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弘賛法華傳 (No. 2067_ 惠詳撰 ) in Vol. 51

[First] [Prev]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纊。布艾麁素。自此爲常。形極鮮白。脣如丹
盡。裙垂半脛。足躡蒲屣。言氣爽朗。調逸風
雲。人或不識。怪所從來者。便皺眉告曰。余。
九江廬山福林寺小道人大志耳。又善屬文
藻。編詞明切。撰願誓文。七十餘紙。意在共諸
衆生爲善知識也。僧爲強禦難奉信者。有見
此誓。無不掩涙。今廬山峯頂。毎至暮年。諸寺
見僧宿集一夜。讀其遺誓。用曉道俗。令衆皆
酸結矣
蒋王家。有一部曲。忘記名姓。從八九歳。即受
持法花經。晝夜念誦。忘寢與食。王。時任箕
州刺史。部曲。遂情願燒身。有女。事王。王極
寵遇。女以状啓王。王從之。部曲乃於山中。澡
浴清淨。并潔壇場。遂自焚身。經月。其女。令
人收父灰燼。形骨都盡。乃於灰中。唯得一舌。
肉色鮮澤。猶若生時。王女婿韋徴。見之嗟
歎。因遂啓王。王親視之。施加欽異。後經數
歳。亦復如常
荊州有比丘尼。姉妹二人。失其名諱。同誦法
花。深厭形器。倶欲捨身。節約衣食。鈎崇苦
行。服諸香油。漸斷粒食。後頓絶穀。唯噉香
蜜。精力所被。神志鮮爽。周告道俗。剋日燒
身。以貞觀三年二月八日夜。於荊州大街。置
二高塵。乃以蝋布纒身至頂。唯出面目。衆聚
如山。歌賛雲會。二女咸誦法花。至藥王品。其
姉先以火炷妹頂。妹又以火炷姉頂。清夜兩
炬。一時同耀。焔下至眼。聲相轉明。漸下鼻
口。方乃歇滅。恰至明晨。合坐洞擧。一時火
化。骸骨摧𣏓。二舌倶存。合衆欣嗟。爲起高
塔。近并州城西。有一書生。年二十四五。誦法
花經。誓燒身供養。乃集數束蒿柴。曝之令燥。
人問其故。密而不述。後於中夜。放火自燒。及
人往救。火盛已死。乃就加柴薪。盡其形癊。
天樂異香。大發信心耳
釋會通。雍州萬年御宿川人。少欣道撿。遊泊
林泉。苦節戒行。是其顧習。投終南豹林谷。
潜隱綜業。讀法花經。至藥王品。便欣厭捨。私
集柴木。誓必行之。以貞觀末年靜夜。林中積
薪爲窟。誦至藥王。便令下火。風驚焔發。煙火
倶盛。卓爾加坐。誦聲如故。尋見西南。有大
白光。流入火聚。身方偃仆。至曉。身火倶滅。
乃收其遺骨。爲起白塔。勒銘存焉
釋曇猷。俗姓張氏。許州人也。遊學襄陽。忽生
厭離。因遇値禪師。及無行禪師等。於月嶺山。
出家修道。專誦法花經。其誦經。必立淨壇方
數尺。懸二十一枚幡。燒香散花。然後乃誦。以
爲常準。後於峴山。欲讀花嚴經。頻感夢中有
人。教誦諸偈。及至轉經。宛與經文符合。後聞
長沙寺阿育王所造飛來瑞像。甚多靈跡。若
不輕生殉節。無由契此微誠。思欲此景藥王
焚身供養。以乾封元年。行至像所。祈誠弘誓。
願無縁障。遂聞殿前彈指之聲。于時。屯雲驟
雨。已積旬日。傍人止之。恐或成礙。猷曰。此有
善相。必果不疑。恰至二月十五日夜。天大晴
明。月光流照。猷以蝋布自手頂雙爇。願得久
燒久供養。不願早終。火及兩腕。色貌無改。火
至眉額。説法如初。怡然一心。目矚瑞像。以光
明供養。願見日月淨明徳佛。人問苦不。答曰。
心如金剛。無有退轉。甚大涼樂。無有苦也。俄
而猛焔騰赫。上下洞然。又於火中。告言念佛。
初火勢將盛。僧徒咸懼。恐無遺骸。莫知燒相。
請留一驗。以示含識。及後總成灰燼。唯餘髏
骨。明旦。合州奔赴。官寮咸萃。頂禮圍遶。歎
恩而還。纔出寺門。髏骨自碎。有信心者十餘
人。於靈骨前。祈請舍利。前後所降。凡有八
粒。沈浮縱任。感發應心。今收其餘燼。埋在寺
中。毎有彈指之應。近西明寺沙門護論。初誦
法花。一卷纔了。即燒一指。至于八卷。便燒八
指。此雖非都捨。亦是遺身之次耳
弘賛法華傳卷第五
弘賛法華傳者。宋人永蘇景。依予之勸。且
自高麗國所奉渡聖教百餘卷内也。依一本
書。爲恐散失勸俊源法師。先乞書寫一本矣。
就中蘇景等歸朝之間。於壹岐島。遇海賊亂
起。此傳上五卷入海中少濕損。雖然海賊等
或爲宋人被殺害。或及島被溺死。敢見散失
物。宋人等云。偏依聖教之威力也云云保安元
年七月五日。於太宰府記之。大法師覺樹



弘賛法華傳卷第六
  藍谷沙門慧詳撰
誦持第六
  西魏文皇帝外國山居沙門
晋秣陵道場釋寶莊東晋山居釋法相
東晋三賢寺釋僧生宋法華臺釋法宗
宋高逸釋普明宋瓦官寺釋慧果
宋祇洹寺釋道壽宋法華寺釋僧翼
齊高座寺釋慧進齊柏林寺釋弘明
齊靈根寺釋慧豫齊定林上寺釋超辯
齊天柱山寺釋法慧宋羅璵妻費氏
秦郡東寺沙彌後魏崇山釋淨見
後魏釋跋澄後魏御史中丞陸載
梁南澗寺釋慧觀梁新安太守五淹
梁會稽釋僧遷梁齊寧寺釋通子
梁餘杭釋慧度梁治城寺釋僧歡
梁禪衆寺釋僧定梁匡山釋智登
梁遊方沙門正則梁上行先生庾詵
梁匡山釋寶玦五侠寺僧附
雍州僧附
梁銜草寺釋志湛梁憑法慧冥道見僧
西魏文皇帝。諱寶矩。坐四衢而翼諸子。駕三
車而撝覺路。繋衣珠於庶品。示井清於高原。
大起伽藍。深持淨戒。入如來室。偏存孤老。毎
誦法華。以爲恒業
昔外國山寺。有年少比丘。毎誦法華。甞於寺
外經行。遇羅刹女。鬼變爲婦人。甚好姿首。來
嬈此比丘。比丘被惑。遂與之通。通後。精神恍
忽。無所覺知。鬼負之飛行。欲還本處規將
噉。於夜前分。從一伽藍上過。比丘在鬼上。聞
