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續高僧傳 (No. 2060_ 道宣撰 ) in Vol. 50

[First] [Prev+100] [Prev]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以杖扣頭爲説法。於是相隨遠去。又欲往
天台尋智者古迹。謂弟子曰。吾雖欲至天
台而不達在江南一山中。西北望見一城。
及過江至江陰縣。道俗留連於縣東南山
起寺。號曰定山。便經年稔。後天下漸安。又
還海陵鹽亭。百姓留之。有小孤山出地百
仞。四面無草木。於前立寺名爲正見。處之。
貞觀四年冬初。謂門人曰。吾與汝別。近夢
惡將不起矣。遂臥二十日。忽起索湯。盥浴
剃髮自辰至酉。面西而終。年七十八。將終
謂弟子曰。吾願以身施諸鳥獸。此無林木。
食若不盡穢人眼目。可埋山西南。及依往
埋。掘便値石。盤薄無由。又更試掘遂得一
處。凹陷石上恰得容身。因厝中置塔其上。
嚮生常日投陀林野馴伏猛獸。觀想西方
口唱南無佛。不多説法。隨縁一兩句。有災
祥者令避。託以夢想所見。貞觀二年。有常
洲人。往幽洲見一女人。問海陵嚮禪師健
不。又問識耶。答不識。女人以烏絲布頭巾
用寄嚮師。此人遇患經年不至。嚮預知之。
毎歎息那不至耶。人至江陰附頭巾。與海
陵人將至其處。乃令弟子逆之。恰至門首。
相値以巾付還。嚮得巾執玩。咨嗟裂破付
弟子。人得一片。有不得者。貞觀三年。天下
大括義寧私度。不出者斬。聞此咸畏。得頭
巾者並依還俗。其不得者現今出家。其年
大雪深數尺。告弟子曰。吾須新菜。弟子曰。
雪深叵得。曰上山求之可有。如言上山數
里至一樹下皆是青菜。取之而返。預知皆
如此也
釋道信。姓司馬。未詳何人。初七歳時經事
一師。戒行不純。信毎陳諫。以不見從密懷
齋檢。經於五載而師不知。又有二僧莫知
何來。入舒州&T010163;公山靜修禪業。聞而往赴
便蒙授法。隨逐依學遂經十年。師往羅浮
不許相逐。但於後住必大弘益。國訪賢良
許度出家。因此附名住吉州寺。被賊圍城
七十餘日。城中乏水人皆困弊。信從外入
井水還復。刺史叩頭。賊何時散。信曰。但念
般若。乃令合城同時合聲。須臾外賊見城
四角。大人力士威猛絶倫。思欲得見刺史。
告曰。欲見大人可自入城。群賊即散。既見
平定欲往衡岳。路次江洲。道俗留止廬山
大林寺。雖經賊盜又經十年。鄿州道俗請
度江北黄梅縣衆造寺。依然山行。遂見雙
峯有好泉石。即住終志。當夜大有猛獸來
繞。並爲授歸戒。授已令去。自入山來三十
餘載。諸州學道無遠不至。刺史崔義玄。聞
而就禮。臨終語弟子弘忍。可爲吾造塔。命
將不久。又催急成。又問中未。答欲至中。衆
人曰。和尚可不付囑耶。曰生來付囑不少。
此語纔了奄爾便絶。于時山中五百餘人。
並諸州道俗。忽見天地闇冥。遶住三里樹
木葉白。房側梧桐樹曲枝向房。至今曲處
皆枯。即永徽二年閏九月四日也。春秋七
十有二。至三年弟子弘忍等。至塔開看端
坐如舊。即移往本處。于今若存。
釋惠明。姓王。杭州人。少出家。遊道無定
所。時越州敏法師。聚徒揚化遠近奔隨。明
於法席二十五年。衆侶千僧解玄第一。持
衣大布二十餘載。時共目之青布明也。翹
勇果敢策勤無偶。後至蒋州巖禪師所。一
經十年諮請禪法在山禪念。經雪路塞七
日不食。念言。我聞不食七日便死。今明知
業也。若業自在可試知之。以繩自懸於高
崖。怳怳如人割斷。因落崖底。如人擎置一
無所損。復至荊州四望山頭陀。二虎交鬪
自往分解。冬夏一服行止形倶。所去無戀。
即經所謂如鳥凌空。喩斯人矣。誦思益經
依經作業。近龍朔年。從南山出至京遊觀。
與其言論無得爲先。不久旋返云往江曲。
依閑修道莫知定所



續高僧傳卷第二十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明律上 正傳十五 附見十
  梁楊都天竺寺釋法超傳一
梁鍾山雲居寺釋道禪傳二
齊鄴下大覺寺釋慧光傳三道雲 道暉
