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續高僧傳 (No. 2060_ 道宣撰 ) in Vol. 50

[First] [Prev+100] [Prev] 592 593 594 595 596 597 598 599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采加以敬愼戒約。聞即依行。計業分功
歩影而食。時少覺差必虚齋而過。晦望懺洗
清心布薩。安䘏貧病固是常宜。衣弊食麁
誠其恒志。輕清拯濟見美東郊矣
續高僧傳卷第十九 習禪四



續高僧傳卷第二十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習禪五 本傳十四 附見
  唐相州寒陵山寺釋道昂傳一靈智
唐京師大莊嚴寺釋道哲傳二成 靜安
*唐潞州法住寺釋曇榮傳三
*唐京師弘法寺釋靜琳傳四
*唐京師弘福寺釋慧斌傳五
*唐汾州光嚴寺釋志超傳六
*唐蔚州五臺寺釋曇韻傳七
*唐箕州箕山沙門釋慧思傳八
*唐并州玄中寺釋道綽傳九道撫
*唐密州茂勝寺釋明淨傳十慧融
*唐益州空慧寺釋慧熙傳十一
*唐綿州大施寺釋世瑜傳十二
*唐閏州攝山栖霞寺釋智聰傳十三
*唐蒲州孤介山陷泉寺釋僧徹傳十四
釋道昂。未詳其氏。魏郡人。履信標宗風神
清徹。獨懷異操高尚世表。慧解夙成殆非
開悟。初投于靈裕法師而出家焉。裕神識剛
簡氣岸雲霄。審量觀能授其明訓。昂飮沐
清化愛敬親承。歳積炎涼齋蹤上伍。常
於寒陵山寺。陶融初教綱領玄宗。日照高
山此焉收屬。講華嚴地論。稽洽博詣才辯
天垂。扣問連環思徹恒理。而混斯聲迹撝
謙藏用。幽賛之功諒擬前傑。化物餘景志結
西方。常願生安養。履接成務故道扇漳河。
咸蒙惠澤。後自知命極預告有縁。至八月
初當來取別。時未測其言也。期月既臨。一
無所患。問齋時至未。景次昆吾。即昇高座。
身含奇相爐發異香。援引四衆受菩薩戒。
詞理切要聽者寒心。于時七衆圍遶飡承遺
味。昂擧目高視。及見天衆繽紛絃管繁
會。中有清音遠亮。告於衆曰。兜率陀天樂
音下迎。昂曰。天道乃生死根本。由來非願。
常祈心淨土。如何此誠不從遂耶。言訖便
覩。天樂上騰須臾遠滅。便見西方香花
樂充塞如團雲飛涌而來。旋環頂上擧衆
皆見。昂曰。大衆好住。今西方靈相來迎。事須
願往。言訖但見香爐墜手。便於高座端
坐而終。卒于報應寺中。春秋六十有九。即
貞觀七年八月也。道俗崩慟觀者如山。接捧
將殯撿。足下有普光堂等文字生焉。自
非道會靈章行符隣聖者。何能現斯嘉
應哉。于斯時也遐邇嗟詠氣結成陰。坐既
加趺掌文仰現。預覩相迹悲慶相臨。還送
寒陵之山。鑿窟處之。經春不朽。儼然如初。
自昂道素之聲被于東夏。慈潤温柔徳光攸
屬。嘗養犬一頭兩耳患聾。毎將自逐減食
而施。及昂終後便失所在。又登講之夜。時
屬陰暗素無燈燭。昂擧掌高示。便發異光
朗照堂宇。大衆覩瑞怪所從來。昂曰。此
光手中恒有耳。何可怪耶。其栖業隆深幽明
感應。誠不可度也。故是道勝高世之人矣。
時相州有靈智沙門。亦裕公弟子也機務亮
敏著名當世。常爲裕之都講。辯唱明衷允
愜望情。加以明解經論。毎昇元席。文義弘
遠妙思霜霏難問鋭指擅歩漳鄴。故使四海
塵倶敦聲教。後便忽覺智涯難極法行
須依徒設舟航終須艤棹。即屏絶章疏
更修定業。歩晷守心懷虚成務。乞食頭
陀用清靈爽。垂行物範光徳生焉。貞觀八
年終於鄴下。春秋七十有五。後諸學行
約。附其塵者衆焉
釋道哲。姓唐。齊郡臨邑人。初投潁川明及法
師。學十地地持。爲同聽者所揖。具戒已後
正奉行門。又從魏郡希律師禀承四分。希
亦指南一時盱衡五衆。受教博曉將經六
載。經重筌宗究其文體。但爲戒慧雖通未
懷定業。有河内詢禪師。衆推不測匠首當
今。嘉哲至誠傾襟爲説。一悟眞諦霍然大
通。禪侶相謝解齊登室。聞京邑道盛。乃歩
從焉。初至住仁覺寺。沙門曇遷有知人之
譽。敬備師禮從受攝論。研味至理曉悟
其文。標擬有方豈惟聲教。遂厭辭人世。潜
于終南之駱谷也。山粒難接授受須淨。既
闕使人。遂虚腹累宵。欣茲味空有清信士
張暉。陪從多年請益供奉。因暫下山忽逢重
雪。懸路既擁七日方到。哲以雖對食具爲
無人授。守死正念。暉披雪至菴。彈指覺
悟方從定起。斯寔謹愼資持爲此例矣。京
師大莊嚴寺以哲素有道聲。延住華館。初
從衆意退居小室。一食分衞不受僧利。衆
益重之。盩厔縣民。昔以隱居駱谷。得信者
多。相率迎請。乃往赴焉。營構禪宇立徒策
業。山俗道侶相從屯赴。教以正法訓以律
儀。野逸是憑聞諸京輔。忽一旦謂門人曰。
無常及矣。大衆難見。冥目既至長恨何言。遂
東歸莊嚴。訊問名徳。奄然卒於故房。春秋
七十二矣。即貞觀九年正月也。葬于京之西
郊。長城故人慕仰聲範。遂發塚迎柩還歸
盩厔。行道設齋以從火葬。收其餘燼爲起
塔於城西二里端正樹側龍岸郷中。列植
楊柏行往揖拜。然哲迥發天才學不師
古。撰百識觀門十卷智照自體論六卷大乘
聞思論等行世。弟子靜安道誠。並承習厥
宗。匡務有叙。安掩迹林泉念存業。
誠行感玄解謙穆自修。包括律部講道時
接。初住大莊嚴寺。以傳業高今徴入瑤
臺匡化於彼。餘波潜被盛績京師
釋曇榮。俗姓張氏。定州九門人。源南鄧而
分派。因封而居高陽焉。年十九時爲書生。
刻意玄理。寄心無地。因靈裕法師講華嚴
經。試往聽之。便悟宏範略其詮致。乃投
裕焉裕神厲氣清。觀榮勤攝遂即度之。
及受具後專業律宗經餘六載。崇履禁科
滌暢開結。乃更循講肆備聞異部。偏行
大業故以地持爲學先。屬周廢二教。韜
形俗壤。雖外同其塵。而内服道味。及隋
再弘佛教。不務公名。隨縁通化曾無執
著。年登四十務道西遊。行至上黨潞城黎
城諸山。依巖結宇即永潜遁既懿徳是充
緇素歸仰。便開拓柴障廣樹禪坊。四遠聞
風一期翕至。榮形解雄邃稱病設方。諸有
飡飮咸歆至澤。禮供日隆投告填委。以
隋末凌亂人百從軍。預踐兵饑希全戒
徳。榮欲澄汰先染要假明猷。事在護持
躬當法主。毎年春夏立方等般舟。秋冬各
興坐禪念誦。僧尼別院故處有四焉。致使
五衆煙隨百供鱗集。日増慶泰歡躍成諠。
自晋魏韓趙周鄭等邦。釋種更新其戒者。
榮寔其功矣。嘗往韓州郷縣延聖寺。立
懺悔法。刺史風同仁。素奉釋門家傳供養。
送舍利三粒遺行道衆。榮年垂八十。親率
道俗三千人。歩出野迎路。由二十餘里。
儐從之盛譽滿當時。既達寺中。乃告衆曰。
舍利之徳挺變無方。若累業有銷請祈可
遂。乃人人前別置水鉢。加以香爐通夜苦
求。至明鉢内總獲舍利四百餘粒。聲名達
于郷邑。縣令懼其聚衆有墜條章。怖停
其事。當夕怪獸鳴其廳宇。官民竟夜不安。
明旦陳悔方從榮法。斯徳被聖凡。皆此之
例。武徳九年夏。於潞城交漳村立法行
道。所住堂舍忽自崩壞。龕像舍利宛然挺出。
布在庭中一無所損。又貞觀七年。清信士
凝保等。請榮於州治法住寺。行方等悔
法。至七月十四日。有本寺沙門僧定者。戒
行精固。於道場内見大光明。五色間起從
上而下。中有七佛相好非常。語僧定云。
我是毘婆尸如來無所著至眞等正覺。以汝
罪銷故來爲證。然非本師不與授記。如
是六佛皆同此詞。最後一佛云。我是汝本師。
釋迦牟尼也。爲汝罪銷故來授記。曇榮是汝
滅罪良縁。於賢劫中名普寧佛。汝身器清
淨。後當作佛。名爲普明。若斯之應現感靈
祥。信難圖矣。後臥疾於床。眼中流涙。弟子
圓宗。曰和上生來念慧必無。不意何事悲
泣。答曰。吾死將逼。恨更不得爲諸七衆
洗濯罪累耳。宗曰。何必至此。答曰。吾縱
不死。亦是無用。自佛法再興已來。未省
一度。不聽説戒。今既病困説欲斯必死矣。
