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宋高僧傳 (No. 2061_ 賛寧等撰 ) in Vol. 50

[First] [Prev+100] [Prev] 890 891 892 893 894 895 896 897 898 899 90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忠捐世踵武茲嶺。無遊人境。一衣方丈操
節彌高。自是以來問道者衆。四維方域無
不霑洽。五十年中翕然歸徳。以長慶二年
終於山院。春秋八十有二。門弟子惟晏等。奉
全師禮建塔於寺之西北。勒銘紀徳。若考
師之藝文。則草堂廬嶽各美於當代矣
唐京兆千福寺雲邃傳清源
釋雲邃。不知何許人也。通綜經論解將行
兼。仍貫群書號爲該博。好遠汎愛人無間
然。累朝詔入内道場。順宗已來掌領譯務。
憲宗初句當右街諸寺觀釋道二教事。別勅
充西明千福兩寺上座。風猷淹雅綱任肅然。
昔賢以道生比郭林宗。遂公有焉。次潤州
棲霞寺釋清源。姓憑。南徐延陵人也。穉年貞
素長亦弗群。俗態不拘法流爰入。造渉公
爲弟子焉。學贍經律人罕疇匹。棲于攝
山積其齡稔。長慶初工部尚書李相國徳裕
鎭于浙西。洗心道域延居京口。諮禀禪要
雅契夙心。及賛皇去郡。返錫棲霞終于
住寺
唐京師保壽寺法眞傳
釋法眞。不知何許人也。器識悠深學問宏
博。研窮梵典旁賾儒書。講導之餘吟詠情
性。公卿貴士無不宗奉。洎長慶中帝頗鋭
懷佛事。眞屢膺召命内殿祗奉。四年赴禁
中道場。睿武昭愍皇帝御于法席顧問三寶
功能。眞得應對。而辯給圜轉援據粲然。帝
悦。因請云。久廢壇度僧未全法者皆老朽。
蓋兩江間兵革未偃之故。尋詔兩街佛寺各
置僧尼受戒壇場。自三月十日始至四月
十日停。仍令兩街功徳使各選擇有戒行
僧謂之大徳者。考試僧尼等經。僧能暗誦
一百五十紙。尼一百紙。即令與度。眞頻奉
勅修功徳。故遂奏請。眞之徳望實唱導之
元。罔知終所
唐呂后山道場寧賁傳
釋寧賁。姓李氏。隴西人也。家于毫州蒙城。
幼奉釋尊而不言乎簪組之緒。無得稱其
代諱焉。賁所吐論皆以覺了不取諸相。心
通定慧而盡虚空。無以邊中可測。無以
文字求我。因往洪州尋道一祖師。見而奇
之語而異之。大乘法器得其人矣。遂乃具
戒作入室弟子。師資數歳道議殊倫。欲往
天台。至越呂后山岑廖曰。即是諸佛住處。何
必天台也。賁菩提直幹挺秀七尺。村豪里宿
覩其異状歸依瞻仰。老幼爭先同味醍醐。
疾病皆愈。是時多有行路&T035810;戻欲暴僧徒。
賁乃引之而前。威之而退。驚駭儀貌禮足
歸依。調御山林魔邪懾伏。不下巖嶺近萬
餘辰。徳遠道高僧徒彌衆。先時居處隘陋兼
無殿堂。衆議經營任人資福。遠村窮墅亦
競助縁。土石木工程材售巧。約山横棟臨
&T023311;飛簷。斤師斧子鳥立猿&T060214;。揆景促力。星
再迴天殿堂成矣。佛像列矣。精耀俯仰照山
姹雲。人天不殊別開佛土。大和二年六月七
日。遠聞道場之内有鼓鞞絲竹之聲。是夜
二更恬然化滅。生形七十五。炎臘四十一。是
