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續高僧傳 (No. 2060_ 道宣撰 ) in Vol. 50

[First] [Prev+100] [Prev] 425 426 427 428 429 430 431 432 433 434 435 436 437 438 439 44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060

續高僧傳序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原夫至道無言。非言何以範世。言惟引
行。即行而成立言。是以布五位以擢聖
賢。表四依以承人法。龍圖成太易之漸龜
章啓彜倫之用。逮乎素王繼轍前修擧其
四科。班生著詞後進弘其九等。皆所謂化
道之恒規。言行之權致者也。惟夫大覺之照
臨也。化敷西壤迹紹東川。踰中古而彌新。
歴諸華而轉盛。雖復應移存沒法被澆淳。
斯乃利見之康莊。缺有之弘略。故使體道欽
風之士。激揚影響之賓。會正解而樹言。
扣玄機而即號。並徳充宇宙。神冠幽明。
象設煥乎丹青。智則光乎油素。固以詳
諸經部。誠未纉其科條。竊以葱河界於剡
洲。風俗分於唐梵。華胥撰列非聖不據。其
篇則二十四依付法之傳是也。神州所紀賢
雜。其題引則六代所詳群録是也。然則
統斯大抵。精會所歸。莫不振發蒙心網
羅正理。俾夫駘足九達。貴蹤望而可尋。徇
目四馳。高山委而仰止。昔梁沙門金陵釋寶
唱撰名僧傳。會稽釋惠皎撰高僧傳。創發
異部品藻恒流。詳覈可觀華質有據。而
&T074140;呉越叙略魏燕。良以博觀未周。故
得隨聞成采。加以有梁之盛明徳云繁。薄
五三數非通敏。斯則同世相侮。事積由
來。中原隱括未傳簡録。時無雅贍誰爲
之。致使歴代高風颯焉終古。余青襟之歳。
有顧斯文。祖習乃存經綸攸闕。是用憑諸
名器竚對殺青。而情計栖遑各師偏競。逖
聽成簡載紀相尋。而物忌先鳴藏舟遽往。徒
懸積抱終擲光陰。敢以不才輒陳筆記。
引踈聞見即事編韋。諒得列代因之更爲
冠冕。自漢明夢日之後梁武光有已前。代
別釋門咸流傳史。考酌資其故實。刪定節
其先聞。遂得類纉前驅昌言大寶。季世情
縶量重聲華。至於鳩聚風猷。略無繼緒。惟
隋初沙門魏郡釋靈裕。儀表綴述有意弘方。
撰十徳記一卷。偏叙昭玄師保。未奧廣嗣
通宗。餘則孤起支文。薄言行状。終亦未馳
高觀。可爲長太息矣。故霑預染毫之客。
莫不望崖而戻止。固其然乎。今余所撰。恐
墜接前緒。故不獲已而陳之。或博諮先
達。或取訊行人。或即目舒之。或討讎集傳。
南北國史附見徽音。郊郭碑碣旌其懿徳。皆
撮其志行擧其器略。言約繁簡事通野素。
足使紹胤前良允師後聽。始岠梁之初
運。終唐貞觀十有九年。一百四十四載。包
括岳涜歴訪華夷。正傳三百四十人。附見
一百六十人。序而伸之。大爲十例一曰譯
經。二曰解義。三曰習禪。四曰明律。五曰護
法。六曰感通。七曰遺身。八曰讀誦。九曰興
福。十曰雜科。凡此十條。世罕兼美。今就其
尤最者。隨篇擬倫。自前傳所叙。通例已
頒。迴互抑揚。寔遵弘撿。且夫經*道兩術。
掩映於嘉苗。護法一科。綱維於正網。必附
諸傳述。知何績而非功。取其拔滯宏規。
固可標於等級。餘則隨善立目。不競時
須。布教攝於物情。爲要解紛靜。節總歸
末第。區別世務者也。至於韜光崇岳
朝宗百靈。秀氣逸於山河。貞槩銷於林薄。
致有聲諠玄谷神遊紫煙。高謝於松喬。
俯眄於窮轍。斯皆具諸別紀。抑可言乎。或
復匿迹城闉。陸沈浮俗。盛業可列。而吹嘘
罕遇。故集見勣風素。且樹十科。結成三帙
號曰續高僧傳。若夫捜擢源泒。剖析憲章。
組織詞令。琢磨行業。則備于後論。更議
而引之。必事接恒篇。終成詞費。則削同
前傳。猶恨逮于末法。世挺知名之僧。未覿
嘉猷有淪典籍。庶將來同好。又塵斯意




續高僧傳卷第一
譯經篇初 本傳六人 附見二十七人
  梁揚都正觀寺扶南沙門僧伽婆羅傳一
 曼陀羅
僧法
 木道賢
道命
梁揚都莊嚴寺金陵沙門釋寶唱傳二梁武
 僧朗梁簡文
僧昭
魏北臺石窟寺恒安沙門釋曇曜傳三
