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弘賛法華傳 (No. 2067_ 惠詳撰 ) in Vol. 51

[First] [Prev]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到。年十六七時。曾遊代都。道遇沙門。年可六
十。自稱海雲。與之談叙。因謂曰。兒能誦經
不。答曰。誠其本心。雲。即將向五臺。至一處。
見三草屋。纔得容身。乃於中止。教誦法華經。
在外乞求。給其衣食。節。屡見胡僧來至。與師
言笑。終而歸去後。雲輒問曰。識向胡僧不。
曰。不識。雲貌似戲言曰。是文殊師利菩薩。
節。雖頻承此告。未悟其旨。後忽使節下山。就
村取物。仍誡曰。夫女人者。衆惡之本。壞菩提
道。破涅槃城。汝向人間。宜其深愼。節敬諾。
受教下山。中路乃見一女人。年十四五。衣服
鮮花。姿容雅麗。乘一白馬。直趣其前。扣頭向
節曰。身有急患。要須下乘。馬好跳躍。制不
自由。希君扶接。濟此微命。節遂念師言。竟不
迴顧。女亦追尋數里。苦切其辭。節執志如初。
俄而致失。既還本處。具陳其事。師曰。汝眞丈
夫矣。雖然。此是文殊師利菩薩。節尚不悟。猶
謂戲言。然。於此誦經。凡歴三載。法華一部。
甚得精淳。後聞長安度人。心希剃落。晨昏方
便。諮師欲去。師云。汝誦得法華。大乘種子。
今已成就。汝必欲去。當詢好師。此之一別。難
重相見。汝京内可於禪定道場。依止臥倫禪
師。節入京求度。不遂其心。乃往倫所。倫曰。
汝從何來。答。從五臺山來。和尚。遣與師爲弟
子。倫曰。和尚名誰。答曰。名海雲。倫大驚歎
曰。五臺山者。文殊所居。海雲比丘。即是華嚴
經中善財童子。第三大善知識。汝何以棄此
聖人。千劫萬劫。無由一遇。何其誤耶。節乃始
悟由來。恨不碎其身骨。而愚情眷眷。猶希再
覩。遂辭倫返迹。日夜奔馳。及至故處。都無
所見
弘賛法華傳卷第七



弘賛法華傳卷第八
  藍谷沙門慧詳撰
誦持第六之三
  唐藍田山悟眞寺釋慧超善思
唐蒙陽長韋仲珪 唐左監門校尉李山龍
唐伯濟國釋慧顯 唐隱居釋法智
唐雍州高逸釋遺俗 唐驪山高逸釋法喜
唐金陵棲玄寺釋道瓊
唐雍州寶雲寺釋智友
唐藍田山悟眞寺釋法誠楊難及
唐攝山棲霞寺釋智聰
唐絳州徹禪師所教癩人
唐京西南福水郷史呵誓釋道
正附
唐提州永福寺釋玄眞 唐高逸釋正則
唐丹陽人陰明觀 唐雍州藍田謝智藏
唐臣山高逸釋慧津
唐西京辯才寺釋道璡洪粲
唐雍州觀道士史秦州權
氏女附
唐左肅機崔義起突厥侍女
唐西京興善寺釋萬相楊州道
藝附
唐西京淨影寺釋智藏
唐雍州高逸釋弘照履信
唐蘇州混山縣尼
更有廿八人録名居後
釋慧超。俗姓范氏。丹陽建元人也。少有遠量。
温雅明達。蕭然有拔塵之想。於是研窮祕藏。
用成其願焉。誦法華經。以爲恒業。時光州大
蘇山慧思禪師。悟一乘之妙義。明三觀之奧
旨。超聞之。與天台智者。仙城慧命。契結良因。
累年尋詣。禪師。常語衆曰。超公得忍人也。
會稽淨業法師。卜居藍谷。欽超道徳。親自邀
請。共隱八年。常勤六度。又甞法令嚴峻。禁勒
沙門。超。潜伏瓦窯。綿歴三紀。後時難廊清。