月權殯于杉園禮也。齋祭殊品哀號震山。
慘樹色於禪枝。咽水聲於石穴。物尚知感
人情可量。大和五年九月茶毘。建塔於道場
巽山禀先意也
唐閬州長樂寺法融傳
釋法融。姓嚴氏。閬中人也。穉齒好朴素惡
華楚之服。父訓令秉筆便畫佛形像。至于
聚戲搏沙爲塔。所作無非佛事。年甫十
三見釋子摳其衣坐執經卷。苦求出家。
依長樂寺慧休法師爲弟子。經誦偕通。乃
霑戒善遂講南山律鈔。後遊雲水。見嵩嶽
普寂禪道風行。密付心印。往弋陽福寧寺
放蕩閑居。學道者麏至。以大和九年示疾
而終。春秋八十九。其年正月十日門人奉神
座入塔焉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宋高僧傳卷第三十
 *宋左街天壽寺通慧 大師
賜紫沙門賛寧等奉 勅撰 
  雜科聲徳篇第十之二正傳十九人
附見六人
唐上都大安國寺好直傳
釋好直。俗姓丁氏。會稽諸曁人也。幼不喜
俗事。酒肉葷茹天然不食。因投杭塢山藏師
落髮。元和初受具於杭之天竺寺。凡百經律
論疏鈔嗜其腴潤。一旦芒屩策杖。詣洪州
禪門洞達心要。虚往實歸。却於本郡大慶
寺。求益者提訓凡二十餘載。爲江左名僧。
見儒士能青眼。故名輩多與之遊。往往戲
爲詩句辭皆錯愕。凡從事廉問護戎於越。
入境籍聲實而造其戸。不獨能誘。亦善與
人交者。大和中遊五臺。路出京邑。一夕而
去。前護戎郄志榮宋常春二内侍。尤味其道。
孜孜遠招。開成初再至京國。二貴人同力唱
和。牽裓虐留致安國寺大方丈以居之。王
畿龍象莫不欽重。無何召入爲供奉大徳。
非所好也。徇俗受之。然歸歟之歎未甞少
棄。四年十月二十五日。囑累弟子訖奄然而
寂。春秋五十六。夏三十二。郄宋二家率財權
瘞于&T023156;水東。人皆悲之。門人鑑諸後歸葬
于崇山之南華嚴寺起塔。會昌四年起居舍
人韋絢爲碑紀代焉
唐天台山禪林寺廣脩傳高閑
釋廣脩。俗姓留氏。東陽下崑人也。淑質貞亮
早預邃師之門。研窮教迹學者雲擁。日誦
法華維摩金光明梵網四分戒本。六時行道
弗休彌年更篤。毎一歳行懺法七七日。則
第四隨自意三昧也。開成三年日本國僧圓
載來躬請法。台州刺史韋珩。謂講止觀于
郡齋。以會昌三年癸亥歳二月十六日。終于
禪林本寺。俗壽七十三。法臘五十二。遷神于
金地道場。法付門人物外焉。咸通七年門人
良汶發墳火葬。淘收舍利一千餘粒。重塔緘
藏焉。又湖州開元寺釋高閑。本烏程人也。髫
年卓躒范露異才。受法已還有隣堅志。苦
學勞形未甞少惰。後入長安於薦福西明
等寺隷習經律。克精講貫。宣宗重興佛法。
召入對御前草聖遂賜紫衣。仍預臨洗懺
戒壇。號十望大徳。性情節操矗然難屈。老
思歸郷。終于本寺。弟子鑒宗勅署無上大
師。亦得閑之筆法。閑常好將霅川白紵書
眞草之蹤。與人爲學法焉
唐高麗國元表傳全清
釋元表。本三韓人也。天寶中來遊華土。仍
往西域瞻禮聖迹。遇心王菩薩指示支提
山靈府。遂負華嚴經八十卷。尋訪霍童禮
天冠菩薩。至支提石室而宅焉。先是此山
不容人居。居之必多霆震猛獸毒蟲。不然
鬼魅惑亂於人。曾有未得道僧。輒居一宿
爲山神驅斥。明旦止見身投山下數里間。
