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續高僧傳 (No. 2060_ 道宣撰 ) in Vol. 00

[First] [Prev+100] [Prev] 462 463 464 465 466 467 468 469 470 471 472 473 474 475 476 47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弘化之廣又倍於前。以昔被勅往理須返
命。慈恩梵本擬重尋研。龍朔三年還返舊
寺。所齎諸經。並爲奘將北出。意欲翻度。莫
有依憑。惟譯八曼荼羅禮佛法阿吒那智
等三經。要約精最可常行學。其年南海眞臘
國。爲那提素所化者。奉敬無己。思見其
人。合國宗師假塗遠請。乃云。國有好藥唯
提識之。請自採取。下勅聽往。返亦未由。
余自博訪大夏行人云。那提三藏。乃龍樹之
門人也。所解無相與奘頗返。西梵僧云。大
師隱後。斯人第一深解實相善達方便。小
乘五部毘尼外道四韋陀論。莫不洞達源
底通明言義。詞出珠聯理暢霞擧。所著大
乘集義論。可有四十餘卷。將事譯之。被遣
遂闕。夫以抱麟之歎。代有斯蹤。知人難哉。
千齡罕遇。那提挾道遠至。投俾北冥既無
所待。乃三被毒載充南役。崎嶇數萬頻歴
瘴氣。委命斯在。嗚呼惜哉
論曰。觀夫翻譯之功。誠遠大矣。前録所載
徳稱焉。斯何故耶。諒以言傳理詣惑遣
道清有由寄也。所以列代賢聖。祖述弘導
之風。奉信賢明。憲章翻譯之意。宗師舊轍
頗見詞人。埏埴既圓稍功其趣。至如梵
文天語元開大夏之郷。鳥跡方韻出自神州
之俗。具如別傳。曲盡規猷。遂有僥倖時譽
叨臨傳述逐轉鋪詞返音列喩繁略科斷
比事擬倫。語迹雖同校理誠異。自非明逾
前聖。徳邁往賢。方能隱括殊方用通弘致。
道安著論五失易窺。彦琮屬文八例難渉。
斯並古今通叙。豈妄登臨。若夫九代所傳。見
存簡録。漢魏守本本固去華。晋宋傳揚時
開義擧。文質恢恢諷味餘逸。厥斯以降輕
靡一期。騰實未聞講悟蓋寡。皆由詞遂
情轉義寫情心。共激波瀾永成通式充車
溢藏。法寶住持得在福流失在訛競。故勇
猛陳請詞同世華。制本受行不惟文綺。至聖
殷鑒深有其由。群籍所傳滅法故也。即事
可委。況弘識乎。然而習俗生常知過難改。
雖欲徙轍終陷前蹤。粤自漢明終于唐
運。翻傳梵本多信譯人。事語易明義求罕
見。厝情獨斷惟任筆功。縱有覆疎還遵
舊緒。梵僧執葉相等情乖。音語莫通是非
倶濫。至如三學盛典唯詮行旨。八藏微言
宗開詞義。前翻後出靡墜風猷。古哲今賢徳
殊恒律。豈非方言重阻臆斷是授。世轉澆
波奄同浮俗。昔聞淳風雅暢既在皇唐。綺
飾訛雜寔鍾季葉。不思本實。妄接詞鋒。
競掇芻蕘鄭聲難偃。原夫大覺希言絶世
特立。八音四辯演暢無垠。安得凡懷虚參
聖慮用爲標擬。誠非立言。雖復樂説不窮
隨類各解。理開情外詞逸寰中。固當斧藻
標奇文高金玉。方可聲通天樂韻過恒致。
