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續高僧傳 (No. 2060_ 道宣撰 ) in Vol. 50

[First] [Prev+100] [Prev] 613 614 615 616 617 618 619 620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627 62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斯人。故能維攝自他言行相守。至於流略
素頗獲其宗。談對玄儒不後其術。筆
記之工時揚大義。縁情流采嗣接英華。初
住勝光末居禪定。國供豐積受用多虧。所
以名僧大徳日陳形器。憑准神解。可以言
傳。至於衣食資求。未能清滌。僧衆四百同
食一堂。新菜果瓜多選香美。保低目仰手
依法受之。任得甘苦。隨便進噉。皆留子
實恐傷種相。由知法者少疑未詳檢。其知
量敬護皆若此也。後返勝光厲業彌峻。園
蔬漑灌水雜細蟲。直歳高視但論事辦。保
念此無辜交被刑害。躬執漉具達送方
還。寺有草物堪爲僧用者。必拾掇鳩聚身
送厨帳。其雜行紛綸誠難備擧。以武徳末
年遘疾將漸。而正氣明爽。告友人慧滿曰。
余其死矣。而精神不得超勝如何。有問意
故。答云。觀其來蔭。似作守寺之神耳。而
止于西院佛殿。余頻以法遣之。卒不能
離。言訖便絶。自爾所陳殿宇人罕獨登。時
須開入無不嗇然毛動。及後百日嘗有
姥。内懷酒食將遺諸僧。行至寺門忽
被神害。身死委地器物流離。斯亦嚴厲之
所致也。故僧侶攝其風威。有渉鄙悋者。
皆懅而悛正矣。自保之據道。卓秀出群一食
充躯。雖經病重不變前節。不宿俗舍
常止僧坊。雖曾遠渉必栖林野。三衣常被
瓶鉢自隨。不執俗器不觀音樂。五兵六
法誓不身經。理會高僧聞便赴仰。故毎日
再講必瓶鉢自隨。肅然成風無累於教。處
衆而食曾無盈長。殘水餘膩並以餅拭而
噉之。一滴無遺。恐損施福故也。甞遇重
病。毎食有餘一兩匕者。停貯多日可得
升許。親看温煮命淨人食之。有問其故。
答曰。僧食難棄。不可妄輕業耳。傳者目驗
生常景行。故直筆書其弘護之相焉。又嘗
患瘧。寒則水淋。熱則火炙。渇則急鹽塞其
口。痢則絶食取差。斯徒衆矣
釋智詵。字*慧成。姓徐。本徐州人。炫法師之
弟也。少聰敏有志節。在蜀遊學務勤律肆。
會周陵法。因事入關不果所期。遂隱南嶺。
終南太白形影相弔。有隋革命光啓正法。
賁碩徳率先僧首。即於長安敷揚律
藏。益州總管蜀王秀。奏請還蜀。王自出迎
住法聚寺。道俗歸崇。寺設大齋無不來赴。
將食捉筋問炫法師曰。此處護淨不。答曰。
初還未得撿挍。承道不護淨乃擲筋而起
曰。寧噉屠兒食。此淨銅何得嘚也。諸僧數
千一時都散。其嚴忌若此。故其在衆屏氣
寂然。性不受施不妄干物。有僧道恢。爲
人兇險。遙見走避。人曰。卿從來不畏一人。
何故畏詵律師耶。答曰。此佛法中王。那得
不畏。人曰。以恢公膂力。可敵律師百
人耶。答曰。縱敵千人。遙見百脈已沈四
不擧。何敵之有乎。後以人請戒禁。行將諠
擾。乃辭入龍居山寺。幽栖深阻軌迹不通延
出辭疾。意欲登劍閣廓清井絡。與詵書
令歸國化。使略答云。辱使至止并以誠
言。披閲循環一言三復。文清淥水理破秋
毫。貧道戒行多闕化術無方。宅身荒谷四
十餘載。狎魚鳥以樵歌。習禪那思般若。以
此卒歳分填溝壑。不謂耆年有幸運屬休
明。伏惟相王殿下。徳隆三古道振百王。公
攘臂而歸舊里。衣錦而旋本邑。百姓有再
生之期。萬物起息肩之望。搢紳君子。捧玉
帛而來儀。慷慨丈夫。委干戈而伏道昔長
卿返蜀徒擅清文。鄧艾前來未能偃武。公
華陽甲族未絡名家。捧日登朝懷金問道。
劍南長幼並俟來蘇。豈藉微風自然草靡。
當勸諸首領越境參迎。秀得書示軍衆。
先作禮曰。人物爭歸。律師之力也。以武徳元
年十月一日平居而逝。年八十矣
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一



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二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明律下 正傳九 附見七
  唐京師弘福寺釋智首傳一
唐京師普光寺釋慧璡傳二滿徳 眞懿
善智 敬道
唐相州日光寺釋法礪傳三
唐京師普光寺釋玄琬傳四。
唐蒲州仁壽寺釋慧蕭傳五
唐京師普光寺釋慧滿傳六
唐箕山沙門慧進傳七
唐并州義興寺釋道亮傳八道胄
唐蘇州通玄寺釋慧旻傳九
釋智首。姓皇甫氏。其源即安定玄晏先生之
後也。家世丘園素居物表。隨官流寓徙宅
漳濱。而幼抱貞亮夙標雄傑。髫年離俗馳
譽郷邦。初投相州雲門寺智旻而出家焉。旻
亦禪府龍驤心學翹望。即稠公之神足也。
以首歳居學稚且略禁科。權示五門擁
其三業。而神慧所指不慕下流。覽屬遺教
戒爲師本。定慧衆善自此而繁。義理相
敢違先誥。所以毎値律徒潜聲諮問。隨
聞弘範如説修行。由是五衆分騼。莫不
就而請謁。俄而母氏辭世。復入道門。名爲
