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宋高僧傳 (No. 2061_ 賛寧等撰 ) in Vol. 50

[First] [Prev+100] [Prev] 749 750 751 752 753 754 755 756 757 758 759 760 761 762 763 76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帝因法集躬爲讃唄。徹則升臺朗詠。寵錫
繁博。勅造栴檀木講座以賜之。又勅兩街
四寺行方等懺法。戒壇度僧各三七日。別
宣僧尼大徳二十人。入咸泰殿置壇度内。
福壽寺尼繕寫大藏經。毎藏計五千四百六
十一卷。雕造眞檀像一千軀。皆委徹檢校
焉。以十一月十四日延慶節。麟徳殿召京城
僧道赴内講論。爾日徹述皇猷。辭辯瀏亮
帝深稱許。而又恢張佛理旁懾黄冠。可謂
折衝異論者。當時號爲法將。帝悦勅賜號
曰淨光大師。咸通十一年也。續録兩街僧
事。初徹經江論海勇於掲厲。於青龍寺講
貫。既循悟達國師義意寄呈所見。蒙迴八
十四字。云觀君法苑思沖虚解我眞乘刃
有餘。若使龍光時可待。應憐僧肇論成初。
五車外典知難敵。九趣多才恐不如。蕭寺
講軒横淡蕩。帝郷雲樹正扶疎。幾生曾得闍
踰意。今日堪將貝葉書。一振微言冠千古。
何人執卷問吾廬。覽茲奬飾悲喜。盈
以廣明中巣寇犯闕僖宗幸蜀。其夕徹内
宿。明日倉黄與杜光庭先生。扈從入於岷
峨。再見悟達痛序艱難。徹極多著述碑頌
歌詩。不知所終。内翰侍郎樂朋龜爲眞讃。
鳳翔嘉州皆寫其眞相。弟子秦蜀之間愈多
傳法者
宋高僧傳卷第六





宋高僧傳卷第七
 *宋左街天壽寺通慧 大師
賜紫沙門賛寧等奉 勅撰 
  義解篇第二之四正傳二十
人附見四人
唐五臺山華嚴寺志遠傳
釋志遠。俗姓宋氏。家于汝南。其父早喪。孤
侍孀親。承顏之禮匪遑晨夕。母常念法華
經精通五卷。遠識度明敏孤標卓然。年二十
八辭親從師。歸依荷澤宗風晤解幽旨。經
營僧事聯綿六秋。凡諸取給未嘗混互。自爾
辭師尋禮復經八年。雖博贍兩宗情猶繋
滯。聞天台一枝該通妙理。定慧雙融解進
於行。十乘境觀起自一家。修性三徳清涼盛
演因命同輩追遊五峯。棲遁林泉履歴前
躅。曉六凡四聖之理。了開示悟入之門。百
界千如包羅性相。即遮即照破立同時。依
正圓融凡聖平等。豁開心目物我雙亡。僅四
十年闡揚獨歩。遠業精道邈志苦神和。臥不
解衣食非別請。時歳不稔樵炊屢乖。毎掬
水漱流將期永日。體有瘡疥手不塗摩。
戒檢遵修警愼心口。常以四種三昧錬磨
身心。至於緘札題尺。頗閑辭翰蟲篆之美。
毎有緇素負才學者異其辯説。或傍搜僻
隱。欲爲挫鋭。伺之瑕玷。求其勝負。進雖
傲然踞席。退乃踧踖&T049543;容。來高我山去隨
四悉。洎會昌四年。春秋七十七。僧臘四十
八。忽絶食數朝而説法罔憚。以二月十七
日誡門人曰。吾自生修進不欺心口。今
獲二種果報。臥安覺安而無痛惱。又曰。天
台宗疏務在宣傳。法華疏十卷本迹二門三
周記別開近顯遠。玄文十卷五義判釋。止觀
十卷境觀雙修。不定頓漸八教麁妙。遮照平
等行解圓明。一多相即一藏文句瑩玉摐金。
將踐聖階降茲罕及。禮懺方等必假精
誠。志之永懷副吾之意也。于時龍象雲萃
櫛比座隅。咸讃希奇同稱佛號。慈誨之際
奄至遷靈。風慘雲愁山昏水咽。林巒色變徒
屬悽傷。闍維日諸子奔馳罔知所詣。雖學
者如林。達其法者唯元堪。即扶風馬氏之裔
也。氣度沖邃道風素高。蓋遠傾其解脱之瓶。
注以醍醐之器。可謂一燈之後復然一燈。
及武宗澄汰之際。禀師先旨哀慟累夕。以
其章疏文句祕之屋壁。及宣宗再闡釋門。
重葺舊居。取其教部置之影堂。六時經行
儼若前製。法華妙經積歳傳唱。摩訶止觀久
而敷揚。嗣繼之心已極師資之禮也
唐越州應天山寺希圓傳
釋希圓。姓張氏。姑蘇人也。宗親豪富。而獨捨
家從登戒法。便遊講肆。不滯一方。勤修
三學。良深歳稔尤至博通。時推俊邁因命
講訓。光啓中屬徐約軍亂。孫儒略地呉苑俶
擾。圓由通玄寺附商船避地于甬東。其估
客偕越人也。篤重於圓召居會稽寶林山
寺。形雖幺麼性且強幹。與時寡合多事宴
默。或問之。則曰。吾逍遙乎無形之場。同師
子遊戲耳。景福中於山寺演暢經論。同聲
相應求法者至。乃著玄中鈔數卷。皆當義妙
辭也。恒勸人急修上生之業。且曰。非知之
難行之爲難。汝曹勉旃。圓六時禮懺未嘗
少缺。居小房即瑯瑘山頂是山也。傳云。從
瑯瑘臺飛來此處。先是屠坊故皆鎭于其
下。山之家有井。井有鰻鯠焉。水有
縮應大江之潮候。甚多靈怪。一云。此處禹
鎖浙江蛟蜃之屬。其名曰蛆。蛆有雙耳其
色蒼黄。或縁竹木必風雨至矣。今或出石
竅入僧居溝渠中。見人不驚。握則跳梁如
怒状。唯偏入圓房。圓手執宛轉屑就。乃爲
之受歸戒。令勿作風雹之妖。曁圓終而多
暴風雨也。圓之修習願見彌勒。一日講次
屹然坐終于法座。時衆聞異香裛孴天樂錚
鏦。或絶或連七日後已。此眞上生之證歟。則
乾寧二年四月也。還山之日僧衆置祭于寺
門。無何有人茜袍象笏拜跪愴然。&T014123;怳之間
杳無蹤迹。衆莫能測焉。荼毘收舍利七百
餘粒。被四明人齎往新羅國矣
唐絳州龍興寺木塔院玄約傳
釋玄約。姓張氏。正平人也。志韻剛潔幼萌出
塵之心。既諧夙志入州龍興伽藍。日誦千
言更無再受。落髮之後滿足律儀。檢察己
心循其戒範。精持止作未甞穿穴。自茲名
節頓高流輩窺仰。數稔之間律論倶贍。遍求
知識探賾玄文。戻止長安崇聖寺。以戒徳
之選而預臨壇講。律并倶舍共四十餘遍。
淵靜其性研覈靡虧。著倶舍論金華鈔二
十卷。爲時所貴。而二講登席可三百餘人。
皆北面受業焉。傳禀門生一百許輩。汾沁之
間奔走學者迨乎老矣。終本院小房。俗壽
七十六。法臘五十六。學法弟子道俗收焚
坑舍利數百粒。構甎浮圖于郡城之西焉
梁滑州明福寺彦暉傳
釋彦暉。姓孫氏。今東京陽武縣人也。佩觿之
歳聞父讀金剛般若。瞪目凝聽澹然歡喜。又
屬家内齋僧磬梵倶作。於簾幕之下合掌
欣然。登年十五隨師學法。往太原京兆洛
陽聽采忘勞。年滿於嵩山少室寺受大戒。
隷習毘尼頗通深趣。次尋經論皆討玄源。
且曰。爲善不同同歸乎治。治則戒定慧也。
入聖機械此三治性之極致也。屆洛都先達
無不推伏。至乎四部悉仰柔明。臨鑑則戚
少欣多。執瓶則荷輕持重。三衣之外。百一
之資量足而供更無餘長。所行慈忍匪事
規求。不畜門徒惟勞自己。勤勤化導默默
進修。是故南燕之人號爲佛子。初寄明福
寺講百法論也。四海英髦風趨波委。恒溢
百餘且多俊邁。精研論席鑚仰經宗。其間
碩學兼才故有。分爲上下十惡。十惡者若八
伯之號焉。上十惡則洞閑性相高建法幢。
宗因喩三立破無滯。下十惡則學包内外
吟詠風騷撃論談經。聲清口捷讃揚梵唄。
表白導宣。蓋因題目之分。乃極才能之際。
云惡則倒背之言。乃是極善也。其門弟子爲
若此也。暉因明百法二論各講百許遍。出
弟子一百五十餘人。著鈔曰滑臺。盛行于
世。以乾化元年秋八月三日。氣力薾然而奄
化矣。春秋七十二法臘五十二。滑人追慕其
徳。二衆三百餘人奉神柩歸葬于陽武縣
側。營小塔焉
梁東京相國寺歸嶼傳
釋歸嶼。姓湄氏。壽春人也。父元旭知子敏
利授以詩書。誦覽記憶彌見過群。從諸子
而竊願出塵。父母允其頻請。乃禮本郡開
元寺道宗律師爲力生焉。未及周星念通
法華仁王二經。登于弱冠而全戒足。矜持
三行靡曠四儀。習聽新章寺通講授。後
聞洛京三輔經論盛行。結侶求師。僅于十
載疏通性相精大小乘。名數一支因明一
學。倶舍唯識維摩上生。皆深藏若虚也。復
往南燕就暉公重覆所學。研朱益丹。猶
慨義章未爲盡善。乃之今東京相國寺。遂
糅新鈔講訓克勤門生領悟。時朱梁後主與
嶼丱角同學庠序。狎密情濃隔面年深。即
位半載下詔訪之。嶼雖知故舊終歳不
言。事不可逃應召方入。帝見悲喜交集。宣
賚豐厚。時屬嘉慶節。曾下勅止絶天下薦
僧道恩命。其年獨賜嶼紫衣。仍號演法大
師。兩街威儀迎導至寺。兼勅東塔御容院
爲長講院。時閩帥以聖節進金剛經一藏
絹三百匹。盡賜嶼焉。法侶榮之。然覩舊鈔
有所不安未極其理。遂搜抉精義於三