近者晋宋顏謝之文。世尚企而無比。況乖於
此。安可言乎。必踵斯蹤時俗變矣。其中蕪
亂安足渉言。往者西涼法讖。世號通人。後
秦童壽。時稱僧傑。善披文意妙顯經心。會
達言方風骨流便。弘衍於世不虧傳述。宋
有開士慧嚴寶雲。世係賢明勃興前作。傳
度廣部聯輝絶蹤。將非面奉華胥親承詁
訓得使聲流千載。故其然哉。餘則事義相
傳。足開神府。寧得如瓶瀉水不妄叨流。
薄乳之喩復存今日。終虧受誦足定澆淳。
世有奘公。獨高聯類。往還振動備盡觀方。
百有餘國君臣謁敬。言議接對。不待譯人。
披析幽旨。華戎胥悦。故唐朝後譯不屑古
人。執本陳勘頻開前失。既闕今乖未遑
釐正。輒略陳此夫復何言
續高僧傳卷第



續高僧傳卷第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義解篇初 本傳十二 附見一十
  梁楊都安樂寺沙門釋法申傳一道達 慧命
梁楊都建元寺沙門釋僧韶傳二法朗 法亮
*梁楊都建元寺沙門釋法護傳三智遠 僧達
*梁鍾山宋熙寺沙門釋智欣傳四
*梁呉郡虎丘山沙門釋僧若傳五僧令
法度
*慧梵
*慧朗
*梁楊都宣武寺沙門釋法寵傳六智果 僧淑
*梁楊都靈根寺沙門釋僧遷傳七
*梁楊都莊嚴寺沙門釋僧旻傳八道超
*梁楊都光宅寺沙門釋法雲傳九
*梁南海隨喜寺沙門釋慧澄傳十*慧朗
*慧略
*法生
*慧武
*梁鍾山上定林寺沙門釋法令傳十一慧泰
慧纂
*梁鍾山開善寺沙門釋智藏傳十二
釋法申。本姓呂。任城人也。祖世寓居青州。
申幼出家。夙懷儒素廣學經論。妙思獨
遠彌歴年祀。規空畫有日夜惆悵。隱士平
原明曇聊嘲之曰。三陽在節明辰淑景。何
不飮美酒賦新詩。而終日竟歳瞪視四壁。
百年俄頃。知得成儒素以不。答曰。蓋是平
生鄙好。何論得失。頃之而大明成論。譽美
州郷値宋太始之初莊嚴寺法集。勅請度江
住安樂寺。累當師匠道俗欽賞。建元之中
遭本親遠喪。道途迴岨有礙北歸。因爾屏
絶人事杜塞講説。逮齊竟陵王蕭子良永明
之中。請二十法師。弘宣講授苦相徴屈。辭不
獲免。當斯之盛無與友者。兼又淳厚仁
*慧不出厲言。安閑守素不狎人世。以天
監二年卒。春秋七十有四。時復有道達*慧
命。並以勤學顯名。達姓裴。河東聞喜人。住
廣陵永福精舍。少以孝行知名。拯濟危險
閏江濆。永明中爲南兗州僧正在職廉
潔雅有治才。罷任之日唯有紙故五束。*慧
命廣陵人。住安樂寺。開濟篤素。專以成實
見知
釋僧韶。姓王。齊國高安人。幼願拔俗。弱年
從志斂服。道俗恭敬師宗。美姿制善擧止。
情性温和韻調清雅。好弘經數名顯州壤。
專以毘曇擅業。元徽之初始來皇邑住建
元寺。寛厚閑澹不妄交游。宋季澆薄體裁
無准。物競目前榮枯俄頃。韶閑房自守。状
若無人。及齊氏開泰禮教夙被。白黒鑚仰講
説頻仍。後學知宗前修改觀。毘曇一部化流
海内。諮聽之徒常有百數。齊文惠及竟陵
王蕭子良。雅相欽禮。清河崔慧。親從北面諮
承餘誨。以天監三年卒于住寺。春秋五十有
