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宋高僧傳 (No. 2061_ 賛寧等撰 ) in Vol. 50

[First] [Prev+100] [Prev] 714 715 716 717 718 719 720 721 722 723 724 725 726 727 728 72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出目瞬則雨至矣。又天寶中西蕃大石康三
國帥兵圍西涼府。詔空入。帝御于道場。空
秉香罏誦仁王密語二七遍。帝見神兵可
五百員在于殿庭。驚問空。空曰。毘沙門天
王子領兵救安西。請急設食發遣。四月二
十日果奏云。二月十一日。城東北三十許里。
雲霧間見神兵長偉。鼓角諠鳴山地崩震。蕃
部驚潰。彼營壘中有鼠金色。咋弓弩弦皆
絶。城北門樓有光明天王。怒視蕃帥大奔。
帝覽奏謝空。因勅諸道城樓置天王像。此
其始也。空既終三朝所賜墨制一皆進納。
生榮死哀。西域傳法僧至此今古少類矣。
嗣其法位慧朗師也。御史大夫嚴郢爲碑。
徐浩書之樹於本院焉
系曰。傳教令輪者。東夏以金剛智爲始祖。
不空爲二祖。慧朗爲三祖。已下宗承所損
益可知也。自後岐分派別。咸曰。傳瑜伽大
教。多則多矣。而少驗者何。亦猶羽嘉生應
龍。應龍生鳳皇。凰皇已降生庶鳥矣。欲無
變革。其可得乎
宋高僧傳卷第一










宋高僧傳卷第二
 宋左街天壽寺通慧 大師
賜紫沙門賛寧等奉 勅撰 
  譯經篇第一之二正傳十五人
附見八人
唐洛京聖善寺善無畏傳達摩
掬多
釋善無畏。本中印度人也。釋迦如來季父甘露
飯王之後。梵名戍婆掲羅僧訶。華言淨師子。
義翻爲善無畏。一云輸波迦羅。此名無畏。
亦義翻也。其先自中天竺。因國難分王烏
荼。父曰佛手王。以畏生有神姿宿齎徳藝
故歴試焉。十歳統戎。十三嗣位。得軍民之
情。昆弟嫉能稱兵構亂。鬩牆斯甚。薄伐臨
戎。流矢及身掉輪傷頂。天倫既敗軍法宜
誅。大義滅親忍而曲赦。乃抆涙白母。及告
群臣曰。向者親征恩已斷矣。今欲讓國全
其義焉。因致位於兄固求入道。母哀許之。
密與傳國寶珠。猶諸侯之分器也。南至海
濱。遇殊勝招提得法華三昧。聚沙爲塔。僅
一萬所。黒蛇傷指。而無退息。復寄身商船
往遊諸國。密修禪誦口放白光。無風三日
舟行萬里。屬商人遇盜危於併命。畏恤其
徒侶默諷眞言。七倶胝尊全現身相。群盜
果爲他寇所殲。寇乃露罪歸依指蹤夷險。
尋越窮荒。又逾毒水纔至中天竺境。即遇
其王。王之夫人乃畏之女兄也。因問捨位之
由。稱歎不足。是日携手同歸。慈雲布陰一
境丕變。畏風儀爽俊聰叡超群。解究五乘
道該三學。總持禪觀妙達其源。藝術伎能悉
聞精練。初詣那爛陀寺。此云施無厭也。像
法之泉源衆聖之會府。畏乃捨傳國寶珠瑩
于大像之額。晝如月魄夜若曦輪焉。寺有
達摩掬多者。掌定門之祕鑰。佩如來之密
印。顏如四十許。其實八百歳也。玄奘三藏昔
曾見之。畏投身接足。奉爲本師。一日侍食
之次。旁有一僧。震旦人也。畏現其鉢中
見油餌尚溫粟飯猶暖。愕而歎曰。東國去此
十萬餘里。是彼朝熟而返也。掬多曰。汝能不
言眞可學焉。後乃授畏總持瑜伽三密教
也。龍神圍遶森在目前。其諸印契一時頓受。
即日灌頂爲人天師。稱曰三藏。夫三藏之義
者。則内爲戒定慧。外爲經律論。以陀羅尼。
總攝之也。陀羅尼者。是菩提速疾之輪。解
脱吉祥之海。三世諸佛生於此門。慧照所傳
一燈而已。根殊性異燈亦無邊。由是有百億
釋迦微塵三昧。菩薩以綱總攝於諸定。頓
升階位隣於大覺。此其旨也。于時畏周行
大荒遍禮聖迹。不憚艱險。凡所履處皆三
返焉。又入雞足山爲迦葉剃頭。受觀音摩
頂。甞結夏於靈鷲。有猛獸前導。深入山穴。
穴明如晝見牟尼像。左右侍者如生焉。時
中印度大旱。請畏求雨。俄見觀音在日輪
中手執軍持注水於地。時衆欣感得未曾
有。復鍛金如貝葉寫大般若經。鎔中金
爲窣覩波。等佛身量焉。母以畏遊方日久。
謂爲已歿。旦夕泣涙而喪其明。洎附信問
安。朗然如故。五天之境自佛滅後外道崢
嶸。九十六宗各專其見。畏皆隨所執破滯
析疑。解邪縛於心門。捨迷津於覺路。法雲
大小而均澤。定水方圓而任器。仆異學之
旗鼓。建心王之勝幢。使彼以念制狂即身
觀佛。掬多曰。善男子。汝與震旦有縁。今可
行矣。畏乃頂辭而去。至迦濕彌羅國。薄暮
次河。而無橋梁。畏浮空以濟。一日受請於
長者家。俄有羅漢。降曰。我小乘之人。大徳
是登地菩薩。乃讓席推尊。畏施之以名衣。
升空而去。畏復至烏萇國。有白鼠馴遶日
獻金錢。講毘盧於突厥之庭。安禪定於可
敦之樹。法爲金字列在空中。時突厥宮人
以手按乳。乳爲三道飛注畏口。畏乃合掌
端容曰。我前生之母也。又途中遭寇擧刃三
斫而肢體無傷。揮劍者唯聞銅聲而已。前
登雪山大池。畏不悆。掬多自空而至曰。菩
薩身同世間不捨生死。汝久離相寧有病
耶。言訖沖天。畏洗然而愈。路出吐蕃。與商
旅同次。胡人貪貨率衆合圍。畏密運心印
而蕃豪請罪。至大唐西境夜有神人曰。此
東非弟子界也。文殊師利實護神州。禮足
而滅。此亦猶迦毘羅神送連眉也。畏以駝
負經至西州渉于河。龍陷駝足沒于泉
下。畏亦入泉三日。止住龍宮宣揚法化。開
悟甚衆。及牽駝出岸。經無沾濕焉。初畏途
過北印度境。而聲譽已達中國。睿宗乃詔
若那及將軍史獻。出玉門塞表以候來儀。
開元初。玄宗夢與眞僧相見。姿状非常。躬
御丹青寫之殿壁。及畏至此與夢合符。帝
悦有縁。飾内道場尊爲教主。自寧薛王
已降皆跪席捧器焉。賓大士於天宮。接梵
筵於帝座。禮國師以廣成之道。致人主於
如來之乘。巍巍法門於斯爲盛。時有術士。
握鬼神之契。參變化之功。承詔御前角其
神異。畏恬然不動。而術者手足無所施矣。
開元四年丙辰。齎梵夾始屆長安。勅於興
福寺南院安置。續宣住西明寺。問勞重疊錫
貺異常。至五年丁巳。奉詔於菩提院翻譯。
畏奏請名僧同參華梵。開題先譯虚空藏
求聞持法一卷。沙門悉達譯語。無著筆受綴
文。繕寫進内。帝深加賞歎。有勅畏所將到
梵本並令進上。昔有沙門無行西遊天竺。
學畢言歸。方及北印不幸而卒。其所獲夾
葉悉在京都華嚴寺中。畏與一行禪師。於
