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宋高僧傳 (No. 2061_ 賛寧等撰 ) in Vol. 50

[First] [Prev+100] [Prev] 769 770 771 772 773 774 775 776 777 778 779 780 781 782 783 78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居方丈。同維摩之一室也。不立佛殿唯
樹法堂。表法超言象也。其諸制度與毘尼
師一倍相翻。天下禪宗如風偃草。禪門獨
行由海之始也。以元和九年甲午歳正月十
七日歸寂。享年九十五矣。穆宗長慶元年。勅
謚大智禪師。塔曰大寶勝輪焉
系曰。自漢傳法居處不分禪律。是以通禪
達法者皆居一寺中。院有別耳。至乎百丈
立制出意用方便。亦頭陀之流也。矯枉從
端乃簡易之業也。所言自我作古。古故也。
故事也。如立事克成則云自此始也。不成
則云無自立辟。今海公作古。天下隨之者
益多而損少之故也。謚海公爲大智不其
然乎。語曰。利不百不變格。將知變斯格
厥利多矣。彌沙塞律有諸。雖非佛制諸方
爲清淨者不得不行也
唐潭州翠微院恒月傳眞亮
釋恒月。姓韓氏。上黨人也。厥父爲土監商。
西江往還俄遇剽略溺死。月雖幼弱念父
葬于魚腹。母又再行。乃決志出家求報恩
育。受教於聖善寺慧初。得度已造嵩山禪會。
便啓發心要。後訪道尋師靡憚夷險。抵望
湖山翠微嚴下古院挂錫。四方學者如蜂得
王。翕然盛化。建中元年示疾而終。春秋七
十九。其年三月十二日遷塔焉。洛京廣愛寺
釋眞亮。姓侯氏。景城人也。家訓儒雅辭彩粲
然潔素持操與群少年有異。忽以樊籠爲
厭。且曰。去情除饉是所願也。遂於本州開
元寺智休師下披染服。然其刈薪汲水率
先於人。習行頭陀行。受具已遊嵩少。遇普
寂奬訓頓開蒙昧。入龍門山居而禪默。問
津者交集聲望日隆。屬留守尚書王公鐸保
釐。聞而欽奉。召入廣愛寺別住居焉。示人
禪觀匪倦教詔。得道者亦多矣。以貞元四
年十一月三日。忽告門人。以桑楡末照誠
難久留。囑累而終。年八十八焉
唐襄州夾石山思公傳曇眞
釋思公。姓李氏。恒陽人也。早出家于本府龍
興寺。得度後遊伊洛間。見普寂禪師開暢
禪法。寂始見提誘尋徹鉤深。至南雍隱夾
石山。翛然自處。屬牛公觀政漢南聞其聲
績。請入城。謝病不應其命。牛帥亦不奪
其志。檀施相望學衆侁侁。若栴檀之圍遶
焉。以興元初年示疾歸滅。春秋八十四焉。
毫州安國院釋曇眞。姓陳。維青人也。少小隨
父往彭城鬻棗於逆旅而亡所怙。眞嘆
恨無依。乃投徐大雲寺爲僧。其土是嵩法
師之後經論藪澤。眞翫習該通。後遊勝境
入嵩山學禪觀已至任城。邂逅李中丞諷
赴職譙郡。接眞談道抵掌盱衡如披雲霧。
李恨相識之晩。請以同行。時聚風亭月。觀談
道達旦。李後入爲京尹。因從容稱奏眞道
成徳至。徳皇下詔徴。而不奉詔。貞元七年
四月示滅。門人建塔云
唐定州大像山定眞院石藏傳
釋石藏。姓呂。漢東人也。年隣小學露成人
之度。跪告堂親願爲佛子。遂志入開元
寺削染受戒。剋願禮嵩山寂禪師豁悟禪
法。至中山大像峯間石室。孤坐冥寂數夏安
然。同好者望風而至。蔚成叢衆。陶化博陵
人咸欣戴。會州帥李公卓。翹仰之切。命入城
住貴親玄論。謝云。野性難拘。不閑禮法。恐
玷威陵。卓躬登山訪問。欵密交談深開昏
昧。遂奏院題額曰定眞焉。藏預白衆訣
別。明日坐亡。春秋八十三。貞元十六年正
月入塔。立碑頌徳云