馮居士
齊鄴東大衍寺釋曇隱傳四洪理 道樂
陳楊都光宅寺釋曇瑗傳五
陳楊都奉誠寺大律都釋智文傳六
大興國寺釋法願傳七道龕 道行
隋京師大興善寺釋靈藏傳八
*隋西京延興寺釋通幽傳九
*隋蒋州奉誠寺釋道成傳十
*隋西京大興善寺釋洪遵傳十一洪 法勝
洪淵
*隋西京大禪定道場釋覺朗傳十二海藏
法鏘
唐始州香林寺釋慧主傳十三
唐京師勝光寺釋智保傳十四
*唐益州龍居寺釋*慧詵傳十五
釋法超。姓孟氏。晋陵無錫人也。十一出家住
靈根寺。幼而聰頴篤學無倦。從同寺僧護
修習經論。而雅有深思。幽求討撃學論歸
仰。貧無衣食乞匃自資。心性柔軟勞苦非
慮。晩從安樂寺智稱專攻十誦。致名命
家語其折衷者。數過二百。自稱公歿後
獨歩京邑。中歳廢業頗失鴻緒。後復綴講
衆重殷矣。帝謂律教乃是象運攸憑。
慧階漸。治身滅罪之要。三聖由之而歸。必
不得門如閉目夜行。常懼蹈諸坑塹。欲
使僧尼於五篇七聚導意奬心。以超律學
之秀。勅爲都邑僧正。庶其弘扇有徒。儀表
斯立。武帝又以律部繁廣臨事難究。聽覽
餘隙遍尋戒檢。附世結文。撰爲一十四卷。
號曰出要律儀。以少許之詞網羅衆部。通
下梁境並依詳用。普通六年。遍集知事及
於名解。於平等殿勅超講律。帝親臨座聽
受成規。以衆通道俗。恐陷於愆目。但略擧
剛要宣示宏旨。三旬將滿文言便竟。所以
導揚祕部弘悟當機。遂得四衆移心朝宰
胥悦。至七年冬。卒於天竺住寺。春秋七十
有一。天子下勅流慰。并令有司葬鍾山開
善寺墓
釋道禪。交阯人。早出世網。立性方嚴。修身
守戒。氷霜例徳。郷族道俗咸貴其剋己。而
重其篤行。仙洲。山寺舊多虎害。禪往居之
此災遂遠。聞齊竟陵王大開禪律盛張講
肆。千里引駕同造金陵。皆是四海標領。人
雄道傑。禪傳芳藉甚通夜不寐。思參勝集
簉奉眞詮。乃以永明之初。遊歴京室。住鍾
山雲居下寺。聽掇衆部。偏以十誦知名。經
略道化僧尼信奉。故有稜威振發以見聲
名恬愉誘悟議于風采。都邑受其戒範
者數越千人。常聽之徒衆不盈百。兼樂滅
覺觀。亟留幽谷。動踰宵景方尋顧歩。加復
蔬食弊衣華無布口。有濟芳美者。便隨給
貧病。知足之富豈得過焉。末居于寺舍。屏
迹山林。不交榮世。安苦立行。人以爲憂。
而禪不改其樂也。以大通元年卒于山寺。
春秋七十矣
釋*慧光。姓楊氏。定州盧人也。年十三隨父
入洛。四月八日往佛陀禪師所從受三歸。
陀異其眼光外射如焔。深惟必有奇操也。
苦邀留之且令誦經。光執卷覽文曾若昔
習。旁通博義窮諸幽理。兼以劇談譎詭態
新奇。變動物情時談逸口。至夏末度而
出家。所習經誥便爲人説。辭既清靡理亦高
華。時人號之聖沙彌也。因獲利養受而還
施。師爲掌之尋用復盡。佛陀曰。此誠大士之
行也。便縱而不禁。諮請教誡敬而異之。
然其雅量弘方不拘小節。讃毀得失聲色不
渝。衆益器之。而美其遠度。陀曰。此沙彌非
常人也。若受大戒宜先聽律。律是慧基。
非智不奉。若初依經論必輕戒網。邪見滅
法障道之元。由是因循多授律檢。先是四
分未廣宣通。有道覆律師。創開此部。製
疏六卷。但是科文。至於提擧宏宗。無聞於
世。故光之所學惟據口傳。及年登冠肇。學
行略周。甞聞言不通華發戒便阻。乃往
本郷進受具足。博聽律部隨文奉行。四
夏將登講僧祇律。初以唱高和寡。詞理精玄
漸染津流。未遂聽徒雲合。光知學功之所
致也。義須廣周群部。乃從辯公參學經
論。聽説之美聲颺趙都。後入洛京捜揚新
異。南北音字通貫幽微。悉爲心計之勞。事
須文記。乃方事紙筆綴述所聞。兼以意量。
參互銷釋。陀以他日密覩文言。乃呼而告
曰。吾之度子。望傳果向於心耳。何乃區區
方事世語乎。今觀神器已成。可爲高明法
師矣。道務非子分也。如何自累。因而流涕。
會佛陀任少林寺主。勒那初譯十地。至後合
翻。事在別傳。光時預霑其席。以素習方言
通其兩諍。取捨由悟綱領存焉。自此地論
流傳命章開釋。四分一部草創基茲。其華嚴
涅槃維摩十地地持等。並疏其奧旨而弘演
導。然文存風骨頗略章句故千載仰其清
規。衆師奉爲宗轄矣。司徒高傲曹僕射高隆
之。及朝臣司馬令狐子儒等。齊代名賢重之
如聖。甞遇亢旱。衆以聞光。乃就嵩岳池