拂衣而去。告窯主曰。貧道。此中誦法華經。已
千餘遍。可掃灑供養。勿更用之。其人不信。仍
修舊貫所燒之瓦。遂變作蓮華之形。周植四
壁。遠近見者。咸歎異之。又甞在寺誦經。有
一猛獸。來聽超誦。兼爲受戒。以手撫之。略如
家犬。語曰。檀越好去。即依言而返。感徹幽
明。難以具記。後臥疾。弟子流涕跪問。答曰。
吾之常也。長生不忻。夕死不慼。乃面西而坐
云。第一義空。清淨智觀。奄然長往。年七十有
七。即武徳五年十二月六日也。自超九歳入
道。即誦法華經。凡五十餘年。向二十千遍。有
門人善思者。亦誦法華。萬有餘遍。臨終之日。
幡華音樂。紛聒空際。在寺僧衆。咸悉見聞。又
自見華臺迎之。思乃端然拱立。合掌而化。遠
近觀者。如堵牆焉。不許葬埋。施諸飛走
清信士韋仲珪。臨邛人也。天性孝悌。爲里所
敬。年十七。群表尤異。爲蒙陽長。父廉。自資
陽郡。亟以老歸。武徳中。遘病。仲珪不釋冠帶。
勤於孝養。父之卒也。謝遣妻妾。廬於墓老。尤
信佛教。誦法華經。晝即負土成墳。夜即專誦
斯典。精誠不倦。綿歴歳時。常有猛獸。夜至廬
前。蹲踞聽經。久而不去。仲珪正念曰。不願
猛獸之相逼也。獸即起去。明旦。見繞墓生芝
草。七十三莖。當墳前者。行列次第。如人種
植。皆朱莖紫蓋。蓋徑二寸。光色異常。隣里以
告州縣。時。辛君昌爲刺史。沈裕爲別駕。共至
墓所察之。忽有一鳥如鴨。銜雙魚。各長尺許。
飛來集君昌前。置魚於地而去。君昌等。尤深
嗟歎。採芝草封。奏詔旌問後不知所終
清信士李山龍。&MT05133;翊人也。以武徳年中。任左
監門校尉。忽暴亡。而心上不冷如掌許。家人
未忍殯歛。至七日而蘇。自説云。當死時。被冥
官收録。至一官曹廳。甚宏壯。其庭亦廣。庭内
有囚數千人。或枷鎖。或杻械。皆立庭中。吏
將山龍至廳事。見一大官坐高床。侍衞如
王者。山龍問吏。此何官吏。曰。是王也。山龍
至階下。王問。汝生平作何福業。山龍對曰。郷
人毎設齊講。恒施物同之。王曰。汝身作何善
業。山龍曰。誦法華經兩卷。王曰。大善。可升
階。既升廳上。東北間。有一高座如講座者。王
指座謂山龍曰。可升此座誦經。山龍奉命至
座側。王即起立曰。請法師升座。山龍升座訖。
王乃向之而坐。山龍誦曰。妙法蓮華經序品
第一。王曰。請法師止。山龍即止下座。復立
階下。顧庭内囚已盡。無一在者。王謂龍曰。君
誦經之福。非唯自利。乃令庭内衆囚皆以聞
經獲免。豈不善哉。今放君還去。山龍拜辭。行
數十歩。即見三人來。謂龍曰。王放君去。可不
少多乞遺我等。龍未及言。吏謂山龍曰。王放
君不由彼。然三人者。是前收録君使人。山龍
惶懼。謝三人曰。愚不識公。請至家備物。但不
知於何處送之。三人曰。於水邊送。山龍許諾。
辭吏歸家。見家人正哭經營殯具。山龍入至
屍傍便活。後剪作錢帛。并酒食。送於水邊。忽
見三人來謝。愧荷言畢。忽然不見
釋慧顯。伯濟國人也。少出家。苦心精專。以誦
法華爲業。祈福請願。所遂者多。聞講三論。便
從聽受法。一染神。彌増其緒。初住本國北部
修徳寺。有衆即講。無便清誦。四遠聞風。造山
諠接。便往南方達拏山。山極深嶮。重巖崇固。
縱有往展。登陟艱危。顯靜坐其中。專業如故。
遂終于彼。同學與。屍置石窟中。虎噉身骨