宋高僧傳卷第十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宋左街天壽寺通慧 大師
賜紫沙門賛寧等 勅撰 
  習禪篇第三之四正傳二十一人
附見四人
唐洛京伏牛山自在傳一鉢和
尚南印
釋自在。俗姓李。呉興人也。生有奇瑞。稍長
坐則加趺。親黨異之。辭所愛投徑山出家。
於新定登戒。及諸方參學。從南康道一禪
師法席。懸解眞宗。逸蹤流輩道譽孔昭。行
止優游多隱山谷。四方禪侶叢萃其門。元和
中居洛下香山。與天然禪師爲莫逆之交。
所遊必好古。思得前賢遺跡以快逸觀。龍
門山得後魏三藏翻經處。王屋山得稠禪師
解虎鬪處。此山飮甘泉。改爲甘泉寺。嵩山
得梵法師馬跑泉。居無戀著。所著三傷歌
辭理倶美。警發迷蒙有益於代前。蜀王氏
僞乾徳初。有小軍使陳公。娶高中令駢諸孫
女若人持不殺二十餘年。後在蜀爲男婚
娶。禮須屠宰。高初不欲。親戚言。自己持戒
行禮酒筵。將何以娯賓也。依違之際遂多庖
割。俄未浹旬得疾頗異。口但慌言。已而三
宿。還蘇述冥間之事。初被黒衣使者追攝
入岐府城隍廟。廟神峨冠大袖與一金甲武
士唔坐。使者領高見神。武士言語紛紜讓
高破戒。仍扼腕罵曰。吾護戒神將也。爲汝
二十年。食寢不遑。豈期忽起殺心頓虧戒
檢。命雖未盡罪亦頗深。須送冥司懲其故
犯。城隍神問高曰。汝更修何善追贖過尤
乎。高常誦持上生經。其數已多。于時懵然
都無記憶恐懼之間白曰。誦得三傷頌一鉢
和尚歌。遂合掌向神厲聲而念。神與武士
聳耳&T016254;拳立聽。顏色漸怡。及卒章神皆涕
涙。乃謂高曰。且歸人間宜切營善。拜辭未
畢颯然起坐備陳厥事。自此三傷一鉢之歌
頌。人皆傳寫諷誦焉。一鉢和尚者。歌詞叶理
激勸憂思之深。然文體渉里巷。豈加三傷
之典雅乎。在遣弟子去江南選山水之最
者。吾願往中終老。到江州都昌縣有好林
泉迴報。在行至葉縣。道俗所留往隋州開
元寺示滅。年八十一。則長慶元年也
系曰。稽諸律藏。出家者犯戒則招二罪。一
違制。二業道也。高氏在家素不受戒。無違
制愆。俗容有業道罪。寧得有護戒神邪。
況高氏既持不殺。則冥然感止持無作之善
生焉。因鮮克有終致遭幽責。告諸五衆
當畏護戒之神夫如是。明則有戒法。幽則
有鬼神歟
次成都府元和聖壽寺釋南印。姓張氏。明寤
之性受益無厭。得曹溪深旨無以爲證。
見淨衆寺會師。所謂落機之錦濯以増研。
銜燭之龍行而破暗。印自江陵入蜀。於蜀
江之南壖薙草結茆。衆皆歸仰漸成佛宇。
貞元初年也。高司空崇文平劉闢之後。改
此寺爲元和聖壽。初名寶應也。印化縁將
畢。於長慶初示疾入滅。營塔葬於寺中。
會昌中毀塔。大中復於江北寶應舊基上
創此寺。還名聖壽。印弟子傳嗣有義俛復
興禪法焉
唐汾州開元寺無業傳
釋無業。姓杜氏。商州上洛人也。其母李氏忽
聞空中。言曰。寄居得否。已而方娠誕生之
夕異光滿室。及至成童不爲戲弄。行必
直視坐即加趺。商於緇徒見皆驚歎。此無上
法器。速令出家紹隆三寶。年至九歳啓白
父母。依止本郡開元寺志本禪師。乃授與金
剛法華維摩思益華嚴等經。五行倶下一誦
無遺。年十二得從剃落。凡參講肆聊聞即
解。同學有所未曉。隨爲剖析皆造玄關。至
年二十受具足戒於襄州幽律師。其四分律
疏一夏肄習便能敷演。兼爲僧衆講涅槃
經。法筵長開冬夏無倦。可謂生肇不泯琳
遠復興。後聞洪州大寂禪門之上首。特往瞻
禮。業身逾六尺。屹若山立。顧必凝睇聲仵
洪鐘。大寂一見異之笑而言曰。巍巍佛堂其
中無佛。業於是禮跪而言曰。至如三乘文
