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續高僧傳 (No. 2060_ 道宣撰 ) in Vol. 50

[First] [Prev+100] [Prev] 496 497 498 499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皆成誦在心。于今未絶。本住清化祖習涅
槃。寺衆百餘。領徒者三十。並大唐之稱首
也。而遠勇於法義慈於救生。戒乘不緩偏
行拯溺。所得利養並供學徒。衣盋之外片
無留惜。嘗製地持疏訖。夢登須彌山頂。四
顧周望但唯海水。又見一佛像身色紫金
在寶樹下。北首而臥體有塵埃。遠初則禮
敬後以衣拂。周遍光淨。覺罷謂所撰文疏頗
有順化之益故爲此徴耳。又自説云。初作
涅槃疏訖。未敢依講。發願乞相。夢見自手
素七佛八菩薩像。形並端峙還自繢飾。
所畫既竟像皆次第起行。末後一像彩畫將
了。旁有一人來從索筆。代遠成之。覺後
思曰。此相有流末世之境也。乃廣開敷
之信如夢矣。又未終一年。夢見淨影長竿
自倒燈耀自滅。便至歳日所使淨人小兒二
人。手放從良分處什物並爲功徳。又勅二
時講前令大衆誦般若波羅蜜呪。限五十
遍。以報四恩初不中怠。又傷學衆不能課
力。毎因講日。如此正義須臾不聞。識者以
爲達宿命也。及覺輕貶於房外香湯洗
浴。即在外宿至曉入房。食粥倚床而臥。
問曰早晩。答云今可卯時。乃曰。吾今覺冷
氣至臍。去死可二三寸在。可除倚床。自
跏其足。正身斂目不許扶侍。未言其卒
驗方知化。香若栴檀久而歇滅。後乃臥
之。手足柔軟身分並冷。唯頂上暖焉。有沙
門智猛者。相人也。伏佩法教毎蒙延及。故
疏爲行状。擬學者所承。猛談説有偏機會
稱善。振名東夏云
續高僧傳卷第義解四



續高僧傳卷第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義解篇五 正紀十四 附見
  周益州謝鎭寺釋寶海傳一
隋益州龍淵寺釋智方傳二
隋荊州龍泉寺釋羅雲傳三
*隋荊州等界寺釋法安傳四
*隋襄州龍泉寺釋慧哲傳五道瓊
 洪哲
慧嵩
*隋江表徐方中寺釋&MT01184;傳六
*隋常州安國寺釋慧弼傳七
*隋相州演空寺釋靈裕傳八
*隋西京空觀道場釋慧藏傳九
*隋東都内慧日道場釋智脱傳十
*隋東都内慧日道場釋法澄傳十一
*隋東都内慧日道場釋道莊傳十二
*隋東都内慧日道場釋法論傳十三
*隋京師大興善道場釋僧粲傳十四僧鸞
僧鳳
釋寶海。姓龔。巴西閬中人。少出家有遠志。
承楊都佛法崇盛。便決誓下峽。既至金陵。
依雲法師聽習成實。旁經諸席亟發清譽。
乃引衆別講徒屬兼多。于時梁高重法自
講涅槃。命海論佛性義。便昇論榻。雖往返
言晤而執鍮石香爐。帝曰。法師雖斷慳貪。
香爐非鍮不執。海應聲曰。陛下位居宸
極。帽簮非纛不戴。帝大悦。衆咸驚歎。及後
還蜀住謝鎭寺。大弘講肆。武陵王紀作
鎭井絡。敬愛無已。毎就海宿清談玄理。
乃忘晝夜。至旦王將灌手。日影初出。王
曰。日暉粉壁状似城中。風動刹鈴方知寺
裏。其晨車蓋迎王。馬復嘶鳴。海曰。遙看蓋
動喜遇陳思。忽聽馬鳴慶逢龍樹。相與
欣笑而出。王昇車謂御從曰。聽海法師言
詞。令我盤桓而不能去。其辯給無方爲
此例也。周氏跨躡梁益。庸公鎭方。彌加深
敬越於恒伍。時年八十。謂門人法明曰。吾
死至矣。一無前慮。但悲去後圖塔湮滅耳。
當露屍以遺鳥狩。及建武之年果被除
屏。令院宇荒蕪。惟餘一堂容像存焉」
釋智方。蜀川資中人。其先東呉。遠祖宦於西
蜀。遂乃家焉。童稚出家止州廓龍淵寺輪法
師所。早與寶海周。旋同往楊都雲法師講
下。而機辯爽利播名楊越。毎講商略詞義
清雅泉飛。故使士俗執紙抄撮者常數百人。
初講法華。至寶塔品高妙。遂序王釋義了
乃曰。何必昔佛國土有此高妙。即楊都福地
亦甚莊嚴。至如彌天七級共日月爭光。同
泰九層與煙霞競色。方井則倒垂荷葉。圓
桶則側布蓮華。似安住之居南。類尼佉之
鎭北。耳聞目見庶可聯衡。録得者祕以齎
歸益部。吁嗟歎爲驚絶。故其語出成章状
如宿構。寶海頻來撃難發其聲彩。故海問
曰。三變此方改穢成淨。亦能變凡成聖
不。答曰。化佛甚多狹故須廣。凡聖自爾何
勞改變。又難。若爾則六十小劫謂如食頃。
但是聖覩凡不能覩。凡聖倶覩凡聖倶聖。方
笑曰。高坐何曾道此。乃是自道自難耳。海覺
言失乃調曰。三隅木升何謂智方。尋聲報
曰。瓦礫洿池那稱寶海。衆大笑而散。及疾
甚。海恒來看慰。乃謝曰。智方不能攝養致
此沈痾。仰勞仁者數來垂問。願生善處常
與同遊。俄而異香滿室。中夜卒於益部。年
九十餘
釋羅雲。姓邢氏。南郡松滋人。初從上明東
寺出家。志操所懷附參成徳。承金陵道王
索隱者若林。遂輕千里遠追勝侶。會楊都
道朗盛業興皇。乃傾首法筵鑚仰徽烈。一
乘四論大剖津途。于時常令學徒括究幽
隱。雲年十六。甫在幼沖。鋭志前驅。問常無
常義。而容色無撓。賓主綽然衆咸嘉賞。朗乃
以所服帙處衆贈之。自此名稱踰遠所在
傳之。而樂法不窮如愚莫滯。自朗遷後廣
訊所聞。又從福縁寺亘法師採酌遺逸。
亘縱解無遺任其鑚仰。雲以三論奧義未
被荊南二障多阻。誓當弘演。有拪禪寺陟
禪師。定慧兼修注心開剖。于時六合混壹三
楚全盛。衆若稻麻人多杞梓。雲創還郷寺。
乘此應機。居端座爲請益之師。吐清言
爲住法之首。總管宜陽公王世積。詔使舍人
蕭子寶。躬臨法席咸誦徳音。有龍泉寺。
地隔囂塵心閑曠。乃居之五十餘年。
緝棟宇常坐不臥。領徒五百時呈翹
楚。煬帝承名有勅追入。避迹鑿坏以病而
退。昔釋道安於上州東寺造堂七間。曇翼
後造五間。連甍接棟横列十二。雲此堂中
講四經三論各數十遍。不於文外別有撰
述。皆心思口演氷釋理順。故得空有兩忘教
義雙擧。時松滋有道士姓兪抽祐
者。學冠
李宗業該儒史。常講莊老私用内經。雲命
門人慧成道勝曰。彼道士蜂飛蟻聚掠牛盜
法。情實難容。爾傳吾旨摧彼邪蹤。成等
詣彼而坐。道士曰。人天交接兩得相見。成
曰。脱珍御服著弊垢衣。習近窮迷將開漸
化。時以爲名答。成前呼兪爲先生。兪瞋曰。
我非俗士。那詺我爲先生。成曰。汝既諱
喚先生。請除先字。還依舊姓名曰兪生。
所以句句之中常銜兪生。于時大衆欣笑無
已。道士負慚折角。雲奉執高尚雅鎭時俗。
迎送慶弔一無預焉。或負榮傲道者聞而往
造。及見參禮汗流心戰。生縁在神山之下。
一夏居止靜處思玄。母日自齎登上供設。
有問其故。答曰。即此爲報母之劬勞也。昔
朱粲寇擾荊南。寺多焚毀。惟雲所造龍泉獨
存。以賊中總管雲曾授戒。所以尊師重法。
寺獲存焉。雲兄弟五人。皆爲法師。而雲最
小神彩特達。入室弟子十人。椿詵澄憩等。傳
道開化。岷蜀江淮故未叙歴。以隋大業
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端坐遷於寺房。春秋
七十五。中書令岑文本製碑。沙門道顒即雲
之兄也。學通大小名聞道俗。於上明東寺
起重閣。在安公驢廟北。傳云。安公乘赤
驢從上明往襄州檀溪。一夕返覆撿挍兩
寺并四層三所人今重之名爲驢廟。此廟
即繋驢處也
釋法安。姓田。枝江人。神彩俊越見稱僮幼。
年十八遊學金陵。初聽成實。後學中觀於
興皇座下。十有餘年庶乎屡空智乎特秀。三
千學侶獨標三絶之名。形長八尺風儀挺特
一也。解義窮深二也。精進潔己三也。時聽
涅槃毎立異義。令衆難之。人雖巨衆無
能屈者。由是聲聞楚越。一時朗公知其穎
拔令論義。應命搆撃問領如*嚮。往復既
久便止。朗曰。爾義窮乎。對曰。義若恒沙何
可盡也。時學門名安者多。目之爲沙安。
三論四經皆講制廣初章及鹿角章等。理致
宏遠流傳江漢。年過不惑。迴情在定更不
談説。時往成禪師所共論定道。琢磨心
性。動經晨夕。而不噉僧食。不飮濁漿。春
秋六十五終於等界寺。寺在私洲之上。
西望沙洲。即劉虬注法華之地。今經臺餘
基尚
釋慧哲。姓趙氏。襄陽人。識度弘朗業操清遠。
出家已後南趣楊都。會陳國文昌載隆三寶。
僧正瓊公精理入神淨行純備。微衘紫相。
世號烏瓊。帝尚重焉。奉爲大僧正也。監護
法城爲物依止。陳氏王族歸戒所投。自餘
槐棘無敢造者。住建初寺。禎明元年忽然坐
逝。葬樓湖之山。天子哀之。以黄麾諸杖。衞
送墓所。初未結頃。所住寺塔三日光現因而
告終。道俗異焉。時彭城寺寶瓊者。善講説
有風采。形相奇白世號白瓊。事見別傳。哲
初參聽其講大開令業。聚徒講説。屡發新
聲。以慧悟自矜頗懷傲誕。承興皇道朗神
辯若劍罕有當鋒。因而從其言晤。往復移
時答對逾遠。哲大異之。即從伏聽。沈隱微
密自然通解。而威容自矜動止懷法。曾於行
路忽遇雷雨霈汪哲從容如常不失規
矩。時瀉靴水安行達寺。行歩詳序視瞻