彼選得數本。並總持妙門。先所未譯。十二
年隨駕入洛。復奉詔於福先寺譯大毘盧
遮那經。其經具足梵文有十萬頌。畏所出者
撮其要耳。曰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
經七卷。沙門寶月譯語。一行筆受刪綴辭
理。文質相半。妙諧深趣。上符佛意下契根
縁。利益要門斯文爲最。又出蘇婆呼童子經
三卷。蘇悉地掲羅經三卷。二經具足呪毘柰
耶也。即祕密禁戒焉。若未曾入曼荼羅者。
不合輒讀誦。猶未受具人盜聽戒律也。
所出虚空藏菩薩能滿諸願最勝心陀羅尼
求聞持法一卷。即金剛頂梵本經成就一切
義圖略譯少分耳。畏性愛恬簡靜慮怡神。
時開禪觀奬勸初學。奉儀形者蓮華敷於
眼界。禀言説者甘露潤於心田。超然覺明
日有人矣。法侶請謁。唯尊奉長老寶思惟三
藏而已。此外皆行門人之禮焉。一行禪師
者。帝王宗重時賢所歸。定慧之餘陰陽之妙。
有所未決亦咨禀而後行。畏甞於本院鑄
銅爲塔。手成模範。妙出人天。寺衆以銷治
至廣庭除深隘。慮風至火盛災延寶坊。畏笑
曰。無苦自當知也。鼓鑄之日。果大雪蔽空。
霧塔出罏瑞花飄席。衆皆稱歎焉。又屬暑
天亢旱。帝遣中官高力士。疾召畏祈雨。畏
曰。今旱數當然也。若苦召龍致雨。必暴適
足所損。不可爲也。帝強之曰。人苦暑病
矣。雖風雷亦足快意。辭不獲已。有司爲
陳請雨具。幡幢螺鈸備焉。畏笑曰。斯不足
以致雨。急撤之。乃盛一鉢水以小刀攪
之。梵言數百。呪之須臾有物如龍。其大如
指。赤色矯首瞰水面復潜于鉢底。畏且攪
且呪。頃之有白氣自鉢而興。逕上數尺。稍
稍引去。畏謂力士曰。亟去雨至矣。力士馳
去。迴顧見白氣疾旋自講堂而西。若一匹
素翻空而上。既而昏霾大風震電。力士纔及
天津橋。風雨隨馬而驟。街中大樹多拔焉。力
士入奏。而衣盡霑濕矣。帝稽首迎畏。再三致
謝。又邙山有巨蛇畏見之歎曰。欲決瀦洛
陽城耶。以天竺語呪數百聲。不日蛇死。乃
安祿山陷洛陽之兆也。一説畏曾寓西明道
宣律師房。示爲麁相。宣頗嫌鄙之。至中夜
宣捫蝨投于地。畏連呼律師撲死佛子。宣
方知是大菩薩。詰旦攝衣作禮焉。若觀此
説。宣滅至開元中僅五十載矣。如畏出沒
無常。非人之所測也。二十年求還西域。優
詔不許。二十三年乙亥十月七日。右脅累足
奄然而化。享齡九十九。僧臘八十。法侶淒涼
皇心震悼。贈鴻臚卿。遣鴻臚丞李現具威
儀。賓律師護喪事。二十八年十月三日。葬
於龍門西山廣化寺之庭焉。定慧所熏全身
不壞。會葬之日涕泗傾都。山川變色。僧俗
弟子寶畏禪師明畏禪師滎陽鄭氏琅邪王氏
痛其安仰如喪考妣焉。乾元之初唐風再
振。二禪師刻偈。諸信士營龕。弟子舍于旁。
有同孔墓之戀。今觀畏之遺形漸加縮小。
黒皮隱隱骨其露焉。累朝旱澇皆就祈請。徴
驗隨生且多檀施。錦繍巾帊覆之如偃息
耳。毎一出龕置于低榻香汁浴之。洛中豪
右爭施彈帊淨巾澡豆以資浴事。上禳禱
多遣使臣往加供施。必稱心願焉
唐洛京智慧傳
釋智慧者。梵名般剌若也。姓憍答摩氏。北
天竺迦畢試國人。穎悟天資。七歳發心。違侍
二親歸依三寶。時從大徳調伏軍教誦四阿
含滿十萬頌。阿毘達磨三萬頌。及年應法
隨師往別國納具足戒。誦薩婆多近四萬
頌。倶舍二萬八千頌。又誦大婆沙兼通其
義。七年於彼專習小乘。後詣中天竺那爛
陀寺。禀學大乘唯識瑜伽中邊等論金剛般
若經因明聲明醫明王律論等。並依承智護
進友智友三大論師。復遊雙林經八塔。往
來瞻禮十有八年。聞南北竺頗尚持明。遂往
諮禀。彼有灌頂師名達摩耶舍。見慧勤重
可教。授瑜伽法入曼荼羅三密護身五部印
契經。于一年誦徹三千五百餘頌。常聞支那
大國文殊在中。錫指東方誓傳佛教。乃泛
海東邁。垂至廣州風飄却返抵執師子國
之東。又集資糧重修巨舶。遍歴南海諸國。
二十二年。再近番禺。風濤遽作舶破人沒。唯
慧存焉。夜至五更其風方止。所齎經論莫
知所之。及登海壖其夾策已在岸矣。於
抄内大竹筩中得之。宛爲鬼物扶持而
到。乃歎曰。此大乘理趣等經。想支那人根熟
矣。遂東北行半月達廣州。即徳宗建中初也。
屬帝違難奉天。貞元二年始屆京輦。見郷
親神策軍正將羅好心。即慧舅氏之子也。悲
喜相慰。將至家中延留供養。八年上表。擧
慧翻傳。有勅令京城諸寺大徳名業殊衆者
同譯。得罽賓三藏般若開釋梵本。翰林待
詔光宅寺沙門利言度語。西明寺沙門圓照
筆受。資聖寺道液。西明寺良秀。莊嚴寺應眞。
醴泉寺超悟。道岸辯空。並充證義。六月八日
欲剏經題。勅右街功徳使王希遷與右神
策軍大將軍王孟渉驃騎大將軍馬有隣等。
送梵經出内。緇伍威儀樂部相間。士女觀
望車騎交駢。迎入西明寺翻譯。即日賜錢
一千貫茶三十丳香一大合。充其供施。開
名題曰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成十卷。
又華嚴長者問佛那羅延力經般若心經。各
一卷。皆貞元八年所譯也。是歳十月繕寫畢。
二十八日設綵車大備威儀。引入光順門
進。帝覽忻然慰勞勤至。勅於神策軍賜齋
食。&T049514;慧絹五百匹冬服一副。餘人賜各有
差。慧表謝。答詔褒美。同日請譯經。奉天定
難。功臣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子詹事羅好
心上表云。臣表弟沙門般剌若先進大乘理
趣六波羅蜜梵本經。伏奉今年四月十九日
勅。令王希遷精選有道行僧於西明寺翻
譯。今經帙已終。同詣光順門進上。答詔云。
卿之表弟早悟大乘。遠自西方求遊上國。
宣六根之奧義。演雙樹之微言。念以精誠
所宜欽重。是令翻譯俾用流行。卿夙慕忠
勤職司禁衞。省覽表疏具見乃懷所謝
知。好心以朱泚圍逼之際頗有戰功預其
中兵。爲帝寵重。慧得好心啓導。譯務有光。
帝製經序焉。慧後終于洛陽。葬龍門之西
岡。塔今存矣
唐玉華寺玄覺傳
釋玄覺。高昌國人也。西土種姓未得聞焉。
學慕大乘從玄奘三藏研覈經論。亦於玉
華宮參預翻譯。及大般若經向就。同請翻
寶積經。奘辭惙然。覺因夢。一浮圖莊嚴高大
忽然摧倒。遂驚起告奘。奘曰。非汝身事。此
吾滅之徴耳。覺暗悲安倣。勸諸法侶競求
醫藥。覺後莫測終焉
唐益州多寶寺道因傳嵩公
寶暹
釋道因。姓侯氏。濮陽人也。禀祜居醇含章
