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續高僧傳 (No. 2060_ 道宣撰 ) in Vol. 50

[First] [Prev+100] [Prev] 638 639 640 641 642 643 644 645 646 647 648 649 650 651 652 65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三種不淨又甚於此。按天尊處紫微宮。恒
侍五百童女。此主不淨。甚於耶輸陀羅之
一人。道士教中。章醮請福之時。必須鹿脯
百柈清酒十斛。此教不淨。又甚於三種淨
肉。道士罪過代代皆有。千古亂常姜斌犯
法。此又甚於衆僧。僧衆自造罪過。乃言佛
法可除。猶如至尊享國嚴設科條。不妨逆
子叛臣相繼而出。豈以臣逆子叛。遂欲空
於大寶之位耶。大寶之位。固不可以臣子
叛逆而空。佛法正眞。豈得以衆僧犯罪而
廢。炫雅調抑揚言音朗潤。雖處大節曾無
懼顏。帝愕然良久。謂炫曰。所言天尊侍五
百童女出何經。炫曰。出道三皇經。帝曰。三
皇經何曾有此語。炫曰。陛下自不見。非是
經上無文。今欲廢佛存道。猶如以庶代嫡。
帝動色而下。因入内。群臣僧衆皆驚曰。語
觸天帝。何以自保以周武
非嫡故
炫曰。主辱臣死。
就戮如歸。有何可懼。乍可早亡遊神淨土。
豈與無道之君。同生於世乎。衆皆壯其言。
明旦出勅二教倶廢。仍相器重。許以婚姻。
期以共政。法師志操逾厲。與同學三人
走赴齊都。時周齊之界。皆被槍布棘。彼有
富姥姓張。鋪氈三十里。令炫得過至齊。盛
爲三藏名振東國。武帝破鄴先遣追求。帝
弟越王。宿與法師厚善。恐帝肆怒横加異
責。乃鞭背成痕俗服將見。越王先爲言曰。
臣恨其逃命。已杖六十。令脱衣見帝。帝變
色曰。恐其懷慚。遠逝以至死亡。所以急追
元無害意。責越王曰。大丈夫何得以杖捶
相辱。待遇彌厚與還京師。武帝崩隋文作
相大弘佛法。兩都歸趣一人而已。歳景將
秋。懷土興念。又以蜀川迥遠奧義未宣。援
首西歸。心存敷暢。蜀王秀。未之知也。時長
史周宣明。入朝赴考。隋文帝謂之曰。炫法
師安和耶。宣明驚惶莫知所對。文帝曰。一
國名僧。卿遂不識。何成檢校。宣明稽首陳
謝死罪。及還先往寺參禮。寺舊在東逼於
苑囿。又是鄱陽王葬母之所。王既至孝故
名孝愛寺。宣明移就今處。供養無闕。至大
鄴改爲福勝寺。法師宣揚。覺倦入隱三學
山。觸目多感。遂遊山詩曰。秀嶺接重煙&T023618;
岑上半天。絶巖低更擧。危峯斷復連。側石
傾斜澗。迴流寫曲泉。野紅知草凍。春來
鳥自傳。樹錦無機織。&T026333;鳴詎假弦。葉密
風難度。枝疎影易穿。抱帙依閑沼。策杖戲
荒田。遊心清漢表。置想白雲邊。榮名非我
顧。息意且蕭然。年一百二歳。不病而卒



續高僧傳卷第二十四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護法下 正傳五 附見
  唐終南山智炬寺釋明贍傳
*唐京師勝光寺釋慧乘傳二道璋
*唐京師大總持寺釋智實傳普應
法行
*唐終南山龍田寺釋法琳傳慧序
唐新羅國大僧統釋慈藏傳圓勝
釋明*贍。姓杜氏。恒州石邑人也。少有異
操。所住龍貴村二千餘家。同共高之傳于口
實。十四通經。十七明史。州縣乃擧爲
士。性慕超方不從辟命。投飛龍山應覺寺
而出家焉。師密異其度。乃致書與鄴下大
集寺道場法師令其依攝。專學大論。尋値
法滅。潜形東郡。隋初出法。追住相州法藏
寺。而立志貞明不干非類。正業之暇了無
他渉。内通大小外綜丘墳。子史書素情所
欣狎。將事觀國移歩上京。開皇三年。勅
召翻譯住大興善。衆覩徳望可宗。擧知寺
任。辭而不免。便綱管之。大業二年。帝還京
室。在於南郊。盛陳軍旅。時有濫僧染朝憲
者。事以聞上。帝大怒。召諸僧徒並列御前。
峙然抗禮。下勅責曰。條制久頒義須致敬。
于時黄老士女。初聞即拜。惟釋一門儼然
莫屈。時以*贍爲道望衆所推宗。乃答曰。
陛下必欲遵崇佛教。僧等義無設敬。若准
制返道。則法服不合敬俗。勅云。若以法
服不合。宋武爲何致拜。*贍曰。宋氏無道
之君。不拜交招顯戮。陛下有治存正。不
陷無罪。故不敢拜。帝不屈其言。直遣舍
人語僧。何爲不拜。如此者五。黄巾之族連
拜不已。惟贍及僧。長揖如故。兼抗聲對
叙。曾無憚懾。帝乃問。向答勅僧是誰。録名
奏聞。便令視被戮。諸僧合樂安然而退。
明旦有司募敢死者至闕陳謝。贍又先登雖
達申遜之詞。帝夷然不述。但下勅於兩禪
定各設盡京僧齋。再遺束帛特隆常准。後
迴蹕西郊。顧京邑語朝宰曰。我謂國内無
僧。今驗一人可矣。自爾頻參元選。僉議斯
屬。下勅令住禪定。用崇上徳故也。衆以
*贍正色執斷不避強禦。又擧爲知事上座。
整理僧務備列當時。大唐御世爰置僧官。
銓擬明哲允折無滯。貞觀之初。以*贍善
識治方有聞朝府。召入内殿。躬昇御床。
食訖對詔。廣列自古以來明君昏主制御
之術。兼陳釋門大拯以慈救爲宗。帝大
悦。因即下勅。年三月六普斷屠殺。行陣之
所皆置佛寺。登即一時七處同建。如豳州昭
仁晋州慈雲。呂州普濟。汾州弘濟。洺州昭
福。鄭州等慈。洛州昭覺。並官給匠石。京送
奴隷。皆因*贍之開發也。又私以毎年施
物。常飯千僧。大乘經論須者爲寫。歳恒
不絶。爲報母恩及暮齒將臨。山栖是造。
遂入太一山智炬寺而隱焉。京輦歸信遠趣
於林。問道奉戒又繁常昔。乃自惟曰。攝心
歸靜猶自煩乎。試縱餘齡更還京邑。少時
遇疾猶堪療治。乃曰。吾命極矣。可懸一月。
枯骸累人。乃延諸大徳就興善寺設齋辭
訣。房杜僕射擧朝畢集。具齎助供&T049514;錫山
積。贍通大捨懺辭告別。即日力杖出京返
于智炬。竭誠勤注想觀西方。心通明利。
告侍者曰。阿彌陀佛來也。須臾又云。二大
菩薩亦至。吾於觀經成就十二。餘者不了。
既具諸善相顏貌怡然奄爾而逝。春秋七十。
即貞觀二年十月二十七日也。時以預記之
驗。知命存乎。初未終前。遺令焚身。及闍維
訖。乃見骸骨圓全都無縫道。當其頂上紫
色瞱然。遂瘞于巖下
釋慧乘。俗姓劉氏。徐州彭城人也。其先炎漢
之緒。祖欣梁眞前將軍瑯瑘太守。父雅陳兵
部郎中。叔祖智強。少出家。陳任廣陵大僧
正。善閑成論及大涅槃。乘年十二。發心入
道。仍事強爲師。服膺論席備探精理。十六
啓強曰。離家千里。猶名在家沙門也。
廣遊都郡疏諸耳目。強從之。便下楊都。
聽莊嚴寺智㬭法師成實。爰始具戒。即預
陳武帝仁王齋席。對御論義詞辯絶倫。數千
人中獨迴天睠。至四月八日。陳主於莊嚴
寺總令義集乘。當時竪佛果出二諦外義。
有一法師英侠自居擅名江左。舊住開泰
後入祇洹。乃問曰。爲佛果出二諦外。二諦
出佛果外。乘質云。爲法師出開泰。爲開泰
出法師。彼曰。如鴛鴦鳥不住清厠。乘應
聲曰。釋提桓因不與鬼住。彼曰。鳩翅羅鳥
不栖枯樹。乘折云。譬如大海不宿死屍。于
㬭公處座嘆曰。辯才無礙其鋒難當者
也。躬於帝前賞天柱納袈裟。由是令響通
振隣國斯傳。陳桂陽王尚書毛喜僕射江總
等。並申久敬咸慕徳音。屬陳季道離隋風
遠扇。太尉晋王於江都建慧日道場。遍詢
碩徳。乘奉旨延住。仍號家僧。後從王入朝
頻蒙内見。時淨影慧遠。道聲揚播。由來不
面。因過値講即申言論。義高詞麗聲駭
徒。遠顧曰。何處呉僧脣舌陵人。復豈逾此。
王聞之彌敬其詞辯。時慧日創立捜楊一
化。並號龍象咸問義門。既爰初盛集法輪
肇駕。王乃請乘盡心。言論不有見尊致結。
既承資蓄縱辯無前。折關陳欵皆傾巣穴。
甚稱王望。別賞帛百段。曁高祖東巡岱
宗鑾駕伊洛。勅遣江南呉僧與關東大徳
昇殿竪義。乘應旨首登。命章對論。巧問勃
興切並紛集。縱横駱驛罔弗喪律亡圖。高
目屬稱揚。群英嘆異。開皇十七年。於楊
州永福寺。建香臺一所。莊飾金玉絶世罕
儔。及晋王即位。彌相崇重。隨駕行幸無
處不經。大業六年。有勅郡別簡三大徳
入東都。於四方舘仁王行道。別勅乘爲大
講主。三日三夜興諸論道。皆爲折暢靡不
冷然。從駕張掖。蕃王畢至。奉勅爲高昌王
麹氏講金光明。吐言清奇聞者嘆咽。麹布
髮於地。屈乘踐焉。至八年帝在東都。於西
京奉爲二皇雙建兩塔七層木浮圖。又勅
乘送舍利瘞于塔所時四方道俗百辟諸
侯各出名珍。於興善寺北天門道南。樹列勝
場三十餘所。高幢華蓋接影浮空。寶樹香煙
望同雲霧。迎延靈骨至于禪定。僉共請乘
開仁王經。華俗士庶正道日登。咸嘉賞讃。
十二年於東都圖寫龜茲國檀像。擧高
六。即是後秦羅什所負來者。屡感禎瑞故
用傳持。今在洛州淨土寺。會隋室分崩唐皇
御暦。武徳四年掃定東夏。有勅僞亂地僧
是非難識。州別一寺留三十僧。餘者從俗。
上以洛陽大集名望者多。奏請二百許僧
住同華寺。乘等五人勅住京室。于時乘從
僞鄭詞被牽連。主上素承風問。偏所顧
屬。特蒙慰撫命住勝光。秦國功徳咸歸此
寺。武徳八年。歳居協洽。駕幸國學將行釋
奠。堂置三坐擬叙三宗。衆復樂推乘爲導
首。時五都才學三教通人。星布義筵雲羅
綺席。天子下詔曰。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釋教
後興宜崇客禮。令老先次孔末後釋宗。當
爾之時相顧無色。乘雖登坐情慮莫安。今
上時爲秦王。躬臨位席。直視乘面目未曾
迴。頻降中使十數教云。但述佛宗光敷
帝徳。一無所慮。既最末陳唱諦徹前通。乃
命宗云。上天下地榮貴所資。縁業有由必
宗佛聖。今將叙大致理具禮儀。並合掌虔
跪。使師資有據。聲告纔竟。皇儲以下爰逮
群僚。各下席&T050352;跪竚聆逸辯。乘前宣帝徳
云。陛下巍巍堂堂。若星中之月云云。次述
釋宗。後以二難雙徴兩教。玄梯廣布義網
高張。莫不躡嚮風馳應機雲涌。既而天子
迴光敬美其道。群公拜手請從弘業。黄巾
李仲卿。結舌無報。博士祭酒等。束體轅門。
慧日更明法雲還布。當又下詔問乘曰。道士
潘誕奏。悉達太子不能得佛。六年求道方
得成佛。是則道能生佛。佛由道成。道是佛
之父師。佛乃道之子弟。故佛經云。求於無上
正眞之道。又云體解大道發無上意。外國
語云阿耨菩提。晋音翻之無上大道。若以
此驗。道大佛小。於事可知。乘報略云。震旦
之與天竺。猶環海之比麟洲。聃乃周末始
興。佛是周初前出。計其相去二十許王。論
其所經三百餘載。豈有昭王世佛而退求敬
王時道乎句虚驗實足可知也。仲卿向叙。
道者有太上大道。先天地生。欝勃洞虚之
中。煒燁玉清之上。是佛之師。不言周時之
老聃也。且五帝之前未聞有道。三王之季
始有聃名。漢景已來方興道學。窮今討古
道者爲誰。案七藉九流。經國之典。宗師周
易。五運相生。既闢兩儀。陰陽是判。故曰一
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謂之神。天地於
事可明。陰陽在生有驗。此理數然也。不
云有道先天地生。道既莫測從何能生
佛。故車胤云。在己爲徳及物爲道。殷仲文
云。徳者得也。道者由也。言得孝在心由之
而成也。論衡云。立身之謂徳。成名之謂道。
道徳也者爲若此矣。卿所言道寧異是乎。
若異斯者不足歸信。豈有頭戴金冠身被
黄褐。鬢垂素髮手把玉璋。別號天尊居大
羅之上。獨名大道治玉京之中。山海之所
未詳。經史之所不載。大羅既焉有之説。
玉京本亡是之談。言畢下座。擧朝屬目。此
時獨據詞宗。餘術無爲而退。一席楊扇萬
代舟航。可尚可師立功立事。近假叨幸之
力。遠庇護念之恩也。貞觀元年。乘以銜荷
特命義須崇善。奉爲聖上於勝光寺起
舍利寶塔。像設莊嚴備諸神變。并建方等道
場。日夜六時行坐三業。以貞觀四年十月二
十日。終于舊房。春秋七十有六。門人道璋先
奉遺旨。於南山谷口焚之。私斂餘灰
還於勝光起塔。沙門法琳爲製碑文。見于
別集。惟乘釋蒙據道護法爲心。撫物&T045844;
彌留情曲。而詞辯無滯文義倶揚。寫送若
流有逾宿誦。此之一術歿後絶蹤。而身
歴三朝政移六帝。頻昇中殿面對天顏。神
消散映徹牆仞。自見英徳莫不推焉。
又卿士王公妃嬪庶族。皆禀塗香申明供
禮。所講涅槃般若金鼓維摩地持成實等。各
數十遍。璋即乘之猶子也。少所恭奉。立性誠
慤偏能唄讃。清囀婉約有勢於時。毎爲都
講亦隷倫則。京邑後附多*嚮其塵云
釋智實。俗姓邵氏。雍州萬年人也。童稚兒
叢譎詭超異。預有談論必以佛理爲言
先。十一出家。住大總持寺。聽叙玄奧。登共
器之。隨以小縁而能通暢宏遠。自涅槃攝
論倶舍毘曇。皆鏡其深義開其關鑰。兼以思
力堅明才氣雄雅。武徳之歳初平鄭國。三
大法師慧乘道宗辯相等。西赴京師。主上
時爲秦王威明寓内志奉釋門。乃請前三
徳并京邑。能論之士二十餘僧。在弘義宮。通
霄法集。實年十三。最居下座。上命令對論。
發言清卓驚絶前聞。新至諸僧無敢繼響。
上及諸王異聲同嘆曰。此小師最俊烈。後必
