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法華傳記 (No. 2068_ 僧詳 ) in Vol. 51

[First] [Prev]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門憍尸迦子婆藪槃豆。此云天親。亦製法華
論。以六十四節法門。釋其大義。中印度沙
門勒那摩提。魏云寶意。學識優贍理事。兼通
三藏。凡誦一億偈。偈有三十二字。意存遊
化。以宣武帝正始五年戊子。初屆洛邑。譯法
華論爲一卷。侍中崔光沙門僧朗等筆受。當
翻經日。於洛陽内殿。菩提流支傳本。勒那扇
多參明其後。三徳乃徇流言。各傳師習。不相
詢訪。帝以弘法之盛。略叙曲煩勅三處。各
翻訖乃參挍其間隱沒。互有不同致者。文
時兼異綴。後人合之。共成通部。又北印度
沙門菩提流支。此云道希。新云覺愛。遍通三
藏。妙入總持。志在弘法。廣流視聽。遂挾道
霄征。遠莅葱左。以魏永平之歳。至止東華。
宣武下勅。慇懃敬勞。後處之永寧大寺。供
待甚豐。七百梵僧。並皆周給。勅以流支。爲
譯經之元匠也。重譯成二卷。曇林受并製
序。題云妙法蓮華經優婆提舍。初有歸敬
頌者是也。與寶意譯大同少異。彼題同云妙
法蓮華經優婆提舍。而無歸命頌也。此土亦
有作論者。如胡吉藏玄論等。不可具述矣
華傳卷第一



法華經傳記卷第二
  諸師序集第六 講解感應第七之一
  觀師序一叡師後序二
遠師序三翻經後記
添品序五無量義經序
正法華記七
  法華宗要序一     釋慧觀作
夫本際冥湛。則神根凝一。渉動離淳。則精
麁異陳。於是心轡競策。塵想諍馳。翳有淺深。
則昏明殊鏡。是以從初得佛。曁于此經。始應
物開津故。三乘別流非眞。則終期有會。會
必同源故。其乘唯一。唯一無上故。謂之妙
法。頌曰。是乘微妙清淨第一。於諸世間。最無
有上。夫妙不可明。必擬之有像。像之美者。蓮
華爲上。蓮華之秀。分陀利爲最。妙方法而爲
言。故喩之分陀利。其爲經也明。發朦不可以
語極釋權應之所由。御終不可以祕深。則開
實以顯宗致。權應既彰。則局心自發。宗致
既顯。則眞悟自生。故能令萬流合注。三乘
往。同往之三會而爲一。乘之始也。覺慧
成滿。乘之盛也。滅景澄神。乘之終也。雖以
萬法爲乘。然統之有主。擧其宗要。則慧收其
名。故經以眞慧爲體。妙一爲稱。是以釋迦玄
音始發。讃佛智甚深。多寶稱善。歎平等大慧。
頌曰。爲説佛慧故。諸佛出世間。唯此一事
實。餘二則非眞。然則佛慧乃一之正實。乘之
體成。妙之至足。華之開秀者也。雖寄華宣
微。而道玄像表。稱之曰妙。而體絶精麁。頌
曰。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二乘所以息慮。
補處所以絶塵。唯佛與佛。乃能究焉。故恒
沙如來。感希聲以雲萃。已逝之聖。振餘靈而
現證。信佛法之奧區。窮神之妙境。其此經之
謂乎。觀少習歸一之言。長味會通之要。然緬
思愈勤。而幽旨彌潜。未甞不面靈鷲。以遐
想臨。辭句而増懷。諒由枝説差其本謬文乖
其正也。有外國法師鳩摩羅什。超爽俊邁。奇
悟天拔。量與海深。辯流玉散。繼釋蹤以嗣軌。
秉神火以霜燭。紐頽綱於將絶。極漂溺於已
淪。燿此慧燈。來光斯境。秦弘始八年夏。於長
安大寺。集四方義學沙門三千餘人。更出斯
經。與衆詳究。什自手執胡經。口譯秦語
從方言而趣不乖本。即文之益亦已過半。雖
復霄雲披翳陽景倶暉。未足喩也。什猶謂。語
現而理沈事近而旨遠。又釋言表之隱。以應
探賾之求。雖冥扉未開。固已得其門矣。夫上
善等潤。靈液尚均。是以仰感囑累。俯慨未聞。
故採述旨要。流布未聞。庶法輪遐軫。往所未
往。十方同悟。究暢一乘。故序之云爾出三藏
記第八
  法華經後序     僧叡法師作
法華經者。諸佛之祕藏。衆經之實體也。以華
爲名者。照其本也。稱分陀利者。美其盛也。所
興既玄。其旨甚婉。自非達識傳之。罕有得其
門者。夫百卉藥木之英。萬物寶之本也。八
萬四千法藏者。道果之源也。故以喩焉。諸華
之中。蓮華最勝華。而未敷名屈摩羅。敷而將
落。名迦摩羅。處中盛時。名分陀利。未敷喩
二道。將落譬泥洹。榮曜獨足。以喩斯典。至如
般若諸經。深無不極故。道者以之而歸。大無
不該故。乘者以之而濟。然其大略。皆以適化。
本應務之門。不得不以善權爲用。權之爲
化。悟物雖弘。於實體不足。皆屬法華。固其
宜矣。尋其幽旨。恢廊宏邃。所該甚遠。豈徒
説實歸本。畢定殊塗而已耶。乃實大明覺理。
嚢括古今云。佛壽無量。永劫未足以明其久
也。分身無數。萬形不足以異其體也。然則壽
量定其非數。分身明其無實。普賢顯其無成。
多寶照其不滅。夫邁玄古以期今。則萬世同
一日。即百化以悟玄。則千塗無異轍。夫如是
者。則生生未足以期在。永寂亦未可言其滅
矣。尋幽宗以絶往。則喪功於本無。控心轡
於三昧。則忘期於二地。經流茲土。雖復垂及
百年。譯者昧其虚津。靈關莫之或啓。談者乖
其准挌。幽蹤罕得而履。徒復搜研皓首。並
未有窺其門者。秦司徒挍尉左軍安城侯姚
嵩。擬韻玄門。宅心世表。注誠斯典。信詣彌
至。毎思尋其文。深識譯者之失。既遇鳩摩羅
