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續高僧傳 (No. 2060_ 道宣撰 ) in Vol. 00

[First] [Prev+100] [Prev] 498 499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而退。王起執粲手而謝曰。名不虚稱。見之
今日矣。躬奉麈尾什物。用顯其辯功焉。而
行攝專貞不貪華望及禪定欝起名徳待
之。道行既隆最初勅命。粲以高位厚味沈累
者多。苦辭不就。以大業九年卒於興善。春
秋八十有五。弟子僧鸞僧鳳。並以繼軌馳
名。鸞本姓王。名爲大業。八歳通禮。十歳講
傳於江都。夙有驚俗之譽。及投簪佛種。經
論有聞。隋末返俗。唐初出仕。位至給事中。
鳳有別傳。自光徽績
續高僧傳卷第



續高僧傳卷第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義解篇六 正傳十七 附見
  隋彭城崇聖道場釋靖嵩傳一
隋西京大禪定道場釋靖玄傳二
*隋襄陽沙門釋智閏傳三
*隋呉郡虎丘山釋智聚傳四
*隋丹陽聶山釋慧曠傳五
*隋丹陽仁孝道場釋智琳傳六
*隋西京寶刹道場釋淨願傳七
*隋西京禪定道場釋智凝傳八靈覺道卓
*隋西京眞寂道場釋法彦傳九
*隋西京海覺道場釋法總傳十
*隋西京大興善道場釋僧曇傳十一慧重
*隋西京大禪定道場釋靈璨傳十二
*隋西京勝光道場釋法瓉傳十三
*隋西京淨影道場釋寶儒傳十四
*隋西京光明道場釋慧最傳十五
*隋西京禪定道場釋僧朗傳十六
*隋西京淨影道場釋慧暢傳十七僧温
釋靖嵩。俗姓張。涿郡固安人。幼抱貞幹在
物不群。迫以俗塵期之道務。十五出家。有
同學靖融。早達經論。通該小大尤究雜心。
毎以佛宗深要。曲流委示。嵩神氣俊越聰悟
天機。隨覽義門覆疎陶練。重以心計不測。
返以問融。融無以對也乃告曰。卿稚齒
學。徹悟若斯。可往京鄴。必成濟器。及登冠
受具。南遊漳輦。屬高齊之盛佛教中興。都
下大寺略計四千。見住僧尼僅將八萬。講
席相距二百有餘。在衆常聽出過一萬。故
㝢内英傑咸歸厥邦。有大學寺融智法師。
大齊國統法上之神足也。解貫衆師道光二
藏。學徒五百負袠摩肩。常講涅槃及地論。
嵩聞之乃投誠焉。北面從範。攻研數載。隨
聞覆述。毎撃奇致。於即學徒擧目相與推
師。又以行要肇基必先戒約。乃詣雲暉二
律師所。博求明誨。渉問二載薄鏡宗條。唯
有小乘未遑詳閲。遂從道猷法誕二大論
主。面受成雜兩宗。諮諏幽奧纂習餘烈。
數百僧徒各啓龍門。人分鳳翼。及嵩之位
席。上經五遍。旁探婆沙迦延舍利弗等。妙
通文理屡動恒神。便又博觀衆經師模論
道。勢傾八位詞號四飛。獨歩河山舟航三
藏。憑附參請智光時傑。齊琅耶王深相器
重。弘扇風猷。毎於肇春廣延學侶。大集鄴
都。特開法座。奉嵩爲法主進。勵學徒。因爾
導悟成津彌逢涼燠。傳芳接武響譽東河。
俄屬周武屏除釋門離潰。遂與同學法貴靈
侃等三百餘僧。自北徂南達于江左。陳宣
帝遠揖徳音。承風迎引。令侍中袁憲至京
口城禮接登岸。帝又使駙馬蔡凝宣勅云。
至人爲法以身許道。法師等善明治亂歸
寄有叙。可謂懷道正士。深可嘉之。宜於
都郭大寺安置所司供給務令周洽。仍令
推薦義學長者即弘像教。時建業僧正。令
嵩貴二人對弘小論。神理疏暢贍勇當時。
學侶相近數過五百。晷漏分業茂績新奇。
有天竺三藏厥號親依。齎攝舍二論。遠化
邊服。初歸梁季終歴陳朝。二十餘年通傳
無地。雖云譯布講授無聞。唯嵩獨拔玄
心翫味茲典。纔有講隙便詣沙門法泰諮
決疑議。數年之中精融二部。自佛性中邊
無相唯識異執等論四十餘部。皆總其綱要。
剖會區分。隋高廓清百越文軌大同。開皇
十年勅僚庶等。有樂出家者並聽。時新度
之僧乃有五十餘萬。爰初沐化未曰知津。
嵩與靈侃等二百許僧。聞機乘濟倶還江
北。行達徐方盛開講肆。上柱國徐州總管
乞符令和。率其所部。同延住前京兆王寺。
具状聞奏。有勅給額爲崇聖寺焉。於是常
轉法輪。江淮通潤遂使化移河北。相繼趨