魏南臺永寧寺北天竺沙門菩提流支傳四
 常景
楊衒之
 李廓
曇顯
 寶意
智賢
 覺定
法希
 法場
藏稱
 智希
陳南海郡西天竺沙門拘那羅陀傳五高空
徳賢
 
陳揚都金陵沙門釋法泰傳六
愷 曹毘
敫 道尼
僧伽婆羅。梁言僧養。亦云僧鎧。扶南國人
也。幼而頴悟。早附法津。學年出家。偏業阿
毘曇論。聲榮之盛有譽海南。具足已後廣
習律藏。勇意觀方樂崇開化。聞齊國弘
法。隨舶至都。住正觀寺。爲天竺沙門求那
跋陀之弟子也。復從跋陀研精方等。未盈
炎燠博渉多通。乃解數國書語。値齊暦亡
墜道教凌夷。婆羅靜潔身心外絶交。故擁
室栖閑養素資業。大梁御㝢搜訪術能。以
天監五年。被勅徴召於楊都壽光殿華林園
正觀寺占雲館扶南館等五處傳譯訖十七
年。都合一十一部。四十八卷。即大育王經。
解脱道論等是也。初翻經日。於壽光殿武
帝躬臨法座筆受其文。然後乃付譯人盡
其經本。勅沙門寶唱慧超僧智法雲及袁曇
允等。相對疏出。華質有序不墜譯宗。天子
禮接甚厚。引爲家僧。所司資給道俗改觀。
婆羅不畜私財。以爲嚫施成立住寺。太
尉臨川王宏。接遇隆重。普通五年因疾卒于
正觀。春秋六十有五。梁初又有扶南沙門曼
陀羅者。梁言弘弱。大齎梵本遠來貢獻。勅
與婆羅共譯寶雲法界體性文殊般若經三
部合一十一卷。雖事傳譯未善梁言。故所
出經文多隱質。時有居士木道賢。以天監
十五年獻優婁頻經一卷。文既尠具。不
辯來由。又有太學博士江泌女僧法者。小
年出家有時靜坐。閉目誦出淨土妙莊嚴
等經。始從八歳終於十六。總出三十五卷。
天監年中在華光殿。親對武帝誦出異經。
楊都道俗咸稱神授。若驗佛經斯唯宿習
未可餘談竊尋外典。生知者聖。學知者次。
此則局談今身昧於過往耳。若不然者。何
辨内外賢聖淺深之通塞哉。如前傳曇
諦之憶書鎭。近俗崔子之念金環。代有
斯蹤。定非外託。逮太清中。湘東王記室虞
敬。學周内外。撰内典傳要三十卷。該
羅經論。條貫釋門。諸有要事備皆收録。頗
同皇覽類苑之流。渚宮陷沒便襲染衣。更
名道命。流離關輔亦有著述。云
釋寶唱。姓岑氏。呉郡人。即有呉建國之舊
壤也。少懷恢敏清貞自蓄。顧惟隻立勤田
爲業。資養所費終於十畝。至於傍求。傭書
取濟。寓目流略便能強識。文采鋪贍義理
有聞。年十八。投僧祐津師而出家焉。祐江
表僧望多所製述。具如前傳紀之。唱既始
陶津。經律諮禀。承風建徳有聲宗嗣。住莊
嚴寺。博採群言酌其精理。又惟開悟
俗。要以通濟爲先。乃從處士顧道曠呂僧
智等。習聽經史莊易。略通大義。時以其遊
渉世務。謂有俗志。爲訪家室執固不迴。將
及三十天廕即崩。喪事云畢。建武二年擺
撥常習。出都專聽。渉歴五載又中風疾。會
齊氏云季。遭亂入東。遠至閩越。討論舊業。
天監四年便還都下。乃勅爲新安寺主。帝以
時會雲雷遠近清晏。風雨調暢百穀年登。豈
非上資三寶中頼四天下藉神龍。幽靈叶
賛方乃福被黔黎焯茲厚徳。但文散群部
難可備尋。下勅。令唱總撰集録以擬時要。
或建福禳災。或禮懺除障。或饗接神鬼。或
祭祀龍王。部類區分近將百卷。八部神名以
爲三卷。包括幽奧詳略古今。故諸所祈求
帝必親覽。指事祠祷多感威靈。所以五十許
年。江表無事兆民荷頼。縁斯力也。天監七
年。帝以法海浩汗淺識難尋。勅莊嚴僧旻。
於定林上寺。纉衆經要抄八十八卷。又勅
開善智藏纉衆經理義。號曰義林。八十卷。
又勅建元僧朗。注大般涅槃經七十二卷。並
唱奉別勅。兼賛其功。綸綜終始緝成部帙。
及簡文之在春坊。尤耽内教。撰法寶聯
二百餘卷。別令寶唱綴紕區別。其類遍略
之流。帝以佛法沖奧近識難通。自非才學
無由造極。又勅唱自大教東流。道門俗士。
有叙佛理著作弘義。並通鳩聚。號曰續法
輪論。合七十餘卷。使夫迷悟之賓見便歸信。
深助道法無以加焉。又撰法集一百四十
卷。並唱獨斷專慮。纉結成部。既上親覽。
流通内外。十四年。勅安樂寺僧紹。撰華林
佛殿經目。雖復勒成未悏帝旨。又勅唱重
撰。乃因紹前録。注述合離甚有科據。一帙
四卷。雅悏時望。遂勅掌華林園寶雲經藏。
捜求遺逸皆令具足。備造三本以用供
上。縁是又勅撰經律異相五十五卷。飯聖僧
法五卷。帝又注大品經五十卷。于時佛教隆
盛。無徳稱焉。道俗才筆互陳文理。自武