伽藍中有誦法華經聲。因即少醒。憶已所習。
乃心暗誦之。鬼便覺重。漸漸近地。遂不能勝。
棄之而去。比丘少時醒寤。聞有鐘聲。即尋聲
到寺。扣門求進。具陳本末。然計去其郷。已二
千餘里。諸僧云。此人犯重。不可同止。有一
上座云。此鬼神所惑。非是自心。既得脱免。顯
經威力。可留住寺。令其懺悔。後遇彼郷信。乃
發遣之
釋寶莊。或云法莊。俗姓申。淮南人也。以晋泰
元中。年始十歳。投廬山遠法師。爲弟子。少
以苦節標名。元嘉初。止秣陵道場寺。業行精
苦。常誦法華。毎誦之時。恒淨衣別座。焚香合
掌。注想靈山。然後徐發雅音。又盡文句。其
諷詠將半。比房聞莊戸前。如有兵仗羽衞之
聲。寶天神來聽也。宋大明初。卒於寺。春秋
七十有六
釋法相。不知其氏。自言河南人也。東晋義熙
中。忽悟非常。超然出俗。隱居山谷。遊止無
定。廊爾幽閑。不偶明執。誦法華經。日夜不
懈。相。會因行經太山祠。日暮。因宿廟側民
家。夜起誦經。忽聞扣門聲。相時出看。見有一
人玄衣武冠。見相致敬云。是太山府君。聞師
誦經。故來參聽。弟子廟中。一石函在。多有財
物。以布施師。師可開取。其石蓋。重過千鈞。
人莫勝擧。相試提之。飄然而開。於是。取得絹
一百匹許。錢百餘貫。以施貧人。濟諸窮者。後
渡江。止越城寺。忽然失志。遊蕩無度。時鎭
北將軍司馬恬。惡其無道。招而鴆之。頻傾三
鐘。神色不變。澹然無擾。恬大異之。慚懼悔
愧。厚加供養
釋僧生。姓袁氏。蜀郡陴人。少出家。以苦行致
稱。成都宋豐等。請爲三賢寺主。誦法華習禪
定。甞於山中誦經。有虎來蹲其前。誦竟乃
去。後毎至諷詠。輒見左右四人爲侍衞。年雖
衰老。而翹勤彌勵。後嬰微疾。便語侍者云。吾
將去矣。死後可爲燒身。弟子依遺命
釋法宗。臨海人。莫知氏族。少好遊獵。甞於
剡。遇射孕鹿墮胎。鹿母銜箭。猶就地舐子。宗
乃悟知貪生愛子。是有識所同。於是。摧弓折
矢。出家業道。常分衞自資。受一食法。勤苦
六時。以悔先罪。誦法華維摩。常升臺諷詠。響
聞四遠。士鹿禀其歸戒者。三千餘人。遂開
拓所住。以爲精舍。因誦自號曰法華臺也。後
不測所終
釋普明。姓張。臨渭人。少出家。禀性清純。視
不過歩。蔬食布衣。以懺誦爲業。三衣繩床。未
甞遠體。若欲消息。坐而假寐。誦法華維摩二
經。及諷誦之時。有別衣別座。未甞穢雜。毎至
勸發品。輒見普賢乘象。立在其前。誦維摩
經。亦聞空中唱樂。又善神呪。所救皆愈。有郷
人王道眞。妻病。請明來呪。明入門。婦便悶
絶。俄見一物如狸。長數尺許。從狗竇出。因此
而愈。明甞行水旁祠。巫覡自云。神見之。皆奔
走。後遇疾。正坐燒香。不覺便逝。即宋孝建中
卒。春秋八十五矣
釋慧果。豫州人。少以蔬苦自業。宋初。遊京
師。止瓦官寺。誦法華十地。甞於厠前。見一
鬼。致敬於果云。昔爲衆僧。而作維那。小不如
法。墮在噉糞鬼中。法師徳業高明。又慈悲爲
意。願助以拔濟之方也。又云。昔有錢三千。埋
在柿樹根下。願取爲福。果即告衆掘之。實得
三千。爲造法華一部。并設中會。後夢見此鬼
云。已得改生。大勝昔日。果以宋大始六年
卒。春秋七十有六
釋道壽。未詳何許人也。清和恬寂。以恭孝稱。
受五戒未甞犯。元嘉中。遭其父憂。因毀遘疾。
自無痛癢。唯黄瘠骨立。經歴年歳。諸治不瘳。
因爾發願。願疾愈出家。立誓之後。漸得平復。
如願出俗。住祇洹寺。勤苦超絶。誦法華經三
千遍。常見光瑞。元嘉十六年九月七日夜。見
空中寶蓋。垂覆其上。後不知所終
釋僧翼。呉興餘杭人。少而信悟。早有絶塵之
操。初出家。止廬山。依慧遠修學。勤素苦節。
見重門人。毎誦法華一部。以晋義&T002247;十三年。
與同志遊會稽。履訪山水。至秦望西北。見五
岫駢峯。有耆闍之状。乃結草成菴。稱曰法華
精舍。蔬食澗飮。三十餘年。以宋元嘉二十七
年卒。春秋七十
釋慧進。姓姚氏。呉興人也。少而雄勇。任性遊
侠。年三十。忽悟心自啓。遂爾離俗。止京師高
座寺。蔬食素衣。誓誦法華。用心勞苦。執卷輒
病。乃發願。願造法華百部。以悔前障。始聚得
錢一千六百。時有劫來。問進。有物不。答云。唯
有造經錢在佛處。群劫聞之。赧然而去。於是。
聚集信施。得以成經。滿足百部。經成之後。病
亦少差。因誦法華一部。情願既滿。勵操逾堅。
常迴諸福業。願生安養。未亡少時。忽聞空中
聲曰。汝所願已足。必得生西方也。至齊永明
三年。無病而卒。春秋八十有五。時。京師龍花
寺。復有釋僧念。誦法華。蔬食避世
釋弘明。本姓嬴。會稽山陰人也。少出家。貞苦
有戒節。止山陰雲門寺。誦法華經習禪定。精
勤禮懺。六時不輟。毎旦即水瓶自滿。實諸天
童子。以爲給使也。明。甞於雲門坐禪。虎來
入明堂内。伏于床前。見明端然不動。久之乃
去。又時。見一小兒。來聽明誦經。明曰。汝是
何人。答云。昔時此寺沙彌。盜帳下食。今墮圊
中。聞上人道業。故來聽誦。願助方便使免斯
累也。明即説法勸化。領解方隱。後於永興石
姥巖入定。又有山精來惱明。明捉得。以繩繋
之。鬼遜謝求脱云。不敢復來。乃解放。於是絶
迹。元嘉中。郡守平昌孟顗。重其貞素。惡明
出新安。止道樹精舍。後濟陽江齊之。於永興
邑。立昭玄寺。復請明往住。大明末。陶里董
氏。又爲明。於村立柏林寺。要明還止。訓勗禪
戒。門人成列。以齊永明四年。卒於柏林寺。春
秋八十有四
釋慧豫。黄龍人。來遊楊州。止靈根寺。少而務
學。遍訪衆師。善談論。美風則。毎聞臧否人