紹隆三寶矣。實眉間白毫可數寸。光映
顏顙。沙門吉藏。摩其頂&T076260;其毫曰。子有
異相。當躡跡能仁。恨吾老矣。不見成徳。武
徳七年。獫狁孔熾屡擧烽爟。前屆北地官
軍相拒。有僧法雅。夙昔見知。武皇通重給
其妻&T008336;任其愆溢。僧衆惘然無敢陳者。奏
請京寺驍捍千僧用充軍伍。有勅可之。雅
即通聚簡練別立團隊。既迫王威寂無抗
拒。實時二十有一。深究雅懷恐興異度。
事或彰陳必累大法。乃致書於雅曰。與子
同生像季。共屬陵遲。悲六道之紛然。愍四
生之未悟。子毎遊鳳闕。恒遇龍顏。理應洒
甘露於帝心。廕慈雲於含識。何乃起善星之
勃見。鼓調達之惡心。令善響沒於當時。醜
迹揚於後代。豈不以朝含安忍省納蒭
蕘。恣此愚情述斯頑見。嗟乎可悲寔傷
其類。且自多羅既斷。終不更生。折石已分
義無還合。急持衣鉢早出伽藍。使清濁異
流蘭艾殊別。使群臣息於譏論。梵志寂
於謗聲。定水噎而更通。慧燈晦而還照。此
言至矣。想見如流。雅得書逾怒。科督轉切。
備辦軍器。剋日將發。實騰入其衆。大哭述
斯乖逆。壞大法輪。即是魔事。預是千僧同
時號叫。聽者寒心下涙。實遂擒撮法雅毆
撃數拳告云。我今降魔。使邪正有據。雅以
事聞帝云。此道人大麁。付法推刻。即被枷
禁。初無怖色。將欲加罪。僕射蕭瑀等奏。稱
精進有聞。勅乃罷令還俗。所選千人並停
復寺。實雖處俗壤。而兵役得停。欣泰其
心曾無憾結。貞觀元年。勅遣治書侍御史
杜正倫。撿挍佛法清肅非濫。實恐法雅猶
乘先計濫及清徒。乃致書於使曰。沈俗
僧智實白。實懷橘之歳。陟清信之名。採李
之年。染息慈之位。雖淺智褊能。然感希先
達。竊見化度寺僧法雅。善因曩世受果今
生。如安上之遊秦。似遠公之入晋。理應
守護鵝之行持結草之心。思報皇王之恩
奉酬覆載之徳。乃於支提靜院。恒爲宰殺
之坊。精舍林中。鎭作妻孥之室。脱千僧之
服。四海愴動地之悲。謗七佛之經。萬國嗟
訴天之怨。自漢明感夢摩滕入洛已來。
數名人頗曾聞也。皇帝受禪撫育萬方。
欲使王道惟清法海無穢。公策名奉節。許
道亡身。除甘蔗之災。拔空腹之樹。使禪林
欝映慧苑扶踈。茂實嘉聲振于邦國。寧
可忍斯邪佞。仍捧鉢於祇桓。棄我貞廉。絶
經行於靈塔。龍門深濬奉見無由。天意高懸
流問何日。惟公鑒同水鏡。智察幽微。仰願
拯驚翼於華箱。濟涸鱗於窮轍。輕以忓陳。
但増悚懼。後法雅竟以狂狷被誅。倫以事
聞。乃下勅云。智實往經論告法雅。預知
麁勃。自還俗已來。又不虧戒行。宜依舊
出家。因返寺房綜括前業。捃討幽致有
譽京室。十一年。駕往洛州。下詔云。老君垂
範。義在清虚。釋迦貽則。理存因果。求其
教也汲引之迹殊塗。求其宗也弘益之風
齊致。然大道之行。肇於遂古。源出無名之
始。事高有形之外。邁兩儀而運行。包萬物
而亭育。故能經邦致治。反樸還淳。至如佛
教之興基於西域。逮於後漢方被中土。神
變之理多方。報應之縁匪一。洎乎近世崇
信滋深。人冀當年之福。家懼來生之禍。由
是滯俗者聞玄宗而大笑。好異者望眞諦
而爭歸。始波涌於閭里。終風靡於朝廷。遂
使殊俗之異欝爲衆妙之先。諸華之教翻
居一乘之後。流遁忘返于茲累代。今鼎祚
克昌。既憑上徳之慶。天下大定亦頼無爲之
功。宜有解張闡茲玄化。自今已後。齋供行
立至於稱謂。道士女道士可在僧尼之前。
庶敦反本之俗。暢於九有。貽諸萬葉。時京
邑僧徒各陳極諫。語在別紀。實惟像運湮
沈開明是屬。乃携大徳法常等十人。隨駕
至闕。上表曰。法常等言。法常等。年迫桑
楡。始逢太平之世。貌同蒲柳。方値聖明之
君。竊聞父有諍子君有諍臣。法常等。雖預
出家。仍在臣子之例。有犯無隱。敢不陳
之。伏見詔書。國家本系出自柱下。尊祖之
風形于前典。頒吾天下無徳而稱。令道
士等處僧之上奉以周施。豈敢拒詔。尋老
君垂範。治國治家。所佩服章亦無改異。不
立觀宇不領門徒。處柱下以眞全。隱
龍徳而養性。智者見之謂之智。愚者見之
之愚。非魯司寇莫之能識。今之道士
不遵其法。所著衣服並是黄巾之餘。本非
老君之裔。行三張之穢術。棄五千之妙門。
反同張禹漫行章句。從漢魏已來。常以鬼
道化於浮俗。妄託老君之後。實是左道之
苗。若位在僧之上誠恐眞僞同流有損
國化。如不陳奏。何以表臣子之情。謹録道
經及漢魏諸史佛先道後之事。如前伏願。天
慈曲垂聽覽。勅遣中書侍郎岑文本。宣勅
語僧等。明詔久行。不伏者與杖。諸大徳等。
咸思命難。飮氣呑聲。實乃勇身。先見口
云。不伏此理。萬刃之下甘心受罪。遂杖之
放還。抱思旋京晦迹華邑。處于渭陽之三
原焉。信心之侶敬奉如雲。情計莫因。遂感
氣疾。知命非久。欲與故人相別。而生不
騎乘。乃令弟子四人各執床角輿至本寺。
精爽不雜。召諸知友執手訣云。實以虚
薄妄厠僧儔。一期既至知復何述。但恨此身
虚死未曾爲法。以爲慨然。近夢阿私陀仙
見及云。常得出家。想非徒説。少時卒於大
總持寺。春秋三十有八。即貞觀十二年正月
也。實自生能不入市&MT01163;。不執錢寶。不求
利渉。三衣瓶鉢常不離身。雖當日往還。而
始無輒離。志行嚴肅殊有軌度。攝誘多方。
故四遠道俗。逃放之僧。多依附之。親侍沙
門七人。皆供承有叙。通共嘉焉。總持故塔修
奉者希。實香燈供養以爲己業。病轉就篤。
渧水不通已經旬日。侍人非時進漿。實曰。
大聖垂誡其可欺乎。吾見臨終犯戒者多矣。
豈使累劫之誠而陷於一咽者哉。遂閉氣
而止。又問以終事。答云。譬如彎弓放矢。隨
處即落。觀于山水未有親疎之心。任時量
處省事爲要乃葬南郊僧墓中。斯亦達性
之一方矣。終後三原信士。方三十餘里皆爲
立靈廟。夜別四五百人。聚臨如喪厥親。迄
于百日衆方分散
初總持寺有僧普應者。亦烈亮之士也。通涅
槃攝論。有涯略之致。以傅奕上事群僧蒙
然無敢諫者。應乃入祕書太史局公集。郎
監命奕對論。無言酬賞但云。禿丁妖語
不勞叙接。應曰。妖孽之作有國同誅。如何
賢聖倶崇。卿獨侮慢。奕不答。應退造破邪
論兩卷。皆負籧篨徑詣朝堂。以陳所述。
時執事者以聖上開治通諫。蒭蕘雖納奕
表未將。理當不爲程達。應乃多寫論本。
日往朝省。卿相郎暑鼓言奕表。牽挽奕手
與談正理。素本淺學。假詞於人。杜口不
對。斯亦享強捍。僧傑不可抑也。應之
所師法行者。亦貞素之僧也。倶住總持。衆
首之最。立操孤拔與物不群。毎日六時常立
參像。自問自答入進殿中。乃至勞遣應聲
如在。精愨特立衆難加焉。故又目之爲高
行也。行見塔廟必加治護。飾以朱粉搖
動物敬。京寺諸殿有未畫者。皆圖繪之
銘其相氏。即勝光褒義等寺是也。武徳之始。
猶未有年。諸寺飢餒烟火不續。總持名勝。
普應爲先。結會僧倫誓開糧路。人料一勺
主客咸然。時來投者日恒僅百。夙少欣欣曾
不告倦。而行微念起厭怠懷。即悔告人大
開鬼業。如何自累惜他食乎。毎旦出門延
頓客旅。歡笑先言顧問將接。多辦鉢履安
處布置。乃達時豐初不休舍。後住楚國
講遺教論。以畢終矣
釋法琳。姓陳氏。頴川人。遠祖隨宦寓居
襄陽。少出家。遊獵儒釋博綜詞義。金陵楚
郢從道問津。自文苑才林靡不尋造。而意
存綱梗不營浮綺。野栖木食於青溪等山。
晝則承誨佛經。夜則吟覽俗典。故於内外
詞旨經緯遺文。精會所歸咸肆其抱。而風
韻閑雅韜徳潜形。氣揚采飛方陳神略。隋
季承亂。入關觀化。流離八水顧歩三秦。
毎以槐里仙宗互陳名實。昔在荊楚梗概
其文。而祕法奇章猶未探括。自非同其形
服塵其本情。方可體彼宗師靜茲紛結。乃
權捨法服長髮多年。外統儒門内希聃術。
遂以義寧初歳。假被巾褐從其居館。琳素
通莊老談吐清奇。道侶服其精華。膜拜而
從遊處。情契莫二共叙金蘭。故彼所禁文
詞。並用諮琳取決。致令李宗奉釋之典包
擧具舒。張僞葛妄之言詮題品録。武徳初運
還莅釋宗。擁帙延光栖惶問道。以帝壤
同歸名教。是則鼓言鄭衞易可箴規。乃住
京師濟法寺。至武徳四年。有太史令傅奕。
先是黄巾深忌佛法。上廢佛法事十有
一條。云釋經誕妄言妖事隱。損國破家未
聞益世。請胡佛邪教退還天竺。凡是沙門
放歸桑梓。則家國昌大。李孔之教行焉。武皇
容其小辯。朝輔未能抗也。時謂遵其邪逕
通廢宏衢。莫不懼焉。乃下詔問曰。棄父母
鬚髮。去君臣之章服。利在何門之中。
益在何情之外。損益二宜請動妙適。琳
憤激傅詞側聽明勅。承有斯問。即陳對曰。
琳聞至道絶言。豈九流能辯。法身無象非
十翼所詮。但四趣茫茫漂淪欲海。三界蠢蠢
顛墜邪山。諸子迷以自焚。凡夫溺而不出。
大聖爲之興世。至人所以降靈。遂開解脱
之門。示以安隱之路。於是中天王種辭恩
愛而出家。東夏貴遊厭榮華而入道。誓出
二種生死。志求一妙涅槃。弘善以報四恩。
立徳以資三有。此其利益也。毀形以成其
志。故棄鬚髮美容。變俗以會其道。故去
君臣華服。雖形闕奉親。而内懷其孝。禮乖
事主。而心戢其恩。澤被怨親以成大順
怙幽顯豈拘小違。上智之人依佛語。
故爲益。下凡之類虧聖教故爲損。懲惡則
濫者自新。進善則通人感化。此其大略也。而
傅氏所奏。在司猶未施行。奕乃多寫表状。
遠近公然流布。京室閭里。咸傳禿丁之誚。劇
談酒席。昌言胡鬼之謠。佛日翳而不明。僧威
阻而無勢。于時達量道俗勳豪成論者非
一。各疏佛理具引梵文。委示業縁曲垂
邪正。但經是奕之所廢。豈有引廢證成。
雖曰破邪終歸邪破。琳情正玄機獨覺
千載。器局天授博悟生知。睹作者之無功。
信乘權之有據。乃著破邪論。其詞曰。莊周
云。六合之内。聖人論而不議。六合之外。聖人
存而不論。老子云。域中有四大。而道居其
一。考詩書禮樂之致。忠烈孝慈之先。但欲
攸序彜倫。意存敬事君父。至徳惟是安
上治民。要道不出移風易俗。自衞返魯。
詎述解脱之言。六府九疇。未宣究竟之旨。
案前漢藝文志所紀衆書一萬三千二百六
十九卷。莫不功在近益。倶未暢遠途。誠自
局於一生之内。非迴拔於三世之表者矣。
遂使當見因果理渉旦而猶昏。業報吉凶義
經丘而未曉。斯並六合之寰塊。五常之俗
謨。詎免四流浩汗爲煩惱之場。六趣諠譁
造塵勞之業者也。原夫實相杳冥。逾要道
之道。法身凝寂。出玄之又玄。惟我大師體
斯妙覺。二邊頓遣萬徳斯融。不可以境智
求。不可以形名取。故能量法界而興悲。
揆虚空而立誓。所以見生穢土誕聖王
宮。示金色之身吐玉毫之相。布慈雲於鷲
嶺。則火宅焔銷。扇惠風於雞峯。則幽途霧
卷。行則金蓮捧足坐則寶座承躯。出則天主
導前。入則梵王從後。聲聞菩薩儼若朝儀。
八部萬神森然翊衞。演涅槃則地現六動。
説般若則天雨四花。百福莊嚴。状滿月之
臨滄海。千光照曜。如聚日之映寶山。師子
一吼。則外道摧鋒。法鼓暫鳴。則天魔稽首。
是故號佛。爲法王也。豈與衰周李耳比徳
爭衡。末世孔丘輒相聯類者矣。是以天上天
下。獨稱調御之尊。三千大千。咸仰慈悲之
澤。然而理深趣遠。假筌蹄而後悟。教門善
巧。憑師友而方通。統其教也則八萬四千
之藏。二諦十地之文。海殿龍宮之旨。古諜今
書之量。莫不流甘露於萬葉。垂至道於百
王。近則安國利民。遠則超凡證聖。但以時
運未融。致令漢梵殊感。故西方先音形之
奉。東國後見聞之益。及慈雲卷潤慧日收
光。迺夢金人於永平之年。覩靈骨於赤烏
之歳。於是漢魏齊梁之政像教勃興。燕秦晋
宋已來名僧間出。或神力救世。或異迹發
人。或慧解開神。或通感適化。及白足臨
刃不傷。遣法爲之更始。志上分身員戸。
帝王以之加信。具諸史籍其可詳乎。並使
功被將來傳燈永劫。議者僉曰。僧惟紹隆
佛種。佛則冥衞國家福廕皇基。必無廢退
之理。我大唐之有天下也。應四七之辰。安
九五之位。方欲興上皇之風開正覺之道
治致太平永隆淳化。但傅氏所述酷毒穢
詞。並天地之所不容。人倫之所同棄。恐塵
黷聖覽。不可具觀。伏惟陛下。布含弘之恩。
垂鞠育之惠。審其逆順議以眞虚。佛以
正法遠委國王。陛下君臨斯當付囑。謹上
破邪論一卷。用擬傅詞。文有三十餘紙。自
琳之綴*釆貫絶群篇。野無遁賢朝無遺
士。家藏一本咸誦在心。並流略之菁華。文
章之冠冕。茂譽於是乎騰廣。昏情由之而
開尚矣。琳又以論卷初出意在弘通。自非
廣露其情。則皂隷不塵其道。乃上啓儲后
諸王及公卿侯伯等。並文理弘被庶績咸嘉。
其博詣焉。故奕奏状因之致寢。遂得釋門重
敞。琳*寔其功。東宮庶子虞世南。詳琳著論。
乃爲之序胤而傅氏不愜其情重施密譛。
搆扇黄巾用爲黨類。各造邪論貶量佛
聖。昏冒生靈衒曜朝野。薫蕕既雜時所疑
焉。武徳九年春。下詔京置三寺惟立千
僧。餘寺給賜王公。僧等並放還桑梓。嚴勅
既下莫敢致詞。五衆哀號於槁街。四民顧
嘆於城市。于時道俗蒙然投骸無措。頼由震
方出帝氛祲廓清。素襲啓聞範究宗領。登
即大赦還返神居。故佛日重朗於唐世。又由
琳矣。琳頻逢黜陟。誓結維持。道挫世情良
資寡學。乃探索典籍隱括玄奧。撰辯正
論一部八卷。頴川陳子良注之。并製序曰。
昔宣尼入夢。十翼之理克彰。伯陽出關。二
篇之義爰著。或鉤深系*象。或探賾希夷。