學粗窮其旨。嘗聞禪門即心是佛。實未能
了。大寂曰。只未了底心即是。別物更無。不
了時即是迷。若了即是悟。迷即衆生悟即是
佛道。不離衆生豈別更有佛。亦猶手作拳
拳全手也。業言下豁然開悟。涕涙悲泣向大
寂曰。本謂佛道長遠勤苦曠劫方始得成。今
日始知法身實相本自具足。一切萬法從心
所生但有名字無有實者。大寂曰。如是如
是。一切法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本自空
寂經云。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又云。畢
盡空寂舍。又云。諸法空爲座。此即諸佛如來
住此無所住處。若如是知。即住空寂舍
坐空法座。擧足下足不離道場。言下便了
更無漸次。所謂不動足而登涅槃山者也。
業既傳心印。尋詣曹溪禮祖塔。迴游廬嶽
天台及諸名山遍尋聖跡。自洛抵雍憩西
明寺。僧衆咸欲擧請充兩街大徳。業默然歎
曰。親近國王大臣非予志也。於是至上
黨。節度使相國李抱眞與馬燧累有戰功。又
激發王武俊同破朱滔。功多勢盛。然好聞
賢善。雖千里外必持幣致之。深重業名行。
旦夕瞻禮麾幢往來。常有倦色。謂門人曰。
吾本避上國浩穰名利。今此又煩接君侯。豈
娯心哉。言訖逍遙綿上抱腹山。又往清涼
山。於金閣寺讀大藏經。星八周天斯願方
畢。復振錫南下至*於西河。初止衆香佛刹。
州牧董叔纒請住開元精舍。業謂弟子曰。
吾自至此不復有遊方之意。豈吾縁在此
邪。於是撞鐘告衆作師子吼雨大法雨。
垂二十年并汾之人悉皆向化。憲宗皇帝
御宇十有四年素嚮徳音。乃下詔請入内。辭
疾不行。明年再降綸旨。稱疾如故。穆宗皇
帝即位之年。聖情虔虔思一瞻禮。乃命兩街
僧録靈準公。遠齎勅旨迎請。準至作禮白
之曰。知師絶塵物表糠粃世務。法委國
王請師熟慮。此迴恩旨不比常時。願師必
順天心不可更辭以疾。相時而動無累
後人。業笑曰。貧道何徳累煩聖主。行即行矣
道途有殊。於是剃髮澡浴至中夜告弟子
慧愔等曰。汝等見聞覺知之性。與太虚同
壽不生不滅。一切境界本自空寂。無一法
可得。迷者不了即爲境惑。一爲境惑流轉
不*窮。汝等常知心性本自有之非因造作。
猶如金剛不可破壞。一切諸法如影如響
無有實者。故經云。唯有一事實餘二則非
眞。常了一切空無一物。當情是諸佛同用
心處。汝等勤而行之。言訖加趺而坐奄然歸
寂。嗚呼可謂於生死得自在也。俗齡六十
二。僧臘四十二。道俗號慕如喪考妣乃備
香華幢幡。遷全身就于城西練若。積香薪
而行茶毘。乃有卿雲自天五色凝空。異香
西來都馥氛氳。闔境士庶咸皆聞覩。及薪盡
火滅。獲設利羅璨若珠玉。弟子慧愔行勤
虔縱義幽元度恒泰等。泣血收之。殮以金
棺。乃命郢匠琢石爲塔。以長慶三年十二
月二十一日。安葬于練若之庭。業遷化之歳。
州牧楊潜得僧録準公具述其事。遂爲碑
頌。勅謚大達國師。塔號澄源焉
唐長沙東寺如會傳
釋如會。韶州始興人也。大歴八年止國一禪
師門下。後歸大寂法集。時禪客仰慕決求心
要。僧堂之内床榻爲之陷折。時號折床會。猶
言鑿佛床也。後徇請居長沙東寺焉。自
大寂去世其法門鼎盛時無可敵。諺謂東
寺爲禪窟。斷可知矣。時相國崔公群慕會
之風來謁于門。答對瀏亮辭咸造理。自爾
爲師友之契。初群與皇甫鎛。議上憲宗尊
號。因被鎛搆出爲湖南觀察。閑豫歸心于
會也。至穆宗長慶癸卯歳終于寺。春秋八
十。時井泉預枯異香馝馥。遷塔于城南。廉使
李翺盡毀近城墳塔。唯留會所瘞浮圖。以
筆題曰。獨留此塔以別賢愚矣。劉膳部軻