表齎經棲泊&T023311;飮木食。後不知出處之蹤
矣。于時屬會昌搜毀。表將經。以華櫚木函
盛深藏石室中。殆宣宗大中元年丙寅。保福
慧評禪師素聞往事。躬率信士迎出甘露都
尉院。其紙墨如新繕寫。今貯在福州僧寺
焉。又會稽釋全清。越人也。耰耘戒地芬然
杜若。於密藏禁呪法也能劾鬼神。時有市
儈王家之婦患邪氣。言語狂倒或啼或笑。如
是數歳。召清治之。乃縛草人長尺餘。衣以
五綵置之於壇。呪禁之良久。婦言乞命。遂
誌之曰。頃歳春日於禹祠前相附耳。如師
不見殺即放之遠去。清乃取一&T036274;以鞭驅
芻靈入其中。而呦呦有聲。緘器口以六乙
泥朱書符印之瘞于桑林之下。戒家人無
動之。婦人病差。經五載後値劉漢宏與董
昌隔江相持越城陷人。謂此爲窖藏掘
&T036274;破見一鵶闖然飛出。立於桑杪而作
人語曰。今得日光矣。時清公已卒也
唐鎭州龍興寺頭陀傳
釋頭陀。本下野磨家之子。然其器度溫潤若
長者之規。厥父課令其守磨。夜深憫驢牛
之困憊。自己代之。放其畜嚙草飮水。歇臥
者父母知之爲其罷業。兒亦乞出家。遂落
髮受具持無嗔怒。唯收拾糞掃物爲衣。可
重數斤。臥具三十年未嘗更易。苦節之行無
有倫比。眞定之民重之。而不受人供施。
號抖擻上人焉
系曰。糞掃衣者。四聖種之一也。凡修錬者
必願成此行。奈何少堪任之。其勝之者。勇
猛堪能之人也
唐南嶽山全玼傳
釋全玼。本餘杭人也。入徑山禮法濟大師
求剃染。禀質強渥且耐飢寒。諸所參尋略
得周遍。乃隱衡嶽中立草庵木食&T023311;飮。結
軟草爲衣。伏臘不易。有贈玼詩云。窠居
過後更何人。傳得如來法印眞。昨日祝融峯
下見。草衣便是雪山身。此太常孫渥舊相南
遷有作。事詳南嶽高僧傳云
系曰。草衣在南嶽炎方壯年。即可未知。衰
老徙居幽朔。耐否。如能則上上根勝士也
唐越州明心院慧沐傳
釋慧沐。俗姓祝氏。即世曁陽人也。代爲著
姓。沐幼沖之歳家法嚴明。訓授儒經欝成
造秀。將隨計吏謁覺智寺契眞禪師。即謚
大觀者是也。因以微諷。沐由茲開悟。明年
剃度。乃詣洪井。禮觀音禪師頓了心契。咸
通七載還歸故郷。邑宰韋公迺率信心者
造棲眞院。四方禪客無遠不屆。廉使裴延
魯召沐。因營鑑水坊精舍成還以坊爲題
牓。既而居之安而能遷。允明州掾齊肇請
住玉笥峯。未久而卒。壽八十八。臘四十五。
則。乾寧五年七月三日也
唐幽州南瓦窰亡名傳祝融峯
禪者
釋亡名。履行尤峻獨居燕城南窰竈間。天祐
中幽薊不稔道殍相望。因分衞迴聞車轍
中呱呱之聲。憫而收歸。乃飢民所棄女子也。
以求牛乳哺之。當七八歳引於城中。求
色帛以衣之。及笄年也容色豓麗。殆非凡
俗。或譏呵者僧終無渝志。適遇燕帥劉仁
恭從禽逐兔。直入僧居窰内。一卒見女子
侍僧之側。遂白帥劉往親見問其故。皆以實
對。劉曰。弟子欲收之可乎。僧曰諾。早驗無
悋意自扶上馬歸府。元眞處子也。劉益哀
之。不令伍於下位。仍重其僧謂爲果位
中人也。別造精舍以處之劉一旬兩往謁
焉。其僧疾沒。門人入訃女方獨坐聞之。哀慟
而死焉。劉爲僧營塔標誌矣。又祝融峯禪者
亡名。爲人抗直不事威儀。毎一擧揚善
標宗要。道俗歸之若市。甞飮酒遇毒。當時