名言之所不宣。陰陽之所不測。猶能彌綸
天地包括鬼神。道無洽於大千。言未超於
域内。況乎法身圓寂妙出有無。至理凝玄迹
泯眞俗。體絶三相累盡七生。無心即心非
色爲色。筌蹄之外豈可言乎。若夫西伯拘
羑遂顯精微。子長蠶室卒成先志。故易曰。
古之作易者。其有憂乎。論之興焉。良有以
矣。道士李仲卿劉進喜等。並作庸文謗毀
正法。在俗人士或生邪信。法師愍其盲瞽
遂著斯論。可謂鼓茲法海振彼詞鋒。碧鷄
之鋭競馳。黄馬之峻爭騖。莫不葉墜柯摧
雲鎖霧卷。但此論窮釋老之教源。極品藻之
名理。恐好事後生。意有未喩。弟子近申頂
禮。從而問津。爛然溢目。若日月之入懷。寂
乎應機。譬寶珠之燭物。既悟四衢之幻。便
息百城之遊。於是啓所未聞。爲之注解。
以文學雄伯群儒奉戴。誘勸成則其從
如雲。貞觀初年帝於南山大和宮舊宅。置
龍田寺。琳性欣幽靜。就而住之。衆所推美
擧知寺任。從容山服詠歌林野。至十三年
冬。有黄巾秦世英者。挾方術以邀榮。遂程
器於儲貳。素嫉釋種。陰陳琳論謗訕皇宗。
罪當誷上。帝勃然下勅沙汰僧尼。見有衆
乃依遺教。仍訪琳身據法推勘。琳扼
腕奮發。不待追徴。獨詣公庭。輕生徇理。
乃縶以縲紲。下詔問曰。周之宗盟異姓爲
後。尊祖重親*寔由先古。何爲追逐其短。
首鼠兩端。廣引形似之言。備陳不遜之喩。
把毀我祖禰。謗黷我先人。如此要君。罪
有不恕。琳答曰。文王大聖。周公大賢。追遠
愼終。昊天靡答。孝悌之至通於神明雖有
宗周義不爭長。何者皇天無親竟由
徳。古人黨理而不黨親。不自我先不自
我後。雖親有罪必罰。雖讎有功必賞。賞
罰理當。故天下和平。老子習訓道宗。徳教加
於百姓。恕己謙光。仁風形于四海又云。吾
師名佛。佛者覺一切人也。乾竺古皇。西昇
逝矣。討尋老教。始末可追。日授中經示誨
子弟言。吾師者善入泥洹。綿綿常存。吾今
逝矣。今劉李所迹。謗滅老氏之師。世莫能
知。著茲辯正論。有八卷。略對道士。六十餘
條。並陳史籍。前言實非謗毀家國。自後*辯
對二十餘列。並據琳詞。具状聞奏。勅云。所
著辯正論。信毀交報篇曰。有念觀音者。臨
刃不傷。且赦七日令爾自念。試及刑決能
無傷不。琳外纒桎梏内迫刑期。水火交懷
訴仰無路。乃縁生來所聞經教及三聖尊
名。銘誦心府。擬爲顯應。至于限滿。忽神思
彯勇横逸胸懷。歡慶相尋頓忘死畏。立待
對問。須臾勅至云。今赦期已滿。當至臨刑。
有何所念。念有靈不。琳援筆答曰。自隋季
擾攘四海沸騰。役毒流行干戈競起。興師
相伐舍檀兵威。臣佞君荒不爲正治。遏絶
王路固執一隅。自皇王弔伐載清陸海。斯
*寔觀音之力。咸資勢至之因。比徳連蹤
道齊上聖。救横死於帝庭。免淫刑於都市
琳於七日已來。不念觀音。惟念陛下。勅治
書侍御史韋悰問琳。有詔令念觀音。何因
不念。乃云惟念陛下。琳答。伏承觀音聖鑒
塵形六道。上天下地皆爲師範。然大唐光
宅四海。九夷奉職八表刑清。君聖臣賢不
抂濫。今陛下子育恒品如經。即是觀
音。既其靈鑒相符。所以惟念陛下。但琳所
正論。爰與書史倫同。一句參差任從斧
鉞。陛下若順忠順正。琳則不損一毛。陛下
若刑濫無辜。琳則有伏屍之痛。具以事聞。
遂不加罪有勅徙于益部僧寺。行至百牢
關菩提寺。因疾而卒。時年六十九。沙門慧
序。經理所苦。情結斷金。曉夕同衾慰撫承
接。及命將盡在序膝上。序慟哭崩摧涙如
駛雨。乃召諸關旁道俗。葬於東山之頂。高
樹白塔。勒銘誌之。行路望者知便下涙。序
本雍州武功人。善經籍通佛理。明攝論以
爲敷化之訓。體道開俗言無品藻。將護遊
僧用爲家操。本住京輦後移梁益。以百牢
衝會四方所歸。道俗栖投往還莫寄。序乃
宅寺關口。用接遠賓。故行侶頼之詠歌盈
耳。于時治書侍御史韋悰。審英飾詐。乃奏
彈曰。竊以大道欝興。沖虚之迹斯闡。玄風既
播。無爲之教*寔隆。未有身預黄冠志同
凡素者也。道士秦英。頗學醫方薄閑呪禁。
親戚寄命羸疾投身。姦婬其妻禽狩不
異。若情違正教心類豺狼。逞貪競之懷。
恣邪穢之行。家藏妻子門有姫童。乘肥衣
輕出入衢路。楊眉奮袂無憚憲網。健羨
未忘觀繳在慮。斯原不殄至教式虧。請寘
嚴科以懲婬侈。乃入大理。竟以狂匿被
誅。公私怪其死晩。琳所著詩賦啓頌碑表
誄大乘教法并諸論記傳。合三十餘卷。並
金石撃其風韻。縟錦繢其文思。流靡雅便。
騰焔爾穆。又善應機説導。即事騁詞。言會
宮商義符玄籍。斯亦希世罕嗣矣
釋慈藏。姓金氏。新羅國人。其先三韓之後也。
中古之時。辰韓馬韓卞韓。率其部屬。各有
魁長。案梁貢職圖。其新羅國。魏曰斯盧。宋
曰新羅。本東夷辰韓之國矣。藏父名武林。官
至蘇判異以本王族
比唐一品
嚮高位。籌議攸
歸。而絶無後嗣。幽憂毎積。素仰佛理乃求
加護。廣請大捨祈心佛法。并造千部觀音。
希生一息。後若成長。願發道心度諸生類。
冥祥顯應。夢星墜入懷。因即有娠。以四月
八日誕。載良晨。道俗銜慶希有瑞也。年
過小學。神叡澄蘭獨拔恒心。而於世數史
籍略皆周覽。情意漠漠無心染趣。會二親
倶喪。轉厭世華。深體無常終歸空寂。乃捐
捨妻子第宅田園。隨須便給行悲敬業。子爾
隻身投於林壑。麁服草屩用卒餘報。遂登
陗隒獨靜行禪。不避虎Aj常思難施。時或
弊睡心行將徴。遂居小室。周障棘刺露
身直坐。動便刺肉。懸髮在梁。用袪昏漠。
修白骨觀轉向明利。而冥行顯被物望所
歸。位當宰相頻徴不就。王大怒。勅往山
所將加手刃。藏曰。吾寧持戒一日而死。不
願一生破戒而生。使者見之不敢加刃。
以事上聞。王愧服焉。放令出家任修道業。
即又深隱。外絶來往。糧粒固窮。以死爲命。
便感異鳥各銜諸果就手送與。鳥於藏手
就而共食。時至必爾。初無乖候。斯行感玄
徴。罕有聯者。而常懷慼慼慈哀含識。作何
方便令免生死。遂於眠寐見二丈夫曰。
卿在幽隱欲爲何利。藏曰。惟爲利益衆
生。乃授藏五戒訖曰。可將此五戒利益衆
生。又告藏曰。吾從忉利天來。故授汝戒。因
騰空滅。於是出山。一月之間國中士女咸
受五戒。又深惟曰。生在邊壤佛法未弘。自
非目驗無由承奉。乃啓本王西觀大化。
以貞觀十二年。將領門人僧實等十有餘人。
東辭至京。蒙勅慰撫。勝光別院厚禮殊供。
人物繁擁財事既積。便來外盜。賊者將取心
戰自驚。返來露過。便授其戒有患生盲。
詣藏陳懺後還得眼。由斯祥應。從受戒者
日有千計。性樂栖靜。啓勅入山。於終南雲
際寺東懸崿之上。架室居焉。旦夕人神歸戒
又集。時染少疹。見受戒神爲摩所苦。尋即
除愈。往還三夏常在此山。將事東蕃。辭下
雲際。見大鬼神其衆無數。帶甲持仗云。
將此金輿迎取慈藏。復見大神與之共鬪
拒不許迎。藏聞臭氣塞谷蓬勃。即就繩床。
通告訣別。其一弟子又被鬼打躄死乃蘇。藏
即捨諸衣財。行僧徳施。又聞香氣遍滿身
心。神語藏曰。今者不死。八十餘矣。既而入
京。蒙勅慰問。賜絹二百匹。用充衣服貞觀
十七年。本國請還。啓勅蒙許。引藏入宮。賜
納一領雜綵五百段。東宮賜二百段。仍於弘
福寺爲國設大齋。大徳法集。并度八人。又
勅太常九部供養。藏以本朝經像彫落未
全。遂得藏經一部并諸妙像幡花蓋具堪
爲福利者。齎還本國。既達郷壞。傾國來
迎。一代佛法於斯興顯。王以藏景仰大國。
弘持正教。非夫綱理。無以肅清乃勅藏爲
大國統。住王芬寺。寺即王之所造。又別築
精院。別度十人恒充給侍。又請入宮。一夏
攝大乘論。晩又於皇龍寺講菩薩戒本。
七日七夜天降甘露。雲霧奄藹覆所講堂。
四部興嗟聲望彌遠。及散席日。從受戒者其
量雲從。因之革厲十室而九。藏屬斯嘉運。
勇鋭由來。所有衣資並充檀捨。惟事頭陀。
蘭若綜業。正以青丘佛法東漸百齡。至於
住持修奉蓋闕。乃與諸宰伯祥評紀正。時
王臣上下。僉議攸歸。一切佛法須有規猷。
並委僧統藏令僧尼五部各増舊習。更置
綱管。監察維持。半月説戒依律懺除。春冬
總試令知持犯。又置巡使。遍歴諸寺
勵説法。嚴飾佛像營理衆業。鎭以爲常。據
斯以言。護法菩薩即斯人矣。又別造寺塔十
有餘所。毎一興建合國倶崇。藏乃發願曰。
若所造有靈。希現異相。便感舍利在諸巾
鉢。大衆悲慶積施如山。便爲受戒。行善遂
廣。又以習俗服章中華有革。藏惟歸崇正
朔義豈貳心。以事商量擧國咸遂。通改邊
服一准唐儀。所以毎年朝集位在上蕃。任
官遊踐並同華夏。據事以量通古難例。撰
諸經戒疏十餘卷。出觀行法一卷。盛流彼
國。有沙門圓勝者。本族辰韓清愼僧也。以
貞觀初年。來儀京輦遍陶法肆。聞持鏡曉
志存定攝。護法爲心。與藏齊襟秉維城塹。
及同返國大敞行途講開律部。惟其光肇
自昔東蕃有來西學。經術雖聞無行戒檢。
縁搆既重。今則三學備焉。是知通法護法代
有斯人。中濁邊清於斯驗矣
論曰。觀夫至人之降時也。或三輪御世。或
六通導物。人依法依。本護法。而陳教適權
適道。*寔兼濟而成津。是以三藏設位。拯
溺喪於未然。護法一科。樹已崩之正綱。然
弘誘之相。條緒稍多。時顯知微。乍揚神武。
騁奇辯於邪衆。暢決蒙心。顯大義於當時。
昌明玄理假威權而助道。有徳獨擅其聲。
藉傳授而潜通。遍告常行其務。遂有撾
揵搥於靈岳。聲告但爲任持。重結法於剡
洲。教旨惟尊弘理。入大乘論。則九億無學住
法萬年。經律所詮。賓頭羅睺未取泥曰。斯
皆助揚道化。通悟未聞。靜倒惑於即生。紹
正法于來世。故使湮殘屡染尋復還興。豈
惟凡謀。蓋其力矣。況乎迦葉尊者。凝神鷄足
之峯。堅慧菩薩。端拱修羅之窟。斯並引生
趣善。爲物持身。致及慈氏降靈遞相弘
育。或摧裂愛網。或傾覆慢幢。或通決
疑。或開揚道務。爲業應接。若雲雨之相投。
爲功惟重。等大地之弘博。所以身子策名。
顯法輪之大將。毱多徽號。標無相之後佛。
五百門學通號任持。行徳相高皆稱第一。
至於乘時御化通法開宗。弘救之極勿高
身子。良由闢樹園之福地蕩邪寇之高鋒。
偃目連之神力。覆富那之辯慧。此即護法
之縁。蓋惟斯矣。自道風東扇。爰始*滕蘭。前
傳重於開宗。故入譯經之目。然則傳譯在
乎歸信未信不可弘文。護持存乎正邪。
邪正方開信本。經陳如是。豈虚也哉。道元
徳母。信其實矣。所以發蒙啓化。應接時心。
重空顯其徳明。大衆駭其耳目。致使拜首
受道飮沐法流。不虚設也。費才感終於
壇側。褚信剃頂於場中。顯宗悟理知歸。侍
中捐俗入道。一期盛事萬代舟航。佛日於
是流暉。法雲由斯不絶。茲徳可紀茲言可
詳。而閩越。隱其高例。附譯稱述。竊比則事
業懸殊。遠化則乘權難擬。計功編次宜先
譯傳。稍非經務故後三學。及姚秦迷外。道
融折其是非。元魏重邪。曇始制其強禦。
前傳顯然。其宗可録。施乎齊周兩治。厥政
殊風。齊高獨盛釋門。周武偏弘李衆。然其
逼匿正。邪僞而正通。妄作亂眞。無兩
情。釋侶闐邦寺塔充國。二百萬衆。綱猷上
統之言。四十千寺。咸列釋門之刹。約指剡
洲。化境通括像正任持。挮航之大未可
相擬。豈法之力。惟人謂乎。弘斯在人。則
顯公據其首也。掩抑華飾揚耀塵埃。衆皆
輕而不思。可謂激通其道。及法上引衣之
赴難也。則醒醉相兼。醒則領上之累詞。醉
則示虚於邪敵。雖復金櫃玉韜之祕術。未
可與言。孫武呉起之奇謀。曾何足道。所以
席之始。搖動物心。異衆等山丘。鼓論同
雲物。致使纔撝刃辯載戢妖氛。定方術於
面前。樹微言於即世。故有談仙者投骸於
臺檻。宗虚者深剃於王庭。明詔遂頒國無
兩信。雖稠公標於定道。賢上統於義門。一
時之慶。固不同年而語矣。周氏秦壤世號
郷。犲狼之諺想不虚託。懷文斯寡習勇
彌隆。酌緯候之讖詞。納譎誑之佞術。衞嵩
本我之胤。張賓乃彼之餘。異嚮同心脣齒相
副。競列封表曲引遊言。冒誷帝心覆絶
仁祀。時未思其禍始也禍作萌漸。百辟之
所不知。及望夷之福終也。潰發滂流。天
無方改前政。呼嗟何及。僧傑道安名殊衞
氏。風格峻逸比景彌天。二論既陳異見將
弭。而狙詐蠅巧終墜前修。靜藹上賢當斯
頽運。奮發拒諫守素窮巖。慨正道之遂荒。
誠護法之無力也。乃解形松石殉命西方。
于時同軌遺形。亦有十數。自非懷大濟
於末俗覩法滅而増哀。何能捨所重於幽
林。爲依救而終世。誠可美矣。誠可悲夫。
詳觀列代數賢。則紹隆之迹可見。藻鏡則日
月同仰。清範則高山是欽。具彰本紀。其續昌
矣。有隋御寓深信釋門。兼陳李館。爲收恒
俗。二世纉暦。同政前朝。悼像化之徽猷。
襲宋桓之致敬。于時緇素相望慘然。明*贍
法師屈起臨對。夙未強術。衆或漏言。及
覿其厲色格詞抗楊嚴詔。皆謂禍碎其身
首也。助慄不安其足。而*贍逞怡顏色欣
勇綽然。帝後乃述釋門之有人焉。衆乃悟
其脱頴也知人其難。人實難知。知其難者。
千載其一乎。信不虚矣。皇唐啓運代有斯
人。普應佩席於天門。慧滿載衣於朝伍。智
實剛烈。抵訶於時重。法琳慷慨。極言於明
詔。異世同風不屑古也。莫不言行同時死
生齊日。故得名流萬代。紹先聖之宏猷乎。
惟夫經論道業務在清心。弘護法網寔敦
遐志。志遠則不思患辱。心清則罔懼嚴
誅。達三相之若馳。識九有之非宅。未曾