不眄。轉身徐顧無妄乖越。時人呼爲象王
哲也。又善護根門節量口腹。便利滌沐罕
有延濫。所以召請俗舍信宿經時。皆不
覩其流穢。歎美増盛。及講三論俊朗之響
重光先價。引衆泝流屆于本邑。住城西望
楚山光福禪房下龍泉寺。常以弘法爲務。
涅槃三論遞互相續。學士三百餘人。成器傳
燈可有五十。即惠品法粲智嵩法同慧&MT01805;
慧楞等是也。各領徒屬所在通化。開皇十七
年四月卒于龍泉。時年五十有九。葬于
望山寺。弟子惠嵩等竪碑于本住。沙門惠
*嚮製文。*嚮有奇才。思力遒壯。爲總管
薛道衡所重。嵩有學聲多所遊貫。
住京都頻揚講説。時周邑有洪哲者。統
*閑大小毎開法肆。以達解之望徴延慧
日故。西楚傳號爲前後兩哲云
釋慧&MT01184;。姓周氏。其先家本汝南。漢末分崩避
地江左。小震是宅多歴年世。今爲義興陽
羨人也。祖韶齊殿中將軍。父覆梁長水校尉。
並偃仰衡門不求聞達。優遊卒歳易農而
仕。&MT01184;穎悟冥來挺操童幼。鑚求六經略通
大義蓋家教之常習非其好也。年十八乃喟
然歎曰。服膺周孔。以仁義爲先。歸心黄
老。以虚無爲貴。而往來生死出入塵勞。
乃域中之累業非出世之要道也。既發希有
之志。仍感非常之應。夢見一塔累級五層。
釆莊嚴迢然峻峙。因而禮拜願昇此塔。
少選之頃俄上相輪。當時身心快樂未曾有
也。於是將遊京邑。途次朱方。遇竹林寺詡
法師。雅相嗟賞。乃依止出家爲十戒和上。
尋出都住甘露鼓寺。進具已後從靜衆峯
師受十誦律。又聽龍光綽師成實。自綽化
往更採衆師。屬意毘曇并八揵度。將欲並
遊祕奧盡掇菁華。還從龍光學士大僧都
舒法師研精成論。及舒物故親受遺囑。
値梁室版蕩京寺荒殘。乃裂裳杖錫來止
南徐。寔報地恩兼修法事。陳武在田朱方
歴試。夙承高譽雅相欽重。司空侯公次牧
此州。虚心頂戴。永定三年侯公入輔。乃請
出都。於白馬寺講涅槃經及成實論。學徒
雲結不遠千里。揮汗鼓袂風雨生焉。法筵
之盛莫或斯擬。天嘉二年學士寶持等二
百七十人。請講於湘宮寺。太建四年。宣帝勅
請徙講東安。後主昔在春坊。亟經義集
屬。才辯雄遠特所溢心及嗣寶位深惟
敬仰。至徳元年。下詔爲京邑大僧都。四年
轉大僧正。及天下混一來止徐方。縁會敷
弘無替時序。以開皇九年七月十日遷於
中寺。春秋七十有五。其月二十八日。窆於鍾
山之巖。惟&MT01184;行業清高靈祇*嚮應。神通感召
不可思也。昔在陳朝。毎年夏中常請於樂
遊苑。爲陳氏七祖及楊都六廟諸神。發涅槃
大品經。並延神坐倶在講筵。所以翠旌孔
蓋羽服霓裳。交亂人物驚神眩目。而往來
迎送必降雲雨。冥期無爽十有餘載。常於
食後講前假寐偃息。及講時將至。輒見朱
衣人。喚曰。法師好起也。陳領軍將軍任忠。
少爲將帥。雅好畋遊。然宿植勝因。善機將
發。庖厨饔餼悉放奇光。覩而怪之。竊懷憂
懼。夜夢異人來謂己曰。如請東安講。則所
見必當無憂。既而覺悟。歡喜踊躍。&MT01225;罦矰
繳一時焚燼。仍屈兩夏。於府講説。因此懺
悔承持二經受不殺戒。故靈迹寔繁未陳
萬一。凡講成實玄義六十三遍。論文十五
遍。涅槃大品各二十餘遍。五十許年法事相
接。自餘衆部略而不載。菩薩戒弟子司空呉
明徹等。公侯將相貴遊朝士數千餘人。難
以勝記。弟子智瑜等。以音儀永謝餘論將空
非彼豐碑無陳聲實。乃勒銘于寺中。菩薩
戒弟子著作郎瑯瑘王胄製
釋慧弼。姓蒋氏。常州義興人也。祖玄略以忠
孝登朝。父元貺以才華待詔。咸佩即綬
並奏弦歌。季父元擧陳世公功。庭列鼓
鍾路横驂駟。車馬之客填階。琴嘯之賓盈
席。見弼青襟之年神爽。咸異嗟曰。此子若
逢鳳徳。終爲王佐之才。既挺龍頤。必有封
侯之應。弼情存出俗。因而答曰。無爲之貴
可以娯情。有待之煩徒勞人耳。於即蔬素
拪遲便思脱躧。陳武龍飛大興元福。永定
二年。躬行袞冕爲剪周羅。三衣什物一時
通給。乃伏業於惠殿寺領法師爲弟子。領
東南竹箭震澤風聲。王族望僧塗香是屬。弼
親承雅訓聽受成實。年登弱冠握錐淮
海。値寶梁明上盛弘新實。天宮晃公又敷
心論。遂窮神追討務盡教源。所以六足八揵
四眞五聚。明若指掌罔或有遺。天嘉元年
遊諸講肆。旁求俊烈備見百梁。悟茅茨
之陋。頻渉三休。恨土階之鄙。乃去小從
大徙轍舊章。聽紹隆哲公弘持四論。纔經
一悟功倍常徒。研味數旬精通玄極。是知
大智本行。與日月而齊明。名稱普聞。將風
雲而共遠。然其神思沈欝詞吐抑揚。剪萬古
盤根。朗百年之闇室。浙左飮徳更甚江
東。太建十年。下勅於長城報徳寺。講涅槃
法華。瓶錫盈堂簪裾滿席。質疑請道接踵
成林。禀戒承歸排肩如市。莫不謂百歩
之香草或千年之聖人。爰至哲公將乎大
漸。仍遣使者召還京室。鸞几麈尾經書
義疏。預是講儀一皆付囑。欲令法輪不斷
佛種相仍。弼頂受遺令時滿六年。敷演論
經各盈十遍。傳授之美復見伊人。隋師伐
罪陳運受終。思報地恩言旋故里。安國寺
者陳武所營。基趾仍存房廡彫壞。弼
犯霜露振錫揚煙。廣率良朋願言修理。故
得寺宇光華門房儼麗。故眞觀法師製寺
碑曰。花傳錦石更累平階。夏藻秋蓮還莊
竦塔。月臨月殿。粉壁照於金波。雲映雲臺。
畫梁承於玉葉是也。至於經像繕修*鍾磬
鎔範。其爲法利胡可勝言。以開皇十九年
正月。忽抱氣疾便覺彌留。至三月半午時
從化。春秋六十有三。窆于華陽之山。學士
慧方陪隨歳久。義解鉤深。堪任傳燈。咸以
付囑。乃立碑於寺云
釋靈裕。俗姓趙。定州鉅鹿曲陽人也。年居
童幼異行感人。毎見儀像沙門必形心隨
敬。聞屠殺聲相亦切愴胸懷。致使郷黨傳
芳親縁爲之止殺。年登六歳便知受戒。父
母強之誓心無毀。尋授章本及以千文。不
盈晦朔。書誦倶了。至於孝經論語。纔讀文
詞兼明注解。由是二親偏愛望嗣門風。年
七歳啓父出家。父以慧解夙成。意宗繼世
決誓不許。唯令俗學專尋世務礙之道法。
裕嘆曰。不得七歳出家。一生壞矣。遂通覽
群籍資於父兄。並包括異同深契幽賾。唯
老莊及易。未預承傳。年十五潜欲逃世。會
丁父艱。便從世疾苫塊榮轉。杖而能起
服畢厭俗。心猛不敢辭母。默往趙郡應覺
寺。投明寶二禪師而出家焉。其人亦東川之
摽領也。既初染大法勅令誦經。裕執卷而
誓曰。我今將學必先要心。三藏微言定當
窮旨。終無處中下之流。曁於儒釋兩教。遍
須通曉也。年始弱冠。聞慧光律師英猷
鄴下。即往歸禀。會已歿世纔經七日。獨嗟
無遇。戒約何依。乃迴投憑師聽於地論。荏
苒法席終于三年。二十有二方進具戒。還
從明寶二徳求爲本師。乃皆辭曰。吾爲汝
縁吾非汝師。可往勝上所也。遂赴定州
而受大戒。即誦四分僧祇二戒。自寫其文。
八日之中書誦倶了。有定州刺史侯景。訪裕
道行奏請度之。隸入公名甚相器重。後南
遊漳滏。於隱公所偏學四分。隨聞尋記五
卷行之。又以地論初興。*惠光開悟之元
匠。流衍弘導。道憑即光師之所親承。憑光
並有別傳。裕依憑法席。晨夜幽通發奇剖
新者。皆共推揖。有齊宣帝盛弘釋典。大統
法上勢覆群英。學者望風。*嚮附用津僥倖。
唯裕仗節專貞。卓然不偶倫類。但慮未聞
所聞。用爲翹結耳。後上統深委高亮欽而
敬之。自此專業華嚴涅槃地論律部。皆博
尋舊解穿鑿新異。唯大集般若觀經遺教等
疏。拔思胸襟非師講授。又從安遊榮等三
師聽雜心義。嵩林二師學成實論。功將一
紀解貫二乘。綱領有存皆備科擧。而精爽
弘贍理相兼通。曾與諸僧共談儒教。旁有
講席。參渉間聞兩聽同散。竟以相聞覆述句
義並無一遺。由此鄴下擅名遐邇馳譽。且
而剛梗嚴毅守節自專。至於都講覆述勵
懷非任。世供道望銷聲避隱。有事不獲已
者。讓而受之。夏居十二。鄴京創講名節既著。
言令若新。預聽歸依遂號爲裕菩薩也。皆
從受戒三聚。大法自此廣焉。因以導物爲
恒務矣。意存綱領不在章句。致有前後
重解言義不同。亡筌者會其宗歸。循文者
失其宏趣。會齊后染患願講華嚴。昭玄諸
統擧裕以當法主。四方一會雅爲稱先。時
有雄雞一頭常隨衆聽。逮于講散乃大鳴
高飛。西南樹上經夜而終。俄爾疾遂有瘳。
斯亦通感之明應也。内宮由是施袈裟三百
領。裕受而散之。文宣之世立寺非一。勅召
徳望並處其中。國俸所資隆重相架。裕時
欝爲稱首。令住官寺。乃固讓曰。國意深重
徳非其人。幸以此利授堪受者。其高謝榮
時爲類若此。有善生法供則受而無憚。其
攝引陶化又若此也。故其所行藏。不爲世
情之所同測矣。年四十有七。將隣知命。便
即澄一心想禪慮巖阿。未盈炎溽。范陽盧
氏聞風遠請。裕乘時弘濟不滯行理。便往
赴焉。至止講供。常溢千人。聽徒嘉慶前後
重疊。後還鄴下。與諸法師連座談説。齊安
東王婁叡。致敬諸僧次至裕前。不覺怖而
流汗。退問知其異度。即奉爲戒師。寶山
一寺裕之經始。叡爲施主傾撒金貝。其潜
徳感人又此類也。周氏滅齊。二教淪沒。乃
潜形世壤。衣以斬縗三升之布。頭絰麻帶如
