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續高僧傳 (No. 2060_ 道宣撰 ) in Vol. 50

[First] [Prev+100] [Prev] 442 443 444 445 446 447 448 449 450 451 452 453 454 455 456 45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已定。二鳥無羡於短長。業理資縁。兩蟲有
待而飛化。然則事像易疑。沈冥難曉。幽求
之士淪惑罔息。至若道圓四果尚昧衣珠。
位隆十地猶昏羅縠。聖賢固其若此。而況
庸庸者乎。自非鑒鏡三明雄飛七辯。安能
妙契玄極敷究幽微。貧道藉以受業家門。
朋從是寄。悕能擇善敢進芻蕘。如或
然願詳金牒矣。於是廊廟貴達。重仰高
風。人藏一本緘諸懷袖。同聚談宴以爲言
先。辛侯由茲頂戴。頓袪邪網。帝里榮勝望
日披雲。各撤金帛樹興來福。沙門法琳。包
括經史摛掞昔聞。承破邪疑迺致書曰。近
覽所報辛中舍析疑論。詞義包擧比喩超絶。
璀璨眩離朱之目。鏗鏘駭師曠之耳。固以妙
環中事殫辯囿。譬玉衡之齊七政。猶
溟海之統百川。煥煥乎。巍巍乎。言過視聽
之外。理出思議之表。足可杜諸見之門開
得意之路者也。至如住無所住。兼修之義在
焉。爲無不爲。齊應之功弘矣。將令守雌
顏厚獨善靦容。乃理異之顯哉。豈玄同之可
得。夫立像以表意。得意則象忘。若忘其
所忘則彼此之情斯泯。非忘其不忘。小
大之殊有異。是知日月既出。無用爝火之
光。時雨既降。何煩浸灌之澤。故云彼此可
忘非無此也。故吾去也。因故去而辯無常。
新吾來也。藉新來以談縁起。非新非故熏
修之義莫成。無繕無剋美惡之功孰著。蓋
以生滅破彼斷常之迷。寄因果示其中觀
之路。斷常見息則弱喪同歸。中觀理融則眞
如自顯。或談業理以明熏習。乍開報分以
釋自然。意出情端旨超文外。報分有在。鳧
鶴自忘其短長。業理相因。草蜂各任其飛
化。可謂於無名有中假名相説。體眞會
俗。豈不然歟。辛中舍天挺之才。未等若
人盡理之説。子期可慚於喪偶。顏生有
愧其坐忘。可以息去取之兩端。泯顛沛之
一致。楚既得之。齊亦未爲失也。法師博物
不群智思無限。當今獨歩即日梁棟。既爲衆
所知識。實亦名稱普聞。加以累謁金門頻
登上席。扇玄風於鶴籥。振法鼓於龍樓。七
貴挹其波瀾。五師推其神俊。既聳垂天之
翼。又縱横海之鱗。支遁之匹。王何寧堪並
駕。帛祖之方。嵆阮未足連衡。用古儔今。
君有之矣。琳謝病南山棲心幽谷。非出非
處。蕩慮於風雲。無見無聞。寄情於泉石。
遇觀名作實遣繁憂。乍覽瓊章用袪痼
疾。徘徊吟諷循環卷舒。奉蘊懷袖之中。不
覺紙勞字故。略申片意。謹此白書。其所著
述賦詞。爲諸道賢稱美如此。及貞觀十九
年更崇翻譯。所司簡約。又無聯類。下
追赴。謝病乃止。今春秋六十有八。聲問轉
高。心疾時動。或停法雨暫有登臨雲屯學
舘。義侶則掇其冠冕。文句則定其短長。詞
*釆則掲其菁華。音韻則響其諧調。神氣高
爽足引懦夫。牆宇崇深彌開廉士。斯並
叙而即筆。故不盡其纖隱
續高僧傳卷第



續高僧傳卷第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譯經篇四 本傳二人
  京大慈恩寺釋玄奘傳一
京大慈恩寺梵僧那提傳二
釋玄奘。本名褘。姓陳氏。漢太丘仲弓後也。
子孫徙於河南。故又爲洛州緱氏人焉。祖
康北齊國子博士。父慧早通經術。長八尺
明眉目。拜江陵令。解纓而返。即大業
年。識者以爲剋終。隱淪之候故也。兄素出
家。即長捷法師也。容貌堂堂儀局瓌秀。講釋
經義聯班群伍。住東都淨土寺。以奘少罹
窮酷。携以將之。日授精理。旁兼巧論。年十
一誦維摩法華。東都恒度便預其次。自爾
卓然梗正不偶朋流。口誦目縁略無閑缺。
覩諸沙彌劇談掉戲。奘曰。經不云乎。夫出
家者爲無爲法。豈復恒爲兒戲。可謂徒喪
百年。且思齊之懷。尚鄙而不取。拔萃出類。
故復形在言前耳。時東都慧日盛弘法席。涅
槃攝論輪馳相係。毎恒聽受昏明思擇。僧徒
異其欣奉美其風素。愛敬之至師友參榮。
大衆重其學功弘開役務。時年十五
兄住淨土寺。由是專門受業。聲望逾遠。大
業餘暦。兵饑交貿法食兩縁投庇無所。承沙
門道基化開井絡法俗欽仰。乃與兄從之。
行達長安。住莊嚴寺。又非本望。西踰劍閣
既達蜀都。即而聽受阿毘曇論。一聞不忘
見稱昔人。隨言鏡理又高倫等。至於婆沙
廣論雜心玄義。莫不鑿窮巖穴條疏本幹。
然此論東被弘唱極繁。章鈔異同計逾數十。
皆蘊結胸府聞持自然。至於得喪筌旨。而
能引用無滯。時皆訝其憶念之力終古罕類
也。基毎顧而歎曰。余少遊講肆多矣。未見
少年神悟若斯人也。席中聽侶僉號英雄。
四方多難總歸綿益。相與稱讃逸口傳聲。又
僧景攝論道振迦延。世號難加人推精覆。
皆師承宗據隅隩明銓。昔來攝論十二住義。
中表銷釋十有二家。講次誦持率多昏漠。而
奘初聞記録片無差舛。登座叙引曾不再
縁。須便爲述状逾宿構。如斯甚衆不可殫
言。武徳五年。二十有一爲諸學府。雄伯沙
門講揚心論。不窺文相而誦注無窮。時
目神人。不神何能此也。晩與兄倶住益南
空慧寺。私自惟曰。學貴經遠義重疎通鑚
仰一方未成探賾。有沙門道深。體悟成
實學稱包富。控權敷化振網趙邦。憤發内
心將捐巴蜀。捷深知其遠量也。情顧勤
勤毎勸勉之。而正意已行誓無返面。遂乃
假縁告別。間行江硤。經途所及。荊楊等
州。訪逮道隣莫知歸詣。便北達深所委參
勇鎧。素襲嘉問縱洽無遺。終始十月資承
略盡。時燕趙學侶相顧逢秋。後發前至。抑斯
人也。沙門慧休。道聲高邈。行解相富。夸罩
古今。獨據鄴中昌言傳授。詞鋒所指海内
高尚。又往從焉。不面生來。相逢若舊。去師
資禮事等法朋。偏爲獨講雜心攝論。指摘
纖隱曲示綱猷。相續八月領酬無厭。休
又驚異絶歎撫掌而嗟曰。希世若人。爾其
是也。沙門道岳。宗師倶舍闡弘有部。包籠
領袖呑納喉襟。揚業帝城來儀群學。乃
又從焉。創迹京都詮途義苑。沙門法常。一
時之最。經論教悟。其從如林。奘乃一擧
十問皆陳幽奧。坐中&T066960;梓拔思未聞。由是
馳譽道流。檀聲日下。沙門僧辯法輪論士。
機慧是長。命來連坐。吾之徒也。但爲倶舍一
論昔所未聞。因爾伏膺曉夕諮請。岳審其
殷至慧悟霞明樂説不窮。任其索隱。單思
研採。啐周究竟。沙門玄會。匠剖涅槃。刪補
舊疏更張琴瑟。承斯令問親位席端。諮質
遲疑煥然袪滯。僕射宋公蕭瑀。敬其脱頴。
奏住莊嚴。然非本志。情栖物表。乃又惟曰。
余周流呉蜀爰逮趙魏末及周秦。預有
講筵率皆登踐。已布之言令。雖蘊胸襟。未
吐之詞宗。解籤無地。若不輕生殉命誓
往華胥。何能具覿成言。用通神解。一覩明
法了義眞文。要返東華傳揚聖化。則先賢
高勝。豈決疑於彌勒。後進鋒頴。寧輟想於
瑜伽耶。時年二十九也。遂厲然獨擧。詣闕
陳表。有司不爲通引。頓迹京皐。廣就諸
蕃遍學書語。行坐尋授數日便通。側席面
西思聞機候。會貞觀三年時遭霜儉。下勅
道俗逐豐四出。幸因斯際徑往姑臧漸
至燉煌。路由天塞。裹糧弔影。前望悠然但
見平沙絶無人徑。迴遑委命任業而前。展
轉因循達高昌境。初奘在涼州講揚經論。
華夷士庶盛集歸崇。商客通傳預聞蕃域。
高昌王麹文泰。特信佛經。復承奘告將遊
西鄙。恒置郵馹境次相迎。忽聞行達通夕