載著成二十卷。號曰會要草字寫畢進呈。
帝覽賞歎。勅令入藏。嶼苦辭乃止。如是十
五年中唱導無怠。學徒繼榮贍。公相繼傳
持。至後唐清泰三年十月十日謂門人洪
演曰。余氣力惙然無常將至。汝好住修進。
焚香合掌初夜長逝。春秋七十五。僧臘五十
五即以其月十八日。遷塔於京東郊寺莊東
岡焉
後唐洛陽長水令諲傳
釋令諲。姓楊氏。陝府閿郷人也。幼而履操迴
求出俗。得本邑之師授淨名經。年既應法
乃納戒津。大小乘教兼而學之。於名數法
門染成淳粹。彌陀中觀斡及膏腴。聲光振
發莫之與京。因遊洛南長水。遇歸心檀信
構伽藍。就中講貫。一論一經。三十載中宣
化計各五十餘遍。日別誦維摩上生以爲恒
課。執行持心而絶瑕類。遠近宗承若望梅
者得飮焉。以清泰二年乙未歳終于邑寺。
春秋七十一。法臘五十一。其年遷于山麓。
徇西域法火葬獲舍利。學人檀越共建塔

後唐定州開元寺貞辯傳
釋貞辯。中山人也。少知出塵長誓修學。剋
苦之性人不堪其憂。一志聽尋暇則刺血
書經。又鍼血畫立觀自在像慈氏像等。甞
因行道困息。有二天女來相撓惱。辯誓之
曰。我心匪石吾以神呪被汝。彼衆不容
去。自此道勝魔亦無蹤。辯負笈抵太原
城聽習。時中山王氏與後唐李氏封境相
接。虞其覘間者。并州城内不容外僧。辯由
此驅出遂於野外古塚間宿。會武皇帝
遊。塚在圍場中。辯固不知方。將入城赴
講。見旌旗騎卒。縮身還入穴中。武皇疑令
擒見問其故。遂驗塚中敷草座案硯疏鈔
羅布。遂命入府供養。時曹太后深加仰重。
辯訴於太后曰。止以學法爲懷。久在王
宮不樂如梏械耳。武皇縱其自由乃成其
業。洎王處直平乃歸中山。講訓補故伽藍
無不諧願。有婦人陳氏。布髮掩地請辯
蹈之撰上生經鈔。爲學者所貴。時號辯
鈔者是。後終于此寺焉
後唐會稽郡大善寺虚受傳
釋虚受。嘉禾禦兒人也。納戒後於上都習
學。内外博通傳講數本大經論不憚宣導。
咸通中累應奉聖節充左街鑑義。輩流孰
不弭伏。及廣明中京闕盜據。逃難邐迤抵
越大善寺。同好者命講涅槃維摩二經。即天
祐年中也。因憤謙雅等師釋崇福疏繁略不
中其猶以水濟水終無必濟焉。遂撰義評
鈔十四卷。同光中方畢軸。又因講倶舍論
疏。有賈曾侍郎序次僧圓暉序。皆著鈔解
之。其文富贍昔甞染指知焉。受於涅槃辯
而非略。仍多駁議小遠之疏。免爲青蠅之
玷。餘則法華百法唯識各有別行義章。受性
且狷急與人不同。畜弟子無一可中。甞自
執爨饌齋食。柴生火滅復吹又熸。怒發汲
水沃之。終日不食而講焉。及晩年眼昏甚。
登師子座戴竹笠而講。貴目不閃爍爾。
或譏其慢衆。受亦不介意。屬武肅王錢氏
按部至越。遂出謁見。王素嚮風。乃加優禮。
言勞再三。曁乾化中於會稽開元寺度戒。
命之充監壇選練。呉會間行此職者自受
始也。王表于朝廷薦其紫衣。莊宗制賜行
人齎至營丘。時受講當上生經疏序。至若
洪鐘而虚受。受捨麈柄言曰。某得名無典
實。今後更爲虚受。小子識之。及状聞王。王
曰。此僧必無恩命分。何名虚受乎。至同光
乙酉歳。受終迨海艦齎誥牒來。稽其終日
正到青社。果符武肅之言。有文集數卷。述
義章三十餘卷行之于代
後唐杭州龍興寺可周傳
釋可周。俗姓傅。晋陵人也。出家于本部建元
寺。循良厥性切問于勤。友生勉之曰。非其
地樹之不生。今豫章經謂之江論謂之海。
胡不往請業乎。周感其開導挈嚢達彼。
遇雲表法師盛集窮法華慈恩大疏。日就月
將斡運深趣。昭宗初自江西迴台越之間。
命其啓發。梁乾化二年受杭州龍興寺召開
演。黒白衆恒有半千。兩浙武肅王錢氏。命
於天寶堂夜爲冥司講經。鬼神現形扈衞。
往往人覩焉。甞有祭銅官祠神巫氏。久請
不下。後附巫曰。吾隨從大神去西關天寶
堂聽法方迴。武肅王聞而鄭重。賚周中金
如意并鉢紫衣一副。加號精志通明焉。以
天成元年終于觀音院本房。初周乾寧四年
戻止台州松山寺。講疏闕鈔。遂依疏節成
五卷。曰評經鈔。音訓五帖解宣律師法華序
鈔一卷。行于浙之左右。弟子相繼不絶
後唐東京相國寺貞誨傳
釋貞誨。姓包氏。呉郡常熟人也。年始十三出
家於本州龍興寺。其性沈靜分陰是競。方踰
一稔誦徹法華經。如是恒業日周二部。年
十九於揚州擇名師受具足法。自爾西之
伊洛北抵晋郊。凡有講筵下風求益。覈其
經論窮其性相。輩流之間罕齊馳騖。至於
非朋弱友弃背如也。唐天祐元年。至今東京
相國寺。寓舍講導法華經十許遍。人未歸
重。則知奇貨之售亦有時焉。及梁氏都于
是京。人物委輸。貞明二年會宋州帥孔公。仰
誨風規知其道行。便陳師友之禮捨俸財
置長講法華經堂於西塔院。從此翕然盛集。
誨旁讀大藏教文。二時行道精進罔疲。凡
世伎術百家之言黜于議論之外。誡門徒曰。
異端之説汨亂眞心。無記不熏何須習俗。
吾止願爲師子吼不作野犴鳴也。但專
香燭塗掃以内院爲息肩之地。至後唐清
泰二年二月十日。召弟子五十餘人。自具香
湯澡浴令唱上生。禮佛罄。捨衣資爲非
時僧得施半齋僧訖。至十一日望空合掌
云。勞其衆聖排空相迎。滿百徒侶爾日皆
聞天樂之音。頃刻而卒。俗壽七十三。僧夏五
十四臘。於寺講貫三十餘年。經講計三十七
座。覽藏經二遍。修彌勒内院業。以其年二
月十八日葬浚郊東寺莊之原。旛幢威儀。緇
白弟子約千餘人會送焉
後唐洛京長壽寺可止傳
釋可止。姓馬氏。范陽大房山高丘人也。年甫
十二逈有出俗之心。依憫忠寺法貞律師。年
十五爲息慈。辭師往眞定習學經論。時大
華嚴寺有仁楚法師講因明論。止執卷服
膺三遍。精義入神衆推俊邁。有老宿維摩
和尚者。釋門之奇士也。問楚師曰。門人秀
拔孰者爲先。曰有幽州沙彌者。溫故知新
厲精弗懈。於是求見。遂質問勝軍比量。隨
難應變辭不可屈。維摩曰。後生可畏。契經
所謂雖小不可欺也。遂率力請止開講恒
陽。緇素無不欽羨焉。迨十九歳抵五臺
山求戒。於受前方便感文殊靈光爥身已
而歸寧父母及師。於寺敷演。二十三往并
部。習法華經百法論。景福年中至河池。有
請講因明。後於長安大莊嚴寺化徒數載。
乾寧三年進詩昭宗。賜紫袈裟。應制内殿。
本道劉仁恭者。據有北門控扼蕃漢。聞止
之名移書召歸故郷。其父與師相次物故。
母猶在堂。止持盂乞食以供甘旨。行誦青
龍疏三載。文徹忽有巨蟒見于房。矯首顧
視似有所告。時同院僧居曉博物釋子也。
且曰。蛇則目睛不瞬。今其動乎。得非龍也。
止焚香祝之曰。貧道念青龍疏營齋養母。
苟實龍神軫念。希値一檀越。居數日。燕
家子曰制勝司徒。召申供養。時莊宗遣兵
出飛狐以圍之。歴乎年載百穀勇貴。止頓
釋憂懼。未幾燕陷。劉氏父子俘歸晋陽。止
避亂中山。節度使王處直素欽名譽。請於
開元寺安置。逐月供俸。止著頓漸教義鈔
一卷見行于代。天成三年戊子王師問罪定
州陷焉。招討使王晏休得瀛王馮道書令尋
止。既見以車馬送至洛京。河南尹秦王從
榮優禮待之。奏署大師號文智焉。於長壽
淨土院住持。應順元年甲午正月二十二日
忽微疾作。召弟子助吾往生念彌陀佛。奄
然而化。俗年七十五。僧臘五十六。閏正月二
日茶毘收遺骨。至清泰二年四月八日建
塔於龍門山廣化寺之東南隅。止風神峭拔
戒節孤高。百家子史經目無遺。該博之外尤
所長者近體聲律詩也。有贈樊川長老詩。
流傳人口。在定州日中山與太原互相疑
貳諸侯兼并。王令方欲繼好息民。因命僧
齋於慶雲寺。會有獻白鵲者。王曰。燕人詩
客試爲詠題。止即席而成。後句云。不知誰
會喃喃語。必向王前報太平。王欣然。詩人
李洞者。風骨僻異。慕賈閬仙之模式。景福中
在河池相遇。贈止三篇。時宰相孫公渥趙
公鳳馬公裔孫竇學士夢徴符侍郎蒙李侍郎
詳。皆唱予和汝。塤箎韻諧。止頃在長安。
講罷遊終南山逍遙園。是姚秦什法師譯經
之地。年代寖深鞠爲茂草。且曰。吾爲釋子
忍不興乎。奏昭宗乞重修。帝允仍舊賜草
堂寺額。後請樊川淨休禪伯。聚徒談玄矣。
及在洛也講外長誦金剛經不知紀極。昔
多居終南山崆峒山。故有三山集詩三百五
十篇。盛行于時。弟子修文修智修行微見師
之道焉
漢太原崇福寺巨岷傳
釋巨岷。姓任氏。西河人也。父遊于藝而賁
丘園。母王氏戒受八關心歸三寶。從妊岷
也更好善縁。復求福利而生令子。及生年
甫七歳志氣敦篤。暫見佛像注仰欣然。父母