喪考妣。誓得佛法更始方襲舊儀。引同侶
二十餘人居于聚落。夜談正理書讀俗書。
學既探幽隨覽綴述。各有部類。名如後列。
時屬儉歳糧粒無路。造卜書一卷。令占之
取價。日米二升以爲恒調。既而言若知來。
疑者叢鬧。得米遂多。裕曰。先民有言。舐蜜
刃傷。驗於今矣。索取卜書對衆焚之。日
別自往。須臾獲價。卷席而歸。所得食調及
時將返。用供同厄遂達有年。大隋運興。載
昌釋教。裕徳光先彦即預捜揚。開皇三年
相州刺史樊叔略。創弘講會延請諸僧。並
立節前標遺法明寄。一期影*嚮千計盈門。
裕當元帝允副玄望。有勅令立僧官。略
乃擧爲都統。因語略曰。統都之徳。裕徳非
其徳。統都之用。裕用非其用。既其徳用非
器。事理難從。僉謂。捨於此人則薦失綱
要。後更伸請。乃潜遊燕趙。五年行化道振
兩河。開皇十年在洺州靈通寺。夜於庭中
得書一牒。言述命報厄在咸陽。初莫測其
然也。至于明年。文帝崇仰釋門遠訊髦彦。
皆云。裕徳覆時望矣。因下詔曰。敬問相州
大慈寺靈裕法師。朕遵崇三寶歸向情深。恒
願闡揚大乘護持正法。法師梵行精淳理
義淵遠。弘通玄教開導聾瞽。道俗欽仰思
作福田。京師天下具瞻四方輻湊。故遠召
法師共營功業。宜知朕意早入京也。裕
得書惟曰。咸陽之厄驗於斯矣。然命有隨
遭。可辭以疾。又曰業縁至矣。聖亦難違。乃
歩入長安不乘官乘。時年七十有四。勅遣
待令住興善。仍詔所司咸集僧望評
立國統。衆議咸屬莫有異詞。裕笑曰。當相
通委何用云云。遂表辭請還。置言詳覈。帝
覽表究情。依即聽返。僕射高頴等。意存統
重。又表請留。帝即下勅。令且住此。裕曰。一
國之主義無二言。今復重留情所未可。告
門人曰。王臣親附久有誓言。近則侮人輕
法。退則不無遙敬。故吾斟酌向背耳。尋復
三勅固邀。裕較執如上。帝語蘇威曰。朕
知裕師綱正。是自在人。誠不可屈節。乃
勅左僕射高頴右僕射蘇威納言虞慶則總
管賀若弼等諸公詣寺宣旨。代帝受戒懺
罪。并送綾錦衣服絹三百段。助營山寺。御
自注額可號靈泉。資送優給有逾常准。
力歩而歸達于本邑。顧而言曰。往返之弊厄
不亡乎。由是勅問屡馳。&T049514;錫重沓。稽疑請
決者不遠而至餐風沐道者復結於前矣。
裕末又住演空寺。相州治西。秉操彌堅履
行逾肅。帝聞之又下詔曰。敬問演空寺大
徳靈裕法師。朕遵仰聖教重興三寶。欲使
生靈咸蒙福力。法師捨離塵俗投旨法門。精
誠若此。深副朕懷。其爲國主思問如此類
也。及仁壽中年。分布舍利諸州起塔。多有
變瑞。時人咸嘉爲吉徴也。裕聞而歎曰。此
相禍福兼表矣。由雜白花白樹白塔白雲。相
現吉縁。所爲凶兆。衆初不信之也。俄而獻
后文帝相次昇遐。一國素衣。斯言有據。相
州刺史内陽公薛胄所住堂礎忽變爲玉。胄
謂爲善徴也。設齋慶之。裕曰。斯琉璃耳。宜
愼之戒之。可禳之以福。胄不從其言。
後楊諒起逆。事有相縁。乃流之邊裔。追悔
昔言不愼之晩矣。又於寒陵山所造九級
浮圖。仁壽末歳止營四層。裕一旦急催曰。一
切無常事有障絶。通夜累構將結八重。命
令斷作。僅得施座安橙。値晋陽事故。生
民無措其手足。裕命復懸於後載。其先見之
明皆若此也。於時鄴下昌言。裕師將過世
矣。道俗雲合同禀歸戒。訪傳音之無從。裕
亦信福命之云盡。乃示誨善惡勵諸門人。
從覺不愈。至第七援筆制詩二首。
初篇哀速終曰。今日坐高堂。明朝臥長棘。
一生聊已竟。來報將何息。其二悲永殞曰
命斷辭人路。骸送鬼門前。從今一別後。更
會幾何年。至夜告侍者曰。痛今在背。吾將
去矣。至于三更忽覺異香滿室。内外驚
之。裕靜慮口縁念佛。相繼達于明相。奄
終于演空寺焉。春秋八十有八。即大業元年
正月二十二日也。哀動山世。即殯於寶山
靈泉寺側。起塔崇焉。初裕清貞潔己正氣
雲霄。器識堅明抗迹塵表。師資傳授斯寄得
人。身佩白光映照幽晦。眄睞高視瞻見遠
近。而奉禁自守杜絶世煩。虔虔附道克念
齊聖。母病綿篤追赴已終。中路聞之竟不
親對。嗟曰。我來看母今何所看。宜歸鄴寺
生來福耳。割略親愛如此之類。至於
弘法軌模。萬代宗轄。志存遠大不&T014797;
授。故有單講雙時。雅爲恒度。略文對講生
常不經必有傳講。要須延請供承顒仰方
登法座。嘗有一處敷演將半。因行遊觀乃
近韮園。問其本縁云。是講主所有。裕曰。
弘法之始爲遣過原。惡業未傾清通焉在。
此講不可再也。宜即散之。便執錫持衣徑
辭而出。講主曰。法師但講。此業易除耳。復
未足憂之。便借倩村民犁具。一時耕殺四
十畆韮。擬種穀田。斯道俗相依。言行無越。
一人而已。其講悟也始微終著。聲氣雄遠辯
對無滯言罕重宣。或一字盤桓動移數日。
或一上之中便銷數卷。及至後講更改前
科。増減出沒乘機顯晦致學者疑焉。裕曰。
此大士之宏規也。豈可以恒情而斷之。故
十夏初登。而爲領袖傾敬。或大徳同集間
以謔情。及裕之臨席。無不肅然自持諠鬧
攸靜。所以下座尼衆莫敢面參。而性剛威
爽服章麁弊。貴達之與厮下。承對一焉。去來
自彼曾無迎送。故通儒開士積疑請決。藝
術異能抱策呈解。皆頂受絶歎。言不寫情。
可謂坐鎭雅俗於斯人矣。故鄴下諺曰衍法
師伏道不伏俗。裕法師道俗倶伏。誠其應
對無思發言成論故也。又營諸福業。寺宇
靈儀。後於寶山造石龕一所。名爲金剛。性
力住持。那羅延窟面別鑴法滅之相。山幽林
竦言切事彰。毎春遊山之僧。皆往尋其文理。
讀者莫不歔欷而持操矣。其遺迹感人如
此。自前後行施悲敬兼之。袈裟爲惠出過
千領。疾苦所及醫療繁多。但得厚味先必
奉僧。身預倫伍片無貯納。講授之隙正面
西方。凡所涕涶返而咽之。一報無棄。形
不妄渉口不淨詞。人畜訓誨絶於呵捶。
乃至責問童稚誡約門人。自述己名。彼號
仁者。苦言切斷聞者涙流。自有師資希附
斯軌年登耳順養衆兩堂。簡以未具異室
將撫。言行有濫即令出衆。非律所許。寺
法不停女人尼衆。誓不授戒。及所住房由
來禁約不令登踐斯勵俗後代之弘略也。
沙彌受具和上徳難。故盡報不行。自餘師
證至時臨衆。若授以三聚則七衆備傳。故
使弘法之時方聽女衆入寺。並後入先出直
往無留。致有法席清嚴*嚮傳㝢内。侍者供
給不預沙彌。僧制澄正無論主客。内惟護
法外肅愆過。身服清修不御綾綺。垂裙踝
上四指。衫袖僅與肘齊。祇支極長至脛而
已。設見衣制過度則處衆割之。故方裙正
背大氈被褥。皮革上色錢寶等物。並不入
房。何況身履而爲資具。斯又處儉之後教
矣。常服五條由來以布。縱有繒帛成施。終
以惠人。祇支亦爾。餘則弊納而已。世有激
刺。頗用以爲邀名者。時或達之。裕曰。吾聞
君子爭名小人爭利。復何辭乎。或曰。名本
利縁耳。裕曰。吾得利便失名矣。又曰。此乃
詐爲善相。答曰。猶勝眞心爲罪也。時人以
爲佳言。其志行之儀可垂世範。故傳者不
漏其節焉。自年三十即存著述。初造十地
疏四卷。地持維摩波若疏各兩卷。華嚴疏及
旨歸合九卷。涅槃疏六卷。大集疏八卷。四分
律疏五卷。大乘義章四卷。勝鬘央掘壽觀仁
王毘尼母往生論上下生遺教等諸經各爲
疏記。成實毘曇智論各抄五卷。聖迹記兩卷
佛法東行記衆經宗要譯經體式受菩薩戒法
并戒本首尾注華嚴等經論序大小乘同異論
舍利目連傳御衆法等。各有聚類。宗要可
傳。又製安民論陶神論各十卷。勸信釋宗論
&T021400;卵成殺論字本七卷。莊記老綱式經兆緯
相録醫決符禁法文斷水蟲序齊世三寶記滅
法記光師弟子十徳記僧制寺誥十怨十志頌
齊亡消日頌觸事申情頌寺破報應記孝經義
記三行四去頌詩評并雜集等五十餘卷。久行
於世。言無華侈。微渉古製。略情取理者久
而味之。又凡授法意專行用。有返斯趣
者。告曰。原聖人垂教教被行人。人既不行
還同不學。有違者驅出。斯又重法成人者
也。觀裕安民陶神二論。意在傳燈惠流
品。篤識高行此焉攸屬。有黄龍沙門。鄴中
同聽經論。禪律罔不呑委行解相貫。學者
傳之將返燕郡。故來別裕。乃致請曰。願
垂示一言要法所謂即解即行而能長益沙
門道行者。裕曰。必如來言臨別相告。後將
首路。裕曰。經誥禪律恐雜聖心。高僧一傳即
凡景行。輒以相酬可爲神用耳。其人欣戴齎
傳還郷。斯寔殷鑒物表機悟有宗也。又生
常處衆必先端首。説戒羯磨無傳欲法。諷
諫之術聞者如流。當於京輦入淨影寺。正
値布薩徑坐堂中。見遠公説欲。裕抗聲
曰。慧遠讀疏而云。法事因縁衆僧聽戒。可
是魔説。合座驚起怪斥其言。識者告遠。遠
趨而詣堂。裕曰。聞仁弘法身令易傳。凡
習尚欣。聖禁寧准。遠頂禮自誡銜泣受之。
由是至終遠常赴集。其生物信順皆若此
焉。自東夏法流。化儀異等。至於立教施行
取信千載者。裕其一矣
釋慧藏。姓郝氏。趙國平棘人。十一出家即
流聽視。未登冠具屡講涅槃。剖折深奇
符契文旨。及律儀圓備更業毘尼。行等明
珠解逾前達。未聽智論十地華嚴般若等
經論博見之擧人誰肯推。但深窮性體義
