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No. 2066_ 義淨撰 ) in Vol. 51

[First]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066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
并序
 沙門義淨從西國還在南海室
利佛逝撰寄歸并那爛陀寺圖 
觀夫自古神州之地。輕生殉法之賓。顯法師
則創闢荒途。奘法師乃中開王路。其間或西
越紫塞而孤征。或南渡滄溟以單逝。莫不咸
思聖跡罄五體而歸禮。倶懷旋踵報四恩以
流望。然而勝途多難寶處彌長。苗秀盈十而
蓋多。結實罕一而全少。寔由茫茫象磧長川
吐赫日之光。浩浩鯨波巨&MT03184;起滔天之浪。獨
歩鐵門之外。亘萬嶺而投身。孤漂銅柱之
前。跨千江而遣命跛南國有
千江口
或亡飡幾日輟
飮數晨。可謂思慮銷精神。憂勞排正色。致使
去者數盈半百。留者僅有幾人。設令得到西
國者。以大唐無寺。飄寄棲然爲客遑遑。停託
無所。遂使流離蓬轉牢居一處。身既不安
道寧隆矣。嗚呼實可嘉其美誠。冀傳芳於來
葉。粗據聞見撰題行状云爾。其中次第多以
去時年代近遠存亡而比先後
  太州玄照法師齊州道希法師
齊州師鞭法師新羅阿離耶跋摩法師
新羅慧業法師新羅求本法師
新羅玄太法師新羅玄恪法師
新羅復有法師二人
覩貨羅佛陀跋摩師
并州道方法師并州道生法師
并州常愍禪師常愍弟子一人
京師末底僧訶師京師玄會法師
質多跋摩師吐蕃公主嬭母息二人
隆法師益州明遠法師
益州義朗朗律師弟子一人
益州智岸法師益州會寧律師
交州運期法師交州木叉提婆師
交州窺沖法師交州慧琰法師
信冑法師愛州智行法師
愛州大乘燈禪師唐國僧伽跋摩師
高昌彼岸智岸二人洛陽曇潤法師
洛陽義輝論師又大唐三人
新羅慧輪法師荊州道琳法師
荊州曇光法師大唐一人
荊州慧命禪師潤州玄逵律師
晋州善行法師襄陽靈運法師
澧州僧哲禪師哲禪師弟
二人
洛陽智弘律師荊州無行禪師
荊州法振禪師荊州乘悟禪師
梁州乘如律師澧州大津法師
  右總五十六人。先多零落。淨來日有無
行師道琳師慧輪師僧哲師智弘師五
人見在計。當垂拱元年。與無行禪師執
別西國。不委今者何處存亡耳
沙門玄照法師者。太州仙掌人也。梵名般迦
舍末底
照慧
乃祖乃父冠冕相承。而總髻
之秋抽簪出俗。成人之歳思禮聖蹤。遂適京
師尋聽經論。以貞觀年中乃於大興善寺玄
證師處。初學梵語。於是仗錫西邁掛想祇
園。背金府而出流沙。踐鐵門而登雪嶺。漱香
池以結念。畢契四弘。陟葱阜而翹心誓度。三
有途經速利過覩貨羅。遠跨胡疆到*吐蕃國
蒙文成公主送往北天。漸向闍闌陀國。未至
之間。長途險隘爲賊見拘。既而商旅計窮控
告無所。遂乃援神寫契仗聖明衷。夢而咸
徴。覺見群賊皆睡私引出圍。遂便免難。住闍
闌陀國經于四載。蒙國王欽重留之供養。學