途望氣相奔倶諮攝論。嵩學資眞諦義寔
天親。思逸言前韻高傳後。大乘極旨於是
乎通。自此領匠九州垂章四海。撰攝論疏
六卷雜心疏五卷。又撰九識三藏三聚戒二
生死等玄義。並流于世。爲時所宗。隋文封
禪岱宗鑾駕齊魯。關中義學因從過于徐
部。詣嵩法肆伏膺受業。由此門徒推盛。
章疏大行。隋煬昔鎭楊越立四道場。教旨
載馳。嵩終謝遣。及登紫極又。有勅徴。固
辭乃止。門人問其故。答曰。王城有限動止
嚴難。雖内道場不如物外。沙門名爲解脱。
如何返以事業累乎。吾曾遊兩都屡逢播
蕩。弊此勞役耳。恒毎清素自潔私立道場。
日加禮誦修諸淨業。講道相續策衆六
時。精苦已來垂三十載。然其扣頭手膝按地
之所悉成坑跡。状若人模。其景行徴明爲
若此也。自有論師多迷行旨。而嵩奉遵
法度初不墜倫。常遇天雨澡罐在庭。
恐傷地性令淨人知擧。方自從用。同諸
學士咸敬憚其知量焉。加以性愛文藻時
詩頌。重復嘉尚林泉。毎登踐陟。子史篆
隸摸揩于今。世論劇談頗有承緒。忽以大
業十年遘疾卒于本寺。春秋七十有八。光
祿大夫彭城道留守順政公董純。與部内道
俗殯于神臯之原。益州道基昔預末筵。飡
風飮徳。悼流魂之安放。悲墳隧之荒侵。爲
之行状廣於世矣
靖玄。姓趙氏。天水人也。識度淹弘清鑒
懸遠。七歳任郡學生。勤閲三冬藝該六典。
皇隋肇運便業李張。名預黄巾身同觀
宇。呼吸沆瀣吐納陰沆。毎思五千道徳
良非造眞。七誡超昇本爲浮詭。乃捨其巾
褐服此伽梨。澄練一心專宗經部。時年
在息慈頻登法匠。華夷欽仰緇素屬目。受
具已後聲勢轉高。遂使化靡隴西扇榮河
洛。以秦涼荒要佛法澆侈。將欲結其頽
網布此遺矰。具列正法要務奏上文皇。
蒙勅允述綸言奬拔。登下河右頒條依用。
元徳太子籍甚芳猷翹想欽揖。爰降令旨
遠召京華。玄遂恭承嘉惠來翔帝宇。有令
於大興善道場盛弘法會。飛軒鳴玉杖錫
挈瓶。總萃觀風徳音通被。縱遠論體舒散
疑蹤。能使難者由門解宣盡力。時璨法師
居坐謂曰。自河涼義侶則道朗擅其名。沿
歴至今。爾其接軫。代不可削。斯人在斯。
由此顯譽京師。綽然高歩。會高祖昇返欝
興禪定。遂應詔住焉。常轉梵輪弘匠非少。
大業七年正月二十九日。無疾而化。春秋四
十有三。初玄生平言論慈悲爲主。毎許遺骸
棄之林野。有天水同侶沙門慧嚴。追想昔
言送屍山麓。肌肉已盡。便鳩聚遺身。搆茲
塼塔於終南龍池寺之西岑。樹銘塔所用旌
厥徳。沙門明則爲文。則本冀人。通玄儒有
才慧。納言敏行。尤所承統。文藻雖馳時未
之賞。乃制覺觀寺碑。物亦不悟。僕射楊素
見而奇之。由斯一顧方高聲問。奏住仁壽
宮三善寺。東都譯經又召入館專知綴緝。
隋末卒於所住。有集行世。薛道衡毎曰。則
公之文屡發新采。英英獨照。其爲時賢所
尚也如此矣
釋智閏。不詳姓氏。襄陽人也。無師獨悟自
然厭世。周章邑野借訪出道。承鄴下盛宗
佛法十統欝興。令響滂流洋溢天壤。閏不
勝其喜踊躍不安。年始二十便趨遠詣。會
遵統開弘十地。即從服業。經未越序頻參
覆論河北夙少望塵許焉。晩學華嚴涅槃。
咸増榮顯。又聽光統四分。領受文言。兼習
小論。具辯通塞。時號博贍。尠有加之。又
聞江表大弘三論。既是本願不遠而歸。正
値長干辯公當塗首唱。預從聽受一悟欣然。
文義重深遂多時載。後還漢陰鎭常講導。
化行江涘善生道俗。大業初建延住慧日。
該富之量更溢由來。會征遼左求功岳涜。
勅*閏岷蜀祭祷江神。還至西京因疾而
化。卒于禪定寺。時年七十有五。即大業十年

釋智聚姓朱氏。住蘇州虎丘東山寺。神氣清
遠彰於襁褓。深厭籠樊樂希寥廓。初投武
丘胤法師。胤道藝之重羽儀當世。聚分陰無
怠請益深旨。有同郡顧希憑會稽謝峻岳。
義府經肆。東南之美。並欽高徳同揖清風。
由是儒墨通弘眞俗具擧。宮牆重仞允得
其門。纔踰弱冠便弘講説。莊嚴嚼師。新實
家鷹揚萬代。遂伏膺諮質百舍非遠。斐
發既精疑滯咸折。汝南周弘正。博通内外
鑒賞人倫。常歎嘉之。以爲釋門之瑚璉也。
陳鄱陽王伯山。新安王伯周。新蔡王叔齊。並
降貴慕道延請敷説。至徳二年。奉勅於太
極殿講金光明。天子親臨法席具僚咸在
故能寫此懸河振斯木鐸。亹亹奇韻超超
