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續高僧傳 (No. 2060_ 道宣撰 ) in Vol. 50

[First] [Prev+100] [Prev] 618 619 620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627 628 629 630 631 632 63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相攝持。虚蕩慮知體道懷徳。則安遠光憑
斯其人矣。世學諸論詞數區分。傍大乘而
通小徑。委本筌而尋章句。時連界繋乍
別色心。一行六歴之相攝。名教頻繁之包富。
列爲存道行。凡學止聲譽。於是讎
討終身博綜詞義。輕蔑戒誥陵犯色聲。邪
説富於脣吻。邪求滿於胸臆。謂捧鉢爲鈍
丁。號持瓶爲竪子。半月説戒*惟列麁言。
衣鉢受持極成煩碎。遂即顛倒形服雷鼓
言聲。侮弄尊儀斜眄經律。故使依藥受淨
永絶其身。戒約住持生緘其口。斯豈不聞
於本業也。知業則不然乎。但騰焔於舌端。
曾未圓爲心約。此則尊高矜伐賤委本基。
爲迷二也。若能深討使性妙識治能。念動
是我人事對。但明塵識。則未悉何賢當
斯目也。慧休論士樹以風聲。然其專大
深小。騰實復光其美又有行福末凡。禀素
疎野廣讀多誦。情見特隆偏略戒科。謂講生
例不如。常飮淳乳飽我心神。靜處幽閑
何過相及。斯皆靡聞教行動事疑遲。不學
無知隨念交集。所以毎講聽採坐列群僧。
就務鑚研其人無幾。學猶不解況不學乎。
牛毛麟角頗爲近實。又有成樹塔寺繕造
田園。擧鍤牽材未思物命。燎原漑濕豈
避生靈。惟恐福業不成實。未懷諸慈惻。是
則不聞大聖之明誡也。十誦三相正在斯
人。或謂爲福行罪功過相補。是又不聞律
縁之初禁也。縁修佛堂方制地戒。意在隨
念附相策心。不惟事業無益之咎。故世思
微務靜之士。招引*寔希。躁擾經營之夫。
騰擲者衆。麁法易染妙理難弘。爲迷三也。
若能依准教行不越常刑。賢聖所同寔當
弘護。至如澄寺九百神道映於趙都。遠林
不刋戒徳流於晋世。可龜鏡矣。專門奉律
之客。立志貞梗之夫。薄誦戒縁粗知文句。
時登元坐引衆闡揚。慢水覆心更無依
學。是則不聞明律之清誡也。法身成具方
免師資。今乃易從止足未思弘贍。魚睨雲
漢爵躍僧倫。惟我律師餘皆師律。顧諸經
論事等石田。&MT00277;高名約同稊稗。知法
世寡誰辯熏蕕。任縱科治是非一亂。輕重
由其量處。禍福自其心神。出語成刑曾
無再覆。傳而不習孔門所輕。習而不經釋
宗所誡。何異讀禮而存倨傲。誦易而忽陰
陽。勗哉斯言。令終宜始。但以時遭像季法
就澆漓。律部邪縁宗仰繁矣。並由本尋學語
指誦文。搯紙籤行題鞭記掌。有則依
述闕則絶言。縱有異徴取通無路。便言律
無正斷故是前聖開聽。遂即冒世輕生漫行
章句。飮杏湯者爲清齋。畜錢寶者爲小
犯。坐具無勞截淨。鉢量未必姫周。斯皆強
於鉛刃。易取思齊。其迷四也。若能廣尋群
典備閲行藏。挹酌四印昭融三制。臨機
剖斷。則文理相循。隱括擧例。則物我同曉。
如斯御衆世有人哉。尋夫戒律之筌筌於
持犯。定慧之學務在治。能治則亂惑可銷。
能則神機清遠。餘外浮遊章句。等捐月而
執指端。矜誕教相。同詠藥而迷愈疾。論
者試開四學終墜兩迷。非言何以致詞。
域心寧盡。故經陳曰。種種法喩咸存離
著。律又述云。常爾一心念除諸蓋。固復懷
試叙。微有箴銘。將用體鏡如流。且復昭
彰于後耳
續高僧傳卷第二十



續高僧傳卷第二十
  唐釋道宣撰
明律下正傳人 附見五人
  唐京師弘福寺釋智首傳一
京師普光寺釋慧璡傳二滿徳眞懿
善智敬道
相州日光寺釋法礪傳三
*京師普光寺釋玄琬傳四僧伽
蒲州仁壽寺釋慧蕭傳五
*京師普光寺釋慧滿傳六
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唐釋道宣撰
明律下之餘正傳六人 附見一人
無傳二人
  唐箕山沙門釋慧進傳七明瓉
并州義興寺繹道亮傳八
益州福勝寺釋道興傳
蘇州通玄寺釋惠旻傳




洛州天宮寺釋明導傳十一
*洛州敬愛寺釋曇光傳十二
京師延興寺釋道胄傳十三無傳
益州福縁寺釋曇逞傳十無傳
