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續高僧傳 (No. 2060_ 道宣撰 ) in Vol. 50

[First] [Prev+100] [Prev] 471 472 473 474 475 476 477 478 479 480 481 482 483 484 485 48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戲曰。猶留此物尚有意耶。藏曰。身猶未滅
意何由盡。而尚懷靖處託意山林。還居開
善因不履世。時或勅會。乃上啓辭曰。夙昔
顧省心惑不調。欲依佛一語於空閑自
制。而從縁流二十餘載。在乎少壯故可推
斥。今既老病身心倶減。若復退一毫。便不
堪自課。故願言靜處少自營衞。非敢傲世
求名。非欲從閑自誕。是常人近情。懼前
逕之已迫耳。帝手勅喩曰。求空自閑依空
入慧。高蹈養神實是勝樂。不違三乘。亦以
隨喜。惟別之際能無悵然。岐路贈言古人
所重。猶勸法師。行無礙心。大悲爲首方便
利益。隨時用舍不宜頓杜。以隔礙心行菩
薩道無有是處。勅往反頻。仍久之然持操
不改。帝將受菩薩戒勅僧正牒老宿徳望。
時超正略牒法深慧約智藏三人。而帝意在
於智者。仍取之矣。皇太子尤相敬接。將致
北面之禮。肅恭虔往。朱輪徐動鳴笳啓路。
降尊下禮就而謁之。從遵戒範永爲師傅。
又請於寺講大涅槃。親臨幄坐爰命諮質。
朝賢時彦道俗盈堂。法筵之盛未之前聞。又
於北閣更延談論。皆歎曰。陪預勝席未曾
有也。藏任吹虚舟眞行平等。毀譽不動榮
利未干。宴坐空閑毅然山立。雖神寓凝隔
風韻清高。其應物也汲汲然如有不足。可
謂望儼即温。君子之變者矣。自現處巖岫
晦形人世。又於寺外山曲別立頭陀之舍
六所。並是茅茨容膝而已。皇太子聞而遊
覽。各賦詩而返。其後章云。非曰樂逸遊。
意欲識箕潁。藏結心世表。常行懺悔。毎於
六時翹仰靈相。口云。理味深玄淺思斟酌自
抱疑礙。恐乖聖意多僻。因而懇惻詞涙倶
發。嘗宿靈曜寺。夜行暫用心。見有金光照
曜。一室洞明。人問其故。答曰。此中奇妙未可
得言。是旦遘疾至于大漸。帝及儲君中使
相望。四部白黒日夜參候。勅爲建齊手
願文。并繼以醫藥。而天子不整。唯増不
降。臨終詞色詳正。遺言唯在弘法。以普通
三年九月十日卒于寺房。春秋六十有五。
勅葬獨龍之山。赴送盈道同爲建碑。墳所
寺内各一。新安太守蕭機製文。湘東王繹製
銘。太子中庶子陳郡殷鈞爲立墓誌。初藏
常夢見金粟如來入室共談執二塵尾。其
一寶裝。其一者素。留素者與藏。又徴士廬
江何胤。居呉郡虎丘。遇一神僧。捉一函
書云。有人來寄語頃失之。及開函視全
不識其文詞。後訪魏僧云。是大莊嚴論中
間兩紙也。時人咸謂藏之所致。又彭城劉混
之罪當從戮。藏時處後堂。爲帝述四等義。
外奏聞之。帝曰。今爲國事不得道四等
義如何。藏曰。言行乘機也。今機發而不中。
失在何人。四等之擧義非徒設。帝遂捨而不
問。竟以獲免。劉氏終亦不委斯由。其潜濟
益被率多如此。凡講大小品涅槃般若法
華十地金光明成實百論阿毘曇心等。各著
義疏行世
續高僧傳卷第



續高僧傳卷第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義解篇二 正傳二十一 附見一十
  梁大僧正南澗寺沙門釋慧超傳一
梁國師草堂寺智者釋慧約傳二
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釋曇巒傳三
梁蜀郡龍淵寺釋慧韶傳四
*梁會稽嘉祥寺釋慧皎傳五
魏洛陽釋道辯傳六曇永 亡名
魏恒州報徳寺釋道登傳七
梁楊都莊嚴寺釋僧密傳
*梁楊都湘宮寺釋曇准傳九智深
*梁楊都靈基寺釋道超傳十慧安
梁楊都龍光寺釋僧喬傳十一慧生
*梁楊都彭城寺釋慧開傳十二曇儁
*梁楊都建初寺釋明徹傳十三
*梁餘杭西寺釋法開傳十四
*梁楊都瓦官寺釋道宗傳十五法敞
魏洛下廣徳寺釋法貞傳十六僧建 慧聰
道寂
梁益州羅天宮寺釋寶淵傳十七法文
法度
法護
本闕
*梁楊都治城寺釋僧詢傳十八道遂
道摽
本闕
*梁楊都靈根寺釋慧超傳十九*本闕
齊鄴中天平寺釋眞玉傳二十
後梁荊州大僧正釋僧遷傳二十一
釋慧超。姓廉氏。趙郡陽平人。中原喪亂。避
難於鍾離之朝哥縣焉。初生之夕神光照室。
幼而簡靜寡欲。已有成人之符也。八歳出
家。從臨番縣建安寺沙門慧通。通素無業
術立行專樸。超直心祇順奉敬無怠。而外聽
諸講勤精學業。時遇風雨艱辛泥路擁塞。
不以爲辭。嘗寓坐有胡僧。蓋不測之人也。
一見嗟異曰。斯人若不爲五衆之傑。則爲
八州刺史。兼叙神光之瑞。如符契焉。遂廣
採經部。及以數論。並盡其深義。朗若貫
珠。名僧勝集稠人廣坐。紛綸飛伏雍容摸揩。
故早爲皁白挹其高軌。後南遊江左住
南澗寺。僧宗見而善之。受略槃等經。開柘
條緒略通幽致。歴閲衆師多所參渉。偏以
無量壽命家。吏部謝籥毎稱之曰。君子哉若
人也。又善用俳諧。尤能草隷兼習朱許。又
工占相。齊暦告終。梁祚伊始。超現疾新
林情存拯溺。信次之間聲馳日下。尋有別
勅乃授僧正。戒徳内修威儀外潔。凡在緇
侶咸禀成訓。天子給傳詔羊車局足健歩衣
服等供。自聲教所被。五部憲章咸禀風則。
帝以般若之義眞諦所宗。偏令化導故。諮
質鋒起懸辯若流。又經聚徒都治講菩提
心義。論談之暇夜分未寢。忽見大力善神形
甚都麗。既而言曰。當率集同縁。共來飡受。
不言姓字。於此告辭。及就講之辰倏然滿
坐。容貌瓌異莫有識者。竟席便散。其感
迹徴異爲若此也。加以性好山水亟果幽
尋。而翼從之聲聞于數里。山人怪視唯見
超身。射獵之徒莫不自息。天監年中帝請
爲家僧。禮問殊積。初戒典東流。人各傳受。
所見偏執。妙法猶漏。皇明御㝢掇採群經。
圓壇更造文義斯搆。事類因果於此載明。有
詔令超受菩薩戒。恭惟頂禮如法勤修。上
復齋居宣室。夢其勤行戒品。面申讃悦。
時共延美。而超鳴謙蹈禮好靜篤學。從之
遊處未覿慍喜之儀。加以形過八尺腰帶
十圍。雍容高歩當時譽顯。帝又請於惠輪
殿講淨名經。上臨聽覽。未啓莊嚴寺。園
接連南澗。因搆起重房。若鱗相及。飛閣穹
隆高籠雲霧。通碧池以養魚蓮。構青山。以
栖羽族。列植竹果四面成陰。木禽石獸交
横入出。又羅列童侍雅勝王侯。剖決衆情。
一時高望。在位二十餘年。晩以陵谷互遷
世相難恃。因自解免閉房養素。以普通七
年五月十六日。遷神於寺房。行路殞涕學徒
奔赴。凡厥喪事出皆天府。門人追思徳澤
乃爲立碑。湘東王繹。陳郡謝幾卿。各爲製
文倶鐫墓所
釋慧約。字徳素。姓婁。東陽烏場人也。祖世
蝉聯東南冠族。有占其塋墓者云。後世當
有苦行得道者爲帝王師焉。母劉氏夢。長
人擎金像令呑之。又見紫光繞身。因而有
孕。便覺精神爽發思理明悟。及載誕之日。
光香充滿身白如雪。時俗因名爲靈粲。故風
鑒貞簡神志凝靜。撫塵之歳有異凡童。惟聚
沙爲佛塔。疊石爲高座。七歳便求入學。
即誦孝經論語。乃至史傳披文見意。宅南
有果園。隣童競採常以爲患。乃捨己所得
空拳而返。郷土以蠶桑爲業。常懷悲惻。由
是不服縑纊。季父憙畋獵化終不改。常嘆
曰。飛走之類去人甚遠。好生惡死此情何
別。乃絶羶腥。叔父遂避於他里恣行勦戮。
夢赤衣使者。手持矛戟謂曰。汝終日殺生。
菩薩教化又不能止。促來就死。驚覺汗流。
詰旦便毀諸獵具深改前咎。約復至常所
獵處。見麋鹿數十頭。騰倚隨之。若有愧
謝者。所居僻左不嘗見寺。世崇黄老未
聞佛法。而宿習冥感心存離俗。忽値一僧
訪以至教。彼乃擧手東指云。剡中佛事甚
盛。因乃不見。方悟神人。至年十二始遊
于剡。遍禮塔廟肆意山川。遠會素心多究
經典。故東境謠曰。少達妙理婁居士。宋泰
始四年。於上虞東山寺辭親翦落。時年十
七。事南林寺沙門慧靜。靜於宋代僧望之
首。律行總持。爲特進顏延年司空何尚之所
重。又隨靜住剡之梵居寺。服勤就養年踰
一紀。及靜之云亡。盡心喪之禮。服闋之後。
却粒巖栖。餌以松朮。蠲疾延華深有成益。
齊竟陵王作鎭禹穴。聞約風徳雅相嘆屬。
時有釋智秀曇纖慧次等。並名重當鋒同
集王坐。約既後至年夏未隆。王便斂躬盡
敬。衆咸懷不悦之色。王曰。此上人方爲釋
門領袖。豈今日而相待耶。故其少爲貴勝所
崇也如此。齊中書郎汝南周&T058461;爲剡令。欽
服道素側席加禮。於鍾山雷次宗舊館
造草堂寺。亦號山茨。屈知寺任。此寺結宇
山椒疏壤幽岫。雖邑居非遠。而蕭條物外。
既冥賞素誠。便有終焉之託。&T058461;嘆曰。山茨
主清虚滿世。齊太宰文簡公褚淵。太尉
文憲公王儉。佐命一期功高百代。欽風味