入神。或有捷徑小道互持邪論。莫不迴
車杜口改心易業。人主歎賞稱善久之。
至徳三年。丁外母憂。泣血銜哀殆將毀滅。
因此言歸舊里。止於東山精舍。善説不休
法輪常轉。開皇十一年。爰降勅書殷勤勞
問。法師栖身淨土援志法門。普爲衆生宣
揚正教。勤修功徳率勵法徒專心講誦曠
濟群品。欽承徳業甚以嘉之。尚書令楚公
素。左僕射國公蘇威。並躬到道場接
足頂禮。咸捨淨財資莊形命。十三年勅置
僧官。道俗稽請居平等之任。聚以雅道斯
人。直心應物。和合之衆清風穆如也。時郡
將宗成劉公。夙仰高名常欽盛徳。及
臨鎭。請爲菩薩戒師。齊王aC以帝子之貴
作牧淮海。乃降教書至山延曰。弟子下車
舊楚亟改炎涼。逖聽清規其來有日。敬承
幽栖山谷多歴年所。道風勝氣獨擅當今。
故以徳冠林遠道超生什。炳斯慧炬以悟
群迷。獨歩江東何甚之美。未獲稽疑下筵
餐承高義。杼軸之勞載盈懷抱。據虎之岫
川途不遙。翔鷺之濤風煙相接。心願振忍
辱之衣。赴翹勤之望。乃固辭以疾。事不獲
從。引藉平臺深加敬禮。頻遣使人請弘
大教。聚惟志違人世心逸江湖。詞翰懇惻
固求東返。王亦弘以度外得遂宿心。資
給所須將送甚重。於是接浙晨征還居山
寺。現疾浹旬。而神用無爽。以大業五年十
一月二十四日終於本住。容貌若存。頂暖
身柔皆如平日。聞諸前記。乃感果之徴也。
春秋七十有二。即以其年十二月。窆于山之
南嶺。惟聚性託夷遠衿情閑澹。等懷遇物
弘量居心。楚越拘情得喪兼遣。方寸之地悠
然罕測。美風姿善談笑。流連賞悟見者忘
返。加以樂説忘疲總持無失。講大品涅槃
法華等各二十遍。單經適務者。罕得記焉。
又居身清儉不在飾玩。衣盋已外隨用檀
捨。方丈之内虚室蕭然。几榻之間文疏而
已。故能道盛一時名重當世。其所造丈八
盧舍那無量壽荊州瑞像。於寺供養。并起澗
西佛殿二所。迴廊周遍具二莊嚴。弟子道恭。
猶子道順。徳惟上首。業盛傳燈。敢樹高碑
用旌景行。祕書虞世南爲文
釋慧曠。俗姓曹氏。譙國人也。其後別派。今
爲襄陽人焉。祖亮宗梁給事黄門侍郎衞尉
卿。父藹直閣將軍。曠秀氣標於弱歳。天然孝
敬率性高廉。十二出家。事江陵寶光寺澄法
師。祗勤儀訓肅奉帷筵。發明幽旨頗超
群輩。後辭朋帝渚問道王圻。居律行
寺聽彭城講。玄關斯闢大義已通。將事隨
方轉相弘教。乃與宗愷准韻諸師。倶値眞
諦。受攝大乘唯識等論金鼓光明等經。俄而
眞諦涅槃法朋彫徙。乃共同學僧宗倶栖匡
岫。分時敷説法化彌隆。州宰鄱陽長沙二王。
倶敦師資之敬。後於湘郢二州累載弘道。
雖親覺久忘而地恩待報。以陳至徳元年
言旋舊邑。即隋開皇之三年也。於遍學道
場傳經引化。曠既律行嚴精義門綜博。道
俗具瞻。綱維是奇。統掌八載攝是烏迴。後
又奉勅移居興國。寺任攸委。絲綸再降。香
蘇屡錫。秦孝王帝子之尊。建麾襄&MT03037;。聞風
佇徳親奉歸戒。煬帝纂暦當符尊賢味道。
爰降王人近居輦轂。道次江陽辭疾不
見。蒙勅丹陽栖霞山寺。以事治養。又素協
性松筠輔神泉石。賞狎既并纒痾用弭。於栖
霞法堂更敷大論。新聞舊學各談勝解。且
歸善禪。房本栖玄精舍。竟陵文宣之餘迹。禪
師慧曉之遺風。鏡潭月樹之奇。雲閣山堂之
妙。曾事遊處。遂有終焉之志。後携子弟
徙而憩之。崖谷泯人世之心。烟霞賞高蹈之
域。其有懷眞慕義者。復萃於斯矣。以大
業九年五月十六日終于寺房。春秋八十。頂
煖淹時。手屈二指。斯又上生得道之符也。
以其月二十日。窆于寺之西山。弟子等樹
碑紀徳。常州沙門法宣爲文
釋智琳。姓閭丘氏。高平防輿人也。祖儼*閑
居傲世。考曇珍梁國常侍。琳弱齡。淑問彰
于郷黨。處士卞詮擅名當世。年在幼學服
膺請業。禮易莊老悉窮幽致。詮嘉其早慧。
命曰。希世神童也。逮于徳壯超然離俗。即
事仁孝寺沙門法敦。遵就養之儀。禀息慈
之戒。蔬餐苦節篤志熏修。法花維摩受持成
誦。屬以敦公告逝戒品未圓。乃高歩上京
更崇師轍。依止東安寺大僧正&MT01184;法師。既
其力生有奉尸羅乃具。爰禀成論兼習毘
尼。既洽聞持將弘傳授。瞻言郷縣思
報地恩。以陳太建十年旋于舊里。南徐州