著碑焉。勅謚傳明大師。塔曰永際。亦呼所
居爲夾山和尚是歟
唐南陽丹霞山天然傳
釋天然。不知何許人也。少入法門而性梗
&T019598;。謁見石頭禪師默而識之。思召其自體
得實者。爲立名天然也。乃躬執爨凡三年
始遂落飾。後於嶽寺希律師受其戒法。造
江西大寂會。寂以言誘之。譍答雅正。大寂
甚奇之。次居天台華頂三年。又禮國一大
師。元和中上龍門香山。與伏牛禪師爲物
外之交。後於慧林寺遇大寒。然乃焚木佛
像以禦之。人或譏之。曰吾*茶毘舍利。曰
木頭何有。然曰。若爾者何責我乎。元和三年
晨過天津橋横臥。會留守鄭公出。呵之不
去。乃徐仰曰。無事僧。留守異之。乃奉束素
衣兩襲月給米麺。洛下翕然歸信。至十五
年春言。吾思林泉。乃入南陽丹霞山結
菴。以長慶四年六月。告門人曰。備沐浴
吾將欲行矣。乃戴笠策杖入屨垂一足。未
及地而卒。春秋八十六。膳部員外郎劉軻撰
碑紀徳焉。勅謚智通禪師。塔號妙覺
唐常州芙蓉山太毓傳
釋太毓。姓范氏。金陵人也。年纔一紀志在出
家。乃禮牛頭山忠禪師而師事焉。於是勇
猛精進求其玄旨。法器外朗神㦗内融。雖
明了一乘而具足萬行。往雍京安國寺進
受具戒。褎然出衆。加復威儀整肅妙相殊特。
如大海之不可測。如虚空之不可量。巡
禮道場攝心淨域。雖智能通達不假因師。
而印可證明必從先覺。遂謁洪井大寂禪師。
覩相而了達法身。刹那而頓成大道。于時
天下佛法極盛無過洪府。座下賢聖比肩得
道者。其數頗衆。毓與天徹禪師大宣教禪師
大智禪師。皆昆仲也。既而南北觀方曾無告
憚。俾廣聞見閑養聖胎耳。元和十三年
止於毘陵義興芙蓉山。故得名于山焉。毓
爲縁作因有應無著。故所居感化所至悦
隨。道俗相望動盈萬數。自此江南之人悟
禪理者多矣。時相國崔公群坐失守出分
司。後爲華州由三峯出鎭宣城。其地雖邇
其人則遐。崔公深樂禮謁。致命誠請。毓以
感念而現大悲爲心莫不果欲隨縁遊方。
順命寶歴元年至于宛陵禪定寺。所以隨順
而揚教也。至明年告歸齊雲山。九月合朔
色相不動而示滅于山之院。享年八十。僧
臘五十八。是日也天地如慘草木如摧。鳥獸
悲啼雲泉斷咽。緇徒士庶孺慕充窮。十月棲
神于院之庭。從其宜也。弟子至孚契眞清斡
等。慨吾師示滅而後學徒存。太和二年。相
國韋處厚素尚玄風道心惇篤。以事奏聞。
天子爰降徳音褒以殊禮。追謚號塔名。越
州刺史陸亘摛翰論譔焉
唐南嶽西園蘭若曇藏傳靈彖
超片
釋曇藏。不知何許人也。得禪訣於大寂之
門。後見石頭希遷禪師。所謂再染謂之赬
也。貞元二年嘉遁于衝嶽。棲止峯之絶頂。
晩年苦於脚疾。移下西園結茅。參請者繁
熾。太和元年終于嶽中。享齡七十。先是藏
養一犬尤靈。嘗夜經行息坐次。其犬銜藏
之衣歸房。乃於門閫旁伏守而吠。聲不絶
頻奮身作猛噬之勢。詰旦視之。東厨有
大蟒蛇。身長數丈。蟠繞小舍爲之岌嶪。呀
張其口虓闞其聲。毒氣漫然。侍者白藏亟
去迴避。藏曰。死而可逃何遠之有。彼以毒
來我以慈受。毒無自性激發則強。慈苟無
縁冤親一揆。無人無我法性倶空。言訖其
蟒蛇按首徐行閃然不見。又嘗一夜有群
盜。其犬亦銜藏衣。藏語盜曰。諸君山叟茅
舍有中意物任拈去。終無小悋之分。盜感
其言散分下山矣。又荊州永泰寺釋靈彖。姓
蕭氏。蘭陵人也。其胄裔則後梁爲周所滅支
屬星分。彖父居長沙爲編戸矣。生彖宛有
出塵之誓。遇諸禪會罕不登臨。止泊維青
優游自得。長慶元年住百家巖寺。未幾徙
歩江陵。太守王潜請居永泰寺。太和三載
六月二十三日終于住寺。春秋七十五。建塔
于州北存焉。又釋超岸。丹陽人也。先遇鶴