知有宿因。或携入寺意欲忘歸。至本郡淨
心院見宣遠論師。志戀其房泣求攝受。二
親知不能阻其願。咸皆可之。年十歳誦終
法華維摩二經。日持十卷更無間隔。如執
瑠璃之器。其舒徐恣制若老成焉。迨圓滿
足便習尸羅。克通開制之科。恒照欣戚之
鑑。自爾大乘理趣經論精窮得其師門。則並
部永和三學也。俾夜作晝。窓案是臨不暇
諸他。除研習義章修六事二因也。於大般
涅槃經兼因明論。末年逾切。又傳輸金論盡
屏餘縁。各講十遍。仍求輔亮博覽群書。得
義最精。又揚具美。尋禀綸言住城内天王
院。與弟子倶供億不虧傳持無替。乾祐元
年漢祖以龍潜晋土之日。便仰岷名。特降
庭臣賜紫衣號圓智大師。續有詔宣住崇
福寺講堂院。仍充管内僧正。經年而變法
於晋。檢策僧徒如風偃草。至乾祐二年十
一月五日無疾而終。于時四衆含悲一城戀
徳。俗齡九十三。法臘五十四。乃遵西域茶
毘禮。多投香水。或執旛花。黒白之衆盈郊。
&T057045;之雲蔽日。未容火滅。皆捧寶瓶待
盛梁粟之形。同見熏修之體。時得舍利者
隨自因縁。或多或小。別得遺骨具表奏聞。
漢主勅葬於西山天龍寺。凡事官供。起石
塔勅謚號曰達識焉
漢棣州開元寺恒超傳
釋恒起。姓馮氏。范陽人也。祖父不仕。世修
儒道。而家富巨萬。超生而聰慧。居童稚群
不貪戲弄。年十五早通六籍尤善風騷。辭
調新奇播流人口。忽一日因閲佛經洗然開
悟。乃歎曰。人生富貴喩等幻泡。唯有眞乘
可登運載。遂投駐蹕寺出俗。未周三祀
方議進修晝夜不疲。而屬師亡。亦遵釋氏
喪儀。守禮無怠。孝悌之名燕人所美。梁乾
化三年往五臺山受木叉戒。由是陟遐自
邇。切問近思。俄徴伐木之章。且狎或人之
友。結契遠求名匠。阻兩河間。兵未罷路不
通。南則梁祖。北則莊宗。抗衡於輕重之前。
逐鹿在存亡之際。當是時也。超止於本州
魏博并汾之間。學大小乘經律論。計七本講
通思於雍洛。梁宋名師杳然隔絶。雖然巡歴
非遠宏暢殊精。瓶滿見知翼飛名字。是故
并部息塵中山貞辯夫二人者。言行倶臻證
修有位。一見超歎曰。義龍之頭角悉完備
矣。待飛奮而爲霖雨焉。其爲碩徳題目
多此類也。龍徳二年挂錫於無棣。超曰。此
則全齊舊壤鄒魯善隣。遂止開元伽藍東北
隅。置院講諸經論。二十餘年宣導。各三十
餘遍。節操高邁擧措舒徐。緇素見之無不
怯懼。聲無叱咤語不夸奢。自然而然。且非
威勢凌&T051514;之所得也。前後州牧往來使臣。嚮
譽欽風修名執刺。相禮重者止令童子。辭
以講貫罕曾接對。初有所慊終伏其高。齊
魯之間造秀不遠數百里。造其門以詰難。
諸公一覩超容傍聽議論。參乎子史證以
教宗。或問因明。超答以詩一首。辭新理妙
皆悉歎降。時郡守李君素重高風。欲飛章
擧賜紫衣。超聞驚愕遂命筆爲詩云。虚著
褐衣老。浮杯道不成。誓傳經論死。不染
利名生。厭樹遮山色。憐窓向月明。他時
隨范蠡。一棹五湖清。李君復令人勸勉願
結因縁。超確乎不拔。且曰。而其復爾則吾
在盧龍塞外矣。郡將聞而止。又相國瀛王憑
道聞其名知是郷關宗人。先遺其書。序以
歸向之意。超曰。貧道閑人早捨父母剋志
修行。本期彌勒知名。不謂浪傳於宰衡之
耳也。於吾何益。門人敦喩。不得已而答書。
具陳出家之人豈得以虚名薄利而留心乎。
瀛王益加鄭重。表聞漢祖。遂就賜紫衣。自
此忽忽不樂。以乾祐二年仲春三日微疾。
數辰而終于本院。院衆咸聞天樂沸空。乃
升兜率之明證也。春秋七十三。僧臘三十
五。門人洞徴與學徒百餘人持心喪。傾城
士庶僧尼會送城外。具茶毘禮收舍利二
百餘顆。分施之外緘五十顆於本院。起塔以
葬之。瀛王未知。別奏賜師號曰徳正。乃
刊勅文于石塔焉
漢洛京法林院僧照傳
釋僧照。姓張氏。范陽人也。年十四出家投憫
忠寺。聰晤絶儔神儀偉秀初受經偈日誦
數千百言。目所覽者過於宿習。吐論知見
有老成之風。遂度爲沙彌。受具已來歴于
再閏。暗誦經典已踰六大部矣。即最勝王
大悲維摩法華等經。傍加聽尋經論十數年
間。深文伏義藍出青矣天祐中遊方南下。爰
屆中山。元戎王處直請住法華寺。相次易帥
請之。太傅隴西公連表薦賜紫方袍加至
眞大師。次則扶風馬公。請爲僧正。非所好
也。及抵洛陽有命開法華經講止法林
院。況乎都闕浩穰象龍輻湊。及照之唱導翕
如於下風伏膺矣。以乾祐元年三月二十六
日示滅于講院。春秋七十。僧臘五十。四衆
號慕。侍中李公傾易定。曾爲外護復守洛
宅。飾終喪禮悉以資奉。粤四月三日遷神于
城南行茶毘法。收舍利紅潤可數百粒。
濟陽丁公爲保釐之簉職。爲樹塔于廣化之
寺南岡。照平昔講凡七十餘座。勤勤爲法門
生頗多。宰臣馬公孫最所欽重。前後贈詩僅
數十首。洛中爲美談矣
漢洛陽天宮寺從隱傳夢江
釋從隱。姓劉氏。洛陽三郷人也。丱年敏慧誓
欲出塵。二親既聽。乃投本邑竹閣院。依師
誦習陶練靈府。尋於嵩陽受戒畢。就長水
聽采纔歴數年。克通百法中觀彌陀三經論
焉。而諲師年老。深許隱之博達性相。後於
洛布金院赴請敷演至後唐清泰中諲付
講座日爲衆三登法席。夏中長晷覽藏經
一袟精進苦節人無與比。乾祐二年正月示
疾而終。俗壽五十三。僧臘三十二。乃依天
竺法火化。收合眞體圓淨堪愛。門人樹塔
至今存焉。次有長水縣縣泉院釋夢江者。
姓楊氏。本邑人也。神彩灑落。超拔凡態。遂
願出家恒誦仁王般若。進具後講百法論。
清泰中龍門廣化寺請爲衆開演。遇帝幸其
寺宣問。妙辯天逸悦可上心。時於御前賜
紫袈裟。確乎不受。訓導二十餘年。講罷行道
禮佛。日唯一食。慈忍於物。罕逢慍色。周顯
徳三年疾終。緇素悲慕爲其建塔矣
漢杭州龍興寺宗季傳
釋宗季者。俗姓兪臨安人也。稚齒瑰偉心志
剛直。甞天震隣家樹。季隨僵仆。有姊尼抱
就膝。視之曰。此非震死且有生候。至夜
未央甦而復作。遂勸令出家。事欣平寺僧。
後往衢州投巨信論師學名數論。文義淹
詳且難詘伏。鋒芒如也。迨迴杭龍興寺召
講。時僧正蘊讓給慧縱横兩面之敵也。與閭
丘方遠先生江東羅隱爲莫逆之交也。見而
申問。季作二百語詶之。讓正賞歎。遂請開
講四十餘年。出弟子七八百人。漢乾祐戊申
歳。疾終于本房。初季講次。遇一異人。作胡
語問西域未來之經論。一衆驚然。季眇
二目。曾夜行感神光。引之常覽古師之述
作。曰可俯而窺也。遂撰永新鈔釋般若心
經暉理鈔解上生經彌勒成佛經疏鈔補猷鈔
闕諸別行義章。可數十卷。並行于世。季道
行孤僻性情方正。寡言語氣貌高邁。誓不
趨俗舍。曁老懇請亦罕赴白衣家。居唯屢
空衎然自任。而孜孜手不釋卷。樂道向終。
至今此宗越多。弟子講導不泯焉
周魏府觀音院智佺傳
釋智佺。姓張氏。銅臺永濟人也。九歳於鄴都
臨清王舍城寺事師。曁受具戒身器挺然
八尺面色玉如。行歩若舒雁。言音如扣鐘。
人望之凛然。僉曰。美丈夫也。恒誦諸經晝
三夜三禮佛無闕。本師知其法器。遣往滑
臺。抵明福寺就暉師講肆。朞月頓見諸法
體用。喜不自任。時暉之門生炮勇烋幹者數
十員。皆出佺之下。徇睢陽人請講。未久又
今東京。遇信士捨宅爲萬歳百法院。由此
洛京陳許徐宿維青琴臺咸樂請其敷演。自
鳩聚檀嚫。前後飯僧三十萬。天雄軍戴張郭
三家。同建觀音院命居之。佺敏利之性天
資。初終講百法論可百許遍。登法座多不
臨文。懸述辯給。後三過覽大藏經以輔見
知。其誦諷經呪也。甞聞戸外閴然有彈指
聲者。感鬼神讃歎歟。魏帥陳君思讓。篤志
歸依。表薦紫衣師號曰歸政。殆臨八十一
而剋意學歐王書體。僅入能妙。或問之。曰
吾習來生字耳。顯徳五年年八十三。呼弟
子奉晏等囑累令造木輿一所歛送闍維。
至其年十一月十一日奄終。奉木塔擧高
三丈餘。縱燎時有白鶴哀鳴紫雲旋覆。收
拾舍利建塔緘焉
宋秀州靈光寺皓端傳
釋皓端。姓張氏。嘉禾人也。九歳捨家入靈
光精舍。師授經法如溫舊業焉。年登弱
冠受形倶無表。于四明阿育王寺遇希覺
律師盛揚南山律。端則一聽旋有通明義門
無壅。尋投金華雲法師學名數一支并法
華經。後受呉興緇伍所請講論焉。兩浙武
肅王錢氏。召於王府羅漢寺演訓。復令於
眞身塔寺宣導。于時有台教師玄燭者。彼
宗號爲第十祖。端依附之果了一心三觀。
遂撰金光明經隨文釋十卷。由是兩宗法要
一徑路通。忠獻王錢氏借賜紫衣。別署大
徳號崇法焉。後誓約不出寺門。慕遠公之
