀言如
入定奄。遂長往。春秋七十有七。即武徳五年
十二月六日也。露骸松石一月餘日。顏色不
變。天策上將聞稱希有。遣人就視。端拱如生。
自超九歳入道。即誦法華五十餘年。萬有餘
遍。感靈獲瑞不可勝言。弟子法成等。爲建白
塔于寺之北峯焉
  百濟國達拏山寺釋慧顯二十一
釋慧顯。百濟國人也。少出家。苦心精專。以誦
法華爲業。祈福請願。所遂者多。聞講三論。便
從聽受。法一染神彌増其緒。初住本國北部
修徳寺。有衆則講。無便清誦。四遠聞風。造山
諠接。便往南方達拏山。山極深險重隒巖
固。縱有往展。登陟艱危。顯靜坐其中。專業如
故。遂終于彼。同學輿屍。置石窟中。虎噉身骨
並盡。惟餘髏舌存焉。經于三周。其舌彌紅
赤。柔軟勝常。過後方變紫鞭如石。道俗
而敬焉。倶緘閉于石塔。時年五十有八。即貞
觀之初年也
  唐驪山津梁寺釋善慧二十二
釋善慧。姓苟氏河内温人。博通群籍。統括文
義。逮于九章。律歴七曜盈虚皆呑。若胸中
抵掌符會乃深。惟世務終墜泥塗。遂解褐抽
簪。創歸僧伍。初在徐州之彭城寺。誦法華
經。聽收攝論。時遭寇蕩。兵食交侵。而慧抱飢
自勵。奉法無殆。洗穢護淨彌隆。恒日但以邊
邑寮學文字紕謬。至於音詁。衆議紛然。雖復
俗語時通。而慧意存雅正。周訪明悟。還同昔
疑。乃以大業末齡負錫西入。屡逢群盜。衣
裳略盡。但有蔽布自遮。猶執破瓶。常充淨用。
既達關口。素闕繻文。遂即正念直前。從門
而度。于時中表列刃。曾無遮止。孟冬十月初
達京師。値沙門吉藏正講法華。深副本圖。
即依聽受。形服鄙惡。衆不納之。乃掃雪藉地。
單裾襯坐都講財唱。傾耳詞句。擬定經文。藏
既闡揚。勇心承旨。望理通義。由情存兩得。
不暇忍寒。歡咲&T002247;如賈獲寶。竟冬常爾。衆方
美之。問以詞旨。斥無遺忘。乃以聞法。同屬禪
定寺沙門法喜。便脱衣迎之。引至房中。智觀
無濫。慧又師喜。兩振芳規。武徳初年。隨住藍
田之津梁寺。俗本驪戎互相梗戻率奬陶化
十室而九然。而性愛英賢。樂相延致。自西自
東百有餘里。名林勝地。皆建禪坊。所以逃
逸之儔。頼其安堵。以貞觀九年正月。終於驪
山之陽涼泉精舍。春秋四十有九。初慧棄擲
俗典莅此。玄摸言不重渉。專心道業。省言節
食。佩律懷仁。迎頓容旅。雅重經教。於中誦法
華不改志。其有未曾覿者。要必親觀。若値行
要。累日誦持。以爲熏習之基也
  晋大原沙門釋慧達二十三
釋慧達者大原人。誦法華經五千餘遍。行坐
威儀。其聲不輟。偏存物命。直視低目。地有蟲
豸。必迴身而避。不敢跨越。有問答曰。斯之
與吾。生死不定。將不先成正覺。安可妄輕之
耶。以貞觀八年四月。結跏趺坐。誦法華而終。
人謂入定。停于五宿。既似長逝。又不臭腐。
乃合床内于窟中
  唐終南山悟眞寺釋法誠二十四
釋法誠。姓樊氏雍州萬年人。童小出家。止藍
田王效寺。事沙門僧和。和亦卿族所推。奉
之比聖。甞有人欲害。夜往其房見門内。猛火
騰焔昇悵。遂即退悔。性飮清泉。潔清故也。