經律習梵文。既得少通。漸次南上到莫訶菩
提。復經四夏。自恨生不遇聖幸覩遺蹤。仰慈
氏所制之眞容。著精誠而無替。爰以翹敬之
餘。沈情倶舍既解對法。清想律儀兩教斯明。
後之那爛陀寺。留住三年。就勝光法師中百
學等論。復就寶師子大徳受瑜伽十七地。禪
門定&MT80217;亟覩關涯。既盡宏綱。遂往弶巨亮
伽河北。受國王苫部供養。住信者等寺復歴
三年。後因唐使王玄策歸郷。表奏言其實
徳。遂蒙降勅。重詣西天追玄照入京。路次
泥波羅國。蒙王發遣送至*吐蕃。重見文成
公主。深致禮遇。資給歸唐。於是巡渉西蕃而
至東夏。以九月而辭苫部。正月便到洛陽。五
月之間途經萬里。于時麟徳年中。駕幸東洛






奉謁闕庭。還蒙勅旨令往羯濕彌囉國。取長
年婆羅門盧迦溢多。既與洛陽諸徳相見。略
論佛法綱紀。敬愛寺導律師觀法師等。諸譯
薩婆多部律攝。既而勅令促去不遂本懷。所
將梵本悉留京下。於是重渉流沙還經磧石。
崎嶇棧道之側。曳半影而斜通。搖泊繩橋之
下。沒全躯以傍渡。遭*吐蕃賊脱首得全。遇
兇奴寇僅存餘命。行至北印度界。見唐使人
引盧迦溢多於路相遇。盧迦溢多復令玄照
及使傔數人向西印度羅荼國取長年藥。
路過縛渇羅到納婆毘訶羅*唐云
新寺
覩如來澡
盥及諸聖跡。漸至迦畢試國禮如來頂骨。香
華具設取其印文。觀來生善惡。復過信度國
方達羅*荼矣。蒙王禮敬安居四載。轉歴南
天。將諸雜藥望歸東夏。到金剛座旋之。那爛
陀寺淨與相見。盡平生之志願。契總會於龍
華。但以泥波羅道*吐蕃擁塞不通迦畢試途
多氏捉而難度。遂且棲志鷲峯沈情竹苑。雖
毎有傳燈之望。而未諧落葉之心。嗟乎苦行
標誠利生不遂。思攀雲駕墜翼中天。在中印
度菴摩羅跛國遘疾而卒。春秋六十餘矣
氏者即大
食國也
傷曰。卓矣壯志。頴秀生田。頻經細柳。幾歩祁
連。祥河濯流。竹苑搖芊。翹心念念。渇想玄
玄。專希演法。志託提生。嗚呼不遂。愴矣無
成。兩河沈骨。八水揚名。善乎守死。哲人利貞
河即在西河八。
水乃屬京都
道希法師者。齊州歴城人也。梵名室利提婆
唐云吉
祥天
乃門傳禮義家襲搢紳。幼漸玄門少懷
貞操。渉流沙之廣蕩。觀化中天。陟雲嶺之嶔
岑。輕生殉法。行至*吐蕃中途危厄。恐戒檢
難護遂便暫捨。行至西方更復重受。周遊諸
國遂達莫訶菩提。翹仰聖蹤經于數載。既住
那爛陀。亦在倶尸國。蒙菴摩羅*跛國王甚相
敬待。在那爛陀寺頻學大乘。住輸婆伴娜
槃處寺
名也
專功律藏。復習聲明頗盡綱目。有文
情善草隷。在大覺寺造唐碑一首。所將唐國
新舊經論四百餘卷。並在那爛陀矣。淨在西
國未及相見。住菴摩羅跛國遭疾而終。春秋
五十餘矣。後因巡禮見希公住房。傷其不
聊題一絶。七言 百苦亡勞獨進。影四恩
存念契流通如何未盡傳。燈志溘然於此遇
途窮
師鞭法師者。齊州人也。善呪禁閑梵語。與
玄照師從北天向西印度。到菴摩羅割跛城
爲國王所敬。居王寺與道希法師相見。申郷
國之好。同居一夏遇疾而終。年三十五矣
阿難耶跋摩者。新羅人也。以貞觀年中出
安之廣脇王城
小名