立候。王母妃屬執炬殿前。見奘苦辛備言
意故。合宮下涙驚異希有。延留夏坐。長請
開弘。王命爲弟。母命爲子。殊禮厚供。日時
恒致。乃爲講仁王等經及諸機教。道俗係戀。
並願長留。奘曰。本欲通開大化遠被家國。
不辭賤命忍死西奔。若如來語一滯此
方。非唯自虧發足。亦恐都爲法障。乃不食
三日。僉見極意無敢措言。王母曰。今與法
師一遇。並是往業因縁。脱得果心東返。願
重垂誡誥。遂與奘手傳香信誓爲母子。麹
氏流涙執足而別。仍勅殿中侍郎。齎綾帛五
百匹書二十四封。并給從騎六十人。送至突
厥葉護牙所。以大雪山北六十餘國皆其部
統故。重遺達奘開前路也。初至牙所。信
物倍多異於恒度。謂是親弟。具以情告。終
所不信。可汗重其賄賂。遣騎前告所部諸
國。但有名僧勝地。必令奘到。於是連騎數
十。盛若皇華。中途經國道次參候。供給頓具
倍勝於初。自高昌至於鐵門。凡經一十六
國。人物優劣奉信淳疎。具諸圖傳。其鐵門也
即鐵門關。漢之西屏。入山五百。旁無異路。
一道南出險絶人物。左右石壁竦立千仞。
色相如鐵故因號焉。見漢門扇一竪一臥。
外鐵裏木加懸諸鈴。必掩此關寔惟天
固。南出斯門。土田温沃花果榮茂。地名
貨羅也。縱千餘里廣三千餘。東拒葱嶺西
接波斯。南大雪山北據鐵門。縛芻大河中
境西流。即經所謂博叉河也。其境自分爲
二十七國。各有君長信重佛教。僧以十二
月十六日。安居坐其春分。以斯時温熱雨
多故也。又前經國凡度十三至縛喝國。土
地華博。時俗號爲小王舍城。國近葉護南
牙也。突厥常法。夏居北野。花草繁茂放牧
爲勝。冬處山中用遮寒厲。故有兩牙王
都。城外西南寺中有佛澡罐可容斗許。及
佛掃帚并以佛牙。守護莊嚴殆難贍覩。奘
爲國使躬事頂戴。西北不遠有提謂波利
兩城。建塔淩虚。即爰初道成獻麨長者之
本邑。髮爪塔也。又東南行大雪山中七百餘
里至梵衍國。僧有數千學出世部。王城北
山有立石像。高百五十尺。城東臥佛長千餘
尺。並精舍重接。金寶莊校晃曜人目。見者稱
歎。又有佛齒舍利。劫初縁覺齒長五寸許。金
輪王齒長三寸許。并啇那和修鉢。及九條衣
絳色猶存。又東山行至迦畢試國。奉信彌勝。
僧有六千。多大乘學。其王歳造銀像擧高
丈八。延請遐邇廣樹名壇。國有如來爲菩
薩時齒長可寸餘。又有其髮引長尺餘。放
還螺旋。自斯地北民雜胡戎。制服威儀不
參大夏。名爲邊國蜜利車類。唐言譯之垢
濁種也。又東南七百至濫波國。即印度之
北境矣。言印度者。即天竺之正名猶身毒
賢豆之訛號耳。論其境也。北背雪山三
陲大海。地形南狹如月上弦。川平廣衍周
九萬里。七十餘國依止其中。時或乖分略地
爲國。今則盡三海際同一王命。又東雪山
至那伽羅曷國。即布髮掩泥之故地也。詳
諸經相意有疑焉。何則討尋本事。乃在賢
劫已前。蓮花定光名殊。三佛既非同劫。
被火災。何得故處今猶泥濕。若以爲虚。佛
非妄語。如彼諸師各陳異解。有論者言。
此實本地。佛非妄也。雖經劫壞。本空之處
願力莊嚴如因事也。並是如來流化。斯迹常
在不足怪矣。故其勝地。左則標樹諸窣
覩波。即靈塔之正名。猶偸婆斗藪婆之訛
號耳。阿育王者。此號無憂。恨不覩佛。興
諸感戀。絓是聖迹皆起銘記。故於此處
爲建石塔。高三十餘丈。又有石壁佛影。蹈
迹衆相。皆竪標記。並如前也
城南不遠醯羅城中。有佛頂骨。周尺二寸。
其相仰平形如天蓋。佛髑髏蓋如荷葉盤。
佛眼圓睛状如奈許澄淨皎然。有佛大衣
其色黄赤。佛之錫杖以鐵爲環紫檀爲笴。
此五聖迹同在一城。固守之務如傳國寶。北
近突厥。昔經侵奪。雖至所在還潜本處。
斯則赴縁隱顯。未在兵威。奘奉覲靈相
悲涙横流。手撥末香親看體状。倍増欣悦。
即以和香印其頂骨。覩有嘉瑞。又増悲
慶近有北狄大月支王。欲知來報。以香取
相。乃示馬形。甚非所望。加諸布施積功
懺悔。又以香取現師子形。雖位狩王終
爲畜類。情倍歸依又加施戒。乃現人天。方
還本國。故其俗法。見五相者相一金錢。
取其相者酬七金錢。俗利其寶用充福物。
既非僧掌固守彌崇。無論道俗必先酬價。
奘被王命觀視具周。旁國諸僧承斯榮望
同來禮謁。又東山行至健駄邏國。佛寺千餘。
民皆雜信。城中素有盋廟。衆事莊嚴。昔如
來盋經於此廟。乃數百年。今移波斯王宮
供養。城東有迦膩王大塔基周里半。佛骨舍
利一斛在中。擧高五百餘尺。相輪上下二十
五重天火三災。今正營構。即世中所謂雀離
浮圖是也。元魏靈太后胡氏。奉信情深。遣沙
門道生等。齎大幡長七百餘尺。往彼掛之。脚
纔及地。即斯塔也。亦不測雀離名生所由。
左側諸迹其相極多。近則世親如意造論之
地。遠則捨於千眼睒奉二親。檀特名山達拏
本迹。仙爲女亂。佛化鬼母。並在其境。皆無
憂王爲建石塔。高者數百餘尺。立標記焉。
自北山行達烏長那國。即世中所謂北天竺
烏長國也。其境周圍五千餘里。果實充備。
爲諸國所重。傳云。即昔輪王之苑囿也。僧
有萬餘兼大乘學。王都四周多諸古迹。忍
仙佛蹠。半偈避讎。折骨書經。割肉代鴿。蛇
藥護命。血飮夜叉。如斯等相。備列其境。各
具瞻奉。情倍欣欣。城之東北減三百里。大
山龍泉名阿波邏。即信度河之本源。西南而
流。經中所謂辛頭河也。王都東南越山逆河。
鐵橋棧道路極懸險。千有餘里至極大川。即
古烏仗之王都也。中有木慈氏像。高百餘尺。
即末田地羅漢。將諸工人三返上天方得
成者。身相端嚴特難陳説。還返烏仗。南至
呾叉始羅國。具見伊羅鉢龍所住之池。月
決目之地。育王標塔擧高十丈。北有石
門。殊極高大崇竦重山。道由中過。斯又薩
&T006493;捨身處也。自此東南。山行險阻。經一小
國度數鐵橋。減二千里。至迦濕彌羅國。即
此俗常傳罽賓是也。莫委罽賓由何而生。
觀其圖域同罽賓耳。本是龍海羅漢取之
引衆而住通三藏也。故其國境四面負山。
周七千餘里。門徑狹迮。僧徒五千多學小乘。
國有大徳名僧勝匠。奘就學倶舍順正理
因明聲明及大毘婆沙。王愍遠至。給書手十
人供給寫之。有佛牙長可寸餘光白如
雪。自濫波至此。繞山諸國。形體鄙薄俗
習胡蕃。雖預五方非印度之正境也。以
住居山谷風雜諸邊。自此南下。通望無
山。將及千里至磔迦國。土據平川周萬
餘里。兩河分注卉木繁榮。于時徒伴二十餘
人。行至大林中。遇賊劫掠纔獲命全。入
村告乞乃達東境。大林有婆羅門。年七百
歳。貌如三十。明中百論及外道書。云是龍
猛弟子。乃停一月學之。又東*至那僕底國。
就調伏光法師。學對法顯宗理門等論。又東
詣那伽羅寺。就月胄論師。學衆事分婆沙。
又東至祿勒那國。就闍那崛多大徳。學經
部婆沙。又就蜜多犀那論師。學薩婆多部辯
眞論。漸次東南路經六國多有遺迹。育王
標塔高二十丈者。其數不少。中有末葂羅
國。最饒蹤緒。城東六里有一山寺。昔烏波
毱多。唐言近護。即五師之一也。是其本住所
建。北巖石室高二十餘丈廣三十歩。其側不
遠復有獼猴墮坑處四佛經行處賢聖依住
處。靈相衆矣。又東南行經于七國。至劫比
他國。俗事大自在天。其精舍者高百餘尺。中
有天貌形極偉大。謂諸有趣由之而生。王
民同敬不爲鄙恥諸國天祠率置此形。大
都異道乃有百數。中所高者自在爲多有一
大寺。五百僧徒。淨人僕隸乃有數萬。皆宅
其寺側。中有三道階。南北而列。即佛爲母
忉利安居夏竟下天。帝釋之所作也。寶階本
基淪沒並盡。後王倣之在其故地。猶高七十
餘尺。育王爲建石柱。高七丈餘。光淨明照。
隨人罪福影現其中。旁有賢劫四佛經行
石基。長五十許歩。高于七尺。足蹈所及。皆