八。時建元又有法朗。兼以慧學知名。本
姓沈氏。呉興武康人。家遭世禍因住建業。
大明七年與兄法亮。被勅紹繼慧益出家。
初住藥王寺。亮履行高潔經數修明。朗禀性
疎率不事威儀。聲轉有聞義解傳譽。集注
涅槃勒成部帙。而言謔調笑不擇交遊。高
人勝己見必齒録。並卒于天監中
釋法護。姓張。東平人。初以廉直居性不耐
貪叨。年始十三而善於草隷。其師道挹亦有
清風。撫其首曰。觀汝意氣必能振發遺法。
及至受戒仍遭父憂。居喪房内經渉四
載不預法事。禮畢羸瘠不堪隨衆。宋孝建
中。來都遊觀住建元寺。雅好博古多講經
論。常以毘曇命家。弗尚流俗言去浮華。
不求適會趣通文理。從其學者百有餘人。
齊竟陵王。總校玄釋定其虚實。仍於法雲
寺建竪義齋。以護爲標領。解釋膠結毎
無遺滯。物益懷之。遠有曠度不交榮俗
凡所遊往必皆名輩。齊侍中陳留阮韜。光祿
阮晦。中書侍郎汝南周顒。並虚心禮待未嘗
廢也。自從天子至于侯伯。不與一人遊
狎。皎然獨坐勗勵門徒。無營苟利。惟以經
數仁義存懷。以天監六年卒于住所。春秋
六十有九。時新安寺智遠。天保寺僧達。並以
勤學有功。遠幼懷清靜守志不競。講説
大乘好修福務。達平和開拓頗自矜尚
釋智欣。姓潘。丹陽建康人也。稚而聰警禀懷
變躁。率爾形儀過無修整。年七八歳。世間
近事經耳不妄。曾入栖靜寺正値上講。聞
十二因縁義。云生死輪轉無有窮已。便慨然
有離俗之志。他日即就栖靜僧審禪師求
出家焉。篤好博學多集近事。師訓之曰。
觀汝神明人非率爾。所可習學皆非奧遠
何耶。答曰。欲廣其節目耳。及具足後。從
東安寺道猛聽成實論。四遍雖周未曾注
記。結帙而反亭然獨悟。莫與爲群不交當
世。因得參其門者也。及至講説文
義精悉。四衆推服。聽者八百餘人。陳心序
事貴在可解不務才華有異流俗。客問未
申酬答已罷。皆美其豐贍名重四海。齊永
明末。太子數幸東田。携諸内侍亟經
寺。欣因謝病鍾山居宋熙寺。確然自得不
與富貴遊往。行不苟合交不委親。&T049514;
之物構改住寺。以天鑑五年卒。春秋六十
一。葬于山墓
釋僧若。莊嚴寺僧璩之兄子也。璩以律行清
嚴見之前傳。若少而廉靜。邑里推之。十五
出家。住虎丘東山精舍。事師恭孝與人友
善。性好勤學。出都住治城寺二十餘年。經
數通達。道俗器賞。太常卿呉郡陸惠曉左氏
尚書陸澄深相待接。年三十二。志絶風塵末
東返虎丘。栖身幽室簡出人世。披文翫古
自足雲霞。雖復茹菜不充單複不贍。隨宜
任運罕復經懷。瑯瑯王斌守呉。毎延法集。
還都謂知己曰。在郡頼得若公言謔大妄
衰老。見其比歳放生爲業。仁逮蟲魚愛及
飛走。講説雖疎津梁不絶。何必滅迹巖岫
方謂爲道。但出處不失其機。彌覺其徳高
也。天監八年勅爲彼郡僧正。親當元師。猶
肆意山内。故失匡救之美。致有貪慢之
謗。未必加諸己。要亦有貶暮齡。以普通
元年卒。春秋七十。復有僧令者。若之兄也。
亦以碩學知名。少而俊警長益廉退。經律
通明不永早世。復有法度者。住定林寺。沈