吐下透落腐衣裂石。體中無惱。毎有一蛇
一虎爲衞護状。迨終闍維留骨一片。大如
琵琶槽。僧衆構火重焚。焚時色同火質。火
盡灰寒色白如雪。豈非得全身分堅固設
利羅乎。至今嶽中傳其言句。立其浮圖號
祝融峯道者焉
唐洪州開元寺棲隱傳寶安
釋棲隱。字巨徴。姓徐氏。少而端厲神解天然。
佩觿之歳酷好出塵。父母不可壞其意。削
&T061190;之後納法已還。其間服勤於學深入毘尼
壺奧焉。又於風雅之情非彫刻而得成
自天姿。廣明中避巣寇入廬山折桂峯。實
嘉遁也。然多於華朝月夕晩照高秋練句成
聯。合篇爲集。往往酋健瀏亮散在人口。身
擁零破麻納。不識者謂之山叟野人殊無
能者。得歸宗禪旨。與同擧揚。且無悋法。平
常與貫休處默脩睦爲詩道之遊。沈顏曹松
張凝陳昌符皆處士也。爲唱詶之友。隱爲群
士響臻淡然若水。後寇盜稍平。入荊楚
登祝融蹤迹嘯傲。光化三年遊番禺。受知
於太尉徐彦若。同光二年於洪井鉅鹿魏仲
甫邂逅。以文道相善。後唐天成中卒。詩弟
子應之携隱之詩計百許首。投仲甫爲集
序。今所行者號桂峯集是也。次嘉禾靈光
寺釋寶安。俗姓夏。姑蘇常熟人也。風神爽拔
性行淑均。壯年家務所嬰。誓思脱屣。及進
具之後。專習定門洞達眞訣。而不衣絲縷
惟專分衞。寢則芻靺。安昔遊五臺嗟南人
之不識。遂率道俗同模築五臺之制於靈
光寺。今且存焉。事畢無疾而終。受生一百有
十八歳。法臘七十八。由身不壞。門徒布漆
之別院供養。至會昌毀寺遂焚之
唐河東懸甕寺金和尚傳
釋金和尚者。姓王氏。西河平遙人也。所生之
地猪坑村。幼而魁岸爲人魯質。所作詭異
與平人不類。於嵩巖山出家。其後身裁一
丈腰闊一圍。言事多奇差。終後如在。郷人
供祭之乞願。皆遂人意。西河至稽胡皆鄭
重焉
梁四明山無作傳
釋無作。字不用。姓司馬氏。姑蘇人也。父陳宛
丘縣尉。母戴氏。始妊時夢異沙門稱姓徐
住持流水寺欲寄此安居。言訖跏趺而坐。
其父同夜夢於盤中書一字甚稱心。自言
可以進上天子。至明各説所夢。母曰。意其
腹中必沙門也。矢之曰。如生兒放於流水
寺出家。及生果岐嶷可愛。且惡葷羶之氣。
年迨四歳母自教誦習。利金易礪記憶無
遺。厥父欲其應童子擧業。漸見風範和潤。
且恒有出塵之意。俄爾父偸窺姚氏之女且
美容儀。酷欲取之。母切忌之。因曰或捨是
子出家寛汝所取。父乃許之。送入流水寺
中。纔及月餘姚民仳離。時謂此女是善知
識。爲作之出家増上縁矣。年二十受具足
法。相次講通刪補律鈔。法華上生等經百法
論。一性五性宗教勵精尋究。孔老書篇無不
獵渉。後參其玄學於雪峯存禪師。深入堂
奧。至廬陵三顧山。檀越造云亭院。豫章創
南平院請作住持。皆拂衣而去。前進士唐
禀。作藏經碑。述作公避請之由。居洪井十
載。且未識洪師鍾氏之面。乃遊會稽四明。
因有終焉之志。呉越武肅王錢氏。仰重召略
出四明。因便歸山。蓋謝病也。有詩杼意呈
王。王亦不留。詩云。雲鶴性孤單。爭堪名利
關。銜恩雖入國。辭病却歸山。時奉化樂安
孫郃退居嘯傲不交緇伍。唯接作交談終
日。進士楊弇亦慕爲林下之遊。以梁開平
中卒于四明。春秋五十六。初作善草隷筆