以貞觀十三年十二月終於法住寺。春秋八
十有五。旋殯于野外。後門徒出其遺骨葬
于寺南。建塔表之。自榮履歴重難而崇尚。
釋風。形器瓌偉過於八尺。詞吐温贍風格遒
遠。年登不惑斷粒練形。常餌守中用省。煩
累。而奉教結淨希見斯人。日到僧厨問
其監膳。必有事染親看翻穢。並使食具清
淨方始還房。自覿名徳罕聞斯類。又於
寺内諸房多結淨地。用擬四藥温煮之所
故預沾門序散在諸方。咸承風素免諸宿
觸。又毎歳懺法必具兩儀。二篇已下依律清
之。先使持衣説淨終形立誓然後羯磨隨
治成人。初聚正罪雅依大乘。仍令心用理
事無著有空身口威儀歸承律撿。故自從
訓勗奉法無虧。皆終諸命報。余因訪道藝
行達潞城。奉謁清儀具知明略。故不敢墜
其芳緒
釋靜琳。俗姓張氏。本族南陽。後居京兆之華
原焉。幼齡背世清附緇門。初誕之日有外
國道人曰。此兒當貴。若出家者大弘佛法。
七歳投僧出家。役以田疇無乖道訓。不
果本望。深惟非法也。自顧而言曰。此而未
捨。與俗何殊。更從一師服膺正化。遭周
滅法且附俗縁。年在弱冠希期無怠。會隋
氏啓運。即投曇猛法師。乃以二事相攝經
于五年。猶事沙彌未敢受具。慶蒙開法欲
廣見聞。辭其本師南遊樊鄧。便於彼部
奉進大戒。既爰初受法未曉清規。遠赴青
齊聽於律禁。後發前至爲諸聽先。又於覺
法師所聽受十地。迴趾鄴都。炬法師所採
聽華嚴楞伽思益。皆通貫精理妙思英拔。舊
傳新解往往程器。時即推令敷化。講散幽
旨並驚所未聞。而胸臆所憶猶謂不足。
展轉周聽博遍東川。蓄解尋師又至蒲晋。
有沙門道遜道順者。聲名大徳也。留講十
地經于涼燠。雖復聽徒欣泰。而志逾煩梗。
下坐處房撫膺審曰。法本治病。而今慢法
更増。且道貴虚通。而今耽著彌固。此不可
也。即捨講業專習禪門。初學不淨念處等
法。又嫌其瑣小煩稽人慮。乃學大乘諸無
得觀。離念唯識彌所開宗。毎習一解陶練
十年。精其昔知更新後習。而弊食麁衣。情
欲斯絶。後入白鹿山。山糧罕繼。便試以却
粒之法。孤放窮巖又經累載。山中業定昏
睡惑心。乃臨峭絶懸崖下望千仞。旁生一
樹纔得勝人。以草藉之加坐其上。於中
繋念動逾宵日。怖死既重專深弘觀。後聞
泰岳特多靈異。便往尋之。既達彼山。夜見
火炬周環高曜峯巖。即事追求累日方至。乃
見五六尼衆匡坐論道。琳初通訊問。共議
唯識等理。未盡言間忽然不見。惆悵久悟
法誠爾也。後入關中遇曇遷禪師講開攝
論。一聞如舊慧不新聞。仁壽四年。下勅送
舍利於華原石門山之神徳寺。琳即於此住。
居靜課業。行解之盛名布京師。大業三年。
有沙門還原等。延請帝城。在明輪妙象諸
寺。講揚攝論識者歸焉。尋即降勅召入道
場。既達東都禪門更擁。齊王&T072751;情深理定。
毎就諮欵請至本第從奉歸戒。鴻臚蘇
&MT00275;。學高前古。擧朝冠蓋。禀宗師訓爲舟
爲梁。高陽道雄道體。趙郡道獻明則等。並釋
門威鳳。智海明珠。咸承理味酌以華實。襄
陽洪哲。徳高楚望風力俊駭。聞琳聲穆時
彦。故來相架。乃致問云。懷道者多。專意何
業。琳見其詞骨難競。聊以事徴告云。山谷
高深意定何在。哲云。山高谷深由來自爾。琳
曰。若如來言。餘處取土填谷齊山爲定高
不。哲悟此一言致詞歎伏。由是秀頴附
津。稽疑重沓。故令譽風宣彌繁賞。會琳以
象教東漸法網雖嚴至於僧儀正度猶未
光闡。欲遍遊閻浮備殫靈迹。以十三年内
具表聞帝。當蒙恩詔令使巡方。并給使
人傳國書信。行達襄土方趣海南。屬寇賊
交侵中國背叛。途路梗澁還返南陽。義寧二
年。被召入京。住大總持如常弘演。光陰既
積學者成林。武徳三年。正平公李安遠。奏
造弘法。素奉崇信。別令召之。琳立意離縁
攝慮資道。會隋末壅閉唐運開弘。皂白歸依
光隆是慶。乃削繁就簡。惟敷中論爲宗。餘
則維摩起信。權機屡展。夜則勗以念慧毎事
徴研。並使解出自心不從他授。玄琬律師
道王關河躬承令則。自餘法侶歳獻奇倫。
任城王及太妃楚國太妃安平公主等。皇家
帝葉請戒第宅。隆禮頻繁。國子祭酒蕭璟。
工部尚書張亮。詹事杜正倫。司農李道裕
等。並誓爲弟子。備諸法物恒令服御。
以徒侶義學爰缺律宗。乃躬請智首律師
敷弘四分。一擧十遍身令衆先。故使教法
住持京輦稱最。乃至沙彌淨人咸明律相
誠其功矣。忽以貞觀十四年秋初染疾。至
十月二十六日平旦疾甚。有沙門法常者。
盛名帝宇。素與周旋。故來執別。琳曰。不戀
此生未貪來報。縁集則有。縁散則無。而神
氣澄湛由來不亂。曾病。有問疾者。答云。
以己之疾。愍於彼疾因而流涙。想諸苦趣
故也。便總集僧衆并諸門人告曰。生死道長
有心日促。各宜自敬無累爾神。即右脇而
臥。尋卒於本寺。春秋七十有六。餘處通冷
惟頂極熱。迄於焚日方始神散。而形色鮮
軟特異常比。送於終南至相寺燒。惟舌獨
*存。再取燒之逾更明淨。斯即正言法之力
矣。弟子等四十餘人。奉跪慈顏無由欽仰。
百日之内通告有縁共轉大乘。總四萬餘
卷。并造千粒舍利木塔擧高五丈彫飾之美
晃發中天。廣布檀那用酬靈澤。初琳居世。
化以實録著名。毎述至理玄凝。無不垂
泣歎奉。言無非渉事不徒行。有通事舍人
李好徳者。曾於雒邑受業於琳。後歴官天
門。弊於俗務逃流山藪。使弟子度之。若
准正勅罪當大辟。後有嫉於徳者。罔以
極刑。及下獄徴琳。初無拒諱。監獄者深
知情量。取拔無由。事從慮過釋然放免。識
者以實語天梯至死知量是莫加焉。自爰
初問法。無憚夷險。衣服壞則以紙補之。床
席暖則坐於簣上節之。又節量力強羸。名
利不縁。語默沈靜。修攝威儀。有異名稱。涕
涶莫顯於口鼻。飮食未言於美惡。敬愼之
極夫又何加。兼以行位難測。蚤虱不歴於
身。縱輒投者尋便走散。斯負既抵。故所報
類希焉。嘗居山谷須粒有待患繁。乃合守
丸一劑。可有斗許。得支一周。琳服
之乃經三載。便利之際收洗重服。故能業
定堅明專注難拔。時値儉歳縁村投告。隨
得隨施安樂貧苦。嘗在講會。俗士三人謀
害一怨。兩人往殺。其一中悔從琳受戒。歳
紀經久並從物故。而受戒者忽死心煖。
後從醒寤備見昔怨及同謀者論告殺事。
其受戒人稱枉不伏。引琳爲證。王即召追。
證便有告。琳生他方金粟世界。王既感證
因放此人。又琳一生所至伽藍撝謙自牧。
逮至名高福重&T049514;錫日増。並委侍人口無
再問。及後爲福方恨無財。出以示之。琳
曰。都不憶有此物也。斯寔據道爲務情
無世渉。可書季代足爲師鏡。自住弘法
敷化四方。學侶客僧來如闤闠。招慰安撫隨
憂承。而度雜公私憲章有叙。故使外
雖禁固内實通流。山林望而有歸。軌*道
立而垂則。逮于歿後此法彌崇。所以京室
僧寺五十有餘。至於叙接賓禮僧儀邕穆
者。莫高於弘法矣。又寺居古墌惟一佛堂。
僧衆創停仄陋而已。琳薫勵法侶共經始
之。今則堂房環合厨庫殷積。客主混同去留
隨意。裕法師云。以道通物。物由道感。
由道來。還供道衆。故僧實由客。深有冥功。
裕語有琳近之矣
釋慧斌。姓和氏。兗州人也。博覽經藝文義
洞開。偏曉字源尤明章曜。年十九郷黨所
崇爲州助教。而情厭煩梗懷慕出世。年二
十三方預剪落。尋即歴聽經律相沿兩載。
覩講席喧撓惟論聲勢。便入臺山修諸靜
慮。一入八載備行觀法。乃往泰山靈巖諸
寺。以行道爲務先。年三十四方隷官名。住
秦州梁父甑山存道寺。更尋律部博聽經
論。而性狎禪林譽彰遐邇。及獻后云背禪
攸興。下勅徴延乃旋京邑。于時名望盛
徳八表一期。各擅英髦人程鱗翼。而斌夏
第最小聲稱彌隆。衣鉢之外更無箱襆。容質
清素挺異恒倫。緇素目屬莫不迴向。斯亦
象季清厲之僧也。兼以布行純粹言無品
藻。毎聞評論輒即默然。防護戒儀慈救爲
慮。毎夏行履執帚先掃。恐傷蟲蟻故也。隨
得利養密行檀濟。或造漉嚢。或施道俗。