邊燒香請雨。尋即流霔原隰。民皆利之。又
爾朱氏擧兵北伐。徴税僧尼用充軍實。先
立嚴刑。敢諫者斬。時光任僧官。顧五衆
塞。以命直往語世隆曰。若當行此税。國事
存。言既克明事亦遂免。其感致幽顯爲
若此也。初在京洛任國僧都。後召入鄴綏
緝有功。轉爲國統。將終前日。乘車向曹。行
出寺門。屋脊自裂即坐判事。塊落筆前尋
視無從。知及終相。因斯乖悆。四旬有餘。
奄化於鄴城大覺寺。春秋七十矣。光常願
生佛境。而不定方隅。及氣將欲絶。大見
天宮來下。遂乃投誠安養。溘從斯卒。自光
立志貞靜堅存戒業。動止安詳衣裳附帖。
晝夜存道。財無盈尺之貯。滌除便穢。誓以
報盡爲期。偏重行宗四儀無妄。其法潔己
獨立。七衆深崇其操。自正道東指。弘匠於
世。則以道安爲言初。緇素革風廣位聲
教。則慧光抑其次矣。凡所撰勝鬘遺教温
室仁王般若等。皆有注釋。又再造四分律
疏百二十紙。後代引之爲義節。并羯磨戒
本咸加刪定。被於法侶今咸誦之。又著玄
宗論大乘義律義章仁王七誡及僧制十八
條。並文旨清肅見重時世。學士道雲。早依
師禀。奉光遺令專弘律部。造疏九卷爲衆
所先。成匠極多流衍彌遠。加以威容嚴肅動
止有儀。談吐慈和言行相檢。又光門人道暉
者。連衡雲席。情智傲岸不守方隅。略雲所
製以爲七卷。間以意會。揵度推焉。故諺
云。雲公頭。暉公尾。洪理中間著。所以是也。
並存亡有緒嘉績莫尋。可爲悲哉。時光諸
學士翹頴如林。衆所推仰者十人。揀選行
解入室惟九。有儒生憑袞。光乃將入數
中。袞本冀人。通解經史。被貢入臺用擬觀
國。私自惟曰。玄素兩教頗曾懷抱。至於釋
宗生未信重試往候光欲論名理。正値上
講因而就聽。矚其威容聆其清辯。文句所
指遣滯爲先。即坐盡虔傷聞其晩。頓足稽
顙畢命歸依。然攻撃病源。深明要害。我爲
有本。偏所長驅。毎有名勝道俗。來資法藥。
袞隨病立治。信者銜泣。故其言曰。諸行者
不得信此。無明昏心覓長覓短。聽經學問
嚴飾我心。須識詐賊覓他道惡。不求其
長則吾我漸歇。特須分疎勿迷自他。我過
常起熾然法界。他道少過便即瞋也。常須
看心自臣多過。若思量者雖在世間。無
有滋味終無歡心。以未喪我何由有樂。
此心將我上至非想。還下地獄。常誘誑我。
如怨家。如愛奴。豈可學問長養賊心。巧作
細作。使覓名利造疽妬也。故經云。當爲
心師不師於心。八歳能誦百歳不行。不救
急也。時有私寫其言者。世號捧心論焉。
亦有懷本於胸逢境終忘者。無勤勵故耳。
袞在光門低頭斂氣。常供厨隷日營飯
粥。奉僧既了。蕩滌凝澱温煮自資。微有
香美便留後供。夜宿竈前取蒿一束。半以
藉背半以坐之。明相纔動粥便以熟。無問
陰晴此事常爾。午後擔食送彼獄囚。往還
所經識者開路。或至綢人廣衆。率先供
給。若水若火若掃若帚。隨其要務莫不預
焉。口隨説法初不告倦。遂卒光門
釋曇隱。姓史。河内人。少厭塵俗早遊佛
寺。崇奉戒約誦習群經。凡三十萬言。日夜
通准以爲常業。及年滿受具。歸宗道覆而
聽律部。精勵彌久穿鑿逾深。後從光公更
採精要。陶染變通。遂爲光部之大弟子也。
乃超歩京鄴北悟燕趙。定州刺史侯景。敬
若神仙。爲之造寺延住供給。末還漳濱闡
揚斯教。僕射高隆之。加禮榮異行臺。侯景
又於鄴東爲造大衍寺。重引處之。弘播戒
宗五衆師仰。隨問判決文義雅正。時有持
律沙門道樂者。行解相兼物望同美。氣調宏
逸或擬連衡。故鄴中語曰。律宗明略唯有隱
樂。其爲世重如此。而隱性樂獨遊不畜
弟子。財無尺貯袒背終身。衣鉢恒隨誠
均鳥翼。顧旋身轉取譬象迴。通律持律。時
惟一人而已。年六十有三。終於鄴城大覺寺。
著鈔四卷。門人成器者十餘。皆宗其軌轍。
時有律師洪理者。精氣獨架詞釆嚴正。預
在論撃罕不喪輪。著鈔兩卷時共同祕。後
爲沙門智首開散詞義。更張綱目合成
四卷。所在咸誦云
釋曇瑗。未詳氏族。金陵人也。才術縱横子
史周綜。自幼及長以聽渉馳名。數論時宗
普經陶述。而威嚴群小不妄登臨。矜持
有功頗以文華自處。時或規諫之者。瑗因
擺撥前習。專征鄙倍。弦韋所誥驗于耳目。
由是名重京邑。同例欽焉。以戒律處世。