並盡。唯餘髏舌存焉。經于三周。其舌彌紅赤。
柔軟勝常。過後方變紫。鞭如石。道俗怪而敬
焉。緘于石塔。時年五十有八。即貞觀之初年

釋法智。宣城人也。少小出家。戒行勤苦。不交
俗務。隱居山林。清淨求志。誦法華一部。曾無
懈癈。兼復聲韻朗徹。音句分明。毎常唱誦。人
皆樂聞。時人。呼爲智法華。貞觀年初。居蒋山
上定林寺。甞一夜。誦至寶塔品。其時風雨晦
冥。震雷大至。師誦念不息。有諸房衆僧。皆出
外觀雷雨。毎因電光流昭。即見一寶塔。在虚
空中。有大衆恭敬圍繞。寺僧驚異。咸共觀之。
至雲雨晴霽。乃不復出。衆共稱讃。知是持經
者所感致也
釋遺俗。不知何人。以唐運初開。遊上雍州醴
泉縣南美泉郷陽陸家。鎭常供養。清儉寡欲。
惟誦法華爲業。晝夜相係。乃數千遍。以貞觀
初。因疾將終。遺屬友人慧廊曰。比雖誦經意
望靈驗。以生蒙俗信向之善。若身死後。不須
露骸。埋之十載。可爲發出。舌根必爛。知無受
持。若猶存在。當告道俗。爲起一塔。以示感
靈。言訖而終。遂依埋葬。至貞觀十一年。廊與
諸知故。就墓發之。身肉都銷。惟舌不朽。一縣
士女。咸共仰戴。誦持之流。又倍恒度。乃函盛
其舌。於陽陸村北甘谷南岸。爲建塼塔。識者
尊嚴。彌隆信敬
釋法喜。俗姓李。襄陽人也。七歳出家。事顥禪
師。爲其津導。荊州青溪山寺四十餘僧。喜爲
沙彌。親所供奉。晝即炊煮薪蒸。夜便誦習經
典。山居無炬。燃柴取明。毎夕自課誦通一紙。
如是累時。所縁通利。雖學諸經部類。而遍以
法華爲宗。常假食息中間。兼誦一卷。餘即專
以禪業念在前。纔有昏心。便有温故。又以顥
師去世。意欲冥祐靈爽。願誦千遍法華。因即
不處舊房。但巡遶寺塔。行坐二儀。誓窮本願。
數滿八百。精厲晨宵。繋心不散。覺轉𠇾健。同
寺僧。見白牛駕。以寶車入喜房内。追而觀
之。了無縱緒。方知幽通之感。有契教門。武徳
四年。蕭瑀召住津梁寺。後退居驪阜。而卑弱
自守。營救在懷。諸有疾苦。無論客舊。皆周給
瞻問。親爲將療。至於屎尿膿吐。皆就向&T004623;之。
都無汚賤。情倍欣懌。以常業也。貞觀六年春。
創染微疾。自知非久。強加醫療。終無進服。至
十月十二日。乃告門人。無常至矣。勿事囂擾。
當默然靜慮。津。吾去識。勿使異人。輒入房
也。時時唱告三界虚空但是一心。大衆。忽聞
林北音樂車振之聲。因以告之。喜曰。世間果
報。久已捨之。如何更生樂處。終是纒累。乃
又入定。須臾聲止。香氣充滿。達五更初。端坐
而卒。春秋六十有一。形色鮮潔。如常在定」
釋道瓊。俗姓張氏。不知何許人也。貞觀六七
年中。住金陵棲玄寺。無他行業。唯誦法華一
部。兼聲韻清雅。人所樂聞。與一沙門字法敏。
同房居止。瓊於後夜。端坐誦經。敏在床側。裸
體而臥。身甚休強。先來無患。忽從床上。自檏
仆地床。如人力牽掣打棒。求哀乞恩。如是非
一。道瓊初見忙懼。失聲唱叫。合寺驚走。謂是
大蟲。須臾見瓊相報。始共觀候。槌檏猶自未
已。經一日後。漸得安定。乃失本心。問其所
由。答云。見有神鬼瞋責。爲露體仰臥。不敬經
云云
釋智友蒋州人。未詳氏族所出。幼而齊肅。端
居不雜塵伍。早年離俗。雅愛斯典。晝夜誦持。
略無棄日。及乎陳入關。便住花原縣寶雲寺。