急者方乃行之。仍復累屬勿泄人世。
及帝造寺前訪綱維。京室同美勿高斌也。
乃下詔徴爲弘福寺主。緝諧上下無敢乖
猷。貞觀十九年十月六日。遘疾終寺。時年
七十有二。自斌之入道。生常恒務。多以行
道呪業爲心。或誦釋迦觀音。或行文殊悔
法。歳中八十一日六時行業前後通數八十
道場。身心悦懌。所得法利未可知也。至於
教誡門學。惟論煩惱須斷。毎有出罪露
過。無不爲之流涕。喜怒不形誦持無忘。
故羯磨之匠通僧仰屬。道俗歸戒其徒弘矣。
故使魏王以下内外懿親及梁宋諸公皆
承戒素。初斌父朗有子七人。家世儒宗。斌
第二也。仁壽徴入愛敬無因。朗齒迫期頤。
鐘鳴漏盡。今古意絶。生死路分。乃於汶水
之陰九逵之會。建義井一區。仍樹豐碑用
裨其徳。其銘略云。哀哀父母。載生載育。亦
既弄璋。我履我復。一朝棄予山州滿目。雲
掩重關風驚大谷。愛敬之道天倫在茲。殷
憂暮齒見子無期。鑿井通給託事興詞。
百年幾日對此長悲。玉檢之南嶧陽之北。
獲麟之野秉禮之國。君有美政俗多儒墨。
玉井洞開高碑斯勒
釋志超。俗姓田。同州憑翊人也。遠祖流寓遂
居并部之楡次焉。少在童亂智量過人。精
厲不群雅度標遠。厭世從道貫徹藏兪。而
二親恃超更無兄弟。雖述其志常用抑之
望嗣宗族。遂從儒流遍覽流略。年垂壯室
私爲娉妻。超聞之避斯塵染。乃逃竄林野。
親姻周覓藏影無方。既被執身抑從伉儷。
初則合&T072281;爲蹤。終亦同掩私室。冀行婚禮
也。惟置一床超乃抽氈席地。令妻坐上。
躬自處床。儼思加坐勤爲説法。詞極明據。妻
便流涙禮謝辭以相累。頻經宵夕事等金
形。屡&T047695;勸誠逾玉質。既確乎難拔。親
乃捐而放之。年二十有七。投并州開化寺
慧瓉禪師。瓉志徳澄明行成衆範。未展度
限歴試諸難。志超潔正身心勤履衆務。僧
徒百數供雜五行。兩食恒備六時無缺。毎
有苦役必事身先。瓉親閲驗。其情守節度
令受具。自進戒品專修行儀。即往定州
尋採律藏括其精要刪其繁雜。五夏不滿
三教備圓。乃返故郷依巖綜習。初入太原
之西比干山。栖引英秀創立禪林。曉夕勤
修定慧雙啓。四儀託於戒節。二行憑於法
依。學觀詵詵無威而肅。致使聞風不遠而
至。大業初歳政網嚴明。擁結寺門不許僧
出。超聞之慨而上諫。被衣擧錫出詣郡城。
望有執送將陳所諫。而官私弗顧。乃達
江都即以事聞。内史以事非要害。不爲通
引。還遣并部。至隋季多難寇賊交横。民流
溝壑死者太半。而超結徒勸聚餘糧不窮。
但恐盜竊相陵便欲奔散乃以法誡勸無
變爾情。鏡業既臨逃響何地。衆感其言心
期遂爽准式禪禮課時無輟。嘗夜坐禪。忽
有群賊排門直進。炬火亂擧白刃交臨合坐
端然相同儀象。賊乃投仗於地拜伏歸依。
超因隨宜誘引量權授法。咸發心敬合掌
而退。其剛略攝御皆此類也。高祖建義太原。
四遠咸萃。超惟道在生靈。義居乘福。即率
侶晋陽住凝定寺。禪學數百清肅成規。道
俗欽承貴賤恭仰。及皇旗南指三輔無塵。義
寧二年。超率弟子二十餘人奉慶京邑。武
皇夙承嘉望。待之若仙。引登太極叙之殊
禮。左僕射魏國公裴寂。挺生不世器璉宏深。
第中別院置僧住所。邀延一衆用以居焉。
亟歴寒暑業新彌厲。但爲貴遊諠雜外進
無因。必附林薄方程慕遠。時藍田山化感
寺沙門靈*閏智信智光等。義解鉤玄妙崇
心學。同氣相求宛然若舊遂延住彼山。栖志
得矣。攝縁聚結其赴如雲。賢聖語默互相敦
重。而寺非幽阻隷以公途。晦迹之賓卒難
承業乃徇物關表意在度人。還返晋川
選求名地。武徳五年。入于介山創聚禪侶。
巖名抱腹四方有澗。下望百尋上臨千
仞。泉石結韻於仙室。風雨飄清於林端。遂
使觀者至止陶鑄塵心。自強誨人無倦請
益。又於汾州介休縣治立光嚴寺。殿宇房
廊躬親締搆。赫然宏壯有類神宮。故行
者巖居。道淺者城隱。師資肅穆競業其誠。
聆音察色惟若不足。忽因遘疾便知不
久。誡累殷勤示以禍福。以貞觀十五年三
月十一日卒於城寺。春秋七十有一。山世同
嗟賓主齊慟。徳仁既往學肆斯分。葬於城南
山阜。自服膺釋種。意在住持。晝夜剋勤
攝諸後學。所以日別分功禮佛五百。禪結
四時身誡衆侶。有虧殿罰。而自執熏爐
隨唱屈禮。未嘗置地及以虧拜。及坐禪衆
也互相懲誡。纔有昏睡親行勵率。有來投
造無不即度授以戒範。進止威儀攝養將
迎禮逾天屬。時遭嚴勅度者極刑。而曾無
介懷。如常剃落。致陸海慕義避世逸僧憑
大山依而修道。時講攝論維摩起信等。
並詳而後説。深致適機。嘗以武徳七年止
於抱腹。僧徒僅百偏資大齋。麥惟六石同置
一倉。日磨五斗用供常調。從春至夏計
費極多。怪而檢覆止磨兩斛。據量此事幽
致可思。又數感異僧乘虚來往。雖無音問
儀形可驗。纔若墮者便蒙神警。至於召
鐘聲隨時自響。石泉上涌隨人少多。靈
瑞屡興如此者非一。而奉敬戒法罕見其
儔。護愼威儀終始無替。自隋唐兩代親度
出家者近一千人。範師遺訓在所聞見。傳
者昔預末筵蒙諸惠誥。既親承其績故
即而叙焉
釋曇韻。不詳氏族。高陽人。初厭世出家
誦法華經有餘兩卷。時年十九仍投恒岳
側蒲吾山。就彼虚靜訖此經部。値栖隱禪
師曰誦經非不道縁。常誦未即至道。要
在觀心離念。方契正道耳。韻初承此告。謹
即受而行之。專精念慧深具擧捨。又聞五
臺山者即華嚴經清涼山也。世傳文殊師利
常所住處。古來諸僧多入祈請。有感見者
具蒙示教。昔元魏孝文。嘗於中臺置大
布寺。帝曾遊止具奉聖儀。前種華園地方
二頃。夏中發艶状同鋪錦。光彩昱耀亂人心
目。如是嘉聞數發蕩神悦耳。遂擧足栖
焉。遍遊臺岳備見靈相。初停北臺木瓜寺
二十餘歳。單身弔影處以瓦窯。形覆弊衣
地布草蓐。食惟一受味不兼餘。然此山寒
厲林生澗谷。自外峯嶺坦然遐淨。韻夜行晝。
坐思略昏情。慶其晩逢也。前所誦經心口
不縁三十餘載。會隙歴試一字無遺。乃更
誦殘文成其部帙。至仁壽年内有瓉禪師
者。結集定學背負繩床。在雁門川中蘭若
爲業。韻居山日久思展往懷。聞風附道
便從瓉衆。一沐清化載仰光猷。隨依善友。
所謂全梵行也。屬隋高造寺偏重禪門。延
瓉入京。衆失其主。人各其誠散歸林谷。韻
遂投于比干山。又遊南部離石龍泉文成等
郡。七衆希向夷夏大同。十善聿修緇素匡幸。
原此河濱無受戒法。縱有志奉皆往太
原。夷夏情乖人皆怯。往致有沙彌三十其
歳者。及韻化行即傳斯教。山城兩衆皆蒙
具足。唐運伊始兵接定陽。屡逢屯喪本業
無毀。以夜係晝攝心乖逸。幽棲積久衣
服故弊。蚤虱聚結曾不棄捐。任其&T004623;噉寄
以調伏。曾以夏坐山饒土蚤。既不屏除氈
血凝。但自咎責願以相酬情無悋結。如
此行施四十餘年。歳居耳順忽無蚤虱。韻
深自責曰。計業不應即盡。當履苦趣
受其報耳。又告門人曰。吾見超禪師寄
他房住。素有壁虱不噉超公。乃兩道流出
向餘房内。又見在蠱家食飯。匙接蠱精
置于疊下。而快食如故。又不爲患。蠱主懼
焉。吾徳不及超。何爲致此。毎年於春秋二
時依佛名法。冬夏正業則減食坐禪。嘗願
寫法華誓須潔淨。數年已來不能可辦。
忽感書生無何而至。告云。善解抄經。韻邀
以法據。並謂堪能。遂乃安于石室立淨書
之。旦入暮出深怪其行。未盈一旬七軸倶
了。將以禮&T049514;目前不見。及遭賊抄藏經
巖窟。世靜往收。乃委于林下。箱襆久爛而卷
色如初。斯感驗奇異率此類也。又常居別
室自勤修業。餘有衆侶難嗣其蹤。毎云。
吾年事如此何可放捨。若坐昏悶即起禮
佛。*甞策四儀以道量據。自見勝達尠倫
其徳。以貞觀十六年端坐終*於西河之平
遙山。春秋八十餘矣。自韻十九入山六十餘
載。不希名利不畜侍人。不隷公籍不行
己任。凡有所職。皆推寄於他焉
釋慧思。姓郭氏。汾州介休人也。少學儒史
宗尚虚玄。文章書隷有聲郷曲。年二十五