法師。爲之傳寫。捐其大歸眞。若披重霄而高
蹈。登崑崙而俯眄矣。于時聽受領悟之僧
八百餘人。皆是諸方英秀。一時之傑也。是
歳弘始八年歳次鶉火
  法華經序三     釋慧遠述
  余甞見藏經。隋法經撰衆經目録第六云。
妙法蓮華經序一卷釋慧遠。出三藏記第十
二卷云。妙法蓮華經序釋慧遠云云曾不載
序文。蓋祥公依之乎
  法華翻經後記四  釋僧肇
弘始八年夏。天竺沙門三藏法師耆婆鳩摩
羅什。秦言童壽。於長安大寺草堂之中。與生
肇融叡等八百餘人。四方義學英秀二千餘
人。倶再譯斯經。與衆詳究。什自執梵本口譯
秦語。姚興自執舊經。以相讎挍定新文。文義
倶通。妙理再中矣。興諮什曰。君觀所譯二十
八品。文義美明宗體自彰。乍觀護經。以序品
稱爲光瑞品。藥草喩品末益其半品。化城喩
品題往古品。富樓那及法師初。増數紙文。闕
略普門偈。囑累還結其終。未測旨歸。其事如
何。什曰。善哉明主續法燈長炎。曉暗夜迷景。
自非發疑。誰明深旨。勘舊梵文。宛若斯。予昔
在天竺國。時遍遊五竺。尋討大乘。從大師須
利耶蘇摩。飡禀理味。慇懃付囑梵本言。佛日
西入。遺耀將及東北。茲典有縁於東北。汝愼
傳弘。昔婆藪槃豆論師。製作優婆提舍。是其
正本。莫取捨其句偈。莫取捨其眞文。予怱怱
忝飡受之。負笈來到。今所傳。良有所以。詮定
宗旨。不同異途。呂恐聖旨。待冥可否。夢感遍
吉稱可。深會佛旨。具爲釋義。興主開朦。義學
伏膺。捨舊本翫新文。覆勘再授。今講肆次略
記由來。冀通方之後賢。不咎其差違。流行之
處。必有感應矣
  添品法華序
妙法蓮華經者。破二明一之指歸也。降神五
濁。弘道三乘。權智不思。大悲難極。先設化城
之迹。後示繋珠之本。車雖有異。兩實無差。
記以正覺之名。許以眞子之位。同入法性。歸
之於此。昔燉煌沙門竺法護。於晋武之世。譯
正法華。後秦姚興。更請羅什。譯妙法蓮華。考
驗二譯。定非一本。護似多羅之葉。什似龜茲
之文。余撿經藏。備見二本。多羅則與正法符
會。龜茲則共妙法允同。護葉尚有所遺。什文
寧無其漏。而護所闕者。普門品偈也。什所闕
者。藥草喩品之半。富樓那及法師等二品之
初。提婆達多品。普門品偈也。什又移囑累。在
藥王之前。二本陀羅尼。並置普門之後。其間
異同。言不能極。竊見提婆達多及普門品偈。
先賢續出。補闕流行。余景仰遺風。憲章成範。
大隋仁壽元年辛酉之歳。因普曜寺沙門上行
所請。遂共三藏崛多笈多二法師。於大興善
寺。重勘天竺多羅葉本。富樓那及法師等二
品之初。勘本猶闕藥草喩品。更益其半。提婆
達多通入寶塔品。陀羅尼次神力之後。囑累
還結其終。字句差殊。頗亦改正。儻有披尋幸
勿疑惑。雖千萬億偈妙義難盡。而二十七品
本文。且具所願四辯梵詞。遍神州之域。一
祕教。悟象運之機。聊記翻譯。序之云爾」
  無量義經序  荊州隱士劉虯作
無量義經者。取其無相一法。廣生衆教
義不貲。故曰無量。夫三界群生。隨義而轉。一
極正覺。任機而通。流轉起滅者。必在苦而
希樂。此叩聖之感也。順道示現者。亦施悲
而用慈。即救世之應也。根異教殊。其階成七。
先爲彼利等説五戒。所謂人天善根一也。次
爲拘隣等轉四諦。所謂授聲聞乘二也。次爲
中根演十二因縁。所謂授縁覺乘三也。次爲
上根擧六波羅蜜。所謂授以大乘四也。衆教





宜融。群疑須導。次説無量義經。既稱得道
差品。復云未顯眞實。使發求實之冥機。用
開一極之由緒五也。故法華接唱顯一除三。
順彼求實之心。去此施權之名六也。雖權開
而實現。猶掩常住之正義。在雙樹而臨崖。乃
暢我淨之玄音七也。過此以往法門雖多。撮
其大歸數盡於此。亦由衆聲不出五音之表。
百氏並在六家之内。其無量義經。雖法華首
載其目。而中夏未覩其説。毎臨講肆。未甞
不廢。談而歎想。見斯文忽有武當山比丘慧
表。生自著冑。僞帝姚略從子國破之日。爲晋
軍何澹之所得。數歳聰黠。澹之字曰螟蛉。
養爲假子。俄放出家。便勤若求道。南北遊尋。
不擇夷險。以齊建元三年。復訪奇搜祕。遠至
嶺南。於廣州朝亭寺。遇中天竺沙門曇摩伽
陀耶舍。手能&MT05447;書。口解齊言。欲傳此經。未知
所授。表便慇懃致請。心形倶至淹歴旬朔。僅
得一本。仍還嶠北齎。入武當以今永明三年
九月十八日。頂戴出山。見投弘通。奉覿眞
文。欣敬兼誠。詠歌不足手舞。莫宣輒虔訪
宿。解抽刷庸思。謹立序。注云。自極教應世。與
俗而差。神道救物。稱感成異。玄圃以東號曰
太一。罽賓以西字爲正覺。東國明殃慶於百
年。西域辨休咎於三世。希無之與修空其揆
一也。有欲於無者。既無得無之分。施心於空
者。豈有入空之照。而講求釋教者。或謂會理
可漸。或謂入空必頓。請試言之以筌幽寄。立
漸者以萬事之成。莫不有漸。堅氷基於履霜。
九成作於累土。學人之入空也。雖未圓符。譬
如斬木去寸無寸。去尺無尺。三空稍登。寧非
漸耶。立頓者以希善之功。莫過觀於法性。法
性從縁非有非無。忘慮於非有非無。理照斯
一者。乃曰解空。存心於非有非無。境智猶二
者。未免於有。有中伏結非無。日損之驗。空上
論心。未有入理之効。而言。納羅漢於一聽。判
無生於終朝。是接誘之言。非稱實之説。妙得
非漸。理固必然。既二談分路。兩意爭途。一