迹酋健。人多摹寫成法。述諸色禮懺文數十
本。注道安六時禮佛文一卷并詩歌。並行
于代。作不入尼寺不謁公門。不修名刺
不趨時利。自號逍遙子焉
梁成都府東禪院貫休傳處默
曇域
釋貫休。字徳隱。俗姓姜氏。金華蘭溪登高人
也。七歳父母雅愛之。投本縣和安寺圓貞禪
師。出家爲童侍。日誦法華經一千字。耳所
暫聞不忘於心。與處默同削染。隣院而居。
毎隔籬論詩互吟尋偶對。僧有見之皆驚
異焉。受具之後詩名聳動於時。乃往豫章
傳法華經起信論。皆精奧義講訓且勤。本
郡太守王慥彌相篤重。次太守蒋瓌開洗懺
戒壇。命休爲監壇焉。乾寧初齎志謁呉越
武肅王錢氏。因獻詩五章。章八句。甚愜旨
遺贈亦豐。王立去僞功。朝廷旌爲功臣。乃
別樹堂立碑記同力平越將校姓名。遂刊
休詩于碑陰。見重如此。休善小筆得六法。
長於水墨形似之状可觀。受衆安橋強氏
藥肆請。出羅漢一堂云。毎畫一尊必祈夢
得應眞貌。方成之。與常體不同。自此遊
黟歙與唐安寺蘭闍梨道合。後思登南
嶽。北謁荊帥成汭。初甚禮焉。於龍興寺安
置。時内翰呉融謫官相遇。往來論道論詩。
融爲休作集序則乾寧三年也。尋被誣譛
於荊帥。黜休于功安。欝悒中題硯子曰。入
匣始身安。弟子勸師入蜀。時王氏將圖僣
僞。邀四方賢士。得休甚喜。盛被禮遇賜賚
隆洽。署號禪月大師。蜀主常呼爲得得來和
尚。時韋藹擧其美號所長者。歌吟諷刺微隱
存于教化。體調不下二李白賀也。至梁乾
化二年終于所居。春秋八十一。蜀主慘怛一
皆官葬。塔號白蓮。於城都北門外昇遷爲
浮圖。乃僞蜀乾徳中。即梁乾化三年癸酉歳
也。休能草聖出。弟子曇域。癸酉年集師文
集。首安呉内翰序。域爲後序。韋莊甞贈詩
曰。豈是爲窮常見隔。只應嫌酒不相過。又
廣成先生杜光庭相善。比郷人也。休書跡好
事者。傳號曰姜體是也。甞覩休眞相肥而
矬。蜀宰相王鍇作讃。曇域戒學精微。篆文雄
健。重集許愼説文。見行于蜀。有詩集。亞師
之體也
梁廬山雙溪院國道者傳
釋國道者。未知何許人也。器凝淳粹行敦
高邁。塊然獨處翩翩在形器之上矣。參學
收廣欲歇孤征。愛廬山秀異。誓隱淪以求
其志。考築草舍灌園植蔬。任山中居人
揃取。或問其故。答曰。貧道無心而種無心而
捨也。驗此見知實達道之上流矣。修睦僧正
恒傾意奉重。詩贈國公云。入門空寂寂。眞
箇出家兒。有行鬼不見。無心人謂癡。後終
于院。葬于雙溪山原。有小浮圖焉。今以國
字呼之。爲名邪姓邪。未得詳焉
梁泉州智宣傳
釋智宣。泉州人也。壯歳慕法。學義淨之爲
人也。輕生誓死欲遊西域禮佛八塔。并
求此方未流經法。以唐季結侶渡流沙。所
至國土懷古尋師好奇徇異。聚梵夾求
舍利。開平元年五月中達今東京。進辟支佛
骨。并梵書多羅葉夾經律。宣壯歳而往還已
衰耄矣。梁太祖新革唐命。聞宣迴大悦宣
賜分物。請譯將歸夾葉。于時干戈不遑此
務也
梁江陵府龍興寺齊己傳
釋齊己。姓胡。益陽人也。秉節高亮氣貌劣陋。
幼而捐俗於大潙山寺。聰敏逸倫納圓品
法。習學律儀而性耽吟詠。氣調清淡。有禪
客自徳山來述其理趣。己不覺神遊寥廓
之場。乃躬往禮訊。既發解悟都亡眹迹矣。
如是藥山鹿門護國。凡百禪林孰不參請。