不渡虎溪也。高尚其事。僅二十餘年。身無
長衣口無豐味。居不施關坐唯一榻。以建
隆二年三月十八日坐滅于本房。容貌猶
生。三日焚之于城西。得舍利於煨燼之末。
俗年七十二。僧臘五十二。凡著述傳録記讃
七十許卷。學得其門者止八十餘人。端性耿
介言無苟且。一坐之間不談世論。唯以佛
法爲己務。可謂傅翼之象王矣。祕書監錢
昱甞典秀郡。躬覩端之標格。爲著行録焉
宋東京天清寺傅章傳
釋傅章。俗姓彭氏。開封東明人也。厥父諲即
邑甸之上農也。塵務之外正見不回。恒讀佛
經懸解詮旨。母邢氏甞夢入法宇手探道
器。因而娠焉。與父知懷非常之子。指腹誓
令出俗。年甫十一。乃禮本邑唯識師祕公
爲師。一見異之。初授淨名仁王法華三經。
及削髮去周羅。隨祕公遊五臺禮文殊
應跡之地。其年受具。爲息慈日便於浚郊
清朗法師座下聽習法華經。後於睢陽道雅
法師重溫前業。尋學唯識於本師。頗掲厲
于義津法水。又親附副僧録通慧。因明且臻
其極章。日誦三經兼二戒本。講貫訓徒向二
十載。未甞少輟。廣順中左街僧録廣智大師。
薦聞于周高祖賜紫方袍。大宋乾徳二年左
街僧録道深。薦于太祖神徳皇帝賜師號
曰義明。俄示疾而終于本院。春秋五十五。
法歳三十六。未絶之前命筆作偈警世。而
贈諸朋執矣。所度弟子一十五人。以其年
十一月十六日。卜京之南原用茶毘之法。
薪盡火滅得舌且不灰。衆歎戒徳。門人檀
信共立塔焉。則開寶五年也。先是厥父恒
務法華經。終後焚之亦舌不壞。子父同驗
實爲罕有。相國寺清慧大師彝炳爲塔銘

宋并州崇福寺佛山院繼倫傳
釋繼倫。姓曹氏。晋陽人也。弱齒而壯其志
勇其心。決求出家。本師授法華經日念三
紙。時驚宿習慧察過人。登戒之後至年二十
一。學通法華經義理幽賾。唯識因明二論一
覽能講。由是著述其鈔。至今河東盛行。三
講恒一百五十餘徒從其道訓。又撰法華鈔
三卷。其爲人也慈忍成性戒範堅強。人望
之而心服。以劉氏據有并汾酷重其道。署
號法寶録右街僧事。寛猛相參無敢違拒。
以僞漢己已歳冬十月示疾。心祈口述願
生知足天。終後頂熱半日方冷。則開寶二年
也。享年五十一。闍維畢淘獲舍利。遠
取供養焉
宋齊州開元寺義楚傳修進
省倫
釋義楚。俗姓裴氏。祖相州安陽人也。楚七歳
來省歴下臨壇大徳修進。因爲出家師也。
進乃楚之諸父也。季父省倫居香嚴院。進也
誦觀音普門支經向十萬遍。立禮法華經。
字字各拜拜且徹部焉。倫則青丘主宰。禪居
誦大悲佛頂倶一億遍。楚執柯伐木。熏習
相資。登此近圓。勤學不懈。敏慧夙成。倶舍
一宗造微臻極。遂傳講圓暉疏十許遍。後
該覽大藏三遍。乃慨儒家爲佛教之文而
多謬解解既謬歟事多誤用。擬白樂天六
帖。纂釋氏義理文章。庶事群品以類相從。
建其門目總括大綱。計五十部。隨事別列
四百四十門。始從法王利見部終師子獸類
部。其間物類檢括周旋。令供筆之時必無
告乏矣。一十年中孜孜罔倦。起晋開運二
年至顯徳元年畢進呈。世宗勅付史館。賜
紫衣仍加號明教大師。以開寶中終于龍
興伽藍。俗壽七十四。法臘五十四。楚始謀此
作。隨得便書。裒多益寡。日居月諸欝成編
録。忽因本院門古石上有六帖二字天然
分明。覩此靈符乃知宿定。搜今斡古筆不
停綴。時樞密相國王公朴。爲楚作序冠于
編首。今行于寰海矣。初楚著述心亦勞止。
而雙目喪明。醫工莫療。遂冥心懺過。慮
刪碎教文裁量差脱。如是虔虔更無間息。
再歳還明。人謂其徴感焉
宋杭州慈光院晤恩傳
釋晤恩。字修己。姑蘇常熟人也。姓路。母張氏
甞夢梵僧入其家而妊焉。及稚孺見沙門
相必起迎遲。年十三聞誦彌陀經。遂求出
家。親黨饒愛再三沮之。乃投破山興福寺受
訓。後唐長興中受滿分戒。登往崑山慧聚
寺學南山律。晋天福初從檇李皓端師聽
習經論。懸解之性天然。時輩輒難抗敵。後
微聞天台三觀六即之説。冥符意解。漢開運
中造錢唐慈光院志因師。講貫彌年通達法
華光明經止觀論。咸洞玄微。尋施覆述。出
弟子相次角立。雍熙三年八月朔日。恩於中
夜覩白光自井而出明滅不恒。謂門人
曰。吾報齡極於此矣。乃絶粒禁言一心念
佛。次夢擁納沙門執金罏焚香三遶其室。
自言祖師灌頂來此相迎。汝當去矣。夢覺
呼弟子至。猶聞異香。至二十五日爲弟子
説止觀旨歸及觀心義。辰時端坐面西而化。
享年七十五。僧臘五十五。其夜院僧有興文
偃等。皆聞空中絲竹嘹亮。而無鞉鼓且多
鈴鐸。漸久漸遠依稀西去。迨九月九日依
西域法焚獲舍利青白。圓粒無算。恩平時
謹重一食。不離衣鉢不畜財寶。臥必右脇
坐必加趺。弟子輩設堂居亦同今之禪室。
立制嚴峻日別親視。明相方許淨人施粥。曾
有晩飮薯蕷湯者。即時擯出黌堂。毎一
布薩。則&T023356;洒不止。蓋思其大集滿洲之言
耳。偏誨人以彌陀淨業救生死事。受教得
生感祥可見者往往有之。凡與人言不問
賢不肖。悉示以一乘圓意。或怪不逗機者。
乃曰。與作毒鼓之縁耳。不喜雜交游。
不好言世俗事。雖大人豪族。未甞輒問名
居。況迂趨其門乎。先是天台宗教會昌毀
廢文義殘缺。談妙之辭沒名不顯。恩尋繹
十妙之始終。研覈五重之旨趣。講大玄義文
句止觀二十餘周。解行兼明目足雙運。使法
華大旨全美流于代者。恩之力也。又慊昔
人科節與荊溪記不相符順。因著玄義文
句止觀金光明金&T072620;論科總三十五帖。見行
於世。吁河漢中有魚泝流而上者何。潜泳
有所取故。恩公不寛乘戒。而出弟子十有
七人。求解而行行耳
宋天台山螺溪傳教院義寂傳
釋義寂。字常照。姓胡氏。溫州永嘉人也。母妊
娠公白不喜葷血。生乃首蒙紫&T075573;而誕焉。
幼啓二親堅求去俗。旋入開元伽藍。師授
法華經朞月而徹。寺之耆老稱歎希有。受具
已往會稽學南山鈔。既通律義。乃造天台
山研尋止觀。其所易解猶河南一遍照也。
先是智者教迹。遠則安史兵殘。近則會昌焚
毀。零編斷簡本折枝摧。傳者何憑。端正
學。寂思鳩集也。適金華古藏中得淨名疏
而已。後欵告韶禪師。囑人泛舟於日本國
購獲僅足。由是博聞多識。微寂此宗學者幾
握半珠爲家寶歟。遂於佛隴道場國清寺
相繼講訓。今許王錢氏在兩浙日。累請開
演。私署淨光大師并紫方袍。辭讓不却受
而不稱。及興螺溪道場。四方學侶霧擁雲
屯。太平興國五年朝廷條貫緇伍經業。寂從
山入州治寺。寺東樓安置。樓近大山。夜夢
刹柱陷沒于地。意頗惡之。自徙於西偏僧房。
其夜春雨甚山崩樓&T075882;。人咸謂寂先見同修
報得之眼焉。因受黄巖邑人請。乘舟泛江
放生講流水長者品。至海門靈石。是智者
冬居道場也。勸人修寺塑像。入縁者繁沓。
今上遣高品衞紹欽入山重建壽昌寺也。
諸官同命受菩薩戒。雍熙初永安縣請於光
明寺受戒。古殿像隳腹中獲發願辭。即唐
咸通六年沙門希皎施戒。勸七郷人裝塑
尊像。願捨報爲男子。童眞出家常布褐傳
法利樂衆生云。觀者皆意寂之前身也。四
年臨海縉雲永康東陽諸邑請其施戒。九月
寂至自太末。十月寢疾本院方丈。十一月
四日囑誡門人不許哭泣。祭奠應縁俗禮
者非吾弟子也。即窆于方丈樹小塔焉。享
年六十九。法臘五十矣。四方傳法弟子見星
而舍者數百人。寂平素講法華經并玄義共
二十許座。光明淨名梵網等經。止觀金&T072620;
論。法界還源等觀禪源詮永嘉集各數遍。所
著止觀義例法華十妙不二門科節數卷。自
智者捐世。六代傳法湛然師之後。二百餘齡
寂受遺寄。最克負荷。其如炎蒸講貫而無汗
之霑洽。曾不久聽而勝解佛乘。毎一談揚
則摐金玉應召羽商和。彼九旬説妙相去幾
何。又甞寓四明育王寺。夢登國清寺。上方
有寶莊嚴幢座。題曰文殊臺。設枑梐闌隔。
求入無由。俄覩觀音菩薩從堂徐出以手
攘却行馬低迂相接。斯須覺已與觀音身
泯合不分。因而驚寤。自是之來樂説無盡
矣。或曰。入普門智乘利物悲。上合佛覺證
無上故。下合衆生凡同體故。開則群靈混
成一法。得是心者非觀音而誰歟。是以講
談也。施戒也。自甌越之郷迨三天子障。民
多咈戻俗尚畋獵受寂之訓也咸食椹革
音。説法之功所謂善建。由是堂室間可見
者。曰澄彧。曰寶翔。曰義通。及乎台之民
庶曾受戒法迎眞相。來州治開元寺祭饗。
皆縞素哀泣。天爲之變慘。其慈攝之所感。知
州鄭公元龜爲詩悲悼焉