有蓮華文生焉。國西北不遠二百許里至
羯若鞠闍國。唐言曲女城也。王都臨&T021126;
河。即洹河之正名矣。源從北來出大雪山。
其土邪正雜敬。僧徒盈萬。多諸聖跡。四佛
行坐處。七日説法處。佛牙髮爪等塔。精舍千
餘。名寺異相多臨河北。奘於此國學佛使
日胄二毘婆沙於毘耶犀那三藏所。經于三月。
王號戒日。正法治世將五十載。言戒日者。
謚法之名。此方薨後量徳以贈。彼土初登即
先薦號。以滅後美之徒虚名耳。今猶御世
統五印度。初治邊陲爲小國也。先有室
商佉王。威行海内。酷虐無道劉殘釋種。拔
菩提樹絶其根苗。選簡名徳三百餘人
之。餘者並充奴隸。戒日深知樹於禍始也。
與諸官屬至菩提坑立大誓曰。若我有福
統臨海内。必能崇建佛法。願菩提樹從地
而生。言已尋視。見菩提萌坑中上踊。遂迴
兵馬往商佉所。威福力故當即除滅。所以抱
信誠篤倍發由來。還統五方。象兵八萬。軍
威所及並藉其力。素不血食。化境有羊。皆
贖施僧。用供乳酪。五年一施傾其帑藏。藏
盡還蓄時至復行。用此爲常。有犯王法乃
至叛逆罪應死者。遠斥邊裔餘者懲罰。蓋
不足言。故諸國中多行盜竊。非假伴援不
可妄進。又東南行二千餘里經于四國。順
&T021126;伽河側。忽被秋賊須人祭天。同舟八十
許人悉被執縛。唯選奘公堪充天食。因結
壇河上置奘壇中。初便生饗將加鼎鑊。當
斯時也取救無縁。注想慈尊彌勒如來及東
夏住持三寶。私發誓曰。餘運未絶會蒙放
免。必其無遇命也如何。同舟一時悲啼號哭。
忽惡風四起。賊船而覆沒。飛沙折木咸懷
恐怖。諸人又告賊曰。此人可愍。不辭危難。
專心爲法。利益邊陲。君若殺之罪莫大
也。寧殺我等不得損他。衆賊聞之投刃
禮愧受戒悔失。放隨所往。達憍償彌。外道
殷盛。王都城中有佛精舍。高六十尺。中有
檀像。即昔優田大王造之。倣在天之
也。其側龍窟聖迹多矣。又東北千餘里至室
羅伐悉底國。即舍衞舍婆提之正名也。周睇
荒毀纔有故基。斯匿治宮須達故宅。趾墌
存焉。城南五里有逝多林。即祇陀園也。勝軍
王臣善施所造。全寺頽滅尚有石柱。擧高
七丈。育王標樹邊有塼室一區。中安如來爲
母説法像。自餘院宇湮沒蕩盡。但有佛洗
病比丘處。目連擧身子衣處。佛僧常汲故
井處。外道陰謗殺婬女處。佛異論處。身子
捔處。瑠璃沒處。得眼林處。迦葉波佛本生地。
諸如上處皆建石塔。並無憂王之所造也。
寺東不遠。三大深坑。即調達瞿波戰遮女人
所沒之處。坑極深邃臨望無底。自古及今
大雨洪注終無溢滿。又東將七百里。至劫
毘羅伐窣堵國。即迦毘羅衞淨飯王所治之
都也。空城十餘無人栖住。故宮甎城周十五
里。荒寺千餘。惟宮中一所在焉。王寢殿基
上有銘塔。即如來降神之處也。彼有説云。
五月八日神來降者。上座部云。十五日者與
此方述微復不同。豈有異耶。至如東夏所
尚素王爲聖。將定年算。前達尚迷。況復暦
有三代。述時紀號猶自差舛。顧惟理越情
求赴機應感。皆乘權道適變爲先。豈以
常人之耳目用通於至極也。城之南北有
過去二佛生地諸塔。育王石柱銘記甚多。都
城西北數百千塔。並是流璃所誅諸釋。既
是聖者。後人爲造。當斯時也有四釋子。忿
其見逼不思犯戒。出外拒軍。瑠璃遂退。
後還本國。城中不受。告曰。吾爲法種誓不
行師。汝退彼軍非吾族也。既被放斥遠
投諸國。木是聖胤。競宗樹之。今烏仗梵衍等
王。並其後也。城東百里。即是如來生地之林。
今尚存焉。或有説者。三月八日。上座部云。
十五日也。此土諸經咸云。四月八日。斯
感見之機。異計多耳。又東七百里方至拘
尸。中途諸異略不復紀。創達此城。不覺五
情失守崩踊躄地。頃之顧眄。但見荒城
褫純陀宅基有標誌耳。西北四里。河之西
岸。即娑羅大林。周匝輪徑四十餘里。中央高
竦。即涅槃地。有一甎室。臥像北首。旁施塔
柱具書銘記。而諸説混淆通列其上。有云。
二月十五日入涅槃者。或云。九月八日入
涅槃者。或云。自彼至今過千五百年者。或
云過九百年者。城北渡河。即焚身地方二
里餘深三丈許。土尚黄黒状同焦炭。諸國有
病服其土者無不除愈。故其焚處致有坑
耳。其側復有現足分身雉鹿諸塔。並具瞻
已。又西南行大深林中七百餘里。達婆羅痆
廝國。即常所謂波羅柰也。城臨𣐯伽。外道殷
盛。乃出萬計。天寺百餘多遵自在。僧徒三
千。並小乘正量部也。王都東北波羅奈河之
西。塔柱雙建。育王所立。影現佛像。覩者興
敬。度河十里即鹿野寺也。周閭重閣望若
仙宮。僧減二千。皆同前部。佛事高勝諸國
最矣。中有轉法輪像。状如言説。旁樹石柱
高七十餘尺。内影外現衆相備矣。斯即如來
初轉法處。其側復有五百獨覺塔三佛行坐
處。寺中銘塔聖迹極多。乃有數百。又有佛
所浴池浣衣洗器之水。皆有龍護。曝衣
方石。鹿王迎佛之地。並建石塔。動高三百
餘尺。相甚弘偉。故略陳耳。順河東下減於
千里達吠舍釐。即毘舍離也。露形異術偏
所豐足。國城舊基周七十里。人物寡鮮但爲
名地。其中説淨名經處。寶積淨名諸故宅
處。身子證果處。姨母滅度處。七百結集處。阿
難分身處。此之五處各建勝塔標示
代。自斯東北二千餘里。入大雪山至尼波
羅國。純信於佛僧有二千。大小兼學。城東
有池。中有天金光浮水上。古老傳云彌勒
下生。用爲首飾。或有利其寶者。夜往盜
之。但見火聚騰焔。都不可近。今則沈深叵
窮其底。水又極熱難得措足。唐國使者試
火投之焔便踊起。因用煮米便得成飯。其
境北界。即東女國與吐蕃接境。比來國命
往還率由此地。約指爲語。唐梵相去一萬餘
里。自古迴邅致途遠阻。又從梵吠舍南濟
&T021126;伽河達摩掲陀國。即摩竭提之正號也。
其國所居是爲中印度矣。今王祖胤繼接
無憂。無憂即頻毘娑羅之曾孫也。王即戒日
之女婿矣。今所治城。非古所築。&T021126;伽南岸
有波𡱀釐城。周七十里。即經所謂華氏城也。
王宮多花。故因名焉。昔阿育王自離王舍
遷都於此。左側聖所其量彌繁。城之西南四
百餘里。度尼連禪河至伽耶城。人物希少
可千餘家。又行六里有伽耶山。自古諸王
所登封也。故此一山世稱名地。如來應俗
就斯成道。頂有石塔高百餘尺。即寶雲等
經所説之處。周迴四十里内聖迹充滿。山之
西南即道成處。有金剛座周百餘歩。其地則
今所謂菩提寺是也。寺南有菩提樹。高五丈
許。遶樹周垣壘甎爲之。輪迴五百許歩。東
門對河。北門通寺。院中靈塔相状多矣。如
來得道之日。互説不同。或云。三月八日。及十
五日者。垣北門外大菩提寺。六院三層。牆高
四丈皆甎爲之。師子國王。買取此處興造
斯寺。僧徒僅千。大乘上座部所住持也。有
骨舍利状人指節。肉舍利者大如眞珠。彼
土十二月三十日。當此方正月十五日。世稱
大神變月。若至其夕必放光瑞。天雨
花充滿樹院。奘初到此。不覺悶絶。良久蘇
醒。歴覩靈相。昔聞經説。今宛目前。恨居邊
鄙。生在末世。不見眞容。倍復悶絶。旁有梵
僧。就地接撫相與悲慰。雖備禮謁恨無光
瑞。停止安居迄於解坐。彼土常法。至於此
時。道俗千萬。七日七夜競伸供養。凡有兩
意。謂覩光相及希樹葉。毎年樹葉恰至夏
末一時飛下。通夕新抽與故齊等。時有大
乘居士。爲奘開釋瑜伽師地。爾夜對講忽
失燈明。又觀所佩珠璫瓔珞。不見光釆。
但有通明晃朗内外洞然。而不測其由
也。怪斯所以共出草廬望菩提樹。乃見有
僧。手擎舍利大如人指。在樹基上遍示
大衆。所放光明照燭天地。于時衆鬧但得
遙禮。雖目覩瑞心疑其火。合掌虔跪乃至
明晨。心漸萎頓光亦歇滅。居士問曰。既覩