雖自南徂北。此業無虧。毎誦經之時。必執爐
閉目。香煙不絶。凡經四十二年。前後總計將
五萬遍。所用澡瓶。居常溢滿。以貞觀八年。無
疾坐卒於所住寺。春秋七十二。將終之日。有
天樂來迎。於房戸空中。繁食良久。又有香
氣若雲。充塞院宇。其人物在内。互不相見。久
之而滅。弟子徳藏。及郷人士庶。千有餘人。遷
柩于東南安居山。坐屍樹下。經宿就視。莫知
所在
釋法誠。俗姓樊氏。雍州萬年人也。童子出家。
事神僧僧和爲弟子。和特有殊鑒。識其名器。
乃遣就禪林寺相禪師。遵承定學。未盈數載。
遂升堂奧焉。後遇超公。隱居藍谷。披誠請
誨。虚受不怠。雖慧解傍通。以誦法華爲業。甞
心力疲竭。將癈受持。遂作觀音行道。以祈冥
祐。滿三七日。於佛前。忽見巨人著白衣。持一
品藥。授令服之。此後心力倍常。讀誦無輟。毎
夏中。&MT05134;五百遍。六齋日&MT05134;七遍。欲過此數。亦
不爲勞。略計十年。將餘萬遍。屡聞空中作樂。
金石鏗鏘。至誦經遍其聲。乃息。甞有下村
一清信士。恒供養誠。家中忽遭重患。長幼十
餘。並至危惙。其人憂迫。投誠乞救。誠乃引至
法華堂内二畫神前。指而謂曰。此檀越。信心
眞實。家嬰患苦。汝可隨之爲除疾病。其人即
歸。患者並見二神。以手楯撫。應時痊復。甞有
凶人欲密害誠者。夜往其處。乃見門内。猛火
赩然。遂慚悔而遁。貞觀十四年夏安居之末。
因忽有疾。自知將謝。願生兜率。澡浴之後。誠
令儉約。至月末。天故語曰。欲來徑入。何用
絃歌。顧謂侍者曰。有童子相迎。今在門外。吾
將去矣。如來正戒。其勗勉之。無後悔也。言
畢。口出光明。燭燿房宇。又聞異香芬馥而至。
衆見儼然端坐。不覺已終。年七十有八。貞觀
十四年七月也。有俗士揚難及者。本縣人也。
幼而耿介。不雜凡遊。年將知命。方祈妙典。聞
誠有道。遂師事焉。誠乃授以法華。數月之間。
悉得通利。勵精翫習。曉夜忘疲。雖渉衆務。其
聲不輟。於後。無疾奄然而終。終後焚燒。髏
舌獨在。誠因收擧。藏之石函。置法華堂。時加
供養。屡聞函内諷誦之聲。振動石函。詞句明
了。聞者敬悚。知受持之力焉
釋智聰。未詳何人。毎誦法華。兼聽三論。陳平
後。渡江住揚州安樂寺。大業既崩。思歸無計。
隱江荻中。誦法華經。感有四虎遶之而已。聰
不食經十餘日。初無飢渇。謂虎曰。吾命須臾。
卿須可食。其虎忽作人言。造天立地。無有此
理。俄見一老公。年可八十。掖下挾船。來就
聰所曰。師欲渡江。棲霞住者。可即上船。四虎
一時目中涙出。聰謂公曰。救危拔難。正在今
日。可迎四虎。於是。利渉往達南岸。船及老
人。不知何在。聰領四虎。同至棲霞舍利塔西。
經行坐禪。誓不寢臥。衆徒八十。咸不出院。
若有凶事。一虎入寺大聲告衆。由此驚悟。至
貞觀二十三年四月八日。小食訖。往止觀興
皇。禮大師影像。還歸本房。安坐而卒。異香充
溢。丹陽一郭。受戒道俗。三千餘人。奔走登
山。哀慟林野。時年九十九矣
釋僧徹。未詳何人。住降州南孤山陷泉寺。曾
行遇癩者。徹引至山中。爲&T054853;穴給食。令誦法
華。癩者。素不識字。加又頑鄙。句句授之。終
不辭倦。誦經向半。夢有教者。自後稍聰。得五
六卷。瘡漸覺愈。一部既了。鬢眉平復。膚色如