爲法。徒喪餘齡。豈惟往生。乃窮來陰。於是
挾福智而面諸佛。覩形骸若委遺塵。騰
神略而直前。鼓通博之横辯。但令法住。投
鼎鑊其如歸。既屬慧明。處濁世其如夢。
故能不負遺寄。斯傳之有蹤乎已矣。夫誰
有見斯。而不厲志於重霄哉
續高僧傳卷第二十

釋曇選。姓崔。高陽人。神慧譎詭不偶時俗。
  雖博通經術。而以涅槃著名。不存文句。護
法爲慮本。晩住并部興國寺。川邑奉之以
爲師傅。毎有衆集居于座元。酬問往還以
繋節爲要。吐言開令宏放終古。僧侶乃多
莫敢摧挫。時人目爲豹選者也。及楊諒逆
節中外相叛。招募軍兵繕造牟甲。以興國
寺爲甲坊。以武徳寺爲食坊。後於武南置
陣。楊素敗之。官軍入郭捜求逆黨。總集諸
僧責供反者。僧等辭曰。王力嚴切不敢遮
約。素曰。有幾僧諫王被殺。而云王力嚴切。
此並同反。不勞分疎可依軍法。選時在衆
不忍斯禍。乃出對曰。比佛法陵遲。特由僧
無有徳可以動俗。致有亂階。結聚不能誨
以忠信。此誠如公所教。今被理責陷身無
地。素乃舒顏曰。僧等且還。留向對僧。擬論
機務。自爾晝參軍將開散僧誅。晩還寺宿。
不久煬帝下勅通被放免。故合衆獲安。誠
其功也。及大業末歳。兵饑交接。四方僧遊
寄食無地。興國雖富儉嗇者多。毎食時禁
門自守。客僧擁結終不之前。選不勝滅法。
憤激身心。毎日抂杖在門驅趁防者携引
羇僧。供給鉢器。送至食堂。衆多是其子弟
不敢違逆。由是衆開僧制。許選停客。自餘
不得然。其慈濟之深感激府兪。房内廓然
財什不積。唯置大鉢一口。毎日引諸乞
兒。所得食調總*鉢中。選請食分。亦和其
内。雜爲饘粥。便行坐乞人。手自斟酌。見其
繿縷皴錯形容癯痩。流涙盈臉不能自勝。
選亦依行受粥而食。日別如此。遂及有年。
皇運伊始人情安泰。義興新寺法綱大張。
沙門智滿。當塗衆主。一川郷望。王臣傾重
創開諸宇嚴位道場。三百餘僧受其制約。
夏中方等清衆肅然。風聲洋溢流潤遐邇。
選聞之乃詣其寺。庭滿徒聞來崩騰下。赴
告曰。卿等結聚作何物。在依何經誥。不有
冒罔後生乎。滿曰。依方等經行方等懺。選
曰。經在何處將來對讀。遂將一卷來。選曰。
經有四卷。何不一時讀之沙門道綽曰。經
文次第。識不倶聞。選曰。吾識可共爾識同
耶。但四卷齊讀。文言未了。便曰。依呪滅罪
耳。可罷之。又曰。自佛法東流。矯詐非少。
前代大乘之賊。近時彌勒之妖。詿誤無識
其徒不一。聞爾結衆。恐壞吾法。故力疾來
問。雖爾手把瓶子。倚傍猶可。遂杖策而返。
武徳八年。遘疾淹積。問疾者充牣房宇。
乃尸臥引衣申脚曰。吾命將盡何處生乎
名行僧道綽曰。阿闍黎。西方樂土名爲安
養。可願生彼選曰。咄爲身求樂。吾非爾儔。
綽曰。若爾可無生耶。答曰。須見我者而爲
生乎。乃潜息久之。不覺已逝。時年九十有
五。道俗哀慘。送于西山之陰。傳者親往其
寺不及其人。觀其行事遺績。庶可澡雪形
心頓袪鄙悋。叔緒護法開士。抑斯人乎
釋法通。龍泉石樓人。初在隰郷未染正法。
衆僧行往不達村閭。如有造者以灰灑面。
通雖處俗情厭恒俗。以開皇末年。獨懷異
概超出意表。剃二男二女并妻之髮。被以
法衣。陟道詣州委僧尼寺。時有問者通便
答曰。我捨枷鎖志欲通法。既達州寺如前
付囑。便求通化寺明法師度出家。於即遊
化稽湖。南自龍門北至勝部。嵐石汾隰無
不從化。多置邑義月別建齋。但有沙門皆
延村邑。或有住宿明旦解齋。家別一槃。以
爲通供。此儀不絶至今流行。河右諸州聞
風服義。有僧投造直詣堂中。承接顏色譬
若親識。故通之率導其徳難倫。曾行本邑。
縣令逢之。問是何僧。答云山客令乃禁守
不許遊從。通即絶粒竭誠遶獄行道。其夜
聽事野狐鳴叫。怪相既集通夕不安。及明
放遣。通曰。我遶獄行道正得道理。如何見
放。經日不食。夜又狐鳴。宮庶以下莫不震
懼。苦勸引挽方從其請。爾後巡行無時寧
舍。曾投人宿。犬咋其脛。尋被霹死。風聲逾
顯。後卒於龍泉。余以貞觀初年。承其素迹
遂往尋之。息名僧綱住隰州寺。親説往行
高聞可觀。欣其餘論試後披叙。夫以高世
之量隨務不倫。統其大歸莫非通道。所以
九十六部。兼邪正之津途。一十七群。現機
縁之化迹。故能光開佛日。弘導塵蒙。攝迷
沒之鄙夫。接戒濁之澆首。並得開智清悟
通聖革凡。弘道利生於是乎在。今有不達
之者。同世相輕。覩其家業叢雜。閲其形骸
塵弊遂則雷同輕毀。曾不大觀。由之自陷。
備于成教。故文云。不觀法師種姓形有。但
受其法開我精靈。斯言可歸。通有之矣
釋弘智。姓萬氏。始平槐里郷人。隋大業十
  一年。徳盛郷閭權爲道士。因入終南山。絶
粒服氣期神羽化。形骸枯悴心用飛動。乃
入京至靜法寺遇惠法師。問以喩道之方。
惠曰。有生之本以食爲命。假糧粒以資形。
託津通以適道。所以古有繋風捕影之論。
仙虚藥誤之談。語事信然。幸無惑也。乃示
以安心之要遣累之方。義寧元年。委擲黄
冠入山修業。武徳之始天下大同。佛道二
門峙然雙列。智乃詣省申訴。請隷釋門。並
陳理例。朝宰咸穆。遂得貫入緇伍隨情住
寺。而性樂幽栖。乃於南山至相寺而居焉。
周歴講會亟經炎燠。神用通簡莫不精詣。
然而性立虚融。慈矜在務。陶甄士俗延
納山賓。巖隱匱乏之流。飛走飢虚之類。咸
贍資糇粒錫以貝泉。雖公格嚴斷寺制深
約。而能携引房宇。同之窟穴泰。斯亦叔
代匡護之開士也。滅後遂絶此蹤惜哉。故
其所獲法利。積散不窮。弘誘博愛爲而不
恃。加之以忍邦行事音聲厥初。開務通識
非斯莫曉。故凡有福會必以簫鼓爲先。致
令其從如雲眞俗不爽於縁悟矣。講華嚴
攝論等。以永徽六年五月九日。終於山寺。
春秋六十有一。露骸林下攸骨焚散。遵餘
令也。門人散住諸寺者。咸謹卓正行不墜
遺風。重誨誘之劬勞。顧復之永沒。乃共寫
八部般若。用崇&T009929;岵之恩。又建碑一區。陳
於至相寺山外。二丈四尺。寶徳寺莊所
釋道會。姓史。犍爲武陽人。初出家。住益州
  嚴遠寺。器宇高簡雅調逸群。四方道俗日
夕參候。猶以蜀門小陜聞見非廣。乃入京
詢訪經十餘年。經論史籍博究宗領。還蜀
欲大開釋教導引後鋭。時屬亂離不果心
術。會皇運初興率先招撫。詹俊李袞首途
巴蜀。會上疏曰。會弟性不肖。家風失墜。
封爵雖除詔勅猶在。門生故吏子孫成列。
並奮臂切齒思効力用。即日劍門雖啓巫
峽負固。會請。躬率徒隷。振錫啓途。折簡宣
威。開懷納款。軍無矢石之勞。主有待成之
逸。此亦一時之利也。惟公圖之。爲使淹留
遂不行。于時國初。僧尼道士所在多度。有
道士宋冀。是彼梁棟。於隆山縣下新立道
觀。屋宇成就置三十人。會經總管段倫陳
牒改觀爲寺。其郭内住者並是道宗不伏。
移改囑安撫大使李襲譽。巡察州縣。會以
事達。乃引兵過城。四面鳴鼓一時驅出。擧
宗怨訴噂嬟街衢。會曰。未能令天下改觀
爲寺。此之一所終不可奪。遂依立寺。至今
不毀。武皇登遐。入京朝觀因與琳師同
修辨正。有安州暠師。在蜀弘講。人有嫉者。
表奏云。反又述法。會覘候消息遂被拘執。
身雖在獄言笑如常。爲諸在獄講釋經論。
經春至冬。諸僧十數。衣服繿縷不勝寒酷。
京師有無盡藏。恒施爲事。會致書曰。自如
來潜影西國。千有餘年。正法東流五百許
載雖復赤髭青眼大開方便之門。白脚漆身
廣示歸依之路。猶未出於苦海。尚陸沈於
險道。況五衆名僧四禪教首。頭陀聚落唯
事一餐。宴坐林中但披三納。加以無縁之
慈想。升錘以代鴿。履不輕之行。思振錫以
避蟲。今有精勤法子清淨沙門。横被囚拘
實非其罪。遂使重關早落覩獄吏而魂飛。
清室晩開見刑官而思盡。嚴風旦灑穿襟
與中露倶飄。繁霜夜零寒心與死灰同殪。
若竟不免溝壑。抑亦仁者所恥。書達即送
裘鞋給之。及事釋還郷。三輔名僧送出郭
門。會與諸遠僧別詩曰。去住倶爲客。分悲
損性情。共作無期別。時能訪死生。道俗聞
者皆墮涙。時益州法曹裴希仁。自矜門學。
會與相見。輕有譏誚。會曰。蜀川雖小賢徳
如林。漢朝八俊同出。唯張綱埋輪。東雒。
難曰。豺狠當路安問狐狸。奏誅梁冀。威
攝四海者。揵爲武陽人也。漢時有問楊子
雲曰。李仲堪何如人。答曰。隱不違親。貞不
絶俗。天子不臣。諸侯不友者。資中人也。巴
西閬中。百王之仰戢。益州郫縣。名振於華
夷。明公庶可虚心待國士。豈得以土地拘
於人哉。言訖而出。希仁愧謝。既返謂人
曰。江漢多靈。其斯人也。以貞觀末卒。年七
十矣
釋智勤。俗姓朱。隋仁壽因舍利州別置大
興國寺度。少小以匡護爲心。毎處衆發言。
無不允睦。精誠勇猛事皆冥祐。初母患委
頓。爲念觀音。宅中樹葉之上皆現化佛。合
家並見。母疾遂除。又屬隋末荒亂諸賊競
起。勤獨守此寺。賊不敢凌。故得寺宇經像
一無所損。諸寺湮滅不可目見。又一時權
著俗衣。以避兵刅。被賊圍遶而欲殺之。忽
聞空中聲告。師可去俗衣。遂除外服。賊見
頂禮請將供養。經於數月後投於蜀。聽暠
法師講。衆至三千。法師皆委令檢校。遂得
安怗。内外無事。一人力也。又至唐初還歸
鄧州。講維摩三論十餘遍。後隱於北山。
倚立十餘年。所居三所即今見存。恒聞谷
中鐘聲。後尋巖嶺。忽見一寺宛麗奇常。入
中禮拜。似有人住。如是數度。後更尋覓莫
知所在。又居山内糧食將盡。其行道之處
土自發起。遂除棄之。明日復爾。如是再三。
遂有穀現。因即深掘得粟二十餘碩。其粟
粒大色赤稍異凡穀。時鄧州佛法陵遲。合
州道俗就山禮請。願出住持。遂感夢而出。
其夢不詳子細。後時負像出山。中途忽闇
莫知其路。不得前進。俄有異火兩炬。照路
極明。因得見道。送至村中火方迴滅。村人
並見無不驚異。因出住大興國。前後諸王
刺史。並就寺頂禮。請受歸戒。恒以僧尼之
事委令檢校。佛法光顯。呉蜀遠聞。又至永
徽年初。以見時事繁雜。守房不出。向淹
三載。讀一切經兩遍。毎讀經時恒見有神
來聽。初中後夜常聞彈指謦欬之聲。至顯
慶四年。省符召入慈恩。不就。至其年五月
欲終之前。所有功徳不周之處。曉夜經構
使畢。人問何故如此怱速。答曰。無常之法
何可保耶。至十五日。寺中樹木枝葉萎枯
自然分析。禽鳥悲鳴遍於寺内。僧各驚問
莫知所由。至十六日旦。忽見昔聽經神來。
禮拜而語云。莫禮傍人無有見者。於是剃
髮披衣在繩床内。手執香鑪跏趺而坐。告
諸弟子。汝可取大品經讀誦。至往生品訖。
遂合掌坐而卒。停經數日顏色如舊。恒有
異香聞於寺内。合州道俗悲慟難勝。州縣
官人並送至野。春秋七十四









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感通上 正傳三十三 附見
  魏洛京永寧寺天竺僧勒那漫提傳一
魏榮陽沙門釋超達傳
*魏文成沙門釋慧達傳
*魏常山衡唐精舍釋道泰傳
梁九江東林寺釋僧融傳
魏末魯郡沙門釋法力傳
梁蜀土青城山寺釋植相傳
梁蜀土潼州沙門釋僧林傳
*梁荊州沙門釋慧簡傳
魏涼州沙門釋僧朗傳
*魏太山朗公谷山寺釋僧意傳十一
魏太山丹嶺寺釋僧照傳十二
齊相州鼓山釋道豐傳十三
齊鄴下大莊嚴寺釋圓通傳十四
*齊太原沙門釋慧寶傳十五
*齊鄴下寶明寺釋僧雲傳十六
*齊梁州薛寺釋僧遠傳十七
周上黨元開府寺釋慧瑱傳十八
隋相州大慈寺釋洪獻傳十九
隋東川沙門釋慧雲傳二十傳大士
*隋鄂州沙門釋法朗傳二十一



*隋蜀部灌口山竹林寺釋道仙傳二十二
陳攝山栖霞寺釋慧峯傳二十三
隋蘇州重玄寺釋慧巖傳二十四
*隋東都寶楊道場釋法安傳二十五
*隋蒋州大歸善寺釋慧偘傳二十六
唐京化度寺釋轉明傳二十七
唐安州沙門賈逸傳二十八
*唐雍州義善寺釋法順傳二十九智儼
*唐蒲州普濟寺釋道英傳三十
*唐雍州梁山沙門釋又徳傳三十一
*唐京師辯才寺釋智則傳三十二
*唐京師律藏寺釋通達傳三十三
勒那漫提。天竺僧也。住元魏洛京永寧寺。
善五明工道術。時信州刺史綦母懷文。巧
思多知。天情博識。毎國家營宮室器械。無
所不關。利益公私。一時之最。又勅令修
理永寧寺。見提有異術。常送餉祇承冀有
聞見。而提視之平平初無叙接。文心恨之。
時洛南玄武館有一蠕蠕客。曾與提西域舊。
交。乘馬衣皮。時來造寺。二人相得言笑抵
掌。彌日不懈。文旁見夷言。不曉往復。乃
謂提曰。弟子好事人也。比來供承望師降
意。而全不賜一言。此北狄耳。獸心人面殺生
血食。何足可尚。不期對面遂成彼此。提曰。
爾勿輕他。縱使讀萬卷書。用未必相過也。
懷文曰。此所知當與捔技賭馬。提曰。爾
有何耶。曰算術之能。無問望山臨水。縣
測高深。圍圌&T050460;窖不舛升合。提笑而言曰。
此小兒戲耳。庭前有一棗樹極大。子實繁
滿。時七月初悉已成就。提仰視樹曰。爾知
其上可有幾許子乎。文怪而笑曰。算者所
知。必依鉤股標候。則天文地理亦可推測。
草木繁耗有何形兆。計斯寔漫言也。提指
蠕蠕曰。此即知之。文憤氣不信。即立契賭
馬。寺僧老宿咸來同看。其立旁證。提具告
蠕蠕。彼笑而承之。文復要云。必能知者幾
許成核。幾許&T040577;死無核。斷許既了。蠕蠕
