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宋高僧傳 (No. 2061_ 賛寧等撰 ) in Vol. 50

[First] [Prev+100] [Prev] 733 734 735 736 737 738 739 740 741 742 743 744 745 746 747 74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時哲公露其頭角。博聞強識之者懼其觝觸。
豈況請餘乎。哲惟神伏丘之義學。故謂爲法
海焉。享年七十餘。終于所居。然未聞其有
所著述矣
宋高僧傳卷第四



*宋高僧傳卷第五
 *宋左街天壽寺通慧 大師
賜紫沙門賛寧等奉 勅撰 
  義解篇第二之二正傳十四人
附見五人
周洛京佛授記寺法藏傳大儀
釋法藏。字賢首。姓康。康居人也。風度奇正利
智絶倫。薄遊長安彌露鋒頴。尋應名僧義
學之選。屬奘師譯經。始預其間。後因筆
受證義潤文見識不同而出譯場。至天后
朝傳譯首登其數。實叉難陀齎華嚴梵夾
至。同義淨復禮譯出新經。又於義淨譯場
與勝莊大儀證義。昔者燉煌杜順傳華嚴
法界觀。與弟子智儼講授此晋譯之本。智
儼付藏。藏爲則天講新華嚴經。至天帝網
義十重玄門海印三昧門。六相和合義門普
眼境界門。此諸義章皆是華嚴總別義網。帝
於此茫然未決。藏乃指鎭殿金獅子爲喩。
因撰義門。徑捷易解。號金師子章。列十門
總別之相。帝遂開悟其旨。又爲學不了者
設巧便。取鑑十面八方安排。上下各一。相
去一丈餘。面面相對中安一佛像。燃一炬
以照之。互影交光。學者因曉刹海渉入無
盡之義。藏之善巧化誘。皆此類也。其如宣翻
之寄亦未能捨。蓋帝王歸信緇伍所憑之
故。洎諸梵僧罷譯。帝於聖暦二年已亥十
月八日。詔藏於佛授記寺講大經。至華藏
世界品。講堂及寺中地皆震動。都維那僧恒
景具表聞奏。勅云。昨請敷演微言闡揚祕
賾。初譯之日夢甘露以呈祥。開講之辰感
地動以標異。斯乃如來降迹。用符九會之
文。豈朕庸虚敢當六種之震。披覽來状欣
惕于懷云。其爲帝王所重實稱非虚。所以
華嚴一宗付授澄觀。推藏爲第三祖也。著
般若心經疏。爲時所貴天下流行。復號康
藏國師是歟
唐荊州玉泉寺恒景傳
釋恒景。姓文氏。當陽人也。貞觀二十二年勅
度聽習三藏。一聞能誦如説而行。初就文綱
律師隷業毘尼。後入覆舟山玉泉寺。追智
者禪師習止觀門。於寺之南十里別立精
舍。號龍興是也。自天后中宗朝。三被詔入
内供養爲受戒師。以景龍三年奏乞歸山。
勅允其請。詔中書門下及學士。於林光宮
觀内道場設齋。先時追召天下高僧兼義
行者二十餘人。常於内殿修福。至是散齋。
仍送景并道俊玄奘各還故郷。帝親賦詩。
學士應和。即中書令李嶠中書舍人李又等
數人。時景等捧詩振錫而行。天下榮之。景
撰順了義論二卷攝正法論七卷佛性論二
卷。學其宗者如渇之受漿。至先天元年
九月二十五日卒于所住寺。春秋七十九。
弟子奉葬于寺之西原也
系曰。江陵玄奘與三藏法師。形影相接相去
幾何然其名同實異。亦猶藺相如得強秦之
所畏。馬相如令楊雄之追慕。然則各有所
長短亦可見也
唐中嶽嵩陽寺一行傳
釋一行。俗姓張。鉅鹿人也。本名遂則。唐初佐
剡國公公謹之支孫也。丱歳不群聰黠明
利。有老成之風。讀書不再覽已暗誦矣。因
遇普寂禪師大行禪要。歸心者衆。乃悟世
幻禮寂爲師出家剃染。所誦經法無不精
諷。寂師甞設大會。遠近沙門如期必至。計
逾千衆。時有徴士盧鴻隱居於別峯。道高
學富。朝廷累降蒲輪。終辭不起。大會主事
先請鴻爲導文序讃邑社。是日鴻自袖出
其文。置之机案。鐘梵既作。鴻謂寂公曰。某
爲數千百言。況其字僻文古。請求朗俊者
宣之。當須面指擿而授之。寂公呼行。伸紙
覽而微笑復置机案。鴻怪其輕脱。及僧聚
於堂中。行乃攘袂而進。抗音典裁一無遺誤。
鴻愕視久之。降歎不能已。復謂寂公曰。
非君所能教導也。當縱其遊學。自是三學
名師罕不諮度。因往當陽値僧眞纂成律
藏序。深達毘尼。然有陰陽讖緯之書。一皆
詳究。尋訪算術不下數千里。知名者往詢
焉。末至天台山國清寺見一院。古松數十
歩門枕流溪淡然岑寂。行立于門屏聞院
中布算。其聲&MT05728;&MT05728;然。僧謂侍者曰。今日當
有弟子自遠求吾算法。計合到門必無人
導達耶。即除一算子。又謂侍者曰。門前水
合却西流弟子當至。行承其言而入。稽首
請法盡授其決焉。門前水復東流矣。自此
聲振遐邇。公卿籍甚。玄宗聞之詔入。謂行
曰。師有何能。對曰。略能記覽他無所長。帝
遂命中官取宮籍以示之。行周覽方畢覆
其本。記念精熟如素所習。唱數幅後。帝不
覺降榻稽首曰。師實聖人也。嗟歎良久。尋
乃詔對無恒。占其災福若指于掌。言多補
益。時邢和璞者道術人莫窺其際。甞謂尹
愔曰。一行和尚眞聖人也。漢洛下閎造暦
云。八百歳當差一日。則有聖人定之。今
年期畢矣。屬大衍暦出。正其差謬則*洛下
閎之言可信。非聖人孰能預於斯矣。又
於金剛三藏學陀羅尼祕印。登前佛壇受
法王寶。復同無畏三藏譯毘盧遮那佛經。
開後佛國。其傳密藏必抵淵府也。睿宗玄
宗並請入内集賢院。尋詔住興唐寺。所翻
之經遂著疏七卷。又攝調伏藏六十卷。釋氏
系録一卷。開元大衍暦五十二卷。其暦編入
唐書暦律志以爲不刊之典。又造游儀黄
赤二道。以鐵成規。於院製作。次有王媼者。
行隣里之老嫗。昔多贍行之貧。及行顯遇
常思報之。一日拜謁云。兒子殺人即就誅
矣。況師帝王雅重。乞奏減死以供母之殘
齡。如是泣涕者數四。行曰。國家刑憲豈
有論請而得免耶。命侍僧給與若干錢物。
任去別圖。媼戟手曼罵曰。我居隣周給迭
互。繃褓間抱乳汝。長成何忘此惠耶。行心
慈愛終夕不樂。於是運算畢召淨人。戒之
曰。汝曹挈布嚢於某坊閑靜地。午時坐伺
得生類。投嚢速歸。明日果有&MT04951;彘引㹠七
箇。淨人分頭驅逐&MT04951;母走矣。得㹠而歸。行已
備巨瓮。逐一入之閉蓋。以六乙泥封口。
誦胡語數契而止。投明中官下詔入問云。
司天監奏。昨夜北斗七座星全不見何耶。對
曰昔後魏曾失熒惑星。至今帝車不見。此
則天將大儆於陛下也。夫匹夫匹婦不得其
所。猶隕霜天旱。盛徳所感乃能退之。感之
切者其在葬枯骨乎。釋門以慈心降一切
魔微僧曲見莫若大赦天下。玄宗依之。其
夜占奏。北斗一星見。七夜復初。其術不可
測也。又開元中甞旱甚。帝令祈雨曰。當得
一器上有龍状者方可致雨。勅令中官同
於内庫中遍視之。皆言弗類。數日後指一
古鑑鼻盤龍。喜曰。此眞龍也。乃將入壇場
一日而雨。其異術通感爲若此也。玄宗在
大明宮。從容密問社稷吉凶并祚運終畢事。
行對以他語。帝詢之不已。遂曰。陛下當有
萬里之行。又曰。社稷畢得終吉。帝大悦。復
遺帝一金合子。形若彈丸。内貯物撼必有
聲發之不得。云有急則開。帝幸蜀倉黄都
忘斯事。及到成都忽憶啓之。則藥分中當
歸也。帝曰。伊藥産於此。師知朕違難至蜀
當歸也。復見萬里橋。曰一行之言信其神
矣。命中官焚香祝之。乃告謝也。及昭宗初
封吉王。至太子徳王。唐爲梁滅。終行之言。