在并傳授。初不知佛乘之深奧也。會沙門
曄。徳盛當鋒。處宗講揚攝大乘論。試往
潜聽冥漠難追。累日詳受薄知希向。因
求度脱。傳聞出家徳業勿高禪定。即而習
焉。三十許載師承靡絶。又聞念慧相須譬
諸輪翹。遂周尋聖教備嘗弘旨。冬夏業定
春秋博採。單衣節食見者發心。道志之倫往
往屯赴。因而結衆於箕山之陰。晝則斂容
默念。中夜昏塞爲衆説法。六時篤課不墜
清猷時説死觀各言其志。有云省約有
志泰甚。思曰。出家之人生已從縁死當自
任。豈勞人事送此枯骸。余必一期當自運
耳。時以爲未經疾苦。故得虚置其言。後覺
愈。財經兩日尋告衆曰。余其死矣。便
起躡履案行空屈除屏殘屍。入中加坐
發遣徒侶累以正命。處既森竦世號寒林。
衆不忍離經夜旁守。至明往觀端拱如故。
就觸其身方知已卒。春秋五十有五。即貞
觀十六年五月矣。因即而殮焉。
釋道綽。姓衞。并州汶水人。弱齡處俗。閭里
以恭讓知名。十四出家宗師遺誥。大涅槃
部偏所弘傳。講二十四遍。晩事瓉禪師。修
渉空理亟沾徽績。瓉清約雅素慧悟開天。
道振朔方升名晋土。綽禀服神味彌積歳
時。承昔鸞師淨土諸業。便甄簡權實捜酌
經論。會之通衢布以成化。克念縁數想
觀幽明。故得靈相潜儀有情欣敬。恒在汶水
石壁谷玄中寺。寺即齊時曇鸞法師之所立
也。中有鸞碑具陳嘉瑞事如別傳。綽般舟
方等歳序常弘。九品十觀分時紹務。嘗於
行道際。有僧念定之中見綽縁佛。珠數相
量如七寶大山。又覩西方靈相繁縟難陳。
由此盛徳日増榮譽遠。及道俗子女赴者彌
山。恒講無量壽觀。將二百遍。導悟自他
用爲資神之宅也。詞既明詣説其適縁。比
事引喩聽無遺抱。人各搯珠口同佛號。毎
時散席響彌林谷。或邪見不信欲相抗毀
者。及覩綽之相善。飮氣而歸。其道感物情
爲若此也。曾以貞觀二年四月八日。綽知
命將盡通告事相。聞而赴者滿于山寺。咸
見鸞*師在七寶船上。告綽云。汝淨土堂
成。但餘報未盡耳。並見化佛住空天華下
散。男女等以裙襟承得。薄滑可愛。又以
蓮花乾地而挿者七日乃萎。及餘善相不
可殫紀。自非行感備通。詎能會此乎。年
登七十忽然亂齒新生。如本全無歴異加
以報力。休健容色盛發。談述淨業理味奔
流。詞吐包蘊氣霑醇醴。并勸人念彌陀佛
名。或用麻豆等物而爲數量。毎一稱名便
度一粒。如是率之乃積數百萬斛者。並以
事邀結。令攝慮靜縁。道俗響其綏導。望
風而成習矣。又年常自業穿諸木欒子以
爲數法。遺諸四衆教其稱念。屡呈禎
具叙行圖。著淨土論兩卷。統談龍樹天親。
邇及僧鸞慧遠。並遵崇淨土明示昌言。文
旨該要詳諸化範。傳燈寓縣歳積彌新。傳
者重其陶鎣風神研精學觀。故又述其行
相。自綽宗淨業。坐常而西。晨宵一服鮮潔
爲體。儀貌充偉并部推焉。顧瞬風生舒顏
引接。六時篤敬初不缺行。接唱承拜生來弗
絶。纔有餘暇口誦佛名。日以七萬爲限。
聲聲相注弘於淨業。故得鎔鑄有識師訓
觀門。西行廣流斯其人矣。沙門道撫名勝之
僧。京寺弘福逃名往赴。既達玄中同其行
業。宣通淨土所在彌増。今有惰夫口傳攝
論。惟心不念縁境又乖。用此招生恐難繼
相。綽今年八十有四。而神氣明爽。宗紹存

釋明淨。密州人。少出家昧定爲業。潔志忠
恪謹厚澄肅。嘗居海畔蒙山。宴坐經數十
載。人莫測之也。後南遊東越天台諸山。禪
觀在懷無縁世習。而衣服繿縷動止適時。
同侶禪徒未之弘仰。山粒致絶。日至村中
毎從乞食。齎還中路値於群虎。皆張口閉
目若有*饑相。淨曰。吾經行山澤多矣。虎
兕無心畏之。今列于路旁。豈非爲食耶。
乃以匕抄飯内其口中。餘者對而噉盡。告
曰。知來食少輒濟自他。殊不副懷深用多
愧。明日乞食虎又如前。頻有此縁。同伴乃
異其度。晩爲山幽地濕。形報苦之還返海
隅。住蒙山側。内遵道觀外感潜通。令
遠流靈祇叶應。嘗値亢旱苗稼並枯。淫祀
之流妄祈邀請。雖加懇惻終不能致。淨曰。
可罷諸邪祷吾獨能降。遂結齋靜室。七日
平旦雲布雨施高下滂注。百姓利焉。戴之
若聖。貞觀三年。從去冬至來夏。六月迴然
無雨。天子下詔釋李兩門岳涜諸廟。爰及
淫祀普令雩祭。於時萬里赫然全無有應。
朝野相顧慘愴無頼。有潘侍郎者。曾任密
州。知淨能感以状奏聞。勅召至京令住祈
雨。告以所須一無損費。惟願靜念三寶
慈濟四生。七日之後必降甘澤。若欲酬徳
可國内空寺并私度僧並施其名得弘聖
道。有勅許焉。雖無供給而別賜香油。於
莊嚴寺靜房禪默。至七日向曉。問守衞者
曰。天之西北應有白虹。可試觀之。尋聲便
見。淨曰。雨必至矣。須臾雲合驟雨忽零。
比至日晡海内通洽。百官表奏皇上之功。
淨之陰徳全無稱述。新雨初晴農作並務。苗
雖出隴更無雨嗣。萎仆將死。設計無所。
左僕射房玄齡。躬造淨所請重祈雨。淨曰。
雨之昇降出自帝臣。淨有何徳敢當誠寄。
前許無報幽顯同憂。若循素請雨亦應致。
以事聞奏。帝又許焉。乃勅權停俗務合朝
受齋。淨乃依前靜坐。七日之末又降前澤
四民歡泰。遂以有年勅乃總度三千僧用
酬淨徳。其徴應難思厥相叵測也。但以京
輦諠雜性不狎之。請還本郷之茂勝寺。山
係業。竟不測其存沒云。同寺僧慧融。
亦以禪業見稱。山居服食呪水治病。勅召
入京亦住普光寺。二宮敬重禮遺相。接云」
釋慧熙。益州成都人。童稚出家善明篇韻。
文筆所趣宛而成章。與綿州震響寺榮智
齊名。倶爲沙彌。卓異翹秀。後與成都大石
寺沙彌道微。連韻賦詩。微有言隙。因即屏
絶人事栖心禪業。年登受具周聞經律。摘
採英華用爲賞要。攝論雜心精捜至理。尤
耽三論是所觀門。嘗難基法師塵識義。初
問以小乘。基以大乘通之。熙笑曰。大無不
攝。但失小宗。晩住州南空慧寺。立性孤貞
不群諸偶。弊於食息專想虚玄。一坐掩關
二十餘日。衆以不食既久。恐損身命。假以
餘詞曰。國家捜訪藝能甚急。今不食閉門。
世人謂聖。願息流言。可時處衆。熙懼矯飾
便開門進食。由是迄今將三十載。一身獨
立不畜侍人。一食而止不受人施。有講便
聽。夜宿本房。但坐床心兩頭塵合。自餘房
地惟有一蹤。餘並莓苔青絮衣服弊惡僅免
遮羞。冬則加納夏則布衣。以冬破*納懸
置梁上。有聞熙名就房參拜。迎逆接候累
日方見。時發幽問吐言高遠。預有元席
皆共憚之。年九十卒。今見在具諸聞覩
釋世瑜。姓陳氏。住始州。父母早亡。傭作取
濟。身形偉壯。長八尺三寸。希向佛理無由
自達。大業十二年。往綿州震響寺倫法師所
出家。一食頭陀勤苦相續。又往利州入籍住
寺。後入益州綿竹縣響應山。獨住多年。四猿
供給山果等食。有信士母家生者。負糧
送驚訝深山。常燒熏陸沈水香等。既還山
半路見兩人形甚青色状貌希世。負蓮華
蔗芋而上。云我供給禪師去也。然其山居
三年之中。食米一石七*斗。六時行道以猿
鳴爲候。初惟一泉後有三泉又出流
下。貞觀元年。夢有四龍來入心眼。既覺大
悟三論宗旨。遂往靈睿法師講下。所聞詞
理宛若舊尋。即而覆述。便往綿州住大施
寺。至十九年四月八日往崇樂寺。言話欲
遊方去。或有喩曰。只此寺者是諸方也。因
還大施本房。香氣滿室。坐處之地涌三金
錢。合衆尋香從瑜房而出。乃見*加坐手尚
執鑪。刺史劉徳威慶所未聞。作龕坐之。
三年不倒。春秋六十三矣
釋智聰。未詳何人。昔住楊都白馬寺。後住
止觀專聽三論。陳平後度江住楊州安
樂寺。大業既崩思歸無計。隱江荻中誦法
華經七日不*饑。恒有四虎遶之而已。不
食已來經今十日。聰曰。吾命須臾。卿須可
食。虎曰。造天立地無有此理。忽有一
年可八十。掖下挾船曰。師欲度江栖霞住
者。可即上船。四虎一時目中涙出。聰曰。救
危拔難正在今日可迎四虎。於是利渉往
達南岸。船及老人不知何在。聰領四虎同
至栖霞舍利塔西。經行坐禪誓不寢臥。衆徒
八十咸不出院。若有凶事一虎入寺大聲