釋道胄。姓輔。京兆始平人。祖任上黨太守。
  遂居長子焉。性聰敏樂遠離。行年十四遭
母憂。興蓼莪志報恩難極。爲母出家志
敦孝。始年二十往并州。請印法師爲和上。
得爾也。可年八十五歳也。令送至城門。見
多人著赤衣多鬚來迎云。是綿竹所放生
者。因即蘇自此廣化立放生池。諸州凡造
一百餘所。今並見在。又益州甘亭神威力
嚴惡殃福立應。祈祷血食牛羊難紀。忽下
巫語欲逞受戒。乃將佛像在神下座。于時
神影自移本處。向佛下坐。逞爲受戒。自爾
祀日齋食而已。又往劉備先生受戒神亦
隨從。所以蜀川神所逞行至者皆爲受戒。
至今不捨。由此道俗歸依。發言風靡。又於
綿竹&MT00278;縣造三百尺大像。今並成就。故所
祈求爲無不遂。以顯慶四年終于本寺。春
秋八十五。道俗哀慕。送往放生池。於路三
度大雨。雨皆白色。恰至葬所天地清明
釋道興。姓劉。本住秦州。八九歳時常念出
  家。私詣僧寺不肯還。二親恐失。年十九。決
意定詣大光寺求出家。僧衆愍之。二親苦
求隱避不失。衆爲解喩便許剃落。時天下
大亂賊寇交横。死者山積。興爲沙彌語諸
徒曰。人身難得持戒第一。母爲賊掠將去。
離城六十里。興沒命尋逐。至已被傷未
絶。賊見曰。此僧誠爲至孝。逐母至此。便不
盡命。乃背負母還城。城中咸怪。賊路兇
險何因得返。避難投蜀至河池縣。逢賛皇
公蒙被安慰。送至梁州。興與一老僧相隨。
彼有金十兩。謂興曰。吾有金可爲負至蜀
共分。興曰。此危身物。佛又不許。不可將
行。若不信者善惡應驗。逐捨而獨往。彼持
金者至三泉縣逢賊致死。既至蜀川年滿
進具。常行蘭若頭陀乞食。智舜律師當衢
講匠。依聽五遍便能覆述。毎有異見舜深
奇之。後至京師首律師下伸大義。如別所
引。後還蜀川。廣聽經論。不爽光陰。又於江
禪師下禀受禪道。以爲徴心要術也。自舜
沒後接構律筵。毎年講席極爲稽引。三十
二度來請者方許開宗。毎歎云。佛法漸替
輕慢日増。余不敢輕。所以爲重法故爾。即
以慇懃鄭重爲善法種子。若無此種何由
可遇。所以毎講律部。及發菩提心。以此勵
衆。聽者垂泣恩誨。興待衆涕泣靜已。
久方令唱文。如此非一。四遠來投無客主。
興知都維那。于時官府急切不許客住。諸
寺無停者咸來。即安撫。寺主曰。依官制不
許。何得停之。興曰。官不許容針。私容車
馬。寺主豈不聞耶。寺主大怒曰。年少不
用我語。興曰。此三寶也。敬則見善。嫌則感
惡。寺主憤恚還房。眼看袈裟不見。又往三
門王家會。受飯謂言。是血食。人喩之竟不
食。返寺向興懺悔。尋終行蘭若。時鬼來惱
亂。興出繩床。鬼退爲受三歸已。爲禮佛名。
鬼亦隨禮。貞觀中。青城戴令。來慕欲與興
同房宿。夜中眠驚走出房外云。見一赤衣
僧。執杖打背云何因在此宿。以火照背。如
三指大。隱軫赤色。因求悔過。興遇疾甚。聞
室中音樂聲。自念。我所求者本在佛果。不
願人天。所願不虚諸有魔亂自應消滅。言
已聲滅。自此便差。常禮千佛日別一遍。永
徽三年。玄奘法師送舍利令供養。興獲已
於房内立道場發正願曰。若一生傳法。并
禮賢劫千佛。如契聖心請放光明。如語一
室並爲金色。弟子咸見。以顯慶四年月日。
終於福勝。春秋六十有七。興自在道行節
在懷。晝夜恒坐曾不偃亞。未常詣市不受
別利。乞食之外不出寺門。不乘畜生不服
非。法益部五象敬而重之
釋明導。姓姚氏。本呉興人。因官歙州遂家
  于彼。幼叶雅調與衆不群。隋末喪亂二親
崩歿。發心出家意存護法。所在尋逐彌勒
戒檢。以貞觀初行達陳州。逢勅簡僧唯留
世。導以徳聲久被。遂應斯擧。雖蒙榮聞
意所遺之。乃歎曰。出家弘濟務存許道。豈
以名貫拘滯一方。乃翻然遠征棄擲寺宇。
至爍礪二師座下。餐禀幽奧。未盈涼暑聲
聞超挺。因令覆述縱達無遺學門義侶莫
不推挹。自諸寺結憾訟及道俗牽連不決。
皆請通之。及導面往吐言愜伏。皆歎其善
達無諍權。導不思之力也。龍朔二年。道行
夙彰。奉勅別住東都天宮寺。麟徳元年。今
上造老子像勅送芒山。仍令洛下文物備
列。時長史韓孝威。妄託天威。黄巾扇惑私
囑僧尼。普令同送。威遂勒州部二十二縣。
五衆通集洛州。各事幢幡剋日齊擧。導出
衆對曰。佛道二門由來天絶。邪正位殊本
自碩異。如何合雜雷同將引。既無別勅不
敢聞命。威大怒曰。是何道人輒拒國命。乃