縱哲。覃訏之歳粹采多奇。髫齓之辰殊姿特
茂。孝愛之節慈順之風。率志于斯因心以
極。年甫七歳丁于内艱。嗌粒絶漿殆乎滅
性。成人之徳見稱州里。免喪之後思酬
罔極。出家之志人莫我移便詣靈巖寺求
師誦習。曾不浹旬通涅槃經二帙。擧衆驚
駭謂爲神童。落髮已來。砥礪其行揣摩義
章。即講涅槃。宿齒名流咸所歎服。及升上
品旋學律儀。又於彭城嵩法師所傳攝大
乘。嵩公懿徳玄猷蘭薫月映。門徒學侶魚貫
鳧趨。講室談筵爲之囂隘。遂依科戒而爲
節文。年少沙門且令習律。曉四分者方許
入聽。因夏臘雖幼業行攸高獨於衆中逈
見推揖。毎敷攝論即令覆講。後隱泰嶽。
凡經四秋。將詣洛中。屬昏李陵夷法
嚴峻。僧無徒侶弗許遊方。於是杖錫出
山孑焉超邁。恐羅刑憲靜念觀音。少選之
間有僧欻至。皓然白首請與偕行。迨至銅
街曁於金地。俯仰之際莫知所在。咸謂善
逝之力有感斯見。未幾因避難三蜀居于
多寶寺。好事者素聞道譽。乃命開筵攝論維
摩。聽者千數。時有寶暹法師。東海人也。殖
藝該洽尤善大乘。昔在隋朝英塵久播。學
徒來請接武磨肩。暹公傲爾其間。仰之彌
峻。毎至因之論席肅然改容。沈吟久之方
用酬遣。因抗音馳辯雷驚波注。盡妙窮微
藏牙折角。益州總管鄧國公竇璡行臺左僕
替國公竇軌長史申國公高士廉范陽公
盧承慶。及前後首僚西南嶽牧。並國華朝秀
重望崇班。共籍芳聲倶申虔仰。乃於彭門
山寺習道安居。此寺往經廢毀院宇凋弊。因
慨然構懷專事營緝。未移再稔蔚成淨場。
又以九部微言三界式仰。緬惟法盡將翳
龍宮。遂於寺之北巖刻書經典。窮多羅之
&MT02946;。盡毘尼之正文。縱堯世之洪水襄陵。
任趙簡之北山燎狩。必無他慮。與劫齊休。
既而清猷遠暢峻業遐昭遂簡宸衷乃紆天
綍。追赴京邑止大慈恩寺。與玄奘法師翻
譯。校定梵本兼充證義。奘師偏奬賞之。毎
有難文同加參酌。新翻弗墜因有力焉。慧
日寺主楷法師者。聰爽溫贍聲藹鴻都。首建
法筵請開奧義。帝城緇俗具來諮禀。欣焉
相顧得所未聞。因研幾史籍尤好老莊。
咀其菁華含其腴潤。包四始於風律。綜五
聲於文緒。故所講訓内外該通。其專業者
涅槃華嚴大品維摩法華楞伽等經十地地持
毘曇智度攝大乘對法佛地等論及四分等
律。其攝論維摩仍著章疏。已而能事畢矣。
示疾終于長安慧日寺。則顯慶三年三月十
一日也。春秋七十二。越明年正月旋神座于
益部。二月八日窆于彭門光化寺石經之側。
道俗送葬數有數千。弟子玄凝等。嗣其香
火。至龍朔中中臺司藩大夫李儼製碑。歐陽
通書焉
唐波凌國智賢傳會寧
釋若那跋陀羅。華言智賢。南海波凌亦曰
訶凌
人也。善三藏學。麟徳年中有成都沙門會
寧。欲往天竺觀禮聖跡。泛舶西遊。路經
波凌。遂與智賢同譯涅槃後分二卷。此於
阿笈摩經内。譯出。説世尊焚棺收設利羅
等事。與大涅槃頗不相渉。譯畢寄經達交
州。寧方之西域。至儀鳳年初。交州都督梁
難敵。遣使同會寧弟子運期。奉表進經入
京。三年戊寅。大慈恩寺沙門靈會。於東宮
啓請施行。運期奉侍其師。因心莫比。師令
齎經行化。故無暇影隨往西域也
唐洛京白馬寺覺救傳
釋佛陀多羅。華言覺救。北天竺罽賓人也。
齎多羅夾誓化支那。止洛陽白馬寺。譯出
大方廣圓覺了義經。此經近譯不委何年。且
隆道爲懷務甄詐妄。但眞詮不謬。豈假具
知年月耶。救之行迹莫究其終。大和中圭
峯密公著疏。判解經本一卷後分二卷成
部。續又爲鈔演暢幽邃。今東京太原三蜀盛
行講演焉
唐五臺山佛陀波利傳順貞
釋佛陀波利。華言覺護。北印度罽賓國人。忘
身徇道遍觀靈跡。聞文殊師利在清涼山。
遠渉流沙躬來禮謁。以天皇儀鳳元年丙
子杖錫五臺。虔誠禮拜悲泣雨涙。冀覩聖
容。倏焉見一老翁從山而出。作婆羅門語
謂波利曰。師何所求耶。波利答曰。聞文殊
大士隱迹此山。從印度來欲求瞻禮。翁曰。
師從彼國將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來否。此
土衆生多造諸罪。出家之輩亦多所犯。佛頂
神呪除罪祕方。若不齎經徒來何益。縱見
文殊亦何能識。師可還西國取彼經來流
傳此土。即是遍奉衆聖廣利群生。拯接幽
冥報諸佛恩也。師取經來至。弟子當示文
殊居處。波利聞已不勝喜躍。裁抑悲涙向
山更禮。擧頭之頃不見老人。波利驚愕倍
増虔恪。遂返本國取得經迴。既達帝城便
求進見。有司具奏。天皇賞其精誠崇斯祕
典。下詔鴻臚寺典客令杜行顗與日照三藏
於内共譯。譯訖&T049514;絹三十匹。經留在内。波
利垂泣。奏曰。委弃身命志在利人。請帝流
行是所望也。帝愍其專切。遂留所譯之經
還其梵本。波利得經彌復忻喜。乃向西明
寺訪得善梵語僧順貞。奏乞重翻。帝兪其
請。波利遂與順貞對諸大徳翻出。名曰佛
頂尊勝陀羅尼經。與前杜令所譯者。呪韻經
文少有同異。波利所願既畢。却持梵本入
于五臺。莫知所之。或云。波利隱金剛窟今
永興龍首岡有波利藏舍利之所焉。大暦
中。南嶽雲峯寺沙門法照。入五臺山禮金
剛窟。夜之未央剋責撲地。忽見一僧長七尺
許。梵音朗暢。稱是佛陀波利。問曰。阿師如
此自苦得無勞乎。有何願樂。照對曰。願
見文殊。曰若志力堅強眞實無妄。汝可脱
履於板上。咫尺聖顏令子得見。照遂瞑目。
俄已入窟見一院。題額云金剛般若寺。字
體酋健光色閃爍。其院皆是異寶莊嚴。名目
不暇。樓觀複沓殿宇連延。罘罳密緻鈴鐸交
鳴。可二百所。間有祕藏中緘金剛般若并
一切經法。人物魁偉殆非常所覩也。文殊大
聖處位尊嚴擁從旁午。宣言慰勞分茶賦食
訖。波利引之出去。照苦乞在寺。波利不許。
臨別勉之。努力修進再來可住。照還至板
上躡履。迴眸之際波利隱焉
系曰。道家尸解説有多端。或隱眞形而存
假質。矧以登地大士漏盡羅漢。或此在他亡。
或分身易態。皆以之爲遊戲耳。以之爲利
物焉。其佛陀波利出沒無恒變化何極。出
金剛窟接法照師。蓋與之有縁闖然而現。
故杜多迦葉久隱諸峯。晋法顯往遊靈鷲
見于山下焉
唐尊法傳
釋尊法。西印度人也。梵云伽梵達磨。華云
尊法。遠踰沙磧來抵中華。有傳譯之心。堅
化導之願。天皇永徽之歳翻出千手千眼觀
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一