靈瑞。心無疑耶奘具陳意。居士曰。余之昔
疑。還同此也。其瑞既現。疑自通耳。余見菩
提樹。葉如此白楊。具以問之。奘曰。相状略
同。而扶踈茂盛少有異也。於此寺東望屈
屈吒播陀山。即經所謂雞足山也。直上三峯
状如雞足。因取號焉。去菩提寺一百餘里。
頂樹大塔夜放神炬。光明通照。即大迦葉
波。寂定所也。路極梗澁多諸林竹。師子虎象
縱横騰倚。毎思登踐取進無由。奘乃告王
請諸防援。蒙給兵三百餘人。各備鋒刃斬
竹通道。日行十里。爾時彼國聞奘往山。士
女大小數盈十萬。奔隨繼至共往雞足。既
山阿壁立無路。乃縛竹爲梯相連而上。
達山頂者三千餘人。四睇欣然轉増喜踊
具覩石罅散花供養。自山東北百有餘里
至佛陀代那山。有大石室。佛曾遊此。天帝
就石塗香以供。行至其處今猶郁烈不遠
山室可受千人。如來三月於中坐夏。壘石
爲道。廣二十歩。長五里許。即頻毘娑羅修覲
上山之所由也。又東六十便至矩奢掲羅
補羅古城。唐言茅城。多出香茅故因名也。
其城即摩掲陀之正中。經本所謂王舍城者
是矣。崇山四周爲其外郭。上如陴堄皆甎
爲之。西通小徑北闢山門。廣長從狹周輪
百五十里。其中宮城周三十餘里。内諸古迹
其量復多。宮之東北可十五里。有姞栗陀羅
矩吒山。即經所謂耆闍崛山者是也。唐言鷲
峯之臺。於諸山中最高顯映奪。接山之陽
佛多居住。從下至頂編石爲階。廣十餘歩
長六里許。佛常往來於斯道也。歴觀崖岫
備諸古迹不可勝紀。廣如圖傳。山城北門
強一里許。即迦蘭陀竹園精舍石基。東戸甎
室今仍現在。自園西南行六里許。南山之陰
大竹林中有石室焉。即大迦葉波與千無
學。結集經教所託之地。又西二十餘里。即
大衆部結集處也。山城之北可五里許。至曷
羅闍姞利呬城。唐言新王舍也。餘傳所稱
者是矣。又北三十餘里至那爛陀寺。唐言施
無厭也。贍部洲中寺之最者。勿高此矣。五
王共造供給倍隆。故因名焉。其寺都有五院。
同一大門周閭四重高八丈許。並用甎壘。其
最上壁猶厚六尺。外郭三重。牆亦甎壘。高五
丈許。中間水遶極深池塹。備有花畜嚴麗
可觀。自置已來防衞清肅。女人非濫未曾
容隱。常住僧衆四千餘人。外容道俗通及
邪正乃出萬數。皆周給衣食無有窮竭。故
復號寺爲施無厭也。中有佛院備諸聖迹。
精舍高者二十餘丈。佛昔於中四月説法。又
有精舍高三十餘丈。中諸變態不可名悉。
置立銅像高八丈餘。六層閣盛莊嚴綺飾。即
戒日之兄滿胄王造也。又有鍮石精舍高可
八丈。戒日親造。彫裝未備日役千功。彼國
常法欽敬徳望。有諸論師智識清遠。王給
封戸乃至十城。漸降量賞不減三城。其寺
現在受封大徳三百餘人。通經已上不掌僧
役。重愛學問諮訪異法。故烏耆已西被於
海内。諸出家者皆多義學。任國往返都無
隔礙。王雖守國不敢遮障。故彼學徒博聞
該贍。奘歴諸國風聲久達。將造其寺。衆
差大徳四十人。至莊迎宿。莊即目連之本村
也。明日食後。僧二百餘俗人千餘。擎輿幢蓋
香花來迎引入都會。與衆相慰問訖唱令住
寺。一切共同。又差二十人。引至正法藏所。
即戒賢論師也。年百六歳衆所重故號正
法藏。博聞強識。内外大小一切經書無不通
達即昔室商佉王所坑之者。爲賊擎出潜
淪草&MT00173;。後興法顯道俗所推。戒日増邑十
城。科税以入。賢以税物成立寺廟。奘禮讃
訖。並命令坐。問從何來。答從支那國來
欲學瑜伽等論。聞已啼泣。召弟子覺賢説
己舊事。賢曰。和上三年前。患困如刀刺。
欲不食而死。夢金色人曰。汝勿厭身。往
作國王多害物命。當自悔責。何得自盡。
有支那僧來此學問。已在道中。三年應至。
以法惠彼。彼復流通。汝罪自滅。吾是曼殊
室利。故來相勸。*和上今損。正法藏問。在路
幾時。奘曰。出三年矣。既與夢同。悲喜交集。
禮謝訖。寺素立法。通三藏者員置十人。由
來闕一。以奘風問便處其位。日給上饌二
十盤大人米一斗。擯榔豆&T041918;龍腦香乳蘇蜜
等。淨人四婆羅一。行乘象輿三十人從。大
人米者粳米也。大如烏豆飯香百歩。惟此國
有。王及知法者預焉。故此寺通三藏者給
二十盤。即二十日。漸減通一經者。猶給五
盤。五日。過此已後便依僧位。便請戒賢講
瑜伽論。聽者數千人。十有五月方得一遍。重
爲再講。九月方了自餘順理顯揚對法等並
得諮禀。然於瑜伽偏所鑚仰。經於五年晨
夕無輟將事博議未忍東旋。賢誡曰。吾
老矣。見子殉命求法經途十年方至今日
不辭朽老。力爲伸明。法貴流通豈期獨善。
更參他部恐失時縁。智無涯也惟佛乃窮。
人命如露非旦則夕。即可還也。便爲裝行
調。付給經論。奘曰。敢聞命矣。意欲南巡
諸國。還途北指。以高昌昔言不得違也。便
爾東行大山林中。至伊爛拏國。見佛坐迹
入石寸許。長五尺二寸廣二尺一寸。旁有瓶
迹沒石寸許。八出花文都似新置。有佛立
迹長尺八寸闊強六寸。又東南行路經五
國。將四千里至三摩呾吒國。濱斥大海。四
佛曾遊。見青玉像擧高八尺。自斯東北山
海之中。凡有六國。即達林邑。道阻且長。兼
多瘴癘。故不遊踐。又從西行將**至二千
里。達掲羅拏國。邪正兼事。別有三寺不食
乳酪。調達部也。又西南行七百餘里至烏
荼國。東境臨海。有發行城。多有商侶停
於海次。南大海中有僧伽羅國。謂執師子
也。相去約指二萬餘里。毎夜南望。見彼國
中佛牙塔上寶珠光明騰焔暉赫見於天際。
又西南行具經諸國。並有異迹。可五千里
至憍薩國。即南印度之正境也。崇信佛法
僧徒萬許。其土寛廣林野相次。王都西南三
百餘里有黒蜂山。昔古大王爲龍猛菩薩
造立斯寺。即龍樹也。其寺上下五重。鑿石
爲之。引水旋注。多諸變異。沿波方達。
淨人固守罕有登者。龕中石像形極偉大。寺
成之日。龍猛就山以藥塗之變成紫金。世
無等者。又有經藏。夾縛無數。古老相傳。盡
初結集並現存在。雖外佛法屡遭誅殄。而
此一山住持無改。近有僧來於彼夏坐。但
得讀誦不許持出。具陳此事。但路幽阻難
可尋問。又復南行七千餘里。路經五國並
有靈迹。至秣羅矩吒國。即贍部最南濱海境
也。山出龍腦香焉。旁有巖頂清流。繞旋二
十許匝南注大海。中有天宮觀自在菩薩
常所住處。即觀世音之正名也。臨海有城。
古師子國。今入海中可三千餘里。非結大
伴則不可至。故不行也。自此西北四千餘
里。中途經國具諸神異。達摩訶刺他國。其王
果勇威英自在。未賓戒日。寺有百餘。僧徒
五千。大小兼學。東境山寺羅漢所造。有大
精舍高百餘尺。中安石像長八丈許。上施
石蓋凡有七重。虚懸空中相去各三尺許。
禮謁見者無不歎訝斯神也。自此因循廣
尋聖迹。至鉢伐多國。有數名徳。學業可遵。
又停二年。學正量部根本論攝正法論成實
論等。便東南還那爛陀。參戒賢已。往杖
林山勝軍論師居士所。其人刹利種。學通内
外五明數術。依林養徒講佛經義。道俗歸
者日數百人。諸國王等亦來觀禮洗足供養。
封賞城邑。奘從學唯識決擇論意義論成無
畏論等。首尾二年。夜夢寺内及外林邑火燒
成灰。見一金人告曰。却後十年。戒日王崩
印度便亂。當如火蕩。覺已向勝軍説之。
奘意方決嚴具東還。及永徽之末戒日果崩。
今並飢荒。如所夢矣。初那爛陀寺大徳師子
光等。立中百論宗。破瑜伽等義。奘曰。聖人
作論終不相違。但學者有向背耳。因造會
宗論三千頌。以呈戒賢諸師。咸稱善。先
有南印度王灌頂師。名般若毱多。明正量
部。造破大乘論七百頌。時戒日王討伐至烏
*荼國。諸小乘師保重此論以用上王。請
與大乘師決勝。王作書與那爛陀寺。可
差四僧善大小内外者詣行宮在所。擬