物。輒塞耳不聽。或時以異言問止。瓶衣率素。
日以一中自畢。精勤標節。以救苦爲先。誦法
華經。又習禪業。精於五門總彰佛體門。開智慧
門。顯不思議門。諸法
正性門。了無異
自性無礙解脱門
甞寢。見有三人來扣戸。並衣冠
鮮潔。執持花蓋。豫問。覓誰。答云。法師應死。
故來奉迎。豫曰。小事未了。可申一年不。答
云。可爾。至明年滿一周而卒。是歳齊永明七
年。春秋五十有七
釋超辨。姓張。燉煌人也。幼而神悟孤發。履操
深沈。誦法華金剛般若。後還都。止定林上寺。
閑居養素畢命。山門誦法華。日限一遍。心敏
口從。恒有餘力。禮千佛。凡一百五十餘萬拜。
足不出門。三十餘載。以齊永明十年。終於山
寺。春秋七十有三。葬于寺南。沙門僧祐。爲造
碑墓所。東莞劉勰制文
釋法慧。本姓夏侯氏。少而秉志精苦。律行氷
嚴。以宋大明之末。東遊禹穴。隱于天柱山寺。
誦法華一部。蔬食布衣。志耽人外。居閣不下。
三十餘年。王侯税駕。止拜房而返。唯汝南周
顒。以信解兼深。特與相接。時有慕徳希禮。或
因顒介意。時一見者。以齊建武二年。卒于山
寺。春秋八十有五
清信女費氏者。寧蜀人。宋寧州刺史費悦之
女也。出爲羅璵之妻。少而敬信。誦法華經數
年。勤至不倦。後忽得病苦心痛。閤門惶懼。屬
纊待盡。費氏心念。我誦經勤苦。宜有益祐。庶
不於此。遂致死也。既而睡臥。食頃。如窹如
夢。見佛於窓中授手。以摩其心。應時痊愈。一
堂男女婢僕。悉覩金光。亦聞異香氣。璵從妹。
即王琰外族。曾祖尚書中兵郎費愔之夫人
也。于時。省疾床前。亦具聞見。於是。大興信
悟。虔或至終。毎以此瑞。勸化子姪焉
釋某。失其名。住秦郡東寺。有一沙彌。誦法華
甚通利。唯到藥草喩品。靉靆二字。隨教隨忘。
如是至千。師苦責之曰。汝誦一部經。熟利如
此。豈不能作意憶此二字耶。師。夜即夢見一
僧。謂之曰。汝不應責此沙彌。沙彌。前生在寺
側東村。受優婆夷身。本誦法華一部。但其家
法華。當時藥草喩品。白魚食去靉靆二字。于
時經本無此二字。爲其今生新受。習未成耳。
其姓名某。經亦見在。脱不信者。可往驗之。師
明旦就彼村。訪問此家。言畢。問主人云。有可
供養處不。答曰。有之。問曰。有若爲經盡。答
云。有法華經一部。師索取看。藥草喩品。果缺
二字。訪云。是大兒亡婦。生存受持之經。計
亡。已得一十七年。果與此沙彌。年時胎月相
應也。自後頻移歳稔。始得精熟。不知所終
釋淨見。不知何許人。童稚出家。多住崇高及
龍門山。誦法華經。至一萬三千遍。内精修妙
觀。深入禪要。既誦持積久。身力疲困。過二
十餘年後。忽聞住處北邊。有諸小兒。言語鬧
亂。轉覺煩悶。亦不測小兒從何所來。時有一
白頭老公。著白練裙襦。毎來參問云。禪師四
大何如。師答。漸覺羸頓。又不知何處。得多
許小兒。日相煩亂。不復可忍。老公云。師往其
戲處坐。待彼脱衣入水洗浴。師隨抱一小兒
衣還。若來取者。愼勿與之。其若罵師。師愼
勿應答。弟子自來語之。見。即隨老公語。往候
之。諸小兒。果脱衣入池洗浴。乃抱得小兒衣
還房。小兒尋後索衣。見。憶老公言囑。永不還
之。小兒即惡口。毀謗禪師。言及宗祖。師亦
不應。白頭老公尋至。語小兒云。汝入師懷裏。
小兒初不肯從。老公驅逼數迴。始入見懷。沒
在腹内。老公問師。四大何如。見云。氣力勝於
從來。老公尋去。自爾已後。體力休強。禪誦
數倍。識者云。此當是普賢菩薩。令山神驅
諸藥之精。變爲小兒。使其服之。除疾病耳。
淨見。即邈禪師之教授禪法之師也。後不知
所終
釋跋澄。少出家。精神闇鈍。而長齋蔬食。年二
十五。受具戒發心。誦法華經。願生西方。日誦
一行。或至半偈。或都不得。年登八十。方始通
利。後因眠息。夢見一人著朱衣武冠。手把請
疏。開示跋澄云。天主帝釋。遣來奉請。澄答
云。貧道願生西方。且忉利天。雖是勝處。然不
稱貧道所願。朱衣人。於是即去。睡覺。召諸弟
子。述向所夢。明日。又夢七層浮圖。澄身居
第五層上。向西望見。寶繩階道。無有涯際。有
二金剛。執杵在兩廂立。數箇青衣童子。捉白
拂。拂此階道。問童子云。此是何所。答云。此
是西方寶繩階道。來迎澄法師。法師睡覺。述
斯事。語諸弟子云。汝可貿吾三衣六物。作一
供齋。依語營辦。齋前問大衆云。見千佛以不。
衆云。不見。復問。聞非常香氣以不。衆云。咸
聞。齋竟。澡浴剃髮。端坐正念。於是而終
後魏太子中庶子御史中丞陸載。本呉人也。
爲宋武咸陽王義眞行軍大都督長史。後沒
赫連。因即仕魏。有才調。善談謔。而性愛虚
靜。常以佛法爲意。毎誦衆經。賛揚玄眞。末年
精到。經字放光。誦法華經。頻感舍利
釋慧觀。不知何許人。流寓玄津。聽南澗寺仙
法師講。最爲領袖。後忽感惡疾。及開。自勗
誦法華經。至心懺悔。精誠既徹。豁然消食。因
以法華爲業。梁武。勅觀入壽光殿。既不得外
講。因知製義。言味宮商。辭理包富。呉平世子
蕭勸。臨嶺南番州。啓觀往彼。弘講法華。道
俗歸心。毎多祥瑞。後不知所終
王淹。字公遠。瑯琊臨泝人。祖份。尚書左僕
射。父琳。司徒左長史。長公主所生。官至黄門
郎新安太守。專心佛道。無懈晨昏。持誦法華
積有年稔。其第八弟固。亦菜食。誦法華經。淹
亡。與固夢云。吾得生西方無量壽國。胎生在
鐵葉蓮華内。五百歳方得出胎見佛。以誦法
華苦到故。得生西方。以愚癡多疑故。受胎生。
於是別矣。上報汝知。誦經勿懈也