視其名利悉若浮雲矣。於石霜法會請知
僧務。梁革唐命天下紛紜。于時高季昌禀
梁帝之命攻逐雷滿。出渚宮已便爲荊州
留後。尋正受節度。迨乎均帝失御河東莊
宗自魏府入洛。高氏遂割據一方。搜聚四
遠名節之士。得齊之義豐南嶽之己。以爲築
金之始驗也。龍徳元年辛巳中。禮己於龍興
寺。淨院安置給其月俸。命作僧正。非所好
也。其如閑辰靜夜多事篇章。乃作渚宮莫
問篇十五章。以見意。且侚高之命耳。己頸
有瘤贅時號詩嚢。棲約自安破納擁身。枲
麻纒膝。愛樂山水懶謁王侯。至有未曾
將一字容易謁諸侯句。爲狎華山隱士鄭
谷詩相酬唱。卒有白蓮集行于世。自號衡
嶽沙門焉
後唐靈州廣福寺無迹傳
釋無迹。姓史氏。朔方人也。當宣宗御宇佛法
中興。大中九年年正十三決志捨家。投白
草院法空大師爲弟子。操執密縝拂攘囂
塵。咸通三年用賓于京室。得戒度於西明
寺矣。凡於百藝悉願遊焉。慕定林威能畫
戴安道能琴。我則講貫之餘兼而綜習。先是
唐恒夫甞作鎭朔方。後於輦下相遇。以家
僧之禮待焉。蓋知言行相高復能唱導。聞恒
夫白兩街功徳使。請隷西明寺。旋屬懿
宗皇帝於鳳翔法門寺迎眞身。右宣副使
張思廣。奏迹充乎讃導。悦懌上心宣賚稠
厚。光啓中傳授佛頂熾盛光降諸星宿吉祥
道場法歸本府。府帥韓公聞其堪消分野
之災。乃於鞠場。結壇修飾。而多感應。景福
中太尉韓公創修廣福寺。奏迹住持。皆以
律範繩之。塞垣閒求戒者必請爲力生焉。
梁乾化丙子歳中書令韓公洙。奏署師號曰
鴻遠歟。後唐同光三年乙酉歳四月一日坐
終于丈室。筋骨如生風神若在。蕃漢之人
觀禮稱歎曰。昔至徳中當府龍興寺有高士
辯才坐亡。遂漆布之。乾寧元年府帥擧奏。
勅謚曰能覺。今迹師可不異時而同事哉。
書令韓公命工布漆焉。莊宗朝軍府從事
薛昭紀爲碑頌徳云
後唐明州國寧寺𧦬光傳
釋𧦬光。字登封。姓呉氏。永嘉人也。唐史官左
庶子兢之裔孫也。幼捨家於陶山寺剃度。
居必介然不與常人交雜。好自標遇慢易
緇流。多作古調詩。苦僻寡味。得句時有得
色。長於草隷。聞陸希聲謫宦于豫章。光往
謁之。陸恬靜而傲氣居于舟中。凡多迴投
刺。且不之許接。一日設方計干謁。與語數
四。苦祈其草法。而授其五指撥鐙訣。光書
體當見酋健。轉腕迴筆非常所知。乃西上
昭宗詔對御榻前書。賜紫方袍。後謁華帥
韓建。薦號曰廣利。自華下歸故郷。謁武肅
王錢氏。以客禮延之。而性畔岸弗愜王情。
乃歸甬東終焉。有文集知音者所貴。出筆
法弟子從瓌。溫州僧正智琮。皆得墨訣。有
朝賢贈歌詩。呉内翰融羅江東隱等五十家
僅成一集。時四明太守仰詮素重光高蹈。躬
爲喪主理命令葬。後三年准西域焚之發
棺儼若生相。髭髮爪皆長。茶毘收舍利起
小塔焉。則後唐長興中也
晋宣州自新傳
釋自新。姓孫氏。臨淄人也。濯戒尋師曾無
懈廢。聞膺禪師化被鍾陵。往參問焉。從雲
居長往。迴錫嘗隱廣徳山中。屬兩浙文穆
王錢氏率吏士躬征苑陵入山寺。群僧皆
竄。唯新晏如。問曰。何不避乎。對曰。東西倶
是賊。令老僧去何處逃避。王驚其訐直。迴
戈遣歸。見武肅王問之言無所屈加之高
行。造應瑞院居之。假號曰廣現大師。初新
甞入宣城山采藥。穿洞深去。始則闇昧。尋