論曰。玄默垂文聖人俯察。河雒之流有告。
圖書之法作程。禹受斯符乃爲經緯。本六
十餘字。訓第表明號洪範。以開章得彝倫
而逌叙。帝王之法粲然可觀。祖述之家翕爾
宗此。我之佛道可弗然耶。教自西傳若龜
馬之文乍辯。聲由此盛如夏商之美惟揚。及
其講訓相資籤箋互出。因分異轍各競顓
門。施巧智之莫京。致慧心之懸合。宜乎。
得正信者必開正眼。見正道者必事正修。
倒本前因則以決擇爲主。原夫能詮之教
喩圖書也。所詮之理喩訓第也。經容緯入。
緯變經存。令表顯之名言從體義之相雜。
唯識僉推於護法成即司南。婆沙奄有於餘
師説同衍字。良以各迷己見皆未極成。正
不正之説恢張。玄又玄之談崛起。大抵無名
相法作名相説。非如色法影質易尋。名色
交加喜生迷競。又以言存一意義止一途。
隨情取舍之時未爲允當。隨轉理門之處
蓋渉無文。加復教有弛張意關詳略。討尋
者非英明而莫悟。承領者非行位而那知。
在人亡書以教爲折中。故論中以四種徴
理。理則難隱。一觀待。二作用。三法爾。四證
成。用斯道理義豈惑乎。譬如甲氏背人而
去。有二三子相問曰。彼去者誰耶。一云乙
也。一云丙也。此倶未是。彼有識人云甲也。
迴面視之是甲非乙。由其不識遂有多名。
識者一呼應聲而至。親得自體不渉異縁。
故曰精義無二也。因義生解解必虚通。除
其執情令生正解斷其迷執。執情斷故所
執便遣。既能生解則斷障。二重斷染。依他
清淨。依他圓成。故得二勝果焉。不然者認
相似法墮惡取空。曳曲木於稠林。泛膠舟
於苦海。又不可勝道也。瑜伽論中契經體
有二。一文二義。文是所依。義是能依。如是
二種總名一切所知境界也。夫以能化之教
已翻。所詮之理難悟。苟非宿慧安喩經心。
宿慧當多世之熏方能生起。經心乃大雄之
意。豈易尋求。諺所謂老見事長。佛已三祇
之揚歴。多言或中。法從諸聖之同宣。豈得
以夏蟲共論其凌澌。井魚互談其渤澥。此
誠不可也。必須近佛菩薩。善慧法師四無礙
居遊戲之中。八辯音演自他之利。秖如天
親大士。將世尊之一言。中道圓宗成諸法之
五位。如龍帶涓滴而起爲雨望苗稼而施。
又同命包作緯於春秋鑿度爲資於大易。
此皆善其通變能其揣摩。以利根而教鈍
根。以正見而誘邪見。都稱爲摩訶般特伽
也。西域蒲塞冶家子以爲裘。此方俊才鬻乳
人而加水。成裘則易。以日見而留心。免水
則難以傳來而隔手。昔以講人論法造疏
尋宗。用成實法數之名。補大乘闕員之義。
其有解法名目隨人見知。未融六釋之端。
何暇三隅之反。至若黎邪是報非報化人有
心無心。和合怖數之徒。聞熏滅不滅等。百
有餘科。並三藏四含之盤根。大小兩宗之鈐
鍵。先賢之所不決。令哲之所共疑。但謂闕
如所知成障。及乎奘師西復梵本東傳。富
瑜伽之寶林開唯識之淵府。摩訶衍足殺三
摩明。名數均著作之家。立破定是非之量。
深山大澤必生龍蛇。有大乘基爲其高足。
不縁宿習多見生知。謂之義天。則明星有
爛。謂之理窟。則善閉無關。堂堂合周髀之
儀。軋軋應崑崙之軸。有經皆講。無疏不成。
權奇百本之名。控壓四人之聖。復次光也寶
也測乎沼乎。章句之學頗長。釋籤之理何富。
世茂珠林邁編圖紀璟附量度于鯨海。尚
綴文榮于玉華。究三論極乎瑗康。窮方等
歸乎楷景。觀公撰集華嚴命章。解相入之
連環。且無難色。通絶行之斷閣。故立易功。
法藏從性海而遊。智昇自名流而出。偉歟。
一行所作通神。實僧相之法王。乃人形之菩
薩。忠氤琳甫賁秀詵眞。倶參譯判經。盡開
荒闢土。於爍宗密。美乎湛然。悟達全才徹公
令範。可以副人之求備哉。餘諸上士擅美
殊方。落落英翹互有長短。矧以佛之説經。申
經者論。經由論顯。論待疏通。疏總義章。義
從師述。況以隔羅縠者見猶未盡。大遍
知者知方得全。射侯之矢易疎。診脈之求難
中。若非親證親説得自體之分明。載驅戴
馳妄他求之晻曖。如攝異門。分差別之相
難知。故智論中。吾滅度後所有撰集者皆
爲論藏攝也。倶作導師指迷人之歸路。悉
&T072556;明燭照暗室之績工。動戒足以行之
入定門而安矣。蓋纒克斷智慧成功。咸從。
生死之河盡度涅槃之岸。此始可與言從
聞且思思至而修證大圓寂者。過此以往
未知執名滯義。問欲何爲。故曰。精義入神
以致用也。既有所用則捨筌蹄而直造佛
地。此則深於其道者也
宋高僧傳卷第七



宋高僧傳卷第八
 *宋左街天壽寺通慧 大師
賜紫沙門賛寧等奉 勅撰 
  習禪篇第三之一正傳十五人
附見三人
唐蘄州東山弘忍傳
釋弘忍。姓周氏。家寓淮左潯陽。一云黄梅人
也。王父曁考。皆干名不利。賁于丘園。其母
始娠。移月而光照庭室。終夕若晝。其生也
灼爍如初異香襲人。擧家欣駭。迨能言辭
氣與隣兒弗類。既成童丱絶其遊弄。厥父
偏愛因令誦書。無記應阻其宿熏。眞心早
萌其成現。一旦出明徙倚間如有所待。時
東山信禪師邂逅至焉。問之曰。何姓名乎。對
問朗暢區別有歸。理逐言分。聲隨響答。信師
熟視之。歎曰。此非凡童也。具體占之。止
闕七大人之相不及佛矣。苟預法流二十
年。後必大作佛事勝任荷寄。乃遣人隨其
歸舍。具告所親喩之出家。父母欣然乃曰。
禪師佛法大龍光被遠邇。緇門俊秀歸者如
雲。豈伊小騃那堪撃訓。若垂虚受因無留
悋。時年七歳也。至雙峯習乎僧業不逭艱
辛。夜則歛容而坐。恬澹自居。洎受形倶戒
檢精厲。信毎以頓漸之旨日省月試之。忍聞
言察理觸事忘情。瘂正受塵渇方飮水
如也。信知其可教。悉以其道授之。復命
建浮圖。功畢密付法衣以爲質要。將知齕
雪山之肥膩構作醍醐飡海底之金剛棲
傾巨樹。擁納之侶麕至蝉聯。商人不入於化
城。貧女大開於寶藏。入其趣者號東山法
門歟。以高宗上元二年十月二十三日告
滅。報齡七十有四。是日氛霧冥暗山石崩
&T075882;。門弟子神秀等奉瘞全身于東山之岡也。
初忍於咸享初。命二三禪子各言其志。神
秀先出偈。惠能和焉。乃以法服付慧能。受
衣化於韶陽。神秀傳法荊門洛下。南北之
宗自茲始矣。又信禪師甞於九江遙望雙
峯。見紫雲如蓋下有白氣横開六岐。信謂
忍曰。汝知之乎。曰師之法旁出一枝相
踵六世。信甚然之。及法融化金陵牛頭山。
貽厥孫謀至于慧忠。凡六人號牛頭六祖。
此則四祖法又分枝矣。然融望忍則庶&T008862;耳。
安可匹嫡乎。開元中太子文學閭丘均爲塔
碑焉。代宗勅謚大滿禪師。塔曰法雨也。蘄
春自唐季割屬偏覇。曁開寶乙亥歳王師
平江南之前。忍肉身墮涙如血珠焉。僧徒
不測。乃李氏國亡之應也。今毎歳孟冬州人
隣邑奔集作忌齋。猶成繁盛矣。其諱日將
近。必雨霧陰慘。不然霰雪交霏。至日則晴
朗焉
唐韶州今南華寺慧能傳
釋慧能。姓盧氏。南海新興人也。其本世居范
陽。厥考諱行瑫。武徳中流亭新州百姓。終於
貶所。略述家系。避盧亭島夷之不敏也。貞
觀十二年戊戌歳生能也。純淑迂懷惠性間
出。雖蠻風獠俗漬染不深。而詭行么形駁
維難測。父既少失母且寡居。家亦屢空業無
腴産。能負薪矣日售荷擔。偶聞&MT01617;肆間誦
金剛般若經。能凝神屬垣遲遲不去。問曰。
誰邊受學此經。曰從蘄州黄梅馮茂山忍禪
師勸持此法。云即得見性成佛也。能聞是
説若渇夫之飮寒漿也。忙歸備所須留奉
親老。咸亨中往韶陽遇劉志略。略有姑無
盡藏恒讀涅槃經。能聽之即爲尼辨析中
義。怪能不識文字。乃曰。諸佛理論若取文
字非佛意也。尼深歎服。號爲行者。有勸
於寶林古寺修道。自謂己曰。本誓求師而
貪住寺。取乎道也何異却行歸舍乎。明日
遂行至樂昌縣西石窟。依附智遠禪師侍座
談玄。遠曰。行者迨非凡常之見龍。吾不知
吾不知之甚矣。勸往蘄春五祖所印證去。
吾終於下風請教也。未幾造焉。忍師覩能
氣貌不揚。試之曰。汝從何至。對曰。嶺表來
參禮。唯求作佛。忍曰。嶺南人無佛性能曰。
人有南北佛性無南北。曰汝作何功徳。曰
願竭力抱石而舂供衆而已。如是勞乎井
臼。率淨人而在先。了彼死生與涅槃而平
等。忍雖均養心何辨知。俾秀唱予致能和
汝。偈辭在壁見解分岐。掲厲不同淺深斯
別。忍密以法衣寄託曰。古我先師轉相付
授。豈徒爾哉。嗚呼後世受吾衣者。命若懸
絲小子識之。能計迴生地。隱於四會懷集
之間。漸露鋒頴。就南海印宗法師涅槃盛
集論風旛之語。印宗辭屈而神伏。乃爲其