有論義。戒賢乃差海慧智光師子光及奘。
爲四應命。將往未發間。有順世外道來
求論難。書四十條義懸於寺門。若有屈者
斬首相謝。彼計四大爲人物因。旨理
最難徴覈。如此陰陽誰窮其數。此道執計
必求捔決。彼土常法。論有負者先令乘驢。
屎瓶澆頂。公於衆中。形心折伏然後依投永
皂隷。諸僧同疑。恐有殿負默不陳對。
奘停既久究達論道。告衆請對。何得同恥。
各立旁證。往復數番通解無路。神理倶喪溘
然潜伏。預是釋門一時騰踊。彼既屈已請
依先約。奘曰。我法弘恕不在刑科。禀受我
法如奴事主。因將向房遵正法要。彼烏
*荼論又別訪得。尋擇其中便有謬濫。謂所
伏外道曰。汝聞烏*荼所立義不。曰彼義
曾聞。特解其趣。即令説之。備通其要。便
指纖芥。申大乘義破之。名制惡見論。千六
百頌。以呈戒賢等師。咸曰。斯論窮天下之
勍寇也。何敵當之
奘意欲流通教本。乃放任開正法。遂往
東印度境迦摩縷多國。以彼風俗並信異
故其部衆乃有數萬。佛法雖弘未至其
土。王事天神愛重教義。但聞智人不問
邪正。皆一奉敬其人。創染佛法將事弘闡
故往開化。既達於彼王。歎奘勝度神思清
遠。童子王聞欣得面欵。遣使來請再三乃
往。既至相見宛若舊遊。言議接對又經晦
朔。于時異術雲聚。請王決論。言辯纔交邪
徒草靡。王加崇重初開信門。請問諸佛何所
功徳。奘讃如來三身利物。因造三身論三
百頌以贈之。王曰。未曾有也。頂戴歸依。此
國東境接蜀西蠻。聞其途路。兩月應達。于
時戒日王臣告曰。東蕃童子王所有支那大
乘天者。道徳弘被。彼王所重。請往致之。其
大乘天者。即印度諸僧美奘之目也。王曰。我
已頻請辭而不來。何因在彼。即使語拘摩
羅王。可送支那法師來共會祇羅國。童子
王命象二萬船三萬。與奘泝&T021126;伽河
以赴戒日。戒日與諸官屬百餘萬衆。順河
東下同集羯朱祇羅國。初見頂禮。嗚足盡
敬。散花設頌無量供已曰。弟子先請。何爲不
來。答以聽法未了故此延命。又曰。彼支
那國有秦王破陣樂歌舞曲。秦王何人致此
歌詠。奘曰。即今正國之天子也。是大聖人撥
亂反政恩霑六合故有斯詠。王曰。故天
縱之爲物主也。乃延入行宮陳諸供養。乃
述制惡見論。顧謂門師曰。日光既出熒燭
奪明。師所寶者他皆破訖。試救取看。小乘
諸僧無敢言者。王曰。此論雖好然未廣聞。
欲於曲女城大會。命五印度能言之士。對
衆顯之。使邪從正捨小就大。不亦可乎。
是日發勅普告天下。總集沙門婆羅門一切
異道。會曲女城。自冬初泝流。臘月方到。爾
時四方翕集。乃有萬數。能論義者數千人。各
擅雄辯咸稱克敵。先立行殿各容千人。安
像陳供香花音樂。請奘昇座。即標擧論宗
命衆徴覈。竟十八日無敢問者。王大嗟賞。
施銀錢三萬金錢一萬上&T073554;一百具。仍令
大臣執奘袈裟巡衆唱言。支那法師論勝。
十八日來無敢問者。並宜知之。于時僧衆
大悦曰。佛法重興。乃令邊人權智若此。便
辭東歸。王重請住觀七十五日。大施場相。事
訖辭還。王勅所部。遞送出境。并施青象金
銀錢各數萬。戒日拘摩羅等十八大國王。流
涙執別。奘便辭而不受。以象形大。日常料
草四十餘圍。餅食所須又三斛許。戒日又勅
令諸屬國隨到供給諸僧。勸受象施。皆曰。
斯勝相也。佛滅度來。王雖崇敬種種布施。未
聞以象用及釋門。象爲國寶。今既見惠。
信之極矣。因即納象而反錢寶。然其象也其
形圓大。高可丈三長二丈許。上容八人。并
諸什物經象等具。並在其上。状如重
相似空行。雖逢奔逸而安隱不墜。瓶水
不側。縁國北旋出印度境。戒日威被咸蒙
侍。入早利國。山川相半沃壤豐熟。僧徒
數萬並學大乘。東北山行過諸城邑上大
雪山。及至其頂諸山並下。又上三日達最
高嶺。南北通望。但見横山各有九重。過斯
已往皆是平地。雖有小山孤斷不續。唯斯
一嶺延高遠。約略爲言。贍部一洲山叢
斯地。何以知耶。至如西境波斯平川眇漫。
東尋嵬崿莫有窮蹤。北則横野蕭條。南則
印度皐衍。即經所謂香山者也。達池幽邃未
可尋源。四河所從皆由斯出。爾雅所謂崐
崙之墟。豈非斯耶。案諸禹貢。河出磧石。
蓋局談其潜出處耳。張騫尋之乃遊大夏。
固是超歩所經。猶不言其發源之始。斯可
知矣。奘引從前後自勒行衆沿嶺而下。三
日至地。達覩貨羅諸故都邑。山行八百路極
艱險。寒風切骨到於活國。中途所經皆屬
北狄。而此王者突厥之胤。統管諸胡總御
鐵門以南諸小國也。自此境東方入葱嶺。
嶺據贍部洲中。南接雪山北至熱海。東漸
烏鎩西極波斯。縱廣結固各數千里。冬夏積
雪氷巖崖險。過半已下多出山葱。故因名
焉。昔人云。葱嶺停雪。即雪山也。今親目驗。
則知其非。雪山乃居葱嶺已南。東西亘海。
南望平野。北達叢山。方名葱嶺。又東山行。
經於十國二千餘里。至達摩悉鐵帝國。境
在山間。東西千六百里。南北極廣不踰四
五里許。臨縛芻河從南而來不測其本。僧
寺十餘。有一石像上施金銅圓蓋。人有旋
遶蓋亦隨轉。豈由機巧莫測其然。又東山
行近有千里達商彌國。東至大川廣千餘
里。南北百餘里絶無人住。川有龍池。東西
三百南北五十。其池正在大葱嶺内。贍部洲
中最高地也。何以明之。池出二河。其西流
者至達摩悉鐵國與縛芻河合。自此以西
皆西流。其東流者至佉沙西界與徙多河
合。自此已東水皆東流。故分二河各注西
海故知高也。河出大鳥卵如&MT00100;許。案條
支國大卵如甕。豈非斯耶。又東五百至朅
盤陀國。北背徙多河。即經所謂悉陀河也。東
入鹽澤。潜於地中。涌於積石。爲東夏河
矣。其國崇信佛法。城之東南三百餘里。大崖
兩室各一羅漢現入滅定七百餘年。鬚髮漸
長。左近諸僧年別爲剃。又東千餘里方出
葱嶺至烏鎩國。城臨徙多。西有大山崖自
崩墜。中有僧焉。冥目而坐。形甚奇偉。鬚
髮下垂至於肩面。問其委曲乃迦葉佛時人
矣。近重崩崖沒於山内。奘至斯國。與象別
行先度雪河。象晩方至。水漸汎漲。不悉山
道。尋嶺直下。牙衝岸樹。象性凶獷反拔却
頓。因即致死。悵恨所經已越山險將達平
壤不果祈願。東過踈勒乃至沮渠。可千餘
里。同伴五百皆共推奘爲大商主。處位中
營四面防守。且自沮渠一國。素來常鎭十
部大經。各十萬偈。如前所傳。國寶護之不
許分散。今屬突厥。南有大山。現三羅漢入
滅盡定。東行八百達于遁國。地惟沙壤寺
有百餘。僧徒五千並大乘學。城西山寺佛曾
遊踐。有大石室。羅漢入定。石門封掩。初奘
既度葱嶺。先遣侍人。齎表陳露達國化也。
下勅流問令早相見。行達于*遁。以象致
死所齎經像交無運致。又上表請尋下別
勅。令于遁王給其鞍乘。既奉嚴勅駝馬相
連至于沙洲。又蒙別勅。計其行程酬雇
價直。自爾乘傳二十許乘。以貞觀十九年正
月二十四日。屆于京郊之西。道俗相趨屯赴
闥。數十萬衆如値下生。將欲入都。人
物諠擁取進不前。遂停別館。通夕禁衞。候
備遮斷停駐道旁。從故城之西南至京師
雀街之都亭驛二十餘里。列衆禮謁動不
得旋。于時駕幸洛陽。奘乃留諸經像送
弘福寺。京邑僧衆競列幢帳助運莊嚴。四部
諠譁又倍初至。當斯時也復感瑞雲現于
日北團圓如蓋。紅白相映當于像上顯發
輪光。既非遶日同共嗟仰從午至晡。
入弘福方始歇滅。致使京都五日四民廢
業七衆歸承。當此一期。傾仰之高終古罕
類也。奘雖逢榮問獨守館宇坐鎭清閑。
恐陷物議故不臨對。及至洛濱特蒙慰
問。并獻諸國異物。以馬駄之。別勅引入深
宮之内殿。面奉天顏。談叙眞俗無爽帝旨。
從卯至酉不覺時延。迄于閉鼓。上即事戎
旃。問罪遼左。明旦將發。下勅同行。固辭疾