難抑伏。皆仰謝高斷罕不師焉。年登不惑
乃潜于鵲山。木食泉漿澄心玄奧。研詳雖
廣而以華嚴爲本宗。洞盡幽微未測邪
正。仰託聖助希示是非。登即夜降靈感。空
中聲言是是。既聞斯告因撰義疏。躬自傳
揚。絓預學流普皆餐揖。齊主武成降書邀
請。於太極殿開闡華嚴。法侶雲繁士族咸
集。時共榮之。爲大觀之盛也。自爾專弘此
部。傳習彌布。屬周毀經道。剗迹人間。拪息
煙霞保護承網。隋初開法即預出家。講散
幽旨歸途開悟。化自東川風行草偃。行成
達義徳以誘仁。氷玉方心松筠等質。故法
雨常流仁風普扇。致使道俗慶其來蘇。蒙
心重其開奬。開皇七年。文帝承敬徳音遠
遣徴請。蒲輪既降無爽綸言。藏乘機立教
利見大人。杖錫京輩仍即謁帝承明。亟陳
奧旨。凡所陶誘允副天心。即六大徳之一
也。有勅加之殊禮。故二紀之内四時不墜
後以般若釋論群唱者。多至於契賞皆無
與尚。時有沙門智穩僧朗法彦等。並京室徳
望神慧峯起。祖承舊習希奉新文乃請開
講金剛般若論。藏氣截雲霞。智隆時烈。將
欲救拯焚溺。即而演之。于時年屬秋方。思
力虚廓。但控擧綱致。標異新理。統結詞義。
言無浮汎。故禀益之徒恐其聲止。皆崇而
敬焉。以大業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遘疾卒
於空觀寺。春秋八十有四。臨終誠心曠
濟累屬露骸。弟子奉謹遺訣。陳屍林麓。
骸修塔。樹于終南山至相寺之前峯焉。
立銘表徳鐫*於塔。後沙門明則爲製碑文。
見之別集
釋智脱。俗姓蔡氏。其先濟陽考城人也。後因
流宦故復爲江都郡人焉。祖平齊新昌太
守。父遠珍梁北兗州司馬。脱初誕之夕神光
照室。旬日之間枯泉自涌。斯蓋智炬欲明法
流將導之徴也。然其幼而風儀頴秀氣調清
遠。七歳出家。爲鄴下頴法師帝子。頴法侶鴛
鴻釋門龍象。華嚴十地冠絶漳流。乃專經請
分陰無棄。宮牆重仞咸得其門。久之
又覩強師成實及毘曇論。分流異泒濫觴必
盡。盤根錯節遊刃有餘。即於大衆便事覆
講。寫瓶珠貫驗在*於茲。緇素嗟服咸高
神略。時丹陽莊嚴寺㬭法師。成論之美名
實騰涌。遠近朝宗獨歩江表。脱乃服義下風
思餐法味。既適金陵研幾幽旨。精統詞
理馳譽兩都。毎宴居避席請談玄論。*㬭
師深加賞讃。稱爲重器。及高座云亡三千
咸在。爰命門徒以相付囑。乃續敷義席常
轉法輪。莊嚴之部於斯榮盛。既揖論主之
知人。又歎傳燈之弘教。故彫琢門侶無輟
於時。衆侶百餘一期俊又。成其器者九十
許人。據此敷揚之功。今古罕類也。陳至徳
中。帝請入内。講説開悟亟動神機。自鄱陽
王伯山兄弟僕射王克中書王固等。敬仰惟
深並伸北面。隋祖留心法寶闡揚至教。
於岐陽宮建齋發講。有詔於脱先昇寶
座。乃遣舍人崔君徳宣旨曰。昔獨歩一方
未足爲貴。今爲四海論主始見英才
云。脱即發言抗論剖斷如流。莫不緘口卷
舌迴車復路。冕旒清耳屡動晬容。群辟解
頤日仄忘倦。煬帝作牧&T052897;江。初建慧日
盛捜異藝。海岳捜揚。脱以慧業超悟。爰始
霑預。既處齊衡功倍勵業。日夕相係通眄
諸部。而標勇無前出言成論。鼓激支派深
有會宗。故道場英賢學門崇仰而脱雅爲論
士衆所推焉。後隨帝入京。住日嚴寺。遣
學士諸葛頴齎教書請講。於即奉命成化
宣譽天朝。自江南成實並述義章。至於論
文曾無顧渉。脱憤激先達。創問其論。命
筆制疏消散有聞。更使徳溢由來。重新其
美自帝居望苑大緝玄猷。以脱譽動物
情。下令使修論疏。素已條貫卷帙將成。乃
結爲四十卷。尋用奏聞。及獻后既崩福事宏
顯。乃召日嚴英達五十許人。承明内殿連時
行道。尋又下令講淨名經。儲后親臨時爲
盛集。沙門吉藏命章元坐。詞鋒奮發掩蓋玄
儒。道俗翕然莫不傾首。脱以同法相讓。未
得盡言。藏乃顯徳自矜。微相指斥。文至三
解脱門。脱問曰。三解脱門以何箭射。藏曰。
未解彎弧。何論放箭。脱即引據徴勘超拔
新奇。遂使投解莫從處坐緘默。殿下乃分
品量徳依位演之。既即席端便盡胸臆。
仍令與道莊法師遞昇高座共談玄理。
賓主無竭貴達咸欣。嗣后嗟味載形音旨。
頻遣庶子張衡。殷勤稱叙曰。法師才學鉤
深。古今罕例。仰觀談説稱實不虚。覽所
撰論疏。光溢心目。可更造淨名疏及大小
名教。便給書吏尋録勒成。釋二乘名教四
卷。淨名疏十卷。常自披翫。又遣畫工圖其
形於寶臺供養。毎彫輦來儀。未嘗不鞠
躬致敬。瞻仰遺塵有若眞對。初梁代琰法
師。撰成論玄義十七卷。文詞繁富難於尋
閲。學者相傳莫敢刪正。脱乃研詳領要演
暢惟新。理在忘筌義深功倍。卷軸因舊宗
旨不殊。當世盛行無不欣慶。斯可謂懸鏡
拂而逾明。寶珠鎣而加彩是也。仁壽末年
龍飛之始。以脱夙昔敦厚情在深衷。賜帛
四百段。用隆厥徳也。大業元年隨駕雒邑。
二年暮冬見身有疾。自強不息猶事法筵。
三年正月九日。弟子智翔智僔侍疾。忽有異
香滿室赤光照牖。即夜香水盥漱。遺疏周
悉。端坐正念以至無常。時年六十有七乘輿
震悼賻贈優厚。勅施物三百段。喪事所須隨
由供給。又勅黄門侍郎張衡監護。自脱之
傳道也。聲辯清徹衆莫之諠。標宗控引咸
有聯類。章疏雖古陳解若新。毎至隱括必
重疊研覈。預在講肆永袪昏漠求文檢
義功不虚筵。自見弘誘而成清範者。罕
繼斯塵矣。初脱毎開講題。必夢與優填
瑞像齊立。豈非住持三寶功用均也。又諸
有疑義昔所未了。輒見梵僧隨方解釋。未
亡之前夢一童子。手執蓮華云。天帝釋遣
來請講。臨終之日又見此相。觀其叡思通
微名高宇内妙感靈應。夫豈徒然。凡講大
品涅槃淨名思益各三十許遍。成論。文玄各
五十遍。傳業學士*慧詮道灌詮聲徳雙揚灌
復立貞梗。各踵敷弘知名當世。又以其年
二月二十五日。式建方墳於雒陽縣金谷里
之北躶山。樹碑于側。其文隋祕書郎會稽虞
世南撰大業中年。脱之亡後。昔與藏公素情不狎。
乃託形於病僧惠畟具述前縁。藏聞而見
之。與共論議。傾心盡禮
託舊情。故幽明不墜其緒云
釋法澄。呉郡人。少機警善談論。文章書史頗
皆綜渉。初從興皇朗公講釋三論。至於教
旨乖競者。皆條理而通暢焉。末聚徒立講
於江都開善寺。常聽二百餘僧。化洽呉楚
傳譽淮海。負帙相趨日増位席。晋王置四
道場。澄被召入。安時悟物弘導無絶。仁
壽三年。奉關壤居于日嚴。廣流視聽
憲章新致。披講智論聲望彌重。京師碩學
咸謁問之。煬帝徙駕東都定鼎伊雒。從出
淆右。因疾而終。時年七十餘矣
釋道莊。楊州建業人。遊踐經史聽習玄論。
皆會其標詣。而儀止弘雅立性滔然。故少爲
同倫所尚。初聽彭城寺瓊法師。禀受成實。
宗匠師表門學所推。瓊後年疾相侵。將欲傳
緒。通召學徒宗猷顧命。衆咸揖謝於莊。
允當遺寄。瓊曰。莊公學業優奧。誠如弘選。
理副諸望。用光於後。然其首大足小。終無
後成。恐其徙轍餘宗耳。遂不行衆議。莊後
果鄙小乘歸崇大法。從興皇朗法師。聽酌
四論。一聞神悟挺慧孤超。後入内道場時聲
法鼓。一寺榮望無不預筵。諮謁前疑披解
無滯年徳既富皆敬而推焉。帝昔處蕃。致
書禮問。詩論嘉篇毎令扣撃。詞采豐逸屡
動人心。末又追入京師。住日嚴寺。頻蒙謁
見酬抗新叙。引處宮圍令其講授。言悟清
華玄儒總萃。皆歎其博要也。晩出曲池日
嚴本室。又講法華。直叙綱致不存文句。
著疏三卷。皆風骨雅趣。師者衆焉。煬帝初臨
以莊留連風雅道味所流。賜帛五百段氈
四十領。隨駕東指。因疾而卒於洛陽。時年
八十一矣。即大業之初也。有集數十卷多
在淮南。少流北壤
釋法論。姓孟氏。南郡人。初住荊州天皇寺。
博通内外。詞理鋒挺。隱淪青溪之覆舟山。
味重成實研洞文*采。談叙之暇命筆題篇
梁明帝重其雅素。厚禮徴召。而性在虚
不流世供。葛屨蒲服用卒生年。隋煬在蕃
遠聞令徳。召入道場晨夕賞對。王有新文
頌集。皆共詢謀。處俗傳揚亟移歳序。後入
京輦住日嚴寺。文帝時幸仁壽。論往謁見
特蒙接對。躬事展禮。帝美其清悟。爲設淨
饌於大寶殿。登即在坐。上詩叙談帝徳宮
觀宏麗今古。高祖重加歎賞。及晋王之處
春坊。優禮彌厚。中使慰沃啓疏相尋。大業元
年將移東闕。下勅賜千秋樹皮袈裟十領
帛五百段氈四十領。皇后賜狐掖皮坐褥及
法服等物。故其道望帝后咸供之隆重爲
類此也。因隨駕至洛。不久而終。時年七十
八矣。皇上哀悼賻贈有加。仍勅所在。傳送
葬于荊楚。自論爰初莅法。崇尚文府。雖外
渉玄儒。而内弘佛教。所以採篇什。皆
叙釋風。當即纉叙名僧。將成卷帙。未就
而卒。本遂不行。顧惟高徳有墜者衆矣。有
別集八卷行世
釋僧粲。姓孫氏。汴州陳留人也。幼年尚道遊
學爲務。河北江南東西關隴。觸地皆履靡
不通經。故渉歴三國備齊陳周。諸有法
肆無有虚踐。工難問善博尋。調逸古今
風徽遐邇。自號爲三國論師。機譎動人是
所長也。開皇十年迎入帝里。勅住興善。頻
經寺任。緝諧法衆治績著聲。十七年下
勅。補爲二十五衆第一摩訶衍匠。故著十