道共弘法教。淵嘗請講淨名勝鬘。儉亦請
開法花大品。淵遇疾晝寢見胡僧云。菩薩
當至。尋有道人來者是也。俄而約造焉。遂
豁然病愈。即請受五戒。齊給事中婁幼瑜。少
有學術。約之族祖也。毎見輒趣爲禮。或
問。此乃君族下班。何乃恭耶。瑜曰。菩薩出
世方師於天下。豈老夫敬致而已。時人未
喩此旨。惟王文憲深以爲然。且約孝通冥
感思歸遄返。而二親喪亡。並及臨訣。孺
嬰號不交人世。積時停郷以開慈道。
後還都又住草堂。少傅沈約。隆昌中外任。携
與同行。在郡惟以靜漠自娯。禪誦爲樂。異
香入室猛獸馴階。常入金華山採桔。或停
赤松澗遊止。時逢宿火乍屬神光。程異不
思故略其事。有道士丁徳靜。於館暴亡。傳
云。山精所弊。乃要大治祭酒居之。妖猶
充斥。長山令徐伯超立議。請約移居曾未
浹旬。而神魅弭息。後晝臥見二青衣女子。
從澗水出禮悔云。夙障深重墮此水精。晝
夜煩惱。即求授戒。自爾災怪永絶。及沈侯
罷郡。相携出都。還住本寺。恭事勤肅禮敬
彌隆。文章往復相繼晷漏。以沈詞藻之盛
秀出當時。臨官莅職。必同居府舍。率意往
來。嘗以朱門蓬戸爲隔。齊建武中謂
沈曰。貧道昔爲王褚二公供養。遂居令僕
之省。檀越爲之當復入地矣。天監元年沈
爲尚書僕射。啓勅請入省住。十一年臨丹
陽尹。無何而歎。有憂生之嗟。報曰。檀越福
報已盡。貧道未得滅度詞旨悽然。俄而沈
殞。故其預契未然皆此類也。既而留心方
等研精九部。皆蘊匱胸襟陶鎣懷抱。顯説
弘通當仁不讓。劬勞汲引隆益群品。皇帝
斷彫文璞。信無爲道發菩提心。搆重雲
殿。以戒業精微功徳淵廣。既爲萬善之本。實
亦衆行所先。譬巨海百川之長。若須彌群山
之最。三果四向縁此以成。十力三明因茲而
立。帝乃博採經教撰立戒品。條草畢擧儀
式具陳。制造圓壇用明果極。以爲道資人
弘理無虚授。事藉躬親民信乃立。且帝皇
師臣大聖師友。遂古以來斯道無墜。農軒
周孔憲章仁義。況理越天人之外。義超名
器之表。以約徳高人世道被幽冥。允膺闍
梨之尊。屬當智者之號。逡巡退讓情在固
執。慇懃勸請辭不獲命。天監十一年始勅引
見。事協心期道存目撃。自爾去來禁省禮
供優給。至十八年己亥四月八日。天子發
弘誓心受菩薩戒。乃幸等覺殿。降彫玉
輦。屈萬乘之尊。申在三之敬。暫屏袞服
恭受田衣。宣度淨儀曲躬誠肅。于時日月
貞華天地融朗。大赦天下率土同慶。自是
入見別施漆榻。上先作禮然後就坐。皇儲
以下爰至王姫。道俗士庶咸希度脱。弟子
籍者凡四萬八千人。嘗授戒時有一乾
鵲。歴階而昇。状若飡受。至説戒畢然後飛
騰。又嘗述戒。有二孔雀驅斥不去。勅乃聽
上。徐行至壇俛頸聽法。上曰。此鳥必欲
滅度別受餘果。矜其至誠更爲説法。後數
日二鳥無何同化。又初授戒。夜夢從草堂
寺以綿罽席路。直至臺門。自坐禪床。去
地數丈。天人圍遶爲衆説法。以事而詳。等
黄帝之夢往華胥。同目連之神登兜率。至
人行止孰能議之。而愛悦閑靜祥華虚
室。寺側依棲咸生慈道。故使麕&T064779;群於兕
虎。鳧鶩狎於鷹鸇。飛走騰伏自相馴擾。非
夫仁澤潜化。孰能如此者乎。後靜居閑室
忽有野媼。齎書數卷置經案上。無言而出。
并持異樹自植於庭云。青庭樹也。約曰。此
書美也不我俟看。如其惡也亦不勞視經
七日又見一叟。請書而退。此樹葉緑花紅扶
疏尚在。又感異鳥。身赤尾長形如翡翠。相
隨棲息出入樹間。中大通四年夢見舊宅。白
壁朱門赫然壯麗。仍發願造寺。詔乃號爲
本生焉。大同一年又勅。改所居竹山里。
爲智者里。縉雲舊壤傳芳圖諜。山川靈異
擅奇函夏。福地仙郷此焉攸立。而約飯餌
松朮三十餘年。布艾爲衣過七十載。鳴謙
立操擅望當時。乃以大同元年八月。使人
伐門外樹枝曰。輿駕當來勿令妨路。人
未之測。至九月六日現疾。北首右脇而臥。
神識恬愉了無痛惱。謂弟子曰。我夢四部
大衆幡花羅列空中迎我凌雲而去。福報
當訖。至十六日勅遣舍人徐儼參疾。答云。
今夜當去。至五更二唱異香滿室左右肅
然。乃曰。夫生有死自然恒數。勤修念慧勿
起亂想。言畢合掌便入涅槃。春秋八十有
四。六十三夏。天子臨訣悲慟。僚宰輟聽覽
者二旬有一。其月二十九日。於獨龍山寶誌
墓左&T007043;之。初約臥疾。見一老公執錫來
入。及遷化日。諸僧咸卜寺之東巖。帝乃改
葬獨龍。抑其前見之叟。則誌公相迎者乎。又
臨終夜所乘青牛忽然鳴吼涙下交流。至葬
日勅使牽從部伍發寺至山。吼涙不息。又
建塔之始。白鶴一雙繞墳鳴涙聲其哀婉。
葬後三日欻然永逝。下勅竪碑墓左。詔王
筠爲文。
釋曇鸞。或爲巒。未詳其氏。雁門人。家近
五臺山。神迹靈怪逸于民聽。時未志學。便
往尋焉備覿遺蹤。心神歡悦便即出家。内外
經籍具陶文理。而於四論佛性彌所窮研。
讀大集經。恨其詞義深密難以開悟。因而
注解。文言過半便感氣疾。權停筆功周行
醫療。行至汾川秦陵故墟。入城東門上望
宵。忽見天門洞開。六欲階位上下重複
歴然齊覩。由斯疾瘉。欲繼前作。顧而言
曰。命惟危脆不定其常。本草諸經具明正
治。長年神仙往往間出。心願所指修習斯
法。果剋既已方崇佛教不亦善乎。承江南
陶隱居者方術所歸。廣博弘贍海内宗重。遂
往從之。既達梁朝。時大通中也。乃通名云。
北國虜僧曇鸞故來奉謁。時所司疑爲細作。
推勘無有異詞。以事奏聞。帝曰斯非覘國
者。可引入重雲殿。仍從千迷道。帝先於殿
隅却坐繩床。衣以袈裟覆以納帽。鸞至殿
前顧望無承對者。見有施張高座上安
几拂正在殿中傍無餘座。徑往昇之竪
佛性義。三命帝曰。大檀越。佛性義深。略已
標叙。有疑賜問。帝却納帽便以數關往復。
因曰。今日向晩明須相見。鸞從座下仍前
直出。詰曲重沓二十餘門。一無錯誤。帝極
嘆訝曰。此千迷道。從來舊侍往還疑阻。如
何一度遂乃無迷。明旦引入太極殿。帝降
階禮接。問所由來。鸞曰。欲學佛法限年
命促減。故來遠造陶隱居求諸仙術。帝曰。
此傲世遁隱者。比屡徴不就任往造之。鸞
尋致書通問。陶乃答曰。去月耳聞音聲。茲
辰眼受文字。將由頂禮歳積。故使應眞
來儀。正爾整拂藤蒲具陳花水。端襟斂思
竚耹警錫也。及屆山所接對欣然。便以仙
經十卷。用酬遠意。還至浙江。有鮑郎子神
者。一鼓涌浪七日便止。正値波初無由得
度。鸞便往廟所以情祈告。必如所請當
爲起廟。須臾神即見形。状如二十。來告鸞
曰。若欲度者明旦當得。願不食言。及至
明晨濤猶鼓怒。纔入船裏帖然安靜。依期
達帝具述由縁。有勅爲江神更起靈廟。因
即辭還魏境。欲往名山依方修治。行至洛
下。逢中國三藏菩提留支。鸞往啓曰。佛法中
頗有長生不死法勝此土仙經者乎。留支
唾地曰。是何言歟。非相比也。此方何處有
生法。縱得長年少時不死。終更輪迴三
有耳。即以觀經授之曰。此大仙方。依之修
行當得解脱生死。鸞尋頂受。所齎仙方並
焚之。自行化他流靡弘廣。魏主重之號
爲神鸞焉。下勅令住并州大寺。晩復移
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時往介山之陰。聚
徒蒸業。今號鸞公巖是也。以魏興和四年。
因疾卒于平遙山寺。春秋六十有七。臨至
終日。幡花幢蓋高映院宇。香氣&MT01288;勃音聲
繁鬧。預登寺者並同矚之。以事上聞。勅乃
葬于汾西泰陵文谷。營建㙛塔并爲立碑。
今並存焉。然鸞神宇高遠機變無方。言晤不
思動與事會。調心練氣對病識縁。名滿魏
都。用爲方軌。因出調氣論。又著作王邵。隨
文注之。又撰禮淨土十二偈。續龍樹偈後。
又撰安樂集兩卷等。廣流於世。仍自號爲
有魏玄簡大士云
釋慧韶。姓陳氏。本頴川太丘之後。避亂居于
丹陽之田里焉。性恬虚寡嗜慾。沈毅少言。
童幼早孤依兄而長。悌友之至聞於閭閻。
十二厭世出家。具戒便遊京楊。聽莊嚴旻
公講釋成論。纔得兩遍記注略盡。謂同學
慧峯曰。吾沐道日少便知旨趣。斯何故耶。
將非所聞義淺。爲是善教使然乎。乃試聽
開善藏法師講。遂覺理與言玄。便盡心鑚
仰。當夕感夢。往開善寺採得李子數斛。撮
欲噉之先得枝葉。覺而悟曰。吾正應從學
必踐深極矣。尋爾藏公遷化。有龍光寺綽
公繼踵傳業。便迴聽焉。既闕論本制不許
住。惟有一帔又屬嚴冬。便撤之用充寫
論。忍寒連噤。方得預聽文義。兼善獨見之
明卓高衆表。辯滅諦爲本有。用麁細而
折心。時以爲穿鑿有神思也。梁武陵王出
鎭庸蜀。聞彼多參義學。必須碩解弘望。方
開宣。衆議薦擧皆不合意。王曰。憶往年
法集有傖僧韶法師者。乃堪此選耳。若得
同行。想能振起邊服。便邀之至蜀。於諸
寺講論開道如川流。當於龍淵寺披講將
訖。靜坐房中感見一神。青衣帢服致敬曰。
願法師常在此弘法。當相擁衞。言訖而隱。
遂接席數遍。清悟繁結。昔在楊都嘗苦氣