釋僧遷。會稽人。少而博學。多所該通。毎常講
説。著諸經疏。甚有精理。誦法華積五十餘載。
以梁明帝天保四年九月二十七日向曉。夢
見普賢菩薩乘白象。從東方來。手執白物。指
僧遷頂。當時知是普賢。心中驚喜。唯得口稱
南無普賢菩薩。未及施禮。即便覺窹。後不知
所終
釋通子。不知何許人。少出家。住齊寧寺。素與
建初寺忍法師友善。聽靈耀義。甚有思工。誦
法華經一部。不持細行。京師疫疾。染患臨終。
忍師往看。謂曰。受生之處。願相報知。通曰。
從來常慨此事。今冥因善惡。決當相報云。後
得二年。了無報應。至三年正朝。忍往其縁家。
家人併皆山屈。忍住家中守屋。忍凴案。恍忽
之間。見通公來。謂曰。近臨終有契。久欲相
報。事縁不展。今故白知。吾今作太山小吏。亦
無大苦。忍曰。公平生誦經聽講。是徳業人。那
止得此報。答曰。我頼得此耳。若無是者。豈得
如今。言訖而去。忍因精苦。更逾常日
釋慧度。呉興人。聽奉誠寺辯律師。精得大義。
菜食長齋。誦法華經金剛般若。忽染疾暴亡。
五日還活。自説見閻羅王。服遠冠衣纓。如今
王者。侍衞亦然。始時儀容温雅。亦判罪人事。
便大瞋怒。鬢面動異。問度。有何業。答。誦法
華經。王聳然彈指。又問。更誦何經。答。金剛
般若。倍更駭肅。召出金床。與度坐。請誦。一
遍究竟。王曰。此功徳不可思議。法師年壽未
盡。亦以經力扶持。猶延二紀。後果得二十四
年。陳文帝元嘉時亡。春秋七十餘矣
釋僧歡。未詳其姓氏。出家。住金陵治城寺。本
羸病。乏氣力。乃至心於寺塔下懺悔。祈請懇
到。誦法華經不輟。於少時間。欝然膂力。寺塔
前。有兩石師子。形甚重大。歡忽以兩臂。各
貫師子腹下。&T016254;之而走。行十許里。都不覺倦。
梁高祖。聞而駭之。乃勅罷道。隷裴邃北征。
而殞
釋僧定。不知何許人。住江陽禪衆寺。誦法華
經一部。甚好聲韻。不能謹節。流宕塵俗。然毎
感諸天童子。爲之給使。有時醉臥。法衣離身。
自然卷襞。引被整覆。衣脱泥垢。未暇浣治。迺
復取之。久以香潔。或瓶水自滿。或地恒掃淨。
定醉眼憙唾。一時酒醒。見天童子在前。遍身
沾唾。自爾折節。遵修戒業。後不知所終
釋智登。不知何許人也。幼懷道徳。於匡山大
林道場。誦法華經。曉夜不息三年。已後意想。
忽見空中有銀殿。當其頭上。渉歴三載。銀殿
稍近。臨其頂上。如是經久。所覩銀殿。乃變成
金殿。稍稍轉迫。遂入房内。開眼閉眼。常在床
前。久之。登試念輕身入殿。便見已居殿坐。甚
覺怡悦。作意欲出。即還在本床。如是歴試。數
十迴。彌生篤信。登既積行年歳。近遠稱傳。求
受歸戒者。傾心日積。但耽好幽靜。厭毒。塵
諠。造請百方。莫能引致。後因晋安王。從雍州
下還陽都。累信祈請。冠蓋相望於道。王云。法
師若不降屈。弟子鵠佇。終不寢食。王既苦請。
兼傾郭道俗。懇到要屈。登於是。暫順物心。下
郭赴信。與王相見。王即申弟子之禮。次郭邑
道俗。求乞受戒。登云。白日喧雜。心多散亂。
期在夜分。於是。道俗傾渇。夜集寺内。登乃出
庭前暗坐。不許燭。大衆已集。合掌一心。登即
説戒相。至受歸依正法戒。脣吻放光。遍照一
衆。衆既覩光。悲喜交集。競事禮拜。聲音喧鬧。
不得受戒。登即閉口不語。光不復出。登云。本
欲受菩薩戒。不欲期在禮光。今那見光競禮。
癈於受戒耶。戒本云。戒光從口出。此證戒相
也。非是戒也。向者始欲授戒。大衆即便喧鬧。
戒法未起。宜更從初而始。大衆默聽。還説戒
相。到歸依正法戒。口中還即光出。大衆復起
禮拜。沸鬧聊亂。已復不得進戒。登又約勒。誡
令靜聽。喧鬧逾甚。夜過徹曉。城市相傳。竟來
觀看。遂不得受戒。明日登即歸山。還見金殿。
因乃向諸同行人。説其所見云。登今者升殿。
不復來矣。於是數日而終
釋正則。不知何許人也。宿植芳因。早敦信悟。
落釆之後。即誦法華。甞與治城寺素法師。一
夏同住。素。于時爲人講法華經。夜須看讀而
燈滅。欲出外取火。聞則師誦法華經。聲韻甚
高。意稍嫌之。欲過語則。開戸擧簾將出。乃見
滿寺人馬。帶甲持鉾。或坐或立。向則房看。素。
於是不復敢出。退還所住。須臾斷契。又更
擧簾。仍見向者人馬。立在空中。驗知是天神
來聽。明日以問。則云。昨夜誦經。不覺聲高。
但弄快耳。素後毎向人讃説。聞者増信
庾詵。字彦寶。新野人也。其先周大夫。後六世
祖陷。晋散騎常侍遂昌縣侯。祖纂之。字道
及。安西參軍。父叔。宋道茂。丞相參軍。詵幼
勤學藝。長而精熟。緯候經史。書基算射。機巧
畫繪。莫不該通。深愛泉石。造次不忘。有宅十
畆。山池居半。弟子城等。多爲邦邑。毎有眞
擧。一爲此用。不治産業。衣食蔬弊。甞遇火。止
出書數簣。坐於池上。有爲火來者。答云。唯恐
損竹。詵從沮中田舍還。載米百五十斛。有人
寄載三十斛。既至州。彼人云。君有三十斛。我
有百五十斛。詵默然良久。竟無一言。隨其所
取。口不復説。有疑其隣善人爲盜者。遂相據
劾。事事欵伏。詵矜之。以書質錢二萬。令門生
僞爲偸。親戚請代備之。其人辜釋。謝詵。詵
曰。吾矜天下無辜。本不期爾報謝。平生無所
遊狎。河東柳惲。瑯琊王秀。蘭陵蕭頴曹。並相
欽尚。欲與之交。詵不顧也。嘯咏風雲。研竅空
有。以此自足。梁普通十年。湘東王在蕃。授記
室參軍。不就。宅内立道場。旋遶禮懺。六時不
輟。誦法華經。日夕一遍。三十餘年後。數夜之
中。必有道人。自稱願公。容止非凡。聽誦讃
歎。呼詵爲上行先生。授香而去。中大通四年