審其性言不卒暴。先行而後從焉。時莊嚴
寺又有*慧梵*慧朗。並以内外通博期標
聲譽。梵本呉氏。剡人。剛決強斷不事形名。
朗肌貌霜潔。時人目爲白朗。屡講衆經頗
入能例
釋法寵。姓馮氏。南陽冠軍人。後遭世難寓
居海鹽。少有絶俗之志。二親愛而弗許。執
志固請。乃曰。須待爲汝婚竟隨意所欲。
十八納妻。經始半年。捨家服道住光興寺。
成辦法式習學威儀。其後出都住興皇寺。
又從道猛曇濟學成實論。二公雅相歎賞。
日夜辛勤不以寒暑動意。呉郡張融與周
顒書曰。古人遺放故留兒女。法寵法師絶
塵如棄唾。若斯之志大矣遠矣。又從長樂
寺僧周學。通雜心及法勝毘曇。又從莊嚴
曇斌歴聽衆經。探玄析奧妙盡深極。高
難所指罕不倒戈。昔吐蘊藉風神秀擧。齊
竟陵王子良。甚加禮遇。嘗於西邸義集選
諸名學。事委*治城智秀。而競者尤多。秀謂
寵曰。當此應對卿何如我。答曰。先悦後拒
我不及卿。詮名定賞卿不及我。秀有慚
色。年三十八。正勝寺法願道人善通樊許
之術。謂寵曰。君年滿四十當死。無可避
處。唯有祈誠諸佛懺悔先愆。趒脱或可冀
耳。寵因引鏡驗之。見面有黒氣。於是貨
賣衣鉢資餘。併市香供。飛舟東逝。直至海
鹽居在光興。閉房禮懺杜絶人物。晝忘食
息夜不解衣。迄年四十。歳暮之夕忽覺兩
耳腫痛。彌生怖懅。其夜懺禮已達四更。聞
戸外有人言曰。君死業已盡。遽即開戸都無
所見。明晨借問僉言黒氣都除。兩耳乃是生
骨。斯實懺蕩之基。功不虚也。末又從東夏
慧基聽其講導。言論往復旬日之間。文疑理
滯反啓其志。又鼓棹西歸住道林寺。開宇
&T031279;敞軒映水。解帙尋經毎自惆悵而不
能已。及東昏在位。多請遊於北山。因而移
寓天保寺。天監七年齊隆寺法鏡徂歿。僧
正惠超啓寵鎭之。勅曰。法寵法師造次擧動
不逾律儀。不侠性欲不事形勢。慈仁愷
悌雅有君子之風。匡政寺廟信得其人矣。
上毎義集以禮致之。略其年臘勅常居坐
首。不呼其名號爲上座法師。請爲家僧。勅
施車牛人力衣服飮食。四時不絶。寺本
小。帝爲宣武王修福。下勅王人繕改張
飾以待寵焉。因立名爲宣武寺也。門徒敦
厚常百許人。普通四年忽感風疾不能執
捉。舒經格上晝夜不休。赴諸法事坐輿講
説。未疾禮佛常以百拜爲限。後不能起
居。猶於床上依時百過俯仰虔敬。所懺所
願與本無異。後疾甚中使參候相望於道。
以普通五年三月十六日卒。春秋七十四。皇
上傷悼道俗悲戀。勅葬定林寺墓。一切凶事
天府供給。舍人主書監視訖事。復有沙門智
果。管氏。呉人。住海鹽光興寺。清直平簡善
諸經術。又剡縣公車寺沙門僧淑。捃採衆師
並爲己任。隨問隨答思慮周廣。雖有徴覈
而未盡其要
釋僧遷。姓樂氏。襄陽杜人。幼出家。進忠退
儉早協州郷。晩遊都邑住靈根寺。却掃一
房淨若仙觀。潔整衣服塵水不染。從靈味
寺寶亮諮學經論。文理通達籍甚知名。性
方稜不撓高自崇遇。若非意得罕所賓接。
武帝以家僧引之。呉平侯蕭昺。亦遇之以
禮。天監十六年夏。帝嘗夜見沙門*慧詡。他