刺史蕭摩訶。深加禮異爰請敷説。於是欝
居宗匠盛轉法輪。受業求聞寔繁有衆。
至十一年。下勅爲曲阿僧正。至徳二年。勅
補徐州僧都。稱首攸歸諒由徳擧。開皇十
六年。閏州刺史李海游。屈爲斷事。綱維是
寄。允當僉屬。所居仁孝寺者。梁故征西諮議
郯僧紹捨宅所造。殿堂肇構亂離遄及。琳乃
嗣興梓匠爰加藻飾。輪煥弘敞實有力焉。
前後造中人像五躯夾紵像一*躯。神儀顯
曜相好嚴挺。又於育王山頂。造五層塼塔。
擬夫八萬同時一期高妙。講大品法花淨
名金鼓。各有其遍。所度弟子千有餘人。常
想趣道津要。莫尚禪那。以招隱伽藍俗外
塵表山房*閑寂茂林幽邃。終焉之所有志
栖焉。迫以縁礙弗之果也。然其温嚴自
持誨引無倦。財翫靡積隨行給濟。威容感
物。信爲道門之傑矣。以大業九年五月六
日。加趺合掌終於仁孝之東房。春秋七十。
先是五月。初有清信士劉正勤請講彌勒。
諭以無常。初未之許。至是果終。信哉知
命。及將大漸誡諸弟子。尸陀林者常所願
言。吾謝世後無違此志。沙門智鏗等謹遵
遺言。以其月十一日遷于育王之山。時屬
流金林多鷙獸。始乎仲夏曁是抄秋。膚體
儼然曾無損異。道俗嗟賞嘆未曾有。又以
其年閏九月八日。於招隱東山式構方墳。
言遵卜兆。全身舍利即窆山龕。方俗並臻同
門畢至。洒泣撫心山盈響谷。乃樹碑於
寺之門右。其文江陽介生蔡瓖所製
釋淨願。未詳其氏。代州人也。三十出家。博
聞強記。推覈經論夙有成規。遠爲諸學之
所先仰。創進大戒專師律部。既越立年
彌隆盛業。以旦達曙翹精固習。觀採五遍
便就講説。初以其壯室入道。人多輕侮。試
聽其談説屬其文理。清洞開散片無擁滯。
各投心位席莫不致敬。願連講四分接承
十遍。又聽十地華嚴及諸小論。末師准攝
論綱紐章句。並通了談對課篤形。有
注聖言依解製節廣流章疏。晩入京輔採
略未聞。雖經懷抱無一新術。時未測其通
照也。住于寶刹寺中。潜其容藝。後因法集
願欲矜其名采。次當竪義。意存五陰。便
登坐而立。衆以其非倫。皆寂無言論。良久
緘默。願俯視衆曰。竪義已久。如何不有問
乎。衆曰。竪何等義。乃邀問耶。願曰。名相久
矣。衆自不知。諸徳坐席口傳。余則色心倶
立。便安然處坐。氣勇如雲。自述曰。計未勞
止。此且修人事耳。時以爲矯異露潔也。及
難撃往還。對答雲雨。皆先定其番數。後隨
數盡言。開塞任於當時。邪正由其通滯。或
重疑積難由來不決者。而能詮達其理釋
然新暢。於即預是聰慧歸蹤者多。遂移就寶
昌。四序恒接。草堂土埵以此敷弘。正時攝論。
晩夜雜心。或統解涅槃。或判銷四分。無擇
餘暇軌範後賢。凡所開言並乖舊解。制疏
出後更不重看。臨講呼喚皆衷規矩。其洽聞
不忘世罕加焉。至如舍利毘曇文旨重隱。
讀者猶難。況通其義。願執卷披文。冷然洞
盡。乃造疏十卷。文極該贍。會文帝造塔。勅
遣送舍利于潭州之麓山寺。初至州治度
湘西岸。將及山所忽有奇鳥。數萬爲群五
色相翻。飛浮水上行次向船。似相迎引。
及至舍利還飛向前。往還迅速。衆莫不
怪及登岸上。鳥便行望。相從飛空同至塔
所。識者以爲山神眷屬之變象故也。願以
瑞聞。帝大嗟賞。而教授爲務。六時禮悔初
儀不怠。敬愼法律如聞奉用。自見法匠
多略戒宗。並由虧信而重所學故也。今願
兼而美之獨覺澆世。可謂明人護戒於是
乎得矣。京邑擅名初皆欽羡。及見其談講
經術。並憲章先達改正文議。封言者衆不
勝品藻。皆滯其恒習。聽者不滿十人。又
以言令卓絶非造心者所覬故。不爲晩進
所入。及大業初歳。辯相法師追入慧日。見
徒一百並識知津。皆委於願。自此如常開
悟。衆倍前聞。更相撃賛令響彌遠。四方因
造日就義筵。皆聞所未聞。欣至難義。至
於分暢深伏標擧綱門。坐者不覺離席膝
前。皆美其義。*采之英拔也。相仍一歳奄就
無常。春秋六十有餘。即大業五年五月也。然
願有博見之長。而寡於福業。驗乎從學。屯
盛便喪。豈不然耶。既而舍利毘曇竟未披
講。疏又失落後代絶通。又可悲之深矣
釋智凝。不詳姓族。豫州人。年小出家。積傳
師習經目不忘。並貫懷抱。所誦衆經數十
萬言。須臾便引誦。未嘗温故。及進具後。日
情望。群宗遙指恐無後成。凝聞之歎