去一取。莫之或正。尋得旨之匠。起自支安支
公之論無生。以七住爲道慧。陰是十住。則群
與能在迹。斯異語照則一。安公之辯異。
觀三乘者始簣之日。稱定慧者終成之實。
録此謂始。求可隨根。而三入解。則其慧不
二。譬喩亦去。大難既夷。乃無有三。險路既
息。其化即亡。此則名一爲三。非有三悟明
矣。生公云。道品可以泥洹。非羅漢之名。六
度可以至佛。非樹王之謂。斬木之喩。木存故
尺寸可漸。無生之證。生盡故其照必頓。案三
乘名教。皆以生盡照息。去有入空。以此爲
道。不得取象於形器也。今無量義。亦以無相
爲本。若所證實異。豈曰無相。若入照必同。
寧曰有漸。非漸而云漸。密筌之虚教耳。如來
亦云。空拳誑小兒。以此度衆生。微文接麁漸
説。或允忘象得意。頓義爲長。聊擧大較。談者
擇焉出三藏
記第九
  正法華經記     出經後記
太康七年八月十日。燉煌月支菩薩流
不竭其聰。而住其心。然領受之用易存。憶議
之功難掌。自非般若朗。其聞慧總持。銘其思
府。焉能使機遇而不遺神會。而不昧者哉。
紙墨以記其文外之言。借衆聽以集成事之
説。煩而不簡者。遺其事也。質而不麗者。重其
意也。其指微而婉。其辯博而晦。自非筆受。胡
可勝哉。是以即於講次。疏以爲記。冀通鑒
之賢。不咎其煩而不要也
  講解感應第七之一
  晋釋僧叡一晋京師釋道生二
宋釋曇諦三宋釋僧導四
齊釋僧印五梁釋法雲六
梁釋僧滿七隋釋智顗八
唐釋吉藏九
  晋長安釋僧叡
釋僧叡。魏郡長樂人也。年十八。始依投僧賢
法師爲資。二十二博通經論。至二十四。遊歴
各邦。處處講説。常歎曰。經法雖少。足辨因
果。禪法未傳。厝心無地。什後至關。因請出
禪法要三卷。日夜修習。精練五門。於是美聲
遐布遠近歸徳。什所譯經。叡皆參正。昔
護出正經。受決品云。天見人人見天。什譯
經。至此乃言。此語異西域而義同。但
言過質。叡曰。將非人天交接兩得相見。什喜
曰實然。其領悟標出。皆此類也。什歎曰。吾傳
譯經論。與子相値。眞無所恨。即命令講法
華二十八品。開爲九轍。一者昏聖相扣轍。序
品是也。二者渉教歸眞轍。爲上根是。三者興
類潜彰轍。爲中根人是。四者述窮通昔轍。四
大弟子領解是。五者彰因進悟轍。爲下根
化城授記是。六者讃揚行李轍。即法師品。七
者本迹無生轍。多寶品。謂多寶爲本。釋迦爲
迹。古佛現全身。今佛示往因。本既不滅。迹豈
有生。本迹雖殊。不思議一。八者擧因徴果
轍。涌出壽量等。九者稱揚遠濟轍。隨喜去訖
經是。既開九轍。因昇高而講。雨華如雲母。天
地感動。什讃曰。佛日再中邪雲卷。衆咸
稱叡。爲九轍法師矣出關中別
録及傳
  晋京師龍光寺釋道生二
竺道生。本姓魏鉅鹿人。寓居彭城。家世仕族。
父爲廣戚令。郷里稱爲善人。生幼而頴悟聰
哲若神。其父知非凡器。愛而異之。後値竺法
汰受業。年在志學。便登講座。吐納問辨辭清
珠玉。更從什公受業。關中僧衆。咸謂神悟。專
志講法華經。著義疏二卷。毎講肆筵。異香薫
砌。瑞相蓋多焉出高僧傳及
義疏後
  宋呉虎丘釋曇諦三
釋曇諦。姓康其先康居人。漢靈帝時。移附
中國。獻帝末亂。移止呉興。母黄氏晝寢。夢
見一僧。呼黄爲母。寄一麈尾。并鐵鏤書鎭二
枚。眠覺見兩物具存。因而懷孕生諦。諦年十
歳出家。學不從師。悟自天發。後爲姚萇講
法華。貧道爲都講。晩入呉虎丘寺。講法華
十五遍。以宋元嘉末卒。春秋六十餘也出梁
高僧

  宋壽春名閻寺釋僧導四
釋僧導京兆人。十歳出家。從師受業。師以
觀世音經授之。讀竟諮師。先經有幾卷。師
欲試之。廼言止有此耳*導曰。初云爾時無盡
意。故知爾前已應有事。師大悦之。授以法華
一部。於是晝夜看尋。粗解文義。貧無油燭。常
採薪自照。至年十八。博轉讀多作都講。講
法華爲業而已出講記。今見傳
不云講法華爲業
  齊京師中興寺釋僧印五
釋僧印。姓朱壽春人也。進往廬山。從慧龍諮
受法華。龍亦當世著名。播於法華宗旨。印偏
功搆。徹獨表新異。於是東適京師。止中興
寺。宋太明中徴居。何點招僧大集。請印爲
法匠。聽者七百餘人。雖學渉衆典。而偏以法
華著名。講法華凡二百五十二遍。以齊永元
元年卒。春秋六十有五矣出梁高僧傳
八。及別傳等
  梁揚都光宅寺釋法雲六
釋法雲。姓周氏義興陽羨人。初産在草。見雲
氣滿室。因以名雲。亦忽有龜。負三卷書。銘
此雲講毘婆尸佛所説法華義疏。今寄與雲
云云七歳出家。更名法雲。從師住莊嚴寺。十
三始就受業。年登三十。建武四年夏初。於妙
音寺。開法華淨名二經序。講經之妙。獨歩當
時。乃往幽巖。獨講斯典。竪石爲人。松葉爲
拂。自唱自導。兼通難解。所以垂名梁代。
績有聞。而文疏稠疊。前後繁映。依講誦有
阻恒功。甞於一寺。講散此經。忽感天華。状
如飛雪。如雲母滿空而下。延于堂内昇空不
墜。訖講方去。有保誌神僧道超方外。罕有得
其情者。與雲互相敬愛。呼爲大林法師。毎來
雲所。輒停住信宿。甞言。欲解師子吼。請
法師爲説。即爲剖折誌。便彈指讃曰。善哉
微妙微妙矣。儀同陳郡袁昻云。有常供養
僧。學雲法華。日夜發願。望得慧解等之。
忽夢有異僧曰。雲師燈明佛時。已講此經。那
卒敵也。又武帝欲祈請雨。誌公曰。雲能
致雨。須請雲公。公開講肆。至于藥草品