林素禪師。處衆拱默而已。天寶二載至撫州
蘭若得大寂開發。四方毳侶依之
唐鄂州大寂院無等傳
釋無等。姓李氏。今東京尉氏人也。負志卓犖
辭氣貞正。少隨父官于南康。頻遊梵刹向
僧瞻像。往即忘歸。既作沙門遇道一禪師
在龔公山學侶螘慕。等求法於其間挺然
出類。元和七年遊漢上。後至武昌覩郡西
黄鵠山奇秀。遂結茅分衞。由此巴蜀荊襄
尚玄理者。無遠不至矣。大和元載屬相國
牛公僧孺出鎭三江。聞等道香普熏遐邇。
命駕枉問。風虎相須爲法重人。牛公慮其
蘭若不隸名籍。特爲秦題曰大寂也。憧憧
往來堂無虚位。至四年十月示滅。年八十
二。弟子誓通奉全身入塔焉
唐天目山千頃院明覺傳
釋明覺。俗姓猷。河内人也。祖爲官嶺南。後
徙居爲建陽人也。覺儒家之子風流蘊藉好
問求知。曾無倦懈。宿懷道性。聞道一禪師
於佛跡嶺行禪法。往造焉遂依投剃染。由
此即願觀方。衡嶽天台四明遍嘗法味。復
於徑山留心請決。數夏負薪面&T065545;手胝。下
山至杭州大雲寺。禁足院門。續移止湖畔
青山頂。結庵而止。屬范陽盧中丞嚮風躬
謁。召歸州治大雲寺住持。元和十五年。避
嫌遠囂隱天目山。是山也特秀基墟跨渉
四郡。有上下龍潭深不可測。怪物往往出
*於中。有白鹿毛質詭異。土人謂爲山神也
覺遁是中檀信爲禪宇。長慶三年春及冬
至明年二月大旱。野火蔓延欲燒院。僧惶
懅。覺曰。吾與此山有縁火當速滅。少選雷
雨驟作其火都滅。遠近驚歎。以太和五年七
月十九日。示疾而亡
唐杭州秦望山圓脩傳
釋圓脩。姓潘氏。福州閩人也。生而岐嶷長而
俊邁。忽思拔俗尋事名師。剔髮變衣。年滿
於嵩陽會善寺納戒。既而儀表容與日新
厥徳。研窮經論。俄約觀方。遇百丈山海禪
師根教相符遂明心要。持盃振錫而抵于
杭。見秦望山峻極之勢有長松枝繁結蓋。
遂棲止于松巓。時感鵲復巣於横枝。物我
都忘。羽族馴狎。由茲不下近四十秋。毎一
太守到任。則就瞻仰。號鳥窠禪師焉。洎
元和初邦伯裴常棣酷重其道。請下結庵者
至于三四。或爲參請者説法。裴侯命八屬
宰官同力造伽藍。移廢額曰招賢。以居
之。太和七年癸丑歳九月二十二日端坐怡
然歸寂。享年九十九。僧臘八十。杭之累政良
守無不傾重。税駕樹陰請談玄極。不覺
更僕移辰矣。今塔在石甑山下。南嶽僧唯
貞爲塔銘焉。近有盜發其塔。且多怪異。止
收得銘誌而已
唐池州南泉院普願傳
釋普願。俗姓王。鄭州新鄭人也。其宗嗣於江
西大寂。大寂師南嶽觀音讓。讓則曹溪之冡
子也。於願爲大父。其高曾可知也。則南泉
之禪有自來矣。願在孕母不喜葷血。至徳
二年跪請於父母乞出家。脱然有去覊鞅
之色。乃投密縣大隈山大慧禪師受業。苦
節篤勵胼胝皸瘃。不敢爲身主。其師異之。
大暦十二年願春秋三十矣。詣嵩山會善寺
暠律師受具。習相部舊章究毘尼篇聚之
學。後遊講肆上楞伽頂入華嚴海會。抉中
百門觀之關鑰。領玄機於疏論之外。當其
鋒者皆旗靡轍亂。大寂門下八百餘人。毎參
聽之後尋繹師説。是非紛錯。願或自默而
語。群論皆弭。曰夫人不言乃言爾耳。自後
含景匿耀。似不能言者。人以其無法説
或扣其關。亦堅拒不洩。時有密賾其機者。
微露頭角。乃知其非無法説時未至矣。貞
元十一年拄錫池陽南泉山。堙谷刊木以
構禪宇簔笠飯牛溷于牧童。斫山畬田種
食以饒。足不下南泉三十年矣。夫洪鐘不
莛撞發聲。聲之者故有待矣。太和年
初宣使陸公亘前池陽太守。皆知其抗迹塵
外爲四方法眼。與護軍彭城劉公。同迎請
下山北面申禮。不經再歳。毳衣之子奔走
道途。不下數百人。太和甲寅歳十月二十一
日示疾。十二月二十三日。有白虹貫於禪