削椎髻於法性寺智光律師邊受滿分戒。
所登之壇即南宋朝求那跋摩三藏之所築
也。跋摩已登果位。懸記云。後當有肉身菩
薩於斯受戒。又梁末眞諦三藏於壇之畔
手植菩提樹。謂衆曰。種此後一百二十年
有開士。於其下説無上乘度無量衆。至
是能爰宅于茲。果於樹陰開東山法門。皆
符前讖也。上元中正演暢宗風慘然不悦。
大衆問曰。胡無情緒耶。曰遷流不息生滅
無常。吾師今歸寂矣。凶赴至而信。乃移住寶
林寺焉。時刺史韋據命出大梵寺。苦辭入
雙峯曹侯溪矣。大龍倏起飛雨澤以均施。
品物攸滋逐根荄而受益。五納之客擁塞
于門。四部之賓圍繞其座。時宣祕偈或擧
契經。一切普熏咸聞象藏。一時登富悉握蛇
珠。皆由徑途盡歸圓極。所以天下言禪
道者。以曹溪爲口實矣。洎乎九重下聽
萬里懸心。思布露而奉迎。欲歸依而適願。
武太后孝和皇帝。咸降璽書。詔赴京闕。蓋
神秀禪師之奏擧也。續遣中官薛簡往詔。
復謝病不起。子牟之心敢忘鳳闕。遠公之
足不過虎溪。固以此辭。非邀君也。遂賜
摩納袈裟一縁鉢一口編珠。織成經巾緑質
紅暈花綿巾絹五百匹充供養云。又捨新
興舊宅爲國恩寺焉。神龍三年勅韶州可
修能所居寺佛殿并方丈。務從嚴飾。賜改
額曰法泉也。延和元年七月命弟子於國
恩寺建浮圖一所。促令速就。以先天二年
八月三日俄然示疾。異香滿室白虹屬地。
飯食訖沐浴更衣彈指不絶。氣微目瞑全身
永謝。爾時山石傾墮川源息枯。鳥連韻以哀
啼。猿斷腸而叫咽。或唱言曰。世間眼滅吾疇
依乎。春秋七十六矣。以其年十一月遷座
于曹溪之原也。弟子神會若顏子之於孔門
也。勤勤付囑語在會傳。會於洛陽荷澤寺
崇樹能之眞堂。兵部侍郎宋鼎爲碑焉。會
序宗脈。從如來下西域諸祖外震旦凡六
祖。盡圖繢其影。太尉房琯作六葉圖序。又
以能端形不散如入禪定。後加漆布矣。復
次蜀僧方辯。塑小樣眞肖同疇昔。能曾言。
吾滅後有善心男子必取吾元。汝曹勿怪。
或憶是言加鐵環纒頸焉。開元十一年。果
有汝州人受新羅客購潜施刃其元。欲凾
歸海東供養。有聞撃鐵聲而擒之。其塔
下葆藏屈眴布欝多羅僧。其色青黒碧縑複
袷。非人間所有物也。屢經盜去。迷倒却行
而還褫之。至徳中神會遣弟子進平送牙
癢和一柄。朝達名公所重有若宋之問。謁
能著長篇有若張燕公説。寄香十斤并詩。
附武平一至。詩云。大師捐世去。空留法身
在。願寄無礙香。隨心到南海。武公因門人
懷讓鑄巨鐘。爲撰銘讃。宋之問書。次廣州
節度宋璟來禮其塔。問弟子令韜無生法忍
義。宋公聞法歡喜。向塔乞示徴祥。須臾微
風漸起。異香裛人。陰雨霏霏。只周一寺耳。
稍多奇瑞逭繁不録。後肅宗下詔能弟子
令韜。韜稱疾不赴。遣明象齎傳法衣鉢。進
呈畢給還。憲宗皇帝追謚曰大鑒。塔曰元和
正眞也。迨夫唐季劉氏稱制番禺。毎遇上
元燒燈。迎眞身入城爲民祈福。大宋平
南海後。韶州盜周思瓊叛換。盡焚其寺塔
將延燎。平時肉身非數夫莫擧。煙熛向逼
二僧對舁。輕如夾紵像焉。太平興國三年今
上勅重建塔。改爲南華寺矣
系曰。五祖自何而識一介白衣便付衣耶。
通曰。一言知心更無疑貳。況復記心輪間
如指之掌。忍師施一味法何以在家受衣
鉢乎。秀師則否。通曰。是法寧選緇白。得者
則傳。周封諸侯乃分分器。同姓異姓別也。
以祖師甄別精麁以衣爲信。譬如三力士
射堅洛叉。一摩健那射則中而不破。二鉢羅
塞建提破而不度。三那羅延箭度而復穿餘
物也。非堅洛叉有強弱。但由射勢力不同
耳。南能可謂那羅延射而獲賞焉。信衣至
能不傳。莫同夏禹之家天下乎。通曰。忍
言。受傳衣者命若懸絲。如是忍之意也。又
會也禀祖法則有餘。行化行則不足。故
後致均部之流。方驗能師之先覺。不傳無
私悋之咎矣。故曰。知人則哲也。吁
唐荊州當陽山度門寺神秀傳
釋神秀。俗姓李氏。今東京尉氏人也。少覽
經史博綜多聞。既而奮志出塵剃染受法。
後遇蘄州雙峯東山寺五祖忍師。以坐禪爲
務。乃歎伏曰。此眞吾師也。決心苦節以樵
汲自役而求其道。昔魏末有天竺沙門達磨
者。得禪宗妙法。自釋迦佛相傳授。以衣鉢
爲記。世相傳付。航海而來。梁武帝問以有
爲之事。達磨貴傳逕門心要。機教相乖若
水投石。乃之魏隱於嵩丘少林寺。尋卒。
其年魏使宋雲於葱嶺見之。門徒發其塚。
但有衣履而已。以法付慧可。可付粲。粲
付道信。信付忍。忍與信倶住東山。故謂其
法爲東山法門。秀既事忍。忍默識之。深加
器重。謂人曰。吾度人多矣。至於懸解圓照
無先汝者。忍於上元中卒。秀乃往江陵當
陽山居焉。四海緇徒嚮風而靡。道譽馨香普
蒙熏灼。則天太后聞之召赴都。肩輿上殿
親加跪禮。内道場豐其供施。時時問道。勅
於昔住山置度門寺以旌其徳。時王公已
下京邑士庶兢至禮謁。望塵拜伏日有萬計。
洎中宗孝和帝即位。尤加寵重。中書令張
説甞問法執弟子禮。退謂人曰。禪師身長
八尺。厖眉秀目威徳巍巍。王霸之器也。初
秀同學能禪師與之徳行相埓。互得發揚無
私於道也。甞奏天后請追能赴都。能懇
而固辭。秀又自作尺牘序帝意徴之。終不
能起。謂使者曰。吾形不揚。北土之人見
斯短陋或不重法。又先師記吾以嶺南有
縁。且不可違也。了不度大庾嶺而終。天
下散傳其道。謂秀宗爲北。能宗爲南南北
二宗名從此起。秀以神龍二年卒。士庶皆
來送葬。詔賜謚曰大通禪師。又於相王舊
邸造報恩寺。岐王範燕國公張説。徴士盧鴻
各爲碑誄。服師喪者名士達官不可勝紀。
門人普寂義福並爲朝野所重。蓋宗先師
之道也
系曰。夫甘苦相傾氣味殊致。甘不勝苦則純
苦乘時。苦不勝甘則純甘用事。如是則爲
藥治病。偏重必離也。昔者達磨沒而微言
絶。五祖喪而大義乖。秀也拂拭以明心。能也
倶非而唱道。及乎流化北方。尚修練之勤。
從是分岐南。服興頓門之説。由茲荷澤行
于中土。以頓門隔修練之煩。未移磐石。
將絃促象韋之者。空費躁心。致令各親其
親同黨其黨。故有盧奕之彈奏神會之徙
遷。伊蓋施療專其一味之咎也。遂見甘苦
相傾之驗矣。理病未効乖競先成。秖宜爲
法重人。何至因人損法。二弟子濯撃師足。
洗垢未遑折脛斯見。其是之喩歟
唐袁州蒙山慧明傳
釋慧明。姓陳氏。鄱陽人也。本陳宣帝之孫。國
亡散爲編甿矣。明少出家于永昌寺。懷道
頗切扣雙峯之法。高宗之世依忍禪師法席。
極意研尋。初無證悟若喪家之犬焉。忽聞
五祖密付衣鉢與盧居士。率同意數十許
人。躡迹急追至大庾嶺。明最先見。餘輩未
及。能祖見已便擲袈裟。明曰。我來爲法非
望衣鉢也。時能祖便於嶺首一向指訂。明
皆洞達悲喜交至。問能曰。某宜何往。能記
之曰。遇蒙當居。逢袁可止。明再拜而去。
便更其名。以舊云道明也。下嶺紿諸僧
曰向陟崔嵬遠望杳無蹤跡。僧即退轉。一
説居士擲衣鉢於磐石曰。此衣爲信。豈可
力爭耶。任君拈去。明遂手掀如負鈞石
而無擧分。拱立捨旃。則咸享四年也。以
明未捨家曾署諸衞。故有將軍之號矣。宜
春太守秦琢奏謚號焉
唐洛京荷澤寺神會傳
釋神會。姓高。襄陽人也。年方幼學厥性惇明。
從師傳授五經。克通幽賾。次尋莊老靈府
廓然。覽後漢書知浮圖之説。由是於釋教
留神。乃無仕進之意。辭親投本府國昌寺
顥元法師下出家。其諷誦群經易同反掌。
全大律儀匪貪講貫。聞嶺表曹侯溪慧能
禪師盛揚法道學者駿奔。乃㩭善財南方參
問。裂裳裹足。以千里爲跬歩之間耳。及
見能問會曰。從何所來。答曰。無所從來。
能曰。汝不歸去。答曰。一無所歸。能曰。汝太
茫茫。答曰。身縁在路。能曰。由自未到。答
曰。今已得到且無滯留。居曹溪數載。後遍
尋名跡。開元八年勅配住南陽龍興寺。續
於洛陽大行禪法聲彩發揮。先是兩京之
間皆宗神秀。若不淰之魚鮪附沼龍也。從
見會明心六祖之風。蕩其漸修之道矣。
南北二宗時始判焉。致普寂之門盈而後虚。
天寶中御史盧弈阿比於寂。誣奏會聚徒疑
萌不利。玄宗召赴京。時駕幸昭應。湯池得
對言理允愜。勅移往均部。二年勅徙荊州
開元寺般若院住焉。十四年范陽安祿山擧
兵内向。兩京版蕩駕幸巴蜀。副元帥郭子儀
率兵平殄。然於飛輓索然。用右僕射裴冕
權計。大府各置戒壇度僧。僧税緡謂之香
水錢。聚是以助軍須。初洛都先陷。會越在
草莽。時盧弈爲賊所戮。群議乃請會主其
壇度。于時寺宇宮觀鞠爲灰燼。乃權創一