其雨普等四方倶下感雨。又於講次。有送
者。夢文殊在高座講經。覺尋是雲師講肆。
具如記出別
  梁滿法師七
釋僧滿。是梁代人也。稚而聰明。蔬食苦節。博
通經論。而以法華爲志。講經一百遍。聞者渧
涙伏膺。毎至藥王品歎息。生死輪轉無窮已。
誰爲法惜身。更於長沙郡。發願燒身以供養
經。天降微雨。灰中生蓮華。三日無萎落。見聞
者悲喜矣
  隋國師智者天台國清寺釋智顗八
釋智顗。姓陳氏頴川人也。母徐氏。夢香煙五
彩。縈迴在懷。欲拂去之。聞人語曰。宿世因縁
寄託。及誕育之夜。靈瑞非一。七歳誦普門品。
餘無師自通。十八出家。二十受具戒。潜大賢
山。誦法華經及無量義普賢觀。二旬未淹。三
部究竟。又詣光州大蘇山思禪師受業。思毎
歎曰。昔在靈山同聽法華。宿縁所追。今復來
矣。即示普賢行法。爲説四安樂行。顗於此
山。行法華三昧。始經三夕。誦藥王品。心縁
苦行。至是眞精進句。解悟便發。見共思
處。靈鷲山七寶淨土。八萬菩薩。萬二千聲聞。
共聽佛説法。故思云。非爾弗感。非我莫議。此
是法華三昧前方便宣律師問天曰。陳國思
隋國顗。神徳超倫。昔在
靈山。同聽法華。不審。昔誰乎。亦合佛意講經不。答
云倶是遊方大士。本是古佛。思是觀音。普門一品説
利。顗是藥王。日月淨明徳興世。頓捨一身。供養於
法。靈山釋迦。寄在妙法。藥王一品説其修行。非但今
日弘經。於久遠實佛滅後。講法華。過去千
佛出世。賢劫三佛出世。同今日深會佛旨
更入觀於
經有疑。輒見思來。冥爲披釋。又思曰。汝於陳
國有縁。往必利益。思既遊南岳。顗便詣金
陵。在瓦官八載。講法華經。梁陳大徳。悉來請
益。王侯止朝事來會。初開序品。至文殊答問
之終。靈山一會。現於空中。忽然見者三五。天
雨妙華。其色鮮白。三十餘葉。葉相續在空
而不墮。長一尺餘。似蓮華葉。至于寶塔品。聽
徒中或夢。瓦官是三變淨土。分身在於八方。
或見普賢遠來相。凡蒙語默益。濟濟而不可
稱記。又顗自以身血。書寫經而講。收國清
寺眞身堂。四隣草木。向堂而低垂。後於石城
寺彌勒像。發願而終屬滅後。灌頂夢。師在兜
率内院矣出別
  唐京師延興寺釋吉藏九
釋吉藏。姓安本安息人也。祖世避仇。移居南
海。因遂家于交廣之間。後遷金陵而生藏焉。
年在孩童。父引之見於眞諦。仍乞詺之。諦
問其所懷。可爲吉藏。因遂名也。歴世奉佛
門無兩事。父後出家。名爲道諒。精勤自拔。苦
節少倫。乞食聽法。以爲常業。諒恒將藏。聽
興皇寺道朗法師講。隨聞領解。悟若天眞。
年至七歳。投朗出家。採渉玄猷日新。幽致凡
所諮禀。妙達指歸。弘裕多奇。至年十九。處
衆覆述。精辯鋒遊酬。接時彦綽有餘美。
譽揚邑有光。學衆具戒之後。聲聞轉高。陳
桂陽王。欽其風采。吐納義旨遂東遊秦望。
止泊嘉祥。如常敷引。禹穴成市。問道千餘。志
存傳燈。法輪相繼。晩以大業初歳。寫二千
部法華。更開講肆三百餘遍。並著玄疏。盛流
於世。及將終日。製死不怖論。落筆而卒
僧傳
法華傳卷第二



法華經傳記卷第三
  講解感應第七之二 諷誦勝利第八
之一
  釋灌頂一釋慧如二
釋僧隆三釋窺基四
釋玄朗五釋慧明六
釋智因七釋志實八
釋道昻九釋志遠十
  唐國清寺釋灌頂
釋灌頂。字法雲。俗姓呉氏常州義興人也。祖
世避地東甌。因而不返。今爲臨海之章安焉。
夭早亡母親鞠養。生甫三月。夜稱佛法
僧名。頂仍口學。音句清辯。同共驚異。因告
攝靜寺慧拯法師。聞而歎曰。此子非凡。即以
非凡爲字。及年七歳。還爲拯公弟子。進具
奉儀。開皇十一年。晋王作鎭揚州。陪從智
者。戻止邦溝。居禪衆寺。爲法上將。日討幽
求。俄隨智者。東旋止于台岳。晩出稱心精舍。
開講法華經。雨華其状如蓮。如雪而降。香氣
殊異。跨朗龍基。又超於雲印劉。智者高足
資。具記師所説玄文止觀等。凡厥山家教跡。
流化世間。天竺請譯。東夏獲利。皆是灌頂法
師之力也出續高僧。及
別傳講法記等
  唐京城眞寂寺釋慧如二
釋慧如者。住眞寂寺。精勤苦行。坐禪入定以
爲務。隋大業中。坐禪之隙。修行妙法。講肆既
散。定遂七日不動。衆驚異之。過七日已。慧
如開目涕泣。夫流如雨。衆人驚怪問所由。如
答曰。火燒脚苦痛不可堪任。即令見瘡。脚燒
烟通穴。衆復問禪師。何得斯瘡。如曰。有一
冥官。來投封書。自稱閻魔王使者。即披書
状云。師戒珠清高。捨信禪師三階邪説。依歸
法華。開講演説。渡苦海舟檝。願垂哀愍。即被
閻羅王請。七日講法華。無數罪人。種佛道因
縁。王歡喜。以黄絹三十疋。奉施於吾。講散王
問。欲見先亡知識不。答欲見二人。王即遣喚
一人。唯見龜來舐我足下。目中涙出而去。一
人云。罪重不可喚。令就見之。使者引吾至獄
門。門閉甚固。使喚守者。有人應師。忽避道莫
當門立。吾始避而門開。大火從門流出。如鍛
鐵迸火。即著吾脚。如拂之擧目視門。已閉
竟。不得相見而去。吾還王所。具語始末。王
曰。地獄如斯。非法華力。不可救濟。若欲救
之。將須講讀妙法。如此之事。吾今見聞覺悟
而已。衆聞者悲喜出冥志記。然冥報記中。雖明此
縁。不云講法華。當知著記所聞

  釋僧隆法師三
釋隆法師者。不知何許人。以貞觀年中。從
北道而出北印度。欲勸化。更於中天。誦得
梵本法華。到健陀羅國自開講。四方雲而馳