法施。住於官寺。深修八敬遵重五儀。志欲
預有。制門誓願奉而承則。然尼衆在道。染
附情深戒約是投。率多輕毀。而施割愛從
道履正栖心。威服尼流聲高魏土。自玄
東被未有斯蹤。以首膝下相親素鍾華
望。施欲早服道味濡沫戒宗。乃啓旻授其
具足。而未之許也。便内惟正檢外訊儕
章。恭附遵修緝諧倫伍。旻察其儀軌默而
識之。知其風骨堅深乃許其受戒。首以縁
成之法事假明賢。恐薄墜行門便有淪道
器。乃周訪鄭衞盛徳勝人。不累年期必邀
訃。時過三載方遂素懷。二十有二方禀
大戒。雖從師授而得否未知。乃於古佛
塔前請祈顯證。蒙降佛摩頂身心安泰。方
知感戒有實。自爾旦夕諮訪挺出恒標。雖
教所未聞。而行儀先備。及尋律部多會其
文。明若夙知更陶神府。其有事義乖滯者。
汰澮相融冥逾合契。後聽道洪律席。同
侶七百鋒穎如林。至於尋文比義。自言迥
拔。及玄思勵勇通冠群宗。剛正嚴明風飈
遺緒者。莫尚於首矣。故未至立年頻開
律府。懿徳敏行咸共器之。靈裕法師道
雄伯範超倫等。親管緇屬預在下筵。時共
美之重増榮觀。會隋高造寺遠召禪宗。將
欲廣振律詮流暉帝壤。若不附定通戒。
行學無歸。遂隨師入關止于禪定。解既冥
通聲光三輔。初達天邑具覽篇章便更博
觀。新解潤以前聞。有識悟其玄規。更開
講肆既副本願。登即然之。毎日處衆敷弘。
餘時却掃尋閲。於是三藏衆經四年考定。其
有詞旨與律相關者。並對疎條會其前失。
自律部東闡六百許年。傳度歸戒多迷體
相。五部混而未分。二見紛其交雜。海内受
戒。並誦法正之文。至於行護。隨相多委師
資相襲。緩急任其去取。輕重互而裁斷。首
乃銜慨披栝往往發蒙。商略古今具陳人
世。著五部區分鈔二十一卷。所謂高墉崇映
天網遐張。再敞殊文統疎異術。群律見翻
四百餘卷因循講解。由來一亂。今並括其同
異。定其廢立。本疏雲師所撰。今纉兩倍過
之。故得諸部方駕於唐衢。七衆周睇於
貞觀者。首之力矣。但關中專尚素奉僧祇。
洪遵律師創開四分。而兼經通誨。道俗奔
隨。至於傳文律儀蓋蔑如也。首乃播此幽
求便即對開兩設。沈文伏義。亘通古而未
弘。碩難巨疑。抑衆師之不解。皆標宗控
會。釋然大觀。是由理思淹融。故能統詳
決矣。使夫持律之賓日填堂宇。遵亦親於
法座命衆師之。相成之道不忘。弘讃之功
靡替。遂得知歸秦土。莫不宗猷法鏡。始
隨文末紀。終於大漸之前。三十餘載獨
歩京輦無敢抗衡敷演所被成匠非一所
以見迹行徒知名唐世者。皆是首之汲引。
寔由匡弼之功。而復毎昇法字規誡學
徒。微渉濫非者爲停講坐。或有墮學
皆召而誨喩。聞者垂泣無不懲革。大業之
始。又追住大禪定道場。今所謂大總持寺是
也。供事轉厚彌所遺削。顧以道穆帝里化
移關表舊土凋喪流神靡依。乃抽撤什物百
有餘段。於相州雲門故墟。今名光嚴山寺。
於出家受戒二所雙建兩塔。鎣以珠寶飾
以丹青。爲列代之儀表。亦行學之資據。各
銘景行樹于塔右。貞觀元年。有天竺三藏
大齎梵本擬譯唐文。乃詔所司捜揚英達。
僉議所及遂處翻傳。其有義渉律宗。皆諮
而取正。至于八年。上以聖善早喪遠感難
陳雖化滿天下而罔極之情未展。奉爲太
穆皇后。於宮城之西造弘福寺。廣延徳望
萃其中。恐僥倖時譽妄登位席。以首
道素嚴正不濫邀延。百辟上聞。召爲弘福
上座即總綱任採擢僧倫。其有預在徴迎。
莫不諮而趣舍。使夫衆侶雲會等嗅如蘭
不肅成規流芳不絶。自爰初開講誓窮
百遍。必得果心夕死可矣。始於漳表終至
渭濱。隨方陶誘恰窮本願。慶本所念未幾
而終。詳諸物議可爲知命以貞觀九年四
月二十二日。宿疹再加。卒于所住。春秋六
十有九。皇上哀悼。下勅令百司供給。喪事
所須務令周備。自隋至唐。僧無國葬。創
開摸揩。時共重之。僕射房玄齡。詹事杜正
倫。並諸公卿。並親盡哀訴崇戒範也。至二
十九日。裝辦方具。時惟炎夏而屍不腐臭。衆
共嗟之。斯持戒力也。諸寺門學競引素幢
充諸街衖。官給地十畝於京城西郊之龍
首原。縣夫三百築土墳之。種柏千株*于
今茂矣。慕義門學共立高碑。勒于弘福寺
門。許敬宗爲文。初律師弘化終始有聞。博
見之擧通古罕例。自講士交競救習昔
傳。讎勘群宗多乖名實。非夫積因往世。故
得情啓天乘。數百年來收宗始定。兼勤於
聽説重於行事。隨務造儀皆施箴艾。毎於
晦望説戒先具法物。花香交飾鎣發堂中。
預在聽徒合掌跪坐一衆兢竦。終於前事
説欲陳淨偏所誡期。毎講出罪濯諸沈累。
故持律之士多往參焉。自終世後此事便絶。
嘗處末座向經十載具觀盛化。不
覺謂之。生常初未之欽遇也。乃發憤關
表具覿異徒。溢目者希將還京輔。忽承即
世行相自崩。返望當時有逾天岸。嗚呼可
悲之深矣
慧璡。姓呉。楊州江都人也。母懷之時。即
袪嗜欲。辛腥俗味眇然不顧。識者以爲兒之
所致。同身子矣。及年七歳心慕緇徒。道
見沙門尋而忘返。親欣其信仰也。遂放依
榮法師而出家焉。孝謹天然罔由師訓。隨
從奉敬初無乖越。毎從榮遊履諸寺。一無
敢出離。便於榮所臥床下席地而伏。斯例
非一。聽榮攝論大悟時倫。即而講説。嗟賞
者衆。談吐清雅妙會物情。於仁壽年中。從
榮被召入於禪定。及具戒後專精律儀。
聽遵律師講凡二十遍。又聽首律師數亦