疾。綴慮恒動。及至蜀講衆病皆除。識者
以爲寺神之所護矣。于時成都法席恒並置
三四。法鼓齊振競敞玄門。而韶聽徒濟濟莫
斯爲盛。又率諸聽侶。諷誦涅槃大品。人各
一卷合而成部。年恒數集倫次誦之。如有
謬忘及講聽眠失者。皆代受罰。對衆謝曰。斯
則訓導不明耳。故身令奬物。其勤至若此。
武陵布政於蜀。毎述大乘及三藏等論。沙門
寶彖保該智空等。並後進峯岫。參預撰集。勒
卷既成。王賜錢十萬。即於龍淵寺分贍學
徒。頻教令掌僧都。苦辭不受。性不乘騎。
雖貴勝請講逢値泥雨。輒自策杖戴笠。履
芒屩而赴會焉。少而齋潔不渉珍羞。後遇
時患藥雜䐗脂。拒而不服。非時漿飮故絶
生常。候病者仰觀。顏色怡悦禮誦不替。當
似微差。乃告曰。吾今無處不痛。如壞車行
路常欲摧折。但自強耳。恨所營尊像未就。
吾將去矣。遺屬道俗憑爲莊嚴。便洗浴剃
髮剪爪禮拜嗽口。坐于龍淵寺摩訶堂
中。奄然而卒。春秋五十有四。即天監七年七
月三日也。時成都民應始豐者。因病氣絶而
心上温。五日方醒云。被攝至閻王所。聞處
分云。迎韶法師。須臾便至。王下殿合掌頂
禮更無言説。惟畫文書作大政之字。韶便
出外。坐於曠路樹下。見一少童以漆柳
箕擎生袈裟令韶著之。有數十僧來迎。豐
惟識智慈二禪師。幡花列道騰飛而去。又
終夕有安浦寺尼。久病悶絶。及後醒
云。送韶法師及五百僧。登七寶梯。到天宮
殿講堂中。其地如水精。床席華整。亦有麈
尾几案。蓮華滿地。韶就座談説。少時便起。
送別者。令歸。其生滅冥祥感見類此
釋慧皎。未詳氏族。會稽上虞人。學通内外
博訓經律。住嘉祥寺。春夏弘法秋冬著述。
撰涅槃義疏十卷及梵網經疏行世。又以
唱公所撰名僧頗多浮沈。因遂開例成廣。
著高僧傳一十四卷。其序略云。前之作者。或
嫌以繁廣刪減其事。而抗迹之奇多所遺
削。謂出家之士處國賓王。不應勵然自遠
高蹈獨絶尋辭榮棄愛本以異俗爲賢。若
此而不論竟何所紀。又云。自前代所撰。多
曰名僧。然名者本實之賓也。若實行潜光。
則高而不名。若寡徳適時。則名而不高。名
而不高本非所紀。高而不名則備今録。故
省名音代以高字。傳成通國傳之。實爲龜
鏡。文義明約即世崇重。後不知所終。江表
多有裴子野高僧傳一帙十卷。文極省約未
極通鑒。故其差少
釋道辯。姓田氏。范陽人。有別記云。著納擎
錫入於母胎。因而生焉。天性踈朗才術高
世。雖曰耳聾。及對孝文不爽帝旨。由是
榮觀顯美遠近欽茲。剖定邪正開釋封滯。
是所長也。初住北臺後隨南遷道光河洛。
魏國有經。號大法尊王。八十餘卷。盛行於
世。辯執讀知僞。集而焚之。將欲廣注衆經
用通釋典。筆置聽架鳥遂銜飛。見此異徴
便寢斯作。但注維摩勝鬘金剛般若。小乘義
章六卷大乘義五十章及申玄照等行世。有
弟子曇永亡名二人。永潜遁自守隱黄龍山。
撰捜神論。隱士儀式。名文筆雄健負才傲
俗。辯杖之而徙於黄龍。初無恨想而晨夕
遙禮云
釋道登。姓東莞人聰警異倫殊有信力。
聞徐州有僧藥者雅明經論。挾策從之研
綜涅槃法花勝鬘。後從僧淵學究成論。年
造知命譽動魏都。北土宗之。累信徴請。登
問同學法度曰。此請可乎。度曰。此國道學
如林師匠百數。何世無行藏。何時無通塞。
十方含靈皆應度脱。何容盡期。南國相勸行
矣。如慧遠拂衣廬阜。曇諦絶迹昆山。彭城
劉遺民辭事就閑。斯並自是一方。何必盡
命虚想巖穴遠追巣許。縱復如此終不離
小乘之機。豈欲使人在我先道不益世者
哉。隨方適化爲物津梁不亦快乎。登即受
請度亦隨行。及到洛陽君臣僧尼莫不賓
禮。魏主邀登昆季策授榮爵。以其本姓不
華。改*苪爲耐。講説之盛四時不輟。未趣
恒岳以息浮競。學侶追隨相仍山舍不免
談授。遂終于報徳寺焉。春秋八十有五。即
魏景明年也
釋僧密。未詳氏族。樂安人。曾未勝衣便
從翦落。幼而易悟情解過人。年至十六學
友如林。更相開導有聞郷黨。將欲廣
視聽。師弗之許也。因爾潜遁。出寺從道明
沙門受業。一二年中聲華負海。秦始之
初。濟江住莊嚴寺。器望凝練風儀峻雅。五
衆宗推七貴敬異。深沈詳正。不以利害嬰
心。雖復同居衆内。未有測其量者。時人
以方法汰。頗謂確言。累居南面。徒衆甚
盛。無經不講。專以成實繕奇負氣。高論
少所推下。下才在事未能賞重。潜相讒構
於竟陵王。密不叙濁清。任其書罪。乃啓
准南。學士隨者三十餘人。相仍講化。天
監四年卒于江北。春秋七十三矣
釋曇准。姓弘。魏郡陽陰人。住昌樂王寺。出
家從智誕法師受業。鑚研之勤衆皆弗及。
處靜味道。無風塵之志。善涅槃法華。聞諸
伊洛。閑居遊思不交世務。承齊竟陵王廣
延勝道盛興講説。遂南度止湘宮寺。處處
採聽隨席談論。雖逢塗阻未曾告勞。次
公嘆曰。此北道人。非直美容止善言笑。烈
亮恢廓雅有器度。至於言論深有情致。齊
臨川王蕭映。長沙王蕭晃。厚相欽禮。廬江
點彭城劉离。並到房接足伸其戒誥。
講揚相繼成其業者二百餘人。以天監十四
年卒。春秋七十有七。時寺復有智深比丘。
聰慧博識經論有功。天子王侯多所賓接。
性好直言無所推屑。毎商略撿洗物
有平。由是坎&MT01110;弘宣阻少
釋道超。姓陸。呉郡呉人。呉丞相敬風之六世
也。祖昭尚書金部。父遵散騎侍郎。超少以勤
篤知名。與同縣慧安早投莫逆。倶遊上
京共契請業。時旻法師住靈基寺。値旻東
講。因共聽沙門法珍成論。至滅諦初聞三
心滅無先後。超曰。斯之言悟非吾師也。
見旻解冠一方海内諮仰。輟寢忘味以夜
繼晝。但性偏躁鋭不顧功少。願望已多。毎
打髀嘆曰。爲爾漠漠生肇笑人。又聞龍光
寺僧整始就講説。彌復勇歎曰。乃可無七
尺。何事在於人後。惆悵疚心累日廢業。因
自懺悔求諸佛菩薩。乞加威神令其慧悟
如僧旻也。事在旻傳。遂勤劬苦至。有頃洞
澈終日熙怡獨語獨笑。毎言無價寶珠我今
已得。雍容高歩負氣陵俗。白黒改觀名
當時。及至講説解析疑伏毎無遺隱。若
復爲賓雅伏意氣求相撃杭。若遇機臨無
不應躡。同寺僧道賁。年齒小大。亦微向學
方。而性多怠惰未能剋己。横相陵罵。超
亦眄衡嘯嗷。未之數也。他日賁曰。我之與
郷誰相優劣。超曰。若論年臘請以相寄。胸
臆之量未論先後。時爲直言。自超處獨房
屏絶賓倖。内外墳典常擁膝前而手不釋
卷。加以塵埃滿屋蟋蟀鳴壁。中書郎呉郡
張率謂曰。虫鳴聒耳。塵土埋膝。安能對此
而無忤耶。答曰。時聞此聲足代簫管。塵
隨風來我未暇掃。致忤名賓爲愧多矣。
時人高其放達。年三十六以天監初卒。有
慧安道人住湘宮寺。探玄析奧甚有精理。
年三十二卒于住寺。時以盛年倶卒。楊輦同

釋僧喬。姓華氏。呉興東遷人。出家住龍光
寺。聞僧旻説。前修立義有諸同異。則忘寢
息志欲禀受。又聽其語論轉捷。則撫掌累
嘆思與偕也。隆昌之世法筵轉少。仍與同
寺僧整寶淵慧濟慧紹等。請旻移住。於是終
晨竟夜一心諮求。布被禦冬單蒋藉體。饘粥
糊口茹菜充飢。而未曾以貧寒變節。但自
勤勵維日不足。研精奧粹理悟深明。三四
年間經論通達。後旻還莊嚴。龍光慧生問
曰。諸少相携並得成器。其間勝負可得聞
耶。旻曰。喬公儒雅清虚履今用古。卷舒文
義優遊教理。鉤深致遠善能讎校。廉而未
講莫與爭先。此乃遺法之所寄也。整公精
勤經論博綜有叙。同其業者重其情性。
淵公不無神明。而心性偏激亟違禮度。久
從異集。無以測其多少。濟公神識清審。經
素有功論文未熟。由其體羸不堪辛苦故
耳。且於義理足以明道。志行足以厲俗。
紹公情性和理篤有志行。貧而有累學不
得恒。向無妨礙。不患不成美器。自喬學
之成也。不修世務不附名聞。閉門靜處
坐無雜客。澄懷潜悟獨得而已。年三十六天
監初卒。生本任湘州。學明經數頻御法
座。少秉高操。慕安汰之風規。而弊衣蔬食
終身不改。美風姿善草隷。整住襄陽
遊夏首。道化大行。濟番禺人。未還嶺表
徳被南越。文義風宣有廣被焉。並天監中

釋慧開。姓袁氏。呉郡海鹽人。初出家爲宣武
寺寵公弟子。仍從學阿毘曇及成實論。建武
之中遊學上京住道林寺。歴聽藏旻二公
經論。後移住彭城。學無時習經耳不忘。多
從酒謔博奕自娯。而値造次之機。闕無對
辯。人間席上訥其詞也。後忽割略前習專
攻名教。處衆演散咸慶新聞。及至解名
析理。應變無窮。雖逢勍敵巧談。罕有折
其角者。講席基連學人影赴。遂使名稱普
聞衆所知識。陳郡謝惠。雅相欽賞。出守豫
章。迎請講説厚加嚫遺。還未達都分散已
盡。彭城劉業。出守。晋安。知居處屡空餉錢
一萬。即贍寒餒不終一日。開立性虚蕩不
貲財。皆此之類也。而情在疎率不事
形儀。衣裳塵滓未曾擧意洗濯。周旋有
不耐者。皆代其解澣。寒則披絮待成。夏則
隱席至燥。以天監六年卒。春秋三十有九。
同寺有曇儁者。以遊學顯名。通貫衆經
兼勤禮誦。風素一概寒暑彌盛。侍中王慈昆
