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弘賛法華傳 (No. 2067_ 惠詳撰 ) in Vol. 51

[First] [Prev]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067

弘賛法華傳卷第一
  藍谷沙門惠詳撰
  圖像第一第一卷翻譯第二第二卷
講解第三第三卷修觀第四第四卷
遺身第五第五卷誦持第六第六卷第七
卷第八卷
轉讀第七第九卷書寫第八第十卷

圖像第一
  西域祇洹寺寶珠寶塔内説此經像
西域擬前説法金像
西域鷲峯山説此經像
宋釋惠豪造靈鷲山圖
後魏太祖造耆闍崛山圖
晋殷夫人造法華臺 宋謝婕妤造法華寺
後魏太常卿鄭瓊造法華堂
晋釋惠力造多寶塔
宋劉佛愛造多寶寺多寶塔
齊舍人徐儼造石多寶塔
唐悟眞寺釋法誠造多寶塔法華塔法華
臺唐國子祭酒蕭璟造多寶塔
宋路昭太后造普賢像 宋釋道冏作普賢

宋釋僧苞作普賢齋
案祇洹圖云。前佛殿東樓上層。有白銀像。像
内有七寶樓觀。樓觀内有寶池寶花。花上有
白玉像。池中蓮花内。有白銀塔。於塔心中。有
眞珠塔。塔内有釋迦多寶二像。説法花經第
七會者。又云。妙法華經。事同花嚴。波若多會
説之。今之所翻。當第三會。又云。複殿四臺五
重。上層有吠摩尼珠。此珠。過去諸佛。曾於
中説法花。三變淨土。隨經所有。於中具現
案西域書傳。中天竺摩掲陀國恒河南有故
城。周七十餘里。荒蕪歳久。基趾尚存。昔人壽
無量歳時。號拘蘇摩補修羅城。唐言香花宮
城。逮人壽數千歳時。更名波吒釐子城。是巴
連弗邑也。去此城西南四百餘里。渡尼連禪
河。至伽耶城。城西南二十餘里。至菩提樹。金
剛座等。菩提樹東。渡大河入大林野。行百餘
里。至鷄足山。鷄足山東北百餘里。至大山。入
山東行六十餘里。至上茅宮城。此城即摩掲
陀國之正中也。故先君王之所都。多出香茅。
故以名之。崇山四圍。以爲外郭。西通狹徑。
北闢山門。周一百五十餘里。樹木春榮。皆作
金色。初頻婆娑羅王。都此。城中編戸之民。頻
遭火害。衆庶嗟怨。不安其居。因令國中。若有
不謹。遷之寒林。寒林者。棄尸之所。俗謂不祥
之地。須臾王宮先自失火。王謂臣曰。成其遷
矣。遂令太子監國。躬出茅城西北四五里。因
而舍之。時吠舍釐王。聞頻婆娑羅王野處寒
林。整集戎旅。欲襲整不虞。邊候以聞。乃建
城邑。以王先舍於此故。稱王舍城。官屬士庶。
徒家焉。或云。是阿闍世王所立。至無憂
王。遷都波吒釐城。以王舍城。施婆羅門。今此
城中。無復凡庶。唯婆羅門減千家耳。茅城東
北十四五里。至耆闍崛山。唐言鷲頭。亦云鷲
峯。接北之陽。孤標特起。既棲鷲鳥。又類高
臺。空翠相映。濃淡分色。如來御世。垂五十
年。多居此山。廣説妙法。即説此經之處也。故
經云。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佛在世時。頻
婆娑羅王。爲聞法故。興發人徒。自山麓至峯
岑。跨谷淩巖。編石爲階廣十餘歩。長五六里。
中路有二小塔。一名下乘。即王此徒行以進。
一名退凡。即簡凡人。不令同往。其山頂。東
西長南北狹。臨崖西垂。現有甎舍。高廣奇製。
東闢其戸。如來在昔居中説法。今作説法之