相及。謙弱成治竪論不言。講揚攝論方敷
律相。時以其寄大乘而弘行範也。大業末
暦郊壘多虞。禪定一衆雅推璡善能御敵。
乃總集諸處人畜。普在昆池一莊。多設戰
樓用以防擬。璡獨號令莫敢當鋒。時司竹
群賊鼓行郊野。所至摧殄無抗拒者。兵臨
莊次。意在誅蕩。璡登樓一望。但見張旗
十里。乃收束弓刀反縛奴僕。大設餚
廣開倉廩。身先入陣勞問軍主。引至莊中
命令就坐。既見盛設相與開顏。各執璡
手。健道人也。飽噉而旋。惟取牛十頭擬
勞軍士。牽至中道璡復從乞。以銜前顧
皆用還之。所以義寧之初通莊並潰。惟有禪
定如舊無損。即深明機要善達開遮。一人
而已。加又偏工巧性無施不可。或莊嚴
彩飾。或丹青輪奐。或裁縫服翫。或驅策人
物。衆兼四百通用推賢。至於誦説戒經。清
音流靡。由來怠墮者聞璡説戒皆來坐聽。竦
耳峻坐畏其聲止。貞觀之初任雲花寺上座。
常弘攝論化開律部。晩又下令徴入普光。
綱理僧倫大小清穆。以八年冬終於此寺。
春秋五十餘矣。時又有沙門滿徳善智眞懿
敬道者。同璡所學慕義朋從。徳慧悟天開
談説弘暢。智博解深奧情欣護法。懿導説有
功化行多阻。道抱素自資性存經史。多從
物故。懿獨存焉揚敷京輦
釋法礪。俗姓李氏。趙人也。因宦遂家于相
焉。生而牙齒全具。迄于終老中無齓毀。堅
白逾常。登年學位便欣大法。初歸靈
法師。即度爲弟子。風素翔郁威容都雅。言議
博達欣尚玄奧。受具已後敦愼戒科。從靜洪
津師諮學四分。指撝刑網有歴年所。
振績徽猷譽騰時類。功業既著更師異軌。
又從恒州淵公。聽集大義乃周兩載。統略
支葉窮討根源。當即簙引所聞開講律
要。詞吐簡詣攻難彌堅。故得隣幾獨絶尤稱
今古。末又往江南遊覽十誦。而盛專師
授討撃未資。還返鄴中適縁開導。屬隋煬
道銷岳涜塵擾。聽徒擁戢諮逮無因。唐運初
基法門重闢。會臨漳令裴師遠。夙承清訓預
展法筵。請礪在縣敷弘相續。綿積累載開
悟極多。四方懷道霄興命駕。解契昇堂行
敦入室。礪以初學舊習委訪莫歸。若不流
于文記是則通心無路。乃開拓素業更委
異聞。旁訊經論爲之本疏。時慧休法師道
聲遠被見重世猷。讃撃神理文義相接。故
得符采相照律觀高邈。休有功焉。以貞觀
九年十月。卒于故鄴日光住寺。春秋六十有
七。前後講律四十餘遍。製四分疏十卷。羯
磨疏三卷。捨懺儀輕重叙等。各施卷部見
重於時。時衞州道爍。律學所崇。業駕於
礪。爲時所重矣
釋玄琬。俗姓揚。弘農華州人也。遠祖因徙
今居雍州之新豐焉。青襟悟道履操沖明。
志在學年方遊法苑。事沙門曇延法師。
延震嶺宏標遺教法主。隋文欽重立寺處
之。具見別傳。而琬位居入室恭恪據懷及
進具後。便隨洪遵律師伏膺四分。冠冤遮
性鎔汰持犯。渉律三載便事敷演。使於後
進樂推前英歎美。乃旋踵本師。涅槃眞體。
捃掇新異。妙寫幽微。又欲欽佩唯識包擧
理性。於曇遷禪師禀學攝論。并尋閲衆鋒。
窮其心計。法華大集楞伽勝鬘地論中百等。
並資承茂實。研覈新聞。環循彌討。其際捜
會。擢其玄理。然顧福智相導有若輪馳。慧
業略剖於終。標樹創開於始。永惟延師存
日。願造丈六釋迦。經略未圓奄便物故。誓
志營復克遂先摸。於仁壽二年。提洽有縁
便事鑪錘。寺乃京皐衝要。峙望歸心。故使
至感冥通控引咸遂。當時空色清朗杲日流
輝。上天雨花状如雲母。滿空飄灑終墜像
前。僚庶嘉其罕逢。法屬慶斯榮瑞及開摸
之後雅相逾圓。即爲關輔棟梁。金像之大有
未過也。今在本寺。毎於靜夜清朝。飛流八
音之響。而不測其來至。又造經四藏備盡
莊嚴。諸有繕寫皆資本據。又以二月八日
大聖誕沐之晨。追惟舊緒敬*崇浴具。毎年
此旦建講設齋。通召四衆供含悲敬。弁
羅七物普及僧儔。又常慨運象末
有虧歸禁。至於授受遮難滋彰乃鎣飾道
場尋諸懺法。毎春於受戒之首。依二十五
佛及千轉神呪。潔齋行道。使彼毀禁之流澄
源返淨。登壇納法明白無疑。並傳嗣于
今住持不絶。從此而求。可謂護法菩薩也。
而重法尊行。晨夕相仍。若値上徳異人。必
揖對欣振諮承餘令。雖聞同昔習。而翹仰
如新。斯後已謙光。罕有蹤矣。逮貞觀初
年。以琬戒素成治朝野具瞻。有勅召爲皇
太子及諸王等受菩薩戒。故儲宮以下師
禮崇焉。有令造普光寺。召而居之。供事豐
華廣霑會響。又別勅延入爲皇后六宮并
妃主等。受戒椒掖問徳禁中。授納法財日
逾填委。而欽若自守不顧有餘。&T049514;施所資
悉營功徳。尋有別勅。於苑内徳業寺。爲皇
后寫現在藏經。當即下令。於延興寺更
造藏經。並委其監護。琬以二宮所寄惟
其誠。祇奉不難義須弘選。自周季滅法隋
朝再興。傳度法本但存卷秩。至於尋檢文
理。取會多乖。乃結義學沙門讎勘正則。其
有詞旨不通者並諮而取決。故得法寶無
濫於疑僞。迷悟有分於本末。綱領貞明自
琬始也。昔育王再集於周時。今琬定宗於
唐世。彼此誠異。厥致齊焉。然其匠訓於世。
三藏含之。偏以苦節自修徳。以律儀馳
譽。言爲世範緇素收歸。華夷諸國僧尼從
受具戒者三千餘人。王公僚佐爰及皂隷。
從受歸戒者二十餘萬。左僕射蕭瑀兄弟。人
倫藻鏡久厭時煩。毎諮法華會三之旨。龍樹
明中之教。沈吟移景奉佩而旋。右僕射杜如
晦。臨終委命。召爲歴劫師資。大將軍薜萬
徹毘季。并及母氏。並欽崇戒約蔬素形終。
