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法華傳記 (No. 2068_ 僧詳 ) in Vol. 51

[First] [Prev]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068

華傳記卷第一
    敬禮天人大導師 三身一體釋迦尊
    三世五佛章門中 興世演説一乘主
    證明法華多寶佛 十方分身諸如來
    乃至盡空法界海 常住世雄及分身
    稽首妙法蓮華經 八萬十二諸聖教
    諸佛護念大寶藏 利樂無際難測典
    歸命文殊彌勒等 八萬大士法王子
    地涌千界諸薩埵 八十萬億那由他
    妙音觀音普賢等 發誓弘經菩薩衆
    滿分五眼咸照世 普現色身示同塵
    身子迦葉目連等 萬億聲聞眞佛子
    自界他方不可量 權實一切受化衆
    我撰經典護法城 哀愍覆護願加威
    法燈不斷長夜照 迷者因此得佛慧
    釋迦如來末法中 一聞法華隨喜者
    三世罪障悉消盡 三生決定入正位
    唯願妙法久住世 流通十方諸刹土
    諸同遇者生慶幸 世世恒聞能修行
    乃至見聞讃毀者 順逆倶證無生忍
    麁言軟語歸一義 不相違背至眞際
抑祥宿殖所資妙因斯發。流通一乘。讃詠
文。目聞未聞。耳見未見。昔始自姚秦訪道。
曁于我大唐之有天下。流通之益。先代無之。
感應無謀。非籌算能測。妙利凝&MT05139;。亦繩
所知乎。今聊撰集耳目見聞。動勵後輩信
心。簡以十二科。分爲十軸。部類隱顯傳譯支
派經序論釋講解諷誦轉讀書寫聽聞供養。
各略引三五。編其分科。詞質而俚。欲見聞徒
易悟。事竅而實。使來葉之傳信心。更探所
得新舊製撰諸宗記傳等。録而出之。後有所
獲。亦欲隨而編。編脱或當來見者編次。遂
褰興妙法眞文。乘乘無窮。先列篇目。後隨
集而已
  部類増減第一隱顯時異第二
傳譯年代第三支派別行第四
論釋不同第五諸師序集第六
  講解感應第七諷誦勝利第八
轉讀滅罪第九書寫救苦第十
聽聞利益第十一依正供養第十二
  部類増減第一
夫部類増減者。機樂有廣略。遂致部類増減。
雖有増減。不失其冥顯利。略爲七例。一者一
會之經法用爲一部。如十地等。二者多會
共爲一部。如華嚴等。三者經之初分用爲一
部。如六卷泥洹等。四者具足二分爲一部。如
大涅槃等。五者略本以爲一部。如小品經等。
六者廣本以爲一部。如大品等。七者一品爲
一部。如觀世音經。今此法華。於中是具足
本。若依梵本。文應是略説。所以者何。此經
是三身一體能所寂説。普賢觀云。釋迦牟尼
佛。名毘盧遮那遍一切處。其佛住處名常寂
光。四波羅蜜所建立。法王開運。説無量義經
已。入義處定。現奇特瑞。生大衆慇重。與文殊
等八萬大士。舍利弗等萬億諸大聲聞。八龍
四緊乾脩等。六天四禪。萬億轉輪聖王。國王
王子國女雜民。不可説不可説海會衆。而所
説也。始自如是。終至而去。倶是妙法。字字結
妙。一文一句無非法界。一字一點無非是佛。
上窮舍那功徳。下點阿鼻依正。不即不離。體
具微妙不可思議。此乃圓滿修多羅甘露法
寶也。西方相傳。靈山八載結集之文。應敷
一由旬城。若盡結集。無處容受。無量無邊海
會之衆。令其開解。正説領解述成授記歡喜
説偈自界他方讃佛發誓。一一品各無量無