室後峯。占之者得非南泉謝世乎。是日西
峯巨石崩。聲數十里當晝有乳虎遶禪林。
而號。衆咸異之。二十五日東方明告門人
曰。星翳燈幻亦久矣。勿謂吾有去來也。言
訖而謝。春秋八十七。僧臘五十八。契元文暢
等凡九百人。皆布衣墨巾泣血于山門。赴喪
會葬者相繼于路。哀號之聲震于崖谷。乙
卯歳門人奉全身於靈塔。從其教也。膳部
員外郎史館修撰。劉軻欽若前烈追徳頌美

唐澧陽雲巖寺曇晟傳
釋曇晟。俗姓王氏。鍾陵建昌人也。始生有自
然胎衣。右袒猶緇服焉。遂請出家於石門。
年滿具法。參見百丈山海禪師。二十年爲
侍者。職同慶喜法必我聞身若中涓心居
散位。續受藥山擧發全了無疑。化徒孔勤。
受益者衆。以太和三年己酉十月二十七日
示滅。勅謚大師號無相。塔名淨勝焉
系曰。商那和脩。華言胎衣也。以其生帶衣
而誕以繒肉。而非幼爲綳褓長且稱身。出
家成法服。至入滅闍維方爲煨燼焉。晟師
之有胎衣止不及爲嬰兒已往之服耳。此
近叔離尼商那尊者也。思過半矣。何邪晟
師去聖懸遠。和修佛滅百年。將胎衣示有
行果之徒也。今晟以胞袒絡化其教理之
世。不其難乎。故曰思過半矣
唐荊州福壽寺甄公傳
釋甄公。姓魯氏。江陵人也。少而警慧。七歳
誦通詩雅。遂應州擧。三上中第未釋褐。
與沙門議論玄理。乃願披緇。投福壽寺辯
初法師以爲模範。後於洛京昭成寺講法
數座。因禮嵩山禪師通暢心決。方至丹陽
茅山。尋挂錫於蘇州楞伽山四遠參玄者
胼肩疊足矣。時白樂天牧是郡。接其談道
不覺披襟解帶。心遊無物之場得甄之閫
閾矣遂堅請出水流寺。不樂安止。以山
水爲娯情之趣耳。太和三年示疾云終九
十歳。以其年四月十七日入塔焉
唐趙州東院從諗傳
釋從諗。青州臨淄人也。童稚之歳孤介弗群。
越二親之覊絆。超然離俗。乃投本州龍興
伽藍從師剪落。尋往嵩山琉璃壇納戒。師
勉之聽習於經律但染指而已。聞池陽願
禪師道化翕如。諗執心定志鑚仰忘疲。南
泉密付授之。滅跡匿端坦然安樂後於趙
郡開物化迷大行禪道。以眞定帥王氏阻
兵封疆多梗。朝廷患之。王氏抗拒過制。而
偏歸心於諗。諗嘗寄塵拂上王氏曰。王若
問何處得此拂子。答道老僧平生用不盡者
物。凡所擧揚天下傳之號趙州去道。語録
大行爲世所貴也
唐京兆華嚴寺智藏傳
釋智藏。姓黄氏。豫章上高人也。父爲洪州
椽。藏隨父入報國寺。見供奉皓月講涅槃
經。微體經意樂入佛門。年甫十三割恩愛
辭父母。於開元寺宗法師所受學。後修禪
法證大寂一公宗要矣。建中元年入長安。
廬元顥素奉其道。擧奏入内供養。勅令住
華嚴寺。輦轂之間玄學者孔熾。就藏之門
若海水之歸投琴之壑矣。太和九年終于
住寺。三月十二日入塔焉
唐潭州道吾山圓智傳
釋圓智。俗姓張。豫章海昏人也。總丱之年頓
求出離。禮涅槃和尚躬執鉼屨。爰登戒地
誓叩禪門。見乎藥山示其心決。後居長沙
道吾山。海衆相從猶蜂蟻之附王焉。以太
和九年乙卯九月十一日長逝。享年六十七。
闍維得不灰之骨數片。腦蓋一節特異而清
瑩。其色如金其響如銅。乃建塔于石霜山。
勅謚脩一大師寶相之塔。得其道者則普會
焉。智公初領悟藥山宗旨。儼師誨之曰。吾
無寶玉大弓以爲分器。今賞汝犢鼻一腰。
雖云微末而表親褻歟。南嶽僧玄泰著
碑頌
唐明州大梅山法常傳
釋法常。俗姓鄭。襄陽人也。稚歳從師於荊之
玉泉寺。凡百經書一覽必暗誦更無遺忘。冠
年受具足品於龍興寺。容貌清峻性度剛敏。
納衣嚢鉢畢志卯齋。貞元十二年自天台
之于四明餘姚之南七十里。寓仙尉梅子眞
之舊隱焉。昔梅福初入山也見多龍穴。神