腰間皮袋裏出一物。似今秤衡。穿五色
線。線別貫白珠。以此約樹。或上或下。或
旁或側。抽線脥眼。周迴良久。向提撼頭而
笑述其數焉。乃遣人撲子實下盡。一一看
閲疑者文自剖看校量子數成不。卒無欠
賸。因獲馬而歸。提毎見洛下人遠向嵩高
少室取薪者。自云。百姓如許地。擔負辛苦。
我欲暫牽取二山枕洛水頭待人伐足。乃
放去。不以爲難。此但數術耳。但無知
者誣我爲聖。所以不敢。提臨欲終語弟
子曰。我更停五三日往一處行。汝等念修
正道勿懷眷戀。便寢疾閉戸臥。弟子竊
於門隙視之。見提身不著床在虚仰臥
相告同視。一僧忽欬。提還床如舊。遙謂曰。
門外是誰何不來入。我以床熱故取涼。爾
勿怪也。是後數日便捨命矣
釋超達。未詳其氏。元魏中行業僧也。多學
問有知解。帝禁圖讖尤急。所在捜訪。有人
誣達有之。乃收付榮陽獄。時魏博陵公檢
勘窮劾。達以實告。大怒以車輪繋頸。嚴
防衞之。自知無活路。專念觀世音。至夜四
更忽不見車輪。所在見守防者皆大昏睡。
因走出外將欲遠避。以久繋獄。脚遂&MT00279;
不能及遠行至天曉。虜騎四出追之。達
惟逃必不免。因伏草中騎來&T050460;草並靡。
雖從邊過對而不見。仰看虜面。悉以牛
皮障目。達一心服死。至誠稱念。夜中虜去。
尋即得脱。又僧明道人。爲北臺石窟寺主。
魏氏之王天下也。毎疑沙門爲賊。收數百
互繋縛之。僧明爲魁首。以繩急纒從
頭至足。剋期斬決。明大怖一心念觀音。
至半夜覺纒小寛。私心欣幸精到彌切。
及曉索然都斷既因。得脱逃逸奔山。明旦
獄監來覓不見。惟有斷繩在地。知爲神
力所加也。即以奏聞。帝信道人不反。遂
一時釋放
釋慧達。姓劉。名窣蘇骨
和。本咸陽東北。三
城定陽稽胡也。先不事佛。目不識字。爲人
兇頑。勇健多力樂。行獵射。爲梁城突騎。守
於襄陽。父母兄弟三人並存。居家大富。豪侈
郷閭縱横不理。後因酒會遇疾。命終備覩
地獄衆苦之相。廣有別傳。具詳聖迹。達後
出家。住于文成郡。今慈州東南高平原。即其
生地矣。見有廟像。戎夏禮敬處于治下安
民寺中。曾往呉越。備如前傳。至元魏太武
大延元年。流化將訖。便事西返。行及涼州




番禾郡東北望御谷。而遙禮之。人莫有曉
者。乃問其故。達云。此崖當有像現。若靈相
圓備。則世樂時康。如其有闕。則世亂民苦。
達行至肅州酒泉縣城西七里石澗中死。其
骨並碎。如葵子大可穿之今在城西古寺
中。塑像手上。寺有碑云。吾非大聖。遊化
爲業。文不具矣。爾後八十七年至正光初。
大風雨。雷震山裂。挺出石像。擧身丈八。
形相端嚴。惟無有首登。即選石命工彫鐫
別頭。安訖還落。因遂任之。魏道陵遲。其言
驗矣。逮周元年。治涼州城東七里澗。忽有
光現徹照幽顯。觀者異之。乃像首也。便奉
至山巖安之。宛然符會。儀容彫缺四十餘
年。身首異所二百餘里。相好還備。太平斯
在。保定元年。置爲瑞像寺焉。乃有燈光流
照鍾聲飛嚮。相續不斷。莫測其由。建徳初
年。像首頻落。大冡宰及齊王。躬往看之。乃
令安處。夜落如故。乃經數十。更以餘物爲
頭。終墜於地。後周滅佛法。僅得四年隣
國殄喪。識者察之方知先鑒。雖遭廢除
像猶特立。開皇之始經像大弘。莊飾尊儀更
崇寺宇。大業五年。煬帝躬往禮敬厚施。重
増榮麗。因改舊額爲感通寺焉。故令模
寫傳形量不可測。約指丈八臨度終異。致
令發信彌増日新。余以貞觀之初歴遊關
表。故謁達之本廟。圖像儼肅日有隆敬。自
石隰慈丹延綏威嵐等州。並圖寫其形所在
供養。號爲劉師佛焉。因之懲革胡性。奉行
戒約者殷矣。見姚道安像碑
釋道泰。元魏末人。住常山衡唐精舍。夢人謂
曰。若至某年。當終於四十二矣。泰彌惡
之。及至期年遇重病。甚憂悉以身資爲
福。友人曰。余聞供養六十二億菩薩。與一
稱觀世音同。君何不至心歸依。可必増壽。
泰乃感悟。遂於四日四夜專精不絶。所坐
帷下忽見光明從戸外而入。見觀音足趺
踝間金色朗照。語泰曰。念觀世音耶。比
泰褰帷頃。便不復見。悲喜流汗便覺輕。
所患遂愈。年四十四。方爲同意説之。泰後
終於天命。更有一僧。其縁同泰。故不疏

僧融。梁初人。住九江東林寺。篤志汎博
遊化己任。曾於江陵勸一家受戒。奉佛爲
業。先有神廟不復宗事。悉用給施。融便撒
取送寺。因留設福。至七日後。主人母見一
鬼持赤索欲縛之。母甚遑懼。乃更請僧
讀經行道。鬼怪遂息。融晩還廬山。獨宿逆
旅。時天雨雪中夜始眠。見有鬼兵其類甚
衆。中有鬼將帶甲挾刃形奇壯偉。有持胡
床者。乃對融前踞之。便厲色揚聲曰。君
何謂鬼神無靈耶。速曳下地。諸鬼將欲加
手。融默稱觀世音。聲未絶即見所住床後
有一天將。可長丈餘。著黄皮袴褶。手捉金
剛杵擬之。鬼便驚散。甲胄之屬碎爲塵粉。
融甞於江陵。勸夫妻二人。倶受五戒。後爲
賊引。夫遂逃走。執妻繋獄。遇融於路
求哀請救。融曰。惟至心念觀世音。更無信
餘道。婦入獄後。稱念不輟。因夢沙門立其
前。足蹴令去。忽覺身貫三木自然解脱。見
門猶閉。閽司數重守之。計無出理。還更
眠。夢見向僧曰。何不早出。門自開也。既聞
即起。重門洞開。便越席而出。東南數里將
値民村。天夜闇冥。其夫先逃夜行晝伏。二
忽相遇皆大驚駭。草間審問。乃其夫也。遂共
投商者。遠避竟得免難
釋法力。未詳何人。精苦有志徳。欲於魯
郡立精舍。而財不足。與沙彌明琛。往上
谷。乞麻一載。將事返寺。行空澤中忽遇
野火。車在下風無得免理。于時法力倦眠。
比覺而火勢已及。因擧聲稱觀。未逮世
音。應聲風轉火焔尋滅。安隱而還。又沙門法
智者。本爲白衣獨行大澤。猛火四面。一時
同至自知必死。乃合面於地稱觀世音。怪
無火燒。擧頭看之。一澤之草纖毫並盡。
惟智所伏僅容身耳。因此感悟出家爲道。
厲精翹勇衆所先之。又沙門道集。於壽陽
西山遊行。爲二劫所得。縛繋於樹將欲
殺之。惟念觀世音守死而已。劫引刀屡斫
皆無傷損。自怖而走。集因得脱。廣傳此事。
又沙門法禪等。山行逢賊。惟念觀音。挽弓
射之。欲放不得。賊遂歸誠投弓於地。又不
能得。知是神人。捨而逃走。禪等免脱所在
通傳。並魏末人。別有觀音感應傳。文事包
廣。不具叙之
釋植相。姓郝氏。梓橦涪人。當任巴西郡
吏。太守鄭貞。令相齎獻物下楊都。見梁祖
王公崇敬三寶。便願出家。及還上蜀。決
誓家屬。并其妻子既同相志。一時剪落。自
出家後。梁大同中專習苦行。一食常坐正
心佛理。以命自期。時南武都。今孝水縣。有
法愛道人。高衒道術。相往觀之。愛於夕中。
自以呪力現一大神。身著衣冠容相
偉。來擧繩床離地四五尺。相便誦戒。神
即馳去。斯須復來擧床。僅動一
角如前
復去。俄
爾又來在相前立。相正意貞白初無微動。
尋爾復去。於屋頭現面。舍棟破裂。其聲甚
大。相亦無懼。神見不動便來禮拜求哀懺
謝。至旦語愛曰。汝所重者。此是邪術非
正法也。可捨之。相後往益聽講。以生在
邊鄙玄頗渉俗。雖遭輕誚。亡懷在道都
忤意。又因行路寄宿道館。道士有素
聞相名。恐化徒屬。拒不延之。其夜群虎遶
院相吼。道士等通夕不安。及明追之。從受
菩薩戒焉。又曾行弘農。水側見人垂釣。相
勸止之。不從其言。即唾水中。忽有大蛇
擎頭四顧來趣。釣者因即歸命投相出家。時
梁道漸衰。而涪土軍動。與彖法師分飛異
域。彖入靜林山。相入青城山。聚徒集業。
梁王蕭撝。素相欽重。供給獠民以爲營理。
未暇經始便感重疾。知命不救。謂弟子
曰。常願生淨土。而無勝業。雖不生三
途。亦不生天堂。還生涪土作沙門也。
汝等努力行道。方與吾會。加坐儼然奄便
遷化。時年四十有四。其山四面獠民。見其
坐亡皆來嘆異。禮拜供養改俗行善。弟子
銜命露屍松下。初相置足於綿州城西柏林
寺。院成就於堂頭植梧桐一株。極爲繁
茂。忽以四月十五日。無故葉落。又維那此
日打鍾。初不發聲。大小疑怪不測所以。
上坐僧超謂有大變。執錫逃避。須臾信報。
相已終卒。樹枯鍾噎。表其遷化之晨也。此
寺去青城四百餘里。而潜運之感。殆非人
謀。梁初又有道香僧朗。並有神異。其迹略
同。誌公之類矣
釋僧林。呉人。深有徳素。行能動物。梁大同
中。上蜀至潼州。城西北百四十里有豆圌
山上有神祠。土民敬之。毎往祭謁。林往居
之禪默累日。忽有大蟒縈繩床前。擧頭
如揖讓者。林爲授三歸。受已便去。因爾安
怗卒無災異。其山北涪水之陽。素來無猿。
自林栖託已來。便有兩頭依林而住。有初
見者云度水來。及後林出山門。猿還
度。如此非一。年月淹久孚乳産生。乃有數
十。有時送林至龍門口。竚望而返。後往赤
水巖故寺中。屋宇並摧止有叢林。便即露坐。
有虎蹲於林前。低目視林。乃爲説法。良久
便去。爾後孤遊雄悍不避惡狩。常行仁濟。
感化極多。末卒于潼
釋慧簡。不知何許人。梁初在道。戒業弘峻
殊奇膽勇。荊州廳事東。先有三間別齋。由
來屡多鬼怪。時王建武臨治。猶無有能住
者。惟簡是王君門師。專任居之。自住一間。
餘安經像。俄見一人黒衣無目。從壁中出
便倚簡門上。時簡目開心了。但口不得語。
意念觀世音。良久鬼曰。承君精進故來相
試。今神色不動。豈復逼耶。欻然還入壁中。
簡徐起澡漱禮誦訖。還如常眠。寐夢向人曰。
僕以漢末居此數百年。爲性剛直多所不
堪。君誠淨行好人。特相容耳。於此遂絶。簡
住積載。安隱如初。若經他行猶無有人能
住之者
釋僧朗。涼州人。魏虜攻涼。城民素少。乃逼
斥道人用充軍旅。隊別兼之。及轒&T051423;所擬。
擧城同陷。收登城僧三千人。至軍將
魏主所。謂曰。道人當坐禪行道。乃復作賊。
深當顯戮。明日斬之。至期食時赤氣數丈
貫日直度。天師寇謙之。爲帝所信奏曰。上
天降異正爲道人實非本心。願不須殺。帝
弟赤竪王。亦同謙請。乃下勅止之。猶虜
掠散配役徒。唯朗等數僧別付帳下。及魏軍
東還。朗與同學中路共叛。陣防嚴設更無
走處。東西絶壁莫測淺深。上有大樹旁垂
崖側。遂以鼓旗竿繩繋樹懸下。時夜大闇。
崖底純棘無安足處。欲上岸頭復恐軍覺。
投計慞遑捉繩懸住。勢非支久。共相謂曰。
今厄至矣。惟念觀世音耳。便以頭扣石。一
心專注。須臾光明。從日處出。通照天地。乃
見棘中有得下處。因光至地還忽暗冥。知
是神也。相慶感遇。便就以眠。良久方曉。始
聞軍衆警覺將發。而山谷萬重不知出路。
惟望日行。値一大虎出在其前。相謂曰。雖
脱虜難復入虎口。朗曰。不如君言。正以
我等有感。所以現光。今遇此虎。將非聖人
示路也。於是二人徑詣虎即前行。若朗
小遲虎亦暫住。至曉遂得出路。而失虎所
在。便隨道自進。七日達于仇池。又至梁漢
出于荊州。不測其終
釋僧意。不知何人。貞確有思力。毎登座講
説。輒天花下散在于法座。元魏中。住太山
朗公谷山寺。聚徒教授。迄於暮齒精誠不
倦。寺有高驪像。相國像。胡國像。女國像。
呉國像。崑崙像。岱京像。如此七像並是金
銅。倶陳寺堂。堂門常開。而鳥*狩無敢入者。
至今猶爾。故靈裕像讃云。應感而來。誠無
指屬。豈神通冥著。理隔尋常之議乎。意奉
法自資。束躬供養。將終前夕。有一沙彌死
來已久。見拜云。違奉已來。常爲天帝驅使。
栖遑無暇。癈修道業。不久天帝請師講
經。願因一言得免形苦。意便洗浴燒香。
端坐靜室候待時至。及期果有天來入寺
及房。冠服羽從偉麗殊特。衆僧初見但謂。是
何世貴入山參謁。不生驚異。及意爾日無
疾而逝。方知靈感。其都講住在光州。自餘
香火唄匿散在他邑。後試檢勘。皆同日而
終焉。有説云。僧意志湛。即朗公同侶。前傳
闕之。故今緝綴湛得初果。其塔見存。在泰
山靈巖寺側。見別傳
釋僧照。未詳氏族。住泰山丹嶺寺。性虚放
喜追奇。毎聞靈迹譎詭。無不登踐。承瀑
布之下多諸洞穴仙聖攸止。以魏普泰年
行至榮山。見飛流下有穴。因穴隨入。行可
五六里。便出穴外。逐微逕東北上數里。得
石渠闊兩三歩。水西流清而且徹。帶渠藥
延蔓委地。渠北有瓦舍三口。形甚古陋。
庭前穀穗縱横。鳥雀殘食。東頭屋裏有數架
黄帙。中間有鐵臼兩具。亦有釜器。並附遊
塵。都無炊爨之迹。西頭屋内有一沙門。端
坐儼然飛塵沒膝。四望惟見茂林懸澗。非
復人居。須臾逢一神僧。年可六十。眉長丈
槃掛耳上。相見欣然如舊。問所從來。自
云。我同學三人來此避世。一人外行未返。
一人死來極久。似入滅定。今在西屋内汝
見之未。今日何姓爲主。答是魏家。僧云。魏
家享國已久不姓曹耶。照云姓元。僧曰。我
不知。遂取穀穗擣之作粥。又往林中葉下
取梨棗與之令噉。僧云。汝但食。我不噉
此。又問誦何經。照云。誦法華。神僧頷頭曰。
大好精進業。今東屋格上如許經。並自誦之。
欲得聞不。照合掌曰。惟敢聞命。彼遂部別
誦之。聲氣朗徹。乃至通夜。照苦睡。僧曰。但
睡。我自恒業耳。達日不眠。更爲造食。照
謝曰。幸得奉謁。今且暫歸尋來接事。僧亦
不留。但言。我同學行去。汝若値者大有開
悟。恨不見之。既言須歸好去。照尋路得
還。結侶重往。瀑布與穴莫測其處。今終南
諸山亦有斯事。既多餘渉。不無其理云