種大乘論。一通二平三逆四順五接六挫七
迷八夢九相即十中道。並據量經論。大開軌
轍亦初學之巧便也。仍於總化寺敷通此
論以攝學衆。又著十地論兩卷。窮討幽致
散決積疑。仁壽二年文帝下勅置塔諸州。
所司量遣大徳。多非暮齒。粲欲開闡佛種
廣布皇風。躬率同倫洪遵律師等。參預使
任。及將發京輦面別帝庭。天子親授靈
骨。慰問優渥。粲曰。陛下屬當佛寄弘演聖
蹤。粲等仰會慈明。不勝欣幸。豈以朽老用
辭朝望。帝大悦曰。法師等豈又不以欲還
郷壤親事弘化。宜令所司備禮各送本州。
粲因奉勅。送舍利于汴州福廣寺。初達公
館。異香滿院充塞如煙。及將下塔。還動香
氣如前蓬勃。又放青光映覆寶帳。寺有舍
利亦放青光。與今送者光色相糺。又現赤
光當佛殿上可高五尺。復現青赤雜光在
寺門上。三色交映良久乃沒。粲具表聞。詳
于別傳。仁壽年末。又勅置塔於滑州修徳
寺。初停舘宇。夜放黄光遍滿一室。千人同
見。後放五色食頃方滅。自爾求者輒現。不
可殫言。及至塔寺夜別放光。乃照一寺。
與晝無別。有趙威徳者。患目積年。蒙照
平復。當下塔日又放光明。塔上空雲五色
間錯。或如賢聖仙人龍鳳林樹等象。峙于
雲内。數萬士女嗟詠成音。前後往使皆感靈
瑞。文帝歎重更加敬仰。時李宗有道士禇揉
者。郷本江表。陳破入京。既處玄都。道左之
望探微妙擬闡三玄。學尠宗師情無
推尚。毎講莊老粲必聽臨。或以義求或以
機責隨揉聲相即勢沈浮。注辯若懸泉。起
囀如風卷。故王公大人莫不解頤撫髀訝
斯權變。常下勅令揉講老經。公卿畢至。
惟沙門不許預坐。粲聞之不忍其術。乃
率其門人十餘。携以行床徑至舘所。防衞
嚴設都無畏憚。直入講會人不敢遮。揉序
王將了。都無命及。粲因其不命。抗言激
刺。詞若俳謔義寔張詮。既無以通。講席因
散。群僚以事聞上。帝曰。斯朕之福也。得
與之同時。隋齊王aC。見禮下筵欽茲歎咽。
常欲見其談説。故致於法會。有沙門吉藏
者。神辯飛玄望重當世。王毎懷摧削將傾
折之。以大業五年於西京本第盛引論士
三十餘人。令藏登座咸承群難。時衆以爲
榮會也。皆參預焉。粲爲論士。英華命章標
問義筵。聽者謂藏無以酬及。牒難接解。謂
粲無以嗣。往還抗叙四十餘翻。藏猶開析不
滯。王止之。更令次座接難。義聲纔卷。粲又
續前難。勢更延累。問還得二三十翻終于
下座莫不齊爾。時人異藏通贍坐制勍敵
重粲繼接他詞慧發鋒挺。從午至夕無何
而退。王起執粲手而謝曰。名不虚稱。見之
今日矣。躬奉麈尾什物。用顯其辯功焉。而
行攝專貞不貪華望及禪定欝起名徳待
之。道行既隆最初勅命。粲以高位厚味沈累
者多。苦辭不就。以大業九年卒於興善。春
秋八十有五。弟子僧鸞僧鳳。並以繼軌馳
名。鸞本姓王。名爲大業。八歳通禮。十歳講
傳於江都。夙有驚俗之譽。及投簪佛種。經
論有聞。隋末返俗。唐初出仕。位至給事中。
鳳有別傳。自光徽績
續高僧傳卷第



續高僧傳卷第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義解篇六 正傳十七 附見
  隋彭城崇聖道場釋靖嵩傳一
隋西京大禪定道場釋靖玄傳二
*隋襄陽沙門釋智閏傳三
*隋呉郡虎丘山釋智聚傳四
*隋丹陽聶山釋慧曠傳五
*隋丹陽仁孝道場釋智琳傳六
*隋西京寶刹道場釋淨願傳七
*隋西京禪定道場釋智凝傳八靈覺道卓
*隋西京眞寂道場釋法彦傳九
*隋西京海覺道場釋法總傳十
*隋西京大興善道場釋僧曇傳十一慧重
*隋西京大禪定道場釋靈璨傳十二
*隋西京勝光道場釋法瓉傳十三
*隋西京淨影道場釋寶儒傳十四
*隋西京光明道場釋慧最傳十五
*隋西京禪定道場釋僧朗傳十六
*隋西京淨影道場釋慧暢傳十七僧温
釋靖嵩。俗姓張。涿郡固安人。幼抱貞幹在
物不群。迫以俗塵期之道務。十五出家。有
同學靖融。早達經論。通該小大尤究雜心。
毎以佛宗深要。曲流委示。嵩神氣俊越聰悟
天機。隨覽義門覆疎陶練。重以心計不測。
返以問融。融無以對也乃告曰。卿稚齒
學。徹悟若斯。可往京鄴。必成濟器。及登冠
受具。南遊漳輦。屬高齊之盛佛教中興。都
下大寺略計四千。見住僧尼僅將八萬。講
席相距二百有餘。在衆常聽出過一萬。故
㝢内英傑咸歸厥邦。有大學寺融智法師。
大齊國統法上之神足也。解貫衆師道光二
藏。學徒五百負袠摩肩。常講涅槃及地論。
嵩聞之乃投誠焉。北面從範。攻研數載。隨
聞覆述。毎撃奇致。於即學徒擧目相與推
師。又以行要肇基必先戒約。乃詣雲暉二
律師所。博求明誨。渉問二載薄鏡宗條。唯
有小乘未遑詳閲。遂從道猷法誕二大論
主。面受成雜兩宗。諮諏幽奧纂習餘烈。
數百僧徒各啓龍門。人分鳳翼。及嵩之位
席。上經五遍。旁探婆沙迦延舍利弗等。妙
通文理屡動恒神。便又博觀衆經師模論
道。勢傾八位詞號四飛。獨歩河山舟航三
藏。憑附參請智光時傑。齊琅耶王深相器
重。弘扇風猷。毎於肇春廣延學侶。大集鄴
都。特開法座。奉嵩爲法主進。勵學徒。因爾
導悟成津彌逢涼燠。傳芳接武響譽東河。
俄屬周武屏除釋門離潰。遂與同學法貴靈
侃等三百餘僧。自北徂南達于江左。陳宣
帝遠揖徳音。承風迎引。令侍中袁憲至京
口城禮接登岸。帝又使駙馬蔡凝宣勅云。
至人爲法以身許道。法師等善明治亂歸
寄有叙。可謂懷道正士。深可嘉之。宜於
都郭大寺安置所司供給務令周洽。仍令
推薦義學長者即弘像教。時建業僧正。令
嵩貴二人對弘小論。神理疏暢贍勇當時。
學侶相近數過五百。晷漏分業茂績新奇。
有天竺三藏厥號親依。齎攝舍二論。遠化
邊服。初歸梁季終歴陳朝。二十餘年通傳
無地。雖云譯布講授無聞。唯嵩獨拔玄
心翫味茲典。纔有講隙便詣沙門法泰諮
決疑議。數年之中精融二部。自佛性中邊
無相唯識異執等論四十餘部。皆總其綱要。
剖會區分。隋高廓清百越文軌大同。開皇
十年勅僚庶等。有樂出家者並聽。時新度
之僧乃有五十餘萬。爰初沐化未曰知津。
嵩與靈侃等二百許僧。聞機乘濟倶還江
北。行達徐方盛開講肆。上柱國徐州總管
乞符令和。率其所部。同延住前京兆王寺。
具状聞奏。有勅給額爲崇聖寺焉。於是常
轉法輪。江淮通潤遂使化移河北。相繼趨
途望氣相奔倶諮攝論。嵩學資眞諦義寔
天親。思逸言前韻高傳後。大乘極旨於是
乎通。自此領匠九州垂章四海。撰攝論疏
六卷雜心疏五卷。又撰九識三藏三聚戒二
生死等玄義。並流于世。爲時所宗。隋文封
禪岱宗鑾駕齊魯。關中義學因從過于徐
部。詣嵩法肆伏膺受業。由此門徒推盛。
章疏大行。隋煬昔鎭楊越立四道場。教旨
載馳。嵩終謝遣。及登紫極又。有勅徴。固
辭乃止。門人問其故。答曰。王城有限動止
嚴難。雖内道場不如物外。沙門名爲解脱。
如何返以事業累乎。吾曾遊兩都屡逢播
蕩。弊此勞役耳。恒毎清素自潔私立道場。
日加禮誦修諸淨業。講道相續策衆六
時。精苦已來垂三十載。然其扣頭手膝按地
之所悉成坑跡。状若人模。其景行徴明爲
若此也。自有論師多迷行旨。而嵩奉遵
法度初不墜倫。常遇天雨澡罐在庭。
恐傷地性令淨人知擧。方自從用。同諸
學士咸敬憚其知量焉。加以性愛文藻時
詩頌。重復嘉尚林泉。毎登踐陟。子史篆
隸摸揩于今。世論劇談頗有承緒。忽以大
業十年遘疾卒于本寺。春秋七十有八。光
祿大夫彭城道留守順政公董純。與部内道
俗殯于神臯之原。益州道基昔預末筵。飡
風飮徳。悼流魂之安放。悲墳隧之荒侵。爲
之行状廣於世矣
靖玄。姓趙氏。天水人也。識度淹弘清鑒
懸遠。七歳任郡學生。勤閲三冬藝該六典。
皇隋肇運便業李張。名預黄巾身同觀
宇。呼吸沆瀣吐納陰沆。毎思五千道徳
良非造眞。七誡超昇本爲浮詭。乃捨其巾
褐服此伽梨。澄練一心專宗經部。時年
在息慈頻登法匠。華夷欽仰緇素屬目。受
具已後聲勢轉高。遂使化靡隴西扇榮河
洛。以秦涼荒要佛法澆侈。將欲結其頽
網布此遺矰。具列正法要務奏上文皇。
蒙勅允述綸言奬拔。登下河右頒條依用。
元徳太子籍甚芳猷翹想欽揖。爰降令旨
遠召京華。玄遂恭承嘉惠來翔帝宇。有令
於大興善道場盛弘法會。飛軒鳴玉杖錫
挈瓶。總萃觀風徳音通被。縱遠論體舒散
疑蹤。能使難者由門解宣盡力。時璨法師
居坐謂曰。自河涼義侶則道朗擅其名。沿
歴至今。爾其接軫。代不可削。斯人在斯。
由此顯譽京師。綽然高歩。會高祖昇返欝
興禪定。遂應詔住焉。常轉梵輪弘匠非少。
大業七年正月二十九日。無疾而化。春秋四
十有三。初玄生平言論慈悲爲主。毎許遺骸
棄之林野。有天水同侶沙門慧嚴。追想昔
言送屍山麓。肌肉已盡。便鳩聚遺身。搆茲
塼塔於終南龍池寺之西岑。樹銘塔所用旌
厥徳。沙門明則爲文。則本冀人。通玄儒有
才慧。納言敏行。尤所承統。文藻雖馳時未
之賞。乃制覺觀寺碑。物亦不悟。僕射楊素
見而奇之。由斯一顧方高聲問。奏住仁壽
宮三善寺。東都譯經又召入館專知綴緝。