社稷畢得終吉也。開元十五年九月於華嚴
寺疾篤。將輿病入辭。小間而止。玄宗此夜
夢瞰禪居。見繩床紙隔開扇。曉而驗問。一
如所覩。乃詔京城名徳。致大道場爲行祈
福。危疾微愈。其寵愛如是。十月八日隨駕
幸新豐。身無諸患口無一言。忽然浴香水
換衣趺坐。正念怡然示滅。一云辭告玄宗。
後自駕前。東來嵩山謁禮本師。即寂也。時
河南尹裴寛正謁寂。寂云。有少事未暇與
大尹欵話。且請踟蹰休息也。寛乃屏從人
止於旁室伺寂何爲。見潔淨正堂焚香默
坐如有所待。斯須叩門連聲云。天師一行
和尚至。僧號天師始見於
此。言天子師也。
行入頗怱切之状
禮寂之足。附耳密語。其貌愈恭。寂但頷譍
曰。無不可者。語訖又禮。禮語者三。寂唯言
是是無不可者。行語訖降階入南室自閉
其戸。寂乃徐召侍者曰。速聲鐘。一行已滅
度。左右疾走視之瞑目而坐。手掩伺息已
絶。四衆弟子悲號沸渭撼動山谷。乃停神於
罔極寺。自終及葬凡經二七日。爪甲不變
髭髮更長。形色怡悦時衆驚異。帝覽奏悲愴
曰。禪師捨朕。深用哀慕。喪事官供。詔葬于
銅人原。謚曰大慧禪師。御撰塔銘。天下釋
子榮之
唐京兆西崇福寺智昇傳
釋智昇。未祥何許人也。義理懸通二乘倶
學。然於毘尼尤善其宗。此外文性愈高博
達今古。毎慊聶道眞道安至于明佺宣律
師。各著大藏目録記其翻傳年代人物者。
謂之晋録魏漢等録。乃於開元十八年歳次
庚午。撰開元釋教録二十卷。最爲精要何
耶。諸師於同本異出舊目新名。多惑其文眞
僞相亂。或一經爲兩本。或支品作別翻。一
一裁量少無過者。如其舊録江泌女子誦出
經。黜而不留。可謂藻鑑杜塞妖僞之源有
茲獨斷。後之圓照貞元録也。文體意宗相岠
不知幾百數里哉。麟徳中道宣出内典録十
卷。靖邁出圖紀四卷。昇各續一卷。經法之
譜無出昇之右矣
唐中大雲寺圓暉傳懷遠
崇廙
釋圓暉。未詳何許人也。關輔之間聲名籍
甚。精研性相善達諸宗。幼於倶舍一門最
爲鋭意。時禮部侍郎賈曾歸心釋氏。好樂
斯文。多命暉談此宗相。然其難者則非想
見。惑繁者則得非得章。爰請暉師略伸梗
概。究其光師疏義繁極難尋。又聖善寺懷遠
律師。願心相合。因節略古疏。頌則再牒而釋
論。乃有引而具注。甚爲徑捷。學者易知。後
有崇廙。著金華鈔十卷以解焉。光寶二師
之後。暉公間出。兩河間二京道江表燕齊楚
蜀盛行暉疏焉
唐京兆華嚴寺玄逸傳
釋玄逸姓竇氏。即玄宗神武皇帝從外父也。
繁柯懿葉莫我與京。昆友姪弟多升朝列。或
以靡麗自持。或以官榮相抗。逸乃風神秀
朗蕭灑拔俗。悟色空之迹到眞寂之場。糠
粃膏粱幺麼軒冕。既而形厠緇伍學追上
流。祕藏香龕披閲通理。一日喟然興歎曰。
去聖日遠編簡倒錯。或止存夏五。或濫在
魯魚。加以筆札偸行。校讎喪句。若犍度
失其夾葉。猶禮記脱錯後先。日見乖訛迷
而不復。有一于此。彝倫攸斁。遂據古今
所撰目録。及勘諸經。披文已浩於几案。積
卷仍溢於堂宇。字舛者詳義而綸之。品差
者賾理而綱之。星霜累遷功業克著。非夫
心斷金石志堅氷蘖者。曷登此哉。既綜結
其科目。諒條而不紊也。都爲三十卷。號釋
教廣品暦章焉。考其大小乘經律論并東西
土賢聖集共一千八十部。以蒲州共城二邑
紙書。校知多少縛定品次。俾後世無悶焉。
其章頗成倫要。備預不虞。古之善制。有樂
陵尹靈琛爲序。逸後不知所終
唐長安青龍寺道氤傳
釋道氤。俗姓長孫。長安高陵人也。父容殿中
侍御史。母馬氏夢五色雲覆頂。因有娠焉。
母常聽講讀大乘經曉夜不輟。意行太任
之胎教也。逮乎誕彌異香芬馥。成于童稚。
神氣俊秀學問詳明。應進士科一擧擢第。
名喧曰下。才調清奇榮耀親里。後有梵僧
扣門分衞。飯訖願寓宵宿。氤接之談話。言
皆詣理。梵僧稱歎。明曉辭訣方出門。閃然
不見。氤由此無調選之心矣。乞願出家。將
知良珠度寸。雖有百仞之水不能掩其
雲也。何君親而能阻入道之猛別心焉。乃
禮京招福寺愼言律師爲師。請益無替。及
登戒法旋學律科。又隷經論。如是内外偕
通矣。時有興善寺復禮法師善屬文。謂氤
曰籍汝少俊可爲余造西方讃一本。遂襞
紙援毫略不停綴。斯須已就。其辭典麗。清
淨佛國境物莊嚴。臨文若現前矣。禮師讀
訖顧左右諸徳曰。奇才秀句吾輩莫能測
也。自後服膺窓案晝夜精勵。辯給難詶善
於立破。禮師仰其風規。甞於稠人廣衆中
宣言曰。氤之論端勢若泉涌。從此聞天供
奉朝廷。玄宗幸雒。勅與良秀法修隨駕。御
史李竫同請氤於天宮寺講淨業障經。其疏
亦氤之著述也。時一行禪師國之師匠。過慮
將來佛法誰堪扞禦誰可闡揚。奏召天下
英髦學兼内外者。集于洛京福先寺。大建
論場。氤爲衆推許。乃首登座於瑜伽唯識
因明百法等論。竪立大義六科。敵論諸師
茫然屈伏。一行驚異曰。大法梁棟伊人應焉。
余心有憑。死亦足矣。及乎大駕西還勅令
扈從。乃有小疾上表。帝降中使賜藥并方
詔曰。法師將息。朕此藥并方甚好。服食必
差。所患痊愈早來西京。其顧遇也若此。仍
屬此際一行遷神。勅令東宮已下京官九品
已上並送至銅人原藍田設齋。推氤表白。
法事方畢。宰相張燕公説執氤手曰。釋門俊
彦宇内罕匹。幸附口録向所導文一本置
于篋笥。由是其文流行天下也。開元十八
年於花萼樓對御定二教優劣。氤雄論奮發
河傾海注。道士尹謙對答失次。理屈辭殫論
宗乖舛。帝再三歎羨。詔賜絹伍伯匹用充
法施。別集對御論衡一本盛傳于代。後撰大
乘法寶五門名教并信法儀各一卷唯識疏六
卷法華經疏六卷御注金剛經疏六卷。初玄
宗注經。至若有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乃至
罪業則爲消滅。雖提兔翰頗見狐疑。慮貽
謬解之愆或作餘師之義。遂詔氤決擇經
之功力剖判是非。奏曰。佛力經力十聖三賢
亦不可測。陛下曩於般若會中聞熏不一。
更沈注想自發現行。帝於是豁然若憶疇
昔。下筆不休終無滯礙也。續宣氤造疏
矣。四海嚮風學徒鱗萃。於青龍寺執新疏。
聽者數盈千計。至于西明崇福二寺。講堂悉
用香泥。築自水際至于土面。莊嚴之盛京
中甲焉。開元二十八年有疾將終。遣門弟
子齎遺表云。某末品輕生虚均雨露。得陪
緇伍許自精修。雖常袒右肩無施擧袂之
役。而執錫舒歩得蠲負載之勞。屬以時暢
玄功徳揚眞化。不謂勤劬慕學造次養生。
今月十六日苦腸忽加湯藥無救。泉門自掩
安沐堯風。夜臺一歸寧逢舜日。有定瘞於
蒼隴。無再謁於丹墀云。時帝覽惻怛。遣中
使内給事賈文瓌。將絹五十匹就院弔贈
宣口勅。奉問氤弟子等。適聞法師遷神寂
滅。痛惜良深。未審擬於何處安厝。賜到絹
帛等。聖恩追悼。生榮死哀光于僧伍。俗壽七
十三。僧臘五十三。以其年秋八月十二日
葬于終南山陰逍遙園側。白塔存焉
唐京師安國寺良賁傳
釋良賁。姓郭氏。河中虞郷人也。世襲冠裳。
法門之流不標祖禰。故闕如也。賁識鑒淵曠
風表峻越。外通墳典内善經論。義解之性
人罕加焉。永泰中不空盛行傳譯。實難其
人。賁預其翻度。代宗請爲菩薩戒師。因新
出仁王護國經。勅令撰疏解判曲盡經意。
以所住寺爲疏目。曰青龍也。原夫是經已
當三譯。一晋太始三年。法護譯一卷。名仁
王般若。次秦羅什出。名仁王護國般若波羅
蜜。次梁承聖三年。眞諦於洪州寶因寺譯。