住持爲要。乃從諸講席專師十誦。功績既
著學觀斯張。自爾恒當元宰。鎭講相續。有
陳之世無與爲隣。使夫五衆揖其風猷七
貴從其津濟。瑗其有之矣。常徒講衆二百
餘人。宣帝下詔國内。初受戒者夏未滿五
皆參律肆。可於都邑大寺廣置徳場。仍
瑗總知監檢明示科擧。有司准給衣
食。勿使經營形累致虧功績。瑗既蒙恩
詔通誨國僧。四遠被徴萬里相屬。時即捜
擢明解詞義者二十餘人。一時敷訓。衆齊
三百于斯時也京邑屯鬧行誦相諠。國供豐
華學人無弊。不踰數載道器大増。其有學
成將還本邑。瑗皆聚徒對問理事。無疑者
方乃遣之。由是律學更新上聞天聽。帝又
下勅榮慰。以瑗爲國之僧正。令住光宅。苦
辭以任。勅特許之。而栖託不競。閉門自
撿。非夫衆集不妄經行。慶弔齋會了無
通預。山泉林竹見便忘反。毎上鍾阜諸寺
偱造道賢。觸興賦詩覽物懷古。洪偃法
師傲岸泉石偏見朋從。把臂郊垧同遊故
苑。瑗題樹爲詩曰。丹陵粉葉少。白水黍苗
多。浸淫下客涙。哀怨動人歌。春蹊度
葛。秋浦沒長莎。麋鹿自騰倚。車騎絶經過。
蕭條肆野望。惆悵將如何。偃續題曰。龍田
留故苑。汾水結餘波。悵望傷遊目。辛酸思
緒多。涼煙慘高樹。濃露變輕蘿。澤葵猶帶
井。池竹下侵荷。秋風徒自急。無復白雲歌。
瑗以太建年中卒于住寺。春秋八十有二。
初微疾將現。便告衆曰。生死對法凡聖倶
纒。自非極位有心誰免。今將就後世力
不相由。願生來講誨分有冥功。彼我齊修用
爲來習。不爾與世沈浮未成通濟。幸諸梵
行同思此言。終事任量可依成教。言訖端
坐如定欻然已逝。道俗悲泣。歎其神志明
正不偶縁業。有勅依法焚之。爲立白塔。
建碑于寺。著十誦疏十卷戒本羯磨疏各兩
卷僧家書儀四卷別集八卷。見行於
釋智文。姓陶。丹陽人。母齊中書完韜女也。
懷文之始夢覩梵僧。把松枝而授曰。爾後
誕男與爲塵尾。及文生也卓異恒倫。志學
之年依寶田智成。以爲師傅。既受具後專
講玄津。以戒足分爲五乘。律檢開成七衆。
豈止通衢生死。亦乃組轡道場。義須先精
方符佛意。値奉誠僧辯。威徳冠衆解行高
物。傳業之盛獨歩江表。推其領袖則大
明彖公。文初依辯學。後歸彖下。十誦諸部
罔弗通練。以梁大同七年。靈味凡官諸寺
啓勅。請文於光業寺。首開律藏。陳郡殷
爲之檀越。故使相趨常聽二百許人。屬梁
末禍難。乃避地于閩下。復光嶺表。時僧宗
法准。知名後進。皆執卷請益。又與眞諦同
止晋安。故得講譯都會交映法門。邊俗信
心於斯風革。酒家毀其柞器。漁者焚其罟
網。僧尼什物於是備焉。有陳馭㝢江海
清。講授門徒彌繁梁季。宣帝命旅剋有
准淝。一戰不功千金日喪。轉輸運力遂倩衆
僧。文深護正法不懼嚴誅。乃格詞曰。聖上
誠異宇文廢滅三寶。君子爲國必在禮義。
豈宜以勝福田爲胥下之役。非止延敵
輕漢。亦恐致罪尤深。有勅許焉。事即停寢。
爾後凡所詳奏莫非允愜。理衆擯罰咸符
時要。尚書令濟陽江總。&MT00276;道造房無爽旬
月。是知學而有祿徳必有隣。法位宜昇衆
望悦矣。大隋革運別降綸言。既屏僧司憲
章律府。大軍之後荊棘攸生。十濫六群滋彰
江表。文又案法澄剪。尋得無聲深。可謂少
壯免白髮之妖。稊莠絶青田之薉矣。前後
州將。甫及下車。皆尊仰年徳罕不修敬。
柱國武山公郭衍。祇敬倍常。躬携妻子到
寺檀捨。盛設法齋請敷律題。抑揚剖析有
壯之姿。聽侶千餘罔不嗟服。以開皇
十九年二月二十日。遷于住寺。春秋九十
有一。即窆寺之南山東&T019857;。與辯律師墓相
望。自文之據道也器宇剛物風範肅人。戒
品圓淨處斷明白。然剖折章句詞省義富。衆
家修撰罕有能出其右者。又金陵軍火遺
燼莫留。乃誓志葺治惟新舊趾。講十誦
八十五遍。大小乘戒心羯磨等二十餘遍。金
光遺教等各有差焉。著律義疏十二卷。羯磨
疏四卷。菩薩戒疏兩卷。學門傳貴以爲口
實。僧尼從受戒者三千餘人。學士分講者。則
寶定*慧峙慧巘智昇*慧覺等。惟道志法成。
雙美竹箭擁徒建業。文昔夢泛舟海釣獲
二大魚。心甚異之。及於東安寺講。麈尾纔
振兩峯倶落。深怪其事。以詢建初瓊上。乃
曰。斯告之先見。必有二龍傳公講者。其言
果矣。志名解最優。大尉晋王。家僧禮待。以