像。量等佛身。唐沙門玄奘。俗姓陳。洛陽人
也。早歳出家。夙資慧解。遍師名匠。洞曉眞
詮。以爲攀條者見微。挹流者識淺。乃殉躯命
於絶域。馳丹素於幽極。以貞觀之初。發迹西
邁。周旋往返一十七年。所獲經論。具如別記。
於彼中天竺國。請得擬摩掲陀國鷲峯山説
法花經金像一躯。通光座高三尺。色相超挺。
妙絶人功。頂戴瞻仰。實萬恒倍。至止之後。
摸寫無窮矣
宋景平元年。瓦官寺沙門帛惠高。造靈鷲寺。
有沙門釋惠豪。智見通敏。巧思絶倫。於中製
靈鷲山圖。奇變無方。欝似覩眞。其山林禽獸
之形。天龍八部之状。歴代未有。自茲始出。龕
成之後。傾國來觀。後世造龕。皆以豪爲式。其
龕東西深三十八丈。南北四十四丈四尺
後魏太祖道正皇帝拓跋珪。天興元年。造耆
闍崛山圖一所。加以績飾。莫不嚴具焉
晋義熙七年。王荊州殷夫人。創造東青園寺。
寺中造法花臺一所
宋元嘉十五年。謝婕妤。在秣陵縣。造法花

後魏太常卿恭侯鄭瓊。起淨域寺。建法花堂」
晋興寧二年。沙門慧力。於瓦官寺。造石多寶
塔一所
宋元嘉五年。彭城人劉佛愛。於建康。造多寶
寺。又造多寶塔一所
齊建元元年。豫州刺史胡諧之。於鍾山。造法
音寺。舍人徐儼助。造石多寶塔一所
唐藍田玉山悟眞寺沙門法誠。少小出家。山
居絶俗。持誦此經。過於萬遍。依經造多寶塔
一所。法花堂一所。法花堂一所。法花臺一
所。臺上致經。周旋禮懺。又造禪室。於中習
定。甚多靈迹。具之後傳
唐國子祭酒蕭璟。蘭陵人。梁帝之玄孫。梁王
巋之第五子也。梁滅入隋。姉爲煬帝皇后。生
長貴盛。而家崇信佛法。大業中。自誦法花
經。乃依經文。作多寶塔。以檀香爲之。塔高
尺許。并爲木多寶像。經數年未就。其兄
子銓。在宅。朝起。忽於前院草中。見一檀木
浮圖。蓋下有一鍮石佛像。製作殊異。梵容威
肅。其眼精。以銀爲之。中黒精光淨。如自然
者。銓怪。走告璟。璟視驚喜。取蓋還。試置多
寶塔上。宛然相稱。如故作者。雖木色小異。而
塔形更妙。以佛像安塔中。亦相稱如故造。璟
喜歎。自以爲精誠所感。其佛像衣内。有舍利
百餘枚。璟女尼。等年少。竊疑舍利。鎚打不
破。乃試取三十枚。於石上。以斧打之。舍利迸
散。了無著者。女就地拾覓。唯得三四枚。餘並
不見所在。既而懼。以告璟。璟往塔中視之。即
舍利皆如在舊。璟從此。日誦法花經一遍。以
至于終。貞觀十二年。病篤。蕭后。及弟姪視
之。璟與相見。各令燃香。因即共別。唯留弟宋
公瑀。及女爲尼者。令燃香誦經。頃之。謂其尼
曰。我欲去。普賢菩薩。來迎我在東院。師可迎
之。尼如言往迎。未還。璟曰。此院不淨。不肯
來。吾當往就。汝等好住。因與瑀等別。仍起。
長跪合掌。正向西方。頃之遂絶。遺令。獨載一
車。斂以在身之服。婦人不得送葬。勿以肉祭
祀。坎纔令沒棺。朝野歎其通&T056903;。家人奉而行
之。昔遍吉大士。神力無邊。現乘象王證明法
花。斯或先佛之權應。或補處之垂化。七地莫
測。二乘不思矣。夫上妙色身。既其明道。精微
圖像。信亦感俗固有。&T021952;形以悟神。因迹以觀
本。喜見之相。實汲誘之關津也
宋崇憲路昭太后。植因曠劫。儷極皇家。而幻
夢尊貴。塵垢賝寶。思隆正化。摹寫法身。以大
明四年。乃命白馬寺比丘曇標。造普賢菩薩
像一躯。駕乘白象。六牙&T038599;纖。七枝平滿。製度