季。司徒長史江革友于。並與之朋遊焉
釋明徹。姓夏。呉郡錢唐人。六歳喪父。仍願
出家。住上虞王園寺。學無師友從心自斷。
毎見勝事。未曾不留心諦視。遇客讀釋
道安傳云。聞安少孤爲外兄所養。便歔欷
嗚咽。良久乃止。他日借傳究尋。見安弘法
之美。因撫膝嘆曰。人生居世。復那可不爾
乎。自是專務道學功不棄日。嘗與同學
數輩住師後房。房本朽故。忽遭飄風吹屋。
欹斜欲倒。師行不在。無物支持。衆人皆走。
徹習業如故。會稽孔廣聞之嘆曰。孺子風
素殊佳。當成名器。時倫因事推伏。馳名
東越。齊永明十年。竟陵王請沙門僧祐。三呉
講律。中塗相遇。雖則年齒懸殊。情同莫逆。
徹因從祐受學十誦。隨出楊都住建初寺。
自謂律爲繩墨憲章儀體。仍遍研四部校
其興廢。當時律辯莫有能折。建武之中移
業經論。歴採衆師備嘗深義。以旻法師標
正經論妙會機神。譚思通微易鉤深奧。
乃從其成業。齊太傅蕭頴深相欽屬。及領
荊州携遊七澤。請於内第開講淨名。毎日
諸經文句。既是應機所説。或有委曲深微。
或復但拘名字先來英舊人各厝情。謬當
今日望此玄宗。遠無髣髴深懷愧惻。
咸重其謙退。及蕭氏將薨。贈別塵尾軟几。
徹以遺命所留。憑撫以盡其壽。天監之初
始返都邑。又從旻受業。少長祈請常爲覆
述。究博深文洞明奧旨。盤根交結了無遺
滯。遠樹名聞徴屈重疊。乍經乍論四時不
輟。聽受之衆不遠雲集。武帝欽待不次長
名進于内殿。家僧資給歳序無爽。帝以律
萬行條章富博。願撮取簡要以類
相從。天監末年勅入華林園。於寶雲僧省。
專功抄撰。辭不獲免。毎侍御筵對揚奧密。
皇儲賞接特加恒禮。故使二宮周供寒暑優
洽。當時名輩並蒙殊致。未有恩渥如此之
隆。以其鳩聚將成。忽遘疾沈積。於壽光殿
移還本寺。天子親自怡色温言躬臨慰喩。知
當不振退而流涕。中使參候晨宵不絶。
徹自惟將卒奉啓告辭。皇心載軫於萬壽殿。
時内外樞揆一時慟絶。以呈徹表故也。其
文曰。因果深明倚伏何逭。明徹雖復愚短。
忝窺至籍。將謝之間豈復遺悋。但知恩知
慶。輒欲言之。明徹本出東荒賤民而已。微
有善識得厠釋門。契闊少年綢繆玄覺。
雖未能體道。微得善性。運來不輟。遇會
昌時。遂親奉御筵。提携法席。且仁且訓備
沐恩奬。恒願舒慕丹誠奉揚慈化。豈意報
窮便歸塵土。仰戀聖世何可而言。特願陛
下永劫永住益蔭無涯。具足莊嚴道場訓物。
天垂海外同爲淨土。勝果遐流雍容遠集。明
徹以奉値之慶論道之善。脱億代還生猶冀
奉覲。惟生惟死倶希濟拔。臨盡之間忽忽
如夢。雖欲申心心何肯盡。不勝悲哀之
誠。謹遣表以聞。勅答省疏増其憂耿。人誰
不病。何以遽終過甚。法師至性堅明道行純
備。往來淨土去留安養。方除四魔理無五
畏。唯應正念諸佛不捨大願與般若相
應。直至種智發菩提心。彼我相攝方結來
縁。敬如所及。菩薩行業非千百年。善思至
理勿起亂想。覽筆悽懣不復多云。帝因
於寺爲設三百僧會。令徹懺悔。自運神筆
製懺願文。事竟遂卒寺房。即普通三年十二
月七日也。窆于定林寺之舊墓。勅給東園祕
器。凶事所資隨由備辯。主者監護有崇敬

釋法開。姓兪。呉興餘杭人。稚年出家住北倉
寺。爲曇貞弟子。貞清素澄嚴殊有解行。開
少聰敏家業貧窶。身服不充食噉麁澁。同學
僧流曇誕。家有盈財。服翫奢麗。並從貞受
業。屡有年勞。及鉤深造微。未有逮開者
也。而流誕自恃優饒甚相輕忽。開懷快然
遂負帙。西遊住禪岡寺。仍從柔次二公學
成實論。衣不蔽形食趣支命。而不避寒風
暑雨。以晝係夜。歴業既優精解無礙。終日
遊談未嘗暫息。心性躁鋭無敵不攻。有
時竊發潜登以掩不備。當其鋒者罕不結
舌。由是顯名。吏部尚書瑯瑘王峻。永嘉太
守呉興丘墀。皆揖敬推賞願永勗誡。後還
餘杭止于西寺。先相陵駕之者望風飮氣。
永相隱避以至于死。開因爾講筵相接道俗
嘆服。沙門智藏。後遊禹穴講化成論。開往
觀之。鯁難累日賓僚飡悦。藏曰。開法師語論
已多自可去矣。吾欲入文。開曰。釋迦説法
多寶踊現。法師指南命衆而遣客何耶。藏
有慚色。以普通四年卒。春秋六十五矣」
釋道宗。未知氏族。荊州江陵人。早年離俗
住瓦官寺。情性眞直不務馳競。耳不妄屬
口不狂言。修身潔己動靜有度。歴學經
論了無常師。終日寢處卷軸而已。清談高
論聽者忘疲。衣裳麁弊飮食疎儉。遭値年飢
入里不給。南遊嶺表其道大行。以死自誓
誘化不息。年五十餘卒於彼土。復有法敝。
住延賢寺。少研經數長多講説。齊末藏儉。
固窮守操清貧。馳務不競貪積。天監初。西
遊陸海東歸全楚。弘宣有功焉
釋法貞。不測氏族。渤海東光人。九歳出家。
俊秀之聲不齊凡類。住魏洛下之居廣徳
寺。爲沙門道記弟子。年十一通誦法華。意
所不解隨迷造問。記謂曰。後來總持者。其
在爾乎。及至年長善成實論深得其趣。
備講之業卓犖標奇。在於伊洛無所推
下。與僧建齊名。時人目建爲文句無前。
目貞爲入微獨歩。貞乃與建爲義會之友。
道俗斯附聽衆千人。隨得嚫施造像千躯
分布供養。魏清河王元懌。汝南王元悦。並折
腰頂禮諮奉戒訓。會魏徳衰陵女人居上。
毀論日興猜忌逾積。嫉徳過常難免今世。
貞謂建曰。大梁正朝禮義之國。又有菩薩
應行風教宣流道法。相與去乎。今年過六
十。朝聞夕死吾無恨矣。建曰。時不可失。
亦先有此懷。以梁普通二年相率南邁。貞
爲追騎所及禍滅其身。春秋六十一矣。僧
建清河人。沙彌之時慧俊出類。及長成人
好談名理。與慧聰道寂法貞等。同師道記。
少長相携窮研數論。遂明五聚解冠一方。
常日講衆恒溢千人。碩學通方悦其新致。
造筵談賞以繼晝夜。雖乃志誨成人。而
入里施化。魏高陽王元邕。亟相延請累宵言
散。用袪鄙悋。或清晨嘉會一無逮者。輒云深
恨不同其叙。故聞風傾渇者。遙服法味矣。
後南遊帝室。達于江陰住何園寺。武帝好
論義旨勅集學僧。於樂受殿以次立義。
毎於寺講。成濟後業有逾於前。慧聰立心
閑豫解行遠聞。道寂博習多通雅傳師業。
並終于魏土
釋寶淵。姓陳。巴西閬中人也。年二十三。於
成都出家。居羅天宮寺。欲學成實論爲弘
通之主。州郷術淺不愜憑懷。齊建武元年
下都住龍光寺。從僧旻法師禀受五聚。經
渉數載義頗染神。旻曰。此君任性俊警智
慮過人。但恨忽不倫動靜險躁。若値通
人優接。當成一世名士。若不遇時不得
其死。必當損辱大法矣。淵酷好蒲撲使酒
挾氣。終日狼𤠤無所推下。旻累諫曉喩
返以爲讎。因爾改塗。復從智藏採聽先
業。自建講筵貨財周贍。勇勵辛勤有倍
恒日。毎言。大丈夫當使人侍我。何能久侍
人。乃廣寫義疏。貴市王征南尚書緘封
一簏有意西歸。同寺慧濟謔之曰。昔謝氏
青箱不至不得作文章。今卿白麈未來判
無講理。淵曰。殊不然。此乃打狗杖耳。因帶
挾西返。還住舊寺。標定義府。道俗懷欽。
於是論筵頻建。聽衆數百。自重名行少賓
知己。沙門智訓。遊學京華數論通敏。同還
本壤投分與交。淵弗許也。後寺庫犯官。淵
自恃名高一州。爲物所讓。以身代當。強悍
不弭。至於事成知當必敗。因爾出郭。於
路以刃自刎。時年六十一矣。即普通七年也。
彭門爾時復有法文法度法護道興等。並
以廣學達名。文貞廉好尚雅有風采。度
通解大乘方嚴有則。護剛直履信不交世
務。興秉素懷正好仁奉義。並下都住寺不
墜學宗。爲諸雄辯所見推仰
釋僧詢。姓明。太子中庶山賓之兄子也。年
始入禮。嘗聽山賓共客談論。追領往復了
無漏失賓撫其首曰。今使吾門不墜者。其
在爾乎。父奉伯篤信大法。知其聰俊可期
神幽冥長濟愛海。年十二勅令出家。爲奉
誠寺僧辯律師弟子。辯性廉直戒品氷嚴。好
仁履信精進勇勵。常講十誦。詢後住治城
寺。持操高尚勤辛好學。從光宅寺法雲諮
禀經論。散處伽藍不營雜事。當時名徳皆
稱善焉。歴耳不忘經目必憶。常能覆述有
如瓶瀉。時人嘉其清辨。白黒重其無倦。
凡所聽聞悉爲注記。雖無大才而彌綸深
極。同學門友莫不傳寫。以天監十六年卒。
春秋三十有五。時復有道遂道標。同海陵人
並從法雲受業。經論洽聞博綜有序
惠超。姓王。太原人。永嘉之亂寓居襄陽。
七歳出家住檀溪寺。爲*惠景弟子。景清
平簡雅有器局。普通之初總州僧正。以節
儉聞之。超幼而清悟。容止詳美進趣合度。
事景一年。以衆大諠雜乞移禪房依止僧
崇禪師習學定業。年十二又從同寺僧
學通三玄。永明中。竟陵王請智秀法師。與
諸學士隨方講授西至樊鄧。超因馮受學。
同時合席皆共服其領會。隨秀還都住靈
根寺。仍從法常乞受具足。誦戒不盈二日。
聽律未周兩遍。皆識文知義鏡其纖密。
禀承師訓無相忝也。及師亡後。又從智
藏採習經論。藏曰。此子秀發當成美器。藏
之出處多與同遊。備通諸部名動京邑。後
從慧集飡聽毘尼。裁得數遍。集乃嘆曰。
不謂始學已氷寒於水矣。後還郷定省合