帝膺運。時三十有七。在位四十九載。深以
癊早傾。常懷哀感。毎歎曰。雖有四海之
尊。無由得申罔極。故留心釋典。以八部
般若爲心良。是諸佛由生。又即除災滌累
故。收採衆經躬述注解。親臨法座講讀敷
弘。用此善因崇津靈識。頻代二皇。捨身爲
僧給使。洗濯煩穢仰資冥福。毎一捨時地
爲之震。相繼齋講不斷法輪。爲太祖文皇。
於鍾山北澗。建大愛敬寺。糺紛協日臨睨
百丈。翠微峻極流泉灌注。鍾鯨遍嶺&MT00258;
乘空。創塔包巖壑之奇。宴坐盡林泉之邃。
結構伽藍同尊園寢。經營彫麗奄若天宮。
中院之去大門。延袤七里。廊廡相架簷霤臨
屬。旁置三十六院。皆設池臺周宇環遶。千
有餘僧四事供給。中院正殿有栴檀像。擧高
丈八。匠人約量晨作夕停。毎夜恒聞作聲。
旦視輒覺功大。及終成後乃高二丈有二。
相好端嚴色相超挺。殆由神造屡感徴迹。
帝又於寺中龍淵別殿。造金銅像擧高丈
八。躬伸供養毎入頂禮。歔欷哽噎不能自
勝。預從左右無不下泣。又爲獻太后。於
青溪西岸建陽城門路東。起大智度寺。京師
甲里爽塏通博。朝市之中途。川陸之顯要。
殿堂宏壯寶塔七層。房廊周接華果間發。正
殿亦造丈八金像。以申追福。五百諸尼四時
講誦。寺成之日。帝顧謂群后曰。建斯兩寺。
奉福二皇。用表罔極之情。以達追遠之思。
而不能遣蓼莪之哀。復於中宮起至敬殿
景陽臺。立七廟室。崇宇嚴肅欝若卿雲。粉
珠柱交映相耀。設二皇座。具備諸禮冠
蘊奩篋。擧目興慕晨昏如在。衣服輕暖隨時
代易。新奇芳旨應時日薦。帝又曰。雖竭工
匠之巧。殫世俗之奇。水石周流華樹雜沓。限
以國務不獲朝夕侍食。惟有朔望親奉饋
奠。而無所瞻仰。内心崩潰如焚如灼。又作
聯珠五十首。以明孝道。又制孝思賦。廣統
孝本。至於安上治民移風易俗。度越終
古無徳而稱。故元帝云。伏尋我皇之爲孝
也。四運推移。不以榮枯遷貿。五徳更用。
不以貴賤革心。臨朝端默。過隙之思彌軫。
垂拱巖廊。風樹之悲逾切。潔齋宗廊虔事
郊禋。言未發而涕零。容不改而傷慟。所謂終
身之憂者是也。蓋虞舜夏禹周文梁帝。萬載
論孝。四人而已。廣如繹所撰金樓子述之。
又以大通元年。於臺城北。開大通門。立同
泰寺。樓閣臺殿擬則宸宮。九級浮圖迴張
雲表。山樹園池沃蕩煩積。其年三月六日。帝
親臨幸。禮懺敬接。以爲常准。即捨身之地
也。雖億兆務殷。而卷不輟手。披閲内外經
論典墳。恒以達曙爲則。自禮記古文周書
左傳莊老諸子論語孝經。往哲所未詳悉。
皆爲訓釋。又以國學員限隔於貴賤。乃更
置五館。招引寒俊。故使孔釋二門榮茂峙
列帝前後集百有餘卷。著通史書苑數千卷。
唱當斯盛世。頻奉璽書預參翻譯。具如別
傳。初唱天監九年先疾復動。便發二願。遍
尋經論使無遺失。捜括列代僧録創區別
之。撰爲部帙。號曰名僧傳三十一卷。至十
三年。始就條列。其序略云。夫深求寂滅者。
在於視聽之表。考乎心行者。諒須丹青之
工。是萬象森羅立言之不可以已者也。大
梁之有天下也。威加赤縣功濟蒼生。皇上
化範九疇神遊八正。頂戴法橋伏膺甘
露。竊以外典鴻文布在方册。九品六藝尺寸
罔遺。而沙門淨行獨亡紀述。玄宗敏徳名
絶終古。擁歎長懷靡茲永歳。律師釋僧祐。
道心貞固高行超邈。著述集記振發宏要。
寶唱不敏。預班二落。禮誦餘日捃拾遺漏。
文廣不載。初以脚氣連發。入東治療。去後
勅追。因此抵罪讁配越州。尋令依律以法
處斷。僧正慧超任情乖旨擯徙廣州。先懺
京師大僧寺遍方徙嶺表永棄荒裔。遂令
鳩集爲役多闕。晝則伏懺。夜便纉録。加又官
私催遍惟日弗暇。中甄條流文詞墜落。將發
之日遂以奏聞。有勅停擯令住翻譯。而此
僧史方將刋定。改前宿繁更加芟定。故其
傳後自序云。豈敢謂僧之董狐。庶無曲筆
耳。然唱之所撰。文勝其質。後人憑據揣而
用之。故數陳賞要。爲時所列。不測其終」
釋曇曜。未詳何許人也。少出家。攝行堅貞
風鑒閑約。以元魏和平年。住北臺昭玄統。
縎僧衆。妙得其心。住恒安石窟通樂
寺。即魏帝之所造也。去恒安西北三十里。
武周山谷北面石崖。就而鐫之。建立佛寺。名
曰靈巖。龕之大者。擧高二十餘丈。可受三
千許人。面別鐫像窮諸巧麗。龕別異状駭
動人神。櫛比相連三十餘里。東頭僧寺恒
共千人。碑碣見存未卒陳委。先是太武皇