隋末卒於所住。有集行世。薛道衡毎曰。則
公之文屡發新采。英英獨照。其爲時賢所
尚也如此矣
釋智閏。不詳姓氏。襄陽人也。無師獨悟自
然厭世。周章邑野借訪出道。承鄴下盛宗
佛法十統欝興。令響滂流洋溢天壤。閏不
勝其喜踊躍不安。年始二十便趨遠詣。會
遵統開弘十地。即從服業。經未越序頻參
覆論河北夙少望塵許焉。晩學華嚴涅槃。
咸増榮顯。又聽光統四分。領受文言。兼習
小論。具辯通塞。時號博贍。尠有加之。又
聞江表大弘三論。既是本願不遠而歸。正
値長干辯公當塗首唱。預從聽受一悟欣然。
文義重深遂多時載。後還漢陰鎭常講導。
化行江涘善生道俗。大業初建延住慧日。
該富之量更溢由來。會征遼左求功岳涜。
勅*閏岷蜀祭祷江神。還至西京因疾而
化。卒于禪定寺。時年七十有五。即大業十年

釋智聚姓朱氏。住蘇州虎丘東山寺。神氣清
遠彰於襁褓。深厭籠樊樂希寥廓。初投武
丘胤法師。胤道藝之重羽儀當世。聚分陰無
怠請益深旨。有同郡顧希憑會稽謝峻岳。
義府經肆。東南之美。並欽高徳同揖清風。
由是儒墨通弘眞俗具擧。宮牆重仞允得
其門。纔踰弱冠便弘講説。莊嚴嚼師。新實
家鷹揚萬代。遂伏膺諮質百舍非遠。斐
發既精疑滯咸折。汝南周弘正。博通内外
鑒賞人倫。常歎嘉之。以爲釋門之瑚璉也。
陳鄱陽王伯山。新安王伯周。新蔡王叔齊。並
降貴慕道延請敷説。至徳二年。奉勅於太
極殿講金光明。天子親臨法席具僚咸在
故能寫此懸河振斯木鐸。亹亹奇韻超超
入神。或有捷徑小道互持邪論。莫不迴
車杜口改心易業。人主歎賞稱善久之。
至徳三年。丁外母憂。泣血銜哀殆將毀滅。
因此言歸舊里。止於東山精舍。善説不休
法輪常轉。開皇十一年。爰降勅書殷勤勞
問。法師栖身淨土援志法門。普爲衆生宣
揚正教。勤修功徳率勵法徒專心講誦曠
濟群品。欽承徳業甚以嘉之。尚書令楚公
素。左僕射國公蘇威。並躬到道場接
足頂禮。咸捨淨財資莊形命。十三年勅置
僧官。道俗稽請居平等之任。聚以雅道斯
人。直心應物。和合之衆清風穆如也。時郡
將宗成劉公。夙仰高名常欽盛徳。及
臨鎭。請爲菩薩戒師。齊王aC以帝子之貴
作牧淮海。乃降教書至山延曰。弟子下車
舊楚亟改炎涼。逖聽清規其來有日。敬承
幽栖山谷多歴年所。道風勝氣獨擅當今。
故以徳冠林遠道超生什。炳斯慧炬以悟
群迷。獨歩江東何甚之美。未獲稽疑下筵
餐承高義。杼軸之勞載盈懷抱。據虎之岫
川途不遙。翔鷺之濤風煙相接。心願振忍
辱之衣。赴翹勤之望。乃固辭以疾。事不獲
從。引藉平臺深加敬禮。頻遣使人請弘
大教。聚惟志違人世心逸江湖。詞翰懇惻
固求東返。王亦弘以度外得遂宿心。資
給所須將送甚重。於是接浙晨征還居山
寺。現疾浹旬。而神用無爽。以大業五年十
一月二十四日終於本住。容貌若存。頂暖
身柔皆如平日。聞諸前記。乃感果之徴也。
春秋七十有二。即以其年十二月。窆于山之
南嶺。惟聚性託夷遠衿情閑澹。等懷遇物
弘量居心。楚越拘情得喪兼遣。方寸之地悠
然罕測。美風姿善談笑。流連賞悟見者忘
返。加以樂説忘疲總持無失。講大品涅槃
法華等各二十遍。單經適務者。罕得記焉。
又居身清儉不在飾玩。衣盋已外隨用檀
捨。方丈之内虚室蕭然。几榻之間文疏而
已。故能道盛一時名重當世。其所造丈八
盧舍那無量壽荊州瑞像。於寺供養。并起澗
西佛殿二所。迴廊周遍具二莊嚴。弟子道恭。
猶子道順。徳惟上首。業盛傳燈。敢樹高碑
用旌景行。祕書虞世南爲文
釋慧曠。俗姓曹氏。譙國人也。其後別派。今
爲襄陽人焉。祖亮宗梁給事黄門侍郎衞尉
卿。父藹直閣將軍。曠秀氣標於弱歳。天然孝
敬率性高廉。十二出家。事江陵寶光寺澄法
師。祗勤儀訓肅奉帷筵。發明幽旨頗超
群輩。後辭朋帝渚問道王圻。居律行
寺聽彭城講。玄關斯闢大義已通。將事隨
方轉相弘教。乃與宗愷准韻諸師。倶値眞
諦。受攝大乘唯識等論金鼓光明等經。俄而
眞諦涅槃法朋彫徙。乃共同學僧宗倶栖匡
岫。分時敷説法化彌隆。州宰鄱陽長沙二王。
倶敦師資之敬。後於湘郢二州累載弘道。
雖親覺久忘而地恩待報。以陳至徳元年
言旋舊邑。即隋開皇之三年也。於遍學道
場傳經引化。曠既律行嚴精義門綜博。道
俗具瞻。綱維是奇。統掌八載攝是烏迴。後
又奉勅移居興國。寺任攸委。絲綸再降。香
蘇屡錫。秦孝王帝子之尊。建麾襄&MT03037;。聞風
佇徳親奉歸戒。煬帝纂暦當符尊賢味道。
爰降王人近居輦轂。道次江陽辭疾不
見。蒙勅丹陽栖霞山寺。以事治養。又素協
性松筠輔神泉石。賞狎既并纒痾用弭。於栖
霞法堂更敷大論。新聞舊學各談勝解。且
歸善禪。房本栖玄精舍。竟陵文宣之餘迹。禪
師慧曉之遺風。鏡潭月樹之奇。雲閣山堂之
妙。曾事遊處。遂有終焉之志。後携子弟
徙而憩之。崖谷泯人世之心。烟霞賞高蹈之
域。其有懷眞慕義者。復萃於斯矣。以大
業九年五月十六日終于寺房。春秋八十。頂
煖淹時。手屈二指。斯又上生得道之符也。
以其月二十日。窆于寺之西山。弟子等樹
碑紀徳。常州沙門法宣爲文
釋智琳。姓閭丘氏。高平防輿人也。祖儼*閑
居傲世。考曇珍梁國常侍。琳弱齡。淑問彰
于郷黨。處士卞詮擅名當世。年在幼學服
膺請業。禮易莊老悉窮幽致。詮嘉其早慧。
命曰。希世神童也。逮于徳壯超然離俗。即
事仁孝寺沙門法敦。遵就養之儀。禀息慈
之戒。蔬餐苦節篤志熏修。法花維摩受持成
誦。屬以敦公告逝戒品未圓。乃高歩上京
更崇師轍。依止東安寺大僧正&MT01184;法師。既
其力生有奉尸羅乃具。爰禀成論兼習毘
尼。既洽聞持將弘傳授。瞻言郷縣思
報地恩。以陳太建十年旋于舊里。南徐州
刺史蕭摩訶。深加禮異爰請敷説。於是欝
居宗匠盛轉法輪。受業求聞寔繁有衆。
至十一年。下勅爲曲阿僧正。至徳二年。勅
補徐州僧都。稱首攸歸諒由徳擧。開皇十
六年。閏州刺史李海游。屈爲斷事。綱維是
寄。允當僉屬。所居仁孝寺者。梁故征西諮議
郯僧紹捨宅所造。殿堂肇構亂離遄及。琳乃
嗣興梓匠爰加藻飾。輪煥弘敞實有力焉。
前後造中人像五躯夾紵像一*躯。神儀顯
曜相好嚴挺。又於育王山頂。造五層塼塔。
擬夫八萬同時一期高妙。講大品法花淨
名金鼓。各有其遍。所度弟子千有餘人。常
想趣道津要。莫尚禪那。以招隱伽藍俗外
塵表山房*閑寂茂林幽邃。終焉之所有志
栖焉。迫以縁礙弗之果也。然其温嚴自
持誨引無倦。財翫靡積隨行給濟。威容感
物。信爲道門之傑矣。以大業九年五月六
日。加趺合掌終於仁孝之東房。春秋七十。
先是五月。初有清信士劉正勤請講彌勒。
諭以無常。初未之許。至是果終。信哉知
命。及將大漸誡諸弟子。尸陀林者常所願
言。吾謝世後無違此志。沙門智鏗等謹遵
遺言。以其月十一日遷于育王之山。時屬
流金林多鷙獸。始乎仲夏曁是抄秋。膚體
儼然曾無損異。道俗嗟賞嘆未曾有。又以
其年閏九月八日。於招隱東山式構方墳。
言遵卜兆。全身舍利即窆山龕。方俗並臻同
門畢至。洒泣撫心山盈響谷。乃樹碑於
寺之門右。其文江陽介生蔡瓖所製
釋淨願。未詳其氏。代州人也。三十出家。博
聞強記。推覈經論夙有成規。遠爲諸學之
所先仰。創進大戒專師律部。既越立年
彌隆盛業。以旦達曙翹精固習。觀採五遍
便就講説。初以其壯室入道。人多輕侮。試
聽其談説屬其文理。清洞開散片無擁滯。
各投心位席莫不致敬。願連講四分接承
十遍。又聽十地華嚴及諸小論。末師准攝
論綱紐章句。並通了談對課篤形。有
注聖言依解製節廣流章疏。晩入京輔採
略未聞。雖經懷抱無一新術。時未測其通
照也。住于寶刹寺中。潜其容藝。後因法集
願欲矜其名采。次當竪義。意存五陰。便
登坐而立。衆以其非倫。皆寂無言論。良久
緘默。願俯視衆曰。竪義已久。如何不有問
乎。衆曰。竪何等義。乃邀問耶。願曰。名相久
矣。衆自不知。諸徳坐席口傳。余則色心倶
立。便安然處坐。氣勇如雲。自述曰。計未勞
止。此且修人事耳。時以爲矯異露潔也。及
難撃往還。對答雲雨。皆先定其番數。後隨
數盡言。開塞任於當時。邪正由其通滯。或
重疑積難由來不決者。而能詮達其理釋
然新暢。於即預是聰慧歸蹤者多。遂移就寶
昌。四序恒接。草堂土埵以此敷弘。正時攝論。
晩夜雜心。或統解涅槃。或判銷四分。無擇
餘暇軌範後賢。凡所開言並乖舊解。制疏
出後更不重看。臨講呼喚皆衷規矩。其洽聞
不忘世罕加焉。至如舍利毘曇文旨重隱。
讀者猶難。況通其義。願執卷披文。冷然洞
盡。乃造疏十卷。文極該贍。會文帝造塔。勅
遣送舍利于潭州之麓山寺。初至州治度
湘西岸。將及山所忽有奇鳥。數萬爲群五
色相翻。飛浮水上行次向船。似相迎引。
及至舍利還飛向前。往還迅速。衆莫不
怪及登岸上。鳥便行望。相從飛空同至塔
所。識者以爲山神眷屬之變象故也。願以
瑞聞。帝大嗟賞。而教授爲務。六時禮悔初