邊字義成就。如大通佛。説是法華經。如恒河
沙偈。宿王智佛。説甄迦羅頻婆羅阿閦婆等
偈。威音王。説二十千億偈。今佛亦爾。芬陀
利亦云説無央數偈。時有七寶塔。踊現其
前。寶塔已前。有無央數偈。又涌出衆。以諸
菩薩種種讃法。而讃於佛。千界塵數種種讃
偈。誰知其偈數。覺愛三藏云。西方相傳。佛説
法華。不可説。品品之内。有多偈句。以須彌山
聚筆。大海水墨書。一一品一一句偈。不可窮
盡。佛常在靈山。共大菩薩諸聲聞衆。圍遶説
法。天人充滿。窮前後際。無有休息。唯是無盡
總持力所持。非是翰墨之所能記。但約一期
機感。八載結爲一部。雖略結集。葉敷一由旬
量。誦本最略。滿方丈室。二十八品大綱目
足。又如眞諦三藏云。西域傳記説。龍樹菩薩
逕海。龍宮見此法華平等摩訶衍經。有大千
界微塵偈四天下塵數品。具記録奇瑞問答
重重往覆。東方土相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光
中所現。又二百億燈明。一一説法華
儀。歎十方三世諸佛智慧大事因縁。化三乘
人。開悟一乘。菩薩聲聞本縁得記佛説自
節節無盡重重不可説自界他方發願弘持踊
出讃詞果後方便十方來會等事。具如隱顯
中。今長安所傳四本不同。一五千偈。正無畏
所傳是也。二六千五百偈。竺法護所譯是
也。三六千偈。鳩摩羅什所傳是也。四六千
二百偈。闍那崛多所傳是也。三本是多羅葉。
什本白&T073554;也。此土所傳。尚有偈數増減。西方
經何量。然相傳言。梵文唯有二十八品。文前
皆無題目。但云悉曇。此云吉法。亦名成就。不
成立名。皆在品末經終。而迴後在初者。蓋
是譯經之人。隨震旦法。欲令因名字不同議
部類。但護多本二十七品。名結其末。闕提婆
品目。不同之事。如下傳譯中。或分其品成
部。如下支派辨。廣略在器。部類増減。本法
大義無虧矣
  隱顯時異第二
若依文殊師利般涅槃經。佛滅度後四百五
十年。文殊師利猶在世間。依智度論云。諸大
乘經。是文殊結集。若依集法傳。有三種阿難。
阿難此云歡喜。持聲聞藏。阿難跋陀此云歡
喜賢。持獨覺藏。阿難迦羅此云歡喜海。阿
難昇高衆生三疑。一疑佛大悲從涅槃起
説妙法。二疑更有佛他方來住此説法。三疑
彼阿難轉身成佛爲衆説法。今顯如是所説
之法。我昔侍佛。二十五年親所曾聞。非佛
既起他方佛至轉身成佛。爲除此疑故。諸經
初皆言我聞。眞諦三藏云。微細律明。阿難昇
高集法藏時。身如諸佛。具諸相好。下座之時。
還復本形。良由權行具足三徳。共傳大小。此
經則是阿難海所結。若佛話經。文殊在座先
唱題目。阿難昇高復述而集。智度論據之
而言文殊結集諸大乘經。具結集已。即書
心葉。收寶葉窟。天人龍神王臣大衆。競興
供養。佛去世後。賢聖隨隱。如大象去子隨
去。九十五道紛亂起。十八異師專崇小典。摩
訶衍經多分隱沒。於世不行。此經結集已後。
隱藏不行。西方相傳。大雪山中有寶塔。收法
華梵夾。具如眞諦三藏云。西域傳記説。佛圓
寂後五百年末。有一比丘。深解大乘。獲得無
生。遍求深經。往至雪山。開寶塔戸。披閲梵
夾。於中而住守護受持。六百年初。南天國中
有一梵士種。洞達四韋陀五明大義十八異
經。名馳五天獨歩諸國。名曰龍樹。捨邪歸正。
出家具戒。九十日中議誦三藏*既求深法
無有得處。遂入雪山塔中。比丘以此經梵本
授與龍樹。受誦愛樂。頗知實義。周遊諸國廣