告衆。由此驚悟毎以爲式。聰以山林幽遠
糧粒艱阻。乃合率楊州三百清信以爲米
社人別一石年一送之。由此山糧供給。道
俗乃至禽獸通皆濟給。至貞觀二十二年
四月八日。小食訖往止觀寺。禮大師影像
執鑪遍禮。又往興皇墓所禮拜。還歸本房
安坐而卒。異香充溢。丹陽一郭受戒道俗三
千餘人。奔走山服哀慟林野。時年九十九

釋僧徹。姓靳。河東萬泉人。性戒肅成專思出
俗。慈親鞠養未始遂之。既丁荼蓼乃遵前
志。樂行蘭若索居蒲坂。習平等觀行實言
法。四俗歸向承化連邑。有孤山者。一曰介
山。即介子推之故地也。其山陽介村是也。
遂依而結業。廕以石巖汲以下隰。積歳
崇道物莫不高之。各捨財力共營圖搆。
地本高險古絶源泉。念矜勞倦中宵軫結。晨
行巖險見如潤濕。以刃導之應手泉涌。
道俗聞此驚歎歸依。更廣其居重増擔宇。
秦州刺史房仁裕。表陳其事請立伽藍。下
勅許之。今之陷泉寺是也。公私榮慶請徹
以爲寺主。俯從物議遂乃從之。四方慕義
相顧依投門庭充&T055752;。及徐王部絳。寺又屬
焉。軒蓋來尋請居州邑。傾心盡禮厚供彌
隆。俄復還山却崇前業。性在慈仁弘濟
成務。所以群鳥食於掌上。宿雁翔於廡下。
年踰杖國未嘗痾瘵。忽告衆曰。吾將去矣。
食畢收衣結*加趺坐。顧命徒屬誡以清言。
並令出戸惟留一侍。告曰。夫識神託形寄
之煖氣。命盡身冷方可觸吾。告已冥目若
禪。久而尋視方知已絶。春秋七十有七。初
未終之前。三朝山樹通變白色。横雲如帶
絶望東西道俗奔赴制以心喪禮也。遷靈山
窟還依坐之。府縣官庶子來咸會。是日風清
景亮降以白花。六出淨榮如雪如氷。衣以
承之不久便散。三載之後猶存初坐。門人
爲之易簣。而衣服一無霑汚。乃就加
布。弟子等懷雙林右脇之教。抱兩楹負手
之歌。以爲相好像設。開含識之尊嚴。法慧
聲光寔超生之津濟。遂就京邑奉建高碑。
高一丈五尺。刻像書經兼叙言行。引還本
寺聚衆立之。度支尚書唐臨。昔住萬泉
賛承俗務。性行專信素奉歸依。後仕華省
常修供養。顧惟徳本便勒銘云
論曰。經不云乎。禪智相遵念慧攸發。神遊



覺觀惑使交馳。何以知其然耶。但由欲界
亂善性極六天。色有定業體封八地通爲
世結。愛味不殊。莫非諦集重輕。故得報居
苦樂。終是輪迴諸界。未曰缺有超生。且
據亂靜二縁。故略分斯兩位。然則三乘賢
聖。及以六邪諸道。將欲厭煩栖慮。莫不
依乎初定。良以心殊麁妙慧開通局。遂有
總斯一地得延邪正之機。自釋教道東
心學惟尠。逮*于晋世方聞睿公。故其序云。
慧理雖少。足以開神達命。禪法未傳。至
於攝縁繋想。寄心無地。時翻大論有渉禪
門因以情求廣其行務。童壽弘其博施。乃
爲出禪法要解等經。自斯厥後祖習逾繁。曇
影道融。厲精於淮北。智嚴慧觀。勤志於
江東。山栖結衆。則慧遠標宗。獨往孤征。則
僧群顯異。雖復攝心之傳時或漏言。而茂
績芳儀更開正級。不可怪也。逮于梁祖廣
闢定門。捜揚㝢内有心學者。總集楊都。
校量深淺自爲部類。又於鍾陽。上下雙建
定林。使夫息心之侶栖閑綜業。于時佛化
雖隆。多遊辯慧。詞鋒所指波涌相凌。至
於徴引蓋無所算。可謂徒有揚擧之名。
終虧直心之實。信矣。或有問曰。大聖垂教
正象爲初。禪法廣行義當修習。今非斯時。
固絶條緒其次不倫。方稱末法。乃遵戒之
行。斯爲極也。請爲陳之。因爲叙曰。原夫正
東設被在機縁。至於務道無時不契。然
教中廣叙信法兩徒。誠由利鈍等機。所以
就時分位。若能返源體道深厭諸有。學與
佛世其徳齊焉。故初千年爲正法也。即謂
會正成聖機悟不殊。第二千年依教修學。
情投漸鈍會理叵階。攝靜住持微通性旨。
然於慧釋未甚修明。相似道流爲象法
也。第三千年後末法初基。乃至萬年。定慧
道離但弘世戒。威儀攝護相等禪蹤。而心用
浮動全乖正受。故並目之爲末法也。善見
所述法住萬年。護持紹世斯蹤可録。若依
魔耶。時度千年不修靜觀。非通論也。約
相兩叙矛盾乖蹤。就縁判教各有其致。至
如世情煩掉人顯鋒奇。纔㩭攝持皆耽昏
漠。良由習熏既遠宗匠難常。即目易觀未
遑誠教。善見萬載亦是明規。准法具修義
無不獲。故論叙云。初五千年得三達智。後
五千但遵戒法。前據道法。理觀住持。故云
入聖。諒有從也後在事亂。相法住持。何能
入道。故言是也。若乃心水鼓浪。則世業難
成。想寂離縁。則理自清顯。涅槃叙定。豈不
然哉。故使聚落宴坐神仙致譏。空林睡臥
群聖同美。誠以託靜求心。則散心易攝。由
攝心故。得解脱也。成論明誥。斯可師之。
世有定學妄傳風教。同纒俗染混輕儀迹。
即色明空。既談之於心口。體亂爲靜。固形
之於有累。神用沒於詞令。定相腐於脣吻。
排小捨大獨建一家。攝濟住持居然乖僻。
智論所叙前傳具彰。頃世已來宗斯者衆。豈
不以力劣兼忘之道。神頓絶慮之郷乎。所
以託靜栖心。群籍皆傳其靈異。處喧攝
慮。今古未章其感通。信可依矣。高齊河
北獨盛僧稠。周氏關中尊登僧實。寶重之冠
方駕澄安神道所通制伏強禦。致令宣帝
擔負傾府藏於雲門。冡宰降階展歸心於福
寺。誠有圖矣。故使中原定苑剖開綱領。惟
此二賢。接踵傳燈流化靡歇。而復委辭林
野歸宴天門。斯則挾大隱之前蹤。捨無縁
之高志耳終復宅身龍岫。故是行藏有儀
耶。屬有菩提達摩者。神化居宗闡導江
洛。大乘壁觀功業最高。在世學流歸仰如市。
然而誦語難窮。厲精蓋少。審其慕則。遣蕩
之志存焉。觀其立言。則罪福之宗兩捨。詳
夫。眞俗雙翼。空有二輪。帝網之所不拘。愛
見莫之能引。靜慮籌此。故絶言乎。然而觀
彼兩宗。即乘之二軌也。稠懷念處清範可
崇。*摩法虚宗玄旨幽賾。可崇則情事易
顯。幽賾則理性難通。所以物得其筌。初同
披洗。至於心用壅滯惟繁云。之儔。差難述
矣。義當經遠。陶治方可會期。十住羅穀抑
當其位。褊淺之識隳惰之流。朝入禪門夕
弘其術。相與傳説謂各窮源。神道冥昧孰
明通塞。是知。慮之所及。智之所圖。無非
妄境惑心。斯是不能返照。其識浪執境縁
心。靜波驚多生定障。即謂功用定力所知。
外彰其説逞慢&T031753;惑。此則未閑治障。我
倒常行。他力所持宗爲正業。眞妄相迷卒
難通曉。若知惟心妄境不結。返執前境
非心所行。如此胥徒安可論道。有陳智璀。
師仰慧思。思寔深解玄微。行徳難測。璀亦
頗懷親定。聲聞于天。致使陳氏帝宗咸承
歸戒。圖像榮供逸聽南都。然而得在開弘
失在對治。宗仰之最世莫有加。會謁衡岳
方陳過隙。未及斷除遂終身世。隋祖創業
偏宗定門。下詔述之。具廣如傳。京邑西南
置禪定寺。四海徴引百司供給。來儀名徳咸
悉暮年。有終世者無非坐化。具以聞奏。帝
倍歸依二世纉暦。又同置寺。初雖詔募。終
雜講徒。故無取矣。當朝智覬。亦時禪望。鋒
辯所指靡不倒戈。師匠天庭榮冠朝列。
不可輕矣。至如慧越之捋虎鬚。道舜之
觀牛影。智通之感奇相。僧定之制強賊。節
操如鐵石。志概等雲霄。備彰後傳。略爲盡
美。又如慧瓉禪主。嘉尚頭陀行化晋趙。門
庭擁盛。威儀所擬無越律宗。神解所通法
依爲詣。故得理事符允有契常規。道有
窊隆固爲時喪。致延帝里沒齒亡歸。頃
有志超即承瓉胤。匡讃之徳乃跨先摸。弘
訓之規有淪其緒。故使超亡其風頽矣。觀
夫慧定兩級各程其器。皆同佛日無與抗
衡。然於祥瑞重沓預覿未然。即世恬愉天仙
叶衞誠。歸定學蓋難奪矣。頃世定士多削
義門。隨聞道。聽即而依學。未曾思擇扈背
了經。毎縁極旨多虧聲望。吐言來誚往往
繁焉。或復耽著世定謂習眞空。誦念西方
志圖滅惑。肩頸掛珠。亂搯而稱禪數。*納衣
乞食。綜計以爲心道。又有倚託堂殿遶
竭誠。邪仰安形苟*存曲計。執以爲是餘
學並非。氷想鏗然我倒誰識。斯並戒見二取
正使現行。封附不除用増愚魯。向若纔割