苦。兼陳翻譯。不違其請。乃勅京師留守梁
國公房玄齡。專知監護。資備所須一從天
府。初奘在印度聲暢五天。稱述支那人物
爲盛。戒日大王并菩提寺僧。思聞此國。爲
日久矣。但無信使。未可依憑。彼土常
傳。贍部一洲四王所治。東謂脂那。主人王
也。西謂波斯。主寶王也。南謂印度。主象王
也。北謂獫狁主馬王也。皆謂四國藉斯以
治。即因爲言。奘既安達恰述符同。戒日及
僧。各遣中使齎諸經寶遠獻東夏。是則天
竺信命自奘而通。宣述皇猷之所致也。使
既西返。又勅王玄策等二十餘人。隨往大
夏。并贈綾帛千有餘段。王及僧等數各有
差。并就菩提寺僧召石蜜匠。乃遣匠二人
僧八人。倶到東夏。尋勅往越州。就甘蔗造
之皆得成就。先是菩提寺僧三人送經初。
至。下勅普請京城設齋。仍於弘福譯大嚴
等經不久之間奘信又至。乃勅且停待到方
譯。主上虚心企仰。頻下明勅令奘速至。但
爲事故留連不早程達。既見洛宮深沃虚
想。即陳翻譯。搜擢賢明。上曰。法師唐梵具
贍詞理通敏。將恐徒揚仄陋終虧聖典。奘
曰。昔者二秦之譯門位三千。雖復翻傳。猶
恐後代無聞懷疑乖信。若不捜擧同奉玄
規。豈以褊能妄參朝委。頻又固請乃蒙降
許。帝曰。自法師行後造弘福寺。其處雖小
禪院虚靜。可爲翻譯。所須人物吏力。並與
玄齡商量務令優給。既承明命返迹京師。
遂召沙門慧明靈閏等。以爲證義。沙門行
友玄賾等。以爲綴緝。沙門智證辯機等。以
爲録文。沙門玄模以證梵語。沙門玄應以
定字僞。其年五月創開翻譯。大菩薩藏經二
十卷。余爲執筆。并刪綴詞理。其經廣解六
度四攝十力四畏三十七品諸菩薩行。合十
二品。將四百紙。又復旁翻顯揚聖教論二十
卷。智證等更迭録文。沙門行友詳理文句。奘
公於論重加陶練。次又翻大乘對法論一十
五卷。沙門玄賾筆受。微有餘隙。又出西域
傳一十二卷沙門辯機。親受時事連紕前後。
兼出佛地六門神呪等經。都合八十許卷。自
前代已來所譯經教。初從梵語倒寫本文。
次乃迴之順同此俗。然後筆人亂理文句。
中間増損多墜全言。今所翻傳都由奘旨。
意思獨斷出語成章。詞人隨寫即可披翫。
尚賢呉魏所譯諸文。但爲西梵所重貴於
文句。鉤鎖聯類重沓布在。唐文頗居繁複。故
使綴工專司此位。所以貫通詞義加度節
之。銓本勒成祕書繕寫。于時駕返西京。奘
乃表上并請序題。尋降手勅曰。法師夙標
高行早出塵表。泛寶舟而登彼岸。捜妙
道而闢法門。弘闡大猷蕩滌衆累。是以慈
雲欲卷。舒之廕四空。慧日將昏。朗之照
八極。舒朗之者。其惟法師乎。朕學淺心拙。
在物猶迷。況佛教幽微。豈敢仰測。請爲經
題。非已所聞。其新撰西域傳者。當自披覽。
及西使再返。又勅二十餘人隨往印度前
來國命通議中書。勅以異域方言務取符
會。若非伊人將論聲教。故諸信命並資於
奘。乃爲轉唐言依彼西梵。文詞輕重令彼
讀者尊崇東夏。尋又下勅。令翻老子五千
文爲梵言以遺西域。奘乃召諸黄巾述其
玄奧。領疊詞旨方爲翻述。道士蔡晃成英
等。競引釋論中百玄意。用通道經。奘曰。佛
道兩教其致天殊。安用佛言用通道義。窮
覈言疏本出無從。晃歸情曰。自昔相傳祖
憑佛教至於三論。晃所師遵准義幽通不
無同會。故引解也。如僧肇著論。盛引老
莊。猶自申明。不相爲怪。佛言似道何爽綸
言。奘白。佛教初開。深文尚擁。老談玄理微
附佛言。肇論所傳引爲聯類。豈以喩詞而
成通極。今經論繁富各有司南。老但五千
論無文解。自餘千卷多是醫方。至如此土
賢明何晏王弼周顒蕭繹顧歡之徒。動數十
家。注解老子何不引用。乃復旁通釋氏。不
乃推歩逸蹤乎。既依翻了將欲封勒。道士
成英曰。老經幽邃。非夫序引何以相通。請
爲翻之。奘曰。觀老治身治國之文。文詞具
矣。叩齒咽液之序。其言鄙陋。將恐西聞異
國有愧郷邦。英等以事聞諸宰輔。奘又陳
露其情。中書馬周曰。西域有道如老莊不。
奘曰。九十六道並欲超生。師承有滯致淪
諸有。至如順世四大之術。冥初六諦之宗。
東夏所未言也。若翻老序。則恐彼以爲笑
林。遂不譯之。奘以弘讃之極。勿尚帝王。開
化流布自古爲重。又重表曰。伏奉墨勅猥
垂奬喩。祇奉綸言精守振越。玄奘業尚空
踈。謬參法侶幸屬九瀛有截四表無虞。
憑皇靈以遠征。恃國威而訪道。窮遐冒
險雖勵愚誠。纂異懷荒寔資朝化。所獲
經論奉勅翻譯。見成卷軸。未有詮序。伏惟
陛下叡思雲敷。天華景爛。理包繋象調逸
咸英。跨千古以飛聲。掩百王而騰實。竊
以神力無方。非神思不足詮其理。聖教玄
遠。非聖藻何以序其源。故乃冒犯威嚴敢
希題目宸睠沖邈不垂矜許。撫躬累息相
顧失圖。玄奘聞。日月麗天。既分暉於戸牖。
江河紀地。亦流潤於巖涯。雲和廣樂。不祕
響於聾昧。金璧奇珍。豈韜彩於愚瞽。敢縁
斯理重以干祈。伏乞雷雨曲垂天文俯照。
配兩儀而同久。與二耀而倶懸。然則鷲嶺
微言。假神筆而弘遠。雞園奧義。託英詞而
宣暢。豈止區區梵衆獨荷恩榮。亦使蠢蠢迷
生方超塵累而已。表奏之日。勅遂許焉。謂
駙馬高履行曰。汝前請朕爲汝父作碑。今
氣力不如昔。願作功徳爲法師作序不
能作碑。汝知之。貞觀二十二年幸玉華
宮。追奘至。問翻何經論。答正翻瑜伽。上問。
何聖所作明何等義。具答已令取論自披
閲。遂下勅。新翻經論寫九本。頒與雍洛相
兗荊楊等九大州。奘又請經題。上乃出之
名大唐三藏聖教序。於明月殿。命弘文館
學士上官儀。對群僚讀之。其詞曰。蓋聞。二
儀有象。顯覆載以含生。四時無形。潜寒
暑以化物。是以窺天鑑地。庸愚皆識其端。
明陰洞陽。賢哲罕窮其數。然而天地包乎
陰陽而易識者。以其有象也。陰陽處乎天
地而難窮者。以其無形也。故知象顯可徴。
雖愚不惑。形潜莫覩。在智猶迷。況乎佛道
崇虚乘幽控寂。弘濟萬品典御十方。擧威
靈而無上。抑神力而無下。大之則彌於宇
宙。細之則攝於毫釐。無滅無生。歴千劫而
不古。若隱若顯。運百福而長。今妙道凝玄。
遵之莫知其際。法流湛寂。挹之莫測其
源。故知蠢蠢凡愚區區庸鄙。投其旨趣能
無疑惑者哉。然則大教之興。基乎西土。騰
漢庭而皎夢。照東域而流慈。昔者分形分
跡之時。言未馳而成化。當常現常之世。民
仰徳而知遵。及乎晦影歸眞遷儀越世。
金容掩色。不鏡三千之光。麗*象開圖。空
端四八之相。於是微言廣被。拯含類於三
塗。遺訓遐宣。導群生於十地。然而眞教難
仰。莫能一其指歸。曲學易遵。邪正於焉紛
糺。所以空有之論。或習俗而是非。大小之乘。
乍沿時而隆替。有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
也。幼懷貞敏。早悟三空之心。長契神情。
先包四忍之行。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
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故以智通無累神
測未形。超六塵而逈出。隻千古而無對。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淩遲。栖慮玄門。慨
深文之訛謬。思欲分條析理廣彼前聞。截
僞續眞開茲後學。是以翹心淨土往遊西
域。乘危遠邁。杖策孤征。積雪晨飛途間失
地。驚砂夕起空外迷天。萬里山川。撥煙霞
而進影。百重寒暑。躡霜雨而前蹤。誠重
勞輕求深願達。周遊西宇十有七年。窮歴
道邦詢求正教。雙林八水味道飡風。鹿苑
鷲峯瞻奇仰異。承至言於先聖。受眞教於