集。萬郡星而朝望。後遇疾而死。經三日蘇起
曰。吾見炎魔天子問。道人有何功徳。答吾誦
得法華。自開講肆。勸化衆生。王曰。讀誦是眞
實。講説浮虚。隨情分別。豈勝功徳。答讀誦專
自講説慧施。利物是菩薩懷。豈浮虚無功徳。
王歡喜從座而下。長跪言。善哉善哉。汝昇座
將講説其義。隆即昇高。唱題開義。廳中罪
人。隆聲所及離苦得樂。枷鎖自解。或生人
天。王言。止止。汝命未盡。還到本身。即隨歸
路。得蘇當知。妙法人天要行。菩提直道。專心
行專。莫懈怠。聞者流涙。生慇重心益多。凡
見聞者。捨小歸大。北方僧來傳説如此焉
新録。又唐僧傳雖載隆縁。
其事不委。今依廣文而已
  唐大慈恩寺釋窺基四
釋大乘基者。遍學三藏上足資。三千門徒。七
十人達者。四人上首。於中皆最。其母夢。金人
手捧如意。願宿爾胎。語已入口即有身。初生
之時。紫雲如蓋覆上。九歳出家。十七交緇
林。別奉三藏法師玄奘明詔。爲門侍譯經論。
多以基爲筆受。因疏經論一百本。玉華新
文盛弘東夏。法相大乘。再照沙界。寔韙基之
力也。若闇夜牙齒放光。疏出經論。談遊之
隆徒次博陵。道俗課虚命講法華典。乃自纂
新文。夕製朝談。奇瑞時時乃現。有人夢。嚴淨
佛國。滿中諸佛即來語法師。是製寶塔品疏
時也。講終疏畢。著一偈云
    已採衆經要行理 略賛一乘眞法義
    行言契實施群生 願共速成無上果
或賢士夢。基公以此偈讃一乘。既及千佛滅
度。以願上生都率天。奉事慈氏矣
  唐左溪釋玄朗五
釋玄朗者。字慧明俗姓傅氏。北地人也。聞天
台智者止觀。一其佛法。源發龍樹。中承衡
思。尋討法流。居清泰寺。法門之眉壽涼池之
目足。業講佛乘。毎於講肆之次。披文句默然
歎曰。觀其義趣玄契佛。尋其文勢有不次
第。聖意難測。但仰信耳。因諸聽衆頻勸請曰。
上根易悟。中下失旨。更垂次比。弘益巨多。
朗再三籌量。專念大師。求加可否。夢神僧指
驚。顗辯無礙樂説如流。顯怱記説。不悉起
盡。汝於空王佛所。同聽斯典。今日靈山同爲
聽衆。宿殖所資。助玄風之扇。更加添削。順徒
衆情。三根倶益。弘潤巨多。因夢所感。方始
條倫隨情便宜。朗公講法華。感應如斯矣
  唐釋慧明六
釋慧明。不知何許人。亦失俗姓。風範甚閑
聰慧多聞。頴悟佛乘。以爲歸趣講法華。天
機獨斷。相&T021952;説釋。一時入深山。坐石室講
經。數群獼猴未到聽法。異鳥象虎臥石室前。
聞法噉菓經三月。後夜石室上有光明。漸近
窟前。是則天人。自稱。吾是獼猴群中老蔽。
而盲者是也。依聞公講。命終生忉利天。吾本
身死。在室東南七十餘歩外。天上受樂無間
絶。思師恩故聽講。故降臨此砌。願樂聞
聞講説妙法。明曰。將如何講説。天曰。吾怱怱
欲還天上。師以一部典。分八而講。明曰。所持
七卷。將分七座。何必八講。天曰。法華是八
年説。若八年講實久。樂開八座。擬八歳説。略
可佛旨。明伏膺裁七卷經成八軸。爲天開講
八座。既訖歡喜。以八枚眞珠。奉施慧明而説
偈言
    釋迦如來避世遠 流傳妙法値遇難
    雖値解義亦爲難 雖解講宣最爲難
    若聞是法一句偈 乃至須臾聞不謗
    三世業障皆消滅 自然成佛道無疑
吾今聞聽講。捨畜身生在欲界第二天。威光
勝於舊生天。勝利難思不可説。説此偈已。還
上本天。明具記事收石室。不知去處。石室及
書記今見在焉
  唐釋智因七
釋智因。本姓賈氏。雁門樓煩人。遠公五代苗
族也。家世嬰禍早夭覆癊。爲外祖所養。至年
十歳出家。神性聰慧天機穎悟。從訪道飡
受法華。精通奧義。講經一百五十遍。烏鴿入
肆聽講。猪鹿在邊而不去。初都講一部。夢胡
僧語。汝講解善。將講卷別。因乃卷別。又夢。
卷別甚佳。今將品別。因乃品別。又夢。品別甚
可。須著義疏。因乃著疏。即發誓言。我講義
疏。若不乖佛旨。燒疏以爲驗。聚薪置疏加火。
細雨而降。火滅疏不損。見聞歎異。馳望講肆
者如市矣
  唐釋志實八
釋志實。姓衞常山扶柳人。道安玄族也。年七
歳讀書。再覽能誦不至三。遊歴名山諮道。十
七出家。學業清高。厭世無常。避衆潜于山澤
取草。爲如意講法華經。天雨細華。驚謂魔變。
止講還入衆。夢感敬法夜叉云。汝莫懈廢。
此是天降華。於功徳中最勝者。無過令人聽
法。佛讃五十隨喜。豈於道懈怠。實勵志講經
一百遍。時隣縣有隱士。名林達眠臥。忽爾赤
帽官兵驅林。林逃遁入實講堂。官馳騎到堂
門外。下馬呼林云。汝既入講肆即放之。林覺
起悲喜交集。故詣實師所。具説因縁。衆人
伏膺焉
  相州釋道昻九寒陵
山寺
僧道昻。於相州講法華經。見衆音樂從空中
來告。此兜率天故下相迎。昻曰。天道生死根
本。由來不願。所念西方耳。言訖見西方。妓樂
旋轉來迎。信至不得久駈。言異香爐墮手。
於高座上端然奄
  江南釋志遠十
釋志遠。俗姓宋氏江南人也。早喪其父。孤養
於母。承順顏色。朝夕無違。天性聰利。穎悟
法華。生年十八。啓母出家。從師受業。事師之
禮服勞無替。業講法華經。演天台圓頓。發願
云。我所解不違佛意。將天地感動。應時雨
華。動地如雷如震。勤行精進二十有年。
教不廢講肆。臨終之時。謂弟子曰。二十五聖
衆來迎。往生淨土
  諷誦勝利第八之一
  釋慧思一釋大善二
釋智越三釋智通四
釋智晞五釋智璪六