巨壯。鎔式精嚴。鑄比錬銅。泥茲銑鋈。菩薩炳
紫金之相。象王耀白銀之形。耀麗煌爍。状若
飛騰。實佛事之妙迹。塔廟之眞規者也。而弘
願不窮。修福無倦。到大明八年。又造普賢寺。
壯麗之奇。將美莊嚴。釋道冏。扶風好濤人也。
本姓馬氏。學業淳粹。弱齡有聲。初出家。爲道
懿弟子。冏素誦法花。唯憑誠此業。元嘉二年
九月。在洛陽。爲人作普賢齋。於是。澡雪庭
除。表裏清淨。嚴遍吉之像。肅如在之心。道俗
四十許人。已經七日。正就中食。忽有一人袴
褶乘馬。入至室堂前。下馬禮佛。冏謂。常人
不加禮異。此人登馬揮鞭。忽失所在。便見赤
光赫然竟天。良久而滅。後三年十二月。在白
衣家。復作普賢齋。將竟之夕。有二沙門。容
眼如凡。直來禮佛。衆中謂是庸僧。不甚尊
仰。聊問何居。答云。住在前村。時衆白衣。有
張道。覺其有異。至心禮拜。沙門出門。行可數
十歩。忽飛空直上衝天。追目此僧。不復知所。
後與同學四人。南遊陽都。觀矚風化。夜乘氷
渡河。中道氷破。三人沒死。冏又歸誠觀音。迺
覺脚下如有一物自&T016655;。復見赤光在前。乘光
至岸。建都。止南澗寺。常以般舟爲業。甞中
夜入禪。忽見四人御車至房。呼令上乘冏欻
不自覺。已見身在郡陵沈橋間。見一人在路
座胡床。待者數百人。見冏驚起曰。坐禪人
耳。彼人因謂左右曰。止向令知處而已。何忽
勞屈法師。於是。禮拜執別。令人送冏還寺。扣
門。良久方開。入寺見房猶閉。衆咸莫測其然。
宋元嘉二十年。臨川康王義慶。携往廣陵。終
於彼也
釋僧苞。京兆人。少在關。受業什公。宋永初
中。遊北。徐入黄山精舍。於彼建三七日普賢
齋。懺至十七日。有白鶴飛來。集普賢座前。至
中行香畢乃去。至二十一日。又有黄衣四人。
遶塔數匝。忽然不見
弘賛法華傳卷第一



弘賛法華傳卷第二
  藍谷沙門惠詳撰
翻譯第二譯經眞僞合十四人眞十
僞四
譯論二人
  魏外國釋正無畏法花三味經六卷
亦一本加正字
晋燉煌釋竺法護正法花經十卷亦別出
普門品光世音經
東晋西域釋訶支普門
品經
東晋釋支道根方等法花
經五卷
僞秦天竺釋童壽妙法蓮花經
一部七卷
宋澋州釋智嚴法花三昧
經一卷
宋北涼河西王弟京聲觀世
音經
齊上林寺釋法獻妙法蓮花經
提婆達多品
隋西域釋徳志妙法蓮花經普
門品重誦偈
唐西域釋法密妙法蓮花經藥草喩品
加五紙諸呪並異
齊竟陵王蕭子良抄妙法蓮花經
抄法花藥王經
梁大學博士江泌女法花經
一卷
  右二條非正經
  古舊二録失譯經法花光瑞菩
薩現壽經
隋費長房注僞經妙法蓮花度量天地經
妙法蓮花天地變異經
  右二條疑僞
  後魏西域沙門道希妙法蓮華
經論二卷
後魏中天竺沙門寶意妙法蓮花
經論一卷
  法花三*味經六卷一本加
正字
右。外國沙門支疆梁接。魏言正無畏。以魏高
貴卿公世甘露元年七月。於交州譯。沙門道
馨筆受。無別廣傳經目云然
  正法華經十卷
右。沙門竺曇摩羅刹。此云法護。其先月氏人。
本姓支氏。世居燉煌郡。年八歳出家。事外國
沙門竺高座爲師。誦經日萬言。過目即能。天
性純懿。操行精苦。篤志好學。萬里尋師。是
以。博覽六經。遊心七籍。雖世務毀譽。未甞介
抱。是時晋武之世。寺廟圖像。雖崇京邑而方
深蘊在葱外。護乃慨然發憤。志弘大道。
遂隨師至西域。遊歴諸國。外國異言。三十六