釋道豐。未詳氏族。世稱得道之流。與弟子
三人居相州鼓山中。不求利養。或云。練丹
黄白醫療占相。世之術藝無所不解。齊高
往來并鄴。常過問之。應對不思隨事標擧。
帝曾命酒并蒸肫。勅置豐前令遣食之。豐
聊無辭讓。極意飽噉。帝大笑。亦不與言。駕
去後謂弟子曰。除却床頭物。及發撤床。
見向者蒸肫猶在都不似噉嚼處。時石窟
寺有一坐禪僧。毎日至西則東望山巓有
丈八金像現。此僧私喜謂覩靈瑞。日日禮拜
如此可經兩月。後在房臥。忽聞枕間有語
謂之曰。天下更何處有佛。汝今道成。即是
佛也。爾當好作佛身。莫自輕脱。此僧聞已
便起特重。傍視群僧猶如草芥。於大衆
前側手指胸云。爾輩頗識眞佛不。泥龕畫
像語不能出脣。智慮何如。爾見眞佛不
知禮敬。猶作本日欺我。悉墮阿鼻。又眼
精己赤叫呼無常。合寺知是驚禪。及未發
輿詣豐所。徑即謂曰。汝兩月已來常
見東山上現金像耶。答曰實見。又曰。汝聞
枕間遣作佛耶。答曰實然。豐曰。此風動失
心耳。若不早治或狂走難制。便以針針
三處。因即不發。及豐臨終謂弟子曰。吾在
山久。令汝等有谷汲之勞。今去無以相遺。
當留一泉與汝。既無陟降辛苦努力勤修
道業。便指竃旁去一方石。遂有玄泉澄
映。不盈不減。於今見存
釋圓通。不知氏族。少出家。汎愛通博以温
敏見稱。住鄴都大莊嚴寺。研諷涅槃。文
旨詳覈。以高齊武平四年。夏中講下。有一客
僧。形服疎素履操弘雅。因疾乃投諸寺中。
僧侶以其所患纒附臭氣熏勃。皆惡之無
敢停者。通觀其量識宏遠。深異其度。乃延
之房中。雖有穢汚初無輕憚。日積情欵
薄通其意。問何所學。答曰。涅槃通以素業
相沿。宛然若舊。乃以經中深要及先徳積迷
未曾解者。並叙而談之。客僧亦同其所引
更爲章句判釋冷然雅有其致。通欣於道
合。更倍由來。經理湯藥曉夕相守。曾於夜
中持春酒一盞云。客人寄患服此爲佳。客
嚬眉飮之。一咽便止。夏了病愈。便辭通
去。通曰。今授衣將逼。官寺例得衣賜。可待
三五日間。當贈一襲寒服。客云。藉亂不少。
何容更煩。通固留之。作衣遺已。臨別執
通手誡曰。修道不欺暗室。法師前以酒見
及。恐傷來意。非正理也。從今已往此事
宜斷。頗曾往鼓山石窟寺不。小僧住下舍
小寺。正在石窟北五里。當繞澗驛東。有一
小谷。東即竹林寺。有縁之次念相訪也。通
敬謝前誡。當必往展。於是而別。至明年夏
初。以石窟山寺僧往者希。遂減莊嚴。定國
興聖總持等官寺。百餘僧爲一番。通時爾夏
預居石窟。意訪竹林。乃大集客主。問寺所
在。衆皆大笑誡通。勿傳此妖言。竹林竟無
適莫。乃流俗之恒傳耳。通惟客僧見投。非
欵遇言及斯事。計非虚指。衆亦異焉。乃
各齎香花與通倶行。至寺北五里小谷。東
劣通人逕。行可五里昇于山阜。見一
老公。手巾袜額布裩短褐。執钁開荒二十
餘畝。遙見群僧放馬而前曰。何處道人不
依徑路。僧云。住在石窟。欲向竹林。公大
怒曰。去年官寺放馬噉我生苗。我兒遮護被
打幾死。今復將此面目來耶。曳钁來逐。群
僧十餘望谷馳走。獨不逐通。語通曰。是爾
干健不返。放使入山餧虎。通即東出數里。
値一曲澗淺而森茂。尋澗又東。但聞南嶺
上有諷詠之聲。通問竹林所在。應聲答
曰。從何處來。豈非圓通法師乎。通曰是矣。
遂披林踰險就通。略叙離闊喜滿言情。
曰下山小寺僧徒烏合。心性動止多不稱
具瞻。雖然已能降重。終須到寺。相進數里。
忽見雙闕高門長廊複院。修竹干雲青松
蔽日。門外黒漆。槽長百餘尺。凡有十行。皆
首銜環。金銅綺飾貯以粟豆。旁有馬跡
而掃洒清淨。乃立通門左告云。須前諮大
和上。須臾引入至講堂西軒廊下。和上坐
高床。侍列童吏五六十人。和上年可九十
許。眉面峯秀状類梵僧。憑案理文書旁
過事者。通禮謁却立。和上命曰。既住官
寺。厚供難捨。何能自屈。此寺誠無可觀。
通具述意故。乃令安置。將通巡房禮訊。見
兩房僧各坐寶帳。交絡衆飾映奪日光。語
引僧云。彼是何人。輒敢來入。振手遣去。僧
有慚色。顧謂通曰。情意不同令人阻望。且
就小僧住房可以消息。乃將入室。具叙昔
縁。并設中食。食如鄴中常味。食後引觀圖
像莊嚴園池臺閣。周遊歴覽不可得遍。通
因自陳曰。儻得厠迹風塵常供掃洒。生願
畢矣。僧曰。相逢即以爲意。但須諮和上。未
知果不。夜與通宿。曉爲諮白。和上曰。甚知
來意。不惜一房。凡受官請爲報不淺。依
如僧法。不得兩處生名。今且還去。除官
名訖來必相容。勿以爲恨。即遣送出至馬
槽側。顧慕流涙。自傷罪重不蒙留住。執僧
手別。西行百歩。迴望猶見門闕儼然。歩歩
返望更數里許。欻見峯㟧巉巖。非復
寺宇。悵望尋路。行達開荒之地。了無蹤緒。
但有榛木耳。識者評云。前者擧钁驅僧。假
爲神怪。令通獨進。示現有縁耳。言大和
上者。將不是賓頭盧耶。入大乘論。尊者賓
頭盧羅睺羅等十六諸大聲聞。散在諸山渚
中。又於餘經亦説。九十九億大阿羅漢。皆
於佛前取籌住壽於世並在三方諸山海
中。守護正法。今石窟寺僧。毎聞異鍾唄響
洞發山林。故知神宮仙寺不無其實。余往
相部尋鼓山焉。在故鄴之西北也。望見横
石状若鼓形。俗諺云。石鼓若鳴。則方隅不
靜。隋末屡聞其聲。四海沸騰。斯固非妄。左
思魏都云。神鉦迢遞於高巒。靈響時警於
四表是也。自神武遷鄴之後。因山上下並
建伽藍。或樵採陵夷工匠窮鑿。神人厭其
諠擾。捐捨者多。故近代登臨罕逢靈跡。而
傳説竹林。往往殊異。良由業有精浮。故感
見多矣。近有從鼓山東面而上。遙見山
巓大道。列樹青松。尋路達宮。綺華難紀。
珍木美女相次歡娯。問其丈夫。皆云適往少
室逼暮當還。更進數里。並是竹林。尋徑西
乃得其寺。衆僧見客。歡遇承迎供給食
飮指其歸路。乃從山西北下。去武安縣不
過十數里也。曁周武平齊。例無別服。鄴
東夏坊有給事郭彌者。謝病歸家養素閭
巷。洽聞内外慈濟在懷。先廢老僧悉通收
養。宅居讀誦。忽聞有扣門者。令婢看之。
見一沙門執錫擎鉢。云貧道住鼓山竹林
寺。逼時乞食。彌近門聲接。乃遙應曰。衆僧
但言乞食。何須詐聖。身自往觀四尋不見。
方知非常人也。悔以輕肆其口故致聖者
潜焉。近武徳初年。介山抱腹巖有沙門慧休
者。高潔僧也。獨靜修禪。忽見神僧三人在
佛堂側。休怪之謂尋山僧也。入房取坐具。
將往禮謁。及後往詣。神僧中小者抱函在
前。大者在後乘虚。冉冉南趣高嶺。白雲
北迎&T056806;藹不見。後經少時又見一僧東趣
巖壁。休追作禮。遂入石中。此巖數有鍾鳴。
依時而扣。雖蒙聲相不及言令。斯亦感見
參差不可一准。大略爲言。巖穴靈異要惟
虚靜。必事喧雜希聞奇相矣
釋慧寶。氏族未詳。誦經二百餘卷。徳優先
達。時共知名。以齊武平三年。從并向鄴。行
達艾陵川。失道尋徑入山。暮宿巖下。室
似人居迥無所見寶端坐室前。上觀松樹。
見有横枝懸磬。去地丈餘。夜至二更。有人
身服草衣。自外而至。口云。此中何爲有俗
氣。寶即具述設敬。與共言議問寶。即今何
姓統國。答曰。姓高氏。號齊國。寶問曰。尊師
山居早晩。曰後漢時來。長老得何經業。寶
恃己誦博頗以自矜。山僧曰。修道者未應
如此。欲聞何經爲誦之。寶曰。樂聞花嚴。
僧即少時誦之便度。聲韻諧暢非世所聞。
更令誦餘。率皆如此。寶驚歎曰。何因大部
經文倏然即度。報曰。汝是有作心。我是無作
心。夫忘懷於萬物者。彼我自得矣。寶知爲
神異也求哀乞住。山僧曰。國中利養召汝。
何能自安。且汝情累未遣。住亦無補。至曉
便捨去。寶遂返尋行迹。達鄴叙之
釋僧雲。不知何人也。辯聰詞令備明大
小。崇附齋講恒以常住。齊鄴盛昌三寶。雲
著名焉。住寶明寺襟帶衆理。以四月十
五日臨説戒時。衆並集堂。雲居上首乃白
衆曰。戒本防非。人人誦得。何勞煩衆數數
聞之。可令一僧竪義令後生開悟。雲氣格
當時無敢抗者。咸從之。訖於夏末常廢説
戒至七月十五日旦。將昇草坐。失雲所在。
大衆以新歳未受交廢自恣。一時崩騰四出
追覓。乃於寺側三里許。於古塚内得之。遍
體血流如刀割處。借問其故。云有一丈夫。
執三尺大刀厲色瞋云。改變布薩妄充
竪義。刀膾身形痛毒難忍。因接還寺竭情
懺悔。乃經十載説戒布薩。讀誦衆經以爲
常業。臨終之日。異香迎之神色無亂。欣然
而卒。時感嘉其即世懲革不墜彝倫云」
釋僧遠。不知何人。住梁州薛寺爲性疎誕
不修細行。好追隨流蕩歡醼爲任。以齊武
平三年。夢見大人。切齒責之曰。汝是出家
人。面目如此。猶縱造惡。何不取鏡自照。
遠忽覺悸流汗。至曉以盆水自映。乃見
眼邊烏黯。謂是垢汗。便洗拭之。眉毛一時隨
手落盡。因自咎責。奈遭此譴。遂改革常
反形易性。弊衣破履一食長齋。遵奉律
儀。昏曉行悔。悲涙交注。經一月餘日又夢。
前人含笑謂曰。知過能改。是謂智乎。赦汝
前愆。勿復相續。忽驚喜而覺。流汗遍身面
目津潤眉毛漸出。遠頻感兩報信知三世。
自後竭精奉法。中不暫怠。卒爲練行僧也。
郷川所歸終於本土
釋慧瑱。上黨人。奉律齊眞貞確難拔。住郡
内元開府寺。獨靜一房禪懺爲業。會周建
徳六年。國滅三寶。瑱抱持經像隱于深
山。遇賊欲劫之。初未覺也。忽見一人形
長丈餘。美鬚面。紗帽。衣青袍。九環金
帶吉莫皮靴。乘白馬朱鬉。自山頂徑至瑱
前。下馬而謂曰。今夜賊至。師可急避。瑱居
懸崖之下。絶無餘道。疑是山神。乃曰。今佛
法毀滅。貧道容身無地。故來依投檀越。今
有賊來。正可於此取死。更何逃竄神曰。師
既遠投弟子。弟子亦能護師。正爾住此。遂
失所在。當夜忽降大雪可深丈許。遂免賊
難。後群賊更往。神遂告山下諸村曰。賊欲
劫瑱師。急往共救。乃各持器仗入山。路
中相遇拒撃驚散。從此毎日瑱恒憑之
山阜。不側其卒
釋洪獻。鄴人。少履道門早明律檢。聽渉勞
頓。遂兩目倶暗。住相州大慈寺。既無前導
常處房中。禮誦爲先不輟晨夕。開皇十四
年。忽感一神。自稱般若檀越來從受戒。數
致談話。同房僧綱禪師。上堂中食。般若乃
將綱一襆衣來嚫獻云。勞陳法事。利益不
少。輒奉衣物。願必受之。獻納于櫃中。後綱
食還怪失衣襆。捜求寺内。乃於獻所得
之。具以告語。綱終不信。神遂發撤綱房衣
物被案。狼藉滿庭。竿扇秤尺摧折數段。神
於空中語曰。僧綱不好設齋會供養三
寶。我會禍汝未央。獻雖目冥乃與般若
言及事同目覩。神語獻曰。伴衆極多悉在
紫陌河上。惟三十人相隨。可令寺家設食。
衆僧便於西院會之。神曰。大好飮食。勞費
師等。雖然僧綱不赴齋供。後會使知。綱
無奈之何。恐迫不已。便私費財物營諸齋
福。般若乃曰。既能行福。今相放矣。仍以絹
兩匹付獻云。當以一匹。施大衆一匹贈
綱師。獻對衆受得具皆聞見。仍付領。
於後彌勤本業。遂卒於所住
釋慧雲。范陽人。十二出家。遊聽爲務。年十
八。乘驢止于叔家。叔覩其驢快。將規害
之。適持刀往見。東牆下黄衣人。揚拳逆叱
曰。此道人方爲通法大士。何敢害也。叔懼
告婦。婦曰。君心無剛。正眼花所致耳。聞已
復往。又見西牆下黄衣人云。勿殺道人。若
殺大禍交及。叔怖乃止。明旦辭往姉家。叔又
持刀送之。告雲曰。此路幽險。故送度難。雲
在前行。正在深阻叔在其後。揮刀欲斫。
忽見姉夫在旁。竟免加害。雲都不知也。開
皇中。周流飡挹。具瞻經論。名高東夏榮冠
一時。後領徒五百來過叔氏。叙見當衢闡
化。深惟昔釁。乃奉絹十匹。夫妻發露。雲始
知之。乃爲説法治斷。安然無恨。常以此事
戒諸門人曰。吾昔不乘好物。何事累人。自
預學徒必無華飾。且得支身。成誦於口
也。後不測其終。陳宣帝時。東陽郡烏傷縣雙
林大士傅弘者。體權應道躡嗣維摩。時或
分身濟度爲任。依止雙林導化法俗。或金色
表於胸臆。異香流於掌内。或見身長丈餘
臂過於膝。脚長二尺指長六寸。兩目明亮重
瞳外耀。色貌端峙有大人之相。梁高撥亂弘
道偏意釋門。貞心感被來儀賢聖。沙門寶
誌發迹金陵。然斯傅公雙林明道。時俗
言莫知其位。乃遣使齎書。贈梁武曰。雙
林樹下當來解脱善慧大士。敬白國主救世
菩薩。今條上中下善。希能受持。其上善者。略
以虚懷爲本。不著爲宗。亡相爲因。涅槃爲
果。其中善。略以持身爲本。治國爲宗。天
上人間果報安樂。其下善。略以護養衆生。帝
聞之延住建業。乃居鍾山下定林寺。坐蔭
高松臥依盤石。四澈六旬天花甘露恒
流於地。帝後於華林園重雲殿。開般若題。
獨設一榻。擬與天旨對楊。及玉輦昇殿。而
公晏然箕坐。憲司譏問。但云法地無動。若
動則一切不安。且知梁運將盡。救愍兵災。
乃然臂爲炬冀攘來禍。至陳太建元年
夏中。於本州右脇而臥。奄就昇遐。于時隆
暑赫曦。而身體温暖。色貌敷愉光采鮮潔。
香氣充滿屈申如恒。觀者發心莫不驚嘆。
遂合殮於巖中。數旬之間香花散積。後忽失
其所在。往者不見號慕轉深。悲戀之聲慟噎
山谷。陳僕射徐陵爲
碑銘見類
釋僧朗。一名法朗。俗姓許氏。南陽人。年二十
餘欣欲出家。尋預剃落。栖止無定。多住鄂
州。形貌與世而殊有奇相飮噉同俗。爲時
共輕。常養一猴一犬。其状偉大皆黄赤色。不