三月十一日。中時臥。驚覺曰。願公復至。當不
得停。會無痛惱。顏色不變。言終而卒。年七
十八。捨園宅爲寺。即若上行。甞謂帝王世
紀乘繁省之中。更撰帝歴二十卷。續郭璞周
易新林二十卷。江陵記一卷
釋寶玦。張孝秀弟也。出家住匡山寺。誦法華
經。甚得通利。而不能善攝身口。梁邵陵王嫌
之。夜遣二人。密往殺玦。玦時在床臥息。忽夢
見四人到床前。手搖玦云。邵陵王遣人來殺
汝。汝那得安眠。玦因驚覺。即起向後開門。仍
覺前戸有人入聲。心轉惶怖。出至房後。本
有池水。由來未經渉入。不測淺深。恍忽之間。
忽見一船。二人倚篙待之。玦乃上船。到彼岸
竟。即見邵陵王所遣二人。已在池邊。但礙水
不得過。玦自後折節讀誦。善能斷契。人所倣
効。時人。呼爲廬山殺契者。是也
釋志湛。齊州山莊人。是朗公曾孫之弟子也。
立行純厚。省事少言。仁濟爲務。毎遊諸禽
獸。而群不爲亂。住人頭山邃谷中銜草寺。寺。
即宋求那跋摩之所立也。讀誦法華。用爲常
業。將終之日。沙門寶誌。奏梁武曰。北方山莊
縣人。今住銜草寺。須陀洹果聖僧者。今日入
涅槃。揚都道俗。聞誌此告。皆遙禮拜。故湛之
亡也。寂無餘惱。端然氣絶。兩手各舒一指。有
西天竺僧。解云。若二果者舒兩指。驗湛初果
也。收葬于人頭山。築塔安之。石灰埿塗。鳥獸
不敢淩汚。今猶存焉。又范陽五侯寺僧。失其
名。常誦法華。初死之時。權殯提下。後遷改
葬。骸骨並枯。唯舌不壞。雍州有僧。亦誦法
華。隱于白鹿山。感一童子常來供給。及死。置
屍巖下。餘骸枯朽。唯舌如故
梁太清四年。湘東王。號爲承聖。遣大尉王僧
辯。征侯景。次南陵。僧辯。遣憑法慧。至江北
督軍資。法慧暴亡。經五日便穌。説云。至閻羅
王所。階下見一僧。王先喚僧。上問。生時何
業。答云。誦法華經。王遣人取高座。座至精
妙。僧升座。誦得四紙許。王起到座前。頂禮三
拜。遣人送之上生天道
弘賛法華傳卷第六



弘賛法華傳卷第七
  藍谷沙門慧詳撰
誦持第六之二
  北齊靈巖寺東林僧
北齊并州看山掘地得舌
北齊壽門山頂釋道樹
北齊釋靈偘老矩師附
陳交州僧都釋法愛
陳壽春曲水寺釋法慧華手尼附
東闍梨附
隋光祿大夫陳陵妻章氏
隋齊州靈巖寺釋僧生
隋瑯琊居士王梵行
隋江都縣釋慧向尼法
潤附
 隋高邙釋寶通
隋江陽永齊寺釋僧映 隋清信士陸淳
隋淨道寺釋法朗 隋禪居道場釋慧斌
隋長樂寺釋慧偕 隋天台山釋智越
隋鄂州神異釋僧朗
隋黄州隨化寺釋玄秀
隋始與釋慧峙  隋楊州長樂寺釋智業
隋并州人高守節
高齊時有僧。失其名。在靈巖寺東林。誦法華
經。毎精誠懇到。中表潔淨。焚香禮佛。以求證
驗。初有大蛇及雉鹿等。倶來立聽。誦訖乃散。
中時即山神將食。自來供養。後忽見光明。從
東山而下。有大菩薩。乘六牙白象。大衆圍繞。
直至其前。僧望光禮拜。慶悦深至。疑義闕文。
皆爲敷釋。餘衆但聞異香。經久方隱
齊文成世。并州東看山側。有人堀地。得見一
處土。其色黄白。與旁有異。尋見一物。状人兩
脣。其中有舌。鮮紅赤色。以事聞奏。問諸通
人。無能知者。沙門大統法上奏曰。此持法華
者。六根不壞報耳。誦滿千遍。其微。驗乎。乃
勅中書舍人高珍曰。卿是信向之人。自往看
省。必有靈異。宜遷置淨所。設齋供養。珍奉勅
至彼。集諸持法華沙門。執爐潔齋。遶旋而祝
曰。菩薩涅槃。年代已遠。像法流行。奉無謬
者。請現感應。纔始發聲。此之脣舌。一時鼓
動。雖無聲響。而相似讀誦。諸同見者。莫不毛
竪。珍以状聞。詔遣石函藏之。遷于塔室云云
釋道樹。壽春石澗人。蔬食長齋。誦法華一部。
禪思通徹。遠近欽敬。住壽門山頂寺。時住聚
落。應赴齊供。就他乞衣食者。必是爲之轉厄。
將物永去。災障轉移。退物更還。禍即不滅。有
人姓鄭。請樹宿齊。誦經始訖。端坐思念。忽
云。徴相不好。見一棺木。破某處入。從某處
生。於是。合家次第來問。並云非也。至少新婦
曰。或是汝耶。宜好用心。少時。此婦因産而
卒。又一時。諸尼在鄭寺。共學經聲。樹來觀。
歴到一沙彌尼。斂眉語曰。爾須懺悔。更二年
嬰百牛疾。乞活道路。果如其言。預記多驗。年
九十餘卒。即天保中也
釋靈偘。未詳何人。識見聰敏。毎誦法華。初誦
經竟。便感惡疾。即訴其師云。偘聞。受持法
華。得六根清淨。云何偘誦。乃感斯疾。其師
云。汝誦經時。作若爲方法。答云。誦時。或不
洗手。或復袒。乍安脚後。乍置床頭耳。師云。
此是護法善神。讁罰汝也。非關經無感徳。汝
可懺悔。於是。作素木函。盛經頂載。在殿内行
道。除大小便及以食飮。專自苦到。乃至頭破
血流。自咎自責。如是經歴三年。於五更向曉。
有人叩佛殿戸。喚令便開。偘初不肯云。其是
罪人。何處有閑傭相與開門。喚之不已。遂爲
開之。見一老公。鬚鬢皓白。手捉一杖。即連打
偘云。汝從今去。更敢輕慢法華經耶。應打之
時。身瘡除愈。四大平復。天明視殿前。見有
象跡。始知此老公是普賢菩薩。來降滅罪也。
自爾。改懺悛革。精勤習誦。後不知所終。又老
矩師。亦以法華爲業。誦持。即覺口中別有甘
味。非世所有。故誦之。不欲息也
釋法愛。長沙人也。少而出家。不能蔬節苦行。
誦法華經甚通利。兼聽三論。隋陽晋征交阯。
値交人反亂。愛隨例藏避。忽爲五賊所得。置
在一處。口云。待我食竟。殺却道人。愛乃見壁
邊有一槊子。挾將出外。向北直走。値一大樹。
隱立樹邊。賊食竟起。遂遙似見愛。竟往趣
之。近便不覩。自相謂曰。向者遙見道人。比至