仁壽之歳。志爲樹碑内。慧日道場釋法論
爲文
釋法願。姓任。西河人也。性警達頗自高上。
而拔致窮玄不偶儕侶。東觀道化遂達鄴
都。形厠白衣言揚緇服。齊昭玄大統法上。
嘉其神慧與語終朝。深通志梗。因攝而剃
落。日賜幽奧。横勵時倫。乃恣其遊博。願
勇思風馳周行講席。求法無怠問道新奇。
後乃仰蹤波離專經律部網羅佛治舟
逕僧猷。自東夏所傳四部律本。並製義疏。
妙會異同。當有齊之盛。律徒飈擧。法正一
部各競前驅。雲公創叙綱模。暉上刪其纖
芥。法願霜情啓旦孤映群篇。挫拉言
流威滅後。所以履歴談對衆皆杜詞。故得
立破衆家。百有餘計。並莫敢當其鋒鋭也。
時以其彭亨罕敵。號之爲律虎焉。至於
斷處事途。多從文相商度結正。僉義攸
歸迺下勅召爲大莊嚴石窟二寺上座。皇
隋受命。又勅任并州大興國寺主。頻登綱
管善御大衆。化移前政實濟濟焉。以開皇
七年六月二十二日。終於所住。春秋六十有
四。葬于并城之西。建塔崇範。所製律疏。
惟四分一本十卷是非鈔兩卷見存。餘並零
失。有弟子道行者。器局淹和親傳師授。善
機悟明控引。談述疏旨不墜厥宗。毎至
講散身導學徒。遶於願塔致敬而返。及春
秋至節此例恒修。今年八十有餘。猶鋪疏
旨摘示諸測隱。時又有沙門道龕。資學於
願。執教赴行學望最優。成進初心弘持
獨秀。爲時歎美。而素尚競肅遵若文宗。
纔有違忤即不參隷。故説戒序引有言。唱
白之者既無正制號爲非法。雖初從衆侶。
後必重張。乃出郭結界。更説新本。斯亦貞
梗之嚴令也。太爲剋峭未是倫通。至今此
部猶多滯結云
釋靈藏。俗姓王氏。雍州新豐人也。年未登
學志慕情遠。依隨和*上潁律師而出家
焉。藏承遵出要善達持犯。僧祇一部世稱
冠冕。於智度論講解無遺。妙尚沖虚兼崇
綱務。時屬周初佛法全盛。國家年別大度
僧尼。以藏識解淹明銓品行業。若講若誦
卷部衆多。隨有文義莫不周鏡。時共測量。
通經了意最爲第一。藏之本師素鍾華望。
爲太祖隋公所重。道義斯洽得喪相符。藏
與高祖。布衣知友情欵綢狎。及龍飛茲始
彌結深衷。禮讓崇敦光價朝宰。移都南阜。
任選形勝而置國寺。藏以朝惟重佛
法攸憑。乃擇京都中會路均近遠。於遵善
坊天衢之左而置寺焉。今之大興善是也。自
斯已後。中使重沓禮遇轉隆。厚味嘉肴密輿
封送。王人繼至接軫相趨。又勅左右僕射
兩日一參。坐以鎭之與語而退。時教網初
張名徳雲搆。皆陳聲望莫與爭雄。宮闈嚴
衞來往難阻。帝卒須見頻闕朝謁。乃勅諸
門不須安籍。任藏往返。及處内禁與帝
等倫。坐必同榻行必同輿。經綸國務雅會
鑒。有時住宿即邇寢殿。&T049514;錫之費蓋無
競矣。開皇四年。關輔亢旱。帝引民衆就給
洛州。勅藏同行共通聖化。既達所在歸投
極多。帝聞之告曰。弟子是俗人天子。律師
爲道人天子。有樂離俗者。任師度之。遂
依而度。前後數萬。晩以事聞。帝大悦曰。律
師度人爲善。弟子禁人爲惡。言雖有異意
則不殊。至於隋運譯經勝縁貴集。身先衆
範言會時望。未知寺任綱正有聲。開皇六
年卒於所住。春秋六十有八葬于南郊
釋通幽。姓趙氏。河東蒲坂人。幼齡遺世早
慕玄風。弱冠加年遂霑僧仵。而貞心苦節
寒暑不虧。尋師訪道夷嶮無變。遇周齊
亂遠渉江皐。業架金陵素氣攸遠。及大
隋開運。還歸渭陰。味法泰其生平。操
分其容止。至於弘宣示教。則以毘尼唱首。
調御心神仍用三昧遊適。故戒定兩藏總
萃胸襟。學門再敞遠近斯赴。晩貫籍延興。時
當草創。土木瓦石工匠同擧。而事歸天造
形命未淪。隨所運爲無非損喪。幽戒約内
結。仁洽外弘。立四大井各施漉具。凡有施
用躬自詳觀。馳赴百工曉夜無厭。皆將送
豸得存性命。故延興一寺獨免刑殘。
自餘締構焉難復叙。而潔己自勵罕附斯
倫。毎欲開經必盥手及腕齊肘已後猶從
常淨。擧經對目臂不下垂。房宇覆處未
澡漱。涕唾反咽不棄寺中。便利洗淨乃終
其報。又自生常不用巾幞。手濕則任其自
乾。三衣則重被其體。自外道具僅支時要。
毎自嗟曰。生不功一片之善。死不酬一毫
之累。虚負靈神。何期誤也。遂誡弟子曰。
吾變常之後。幸以殘身遺諸禽獸。儻蒙少
福冀滅餘殃。忽以大業元年正月十五日。