追求正教親禮聖蹤。住那爛
陀寺。多閑律論抄寫衆經。痛矣歸心所期不
契。出雞貴之東境。沒龍泉之西裔。即於此寺
無常。年七十餘矣雞貴者。梵云矩矩吒㗨説羅。矩
矩吒是雞。*㗨説羅是貴。即
高麗國也。相傳云。彼國敬雞神而取尊。故戴翎羽而
表飾矣。那爛陀有池。名曰龍泉。西方喚高麗爲矩
吒*㗨
説羅也
慧業法師者。新羅人也。在貞觀年中往遊西
域。住菩提寺觀禮聖蹤。於那爛陀久而聽讀。
淨因檢唐本。忽見梁論。下記云。在佛齒木樹
下新羅僧慧業寫記。訪問寺僧。云終於此。年
將六十餘矣。所寫梵本並在那爛陀寺
玄太法師者。新羅人也。梵名薩婆愼若提
*唐云一
切智天
永徽年内取*吐蕃道。經泥波羅到
中印度。禮菩提樹詳檢經論。旋踵東土行至
谷渾。逢道希師覆相引致。還向大覺寺
後歸唐國。莫知所終矣
玄恪法師者。新羅人也。與玄照法師貞觀年
中相隨而至大覺。既伸禮敬遇疾而亡。年過
不惑之期耳
復有新羅僧二人。莫知其諱發自長安遠之
南海。汎舶至室利佛逝國西婆魯師國。遇疾
倶亡
佛陀達摩者。即覩貨速利國人也。大形模足
氣力習小教。常乞食少因興易。遂屆神州
云。於益府出家。性好遊渉。九州之地無不履
焉。後遂西遄周觀聖迹。淨於那爛陀見矣。後
乃轉向北天。年五十許
  一十人
道方法師者。并州人也。出沙磧到泥波羅。
至大覺寺住。得爲主人經數年。後還向泥
波羅。于今現在。既虧戒檢不習經書。年將老

道生法師者。并州人也。梵名栴達羅提婆

以貞觀末年從*吐蕃路。往遊中國。到菩提
寺禮制底訖。在那爛陀學爲童子。王深所禮
遇。復向此寺東行十二驛有王寺。全是小
乘。於其寺内停住多載。學小乘三藏精順正
理。多齎經像言歸本國。行至泥波羅遘疾而
卒。可在知命之年矣
常慜禪師者。并州人也。自落髮投簪披緇釋
素。精勤匪懈念誦無歇。常發大誓願生極樂。
所作淨業稱念佛名。福基既廣數難詳悉。後
遊京洛專崇斯業。幽誠冥兆有所感徴。遂願
寫般若經滿於萬卷。冀得遠詣西方禮如來
所行聖迹。以此勝福迴向願生。遂詣闕上書
請於諸州教化抄寫般若。且心所至也天必
從之。乃蒙授墨勅。南遊江表。敬寫般若。以
報天澤。要心既滿。遂至海濱附舶南征往訶
陵國。從此附舶往末羅瑜國。復從此國欲詣
中天。然所附商舶載物既重。解纜未
忽滄波。不經半日遂便沈沒。當沒之時商人
爭上小舶互相戰鬪。其舶主既有信心。高聲
唱言師來上舶。常慜曰。可載餘人我不去也。
所以然者。若輕生爲物順菩提心。亡己濟人
斯大士行。於是合掌西方稱彌陀佛。念念之
頃舶沈身沒。聲盡而終。春秋五十餘矣。有弟
子一人。不知何許人也。號咷悲泣。亦念西方
與之倶沒。其得濟之人具陳斯事耳
傷曰。悼矣偉人。爲物流身。明同水鏡。貴等和
珍。涅而不黒。磨而不磷。投躯慧巘。養智芳
津。在自國而弘自業。適他土而作他因。覯將
沈之險難。決於己而亡親在物。常慜子其寡
隣。穢體散鯨波以取滅。淨願詣安養而流神。
道乎不昧。徳也寧堙。布慈光之赫赫。竟塵
劫而新新
末底僧訶者*唐云師
兆人也。俗姓皇甫。