院悉資苦蓋。而中築方壇。所獲財帛頓
支軍費。代宗郭子儀收復兩京。會之濟用頗
有力焉。肅宗皇帝詔入内供養。勅將作大
匠併功齊力。爲造禪宇于荷澤寺中是也。
會之敷演顯發能祖之宗風。使秀之門寂寞
矣。上元元年囑別門人。避座望空頂禮歸
方丈。其夜示滅。受生九十三歳矣。即建午月
十三日也。遷塔于洛陽寶應寺。勅謚大師
曰眞宗。塔號般若焉
系曰。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
宜者。貴其漸也。會師自南徂北行曹溪之
法。洛中彌盛如能不自異。外護已成則可
矣。況乎旁無力輪人之多僻。欲無放逐其
可得乎。或曰。其過不多何遽是乎。通曰。犯
時之忌罪不在大。失其所適過不在深。後
之觀此急知時事歟。是以佛萬劫學化行
者。知化行難耳。無令固己而損法。愼之

唐潤州竹林寺曇璀傳
釋曇璀。俗姓顧氏。呉郡人也。肇國著姓其來
彌光。丞相有佐命之勳。尚書有挺濟之譽。衣
冠鼎胄。太嶽峻岱峯之高。令問徽猷。江漢爲
南國之紀。星象降精靈祇効祉。徳備胎教
香符夢徴。玄珪應上聖之祥。神寶蓄河汾
之氣。特受異準生而不凡。襁褓之日而童
蒙來求。佩觿之時而忘身殉道。和敏而純
素。溫恭而克明。神器夙昭清風漸扇。遂勉節
出塵栖心物表。金經祕藏一日萬言。不逾
歳叙而大經淹通。遂於晩年緬懷宗匠。始
事牛頭山融大師。融醇懿瓌雄。東夏之達磨
歟。梵幢寶柱大海津。梁目以上根。乃誨之。
曰色聲爲無生之鴆毒。受想是至人之坑穽。
致遠多泥。子不務乎。璀默而審之。直轡獨
上飡甘露味飮蒲萄漿。猶金翅不食異
類帝釋無共鬼居。迺晦迹鍾山斷其漏習。
養金剛定趣大能位。納衣空林多歴年所。
時淮南導首廣陵覺禪師。江左名徳建業如
法師。咸杖錫方來降心義體。握珠懷寶虚
往實歸。則天皇母臨朝龔行佛事。高其道
業周勤詔書。時棲霞約法師梵門之秀傑。躬
以敦勸朝天抗詔。皇明恐未然也。璀曰。
伯辭帝舜之師。干木謝文侯之命。玄暢以
善論而抗宋主。惠遠不下山而傲齊后。彼
何人哉。由是遁北&MT05309;。踰東岡。考槃雲冥。
後止于竹林之隩。葺宇簋缶而告老焉。既
而紹列聖之鴻徽。繼前賢之能事。翼亮皇
梵保寧天人。俄端然入定七日而滅。春秋
六十二。是歳天授三年二月六日也。翌日依
天竺法火化遺骸。收灰建塔。士庶含酸悉
皆號慟。門弟子僧感僧頵等。刻石紀事奉
全師禮。正議大夫使持節潤州刺史汝南郡
昇。嚮風遐想悦而久之。褒徳尚賢賛成厥
美焉
唐金陵延祚寺法持傳
釋法持。俗姓張氏。潤州江寧人也。儀貌邕肅
膚體至潤。幼而棄俗長事明師。天機内發識
浪外澄。年十三聞黄梅忍大師。特往禮謁。
蒙示法要。領解幽玄。後歸青山重事方禪
師。更明宗極。命其入室傳燈繼明。紹迹
山門大宣道化。方既出山凡是學衆咸悉
從其咨禀心要。聲價騰遠海内聞知。數年之
中四部依慕。時黄梅謝縁去世。謂弟子玄
賾曰。後傳吾法者可有十人。金陵法持即
其一也。是知兩處禪宗重代相襲。後以法
眼付門人智威。長安二年九月五日終于延
祚寺。遺囑令露骸松下飼諸禽獸。令得
飮食血肉者發菩提心。其日空中有神旙
數首。從西而來遶山數轉。衆人咸見。先居
幽棲故院竹林變白。報齡六十有八矣
唐越州雲門寺道亮傳
釋道亮。姓朱氏。越州人也。厥考前刺會稽
郡。亮年八歳。出家極通經業。受具後學河
中三論。復講涅槃經。尋入深谷破衣覆形
蔬食資命。不交俗務直守童眞。神龍元年
孝和皇帝詔亮與法席宗師十人。入長樂大
内坐夏安居。時帝命受菩薩戒。睿宗及妃后
送異錦衾氈席。二年詔於西園問道。朝廷
欽貴。大都督李孝逸工部尚書張錫國子監
周業崔融祕書監賀知章睦州刺史康詵。同
心慕仰請問禪心。多結師資或傳香火。卒
年八十二。門人慧遠等建塔。萬齊融爲銘紀

唐荊州碧&T023311;寺道俊傳
釋道俊。江陵人也。住枝江碧&T023311;精舍。修東
山無生法門。即信忍二祖號其所化之法也。
勤潔苦行跡不出寺經四十餘載。室邇人遠
莫敢請謁者。唯事杜默。如是聲聞于天。天
后中宗二朝崇重高行之僧。俊同恒景應
詔入内供養。至景龍中求還故郷。帝賜
御製詩。并奘景同歸枝江。卒于本寺焉
唐溫州龍興寺玄覺傳
釋玄覺。字明道。俗姓戴氏。漢末祖侃公第五
燕公九代孫。諱烈。渡江乃爲永嘉人也。
角出家齠年剃髮。心源本淨智印全文。測不
可思解甚深義。我與無我恒常固知。空與
不空具足皆見。既離四病亦服三衣。徳水
沐其身。所以清淨。良藥治其眼。所以光明。
兄宣法師者。亦名僧也。并猶子二人並預緇
伍覺本住龍興寺。一門歸信連影精勤定
根確乎不移。疑樹忽焉自壞都捐我相不
汚客塵覩其寺旁別有勝境。遂於巖下自
構禪庵。滄海盪其胸。青山拱其背。蓬莱僊
客歳月往還。華蓋煙雲晨昏交集。粤若功徳
成就佛寶欝興。神鐘震來妙屋化出。覺居其
間也。絲不以衣耕不以食。豈伊莊子大布
爲裳。自有阿難甘露作飯。覺以獨學孤陋
三人有師。與東陽策禪師肩隨遊方詢道。
謁韶陽能禪師而得旨焉。或曰。覺振錫遶
庵答對。語在別録。至若神秀門庭遐征問
法。然終得心于曹溪耳。既決所疑能留一
宿。號曰一宿覺。猶半遍清也。以先天二年
十月十七日。於龍興別院端坐入定。怡然不
動僧侶悲號。以其年十一月十三日殯于
西山之陽。春秋四十九。初覺未亡前禁足於
西巖。望所住寺喟然歎曰。人物駢闐花輿蓊
蔚。何用之爲。其門人呉興興師新羅國宣師。
數人同聞皆莫測之。尋而述之曰。昔有一
禪師將諸弟子遊賞之次。遠望一山忽而
唱曰。人物多矣。弟子亦不測。後匪久此師
捨壽。殯所望地也。西山去寺里有餘程。送
殯繁擁人物沸騰。其感動也若此。又未終前
有舒雁千餘飛于寺西。侍人曰。此將何來。
空中有聲云。爲師墓所故從海出也。弟子
惠操惠特等慈玄寂。皆傳師之法爲時所
推。後李北海邕爲守括州。遂列覺行録爲
碑號神道焉。覺唱道著明修證悟入。慶州
刺史魏靖都緝綴之號永嘉集是也。初覺
與左溪朗公爲道契。朗貽書招覺山棲。覺
由是念朗之滯見于山。拘情於講。迴書激
勸。其辭婉靡其理明白。俾其山世一如喧靜
互用。趣入之意暗詮于是。達者韙之。終勅
謚號無相。塔曰淨光焉
唐金陵天保寺智威傳本淨
釋智威。俗姓陳氏。江寧人也。住近青山地
盤嘉氣。善符宿瑞維嶽降神。爰在童年器
殊衆識。至於戲弄曾不染俗。性惡浮飾
人皆異焉。無何一朝忽失其所。父母莫知
攸往。乃遍歴諸寺尋訪之。威已依天保寺
統法師誦大乘經。早數百紙聰敏超倫衆咸
歎服。年二十遇恩剃落。隷名于幽巖寺。因
從持禪師諮請禪法。妙達深理繼踵前修。
既獲髻珠淡然閑放。形容溫潤面如滿月。
言辭清雅慧徳蘭芳。望重一期聲聞遠近。
江左定學往往造焉。其中頓悟心源即慧
思禪師。乃命嗣山門盛傳道化。威自出
止延祚寺。説法利人廣施饒益。以開元十年
二月十八日終于住寺。遺囑林中飼鳥獸。
弟子玄挺等依言奉行。春秋七十七。威一時
夜行頭陀。將値天曉有三虎遇之。威截
路中過了無怖色。虎隨至山門四顧而去。
毎有二兔一犬。庭際遊戲各無間畏。蓋大悲
平等物我一均。故其然也。次司空山釋本淨。
姓張氏。東平人也。少入空門高其節操。遊
方見曹溪六祖決了疑滯。開元初於南嶽
司空山閑放自處。人不我知蔽僞之故也
天寶中因楊庭光釆藥。邂逅相逢。論道終
日。迴奏詔赴京。於白蓮華亭安置。帝知佛
法幽深孰堪商攉。勅召太平寺遠法師及兩
街三學碩徳。發問鋒起。若百矢之逐一兔。
焉。淨擧措容與四面枝梧。譬墨翟之解九攻
機械矣。既而辯若建瓴。詶抗之餘乃引
了義教援證。復説伽陀一無留滯。皇情懌
悦。觀者歎嗟。以上元二年五月五日歸寂。
壽齡九十五。勅謚大曉禪師。亦帶所居爲
名曰司空山禪師也
唐睦州龍興寺慧朗傳&MT02054;
釋慧朗。新定遂安人也。年二十有二。於衢州
北山遇南宗頓教之首將請爲師。乃逆相
謂曰。汝久積淨業吾非汝師。可往天台當
逢哲匠。至剡溪石城寺見一禪翁。莫知
其來。鶴髮氷膚目如流電。聲含鍾律神合
太虚。乃問朗曰。子將何之。答曰。欲往天
台求佛大法。因同行十數里憩林樹下。而
指訓之曰。法常寂然彼亦如也。何必隨遠。
當化有縁宜歸本生度無量衆。言畢求之