求餘經。於閻浮提遍求。不能具得。獨在靜
室。水精房中思惟此事。大海龍王見而愍之。
八大海。於宮殿中發七寶函。以華嚴法
華諸摩訶衍雲經太雲華手般舟諸方等深奧
經無量妙法授之。龍樹受誦九十日。其心深
入體得實利。龍王知其心問曰。讀經未不。答
曰。汝諸函中經多無量。經劫不可盡。我所讀
去。已十倍閻浮提經。龍王言。如我宮中所有
經典。諸處此比不可數知。各各塵數不妨不
礙。不可思議。龍樹言。願得深經。將還閻浮
提大弘佛教摧伏外道。龍王言。我宮有華嚴
不思議解脱經三本。上本有十三世界微塵
數頌四天下微塵數品。中本有四十九萬八
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萬頌三十
品。法華平等大會經。有十世界微塵數偈不
可説品。自餘經典甚太廣博。龍樹言。我見
妙典不可思議。將如何傳。龍王言。不可思議
解脱經上中二本。至非閻浮提之人力所受
持。不可傳之。法華深經略本。在閻浮提。廣本
並祕在我宮中。即授下本華嚴並諸經一箱。
龍樹既得一箱。深入無生。龍樹逆出於南天
竺。大弘佛教。摧伏外道。廣摩訶衍。作三部大
論千部別論。大論中多引華嚴法華等。釋幽
微旨云云。若准此傳記。*既有大本。並祕在龍
宮。隱而不傳。西域志云。昔于闐王宮有法
華梵本。六千五百偈。東南二千餘里。有國
名遮呴槃國。彼王累世敬重大乘。諸國名僧
入其境者。皆試其解。若小乘學則遣不留。大
乘人請綺供養。王宮亦有華嚴大集摩訶
般若法華大涅槃等五部大經。並十萬偈。王
躬受持。親執戸籥。轉讀則開。香華供養。又東
南二十餘里。有山甚嶮難。峯上有石窟。口
狡内寛。其内華嚴大集方等寶積楞伽方廣
舍利弗陀羅尼華聚陀羅尼都薩羅摩訶般若
大雲法華。凡一十二部。皆十萬偈。國法相傳
防護守掌。又云。罽賓國王宮有法華經。六
千偈云云。今推在世興時。當於此土周穆四
十五年乙丑。至于五十二年壬申。説訖入涅
槃。圓寂後一千餘年。都不修不行。一千二百
三十年前。魏廢帝正元甲戌歳。始傳五千偈。
安置交州館。西晋姚秦齎持來至此。如傳譯
辨。當知依機有生熟。隱顯時異。若依法住
記。佛薄伽梵般涅槃時。以無上法。付囑十六
大阿羅漢并眷屬。並令其護持。使不滅沒。十
六阿羅漢。護持正法饒益有情。此州人壽極
長至於十歳。佛法暫滅沒。後人壽漸増至四
萬歳位。阿羅漢倶來人中。顯説正法。乃至
六萬歳時。無上正法流行世間。熾盛無息。
至七萬歳時。無上正法永滅沒。然此經流通。
多被末法。文中處處云末法及後五百歳時。
若値遇時。忘寢與飡。莫空過時
  傳譯年代第三
謹按諸經目録等。法華飜譯年代。略有六時。
一者佛滅後一千二百三十年。前魏甘露元
乙亥。即呉五鳳二年也。七月七日。外國支彊
接。言正無畏。於交州城。沙門道馨筆受。
譯成六卷。名法華三昧經者是也。二者一千
二百四十年。西晋太始元乙酉。月支國沙門
曇摩羅蜜。晋言法護。姓支氏。歴遊西域。解
三十六國語及書。從天竺國齎持梵本來。譯
成六卷。名薩芸芬陀梨法華經者是也。三者
護更至太康七年丙午。廣譯成十卷。名正法
華經者是也。永煕元年八月二十八日。比丘
康那律。於洛陽寫之竟。時與清戒界節優婆
塞張季博蕫景玄劉長武長文等。手執經
本。詣白馬容。對與法護。口挍古訓。講出深
義。以九月本齋十四日。於東牛寺中施檀大
會。講誦此經竟日盡夜。無不咸歡。重已校