人或弄之。密以羊骨沈水。和素不知。飮便嘔
吐。其冥感潜識。爲若此矣。誠奉佩訓勗。誦
法華經。以爲恒任。又謁禪林寺相禪師。詢于
定行。而徳茂時宗學優。衆仰晩住雲華。綱
理僧鎭隋文欽徳。請遵戒範。乃陳表固辭。薄
言抗禮。遂負笈長驅。歴遊名岳。追蹤勝友。咸
承志道。因見超公。隱居幽靜。乃結心期。栖遲
藍谷。處既局狡。纔止一床。旋轉經行。恐顛
壑。便剗迹開林披雲。附景茅茨。葺宇甕
牖疎簷情事相依。欣然符合。今所謂悟眞寺
也。法華三昧。翹心奉行。澡沐中表。温恭朝
夕。夢感普賢。勸書大教誠曰。大教大乘也。
諸佛智慧。所謂般若。又手寫法華。正當露
地。因事他行。未營收擧屬。洪雨滂注溝澗波
飛走。往看之。而合案並乾。餘便流潦。甞却
偃横松。遂落懸溜。未至下澗。不覺已登高
岸。無損一毛。至貞觀十四年夏末。日忽感
餘疾自知。即世願生兜率。索水浴訖。又索終
輿。旁自撿挍。不許榮厚。恰至月末。明相將
現。無故語曰。欲來但入。未假弦歌。顧侍人
曰。吾聞諸行無常生滅不住九品往生。此言
驗矣。今有童子相迎。久在門外。吾今去世。爾
等佛有正戒。無得有虧。後致悔也。言已口出
光明。照于楹内。又聞異香。苾芬而至。但見
端坐儼思不覺。其神已逝。時年七十有八。
然誠之誦習也。一夏法華科五百遍。餘日讀
誦。兼而行之。猶獲兩遍。縱有人容。要須與
語者。非經部度中不他言。略計十年之勤萬
有餘遍
  唐京師大莊嚴寺釋慧銓二十五附智證
宋公事
釋慧*銓。姓蕭氏。今特進宋公瑀之兄子也。
父仕隋爲梁公祖。即梁明帝矣。性度恢簡。
志用冲粹。姑即隋煬之后也。自幼及長。恒
在宮闕。慕樂超世。無因自達。年既冠成。帝乃
尚以秦孝王女爲妻。非其願也。事不獲已。
時行侁儷及妻終後方遂夙心。以鄭氏東
都。預茲剃落。及武徳初歳。方還京輦。住莊
嚴寺。廣聽衆部。而以法華攝論爲心。頗懷篇
什。尤能草隷。隨筆所被。用爲摸揩。故經題寺
額。咸推仰之。又弟智證出家同住。誦通法華。
即宋公之兄太府卿之子也。證與兄*銓相次
而卒。以家世信奉。偏弘法華。同族尊卑。咸
所成誦。故蕭氏法華皂素稱富特進撰疏。總
集十有餘家。採掇菁華。揉以胸臆。勒成
數。常自敷弘。時召京輦名僧。指摘瑕累。或集
親屬僧尼數將二十。給慧以時。四事無怠
故。封祿所及惟存通濟太府。情好讀誦爲
先故。生至終誦盈萬遍。雇人抄寫總有千部。
毎日朝參。必使儐者執經在前。至於公事微
隙。便就轉讀。朝伍仰屬。以爲絶倫。自釋化東
傳流味彌遠。承受讀誦世罕。伊人蕭氏一
門。可爲天下摸楷矣已上十縁續高
僧傳第二十八
  宋黄龍沙彌曇無竭二十六
永初中。有黄龍沙彌曇無竭者。誦觀世音
經。淨修苦行。與諸徒屬二十五人。往尋佛
國。備經荒險。貞志彌堅。既達天竺舍衞。路逢
山象一群。竭齎經誦念稱名歸命。有師子從
林中出。象驚奔走後有野牛一群。鳴吼而
來。將欲加害。竭又如初歸命。有大鷲飛來。
牛便驚散。遂得剋免。其誠心所感在險。剋濟