帝。太平眞君七年。司徒崔皓邪佞諛詞。令帝
崇重道士寇謙之。拜爲天師。彌敬老氏。虔
劉釋種。焚毀寺塔。至庚寅年。大武感致癘
疾方始開悟。兼有白足禪師。來相啓發。帝
既心悔。誅夷崔氏。事列諸傳。至壬辰年。太
武云崩。子文成立。即起塔寺。捜訪經典。毀
法七載。三寶還興。曜慨前淩廢。欣今重復。
故於北臺石窟。集諸徳僧。對天竺沙門。譯
付法藏傳并淨土經。流通後賢。意存無絶。
時又有沙門曇靖者。以創開佛日。舊譯諸經
並從焚蕩。人間誘道憑准無因。乃出提謂
波利經二卷。意在通悟。而言多妄習。故其
文云東方泰山。漢言代岳。陰陽交代故。謂
代岳出於魏世。乃曰漢言。不辯時代。斯一
妄也。太山即此方言。乃以代岳譯之。兩語
相翻。不識梵魏。斯二妄也。其例甚衆。具在
經文。尋之可領。舊録別有提謂經一卷。與
諸經語同。但靖加五方五行。用石糅金。
疑成僞耳。並不測其終。隋開皇關壤。往往
民間猶習提謂。邑義各持衣鉢。月再興齋。
儀範正律。遞相鑒檢。甚具翔集云
菩提流支。魏言道希。北天竺人也。遍通三
藏。妙入總持。志在弘法廣流視聽。遂挾道
宵征遠莅葱左。以魏永平之初。來遊東夏。
宣武皇帝。下勅。引勞。供擬殷華。處之永寧
大寺。四事將給七百梵僧。勅以留支爲譯
經之元匠也。其寺本孝明皇帝熙平元年。靈
太后胡氏所立。在宮前閶闔門南御道之東。
中有九層浮圖。架木爲之。擧高九十餘丈。
上有金刹復高十丈。出地千尺。去臺百里
已遙見之。初營基日掘至黄泉。獲金像三
十二躯。太后以爲嘉瑞。奉信法之徴也。是
以飾制瓌奇窮世華美。刹表置金寶瓶。容二
十五斛。承露金盤一十一重。鐵鎖角張。盤及
鎖上皆有金鐸。如一石甕。九級諸角皆懸
大鐸。上下凡有一百三十枚。其塔四面九間。
六窓三戸。皆朱漆扉扇。垂諸金鈴。層有五千
四百枚。復施金鐸鋪首。佛事精妙。殫土木
工。繍柱金鋪驚駭心目。高風永夜鈴鐸
和鳴。鏗鏘之音聞十餘里。北有正殿。形擬太
極。中諸像設金玉珠繍。作工巧奇冠絶當
世。僧房周接千有餘間。臺觀星羅參差間出。
彫飾朱紫繢以丹青。栝栢楨松異草叢集。
院牆周匝皆施椽瓦。正南三門樓開三道三
重。去地二百餘尺状若天門。赫奕華麗。
門列四力士四師子。飾以金玉莊嚴煥爛。
東西兩門例皆如此。所可異者。唯樓兩重
北門通道但路而置。其四門外樹以青槐。
亘以淥水。京師行旅多庇其下。路斷飛塵
不由渰雲之潤。清風送涼豈藉合歡之發。
乃詔中書舍人常景制寺碑。景河内人。敏
學博通知名海内。太和十九年。高祖擢爲修
律博士。有詔令刊定條格。永成通式。景
乃商攉今古。條貫科猷。即魏律二十篇是
也。歴官中書舍人黄門侍郎祕書監幽州刺
史。居室貧儉事若農家。唯有經史盈車。所
著文集百餘篇。給事中對&T017876;伯。作序行世。
寺既初成。明帝及太后共登浮圖。視宮中
如掌内。下臨雲雨上天清朗。以見宮内事
故。禁人不聽登之。自西夏東華遊歴諸國
者。皆曰。如此塔廟閻浮所無孝昌二年。大
撥屋拔樹。刹上寶瓶隨風而墮入地丈
餘。復命工人更安新者。至永熙三年二月。
爲天所震。帝登淩雲臺望火。遣南陽王寶
炬録尚書長孫稚。將羽林一千來救。于斯
時也。雷雨晦冥霰雪交注。第八級中平旦火
起。有二道人不忍焚燼投火而死。其焔相
續經餘三月。入地刹柱乃至周年。猶有煙
氣。其年五月。有人從東莱郡至云。見浮圖
在於海中光明儼然。同覩非一。俄而雲霧
亂起失其所在。至七月。平陽王爲侍中斛斯
椿所挾。西奔長安。至十月。而洛京遷于漳
鄴。先時流支奉勅。創翻十地。宣武皇帝命
章一日親對筆受。然後方付沙門僧辯等。訖
盡論文。佛法隆盛英俊蔚然。相從傳授孜孜
如也。帝又勅清信士李廓。撰衆經録。廓學
通玄素條貫經論。雅有標擬。故其録云。三
藏流支自洛及鄴。爰至天平二十餘年。凡
所出經。三十九部一百二十七卷。即佛名楞
伽法集深密等經。勝思惟大寶積法華涅槃
等論是也。並沙門僧朗道湛。及侍中崔光等
筆受。具列唐貞觀内典録。廓又云。三藏法
師流支房内經論梵本。可有萬甲。所翻新
文筆受藁本。滿一間屋。然其慧解與勒那
相亞。而神悟聰敏。洞善方言兼工呪術則
無抗衡矣。嘗坐井口。澡罐内空。弟子未