定。四者一千二百八十四年。東晋咸康元乙
未年。沙門支道林譯成六卷。名方等法華
經者是也。五者一千三百五十三年。即姚秦
弘始七甲辰。天竺沙門鳩摩羅什。秦云童壽。
於長安逍遥園。譯成七卷或八卷。名妙法
華經者是也。什與護相去。將一百餘年。六者
一千五百五十年。即隋仁壽元辛酉。沙門笈
多崛多。於興善寺譯成七卷。名添品法華
經者是也。經序云。考驗護什二譯。定非一
本。護似多羅葉。什似龜茲之文。而護所闕
者。普門品偈。什所闕者。藥草喩品之半。富樓
那及法師等二品之初。提婆達多品。普門品
偈也。什又移囑累。在藥王之前。二本陀羅
尼。並置普門之後。其間異同。言不能極。普曜
寺沙門上行所請。遂共三藏崛多笈多二法
師。於大興善寺。重勘天竺多羅葉本。富樓那
及法師等二品之初。勘本猶闕。藥草喩品。更
益其半。提婆達多。通入寶塔品。陀羅尼神力
之後。囑累還結其終。千萬億偈妙義難盡。重
勘之時。略用三例。一者移品如神力囑累
等。二者添文如藥草半普門偈等。三者改言
如二品呪等。自餘諸文。全依什本。並無所
改。就六譯中。三存三沒。於三存中。妙本最
長。普賢夢授句逗。無文義謬。南山問天曰。什
師一代所飜之經。至今若新。受持轉盛何耶。
答曰。其人聰明善解大乘。以下諸人。並皆後
人一代之寶也。絶後光前。仰之不及。故其譯
經以悟達爲先。得佛遺記之高位在三賢。自
手出經。後至今盛誦。無有替廢。宜祥盛降
歴代彌新。以此證量。深會經旨。又文殊指授。
今其那定。特異常倫。豈以別室見機。頓忘玄
致。殊不足渉言
更依僧傳及別傳經録等。
略叙什譜。本是天竺人也。累世國相。父鳩摩
羅炎。聰明有懿節。將嗣相位。乃辭出家。東
度葱嶺。龜茲王聞其棄榮。甚敬慕之爲國師。
王有妹。年始二十才。悟明敏過自必能。一聞
則誦。且體有赤黶。法生智子。諸國娉之並不
許。及見羅炎。心欲當之。乃逼以妻焉。良久
不懷。王親問妹。汝夫何術。答云。行欲之時誦
一偈云。處世界如虚空。如蓮華不著水。若是
此偈力歟。王曰。汝宜妖情。既而懷什。什在
胎。其母慧解倍常。有阿羅漢達磨瞿沙曰。此
必懷智子。爲他説舍利弗在胎之證。及什生
之後。還忘前言。什母出家學得初果。什年七
歳。亦倶出家。從師受經。日誦千偈。偈有三
十二字。凡三萬二千言。即自通達。無幽不暢。
九歳隨母。渡辛頭河至罽賓。遇槃頭達多。即
王之從弟也。才明博識。通達三歳九部。名播
諸國。遠近師之。什至即崇以師禮。從受雜藏
中長二含。凡四百萬言。王請入宮。集外道
論師。共相論議。什乘隙而挫之。黒山既傾。白
日圓彰。王甚歡喜。以外國之上供而供。所住
寺僧。則差大僧五人沙彌十人。營視掃灑。其
見尊崇如此。年十二其母携還龜茲。諸國皆
聘以好爵。什並不顧受。後什母將什改至月
氏。北山有一阿羅漢。見而異之。謂其母曰。
常當守護。若至三十五。不破戒品者。當大興
佛法度無數人。凡厥興化與優婆掘多無
異。什進到沙勒國。頂戴佛鉢隨心念。即有輕
重。停住沙勒一年。誦通阿毘曇及十二門等。
無所滯礙。有三歳沙門名喜見。語王曰。此沙
彌不可輕。王宜請令開法門有二益。一國内沙
門。恥其不及。必見勉強。二龜茲王。必謂什出
我國我妹所生。而彼尊之是尊我也。必來交
好。王許焉。即設大會。請什伸高座。説法
輪。龜茲果遣重使。酬其親好。什以説法之
暇。乃尋訪外道經書。明達四韋陀典十八大
經及五明論等。時有草車王子參軍王子