日因計法會。遷問詡曰。御前夜何所道。詡
曰。卿何忽問此。而言氣甚厲。遷抗聲曰。我
與卿同出西州倶爲沙門。卿一時邀逢天
接。便欲陵駕儕黨。我惟事佛。視卿輩蔑
如也。衆人滿坐詡有慚忒。其爲梗正皆類
此也。以普通四年卒。春秋五十九矣
釋僧旻。姓孫氏。家于呉郡之富春。有呉開國
大皇帝其先也。幼孤養能言而樂道。七歳出
家。住虎丘西山寺。爲僧回弟子。從回受五
經。一聞能記。精神洞出標群獨秀。毎與同
輩言謔及諸典禮。未嘗不慨慨然欲爲
己任。宋吏部郎呉郡張辯謂之曰。沙彌何姓
家在何處。旻曰。貧道姓釋。家于此山。辯甚
異之。特進張緒見而歎曰。松栢雖小已有
*陵雲之氣。由是顯譽。年十三隨回出都
住白馬寺。寺僧多以轉讀唱導爲業。旻風
韻清遠了不厝意。年十六而回亡。哀容俯仰
率由自至。喪禮畢移住莊嚴師仰曇景。景
久居寺任。雅有風軌。大小和從。寺給僧足。
旻安貧好學。與同寺法雲禪崗法開。禀學
柔次達亮四公經論。夕則合帔而臥。晝則
假衣而行。往返諮詢不避炎雪。其精力篤
課如此。大明數論究統經律。原始要終望
表知裏。内鑒諸己旁啓同志。前疑往結靡
不氷&T022132;。雖命世碩學有是非之辯。旻居中
振發曾無擁滯。光緒既著風猷弘遠。齊文惠
帝竟陵王子良。深相貴敬請遺連接。尚書令
儉。延請僧宗講涅槃經。旻扣問聯環言
皆摧敵。儉曰。昔竺道生入長安。姚興於逍
遙園見之。使難道融義。往復百翻言無不
切。衆皆覩其風神服其英秀。今此旻法師
超悟天體。性極照窮言必典詣。能使前無横
陣。便是過之遠矣。文宣嘗請柔次二法師。
於普弘寺共講成實。大致通勝冠蓋成陰。
旻於末席論議。詞旨清新致言宏邈。往復神
應聽者傾屬。次公乃放塵尾而歎曰。老
受業於彭城。精思此之五聚。有十五番以
爲難窟。毎恨不逢勍敵。必欲研盡。自至
金陵累年始見竭於今日矣。且試思之晩講
當答。及晩上講裁復數交詞義遂擁。次公動
容顧四坐曰。後生可畏。斯言信矣。年二十
六。永明十年始於興福寺講成實論。先輩
法師高視當世排競下筵。其會如市山栖
邑寺莫不掩扉畢集。衣冠士子四衢輻湊。
坐皆重膝不謂爲迮。言雖竟日無起疲
倦。皆仰之如日月矣。希風慕徳者不遠
萬里相造。自晋宋相承。凡論議者。多高談
大語競相誇罩。及旻爲師範。稜落秀上機
變如神。言氣典正。座無洪聲之侶。重又性
多謙讓。未常以理勝加人。處衆澄眸如
入禪定。其爲道俗所推如此。時人稱曰。
折剖磐隱通古無例。條貫始終受者易
悟。庶方蕩諸異論大同正法矣。於是名振
日下。聽衆千餘。孜孜善誘曾無告倦。晋安
太守彭城劉業。嘗謂旻曰。法師經論通博。何
以立義多儒。答曰。宋世貴道生。開頓悟以
通經。齊時重僧柔。影毘曇以講論。貧道謹
依經文。文玄則玄。文儒則儒耳。時竟陵王世
子蕭照胄。出守會稽。要旻共往。征虜別
之。旻曰。吾止講席。相識未嘗修詣。承其
得郡。便狼狽遠別。意所不欲。衆因是亦止。
永元元年。勅僧局請三十僧。入華林園