名仁王般若。并疏六卷。然則晋本初翻方言
尚隔。梁朝所譯隱而不行。僞秦之經傳流
宇内。奈何止言波羅蜜而闕多字。則是虧
其到義。是以肅宗皇帝齋心沐徳。請不空重
譯。及肅皇晏駕代宗成先聖之願言。詔興
譯務。勅軍容使魚朝恩監護。於南桃園。起
乎告朔。終乎望日。帝御承明殿灌頂道場。
躬執舊經對譯新本。而復爲序冠于經首。
仍勅賁造疏通經。賁上表曰。學孤先哲有
玷清流。叨接翻傳謬膺筆受。幸揚天闕
親奉徳音。令於大明宮南桃園修疏賛演。
宸光曲照不容避席。窮玄珠於貝葉。但益
慚惶。捧白璧於丹墀。寧勝報㩭。仰酬皇澤
俯課忠勤。既竭愚誠庶昭玄造。賁勤勤筆
削三卷克成。奏乞流行。復上牋疏。今年二
月二十一日。恩命令在内園修撰經疏。微
僧寡學懼不稱旨。洗心滌慮扣寂求音。發
明起自於天言。加被仰憑於佛力。咸約經
論演暢眞宗。亦猶集群玉於崑山納大川
於溟海。火生於木。與兩曜而倶明。識轉於
如。體一相而等照。成道者法也。載法者經
也。釋經者疏也。廣度群有同於大通。是菩
提心如陛下意。所撰經疏繕寫畢功。文過
萬言部有三卷。施行竊慚於愚見。裁成冀
答於聖恩。并念誦儀軌一卷。承明殿講密嚴
經。對御記一卷同進上。輕塵玄覽。祇畏無
任。答詔云。法師智炬高明辭峯逈秀。親憑
梵夾宣闡微言。幽賾眞宗演成章疏。開如
來之祕藏。示群有之迷津。貫玉聯珠鉤深
致遠。再三披閲頗謂精詳。傳之招提永爲
法寶也。皇命褒揚釋門翕盛。又屬章信寺初
成報疏。服膺者常數百衆。雖紙貴如玉無
以加焉。其在安國寺講筵官供不匱。數年
之内歸學如林。大歴七年正月不空奏請
入目録。勅依。賁於六年徙居集州。教授
傳經不遑寧處。至十二年三月十日無疾
枕肱終于符陽。春秋六十一。夏臘二十九。
宕渠嘉川之人。哀悼法梁摧折。闍維收灰中
舍利百餘粒。遺表中進念誦儀對御記二卷。
以其先進者遂留在内中之故。令門弟子
齎之重進。後於上都城東置墳塔焉。即大
暦十三年也。賁累朝供奉應制。辭辯富贍學
問高深。末塗淪躓。同利渉之徙移。若神會
之流外。吁哉
唐越州禮宗傳
釋禮宗。俗姓宋。會稽人也。道氣酋壯志求玄
微。願遂出塵決除鞅絆。聞長壽寺和尚通
達禪觀。往叩其關。學習之心未甞少懈。師
誨之曰。汝之出塵有大利益。可謂良玉度
尺。雖有十仞之土不能揜其光矣。乃奮
藻攄華注涅槃經。懷鉛握槧周于二載挫
鋭解紛怡然理順。遂成夾注八十卷焉。及
鄭卿尚書典郡。聞其盛名致疏往請。確然
拒而不赴。景龍二年有御史大夫馮思。忽爾
暴終入一處。有二童子持簿領馮。庭對判
官廳。按覆罪愆。令望彼巨樹。枝柯可覆數
畝。判官身旁舊識者張思義。招手呼馮曰。
吾是汝舅。曾爲洛陽倉吏。被長官越格誣
殺。兼假貸太平寺中錢及油麪。于今未脱。
汝所坐者不合於天后宮中亂越致此暴
卒。可發願造涅槃經鑄鐘。登即關奏判
放却還人世。臨行張語馮曰。在閻浮一日
造功徳得福無量。胡忍一生不修功徳耶。
此涅槃經者禮宗大師注解。從天台傳授。毎
有善神守護。時張差押馮往諸司考校輕
重生處。囑之曰。汝去洛城道光坊内十字街
第三宅。是吾家。家有池亭竹樹。爲問妻兒
安否。馮起尋經本未獲而又死。經三日立
限。歸寫經鑄鐘。工畢馮在世得四十八年
終。宗亡春秋九十七焉
唐錢塘天竺寺法詵傳
釋法詵。姓孫氏。母初夢呑明珠。遂黜魚惡
葷。誕彌厥月生有異表。十五辭親從師依
年受具。行學一集蔚爲教宗。卷伊呂立功
之致。陋黄綺肆志之適。遺形理性與山木
爲群。故地恩貞大師囑之以華嚴經菩薩戒
起信論。心以靜銑智與經冥。一夕夢乘大
艑直截滄溟。横山當前峻與天極。不覺孤
帆鳶戻懷襄上濟。峯竦竦而忽高。雲溶溶而
在下。既寤形若委衣流汗輕醒。自此句義
不思而得。一部全文常現心境。事事無礙之
旨如貫華焉。天寶六年於蘇州常樂寺繢
盧舍那像化示群品。大暦二年於常州龍興
寺講。纔登法座忽有異光如曳紅縷。漸
明漸大縈旋杳空。久修行者會中先覩。前
後講大經十遍。撰儀記十二卷。大暦十三
年十一月七日。沙門慧覺夢巨塔陷地二級。
無何詵示疾而終。春秋六十一。慧命四十
二。受法弟子太初付以香罏談柄。潯陽正覺。
會稽神秀。亦猶儒氏之有游夏焉。詵初講
天竺寺。盛闡華嚴。時越僧澄觀就席決疑
深得幽趣。及終呉興皎然爲碑。&T052897;城肅公
爲頌。合揚其美哉
唐京師興善寺潜眞傳道超
釋潜眞。字義璋。姓王氏。太原華族。後徙爲
夏州朔方崇道郷人也。考珍眞即仲子也。年
在學數業尚典墳。幼好佛書抑從天性。甫
及弱冠投跡空門。開元二十六年隷名于
本城靈覺寺。明年納具戒。自此聽習律乘
渉遊論海。凡曰講筵無不探賾。屬代宗
朝。新譯文殊師利菩薩佛刹莊嚴經。勅眞造
疏。奏云。此經凡有三譯。一西晋太熙中。法
護翻名佛土嚴淨經。文勢多古語簡理幽。二
天后久視中。實叉難陀於清禪寺翻名文殊
受記經。三即今大暦六年所譯也。伏惟寶應
元聖文武皇帝陛下。天垂帝籙。人歸寶圖。
徳厚乾坤。明侔日月。仁恕滋物。夷狄仰徳。
而輸誠慈惠。利生正教。承風而演化。頃者
鄜坊節度使兼御史中丞杜冕。奏爲國請諸
大乘經。明詔下於祇園。梵旨開於貝葉。因
請三藏不空譯此經等數十部。續有勅下
天下梵宇。各置文殊菩薩像。以旌聖功也。
又詔以文殊菩薩爲上座。皆三藏所請。三
藏學究瑜伽解窮法印。身口意業祕密修
持。戒定慧學顯通宣暢。唐梵文字聲韻具知。
傳譯此經善符聖旨。文質相兼璨然可觀。
潜眞識智愚昧學藝庸淺。幸陪清衆謬在翻
傳。虚空藏經課虚潤色。猥蒙驅策述疏讃
揚。雖文義荒蕪已傳京邑。今之所作蓋有
由焉。有金閣寺大徳道超禪師。學盡法源
行契心本。親覩靈境密承聖慈。故久在清
涼屬興淨業。仍於現處建窣堵波。尋覲法
縁來詣京國。以此經爲大事。以大聖爲
本師。顯揚聖徳無過此者。乃稽首三藏誓
傳大聖法門。不以潜眞庸虚。轉祈和尚邀
令述作。和尚不念前之鄙陋。又令讃釋此
經。竊恐難契眞詮。敢不盡其愚訥。即大暦
八年十一月疏成奏過。眞學通内外性相融
明。考覆幽玄研精教理。探賾今古比校親
疎。分別異同歸於一義。辯猶泉涌思入虚
凝。直筆而書記於絶唱。結成三卷。以作準
繩。現在未來永無疑網矣。又述菩提心義
發菩提心戒各一卷三聚淨戒及十善法戒共
一卷。兼禀承不空祕教。入曼拏羅。登灌頂
壇。受成佛印。顯密二教皆聞博贍。關内河東
代歴四朝闡揚妙旨弟子繁多。加復綱紀
興善保壽二處伽藍。懲勸僧尼眞有力也。
以貞乾四年戊辰五月十四日。遺誡門人
以疾而臥。二十一日右脅累足。口誦彌陀佛
號。終于興善寺本院。春秋七十一。僧夏四十
九云
唐代州五臺山清涼寺澄觀傳
釋澄觀。姓夏侯氏。越州山陰人也。年甫十一
依寶林寺今應
天山
霈禪師出家。誦法華經。十四
遇恩得度。便隷此寺。觀俊朗高逸。弗可以
細務拘。遂遍尋名山旁求祕藏。梯航既具
壺奧必臻。乾元中依潤州棲霞寺醴律師學
相部律。本州依曇一隷南山律。詣金陵玄
璧法師傳關河三論。三論之盛于江表觀
之力也。大暦中就瓦棺寺傳起信涅槃。又
於淮南法藏受海東起信疏義。却復天竺
詵法師門。溫習華嚴大經。七年往剡溪。從
成都慧量法師覆尋三論。十年就蘇州。從
湛然法師習天台止觀法華維摩等經疏。解