端坐卒於延興寺房。春秋五十有七。弟子等
從其先志。林葬於終南之山至相前峯。火
燎餘骸立塔存矣
釋道成。字明範。俗姓陶氏。丹陽人也。
祖誕齊招遠將軍永嘉*大守。文僉梁貞威將
軍上虞令。成少而入道。住永嘉崇玄寺。事
式法師爲弟子。儀貌瓌美奇姿拔衆。群伍
目曰神童。具戒之後學超儕輩。大同之初
栖遊京輦受業奉誠寺大律都沙門智文。十
誦纔經兩遍。年逾未立別肆開筵。數論毘
曇染神便悟。無繁工倍聞一知十。是以京
邑耆老咸稱後生可畏。講十誦律菩薩戒大
品法華諸經律等一百四十遍。又講觀音一
日三遍。著律大本羯磨諸經疏三十六卷。
至於意樹心花増暉旦曜。析理質疑聽者
忘倦。學士慧藏法祥等。並遊方講説法輪常
轉。傳茲後焔利益弘多。咸蔬素潔己珠戒
居心。神解嚴明深禪在念。兼六時虔懺。三
餘暇日&MT02364;獵文史。欲令知無不爲也。然
其性用安庠威儀合度。天人揩揩罕有其
儔。軟語愛言。不常忤物。後現疾旬餘。猶牽
演。以開皇十九年五月五日。遷神於興
嚴寺。春秋六十有八。大漸之際*惟稱念佛。
肢節軟暖合掌分明。即以其月八日。窆於
奉誠寺之南山。墓誌高坐寺僧*慧嵸所作。
釋洪遵。姓時氏。相州人也。八歳出家。從師
請業屡高聲駕。及受具後專學律部。心生
重敬。内自惟曰。出家基*趾其存戒乎。住
持萬載。被于遺教。諒非虚矣。更辭師友遊
方聽習。履渉相京諮訪深義。有所未喩決
問罕通。三夏將滿遂知大旨。初住嵩高少
林寺。依資雲公開胸律要。并及華嚴大論
前後參聽並扣其關戸渙然大明。承鄴下暉
公盛弘四分。因往從焉。聽徒五百。多以巧
媚自通。覆講堅論了無命及。暉寔律學名
匠。而智或先圖。遵固解冠時倫。全不以曲
私在慮。後因盛集異學充堂。遵乃束暉
製疏。捧入堂中曰。伏膺有日都未見知。是
則師資兩亡。敢以文疏仰及。便置之坐上
往覆。雲所既屬捨見來降。即命登座覆述。
吐納纖隱衆仰如山。自後專預正時結徒
畢業。以戒律旁義有會他部者。乃重聽大
論毘曇。開沃津奧。又以心使未靜。就諸禪
林學調順法。年踰十臘方歸律宗。四遠望
風堂盈千計。時爲榮大也。齊主既敞教門。
言承付囑。五衆有墜憲網者。皆據内律治
之。以遵學聲早擧。策授爲斷事沙門。時青
齊諸衆。連諍經久。乃徹天聽。無由息訟。
下勅令往。遵以法和喩。以律科懲曲感物
情。繁諍自弭。由是更増時美。法侶欣之。及
齊暦將季擅名逾遠。而非類不交*惟道
同轍。名儒大徳見輒慕從。常與慧遠等名
僧通宵造盡。周平齊日隱于白鹿巖中。及
宣政捜揚。被擧住於嵩岳。徳不孤峙衆復
屯歸。大隋廓定招賢四海。開皇七年。下勅
追詣京闕。與五大徳同時奉見。特蒙勞引
令住興善。并十弟子四事供養。十一年中。
又勅與天竺僧共譯梵文。至十六年。復勅
請爲講律衆主。於崇敬寺聚徒成業。先是
關内素奉僧祇。習俗生常惡聞異學。乍講
四分人聽全稀。還是東川讃撃成務。遵欲
廣流法味。理任權機。乃旦剖法華晩揚法
正。來爲開經説爲通律。屡停炎澳漸致
附宗。開導四分一人而已。迄至于今僧祇
絶唱。遵爲人形儀儒雅。動據現猷。而神辯
如泉。聲相鍾鼓。預昇法位罕有昏漠。開
悟之勣寔難嗣焉。仁壽二年。勅送舍利于衞
州之福聚寺。將出示衆。乃放紅赤二光。晃
發遠近照灼人目。道俗同覩大生慶悦。仁
壽四年。下詔曰。朕祇受肇命撫育生民。遵
奉聖教重興*象法。而如來大慈覆護群品。
感見舍利開導含生。朕已分布遠近皆起
靈塔。其間諸州猶有未遍。今更請大徳奉
送舍利。各往諸州依前造塔。所請之僧
必須徳行可尊善解法相。使能宣揚佛教。
&T033023;愚迷。宜集諸寺三綱詳共推擇録以
奏聞。當與一切蒼生同斯福業。遵乃捜擧
名解者用承上命。登又下勅。三十餘州一
時同送。遵又蒙使。於博州起塔。初至州
西。有白鵠數十頭。當於輿上旋繞數匝。久
之而逝。及至城東隆聖寺置塔之所。夜有
白光數十道。道如車軸住于基上。邊有鳥
巣樹上。及光之洞明衆鳥驚散。又雨銀花
委地光耀如雪。掘基五尺獲粟半升。夜降
神仙八十四人。持華遶塔久乃方隱。又婦人
李氏患目二十餘年。及來禮拜兩目齊見。後