曰。俗尚朝聞不懷夕死。出世道要何累厚
彭生城。遂往嵩公。仰諮攝論。幽神外動。正
義斯臨。心若舊聞。再無重請。初講纔訖。第
二勝相。顧諸徒曰。攝論綱旨都可見矣。餘
文無暇更聽。便欲制疏往辭於嵩。嵩曰後
生標領爾並驅邪。恨功未後通。恐乖僻耳。
凝曰蒙法師開明大照。擧列可知。失在
詐。故無所慮便拜首別焉。時以爲誇
誕未之欣尚也。及著疏既了。剖決詞宗
依而講解。聲望轉盛。後赴京輦居于辯才
引衆常講。亟傳徽緒。隋文法盛屡興殿會。
名達之僧多參勝集。唯凝一人領徒弘法。
至於世利曾不顧眄。所以學侶成徳實異
同倫。後住禪定。猶宗舊習。大業年中卒於
住寺。春秋四十有八。初凝傳法關東無心
京講。有明及法師者。攝論嘉名宗績相師。凝
當其緒年事衰頓。仍令學士延凝。既達相
見一無餘述但問云。黎耶識滅不。凝曰。滅
矣。及乃勇身起坐。撫掌大慶。不久而卒。凝
因承及緒。故學者不移其宗。兼行潔清嚴
風霜不變。六時自課福智無歇。故辯才一寺
躬事修營。汲灌樹植。平坦僧院初無有闕。
長打將了便就元席。説法既竟還依福事。
章疏之務手不執文。隨時扣寂對至
鼓。或一宿施會。齎及百千。或一時外食。&T049514;
兼金帛。皆曾無別念。志存授法。故所在傳
嗣矣。有學士靈覺道卓。並蜀土名僧。依承
慧解擅迹京室。逸還益部弘賛厥宗。故
洛攝論由之而長矣
釋法彦。姓張。寓居洺州。早歳出家。志隆大
法。而聰明振響冠遠儕倫。雖三藏並通。偏
以大論馳美。遊渉法會莫敢抗言。故齊周
及隋。京國通懼。皆畏其神爽英拔也。故得
彦所造言。賓主兼善。使夫妙義精致出言
傳旨。齊公高頴訪道遐方。知彦聲績乃迎
至京邑。雖復智亮冒於當時。而謙素形于
聲色。所以新故挾情。有増陵勃者。彦奉而
敬之。不以年齒相顧。由此識者彌愛而
珍重焉。有法侃法師。本住江表。被召入關。
彼方大徳淵法師者。正法高粲義學所推。
語侃曰。天地雖廣識達者希。晩學之秀。法
彦一人。可與論理。餘則云云從他取悟耳。
及侃至京。相見方知淵之遠鑒也。開皇十
六年下勅以彦爲大論衆主。住眞寂寺。鎭
長引化。仁壽造塔。復召送舍利于汝州。四
年。又勅送于沂州善應寺。掘基深丈乃得
金沙。濤汰成純。凡二升許。光耀奪目。又感
黄牛自至塔前。屈膝前足兩拜而止迴身。
又禮文帝。比景象一拜。及入石函。三萬許
人並見天雲五色長十餘丈闊三四丈四遶
白雲状如羅綺。正當基上空中。自午及未
方乃歇滅。滅後復降五色雲。從四方來。状
同前瑞。又感玄鶴五頭從西北來迴旋塔
上乃經四度去復還來。復感白鶴於上徘
徊久之乃逝。又感五色蛇屈盤函外長可
三尺頭向舍利驚終不怖如此數度。刺史
鄭善果。表曰。臣聞敬天育物。則乾象著其
能。順地養民。則坤元表其徳。是以。陶唐
砥躬弗懈。休氣呈祥。夏后水土成功。玄
珪告錫。方知天時人事影響若神。伏惟陛
下。秉圖揖讓。受命君臨。區宇無塵。聲教盡
一。含弘光大慈愍無邊。天佛垂鑒降茲榮
瑞。塔基六處並得異砂。炫耀相輝倶同金
寶。牛爲禮拜太古未經。雲騰五色於今方
見。又感蛇形雜盤旋塔基。鶴颺玄素
徘徊空際。雖軒皇景瑞空傳舊章。漢帝慶
徴徒書簡册。自非徳隆三寶道冠百王。豈
能感斯美慶。致招靈異。帝悦之。著于別
記。彦傳業眞寂。道俗承音。左僕射高頴。奉
以戒法合門取信。於今不傾。並彦之開濟。
以大業三年卒于所住。春秋六十餘矣
釋法總。姓段氏。并州太原人也。少以誦涅
槃爲業。既通全部。志在文言。未遑聽渉。
十餘年中初不替廢。後聽玄義便即傳講。
前後二紀領悟非一。而寛厚遜仰爲物歸投。
開皇中年。勅召爲涅槃衆主。居于海覺。聚
結四方常敷至理。無捨炎燠。仁壽歳初。勅
送舍利于隋州之智門寺。掘基三尺。獲神
龜一枚。色黄且緑状如彩繍。頭有八字云。
上大王八萬七千年。腹下有王興二字。馳歩
往來都無所食。及舍利所。由令人治道。於
隋侯。橋側柳樹又雨甘露。状如雨下。香甜
濃潤衆共飮之。總乃表聞。帝敬謁靈祥。恒
以此龜置於御座。與臣下觀之。有經年
月。帝遊北苑放之清池。雖汎泳少時。還
出遶池。隨逐帝躬前後非一。陪衞咸覩共
欣徴感。及四年春。又勅送舍利于遼州下