卷。經題但云西天竺伽梵達磨譯。不標年
代。推其本末疑是永徽顯慶中也。又準千
臂經序云。智通同此三藏譯也。法後不
知其終
唐西京慧日寺無極高傳阿難律木叉
師迦葉師
釋無極高。中印度人。梵云阿地瞿多。華云
無極高也。出家氏族未憑書之。高學窮滿
字。行潔圓珠。精練五明妙通三藏。永徽三
年壬子歳正月。自西印度齎梵夾來屆長
安。勅令慈門寺安置。沙門大乘琮等十六人。
英公李世勣鄂公尉遲徳等十二人。同請高
於慧日寺浮圖院。建陀羅尼普集會壇。所須
供辦。法成之日屢現靈異。京中道俗咸歎希
逢。沙門玄楷等固請翻其法本。以四年癸
丑至于五年。於慧日寺從金剛大道場經
中。撮要而譯。集成一部名陀羅尼集經。一
十二卷。玄楷筆受。于時有中印度大菩提寺
阿難律木叉師迦葉師等。於經行寺譯功徳
天法。編在集經第十卷内。故不別出焉
唐廣州制止寺極量傳
釋極量。中印度人也。梵名般剌蜜帝。此言極
量。懷道觀方隨縁濟物。展轉遊化漸達支
印度俗呼廣府爲支那。名
帝京爲摩訶支那也
乃於廣州制止
道場駐錫。衆知傳達祈請頗多。量以利樂
爲心。因敷祕賾。神龍元年乙巳五月二十三
日。於灌頂部中誦出一品。名大佛頂如來
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譯成
一部十卷。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釋迦稍訛。正
云鑠佉。此曰

譯語。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
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循州羅浮山南樓
寺沙門懷迪證譯。量翻傳事畢。會本國王怒
其擅出經本遣人追攝。泛舶西歸。後因南
使入京。經遂流布。有惟慤法師資中沇公。
各著疏解之
唐洛京大遍空寺實叉難陀傳
釋實叉難陀。一云施乞叉難陀。華言學喜。
葱嶺北于闐人也。智度恢曠風格不群。善
大小乘旁通異學。天后明揚佛日崇重大
乘。以華嚴舊經處會未備。遠聞于闐有斯
梵本。發使求訪并請譯人。叉與經夾同臻
帝闕。以證聖元年乙未。於東都大内大遍空
寺翻譯。天后親臨法座煥發序文。自運仙
毫首題名品。南印度沙門菩提流志沙門義
淨同宣梵本。後付沙門復禮法藏等。於佛
授記寺譯成八十卷。聖暦二年功畢。至久
視庚子駕幸潁川三陽宮詔叉譯大乘入
楞伽經。天后復製序焉。又於京師清禪寺及
東都佛授記寺。譯文殊授記等經。前後總出
一十九部。沙門波崙玄軌等筆受。沙門復禮
等綴文。沙門法寶恒景等證義。太子中舍賈
膺福監護。長安四年。叉以母氏衰老思歸
慰覲。表書再上方兪。勅御史霍嗣光送至于
闐。曁和帝龍興有勅再徴。景龍二年達于
京輦。帝屈萬乘之尊。親迎於開遠門外。傾
都緇侶備幡幢導引。仍飾青象令乘之
入城。勅於大薦福寺安置。未遑翻譯。遘
疾彌留。以景雲元年十月十二日。右脅累足
而終。春秋五十九歳。有詔聽依外國法葬。
十一月十二日於開遠門外古然燈臺焚之。
薪盡火滅其舌猶存。十二月二十三日。門人
悲智勅使哥舒道元。送其餘骸及斯靈舌還
歸于闐。起塔供養。後人復於茶毘之所起
七層塔。土俗號爲華嚴三藏塔焉
周西京廣福寺日照傳
釋地婆訶羅。華言日照。中印度人也。洞明
八藏博曉五明。戒行高奇學業勤悴。而呪術
尤工。以天皇時來遊此國。儀鳳四年五月
表請翻度所齎經夾。仍準玄奘例。於一大
寺別院安置。并大徳三五人同譯。至天后垂
拱末。於兩京東西太原寺西太原寺後改西崇
福寺。東太原寺後改
大福先
及西京廣福寺。譯大乘顯識經大乘五
蘊論等凡一十八部。沙門戰陀般若提婆譯
語。沙門慧智證梵語。勅諸名徳助其法化。
沙門道成薄塵嘉尚圓測靈辯明恂懷度證
義。沙門思玄復禮綴文筆受。天后親敷叡藻
製序冠首焉。照甞與覺護同翻佛頂。深體
唐言善傳佛意。毎進新經錫賚豐厚。後終
于翻經小房。享年七十五。天后勅葬于洛陽
龍門香山。塔見存焉
周洛京魏國東寺天智傳
釋提雲般若。或云提雲陀若那。華言天智。
于闐國人也。學通大小解兼眞俗。呪術禪
門無不諳曉水昌元年來屆于此。謁天后
於洛陽。勅令就魏國東寺後改大
周東寺
翻譯。即
以其年己丑至天授二年辛卯。出華嚴經
法界無差別論等六部七卷。沙門處一筆受。
沙門復禮綴文。沙門徳感慧儼法明恒景等
證義。智終年卒地莫得而聞
周洛京佛授記寺慧智傳明佺
釋慧智。其父印度人。婆羅門種。因使遊此
方。而生於智。少而精勤有出俗之志。天皇
時從長年婆羅門僧。奉勅度爲弟子。本既
梵人善閑天竺書語。生于唐國復練此土
言音。三藏地婆訶羅提雲若那寶思惟等。所
有翻譯皆召智爲證。兼令度語。後至長壽
二年癸巳。智於東都佛授記寺自譯觀世音
頌一卷。不詳所終。有沙門明佺者。不知
何許人。出家隸業悉在佛授記寺。尤善毘
尼兼閑經論。天册萬歳元年。勅令刊定經
目。佺所專纂録。編次持疑。更與翻經大徳
二十餘人。同共參正。號曰大周經録焉。智
昇云。雖云刊定繁穢尤多。徒見流行。寔難
憑準。蓋此録支經別品雜沓不倫。致爲昇
公之所黜矣
周洛京寂友傳
釋彌陀山。華言寂友。覩貨邏國人也。自幼
出家。遊諸印度遍學經論。楞伽倶舍最爲
窮覈。志傳像法不悋郷邦。杖錫孤征來
臻諸夏。因與實叉難陀共譯大乘入楞伽
經。又天授中與沙門法藏等譯無垢淨光陀
羅尼經一卷。其經佛爲劫比羅戰荼婆羅門
説。延其壽命。譯畢進内。尋辭帝歸郷。天后
以厚禮餞之
宋高僧傳卷第二



宋高僧傳卷第三
 宋左街天壽寺通慧 大師
賜紫沙門賛寧等奉 勅撰 
  譯經篇第一之三正傳十四人
附見三人
唐京師總持寺智通傳
釋智通。姓趙氏。本陝州安邑人也。隋大業中
出家受具。後隸名總持寺。律行精明經論該
博。自幼挺秀。即有遊方之志。因往洛京翻
經館。學梵書并語。曉然明解。屬貞觀中有
北天竺僧。齎到千臂千眼經梵本。太宗勅搜
天下僧中學解者。充翻經館綴文筆受證義
等。通應其選與梵僧對。譯成二卷。天皇永
徽四年復於本寺出千囀陀羅尼觀世音菩
薩呪一卷觀自在菩薩隨心呪一卷清淨觀世
音菩薩陀羅尼一卷。共四部五卷。通善其梵
字復究華言。敵對相翻時皆推伏。又云行