莫知本諱。與師鞭同遊。倶到中土住信者寺。
少閑梵語未詳經論。思還故里路過泥波羅
國。遇患身死年四十餘
玄會法師者。京師人也。云是安將軍之息也。
從北印度入羯濕彌羅國。爲國王賞職乘王
象奏王樂。日日向龍池山寺供養。寺是五百
羅漢受供之處。即尊者阿難陀室灑末田地
所化龍王之地也室灑譯爲所教。舊
云弟子者非也
復化羯濕
彌羅王大放恩赦國内。有死囚千餘人勸王
釋放。出入王宅既漸年載。後因失意遂乃南
遊至。大覺寺禮菩提樹。覩木眞池。登鷲峯山。
陟尊足嶺。禀識聰叡多繕工伎。雖復經過未
幾而梵韻清徹。少雋經教思反故居。到泥
波羅國不幸而卒。春秋僅過而立矣泥波羅既
有毒藥。
所以到彼
多亡
復有一人。與北道使人相逐至縛渇羅國。於
新寺小乘師處出家名質多跋摩。後將受具
而不食三淨。其師曰。如來大師親開五正。既
其無罪。爾何不食。對曰。諸大乘經具有
制。是所舊習性不能改。師曰。我依三藏律有
成科。汝之引文非吾所學。若懷別見我非汝
師。遂強令進。乃掩泣而食。方爲受具。少閑梵
語覆取北路而歸。莫知所至。傳聞於北天之
僧矣
復有二人。在泥波羅國。是吐*蕃公主嬭母
之息也。初並出家。後一歸俗住大王寺。善
梵語并梵書。年三十五二十五矣
隆法師者。不知何所人也。以貞觀年内從北
道而出。取北印度欲觀化中天。誦得梵本法
華經。到健陀羅國遇疾而亡。北方僧來傳説
如此
  右二十人
明遠法師者。益州清城人也。梵名振多提婆
*唐云
思天
履法訓長而彌修。容儀雅麗庠序
清遒。善中百議莊周。早遊七澤之間。後歴三
呉之表。重學經論更習定門。於是棲隱廬峯
經于夏日。既慨聖教陵遲。遂乃振錫南遊。
於交阯。鼓舶鯨波到訶陵國。次至師子
洲。爲君王禮敬乃潜形閣内密取佛牙。望歸
本國以興供養。既得入手翻被奪將。不遂所
懷頗見陵辱。向南印度傳聞師子洲人云。往
大覺中方寂無消息。應是在路而終。莫委年
幾。其師子洲防守佛牙異常牢固。置高樓上
幾閉重關。鎖鑰泥封五官共印。若開一戸則
響徹城郭。毎日供養香華遍覆。至心祈請則
牙出華上。或現異光。衆皆共覩。傳云。此洲
若失佛牙並被羅刹之所呑食。爲防此患非
常守護。亦有傳云。當向支那矣。斯乃聖力遐
被有感便通。豈由人事強申非分耳
義朗律師者。益州成都人也。善閑律典兼解
瑜伽。發自長安彌歴江漢。與同州僧智岸并
弟一人名義玄。年始弱冠知欽正理。頗閑内
典尤善文筆。思瞻聖迹遂與弟倶遊。秀季良
昆遞相携帶。鶺鴒存念魚水敦懷。既至烏雷
同附商舶。掛百丈陵萬波。越舸扶南綴纜郎
戍。蒙郎迦戍國王待以上賓之禮。智岸遇
疾於此而亡。朗公既懷死別之恨。與弟附舶
向師子洲。披求異典頂禮佛牙。漸之西國。
傳聞如此。而今不知的在何所。師子洲既不
見。中印度復不聞。多是魄歸異代矣。年四
十餘耳
會寧律師益州成都人也。禀志操行意存弘
益。少而聰慧投跡法場敬勝理若髻珠。棄榮
華如脱屣。薄善經論尤精律典。志存演法
結念西方。爰以麟徳年中仗錫南海。汎舶
至訶陵洲。停住三載。遂共訶陵國多聞僧若