普光道岳法師。解洞幽關辯開慧府。敬奉
戒香行菩薩道。而汲引亡疲弘務終日。因
之革勵修習者計非恒准。故京輔士庶繼
踵煙隨。禮供相尋日盈厨庫。時有巫覡者
云。毎至授戒説法。異類鬼神。諸方屯聚。
如承受相。自非至功冥被孰能致乎。琬以
戒勸之至。物我同欽。義等風行。事符草偃
乃致書皇太子曰。元正告始景福惟新。伏
惟殿下。膺時納祐罄無不宜但琬夙縈沈
痾不獲奉慶。蒙降逮問無任荷戢。感顧
恩隆罔知攸厝。今略經中要務即可詳行
者四條。留意尋檢永綏寶祚。初勸行慈。引
涅槃梵行之文。令起含養之心存兼濟之
救也。二減殺者。引儒禮無故不殺牛羊
者皆重其生去其濫逸也。又言。王者修
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見其
生不忍其死。聞其聲不食其肉。此即上
帝悼損害之失。樹止殺之漸也。故佛經有
恕己之喩。誡之殺打諸事也。琬聞。東宮常
膳日多烹宰。審如所承。誠有大損。殿下以
一身之料遍擬群僚。及至斷命所由。莫
不皆推殿下。所以長懷夕惕。望崇慈恕。
自今以往請少殺生。東宮内外咸減肉料。
則暦長命久仁育斯隆。三順氣者。如經不
殺曰仁。仁主肝。肝者木也。春陽之時萬物
盡生。宜育群品用答冥造。如其有殺是不
順氣。殿下位處少陽福居春月。行慈以
和正氣。施惠以保天齡。請年別春季斷肉
停殺。愍彼含育順此陽和。四奉齋者。如
經年三月六能潔六根便資五福。伏願遵
行受持齋戒。何者今享此重位咸資往因。
復能進徳崇善用成其美。則善知識者是大
因縁。玄琬道徳疏微曲蒙顧眄。謹率聞見
敢塵聽覽。登即答曰。辱師所示妙法四科。
循覽周環用深銘佩。法師旱袪塵累遊神
物表。闡鷲嶺之微言。探龍宮之祕藏。洞開
靈府凝照玄門。固以高歩彌天隣幾初地。
遂能留情博施開導蒙心。理實義周詞華致
遠。包括今古網羅内外。訓誘之至審諭之
方。縱聖達立言師傅弘道。亦未足髣髴要
津擬儀高論。但行慈減殺順氣奉齋。斯乃
仁人之心。以成大慈之行。謹當緘諸心府
奉以周旋。永籍勝因用期冥祐。餘文不
載。其言令之行化及此類。九年下詔斷殺。
起於三月盡於五月。琬以仁育兼濟。乃上
啓更延。帝又特聽盡于歳暮。貞觀十年杪冬。
遘疾知歸後世。又致啓東宮累以大法。又
上遺封表於帝曰。玄琬聞。眞容晦迹像教
凌遲。無不假緇素以住持設内外而爲
護。遂得法雲再潤慧日重輝。光叶萬乘
紹隆千載。竊尋住持之理義有多門。弘護之
方教乃非一。若不依佛取捨。仍恐賞罰乖
宗。如其准教驗時。是則簡敬當理。伏以
僧尼等不依戒律致犯刑章。聞徹闕庭
勞聽覽。琬等僧徒無任慚懼。但恐餘年
昏朽疾苦相仍。弱命不存洪恩未答。遂於
經中。撰佛教後代國王賞罰三寶法及安
養蒼生論并三徳論各一卷。伏願聖躬親降
披覽。陛下廣開上書之路。冀納芻蕘之言。
謹獻祕要之經。請詳金口之教。但琬忝當
傳法。庶無匿教之&MT01891;。扶劣署封。以酬終
後之事。不勝戀仰。謹奉經以聞。又遺誡門
人在於道檢。言極詳切讀者垂涙。又云。餘
廕施諸衆生。餘骸依古焚棄。制服喪臨一無
預懷。遂以臘月七日。卒於延興寺房。春
秋七十有五。道俗失依皇儲哀慟。天子下詔
曰。玄琬律師戒行貞固學業清通。方寄弘宣
正法利益群品。不幸沒世。情深惻悼。賜物
如別。齋&T007043;所須事由天府。春宮懿戚卿
相重臣。並捨金貝。榮嘉賵贈營助追福。
曁于百日。特進蕭瑀。太府蕭璟。宗正李
藥。詹事杜正倫等。並親奉戒約躬盡哀禮。
後旋*&T007043;山寺。幢蓋相映香花亂空。從者如
雲衆盈數萬。前&T007043;達于終南。後塵猶繼于
城闕。四十里間皂素充道。皆云。我師斯亡。
戒業誰保。故爲時宗如此也。弟子等五百餘
人奉遵遺旨。爾時雲高風靜水淨油香。七
衆彌山一心悲結。乃命下火依法闍維。薪
盡灰飛廓然歸本。仍於焚所建佛塔一區。
用津靈識儀像存焉。東宮洗馬蘭陵蕭鈞
制銘。宗正卿李伯藥製碑立于塔所時
爲冠絶。初琬自始及終意存弘濟。生善福
智無不綴心。武徳之初。時經剥喪粒食
勇貴。客僧無託。乃自竭餘力。行化魁豪。
隨得貨賄並充供給。日到寺厨親問豐約。
故主客同慶焉。又像季澆漓多輕戒律。乃以
身軌物引諸法屬。親執經文依時附聽。乃
經十遍遠嗣先塵。智首律師徳光榮問於
帝京者。寔資成賛能扇芳風。自見令
達。罕能推挹如此人矣。故使唐運捜擧歳
拔賢良。多是律宗。實由琬之篤課也。而容
範端肅聲氣朗峻。預瞻敬者莫不懍然。
象厥相。猶令人畏者。弟子僧伽。俗姓
元氏。清悟寡嗜欲。常隨琬導物。而立志貞
正。機諫變適不犯顏色。以味靜爲宗。又
不希人世。依閑業道。是所謀焉。臨終清
斂容。明誨而卒。豈非師資謙徳能世其
塵。而恨其早卒清規未遠
釋慧蕭。俗姓劉。本彭城人。世家徙于許州
之長葛。故又爲縣人焉。奕葉以衣纓稱士
大夫。十八爲書生。聰悟敏達善説詩禮。州
郡以明經擧之。非其所好。遂入嵩高山求
師出家。強識前聞。而以戒行見稱。耆舊
明達相謂曰。若人如此。必今代之優波離也。
開皇初遊學鄴城博綜經律。乃貫練衆部
宗四分。聞泰山靈巖寺幽栖潔行之宅
也。乃往從焉。後以和上年衰復還中嶽。