瑜伽祕密教大有感通。後不知所終
唐京師奉恩寺智嚴傳
釋智嚴。姓尉遲氏。本于闐國質子也。名樂。受
性聰利。隸鴻臚寺授左領軍衞大將軍上柱
國封金滿郡公。而深患塵勞唯思脱屣。神
龍二年五月奏乞以所居宅爲寺。勅允。題
牓曰奉恩是也。相次乞捨官入道。十一月
二十四日。墨制聽許。景龍元年十一月五日。
孝和帝誕節剃染。尋奉勅於此寺翻經多
證梵文。諸經成部嚴有力焉。嚴重譯出生
無邊法門陀羅尼經。後於石鼈谷行頭陀
法。又充終南山至相寺上座。體道用和率從
清謹。不知其終
唐洛京天竺寺寶思惟傳
釋阿儞眞那。華言寶思惟。北印度迦濕
羅國人。刹帝利種。幼而捨家禪誦爲業。進
具之後專精律品。而慧解超群學兼眞俗。
乾文呪術尤攻其妙。加以化導爲心無戀
郷國。以天后長壽二年屆于洛都。勅於天
宮寺安置。即以其年創譯。至中宗神龍景
午。於佛授記天宮福先等寺。出不空&MT02061;索陀
羅尼經等七部。睿宗大極元年四月。太子洗
馬張齊賢等繕寫進内。其年六月勅令禮部
尚書晋國公薛稷右常侍高平侯徐彦伯等。
詳定入目施行。那自神龍之後不務翻譯。
唯精勤禮誦修諸福業。毎於晨朝磨香爲
水。塗浴佛像後方飮食。從始洎終此爲恒
業。衣鉢之外隨得隨施。後於龍門山請置
一寺。制度皆依西域。因名天竺焉。門徒學
侶同居此寺。精誠所感靈應寔繁。壽百有餘
歳。以開元九年終於寺。構塔旌表焉
唐洛京長壽寺菩提流志傳
釋菩提流志。南天竺國人也。淨行婆羅門種。
姓迦葉氏。年十二就外道出家。事波羅奢
羅學聲明僧佉等論。暦數呪術陰陽讖緯靡
不該通。年逾耳順方乃迴心。知外法之乖
違。悟釋門之淵默。隱居山谷積習頭陀。初
依耶舍瞿沙三藏學諸經論。其後遊歴五
天遍親講肆。高宗大帝。聞其遠譽挹彼高
風。永淳二年遣使迎接。天后復加鄭重。令
住東洛福先寺。譯佛境界寶雨華嚴等經凡
十一部。中宗神龍二年。又住京兆崇福寺
譯大寶積經。屬孝和厭代睿宗登極。勅於
北苑白蓮池甘露亭續其譯事。翻度云畢。御
序冠諸。其經舊新凡四十九會。總一百二十
卷。先天二年四月八日進内。此譯場中沙門
思忠天竺大首領伊舍羅等譯梵文。天竺沙
門波若屈多沙門達摩證梵義。沙門履方宗
一慧覺筆受。沙門深亮勝莊塵外無著懷迪證
義。沙門承禮雲觀神暕道本次文。次有潤文
官盧粲學士徐堅中書舍人蘇&MT04124;給事中崔璩
中書門下三品陸象先尚書郭元振中書令張
説侍中魏知古。儒釋二家構成全美。寶積用
賢既廣。流志運功最多。所慊者古今共譯一
切陀羅尼末句云莎嚩訶。皆不竊考清濁。
遂使命章有異。或云薩婆訶。或云馺皤訶
等。九呼不倫。楷定梵音悉無本旨。此非梵
僧傳誦不的。自是執筆之誤。故剋取莎
無可
呼箇
爲正矣。志開元十二年隨駕
居洛京長壽寺。十五年十一月四日。囑誡弟
子五日齋時。令侍人散去。右脅安臥奄然而
卒。春秋一百五十六。帝聞軫悼。勅試鴻臚
卿。謚曰開元一切遍知三藏。遣内侍杜懷
信監護喪事。出内庫物務令優贍。用鹵簿
羽儀幡幢花蓋闐塞衢路。十二月一日遷窆
于洛南龍門西北原起塔。勒石誌之
系曰。西域喪禮其太簡乎。或有國王酋長傾
心致重者。勿過舁之火葬。若東夏僧用
鹵簿導喪身罕聞之矣。嗚呼道尊徳貴。不
言而邀。此不其盛歟
唐羅浮山石樓寺懷迪傳般若力善
部末摩
釋懷迪。循州人也。先入法于南樓寺。其山半
在海涯半連陸岸。乃仙聖遊居之靈府也。
迪久探經論多所該通。七略九流粗加尋
究。以海隅之地津濟之前。數有梵僧寓止
于此。迪學其書語自茲通利。菩提流志初
譯寶積。召迪至京證義。事畢南歸。後於廣
府遇一梵僧齎多羅葉經一夾。請共飜傳
勒成十卷。名大佛頂萬行首楞嚴經是也。
迪筆受經旨緝綴文理。後因南使附經入
京。即開元中也。又乾元元年有罽賓三藏般
若力。中天竺婆羅門三藏善部末摩。箇失密
三藏舍那。並慕化入朝。詔以力爲太常少
卿。末摩爲鴻臚少卿。並員外置放還本土。
或云各齎經至。屬燕趙阻兵不遑宣譯。故
以官品榮之
唐京兆慈恩寺寂默傳
釋牟尼室利。華言寂默。其爲人也。神宇高
爽量度眞率。徳宗貞元九年發那爛陀寺擁
錫東來。自言從北印度往此寺。出家受戒
學法焉。十六年至長安興善寺。十九年徒
崇福醴泉寺。復於慈恩寺請行翻譯事。乃
將奘師梵本。出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十卷。
又進六塵獸圖。帝悦檀施極多。元和元年六
月十九日卒于慈恩寺。初默説中天竺摩伽
陀國那爛陀寺。周圍四十八里。九寺一門。是
九天王所造。默在寺日住者萬餘。以大法
師處量綱任。西域伽藍無如其高廣矣。案
守護國界主經。是般若譯。牟尼證梵本。翰林
待詔光宅寺智眞譯語。圓照筆受。鑒虚潤文。
澄觀證義焉
唐丘慈國蓮華寺蓮華精進傳
釋勿提提羼魚。華言蓮華精進。本屈支城人
也。即龜茲國亦云丘慈。正曰屈支。時唐使車
奉朝到彼土。城西門外有蓮華寺。進居此
中號三藏苾芻。奉朝至誠祈請。開譯梵夾
傳歸東夏。進允之。遂譯出十力經。可用東
紙三幅。成一卷。是佛在舍衞國説。安西境
内有前踐山。山下有伽藍。其水滴溜成音
可愛。彼人毎歳一時采綴其聲以成曲調。
故耶婆瑟雞。開元中用爲羯鼓曲名。樂工最
難其杖撩之術。進寺近其滴水也。其經
是沙門悟空同十地迴向輪經。共十一卷齎
進貞元中請編入藏。値圓照續録故述其

唐北庭龍興寺戒法傳
釋尸羅達摩。華言戒法也。本于闐人。學業
該通善知華梵。居于是國爲大法師。唐貞
元中悟空迴至北庭。其本道節度使楊襲古。
與龍興寺僧請法爲譯主。翻十地經。法躬
讀梵文并譯語。沙門大震筆受。法超潤文。
善信證義。悟空證梵文。又譯迴向輪經。翻
傳纔畢繕寫欲終。遇北庭宣慰中使段明秀
事訖迴。與北庭奏事官牛昕安西奏事官程
鍔等。相隨入朝。爲沙河不通取迴鶻路。其
梵夾留北庭龍興寺藏。齎所譯唐本至京。
即貞元五載也。法譯事方終。却迴豁丹。豁丹
一云于遁。此皆嶺北人之呼召耳。若五印度
語云瞿薩怛那。華言乳國。亦云地乳也
唐蓮華傳
釋蓮華。本中印度人也。以興元元年杖錫
謁徳宗。乞鐘一口歸天竺聲撃。勅廣州
節度使李復修鼓鑄畢。令送於南天竺金堆
寺。華乃將此鐘。於寶軍國毘盧遮那塔所
安置。後以華嚴後分梵夾附舶。來爲信者。