行道之夕。又放赤光照寺東房。見臥佛及
坐佛説法之像。復見梵僧對架讀經。有一
十四字。皆是梵書。時人不識。及四月八日
當下塔時。感黒蜂無數銜香遶塔。氣蔚且
熏不同人世。又見白蓮花在塔四角高數
百丈。花葉分布下垂於空。時間五彩蓮花
厠填其内。又見天人燒香而左轉者。於是
總集而觀歎未曾有。屬目不見者非無一
二。及下覆訖諸相皆止。遵於京邑盛開律
儀名駭昔人。而傳叙玄宗其後蓋闕。又
著大純鈔五卷。用通律典。尋又下勅令知
寺任。弼諧僧衆亟光徽績。以大業四年五
月十九日。卒於興善。春秋七十有九。隋初又
有道洪法勝洪淵等。並以律學著名。洪據
相州紹通雲胤。容止沈正宣解有儀。學門
七百亟程弘量。故諸經論之士將欲導世
者。皆停洪講席。觀其風略採爲軌躅。勝博
渉有功。而言行無副。神志高卓時共潜推。
但身令未廣。故聽徒簡略。淵學承遵統化
被中山。綱維正象有聲幽冀。年代非遠。
並不測其終
釋覺朗。俗姓未詳。河東人。住大興善寺。明
四分律及大涅槃而氣骨陵人形聲動物。
遊諸街巷罕不顧之。仁壽四年。下勅令
送舍利于絳州覺成寺。初達治所出示道
俗。涌出金瓶分爲七分。光照徹外。穿基二
丈得粟升。又感黄雀一頭。飛迫於人
全無怖懼。馴擾佛堂久便自失。又石函蓋
上。見二菩薩踞坐寶座前有一尼斂手
曲敬。或見飛仙及三黄雀并及雙樹驎鳳等
*象。將下三日常放光明。乃迷晝夜朗過
耀。有掩堂滅炬者。而光色逾盛溢于幽
障。玄素通感榮慶相諠。朗具表聞。廣如別
傳。大業之末。有勅令知大禪定道場主。鎭
壓豪横怗然向風。漸潤道化。頗懷欽重。
不久卒於所住。時又有沙門海藏。識信堅
正宗仰律司。屡講四分少有傳嗣。唐運置
十大徳。藏其一焉。又有法鏘律師。本住靜
法。末厭煩梗南栖太和。幽居養志不
僧衆。孤行巖岫偃息松林。服餌守中賞心
唯識。亦掻索之開士也。及終沒後露骸山
側。至夜有燈照之。道俗往觀。失燈所在。遠
望還見動經兩月光照逾明
釋*慧主。俗姓賈氏。始州永歸縣人。六歳出
家。爲斌法師弟子。後令誦遺教一夕便度。
以經驗師多有乖越。便捨之而往姜律師
所。誦法華經。寺東房中講於俗律。試聽一
遍性若曾聞。乃問十關無能解者。刺史以
合州白黒。皆往諮問莫不歸伏。始州一
部祖宗道衆。即爲州内律主受菩薩戒。既
爾約束以佛爲師。尚不敬天況禮神道。於
是佛法方得開弘。於黄安縣造寺七所。梓
潼縣造十寺。武連縣造三寺。從彼至今方
將盛矣。初主登冠。欲受具足。當境無人。乃
入京選徳於甘露寺受戒。*惟聽四分餘
義旁通。夢見三日三夜天地闇冥衆生無眼。
過此忽明眼還明淨。覺已汗流。一百日後周
毀經道。方知徴應。即返故郷。南山藏伏*惟
食松葉。異類禽獸同集無聲。或有山神送
茯苓甘松香來。獲此供養六時行道。禽獸
隨行。禮佛誦經似如聽者。仍爲幽顯受
菩薩戒。後有獼猴群共治道。主曰。汝性躁
擾作此何爲。曰時君異也。佛日通也。深怪
此言。尋爾更有異祥。龍飛獸集香氣充山。
其類衆矣。後有八人採弓材者。甚大驚駭。
便慰主曰。聖君出世。時號開皇矣。即將出
山。以事奏聞。蒙預出家。大業中。勅還本
州香林寺。常弘四分爲業。武徳之始。陵陽
公。臨益州。素少信心。將百餘駄物行至始
州。令於寺内講堂佛殿僧房安置。無敢違
者。主從莊還見斯穢雜。即入房中取錫杖
三衣出歎曰。死活今日矣。擧杖向諸驢騾。
一時倒仆如死。兩手各擎一駄擲棄坑中。
州縣官人驚怖執主。状申陵陽。大笑一無
所怪。書曰。弟子數病不逢害鬼。蒙得律
師破慳貪袋。深爲大利。今附沈香十斤紬
綾十段仰贈。後還京日從受菩薩戒焉。貞
觀三年。寺有明禪師者。清卓不群。白日獨
坐見無半身。向衆述曰。吾與律師建立此
寺。兩人同心忽失半身。將不律師先去。不
者明其死矣。明日食時俗人驚云。寺家設
會耶。見有四路客僧數千人入寺。今何所
在。尋爾午時主便無疾而逝。春秋八十九

釋智保。河東人。弱齡入道。清愼居心。而在
性剛謇不軌流俗。進受具後正業禁司。擁
節專制挺超群侶。博聽異解貫練心神。
癈立文旨大觀掌内。所以律部遐被寔頼
斯人。故能維攝自他言行相守。至於流略