于時隋祖創業四海爲家。故得縱任往還
無所拘礙。時龍門沙門明朗。河東持律之
最。承蕭道聲藉甚。不遠從之。朗雖年齒隆
蕭。而卑身禮事。並深相悦服。道合欣然。淹
留歳序。請歸河曲。蕭亦不滯物我。相與同
行住于龍門之定林寺。歴縁山水居隨所
好。尋訪同志不憚危險。馬頭山有僧善禪
師。聚徒結業從而習定。時還朗寺弘暢毘
尼。仁壽中頻向黄頬山依巖夏坐。有亡命
者因事投焉。不忍遣之留匿經久。後以
事發。引蕭爲侶。所在督課追徴赴獄。會朗
善倶亡。又兼匿罪。便振錫徂南路經蒲
坂。時沙門道積神素道傑等。晋川英彦素與
周旋。留連累載。屬隋煬歴法令滋彰。
藏匿嚴科殊爲峻刻。蕭以許身爲道隨務
東西。名貫久除栖遁幽阻。自中條王屋巨壑
深林。無險不登若遊庭戸。逮中原版蕩妖
氣一亂。河東郡丞丁榮。敬服徳音招住仁
壽。長弘律藏學者肩隨。義寧中。被擁西城
不虧講業。及後安靜彌崇法會。蒲陜晋
絳五衆師焉。以貞觀十四年終于仁壽。春
秋七十有三。自蕭服心戒業。演導爲宗。友
接朋勝時無與貳。毎念朗善遊好。不覺涕
之無從。不能裁止。便登眺而慟。斯重交
募善爲如此也。曾講涅槃僅十許遍。猶
恨大乘無功。遂翫讀華嚴。於數年間口不
輟音文不釋手。有請蕭爲方廣講主。乃
止之曰。吾尚未解經意安可講乎。時以爲
貞而且諒。又懼悞諸後學云
釋慧滿。姓梁氏。雍州長安人也。父粲暦仕
隋唐爲海疊諸州刺史。滿生年素潔履正標
宗。慈濟含育殆非修學。世俗餚饍見便寒
悚。僧儀道具覩即欣仰。年甫七歳即樂出家。
二親素奉佛宗不違其志。父臨海州有勅
聽度。便蒙剃髮。隨父還京住大興善。爲
仙法師弟子。仙名望京邑識悟有從。既道
俗洽聞。故父親付囑。後携住仁壽宮之三善
寺。及大業之始。又住大禪定焉。進戒奉業
於智首律師。明愼威儀學門推揖。思擇理
味以達曙爲恒。而勤於政事樂行勸勉。
毎値立界施。則唱白科擧。身先衆侶諮考
疑議。至於受戒縁集難遮多少。教授獨斷
成不眇然。滿乃預令識相。提撕抵掌。致
有臨機忘逸往往徴正。時共重其詳審敬
其成進也。遊講四方不拘世累。貞觀三年。
甞於鄜城魏兵曹家別院。講羯磨法。所居
草室忽爲火燒。風焔倶盛。將延西及。滿索
水潠之。因即風迴火滅得無燒爇。斯戒徳
之威。頗難登繼。至七年。令造新寺。通選大
徳。以滿行績前聞。引之令住。其年奉勅
任弘濟寺上座。專弘律訓奬導僧徒。
丞有成規旁流他寺。有集仙寺尼。素無慧
解妄有師習。鑄老子眞人等像私自供養。
并廣召黄巾在堂慶度。滿與諸僧同預
齋集。既屬此事。公呵止之。連告大徳顯行
擯罰。又追取道像入太原寺改成佛相。用
誡餘習。昔周趙王治蜀。有道士造老君像
而以菩薩侠侍。僧以事聞。王乃判曰。菩薩
已成不可壞。天尊宜進一階官乃迎于寺
中。改同佛相。例相似也。又尼慧尚者。
倖一時宮禁還往。會高祖昇遐離宮京置。乃
以尚之住寺擬設皇靈。尚即取僧寺爲尼
所住。事違正勅莫敢致詞。滿遂搆集京室
三綱大徳等二百餘人。行於擯黜云。自佛
法流世。未有尼衆倚官勢力奪僧寺者。
既是非法宜出衆外。不預四衆還往及諸
法事。若有與尚衆言論者。亦同此罰。制令
既行是非自顯。慧尚不勝其責。連訴東宮
并諸朝宰。有令遣詹事杜正倫解其擯事。
僧衆既集多從情議。滿曰。殿下住持正法。
*慧滿據法情理。今則違理附情。此則規模
一亂。擯本治罪。罪仍未悛。據此而詳未敢
聞旨。便捉坐具逡巡而退。時衆懼加威權。
便同解擯。滿聞之嘆曰。余伴既少難可重
治。且不同解。示知乖相耳。尚後謝過。滿終
不顧。及駕巡東部。下勅李衆在前。滿集
京僧二百人詣闕陳諫。各脱袈裟置於頂
上。擬調達之行五法。擧朝目矚不敢通
表。乃至關首重勅方迴。常安弘濟集徒講
説。成匠晩秀有隣聲釆。又願生安養。浴
僧爲業。學安公之芳緒也。焭焭惻惻兢兢
自厲。以貞觀十六年四月二十日遘疾。知
當後世。勅出什物並屬三寶。正坐繩床
自加其膝。召諸寺衆人各執別。氣從下上
漸至于心。言晤答對初無昏昧。煖氣至口
奄爾而終。春秋五十有四。焚于終南龍池
寺側。餘骸並化惟舌不灰。更足薪火經于
累宿。色逾鮮赤。遂瘞于山隅。京師淨住寺惠
昂。爲之銘頌。見于別集。製四分律疏二
十卷。講四十餘遍
慧進。姓鮑氏。潞州上黨人。弱歳辭親。
慕從緇侶修習戒檢。極用偏功將欲剪削。
父母留戀遂停俗里。以仁孝見知。年至三
十。郷閭覿其精苦潔身斷愛無思妻累。乃
共白其所親。委其元度。方任出家。住州治
梵境寺。既受具已。聞説受淨衣毛嗇然。重
問持犯又闕諮悟。承鄴下講律徒侶僅千。
喜滿懷。以律假縁求非文不合。因即
閉關自讀八十餘遍。行要耳目頗亦具瞻。
而義理由蹤必從師受。便往相州洪律師所。
一坐伏聽不移其席乃經八遍。中靜縁務
相續而聽又經八年。爾後栖遑隨師南北。或
山或世遊採經論用裨律宗。略計前後四
分一。宗百二十遍。并覆尋讀強三百遍。自
有同塵專志累功罕儔其匹。隋文末暦。
有同寺僧。弊進學業匹難齊競。陰而嫉
之。進曰。相與出家同遵律業。潜加繩扇
豈不以身名致嫌乎。昔聞無諍行者惟在
空生聖立芳規義非自結。余雖不敏請從
雅喩。即日往謝。擲棄公名掲襆而出。衆有
止之。進曰。余不滯於去留也。爲縁故耳。