種。書亦如之。護皆遍學。貫綜詁訓。音義字
體。無不備識。遂大齎梵經。還歸中夏。自燉煌
至長安。&T021952;路傳譯。寫爲晋文。所譯賢劫正法
花等。一百六十五部。孜孜所務。唯以弘道爲
業。終身寫譯。勞不告倦。經法所以廣流中夏
者。護之力也。以西晋大康七年八月十日。護
手執梵本。口宣出前經二十七品。優婆塞聶
承遠。張仕明。張仲改。共筆受。九月二日訖。
天竺沙門竺力。龜茲居士帛元信。共參校。元
嘉元年二月六日重覆。又元康元年。長安孫
伯虎虞世雅等。以四月十五日寫素訖。護後
立寺於長安青門外。精勤行道。於是。徳化遐
市。聲蓋四遠。僧徒數千。咸所宗事。春秋七十
有八。與門徒避地。東下至澠池。遘疾而卒
  普門品經   光世音經
右二經。亦沙門法護別出
  普門品經
右。東晋西域沙門祇多蜜。晋言訶支譯。與法
護譯者。大同小異
  方等法花經五卷
右。沙門支道根。東晋成帝咸康元年譯出
  妙法蓮花經一部七卷
右。沙門鳩摩羅什。此云童壽。天竺人也。家世
國相。什祖父達多。名重於國。父鳩摩炎。有懿
節。避相位出家。東度葱嶺。龜茲王聞其棄榮。
甚敬慕之。自出郊迎。請爲國師。王妹年始二
十。才悟明敏。且體有赤黶。法生智子。諸國娉
之。並不行。及見炎。心欲當之。乃逼以妻焉。
既而懷什。什在胎。其母慧解倍常。聞雀梨大
寺名徳既多。又有得道之僧。即與王族貴女
徳行諸尼。彌日設供。請齊聽法。什母。忽自
通天竺語。難問之辭。必窮淵致。衆咸歎之。有
羅漢達麼瞿沙曰。此必懷智子。爲説舍利弗
在胎之證。及什生之後。復還忘前言。頃之。什
母。樂欲出家。專精匪懈。學得初果。什年七
歳。亦倶出家。從師受經。日誦千偈。偈有三十
二字。凡三萬二千言。誦毘曇既過。師授其義。
即自通達。於是。遍歴諸師。廣學經教。一聞能
受。盡其隅奧。又外道經書。亦悉披覽。後什母
謂什曰。方等深教。應大闡眞丹。傳之東出。唯
爾之力。尋與母別。苻堅建元十三年正月。太
史奏云。有星見外圀分野。當有大徳智人。入
朝中國。堅曰。朕聞西域有鳩摩羅什。即遣
使求之。未致而卒。及後秦姚興弘始三年九
月。來儀至此。以其年十二月。與興相見。興待
以國師之禮。甚見優寵。悟言相對。即淹留終
日。斫微造盡。即窮年忘倦。自大法東被。始
於漢明。渉歴魏晋。經論漸多。而支竺所出。多
滯文格義。興少崇三寶。鋭志講集。什既至
止。仍請入西明閣。及逍遙園。譯出衆經。什。
既率多諳誦。無不究盡。轉能漢言。音譯流便。
既覽舊經。義多紕僻。皆由先度失旨。不與梵
本相應。於是。興。使沙門僧䂮。僧遷。法欽。道
流。道恒。道標。僧叡。僧肇等八百餘人。&T072579;
什旨。弘始八年夏。於長安大寺。更集四方義
學沙門二千餘人。譯出此經。又惠叡法師喩
疑論曰。法花正本。於于填大國。揮光重壤。
涌出空中。而得流此。司隷校尉左將軍安城
侯姚崇。疑韻玄門。宅心世表。注誠斯典。爲
之傳寫。至今流布。又杯度比丘尼。不測人
也。在彭城。聞什在長安。乃歎曰。吾與此子戲
別。三百餘年。香然未期。遲有遇於來生耳。
什未終少日。覺四大不愈。乃口出三番神
呪。令外國弟子誦之。以自救。未及致力。轉覺
危殆。於是。力疾與衆僧告別曰。因法相遇。殊
未盡伊心。方復後世。惻愴可言。自以暗昧。謬
充傳譯。若所傳無謬者。當使焚身之後。舌不