常。故經云。病之良藥。斯誠驗矣
清信士史呵誓者。住京城西南豐谷郷。少懷
善念。常誦法華。行安樂行。慈悲在意。不乘畜
産。虚幻爲心。名霑令史。往還京省。以誦業相
仍。恐路逢相識。人事暄涼。便癈所誦。故其所
行。必由小徑。低聲怡顏。縁念相續。及終之
時。感異香殊氣充於村曲。後十年。妻已重發。
唯舌鮮好。餘皆朽盡。乃別標顯焉。又釋道正。
金陵白馬寺僧也。亦誦法華。身死之後。以火
燒身。乃於灰中。得舌一枚。儼然不壞。道俗
莫不稱歎云云
釋玄眞。俗姓憑氏。本壽春人也。少小出家。言
遊揚土。居永福寺。誦法華經一部。無時懈息。
時於秋天月夜。持誦此經。至第七方半。比房
有一沙門。忽起如厠。乃見庭中有大人形。
回擧頭四望。即觀空中。有一神人。嶷然而住。
此沙門。因立足瞻仰。更不移歩。久之。經文亦
了。神忽不見。其僧。從此學誦持。終身不懈」
釋正則。俗姓張氏。幼而出家。脂腴不犯。五十
餘年。戒行無缺。誦法華經一部。文句通利。晝
夜誦念。不曾棄口。時人號爲則法華也。褚惲
家甚敬信。於居宅之内。別爲一院。立佛堂僧
房。則。縁衆事出城。即居停宅内。忽遇患彌
篤。遂終褚家。死後輿還本寺。則去之後。於所
臥房。但聞異香氛氳。七日乃歇。則初大漸。經
二日。氣息纔屬。至墓方穌。乃謂諸弟子曰。
吾向一處來。見宮殿崇麗。七寶莊嚴。寶樹金
池。非常奇特。亦不可以世間能比。又見無量
諸聖僧。快樂不可言。後經信宿乃絶。年七十
餘矣
清信士陰明觀。丹陽小鄒村人也。少年曾經
出家。無他行業。誦法華經一部。後遂還俗。兼
有妻子。家業農功。或被官驅役。或居家力作。
生業甚貧。衣食不繼。口恒誦經。不曾暫息。除
寢食私承官私人事之外。皆不棄口。在後。忽
於夜中。聞空中有人。喚陰明觀陰明觀。喚甚
分明。觀起應諾。空中人又曰。汝起。我與汝金
寶。寶在村南田東頭。大黄連樹下。汝可往取。
明觀懷欣。即起呼其子。持火及鍬鑺。共往田
中。子見父將往。猶懷疑恨。曰。那得忽爾夜中
取金。阿翁狂癲。父固戻去。及至樹下掘&T054853;。了
不見金。兒又諫父。須臾之頃。聞空中聲曰。可
更近前。依言而取。果有所獲。因此生業用展。
無復貧寒之斃。村郷怪其引用異常。疑有他
故。觀乃具向父老説之。彌勤誦習矣
清信士謝智藏。雍州藍田人也。雖處田家。恒
持五戒。因縁暫至縣下。見寺中。有沙門講法
華經。至第六持經眼耳鼻舌身意功徳。乃即
發心歸家。誦持第六一卷。除人事以外。不曾
休息。其人心願更進餘卷。既遠居田野。無人
教授。始欲棄家尋師。生業又癈。晝夜觀思遇
明師。經於數年。忽見一婆羅門僧來扣藏門。
謂藏曰。汝有食不。乞我一齊。智藏欣然。隨家
所有。即具蔬飯。如法供設。僧既食畢。謂智藏
曰。汝欲得受法華經者。可將本來。智藏歡喜。
深適所願。即授其經。一從聞受。更不忘失。
受經既了。僧忽不見。智藏懷思情甚惆悵。恨
不識神人。自師去後。但聞異香。數日不絶
釋慧津。俗姓錢氏。不知何許人。少小出家。精
修定檢。匡山廬岫。毎所遊盤。而恒誦法華無
輟。昏曉除寢食之餘。未甞間息。其誦。必周圍
數歩。掃灑清淨。採拾時花。莊嚴營飾。中心五
六尺許。懸幡燒香。別施一座。於是。著新淨