素頗獲其宗。談對玄儒不後其術。筆
記之工時揚大義。縁情流采嗣接英華。初
住勝光末居禪定。國供豐積受用多虧。所
以名僧大徳日陳形器。憑准神解。可以言
傳。至於衣食資求。未能清滌。僧衆四百同
食一堂。新菜果瓜多選香美。保低目仰手
依法受之。任得甘苦。隨便進噉。皆留子
實恐傷種相。由知法者少疑未詳檢。其知
量敬護皆若此也。後返勝光厲業彌峻。園
蔬漑灌水雜細蟲。直歳高視但論事辦。保
念此無辜交被刑害。躬執漉具達送方
還。寺有草物堪爲僧用者。必拾掇鳩聚身
送厨帳。其雜行紛綸誠難備擧。以武徳末
年遘疾將漸。而正氣明爽。告友人慧滿曰。
余其死矣。而精神不得超勝如何。有問意
故。答云。觀其來蔭。似作守寺之神耳。而
止于西院佛殿。余頻以法遣之。卒不能
離。言訖便絶。自爾所陳殿宇人罕獨登。時
須開入無不嗇然毛動。及後百日嘗有
姥。内懷酒食將遺諸僧。行至寺門忽
被神害。身死委地器物流離。斯亦嚴厲之
所致也。故僧侶攝其風威。有渉鄙悋者。
皆懅而悛正矣。自保之據道。卓秀出群一食
充躯。雖經病重不變前節。不宿俗舍
常止僧坊。雖曾遠渉必栖林野。三衣常被
瓶鉢自隨。不執俗器不觀音樂。五兵六
法誓不身經。理會高僧聞便赴仰。故毎日
再講必瓶鉢自隨。肅然成風無累於教。處
衆而食曾無盈長。殘水餘膩並以餅拭而
噉之。一滴無遺。恐損施福故也。甞遇重
病。毎食有餘一兩匕者。停貯多日可得
升許。親看温煮命淨人食之。有問其故。
答曰。僧食難棄。不可妄輕業耳。傳者目驗
生常景行。故直筆書其弘護之相焉。又嘗
患瘧。寒則水淋。熱則火炙。渇則急鹽塞其
口。痢則絶食取差。斯徒衆矣
釋智詵。字*慧成。姓徐。本徐州人。炫法師之
弟也。少聰敏有志節。在蜀遊學務勤律肆。
會周陵法。因事入關不果所期。遂隱南嶺。
終南太白形影相弔。有隋革命光啓正法。
賁碩徳率先僧首。即於長安敷揚律
藏。益州總管蜀王秀。奏請還蜀。王自出迎
住法聚寺。道俗歸崇。寺設大齋無不來赴。
將食捉筋問炫法師曰。此處護淨不。答曰。
初還未得撿挍。承道不護淨乃擲筋而起
曰。寧噉屠兒食。此淨銅何得嘚也。諸僧數
千一時都散。其嚴忌若此。故其在衆屏氣
寂然。性不受施不妄干物。有僧道恢。爲
人兇險。遙見走避。人曰。卿從來不畏一人。
何故畏詵律師耶。答曰。此佛法中王。那得
不畏。人曰。以恢公膂力。可敵律師百
人耶。答曰。縱敵千人。遙見百脈已沈四
不擧。何敵之有乎。後以人請戒禁。行將諠
擾。乃辭入龍居山寺。幽栖深阻軌迹不通延
出辭疾。意欲登劍閣廓清井絡。與詵書
令歸國化。使略答云。辱使至止并以誠
言。披閲循環一言三復。文清淥水理破秋
毫。貧道戒行多闕化術無方。宅身荒谷四
十餘載。狎魚鳥以樵歌。習禪那思般若。以
此卒歳分填溝壑。不謂耆年有幸運屬休
明。伏惟相王殿下。徳隆三古道振百王。公
攘臂而歸舊里。衣錦而旋本邑。百姓有再
生之期。萬物起息肩之望。搢紳君子。捧玉
帛而來儀。慷慨丈夫。委干戈而伏道昔長
卿返蜀徒擅清文。鄧艾前來未能偃武。公
華陽甲族未絡名家。捧日登朝懷金問道。
劍南長幼並俟來蘇。豈藉微風自然草靡。
當勸諸首領越境參迎。秀得書示軍衆。
先作禮曰。人物爭歸。律師之力也。以武徳元
年十月一日平居而逝。年八十矣
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一



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二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明律下 正傳九 附見七
  唐京師弘福寺釋智首傳一
唐京師普光寺釋慧璡傳二滿徳 眞懿
善智 敬道
唐相州日光寺釋法礪傳三
唐京師普光寺釋玄琬傳四。
唐蒲州仁壽寺釋慧蕭傳五
唐京師普光寺釋慧滿傳六
唐箕山沙門慧進傳七
唐并州義興寺釋道亮傳八道胄
唐蘇州通玄寺釋慧旻傳九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