那跋陀羅。於阿笈摩經内譯出如來涅槃焚
身之事。斯與大乘涅槃頗不相渉。然大乘涅
槃西國淨觀見目云。其大數有二十五千頌。
翻譯可成六十餘卷。檢其全部竟而不獲。但
得初大衆問品一夾有四千餘頌。會寧既譯
得阿笈摩本。遂令小僧運期奉表齎經還至
交府。馳驛京兆奏上闕庭。冀使未聞流布東
夏。運期從京還達交阯。告諸道俗蒙贈小絹
數百疋。重諂訶陵報徳智賢若那跋
達羅也
與會寧
相見。於是會寧方適西國。比於所在毎察風
聞。尋聽五天絶無蹤緒。准斯理也即其人已
亡。傷曰嗟矣。會寧爲法孤征纔翻二軸啓
望天庭。終期寶渚權居化城。身雖沒而道
著。時縱遠而遺名。將菩薩之先志。共後念以
揚聲。春秋可三十四五矣
運期師者。交州人也。與曇潤同遊。仗智賢
受具。旋迴南海十有餘年。善崑崙音頗知梵
語。後便歸俗住室利佛逝國。于今現在。既
而往復宏波傳經帝里。布未曾教斯人之力。
年可四十矣
木叉提婆者。交州人也*唐云解
脱天*也
不閑本諱。汎
舶南溟經遊諸國。到大覺寺遍禮聖蹤。於此
而殞。年可二十四五
窺冲法師者。交州人。即明遠室灑也。梵名質
呾囉提婆。與明遠同舶而汎南海。到師子洲。
向西印度。見玄照師。共詣中土。其人禀性聰
叡善誦梵經。所在至處恒編演唱之。首禮菩
提樹。到王舍城遘疾竹園。淹留而卒。年三
十許
慧琰師者。交州人也。即行公之室灑。隨師
到僧訶羅國。遂停被國。莫辯存亡
信冑法師。不知何許人也。梵名設唎陀跋
*唐云
信冑
取北道而到西國。禮謁既周住信者
寺。於寺上層造一塼閣。施上臥具永貽供養。
遇疾數日餘命輟。然忽於夜中云。有菩薩授
手迎。接端居合掌太息而。終年三十
  右三十人
智行法師者。愛州人也。梵名般若提婆*唐云
慧天
汎南海詣西天。遍禮尊儀。至弶伽河北。居信
者寺而卒。年五十餘矣
大乘燈禪師者。愛州人也。梵名莫訶夜那鉢
地已波*唐云大
乘燈*也
幼隨父母汎舶往社和羅鉢
底國。方始出家。後隨唐使郯緒相逐。入京。
於慈恩寺三藏法師玄奘處進受具戒居京數
載頗覽經書。而思禮聖蹤。情契西極。體蘊忠
恕性合廉隅。戒巘存懷禪枝叶慮。以爲溺有
者假縁。縁非則墜有。離生者託助。助是則
乖生。乃畢志王城敦心竹苑。冀摧八難終求
四輪。遂持佛像携經論。既越南溟到師子國。
觀禮佛牙備盡靈異。過南印度復屆東天。往
耽摩立底國。既入江口遭賊破舶唯身得存。
淹停斯國十有二歳頗閑梵語。誦縁生等經
兼修福業。因遇商侶。與淨相隨詣中印度。
先到那爛陀。次向金剛座。旋過薛舍離。後到
倶尸國。與無行禪師同遊此地。燈師毎歎曰。
本意弘法重之東夏。寧知志不成遂奄爾
衰年。今日雖不契懷。來生願畢斯志。然常爲
覩史多天業冀會慈氏。日畫龍華一兩枝用
標心至。燈公因道行之次。過道希師所住舊
房。當于時也其人已亡。漢本尚存梵夾猶列。
覩之潜然流涕而歎。昔在長安同遊法席。今
於他國但遇空筵
傷曰。嗟矣死王。其力彌強。傳燈之士。奄爾云
亡。神州望斷。聖境魂揚。眷餘悵而流涕。慨
布素而情傷。禪師在倶尸城般涅槃寺而歸