從上智性自天然。所學之文如昨抛捨。鮑
靜記井。蔡邕後身。信可知矣。又謁牛頭山
忠師徑山欽師洛陽無名師。咨決南宗禪法。
復見慧雲禪師了北宗玄理。觀自謂己曰。
五地聖人身證眞如棲心佛境。於後得智
中起世俗念學世間技藝。況吾學地能忘
是心。遂翻習經傳子史小學蒼雅天竺悉曇
諸部異執四圍五明祕呪儀軌至于篇頌筆
語書蹤。一皆博綜。多能之性自天縱之。大
暦十一年誓遊五臺。一一巡禮祥瑞愈繁。仍
往峨嵋求見普賢。登險陟高備觀聖像。
却還五臺居大華嚴寺。專行方等懺法。時
寺主賢林請講大經。并演諸論。因慨華嚴
舊疏文繁義約。惙然長想。況文殊主智普賢
主理。二聖合爲毘盧遮那。萬行兼通即
華嚴之義也。吾既遊普賢之境界。泊妙吉之
郷原。不疏毘盧有辜二聖矣。觀將撰疏。
俄於寤寐之間見一金人。當陽挺立以手
迎抱之。無何咀嚼都盡。覺即汗流自喜。呑
納光明遍照之徴也。起興元元年正月。貞元
三年十二月畢功。成二十軸。乃飯千僧以
落成也。後常思付授。忽夜夢身化爲龍。矯
首于南臺。蟠尾于山北。拏攫碧落鱗鬣耀
日。須臾蜿蜓化爲千數小龍。騰耀青冥分
散而去。蓋取象乎教法支分流布也。四年春
正月寺主賢林請講新疏。七年河東節度使
李公自良。復請於崇福寺講。徳宗降中使
李輔光。宣詔入都。與罽賓三藏般若。譯烏
荼國王所進華嚴後分四十卷。觀苦辭請明
年入勅允。及具行至蒲津。中令梁公留安
居。遂於中條山棲巖寺住。寺有禪客拳眉
翦髮。字曰癡人。披短褐操長策狂歌雜語。
凡所指厈皆多應驗。觀未至之前狂僧驅
衆僧。洒掃曰。不久菩薩來此。復次壁畫散
脂大將及山麋之怪。往往不息。觀既止此
寺。二事倶靜。五月内中使霍*仙鳴。傳宣催
入。觀至。帝頗敦重。延入譯場刊正。又詔令
造疏。遂於終南草堂寺編成十卷。進呈。
勅令兩街各講一遍爲疏。時堂前池生五
枝合歡蓮華。一華皆有三節。人咸歎伏。尋
譯守護國界主經。觀綴文潤色。順宗在春
宮。嘗垂教令述了義一卷心要一卷。并食
肉得罪因縁。洎至長安頻加禮接。朝臣歸
向。則齊相國杭韋太常渠牟皆結交最深。故
相武元衡鄭絪李吉甫權徳輿李逢吉中書舍
人錢徽兵部侍郎歸登襄陽節度使嚴綬越州
觀察使孟簡洪州韋丹。咸慕高風。或從戒
訓。以元和年卒。春秋七十餘。弟子傳法者
一百許人。餘堪講者千數。觀甞於新創雲花
寺般若閣下。畫華藏世界圖相。又著隨疏演
義四十卷。允齊相請述華嚴經綱要一卷法
界玄鑑一卷三聖圓融觀一卷華嚴法華楞伽
中觀論等別行小鈔疏共三十卷。設無遮大
會十二中。其諸塑繢形像繕寫經典不可
殫述。門人清&T072357;記觀平時行状云。觀恒發
十願。一長止方丈但三衣鉢不畜長。二當
代名利棄之如遺。三目不視女人。四身影
不落俗家。五未捨執受長誦法華經。六長
讀大乘經典普施含靈。七長講華嚴大經。
八一生晝夜不臥。九不邀名惑衆伐善。十
不退大慈悲普救法界。觀逮盡形期。恒依
願而修行也
唐京師西明寺良秀傳談筵
釋良秀。姓郭氏。蒲津人也。年及佩觿挺然
離俗。乃往中條山柏梯寺披削。誦通經業
受具律儀。誓以傳講爲己事。勤苦忘疲。三
藏倶尋九流外贍。于時籍甚孰不欽崇。貞元
四年奉詔與罽賓國般若三藏。同譯大乘理
趣六波羅蜜經十卷。至五年二月四日解座。
寫本進過。尋奉徳宗勅。令秀造疏上表云。
去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右街功徳使王希遷。
奉宣令良秀等修撰新翻大乘理趣六波羅
蜜經疏者。伏聞至道同源聖人一貫。大雄示
相演妙音於獨園。寶位分身霈湛恩於雙
闕。開佛日於聖日。降絲綸於法輪。所以揚
化慈航致人壽域。不然豈得握眞符而契
合。應休運以感通。況以此經如來之密印
群生之度門。得白馬之寶函啓青龍之祕
藏。是第一義理去筌蹄。於最後乘説無分
別。加以天文煥發叡思昭回眞如契心已闡
微於釋氏。般若製序諒纉文於太宗。慈雲溥
潤於大根。湛露垂滋於貝葉。良秀等。材惟
末學性異生知。謬寄討論伏増殞越。上承
嚴旨徒側管以窺天。虔奉本師懼升堂而
鼓瑟。所修撰疏一部。謹附王希遷隨表奉
進。伏乞聖慈許令同修疏沙門談筵於當
寺讃演及流布中外所冀落落眞言示丹
青於新學。明明像教流粉澤於將來。帝覽奏
勅内給事毛瑛琦。宣慰良秀談筵道恒等。
宜共賜絹九十匹。至可領取。比修疏義甚
大勤勞也。秋熱兼問。師等各平安好在。秀之
辭筆義端時少倫匹。終沒罔知時代焉
唐京師西明寺慧琳傳
釋慧琳。姓裴氏。疎勒國人也。始事不空三
藏爲室灑。内持密藏外究儒流。印度聲明
支那詁訓靡不精奧。甞謂翻梵成華。華皆
典故。典故則西乾細語也。遂引用字林字統
聲類三蒼切韻玉篇諸經雜史。參合佛意詳
察是非。撰成大藏音義一百卷。起貞元四年
迄元和五載方得絶筆。貯其本于西明藏
中。京邑之間一皆宗仰。琳以元和十五年庚
子卒於所住。春秋八十四矣。殆大中五年有
奏請入藏流行。近以海中高麗國雖三韓
夷族偏尚釋門。周顯徳中遣使齎金。入浙
中求慧琳經音義。時無此本故有闕如
宋高僧傳卷第五



宋高僧傳卷第六
 *宋左街天壽寺通慧 大師
賜紫沙門賛寧等奉 勅撰 
  義解篇第二之三正傳十四人
附見六人
唐京師崇福寺惟慤傳慧震
弘沇
釋惟慤。俗姓連氏。齊大夫稱之後。本憑翊人。
官居上黨爲潞人也。九歳割愛冠年納戒。
母氏昆弟歸于法門。故慤從其受教。瀾漪
内湛葳&MT01517;外發。嗜學服勤必無倦色。乃辭
渭陽尋師隷業。或經筵首席。或論集前驅。
或參問禪宗。或附麗律匠。其志淵曠欲皆
呑納之。年臨不惑尚住神都。因受舊相房
公融宅請。未飯之前宅中出經函云。相公
在南海知南銓。預其翻經。躬親筆受首楞
嚴經一部。留家供養。今筵中正有十僧。毎
人可開題一卷。慤坐居第四。舒經見富樓
那問生起義。覺其文婉其理玄。發願撰疏。
疏通經義。及歸院矢誓寫文殊菩薩像。別
誦名號計一十年。厥志堅強遂有冥感。忽
夢妙吉祥乘狻猊自慤之口入。由茲下筆
若大覺之被善現談般若焉。起大暦元年
丙午也。及將徹簡。於臥寐中見由口而
出。在乎華嚴宗中。文殊智也。勒成三卷。自
謂從淺智中衍出矣。于今盛行。一説楞嚴
經。初是荊州度門寺神秀禪師在内時得本。
後因館陶沙門慧震於度門寺傳出。慤遇之
著疏解之。後有弘沇法師者。蜀人也。作
義章開釋此經。號資中疏。其中亦引震法
師義例。似有今古之説。此岷蜀行之。近亦
流江表焉
唐京師千福寺懷感傳
釋懷感。不知何許人也。秉持強悍精苦從
師。義不入神未以爲得。四方同好就霧市
焉。唯不信念佛少時逕生安養。疑氷未冸
遂謁善導用決猶豫。導曰。子傳教度人。爲
信後講爲渺茫無詣。感曰。諸佛誠言不信
不講。導曰。若如所見令念佛往生。豈是魔
説耶。子若信之至心念佛當有證驗。乃入
道場三七日不覩靈瑞。感自恨罪障深。欲
絶食畢命。導不許。遂令精虔三年念佛。後
忽感靈瑞。見金色玉毫便證念佛三昧。悲
恨宿垢業重妄搆衆愆懺悔發露。乃述決疑
論七卷即群疑
論是也。
臨終果有化佛來迎。合掌面
西而往矣
唐呉興法海傳
釋法海字文允。姓張氏。丹陽人。少出家于鶴
林寺。白駒匪食其場苗。金翅俄翔其海面。
曲從師教周覽群經。大壑納川鄧林聚羽。