夏講。僧正擬旻爲法主。旻止之。或曰何故。
答曰。此乃内潤法師。不能外益學士。非
謂講者。由是譽傳遐邇名動京師。瑯瑘王
仲寶。呉人張思光。學冠當時清貞獨絶。並投
分請交申以縞帶。年立之後頻事開解蔚
爲宗匠。九部五時若指諸掌。玄理伏難坦
然夷易。故緇素結轍華俗邀延往復屯萃
矣。時有令聞夙成負先來之風。耆年素望
懷新舊之恥。設伏者比肩翹關者間出。旻
隨方領會。弘量有餘。皆銜璧輿櫬響然
風靡者一人而已。値齊暦横流道屬昏詖。時
寵小人世嫉君子。因避地徐部。仍受請入
呉。法輪繼轉勝幢屡建。皆隨根獲潤有
聲南北。皇梁膺運乃翻然自遠言從帝則。
以天監五年遊于都輦。天下禮接下筵亟
深睠悦。勅僧正慧超銜詔至房。欲屈與
法寵法雲汝南周捨等。時入華林園
論道義。自茲已後優位日隆。六年制注
若經。以通大訓。朝貴皆思弘厥典。又請京
邑五大法師。於五寺首講。以旻道居其右。
迺眷帝情深見悦可。因請爲家僧。四事供
給。又勅於*慧輪殿講勝鬘經。帝自臨聽。仍
選才學道俗釋僧智僧晃臨川王記室東莞
劉勰等三十人。同集上定林寺。抄一切經
論以類相從。凡八十卷。皆令取衷於旻。十
一年春忽感風疾後雖小間。心猶忘誤言語
遲蹇。旻曰。自登座講説已二十年。如見此
病例無平復。講事盡矣。乃修飾房内隔立
道場日夜禮懺。後呉郡太守張充。呉興太守
謝覽。各遣僚左至都表上延請。有勅給船
仗資糧發遣。二郡迎候舟&MT01132;滿川。京師學士
雲隨霧合。中途守宰莫不郊迎。晋陵太守蔡
撙。出侯門迎之歎曰。昔仲尼素王於周。今
旻公又素王於梁矣。天監末年。下勅於莊
嚴寺。建八座法輪。講者五僧以年臘相次。
旻最處後。衆徒彌盛。莊嚴講堂。宋世祖所
立。欒櫨増映延袤遐遠。至於是日不容聽
衆。執事啓聞。有勅聽停講五日。悉移窓
戸四出檐霤。又進給床五十張。猶爲迫迮。
桯摧折日有十數。得人之盛皆此類焉。
旻因捨什物嚫施擬立大堂。慮未周用
付庫生長傳付後僧。又於簡靜寺講十
地經。堂宇先有五間。慮有迫迮又於堂前
權起五間。合而爲一。及至就講寺内悉
滿。斯感化之來殆非意矣。少與齊人張融
謝眺友善。天下才學通人莫不致禮。雖
居重名不嘉榮勢。閑處一室簡通豪右。
衆人多恨之。唯呉郡陸倕。博學自居。名位
通顯早崇禮敬。旻亦密相器重。時爲太子中
庶。儐從到房。旻稱疾不見。倕欣然曰。此誠
弟子所望也。人皆推倕之愛名徳也。彌重
旻之不趣於世。曁普通之後。先疾連發彌
懷退靜。夜還虎丘人無知者。時蕭昂出守
呉興。欲過山展禮。山主智遷先知以告旻。
旻曰。吾山藪病人。無事見貴二千石。昔戴
顒隱居北嶺。宋江夏王入山詣之。高臥牖
下不與相見。吾雖徳薄請附戴公之事矣。
及蕭至旻從後門而遁。其年皇太子。遣通
事舍人何思澄。銜命致禮。贈以几杖鑪奩
褥席麈尾拂扇等。五年下勅延還移住開善。
使所在備禮發遣。不得循常以稽天望。於
路増劇未堪止寺。權停莊嚴因遂彌留以
至大漸。良醫上藥備于寺内。中使參侯相