不見。當是去竟。愛一心捉槊不敢動。賊迴首
遠相望。如有所矚。忽云。道人已去。宜共逐之。
遂奔馳竟往。愛。於是向北走。到一棘林。即投
中隱避。乃遇兩虎相抱而臥。虎見愛來。並擧
頭看愛。愛轉惶懼。口云。二檀越。貧道被賊
逐。急投檀越。願時將接救護。二虎即出外。奮
迅驚吼。賊便退散。愛又北走。虎隨追之。到
一水邊見人。持數片飮食授與愛。愛受而食
之。乃是煎膏粄也。氣味甚美。即便渡水上洲。
虎亦捨去。仍宿洲上。又遇二人。亦同在宿。大
設異味。至曉方別。仍又囑云。但北向行。自當
得脱。於是北出三十餘里。乃逢知舊。亦同避
賊。相見歡喜。始得免脱。愛後向道俗説之。不
知所終
釋法慧。未詳氏族。出家住壽春曲水寺。蔬
食長齊。不受嚫施。無貪無瞋。心行調善。布
衣獘衲。不居房室止有繩床。在歩廊下。誦
法華經一部。誦時。口必有密光。看者。皆見
照於擔宇。年七十五而終。即陳宣時也。又
&MT05132;縣比丘尼花手。誦法華經。適通第一。右
手爪上即生一花。形如&T042561;菜。如是誦五卷。五
指爪上。生於五花。次誦第六第七。掌内又生
二花。形大於前。州境因呼爲花手尼。尼亦無
甚苦節。陳武帝。召見看之。後不知所終。又長
干寺東闍梨者。誦法華經。甚有節行。毎有所
誦。瓶水。夏冷冬温。略爲常候
清信女章氏。隋右光祿大夫陳陵妻也。誦法
華經。毎悔四體羸乏。不堪久誦。忽夢僧。持一
椀藥作黄色。來在章前。與之令服。已經少時。
因腹痛驚覺。腹痛既甚。即使喚陵尋至。章云。
世人道。若夢見道人。多是鬼。今夜忽夢服道
人藥。即是服鬼藥。決死不疑。語頃乃令陵避。
須臾下痢。純作薫色。似夢所見。痢竟。所患都
差。自後四體休健。常能讀誦。日夜一遍。無
復困極也
釋僧生。不知氏族。或云。衞州人。以開皇六
年。至齊州界。其人。室無定所。但有伽藍之
地。不問有僧無僧。仍於中住。乞食誦經。限滿
千遍。然後一移。其年。至靈巖寶山道場。於蘭
若中。住誦經。爾夜。山神將數十人來聽。生問
曰。檀越何神。答云。弟子。是北山神。住此已
來七百餘年。今聞法師誦經。故來聽之。屈師
爲誦。良久乃去。自後常爾。生於後出往相州。
建造經藏。旬月而成。意欲於眼中燃燈供養。
而不能得出眼精人。於是。營得一刀子長五
六寸。并錢一貫。入山覓獵師。師云。不用師
錢。但與弟子刀子。獵師即爲出眼竟。身青瘀。
然後乃穌。穌竟。語獵師云。可以火熟。此瘡。
獵師以火*熟之。然後還相州法藏寺。燃燈
供養。誦經不息。若欲析請舍利。暫爾斂心。即
降三五。或時。七日伏念。便盈百數。近遠道
俗。深敬慕之。開皇七年卒矣
清信士王。梵行。瑯琊臨沂人。小失兩眼。其母
慈念。口授法華。至年十三。一部通利。仍晝夜
誦習。憑心專到。誦得一萬七千遍。雖目無覩。
而行來不須前導。自識坑坎。能織席箪。縫衣
書疏。勝有眼人。人咸疑其別有所得。蔬食持
齊。永無妻娶。年七十一。開皇六年終。屍陀草
野。鳥獸不敢近。肉既消盡。唯餘白骨。舌方出
口。長一尺餘。色如蓮花。其弟慧義。以塼函盛
之。久而不爛
釋慧向。俗姓劉氏。彭城人。甚有道素。衆所知
識。省事務。唯誦法華。來到江都縣。寄故亭村
住。年一百二歳。初無疾病。而忽云。貧道當
行。與檀越別。於是端坐而終。村人輿出林間。
未敢埋殯。經一七日。其屍忽自仰臥。初申後
屈已合掌。了不爛壞。轉久但乾辟而已。村人
埋之於銅山之側。採樵人。時有聞誦經聲。不
知的。在何處。揚州總管府司馬趙元恪。因公
行次。從向墓傍過。見一莖蓮華。生於陸地。怪
而訪之。村人云。是慧向師之塚。此僧生存。誦
法華經。或當是其所致。乃堀而視之。唯白骨
口中。其舌如舊。紅赤柔軟。都不變壞。從此
舌根。生此蓮花。因遂聞奏。表其靈異。又起七
層塼塔。塔今見在。又比丘尼法潤。姓陳。丹陽
人也。住三昧寺。誦法華經。甚有道行。死後。
屍陀林野。以施蟲獸。經停百許日。蟲鳥噉食
都盡。唯舌與心。宛然倶存。舌猶赤色。而心稍
如黒耳。其縁家子弟。乃收葬起塔
釋寶通。不知氏族。高&MT05132;人。無餘知解。唯誦法
華經第七卷呪數篇耳。而忽自見鬼物。有楊
橋村趙家婦。爲村神所魅。通當過到神舍。神
乃起迎請座。通謂神曰。居近人村。應爲作益。
何仍魅他婦耶。神曰。非弟子咎。此是群下
耳。當爲治之。即遣小吏。喚得魅神來到庭前。
罰之一百流血。趙婦因是得差。又問神曰。彼
白露村神。與此相關不。神曰。亦相關耳。通
曰。彼村有郝家婦。爲彼村神所魅。能令差不。
神曰。可得。即遣喚彼白露村神。亦罰一百。
郝家婦尋差。於後。趙氏妻。舊疾還發。歌吟竟
日。主人告通。通此往。即見前得罰之神。在病
人傍。通語曰。前言永去。今那得來。吾當誦
呪。神乃叩頭。求哀乞得歸。不煩呪也。神於是
遙去。因爾永差
釋僧映。未詳氏族居貫也。少出家。住江陽永
齊寺。誦法華經。至于年老。誦習無輟。與一
法師竝房。法師意常嫌誦經聲高。妨癈看讀。
請騫師諫之。爾日初夜月朗。僧映依常誦經。
騫師欲往諫止。開戸望見。映房前。有數千人。
身著鉀鎧。持弓帶仗。叉手胡跪。以聽誦經。
騫師即退歸房。明日備向此法師。述昨宵所
見。共往懺悔嫌怪之罪。映。若凡常行往。恒聞
前後似有鉀仗之聲。開皇年中。卒於寺矣
清信士陸淳。呉人也。誦法華經一部。蔬食長
齊。以大業二年五月。染患甚篤。經十餘日。於
後四日四夜。仰臥看屋。了不暫眴。有知識叡