狎餘人惟附於朗。日夕相隨未曾捨離。若
至食時以木盂受食。朗噉飽已餘者用餧。
同器食訖。猴便取盂戴之騎犬背上。先朗
而行。人有奪者輒爲所咋。朗任犬盤遊略
無常度。陳末隋初。行於江嶺之表。章服麁
弊威儀越序。杖策徒行護養生命。時復讀
誦諸經。偏以法花爲志。素乏聲哢清靡
不豐。乃潔誓誦之。一坐七遍。如是不久聲
如雷動。知福力之可階也。其誦必以七數
爲期。乃至七十七百七千逮于七萬。聲韻諧
暢任縱而起。其類箏笛隨發明了故所誦
經。時旁人觀者視聽皆失。朗脣吻不動。而囀
起咽喉。遠近亮澈。因以著名。然臂脚及手。
申縮任懷。有若龜藏。時同肉聚。或往酒
席。同諸醼飮而嚼㗱猪肉。不測其來。故
世語曰。法華朗五處倶時縮。猪肉滿口顙。或
復巡江洄泝。拱手舟中。猴犬在旁。都無艤
棹隨意所往。雖凌犯風波。&T038106;息之間便
達所在。有比丘尼爲鬼所著。超悟玄解
統辯經文。居宗講導聽採雲合。皆不測也。
莫不讃其聰悟。朗聞曰。此邪鬼所加。何有
正理。須後撿挍。他日清旦。猴犬前行徑至
尼寺。朗隨往到禮佛遶塔至講堂前。尼猶
講説。朗乃厲聲呵曰。小婢。吾今既來。何不
下座。此尼承聲。崩下走出堂前。立對於
朗從卯至申。卓不移處。通汗流地默無
言説。問其慧解奄若聾癡。百日已後方
本性。其降行通感皆此類也。大業末歳猶
未塵飛而朗口惟唱賊。朝夕不息。官人懼
以惑衆。遂幽而殺之。襄陽法琳素與交遊。
奉其遠度。因事而述。故即而叙之
釋道仙。一名僧仙。本康居國人。以遊賈爲
業。往來呉蜀。江海上下集積珠寶。故其
所獲貲貨乃滿兩船。時或計者云。直錢數
十萬貫。既瓌寶填委。貪附彌深。惟恨不多。
取驗呑海。行賈達于梓州新城郡牛頭山。
値僧達禪師説法曰。生死長久無愛不離。
自身尚爾況復財物。仙初聞之。欣勇内發。深
思惟曰。吾在生多貪。志慕積聚。向聞正
法。此説極乎。若失若離要必當爾。不如沈
寶江中出家離著。索然無擾豈不樂哉。即
沈一船深江之中。又欲更沈。衆共止之。令
修福業。仙曰。終爲紛擾。勞苦自他。即又沈
之。便辭妻子。又見達房凝水滉瀁。知入
水定信心更重。投灌口山竹林寺而出家
焉。初落髮日對衆誓曰。不得道者終不
出山。即迥迥絶人蹤結宇巖曲。禪學之侶相
次屯焉。毎覽經卷。始開見佛在其處。無
不哽咽。我何不値但見遺文。而仙挺卓不
群。野栖禽*狩。或有造問學方者。皆答對
善權冥符正則。自初入定。一坐則以四五
日爲恒。唯客到其門。潜然即覺。起共接
語。若無人往端坐靜室寂若虚空。有時
預告。明當有客至。或及百千。皆如其説
曾無缺長。梁始興王澹。褰帷三蜀禮以師
敬。携至陜服沮曲。以天監十六年。至青溪
山。有終焉志也。便薙草止客繩床。于時道
館崇敞巾褐紛盛。屡相呵斥甚寄憂心焉。仙
乃宴如曾無屑意。一夕道士忽見東崗火
發。恐野火焚害仙也。各執水器來救。見仙
方坐大火猛焔洞然。咸歎火光神徳。道士
李學祖等。捨田造像。寺塔欻成。遠近歸信
十室而九。州刺史鄱陽王恢。躬禮受法。天
監末。始興王冥感。於梁泰寺造四天王。毎
六齋辰常設淨供。仙後赴會。四王頂上放
五色光。仙所執爐自然煙發。太尉陸法和。昔
微賤日。數載在山。供仙給使。僧有肆責者。
仙曰。此乃三台貴公。何縁罵辱。時不測其
後貴也。和果遂昇袞服。仙或勞疾。見縹衣
童子從青溪水出椀盛妙藥跪而進服。無
幾便愈。居山二十八年。復遊井絡。化道大
行・時遭酷旱。百姓請祈。仙即往龍穴。以杖
扣門數曰。衆生憂苦。何爲嗜睡如此。語已
登即玄雲四合大雨滂注。民頼斯澤。咸來祷
賽欽若天神。有須舍利即爲祈請。應念
即至如其所須。隋蜀王秀。作鎭岷絡。有
聞王者。尋遣追召。全不承命。王勃然動
色。親領兵仗往彼擒之。必若固蹤可即
加刃。仙聞兵至都無畏懼。索僧伽梨。被已
端坐念佛。王達山足。忽雲雨雜流雹雪崩下。
水涌滿川藏軍無計。事既窘迫。乃遙歸懺
禮。因又天明雨霽。山路清夷得至仙所。王
躬盡敬。便爲説法。重發信心。乃邀還成都
之靜衆寺。厚禮崇仰。擧郭恭敬。號爲仙闍
梨焉。開皇年中返于山寺。道路自淨山神
前掃。一夜客僧止房。仙往曳出。房因即
倒。年百餘歳端坐而卒。仍葬彼山。益州今
猶有木景白疊尚存。云是聖人仙。闍梨許
釋慧峯。不知何人。住栖霞寺。聽詮公三
論。深悟其旨。最爲得意。名價遐布衆所
推美。詮毎云。峯之達解思力。吾不及也。以
吾年老且復相依。峯遊心正理。身範律儀。
攝靜松林日惟一食。衣服麁素略無寸積。
顧歩鏘鏘雅有風彩。未出都偏弘十誦
讃誘前修。聽者如市。有問云。今學大乘。如
何講律。峯云。此致非汝所知。豈學正法而
大小相乖乎。以陳天嘉年卒。春秋六十。臨
終告弟智琨曰。吾去處懸遠。非汝所知。
終後屈一指。將之雖伸還屈。時議謂證
初果
釋慧巖。住蘇州重玄寺。相状如狂不修戒
檢。時人不齒。多坐房中不同物議。忽獨歡
笑戲於寺中。以物指撝曰。此處爲殿。此處
爲堂。乃至廊廡厨庫。無不畢備。經可月
餘因告僧曰。欲知巖者。浮圖鈴落。則亡沒
矣。至期果然。乃返鎖其房。搥戸開之端坐
已卒。遠近聞之屯赴闐&T055752;。各捨金帛遂成
大聚。依言締構欝成名寺。事皆符焉。自終
至今四十餘載猶如存在。見處佛堂。用通
禮謁云
釋法安。姓彭。安定鶉孤人。少出家。在太白
山九隴精舍。慕禪爲業。麁食弊衣卒于終
老。開皇中。來至江都令通晋王。時以其形
質矬陋言笑輕擧。並不爲通。日別門首。喩
遣不去。試爲通之。王聞召入相見如舊。便
住慧日。王所遊履必齎隨從。及駕幸泰山。
時遇渇乏。四顧惟巖無由致水。安以刀刺
石。引水崩注。用給帝王。時大嗟之。問何
力耶。答王力也。及從王入磧。達于泥海。中
應遭變皆預避之得無損敗。後往泰山。神
通寺僧來請檀越。安爲達之。王乃手書寺
壁爲弘護也。初與王入谷。安見一僧著弊
衣乘白驢而來。王問何人。安曰。斯朗公也。
即創造神通。故來迎引。及至寺中又見一
神状甚偉大。在講堂上。手憑鴟吻下觀入
衆。王又問之。答曰。此太白山神。從王者也。
爾後諸奇不可廣録。大業之始。帝彌重之。
威轢王公見皆屈膝。常侍三衞奉之若神。
又往名山召諸隱逸。郭智辯釋誌公證公
杯度。一時總萃慧日。道藝二千餘人。四事
供給資安而立。又於東都爲立寶楊道場。
惟安一衆居中樹業。至十一年奏。四方多
難。無疾而終所住。春秋九十八矣。初將終
前。告帝後事。安其亡後百日火起出於内
宮。彌須愼之。及至寒食油沸上焚。夜中門
閉。三院宮人一時火死。帝時不以爲怪。送
柩太白。資俸官給。然安徳潜於内。外同諸
侶。惟眠不施枕頸無委曲。延頸床邊口
流涎溜。毎至升許爲異。時有釋法濟者。
通微知異僧也。發迹陳世。及隋二主皆宿
禁中。妃后雜住精進寡慾。人罕登者。文帝。
長安爲造香臺寺。後至東都造龍天道場。
帝給白馬。常乘在宮。如有疹患。呪水飮
之。無不必愈。又能見鬼物。預覩未然。大
業四年。忽辭上曰。天命不常復須後世。惟
願弘護荷負含生。便爾坐卒。剃髮將殮。須
臾髮生長半寸許。帝曰。禪師滅定何得理
之。索大鍾打之一月餘日。既不出定身相
如生。天子廢朝百官素服。勅送于蒋州。吏
力官給行到設齋。物出所在。東都王公
下。爲造大幡四十萬口。日齋百僧。至于七
七。人別日&T049514;二十五段。通計十餘萬匹。斯
並荷其福力故。各傾散家珍云。
釋慧偘。姓湯。晋陵典河人也。少受學於和
闍梨。和靈通幽顯。世莫識其淺深。而翹敬
尊像。事同眞佛。毎見立像不敢前坐。勸
人造像惟作坐者。道行遇諸因厄無不救
濟。或見被縛之猪。和曰解脱首楞嚴。猪尋
解縛。主因放之。自爾偏以慈救爲業。大衆
集處輒爲説法。皆隨事讃引即物成務。衆
無不悟而歸於道。末往鄴下大弘正法。歸
向之徒至今流詠。臨終在鄴。人問其所獲。
云得善根成熟耳。侃奉其神化積有年稔。
衆知靈異初不廣之。後往嶺南歸心眞
諦。因授禪法專精。不久大有深悟。末住栖
霞。安志靈靜。往還自任不拘山世。時往楊
都偲法師所。偲素知道行。異禮接之。將還
山寺。請現神力。侃云。許復何難。即從窓中
出臂。長數十丈。解齊熙寺佛殿上額。將還
房中。語偲云。世人無遠識。見多驚異。故吾
所不爲耳。以大業元年。終於蒋州大歸善
寺。春秋八十有二。初侃終日。以三衣襆遙
&MT01419;堂中自云。三衣還衆僧。吾今死去。便
還房内。大衆驚起追之。乃見白骨一具跏
坐床上。就而撼之鏗然不散
釋轉明。俗姓鹿氏。未詳何許人。形服僧儀
貌非弘偉。容止淡然色無喜慍。以隋大業
八年。無何而來居住雒邑。告有賊起。及
至覆檢。宗緒莫從。帝時惑之。未能加罪。
權令收禁。初不測其然也。至明年六月。
果逢梟感作逆。驅逼凶醜充斥東都。誅
戮極甚。方委其言有據。下勅放之。而明雖
被拘散。情計如常。與諸言議曾無所及會
帝往江都行達偃師。時獄中死囚數有五
十。剋時斬決。明日吾當放此死厄。即往獄
所假爲餉遺面見諸囚告曰。明日車駕當
從此過。爾等一時大呼云有賊至。若問所
由云吾所委。當免死矣及至期會便如
所告。勅乃總放諸囚。收明入禁。便大笑而
受之。都無憂懼。于斯時也四方草竊人不
聊生。如明語矣。大業末歳猶被拘縶。越王
踐祚方蒙釋放。雖往還自在。而恒居乾陽
門内。別院供擬恐其潜逸。密遣三衞私防
護之。及皇泰建議軍國謀猷。恒預帷幄籌
計利害。僞鄭世充。倍加信奉。守衞嚴設又
兼恒度。至開明二年。即唐武徳三年也。明
從洛宮安然而出。周圍五重初不見迹。審
僞都之將敗也西達京師。太武皇帝夙奉音
問深知神異。隆禮敬之。勅住化度寺。數
引禁中。具陳徴應。及後事會咸同合契。
以其年八月忽然不見。衣資什物儼在房
中。尋下追徴合國周訪了無所獲。尋明在
道行渉冥祥。有問學者。乃云。常以平等
一法。志而奉之。顧其遊歩四朝。貴賤通
屬。以明道冠幽極。皆往師之。而情一榮枯
寔遵平等。而言調譎詭不倫和韻。或云。某
法師者見謗大乘生報無擇。某法師者從
羊中來。如此授記其例不一。行至總持顧
僧衆曰。不久此等當流血矣。宜共愼之。
時以爲卓異。共怪輕誕。及遭法該等事尋
被簿録戮之都市。方悔前失。隋末有鮑子
明者。未詳何人。煬帝遠召藝僧遂霑慧日。
而歴遊寺院不止房堂。隨夜即宿略無定
所。既請官供曾不臨赴。不著三衣而服
裙帔。或驚叫漫走言無准度。大業九年。以
緋裹額唱賊而走。時人以爲徴兆也。及
起逆。諸軍並著屯項袹頞。如其相焉。
圍東都。召問通塞。遂惡罵曰。賊害天下何
有國乎。帝時在涿郡。聞之大悦。召而勞遣。
明又以箕盛土。當風揚之後覆。梟感逆黨。
並被誅剪長夏門外。日別幾千。遠應斯擧。
大業十年。無故卒于雒邑
賈逸者。不知何人。隋仁壽初遊于安陸。
言戲出沒有逾符讖。形服變改時或緇素。後
於一時分身諸縣。及至推驗方敬其徳。
行迹不經而爲無識所恥。有方等寺沙門
慧暠者。學行通博。逸因過之。以紙五十幅
施云。法師由此得解耳。初不測其所因也。
後有諍起。暠被引禁。官司責問。引辯而答。
紙盡事了。如其語焉。故徴應所指。例如此
也。末至一家云。承卿有女欲爲婚媾。因
往市中唱令告乞云。他與我婦須得禮
贈。廣索錢米剋日成就。數往彼門揚聲陳
述。女家羞恥。遂密殺之。埋在糞下。經停三
日。行遊市上。逢人言告被殺之事。大業
五年。天下清晏。逸與諸群小戲於水側。或
騎橋檻。手挵之云。拗羊頭捩羊頭。衆人
倚看笑其所作。及江都禍亂。咸契前言。不
知所終。時蜀郡又有揚祐師者。佯狂岷
絡。古老百歳者云。初見至今貌常不改。可
年四十。著故黄衫。食噉同俗。栖止無定。毎
有大集身必在先。言笑應變不傷物議。預
記來驗。時共稱美。迄于唐初猶見彼土。
後失其所在
釋法順。姓杜氏。雍州萬年人。禀性柔和未思
沿惡。辭親遠戌無憚艱辛。十八棄俗出
家。事因聖寺僧珍禪師。受持定業。珍姓魏
氏。志存儉約野居成性。京室東阜地號馬
頭。空岸重邃堪爲靈窟。珍草創伊基勸俗
修理。端坐指撝示其儀則。忽感一犬不知
何來。足白身黄自然馴擾。徑入窟内口銜
土出。須臾往返勞而不倦。食則同僧過中
不飮。即有斯異。四遠響歸。乃以聞上。隋
高重之。日賜米三升用供常限。乃至龕成
無爲而死。今所謂因聖寺是也。順時躬
斯事。更倍歸依。力助締構隨便請業。末行
化慶州勸民設會。供限五百。及臨齋食
更倍人來。供主懼焉。順曰。無所畏也。但通
周給而莫委供所。由來千人皆足。嘗有
河張弘暢者。家畜牛馬。性本弊惡。人皆患
之。賣無取者。順示語慈善。如有聞從。自
後更無觝噛其導發異類爲如此也。
常引衆驪山。夏中栖靜。地多虫蟻無因
種菜。順恐有損害。就地示之。令虫移徙。
不久往視。如其分齊恰無虫焉。順時患
腫。膿潰外流。人有敬而&T004623;者。或有以帛拭
者。尋即差愈餘膿發香流氣難比拭帛猶
在香氣不歇。三原縣民田薩埵者。生來患
聾。又張蘇者。亦患生瘂。順聞命來與共言
議。遂如常日。永即痊復。武功縣僧毒龍所