釋法喜七釋慧誠八
釋慧勇九釋慧稠十
釋縁光十一釋善義十二
釋弘景十三
  陳南岳衡山釋慧思
釋慧思。姓俗李氏。項城武津人也。兒時因夢。
梵僧勸令入佛道。又夢。數僧訓以齋戒日惟
一食。不受別供。時見朋類。誦法華經。情深
樂重。先未曾誦。日從他借經。於空塚中。獨自
看之。無人教授。日夜悲泣。塚是非人所居。恐
畏非一。移託古城。鑿穴居止。晝則乞食。夜不
眠寢。向經流涙。頂禮不休。其年夏多雨。
穴濕蒸。擧身浮腫。行止不能。而怱心對經。
心力彌壯。忽覺消滅平服如故。夢普賢乘
牙白象。來摩頂而去。法華一部。曾未識文。自
然解了。所摩之處。自然隱起如肉髻。凡十年
之中。誦法華聲不輟。復悟法華三昧大乘法門。
境界明了位至六根淨出傳
  陳國師南岳大善二
釋大善者。思禪師門人。住南岳般若寺。業誦
法華經。三日方終一部。兼修普賢懺。七日雨
天華。更入慈悲三昧。使圍鹿超出矣
  隋天台山國清寺釋智越三
釋智越。姓鄭氏南陽人也。少懷離塵之志。父
爲求婚。方便祈止。長則勇幹清美。于時樂陽
殿下統御荊州。徴任甚高。非其所欲。惟以情
願出家。王感彼誠素。因遂夙心。剪落已後。隨
方問道。仍到金陵。便値智者。北面請業。授
以禪法。便深達五門。窮通六妙。戒行清白。律
儀淳粹。又請法華萬有餘遍。瓶水自盈經之
力也。學徒雖衆。其最居稱首。有臨海露山
精舍。胡僧所造。巨有靈異。智者毎臨。命越
令影響之。晦迹已後。台嶺山衆一焉。是囑
二十年間。詢詢善誘。無違遺寄。便爲二衆依
止。四部歸崇。姿容環偉。徳感物情。頗存
引。毎於師忌。勅設千僧官齋。越以衣盋之
餘。以充大施。隋文皇帝獻后崩日。設齋呪願。
毎獲百段。曾不固留。括州刺史鄭係伯。臨
海鎭將楊神貴。師友義重。待遇不輕。大業
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寢疾。經旬右脇而
臥。卒于國清舊房。春秋七十有四。臨終之
時。山崩地動。境内道俗。咸所見聞。智者門徒
極多。故叙其三數耳續高僧傳
第十七
  私謂。是師傳末。舊本多誤。載別人傳。故今
削之。附傍本傳。以示後人
統紀第九卷云。法彦清河張氏。陳大建七
年。侍智者於天台。授禪那之旨。寂坐林
間。不居房舍。常入定七日方起。智者證之
曰。如汝所説。是背捨觀中第二觀相。山神
數嬈試之。恬不爲動。專修禪法。三十餘年
常坐不臥。隋大業七年二月晦。於國清趺
坐而化
  隋河東栖巖道場釋智通四
釋智通。姓程氏河東猗氏人也。生知信慤樂
崇道慧。將習書計。遂欲出家。父母異而許
之。十歳已從剃落修持戒行。歌詠法言。誦通
法華。晝夜不輟。誦諸經中讃佛要偈三千餘
章。五十許年。初無告倦。以大業七年十月二
十四日。以疾而卒於山寺。春秋六十有四。初
未終前數日不悆。維那鳴鐘而杵自折。議者
以爲。不越振矣。通聞之。命侍者稱彌陀佛法
華名。迴心攝念。願生彼西方上。至晩乃開
目。正視良久。不眴状有所覩。旁侍加香。寂然
敬炊頃方止。乃彈指云。不可思議也。有
問其故云。見寶幢華蓋塔廟莊嚴。初夜又
迴首盻云。始見明珠。今何所在。又云。有何縁
務。大然燈燭。遂奄燈令闇。須臾復云。火明何
爲轉盛。蓋日室今闇昧。乃合掌達旦曰。吾
生淨土矣。因而氣靜山地動搖。門窓振裂
群雉驚雊。非恒所聞。寺僧道慧。未曉假寐。
至是驚覺出倚廊下曰。禪師若終必生淨土。
何以知然。向於眠中。見西嶺上。並是樓閣殿
堂。乘空而去。言畢方智通已終逝。又蓋母王
氏。久懷篤信。讀誦衆經。禮懺發心。以往生爲
務。貞觀十一年二月。臨將捨命。彌加勤至。
目見床前。有赤蓮華。大如五斛甕許。又
見青蓮華滿宅。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一時倶
到。蓋與姪𦵮大興共親聞所述。而興見有
佛。色形甚大。并菩薩久而自隱。斯並近事。故
傳實録續高僧傳
第十八
  唐台州國清寺釋智晞五
釋智晞。俗姓陳氏頴川人。先世因官流寓家
於閩越。晞童稚不群。幼懷物外。見老病死。達
世浮危。自省昏沈。愍諸淪溺。深加厭離。如
爲怨逐。誓出塵勞。訪尋勝境。伏聞智者抗志
台山。安禪佛隴。警訓迷途。爲世津導。丹誠馳
仰。遠泛滄波。年登二十。始獲從願。一得奉
値。即定師資。律儀具足。禀受禪決。加修寂
定。誦法華如救頭燃。心馬稍調散動辭慮。受
命遺旨。常居佛壟修禪道場。樂三昧者。咸共
歸仰。宴坐之暇時。復指撝創造伽藍殿堂房
舍。悉皆嚴整。惟經臺未搆。始欲就工。有香
爐峯。山巖峻嶮。林木秀異。然彼神祇。巨有靈
驗。自古已來。無敢視其峯崖。況有登踐而
採伐者。時衆議曰。今既營經臺。供養法寶。惟
尚精華。豈可卒爾而已。其香鑪峯檉柏木中
精勝。可共取之以充供養。論評既訖。往諮於
晞。具陳上事。良久答云。山神護惜。不可造
次。無敢重言。各還所在。爾夜夢。人送疏云。
香鑪峯檉柏樹。盡皆捨給經臺。既感冥示。即
便撝略。營辨食具。分部人工。入山採伐。侍
者諮曰。昨日不許。今那取之。答曰。昨由他
今由我。但取無苦。必不相誤。從旨往取無留
難。先師智者陳曰。勸化百姓。從天台渚。次
訖於海際。所有江溪。並捨放生之池。永斷採