生寺。放光分粒其相極多。石函變爲錦文
及童子之象。函之北面現於雙樹。下有臥
佛。又於函南現金剛捉杵擬山之相。又於
函東現二佛倶立。并一騏驎。又於凾西現
一菩薩并一神尼。曲身合掌向於菩薩。更
有諸相。略不述之。又放大光。聊亂而起。
動眩人目從冥達曉。諸燈雖滅而光續
照。不異日月之明。爾夕陰雨。佛堂鵄吻放
於黄光。飛移東南。三百餘歩。外人謂火。走
赴知非。尋光所發。乃從堂中舍利處。出衆
皆通見大發道心。八日將下五色雲蓋覆
于塔上。又感奇鳥素身烏尾赤觜口銜片
雲状如華蓋亦現塔上。斯瑞之感。五萬餘
人一時同見。及墳下訖雲鳥皆滅。四月九
日基上放光。分爲五道直西而去。色如
畫。數百里引之。見者非一。總躬臨此瑞。喜
發内心。具圖上聞。勅封祕閣。後因故業講
誦不疲。大業年中卒於海覺。春秋七十矣。
門人行等。玄會嗣續擅名。見于別傳
釋僧曇。姓張。住洺州。少小出家。通諸經
論。慨佛法未具。發憤求之。以高齊之季
結友西行。前達葱山。會諸梗澁路既不通。
乃旋京輦。梵言音字並通詁訓。開皇十年。
勅召翻譯。事如別傳。住大興善。後勅送舍
利於蒲州之栖巖寺。即古雲居寺也。山曰中
朝。西臨河涘。世稱形勝莫尚於斯。初送達
州治。而栖巖佛殿内有鐘鼓之音響振一
寺。迫而就檢一無所見。靈輿至寺。是夜於
浮圖上放大光明。流照堂内通朗無翳。如
是前後頻放神光。或似香爐乘空而上。或
飛紫焔如花如葉乍散乍聚。或如佛
光趺宛具。或如虹氣環遶塔帳。累日連宵
光難准。又州治仁壽寺僧。夜望栖巖。光
如樓闕照於山谷。又去山寺八十里。住者
見光如火。皆謂野火燒寺。及來尋覓乃知
靈相。其祥瑞之感如此也。至仁壽末年又
勅於殷州智度寺置塔。初至州治。見佛像
垂手正坐在于瓶内。迄至入凾常不變異。
又地生羅文。屋上見青蓮華及菩薩像。大
衆同覩。又見龍盤蛇屈之象并大人足跡及
牛馬鳥狩等迹。又置塔處有小蛇二枚。停
住不去。因即構基。入地四尺飛泉上涌
疾已下六根壞人。服者通損。既値斯縁。乃移
北置以避於泉。故二蛇之住深有由矣。曇以
傳譯之美繼業終寺。即大業初年矣。時有
慧重沙門。姓郭。雍州人。練道少年綜尋内
外。志力方梗不憚威侮。攝論十地戸牖由開
勅請造塔於秦州岱岳寺。初停公館。舍利
金瓶自然開現放光流外。道俗咸覩。送至
寺塔將入石凾。又放光明晁耀人目。岳表
白氣三道下流直向塔基。良久乃歇。又岳神
廟戸由來封閉。舍利止至三度自開。識者
以神來敬禮故耳。後不委其終
釋靈璨。懷州人。遠公之門人也。禀志淳直
寛柔著稱。遊學相鄴研蘊正理。深明十地
涅槃。備經講授。隨遠入關。十數之一也。住
大興善。後爲遠公去世。衆侶無依。開皇十
七年。下勅補爲衆主。於淨影寺傳揚故業。
積經年稔。仁壽興塔。降勅令送舍利于懷
州之長壽寺。初建塔將下。感一雄雉集於
凾上。載飛載止。曾無驚懼。與受三歸。便近
人馴擾似如聽受。迴頭鼓舞欣躍自娯。
覆勘其形實非雉也。身具五*采羽毛希
世。以状奏聞。勅勘瑞圖。云彩鸞也。璨令寺
僧執之放于北山。飛鳥群迎鳴唳而去。又
感異迹。三十餘歩直來塔所。不見還蹤。及
四月八日。將入石凾。又放光明。旋環隱沒。
道俗崩踊無不發心。仁壽末年。又勅送於
澤州古賢谷景淨寺起塔。即遠公之生地也。
初至州治。半月之間。十八種相前後迭起。或
如星光遶旋。或如丹氣碧雲紫霞白霧。羅
布上空。照燭城郭。及映闤闠數萬道俗同
時一見。送至基所光如列宿。大小交錯數
亦無量。更有諸相具如別傳。璨後住大禪
定。如舊所傳。武徳之初卒於本寺。春秋七
十矣
釋法瓉。齊州人也。安心寂定樂居巖穴。頭
陀苦行是所纒懷。隱於泰岳之阜。開蒙訓
接善知方便。兼以達解諦義時揚清論。致
有覆喪。坐無輟講。待移之誚興世。瓉初
聞之。深自&T049543;怍曰。問非切並不欲
人。謂言彼解何言致斃。因遂杜口不事言
論。閉謁尋閑披翫而已。開皇十四年。文帝
省方招訪名徳。人有述其清曠者。乃下勅
延之。與帝同歸達于京邑。住勝光寺。肅肅
禪侶擁篲門庭。以身範世復見斯日。仁壽
置塔。勅令送舍利于齊州泰山神通寺。即