寂滅。于時年餘耳順矣
僧伽跋摩者。康國人也。少出流沙遊歩京輦。
禀素崇信戒行清嚴。檀捨是修慈悲在念。以
顯慶年内奉勅與使人相隨禮覲西國到大覺
寺。於金剛座廣興薦設。七日七夜然燈續明
獻大法會。又於菩提院内無憂樹下。彫刻佛
形及觀自在菩薩像。盛興慶讃時人歎希。後
還唐國。又奉勅令往交阯採藥。于時交州時
屬大儉人物餓饑。於日日中營辦飮食救濟
孤苦。悲心内結涕泣外流。時人號爲常啼菩
薩也。纔染微疾奄爾而終。春秋六十餘矣
彼岸法師。智岸法師。並是高昌人也。少長京
師傳燈在念。既而歸心勝理。遂乃觀化中天。
與使人王玄廓相隨汎舶。海中遇疾倶卒。所
將漢本瑜伽及餘經論。咸在室利佛逝國矣」
曇*潤法師。洛陽人也。善呪術學玄理。探律
典翫醫明。善容儀極詳審。振錫江表拯物爲
懷。漸次南行達于交阯。住經載稔緇素欽風。
汎舶南上期西印度。至訶陵北渤盆國遇疾
而終。年三十矣
義輝論師。洛陽人也。受性聰敏。理思鉤深。博
學爲懷尋眞是務。聽攝論倶舍等頗亦有功。
但以義有異同情生舛互。而欲思觀梵本親
聽微言。遂指掌中天。還望東夏。惜哉苗而不
寶壯志先秋。到郎迦戍國嬰疾而亡。年三十
餘矣
復有大唐三僧。從北道到烏長那國。傳聞向
佛頂骨處禮拜。今亦弗委存亡。烏長僧至傳
説之矣
  右四十人
慧輪師者。新羅人也。梵名般若跋摩*唐云
自本國出家翹心聖迹。汎舶而陵閩越。渉歩
而屆長安。奉勅隨玄照*師西行以充侍者。既
之西國遍禮聖蹤。居菴摩羅跛國在信者寺
住經十載。近住次東邊北方覩貨羅僧寺。元
是覩貨羅人爲本國僧所造。其寺巨富貲産
豐饒供養飡設餘莫加也。寺名健陀羅山荼。
慧輪住此。既善梵言薄閑倶舍。來日尚
年向四十矣。其北方僧來者。皆住此寺爲主
人耳。大覺寺西有迦畢試國寺。寺亦巨富多
諸碩徳。普學小乘。北方僧來亦住此寺。名窶
挐折里*唐云
徳行
大覺東北兩驛許有寺名屈
録迦。即是南方屈録迦國王昔所造也。寺雖
貧素而戒行清嚴。近者日軍王復於故寺之
側更造一寺。今始新成。南國僧來多住於
此。諸方皆悉有寺。所以本國通流。神州獨無
一處。致令往還艱苦耳。那爛陀寺東四十
驛許。尋弶伽河而下至蜜栗伽悉他鉢娜
*唐云鹿
園寺也
去此寺不遠有一故寺。但有塼基。
厥號支那寺。古老相傳云。是昔室利笈多大
王爲支那國僧所造支那即廣州也。莫訶支那即京
師也。亦云提婆弗呾羅。*唐
云天
子也
于時有唐僧二十許人。從蜀川牂牫道
而出蜀川去此寺
有五百餘驛
向莫訶菩提禮拜。王見敬重。
遂施此地以充停息。給大村封二十四所。於
後唐僧亡沒。村乃割屬餘人。現有三村
鹿園寺矣。准量支那寺。至今可五百餘年矣。
現今地屬東印度王。其王名提婆跋摩。毎言
曰。若有大唐天子處數僧來者。我爲重興此
寺。還其村封令不絶也。誠可歎。曰雖有鵲巣
之易。而樂福者難逢。必若心存濟益。奏請
弘此誠非小事也。金剛座大覺寺即僧訶羅
國王所造。師子洲僧舊住於此。大覺寺東北
行七驛許至那爛陀寺。乃是古王室利鑠羯