皆此類也於此一縁。嘉祥等師。引爲觀音品應驗。今
案僧傳。觀世音經者。非觀音品。是觀世音
授記經也。爲欲令知
同異。且此中編録
  晋蜀石室山釋法緒二十七
釋法緒。姓混高昌人。徳行清謹。蔬食修禪。後
入蜀。於劉師塚間頭陀山谷。虎哭不傷。誦法
華維摩金光明等。常處石室中。且禪且誦。
盛夏於室中捨命。七日不臭。屍左側有香。經
旬乃歇。毎夕放光。照徹數里。村人即於屍
上。爲起塚塔焉
  宋山陰法華山釋僧翼二十八
釋僧翼。本呉興餘抗人。少而信悟。早有絶塵
之操。初出家止廬山寺。依慧遠修學蔬素苦
節。見重門人。晩適關中。復師羅什。經律數
論。並皆參渉又誦法華一部。以晋義煕十
三年。與同志曇學沙門。倶遊會稽訪山水
至秦。望西北見五岫駢峯。有耆闍之状。乃結
草成菴。稱曰法華精舍。太守孟顗富人陳載。
並傾心挹徳。賛助成功。翼蔬食澗飮三十餘
年。誦法華功莫大。深夜有光明。廼是普賢。現
其人前。以宋元嘉二十七年卒。春秋七十。立
碑山寺。旌其遺徳
  唐潤州攝山栖霞寺釋智聰二十九
釋智聰。未詳何許人。昔住楊都白馬寺。後
住止觀寺。陳平後度江。住揚州安樂寺。大業
既崩。思歸無計。隱江萩中。誦法華經。七日不
飢。恒有四虎。遶之而已不食。已來經今十
日。聰曰。吾命須臾。卿須可食。虎曰。造立天
地。無有此理。忽有一翁。年可八十。腋下挾船
曰。師欲度江至栖霞住者。可即上船。四虎
一時目中涙出。聰曰。救危扶難正在今日。可
迎四虎。於是利渉往達南岸。船及老人。不知
所在。聰領四虎。同往栖霞。舍利塔西經行坐
禪。誓不寢臥。衆徒八十。咸不出院。若有凶
事。一虎入寺。大聲告衆。由此驚悟。毎以常
式。聰以山林出遠。糧粒艱岨。乃合卒揚州三
百清信。以爲米祐。人別一石。年別送之。由此
山糧供繼。道俗乃至。禽獸通皆濟給。至貞觀
二十三年四月八日。小食訖往止觀寺。禮大
靈像。執鑪遍禮。又往興皇墓所。禮拜還
歸本房。安坐而卒。異香充溢。丹陽一郭受戒
道俗三千餘人。奔走山服。哀慟林野。時年九
十九矣
  隋京師靜法寺釋智嶷三十
釋智嶷。姓康本康居王胤也。國難東歸魏。封
于襄陽。因累居之十餘世矣。七歳初學。尋一
乘文。究竟無師。自悟敬重佛宗。雖書權俗
縁。令依學侶。而夜私誦法華。竟文純熟。二親
初不知也。十三拜辭。即蒙剃落。更諮大部情
因彌著二十有四。方受具足。嶷住寺多年。
專心諷誦法華。常思定慧。非大要事。不出戸
庭。故往參候。罕覩其面。諷誦入曉更。化人現
前。安慰其人。誦及千部。千佛共守護。若及萬
部。必生淨國。聞是語已。歡喜彌勵其志。即世
七十有餘矣
法華經傳記卷第四



法華經傳*記卷第五
  諷誦勝利第八之三
  釋遺俗一史呵誓二
僧玄秀三僧道慧四
釋道泰五釋普安六
釋僧定七隋沙彌八
釋僧徹九釋僧衍十
岑文本十一陵肅璟十二
韋仲珪十三釋慧獻十四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