境懷之。武帝勅還爲壽光學士。又勅與
寺僧伽婆羅傳譯阿育王經。使超筆受。以
爲十卷。而晦徳進人不專矜伐。故有要請
多推舊徳。藏後使其代講讓不肯當。或
逢群賢博論。未曾不預辯通塞。及抗撃
前敵。知理將窮而必下。或遇機隙便亦應
躡而默。然斯亦禀識同所不安。而超能謙
降若此。衣食趣濟榮貴未邀襆無資蓄。安
成康王蕭雅秀。欽敬戒徳。出蕃要請相携
於鎭。講發風被遠近服歎。康王薨後。呉平侯
蕭昺遊夏口。復屈倶行。法筵又鋪。學者稱
詠。還都續講聽侶相趍。二百餘僧四時習
業。於普通七年卒。時年五十有二
釋眞玉。姓董氏。青州益都人。生而無目。其母
哀其。及年至七歳。教彈琵琶。以爲窮乏
之計。而天情俊悟聆察若經。不盈旬日便
洞音曲。後郷邑大集盛興齋講。母携玉赴
會。一聞欣領曰。若恒預聽終作法師。不憂
餒矣。母聞之欲成斯大業也。乃棄其
家務。專將赴講。無問風雨艱關。必期相續。
玉包略詞旨氣攝當鋒。年將壯室振名
海岱。後遭母憂捨法還家。廬於墓側。哀毀
過禮茹菜奉齋。伏塊持操三年野宿。郷黨
重之。後服闋附道修整前業。覽卷便講無
所疑滯。預聞徒侶相次歸焉。齊天保年中文
宣皇帝盛弘講席。海内髦彦咸聚天平。於
時義學星羅跨轢相架。玉獨標稱首登座談
叙。罔不歸宗。盡諦窮神煥然開發。耆年前
達稽首崇仰。遂使道俗奔隨酌衢罇而不
竭矣。一曾往復者別經十年。聞聲即憶其
名義。斯總持之功莫與尚也。常徒學士幾百
千人。耳對行往了知心性。誡勗之勤彌隆
餘哲。生來結誓願終安養。常令侍者讀經。
玉必跪坐合掌而聽。忽聞東方有淨蓮華佛
國莊嚴世界與彼不殊。乃深惟曰。諸佛淨
土豈限方隅。人竝西奔一無東慕。用此執
心難成迴向。便願生蓮華佛國。曉夕勤到
誓不久留。身無疹瘵便行後事。授諸弟
子。衣服几杖麈尾如意。分部遺誥各有差降。
衆初不悟之也。並共驚之。玉曰。願與運
世非可樂。汝等助念蓮華佛。令我得至彼
岸也。布薩之後。便臥疾於鄴城北王家。神
氣無昧聲相如常。動京大徳並就問疾。午
後忽見煙雲相糺從東而來。異香纒遶充塞
庭宇。空中出聲有如讃唄之響。清亮宛然。
當爾之時足漸向冷口猶誦念。少時而卒。
卒後十日香氣乃絶。大衆哀仰如臨雙樹。
玉氏昆季倶制縗絰。與諸門人收其屍
而葬焉
後梁荊大僧正釋僧遷傳二十一
釋僧遷。姓嚴。呉郡呉人。孝敬夙彰。侍中*玉
錫見而異焉。一面定交。師事鍾山靈曜道則
法師則亦權行外彰深相推重。後遊談講肆。
縱辯天垂曾難招提慧琰禪品義。精思間出
中座嗟揚。招提因改舊致。更新章句。梁高
有勅。善言殿義集登即鋭辯如流。帝有
嘉之。仍降家僧之禮。帝制勝鬘義疏。班壽
光殿。諸僧咸懷自恧。遷深窮理窟。特詔
敷述。皇儲尚書令何敬容。以並請論撃。道俗
欣洽時論題之。中興荊鄴。正位僧端。職任
基月道風飈擧。恂恂七衆不齊而成。昔晋
氏始置僧司。迄茲四代。求之備業罕有斯
焉。自後探索幽求。經誥盤結皆鍼盲起廢。
怡然從政。以天監十二年四月十七日。
移神大寶精舍。春秋七十有九。二十日葬於
淩之中華北山。初年少孝禀自然。家貧
親老珍養或闕。後名徳既立。供嚫腴旨進
饋益陳。及處艱憂毀幾致滅。年方弱冠便
誦法華數溢六千。坐而若寐親見普賢。香
光照燭仍降摩頂。書而不傳。大漸惟幾。方
陳同志。凡講涅槃大品十八部經各數十
遍。皆製義疏流于後學。等觀即梁明帝之
法名也。自云。北面歸依時移三紀。權經
問道十有三年。終識苦空功由善導。況乎
福田五世師資兩葉。仁既厚矣義寔深焉。遂
刋碑墳隴。述徳如左
續高僧傳卷第







續高僧傳卷第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義解篇三正紀十 附見
  陳楊都宣武寺釋洪偃傳一
陳楊都興皇寺釋法朗傳二
*陳楊都不禪衆寺釋慧勇傳三
*陳楊都大彭城寺釋寶瓊傳四明解
*陳楊都白馬寺釋警韶傳五
*陳鍾山耆闍寺釋安廩傳六
*陳攝山栖霞寺釋慧布傳七僧詮 玄辯
周渭濱沙門釋亡名傳八僧琨
魏鄴下沙門釋道寵傳九
齊彭城沙門釋慧嵩傳十
釋洪偃。俗姓謝氏。會稽山陰人。祖茂恭和凝
愼不交世俗。父藏博綜經史善屬文藻。梁
衡陽王聞而器之。引爲僚友。偃風神頴秀弱
齡悟道。晝讀經論夜諷詩書。良辰華景未
嘗廢學。自爾幼而聰敏。州里稱焉。及長遊
聽京邑遍聞數論。後値龍光寺綽法師。便
委心受業。特加賞接。以爲絶倫。由是學侶
改觀轉相推伏。二三年中便盡幽奧。乃開
筵聚衆闡揚成實。擧厝閑雅詞吐抑揚。後
學舊齒稽疑了義。横經荷笈虚往實歸。由
此仰膺法輪總持諸部。勇氣無前任其披
解。宿望弘量因循舊章。偃思雲霄曾
無接對。見忤前達不能降情。自是來學
有隔。聽者踈焉。遂閉志閑房高尚其道。間
以尋&T035681;閲史。廣求多見。秋水春臺清文
出。壯思雲飛英詞錦爛。又善草隸見稱時
俗。纖過芝葉媚極銀鉤。故貌義詩書號爲
四絶。當時英傑皆推賞之。梁太宗之在東朝。
愛其俊秀。欲令還俗引爲學士。偃執志不
迴故弗能致。會武帝發講重雲。延徳肆問。
而年非宿老座第甚遠。抗言高論精理入
神。帝賞嘆久之。莫不矚目。偃形止自若神
守如初。僉服其高亮也。及引進後堂。加
優其禮。屬戎羯陵踐兵飢相繼。因避地于
縉雲。眷眄泉石。又寇斥山侶。遂越嶺逃
難。落泊馳滯曾無安堵。梁長沙王韶鎭郢。
聞風叙造俄而渚宮陷覆。上流阻亂。便事
東歸。因懷自靜有顧林泉。乃杖策若耶雲
門精舍。歴覽山水。美其拪遲。登呉昇平亭
賦詩曰。蕭蕭物候晩。肅肅天望清。旅人聊
杖策。登高蕩客情。川源多舊迹。墟里或
新名。宿煙浮始旦。朝日照初晴。獨遊乏徒
侶。徐歩寡逢迎。信矣非吾託。賞心何易并。
遂汎浪巖峰。有終焉之志。葺修寺宇結衆
礪業。逮陳武廓定革命惟新。京輔舊僧累
相延請。乃顧山衆曰。吾勤苦積學五十餘
年。事故流離未遑敷説。今時來不遂。何謂
爲法亡身乎。以天嘉之初出都。講于宣
武寺。學徒又聚莫不肅焉。雖樂説不疲。而
幽心恒結。毎因講隙遊鍾山之開善定林。
息心宴坐。時又引筆賦詩曰。杖策歩前嶺。
褰裳出外扉。輕蘿轉蒙密。幽逕復紆威。樹
高枝影細。山晝鳥聲希。石苔時滑屣。蟲網乍
粘衣。澗旁紫芝曄。巖上白雲霏。松子排煙
去。常生寂不歸。窮谷無還往。攀桂獨依依。
會齊使通和舟車相接。崔子武等。擅出境
之才。議其瞻對。衆莫能擧。世祖文皇。以偃
内外優敏可與杭言。勅令統接賓禮。樞機
温雅容止方稜。敷述皇猷光宣帝徳。才詞
宏逸辯論旁馳。潤以眞文引之慈寄子武
頂受誥命銜佩北蕃。帝嗟賞厚惠更倍
恒度。皆推以還公。一無所納。是歳舊疾連
發。聽者復疎。止於小室許有諮問。懷不能
已情有斐然。乃著成論疏數十卷。剖發精
理構思深劇。疾轉沈篤功不剋就。以天嘉
五年九月二十一日至于大漸。神氣不昧。
命弟子曰。衆生爲貪心之所暗也。貪我則
惜落一毛。貪他則永無厭足。至於身死之
後。使高其墳重其墎。必謂九泉之下還結
四隣一何可笑。而皇甫謐楊王孫。微得我
意。雖知會歸丘壤。而未知初度之心。今冥
目之後。以此脯腊鄙形。布施上飛下走一切
衆生。若前身相負仍以相償。如無相對則
生我檀善。此之微心亦趣菩提。物莫不共
矣。言畢合掌。終於宣武寺焉。春秋六十有
一。知與不知咸懷惻愴。即以其月二十二
日。尸陀於鍾山開善寺之東崗焉。然偃
離俗迄于遷化。唯學是務。儉節掃衣弗事
廣。毎縁情觸興輒叙其致。而文彩灑落
罕有嗣者。綴述篇章隨手散失。後人掇聚
集之成二十餘卷。値亂零失猶存八軸。陳
太建年。學士何儁上之。封于祕閣
釋法朗。俗姓周氏。徐州沛郡沛人也。祖奉叔
齊給事黄門侍郎青州刺史。父神歸梁員外
散騎常侍沛郡太守。朗託生之始。母曰。劉氏
夢見神人乘樓殿入懷。夢中如言。身與空
等。既而覺寤。四體輕虚有異恒日。五辛雜
味因此悉斷。爰在齠齓卓出凡童。孝敬純
備志操貞立。家雄六郡氣蓋三邊。少習軍
旅早經行陣。儉約治身。寵辱無能移也。俄
而假節寧遠將軍徐子彦北伐。門設長戟
坐休大樹。惟曰。兵者凶器身曰苦因。慾海
邪林安能覺者。年二十一。以梁大通二年二
月二日。於青州入道。遊學楊都就大明
寺寶誌禪師受諸禪法。兼聽此寺彖律師
講律本文。又受業南澗寺仙師成論竹澗
寺靖公毘曇。當時譽動京畿神高學衆。所
以天口之侶藏耳之賓。心計目覽莫不奔競。
但以鷲山妙法群唱罕弘。龍樹道風宗師
不輟。前傳所紀。攝山朗公。解玄測微世
所嘉尚。人代長往嗣續猶存。乃於此山
觀寺僧詮法師。飡受智度中百十二門論並
花嚴大品等經。於即彌綸藏部探賾幽微。
義吐精新詞含華冠。專門強學課篤形心。
可謂師逸功倍。於斯爲證。永定二年十一
月。奉勅入京住興皇寺。鎭講相續。所以花
嚴大品四論文言。往哲所未談。後進所損