因逖聽諸方勝徒名地。五臺泰岳東川北部
常山雁門。隨逐禪蹤無遠必屆。沙門慧瓉
道王朔川。又往投焉。定師宗傅。及瓉入
關遂往箕山訪蹤巣許。巖名便利有古
寺焉。掃以居之。足不下溪三十餘載。言行
成範緇素尋焉。舊本幽阻由之喧泰。故其
法屬常以禪律繼業。以貞觀十九年正月
十五日。因疾跏終於山舍。春秋八十有
六。時同郷沙門道瓉者。善宗四分心明清
亮。講解相仍具傳章鈔。而形氣弘偉少共
齊倫。在法住寺御衆揚化。韓潞沁澤四州
從範。末齡風疾頓増。相乖儀節。雖衣服頽
陊。而藥食無瑕。余聞往焉。欣然若舊。叙
悟猶正。年八十餘矣
釋道亮。姓趙氏。趙州欒城人。十五厭於世
網。投州界莎坦禪坊備禪師出家焉。備博
達洽聞兩河稱徳。偏弘大論神見清。遠十
六登坐至於八十。聲相動物詞味無變。亮
奉敬諮展望預聽徒。乃令往飛龍山誦經
爲業。山侶三十並是禪蹤。素少淨人惟亮一
已。既當下位衆務同臻。日別自課舂五斗
粟。將及六載一時不懈。徒跣三年。六時隨
衆屡蒙放遣。素心不從積至七年。苦勸方
遂。聞并部瓉禪師結徒開化盛宣佛法。行
達箕山便進具戒。漸次太原歸依慧瓉。念
定爲務旁慕律宗。有嚴律師者。徳範可歸。
便從受業。因居無量壽寺焉。即嚴之所住
也。自爾專攻四分無忘日夕。又從嚴往
石州聽地持論。經停既久文旨大通。覆述
前解増其名實。有員秀才者。居幽綜習儒
教有功。從亮學於起信。遂爲披折開發慧
悟。抱信不移。承龕律師引徒盛講據業呂
州。又往從焉聽温本習。後返住寺依時弘
演。唐運初開勅爲滿師立義興寺。以亮律
行清顯延而止之。因常講説鎭移世續。貞
觀之始出至本州。欒城備公猶自在世。欣
亮遠覲爲建律筵。轉展相扇聲被東夏。聽
徒八百請益日隆。爾後頻開律府。計不在
數。成講學士四十餘人。并部法興出自此
矣。至今貞觀十九年。春秋七十有七。見處
義興。當途御法。有學士道胄者。生自上黨。
僧貫太原。聽渉有功。偏能持忘。披覽章疏。
即就敷揚。今住京寺。時時揚化
釋慧旻。字玄素。河東人。志用方直操行不
群。仁愛汎洽禀自天性。道振三呉名流七
澤。情好幽居多處巖壑。九歳出家。勤精潔
業誦法華經。朞月便度。十五聽法迴向寺新
羅光法師成論。率先問對秀逸玄賓。命覆
幽宗耆宿同悦。年十七赴請還郷。海鹽之
光興寺講法華經。聽衆雲翔咸陳嘉瑞。異
香彈指屡結空中。受具之後。從竹園寺志律
師禀承十誦。文理精通傍訊諸部。志公
將漸學徒用委。喪事云畢。東入會稽。至剡
禮石佛。天台遊講肆。數年還呉止通玄寺。
結徒厲業一十七年。不出寺門無窮別
請。元始要終布衣蔬食。慶弔既絶談謔斯亡。
屬隋末崩離呉中飢饉道俗逃難避地東西。
乃守死不移禪誦無輟。鳥集無擾獸群不
亂。蘇州總管聞嗣安。迎請出山固辭不往。
重使再請不獲而赴。時刺史李廉薛通王榮
等。深相器重永崇供覲。而懷志栖隱終日
慼慼。聞公通鑒不可奪也。乃送入華亭谷
幹山。立寺行道數年。地*惟下濕蚊虻甚多。
恐致損傷將事移止。大唐開化法事
流。更入海虞山隱居二十餘載。遠方請業
常百餘人。地宜梓樹勸勵裁植數十萬株。
通給將來三寶功徳。中年別於南澗止一
草菴。兩兔一彪相親同止。内外盤遊無相
凌惱。至於禽獸神祇請受歸戒。叙其事
績未可具也。蘇州都督武陽公李世嘉。遣
書降使頻請不赴。貞觀十九年。刺史江王。
因國度人行道之次。請令出山。王欲受戒
施衣傳諸香供。並固讓諸徳不授不納。辭
退山泉逍遙自翫。凡講經律菩薩戒成實
論數各有差。古律舊疏有漏失者。皆刪正
而通暢焉。著十誦私記十三卷。僧尼行事二
卷。尼衆羯磨兩卷。道俗菩薩戒義疏四卷。
受業學士傳化者二十餘人。以貞觀末年八
月十一日旦。終於所遁。春秋七十有七。未
終三日異香滿寺。擧衆怪問。曰吾後日當
去矣。生死人之常也。寄世本若行雲愼無
哭泣。各念無常早求自度。喪事殯葬律有
恒儀。碑誌飾詞一不須作。能依此訣吾何
哉。斯固臨終不撓。可謂堅貞者矣
試爲論曰。自法王之利見也。將欲清澄二
翦除三障。所以張大教網布諸有流。
雖復惑累増繁。起*惟三業。隨業設教三學
興焉。戒本防非諒符身口。定惟靜亂誡約
心源。慧取閑邪信明殄惑。三法相假義
刑聖量。是故論云。戒如捉賊。定是縛
賊。慧如殺賊。賊謂煩惑不可卒除。功
由漸降故立斯旨。莫非戒具定修深知障
惑。明智觀察了見使纒。我倒既銷諸業不
集。推其本也則淨戒爲功。擧其治也則正
慧爲徳。經美能生豈不然矣。是使五乘方
駕於戒道。衆聖肩隨於行衢。乘福祐於四
生。廣紹隆於萬載。非夫戒徳何以懋哉。粤
自金河累言爰始靈山集法。時遵厚味道
被淳源。雖復設教不倫互裁輕重。奉者無
乖。會聖體意兩不相非。然夫上座大衆創
分結集之場。五部十八。流宗百載之後。備
列前傳。部執等陳。自律藏久分初通東夏。
則薩婆多部十誦一。本最廣弘持。寔由青
目律師敷揚晋世。廬山慧遠讃撃成宗。爾後
璩頴分騼而命路。祐瑗波騰於釋門。澄一
江淮無二奉矣。而恨受遵四分隨依十誦。
可爲商之。其次傳本。則曇無徳部四分一
律。雖翻在姚秦。而創敷元魏。是由赤髭論
主初乃誦傳。未展談授。尋還異域。此方學
侶竟絶維持。逮及覆聰方開學肆。有
文世。彌沙塞部五分一本開譯楊都。覺壽所