蛇毎吐氣成樓閣。雲雨晦冥。邊有石庫。内
貯仙藥神仙經籍。常寄宿于房。乃夢神人語
之曰。君非凡夫。因話及石庫中聖書懸記
既往將來之事。受之者爲地下主。不然爲
帝王之師傅矣。常謂之曰。石庫之書非吾
所好。昔僧稠不顧仙經。其卷自亡。吾以涅
槃爲樂。厥壽何止與天偕老耶。神曰。此地
靈府俗氣之人輒難居此立致變怪。常曰。
吾寓跡於梅尉之郷非久據焉。因號梅山
也。由是編苫伐木作覆形之調。居僅四十
年。驗實非常之人也。開成年初院成。徒侶
輻湊請問決疑。可六七百納徒矣。四年常忽
示疾。九月十九日山林搖盪鳥獸悲鳴。辭衆
而逝。報齡八十八。戒臘六十九。十月十九日
焚于南&T023311;。收舍利五色璨然圓轉焉。常先
隱梅嶺。有僧求拄杖。見之白鹽官安禪師。
曰。梅子熟矣。汝曹往尋。幸能療渇也。進士
江積爲碑云爾
唐揚州慧照寺崇演傳
釋崇演。姓段氏。東平人也。出家于本州龍興
寺慧超法師之門。遊方問道見嵩陽善寂禪
師。示其心法。後居都梁山。當于淮浦。四面
來商毳客影附焉。相國李公紳鎭撫廣陵。而
性剛嚴少所接與偏輕釋子。或允相見必
問難鋒起。祇應不供者多咄叱而出。紳遣衙
吏章幼成傳意。召演入府。詶對詣理談論
鏗然。紳惘然翻不測其畛域特加歸信請
居慧照寺。化導同聲相應僅于千衆。開成
二年終于淨院。春秋八十四。以十月二十三
日全身入塔云
唐杭州鹽官海昌院齊安傳
釋齊安。俗姓李。實唐帝系之英。先人播越。故
生于海門郡焉。深避世榮終祕氏族。安在
胎母夢日兆詳。既誕而神光下燭。數歳有
異僧欵門。召見摩頂曰。鳳穴振儀龍宮藏
寶。紹終之業其在斯乎。及臻丱角亟請出
家。父母訶止。安曰。祿利之養止於親爾。冥
報之利不其遠邪。珪組之榮止於家爾。濟
拔之益不其廣邪。二親感其言而順從。遂
依本郡雲琮禪師。雖勒勞謙默和光同塵。
而螢月殊暉雞鶴異態。年滿登具乃詣南
嶽智嚴律師。外檢律儀内照實相。後聞南
康龔公山大寂禪師隨化度人慈縁幽感。裹
足振錫一日造焉。大寂欣其相依論持不
倦。及其蛻去。安盡力送終。元和末安春秋
已逾七十。而遊越之蕭山法樂寺。以其古
製垣屋靡完。補壞扶傾不克宴坐。時海昌
有法昕者。緇林翹楚。於放生池壖廢地。肇
葺禪居焉。昕謙而不自有。延請安主之。
四海參學者麝至焉。道化之盛翕然推伏。安
不言寒暑不下堂廡。無流眄無傾聽。如
此者蓋有年矣。而又挺身魁岸相好莊嚴。眉
毫紺垂顱骨圓聳。望之者如仰嵩華而揖
滄溟。曾無測其高深也。以會昌二年壬戌
十二月二十二日。泊然宴坐俄爾示滅。先時
竹柏盡死。至是精彩益振。爰有清響叩戸
祥光滿室。如環佩之鏘鳴。若劍戟之交射。
瑞相尤繁事形別録。又安懸知宣宗皇帝隱
曜緇行將來法會。預誡知事曰。當有異
人至此。禁雜言止横事。恐累佛法。明日
行脚僧數人參禮。安默識帝。遂令維那高位
安置。禮殊他等。安毎接談話益知貴氣。乃
曰。貧道謬爲海衆圍繞患齋不供。就上座
邊求一供疏。帝爲操翰攄辭。安覽驚悚。知
供養。僧齎去。所護豐厚殆與常度不同。乃
語帝曰。時至矣無滯泥蟠。囑以佛法後事
而去。帝本憲宗第四子穆宗異母弟也。武宗
恒憚忌之。沈之于宮厠。宦者仇公武。潜施
拯護。俾髠髮爲僧縱之而逸。周遊天下險
阻備嘗。因縁出授江陵少尹。實惡其在朝
耳。武宗崩。左神策軍中尉楊公諷宰臣百官。
迎而立之。聞安已終愴悼久之。勅謚大師
曰悟空。乃以御詩追悼。後右貂盧簡求爲
建塔焉
唐京師聖壽寺恒政傳
釋恒政。姓周氏。平原人也。未入法前隨入
郷校。殊不嗜書籍。或見佛經耽味不捨。後
棄俗從師。就本州延和寺詮澄法師下受