儀不怠。敬愼法律如聞奉用。自見法匠
多略戒宗。並由虧信而重所學故也。今願
兼而美之獨覺澆世。可謂明人護戒於是
乎得矣。京邑擅名初皆欽羡。及見其談講
經術。並憲章先達改正文議。封言者衆不
勝品藻。皆滯其恒習。聽者不滿十人。又
以言令卓絶非造心者所覬故。不爲晩進
所入。及大業初歳。辯相法師追入慧日。見
徒一百並識知津。皆委於願。自此如常開
悟。衆倍前聞。更相撃賛令響彌遠。四方因
造日就義筵。皆聞所未聞。欣至難義。至
於分暢深伏標擧綱門。坐者不覺離席膝
前。皆美其義。*采之英拔也。相仍一歳奄就
無常。春秋六十有餘。即大業五年五月也。然
願有博見之長。而寡於福業。驗乎從學。屯
盛便喪。豈不然耶。既而舍利毘曇竟未披
講。疏又失落後代絶通。又可悲之深矣
釋智凝。不詳姓族。豫州人。年小出家。積傳
師習經目不忘。並貫懷抱。所誦衆經數十
萬言。須臾便引誦。未嘗温故。及進具後。日
情望。群宗遙指恐無後成。凝聞之歎
曰。俗尚朝聞不懷夕死。出世道要何累厚
彭生城。遂往嵩公。仰諮攝論。幽神外動。正
義斯臨。心若舊聞。再無重請。初講纔訖。第
二勝相。顧諸徒曰。攝論綱旨都可見矣。餘
文無暇更聽。便欲制疏往辭於嵩。嵩曰後
生標領爾並驅邪。恨功未後通。恐乖僻耳。
凝曰蒙法師開明大照。擧列可知。失在
詐。故無所慮便拜首別焉。時以爲誇
誕未之欣尚也。及著疏既了。剖決詞宗
依而講解。聲望轉盛。後赴京輦居于辯才
引衆常講。亟傳徽緒。隋文法盛屡興殿會。
名達之僧多參勝集。唯凝一人領徒弘法。
至於世利曾不顧眄。所以學侶成徳實異
同倫。後住禪定。猶宗舊習。大業年中卒於
住寺。春秋四十有八。初凝傳法關東無心
京講。有明及法師者。攝論嘉名宗績相師。凝
當其緒年事衰頓。仍令學士延凝。既達相
見一無餘述但問云。黎耶識滅不。凝曰。滅
矣。及乃勇身起坐。撫掌大慶。不久而卒。凝
因承及緒。故學者不移其宗。兼行潔清嚴
風霜不變。六時自課福智無歇。故辯才一寺
躬事修營。汲灌樹植。平坦僧院初無有闕。
長打將了便就元席。説法既竟還依福事。
章疏之務手不執文。隨時扣寂對至
鼓。或一宿施會。齎及百千。或一時外食。&T049514;
兼金帛。皆曾無別念。志存授法。故所在傳
嗣矣。有學士靈覺道卓。並蜀土名僧。依承
慧解擅迹京室。逸還益部弘賛厥宗。故
洛攝論由之而長矣
釋法彦。姓張。寓居洺州。早歳出家。志隆大
法。而聰明振響冠遠儕倫。雖三藏並通。偏
以大論馳美。遊渉法會莫敢抗言。故齊周
及隋。京國通懼。皆畏其神爽英拔也。故得
彦所造言。賓主兼善。使夫妙義精致出言
傳旨。齊公高頴訪道遐方。知彦聲績乃迎
至京邑。雖復智亮冒於當時。而謙素形于
聲色。所以新故挾情。有増陵勃者。彦奉而
敬之。不以年齒相顧。由此識者彌愛而
珍重焉。有法侃法師。本住江表。被召入關。
彼方大徳淵法師者。正法高粲義學所推。
語侃曰。天地雖廣識達者希。晩學之秀。法
彦一人。可與論理。餘則云云從他取悟耳。
及侃至京。相見方知淵之遠鑒也。開皇十
六年下勅以彦爲大論衆主。住眞寂寺。鎭
長引化。仁壽造塔。復召送舍利于汝州。四
年。又勅送于沂州善應寺。掘基深丈乃得
金沙。濤汰成純。凡二升許。光耀奪目。又感
黄牛自至塔前。屈膝前足兩拜而止迴身。
又禮文帝。比景象一拜。及入石函。三萬許
人並見天雲五色長十餘丈闊三四丈四遶
白雲状如羅綺。正當基上空中。自午及未
方乃歇滅。滅後復降五色雲。從四方來。状
同前瑞。又感玄鶴五頭從西北來迴旋塔
上乃經四度去復還來。復感白鶴於上徘
徊久之乃逝。又感五色蛇屈盤函外長可
三尺頭向舍利驚終不怖如此數度。刺史
鄭善果。表曰。臣聞敬天育物。則乾象著其
能。順地養民。則坤元表其徳。是以。陶唐
砥躬弗懈。休氣呈祥。夏后水土成功。玄
珪告錫。方知天時人事影響若神。伏惟陛
下。秉圖揖讓。受命君臨。區宇無塵。聲教盡
一。含弘光大慈愍無邊。天佛垂鑒降茲榮
瑞。塔基六處並得異砂。炫耀相輝倶同金
寶。牛爲禮拜太古未經。雲騰五色於今方
見。又感蛇形雜盤旋塔基。鶴颺玄素
徘徊空際。雖軒皇景瑞空傳舊章。漢帝慶
徴徒書簡册。自非徳隆三寶道冠百王。豈
能感斯美慶。致招靈異。帝悦之。著于別
記。彦傳業眞寂。道俗承音。左僕射高頴。奉
以戒法合門取信。於今不傾。並彦之開濟。
以大業三年卒于所住。春秋六十餘矣
釋法總。姓段氏。并州太原人也。少以誦涅
槃爲業。既通全部。志在文言。未遑聽渉。
十餘年中初不替廢。後聽玄義便即傳講。
前後二紀領悟非一。而寛厚遜仰爲物歸投。
開皇中年。勅召爲涅槃衆主。居于海覺。聚
結四方常敷至理。無捨炎燠。仁壽歳初。勅
送舍利于隋州之智門寺。掘基三尺。獲神
龜一枚。色黄且緑状如彩繍。頭有八字云。
上大王八萬七千年。腹下有王興二字。馳歩
往來都無所食。及舍利所。由令人治道。於
隋侯。橋側柳樹又雨甘露。状如雨下。香甜
濃潤衆共飮之。總乃表聞。帝敬謁靈祥。恒
以此龜置於御座。與臣下觀之。有經年
月。帝遊北苑放之清池。雖汎泳少時。還
出遶池。隨逐帝躬前後非一。陪衞咸覩共
欣徴感。及四年春。又勅送舍利于遼州下
生寺。放光分粒其相極多。石函變爲錦文
及童子之象。函之北面現於雙樹。下有臥
佛。又於函南現金剛捉杵擬山之相。又於
函東現二佛倶立。并一騏驎。又於凾西現
一菩薩并一神尼。曲身合掌向於菩薩。更
有諸相。略不述之。又放大光。聊亂而起。
動眩人目從冥達曉。諸燈雖滅而光續
照。不異日月之明。爾夕陰雨。佛堂鵄吻放
於黄光。飛移東南。三百餘歩。外人謂火。走
赴知非。尋光所發。乃從堂中舍利處。出衆
皆通見大發道心。八日將下五色雲蓋覆
于塔上。又感奇鳥素身烏尾赤觜口銜片
雲状如華蓋亦現塔上。斯瑞之感。五萬餘
人一時同見。及墳下訖雲鳥皆滅。四月九
日基上放光。分爲五道直西而去。色如
畫。數百里引之。見者非一。總躬臨此瑞。喜
發内心。具圖上聞。勅封祕閣。後因故業講
誦不疲。大業年中卒於海覺。春秋七十矣。
門人行等。玄會嗣續擅名。見于別傳
釋僧曇。姓張。住洺州。少小出家。通諸經
論。慨佛法未具。發憤求之。以高齊之季
結友西行。前達葱山。會諸梗澁路既不通。
乃旋京輦。梵言音字並通詁訓。開皇十年。
勅召翻譯。事如別傳。住大興善。後勅送舍
利於蒲州之栖巖寺。即古雲居寺也。山曰中
朝。西臨河涘。世稱形勝莫尚於斯。初送達
州治。而栖巖佛殿内有鐘鼓之音響振一
寺。迫而就檢一無所見。靈輿至寺。是夜於
浮圖上放大光明。流照堂内通朗無翳。如
是前後頻放神光。或似香爐乘空而上。或
飛紫焔如花如葉乍散乍聚。或如佛
光趺宛具。或如虹氣環遶塔帳。累日連宵
光難准。又州治仁壽寺僧。夜望栖巖。光
如樓闕照於山谷。又去山寺八十里。住者
見光如火。皆謂野火燒寺。及來尋覓乃知
靈相。其祥瑞之感如此也。至仁壽末年又
勅於殷州智度寺置塔。初至州治。見佛像
垂手正坐在于瓶内。迄至入凾常不變異。
又地生羅文。屋上見青蓮華及菩薩像。大
衆同覩。又見龍盤蛇屈之象并大人足跡及
牛馬鳥狩等迹。又置塔處有小蛇二枚。停
住不去。因即構基。入地四尺飛泉上涌
疾已下六根壞人。服者通損。既値斯縁。乃移
北置以避於泉。故二蛇之住深有由矣。曇以
傳譯之美繼業終寺。即大業初年矣。時有
慧重沙門。姓郭。雍州人。練道少年綜尋内
外。志力方梗不憚威侮。攝論十地戸牖由開
勅請造塔於秦州岱岳寺。初停公館。舍利
金瓶自然開現放光流外。道俗咸覩。送至
寺塔將入石凾。又放光明晁耀人目。岳表
白氣三道下流直向塔基。良久乃歇。又岳神
廟戸由來封閉。舍利止至三度自開。識者
以神來敬禮故耳。後不委其終
釋靈璨。懷州人。遠公之門人也。禀志淳直
寛柔著稱。遊學相鄴研蘊正理。深明十地
涅槃。備經講授。隨遠入關。十數之一也。住
大興善。後爲遠公去世。衆侶無依。開皇十
七年。下勅補爲衆主。於淨影寺傳揚故業。
積經年稔。仁壽興塔。降勅令送舍利于懷
州之長壽寺。初建塔將下。感一雄雉集於
凾上。載飛載止。曾無驚懼。與受三歸。便近
人馴擾似如聽受。迴頭鼓舞欣躍自娯。
覆勘其形實非雉也。身具五*采羽毛希
世。以状奏聞。勅勘瑞圖。云彩鸞也。璨令寺
僧執之放于北山。飛鳥群迎鳴唳而去。又
感異迹。三十餘歩直來塔所。不見還蹤。及
四月八日。將入石凾。又放光明。旋環隱沒。
道俗崩踊無不發心。仁壽末年。又勅送於
澤州古賢谷景淨寺起塔。即遠公之生地也。
初至州治。半月之間。十八種相前後迭起。或
如星光遶旋。或如丹氣碧雲紫霞白霧。羅
布上空。照燭城郭。及映闤闠數萬道俗同
時一見。送至基所光如列宿。大小交錯數
亦無量。更有諸相具如別傳。璨後住大禪
定。如舊所傳。武徳之初卒於本寺。春秋七
十矣
釋法瓉。齊州人也。安心寂定樂居巖穴。頭