來無人汲水。流支乃操柳枝聊撝井中。密
加誦呪纔始數遍。泉水上涌平及井欄。即以
鉢酌用之盥洗。傍僧具見莫測其神。咸共
嘉歎大聖人也。流支曰。勿妄褒賞。斯乃術
法。外國共行此方不習。謂爲聖耳。懼惑世
網遂祕不宣。于時又有中天竺僧勒那
摩提。魏云寶意。博瞻之富理事兼通。誦一
億偈。偈有三十二字。尤明禪法意存遊化。
以正始五年初屆洛邑。譯十地寶積論等
大部二十四卷。又有北天竺僧佛陀扇多。魏
言覺定。從正光元年。至元象二年。於洛
陽白馬寺及鄴都金華寺。譯出金剛上味等
經十部。當翻經日。於洛陽内殿。流支傳
本。餘僧參助。其後三徳乃徇流言。各傳師
習不相詢訪。帝以弘法之盛。略叙曲煩。勅
三處各翻訖乃參校。其間隱沒互有不同致
有文旨。時兼異綴。後人合之共成通部。見
寶唱等録。初寶意沙門神理標異。領牒魏
詞偏盡隅隩。帝毎令講華嚴經。披釋開悟
精義毎發。一日正處高座。忽有持笏執名
者。形如大官云奉天帝命來請法師講
華嚴經意曰。今此法席尚未停止。待訖經
文當從來命。雖然法事所資獨不能建。
都講香火維那梵唄咸亦須之。可請令定。使
者即如所請見講諸僧。即而法事將了。又
見前使。云奉天帝命故來下迎。意乃含笑
熙怡告衆辭訣。奄然卒於法座。都講等僧亦
同時殞。魏境聞見無不嗟美。時又有沙門法
場於洛陽譯辯意長者問經一卷。雖闕傳
對而是正文。見法上録。又熙平元年。有南
天竺波羅柰城婆羅門。姓瞿曇氏。名般若流
支。魏言智希。從元年至興和末。於鄴城
譯正法念聖善住迴諍唯識等經論。凡一十
四部。八十五卷。沙門曇林僧昉等筆受。當
時有沙門菩提流支與般若流支前後出經。
而衆録傳寫率多輕略。各去上字但云流
支。而不知是何流支。迄今群録譯目相渉
難得詳定。又期城郡守楊衒之。撰洛陽伽
藍記五卷。故其序略云。三墳五典之説。九流
百氏之言。並理在人區而義非天外。至如
一乘二諦之言。六通三達之旨。西域備詳東
土靡記。若夫頃日感夢滿月流光。陽門飾
毫眉之象。夜臺圖紺髮之形。爾來奔競其
風遂廣。至如晋室永嘉寺。惟有四十二。皇
魏受圖嵩洛京寺出餘千數。皆帝王士庶篤
信經營。名僧異瑞紛綸間起。今採摘祥異者。
具以注之。文多不載。時西魏文帝大統中。丞
相宇文黒泰。興隆釋教崇重大乘。雖攝總
萬機而恒揚三寶。第内常供百法師。尋討
經論講摩訶衍。又令沙門曇顯等。依大乘
經。撰菩薩藏衆經要及百二十法門。始從佛
性終盡融門。毎日開講。即恒宣述以代先
舊。五時教迹迄今流行。香火梵音禮拜唱導。
咸承其則。雖山東江表乃稱學海。儀表有
歸未能逾矣。至周文帝二年。有波頭摩國
律師攘那跋陀羅。周言智賢。共耶舍崛多
等。譯五明論。謂聲醫工術及符印等。並沙門
智僊筆受。建武帝天和年。有摩勒國沙門達
摩流支。周言法希。奉勅爲大冡宰晋陽公
宇文護。譯婆羅門天文二十卷。又令摩伽陀
國禪師闍那耶舍。周言藏稱。共弟子闍那崛
多等。於長安故域四天王寺。譯定意天子
問經六部。沙門圓明道辯。及城陽公蕭吉等
筆受
拘那羅陀。陳言親依。或云波羅末陀。譯云
眞諦。並梵文之名字也。本西天竺優禪尼國
人焉。景行澄明器宇清肅。風神爽拔悠然自
遠。群藏廣部罔不厝懷。藝術異能偏素諳
練。雖遵融佛理。而以通道知名。遠渉艱
關無憚夷險。歴遊諸國。隨機利見。梁武皇
帝。徳加四域盛唱三寶。大同中。勅直後張
氾等。送扶南獻使返國。仍請名徳三藏大
乘諸論雜華經等。眞諦遠聞行化儀軌聖
賢。捜選名匠惠益民品。彼國乃屈眞諦
并齎經論。恭膺帝旨。既素蓄在心渙然聞
命。以大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達于南海。
沿路所經。乃停兩載。以太清二年閏八月。
始屆京邑。武皇面申頂禮。於寶雲殿竭誠
供養。諦欲傳翻經教不羨秦時。更出新
文有逾齊日。屬道銷梁季寇羯憑陵。法
爲時崩不果宣述。乃歩入東土。又往富春
令陸元哲。創奉問津將事傳譯。招延英秀
沙門寶瓊等二十餘人。翻十七地論。適得五
卷。而國難未靜。側附通傳。至天保三年。爲
侯景請。還在臺供養。于斯時也。兵饑相接。
法幾頽焉。會元帝啓祚承聖清夷。乃止于金
陵正觀寺。與願禪師等二十餘人。翻金光明