捕。隋世亦爾。事並經勅。隋國既亡。後生百
姓。爲惡者多。競立梁滬。滿於江溪。夭傷水
族。告訴無所。乃共頂禮禪師。往先師龕房。燒
香呪願。當有漁人。見僧在滬上立。意謂。墮水
將船往救。僅到便無。因爾梁滬皆不得魚。互
相報示。改惡從善。仍停採捕。時有弟子道
亘。在房誦法華經。自往喚云。今晩當有僧來。
言竟仍向門下。即見一僧。純著納衣。執錫持
鉢。形神爽俊。有異常人。從外而來。相去二
十餘歩。纔入路東。隱而不現。俄頃之間。即聞
東山有銅鍾聲。大振山谷。便云。噫喚吾也。
未終數日語弟子云。吾命無幾。可作香湯。洗
浴適竟。山中鳥獸異色殊形。常所不見者。
並皆來集房側。履地騰空。悲鳴喚呼。經日方
散。十二月十七日夜。跏趺端坐。仍執如意説
法。辭理深邃。既竟告弟子曰。將汝等造次相
値。今當永別。會遇靡期。言已寂然無聲良久。
諸弟子哭泣。便更開眼誡曰。人生有死。物始
必終。世相如是。寧足可悲。今去勿爾鬧亂
於吾也。又云。吾習禪誦經已來。至於今日四
十九年。背不著床。吾不負信施。不負香火。汝
等欲得將吾相見。可自懃策行道。力不負人。
弟子因即諮啓。未審和上當生何所。答云。如
吾見夢。報左兜率。宮殿青色。居天西北。見智
者大師。左右有諸天人。皆坐寶座。唯一座獨
空。吾問所以。答云。灌頂却後六年。當來昇此
説法。十八日朝。語諸弟子。汝等並早須齋。吾
命須臾。爾曰。村人登山參疾。食竟辭還。又
曰。既苦遠來。更停少時。待貧道前去。其人
不解。苦辭不住。當爾之時。皎日麗天全無雲
翳。謂參人曰。既已不住可疾去。雨尋落。去
者小時驟雨如瀉。春秋七十有二。以貞觀元
年十二月十八日午時。結跏安坐。端直儼然
氣息。綿微如入禪定。因而不返。時虚空中。有
絃管聲。合衆皆聞。良久乃息。經停數日。方
入石龕。顏色敷悦手足柔軟。不異生平。所定
龕墳。在先師智者龕前二百餘歩
  唐天台山國清寺釋智璪六
釋智璪。俗姓張氏清河人。晋室播遷。寓居臨
海。祖元秀梁倉部侍郎。任臨海内史。父文
懷陳中兵將軍璪。受法華經之歳。言無虚發。
行不慚人。親里郷隣。深加敬愛。年登十七。二
親倶逝。慘服纔釋。便染病疾。頻經歳月。醫
藥無効。仍於靜夜。策杖曳疾。出到中庭。向月
而臥。至心專念月光菩薩。惟願大悲濟我沈。
痾。如是繋念。遂經旬朔。於中夜間。夢見一
人。形色非常。從東方來謂璪曰。我今故來。爲
汝治病。即以口就璪身。次第吸&T005688;。三夜如
此。因爾稍痊。深知三寶是我依救。遂求離俗。
便投安靜寺慧憑法師。以爲弟子。逖聞智者
軌行超群。爲世良導。即泛舸豐流。直指台
岫。伏膺受道。乃遣行法華懺悔并誦經第二
七日初夜懺訖。還就禪床。始欲宴坐。乃見
九頭龍從地涌出。上昇虚空。明旦諮白曰。
云此是表九道衆生聞法華經。將來之世破
無明地。入法性空耳。又陳至徳四年。永陽
王伯智作牧仙都迎屈智者。來于鎭所。璪
隨師受請。同赴會稽山。九旬坐訖。仍即辭王。
住寶林山寺。行法華三昧。初日初夜。如有人
來。搖動戸扉。璪即問之。汝是何人。夜來搖
戸。即長聲答云。我來看燈耳。頻經數過問
答如前。其寺内先有大徳慧成禪師。夜具聞
之。謂弟子曰。彼堂内從來有大惡鬼。今聞此
聲。必是鬼來取人也。天將欲曉。成師扣戸而
喚璪。未暇得應。便遶堂唱云。苦哉苦哉。其人
子矣。璪即開戸問意。答云。汝猶在耶。吾謂
昨夜鬼已害汝。故此嗟耳。成師以事諮王。王
遣數十人。執杖防護。璪謂防人曰。命由業
也。豈是防護之所加乎。願諸仁者。將領還城
啓王云爾。防人去後第二日夜。鬼入堂内。搥
壁打柱。周遍東西。堂内六燈。璪即滅五留
一。行道坐禪誦經。坦然無懼。於三七日中。事
恒如此。行法將訖。見一青衣童子。稱讃善哉。
言已不現。雖値此二縁。心無憂喜。璪又因事
出往會稽。路由剡縣孝行村乞食。主人誤煮
毒椹設。璪食竟進趣前途。主人於後噉此餘
殘。並皆吐痢。若死等苦。隣人見之。即持藥
追璪十里。方及見璪快行無恙。問曰。何故見
尋具陳上事。便笑答曰。貧道無他。可棄藥
反縱。不須見逐驗之。道力所薫。毒不能傷也。
又璪還山。爲智者設一千僧齋。度四十九人
出家。施寺物二千段米三千石并香酥等。又
爲寺造四周土牆。又爲智者設一千僧齋。度
一百人出家。施寺物一千段嚫齋僧人絹一
匹。七年又往涿郡。參勞謝遠來。施寺物五百
段。遣五十人執杖防援還山。凡經八迴。參
見天子。並蒙喜悦。供給豐厚。以貞觀十二年
卒於寺。春秋八十三矣
  唐雍州津梁寺釋法喜七
釋法喜。俗姓李襄陽人也。七歳出家。顥禪師
爲其保傅。顥道素温贍有聞。同侶後住禪定。
將終前夕所居房壁。自然外崩。顥曰。依報
已乖。吾將即世。於是端坐閉目。如有所縁。奄
然而卒。初不覺也。自喜恭格。奉侍積經載
紀。而顥專修定業。略於言誨。便以觀量知
人。審喜機度。事逾先習。不肅而成。鑽仰景行。
惟徳是輔。荊州青溪山寺四十餘僧。喜爲沙
彌親所供奉。晝則炊煮薪蒸。夜便誦習經典。
山居無炬。燃柴取明。毎夕自課。誦通一紙。
如是累時。所縁通利。雖學諸經部類。而偏以
法華爲宗。常假食息中間兼誦一卷。餘則專
以禪業繋念在前。纔有惛心。便又温故。仁壽
年内。文帝勅召。追入京師。住禪定寺。供禮