使人脱導袈裟。將行禁劾。導曰。袈裟勅度
所著。非勅不可妄除。無勅令僧送道。所以
不違國命。威怒曰。道人有不送天尊者出。
導即挺身獨立。預是僧尼同時總往導所。
威怒曰。道人欲反。導應聲語六曹官人
曰。長吏總召僧尼唱反。此則長吏自反。衆
僧不反。須告御史導等一時崩出。威大忙
懼降階屈節。慚謝而止。以斯抗禦季代少
之。因僧大集簡試度人。天宮餉食過中乃
至。僧有不量時景者。取而進噉。導曰。諸大
徳並佛法遺寄。天下楷模。非時之食對俗
而噉。公違法律現法滅縁。冒罔聖凡一至
於此。衆並愧之。因索水清漱月餘不食。悲
慨正法凋淪相及。道俗苦勸方乃進餅。以
斯量之。故以護法之士不顧形有者。代有
人焉。今年六十餘。東夏英髦一期咸集導
於清衆有高稱焉
釋曇光。姓張氏。汴州人。自幼及長潔志清
範。諸有勝徒莫不登踐。於礪爍兩師聽受
成教。逮至立年盛明律藏。命宗章義是所
推崇。礪歎曰。使吾道流河右。誠此人乎。又
往玉法師所聽法華地論。高達勝乘玄理
權實坦然。又往嵩岳相禪師學修止觀。因
屏絶塵惱不羈名利。會東都盛徳須有住
持。以光有素徳景行難擁。遂勅召住天宮
寺。又以教受新成衆徒胥集綱管之任非
人不傳。因又召爲寺之上座。綏撫清衆不
肅而成。然而汎愛之誠終古罕類。四方律
學莫不諮詢。故其房宇門人肩聯踵接。成
就所擧遠近遵承。西明寺律師君度。奕奕
標擧一時俊烈。亦光之所進也。今麟徳二
年。東都講説師資導達。彌所欽羨焉



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三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護法上 本傳六 附見
  魏洛都融覺寺釋曇無最傳一。
齊逸沙門釋曇顯傳
周終南山避世峯釋靜藹傳慧宣
周京師大中興寺釋道安傳慧俊 慧影
寶貴
周新州願果寺釋僧勔傳
隋京師雲花寺釋僧猛傳
釋曇無最。姓董氏。武安人也。靈悟洞微
寢玄祕。少禀道化名垂朝野。爲三寶之良
將。即像法之金湯。諷誦經論堅持律部。偏
愛禪那心虚靜謐。時行汲引咸所推宗。兼
博貫玄儒尤明論道。故使七衆望塵奄有
繁鬧。最厭世情重將捐四部。行施奬誨多
以戒禁爲先。丞動物機信用雲布。曾於邯
鄲崇尊寺説戒。徒衆千餘。並是常隨門學。
至四月三十日布薩行籌依位授受。常計
之外乃長六十。最居坐端深怪其異。既
無外衆通夕懷疑。明旦重推。有人見從邯
鄲城西而來者。竝異倫大徳。衣服正帖翔
歩閑雅。亦有見從鼓山東面而來。或於中
路逢者皆云。往赴崇尊聽僧説戒。如是數
般節級勘其年齒相扶人數多少洽滿六十
焉。故知道會聖心。是幽靈遐降。竹林群隱
明非妄承。最徳洽釋宗屡當時望。後勅
住洛都融覺寺。寺即清河文獻懌所立。
廊宇充溢周于三里。最善弘敷導。妙達涅
槃華嚴。僧徒千人常業無怠。天竺沙門菩
提留支見而禮之。號爲東土菩薩。嘗讀最
之所撰大乘義章。毎彈指唱善。飜爲梵字。
寄傳大夏。彼方讀者皆東向禮之爲聖人
矣。然其常以弘法爲任。元魏正光元年。明
帝加朝服大赦。請釋李兩宗上殿。齋訖侍
中劉騰宣勅。請諸法師等。與道士論義。時
道館道士姜斌。與最對論。帝問。佛與老
子同時不。姜斌曰。老子西入化胡。
以爲侍者。文出老子開天經。據此明是同
時。最問曰。老子周何王而生。何年西入。斌
曰。當周定王三年。在楚國陳郡苦縣厲郷
曲人里。九月十四日夜生。簡王四年爲守藏
吏。敬王元年八十五。見周徳陵遲。遂與散
關令尹喜。西入化胡。約斯明矣。最曰。佛
當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生。穆王五十
二年二月十五日滅度。計入涅槃經三百四
十五年始到定王三年。老子方生。生已年八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18 619 620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627 628 629 630 631 632 63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