略朗皆指擿義理徴發詞致。故能言氣挺
暢清穆易曉。常衆千餘福慧彌廣。所以聽侶
雲會揮汗屈膝。法衣千領積散恒結。毎一
上座輒易一衣闡前經論各二十餘遍。二
十五載流潤不絶。其間興樹四部。兩宮法輪
之華當時莫偶。以太建十三年歳在辛丑
九月二十五日中夜遷神寺坊。春秋七十
有五。即以其月二十八日窆于江乘縣羅落
里攝山之西嶺。初攝山僧詮受業朗公。玄旨
所明惟存中觀。自非心會析理。何能契此
清言。而頓迹幽林禪味相得。及後四公往
赴三業資承。爰初誓不渉言。及久乃爲敷
演。故詮公命曰。此法精妙識者能行。無使
出房輒有開示。故經云。計我見者莫説
此經。深樂法者不爲多説。良由藥病有。以
不可徒行。朗等奉旨無敢言厝。及詮化往。
四公放言。各擅威容倶禀神略。勇居禪衆
辯住長干。朗在興皇。布仍攝領。福門宏敞
慧聲遐討。皆莫高於朗焉。然辯公勝業清
明。定慧兩擧。故其講唱兼存禪衆。抑亦詮公
之篤厲也。然其義體時與朗違。故使興皇座
中排斥中假之誚。布勇兩公見于別紀。昔梁
天監十年六月七日。神僧寶誌記興皇寺
云。此寺當有青衣開士廣弘大乘。及朗遊
學之時初服青納。及登元席乃興與符同。又
南陌居士杜法粲年踰八十。頗識歸心。昔夢
寺内有幡花天伎側塞殿堂。緇素法衆充
仞筵席洎朗來儀創會公私齋講。又盛符
焉。又十二年五月七日。帳下淨人解齋失
曉。朗夜扣閤催之。而洪鍾自響。良久不
絶。故其禎祥早著。其例此也。東朝於長春
殿義。集副君親搖玉柄。述朗所竪諸師假
名義。以此榮稱。豈惟釋氏宗匠。抑亦天人儀
表。故其所獲檀嚫。充造經像修治寺塔
濟給窮厄。所以房内畜養鵝鴨鷄犬其類繁
多。所行見者無不收養。至朗寢息之始。皆
寂無聲。遊觀之時鳴吠喧亂。斯亦懷感之致
矣。侍中領軍廬陵王。聲懋權衡資承戒約。
遂仰奏承華爲之銘頌。其墓誌文。太子詹
事濟陽江總。故陳主叔寶。時在春宮。爲
頌曰。洪源遠來傳芳馥蕙。君子哲人英
芬是繼。朱旄既杖青組仍曳。紉虎戎印珥貂
狄制。功可冠軍業非出世。揖彼聲色超
此津濟。津濟伊何裂斷網羅。忍衣早記乘樓
夜過。航斯苦海涸此愛河。非此智士孰
寄宣揚。法雲廣被慧日舒光。既權衡櫓自
闢金湯。夢齊鼓説應異鍾霜。識機知命同
彼現病。夙心栖遁度脱難竟。化縁已矣乃
宅丘穽。智炬寂滅頽巖遼夐。遼夐空岑搖落
遠墅。弦餘月暗霧曖松深。香滅窮壟幡
横宿林。切切管清遙遙鼓聲。野煙四合孤禽
一鳴。風悽唄斷流急寒生。神之淨土形沈
終古。勒此方墳用旌蘭
釋慧勇。厥姓桓氏。其先譙國龍亢人也。祖法
式尚書外兵錢唐令。因此遁迹于虎丘山。後
仍寓居呉郡呉縣東郷桓里。父獻弱齡早
世。母張氏嘗夢。身登佛塔獲二金菩薩。俄
育二男。並幼而入道。長則慧聰。勇其次也。
初出楊都。依止靈曜寺則法師爲和上。
鋭志禪誦治身蔬菲。隨方受業不事專
門。豈非版金成寶方資銑鏤瑄玉有美
必待刮摩誠有由矣。年登具戒。從靜衆
寺峰律師。遊學十誦。有龍光寺僧綽建元寺
法寵。並道秀域中聲高梵表。乃服膺坐右
禀宗成實。刻情砥礪寢食忘疲。苦思沈淪
坑岸斯墜。彌暦寒暑博習大成。至年三十
法輪便轉。自此遠致學徒盛開講肆。高視
上京欝爲翹采。專講論文將十許遍。俄
而梁季傾覆人百沸騰。毎思遁世莫知其
所。于時攝山詮尚。直轡一乘横行山世。隨
機引悟有願遵焉。嘗行報恩寺前忽見人
云。從攝山來授竹如意俄失。謂勇曰。尋
當如意。俄失蹤迹。信宿之間又有漆函。盛
三論一部置房前窓上。尋究莫知來也。欣
茲嘉瑞鋭勇難任。因此拂衣里閈駕言
泉石。期神窅冥。非企琴臺之侶。修空習
慧。寔追林遠之風。便停止觀寺。朝夕侃侃
如也。詮師忘以年期。義兼師友。抑亦宮羽
相諧。氷藍待益之志也。自此言刈章句
採擷希微。凡厥釋經莫不包擧。大法獲傳
於焉是頼。天嘉五年。世祖文皇。請講於太
極殿。百辟具陳。七衆咸萃。景仰之輩觀風繼
踵遊息之伍附影成群。自此聲名籍甚矣。
住大禪衆寺十有八載。及造講堂也。門人
聽侶經營不日。接霤飛軒製置弘敞題曰
般若之堂也。以至徳元年五月二十八日遘
疾。少時平旦神逝。春秋六十有九。然其大漸
之時神容不變。經宿頂暖。衆皆異之。至六
月六日。窆于攝山西嶺。自始至終。講花嚴
涅槃方等大集大品各二十遍。智論中百十
二門論。各三十五遍。餘有法花思益等數部
不記。又早捨親愛。弱而貞苦。文章聲辯時
所高之。爰至啓手啓足不淄不涅。寔
象教之棟梁。精義之林藪。弟子等追深北
面之禮。鐫石碑之。其文侍中尚書令濟陽江

釋寶瓊。姓徐氏。本惟。東莞避難辭莒。後居
毘陵曲阿縣焉。祖邕齊右軍。父僧達梁臨川
王諮議。並高器局崇遵儒素。瓊潤山
水峯瀾早被。身長七尺五寸。背胛龍文。口三
十九齒。異相奇挺。故能疎秀風*采蘊
威容。少鄙錦裳便欣毳服。綺年出俗。師
事沙門法通。通初見而嗟重。深爲道器也。
不使服勤。年過志學。欲禀光宅寺雲法師
義。但以經藏飈拔聲實沸騰無礙奔涌談吐
横逸。竊疑詞富兼駭唱高。及移聽南澗仙
師。研精數論。名解映徹洞殫義窟。仙嘗覽
瓊私記。三復嗟賞。後於高座普勸寫之。自
爾門徒傳寫此疏。初受具年已能覆述。未
登五歳便爲法主。仍與仙公杭衡敷化。梁
高祖三教妙旨罔不疎通。選揚名徳分寄
弘道。瓊之高義簡在帝心。爰降綸紱入壽
光殿。言重茂林更輕雲閣。便辭還郷之建
安寺。上黄侯嘩分竹此邦。毎深尊敬情兼師
友。彼郡一旦老少相喧競云。建安伽藍白龍
出現。奔排到寺惟見瓊講。有識之士異而目
之爲白瓊焉。素與簡子周弘正早申莫逆。
彼驟噫曰。夫有希世之才。而不在京華開
導。乘桴之嘆令人太息。乃爲學侶復請還
都發成實題。僧正慧令。切難聯環。瓊乃徐
拂麈尾從容而對。令乃引遠公舊責曰。不
疾而速杼軸何爲答曰。不思造業安得精
固。令閑擧止雅音調。賓主相悦殊加稱
嘗。梁祖年暮惟事薫修。臣下偃風情言扇
俗。搢紳學者必兼文義。所以屡開理教。維
摩涅槃道被下筵憓飛上席。解頤利齒木
舌鋒牙。畯塞駢羅煙隨霧涌。亦有明王豐
貂紆青拕紫車馬溢於寺衢。衣簪滿於法
座。斯感物之盛罕有如也。到茂灌民譽之
重任孝恭詞筆之富。皆執卷稽疑伏膺請
業。恭息世謨。蔬菲好學。後進英華隨父共
聽。偏深玄義遂講涅槃。傳瓶不失于茲乃
驗。未仍入道奄至無常。頂暖信宿手屈三
指。復與諸天飛下住宅。對父談話宛若平
生。褒讃出家稱揚法利。俄將翼從凌虚而
沒。留香在室經日不消。故知彼此異人躬
爲學衆。誠難測其本量也。逮梁室版蕩
有陳建業。武帝尊法嗅味特深。數引金言
頻開玉諜。降狎言笑詢訪名理。永定三年
夏。於重雲殿閣正弘大品。夢朱衣神。禮而
諫曰。波若多難。仰祈疾講。頻爾數轉詞逾
懇到。至七月十日。乃白僧曰。昨夜神人見
催經餘一卷。午前取訖講竟出宮殿。雷
雹已響。還纔至寺驟雨便零。震動雲雷一
時都盡。豈非勝人宣法幽冥敬重。陳祖昇遐
方知前告。文帝纂暦禮異彌深。欝下絲綸。
爲京邑大僧正。辭讓雖切敦喩更隆。乃顧當
仁俾膺範物。遂之斯任。然以金陵都會朝
宗所依。刹寺如林義筵如市。五部六郡果
含苗雜。惟調水乳罕和鹽梅。多沒象泥
終枯鳥樹。乃鎭之以清淨。馭之以無爲。篇
禁不煩遮罰毎省。故僧尼仰之自肅。道俗
稱之益敬。七衆日用而不知。四遠欽風而
不足。故得法位久司疵謗無玷。屡陳表退
去而復昇。始終惟令於是乎在。自梁僧之於
此任熏灼威儀。翼衞亞於王公。服玩陳於
鄭楚。故使流水照於衢路。吏卒喧於堂廡。
瓊臨已來頓袪前政。自營靈壽惟從息慈。
壞色蔽身尼壇容膝。蕭然率爾有位若無。
朝野嘉其眞素。同侶美其如法。海東諸國
圖像還蕃。頂禮遙敬。古人有言。匪馳令
譽孰動殊方。其見賢如此。以至徳二年甲
辰之歳二月二十三日。纔覺不豫。建初寺
寶瓊法師當時之偶對也。少而共學聲徳齊
揚。爾夕神人忽來報曰。彭城僧正今先無
自夢上天有疏請講。曁三月二十日。
正念告終。遺誡掩坎不煩銘誌。春秋八十
一。有詔慰焉。喪事所須隨由資給。仍以天
子鹵簿仗。借爲榮飾。終古所希幸也。以四
月五日窆于鍾山之陽名僧舊墓。爾時填逵
咽陌哀慟相奔。皂素驚嗟郊垧失色。初瓊
入京將臨法席。既無人識不許房居。乃
求僧正慧超寄南澗住。超聞未許。見而駭
曰。此少俊當紹吾今位。法門所託何慮無
房。即命寺綱忻然處置。及孝宣*請講太
子常迎。屡見神人形甚長偉密來翼從。末爲
大將軍章照達講。通感亦然。又非測也。然
其厚徳容衆。鳴謙儉約。出處無忤。言行無
擇。剋壯不休孜孜講道。吐音遙奕發義昭
彰。或遇勍手時逢命的。薄麾象扇灌已
氷消。故寔繁有徒服而無歝。及晩僧望益
重居處逾輕。帷屏罔設飾用不置。臘歳參
謁黒白磨肩。方便他行避斯榮供。斯可謂
狎人世而空閑。綰司存而無事也。又聖人
至理開士微言。月落參横清誦無逸。及燭然