望馳道。以大通八年二月一日清旦。卒于寺
房。春秋六十一。天子悲惜儲君嗟惋。勅以其
月六日。窆於鍾山之開善墓所。喪事大小隨
由備辦。隱士陳留阮孝緒。爲著墓誌。弟子
智學*慧慶等。建立三碑。其二碑。皇太子
湘東王。並爲製文樹于墓側。徴士何胤。著
文立於本寺。初旻嘗樂於禪默。乃依所立
義試遍安心。旬日之間遂得入定。問諸禪
師皆云。門戸雖殊造寂不異。又嘗於講日
謂衆曰。昔彌天釋道安。毎講於定坐後。常
使都講等爲含靈轉經三契。此事久廢。既
是前修勝業。欲屈大衆各誦觀世音經一
遍。於是合坐欣然遠近相習。爾後道俗捨物
乞講前誦經。由此始也。時有靈根寺道超
比丘。勤學自勵。願明解如旻。夢有人言。僧
旻法師毘婆尸佛。已能講説。君始修習。云何
可等。但自加功。不患不達。隨分得解。
後大領悟。旻嘗造彌勒佛并諸供具。朝夕禮
謁。乃夢見彌勒佛遣化菩薩送菩提樹與
之。菩薩曰。菩提樹者。梁言道場樹也。弟子
頗宣其言。旻聞而勗之曰。禮有六夢。正夢
唯一。乃是好惡之先徴。故周立占夢之官。
後代廢之。正以俗人澆薄亟多假託。吾前
所夢乃心想耳。汝勿傳之。以莊嚴寺門及
諸牆宇古製不工。又呉虎丘山西寺朽壞日
久。並加繕改事盡弘麗。旻所造經像全不
封附。須者便給。放生布施未嘗倦廢。弟子諮
曰。和上所修功徳誠多。未始建大齋會。恐
福事未圓。旻曰。大齋乃有一時發起之益。
吾寡乏人力難得盡理。又且米菜醤酢樵
水湯灰踐踰澆炙。信傷害微蟲豈有數量。
慮有此事故不敢爲也。始復求寄王
官府有勢之家。使役雖多彌難盡意。近識
觀之藉此開悟。智者窺人有求名之誚。
要請法俗侵星早到。若不專至有乖素
心。若現斯言猶渉譏笑。故吾不爲也。旻
美言笑善擧止。吐納膏油自生顧眄風
飈滿室。凡所施爲不爲名利。勤注教勗形
於言晤。先人後己常若不及。常有餘師
言弟子不恭者。旻呼與相見爲設飮食。方便
誘喩遂成善士。生無左道卜筮。不妄同惑
凡人。又不假託奇怪以誑近識。貴人君子
皆景慕焉。營居負販者亦望風而畏敬。聞其
名者僞夫正鄙夫立。所著論疏雜集。四聲指
歸詩譜決疑等。百有餘卷流世
釋法雲。姓周氏。宜興陽羡人。晋平西將軍處
之七世也。母呉氏。初産在草。見雲氣滿
室。因以名之。七歳出家。更名法雲從師
住莊嚴寺。爲僧成玄趣寶亮弟子。而俊朗英
秀卓絶時世。年十三始就受業。大昌僧宗
莊嚴僧達。甚相稱讃。寶亮毎曰。我之神明殊
不及也。方將必當棟梁大法矣。齊永明中。
僧柔東歸。於道林寺發講。雲諮決累日。詞
旨激揚。衆所歎異。年小坐遠聲聞難叙。命
置小床處之於前共盡往復。由是顯名。
與同寺僧旻。等年臘齊名譽。歴採衆師且
經且論四時遊聽寒暑不輟。或講前講末初
夜後夜覆述文義。間隙遊習於路思義。輒
不自覺行過所造。其勤勵專至類皆如此。
曾觀長樂寺法調講論。出而顧曰。震旦天子
之都衣冠之富。動靜威儀勿易爲也。前後法
師或有詞無義。或有義無詞。或倶有詞義
而過無威儀。今日法坐倶已闕矣。皆由習學