經。三年二月。還返豫章。又往新呉始興。後
隋蕭太保。度嶺至于南康。並隨方翻譯。
栖遑靡託。逮陳武永定二年七月。還返豫
章。又止臨川晋安諸郡。眞諦雖傳經論。
道缺情離本意不申。更觀機壤。遂欲汎舶
往楞伽修國。道俗虔請結誓留之。不免物
議遂停南越。便與前梁舊齒。重覆所翻。
其有文旨乖競者。皆鎔冶成範始末倫通。
至文帝天嘉四年。揚都建元寺沙門僧宗法
准僧忍律師等。並建業標領。欽聞新教。故
使遠浮江表親承勞問。諦欣其來意。乃
爲翻攝大乘等論。首尾兩載覆疎宗旨。而飄
寓投委無心寧寄。又汎小舶至梁安郡。更
裝大舶欲返西國。學徒追逐相續留連。太
守王方奢。述衆元情重申邀請。諦又且
人事。權止海隅。伺旅束裝未思安堵。至
三年九月。發自梁安汎舶西引。業風賦命
飄還廣州。十二月中上南海岸。刺史歐陽穆
公頠。延住制旨寺。請翻新文。諦顧此業縁。
西還無措乃對沙門慧愷等。翻廣義法門
經及唯識論等。後穆公薨沒。世子紇重爲
檀越。開傳經論。時又許焉。而神思幽通量
非情測。甞居別所四絶水洲。紇往造之。
嶺峻濤涌未敢淩犯。諦乃鋪舒坐具。在
於水上加坐其内如乘舟焉。浮波達
岸。既登接對而坐具不濕。依常敷置。有時
或以荷葉。搨水乘之而度。如斯神異其
例甚衆。至光太二年六月。諦厭世浮雜情
弊形骸。未若佩理資神早生勝壤。遂入
南海北山將捐身命。時智愷正講倶舍。聞
告馳往。道俗奔赴相繼山川。刺史又遣使
人。伺衞防遏。躬自稽顙致留三日。方紆本
情。因爾迎還止于王園寺。時宗愷諸僧。欲
延還建業。會楊輦碩望。恐奪時榮乃奏曰。
嶺表所譯衆部。多明無塵唯識。言乖治術
有蔽國風。不隷諸華可流荒服。帝然之。
故南海新文有藏陳世。以太建元年遘疾。
少時遺訣。嚴正勗示因果。書傳累紙。其文
付弟子智休。至正月十一日午時遷化。時
年七十有一。明日於潮亭焚身起塔。十三
日僧宗法准等。各齎經論還返匡山。自諦
來東夏。雖廣出衆經。偏宗攝論。故討尋教
者。通覽所譯。則彼此相發綺繢輔顯。故
隨處翻傳親注疏解。依心勝相。後疏並
是僧宗所陳。躬對本師重爲釋旨。増減或
異大義無虧。宗公別著行状。廣行於世。且
諦之梁時逢喪亂。感竭運終道津靜濟。流
離弘化隨方卷行。至於部帙或分譯人時
別。今總歴二代共通數之。故始梁武之末。
至陳宣即位。凡二十三載。所出經論記傳。
六十四部。合二百七十八卷。微附華飾盛
顯隋唐。見曹毘別歴及唐貞觀内典録。餘
有未譯梵本書並多羅樹葉。凡有二百四十
甲。若依陳紙翻之。則列二萬餘卷。今見譯
訖。止是數甲之文。並在廣州制旨王園兩寺。
是知法寶弘博。定在中天。識量玼瑣。誠歸
東夏。何以明之。見譯藏經減三千卷。生便
棄擲習學全希。用此量情情可知矣。初諦
傳度攝論。宗愷歸心。窮括教源銓題義
旨。遊心既久懷敞相承。諦又面對闡揚情理
無伏。一日氣屬嚴冬。衣服單疎。忍噤通
霄門人側席。愷等終夜靜立奉侍。諮詢言
久情諠有時眠寐。愷密以衣被覆之。諦
潜覺知。便曳之于地。其節儉知足如此。愷
如先奉侍。逾久逾親。諦以他日便喟然憤
氣衝口者三。愷問其故。答曰。君等款誠正
法實副參傳。但恨弘法非時。有阻來意
耳。愷聞之如噎。良久聲涙倶發。跪而啓曰。
大法絶塵遠通赤縣。群生無感可遂埋耶。
諦以手指西北曰。此方有大國。非近
遠。吾等沒後當盛弘之。但不覩其興。以
爲太息耳。即驗往隔。今統敷揚有宗。傳者
以爲神用不同。妄生異執。惟識不識其識
不無慨然。時有中天竺優禪尼國王子月婆
首那。陳言高空。遊化東魏。生知俊朗體悟
幽微。專學佛經尤精義理。洞曉音韻兼善
方言。譯僧伽吒經等三部七卷。以魏元象年
中。於鄴城司徒公孫騰第出。沙門僧昉筆
受。屬齊受魏禪。蕃客任情。那請還郷。事
流博觀。承金陵弘法道聲遠肅。以梁武大
同年辭齊南度。既達彼國仍被留住。因譯
大乘頂王經一部。有勅令那總監外國往還
使命。至太清二年。忽遇于闐僧求那跋陀。
陳言徳賢。齎勝天王般若梵本。那因期請
乞願弘通。嘉其雅操豁然授與。那得保持
用爲希遇。屬侯景作亂。未暇翻傳。携負東
西諷持供養。至陳天嘉乙酉之歳。始於江
州興業寺譯之。沙門智昕筆受陳文。凡
六十日。覆疎陶練勘閲倶了。江州刺史黄法
&T021764;爲檀越。僧正釋惠恭等監掌。具經後序。