燋爛。以僞秦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卒於
長安。是歳。晋義熙五年也。即於逍遙園。依外
國法。以火焚尸。薪滅形碎。唯舌不灰
  法花三昧經一卷
右。渉法沙門智嚴。西涼州人。弱冠出家。便
以精勤著名。衲衣宴坐。蔬食永歳。毎欲博事
名師。廣求經詰。遂周流西國。進到罽賓。入
摩天陀羅精舍。從佛馱先比丘。諮受禪法。漸
染三年。功踰十載。佛馱先。見其禪思有緒。特
深器異。彼諸道俗。聞而歎曰。秦地乃有求道
沙門矣。始不輕秦類。敬接遠人。時有佛馱跋
陀比丘。亦是彼國禪匠。嚴乃要請東歸。欲傳
法中土。跋陀嘉其懇至。遂共東行。於是。踰
越沙險。達于關中。常依隨跋陀。止長安大寺。
頃之。跋陀横爲秦僧所擯。嚴亦分散。憩于山
東精舍。坐禪誦經。力精修學。義熙十三年。
宋武帝。西伐長安。剋楗旋旆。途出山東。時。
始興公王恢。從駕遊觀山川。至嚴精舍。見其
同止三僧。各坐繩床。禪思湛然。恢至。良久不
覺。於是彈指。三人開眼。俄而還閉。不與交
言。恢心驚其奇。訪諸耆老。皆云。此三僧。隱
居求志。高潔法師也。恢即啓宋武。延請還都。
莫肯行者。既屡請慊至。二人推嚴隨行。恢道
懷素篤。禮事甚殷。還都。即住始興寺。嚴。性
虚靖。志避諠塵。恢。乃爲於東郊之際。更起
精舍。即枳園寺也。嚴前還於西域所得衆經。
未及譯寫。到元嘉四年。乃共沙門寶雲。譯出
前經。嚴。清素寡欲。隨受隨施。少而遊方。無
所滯著。禀性冲退。不自陳叙。故雖多美行。世
無得而盡傳。嚴昔未出家時。甞受五戒。有所
虧犯。後入道受具足。常疑不得戒。毎以爲懼。
積年禪觀。而不能自了。遂更汎海。重到天
竺。諮諸明達。遇羅漢比丘。具以事問。羅漢不
決。乃爲嚴入定。往兜率宮。諮啓彌勒。彌勒答
云。得戒。嚴大喜躍。於是歩歸。行至罽賓。無
疾而化。時年七十八。彼國法。凡聖燒身各處。
嚴。雖戒操高明。而實行未辯。始移尸。向凡僧
墓地。而尸重不起。改向聖墓。即飄然自輕。嚴
弟子智羽智遠。故從西來。報此徴瑞。倶還外
國。以比推。嚴。信是得道人也
  觀世音經
右。宋孝武世。北涼河西王涅沮渠蒙遜從
弟。安陽侯京聲。屬涼運告終。爲元魏所滅。京
聲。竄&MT05128;南奔建康。晦志畢身。不交人事。常遊
止塔寺。以居士自畢。絶妻拏。淡榮利。縱容
法侶。宣布正教。是以。白黒咸加敬焉。譯出
前經
  妙法蓮花經提婆達多品
右。沙門法獻。姓徐。西海延水人。先隨舅至梁
州。仍出家。至元嘉十六年。方下京師。止定林
上寺。傳通經律。志業強捍。善能住極。衆計
修葺寺宇。先聞猛公西遊。備矚靈異。乃誓欲
忘身往觀聖迹。以宋元微三年。發踵金陵。
西遊巴蜀。路出河南。道經苪苪。既到于闐。欲
度葱嶺。棧道斷絶。遂於于闐而返。獲此前品。
於是而還。其經途危阻。具諸別記。獻以齊武
帝永明年中。遇外國三藏法師達摩摩提。齊
云法意。於楊州瓦官寺。譯出。獻時爲僧主。以
建武末年卒。春秋七十有五
  妙法蓮花經普門品重誦偈
右。沙門闍那崛多。隨云徳志。北賢豆楗陀羅
國人也。隨云香行國焉。崛多。昆季五人。身居
最小。宿植徳本。早發道心。適在齠齔。便願出
家。二親深識其度。不違所請。本國有寺。名曰