香馥懺禮方宵。迹怠心勤外和内祕。宣揚
之暇。綽有餘閑。兼採玄儒毎窮子史彫虫
藁隷體物摛玄。並入性靈悉能該洽。又可
謂不撓大猷無遺小道也。凡講成實九
十一遍。撰玄義二十卷。講文二十遍。文疏
十六卷。講涅槃三十遍。製疏十七卷。講大
品五遍。製疏十三卷。餘有大乘義十卷。法
花維摩等經。並著文疏。故不備載。布在州
邑。兄孫普光。承藉風訓立履貞確。思慕平
昔追攀日永。與同學道莊明解。樹碑于金
陵之舊墟。其文慧日道場釋法論。莊入室馳
聲見于別紀。解昇堂流譽王領江都。隋末
尚存。安危未測
釋警韶。姓顏氏。會稽上虞人。學年入道。事叔
僧廣以爲師範。廣律行貞嚴。當時領袖。初
韶遊都聽講。便能清論。年登冠肇還郷
受戒。護持奉信如擎油鉢。有沙門道林。請
留郷土。乃夢韶舌相廣長。而欲將斷。既寤
深惟。留戀斯成墜失。愧悔前請便勸出都
於即大弘法化傳燈不絶。即莊嚴旻公之遺
緒也。次禀龍光僧綽。乃是開善瓊支末。又
探習三藏廣綜衆家。年二十三講大品經。
味法當時*磨肩溢道。後還建元晋陵等寺
敷演經論。解冠群宗。韶乃願年四十長就講
説。而學侶相顧不勝欽尚。時年三十有九。
爲建元寺講主。臨終遺令傳法。韶遵崇餘
烈即坐演之。受業之賓有逾師保。梁簡文
邵陵及岳陽等。大相欽重歸承訓誨。從危
難後世改情浮。乃往豫章將通道務。時
逢豫州黄司空等。素情所仰請爲戒師。會
外國三藏眞諦法師。解該大小行攝自他。
一遇欣然與共談論。諦嘆曰。吾遊國多矣。罕
値斯人。仍停豫都爲翻新金光明并唯識
論及涅槃中百句長解脱十四音等。朝授晩
傳。夜聞晨説。世諺。瀉瓶重出。知十再生者
也。梁樂陽王於荊立位。遣信遠迎。楚都弘
法。韶念報地之重。來勅遂乖。陳武定天文
皇嗣業。並弘尚正道勅請還都。戒範承仰
優禮彌隆。天嘉四年有會稽慧藻同泰道倫
等二百餘人。連署請韶。長講於白馬寺。廣
弘傳化十有餘年。既登耳順。便令慧藻續
講。躬往瓦官宴坐少時。法門深妙。時沙門
智覬。定慧難踰人神頗測。靜嘆精利事等夙
成。共諸前學頻請重講。留意綿久以疾辭
之。又爲新安殿下黄司空等共僧三請不
免勤注又於王府略説維摩。龍光寺中廣
敷成實。亦得數年成諸學肆。未辭朽老
歸志山林。乃入幽巖自靖十有餘載。至徳
元年十月十一日中時。右脇而臥神慮澄然
終於開善寺春秋七十有六。其月十六日
窆於鍾嶺獨龍之山。所講成實論五十餘遍。
涅槃三十遍。大品四十遍。新金光明三十餘
遍。維摩天王仁玉等經遍數。繁亂不紀廣叙」
釋安廩。姓秦氏。晋中書令靖之第七世也。寓
居江陰之利成縣焉。考王妙思滔玄怡心
屆寂。乃製入神書一首洞歴三卷。青烏之道
莫不傳芳。廩幼而聰頴獨悟不群。十三偏
艱。孝知遠近。斷水骨立。聞者涕零。古人有
言。知子父也。乃攝以典教。業遂多通。而
性好老莊。早達經史。又善太一之能。並解
孫呉之術。是以才藝有功文武清播。仍欲披
榛問隱蓽門珪竇。而虚懷機發體悟眞權。
年二十五啓勅出家。乃遊方尋道。北詣魏
國。於司州光融寺容公所採習經論。容律
訓嚴凝肅成濟器。並聽嵩高少林寺光公十
地。一聞領解頓盡言前。深味名象並畢中
意。又受禪法悉究玄門。請業之徒屡申弘
益。在魏十有二年。講四分律近二十遍。大
乘經論並得相仍。梁泰清元年始發彭沛。門
人擁從還届楊都。武帝敬供相接。勅住天
安。講花嚴經。標致宏綱妙指機會。値梁運
既終法輪停轉。洎大陳御寓。永定元年春
乃請入内殿。手傳香火接足盡虔。長承戒
範。有勅住耆闍寺。給講連續。既會夙心遂
欣久處。世祖文皇又請入昭徳殿。開講大
集。樂説不窮重筵莫擬。孝宣御歴。又於華
林園内北面受道。闡化渉勞因以遘疾。至
徳元年建寅之月遷化于房。皇心惻悼&MT00286;
贈有嘉。即以其月窆於開善之西山。春秋
七十有七。門人痛其安放。士庶失其歸依

釋慧布。姓郝氏。廣陵人也。少懷遠操。性度
虚梗。年十五處于江陽。家門軍將。時有戎
役。因願領五千人爲將清平寇塞。豈不果
耶。衆偉其言。十六遭兄亡。悟世非常。思
解俗網。親眷知有武略咸不許之。二十
有一方從本願。既蒙剃落便入楊都。從建
初寺瓊法師學成實論。通假實之旨。物議
所歸。而布恨斯至理未盡懷抱。承攝山止
觀寺僧詮法師大乘海嶽聲譽遠聞。乃往從
之聽聞三論。學徒數百翹楚一期。至於洞
達清玄妙知論旨者。皆無與尚。時號之
爲得意布。或云思玄布也。故詮之解難。聽
者似解而領悟猶迷。及依言領通・而構難
踈略。致使談論之際毎有客問必待布而
爲答。時人爲之語曰。詮公四友。所謂四句
朗。領語辯。文章勇。得意布。布稱得意最爲
高也。後於大品善達章中悟解大乘。煩惱
調順。攝心奉律威儀無玷。常樂坐禪遠離
囂擾。誓不講説護持爲務。末遊北鄴更渉
未聞。於可禪師所暫通名見。便以言忤其
意。可曰。法師所述可謂破我除見莫過此
也。乃縱心諸席備見宗領。周覽文義並
具胸襟。又寫章疏六駄。負還江表。並遣
朗公令其講説。因有遺漏重往齊國。廣寫
所闕齎還付朗。自無所畜。衣鉢而已。專
修念慧獨止松林。蕭然世表學者欣慕。嘗
造思禪師與論大義。連徹日夜不覺食
息。理致彌密言勢不止。思以鐵如意打案
曰。萬里空矣。無此智者。坐中千餘人同聲嘆
悦。又與邈禪師論義。即命公之師也。聯
綿往還三日不絶。邈止之嘆其慧悟遐擧而
卑身節行不顯其美。梁太清末。侯景作
亂。荒餒累年三日失食。至第四日有人
遺布飯。而微以猪肉之。雖腹如火
然。結心不食。故得遭斯困厄不履非濫。
又曾患脚氣。醫令服薤。自此至終常陳此
罪。或見諸人樂生西方者。告云。方土乃淨
非吾願也。如今所願化度衆生。如何在蓮
花中十劫受樂。未若三途處苦救濟也。陳
至徳中。邀引恭禪師。建立攝山栖霞寺。結
淨練衆江表所推。名徳遠投禀承論旨。時
爲開滯理思幽微。不爲僧師不役下位。常
自縫洗六時無闕。纔扣搥已居衆首。
端坐如木見者懍然。名聞光遠請謁如市。陳
主諸王並受其戒。奉之如佛。末以年暮不
參衆食。勅給其乳牛。而布迴充入衆。煢煢
謹攝實高僧焉。年七十與衆別云。布命更
至三五年在。但老困不能行道。住世何
益。常願生邊地無三寶處爲作佛事去也。
幸各好住願努其力。於是絶穀不食命將
欲斷。下勅令&T025299;診之。縮臂不許。沈皇后
欲傳香信。又亦不許。臨終遺訣曰。長生不
喜夕死無憂。以生無所生滅無所滅故也。
諸有學士徒衆並委恭禪師。吾無慮矣。以
禎明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卒于栖霞。
終後手屈三指。&T076260;之雖伸還屈。乃至林
中一月猶爾。未終前大地連動。七日便卒。
移屍就林。山地又動。太史奏云。得道人星
滅矣。時以當之。初將逝告衆前云。昨夜二
菩薩見迎。一是生身。一是法身。吾已許之。
尋有諸天又來迎接。以不願生故不許耳。
流光照於侃禪師戸。侃怪光盛出戸見。二
人向布房中不知是聖也。旦往述之。恰然
符合。言已端坐而化。有見鬼者。望見幡花
滿寺光明騰焔。不測其故。入山視之。乃
布公去世
釋亡名。俗姓宗氏。南郡人。本名闕殆。世襲
衣冠稱爲望族。弱齡遁世永絶妻孥。吟
嘯丘壑任懷遊處。凡所憑准必映美阮嗣
宗之爲人也。長富才華郷人馳擧。事梁
元帝深見禮待。有製新文帝多稱述。而恭
愼慈敬謙靜爲心。毎從容御筵賜問優異。
及梁歴不緒。潜志玄門遠寄汶蜀脱落
塵累。初投兌禪師。兌亦定慧澄明聲流關
鄴。名乃三業依憑四儀恭仰。彫純假於禪誦
興慮著於篇什。預有學徒問道無倦。會周
氏跨有井絡。少保蜀國公宇文俊鎭之。往
愛賢才重其徳素。禮供殊倫聲聞臺省。
後齊王續部伏敬日増。任滿還雍遂勒歸謁。
帝勞遺既深。處爲夏州三藏。朝省以名文
翰可觀元非玄侶。而冥徳沒世。將徴拔
之。測其器宇有經國之量。朝省總議。或以
威恩加之。或以情異轉之。然名雅亮卓然
曾無易節。天和二年五月。大冡宰宇文護
遺書曰。言念欽屬未叙企積。道體休
無虧慮耶。蓋能仁處世志存匡救。非先輪
迴獨尚茲善。既道亞生知才高七歩。豈虚
緇染沈流當塗。但靈廓妙理三業同臻。冀
思莫二。皂白非感耳。怖解偏執讃我時
朝。匪惟眞俗倶抽。亦是彼我一貫。故令
白。念報雅懷。名答云。辱告深具懷抱。寒暑
異域苦樂殊心。輒略常談且陳事實。貧道
禀質醜陋。恒嬰疾惱因傴成恭。惟道是務
不曾棲息。五十二年。自捨俗縁十有五載。
萬人歸國皆停都邑。羸病一僧獨流荒裔。
無罪可罰無能可使。百慮九思是所未喩。
文多不載。又列六不可十嘆息。援據事
叙綸貫始終。書略。結云。沙門持戒心口相
應。所列六條若有一誑。生則蒼天厭之。死
則鐵鉗拔之。洋銅灌之。仰戴三光行年