那後不知所終。時又有扶南國僧須菩提。
陳言善吉。於揚城内至敬寺。爲陳主
譯大乘寶雲經八卷。與梁世曼陀羅所出七
卷者同。少有差耳。並見隋代三寶録
釋法泰。不知何人。學達釋宗跨轢淮海。
住楊都大寺。與慧愷僧宗法忍等。知名梁
代。並義聲高邈宗匠當時。有天竺沙門眞諦。
挾道孤遊遠化東鄙。會虜冠勍殄。僑寓流離
一十餘年。全無陳譯。將旋舊國。途出嶺南。
爲廣州刺史歐陽頠固留。因欲傳授。周訪
義侶。擬閲新文。泰遂與宗愷等。不憚艱辛。
遠尋三藏。於廣州制旨寺。筆受文義。垂二
十年。前後所出五十餘部。并述義記。皆此
土所無者。泰雖博通教旨。偏重行猷。至於
律儀所及。性無違越。諦又與泰譯明了論。
釋律二十二大義。並疏五卷。勒于座右遵
奉行之。至陳太建三年。泰還建業。並齎新
翻經論創開義旨。驚異當時。其諸部中。有
攝大乘倶舍論。文詞該富理義凝玄。思越恒
情尠能其趣。先是梁武宗崇大論。兼翫成
實。學人聲望從風歸靡。陳武好異前朝。廣
流大品。尤敦三論。故泰雖屡演。道俗無受。
使夫法座絶嗣閴爾無聞。會彭城沙門靜
嵩。避地金陵。學聲早被獨拔千載。希斯正
理。晝談恒講夜請新宗。因循荏苒乃經涼
燠。泰振發玄門明衷弘詣。覈其疑義毎
湊玄極。皆隨機按旨。披釋無遺。事出嵩
傳。泰博諮眞諦。傳業嵩公。知我者希。浮諺
斯及。不測其終。智愷。俗姓曹氏。住楊都寺。
初與法泰等前後異發。同往嶺表奉祈眞
諦。愷素積道風詞力殷贍。乃對翻攝論。躬
受其文。七月之中文疏並了。都合二十五卷。
後更對翻倶舍論。十月便了。文疏合數八十
三卷。諦云。吾早値子。綴緝經論絓是前
翻。不應缺少。今譯兩論詞理圓備。吾無
恨矣。愷後延諦。還廣州顯明寺。住本房中。
請諦重講倶舍。纔得一遍。至陳光大中。僧
宗法准慧忍等。度嶺就諦求學。以未聞
攝論。更爲講之。起四月初。至臘月八日方
訖一遍。明年宗等又請愷。於智慧寺講倶
舍論。成名學士七十餘人。同欽諮謁。講至
業品疏第九卷。文猶未盡。以八月二十日遘
疾。自省不救。索紙題詩曰。千秋本難滿。三
時理易傾。石火無恒焔。電光非久明。遺文
空滿笥。徒然昧後生。泉路方幽噎。寒隴向
凄清。一朝隨露盡。唯有夜松聲。因放筆。
與諸名徳握手語別。端坐儼思奄然而卒。
春秋五十有一。即光大二年也。葬於廣州西
陰寺南崗。自餘論文。眞諦續講。至惑品第
三卷。因爾乖豫。便廢法事。明年肇春三藏
又化。諦有菩薩戒弟子曹毘者。愷之叔子。
明敏深沈雅有遠度。少携至南受學攝論。
諮承諸部皆著功勣。太建三年。毘請建興
寺僧正明勇法師。續講攝論。成學名僧五十
餘人。晩住江都綜習前業。常於白塔等寺
開演諸論。冠履裙襦服同賢士。登座談吐
毎發深致。席端學士並是名賓。禪定僧榮日
嚴法侃等皆資其學。時有循州平等寺沙門
敫者。弱年聽延祚寺道縁二師成實。并
往北土沙門法明。聽金剛般若論。又往希
堅二徳。聽婆沙中論。皆洞渉精至研覈宗
旨。必得本師臨聽言無浮雜義得明暢者。
方始離之。餘例准此。及翻攝論。乃爲廣州
刺史安南將軍陽山公頠請宅安居。不獲專
習。後翻倶舍方預其席。及愷講此論。敫與
道尼等二十人。並掇拾文疏。於堂聽受。及
愷之云亡。諦撫膺哀慟。遂來法准房中。率
響敫等十有二人。共傳香火。令弘攝舍
兩論誓無斷絶。皆共奉旨仰無墜失。至
三藏崩後。法侶彫散宗嗣將虧。太建九
年。敫相續敷弘。最多聯類。同聽諦席。未有
高者。太建十一年二月。有跋摩利三藏弟子
慧哿者。本住中原。値周武滅法。避地歸
陳。晩隨使劉璋至南海獲涅槃論。敫曾
講斯經。欣其本習伏膺請求。便爲開説。止
得序分種性分前十三章玄義。後返豫章鶴
嶺山。敫又與璣法師隨從。因復爲説第三
分。具得十海十道。及進餘文。哿因遘疾不
任傳授。乃令敫下都覓海潮法師當窮論
旨。以十四年至於建業。所尋不値。乃遇栖
玄寺曉禪師。賜與曇林解涅槃疏釋經後分。
文兼論意而不整足。便還故寺。常講新文
十三章義。近二十遍。開皇十二年。王仲宣起
逆。焚燒州境及敫寺房。文疏並盡。其年授
敫。令任廣循二州僧任。經五載廢闕法
事。後解僧任方於本州道場寺偏講攝論
十有餘遍。坐中達解二十五人。璣山瞰等並