大林。遂往歸投。因蒙度脱。崛多。自出家後。
孝敬專誠。承誨積年。指歸通觀。二十有七。隨
師弘法。以周明帝武成年初。屆長安。止草堂
寺。師徒遊化。已果來心。更登淨壇。再受具
足。會譙王字文險鎭蜀。復請同行。於彼三
年。任盆州僧主。在龍淵寺。譯出前偈。沙門
圓明筆受。建徳隳運。像教不弘。五衆一朝同
斯俗眼。武帝禮之。下勅追入京輦。重加爵
祿。逼從儒服。崛多。秉操鏗然。守死無懼。帝
愍其貞高。哀而放歸。路出甘州。北由突厥。
乃爲突厥所留。至開皇五年。大興善寺沙門
曇延等三十餘人。以躬當翻譯。音義乖越。
承崛多在北。乃奏勅請還。帝依然順許。遣使
訪崛多。西歸已絶。流滯十年。深思明世
重遇三寶。忽蒙遠訪。欣願交并。即與使乎。
同來入國。于時。文帝巡幸洛陽。於彼奉謁。天
子大悦。賜問頻仍。未還京闕。尋勅敷譯。與
沙門僧休法粲等。更出衆經。隋滕王。遵仰戒
範。奉以爲師。因事塵染。流擯東越。又在甌
閩。道聲載露。身心兩救。爲益極多。至開皇二
十年。便從物故。春秋七十有八
  妙法蓮華經藥草喩品。加五紙諸呪並異
右。沙門達摩笈多。隋云法密。南賢豆羅囉國
人也。刹帝利種。姓弊邪伽囉。此云虎氏。有弟
四人。身居長子。父母留戀。不聽出家。然以篤
愛法門。深願離俗。年二十三。往中賢豆。方得
落髮。笈多受具足後。仍經三年。就師學問。
師之所得。略窺戸牖。於是。歴諸大小乘國。及
以僧寺。聞見倍多。後聞支那大國。三寶興盛。
同侶一心。屬意來此。既至伊吾。便停一載。値
難。避地西南。路純砂磧。水草倶乏。同侶相
顧。性命莫投。乃以所齎經論。權置道旁。越山
求水。冀以存濟。求既不遂。勞弊轉増。專誦觀
世音呪。夜雨忽降。身心充悦。尋還本途。四顧
茫然。方道迷失。踟躕進退。乃任前行。遂達于
爪州。方知曲取北路之道也。笈多。遠慕大國。
跋渉積年。初契同徒。或留或歿。獨顧單影屆
斯地。勝靜意思之。悲喜交集。尋蒙帝旨。延
入京城。處之名寺。供給豐渥。即開皇十年冬
十月也。至止未久。華言略悉。又奉別勅。令就
翻經。住興善寺。執本對譯。允正寔繁。所誦大
小乘論。並是深要。至於宣解。大弘微旨。此方
舊學。頻遣積疑。煬帝定鼎東都。敬重隆厚。至
於佛法。彌増崇樹。乃下勅。於洛水南濱上林
園内。置翻經館。搜擧翹秀。永鎭傳法。登即下
勅。徴笈多并諸學士。並預集焉。與沙門彦琮。
増翻前品。至武徳二年。終于洛汭
  抄妙法蓮花經  抄法花藥王經
右。南齊司徒竟陵王文宣公蕭子良者。崇仰
釋宗。深達至教。注釋經論。抄略詞理。掩邪道
而闢正津。弘一乘而揚七衆。世稱筆海。時號
智山。或通夢於獨尊。諡天王之嘉稱。或宣授
於經唄。傳神度之英規。其徳難詳。輒從蓋闕。
抄略前經。以備在左右
  法花經一卷
右。梁太學博士江泌女。小而出家。名僧法。年
八九歳。有時靜坐閉目。誦出前經。楊州道俗。
咸稱神授。費長房云。驗於經論。斯理皎然。是
宿習來。非關神授。且據外典。天子有云。生
而知者聖。學而知者次。此局談今生。昧於過
往耳。若不爾者。何以得辯内外賢聖。淺深過
現乎。故。高僧傳云。釋曇諦者。俗姓康氏。其
先康居人。漢靈帝時。移附中國。獻帝末亂。
移止呉興。諦父&MT05129;。甞爲冀州別駕。母黄氏。晝
眠。夢見一僧呼黄爲母。寄一麈尾并鐵鏤書
鎭。黄既眠覺。見二物具存。私密異之。因而懷