六十。不欺闇室況乃明世。且郷國殄喪宗
戚衰亡。貧道何人獨堪長久。誠得收迹巖
中攝心塵外支養殘命敦修慧業。此本志
也。寄骸精舍乞食王城。任力行道隨縁
化物。斯次願也。如其不爾獨處丘壑。安能
憒憒久住閻浮地乎。護得書體其難拔。乃
與書迎還云。法師秉心彌固栖遊世表。玄
圭啓運。不屈伯夷之節。蒼精得歴。豈
嘉遁之志。今遣往迎名達咸陽。貴遊奉謁。
隆禮厚味彌増常限。以稱謂廣流藏景難伏。
誓當栖玄後徳。便閑放無累。乃著寶人銘
曰。余十五而尚屬文。三十而重勢位。値
京都喪亂冠冕淪沒海内知識零落殆盡。乃
喟然嘆曰。夫以迴天倒日之力。一旦早凋。
岱山磐石之固。忽焉燼滅。定知世相無常浮
生虚僞。譬如朝露其停幾何。大丈夫生當
降魔死當飼虎。如其不爾。修禪足以養
志。讀經足以自娯富貴名譽徒勞人耳。乃
棄其簪弁剃其鬚髮。衣納杖錫聽講談
玄。戰國未寧安身無地。自厭形骸甚於
桎梏。思絶苦本莫知其津。大乘經曰。如
説行者乃名是聖。不但口之所言。小乘偈
曰。能行説爲正。不行何所説。若説不能
行。不名爲智者。至於顏回好學勤改前
非季路未修懼聞後語。功勞智擾役神傷
命。爲道日損何用多知。誓欲枯木其形
死灰其慮降此患累以求虚寂。乃作絶
學箴文。名息心賛。擬夫周廟。其銘曰。法界
有如意寶人焉。九緘其身銘其膺曰。古之
攝心人也。誡之哉誡之哉。無多慮無多知。
智多事不如息意。多慮多失不如守
一。慮多志散知多心亂。心亂生惱志散妨
道。勿謂何傷其苦悠長。勿言何畏其禍鼎
沸。滴水不停四海將盈。纖塵不拂五岳將
成。防末在本雖小不輕。關爾七竅閉爾
六情。莫視於色莫聽於聲。聞聲者聾。見
色者盲。一文一藝空中小蚋。一技一能日
下孤燈。英賢才藝是爲愚弊。捨棄淳樸耽
溺淫麗。識馬易奔心猨難制。神既勞役形必
損斃。邪經終迷修塗永泥。莫貴才能是曰
惛懵洿拙羨巧其徳不弘。名厚行薄其高
速崩。隆舒汚卷其用不恒。内懷憍伐外
致怨憎。或談於口或書於手。邀人令譽亦
孔之醜。凡謂之吉聖以之咎。賞悦暫時悲
憂長久。畏影畏迹逾走逾劇。端坐樹陰迹
滅影沈。厭生患老隨思隨造。心想若滅
死長絶。不死不生無相無名。一道虚寂萬物
齊平。何勝何劣何重何輕。何賤何辱何貴何
榮。澄天愧淨皦日慚明。安夫岱嶺固彼
金城。敬詒賢哲斯道利貞。又著至道論淳
徳論遣執論去是非論影喩論修空論不殺論
等。並文多清素語恒勸善。存質去華不
存粉墨。有集十卷盛重於世。不知所終。
有弟子僧琨性沈審善音調。爲隋二十五
衆讀經法主捜括群籍採摭賢聖。所撰諸
論集爲一部。稱曰論場。有三十卷。披
一閲倶覽百家。亦新學之宗匠者矣。後於曲
池。造靜覺寺。毎臨水映竹。體物賦詩。
篇什云
魏鄴下沙門釋道寵傳
釋道寵。姓張。俗名爲賓。高齊元魏之際。國學
大儒雄安生者。連邦所重。時有李範張賓。
鏕安席。才藝所指莫不歸宗。後倶任
安下爲副。年將壯室。領徒千餘。至趙州
元氏縣堰角寺側。即今所謂應覺是也。從寺
索水。沙彌持與。問具幾塵方可飮之。素
不内渉罔然無對。乃以水澆面。賓大恧謂
徒屬曰。非爲以水辱我。直顯佛法難思。
吾今投心此道。宜各散矣。即日於寺出家。
寺法入道三年歴試。以賓聰明大博不可
拘於常制。即日便與具戒。遂入西山廣尋
藏部。神用深拔慨嘆晩知。魏宣武帝崇尚佛
法。天竺梵僧菩提留支初翻十地在紫極殿。
勒那摩提在大極殿。各有禁衞不許通
言。校其所譯恐有浮濫。始於永平元年。
至四年方訖。及勘讎之。惟云。有不二不
盡。那云。定不二不盡。一字爲異。通共驚美
若奉聖心。寵承斯問。便詣流支訪所深
極。乃授十地典教三冬。隨聞出疏。即而
開學。聲唱高廣。鄴下榮推。時朝宰文雄魏收
邢子才楊休之等。昔經寵席官學由成自遺
世網形名靡寄。相從來聽皆莫曉焉。寵默
識之。乃曰。公等諸賢既稱榮國。頗曾受業
有所來耶。皆曰。本資張氏厭俗出家。寵
曰。師資有由今見若此。乃曰。罪極深矣。初
聆聲相寔等昔師。容儀頓改致此無悟。於
是同敦三大罄此一心。悲慶相循。遂以聞
奏。以徳溢時命義在旌隆。日賜黄金三兩
盡於身世匠成學士堪可傳道千有餘人。
其中高者。僧休法繼誕禮牢宜儒果等是也
一説云。初勒那三藏教示三人。房定二士授
其心法。慧光一人偏教法律。菩提三藏惟教
於寵。寵在道北教*牢宜四人。光在道南
教憑範十人。故使洛下有南北二途。當現
兩説自斯始也。四宗五宗亦仍此起。今則闕
矣輒不繁云
齊彭城沙門釋慧嵩傳
釋慧嵩。未詳氏族。高昌國人。其國本沮渠
涼王避地之所。故其宗族皆通華夏之文軌
焉嵩少出家聰悟敏捷。開卷輒尋便了中義。
潜蘊玄肆尤翫雜心。時爲彼國所重。嵩兄
爲博士。王族推崇。雅重儒林未欽佛理。
覩嵩英鑒勸令反俗。教以義方。嵩曰腐儒
小智未足歸賞。固當同諸糟粕。餘何可
論。兄頻遮礙。乃以易林祕隱問之。嵩初不
讀俗典。執卷開剖挺出前聞。兄雖異之殊
不信佛法之博要也。嵩以毘曇一偈化令
解之停滯兩月妄釋紛紜。乃有其言全乖
理義。嵩總非所述。聊爲一開。泠然神悟。便
大崇信佛法。博通玄奧。乃恣其遊渉。于時
元魏末齡大演經教。高昌王欲使釋門更
闢。乃獻嵩并弟。隨使入朝。高氏作相深相
器重。時智遊論師世稱英傑。嵩乃從之聽
毘曇成實。領牒文旨信重當時。而位處沙
彌更搖聲略。及進具後便登元座。開判經
誥雅會機縁。乃使鋒鋭剠敵歸依接足。既
學成望遠本國請還。嵩曰。以吾之博達。義
非邊鄙之所資也。旋環鄴洛弘道爲宗。後
又重徴。嵩固執如舊。高昌乃夷其三族。嵩
聞之告其屬曰。經不云乎。三界無常諸有
非樂。況復三途八苦由來所經何足怪乎。
及高齊天保革命惟新。上統榮望見重宣
帝。嵩以慧學騰譽。頻以法義凌之。乃徙
於徐州爲長年僧統。仍居彭沛大闡宏猷。
江表河南率遵聲教。即隋初志念論師之祖
承也。以天保年。卒於徐
續高僧傳卷第






續高僧傳卷第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義解篇四 正紀十四 附見
齊鄴東大覺寺釋僧範傳一
齊鄴中釋曇遵傳二
*齊鄴下總持寺釋慧順傳三
*齊鄴西寶山寺釋道憑傳四
*齊并州僧統釋靈詢傳五
*齊大統合水寺釋法上傳六法存
*齊鄴下定國寺釋道愼傳七
周蒲州仁壽寺釋僧妙傳八
周長安崇華寺釋慧善傳九
*周潼州光興寺釋寶彖傳十
齊洺州沙門釋曇衍傳十一
陳楊都莊嚴寺釋慧榮傳十二
隋京師延興寺釋曇延傳十三
隋京師淨影寺釋慧遠傳十四僧猛
釋僧範。姓李氏。平郷人也。幼遊學群書。年
二十三備通流略。至於七曜九章天竺呪
術。諮無再悟。徒侶方千指掌解頤誇矜
折角。時人語曰。相州李洪範。解徹深義。鄴
下張賓生領悟無遺。斯言誠有旨矣。兼以年
華色美都無伉儷之心。思附法門燒指而
修供養。年二十九栖遲下邑聞講涅槃。輒
試一聽開悟神府。理思兼通。乃知佛經之祕
極也。遂投鄴城僧始而出家焉。初學涅槃
經頓盡其致。又栖心林慮靜其浮情。復向
洛下從獻公聽法華華嚴。宗匠前修是非
衢術。後徙轍光師而受道焉。耽味慮宗歳
紀遷貿。既窮筌相學志雜。乃出遊開
化利安齊魏。毎法筵一擧聽衆千餘。逮旋
趾鄴都可謂當時明匠。遂使崔覲注易諮
之取長。宋景造暦求而捨短。大儒徐遵
明李寶頂等。一對信於言前。授以菩薩戒
法。五衆歸之如市。講華嚴十地地持維摩
勝鬘各有疏記。復變疏引經製成爲論。故
涅槃大品等並稱論焉。地持一部獨名述
也。然屬詞繁壯不偶世情。亦是一家之作。
故可觀採。而言行相輔祥徴屡降。嘗有膠州
刺史杜弼。於鄴顯義寺請範冬講。至華嚴
六地忽有一雁飛下。從浮圖東順行入堂。
正對高座伏地聽法。講散徐出還順塔西
爾乃翔遊。又於此寺夏講。雀來在座西南
伏聽終於九旬。又曾處濟州。亦有一鴞飛
來入聽訖講便去。斯諸祥感衆矣。自非道
洽冥符。何能致此。嘗講花嚴。輒有一僧
加毀云。是乃伽斗。竟何所解。當夜有神加
打。死而復蘇。其見聞者皆深敬異。嘗宿他
寺意欲聞戒。有僧昇座將欲竪義。乃曰。
竪論法相深會聖言。何勞布薩。僧常聞耳。
忽見一神形高丈餘貌甚雄峻。來到座前
問竪義者。今是何日。答曰。是布薩日。神即
以手搨之曳于座下。委頓垂死。次問上
座。*搨曳同前。由是自勵。至終僧事私縁竟
無説欲。乃至疾重舁而就僧。將終之日
延像入房。下床跪地惟悔宿觸而已。時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471 472 473 474 475 476 477 478 479 480 481 482 483 484 485 48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