傳生嚴其筆。文極鋪要深可弘通。郢匠輟
斤流味無日。可爲悲夫。雖聞海濱披述汾
願剖詞。登往捜求名實乖爽。可惜華典虚度
神州。迦葉遺部解脱一本。梵葉久傳無人翻
度。*惟出戒本在世流通。等聚餘宗更無
異轍。世諺妄習偏備愚叢。婆麁羅部律本
未傳。藏中見列僧祇部者。乃是根本大衆所
傳。非是百載五宗生也。統叙五部支分。此
方已獲其四。若據攝末從本。則二部是其所
宗。此方已獲其一。自餘群部。多是西域賢
聖纉述行事。其中聚類自分區別。縁叙難
裁略言之矣。惟夫慧日已沈法流方被。衆
行之重無越斯經。諒由附相束情心事易
准。動靜科眞契威容。凡愚妄習覩相
弘善。故律縁制斯致罕乖。試詳講導開士
持奉明人。見想紛馳互程神略。部別廢立
取捨難恒。學觀未張易爲開擧。何以明耶。
至如受具一法。三聖元基。部各陳要具舒
隨相。異宗會受事類。星張。當受明隨同猶
合契。考夫行事之士。則郷壤部分。窮其
受戒之源。宗歸四分。今則隨學陳相不祖
先模抑斷是投妄情斯託。可謂師資訓缺
教授無功。亦是願行道殊機見互僻。斯之糅
雜二百餘年。豈不以傳通失人故使頌聲
流鄭。今則混一唐統。普行四分之宗。故得
終始受隨義難乖隔。攝護雖廣其源可尋。
自初開律釋師號法聰。元魏孝文北臺楊
緒。口以傳授。時所榮之。沙門道覆。即紹聰
緒。讃疏六卷。但是長科。至於義擧未聞
于世。斯時釋侶道味猶淳言行相承。隨聞奉
用專務栖徳不暇旁求。魏末齊初。慧光宅
世。宗匠跋陀師表弘理。再造文疏廣分
衢術。學聲學望。連布若雲峯。行光徳光。榮
曜齊日月。毎一披闡坐列千僧。競鼓清言
人分異辯。勒成卷帙通號命家。然光初禀
定宗。後師法律軌儀。大聖徽猷具焉。所以
世美斯人。行解相冠。誠有徒矣。有雲暉願
三宗律師。躡踵傳燈各題聲教。雲則命初
作疏九卷。被時流演。門人備高東夏。暉次
出疏略雲二軸。要約誠美蹊徑少乖。得在
略文失於開授。然雲勇於義宗。談叙誠博。
暉則覈切詞相。法聚推焉*世諺首尾信探
風骨。汾陽法願。眄視兩家更開甍穴。製作
抄疏不減於前。彈糺覈於律文。是非格於
事相。存乎專附頗滯幽通。化行并塞故其
然也。其餘律匠。理洪隱樂遵深誕等。或陶治
鄭魏。或開壃燕趙。或導達周秦。或揚塵
齊魯。莫不同師雲術齊駕當時。雖出鈔記
略可言矣。而導開業關中盛宗帝里。經
律雙授其功可高。于時世尚僧祇。而能間
行四分。登座引決共從如流。勍敵毎臨銜
箭而返。然遵一其神志。聲色不渝。由是人
法歸焉。可謂行之及也。智首律師承斯講
授。宗係盛廣探索彌深。時屬雲雷接統傳
化。學門遠被製述全希。豈非博贍百家共
師一軌。雖欲厝筆無詞可通。屬有礪亮
行判爍勝藏興。或傳道於東川。或稱言於南
服。其中高第無越魏都。制疏乃行其緒誠
少。餘則名擅一方蓋無筆記。而復化行
阻多翳時心。豈不以制在篇初故陷者惡
聞其失。嗚呼律爲法命。弘則命全。今不欲
不弘正法斯滅。又可悲之深矣。觀夫定
慧兩藏理在通明。戒律中情。纒事局
事。則紛披雜集。前後異條開制適縁。擧例
寧准。論餘兩藏義在潜通。達解知微名爲
會正。所以天仙小聖逗機明道。互説精理
開明慧務。倶稱至教。印定成經。若據律宗
*惟遵佛誨。大小諸聖不妄傳揚。斯何故耶。
良由教限内衆軌躅常儀。僧寶可欽非餘
訓勗。自非位極至聖。誰敢厝心。是以文云。
吾尚不以衆僧付於身子。況餘人乎。故所
制重輕皆遵成教。縱有疑問還委佛通。雖
著論詳述而不作。是使遺言四命戒爲大
師。三集法輪先弘斯典。論稱法壽。豈虚也
哉。昔鵠樹已前持律者衆。其中高者。牛王
最初。往業未夷。徙居天室。其次接緒號優
波離。五百獻功奉持爲上。致使四十餘載
七衆憲章隨犯科要多因面結。至於持犯
通塞徴擧治儀。皆命顯揚委其監護。雖復
二十四依通傳正軌。揩摸後葉必祖斯文
曁乃東川創開戒業。曹魏嘉平方弘具戒。
爾前法衆同號息慈。師弟乃聞纔移俗耳。
行羯磨也憑准法護之宗。論布薩也翻誦
僧祇之戒。教網初啓隨得宗之。奉可怪
也。酉晋務法稍漸綱猷。中原喪亂干戈競
接。雒邑凋殘渭陰荒燼。竺護青門之衆。可卷
而懷。康會黄武之徒。未足收採。重以孫皓
苛虐元燾不仁。擁寺列兵虔劉釋種。平城
之側高尚覆屍。黄河之溪梵僧捐寶。投骸靡
厝法律寧通。時會彌天恢張儀範。僧衆常則
皆約戒科。兵飢交貿網制嚴密。廣如前傳
所叙。故安擧三章且救時要。攝縁成濟得
其務焉。但教缺未弘必假傳授。鼻奈耶律
初是安通。文極疎略粗知大旨。審其正則
誠所未聞。弘在人乎安當斯寄。其後遠叡
願翼。咸習門風。秦晋兩邦昌明法化。誠其
力矣。自斯厥後南北兩分住持位別。各程綱
目互擧清徒。故有aj嶺栖霞弘明淨地
川靈隱建立戒壇。應供列雁行之僧。叙戒
聞重受之夏。即其事也。若夫人法交映。則行
解相扶。有昧則絶紐。當時無得遂埋神於
地。故世中迷學其流四焉。試略擧之。想當迷
責樂大乘者。志尚浮虚情專貪附。故有
排委戒網捐縱威儀。見奉律者輕爲小乘。
毀淨戒者重爲大道。便引黄葉是眞金之
喩。木馬非致遠之能。訶折排拉如捐草
土。皆由行缺於身塵染綱領。恥己不逮
於清達。慢己有累於嚴制。遂即迴情學大
開展心胸。陵轢聲聞褒揚菩薩。通情則恐