是以圓入一性學階空王。擅當代獨悟之
名。剖先賢不決之義。一時外學六籍該通。甞
謂人曰。佛法一門極唯心地。餘皆椎輪也。天
寶中預揚州法愼律師講肆。同曇一靈一等
推爲顏冉焉。復與杼山晝公爲忘形之交
林下之遊。黒白二徒多從求益焉
唐洛京佛授記寺慧苑傳
釋慧苑。京兆人也。少而秀異蔚有茂才。厭
彼塵寰投于淨域。禮華嚴法藏爲師。陶神
練性。未幾深達法義。號上首門人也。有
勤無惰内外該通。華嚴一宗尤成精博。苑
依寶性論立四種教。爲有四類不識如來
藏。如生盲人。則凡夫聲聞辟支初心菩薩也。
一迷眞異執教當凡夫。二眞一分半教當二
乘。三眞一分滿教當初心菩薩。四眞具滿教
當識如來藏者也。諸師處判或依或違。然
其綱領教乘一家之説。次以新譯之經未有
音釋披讀之者取決無從。遂博覽經書恢
張詁訓。撰成二卷。俾初學之流不遠求師
覽無滯句旋曉字源。然禀從賢首之門。不
負庭訓之美也
唐處州法華寺智威傳慧威
釋智威。姓蒋氏縉雲人也。頴脱塵蒙心遊
物表。少事師于軒轅氏錬丹山。聞天台宗教
盛。遂負笈往沃洲石城寺。親灌頂禪師求
請心要。既而得一融道體二居宗。定慧方
均寂照相半。雖云自了急在利他。天與多
能富有辭藻。著桃巖寺碑與頭陀寺碑。氣
度相表。後以法眼付授慧威焉。時傳威是
徐陵後身。其利智雄才斷可知矣。又釋慧威。
姓留氏。東陽人也。總角之年露其舊習。抉
開愛網。徑入空門。不滯一方仍參三益。
聞縉雲大威禪師盛行禪法。裹足造焉。刻
志忘勞覩威牆奧。一日千里罔不推稱。至
有成業時謂小威。然其樂靜居山罕交
人事。指教門人不少。傑出者左溪玄朗矣威
常修止觀匪棄光陰。説與行而並馳。語將
默而齊貫。落落然汪汪然。人無得名焉
唐台州國清寺湛然傳
釋湛然。俗姓戚氏。世居晋陵之荊溪。則常州
人也。昔佛滅度後。十有三世至龍樹。始用文
字廣第一義諦。嗣其學者號法性宗。元魏
高齊間有釋慧文。默而識之。授南嶽思大
師。由是有三觀之學。洎智者大師蔚然興
於天台。而其道益大。以教言之則然乃龍
樹之裔孫也。智者之五世孫也。左溪朗公之
法子也。家本儒墨。我獨有邁俗之志。童丱
邈焉異於常倫。年二十餘受經於左溪。與
之言大駭。異日謂然曰。汝何夢乎。然曰。疇
昔夜夢披僧服掖二輪遊大河之中。左溪
曰。嘻汝當以止觀二法度群生於生死淵
乎。乃授以本師所傳止觀。然徳宇凝精神鋒
爽拔。其密識深行冲氣慧用。方寸之間合於
天倪。至是始以處士傳道。學者悦隨。如群
流之趣於大川也。天寶初年解逢掖而登
僧籍。遂往越州曇一律師法集。廣尋持犯開
制之律範焉。復於呉郡開元寺敷行止觀。
無何朗師捐代。挈密藏獨運於東南。謂門
人曰。道之難行也我知之矣。古先至人。靜
以觀其本。動以應乎物。二倶不住。乃蹈于
大方。今之人或蕩於空或膠於有。自病病
他道用不振。將欲取正捨予誰歸。於是大
啓上法旁羅萬行。盡攝諸相入於無間。
即文字以達觀。導語默以還源。乃祖述
所傳章句凡十數萬言。心度諸禪身不踰
矩。三學倶熾群疑日潰。求珠問影之類。稍
見罔象之功行。止觀之盛始然之力也。天
寶末。大暦初。詔書連徴。辭疾不就。當大兵
饑之際。掲厲法流學徒愈繁。瞻望堂室
以爲依怙。然慈以接之謹以守之。大布而
衣一床而居。以身誨人耆艾不息。建中三年
二月五日示疾佛隴道場。顧語學徒曰。道
無方性無體。生歟死歟其旨一貫。吾歸骨此
山報盡今夕。要與汝輩談道而訣。夫一念
無相謂之空。無法不備謂之假。不一不異
謂之中。在凡爲三因。在聖爲三徳。爇炷
則初後同相。渉海則淺深異流。自利利人
在此而已。爾其志之。言訖隱几泊然而化。
春秋七十二。法臘三十四。門人號咽。奉全身
起塔。袝于智者大師塋兆西南隅焉。入室
弟子呉門元浩。可謂邇其人近其室矣。然
平日輯纂教法。明決前疑開發後滯。則有
法華釋籤法華疏記各十卷。止觀輔行傳弘
訣十卷。法華三昧補助儀一卷。方等懺補闕
儀二卷。略維摩疏十卷。維摩疏記三卷。重治
定涅槃疏十五卷。金&T072620;論一卷。及止觀義例
止觀大意止觀文句十妙不二門等。盛行于
世。詳其然師始天寶終建中。以自證之心
説未聞之法。經不云乎。云何於少時大作
佛事。然師有焉。其朝達得其道者。唯梁肅
學士。故摛鴻筆成絶妙之辭。彼題目云。甞
試論之。聖人不興其間必有命世者出焉。
自智者以法傳灌頂。頂再世至于左溪。明
道若昧。待公而發乘此寶。乘煥然中興。蓋
受業身通者三十有九僧。搢紳先生高位崇
名。屈體承教者又數十人。師嚴道尊遐邇歸
仁。向非命世而生則何以臻此。觀夫梁學
士之論儗議偕齊。非此人何以動鴻儒。非
此筆何以銘哲匠。蓋洞入門室見宗廟之
富。故以是研論矣。吁吾徒往往有不知
然之道。詩云。維鵲有巣維鳩居之。梁公深
入佛之理窟之謂歟。有會稽法華山神邕
作眞讃。至大宋開寶中。呉越國王錢氏。追
重而誄之。號圓通尊者焉。可不是歟
唐蘇州開元寺元浩傳
釋元浩。姓秦氏。字廣成。呉門人也。綺歳依
晋陵靈山寺慧日禪師出家。具滿律戒。配
本州龍興寺。尋爲荊溪湛然禪師囑累弟子。
初受法華止觀已得醍醐。唯以裂大網感
大果成大行歸大處以爲大願。宴居三
昧常隨佛後。希夷自得人莫能知。其祕密
深遠如海印三昧。不言出處常行佛事。與
夫難行苦行更相祖述。默傳心要爲論爲
記。靈芝瑞草以爲功徳。傳於後世者不同
日而語矣。浩注解大涅槃經。爲文首序。徳
美圓實志願顯現。蓋録其所證之意而見于
文。曰余聞先覺之大寶曰常。在宥布和之盛
典曰教。率土知化之歸宗曰行。交感人心
之至極曰證。然則以道御時。以法性合其
運。當應物之際。與顯晦同其光。恢張至
化。而自他昭著者。實播於鴻名。欽恭聞思協
和至極。四徳克彰者實存乎妙體。格變群
家歴觀諸行。至典克修庶績有成者。實頼
乎宗本。信以授人。大明宗極敷暢厥旨。庶
幾有補於將來者實存乎妙用。博綜群言
以立誠訓。風行十方率用歸順者實存乎
妙教矣。此浩之法要。如王輔嗣之法繋辭
司馬遷之自叙管仲能言輕重孟子之傳春
秋。雖儒釋不同其義一也。以元和十二年
十一月十一日示疾。右脇累足入于涅槃。
非二乘境界。眞如來定也。明年十一月十三
日闍維。起塔於蘇州西北虎丘東山南原也。
浩耽學味道不渉餘事。常隨然師聽其言
説。曾無倦色分析義理。泒流川注必默記
而暗誦。一言不失。數年之後人始知之。然
師曰。回也如愚。罕爲人説。多辭以不能。及
被梁田二君苦勸請之。始著涅槃經解述。
浩與上都雲華寺華嚴澄觀法師。若孔門之
游夏焉。其儒流受業翰林學士梁公肅蘇州
刺史田公敦。緇流受業者智恒子瑜道儒仲
儀仲良五人。持經講論傳之無窮。大比丘尼
識微道巽志眞悟極。此四人者高潔之倫深
練禪觀。初浩爲二官所請注經。預夢甚爲
奇特。又庭階生花非人間恒所見者。祥鳥
飛馴五彩絶異。刺史崔恭撰塔碑立于虎丘
山羅漢石壇之左。後有行滿道暹明曠。皆著
述廣天台之道歟
唐越州曁陽杭烏山智藏傳
釋智藏。姓皮氏。西印度種族。祖父從華世
居官宦。後僑寓廬陵。藏少入精舍覩像設
之繁。乃陋俗求眞。而於三學各所留心。
唯律藏也。最爲精敏。大暦三年遊豫章。因
隸名天宮寺。衆懇命臨壇秉度。時仰炮烋
號爲律虎。毎登法座提唱毘尼。堂盈席滿