兄弟二人。委國請從而爲沙門。才伎絶倫。
兄字須利耶跋陀。弟號須利耶蘇摩。專以大
乘爲化。特弘法華。其兄及諸學人。皆共師
焉。什亦宗而奉之。爲什説阿耨達經。什聞
空旨怪悟。方知理有所歸。專務方等。乃歎
言。吾昔學小乘。如人不識金以鍮石爲妙。因
廣求義要。遍遊五竺諸國。誦法華大品首楞
嚴等諸大乘經。受中百二論及十二門大智
度論等。諸國義學。皆以伏膺資之。隨母還
到温宿國。即龜茲之北界。時有一道士。振名
諸國。什以二義撿道士宗。於是聲聞諸國。
譽宣海外。龜茲王躬往迎什還國。廣説諸經。
韋學宗。莫之能抗。母已證二果。有頃
辭往天竺。謂王曰。汝國尋衰吾其去矣。行
至天竺。進登三果。其母臨去謂什曰。法華方
等摩訶般若深教。應大闡眞丹傳之東土。唯
爾之力。但於己身無利。其如何。什白言。大士
之道忘己利。彼若必使大化流傳。能開悟朦
俗。雖身當爐&T055114;苦更無恨。於是留住止于新
寺。後於寺側故宮中。初得放光。住降伏天
魔。停住三年。廣誦大乘經論。洞其祕藏奧
旨。王爲造金師子座。以大秦錦褥鋪之。令什
昇而説法。什曰。家師盤頭達多。猶未悟大乘。
欲躬往化不得停此。俄而大師不遠而去。
大乘空義聖復共。至經一月餘日。方乃信
服。歎曰。和上是我大乘師。我是和上小乘師
矣。西域諸國。咸服什神俊。毎至講説。諸王皆
長跪座側。令什踐而登焉。其見重如此。什既
道流西域。名被東川。時符堅僣號關中。有
外國前部王及龜茲王弟。並來朝。堅云。西域
多産珍奇。請兵往定以求。至堅建元十三年
丁丑正月。太史奏云。有星見外國分野。當有
大徳智人入輔中國。堅曰。朕聞。西域有鳩摩
羅什。襄陽有沙門道安。將非此耶。即遣使求
之。十八年九月。堅遣呂光等。卒兵七萬。西伐
龜茲及烏耆。光既獲什。未測其量。見年少
乃凡人。戲之強妻以龜茲王女。什不受辭甚
苦。光還中路。置軍於山下。將士已休。什曰。
不可在此。必見狼狽。宜徙軍隴山上。光不納
諫。至夜果大雨洪起深數丈。死者數千。光始
密而異之。光從之至涼州。聞符堅已爲姚萇
所害。不久光又卒。子紹襲位數日。光庶了
纂。殺紹自立。稱元咸寧。與什博戲。殺纂曰。斫
胡奴頭。什曰。不能斫胡奴頭。胡奴將斫人
頭。此言有旨。光弟保有子名超。超小字胡奴。
後果殺之。時人方驗什之言也。什停涼積年。
呂光父子。既不弘道。無所宣化。符堅已亡。
竟不相見。及姚萇。諸呂以什智計多解。恐爲
姚謀。不許東入。及萇卒。子興襲位。復遣敦
興。弘始三年三月。有樹連理。生于廣庭。
逍遥園葱變爲&MT05140;。以爲美瑞。謂智人應入。五
月伐呂隆。方得迎什入關。以其年十二月二
十日。至于長安。興侍以國師之禮。仍請入
西明閣及逍遥園譯出衆經。沙門僧䂮僧叡
僧肇等八百餘人。諮受什旨。既令出大品。什
持胡本。興執舊經。以相讎校其新。興既靈
襟。崇仰佛法。恒於大寺草堂之中。供三千
僧。與什參定新舊諸經。弘始七年冬。更譯法
華。興執法護經相挍。什誦梵本。僧叡等筆
受。至于五百弟子授記品。什曰。昔護譯云天
見人人見天。此語與西域義同。但在言過質。
叡應聲曰。將非人天交接兩得相見乎。什大
喜。凡譯經論。九十八部四百二十五卷。著實
相論及注維摩經。撰馬鳴龍樹提婆等傳。述
安樂土義經生人傳菩提心義等。凡佛法東
漸以來。大化普潤多是什公力也。相傳云。什
師是文殊化形。昔靈山爲發起。今日譯經。
若執筆時。從筆放光。光中或時現文殊形。或