投於坑穽。取解則曲媚於門侶。如斯懷挾
未曰倫通。以此求心心可知矣。何不廣
讀大乘開張慧路徴延聖意有附塵焉。
是以勝鬘所談女人之起行也。猶知毘尼即
大乘學也。時所明初心之具修也。尚識律
儀即菩薩藏。何況諳達理教體化知神。解
不謝於上賢。行寧虧於下衆。必行有乖解
非解也。得語而不詳義。棄智而從諸識。
生死無涯之儔。固難述矣。流俗常事三省
而加九思。出世所詮四依之與八正。降斯
以往未足言哉。是以大小兩教隨相攝修。
並在離著。豈惟封執。若存此計與外不
殊。半滿經論皆陳此過。戒之受也但啓虚
願之門。戒之隨也須遵實行之務。知受而
不明隨。修願而無其行。可謂隻輪無轉於
地。折翮有墜於空。信哉。世有鄙斯戒者。
皆爲煩累形神弊其持犯。故同輕削指爲
小道。小可捐也。宜即捨之。矜重情多緘言
無報。誠以攝御門學非戒不弘。相善
持非戒不立。其猶行必渉戸言必有由。故
名利將及。爭位夏而斂容。師授尊模。趍壇
場而整帶。豈非貪決情勇攬戒奉以爲
師。行絶綱猷委戒填諸溝壑。專志在於本
毒。去取匠於方寸。用斯弘濟誠未敢聞。此
則愛大憎小。爲迷一也。若能關鍵身口附
相攝持。虚蕩慮知體道懷徳。則安遠光憑
斯其人矣。世學諸論詞數區分。傍大乘而
通小徑。委本筌而尋章句。時連界繋乍
別色心。一行六歴之相攝。名教頻繁之包富。
列爲存道行。凡學止聲譽。於是讎
討終身博綜詞義。輕蔑戒誥陵犯色聲。邪
説富於脣吻。邪求滿於胸臆。謂捧鉢爲鈍
丁。號持瓶爲竪子。半月説戒*惟列麁言。
衣鉢受持極成煩碎。遂即顛倒形服雷鼓
言聲。侮弄尊儀斜眄經律。故使依藥受淨
永絶其身。戒約住持生緘其口。斯豈不聞
於本業也。知業則不然乎。但騰焔於舌端。
曾未圓爲心約。此則尊高矜伐賤委本基。
爲迷二也。若能深討使性妙識治能。念動
是我人事對。但明塵識。則未悉何賢當
斯目也。慧休論士樹以風聲。然其專大
深小。騰實復光其美又有行福末凡。禀素
疎野廣讀多誦。情見特隆偏略戒科。謂講生
例不如。常飮淳乳飽我心神。靜處幽閑
何過相及。斯皆靡聞教行動事疑遲。不學
無知隨念交集。所以毎講聽採坐列群僧。
就務鑚研其人無幾。學猶不解況不學乎。
牛毛麟角頗爲近實。又有成樹塔寺繕造
田園。擧鍤牽材未思物命。燎原漑濕豈
避生靈。惟恐福業不成實。未懷諸慈惻。是
則不聞大聖之明誡也。十誦三相正在斯
人。或謂爲福行罪功過相補。是又不聞律
縁之初禁也。縁修佛堂方制地戒。意在隨
念附相策心。不惟事業無益之咎。故世思
微務靜之士。招引*寔希。躁擾經營之夫。
騰擲者衆。麁法易染妙理難弘。爲迷三也。
若能依准教行不越常刑。賢聖所同寔當
弘護。至如澄寺九百神道映於趙都。遠林
不刋戒徳流於晋世。可龜鏡矣。專門奉律
之客。立志貞梗之夫。薄誦戒縁粗知文句。
時登元坐引衆闡揚。慢水覆心更無依
學。是則不聞明律之清誡也。法身成具方
免師資。今乃易從止足未思弘贍。魚睨雲
漢爵躍僧倫。惟我律師餘皆師律。顧諸經
論事等石田。&MT00277;高名約同稊稗。知法
世寡誰辯熏蕕。任縱科治是非一亂。輕重
由其量處。禍福自其心神。出語成刑曾
無再覆。傳而不習孔門所輕。習而不經釋
宗所誡。何異讀禮而存倨傲。誦易而忽陰
陽。勗哉斯言。令終宜始。但以時遭像季法
就澆漓。律部邪縁宗仰繁矣。並由本尋學語
指誦文。搯紙籤行題鞭記掌。有則依
述闕則絶言。縱有異徴取通無路。便言律
無正斷故是前聖開聽。遂即冒世輕生漫行
章句。飮杏湯者爲清齋。畜錢寶者爲小
犯。坐具無勞截淨。鉢量未必姫周。斯皆強
於鉛刃。易取思齊。其迷四也。若能廣尋群
典備閲行藏。挹酌四印昭融三制。臨機
剖斷。則文理相循。隱括擧例。則物我同曉。
如斯御衆世有人哉。尋夫戒律之筌筌於
持犯。定慧之學務在治。能治則亂惑可銷。
能則神機清遠。餘外浮遊章句。等捐月而
執指端。矜誕教相。同詠藥而迷愈疾。論
者試開四學終墜兩迷。非言何以致詞。
域心寧盡。故經陳曰。種種法喩咸存離
著。律又述云。常爾一心念除諸蓋。固復懷
試叙。微有箴銘。將用體鏡如流。且復昭
彰于後耳
續高僧傳卷第二十



續高僧傳卷第二十
  唐釋道宣撰
明律下正傳人 附見五人
  唐京師弘福寺釋智首傳一
京師普光寺釋慧璡傳二滿徳眞懿
善智敬道
相州日光寺釋法礪傳三
*京師普光寺釋玄琬傳四僧伽
蒲州仁壽寺釋慧蕭傳五
*京師普光寺釋慧滿傳六
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唐釋道宣撰
明律下之餘正傳六人 附見一人
無傳二人
  唐箕山沙門釋慧進傳七明瓉
并州義興寺繹道亮傳八
益州福勝寺釋道興傳
蘇州通玄寺釋惠旻傳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13 614 615 616 617 618 619 620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627 62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