世網始預法門。博聽論經明閑慧戒。然後
歸神攝慮。憑准聖言動則隨戒策修靜則
不忘前智。固當人法兩鏡眞俗四依。達智
未知寧存妄識。如斯習定非智不禪則衡
嶺台崖扇其風也復有相迷同好聚結山
門。持犯蒙然動掛形網。運斤運刃無
種生。炊爨飮噉寧慚宿觸。或有立性剛猛
志尚下流善友莫尋正經罕讀。瞥聞一句
即謂司南唱言五住久傾十地將滿。法性
早見佛智已明。此並約境住心妄言澄靜。
還縁心住附相轉心。不覺心移故懷虚
託。生心念淨豈得會眞。故經陳心相飄鼓
不停。蛇舌燈焔住山流水。念念生滅變變常
新。不識亂念翻懷見網。相命禪宗未閑禪
字。如斯般輩其量甚多。致使講徒例輕
此類。故世諺曰。無知之叟。義指禪師。亂識
之夫。共歸明徳。返迷皆有大照隨妄普翳
眞科。不思此言互談名實。考夫定慧之務。
諒在觀門。諸論所陳良爲明證。通斯致也。
則離亂定學之功。見惑慧明之業。若雙輪之
遠渉。等眞俗之同遊。所以思遠振於清風。
稠實標於華望。貽厥後寄其源可尋。斯並
古人之所同録。豈虚也哉
續高僧傳卷第二十習禪終五







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唐釋道宣撰
習禪六本傳十三人
附見一人
  唐鄧州寧國寺釋惠祥傳一
京師大莊嚴寺釋曇倫傳二
蒲州仁壽寺釋普明傳三
蒲州栢梯寺釋曇獻傳四
秦州永寧寺釋無礙傳五
江州東林寺釋道暀傳六
荊州四層寺釋法顯傳七
荊州神山寺釋玄爽傳八惠普
蒲州救苦寺釋惠仙傳九
益州淨惠寺釋惠寛傳十
衞州霖落泉釋僧倫傳十一
京師西明寺釋靜之傳十二
丹陽沙門釋智巖傳十三
  釋惠祥。姓周。十五出家。頭陀乞食。默自禪
誦。不與衆同。人不知其道觀淺深。而高其
遠度。聽三論聞提婆護法之功莫辭開腹
之患。有心慕焉。遊諸法肆。見威儀不整者。
謂人曰。祥受戒後。住持此寺令入律行。年
十九染患三月。救療無徴。夜中宴坐歎曰。
大丈夫本欲以身從道於末法中摧伏非
法。如何此志未從爲病所困。將曉有一人
長丈餘。謂曰。但誦涅槃無愁不差。至旦即
誦三日便瘳。當年誦通卒其所望。進具聽
律鏡其文理。住寧國寺。常講四分及涅槃
經。所以護法維持不惜身命。諸有虧違望
風整肅大業末。夏中因食。口中得舍利。不
辯棄地。輒還在口。如是數四。疑是眞身。砧
槌不碎。遂聲鐘告衆。白黒咸集。祥涕泣焚
香願降威力。須臾放五色光。異香遍郭衆
覩希有。屠獵改業乃使市無肉肆。因與四
衆起浮圖。九級高百餘尺。今見在。然其
所食日止一餐。不問多少頓受不益。體貌
肥白。可長八尺有餘。行路不識莫不怪仰。
刺史李昇明至寺。怪異謂群官曰。此道人
膚容若此。日可應噉一羊。語訖覺手足不
隨。乘馬失御。諸官以實告之。便悔謝還復。
大使權茂行至鄧州。又怪。昇明曰。此大徳
非凡。具説往縁。茂不信。請將七日試以麁
食。而膚色更悦。茂愧伏悔先不信之罪。將
終手執經胡跪謂弟子曰。吾今逝矣。汝好
住持無令絶滅。又感異香盈郭。以大業末
年八月卒。春秋七十。氣命雖絶而胡跪執
經如初。遠近奔赴。見其卓然無不歎訝
釋曇倫。姓孫氏。汴州浚儀人。十三出家住
修福寺依端禪師。然端學次第觀。便誡倫
曰。汝繋心鼻端。可得靜也。倫曰。若見有心
可繋鼻端。本來不見心相。不知何所繋也。
咸怪其言。嗟其近學如何遠悟。故在衆末
禮悔之時隨即入定。大衆彈指心恒加敬。
後送鉢上堂。未至中路卓然入定。持鉢不
傾。師大深賞。異時告曰。令汝學坐先淨昏
情猶如剥葱。一一重重剥却然後得淨。倫
曰。若見有葱可有剥削。本來無葱何所剥
也。師曰。此大根大莖非吾所及。不敢役使。
進具已後讀經禮佛都所不爲。但閉房不
出。行住坐臥唯離念心以終其志。次知直
歳。守護僧物約勒家人曰。犬有別食莫與
僧粥。家人以爲常事。不用倫言。犬乃於前
嘔出僧粥。倫默不及之。後又語令莫以僧
粥與犬。家人還妄答云。不與。群犬相將於
僧前吐出粥以示之。於時道俗咸伏其敬
愼。又有義學論士諍來問者。隨言即遣無
所罣礙。仁壽二年獻后亡背。興造禪室召
而處之。還即揜關依舊習業。時人目之爲
臥倫也有興善粲法師者。三國論首無學。
不長。怪倫臥禪言問清遠。遂入房與語探
究是非。倫笑曰。隨意相審遂三日三夕法
樂不眠。倫述般若無底空華焔水無依無
主不立正邪本性清淨。粲乃投地敬之讃
歎。心路無滯。不思議乃如此也。倫在京師。
道俗請者相續。而機縁不一悟迷亦多。雖
善巧方便令其醒悟。然各自執見見我爲
是。故此妙理罕得廣流。有玄琬律師靜琳
法師。率門人僧伽淨等往來受法。如此衆
矣如魚子焉武徳末年疾甚。於莊嚴寺傍
看寂然。有問往生何處。答無盡世界。又便
寂然。僧伽以手尋其冷觸。私報人曰。冷觸
到膝四大分離亦應生苦。倫曰。此苦亦空。
問曰。捨報云何。報曰。我主四大鬪在已到
屈膝死後籧篨裹棄之莫作餘事。又曰。打
五更鐘未。報曰未少時維那打鐘。看之已
絶。年八十餘矣。諸門學等依言送於南山。
露骸散於中野。有鮑居士者名慈氏。弱年
背俗愛樂禪觀。生不妻娶形無飾華。親承
徳音調心養氣守閑抱。素承倫餘業五十
餘。年七十五矣
釋普明。姓衞氏。蒲州安邑人。十三出家。事
外兄道愻道會晋川。備如別傳。又
以明付廷興寺沙門童眞爲弟子。明抗志
住持以大法爲己任。性聰敏解冠儕流。講
聽相仍無法不學。周游肆席曾無住房。固
使勤而有功。經論滿抱。十八講勝鬘起信。
夙素聽之知成大器。進具已後專師涅槃
四分攝論。年二十四講涅槃。三十解攝論。
凡所造言賓主兼善。使夫妙義積散。出言
傳旨聲流遠近。大業六年。召入大禪定道
場。止十八夏。名預上班。學功所位。四事既
備不闕二嚴。武徳元年。桑梓傾音欣其道
洽。以事聞上。有旨令住蒲州仁壽寺。鎭長
弘道無憩寒暄晝談夜坐語默依教。心神
爽迅應對雲雨。曾未聞經一披若誦。斯則
宿習博聞故能若此。不可比擬也。日常自
勵戒本一遍般若金剛二十遍。六時禮懺
所有善根迴向淨土。至終常爾。凡造刻檀
像數十龕。寫金剛般若千餘部。請他轉五
千餘遍。講涅槃八十餘遍。攝論勝鬘諸經
論等。遍數難紀。以年月終于住寺。春秋八
十有六。有弟子義淹。戒潔清嚴見知可領。
乃遷葬蒲坂東原。鑿穴處之。樹碑其側
釋曇獻。姓張。京兆始平人。少事昌律師。昌
虞郷賈氏。淨行無玷精誠有聞。股肱之地
咸所宗仰。所居谷口素有伽藍。因此谷名
遂題寺目爲靜林寺也。昌師攝念經行常
志斯所。周武道喪隳壞仁祠。昌與俗推移
而律儀無缺。隨文御㝢重啓法筵。百二十
僧釋門創首。昌膺此選也。仍僧別度侍者
一人。獻預其位。住大興善。昌後言歸故里。
悲瘞靈儀。掘出莊嚴。一佛興世。博修院宇
延緝殿堂。緇素翹誠始欣有奉。彫造未畢
而昌遷逝。族人百數仰慨尊容。以爲法儀
雖歿神足猶在。祈請續功便從來意。遂移
仁壽而經營之。故得棟宇高華不日而就。
兩寺圍繞四部歸依。州司以靜林仁壽已
偃慈風。栢梯淨土未霑甘露。遂屈知栢梯
寺任。俯從物議。又之斯位。釋網斯張萬目
咸擧。仁洽開務有漏天舟。衆侶弘之大小
齊美。以貞觀十五年正月微疾。至十五日
旦便曰。須向靜林。至卯時乃有非常雲霧。
遺形於栢梯山東南山頂。其夜大放光明
形如華蓋。四照遠近迄于三夕。經旬其屍
爲靜林寺側諸信士潜竊神柩寘于靜林南
山之頂。栢梯初不知也。於彼山頂兩夜續
放神光。始詳其故。兩處交競九載于茲。縁
州歴縣紛黷不息。豈非通幽洞理。致茲靈
感。深慈博惠戀結衆情者乎。弟子等勒銘
山阿。敢告惟遠
釋無礙。姓陳氏。有晋永嘉。中原喪亂。南移
建業。父曠梁元帝徴蕃學士。以承聖元年
礙生成都。神姿特異知有濟器。九歳便能
應對。十歳入學隨聞不忘。入長安遇姚秦