誦經法。既登戒已問道於嵩少。決了無壅。
遁跡三峯放蕩自在。無幾入太一山中。甫
行風教學人螘慕。太和中文宗皇帝酷嗜蜃
蛤。沿海官吏先時遞進。人亦勞止。一日御
饌中盈柈而進。有擘不張呀者。帝觀其異
即焚香祝之。俄爲菩薩形。梵相克全儀容
可愛。遂致於金粟檀香合。以玉綿錦覆之。
賜興善寺令致禮之。始宣問群臣斯何瑞
也。相國李公徳裕奏曰。臣不足知。唯知聖
徳昭應其諸佛理。聞終南山有恒政禪師大
明佛法博聞強識。詔入宣問。政曰貧道聞物
無虚應。此乃啓沃陛下之信心耳。故契經
中應以此身得度者即現此身而爲説法
也。帝曰。菩薩身已見未聞説法。政曰。陛下
覩此爲常非常耶。信非信耶。帝曰。希奇事
朕深信焉。政曰。陛下已聞説法了。皇情悦
豫得未曾有。勅天下寺院各立觀音像以
答殊休。其菩薩至會昌毀佛舍乃亡所在。
因留政内道場中。累辭入山。宣住聖壽寺。
至武宗即位忽入終南。或問其故。曰吾避
仇烏可已乎哉。後終山舍年八十七。闍維
收舍利四十九粒。以會昌三年九月四日入
塔。後有廢教之勅。政之先見若合符節

系曰。蜃蛤中胡得菩薩像乎。通曰。有所警
發時一現耳。近聞僞唐李氏國境荐饑陂湖
間多生蠯蚌。百姓競取而食。其年免殍仆
者十有七八。明年豐。民猶采之。無何有獲
巨蚌可二尺餘。提歸擘磔撃&T024116;曾無少損。
其人呪垂放之。俄自開張吐出佛像。長僅
尺許。相好具全若眞珠色。號曰珠佛焉。獻
李氏。後遺與梵僧焉。此意所不及處。現形
者蓋經中化肉山魚米以資饑饉。歳既豐
登。胡不屬厭。故現相止足之
唐大潙山靈祐傳
釋靈祐。俗姓趙。祖父倶福州長溪人也。祐丱
年戲于前庭。仰見瑞氣祥雲徘徊盤欝。又
如天樂清奏眞身降靈。衢巷諦觀耆艾莫
測。俄有華巓之叟。状類罽賓之人。謂家老
曰。此群靈衆聖標異此童佛之眞子也。必
當重光佛法。久之彈指數四而去。祐以椎髻
短褐依本郡法恒律師。執勞毎倍於役。冠
年剃髮三年具戒。時有錢塘上士義賓。授其
律科。及入天台遇寒山子於途中。乃謂祐
曰。千山萬水遇潭即止。獲無價寶賑䘏諸
子祐順途而念。危坐以思。旋造國清寺遇
異人拾得。申繋前意信若合符。遂詣泐潭
謁大智師。頓了祖意。元和末隨縁長沙。因
過大潙山遂欲棲止。山與郡郭十舍而遙。
夐無人煙比爲獸窟。乃雜猿猱之間。橡栗
充食。浹旬有山民見之群信共營梵宇。時
襄陽連率李景讓統攝湘潭。願預良縁乃
奏請山門號同慶寺。後相國裴公相親道
合。祐爲遭會昌之澄汰。又遇相國崔公愼
由。崇重加禮。以大中癸酉歳正月九日盥
漱畢。敷座瞑目而歸滅焉。享年八十三。僧
臘五十九。遷葬于山之右梔子園也。四鎭
北庭行軍涇原等州節度使右散騎常侍盧
簡。求爲碑。李商隱題額焉
唐黄州九井玄策傳
釋玄策。俗姓魯。會稽人也。幼隨父商估。赴
天台山光明會。乃隋朝智顗禪師立教。年別
九月。遠近州邑黒白二衆鳩聚。策覩殊異。遂
*于禪林寺智廣師下出家。遊方見江西大
寂。頓開翳障。及遍參問覩黄陂九井山奇
秀。乃結茅爲舍。學侶若蝉之走明也。或慰
策曰。師之耐寂寞如此乎。策曰。致道者
忘心矣。吾樂甚哉。以大中八年現疾而滅。
續勅謚大師曰圓寂。塔名智覺焉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69 770 771 772 773 774 775 776 777 778 779 780 781 782 783 78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