上賢。探賾妙門精窮奧業。一乘五律之
馳驟於心田。八藏三篋之文。波濤於口海。
爰自所歴之國。總將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
七部。譯布中夏宣揚勝業。引慈雲於西極。
注法雨於東垂。聖教缺而復全。蒼生罪而還
福。濕火宅之乾焔。共拔迷塗。朗愛水之昏
波。同臻彼岸。是知惡因業墜。善以縁昇。昇
墜之端惟人所託。譬夫桂生高嶺雲露方
得泫其華。蓮出淥波飛塵不能汚其葉。
非蓮性自潔而桂質本貞。良由所附者高則
微物不能累。所憑者淨則濁類不能沾。夫
以。卉木無知。猶資善而成善。況乎人倫有
識。不縁慶而求慶。方冀。茲經流施。將日
月而無窮。斯福遐敷。與乾坤而永大。百
僚稱慶。奘表謝曰
竊聞。六爻探賾局於生滅之場。百物正名。
未渉眞如之境。猶且遠徴羲册。覩奧不測
其神。遐想軒圖。歴選並歸其美。伏惟。皇帝
陛下。玉毫降質金輪御天。廓先王之九州。
掩百千之日月。斥例代之區域。納恒沙之
法界。遂使給園精舍並入堤封。貝葉靈文
咸歸刪府。玄奘往因。振錫聊謁崛山。經途
萬里。怙天威如咫歩。匪乘千葉。詣雙林
如食頃。捜揚三藏。盡龍宮之所儲。研究一
乘。窮鷲嶺之遺旨。並已載於白馬還獻紫
宸。尋蒙下詔賜使翻譯。玄奘識乖龍樹。謬
忝傳燈之榮。才異馬鳴。深愧寫瓶之敏。所
譯經論紕舛尤多。遂荷天恩留神構序。文
超象繋之表。若聚日之放千光。理括衆妙
之門。同惠雲之濡百草。一音演説億劫罕
逢。忽以微生親承梵響。踊躍歡喜如聞
受記。表奏之日。尋下勅曰。朕才謝珪璋言
慚博達。至於内典尤所未閑。昨製序文
深爲鄙拙。惟恐穢翰墨於金簡。標瓦礫於
珠林。忽得來書謬承褒讃。循躬省慮彌益
厚顏。善不足稱空勞致謝。又重表謝。勅云。
性不讀經。兼無才智。忽製論序。翻汚
經文。具覽來言枉見褒飾。愧逢虚美唯
益眞慚。自爾朝宰英達咸申撃讃。釋宗弘
盛氣接成陰。皇太子述上所作三藏聖教序
曰。夫顯揚正教。非智無以廣其文。崇闡
微言。非賢莫能定其旨。蓋眞如聖教者。諸
法之玄宗。衆經之軌&T050801;也。綜括宏遠奧旨遐
深。極空有之精微。體生滅之機要。詞茂道
曠。尋之者不究其源。文顯義幽。履之者莫
測其際。故知。聖慈所被業無善而不臻。
妙化所敷縁無惡而不翦。開法網之綱紀。
弘六度之正教。拯群有之塗炭。啓三藏之
祕局。是以名無翼而長飛。道無根而永固。
道名流慶。歴遂古而鎭常。赴感應身。經
塵劫而不朽。晨鍾夕梵。交二音於鷲峯。慧
日法流。轉雙輪於鹿苑。排空寶蓋。接翔雲
而共飛。莊野春林。與天花而合彩。伏惟。皇
帝陛下。上玄資福。垂拱而治八荒。徳被黔
黎。斂衽而朝萬國。恩加朽骨。石室歸
貝葉之文。澤及昆蟲。金匱流乎梵説之偈。
遂使阿耨達水通神甸之八川。耆闍崛山接
嵩華之翠嶺。竊以。法性凝寂。靡歸心而不
通。智地玄奧。感懇誠而遂顯。豈謂重昏之
夜。燭慧炬之光。火宅之朝。降法雨之澤。於
是百川異流。同會於海。萬區分義。總成乎
實。豈與湯武校其優劣。堯舜比其聖徳者
哉。玄奘法師者。夙懷聰令。立志夷簡。神清
髫齓之年。體拔浮華之世。凝情定室匿迹
幽巖。栖息三禪巡遊十地。超六塵之境。獨
歩迦維。會一乘之旨。隨機化物。以中華之
無質。尋印度之眞文。遠渉恒河終期滿字。
頻登雪嶺更獲半珠。問道往還十有七載。
備通釋典利物爲心。以貞觀十九年二月
六日。奉勅於弘福寺翻譯聖教。要文凡六
百五十七部引大海之法流。洗塵勞而不
竭。傳智燈之長焔。皎幽闇而恒明。自非
久植勝縁。何以顯揚斯旨。所謂法相常住。
齊三光之明。我皇福臻。同二儀之固。伏
見御製衆經論序。照古騰今。理含金石之
聲。文抱風雲之潤。治輒以輕塵足岳墜露添
流。略擧大綱以爲斯記。自此常參内禁。
扣問沈隱。翻譯相續不爽法機。勅賜雲納
一領。妙絶古今。又勅天下。寺度五人維持
聖種。皆其力也。冬十月隨駕入京。於北闕
造弘法院。鎭恒在彼。初於曲池爲文徳皇
后造慈恩寺。追奘令住度三百人。有令寺
西北造翻經院。給新度弟子一十五人。弘福
舊處仍給十人。今上嗣籙素所珍敬。追入
優問禮殊恒袟。永徽二年。請造梵本經臺。
蒙勅賜物。尋得成就。又追入内。於修文殿
翻發智等論。降手詔飛白書。慰問優洽。顯慶
元年正月。爲皇太子於慈恩設大齋。朝宷
總至。黄門郎薛元超。中書郎李義府曰。譯經
佛法之大。未知何徳以光揚耶。奘曰。公此之
問。常所懷矣。譯經雖位在僧。光價終憑朝
貴。至如姚秦鳩摩羅什。則安成侯姚嵩筆受。
元魏菩提流支。則侍中崔光録文。貞觀初波
頗初譯。則僕射蕭瑀太府蕭璟庶子杜正倫
等。監閲詳定。今並無之不足光遠。又大慈
恩寺。聖上切風樹之哀。追造壯麗。騰實之
美勿過碑頌。若蒙二公爲致。則不朽之迹。
自形於今古矣。便許之。明旦遣給事宣勅
云。所須官人助翻者已處分訖。其碑朕自
作。尋勅。慈恩翻譯文義須精。宜令左僕射
于志寧。中書令來濟。禮部許敬宗。黄門郎
薛元超。中書郎李義府等。有不安穩隨事
潤色。若須學士任追三兩人。及碑成請神
翰自書。蒙特許。克日送寺。京寺咸造幢
蓋。又勅王公已下太常九部及兩縣伎樂。
徒千餘乘駐弘福寺。上居安福門。俯臨
將送。京邑士女列於道側。自北之南二十
餘里充牣衢街。光俗興法無與儔焉。又
山納妙勝前者并時服玩百有餘件。顯
慶二年。駕幸洛陽。預從安置東都積翠宮。
召入大内麗日殿。翻觀所縁等論。又於明
徳宮。翻大毘婆沙等論。奘少離桑梓。白首
言歸。訪問親故。零落殆盡。惟有一姉。迎與
相見。訪以墳隴。旋殯未遷。便卜勝地。
旋。塋改葬。其少室山西。北緱氏故縣東北。
遊仙郷控鶴里鳳凰谷。即奘之生地也。下近
有少林寺。即魏孝文所立。是翻十地之所。
意願栖託爲國翻譯。蒙手勅云。省表知
欲晦跡巖泉追林遠而架往。託慮禪寂
軌澄什以標今。仰挹風徽寔所欽尚。朕業
空學寡靡究高深。然以淺識薄聞。未見其
可。法師津梁三界汲引四生。智皎心燈定
凝意水。非情塵之所曀豈識浪而能驚然
以道徳可居。何必太華疊嶺。空寂可舍。豈
獨少室重巒。幸戢來言勿復陳請。即市朝
大隱。不獨貴於昔賢。見聞弘益更可珍於
即代。遂因寢言。顯慶三年下勅爲皇太子
造西明寺成。令給上房僧十人以充侍者。
有大般若者。二十萬偈此土八部咸在其中。
不久下勅令住玉華。翻經供給一准京寺。
遂得託靜不爽譯功。以顯慶五年正月元
日。創翻大本。至龍朔三年十月末了。凡四
處十六會説。總六百卷。般若空宗此焉周
盡。於間又翻成唯識論辯中邊論唯識二十
論品類足論等。至十一月表上此經。請製
經序。於蓬莱宮通事舍人馮義宣勅許之。
奘生常以來願生彌勒。及遊西域。又聞無
著兄弟皆生彼天。又頻祈請咸有顯證。懷
此專至益増翹勵。後至玉華。但有隙次。無
不發願生覩史多天見彌勒佛。自般若翻
了。惟自策勤行道禮懺。麟徳元年告翻經僧
及門人曰。有爲之法必歸磨滅。泡幻形質何
得久停。行年六十五矣。必卒玉華。於經論
有疑者可速問。聞者驚曰。年未耆耄何
出此言。報曰。此事自知。遂往辭佛。先造倶
胝十億像所。禮懺辭別。有門人外行者。皆
報好去。今與汝別亦不須來來亦不見。至
正月九日告寺僧曰。奘必當死。經云。此身
可惡猶如死狗。奘既死已勿近宮寺。山靜
埋之。因既臥疾。開目閉目見大蓮花鮮
白而至。又見偉相知生佛前。命僧讀所
翻經論名目已。總有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