堪領匠。仁壽元年。遘疾終於本寺。敫撰諦
之翻譯歴。始末指訂。并卷部時節人世詳
備。廣有成叙。道尼住本九江。尋宗諦旨。
興講攝論騰譽京師。開皇十年下勅追入。
既達雍輦開悟弘多。自是南中無復講主。
雖云敷説蓋無取矣
續高僧傳卷第一



續高僧傳卷第二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譯經篇二 本傳四人 附見八人
  隋西京大興善寺北天竺沙門那連耶舍
傳一萬天懿
隋西京大興善寺北賢豆沙門闍那崛多傳
僧就 法智
隋東都雒濱上林園翻經館南賢豆沙門達
摩笈多傳三侯君素 徐同卿
劉憑  費長房
隋東都上林園翻經館沙門釋彦琮傳四
行矩
那連提黎耶舍。隋言尊稱。北天竺烏場國
人。正音應云鄔荼。荼音持耶反。其王與
佛同氏。亦姓釋迦。刹帝利種。*隋云土田
主也。由劫初之時先爲分地主。因即號焉。
今所謂國王者是也。舍年十七發意出家。尋
値名師備聞正教。二十有一得受具篇。聞
諸宿老歎佛景迹。或言。某國有鉢。某國有
衣。頂骨牙齒神變非一。遂即起心願得瞻
奉。以戒初受須知律相。既滿五夏發足遊
方。所以天梯石臺之迹。龍廟寶塔之方。廣周
諸國。並親頂禮僅無遺逸。曾竹園寺一住十
年。通履僧坊多値明徳。有一尊者深識人
機。見語舍云。若能靜修應獲聖果。恐汝遊
渉終無所成。爾日雖聞情無領悟。晩來
却想悔將何及。耶舍北背雪山。南窮師子。
歴覽聖迹仍旋舊壤。乃覩烏場國主眞大
士焉。自所經見罕儔其類。試略述之。安
民以理民愛若親。後夜五更先禮三寶。香
花伎樂竭誠供養。日出昇殿方覽萬機。次
到辰時香水浴像。宮中常設日百僧齋。王
及夫人。手自行食。齋後消食習諸武藝。日
景將昳寫十行經。與諸徳僧共談法義。復
與群臣量議治政。暝入佛堂自奉燈燭。
禮拜讀誦各有恒調。了其常業乃還退靜。
三十餘年斯功不替。王有百子。誠孝居懷。
釋種餘風胤流此國。但以寺接山阜。野火
所焚。各相差遣四遠投告。六人爲伴。行化
雪山之北。至于峻頂。見有人鬼二路。人道
荒險鬼道利通。行客心迷多尋鬼道。漸入其
境。便遭殺害。昔有聖王。於其路首。作毘沙
門天王石像。手指人路。同伴一僧錯入鬼
道。耶舍覺已。口誦觀音神呪。百歩追及。已
被鬼害。自以呪力得免斯厄。因復前行。又
逢山賊。專念前呪便蒙靈衞。賊來相突對
目不見。循路東指到芮芮國。値突厥亂西
路不通。反郷意絶。乃隨流轉。北至泥海之
旁。南岠突厥七千餘里。彼既不安遠投齊
境。天保七年屆於京鄴。文宣皇帝極見殊
禮偏異恒倫。耶舍時年四十。骨梗雄雅物議
憚之。縁是文宣禮遇隆重。安置天平寺中。
請爲翻經。三藏殿内梵本千有餘夾。勅送於
寺。處以上房。爲建道場供窮珍妙。別立厨
庫以表尊崇。又勅昭玄大統沙門法上等
二十餘人。監掌翻譯。沙門法智居士萬天懿
傳語。懿元鮮卑。姓萬俟氏。少出家師婆羅
門。而聰慧有志力。善梵書語工呪符術。由
是故名預參傳焉。初翻衆經五十餘卷。大
興正法。弘暢衆心。宣帝重法殊異。躬禮梵
本顧群臣曰。此乃三寶洪基。故我偏敬。其
奉信推誠爲如此也。耶舍毎於宣譯之暇。
時陳神呪。冥救顯助立功多矣。未幾授昭
玄都。俄轉爲統。所獲供祿不專自資。好
起慈惠樂興福業。設供飯僧施諸貧乏。獄
囚繋畜咸將濟之。市&MT01163;鬧所多造義井。親
自漉水津給衆生。又於汲郡西山建立三
寺。依泉旁谷制極山美。又收養厲疾男
女別坊。四事供承務令周給。又往突厥客
館。勸持六齋。羊料放生受行素食。又曾遇
病百日不起。天子皇后躬問起居。耶舍歎
曰。我本外客。徳行未隆。乘輿今降。重法故
爾。内撫其心慚懼交集。健徳之季周武克
齊。佛教與國一時平殄。耶舍外假俗服。内
襲三衣。避地東西不遑寧息。五衆*彫窘
投厝無所。儉餓溝壑者。減食施之。老病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425 426 427 428 429 430 431 432 433 434 435 436 437 438 439 44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