魅。衆以投之。順端拱對坐。龍遂託病僧言
曰。禪師既來。義無久住。極相勞嬈。尋即釋
然。故使遠近瘴癘淫邪所惱者無不投造。
順不施餘術。但坐而對之。識者謂有陰徳
所感。故幽靈偏敬致。其言教所設。多抑浮
詞。顯言正理。神樹鬼廟見即焚除。巫覡所
事躬爲併儅。禎祥屡見絶無障礙。其奉正
也如此。而篤性綿密情兼汎愛。道俗貴賤皆
事邀延。而一其言問胸懷莫二。或復重痼
難治。深願未果者。皆隨時指示。普得遂
心。時有讃毀二途聞達於耳。相似不知翻
作餘語。因行南野將度黄渠。其水汎溢。厲
渉而度。岸既峻滑。雖登還墮。水忽斷流。便
陸度。及順上岸水尋還復。門徒目覩而
不測其然也。所以感通幽顯。聲聞朝野。多
有鄙夫利其財食。順言不渉世。全不留
心。隨有任用。情志虚遠但服麁弊。卒無
兼副。雖聞異議仍大笑之其不競物情又
若此也。今上奉其徳仰其神引入内禁。
隆禮崇敬。儲宮王族懿感重臣。戒約是投
無爽歸禁。以貞觀十四年。都無疾苦。告累
門人。生來行法令使承用。言訖如常坐定。
於南郊義善寺。春秋八十有四臨終雙鳥投
房。悲驚哀切。因即坐送于樊川之北原。鑿
穴處之。京邑同嗟。制服亘野。肉色不變經
月逾鮮。安坐三周枯骸不散。自終至今。恒
有異香流氣屍所。學侶等恐有外侵。乃藏
于龕内。四衆良辰赴供彌滿。弟子智儼名貫
至相。幼年奉敬雅遵餘度。而神用清越振績
京皐。華嚴攝論。尋常講説。至龕所化導郷
川。故斯塵不終矣
釋道英。姓陳氏。蒲州猗氏人也。年十八。
休律師引令出家。而二親重之。便爲取婦。
五年同床誓不相觸。素在市販與人同財。
乃使妻執燭。分判文疏。付囑留累。遂逃
剃落。至并州炬法師下。聽花嚴等經。學成
返邑。其妻尚在。開皇十年。方預大度。乃深
惟曰。法相可知。心惑須曉。開皇十九年。
遂入解縣太行山栢梯寺。修行止觀。忽然
大解。南埵悟人北嶺悟法。二空深鏡坐處
樹枝。下映四表。於今見在。因爾營理僧役。
以事考心。後在京師住勝光寺。從曇遷禪
師聽採攝論。講悟既新衆盈五百。多採名
教尠能如理。而英簡時問義。惟陳止
觀。無相思塵。諸要槃節。深會大旨。遷彌重
之。語諸屬曰。爾雖日考通文義。無擇
昏明。得其妙者惟道英乎。自爾儀服飮噉
守篇章。頗爲時目作達者也聽講之暇
常供僧役。有道者。從其所爲。因
事呈理。調伏心行寄以弘法。常云。余冥
目坐禪窮尋理性。如有所詣。及開目後
還合常識。故於事務遊觀役心使有薫習。
然其常坐開目如線。動逾信宿。初無頓&T030004;
後入禪定稍程異迹。大業九年。嘗任直
歳。與俗爭地。遽鬪不息。便語彼云。吾其死
矣。忽然倒仆如死之僵。諸俗同評。道人多
詐。以針刺甲。雖深不動。氣絶色變將欲
&T038196;。傍有智者令其歸命。誓不敢諍。願還
生也。尋言起坐語笑如常。又行龍臺澤池
側見魚之遊。乃曰。吾與汝共諍。何者爲
勝。汝不及我。我可不及汝耶。即脱衣入
水。弟子持衣守之。經于六宿。比出。告曰。
雖在水中惟弊士坌我耳。又屬嚴冬
厚雪壯。乃曰。如此平淨之處。何得不眠。遂
脱衣仰臥經于三宿。乃起而曰。幾被火炙
殺我。如是隨事以法對之。縱任自在誠難
偶者。晩還蒲州住普濟寺。置莊三所。麻麥
粟田。皆在夏縣東山深隱之所。不與俗爭。
用接羇遠。故使八方四部其歸若林。晝
則厲衆僧務。躬事擔運。難險縁者必先登
踐。夜則跏坐爲説禪觀。時或弊其勞者。聞
法不覺其疲。一日説起信論。至眞實門。奄
然不語怪往觀之氣絶身冷。衆知滅想即
而任之。經于累宿方從定起。時河東道遜。
高世名僧祖習心道。素同學也。初在解縣
領徒盛講。及遜捨命。去英百五十里。未
及相報。終夕便知告其衆曰。遜公已逝。相
與送乎。人問其故。答曰。此乃俗事。心轉
即是。及行中路乃逢告使。其知微通感類
皆如此。及終前夕集衆告曰。急須收積。
明日間多聚人畜損食穀草。衆不測其言。
英亦自運。催促甚急。至夜都了索水剃洗
還本坐處。被以大衣。告曰。人謂余爲英禪
師。禪師之相不可違世。語門人志褒曰。禪
師知英氣息可有幾耶。褒以事答。自言
如是。因説法要。又曰。無常常也。不可自
欺。不可空死。令誦華嚴賢首偈。至臨終
勸念善處。明相既現奄然申逝。近人以
手循從下而冷。即貞觀十年九月中也。春秋
七十有七。初將終日。衆問後事。英曰。佛
有明教。但依行之。則無累矣。英何言哉。時
感群鳥集房。數盈萬計。悲鳴相切。及其
終夕。褒公侍側。見有青衣二童。執花而
入。紫氣如光從英身出騰焔屋棟。及明霧
結周二十里。人物失光。三日方歇。蒲晋
川。化行之所聞哀屯赴如喪重親。遠驗英
言不有損失。又感僧牛吼叫聲徹數里流
涙嗚咽不食水草經于七日。將欲藏殮。道
俗爭之。僉曰。英不樂喧譁。但存道業便
即莊南夏禹城東延年陵
東。鑿土龕之
才下一钁地忽大
震。人各攬草臨臥地驚懾。周十五里皆大




動怖。又感白虹兩道連龕柩所。白鳥二頭
翔鳴柩上。至于龕所迴旋而逝。詳英道開
物悟慧解入神。故得靈相氤氳。存亡總
不負身世誠斯人乎
叉徳。姓徐。雍州醴泉人。形質長偉秀眉
骨面。立履清白服麁素衣。而放言來事多
所弘奬。年有凶暴毒勵流者。必先勸四
民令奉三寶。其所施設或禮佛設齋。或
稱名念誦。用其言者皆攘災禍。有不信者
莫不殃終。預記未然略如對目。時遭亢
旱。懼而問焉。叉以手指撝。某日當雨。但
齊某處。約時雨至。必如其言。或蝗暴廣狹。
澤潤淺深。事符明鏡不漏纖失。且執志清
愼。不濫刑科。力所未行不受其法。故壯
年在道惟遵十戒。而於篇聚雜相。多所承
修。末於九峻山南。造阿耨達池。并鐫石鉢。
即於池側用濟衆生。以貞觀十二年。卒於
山舍。百姓感焉。爲起白塔。苕然上表
釋智則。姓憑。雍州長安人。二十出家。止辯
才寺。聽凝法師攝論四十餘遍。性度掉擧僅
絶觀採。恒披敗納裙垂膝上。有問其故
則云。衣長多立耳。遊浪坊市宿止寺中。銷
聲京邑將五十載。財法食息一同僧伍。房
施單床上加以薦。瓦椀木匙餘無一物。
或見其繿縷爲經營者。隨得服用。言終不
及。則雖同僧住形有往來。門無開閉。同
房僧不知靈異。號爲狂者。則聞之仰面笑
曰。道他狂者。不知自狂。出家離俗只爲衣
食。往往遮障鎖門鎖櫃。費時亂業。種種
斂役役不安。此而非狂。更無狂者。乃撫
掌大笑。則性嗜餺飽。寺北有王摩訶家。恒
令辦之。須便輒往。因事伺候。兩處倶見。方
委分身。而言行相投。片無瑕謬。自貞觀
來。恒獨房宿竟夜端坐。&T005209;&T072205;達曙。余親
見。故略述其相云
釋通達。雍州人。三十出家。栖止無定。初辭
世壤遍訪明師。委問道方皆無稱悦。乃入
太白山。不齎糧粒不擇林巖。飢則食草息
則依樹。端坐思玄動逾晦序。意用漠漠投
解無歸。經跨五年栖遑靡息。因以木打
塊。塊破形銷。既覩斯縁廓然大悟。晩住京
師律藏寺。遊聽大乘。情量虚蕩。一裙一帔
布納重縫。所著麻鞋經三十載。繪帛雜飾
未曾冠體。冬夏一服不蔽氷炎。常於講
席評叙玄奧。而不肖之夫言行矛楯。及至
飮噉無異俗人。達曰。大乘之學豈其爾
耶。若指聖懷斯寔凡庶。余不同也。左僕
射房玄齡。聞而異焉。迎至第中。父事隆重。
而達體。道爲功性不拘檢。或單裙露腹。或
放達餘言。玄齡以風表處之。不以形言
致隔。其見貴如此也。常以飮水噉菜。任
性遊縱。或攬折蒿藋生宛而食。至於桃杏
瓜果必生呑皮核。人問所由。云信施難棄
也。貞觀已來稍顯神異。往至人家。歡笑則
吉愁懆必凶。或索財賄。或索功力。隨命
多少則須依送。若違其語後失過前。有
人騎驢歴寺遊觀。達往就乞。惜而不施。其
驢尋死。斯例不一也。故京室貴賤。咸宗事
之。福禍由其一言。説導唯存離著。所得
財利並營寺宇。大將軍薛萬均。初聞異行。
迎宅供養百有餘日。不違正軌。忽於一夜
索食欲噉。初不與之。苦求不已。試與遂
食。從爾已後稍改前迹。專顯變應。其行多
僻。欲往入内宿。將軍兄弟大怒。打之幾死。
仰而告曰。卿已打我。身肉都毀血汚不淨。
可作湯洗。待沸涌已。脱衣入鑊。状如冷
水。旁人怖之。猶索加火。遂合宅驚奉恣其
寢處。曾負人錢百有餘貫。後既辦得無人
可送。乃將錢寺門伺覓行人。隨負多少
倩達西市。衆皆止之。而達付而不禁。及
往勘&T001505;不失一文。斯達量虚懷。定難准
也。時逢米貴欲設大齋。乃命寺家多令
疏請。及至明旦。來赴數千。而供度閴然不
知何擬。大衆咎之。達曰。他許送供。計非
妄語。臨至齋時僧徒欲散。忽見熟食美
膳連車接輿充道而來。即用施設。乃大餘
長。並供僧庫。都不委其所從來。食訖須臾
人車不見。今盛業京輦。朝野具瞻。叙事而
舒。故不曲盡
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感通上

釋明琛。齊人。少遊學兩河。以通鑒知譽。然
  經論雖富。而以徴難爲心。當魏明代釋門
云盛。琛有學識遊肆而已。故其雅量頗非
鴻業。時有智翼沙門。道聲載穆。遠近望塵
學門若市。琛不勝幽情深忌聲略。私結密
交廣捜論道。初爲屋子論議法。立圖著經。
外施名教内搆言引。牽引出入罔冒聲説。
聽言可領。及述茫然。勇意之徒相從雲集。
觀圖望經怳若雲夢。一從指授渙若氷消。
故來學者先辦泉帛。此屋子法入學遂多。
餘有獲者不能隱祕。故琛聲望少歇於前。
乃更撰蛇勢法。其勢若葛亮陣圖。常山蛇
勢撃頭尾至。大約若斯。還以法數傍蛇比
擬。乍度乍却前後參差。余曾見圖極是可
畏。畫作一蛇可長三尺。時屈時伸傍加道
品。大業之季。大有學之。今則不行。想應絶
滅。初琛行蛇論遍於東川。有道行者深相
諫喩。決意已行博爲道藝。潞州上邑思弘
法華。乃往巖州林慮縣洪谷寺請僧。忘其
名。往講。琛素與知識。聞便往造。其人聞至
中心戰灼。知琛論道不可相抗。乃以情告
曰。此邑初信。事須歸伏諸士俗等已有傾
心。願法師不遺故舊。共相成賛。今有少衣
裁。輒用相奉琛體此懷乃投絹十匹。琛曰。
本來於此。可有陵架意耶。幸息此心。然不
肯去。欲聽一上。此僧彌怖。事不獲已如常
上講。琛最後入堂。齎絹束掇在衆中曰。高
座法師昨夜以絹相遺。請不須論議。然佛
法宏曠。是非須分。脱以邪法化人。幾許誤
諸士俗。高座聞此懾怖無聊。依常唱文如
疏所解。琛即喚住欲論至理。高座爾時神
意奔勇。泰然待問。琛便設問。隨問便解。重
疊雖多無不通義。琛精神擾攘。思難無從。
即從座起曰。高座法師猶來闇塞。如何今
日頓解若斯。當是山中神鬼助其念力。不
爾何能至耶。高座合堂一時大笑。琛即出
邑。共伴二人。投家乞食。既得氣滿噎而不
下。餘解喩。何所諍耶。論議不來天常大理。
何因頓起如許煩惱。琛不應。相隨東出。歩
歩歎吨登嶺。困極止一樹下。語二伴曰。我
今煩惱熱不可言。意恐作蛇。便解剔衣裳。
赤露而臥。翻覆不定。長展兩足。須臾之間。
兩足忽合。而爲蛇尾。翹翹上擧。仍自動轉
語伴曰。我作蛇勢論今報至矣。卿可上樹。
蛇心若至。則有呑噬之縁。可急急上樹。心
猶未變。伴便上樹。仍共交語。毎作蛇論。
果至如何。言語之間。奄便全身作蛇。唯頭
未變亦不復語。宛轉在地擧頭自打。打仍
不止。遂至於碎。欻作蟒頭。身形忽變長五
丈許。擧首四視目如火星。于時四面無量
諸蛇一時總至。此蟒擧頭。去地五六尺許。
趣谷而下。諸蛇相隨而去。其伴目驗斯報。
至鄴説之



續高僧傳卷第三十五
  唐釋道宣撰
感通篇中本傳三十九人
附見四人
  齊趙州頭陀沙門釋僧安傳一
周益州青城山飛赴寺香闍梨傳二
益州多寶寺猷禪師傳三
益州沙門釋僧度傳四
益州野安寺衞元嵩傳五
前梁益州沙門釋尚圓傳六
後梁荊州玉泉山釋法行傳七
荊州神山釋道穆傳八
隋初荊州四望山開聖寺釋智曠傳九
涪州相思寺釋無相傳十
濾州等行寺釋童進傳十一
益州沙門釋富上傳十二
鄭州會善寺釋明恭傳十三
益州長陽山釋法進傳十四
代州耆闍寺釋道幽傳十五
襄州禪居寺岑闍梨傳十六
丹陽天保寺通闍梨傳十七
京師凝觀寺釋法慶傳十八單道琮
益州天勅山釋徳山傳十九旭上
荊州青溪山釋道悦傳二十
荊州内華寺釋慧耀傳二十一
東嶽沙門釋道辯傳二十二神辯
益州建明寺釋慧琳傳二十三
京師救度寺釋洪滿傳二十四
唐益州福化寺釋慧聰傳二十五
京師法海寺釋法通傳二十六
荊州開聖寺釋慧因傳二十七
巴陵顯安寺釋法施傳二十八
初蜀川沙門釋慧岸傳二十九
初荊州開聖寺釋法運傳三十
幽州北狄帝示階沙門傳三十一
箕州護明寺釋智顯傳三十二
蘇州常樂寺釋法聰傳三十三
代州昭果寺釋僧明傳三十四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38 639 640 641 642 643 644 645 646 647 648 649 650 651 652 65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