道安法師。安與語怪其意致。勸令出家。
即依言欣喜。令誦太子瑞應經。思尋聖跡
哀泣無已。天和三年。周武皇后入朝。投名
出家先蒙得度。雖有弱冠戒操逾嚴。建徳
三年。法門大壞隨縁陸沈。乃値泥塗情逾
氷王。開皇開法即預捜揚。便住永寧。於齊
大徳超法師所聽智度論。一聞教義神思
豁然。財食頓清形心倶遣。又入長安學十
地阿毘曇等。時休法師於興善寺命講大
論。辯析分明義端無擁。然於文句頗滯弘
通。因誦本文獲六十卷。因抱心疾奬衆斯
睽便還秦隴。開皇十年。總管河間王。特屈
寺任統御遺法。大業二年。召入洛陽。於四
方館刊定佛法。後還永寧依前綱理。大業
五年。煬帝西征。躬受勞問賜綵二百段。十
三年州破入京住莊嚴寺。衆以素知寺任
識達機縁還欲請之。任非所好。以武徳八
年還返故寺。以無相觀而自調伏。貞觀十
九年二月二十八日。無疾而終。春秋九十
四。道俗哀慟。若喪厥親焉
釋道暀。姓周。汝南人。幼而精確。希志尚
聞。古跡勝人心願齊之。負笈金陵。居高座
寺聽阿毘曇心妙達關鍵。非其好也。欽匡
山遺軌毎逸言前。隋開皇十二年。依大將
軍周羅侯。遠屆廬岳止東林精舍。心願匿
迹無事音塵。山寺法擁勸引非一。遂不拒
命弘道度人。修建僧坊四時無絶。隋季寇
擾華戎薦臻。奬撫門徒如初不替。貞觀二
年九月。身示有疾。曾未淶旬。忽有大星天
墮正在西閣大水池中。照朗山谷逾千炬
火。二十三日。僧正中食謂弟子曰。僧食訖
未。答曰未竟。又曰。且喚上座來。依言既
至。委以後事跏坐而卒。諸殿閣門一時自
開。異香滿寺七日便歇。年八十二矣釋法
顯。姓丁氏。南郡江陵人。十二出家。四層寺
寶冥法師服勤累戴諮詢經旨。有聞欲界
亂地素非道縁。既已生中如何解網。冥曰。
衆生並有初地味禪。時來則發。雖藏心種
歴劫不亡。有覬禪師者。荊楚禪宗。可往師
學。會覬隋煬徴下迴返上流。於四層寺大
開禪府。徒侶四百蔚爾成林。遂依座筵聞
所未悟。但夙有成惠通冠玄蹤。霜鐘暫扣
已傳秋駕。覬師去後。更求明智成彦習皓
等諸師。皆升堂覩奧。盡汿磨之思。及將冠
具歸依皓師。誨以出要之方。示以降心之
術。因而返谷靜處閑居。二翼之外一無受
畜。屬炎靈標季薦羅戎火。餒殘相望衆侶
波奔。顯獨守大殿確乎卓爾。旦資蔬水中
後絶漿。賊毎捜求莫之能獲。自非久入慈
室已抽毒箭。焉能忍茲疲苦。漏此凶威。自
爾宴坐道安梅梁殿中三十餘載。貞觀之
末乃出別房斯則追善吉之息嫌。蹈空生
之祕行也。此堂有彌勒像。并光趺高四十
尺。八部圍繞。彌天之所造也。其寶冠華帳
供具經臺。並顯所營。堂中五燈晝夜不絶。
忽一燈獨熾焔高丈餘。又一夜著五色衣
人。持一金瓶來奉。又夢見一僧威容出類。
曰可往鄿州見信禪師。依言即往雙峯更
清定水矣。而一生染疾並信往業。受而不
治。衣食節量柔順強識。所住之寺。五十餘
年。足不出戸。永徽三年十二月八日。夢身
坐寶殿授四衆戒。因覺漸疾。至四年正月
十一日午時遷化。時年七十有七。顯以昨
日申時自能起止神彩了亮。踞禪床盥浴
剃髮。就床跏坐儼然便絶。其月十七日葬
于大明寺之北原。未終之前。門人見室西
壁大開白光遍滿。夜有白雲亘屋南北。二
道堂中佛事並搖動。明日方絶。自終及葬
嶷然匡坐。合境道俗奔湊凄零。荊州都督
紀王。夙傳歸戒欽仰清暉。命右記室郭瑜。
銘之于彼
釋玄爽。姓劉。南陽人。早修聰行見稱郷邑。
弱冠成婚。妻少而美。然爽貞誠清拔志高
蹈。視如革嚢。情逾厭離。既無所偶棄而入
道。遊習肆道有空倶渉。末聽龍泉寺璇法
師。欣然自得。覃思遠詣頗震時譽。又往鄿
州信禪師所。伏開請道亟發幽微。後返本
郷唯存攝念。長坐不臥繋念在前。時本邑
沙門藹明稜法等。並禪府名宗。往結投分。
以永徽三年十月九日。遷神山谷。時襄部
法門寺沙門惠普者。亦漢陰之僧傑也。研
精律藏二十餘年。依而振績風霜屡結。七
衆齊肅屬城挹歸。晩專入定門廓銷事惱。
紀王作鎭。將修追聖廢寺綱總須人。衆擧
於普。王深賞會。又楚俗信巫殺爲淫祀。普
因孚化比屋崇仁。又修明因道場凡三十
所。皆盡輪奐之工。仍彫金碧之飾。以顯慶
三年終於本寺。春秋八十
釋惠仙。姓趙。河東蒲坂人。幼懷出俗。縁故
淹留。年登不惑方果前願。既出家後隨方
問津。雖多渉獵。然以華嚴涅槃二部。爲始
卒之極教也。迄於暮齒耽味逾深。謂人曰。
斯之二寶全如意珠。無忽忘而暫捨也。所
以執卷自隨有若雙翼。或有言晤披而廣
之。住處衝要九衢都會。百疾相投萬禍憑
救。而仙慈善根力無假多方。但令念佛無
往不濟。由是蒙祐遐邇傾心。寺有大像製
過十丈。年載既久埃塵是生。棟宇頽落珠
璣披散。遂控告士俗更締構之。雖淹星律
大造云就。爾後年漸遲暮。夢僧告曰。卿次
冬間必當遷化。可早運行應得延期。便如
常業不以爲慮。至九月中微覺不愈。知終
在近。告侍人曰。吾出家有年。屡受菩薩戒。
今者更欲受之。召諸大徳並不赴命。乃曰。
大徳但自調耳。何名度人。又曰。但取戒本
讀誦訖。自慶潜然而止。入夜有異天仙星
布前後。高談廣述乍隱乍顯。合寺聞見。或
見佛像來入房者。日次將午。忽起坐合掌
召衆人曰。大限雖多小期一念。並好住。願
與諸衆爲歴劫因縁。遂臥氣絶。年七十五。
即永徽六年十一月十七日也。道俗哀之
雲布原野。寺有亘禪師。頴脱當時有聲京
洛。行彌勒願生在四天。覩仙行業感徴。告
衆曰。必見慈氏矣。若乖斯者。何能禎應若
是乎
釋惠寛。姓楊氏。益州綿竹孝水人父名瑋。
元是三洞先生五經博士。崇信道法無敦
釋教。所以綿梓益三州諸俗。毎歳率送租
米投於瑋。令保一年安吉。皆與章符而去。
而車馬擁門如市。初時瑋妻懷孕。心性改
異辛鯹惡厭。乃生一女名爲信相。性好間
靜無縁嗜慾。後又懷姙。身極安隱恒有異
相。及其生也母都不覺。忽然自出都無惡
露。然有異香。又不啼叫。乃至有識未曾糞
穢淋席。父母抱持方乃便利。即寛身也。而
臂垂過膝。性恒香潔不近腥臊。年五六歳
與姉信相於靜處坐禪。二親怪問。答曰。佛
來爲説般若聖智界入等法門。共姉評論
法相。父是異道不解其言。附口録得二百
餘紙。有龍懷寺會師。聞有奇相至其所父
以示之。會曰。並合佛經無所參錯。有異禪
師不知何來。於淨慧寺入火光三昧。召彼
女來。及至不入。云是火聚。禪師曰。何不以
水滅之。女即作水觀。滅火而入。禪師驗知
深入諸定。勸令出家。父母受娉。及婿家不
許。諸道俗官人爲出財贖之。因有度次姉
與寛身倶時出家。時隨蜀王秀在益。請入
城内。妃爲造精舍。鎭恒供養。嘗出於路。人
有疑者。尼召來曰。莫於三寶所生異心。自
受罪苦。彼人悔過。有造功徳須物者。燒香
祈請掘地獲金無不充足。斯事非一。至於
食飮欲食便食。不食乃經歳序。時人目之
聖尼。即今本寺猶號聖尼寺也。寛年十三
常樂獨坐。面無怒相言常謙下。依空慧寺
胤禪師龍懷寺會闍梨所。隨聞經律。一覽
無遺。未聞之經曾不知義。有難問者皆爲
通之。初造龍懷寺。會有徒屬二百餘人。並
令在役。唯放於寛。有怨及者。會曰。斯人是
吾本師。何得使作。昔周滅法。依相禪師隱
于南山。及隋興教辭師還蜀。嘗受囑云。汝
還蜀土大有徒衆。有名惠寛。可將攝也。我
憶此事。計師死日當寛受生。無得致怪。自
爾在山依閑業定。年三十還綿竹教化四
遠。聞名見形並捨邪歸正。其俗信道。父母
皆道歸佛。捨宅爲寺。于今見在。綿竹諸村
皆爲立寺。堂殿院宇百有餘所。修營至今。
年常大齋道俗咸會。正月令節。成都寺七
十縣。競迎供待。有大功徳須得經營。但請
寛至施物山積。貞觀中有僧名策。持呪有
驗。於洛縣忽死見閻王。曰比獄中罪人多。
應爲誦呪。并請寛師講地獄經。從此得穌。
經月不作。復更悶絶。閻王大怒。命牛頭使
打鐘子百下。我令誦呪講經。爲衆生故何