羅昳底。爲北天苾芻曷羅社槃所造。此寺
初基纔餘方堵。其後代國王苗裔相承造製宏
壯。則贍部洲中當今無以加也。軌模不可具
述。但且略叙區寰耳。然其寺形畟方如域。四
面直簷長廊遍匝。皆是塼室。重疊三層層高
丈餘。横梁板闐本無椽瓦。用塼平覆。寺
正直隨意旋往。其房後壁即爲外面也。壘塼
峭高三四丈。上作人頭高共人等。其僧
房也面有九焉。一一房中可方丈許。後面通
窓戸向簷矣。其門既高唯安一扇。皆相瞻望
不許安簾。出外平觀四面皆覩。互相檢察寧
容片私。於一角頭作。閣道還往。寺上四角各
爲塼堂。多聞大徳而住於此。寺門西向飛閣
凌虚。雕刻奇形妙盡工飾。其門乃與房相連。
元不別作。但前出兩歩齊安四柱。其門雖非
過大實乃裝架彌堅。毎至食時重關返閉。既
是聖教意在防私。寺内之地方三十歩許。皆
以塼砌。小者或七歩或五歩耳。凡所覆屋脊
上簷前房内之地。並用塼屑如桃棗大。和
雜粘泥以杵平築。*用疆石灰。雜以麻&T033783;并油
及麻滓爛皮之屬。浸漬多日泥於塼地之上。
覆以青草經三數日。看其欲乾重以滑石揩。
拭拂赤土汁或丹朱之類。後以油塗鮮澄若
鏡。其堂殿階陛悉皆如此。一作已後縱人踐
&T050460;。動經一二十載曾不圮磔。不同石灰水沾
便脱。如斯等類乃有八寺。上皆平通規矩相
似。於寺東面西取房。或一或三。用安尊像。
或可即於此面前出多少。別起臺觀爲佛殿
矣。此寺西南大院之外。方列大窣覩波
塔者
訛略
及諸制底舊云支
提者
數乃盈百。聖跡相連不
可稱記。金寶瑩飾實成希有。其間僧徒綱軌
出納之儀。具如中方録及寄歸傳所述。寺内
但以最老上座而爲尊主。不論其徳。諸有門
鑰毎宵封印。將付上座。更無別置寺主維那。
但造寺之人名爲寺主。梵云毘訶羅莎弭。若
作番直典掌寺門及和僧白事者。名毘訶羅波
羅。譯爲護寺。若鳴健稚及監食者。名爲羯
磨陀那。譯爲授事。言維那者略也。衆僧有事
集衆平章令其護寺。巡行告白一一人前。皆
須合掌各伸其事。若一人不許則事不得成。
全無衆前打槌秉白之法。若見不許以理喩
之。未有挾強便加壓伏。其守庫當莊之流。雖
三二人亦遣典庫家人合掌爲白。若和方可
費用誠無獨任之咎不白而獨用者。下至半
升之粟。即交被驅擯。若一人稱豪獨用僧物
處斷綱務不白大衆者。名爲倶攞鉢底。譯爲
家主。斯乃佛法之大疣人神所共怨。雖復於
寺有益。而終獲罪彌深。智者必不爲也。又諸
外道先有九十六部。今但十餘。若有齋會聚
集。各各自居一處。並與僧尼無競先後。既其
法別理不同行。各習所宗坐無交雜。此之寺
制理極嚴峻。毎半月令典事佐史巡房讀制。
衆僧名字不貫王籍。其有犯者衆自治罰。爲
此僧徒咸相敬懼。其寺受用雖迮而益利彌
寛。曾憶在京見人畫出祇洹寺樣。咸是憑虚。
爲廣異聞略陳梗概云爾
又五天之地但是大寺。君王悉皆令置漏水。
爲此晝夜。期候不難。准如律教。夜分三分。初
後制令禪誦。中間隨意消息。其漏水法廣如
寄歸傳中所述。雖復言陳寺樣。終恐在事還
迷爲此畫出其圖。冀令目撃無滯。如能奏請
依樣造之。即王舍支那理成無別耳。此下