南燕主慕容徳。爲僧朗禪師之所立也。事
見前傳。燕主以三縣民調用給於朗。並散
營寺。上下諸院十有餘所。長廊延袤千有餘
間。三度廢教人無敢撤。欲有犯者朗輒現
形以錫杖撝之。病困垂死。求悔先過。還
差如初。井深五尺由來不減。女人臨之即
爲枯竭。燒香懺求還復如故。寺立已來四百
餘載。佛象鮮瑩色如新造。衆禽不踐于
今儼然。古號爲朗公寺。以其感靈即目故。
天下崇焉。開皇三年。文帝以通徴屡感故。
改曰。神通也。初至寺内即放圓光。乍赤乍
白時沈時擧。或如流星。人衆同見。井水涌
溢。酌而用之。下後還復又感群鹿自然至
塔。雖鼓吹衆鬧馴附無恐。又感鵝一雙從
四月三日。終于八日。恒來輿前立聽梵
賛。恰至埋訖迹絶不來。斯之感致罕聞
於古。瓉具以聞。後導以禪定時揚法化。言
無嚴切而密附懷抱。遂終沒於所住
釋寶儒。幽州人也。童子出家。遊博諸講居
無常准惟道是務。後至鄴下依止遠公。十
地微言頗知綱領。値周喪法寶。南歸
陳。達命清通亟振名譽。自隋氏戡定文軌
大同。便歸洛汭。還師於遠。聽大涅槃首尾
三載。通鏡其旨。即蒙覆述。遠自處坐印可
其言。慕義相從還居淨影。慧心更擧。遐
前英立破之間。深鑒彌密。仁壽建塔鄧州。乃
勅令往寺。名大興國也。帝昔龍潜所基。既
至求石訪無美者。乃取寺内璞石鐫汿爲
凾。石本麁惡。磨飾將了。乃變成馬碯。細膩
異倫。復有隸字三枚。云正國得也。形設正
直巧類神工。名筆之人未可加點。又見種
種林木麟鳳等像。儒與官人圖以表奏。返
寺之後閉門修業。時因食次方見其面。不
久卒於本寺
釋慧最。瀛州人也。初聽涅槃遊學鄴下。因
聞即講曾未經遍。而言議綸綜綽爾舒*閑。
故爲同席諸賢之所歎仰。周滅齊日南奔
江表。復習慧門頗通餘論。且自北僧在陳。
多乖時俗。惟最機權内動。不墜風流。多爲
南方周旋膠漆。隋室定天中原安泰。便觀
輦掖參聽異聞。後住光明。時傳雅導
而好居靜退。非賢不友。神志宏標氣調高
遠。不妄受辱必清瑕累。其立志也如此。仁
壽年中。勅遣送舍利于荊州大興國寺龍潜
道場。昔者隋高作相。因過此寺遇一沙門
深相結納。當時器重不測其言。及龍飛之
後追憶舊旨。下詔徴之。其身已逝。勅乃營
其住寺。彫其舊房。故有興國龍潜之美號
也。並出自綸言。帝之別意。又道場前面歩
廊自崩。僧欲治護。控引未就。及舍利既至。
將安塔基。巡行顯敞。惟斯壞處商度廣狹
恰衷塔形。有識者云。豫毀其廊用待安
塔。及四月八日。舍利院内忽然霧起。齋後
便歇。日光朗照。有雲如蓋正處塔空。仍下
細雨不濕餘處。又感鳧鶴衆鳥塔上飛旋。
又見雲間紫色状如花炬。又雨天花如雪
紛紛而下。竟不至地。後又送舍利於吉州
發蒙寺。掘深八尺。獲豫章板一條古塼六枚
銀瓶二口。得舍利一枚。浮水順轉。又得一
寶。體含九*采。人不識之。具以聞奏。寺有
瑞像。宋大明五年。寺僧法均。夢見金容希
世。梵音清遠。因行達于三曲江。見像深潭
光浮水上。與太守周湛等接出。計有千
斤而輕同數兩。身長六尺四寸。金銅所成。
後長沙郡送光趺達都。文帝勅遣還安像
所。宛然符合。總高九尺餘。佛衣縁下有梵書
十餘字。人初不識。後有西僧。讀云。此迦維
羅衞國育王第四女所造也。忽爾失去。乃
在此耶。梁天監末。屡放光明照于一室。武
帝將請入京。因事遂止。大同七年佛身流
汗。其年劉敬宣爲賊燒郡。及寺並盡。*惟
佛堂不及。至于十年像又通汗。湘東王乃
迎至江陵祈福放光。十二年還返發蒙至
寺。放光三日乃止。陳天嘉六年更加莊飾。
故世傳其靈異。處處模寫。最躬事頂禮圖于
光明。而骨氣雄幹。誠爲調御之相。今時所
輕略故也。後卒于住寺
釋僧朗。恒州人。少而出俗。希崇正化。附從
聽衆。尋繹大論及以雜心。談唱相接歸學同
市。入關住空觀寺。復揚講席隨方利安。
而仁恕在懷。言笑温雅。有在其席無悶神
心。宏博見知衆所推尚。時有異問素非所
覽者。便合掌答云。僧朗學所未通。解惟至
此。故英聲大徳咸美其識分。不敢蔑其高
行也。仁壽置塔。下勅令送舍利於番州。今
所謂廣州靈鷲山果實寺寶塔是也。初至州
治巡行處所。至果實寺便可安之。寺西