孕生諦。諦年五歳。母以麈尾等弄示之。諦
曰。秦王所餉。母曰。汝置何處。答曰。不憶。至
年十歳出家。學不從師。悟自天發。此即其事
矣。後隨父。之燓鄧。遇見關中僧䂮道人。忽
然喚䂮。䂮曰。童子何以呼宿士名。諦曰。阿上
本是諦沙彌。會爲衆僧採菜。被野猪所傷。不
覺失聲耳。今何忘耶。然。僧䂮經爲弘覺法師
弟子。爲僧採菜。被野猪所傷。䂮初不憶此。乃
詣諦父。諦父具説諦生本末。并示䂮書鎭麈
尾等。䂮乃悟而泣曰。即䂮先師弘覺法師也。
而經爲姚萇講法華。貧道爲都講。姚萇餉師
二物。今遂在此。追計弘覺捨命。正是寄物之
日。復憶採菜之事。彌増悲悼。諦後遊學内外。
過目斯記。晩入呉虎丘山寺。講禮易春秋。各
七遍。法花大品維摩。各十五遍。又善屬文翰。
有集六卷。盛行於世。年六十餘終。宋元嘉末
年也。費長房曰。弘覺法師弟子僧䂮。師徒匠
導。名重二秦。什物三衣。亦復何限。唯書鎭
麈尾。保惜在懷。及移識託生。此之二物。遂得
同往。神外質礙之像。尚得相隨。況心内慮知
之法。而不憶念。所以鏡瑩轉明。刃砥彌利。渧
聚爲海。塵積成山。世世習而踰増。生生學而
益廣。近&MT04986;初始之月。終至十五團圓。捨人還
受人。即是次生事。憶而不忘。其神功乎。閉目
靜思。自是女人情弱。讀誦相續。豈非前身時
諷。而論神授。何乃愚瞽。昧智慧之道乎
  法花光瑞菩薩現壽經
右。出古舊二録。云失譯
  妙法蓮花度量天地經
妙法蓮花天地變異經
右二經。隋費長房三寶録注僞
  妙法蓮花經論二卷
右。西域沙門菩提流支。魏云道希。北天竺人
也。遍通三藏。妙入總持。志在弘法。廣流視
聽。遂狹道宵征。遠莅葱左。以魏永平之初。來
遊東夏。宣武皇帝。下勅引勞。供擬殷贍。處之
永寧大寺。四事供給。七百梵僧。勅以流支。
爲譯經之元匠也。譯出前論。沙門曇林筆受。
其流支房内。經論梵本。可有萬甲。所翻新文。
筆受蒿本。滿一間屋。然其慧解。與勒那相
亞。而神悟聰敏。洞善方言。兼工呪術。即無
抗衡矣。甞坐井口。澡灌内空弟子未來。無人
汲水。流支乃操柳枝。聊撝井中。密密加誦
呪。纔始數遍。泉水上涌。及乎井欄。即以鉢
酌。用之盥洗。傍僧具見。莫測其神。流支曰。
斯乃術法。外國共行。此方不習。謂爲聖也
  妙法蓮花經論一卷
右。中天竺僧勒那摩提。魏云寶意。博贍之富。
理事兼通。誦一億偈。偈有三十二字。尤明禪
法。意存遊化。以正始五年。初屆洛邑。與菩
提流支。同於洛陽内殿翻譯。其後。二徳各傳
師習。不相詢訪。帝以弘法之盛。略叙曲煩。勅
令別處各翻。翻訖。乃參校。其間隱沒。互有不
同。勒那所翻。侍中崔光筆受。勒那。後爲天帝
請講花嚴。於法座奄然而卒。都講僧等。亦同
時殞。魏境聞見。無不嗟美
弘賛法花傳卷第二



弘賛法華傳卷第三
  藍谷沙門慧詳撰
講解第三
  唐京師日嚴寺釋吉藏
唐天台山國清寺釋灌頂
唐牛頭山幽棲寺釋法融
唐武丘山寺釋智琰
唐襄陽耆闍寺釋智技
唐藍田山悟眞寺釋慧遠
唐牛頭山釋智通 唐左僕射宋國公蕭瑀
唐海虞山釋慧旻曇玄
 唐新羅國釋縁光
唐蘇州流水寺釋玄璧
唐同州戒業寺釋智儼
  更有三十三人。録名居後。亦有造疏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