陀苦行是所纒懷。隱於泰岳之阜。開蒙訓
接善知方便。兼以達解諦義時揚清論。致
有覆喪。坐無輟講。待移之誚興世。瓉初
聞之。深自&T049543;怍曰。問非切並不欲
人。謂言彼解何言致斃。因遂杜口不事言
論。閉謁尋閑披翫而已。開皇十四年。文帝
省方招訪名徳。人有述其清曠者。乃下勅
延之。與帝同歸達于京邑。住勝光寺。肅肅
禪侶擁篲門庭。以身範世復見斯日。仁壽
置塔。勅令送舍利于齊州泰山神通寺。即
南燕主慕容徳。爲僧朗禪師之所立也。事
見前傳。燕主以三縣民調用給於朗。並散
營寺。上下諸院十有餘所。長廊延袤千有餘
間。三度廢教人無敢撤。欲有犯者朗輒現
形以錫杖撝之。病困垂死。求悔先過。還
差如初。井深五尺由來不減。女人臨之即
爲枯竭。燒香懺求還復如故。寺立已來四百
餘載。佛象鮮瑩色如新造。衆禽不踐于
今儼然。古號爲朗公寺。以其感靈即目故。
天下崇焉。開皇三年。文帝以通徴屡感故。
改曰。神通也。初至寺内即放圓光。乍赤乍
白時沈時擧。或如流星。人衆同見。井水涌
溢。酌而用之。下後還復又感群鹿自然至
塔。雖鼓吹衆鬧馴附無恐。又感鵝一雙從
四月三日。終于八日。恒來輿前立聽梵
賛。恰至埋訖迹絶不來。斯之感致罕聞
於古。瓉具以聞。後導以禪定時揚法化。言
無嚴切而密附懷抱。遂終沒於所住
釋寶儒。幽州人也。童子出家。遊博諸講居
無常准惟道是務。後至鄴下依止遠公。十
地微言頗知綱領。値周喪法寶。南歸
陳。達命清通亟振名譽。自隋氏戡定文軌
大同。便歸洛汭。還師於遠。聽大涅槃首尾
三載。通鏡其旨。即蒙覆述。遠自處坐印可
其言。慕義相從還居淨影。慧心更擧。遐
前英立破之間。深鑒彌密。仁壽建塔鄧州。乃
勅令往寺。名大興國也。帝昔龍潜所基。既
至求石訪無美者。乃取寺内璞石鐫汿爲
凾。石本麁惡。磨飾將了。乃變成馬碯。細膩
異倫。復有隸字三枚。云正國得也。形設正
直巧類神工。名筆之人未可加點。又見種
種林木麟鳳等像。儒與官人圖以表奏。返
寺之後閉門修業。時因食次方見其面。不
久卒於本寺
釋慧最。瀛州人也。初聽涅槃遊學鄴下。因
聞即講曾未經遍。而言議綸綜綽爾舒*閑。
故爲同席諸賢之所歎仰。周滅齊日南奔
江表。復習慧門頗通餘論。且自北僧在陳。
多乖時俗。惟最機權内動。不墜風流。多爲
南方周旋膠漆。隋室定天中原安泰。便觀
輦掖參聽異聞。後住光明。時傳雅導
而好居靜退。非賢不友。神志宏標氣調高
遠。不妄受辱必清瑕累。其立志也如此。仁
壽年中。勅遣送舍利于荊州大興國寺龍潜
道場。昔者隋高作相。因過此寺遇一沙門
深相結納。當時器重不測其言。及龍飛之
後追憶舊旨。下詔徴之。其身已逝。勅乃營
其住寺。彫其舊房。故有興國龍潜之美號
也。並出自綸言。帝之別意。又道場前面歩
廊自崩。僧欲治護。控引未就。及舍利既至。
將安塔基。巡行顯敞。惟斯壞處商度廣狹
恰衷塔形。有識者云。豫毀其廊用待安
塔。及四月八日。舍利院内忽然霧起。齋後
便歇。日光朗照。有雲如蓋正處塔空。仍下
細雨不濕餘處。又感鳧鶴衆鳥塔上飛旋。
又見雲間紫色状如花炬。又雨天花如雪
紛紛而下。竟不至地。後又送舍利於吉州
發蒙寺。掘深八尺。獲豫章板一條古塼六枚
銀瓶二口。得舍利一枚。浮水順轉。又得一
寶。體含九*采。人不識之。具以聞奏。寺有
瑞像。宋大明五年。寺僧法均。夢見金容希
世。梵音清遠。因行達于三曲江。見像深潭
光浮水上。與太守周湛等接出。計有千
斤而輕同數兩。身長六尺四寸。金銅所成。
後長沙郡送光趺達都。文帝勅遣還安像
所。宛然符合。總高九尺餘。佛衣縁下有梵書
十餘字。人初不識。後有西僧。讀云。此迦維
羅衞國育王第四女所造也。忽爾失去。乃
在此耶。梁天監末。屡放光明照于一室。武
帝將請入京。因事遂止。大同七年佛身流
汗。其年劉敬宣爲賊燒郡。及寺並盡。*惟
佛堂不及。至于十年像又通汗。湘東王乃
迎至江陵祈福放光。十二年還返發蒙至
寺。放光三日乃止。陳天嘉六年更加莊飾。
故世傳其靈異。處處模寫。最躬事頂禮圖于
光明。而骨氣雄幹。誠爲調御之相。今時所
輕略故也。後卒于住寺
釋僧朗。恒州人。少而出俗。希崇正化。附從
聽衆。尋繹大論及以雜心。談唱相接歸學同
市。入關住空觀寺。復揚講席隨方利安。
而仁恕在懷。言笑温雅。有在其席無悶神
心。宏博見知衆所推尚。時有異問素非所
覽者。便合掌答云。僧朗學所未通。解惟至
此。故英聲大徳咸美其識分。不敢蔑其高
行也。仁壽置塔。下勅令送舍利於番州。今
所謂廣州靈鷲山果實寺寶塔是也。初至州
治巡行處所。至果實寺便可安之。寺西
對水枕山。荒榛之下掘深六尺。獲石函三
枚。二函之内各有銅函。盛二銀像并二銀
仙。其一函内有金銀瓶。大小相盛中無舍
利。銘云。宋元徽元年建塔。又寺中舊碑云。
宋永初元年。天竺沙門僧律。嘗行此處聞
*鍾磬聲天花滿山因建伽藍。其後有梵僧
求那跋摩。來居此寺。曰此山將來必逢菩薩
聖主。大弘寶塔。遂同銘之。今朗規度山勢
惟此堪置。暗合昔言諒非徒作。事了還京
住禪定寺。講習爲務。大業末年終於所住。
春秋七十有餘矣
釋慧暢。姓許氏。萃州人也。偏學雜心志存
名實。拘滯疆界局約文義。初不信大乘。以
言無宗當事同虚誕也。後聞遠公播迹洛
陽。學聲遐討。門人山峙時號通明。暢乃疑
焉。試往尋造觀其神略。乃見談述高邃冐
罔天地。返顧小道状等遊塵。便折挫形神
伏聽三載。達解涅槃慨其晩悟。又至京邑
仍住淨影。陶思前經師任成業。仁壽置塔。
勅送舍利於牟州拒神山寺。帝爲山出黄
銀。別勅以塔鎭之。用酬恩惠。山在州東五
里。昔始皇取石爲橋。此山拒而不去。因遂
名焉。山南四里有黄銀穴。塔基之處名温公
埠。傳云。昔高齊初。有沙門僧温。行年七十。
道行難測遊化爲任。曾受梁高供養一十
二年。後辭北還行住此埠。創立寺宇因山
爲號。而虎狼鳥*狩遶寺鳴吼。似若怖温。
温出戸語曰。汝是畜生十惡所感。吾是人道
十善所招。罪福天懸何勞于我。汝宜速去。
既聞斯及。於是鳥*狩永絶此山。而温身長
七尺威儀怯人。眉長尺餘垂蔽其面。欲有
所覩以手褰之。故至于今雖有寺號。而
俗猶呼爲温公埠焉。暢安處事了還返京
寺。綜習前業終世不出。言問慶弔亦所不
行。預知其亡。清浴其體端坐待卒。至期
奄逝。春秋七十有餘矣
續高僧傳卷第



續高僧傳卷第十一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義解篇七 正紀十二 附見
  隋渤海沙門釋志念傳一
隋西京日嚴道場釋智矩傳二慧感 慧賾
隋西京靜法道場釋慧海傳三
隋西京日嚴道場釋辯義傳四
隋西京日嚴道場釋明舜傳五慧相
隋西京禪定道場釋智梵傳六
隋終南山至相道場釋&T057130;淵傳七
唐京師勝光寺釋道宗傳八
唐京師慈門寺釋普曠傳九
唐京師大莊嚴寺釋保恭傳十
唐京師大興善寺釋法偘傳十一道撫
唐京師延興寺釋吉藏傳十二慧遠
釋志念。俗縁陳氏。冀州信都人。其先頴川寔
蕃之後胤也。因官而居河朔焉。念氷清表
志岳峙澄神。俊朗絶倫觀方在慮。爰至
受具問道鄴都。有道長法師精通智論。爲
學者之宗。乃荷箱從聽經于數載。便與當
席擅名。所謂誕禮休繼等。一期俊列連衡
齊徳。意謂解非滿抱終于蓋棺。乃遊諸講
肆。備探冲奧務盡幽賾。又詣道寵法師。學
十地論。聽始知終聞同先覽。於即道王河
北。流聞西秦有高昌國慧嵩法師。統解小
乘。世號毘曇孔子。學匡天下衆侶塵隨。沙
門道猷智洪晃覺散魏等。並稱席中&T066960;梓慧
苑琳琅。念顧眄從之。成名猷上。皆博通玄
極堪爲物依。乃旋踵本郷將弘法澤。時
刺史任城王彦。帝之介弟。情附虚宗。既屬
念還爲張法會。與僧瓊法師。對揚道化。盛
啓本情雙演二論。前開智度後發雜心。岠
對勍鋒無非喪膽。時州都沙門法繼者。兩
河俊士燕魏高僧。居坐謂念曰。觀弟幼年
慧悟超邁若斯。必大教由興。名垂不朽也。
於即頻弘二論一十餘年。學觀霞開。談林霧
結。齊運移暦周毀釋經。遂乃逃迸海隅同
塵素服。重尋小論亟動天機。疑慮廓銷竚
聆明運。値隋國創興佛日還復。勅訪之始
即預出家。而包蘊迦延未遑敷述。至開皇
四年。謂弟沙門志湛曰。吾窮冠小乘。自揣
與羅漢齊鑣也。但時未至故且斂翮耳。
湛夙餐法味。欣其告及。以事達明彦法師。
彦成實元緒素重念名。與門人洪該等三
百餘人。躬事邀延闡開心論。遂騁垂天之
翼。弘蓋世之功。俯仰應機披圖廣論。名
味之聚縁重之識。卷舒夐古之下。立廢終窮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496 497 498 499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