無方。豁然本心悟佛知見。林棲谷飮凡經
數載。乃却歸故邑慧安寺。淨名白衣服非法
服純陀工巧心如佛心。驪珠尚潜師子未吼。
弱喪之終渉川迷津。一日秦望山林嶺振動
俄有大龜呈質。咸相謂言。此何祥也。尋有
禪僧曰𧦬。自會稽雲門而來。身長八尺四
寸。高鼻大目睛光射人。明大品思益維摩等
經。兼博通諸論。衆曰。神僧也。大龜應乎此
也。朗祕菩薩行請之爲師。𧦬徴維摩經義。
答曰。如日照螢火海沃牛跡耳。𧦬公深器
之。曰眞淨名也。景龍中郷人呉川縣尉余少
興宗黨新昌縣令余仁等十數家。咸共宗事
遞請降臨。一夕忽覩神光從項而出。旁燭
山川盈十數里。含情之類罔不歸依。𧦬公
加師資之禮。由茲反拜請朗登座。乃先示
法身遍同群有。次明遍化一切皆如。道俗欣
然而各歎曰。昔山之震動龜之㩭祥。非𧦬公
之應明矣。至是四方學禪觀者臻萃開元
四年本州牧李思絢。於龍山之陽建伽藍。
延以居之。方大設戒壇廣邀律徳。有光州
岸公會稽超公而爲上首。既而發希有心
受具足戒。珠圓月滿内外倶明。遍臨壇爲
戒師。旋請益。爲學士。衆情加重。道在益尊。
七年刺史韋利器深心歸向。八年歙州長史
許思。恭請往治所。朗升法座。無何熊伏于
前。聞鐘而來。衆散而去。時皆驚懼虞其搏
攫。原其有聽法之心耳。其馴猛獸也若此。
十三年九月二十一日告門人曰。吾將去
矣。吾三生此州今一生矣。言訖儼然而寂。
春秋六十四。禀遺命茶毘建塔。學者既多。
頴脱則開元寺道飮慧祐道禪。龍興寺𧦬海。
寧國寺進玉。越州寶林寺有沛遠整。杭州竹
林寺一行等。並傳朗之法。相繼若瓜瓞然。至
大暦十二年。新定太守蕭定述碑。司馬劉長
卿書。刺史李揆篆額。所謂倶是名公盛誇全
有矣
唐鄆州安國院巨方傳智封
釋巨方。姓曹氏。安陸人也。弱齡幹節立身從
師。禀業於州治明福院朗禪師。而聽誦法
華維摩二經。功畢受具。講述南宗論數席。
即拂衣而起。禪會必參。後造北宗秀公所鋭
精稽考。一見默許之。秀問曰。白雲散處如
何。曰不昧也。又。問。到此間後如何。曰正
見一枝生五葉。秀頷之。數載之間入室侍
對。庶幾眞道罕有倫儗。乃辭觀方至上黨
寒嶺而居積稔之間學徒數百。求請無阻。凡
所提唱眞妄同源遲速異劑。得心助道在
乎修治。大較如此。鄆帥呉文渙侍中。欽慕
其風遣使請歸。府建安國院傳法化徒。
尚祖風者不離于席。頓悟多矣。鄆帥問曰。
今日後如何。答云。地布金沙人安寶刹。呉
帥信伏。因茲一府軍民咸加宗仰。呉氏家
無少長。重若神明。檀施豐厚。方後於五臺
山道化。渉二十餘載入滅。時告衆曰。吾齒
盡於此矣。言訖長逝。春秋八十一。以開元
十五年九月三日全身入塔云。次河中府安
國院釋智封。姓呉氏。懷安人也。中年學道
勵操謹躬。行頭陀之行。卯食之後水漿不
度齒焉。於本州清靜寺恒法師下落髮受
具。綜習唯識論。或人所詰責之以滯于
名相。憤發罷講。遊行登武當山見秀師會。
疑氷解泮。思養聖胎。倏辭出蒲津安峯山。
禁足十年。木食&T023311;飮。屬州牧衞文昇請歸城
内建新安國院居之。因茲奔走毳衣。蔚然
繁盛。使君問曰。某今日後如何。對曰。日從
濛氾出照樹全無影。使君初不喩旨。拱葉
而退。少選開曉充詘于懷。封來往中條山
二十餘年。儉薄不充。得其道者不可勝紀。
入滅後門人於州北三十歩建塔焉
唐郢州大佛山香育傳
釋香育。姓李氏。濟陰人也。父爲兗州掾。育
有道性常研習莊老。根器奮發。俄於釋典
留神。決捐俗態。趨滄州安定寺智元律師
所乞求削染。滿足戒後精力律學。垂欲卒
業一旦辭師觀遊聖跡。陟天台登南嶽。或
入巖阿或棲樹下。末至五臺。後參預秀師
盛化。夙心相契撃節希聲。秀問之。育答密
若隱書。一皆開釋。秀默異之。在叢衆間多
歴年所。洞徹心源。則辭秀去入富水大佛
山。勁節安禪卯前一食。州將韓閏篤欽其道
堅召出山。育稱疾而已。因是黒白之衆渇
仰歸依。韓使君輜車繼運供施交駢。樹造法
堂嚴飾奇麗。時來問道。韓侯問佛法已後
事如何。答云。如同太虚委在有力。韓侯欽
尚。徒衆常有千計。賢不肖駮雜而居。往往
聞有不測之僧預其聽受焉。一旦説法次
告衆曰。善哉是會遭遇者艱。須決所疑無
遣虚度。命水滌盥端坐而化。春秋七十有
三矣
唐兗州東嶽降魔藏師傳
釋藏師。姓王氏。趙郡人也。父爲毫州掾。稚
齒尋師居然慕法。而性好獨處。譙多厲鬼
持魅於人。藏七歳隻影閑房孤形逈野。甞
無少畏。至年長彌見挺拔。故號降魔藏
歟。請列青衿于廣福院明讃禪師。師意其法
器。乃發擿之。譍對辯給答出問表。因留執
事服勤受法。俾誦法華踰月徹部。登即
剃落受具習律焉。次講南宗論。大機將發
俄投麈尾。九州靈跡罕不登升。後往遇北
州鼎盛。便誓依棲。秀問曰。汝名降魔。我此
無山精木怪。汝翻作魔邪。曰有佛有魔。秀
云。汝若是魔。必住不思議境界也。曰是佛
亦空。何不思議之有。時衆莫不異而欽之。
先是秀師懸記之。汝與少皥之墟有縁。尋
入泰山。數年學者臻萃供億克周。爲金輿谷
朗公行化之亞也。一日告門人曰。吾今老
朽物極有歸。正是其時。言訖而終。春秋九
十一矣
宋高僧傳卷第八



宋高僧傳卷第九
 *宋左街天壽寺通慧 大師
賜紫沙門賛寧等奉 勅撰 
  習禪篇第三之二正傳十四人
附見四人
唐京兆慈恩寺義福傳行思
釋義福。姓姜氏。潞州銅鞮人也。幼慕空門
黍累世務。初止藍田化感寺處方丈之室。
凡二十餘年未甞出房宇之外。後隷京師慈
恩寺。道望高峙傾動物心。開元十一年從駕
往東都經蒲虢二州。刺史及官吏士女。皆
齎旙花迎之所在。途路充塞。拜禮紛紛瞻
望無厭。以二十年卒。有制謚號曰大智禪
師葬于伊闕之北。送葬者數萬人。中書侍
郎嚴挺之躬行喪服。若弟子焉。又撰碑文。
神秀禪門之傑。雖有禪行得帝王重之無
以加者。而未甞聚徒開法也。洎乎普寂始
於都城。傳教二十餘載。人皆仰之。初福往
東洛。召其徒戒其終期。兵部侍。郎張均太
尉房琯禮部侍郎韋陟常所信重。是日皆預
造焉。福乃升堂爲門人演説。且曰。吾沒日
昃當爲此決別耳。久之張謂房曰。某夙歳
餌金丹未甞臨喪。言訖張遂潜去。福忽謂
房曰。與張公遊有年矣。張公將有非常之
咎名節皆虧。向來若終此法會足以免禍。
惜哉。乃提房手曰。必爲中興名臣。其勉之。
言訖而終。後張均陷賊庭也受其僞官。而
房翼戴兩朝畢立大節。皆終福之言矣。又
釋行思。姓劉氏。廬陵人也。濡潤厥躬貞諒
其性。出塵之後納戒已還。破觚求圓斵雕
爲朴。厥志天然也。往韶陽見大鑒禪師。一
言蔽斷猶撃蒙焉。既了本心。地祇迭告還
復吉州闡化。四方禪客繁擁其堂。開元二
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入滅于本生地。勅。謚
大師號。曰洪濟。塔曰歸眞。其塔會昌中例
從堙毀後法嗣者重崇樹之
唐京師興唐寺普寂傳
釋普寂。姓憑氏。蒲州河東人也。年纔稚弱率
性軒昂。離俗升壇循于經律。臨文揣義逈
異恒流。初聞神秀在荊州玉泉寺。寂乃往師
事凡六年。神秀奇之盡以其道授焉。久視
中則天召神秀。至東都論道。因薦寂乃度
爲僧。及秀之卒天下好釋氏者咸師事之。
中宗聞秀高年。特下制令普寂代本師統
其法衆。開元二十三年。勅普寂於都城居
止。時王公大人競來禮謁。寂嚴重少言。來者
難見其和悦之容。遠近尤以此重之。二十七
年終于上都興唐寺。年八十九。時都城士庶
謁者皆制弟子之服。有制賜謚曰大慧禪
師。及葬河南尹裴寛及其妻子。並縗麻列于
門徒之次。傾城哭送。閭里爲之空焉。裴尹
之重寂職有由矣。寂之闡化神異頗多。裴
皆目撃。又得心印歸向越深。時多譏誚。裴
日夕造謁執弟子禮。曾無差脱。一日詣寂。
寂懸知弟子一行之亡。及寂之終滅。裴之
悲慟若喪所親。縗絰徒歩出城。妻子同爾。
搢紳之譏生於是矣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49 750 751 752 753 754 755 756 757 758 759 760 761 762 763 76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