現佛身。四王加護。於中多聞隨身云云。予見什
公行本是大聖。亦居三賢。所譯妙典。感通寔
有所以矣
  支派別行第四
謹按經録云。法華支*派別行。西方何量。東
土所傳蓋小。相傳西方梵文敷一由旬。相應
別行亦倶如是云云。今此地來者。無量義經
一卷。此是序分。高帝世建元二年。天竺沙門
曇摩伽陀耶舍。齊言法生稱。於廣州朝亭寺。
手自譯出。傳受人沙門慧表。永明三年。齎至
都。觀普賢行法經結一卷其終。宋元
嘉元曇無蜜多。亦云曇摩蜜多。宋言法秀。
罽賓國人也。於揚都譯。後眞諦法師製別記。
流行於世。若別行者。佛以三車喚子經一
卷。魏代支謙譯。大部中譬喩品同本。光世音
經一卷。西晋永嘉二年竺法護譯。普門品經
一卷。東晋代沙門祇多蜜譯。觀世音經一卷。
後秦羅什於長安逍遥園譯。觀世音經一卷。
宋代安陽侯京聲於高唱譯。普門重誦偈一
卷。梁武帝代北天竺乾闥國沙門闍那崛多。
在益州龍泉寺。共梁譙王宇文譯。已上五經。
大部中普門品同本。既有普門品經一卷十
五紙。彼大寶積文殊會同本。非法華別出。妙
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一卷。羅什譯。長安宮
人。除大部内別行。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
一卷。陳沙門眞諦。修補什本加潤色。又同
品一卷。蕭齊永明年。沙門法獻。于闐國得梵
本來。與寶意於揚州瓦官寺譯。已上三本。大
部中一品也。法華光瑞菩薩現瑞經三卷。沙
門支彊梁。於交州譯。大部中序品及壽量品
等同本。法華經藥王菩薩等呪六首。大唐永
徽年。三藏法師玄奘譯。此等多是失本。唯有
什公普門品。於西海而別行。所以者何。曇
摩羅懺。此云法豐。中印人婆羅門種。亦稱伊
波勒菩薩。弘化爲志。遊化葱嶺。來至河西。河
西王沮渠蒙。歸命正法。兼有疾患。以語菩
薩。即云。觀世音此土有縁。乃令誦念。病苦即
除。因是別傳一品。流通部外也。又更有法華
三昧經。是支*派非別生。又有薩曇分陀利經
一卷寶塔提婆品。少於世見行。而人不受
持。古録注法護譯。唐朝録者附失譯録。又有
高王觀世音經。雖有冥感。不因傳譯。未足支
派。亦非別生矣
  論釋不同第五
眞諦三藏云。西方相傳。説法華大教。流演五
天竺。造優婆提舍。釋其文義五十餘家。佛
涅槃後五百年終。龍樹菩薩造法華論。六百
年初。堅意菩薩造釋論。並未來此土。不
旨歸。九百年中。北天竺丈夫國國師大婆羅
門憍尸迦子婆藪槃豆。此云天親。亦製法華
論。以六十四節法門。釋其大義。中印度沙
門勒那摩提。魏云寶意。學識優贍理事。兼通
三藏。凡誦一億偈。偈有三十二字。意存遊
化。以宣武帝正始五年戊子。初屆洛邑。譯法
華論爲一卷。侍中崔光沙門僧朗等筆受。當
翻經日。於洛陽内殿。菩提流支傳本。勒那扇
多參明其後。三徳乃徇流言。各傳師習。不相
詢訪。帝以弘法之盛。略叙曲煩勅三處。各
翻訖乃參挍其間隱沒。互有不同致者。文
時兼異綴。後人合之。共成通部。又北印度
沙門菩提流支。此云道希。新云覺愛。遍通三
藏。妙入總持。志在弘法。廣流視聽。遂挾道
霄征。遠莅葱左。以魏永平之歳。至止東華。
宣武下勅。慇懃敬勞。後處之永寧大寺。供
待甚豐。七百梵僧。並皆周給。勅以流支。爲
譯經之元匠也。重譯成二卷。曇林受并製
序。題云妙法蓮華經優婆提舍。初有歸敬