衣。禮十方佛。合掌端坐。然後乃誦。誦滿萬
遍。忽依俙如雲霧。裏見三變八方寶座寶樹。
諸佛菩薩。朦然在目。至萬五千遍。了了具
見。後不知所終
釋道璡。未詳氏族。荊州人也。戒業精勤。諷誦
茲典。布衣一食。殆有過人之量。後來遊關輔。
仰止道宣律師。諮求出要。探玄伊極。亞釆
前賢。後因博訪妙津。止辯才寺。忽體仆息微。
經數日。自見被冥官追録。將至王前。王曰。師
誦法華。律行清淨。應生第四天中。慈尊衆所。
弟子罪惡之身。恐不復相遇。故欲見師。願
垂救也。璡遂暫穌。向諸僧具説。言訖而卒。
又釋洪粲。亦誦法華。頻有山神寺神。往來禮
云云
史崇。長安郊南人也。少屬道。早預黄巾。住玄
都觀。後忽發心。誦法華經。日恒一遍。私立佛
像。六時禮懺。毎爲諸道所嫉。因茲返俗。彌精
諷誦。後忽染患暴亡。時在盛夏。一無變壞。唯
聞香氣。親里敬&T054853;龕。安堵側近。時時常聞妙
香。後經年餘。筋肉都盡。唯舌形顏色。與常人
不異。或有疑駭之者。乃火燒不變。斧斫無損。
遠近見聞。信倍恒百。秦州權氏女。常誦法
華。死後十餘年。其家將欲改葬。見其骨肉。銷
散略盡。唯舌如生
左肅機寉義起。有一突厥侍女。素不識文。於
麟徳年中病死。經夜。見一梵僧。突厥求哀。僧
以錫杖扣其頂。教誦法華經一部。言作梵音。
比明乃穌。自陳其事。家人不信。告義起。起試
之。突厥便誦經如流。即請西域梵僧來。聽侍
女所誦之經。自首至尾。言音通正。一字不遺。
時以奏聞。上云。冥道如此。豈得不信。當時朝
臣。無不知者
釋萬相。俗姓杜氏。雍州萬年人也。幼枝塵
澤。遍師名徳。戒珠朗徹。學海沖深。諷誦法
華。兼敷義理。凡講十餘遍。而福慧是資。慈柔
宅性。工誨誘。巧方便。頃以興善佛殿。忽屬
災焚。輪奐再成。相有其力。又於殿之北面。造
鐫石法華一部。莊嚴偉麗。頗稱奇絶焉。曾於
檐下誦經。忽有白雉。馴伏左右。以手取之。初
不驚擾。隨相來去。向餘十日。又於房後木。見
金銅龕像。無何而至。青雀一雙。兩邊侍立。
相收得像。鳥忽飛去。或爐中火炭。自然而出。
或床後薦間。異香頻發。又於中夜靜坐。忽然
似夢。見西北天中明星千許。久觀變爲寶塔。
高廣嚴飾。望之無際。又見東北七星。大踰尋
仞。瞻覩未已。遂見七佛從星中出。金儀端粹。
朗照赫然。相恒願見七佛及多寶佛塔。夢中
悲喜交襟。禮拜讃歎。少選之間。倏焉而滅。其
所誦凡四千餘遍。將終之際。令門人雅勝等。
稱普賢菩薩名。俄自云。普賢菩薩來。右脅而
卒於興善寺。春秋七十四。又揚州棲靈寺僧
道藝。常誦此經。毎至現寶塔品。空中彈指數
十下。自此後精誦倍常
釋智藏。俗姓費氏。本夏州人也。少出家。住大
興善寺。毎誦法華。聲辯清徹。令人樂聞。其誦
多以千遍爲眼。甞損心吐血經數日。寺僧季
謩。告藏曰。傳聞。損心。用小便和麺作漿。服
之即差。藏云。誓於千遍之内。不以穢物熏
經。此雖爲藥。終乖宿志。藏乃掃灑庭除。捧經
置案。燒香旋遶。禮拜祈誠。爾夜忽如睡夢。見
一梵僧。與藏取水。和麺作漿。授之令服。藏飮
之未半。欻然即悟。乃心力倍常。還尊舊貫。貞
觀九年。甞有夏州僧石法師。聞藏誦經。奉蘇
三斤。以充供養。藏盛以一器。初日。以銅匙。