十卷。自懷欣悦。總召門人。有縁並集云。無
常將及急來相見。於嘉壽殿。以香木樹菩
提像骨。對寺僧門人辭訣。并遺表訖。便默
念彌勒。令傍人稱曰。南謨彌勒如來應正等
覺。願與含識速奉慈顏。南謨彌勒如來所
居内衆。願捨命已必生其中。至二月四日。
右脇累足右手支頭。左手髀上鏗然不動。有
問何相。報曰。勿問。妨吾正念。至五日中
夜。弟子問曰。和上定生彌勒前不。答曰。決
定得生。言已氣絶。迄今兩月色貌如常。又
有冥應略故不述。又下勅葬日聽京城僧
尼幢蓋往送。於是素蓋素幢浮空雲合。哀笳
哀梵氣遏人神。四俗以之悲涼。七衆惜其
沈沒。乃葬於白鹿原四十里中。皂素彌滿。
其塋與兄捷公相近。苕然白塔近燭帝城。
尋下別勅。令改葬樊川。與州縣相知供
給吏力乃又出之。衆咸歎異。經久埋痤色
相如初。自非願力所持。焉能致此
余以闇昧濫霑斯席。與之對晤屡展炎涼。
聽言觀行名實相守。精厲晨昏計時分業。
虔虔不懈專思法務。言無名利行絶虚浮。
曲識機縁善通物性。不倨不諂行藏適時。
吐味幽深辯開疑議。寔季代之英賢。乃佛
宗之法將矣。且其發蒙入法。特異常倫。聽
覽經論用爲恒任。既周行東夏挹酌諸師
披露肝膽盡其精義。莫不傾倒林藪更新
學府。遂能不遠數萬。諮求勝法。誓捨形命
必會爲期。發趾張掖途次龍沙。中途艱險
身心僅絶。既達高昌倍光來價。傳國祖送備
閲靈儀。路出鐵門石門。躬乘沙嶺雪嶺。歴
天險而志逾慷慨。遭凶賊而神彌厲勇。兼
以歸禀正教。師承戒賢。理遂言揚義非再
授。廣開異論包藏胸億。致使梵侶傾心不
匱其法。又以起信一論文出馬鳴彼土諸
僧思承其本。奘乃譯唐爲梵通布五天。斯
則法化之縁東西互擧。又西華餘論深尚聲
明。奘乃卑心請決。隨授隨曉。致有七變
其勢動發異蹤。三循廣論恢張懷抱。故得
施無厭寺三千學僧皆號智嚢護持城塹。
及覩其脣吻聽其詞義。皆彈指讃歎。何斯
人也。隨其遊歴塞外海東百三十國。道俗
邪正。承其名者莫不仰徳歸依更崇開信
可以家國増榮。光宅惟遠。獻奉歳至。咸奘之
功。若非天挺英靈生知聖授何能振斯鴻
緒導達遺蹤。前後僧傳往天竺者。首自法
顯法勇。終于道邃道生。相繼中途一十七返。
取其通言華梵妙達文筌揚導國風開悟
邪正。莫高於奘矣。恨其經部不翻猶渉過
半。年未遲暮。足得出之。無常奄及。惜哉」
那提三藏。唐曰福生。具依梵言。則云布如
代邪。以言煩多故。此但訛略而云那提
也。本中印度人。少出家。名師開悟。志氣雄遠
弘道爲懷。歴遊諸國務在開物。而善達聲
明通諸詁訓。大夏召爲文士。擬此土蘭臺
著作者。性汎愛好奇。尚聞有渉悟。不憚遠
夷。曾往執師子國。又東南上楞伽山。南海
諸國隨縁達化。善解書語。至即敷演。度
人立寺。所在揚扇。承脂那東國盛轉大
乘佛法崇盛贍洲稱最。乃捜集大小乘經律
論五百餘夾合一千五百餘部。以永徽六
年創達京師。有勅令於慈恩安置所司供
給。時玄奘法師。當途翻譯聲華騰蔚。無有
克彰。掩抑蕭條。般若是難。既不蒙引返充
給使。顯慶元年勅往崑崙諸國採取異藥。
既至南海。諸王歸敬爲別立寺度人授法。
弘化之廣又倍於前。以昔被勅往理須返
命。慈恩梵本擬重尋研。龍朔三年還返舊
寺。所齎諸經。並爲奘將北出。意欲翻度。莫
有依憑。惟譯八曼荼羅禮佛法阿吒那智
等三經。要約精最可常行學。其年南海眞臘
國。爲那提素所化者。奉敬無己。思見其
人。合國宗師假塗遠請。乃云。國有好藥唯
提識之。請自採取。下勅聽往。返亦未由。
余自博訪大夏行人云。那提三藏。乃龍樹之
門人也。所解無相與奘頗返。西梵僧云。大
師隱後。斯人第一深解實相善達方便。小
乘五部毘尼外道四韋陀論。莫不洞達源
底通明言義。詞出珠聯理暢霞擧。所著大
乘集義論。可有四十餘卷。將事譯之。被遣
遂闕。夫以抱麟之歎。代有斯蹤。知人難哉。
千齡罕遇。那提挾道遠至。投俾北冥既無
所待。乃三被毒載充南役。崎嶇數萬頻歴
瘴氣。委命斯在。嗚呼惜哉
論曰。觀夫翻譯之功。誠遠大矣。前録所載
徳稱焉。斯何故耶。諒以言傳理詣惑遣
道清有由寄也。所以列代賢聖。祖述弘導
之風。奉信賢明。憲章翻譯之意。宗師舊轍
頗見詞人。埏埴既圓稍功其趣。至如梵
文天語元開大夏之郷。鳥跡方韻出自神州
之俗。具如別傳。曲盡規猷。遂有僥倖時譽
叨臨傳述逐轉鋪詞返音列喩繁略科斷
比事擬倫。語迹雖同校理誠異。自非明逾
前聖。徳邁往賢。方能隱括殊方用通弘致。
道安著論五失易窺。彦琮屬文八例難渉。
斯並古今通叙。豈妄登臨。若夫九代所傳。見
存簡録。漢魏守本本固去華。晋宋傳揚時
開義擧。文質恢恢諷味餘逸。厥斯以降輕
靡一期。騰實未聞講悟蓋寡。皆由詞遂
情轉義寫情心。共激波瀾永成通式充車
溢藏。法寶住持得在福流失在訛競。故勇
猛陳請詞同世華。制本受行不惟文綺。至聖
殷鑒深有其由。群籍所傳滅法故也。即事
可委。況弘識乎。然而習俗生常知過難改。
雖欲徙轍終陷前蹤。粤自漢明終于唐
運。翻傳梵本多信譯人。事語易明義求罕
見。厝情獨斷惟任筆功。縱有覆疎還遵
舊緒。梵僧執葉相等情乖。音語莫通是非
倶濫。至如三學盛典唯詮行旨。八藏微言
宗開詞義。前翻後出靡墜風猷。古哲今賢徳
殊恒律。豈非方言重阻臆斷是授。世轉澆
波奄同浮俗。昔聞淳風雅暢既在皇唐。綺
飾訛雜寔鍾季葉。不思本實。妄接詞鋒。
競掇芻蕘鄭聲難偃。原夫大覺希言絶世
特立。八音四辯演暢無垠。安得凡懷虚參
聖慮用爲標擬。誠非立言。雖復樂説不窮
隨類各解。理開情外詞逸寰中。固當斧藻
標奇文高金玉。方可聲通天樂韻過恒致。
近者晋宋顏謝之文。世尚企而無比。況乖於
此。安可言乎。必踵斯蹤時俗變矣。其中蕪
亂安足渉言。往者西涼法讖。世號通人。後
秦童壽。時稱僧傑。善披文意妙顯經心。會
達言方風骨流便。弘衍於世不虧傳述。宋
有開士慧嚴寶雲。世係賢明勃興前作。傳
度廣部聯輝絶蹤。將非面奉華胥親承詁
訓得使聲流千載。故其然哉。餘則事義相
傳。足開神府。寧得如瓶瀉水不妄叨流。
薄乳之喩復存今日。終虧受誦足定澆淳。
世有奘公。獨高聯類。往還振動備盡觀方。
百有餘國君臣謁敬。言議接對。不待譯人。
披析幽旨。華戎胥悦。故唐朝後譯不屑古
人。執本陳勘頻開前失。既闕今乖未遑
釐正。輒略陳此夫復何言
續高僧傳卷第



續高僧傳卷第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義解篇初 本傳十二 附見一十
  梁楊都安樂寺沙門釋法申傳一道達 慧命
梁楊都建元寺沙門釋僧韶傳二法朗 法亮
*梁楊都建元寺沙門釋法護傳三智遠 僧達
*梁鍾山宋熙寺沙門釋智欣傳四
*梁呉郡虎丘山沙門釋僧若傳五僧令
法度
*慧梵
*慧朗
*梁楊都宣武寺沙門釋法寵傳六智果 僧淑
*梁楊都靈根寺沙門釋僧遷傳七
*梁楊都莊嚴寺沙門釋僧旻傳八道超
*梁楊都光宅寺沙門釋法雲傳九
*梁南海隨喜寺沙門釋慧澄傳十*慧朗
*慧略
*法生
*慧武
*梁鍾山上定林寺沙門釋法令傳十一慧泰
慧纂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442 443 444 445 446 447 448 449 450 451 452 453 454 455 456 45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