聽受無厭。辯名理析微言。連環可解也。
貞元中遇大寂禪師。篤明心要。及遊會稽
於杭烏山頂築小室安禪。乃著華嚴經妙
義。宣吐。亹亹學者歸焉。至元和十四年二
月無疾而終。報齡七十九。焚收舍利圓淨
者。建塔於院北峯焉。杭烏山者越俗言訛。
合言杭嶋。謂浙江所渡。古用杭筏到岸藏
杭。故云嶋也
唐梓州慧義寺神清傳義將
釋神清。字靈庾。俗姓章氏。綿州昌明人也。
生于大安山下。昆季相次三人出俗。皆有
名望。清居乎仲。處胎之際母頓惡葷羶。及
爲兒雖隨戲弄遇像禮足逢僧稽顙。年十
三受學於綿州開元寺辯智法師。于時勅條
嚴峻。出家者限念經千紙方許落髮。清即
誦法華維摩楞伽佛頂等經有同再理。時
故相喬琳爲綿郡太守。驚其幼俊躬而降
禮請削染焉。則大暦中也。至年十七聽習
粗通。即講法華一經。歳滿慧義寺依如律
師受具戒。夏習尸羅依學新疏。尋達大
宗乃詣上都。後以優文贍學入内應奉。暮
年鍾其荼蓼歸慧義寺。講導著述略無閑
日。以元和年中終于本寺峯頂。遷神于白
門蘭若。即郪城北郭外也。清平昔好爲著述
喜作編聯。蓋巨富其才亦鑿深于學。三教
倶曉該玄鑒極。彝倫咸叙萬人之敵也。受業
弟子黒白四方計一千餘人。前後撰成法華
玄箋十卷釋氏年誌三十卷新律疏要訣十
卷。亦謂清鈔。二衆初學儀一卷有宗七十五
法疏一卷。亦名法源記。此蓋解小乘所計
五位色心心所不相應無爲等法。體性業用
一皆詳括。故云法源也。識心論澄觀論倶舍
義鈔數卷北山參玄語録十卷。都計百餘軸。
並行於代。就中語録博該三教。最爲南北
鴻儒名僧高士之所披翫焉。寺居郪城之
北長平山陰。故云北山統三教玄旨。實而爲
録。故云參玄也。觀清之述作。少分明二權
一實之經旨。大分明小乘律論之深奧焉。清
貌古且奇皙白而光瑩。相國崔龜從時從事
東川。序眞讃云。與奘三藏道顏同攝物。異
時一體耳。門人數多。其出倫者義將也。獨
明倶舍兼善起信。海内學人望風而至。開
成中北山倶舍宗不泯者。清之餘素乎。東川
涌潭僧正顏公。著碑本寺。講律臨壇。光肇
別附語録。略記清言行矣
唐京師大安國寺端甫傳
釋端甫。俗姓趙氏。天水人也。世爲秦著姓
焉。初母張夫人夢梵僧謂曰。當生貴子。即
出嚢中舍利使呑之。及誕所夢僧白晝入
其室摩其頂曰。必當大興法教。言訖而滅。
既成人高顙深目大頤方口。長六尺五寸。其
音如鐘。夫將欲荷如來之菩提鑿生靈之
耳目。固必有殊祥奇表歟。始十歳依崇福
寺道悟禪師爲沙彌。十七正度爲比丘。隷
安國寺。受具於西明寺照律師。學毘尼於崇
福寺昇律師。傳唯識於安國寺素法師。通涅
槃經於福林寺崟法師。甫又夢。梵僧以舍利
滿瑠璃器使呑之。且曰。三藏大教盡貯汝
腹矣。自是經律論無敵於當時。嚢括川注
逢源會委。滔滔然莫能濟其畔岸矣。夫將
欲伐株杌於情田雨甘露於法種者。固必
有勇智宏辯歟。無何謁文殊於清涼。衆聖
皆現。演大經於太原。傾都畢會。徳宗皇帝聞
其名徴之。一見大悦。常出入禁中與儒道
議論。賜紫方袍。歳時錫施異於他等。復詔
侍皇太子於東朝。順宗皇帝深仰其風。親之
若昆弟。相與臥起恩禮特隆。憲宗皇帝數幸
其寺待之若賓友。常承顧問注納偏厚。而
甫符彩超邁辭理響捷。迎合上旨皆契眞
乘。雖造次應對。未甞不以闡揚爲務。繇
是天子益知佛爲大聖人其教有大不思
議事。當是時朝廷方削平區夏。縛呉斡蜀
瀦蔡蕩鄆。而天子端拱無事。詔甫率緇屬
迎眞骨於靈山。開法場於祕殿。爲人請福
親奉香燈。既而刑不殘兵不黷。赤子無愁
聲蒼海無驚波。蓋參用眞宗以毘大政
之明効也。夫將欲顯大不思議之道輔大
有爲之君。固必有冥符玄契歟。掌内殿法
儀録左街僧事。以標表淨衆者凡一十年。
講涅槃唯識經論。處當仁傳授宗主。以開
誘道俗者凡一百六十座。運三密於瑜伽。
契無生於悉地。日持諸部十餘萬遍。指淨
土爲息肩之地。嚴金經爲報法之恩。前
後供施數十百萬。悉以崇飾殿宇窮極雕
繪。而方丈單床靜慮自得。貴臣盛族皆所依
慕。豪侠工賈莫不瞻嚮。薦金寶以致誠。
仰端嚴而禮足。日有千數不可殫書。而
甫即衆生以觀佛。離四相以修善。心下如
地坦無丘陵。王公輿臺皆以誠接。議者以
爲成就常不輕行者。唯甫而已矣。夫將欲
駕横海之大航拯迷途於彼岸者。固必
有奇功妙道歟。以開成元年六月一日西
向右脇而滅。當暑而尊容若生。終夕而異
香猶欝。其年七月六日遷於長樂之南原。遺
命荼毘得舍利三百餘粒。方熾而神光月皎。
既燼而靈骨珠圓。賜謚曰大達。塔曰玄祕。
俗壽六十七。僧臘可數。門弟子僧尼約千餘
輩。或講論玄言。或紀綱大寺。修禪秉律。分
作人師五十。其徒皆爲達者。會昌中相國
裴公休。爲碑頌徳焉
唐圭峯草堂寺宗密傳圓禪師
照禪師
釋宗密。姓何氏。果州西充人也。家本豪盛少
通儒書。欲干世以活生靈。負俊才而隨
計吏。元和二年偶謁遂州圓禪師。圓未與
語密。欣然而慕之。乃從其削染受教。此年
進具于拯律師。尋謁荊南張。張曰。汝傳教
人也。當宣導於帝都。復見洛陽照禪師。照
曰。菩薩人也。誰能識之。末見上都華嚴觀。
觀曰。毘盧華藏能隨我遊者其唯汝乎。初在
蜀因齋次受經。得圓覺十二章。深達義趣
誓傳是經。在漢上因病僧付華嚴句義。
未甞隷習。即爾講之。由是乃著圓覺華嚴
及涅槃金剛起信唯識盂蘭盆法界觀行願經
等疏鈔及法義類例禮懺修證圖傳纂略。又
集諸宗禪言爲禪藏。總而序之。并酬答書
偈議論等。又四分律疏五卷鈔懸談二卷。凡
二百許卷。圖六面。皆本一心而貫諸法。顯
眞體而融事理。超群有於對待。冥物我而
獨運矣。密累入内殿問其法要。大和二年
慶成節。徴賜紫方袍爲大徳。尋請歸山。會
昌元年正月六日坐滅於興福塔院。儼若平
日容貌益悦。七日遷于函。其自證之力可
知矣。其月二十二日道俗等奉全身于圭峯。
二月十三日茶毘得舍利數十粒。明白而潤
大。後門人泣而求諸煨中必得而歸。悉斂
藏于石室。其無縁之慈可知矣。俗齡六十二。
僧臘三十四。遺誡令舁屍施鳥獸。焚其骨
而散之勿塔。勿得悲慕以亂禪觀。毎清明
上山。必講道七日而後去。其餘住持儀則當
合律科。違者非吾弟子。初密道既芬馨名
惟炟赫。内衆慕羶既如彼。朝貴答響又如
此。當長慶元和已來。中官立功。執政者孔
熾。内外猜疑人主危殆。時宰臣李訓酷重于
密。及開成中僞甘露發。中官率禁兵五百
人出閤。所遇者一皆屠戮。時王涯賈餗舒
元輿。方在中書會食。聞難作奔入終南投
密。唯李訓欲求剪髮匿之從者止之。訓改
圖趨鳳翔。時仇士良知之。遣人捕密入左
軍。面數共不告之罪將害之。密怡然曰。
貧道識訓年深。亦知其反叛。然本師教法遇
苦即救。不愛身命死固甘心。中尉魚恒志
嘉之。奏釋其罪。朝士聞之扼腕出涕焉。或
曰。密師爲禪耶律耶經論耶。則對曰。夫密者
四戰之國也。人無得而名焉。都可謂大智
圓明自證利他大菩薩也。是故裴休論譔云。
議者以師不守禪行而廣講經論。遊名邑
大都以興建爲務。乃爲多聞之所役乎。
豈聲利之所未忘乎。嘻議者焉知大道之
所趣哉。夫一心者萬法之總也。分而爲戒定
慧。開而爲六度。散而爲萬行。萬行未甞非
一心。一心未甞違萬行。禪者六度之一耳。
何能總諸法哉。且如來以法眼付迦葉不
以法行。故自心而證者爲法。隨願而起者