般若三藏於崇福寺翻成四十卷焉。一云
梵夾本是南天竺烏荼國王書獻支那天子。
書云。手自書寫華嚴經百千偈中所説善財
童子五十五聖者。善知識入不思議解脱境
界普賢行願品。謹奉進上。願於龍華會中
奉覲云。即貞元十一年也。至十二年六月。詔
於崇福寺翻譯。罽賓沙門般若宣梵文。洛
京天宮寺廣濟譯語。西明寺圓照筆受。智柔
智通綴文。成都府正覺寺道恒鑒虚潤文。千
福寺大通證義。澄觀靈邃詳定。神策軍護軍
中尉霍仙鳴左街功徳使竇文場寫進。十四
年二月解座
唐大聖千福寺飛錫傳
釋飛錫。未知何許人也。神氣高邈識量過
人。初學律儀。後於天台法門一心三觀。與
沙門楚金棲心研習。天寶初遊于京闕。多
止終南紫閣峯草堂寺。屬不空當途傳譯。愼
選英髦錫預其數。頻登筆受潤文之任。代
宗永泰元年四月十五日。奉詔於大明宮内
道場同義學沙門良賁等十六人。參譯仁王
護國般若經并密嚴經。先在多羅葉時。並是
偈頌。今所譯者多作散文。不空與錫等及
翰林學士柳抗。重更詳定。錫充證義。正員
辭筆不愧斯職也
系曰。錫外研儒墨。其筆仍長。時多請其論
譔。如忠國師楚金等碑。與晋陵徳宣呉興晝
公同獵廣原。不知鹿死何人之手。然宣錫
二公亦有不羈之失。縁飾過其實。如晝公
合建中之體。儗事得其倫。唯虚與實不可
同日也
唐京師大安國寺子隣傳
釋子隣姓范氏。兗州乾封大范村人也。父峻
朝不喜三寶。或見桑門必加咄唾。有問
其故即欲驅焉。隣生已數歳。小字隣兒。見
著袈裟者則生慕羨之意。開元初東都廣
愛寺慶修律師遊于代宗。經范氏之舍。隣
一見之喜貫顏色。拜求出家。問曰。父母云
何。對曰。不令堂親知。知則遭箠撻矣。師但
先去某乃影隨。律師行五里間。隣已至矣。及
洛寺受教之易。若甘之受和焉。染削已或
名志隣。至十一年忽思二親。辭歸寧覲。其
父喪明母終已三載矣。因詣嶽廟求知母
之幽趣。即敷坐具誦法華經。誓見天齊王
爲期。其夜嶽神果召隣。問何故懇苦如是。
隣曰。母王氏亡來已經除服。敢問大王。母
何在。王顧簿吏。對曰。王氏見繋獄受苦。
隣曰。我母何罪。王曰。生和尚時食雞卵。又
取白傅頭瘡。坐是之故。職汝之由。隣悲號
委頓求王請免。曰縶縻有分放釋無門。然
則爲法師計。請往&T053340;山禮阿育王塔。或可
原也。隣詰朝遵途。到句章山寺叩頭哀訴。
五輪著地禮畢投策至四萬數。俄聞有呼
隣聲。若蔡順之解。望空見雲氣中。母謝曰。
承汝之力得生忉利天矣。故來報汝。倏然
不見。隣後求解經論至于關輔間。外學兼
通美聲籍甚。以名僧之選。恒入肅宗内殿
應奉。高其舌端精於捷對。御前口占叙述
皇道。時輩靡及。勅賜紫方袍。充供奉僧。代
宗即位。更崇釋氏。永泰中不空重譯仁王
護國密嚴等經。隣與千福寺法崇西明寺慧
靜保壽寺圓寂分職證義。並良賁潤文。隣
莫測其終。先所禮塔今&T053340;山育王寺後峯之
翠微。茅庵基。及井存焉。井實方池。其水碧
色。縁苔泛泛。然辭人遊者詩詠絶多矣
唐醴泉寺般若傳
釋般若。罽賓國人也。貌質魁梧執戒嚴整。
在京師充義學沙門。憲宗敦崇佛門深思
翻譯。奈何有事于蜀部。劉闢阻命。王承宗
未平朝廷多故。至元和五年庚寅。詔工部
侍郎歸登孟簡劉伯芻蕭俛等。就醴泉寺譯
出經八卷。號本生心地觀。此之梵夾乃高宗
朝師子國所進者。寫畢進上。帝覽有勅。朕
願爲序。尋頌下其文。冠于經首。三藏賜帛。
證義諸沙門錫賚有差。先於貞元中譯華
嚴經後分四十卷。此蓋烏荼國王所進者。于
時而賜紫衣。後大中中法寶大師玄暢奏請
入藏焉
唐上都章敬寺悟空傳
釋悟空。京兆雲陽人。姓車氏。後魏拓跋之遠
裔也。天假聰敏志尚典墳。孝悌之聲藹于
郷里屬玄宗徳被遐方。罽賓國願附大唐。
遣大首領薩婆遠幹與三藏舍利越摩。於
天寶九載來朝闕庭。請使巡按。明年勅中
使張韜光。將國信行官兼吏四十餘人西
邁。時空未出俗名奉朝。授左衞涇州四門
府別將令隨使臣自安西路去。至十二
載。至健陀羅國。罽賓東都城也。其王禮接
唐使。使迴。空篤疾留健陀羅。病中發願。痊
當出家。遂投舍利越摩落髮。號達摩馱都。
華言法界。當肅宗至徳二年也。洎年二十
九。於迦濕彌羅國受具足戒。文殊矢涅地
爲親教師。鄔不羼提爲羯磨阿遮利耶馱里。
巍地爲教授。於蒙鞮寺。諷聲聞戒。習根本
律儀。然北天竺國皆薩婆多學也。後巡歴數
年遍瞻八塔。爲憶君親因咨本師舍利越
摩。再三方允。摩手授梵本十地迴向輪十力
三經。共一夾。并佛牙舍利。以贈別。空行從
北路。至覩貨羅國。五十七蕃中有一城。號
骨咄國城果有小海。空行次南岸。地輒搖
動。雲陰雨暴霆撃雹飛。乃奔就一大樹間。時
有衆商咸投其下。商主告衆曰。誰齎佛
舍利異物殊珍耶。不爾龍神何斯忿怒。有
則投于海中無令衆人惶怖。如藏匿者自
貽伊咎。空爲利東夏之故潜乞龍神宥過。
自卯達申雨雹方霽。迴及龜茲居蓮華寺。
遇三藏法師勿提提羼魚。善於傳譯。空因
將十力經夾請翻之。尋抵北庭大使復命。
空出梵夾。于闐三藏戒法爲譯主。空證梵
文并度語。翻成十地。迴向輪經。事訖隨中
使段明秀。以貞元五年己巳達京師。勅於
躍龍門使院安置。進上佛牙舍利經本。宣
付左神策軍繕寫。功徳使竇文場。寫畢進呈。
勅署空壯武將軍試太常卿。乃歸章敬寺。次
返雲陽。問二親墳樹已拱矣。凡所往來
經四十年。于時已六十餘。所翻經三本共十
一卷。翻經大徳圓照續開元録。皆編入藏。
復記空之行状焉
唐京師滿月傳智慧
釋滿月者。西域人也。爰來震旦務在翻傳。
瑜伽法門一皆貫練。既多神効衆所推欽。
開成中進梵夾。遇僞甘露事去未旋踵。朝
廷無復記綱不暇翻譯。時悟達國師知玄。
好學聲明。禮月爲師。情相欵密指教梵字
并音字之縁界。悉曇八轉深得幽趣。玄曰。异
哉。吾體兩方之言。願參象胥之末可乎。因
請翻諸禁呪。乃與菩薩嚩曰羅金剛悉地
等。重譯出陀羅尼集四卷。又佛爲毘戌陀天
子説尊勝經一卷。詳覈三復曲盡佛意。此土
先已有陀羅尼集十二卷。新翻四卷未聞入
藏。月等倶不測其終。次有般若斫迦三藏
者。華言智慧輪。亦西域人。大中中行大曼
拏羅法。已受灌頂爲阿闍梨。善達方言深
通密語。著佛法根本。宗乎大毘盧遮那。爲
諸佛所依。法之根本者陀羅尼是也。至於出
生無邊法門。學者修戒定慧以總侍助成。
速疾之要無以超越。又述示教指歸共一