見日分明。行僅數里。洞側有別竅溪水泛
泛。然隈一大松枝下有草庵。一僧雪眉擁
納坐禪。旁有一磬火器。新撃磬遂開目。驚
曰。嘻師何縁至此。乃陳行止。揖坐取石。敲
火煎茗。香味可愛。日將夕矣。僧讓庵令新
宿。顧其僧上松巓大巣内聞念法華經。聲
甚清亮。逡巡又咄罵云。此群畜生毛類何苦
生人恐怖。速歸林薄不宜輒出。叱去。新
窺之乃虎豹弭耳而去。明日謂其僧曰。願
在此侍巾屨。僧曰。自居此地百見草枯。
四絶人煙非師棲息處。又問。莫飢否。相引
溪畔有稻百餘穗。收穀手挪三匊黄梁。挑
野蔬和煮與食。後遣回去。送至洞口曰。
相遇非偶然也。所食茶與菜糜師平生不
乏食矣。遂遵路*回本院。已月餘日。命同
好再往尋之失洞蹤跡。後在浙中充寶塔
寺主。以天福中卒于住寺。年八十餘。今影
在冷水灣前小院存焉
漢杭州耳相院行脩傳
釋行脩。俗姓陳。泉州人也。少投北巖院出
家。小心受課誦念克勤。十三削髮。往長
樂府戒壇受上品律儀。年始十八參雪峯山
存禪師。隨衆請問。未知詮旨。辭存師言
入浙去。存曰。與汝理定容儀。令彼二人
睹相發心。遂指其耳曰。輪郭幸長垂璫猶
短。吾爲汝伸之。雙手平曳登即及肩。如是
者三。自此長垂見者擧目。後唐天成二年丁
亥歳入浙中。傾城瞻望檀施紛紛。遂構室
于西關高峯。爲其宴息。後欝成大院。脩別
無擧唱默默而坐。人問唯笑而止。士女牽
其耳交結於頤下。杭人號長耳和尚。以乾
祐三年庚戌歳十一月示疾。動用如平時。
以三月中夜坐終。檀越弟子以漆布。今亦存
焉後寄夢睦州刺史陳榮曰。吾坐下未完。
檢之元不漆布。重加工焉
宋宜陽柏閣小宗淵傳
釋宗淵。姓宮氏。高密人也。幼通經籍察
若神。忽願出家于東莱北禪院。後參學江
表岳中祖師勝友。資神潤己往造實歸。僻
好吟詩於荊楚間。甞師學于齊己之體。自
言縁情在品物流形之外。覽天下山川且
曰。歩仞之丘巨獸無以隱其軀。愛宜陽
柏閣山居之以求其志。其孤潔耿介凡俗
不可造次而見。日別持觀音支品。蓋曾有
善相人。言淵促齡。勉令受持普門品也。
至太平興國五年十月。預言終期。令水土
作坐如鹿頂形。連促木工。明日齋時要用。
至是果坐終焉。郷人無遠近皆來焚香
設拜。當年遷小塔于寶雲寺之山原。年八十
三。有洛西集著挽辭五十首。一云。擧世
應無百歳人。百年終作塚中塵。余今八十
有三也。自作哀歌送此身。紙衣一襲葬焉。
後開發神色宛然。弟子淡然奉明葬之于巖
穴之中矣
論曰。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萬物。絪縕而
出。鼓動而萌。由庶類以蚩蚩禀自然而歴
歴。自然者道。道惟本心。心無不通。通物之
理之謂道也。道其不一。蕃息流形。若究天
倪物亦惟一。乾一也。坤一也。殆乎因動成
變以變。求占則生象不一歟。至如鳥獸交
氣草木構精。或用其牡而疎其雄。或同
乎根。而異乎實。鰐飛似鳥橘移成枳。交玃
爲傖羽嘉生鳳。若此之倫物類糅錯之所
致也。雜之時大矣哉。事有重&T049166;物有紛綸。
乃彰雜名非一。名而統盡。故曰。義雖博則
知可以一名擧也。昔梁傳中立篇第十曰