爲行。未必常同也。然則一心者萬法之所
生。而不屬於萬法。得之者則於法自在矣。
見之者則於教無礙矣。本非法不可以法
説。本非教不可以教傳。豈可以軌迹而
尋哉。自迦葉至富那奢。凡十祖皆羅漢所
度。亦羅漢。馬鳴龍樹提婆天親始開摩訶衍。
著論釋經。摧滅外道。爲菩薩唱首。而尊者
闍夜獨以戒力爲威神。尊者摩羅獨以苦
行爲道跡。其他諸祖或廣行法教。或專心
禪寂。或蝉蛻而去。或火化而滅。或攀樹以示
終。或受害而償債。是乃法必同而行不必
同也。且循轍跡者非善行。守規墨者非善
巧。不迅疾無以爲大牛。不超過無以爲
大士。故師之道也。以知見爲妙門。寂淨爲
正味。慈忍爲甲盾。慧斷爲劍矛。破内魔之
高壘。陷外賊之堅陣。鎭撫邪雜解釋縲籠。
遇窮子則叱而使歸其家。見貧女則呵而
使照其室。窮子不歸貧女不富。吾師恥之。
三乘不興四分不振。吾師恥之。忠孝不並
化荷擔不勝任。吾師恥之。避名滯相匿
我増慢。吾師恥之。故遑遑於濟拔汲汲於
開誘。不以一行自高。不以一徳自聳。人
有依歸者不俟請則往矣。有求益者不俟
憤則啓矣。雖童幼不簡於應接。雖驁佷不
怠於叩勵。其以闡教度生助國家之化也
如此。故親師之法者。貧則施。暴則歛。剛
則隨。戻則順。昏則開。墮則奮。自榮者慊。自
堅者化。徇私者公。溺情者義。凡士俗有捨
其家與妻子同入其法分寺而居者。有變
活業絶血食持戒法。起家爲近住者。有
出而修政理。以救疾苦爲道者。有退而
奉父母以豐供養爲行者。其餘憧憧而來
欣欣而去。揚袂而至實腹而歸。所在甚衆不
可以紀。眞如來付囑之菩薩。衆生不請之良
友。其四依之人乎。其十地之人乎。吾不識
其境界庭宇之廣狹深淺矣。議者又焉知大
道之所趣哉。其爲識達大人之所知心爲
若此也。密知心者多矣。無如昇平相國之
深者。蓋同氣相求耳。宣宗再闡眞乘。萬善
咸秩。追謚曰定慧禪師。塔號青蓮。持服執
弟子禮四衆數千百人矣
系曰。河東相國之論譔。所謂極其筆矣。然
非夫人之爲極筆。於他人豈極其筆乎。觀
夫影響相隨未始有異也。影待形起。響隨
聲來。有宗密公。公則有裴相國。非相國曷
能知密公。相續如環未甞告盡。其二公之
道如然。則知諦觀法王法。則密公之行甚
圓。應以宰官身。則裴相之言可度。今禪宗
有不達而譏密不宜講諸教典者。則吾對
曰。達磨可不云乎。吾法合了義教。而寡學
少知自既不能。且與煩惑相應可不嫉之
乎。或有誚密不宜接公卿而屢謁君王
者。則吾對曰。教法委在王臣。苟與王臣不
接。還能興顯宗教以不。佛言。力輪王臣是
歟。今之人情見近王臣者則非之。曾不知
近王臣人之心。苟合利名則謝君之誚也。
或止爲宗教親近。豈不爲大乎。寧免小嫌
嫌之者。亦嫉之耳。若了如是義。無可無
不可。吁哉
唐京師西明寺乘恩傳
釋乘恩。不知何許人也。肇從志學知遍
尋師。凡厠黌堂必窮義路。常訓門人。曰。
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仁智稍成。是殊
名同實。趨菩薩地若下坂之走丸耳。恩
樂人爲學不忘講導。及天寶末關中版蕩。
因避地姑臧。旅泊之間嗟彼密邇羌虜之
封。極尚經論之學。恩化其内衆勉其成功。
深染華風悉登義府。自是重撰百法論疏
并鈔行于西土。其疏祖慈恩而宗潞府。大
抵同而少聞異。終後弟子傳布。迨咸通四年
三月中。西涼僧法信精研此道。禀本道節度
使張義朝。表進恩之著述。勅令兩街三學大
徳等詳定。實堪行用。勅依其僧賜紫衣。充
本道大徳焉
唐彭州丹景山知玄傳
釋知玄。字後覺。姓陳氏。眉州洪雅人也。曾祖
圖南任梓州射洪縣令。祖憲考邈皆名場不
捷。母魏氏夢月入于懷。因而載誕。雖乳哺
未能言。見佛像僧形必含喜色。五歳祖令
詠花。不數歩成云。花開滿樹紅。花落萬枝
空。唯餘一朶在。明日定隨風。祖吟歎不懌
曰。吾育此孫望其登甲科雪二代之恥。今
見孺子志矣。非貽厥也。已必從空門乖
始望也七歳果遇法泰法師。在寧夷寺講
涅槃經。寺與居隣。玄日就講集所。一聆法
語若覩前因。是夕夢其寺殿佛手摩其頂。
寤啓祖父乞爲勤策。親黨觀其必不可抑
奪故聽之。年十一遂其削髮。乃隨師詣唐
興邑四安寺。授大經四十二卷。遠公義疏。辯
空師圓旨。共一百二十五萬言。皆嚢括深奧
矣。方年十三指擿緇徒露老成之氣。時丞
相杜公元頴作鎭西蜀。聞玄名命升
講談于大慈寺普賢閣下。黒白衆日計萬許
人。注聽傾心駭歎無已。自此蜀人弗厈其
名。號陳菩薩耳。傳云。玄前身名知鉉。漢州
三學山講十地經。感地變瑠璃焉。玄於淨
衆寺辯貞律師所受具戒。纔聽毘尼續通
倶舍。則長十山固律師之付授焉。復從本師
下三峽。歴荊襄抵于神京資聖寺。此寺四
海三學之人會要之地。玄敷演經論僧俗仰
觀。戸外之屨日其多矣。文宗皇帝聞之宣入
顧問。甚愜皇情。後學唯識論於安國信法
師。又研習外典。經籍百家之言無不該綜。
玄毎恨郷音不堪講貫。乃於象耳山誦大
悲呪。夢神僧截舌換之。明日俄變秦語矣。
有楊茂孝者。鴻儒也。就玄尋究内典。直欲
效謝康樂注涅槃經。多執卷質疑。隨爲剖
判。致書云。方今海内龍象非師而誰。次揚
刑部汝士高左丞元裕長安揚魯士。咸造門
擬結蓮社。甞一日玄宴坐。見茂孝披紫服
戴碧冠三禮畢乘空而去。玄令人偵問。茂
孝其夕誡其子曰。吾常欲落髮披緇汲瓶
挈屨侍玄公。所累者簪冕也。吾蓋棺時殮
以紫袈裟碧芙蓉冠。至是方驗先見矣。武
宗御宇。初尚欽釋氏。後納蠱惑者議。望祀
蓬莱山築高臺以祈羽化。雖諫官抗疏
宰臣屢言。終不迴上意。因徳陽節緇黄會
麟徳殿。獨詔玄與道門敵言。神仙爲可學
不可學耶。帝叉手付老氏中理大國若
烹小鮮義。共黄冠往復。玄陳帝王理道教
化根本言。神仙之術乃山林間。匹夫獨擅高
尚之事業。而又必資宿因。非王者所宜。辭
河下傾辯海横注。凡數千言。聞者爲之股慄。
大忤上旨。左右莫不色沮。左護軍仇士良
内樞密楊欽義。惜其才辯。恐將有厈逐之
命。乃密諷貢祝堯詩。玄立成五篇。末章云。
生天本自生天業。未必求仙便得仙。鶴背
傾危龍背滑。君王且住一千年。帝覽詩微解。
帝雖不納忠諫。而嘉其識見口給也。玄即
歸巴岷舊山。例施巾櫛。而存戒檢愈更甄
明。方扁舟入湖湘間。時楊給事漢公廉問
桂嶺。延止開元佛寺。屬宣宗龍飛。楊公自
内樞統左禁軍。以册定功高請復興天竺
教。奏乞訪玄聲迹。玄復挂壞衣歸上國寶
應寺。屬壽昌節講讃賜紫袈裟。署爲三教
首座。帝以舊藩邸造法乾寺。詔玄居寺之
玉虚亭。大中三年誕節詔諫議李貽孫給事
楊漢公緇黄鼎列論義。大悦帝情。因奏天
下廢寺基。各勅重建。大興梵刹玄有力焉。
命畫工圖形于禁中。其優重如是。與相國
裴公休友善。同激揚中興教法事。八年上
章乞歸故山大行利濟。受益者多。廣明二
年春。僖宗違難西蜀。後遣郭遵泰齎璽書。
肩輿詔赴行在。帝接談論頗解上心。左軍
容田令孜與諸達官問道勤重。帝欲旌其
美。令諸學士撰玄師號。皆未愜旨。乃揮御
翰云。朕以開示悟入法華之宗旨也。悟者
覺也明也。悟達大道悟佛知見。又云。悟者
一刹那。不悟河沙劫。所以悟者眞乘了然成
佛之義。今賜悟達國師爲號。雖曰強名用
表朕意。玄陳讓不遂。乃乞歸九隴舊廬。於
正月二十一日臥内見所曾遊歴。聖境名跡