十餘言。皆大教之鈐鍵也。出弟子紹明。咸
通年中刻石記傳焉
論曰。無漏海中震潮音而可怪。總持言下
書梵字而不常。未聞者聞。聞光音天之餘
響。未解者解。解最上法之所詮。聖賢飮之
爲醇醪。凡劣啜之成糟粕。若夫有縁則遇。
無道則違。秦獄既械其利防。此無縁也。漢
庭肇迎其白馬。斯有感焉。聽彼異呼覽其
横字。情可求而呼相亂。字雖殊而意且同。是
故周禮有象胥氏通六蠻語。狄鞮主七戎。
寄司九夷。譯知八狄。今四方之官。唯譯官
顯著者何也。疑漢已來多事北方。故譯名爛
熟矣。又如周秦輶軒使者。奏籍通別國方
言。令君王不出戸庭坐知絶遐異俗之語
也。若然者象胥知其遠也。方言知其近也。
大約不過察異俗達遠情者矣。懿乎東漢
始譯四十二章經。復加之爲翻也。翻也者
如翻錦綺背面倶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
耳。由是翻譯二名行焉。初則梵客華僧。聽
言揣意方圓共鑿。金石難和。椀配世間。擺
名三昧。咫尺千里。覿面難通。次則彼曉漢
談。我知梵説。十得八九。時有差違。至若怒
目看世尊。彼岸度無極矣。後則猛顯親往。
奘空兩通。器請師子之膏。鵝得水中之乳。
内竪對文王之問。揚雄得絶代之文。印印皆
同。聲聲不別。斯謂之大備矣。逖觀道安也
論五失三不易。彦琮也籍其八備。明則也
撰翻經儀式。玄奘也立五種不翻。此皆類
左氏之諸凡。同史家之變例。今立新意成
六例焉。謂譯字譯音爲一例。胡語梵言爲
一例。重譯直譯爲一例。麁言細語爲一例。
華言雅俗爲一例。直語密語爲一例也。初
則四句。一譯字不譯音。即陀羅尼是。二譯
音不譯字。如佛胸前卍字是。三音字倶譯。
即諸經律中純華言是。四音字倶不譯。如
經題上IMAGE二字是。第二胡語梵言者。一
在五天竺純梵語。二雪山之北是胡。山之南
名婆羅門。國與胡絶書語不同。從羯霜那
國。字源本二十餘言。轉而相生。其流漫廣。其
書竪讀。同震旦歟。至吐貨羅言音漸異。字
本二十五言其書横讀。度葱嶺南迦畢試國。
言字同吐貨羅。已上雜類爲胡也。若印度
言字梵天所製。本四十七言。演而遂廣。號
青藏焉。有十二章教授童蒙。大成五明論。
大抵與胡不同。五印度境彌亘既遙。安無
少異乎。又以此方始從東漢傳譯至于隋
朝。皆指西天以爲胡國。且失梵天之苗裔。
遂言胡地之經書。彦琮法師獨明斯致。唯徴
造録痛責。彌天符佛地而合阿含。得之在
我。用胡名而迷梵種。失則誅誰。唐有宣
公亦同鼓唱。自此若聞彈舌。或覩黒容印
定呼爲梵僧。雷同認爲梵語。琮師可謂忙
於執斧捕前白露之蝉。&MT02774;在迴光照後黄
衣之雀。既云西土有梵有胡。何不南北區
分。是非料簡致有三失。一改胡爲梵。不析
胡開胡還成梵。失也。二不善胡梵二音。致
令胡得爲梵。失也。三不知有重譯失也。
當初盡呼爲胡。亦猶隋朝已來總呼爲梵所
謂過猶不及也。如據宗本而談。以梵爲
主。若從枝末而説。稱胡可存。何耶。自五
天至嶺北。累累而譯也。乃疑琮公留此以
待今日亦不敢讓焉。三亦胡亦梵。如天竺
經律傳到龜茲。龜茲不解天竺語。呼天竺
爲印特伽國者。因而譯之。若易解者猶存
梵語。如此胡梵倶有者是。四二非句。純華
言是也。第三重譯直譯者。一直譯。如五印
夾牒直來東夏譯者是。二重譯。如經傳
嶺北樓蘭焉耆不解天竺言且譯爲胡語。
如梵云鄔波陀耶。疎勒云鶻社。于闐云和
尚。又天王梵云拘均羅。胡云毘沙門是。三
亦直亦重。如三藏直齎夾牒而來。路由
胡國。或帶胡言。如覺明口誦曇無徳律中
有和尚等字者是。四二非句。即齎經三藏。
雖兼胡語到此不翻譯者是。第四麁言細
語者。聲明中一蘇漫多。謂汎爾平語言辭也。
二彦底多。謂典正言辭也。佛説法多依蘇漫
多。意住於義不依於文。又被一切故。若
彦底多非諸類所能解故。亦名全聲者。則
言音分明典正。此細語也。半聲者。則言音不
分明而訛僻。此麁語也。一是麁非細。如五
印度時俗之言是。二唯細非麁。如法護寶
雲奘師義淨洞解聲明音律用中天細語典
言而譯者是。三亦麁亦細。如梵本中語渉
麁細者是或注云此音訛僻即麁言也。四二
非句。闕第五華言雅俗者。亦云音有楚夏
同也。且此方言語雅即經籍之文。俗乃術巷
之説。略同西域。細即典正麁即訛僻也。一是
雅非俗。如經中用書籍言是。二是俗非雅。
如經中乞頭博頬等語是。三亦雅亦俗。非
學士潤文信僧執筆。其間渾金璞玉交雜相
投者是。四二非句。闕第六直語密語者。二
種作句。渉俗爲直。渉眞爲密。如婆留師
是。一是直非密。謂婆留師翻爲惡口住。以
惡口人人不親近故。二是密非直。婆留師
翻爲菩薩所知彼岸也。既通達三無性理。
亦不爲衆生所親近故。三兩亦句。即同善
惡眞俗。皆不可親近故。四二非句。謂除前
相故。又阿毘持呵婁目數數
得定
欝婆提目生起拔
根弃背
婆羅眞實
離散亂
此諸名在經論中例顯直密語
義也。更有胡梵文字。四句易解。凡諸類例
括彼經詮。解者不見其全牛。行人但隨其
老馬矣。或曰。翻梵夾須用此方文籍者。
莫招濫渉儒雅之過乎。通曰。言不關典
非子史之言。用其翻對。豈可以委巷之談
而糅于中耶。故道安云。乃欲以千載上之
微言傳所合百王下之末俗。斯爲不易矣。
或曰。漢魏之際盛行斯意。致使陳壽國志
述臨兒國云浮屠所載與中國老子經而
相出入。蓋老子西出關過西域之天竺教
胡爲浮屠。此爲見譯家用道徳二篇中語。
便認云與老子經互相出入也。設有華人
能梵語與西僧言説。兩相允會。可便謂此
人爲天竺人耶。盍窮其始末乎。是知若用
外書須招此謗。如童壽譯法華。可謂折中
有天然西域之語趣矣。今觀房融潤文於楞
嚴。僧肇徴引而造論。宜當此誚焉。苟參鄙
俚之辭。曷異屠沽之譜。然則糅書勿如無
書。與其典也寧俗。儻深溺俗厥過不輕。折
中適時自存法語。斯謂得譯經之旨矣。故
佛説法多依蘇漫多也。又傳譯之興。奉行之
意。不明本起何示將來。今究其宣揚略
陳梗概。夫教者不倫有三疇類。一顯教者。
諸乘經律論也不同瑜伽論中顯了
教是多分大乘藏教
二密教者。
瑜伽灌頂五部護摩三密曼拏羅法也瑜伽隱密
教是多分
聲聞
藏教
三心教者。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禪法也。次