隆異儉行爲先。接撫同倫謙虚成徳。爰有佛
牙舍利。帝里所珍敬。檠以寶臺。處之上
瑰寶溢目。非徳不弘。大衆以喜行解潜
通幽微屡降。便以道場。相委任其監護。喜
遂綱維供養。日夕承仰。又以顥師去世。意欲
冥被靈爽。願誦千遍法華。因即不處舊房。但
用巡遶寺塔。行坐二儀。誓窮本願。數滿八百。
情厲晨霄。繋心不散。覺轉休健。同寺僧者。
見白牛駕以寶車入喜房内。追而觀之了無
蹤緒。方知幽通之感。有遂教門而早&MT01330;。自守
營衞在初。諸有疾苦。無論客舊。皆周給贍
問。親爲將療。至於屎尿膿吐。皆就而味之。然
則患疾之苦。世所同輕。而喜都無汚賤。情倍
欣懌。以爲常業也已上三縁續高
僧傳第十九
  陳宣帝師江陵慧誠八
釋慧誠。思禪師門人。修法華禪誦經。得一切
衆生語言三昧。持立江中。履水如地矣
  唐南雲峯慧勇九
釋慧勇。師事大善禪師。一生栖息山林。六十
餘載。誦持法華經。入火光三昧
  隋國師南岳慧稠十
釋慧稠。是顗禪師門人。誦華嚴經六十卷。誦
法華經萬遍感山神爲添香散華矣
  隋新羅縁光十一
釋縁光。是智者門人。誦法華經爲業。感天帝
下迎龍宮請講。滅後舌色如紅蓮華而已
  唐終南山悟眞寺善義十二
釋善禪師者。慧超門人。誦法華經萬遍。餘瓶
水常滿睹金臺聞天樂。合掌立而終矣
  唐富陽玉泉寺弘景十三
釋弘景。是道素門人。誦法華經。普賢乘象而
來授句逗。天童潜來侍。具如本傳説
法華經傳記卷第三



法華經傳記卷第四
  諷誦勝利第八之二
  釋曇邃一竺法純二
釋僧生三釋法宗四
釋道&T070000;五釋慧慶六
釋普明七釋法莊八
釋慧果九釋慧進十
釋弘明十一釋慧豫十二
釋超辯十三釋法慧十四
釋僧侯十五釋志湛十六
五侯僧十七僧法常十八
并州舌十九釋慧超二十
釋慧顯二十一釋善慧二十二
釋慧達二十三釋法誠二十四
釋慧銓二十五曇無竭二十六
釋法緒二十七釋僧翼二十八
釋智聰二十九釋智嶷三十
  晋阿陰白馬寺釋曇邃一
釋曇邃。未詳何許人。少出家止*阿陰白馬
寺。蔬食布衣。誦法華經。常一日一遍。又精達
經旨。亦爲人解説。甞於夜中。忽聞扣戸云。欲
請法師九旬説法。邃不許。固請。廼赴之。而猶
是眠中比覺已。身在白馬塢神祠中。并一弟
子。自爾日日密往。餘無知者。後寺僧經祠前
過。見有兩高座。邃在北弟子在南。如有諷誦
講説聲。又聞有奇香之氣。於是道俗共傳。咸
云神異。至夏竟。神施以白馬一匹白羊五頭
絹九十匹。呪願畢於是各絶。邃後不知所終
高僧傳第十二云。誦正法華以
同本故。靈異並同既勘其文
  晋山陰顯義寺竺法純二異名
惠昻
竺法純。不詳何許人。少出家。止山陰顯義
寺苦行。有徳善誦法華觀音品古維摩經。晋
元興中。爲寺上蘭渚買故屋。暮還於湖中。遇
暴風而船小。純唯一心憑觀世音。口誦普門
品不輟。俄見一大流船。乘之獲免。至岸訪船
無主。須臾不見。道俗咸歎神感。後不知所終

  晋蜀三賢寺釋僧生三
釋僧生。姓袁蜀郡陴人也。少出家。以苦行致
稱。成都宋豐等。請爲三賢寺主。晝夜誦法
華經。兼習禪定。於山中誦法華經。有虎來蹲
其前。誦經竟廼去。後毎至諷詠。輒見左右。有
四人爲侍衞。年雖衰老。而翹懃彌厲。後微
疾。便語侍者云。天童子來迎云。汝依誦經
力。當生兜率。期既至吾將去矣。死後可爲燒
身。若燒身處。生青色華以爲驗。弟子依遺命
爲燒其人。實如所言。衆人流涙。異之而已
  宋剡法華臺釋法宗四
釋法宗臨海人。少好遊獵。甞於剡遇射孕鹿
母墮胎。鹿母銜箭。猶就地舐子。宗廼悔悟。知
貪生愛子。是有識所同。於是摧弓折矢。出家
業道。常分衞自資。受一食法。蔬苦六時以悔
先罪。誦法華維摩。常升臺諷詠。響聞四遠。
士庶禀其歸戒者三千餘人。遂開拓所住。以
爲精舍。因誦爲目。號曰法華臺也。中時
異光明。暗夜如晝。人皆異之。宗後不測所
終。臺寺現在。若有疾病者。止宿於中祈念即
愈矣
  宋京師南澗寺釋道*&T070000;
釋道*&T070000;姓馬扶風人。初出家爲道懿弟子。懿
病。甞遣*&T070000;等四人。至河南霍山採鐘乳。入
穴數里。跨木渡水。三人溺死。炬火又亡。*&T070000;
判無濟理。*&T070000;素誦法華。唯憑誠此業。又
念觀音。有頃見一光如螢火。追之不及。遂得
出穴。於是進修禪業。節行彌新。頻作數過普
賢齋。並有瑞應。或見梵僧入坐。或見騎馬
人至。並未及暄涼。倏忽不見。後與同學四
人。南遊上京。觀矚風化。夜乘氷度河。
道氷破。三人沒死。*&T070000;又歸誠觀音誦法華。
廼覺脚下如有一物自&T016655;。復見赤光在前。乘
光至岸達都。止南澗寺。常以船舟爲業。甞
中夜誦經已入禪。忽見四人御車至房。呼令
上乘。*&T070000;欻不自覺。已見身在郡。後沈橋
間。見一人在路坐胡床。侍者數百人。見*&T070000;
起曰。坐禪人耳。彼人因謂左右曰。向上令
知處而已。何忽勞屈法師。於是禮拜執別。令
人送*&T070000;。還寺扣門。良久方開。入寺見房
閉。衆咸莫測其然。宋元嘉二十年。臨川康王
義慶。携往廣。陵終於彼矣
  宋廬山釋慧慶六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