皆見在前。二月七日聞空聲曰。必生淨土。
乃訊之云。孰之語耶。空又譍曰。佛也。七月
中聞戸外有格鬪之聲。逡巡一菩薩降于
庭前事摩滅矣。漸迫僅玄身丁寧讃喩。勿
以此苦爲累也。言訖而沒。又於一夕有一
珠。自玄左足下流去。苦楚萬端。諦視其珠
中明明有晁錯二字。乃知玄是袁盎也。曾
因七國反。盎奏斬錯以謝呉楚諸王。故爲
嬰撓耳。召弟子慈燈。附口上遺表。囑令棄
屍半飼魚腹半啗鳥獸。吾久與西方淨土
有期如斯。諈諉訖右脇面西而逝。享年七
十三。僧臘五十四。玄咸通中曾遊澤州。追
問小遠法師同年。亦同終日月焉。玄堅守
禁戒少欲過中不食蔬果。服唯布褐臥則
蒭秆。而六時行道夜臥一更。餘則禪坐。等視
衆生無貴賤少長。待之如一素結情好。深
者裴相國休。初裴鎭荊門。玄遊五臺山。路
出渚宮。贈遺初無所取。裴知其儉約。密
遣人沿路以供之。若蘇秦遣舍人陰資奉
張儀也。甞經駱谷眞符縣。雍氏家枕潭。潭
中有大魚如龍。四足而齒牙纖利。其家日
飼以食。已四世矣。或欲網釣之意。則輒雲
霧晦冥焉。玄扣船撫其頂。瞪目而鼓躍。即
爲受歸依。未幾乃寄夢雍氏曰。我謝汝累
世護念。今受歸依已生天。而永訣矣。次爲
導江玉壘山神李氷廟益昌北郭龍門神。偕
受戒法。罷其血食歟。有李商隱者。一代文
宗時無倫輩。常從事河東柳公梓潼幕。久
慕玄之道學。後以弟子禮事玄。時居永崇
里。玄居興善寺。義山苦眼疾。慮嬰昏瞽遙
望禪宮冥禱乞願。玄明旦寄天眼偈三章。
讀終疾愈。迨乎義山臥病語僧録僧徹曰。
某志願削染爲玄弟子。臨終寄書偈決別
云。玄生常著如來藏經會釋疏二卷。命僧
徹撰法鑑。以照像若十翼焉。大無量壽經
疏二卷。僧徹著法燈類章指焉。勝鬘經疏
四卷。僧徹著法苑以錯綜。猶緯書焉。又般
若心經金剛經各有疏義。此外秦蜀之間。作
釋氏雜文外篇箴論碑誌歌詩。録成二十餘
卷。禮懺文六卷。通計三十萬言。後遷塔于茶
籠山附聖寺矣。中和二年弟子左街僧録淨
光大師僧徹述傳。法孫右街僧録覺輝。輝弟
子僞蜀祐聖國師。重孫光業僧録。綿綿瓜瓞。
皆名公也。鳳翔府寫玄眞李義山執拂侍立

系曰。玄公何云袁盎。又爲知鉉二人後身
耶。通曰。人壽百年。自漢至唐。玄幾經出沒
乎。骸山涙海斷可知矣。然則玄公多才行道
近古罕聞。法嗣蕃昌他莫與議也
唐京兆大安國寺僧徹傳
釋僧徹。不知何許人也。敏利天資高邁逸
類。稚歳聰頴而慕悟達國師。若顏回之肖
仲尼也。既而時親函丈頗見幽微。隨侍翼
從未嘗少厭。窺其門牆其殆庶幾乎。悟達凡
有新義別章。咸囑付徹暢衍之。爲如來藏
經疏。著法鑑四卷。大無量壽經疏。著法燈
二卷。勝鬘師子吼經疏。著法苑十卷。觀乎
悟達爲疏。若左丘明之傳也。徹述三法鈔。
猶杜服之集解歟。初居法乾内寺。師資角
立聲彩風行。凡百官寮無不奉仰率由。徹内
外兼學辭筆特高。唱予和汝同氣相求。尋
充左右街應制。毎屬誕辰升麟徳殿法座
講談。勅賜紫袈裟。懿宗皇帝留心釋氏。頗
異前朝。遇八齋日必内中飯僧。數盈萬計。
帝因法集躬爲讃唄。徹則升臺朗詠。寵錫
繁博。勅造栴檀木講座以賜之。又勅兩街
四寺行方等懺法。戒壇度僧各三七日。別
宣僧尼大徳二十人。入咸泰殿置壇度内。
福壽寺尼繕寫大藏經。毎藏計五千四百六
十一卷。雕造眞檀像一千軀。皆委徹檢校
焉。以十一月十四日延慶節。麟徳殿召京城
僧道赴内講論。爾日徹述皇猷。辭辯瀏亮
帝深稱許。而又恢張佛理旁懾黄冠。可謂
折衝異論者。當時號爲法將。帝悦勅賜號
曰淨光大師。咸通十一年也。續録兩街僧
事。初徹經江論海勇於掲厲。於青龍寺講
貫。既循悟達國師義意寄呈所見。蒙迴八
十四字。云觀君法苑思沖虚解我眞乘刃
有餘。若使龍光時可待。應憐僧肇論成初。
五車外典知難敵。九趣多才恐不如。蕭寺
講軒横淡蕩。帝郷雲樹正扶疎。幾生曾得闍
踰意。今日堪將貝葉書。一振微言冠千古。
何人執卷問吾廬。覽茲奬飾悲喜。盈
以廣明中巣寇犯闕僖宗幸蜀。其夕徹内
宿。明日倉黄與杜光庭先生。扈從入於岷
峨。再見悟達痛序艱難。徹極多著述碑頌
歌詩。不知所終。内翰侍郎樂朋龜爲眞讃。
鳳翔嘉州皆寫其眞相。弟子秦蜀之間愈多
傳法者
宋高僧傳卷第六





宋高僧傳卷第七
 *宋左街天壽寺通慧 大師
賜紫沙門賛寧等奉 勅撰 
  義解篇第二之四正傳二十
人附見四人
唐五臺山華嚴寺志遠傳
釋志遠。俗姓宋氏。家于汝南。其父早喪。孤
侍孀親。承顏之禮匪遑晨夕。母常念法華
經精通五卷。遠識度明敏孤標卓然。年二十
八辭親從師。歸依荷澤宗風晤解幽旨。經
營僧事聯綿六秋。凡諸取給未嘗混互。自爾
辭師尋禮復經八年。雖博贍兩宗情猶繋
滯。聞天台一枝該通妙理。定慧雙融解進
於行。十乘境觀起自一家。修性三徳清涼盛
演因命同輩追遊五峯。棲遁林泉履歴前
躅。曉六凡四聖之理。了開示悟入之門。百
界千如包羅性相。即遮即照破立同時。依
正圓融凡聖平等。豁開心目物我雙亡。僅四
十年闡揚獨歩。遠業精道邈志苦神和。臥不
解衣食非別請。時歳不稔樵炊屢乖。毎掬
水漱流將期永日。體有瘡疥手不塗摩。
戒檢遵修警愼心口。常以四種三昧錬磨
身心。至於緘札題尺。頗閑辭翰蟲篆之美。
毎有緇素負才學者異其辯説。或傍搜僻
隱。欲爲挫鋭。伺之瑕玷。求其勝負。進雖
傲然踞席。退乃踧踖&T049543;容。來高我山去隨
四悉。洎會昌四年。春秋七十七。僧臘四十
八。忽絶食數朝而説法罔憚。以二月十七
日誡門人曰。吾自生修進不欺心口。今
獲二種果報。臥安覺安而無痛惱。又曰。天
台宗疏務在宣傳。法華疏十卷本迹二門三
周記別開近顯遠。玄文十卷五義判釋。止觀
十卷境觀雙修。不定頓漸八教麁妙。遮照平
等行解圓明。一多相即一藏文句瑩玉摐金。
將踐聖階降茲罕及。禮懺方等必假精
誠。志之永懷副吾之意也。于時龍象雲萃
櫛比座隅。咸讃希奇同稱佛號。慈誨之際
奄至遷靈。風慘雲愁山昏水咽。林巒色變徒
屬悽傷。闍維日諸子奔馳罔知所詣。雖學
者如林。達其法者唯元堪。即扶風馬氏之裔
也。氣度沖邃道風素高。蓋遠傾其解脱之瓶。
注以醍醐之器。可謂一燈之後復然一燈。
及武宗澄汰之際。禀師先旨哀慟累夕。以
其章疏文句祕之屋壁。及宣宗再闡釋門。
重葺舊居。取其教部置之影堂。六時經行
儼若前製。法華妙經積歳傳唱。摩訶止觀久
而敷揚。嗣繼之心已極師資之禮也
唐越州應天山寺希圓傳
釋希圓。姓張氏。姑蘇人也。宗親豪富。而獨捨
家從登戒法。便遊講肆。不滯一方。勤修
三學。良深歳稔尤至博通。時推俊邁因命
講訓。光啓中屬徐約軍亂。孫儒略地呉苑俶
擾。圓由通玄寺附商船避地于甬東。其估
客偕越人也。篤重於圓召居會稽寶林山
寺。形雖幺麼性且強幹。與時寡合多事宴
默。或問之。則曰。吾逍遙乎無形之場。同師
子遊戲耳。景福中於山寺演暢經論。同聲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33 734 735 736 737 738 739 740 741 742 743 744 745 746 747 74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