一法輪者。即顯教也。以摩騰爲始祖焉。
次二教令輪者。即密教也。以金剛智爲始
祖焉。次三心輪者義加
此輪
即禪法也。以菩提
達磨爲始祖焉。是故傳法輪者。以法音
傳法音。傳教令輪者。以祕密傳祕密。傳
心輪者。以心傳心。此之三教三輪。三祖自
西而東。化凡而聖。流十五代漢魏晋宋齊梁
陳隋唐朱梁後
唐石晋劉漢
郭周今大宋
法門之貽厥孫謀。萬二千年。眞教
之克昌厥後。或曰。譯場經館設官分職
得聞乎。曰此務所司先宗譯主。即齎葉書
之三藏明練顯密二教者充之。次則筆受
者。必言通華梵學綜有空。相問委知然後
下筆。西晋僞秦已來。立此員者。即沙門道
含玄賾姚嵩聶承遠父子。至于帝王。即姚興
梁武天后中宗。或躬執幹。又謂爲綴文也。
次則度語者。正云譯語也。傳度轉令生解。
亦名傳語。如翻顯識論沙門戰陀譯語是也。
次則證梵本者。求其量果密能證知。能詮
不差所顯無謬矣。如居士伊舍羅證譯毘
柰耶梵本是也。至有立證梵義一員。乃明
西義得失。貴令華語下不失梵義也。復立
證禪義一員。沙門大通充之。次則潤文一位。
員數不恒。令通内外學者充之。良以筆受
在其油素。文言豈無俚俗。儻不失於佛意。
何妨刊而正之。故義淨譯場。則李嶠韋嗣立
盧藏用等二十餘人次文潤色也。次則證義。
蓋證已譯之文所詮之義也。如譯婆沙論。
慧嵩道朗等三百人考正文義。唐復禮累場
充任焉。次則梵唄。法筵肇啓梵唄前興。用
作先容令生物善。唐永泰中方聞此位也。
次則校勘。讎對已譯之文。隋前彦琮覆疏文
義。蓋重愼之至也。次則監護大使。後周平高
公侯壽爲總監檢校。唐則房梁公爲奘師監
護。相次許觀楊愼交杜行顗等充之。或用僧
員。則隋以明穆曇遷等十人。監掌翻譯事
詮定宗旨。其處則秦逍遙園。梁壽光殿瞻雲
館。魏汝南王宅。又隋煬帝置翻經館。其中僧
有學士之名。唐於廣福等寺。或宮園不定。
又置正字。字學玄應曾當是職。後或置或
否。朝延罷譯事。自唐憲宗元和五年至于
周朝。相望可一百五十許歳。此道寂然。迨
我皇帝臨大寶之五載。有河中府傳顯密
教沙門法進。請西域三藏法天譯經于蒲
津。州府官表進。上覽大悦。各賜紫衣。因勅
造譯經院於太平興國寺之西偏。續勅搜購
天下梵夾。有梵僧法護施護。同參其務。左
街僧録智照大師慧溫證義。又詔滄州三藏
道圓證梵字。愼選兩街義解沙門志顯綴
文。令遵法定清沼筆受。守巒道眞知遜法雲
慧超慧達可瓌善祐可支證義。倫次綴文。使
臣劉素高品王文壽監護。禮部郎中張洎光
祿卿湯悦次文潤色。進校量壽命經善惡報
應經善見變化金曜童子甘露鼓等經。有命
授三藏天息災法天施護師號。外試鴻臚少
卿賜厩馬等。筆受證義諸沙門各賜紫衣并
帛有差。御製新譯經序冠于經首。觀其佛
日重光法輪發軔。赤玉箱而啓祕。青蓮朶
以開芳。聖感如然。前代就堪比也。又以宣
譯之者樂略樂繁。隋之已前經題簡少。義淨
已降經目偏長。古則隨取強名。後則繁盡我
意。又舊翻祕呪。少注合呼。唐譯明言多祥
音反。受持有驗。斯勝古蹤。淨師犬譯諸
經偏精律部。自高文彩最有可觀。金剛智
也祕藏祖師。阿目佉也多經譯匠。師資相接
感應互彰。無畏言辭且多朴實。覺救加佛頂
之句。人無間然。日照出顯識之文。刃有餘
地。思惟&MT02061;索。學喜華嚴。密語斷章大人境界。
流志寶積。菩提曼茶。華胥之理致融明。灌頂
之風標祕邃。迪公勤其筆受。般若終乎譯
場。其餘諸公皆翻夾牒欲知状貌聊擧喩
言其猶人也。人皆人也。奈何姿制形儀。各
從所肖。肖其父焉。若如此大則同。而小有
異耳。良由譯經是佛法之本。本立則道生。
其道所生唯生釋子。是以此篇冠首。故曰。
先王將禜海。必先有事于河者。示不忘
本也
宋高僧傳卷第三



宋高僧傳卷第四
 *宋左街天壽寺通慧 大師
賜紫沙門賛寧等奉 勅撰 
  義解篇第二之一正傳二十一人
附見七人
唐京兆大慈恩寺窺基傳
釋窺基。字洪道。姓尉遲氏。京兆長安人也。尉
遲之先與後魏同起。號尉遲部。如中華之
諸侯國。入華則以部爲姓也。魏平東將軍説。
六代孫孟都生羅迦。爲隋代州西鎭將。乃基
祖焉。考諱宗。唐左金吾將軍松州都督江由
縣開國公。其鄂國公徳則諸父也。唐書有傳。
基母裴氏。夢掌月輪呑之。寤而有孕。及乎
盈月誕。彌與群兒弗類。數方誦習神晤精
爽。奘師始因陌上見其眉秀目朗擧措疎略。
曰將家之種不謬也哉。脱或因縁。相扣度爲
弟子。則吾法有寄矣。復念在印度時計迴
程次。就尼犍子邊。占得卦甚吉。師但東歸
哲資生矣。遂造北門將軍微諷之出家。父
曰。伊類麁悍那勝教詔。奘曰。此之器度非
將軍不生。非某不識。父雖然諾。基亦強
拒。激勉再三。拜以從命。奮然抗聲曰。聽我
三事方誓出家。不斷情欲葷血過中食
也。奘先以欲勾牽。後今入佛智。佯而肯焉。
行駕累載前之所欲。故關輔語曰三車和尚。
即貞觀二十二年也。一基自序云。九歳丁艱
漸疎浮俗。若然者三車之説。乃厚誣也。至
年十七遂預緇林。及乎入法。奉勅爲奘師
弟子。始住廣福寺。尋奉別勅選聰慧頴脱
者。入大慈恩寺躬事奘師學五竺語。解紛
開結統綜條然。聞見者無不歎伏。凡百犍度
跋渠。一覽無差。寧勞再憶。年二十五應詔
譯經。講通大小乘教三十餘本。創意留心
勤勤著述。蓋切問而近思。其則不遠矣。造疏
計可百本。奘所譯唯識論。初與昉尚光四
人同受潤色執筆撿文纂義。數朝之後基
求退焉。奘問之。對曰。夕夢金容晨趨白
馬。雖得法門之糟粕。然失玄源之醇粹。某
不願立功於參糅。若意成一本。受責則
有所歸。奘遂許之。以理遣三賢獨委於
基。此乃量材授任也。時隨受撰録所聞。講
周疏畢。無何西明寺測法師亦俊朗之器。於
唯識論講場得計於閽者賂之以金。潜隱
厥形。聽尋聯綴亦疏通論旨。猶數座方畢測
於西明寺鳴椎集僧稱講此論。基聞之
慚居其後不勝悵怏。奘勉之曰。測公雖
造疏未達因明。遂爲講陳那之論。基大善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14 715 716 717 718 719 720 721 722 723 724 725 726 727 728 72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