不作。策穌已即從洛縣往綿竹三十里。未
至疲臥。忽有異旋風。吹起須臾至寛所。正
集轉經。告策曰。昨所住處大爲勞苦。爲衆
生者不得辭苦。即令策登坐誦呪。大衆
聞皆流汗。寛仍集衆講地獄經。貞觀二十
年。綿竹宋尉云。我不信佛。唯信周孔。然我
兩度得佛力。一爲人在門側小便。置佛便
止。一爲冬月落水。燒木佛自炙。寛聞之致
書曉喩。宋曰。此道人徴異者。當試有靈不。
取書名處用拭大便。當即糞門裂脚起不
得。自唱我死。即召寛來。雖悔過造經像。盈
月便卒。什邡縣陳家捨邪信佛。以竹園爲
寺。寛指授分齊。爾許可爲僧院。中間一分
堪立佛堂。即斷一竹上竪標云。此分齊處
欲造佛寺。當時生竹自乾。佛堂斷竹泉水
上涌。尋掘數尺獲大石。石下金瓶舍利七
粒。寛禮拜更請。遂放光乃盛滿合。四遠又
集寺今見在。永徽四年夏六月二十五日。
春秋七十卒於淨慧寺。未終一月。有五百
神人長丈餘服天衣。持華香及紫金華臺。
從西方來迎。寛辭不堪。發遣令去。又於終
日。放羊從市向房悲數十聲。至夜索水沐
浴新衣跏坐執爐已。命打無常鐘。聲遍郭
聞。合郭咸集。曰闍黎涅槃去。空中哭聲。寺
内光明莫測其來。道士等謂言燒守。驚走
來寺。乃知其非。自此入定。氣盡乃知永逝。
寺内三橋。一當寛房堂。夜梁折聲震寺内。
明旦官人道士咸來。慟哭。寺中蓮池。池水
忽乾。紅蓮變白。寺中大豫樟樹三四人圍。
忽自流血。血流入澗。澗水皆赤。月餘方息。
又十七級塼浮圖高數十丈。裂開數寸。又
有雙鵝不知何來。向靈鳴叫伏地不去。葬
時隨送出郭失之。往無爲山。去寺二十里。
黒雲團空隨行注雨。草木隨靡至山方散。
葬後縣内道俗。七歳已上著服泣臨。如是
三年。爾後至今凡設會家。皆設兩座。一擬
聖僧。一擬寛也。今猶獲供送本寺。靈相在
山瑞坐如在。自初至今竟無蟲血汚穢朽
腐之相。斯則豈非不退菩薩身無萬戸蟲
耶不然何以若此
釋僧倫。姓呂氏。衞州汲人。祖宗諸州刺史。
父詢隋初穆陵太守。未孕之初二親對坐。
忽有梵僧秀眉皓首。二侍持幡在其左右。
曰願爲母子。未審如何。即禮拜之揮忽失
所。因爾有娠。四月八日四更後生。還見二
幡翊其左右。兼有異香。産訖不見。五歳已
後迄於終亡。恒自目見白光滿屋。齊武平
九年。與父至雲門寺僧賢統師珉禪師所。
受法出家。時年九歳。二師問其相状。答以
白光流臉二幡夾之。歎曰。子眞可度。因而
剃落。周武平齊。時年十六。與賢統等流離
西東。學四念處誦法華經。至開皇初方興
佛法。雲門受具。時年二十三。又於武陽理
律師所聽始半夏。見五色光如車輪照倫
心上。衆並同見。即於光中禮五十三佛。猶
未滅更禮三十五佛。光乃收隱。又與方願
二師。入黒山太行諸山。行蘭若二十餘年。
大業末。賊徒起。領門人至衞州隆善寺。仍
爲僞夏竇建徳齊善行等請知僧事。武徳
五年。大統天下。入太行抱犢山。教徒學念
處法。由是四方負笈。山路成蹊。貞觀四年。
衞州刺史裴萬頃。與諸官人請令下山。日
日受戒大有弘利。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
十三日四更。忽告門人。吾夜中於諸法得
解脱。謂成無學。不謂天帝等迎。言已而絶。
將殯於山。而哀慟不止。天極清朗。無雲而
降細雨。衆咸異焉。時年八十五矣
釋靜之。姓趙。雍州高陵人。父母念善絶無
息胤。祈求遍至而無所果。遂念觀音旬内
有娠。能令母氏厭惡欲染辛腥永絶。誕育
之後。年七八歳樂阿彌陀觀。依文修學隨
位並成。行見美境骨觀明淨。性樂出家。既
有一子誓而不許。隨父任蜀不久崩亡。意
欲爲父焚身報徳。有一賢人引金剛般若
云。捨身不如持經。乃迴心剃剪用伸罔極。
一入法門翹誠逾厲。隨聽經律而意在定
門。後從江禪師習觀。而威容端雅。見者發
心。貞觀初。隱益部道江彭門山光化寺。一
十餘載。常坐茅宇不居僧房。四方集者二
百餘人。六時三業不負光景。又別深隱入
靈巖山。大虫爲偶無所驚擾。利州道禪師。
素交既久。請入劍閣北窮腹山。徒侶十餘。
齎米四石。恰至夏竟一石未盡。小時鼻患
肉塞。百方無驗。有僧令誦般若多心萬遍。
恰至五千肉鈴便落。行至秦州被毒蛇螫。
苦楚叵言。以觀行力便見善境。自然除滅。
後遇疾苦依前得差。乃撰諸家觀門以爲
一卷。要約精最後學重之。顯慶三年。召入
西明。別立禪府。利州本寺。桂樹忽凋胡桃
自拔。佛殿無故北面仰地尊儀不損。斯亦
徳動幽靈爲若此也。以顯慶五年春三月
二十七日。右脅而終於西明。春秋五十七

釋智巖。丹陽曲阿人。姓華氏。在童丱日謂
人曰。世間但競耳目之前。寧知死生之際。
郷里異之。知有遠度也。及弱冠。雄威武略
智勇過人。大業季年豺狼競逐。大將軍黄
國公張鎭州。揖其聲節屈掌軍戎。奏策爲
虎賁中郎將。雖身任軍帥。而慈弘在慮。毎
於弓首挂漉嚢。所往之處漉水養蟲以爲
常事。及僞鄭之在東都。黄公襲行征伐相
陣。鬪將應募者多。黄公曰。非華郎將無以
御之。僞鄭大將人馬具全。按轡揚鞭以槍
剟地。厲聲曰。若能拔得方共決焉。巖時跨
馬徐來。以腋挾槍而去。次巖以槍剟地。彼
搖再三不動。乃下馬交刃。遂生擒之。巖反
刀截其頸曰。吾誓不斷命。且施君頸。乃放
之。武徳四年。從鎭州南定淮海。時年四十。
審榮官之若雲。遂棄入舒州&T010163;公山。從寶
月禪師披緇入道黄公眷戀追徴。答曰。以
身訊道誓至薩雲。願特捨恕無相撓擾。既
山藪幽隱蘭若而居。豺虎交横訓狎無恐。
忽見異僧身長丈餘。姿容都雅言音清朗。
謂曰。卿已八十。一生出家宜加精進。言訖
不見。蒙此幽屬精勵晨昏。一切世間如幻
如夢。一時坐定正在谷中。山水暴長形將
欲沒。熙怡端坐嶷然便退。獵者問曰。身命
可重何不避耶。答曰。吾本無生安能避死。
獵者悟之。所獲並放。故山中飛走依託附
焉。昔同軍戎有睦州刺史嚴撰衢州刺史
張綽麗州刺史閭丘胤威州刺史李詢。聞
巖出家在山修道。乃尋之。既矚山崖竦峻
鳥獸鳴叫。謂巖曰。郎將癲邪。何爲住此。答
曰。我癲欲醒君癲正發。何由可救。汝若不
癲。何爲追逐聲已規度榮位。至於清爽都
不商量。一旦死至荒忙何計。此而不悟非
癲如何。唯佛不癡自除階漸。貞觀十七年。
還歸建業依山結草性度果決。不以形骸
爲累。出處隨機請法。僧衆百有餘人。所在
施化。多以現事責。覈竟之心周通。故俗聞
者毛竪零涙。多在白馬寺。後往石頭城癘
人坊住。爲其説法。吮膿洗濯無所不爲。永
徽五年二月二十七日。終於癘所。顏色不
變伸屈如恒。室有異香經旬。年七十八矣。
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續高僧傳卷第二十六
  唐釋道宣撰
  習禪六之餘本傳七人
附見二人
  唐衡岳沙門釋善伏傳十四
代州照果寺釋解脱傳十五普明
僧奣
潤州牛頭沙門釋法融傳十六
衞州霖落泉釋惠方傳十七
揚州海陵正見寺釋法嚮傳十八
鄿州雙峯山釋道信傳十九
江漢沙門釋惠明傳二十
  釋善伏。一名等照。姓蒋。常州義興人。生即
白首。性知遠離。五歳於安國寺兄才法師
邊出家。布衣蔬食日誦經卷。目覩七行
一聞不忘。貞觀三年。竇刺史聞其聰敏追
充州學。因爾日聽俗講夕思佛義博士責
之。對曰。豈不聞乎。行有餘力所以博觀。如
不見信請問前聞。乃試之一無所滯。重爲
聯類佛教兩用疎通。於是學館傾首。何斯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92 593 594 595 596 597 598 599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