取中心桃許。明日更取。乃見舊處。融蘇凝
滿。即復飮之。於是。從夏至秋。日取如故。藏
私心慶悦。始悟醍醐。自出到八月。分此舊蘇。
與同寺僧。靈卿音禪師爲響説之。又毎聞異
香。及彈指之響。屡爲幽人。喚之令起。而前後
所誦。一萬餘遍。但以戒足少虧。不獲深悟。識
者恨之。年八十有八。終於淨影寺焉。儀鳳三
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也
釋弘照。俗姓尚。官雍州。高陵縣人也。祖父
並世載芳猷。薄居微官。母張氏。簪纓茂族。特
懷深信。照稚歳。殊姿天然雅器。口不茹薫穢。
目不留玩好。塵秕在家。耽愛出俗。年二十。投
成律師機禪師。而剃落焉。二徳學行。著聞京
邑。上首默鑒良材。欣然順許。於是。即誦法
華。數月便度。而性務幽簡。不悦囂煩。其後。
遂卜宅終南。於折谷避世堡。依巖枕石。誓誦
千遍。既而貞情霜皓。妙韻風暢。頻感冥祇潜
來翼衞。或公私艱虞道俗纒綆。即有大蟲鳴
吼。略爲常候。又忽降深雪。麺唯升許。二十餘
日食之不盡。但以久居此地。聞見遂多。供施
殷繁。傷皮害髓。乃與友人履信。移住鄠縣西
南之寒山。更修前業。路極險阻。經途百餘
里。又屬咸亨不稔。素無儲積。往往有人擔齊
食來送。爾後尋訪。莫知蹤緒。時二徳及一居
士。並結草菴。星居自筞。照忽見一蛇長百尺。
斑文五色。頭高丈餘。直來菴所。低身俛聽。照
初驚惶戰慄。不敢視之。閉目清誦。聲辭屡輟。
漸以理革情。稍得流澤。於是。起大悲心。發
深重願。合掌流涙。抗音終部。蛇少選而退。自
爾頻來不息。照雖頗知無害。然惡其腥臭。懼
其形状。初以杖約。隨手即去。後令居士驅之。
其乃以繩纒頸。引致深業。繋於大樹。至夜。照
信及居士。夢一女人。掩涙泣而前曰。弟子。是
此山神女。性樂聞法。數以穢形。干突法衆。今
被驅繋。辭師遠去。不復聞誦大乘。以此爲恨。
照等各自驚覺。遽相徴問。所夢既同。疑其致
死。即執炬往看。果有期事。居士號泣投地。
披誠懺謝。就其屍所。共爲誦經。又欲設千僧
齋。乃於菴側。獲銀數餅。下山饌會。恰然周
足。甞行至一村。有貧女劉氏。請留供養。照愍
之而止。於七日中。罄其所有。照便欲去。信女
慇懃復留。更無資貨。遂剪頭髮。以置齊食。更
經七日。照復欲去。貧女悲泣固留。因復停止。
女賣髮之直。用之已盡。憂根通宵。莫知出
處。忽以手摩頭。覺髮生如故。驚喜踊躍。即便
更剪。復經七日。還長如前。凡經三剪。照以淹
留既久。煩損殊深。執持衣鉢。決不肯住。女乃
頂禮具陳云。師自有&MT05134;。照等聞此。噎不得言。
悼責微躯當斯厚意。永淳之前。復往同州素
絲山。依常綜習。忽無疾終於山舍。故甘泉寺
四輩。聚火燒之。唯舌不燃。紅赤如本。時韓城
縣慶善寺寺主。或因等行頗流俗。不信有之。
乃與合寺僧徒士俗五百。柴炭數車。更燒十
遍。形色儼然。方皆悔伏。其舌。盛以香函。流
傳供養。履信。不知何人。操業高潔。略與照
同。莫逆至交。亟積寒暑。照既淪化。慨恨莫
追。遂振策徂南。増修禪觀云云
比丘尼。失其名。住蘇州混山縣界。少小入道。
常誦法華經。毎日兩遍。二十餘載。比尼容
貌妍詳。見者思戀。至永昌元年。縣録事姓朱。