頌者是也。與寶意譯大同少異。彼題同云妙
法蓮華經優婆提舍。而無歸命頌也。此土亦
有作論者。如胡吉藏玄論等。不可具述矣
華傳卷第一



法華經傳記卷第二
  諸師序集第六 講解感應第七之一
  觀師序一叡師後序二
遠師序三翻經後記
添品序五無量義經序
正法華記七
  法華宗要序一     釋慧觀作
夫本際冥湛。則神根凝一。渉動離淳。則精
麁異陳。於是心轡競策。塵想諍馳。翳有淺深。
則昏明殊鏡。是以從初得佛。曁于此經。始應
物開津故。三乘別流非眞。則終期有會。會
必同源故。其乘唯一。唯一無上故。謂之妙
法。頌曰。是乘微妙清淨第一。於諸世間。最無
有上。夫妙不可明。必擬之有像。像之美者。蓮
華爲上。蓮華之秀。分陀利爲最。妙方法而爲
言。故喩之分陀利。其爲經也明。發朦不可以
語極釋權應之所由。御終不可以祕深。則開
實以顯宗致。權應既彰。則局心自發。宗致
既顯。則眞悟自生。故能令萬流合注。三乘
往。同往之三會而爲一。乘之始也。覺慧
成滿。乘之盛也。滅景澄神。乘之終也。雖以
萬法爲乘。然統之有主。擧其宗要。則慧收其
名。故經以眞慧爲體。妙一爲稱。是以釋迦玄
音始發。讃佛智甚深。多寶稱善。歎平等大慧。
頌曰。爲説佛慧故。諸佛出世間。唯此一事
實。餘二則非眞。然則佛慧乃一之正實。乘之
體成。妙之至足。華之開秀者也。雖寄華宣
微。而道玄像表。稱之曰妙。而體絶精麁。頌
曰。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二乘所以息慮。
補處所以絶塵。唯佛與佛。乃能究焉。故恒
沙如來。感希聲以雲萃。已逝之聖。振餘靈而
現證。信佛法之奧區。窮神之妙境。其此經之
謂乎。觀少習歸一之言。長味會通之要。然緬
思愈勤。而幽旨彌潜。未甞不面靈鷲。以遐
想臨。辭句而増懷。諒由枝説差其本謬文乖
其正也。有外國法師鳩摩羅什。超爽俊邁。奇
悟天拔。量與海深。辯流玉散。繼釋蹤以嗣軌。
秉神火以霜燭。紐頽綱於將絶。極漂溺於已
淪。燿此慧燈。來光斯境。秦弘始八年夏。於長
安大寺。集四方義學沙門三千餘人。更出斯
經。與衆詳究。什自手執胡經。口譯秦語
從方言而趣不乖本。即文之益亦已過半。雖
復霄雲披翳陽景倶暉。未足喩也。什猶謂。語
現而理沈事近而旨遠。又釋言表之隱。以應
探賾之求。雖冥扉未開。固已得其門矣。夫上
善等潤。靈液尚均。是以仰感囑累。俯慨未聞。
故採述旨要。流布未聞。庶法輪遐軫。往所未
往。十方同悟。究暢一乘。故序之云爾出三藏
記第八
  法華經後序     僧叡法師作
法華經者。諸佛之祕藏。衆經之實體也。以華
爲名者。照其本也。稱分陀利者。美其盛也。所
興既玄。其旨甚婉。自非達識傳之。罕有得其
門者。夫百卉藥木之英。萬物寶之本也。八
萬四千法藏者。道果之源也。故以喩焉。諸華
之中。蓮華最勝華。而未敷名屈摩羅。敷而將
落。名迦摩羅。處中盛時。名分陀利。未敷喩
二道。將落譬泥洹。榮曜獨足。以喩斯典。至如
般若諸經。深無不極故。道者以之而歸。大無
不該故。乘者以之而濟。然其大略。皆以適化。
本應務之門。不得不以善權爲用。權之爲
化。悟物雖弘。於實體不足。皆屬法華。固其
宜矣。尋其幽旨。恢廊宏邃。所該甚遠。豈徒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