唱導也。蓋取諸經中此諸菩薩皆唱導之首
之義也。唱者固必有和乎。導者固必有達
者。終南釋氏觀覽此題。得在乎歌讃表宣。
失在乎兼才別徳也。譬若別均天分重賦
全才。虎雙翼而飛鷹四足而撃也。於是建
立雜篇包藏衆徳。何止聲表無所不容。或
曰。續傳改作名題自何稽古。通曰。象班孟
堅加九流中雜流也。如其立教。如其爲
人。匪獨陰陽不專刑律。或兼名墨或渉
縱横。則可目之爲雜家流也。漢書有變拾
太史公之遺。澄照建題正梁慧皎之僻。或
曰。胡不聞楊子雲疾其雜乎。通曰。彼惡夫
淮南太史公不宗孔而無純徳耳。此則應
雜而雜斷無雜咎歟。今作傳者若游夏焉。
觀其起隱終哀。何敢措一辭也。或曰。何忽
變唱導成聲徳耶。通曰。聲之用大矣哉。良
以諸佛刹土偏用一塵以爲警悟。唯忍土最
尚音聲。行爲佛事。及觀音説圓通。世尊稱
讃者爲被聞熏。故若毘目仙人香積世界。
樂不樂爰居之耳。圜不入方鑿之穿。是以
影勝大王止前驅之象馬。鉢嚢釋子動合會
之人天。返魂者隨唄聲而到家。光潔者聞
唄聲而歡喜。乃可謂宮商佛法。金石天音。
哀而不傷。樂而不佚。引之入慈悲之域。勸
之離繋縛之場。脱或執受不精。器能無取
乃不可謂爲聲徳也。于今搜有隣之徳。
聚兼講之才。三人之師于斯見矣。四戰之國
孰敢攻乎。得非備五彩而服章。舍八風
而成樂。則有登天竺而作猿梵。動塔鈴。
而貫虹霓。副天請而都講隨。占地理而
宰臣應。觀音摩其髮頂。彌勒訴其雷神。始
化倭民坐亡擧指。見慈顏而不怒。作詩
式以安禪。巨蟒不驚。山魔懾伏。臨神鑑而
懸知澄汰。禮天冠而誓隱靈蹤。破甕飛烏
勞身代畜。衡山衣草禹寺明心。養童女
以身全。遇毒流而命在。徳符禪月軀渉磧
沙。或辯之利通。或聲之流靡。猗嗟碩徳於爍
群公若諸根之互能。同五事之倶擧。故強名
爲雜也。薝蔔接栴檀之樹。數倍馨香。鷹鸇
育金翅之巣。千重猛鷙。咨爾同道聽乎直
言。爲僧不應於十科。事佛徒消於百載。如
能以高爲本以徳爲枝以修爲華萼以證
爲子實。然後婆娑挺蓋欝密成陰。周覆三
千大千。號之曰大菩提樹也歟
*宋高僧傳卷第三十
  後序
前代諸家或云僧傳僧史記録。乃題號不一。
亦聲迹有殊。至梁沙門慧皎。云高僧傳蓋
取高而不名者也。則開其徳業。文爲十科。
見於傳内。厥後有唐續高僧傳。倣仰梁之
大體而以成之。洎乎皇朝有宋高僧傳之
作也。清風載揚盛業不墜。賛寧自至道二
年奉叡恩。掌洛京教門事。事簡心曠之日。
遂得法照等行状。撰已易前來之闕如。尋因
治定其本。雖大義無相乖有不可者以修
之。先者所謂加我數年。於僧傳則可矣已。
斯幸復治之。豈敢以桑楡之年爲辭耶。時
方徹簡。咸平初承詔入職東京右街僧録。尋
遷左街。乃一日顧其本未及繕寫。命弟子
輩緘諸篋笥。俾將來君子知我者以僧傳。
罪我者亦以僧傳故於卷後而書之云耳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890 891 892 893 894 895 896 897 898 899 90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