遂起惡心。横加非望。尼雅志貞確。意不從之。
朱乃惱亂寺衆。破損常住。尼等不知何計得
免斯苦。持經尼云。此法華經。何無靈驗。即著
淨衣。入佛殿。燒香發願。其後。録事假託別
由。而來寄宿。心懷異意。方欲向尼房去。少選
之間。忽覺半體酸疼。男根遂落。遍身流汗。即
發癩瘡。眉毛鬢鬚。一時倶墮。録事悲悔百方。
竟不痊損
  晋蜀石室山釋法緒 宋江陵釋僧隱
宋京師潤心寺釋道榮 宋高昌釋僧遵
宋廬山釋慧慶 宋京師道場寺釋法莊
宋京師彭城寺釋僧覆
宋京師枳園寺釋法匱
齊京師靈鷲寺釋僧審
齊武昌樊山釋法悟
齊京師後崗釋僧候
齊京師普弘寺釋慧温
梁鐘山延賢寺釋慧勝
隋東都翻經館釋彦琮常誦
梵本
隋京師淨影寺釋慧遠
魏太山丹嶺寺釋僧照
隋九江廬山釋大志 隋終南山釋普濟
隋東都慧日道場釋智果
隋懷州柏炎山寺釋曇詢
唐京師清禪寺釋慧頤
唐京師崇義寺釋慧頵
唐天台山國清寺釋僧明
唐僞鄭釋知命 唐大原釋慧遠
唐驪山津梁寺釋善慧
唐京師大莊嚴寺釋善因
唐京師清禪寺釋曹□
弘賛法華傳卷第八



弘賛法華傳卷第九
  藍谷沙門慧祥撰
轉讀第七
  外國蘭若比丘 齊高宗明皇帝
梁中宗元皇帝 宋蓋州素寺釋智遠
隋魏州刺史崔彦武 唐巴州刺史蘇長妾
唐蘇州嘉興縣令劉弘仁
唐鄭州市辛老 唐新羅國沙彌
唐并州石壁寺鴿鶵
唐洛陽白馬寺釋法眼
唐雍州萬年縣劉時
大智度論云。昔有一國中一阿蘭若比丘。大
讀摩訶衍。其國王。常解髮。令其蹈過。又有一
比丘。乃語王言。此摩訶盧。不多讀經。何以大
供養如是。王言。我一日。半夜欲見此比丘。即
往到其住處。見此比丘在窟中。讀法華經。見
一金色光明人。騎白象合掌供養。我來轉迴。
便滅不現。我即問。大徳。以我來故。光明人
滅。何也。比丘言。此即遍吉菩薩。自言。若有
人讀誦法華經者。我當乘白象來教導之。我
誦此經故。遍吉自來。遍吉。即普賢也
齊高宗明皇帝。諱鸞。字景棲。凝神覺海。
積耆山。灑一雨於群曚。潤三枝於庶物。造
千金像。寫一切經。持六淨齊。口誦波若。造歸
依寺。召集禪僧。常讀法華。亟淹寒暑
梁中宗元皇帝。諱繹。字世誠。積善餘慶。家傳
至徳。宿奉勝因。懷深信。造天居天宮二寺。
供養千僧。講成實論。學毘曇。於琰師。習分蓍
於智上。手書聖僧。并書千佛名。誦藥王呪。
又復勤求寶所。頂戴髻珠。轉讀法華。以爲
恒務
釋智達。益州素寺僧也。行頗流俗。而善經唄。
時誦法華。年二十三。宋元徽三年六月病死。
身煖不歛。遂延二日。入息稍還。至三日旦。
而能言。自説。始困之時。見兩人皆著黄布袴
褶。一人立于戸外。一人徑造床前。曰。上人
應去。可下地。達曰。貧道體羸。不堪渉道。此
人復曰。可乘輿。而輿至。達既升之。意識恍
然。不復見家人屋室。及所乘輿。四望極目。但
覩荒野。途逕艱危。示道登躡。二人驅之。不
得𠇾息。至一朱門。牆闥甚華。達入至堂下。堂
上有一貴人。朱幘專床坐。姿貌嚴達。甚有威
容。左右兵衞百許人。皆朱衣柱刀。列直森然。
貴人見達。乃歛容正坐。謂曰。出家之人。何置
多過。達曰。有識以來。不憶作罪。問曰。誦戒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