師。因來看疾。問。何所覩耶。其答云。佛記淳
當生炎摩天。今見彼天宮堂殿。林木城闕。諸
天徒衆。看之致樂。不覺倦也。過四日。身亡」
釋法朗。俗姓張。河北武城人也。幼而出家。唯
修練行。住彭城郡南山淨道寺。爲沙彌時。誦
法華經。自少至老。誦習無懈。至年五十三。開皇
十三年死。得七日。見閻羅王。王前有六道人。
王問初一僧。有何徳業。初人答。誦維摩經。王
曰。度南邊立。問第二僧。有何徳行。答。誦涅槃
經十卷。王曰。亦南邊立。問第三僧。有何徳業。
答。誦金光明經。王曰。亦南邊立。問第四僧。
有何行業。答。講涅槃經。王曰。度西行立。問
第五僧。有何徳行。答。講十地論。王斂眉而言
曰。度北行立。第六問法朗云。有何行業。答。
誦法華經。王曰。度東行立。問六僧竟。遣人。
領北行立者。向地獄道。領西行立者。向畜生
道。領南行三僧。向人道。語向三道者云。去不
得歸。次語法朗。領往天道。令見其生處。可放
還家。賜壽八十五歳。朗後天宮還。忽然而
活。看左臂上。隱隱有赤字。作八十五歳字
釋慧斌。俗姓胡氏。出家。住豫章郡禪居道場。
後師事天台智顗。祈求出家。蔬食長齊。精苦
尤甚。隱居&MT03032;山。杜絶人物。誦法華經。初誦經
竟。即燃左手第四指。以爲供養。如此日限三
遍。自是累年毎有殊香熏馥房戸。又聞彈指
感動居隣。以大業八年八月捨命。春秋四十
有四。未亡之前。自覩神人現形數丈。而爲作
禮。稱歎持經功徳。因言。法師當行。躬願陪
從。又寺僧智海。實行人也。夢法師云。今生兜
率陀天。接奉無由。便此辭別。深相勸課。使共
行道。身亡以後。形體長大。倍於平昔。斂以舊
衣。三分蔽一。道俗驚異。莫詳其理。遺言付
囑。令身施衆生。同學僧顗。賛成其志。收骸。
建立方墳於尸陀之所洪井巖焉
釋慧偕。俗姓劉。海陵人也。年九歳出家。事江
都郡長樂寺盈法師。爲弟子。年至十七。方誦
法華。十八。師便遷化。唯餘第四卷見寶塔品。
已後未過。年二十二。遂染時患。當時困篤。唯
一心念觀世音勢至。及所誦經。請救免厄。忽
夢有人。來追慧偕。及同寺智達。將去。經渉山
嶮。履踐蓽蕕。俄頃到一處。如今府寺。行牆屋
宇房廊宛然。兵衞森列。執持器仗。入門望見。
一人戴烏紗帽。身著白衣。甚好鬢面。在廳上
坐云。是閻羅王。傍無侍衞。此追攝人。送文
書。舒王前案上。王即判偕等二人。取爲左右。
偕訴云。願誦法華經。餘半卷未度。及功徳未
了。所以不愜。王又判放偕。遙見放字分明。王
即喚向所追慧偕人來脱衣。復喚得一人。頭
有角形。状如今鬼卒。手捉長鞭。撻此人。偕
便驚覺。喚觀世音彌勒。斯須臾。乃見一梵僧。
手把楊枝。復有一俗人。如今維摩詰像。手&T016254;
銅娑羅水。此僧。即持楊枝拂偕。取水賜漱。
問。病得幾日。偕答。五日。僧云。六日當差。至
明朝。即鼻中瀉血。便即解醒。偕病差後。經停
少時。知達染患。首尾七日。便即命過。偕平復
如故。已後罄捨身資。造彌陀觀音勢至等像。
又造法華思蓋等雜經。二十餘部。至大業十
二年。偕年四十三。後不知所終
釋智越。姓鄭氏。南陽人也。少出家。早離塵
俗。後到金陵。便値智者。北面投誠。授以禪
法。深達五門。窮通六妙。誦法華經。萬有餘
遍。瓶水自盈。經之力也。學徒雖衆。最居稱
首。臨海露山精舍。巨有靈異。智者毎令影響。
晦跡已後。台山一衆。斯焉是屬。大業十二年
十一月二十三日。寢疾經旬。右脇而卒。春秋
七十四。臨終之日。山崩地動。境内道俗。咸
所見聞
釋僧朗。一名法朗。俗姓許氏。南陽人。年二
十餘。欣欲出家。尋預剃落。棲止無定。多住
鄂州。形貌與世殊。有奇相。飮噉同俗。爲時共
輕。常養一猴一犬。其状偉大。皆黄赤色。不狎
餘人。惟附於朗。日夕相隨。未曾捨離。若至食
時。以木盂受食。朗噉飽已。餘者用餧。同器食
訖。猴便取孟戴之。騎犬背上。先朗而行。人
有奪者。輒爲所咋。朗任犬盤遊。略無常度。陳
末隋初。行於江嶺之表。章服麁弊。威儀越序。
杖策徒行。護養生命。時復讀誦諸經。偏以法
華爲志。素乏聲&T004535;。乃潔誓誦之。一坐七遍。如
是不久。音韻諧暢。或如箏笛。或似風雷。縱任
抑揚。文句明了。而脣吻不動。轉起喉中。傍人
觀者。視聽皆失。其誦必以七數爲期。乃至七
十。七百。七千。逮于七萬。然臂脚及手甲。縮
任懷。有若龜藏。時同肉聚。或往酒席。同諸
醼飮。而嚼噍猪肉。不測其來。故世語云。法華
朗。五處倶時縮。猪肉滿口腹。或復巡江洄泝。
拱手舟中。猴犬在傍。都無艤棹。隨意所往。
雖凌犯風波。瞬息之間。便達所在。大業末歳。
猶未塵飛。而朗口惟唱賊。朝夕不息。官人懼
以惑衆。遂幽而殺之。襄陽法琳。素與交遊。
奉其遠度。因事而述
釋玄秀。未詳氏族居貫。少出家。住黄州隨化
寺。性清愼温恭。爲志常誦法華。毎感微異。未
以爲怪。時屬炎暑。同友遂涼。遣召秀來。欲有
談笑。既至房前。但見羽衞嚴肅。人馬偉大。怖
而返告。同往共觀。如初不異。轉至後門。其徒
彌盛。上望空中。填塞無際。多乘象馬。類雜鬼
神。乃知其感通也。置而却返。明晨慚謝。朋徒
遂絶。秀專斯業。隋末終寺
釋慧峙。未詳氏族。始興人也。少而道素。勤於
聽習。誦法華經。凡三千餘遍。年二十三。正聽
律。忽染時患。經渉數旬。乃夢有人將峙。到一
所牆院。赤白一如官舍。入門即見貴人。形長
八九尺。身著絳紺袍。戴烏紗帽。云。是閻羅