對水枕山。荒榛之下掘深六尺。獲石函三
枚。二函之内各有銅函。盛二銀像并二銀
仙。其一函内有金銀瓶。大小相盛中無舍
利。銘云。宋元徽元年建塔。又寺中舊碑云。
宋永初元年。天竺沙門僧律。嘗行此處聞
*鍾磬聲天花滿山因建伽藍。其後有梵僧
求那跋摩。來居此寺。曰此山將來必逢菩薩
聖主。大弘寶塔。遂同銘之。今朗規度山勢
惟此堪置。暗合昔言諒非徒作。事了還京
住禪定寺。講習爲務。大業末年終於所住。
春秋七十有餘矣
釋慧暢。姓許氏。萃州人也。偏學雜心志存
名實。拘滯疆界局約文義。初不信大乘。以
言無宗當事同虚誕也。後聞遠公播迹洛
陽。學聲遐討。門人山峙時號通明。暢乃疑
焉。試往尋造觀其神略。乃見談述高邃冐
罔天地。返顧小道状等遊塵。便折挫形神
伏聽三載。達解涅槃慨其晩悟。又至京邑
仍住淨影。陶思前經師任成業。仁壽置塔。
勅送舍利於牟州拒神山寺。帝爲山出黄
銀。別勅以塔鎭之。用酬恩惠。山在州東五
里。昔始皇取石爲橋。此山拒而不去。因遂
名焉。山南四里有黄銀穴。塔基之處名温公
埠。傳云。昔高齊初。有沙門僧温。行年七十。
道行難測遊化爲任。曾受梁高供養一十
二年。後辭北還行住此埠。創立寺宇因山
爲號。而虎狼鳥*狩遶寺鳴吼。似若怖温。
温出戸語曰。汝是畜生十惡所感。吾是人道
十善所招。罪福天懸何勞于我。汝宜速去。
既聞斯及。於是鳥*狩永絶此山。而温身長
七尺威儀怯人。眉長尺餘垂蔽其面。欲有
所覩以手褰之。故至于今雖有寺號。而
俗猶呼爲温公埠焉。暢安處事了還返京
寺。綜習前業終世不出。言問慶弔亦所不
行。預知其亡。清浴其體端坐待卒。至期
奄逝。春秋七十有餘矣
續高僧傳卷第



續高僧傳卷第十一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義解篇七 正紀十二 附見
  隋渤海沙門釋志念傳一
隋西京日嚴道場釋智矩傳二慧感 慧賾
隋西京靜法道場釋慧海傳三
隋西京日嚴道場釋辯義傳四
隋西京日嚴道場釋明舜傳五慧相
隋西京禪定道場釋智梵傳六
隋終南山至相道場釋&T057130;淵傳七
唐京師勝光寺釋道宗傳八
唐京師慈門寺釋普曠傳九
唐京師大莊嚴寺釋保恭傳十
唐京師大興善寺釋法偘傳十一道撫
唐京師延興寺釋吉藏傳十二慧遠
釋志念。俗縁陳氏。冀州信都人。其先頴川寔
蕃之後胤也。因官而居河朔焉。念氷清表
志岳峙澄神。俊朗絶倫觀方在慮。爰至
受具問道鄴都。有道長法師精通智論。爲
學者之宗。乃荷箱從聽經于數載。便與當
席擅名。所謂誕禮休繼等。一期俊列連衡
齊徳。意謂解非滿抱終于蓋棺。乃遊諸講
肆。備探冲奧務盡幽賾。又詣道寵法師。學
十地論。聽始知終聞同先覽。於即道王河
北。流聞西秦有高昌國慧嵩法師。統解小
乘。世號毘曇孔子。學匡天下衆侶塵隨。沙
門道猷智洪晃覺散魏等。並稱席中&T066960;梓慧
苑琳琅。念顧眄從之。成名猷上。皆博通玄
極堪爲物依。乃旋踵本郷將弘法澤。時
刺史任城王彦。帝之介弟。情附虚宗。既屬
念還爲張法會。與僧瓊法師。對揚道化。盛
啓本情雙演二論。前開智度後發雜心。岠
對勍鋒無非喪膽。時州都沙門法繼者。兩
河俊士燕魏高僧。居坐謂念曰。觀弟幼年
慧悟超邁若斯。必大教由興。名垂不朽也。
於即頻弘二論一十餘年。學觀霞開。談林霧
結。齊運移暦周毀釋經。遂乃逃迸海隅同
塵素服。重尋小論亟動天機。疑慮廓銷竚
聆明運。値隋國創興佛日還復。勅訪之始
即預出家。而包蘊迦延未遑敷述。至開皇
四年。謂弟沙門志湛曰。吾窮冠小乘。自揣
與羅漢齊鑣也。但時未至故且斂翮耳。
湛夙餐法味。欣其告及。以事達明彦法師。
彦成實元緒素重念名。與門人洪該等三
百餘人。躬事邀延闡開心論。遂騁垂天之
翼。弘蓋世之功。俯仰應機披圖廣論。名
味之聚縁重之識。卷舒夐古之下。立廢終窮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498 499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