宜畫寺樣也
此是室利那爛陀莫訶毘訶羅樣唐譯云吉祥
神龍大住處也。西國凡喚君王及大官屬并
大寺舍。皆先云室利。意取吉祥尊貴之義那
爛陀乃是龍名。近此有龍名那伽爛陀。故以
爲號。毘訶羅是住處義。比云寺者不是正
翻。如觀一寺餘七同然背上平直通人還往。
凡觀寺樣者須南面看之。欲使西出其門方
直勢。於門南畔可二十歩有窣堵波。高百
尺許。是世尊昔日夏三月安居處。梵名慕攞
健陀倶胝。唐云根本香殿矣。門北畔五十歩
許。復有大窣堵波。更高於此。是幼日王所造。
皆並塼作。裝飾精妙。金床寶地。供養希有。中
有如來轉法輪像。次此西南有小制底。高一
丈餘。是婆羅門執雀請問處。唐云雀離浮圖。
此即是也。根本殿西有佛齒木樹非是楊柳。
其次西畔有戒壇。方可大尺一丈餘。即於
平地周*壘塼子。高二尺許。牆内坐基
可高五寸。中有小制底。壇東殿角有佛經行
之基。*壘塼爲之。寛可二肘。長十四五肘。高
可二肘餘。上乃石灰塐作蓮華開勢。高可二
寸。闊一尺許。有十四五表佛足跡。此寺則
南望王城。纔三十里。鷲峯竹苑皆在城傍。西
南向大覺。正南尊足山。並可七驛。北向薛
舍離。乃二十五驛。西瞻鹿苑。二十餘驛東。向
耽摩立底國。有六七十驛。即是海口昇舶歸
唐之處。此寺内僧衆有三千五百人。屬寺村
莊二百一所。並是積代君王給其人戸永充
供養言驛者即當
踰繕那也
重曰。龍池龜洛地隔天津。
途遙去馬道絶來人。致令傳説罕得其眞。模
形別匠軌製殊陳依俙。畫古髣髴驚新。庶觀
者之虔想。若佛在而翹神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并重歸
南海傳
 三藏法師義淨撰 
道琳法師者。荊州江陵人也。梵名尸羅鉢頗
唐云
戒光
弱冠之年披緇離俗。成人之歳訪友尋眞。
搜律藏而戒珠瑩啓。禪門而定水清。禀性虚
潔雅操廉貞。濯青溪以恬志漱玉泉而養靈。
既常坐不臥一食全誠。後復慨大教東流時
經多載。定門鮮入律典頗虧。遂欲尋流討
源遠遊西國。乃杖錫遐逝鼓舶南溟。越銅柱
而屆郎迦。歴訶陵而經裸國。所在國王禮待
極致殷厚。經乎數載到東印度耽摩立底國。
住經三年學梵語。於是捨戒重受。學習一切
有部。律非唯學兼定慧。蓋亦情耽呪藏。後乃
觀化中天頂禮金剛御座菩提聖儀。復至那
爛陀寺。搜覽大乘經論。注情倶舍。經於數
年。至於鷲嶺杖林山園鵠樹。備盡翹仰並展
精誠。乃遊南天竺國搜訪玄謨。向西印度於
荼國住經年稔。更立靈壇重禀明呪。嘗
試論之曰。夫明呪者梵云毘睇陀羅必棏
家。毘睇譯爲明呪。陀羅是持。必棏家是藏。
應云持明呪藏。然相承云此呪藏。梵本有十
萬頌。唐譯可成三百卷。現今求覓多失少全。
而大聖沒後阿離野那伽曷樹那。即龍樹菩
薩。特精斯要。時彼弟子厥號難陀。聰明博識
漬意斯典。在西印度經十二年。專心持呪遂
便感應。毎至食時食從空下。又誦呪求如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