王。王問。師作何徳業。峙答云。少來誦法華經。
王云。可誦。峙即覺昇一高座面向西。誦法華
經第二卷。到譬喩品中譬如長者有一大宅
便住。王即起云。法師還去。命二人送。一人姓
陳。一人不記。送出到路側。將峙入一棘林中。
斷峙身爲兩段。人各捉一段。到河水邊洗之。
竟仍擲過傍岸。因即醒悟。疾亦輕損。數日平
復。即能聽誦。又年五十五時。身又染患。忽夢
見在始興果心寺浮圖上立。有人推下云。乞
汝八十餘年命。因即痊愈。到大業十三年。年
八十二歳。後不知所終
釋智業。俗姓揚氏。少小出家。住揚州長樂寺。
精勤戒業。誦法華經。文句通利。猶若瀉瓶。隋
大業末年。字文化及在揚州作逆。殺煬帝
於宮闈。于時天下崩離百姓飢饉。居人波迸。
米升萬錢。智業。時在別院。居一小屋。專誦不
輟。遂餓死房中。無人收葬。此屋因復傾倒。智
業屍骸。竟在其下。及義寧初。平定之後。其處
忽生一莖蓮花。光色開敷。異常鮮麗。道俗驚
嗟。莫知其故。時寺僧有耆舊者。乃悟曰。此
地。曾有一僧。專誦法華。于時。既屬喪亂。於
茲捨命。無人埋殯。骸骨在此。必是僧之靈也。
乃尋堀花根。果得骸骨。其青蓮花。乃從髑髏
中舌根下生。舌如生存。都不爛壞。寺衆。乃將
舌及華上堂。鳴鐘集衆。爲轉法華。其舌聞經。
猶能振動。道俗聞之。觀者如堵。莫不嗟歎。
咸發勝心矣
隋并州人。高守節。家代信奉。而守節尤爲精
到。年十六七時。曾遊代都。道遇沙門。年可六
十。自稱海雲。與之談叙。因謂曰。兒能誦經
不。答曰。誠其本心。雲。即將向五臺。至一處。
見三草屋。纔得容身。乃於中止。教誦法華經。
在外乞求。給其衣食。節。屡見胡僧來至。與師
言笑。終而歸去後。雲輒問曰。識向胡僧不。
曰。不識。雲貌似戲言曰。是文殊師利菩薩。
節。雖頻承此告。未悟其旨。後忽使節下山。就
村取物。仍誡曰。夫女人者。衆惡之本。壞菩提
道。破涅槃城。汝向人間。宜其深愼。節敬諾。
受教下山。中路乃見一女人。年十四五。衣服
鮮花。姿容雅麗。乘一白馬。直趣其前。扣頭向
節曰。身有急患。要須下乘。馬好跳躍。制不
自由。希君扶接。濟此微命。節遂念師言。竟不
迴顧。女亦追尋數里。苦切其辭。節執志如初。
俄而致失。既還本處。具陳其事。師曰。汝眞丈
夫矣。雖然。此是文殊師利菩薩。節尚不悟。猶
謂戲言。然。於此誦經。凡歴三載。法華一部。
甚得精淳。後聞長安度人。心希剃落。晨昏方
便。諮師欲去。師云。汝誦得法華。大乘種子。
今已成就。汝必欲去。當詢好師。此之一別。難
重相見。汝京内可於禪定道場。依止臥倫禪
師。節入京求度。不遂其心。乃往倫所。倫曰。
汝從何來。答。從五臺山來。和尚。遣與師爲弟
子。倫曰。和尚名誰。答曰。名海雲。倫大驚歎
曰。五臺山者。文殊所居。海雲比丘。即是華嚴
經中善財童子。第三大善知識。汝何以棄此
聖人。千劫萬劫。無由一遇。何其誤耶。節乃始
悟由來。恨不碎其身骨。而愚情眷眷。猶希再
覩。遂辭倫返迹。日夜奔馳。及至故處。都無
所見
弘賛法華傳卷第七



弘賛法華傳卷第八
  藍谷沙門慧詳撰
誦持第六之三
  唐藍田山悟眞寺釋慧超善思
唐蒙陽長韋仲珪 唐左監門校尉李山龍
唐伯濟國釋慧顯 唐隱居釋法智
唐雍州高逸釋遺俗 唐驪山高逸釋法喜
唐金陵棲玄寺釋道瓊
唐雍州寶雲寺釋智友
唐藍田山悟眞寺釋法誠楊難及
唐攝山棲霞寺釋智聰
唐絳州徹禪師所教癩人
唐京西南福水郷史呵誓釋道
正附
唐提州永福寺釋玄眞 唐高逸釋正則
唐丹陽人陰明觀 唐雍州藍田謝智藏
唐臣山高逸釋慧津
唐西京辯才寺釋道璡洪粲
唐雍州觀道士史秦州權
氏女附
唐左肅機崔義起突厥侍女
唐西京興善寺釋萬相楊州道
藝附
唐西京淨影寺釋智藏
唐雍州高逸釋弘照履信
唐蘇州混山縣尼
更有廿八人録名居後
釋慧超。俗姓范氏。丹陽建元人也。少有遠量。
温雅明達。蕭然有拔塵之想。於是研窮祕藏。
用成其願焉。誦法華經。以爲恒業。時光州大
蘇山慧思禪師。悟一乘之妙義。明三觀之奧
旨。超聞之。與天台智者。仙城慧命。契結良因。
累年尋詣。禪師。常語衆曰。超公得忍人也。
會稽淨業法師。卜居藍谷。欽超道徳。親自邀
請。共隱八年。常勤六度。又甞法令嚴峻。禁勒
沙門。超。潜伏瓦窯。綿歴三紀。後時難廊清。
拂衣而去。告窯主曰。貧道。此中誦法華經。已
千餘遍。可掃灑供養。勿更用之。其人不信。仍
修舊貫所燒之瓦。遂變作蓮華之形。周植四
壁。遠近見者。咸歎異之。又甞在寺誦經。有
一猛獸。來聽超誦。兼爲受戒。以手撫之。略如
家犬。語曰。檀越好去。即依言而返。感徹幽
明。難以具記。後臥疾。弟子流涕跪問。答曰。
吾之常也。長生不忻。夕死不慼。乃面西而坐
云。第一義空。清淨智觀。奄然長往。年七十有
七。即武徳五年十二月六日也。自超九歳入
道。即誦法華經。凡五十餘年。向二十千遍。有
門人善思者。亦誦法華。萬有餘遍。臨終之日。
幡華音樂。紛聒空際。在寺僧衆。咸悉見聞。又
自見華臺迎之。思乃端然拱立。合掌而化。遠
近觀者。如堵牆焉。不許葬埋。施諸飛走
清信士韋仲珪。臨邛人也。天性孝悌。爲里所
敬。年十七。群表尤異。爲蒙陽長。父廉。自資
陽郡。亟以老歸。武徳中。遘病。仲珪不釋冠帶。
勤於孝養。父之卒也。謝遣妻妾。廬於墓老。尤
信佛教。誦法華經。晝即負土成墳。夜即專誦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