不優未應講也。及年登三十。建武四年夏。
初於妙音寺開法華淨名二經。序正條源
群分名類。學徒海湊四衆盈堂。僉謂理
言盡紙卷空存。及至爲賓。構撃縱横比類
紛鯁。機辯若疾風。應變如行雨。當其鋒
者罕不心務。賓主咨嗟朋僚胥悦。時人呼
爲作幻法師矣。講經之妙獨歩當時。齊中
書周顒。瑯瑘王融。彭城劉繪。東莞徐孝嗣等。
一代名貴。並投莫逆之交。孝嗣毎日。見雲
公俊發自顧缺然。而性靈誠孝勞於色養。及
居母憂毀瘠過禮。累日不食殆不勝喪。
僧旻謂曰。聖人制禮。賢者俯就。不賢者企
及。且毀不滅性尚出儒宗。況佛有至言。欲
報生恩。近則時奉顏儀使物生悦。遠則
啓發菩提以道神識。又云。恩愛重賊不
可寛放。寛放此者及所親愛墮於惡道。
唯有智者以方便力善能治制。則惠兼存
沒入諸善趣矣。宜思遠理使有成津。何
可恣情同於細近耶。雲乃割裂哀情微
進飮粥。永元元年。曾受毘陵郡請。道俗傾
家異端必集。弘振風猷道被京城。鼓舞知
歸巾褐識反。及梁氏高臨甚相欽禮。天監
二年。勅使長召出入諸殿。影響弘通之端
&T005678;揚利益之漸。皇高亟延義集。未曾不勅
令雲先入後下詔令。時諸名徳各撰成實
義疏。雲乃經論合撰。有四十科爲四十二
卷。俄尋究了。又勅於寺三遍敷講。廣請義
學充諸堂宇。勅給傳詔。車牛吏力皆備足
焉。至七年制注大品。朝貴請雲講之。辭
疾不赴。帝云。弟子既當今日之位。法師是
後來名徳。流通無寄。不可不自力爲講也。
因從之。尋又下詔禮爲家僧。資給優厚。勅
爲光宅寺主。創立僧制雅爲後則。皇太子
留情内外。選請十僧入於玄圃。經於兩夏
不止講經。而亦懸談文外。雲居上首偏加
供施。自從王侯逮于榮貴莫不欽敬。至
於吉凶慶弔不避寒暑。時人頗謂之遊侠。
而動必弘法。不以此言關懷。中書郎順
陽范軫。著神滅論。群僚未詳其理。先以奏
聞。有勅令雲答之。以宣示臣下。雲乃遍與
朝士書論之。文采雖異而理義倫通。又與
少傅沈約書曰。主上令答神滅論。今遣相
呈。夫神妙寂寥。可知而不可説。義經丘而
未曉。理渉旦而猶昏。至人凝照。有本襲道。
赴機垂審。臣下旨訓周密。孝享之祀既彰。
桀懷曾史之慕。三世之言復闡。紂綴波崙
之情。預非草木。誰不歔欷。同挹風猷。共
加弘賛也。約答曰。神本不滅深所伏膺。
神滅之談良用駭惕。近約法師。殿内亦蒙勅
答一本。歡受頂戴尋覽忘疲。豈徒伏斯外
道可以永離衆魔。孔釋兼弘於是乎在。實
不刊之弘旨。百代之舟航。弟子亦即彼論
微厝疑覈。比展具以呈也。雲以天監末年。
欲報施主之恩。於秣陵縣同下里中造寺
一所。勅以法師建造。可仍以法師爲名。即
禪崗之西山也。郊郭内地實爲爽塏。結
孤巖北面城市。懷澗隱嶺。窮人野之致。
終日論談曾無休廢。天監將末。扶南國獻
經三部。勅雲譯之。詳決梁梵。皆理明意顯。
状若親承。帝抄諸方等經。撰受菩薩法。
構等覺道場。請草堂寺慧約法師以爲智
者。躬受大戒以自莊嚴。自茲厥後。王侯朝
士法俗傾都。或有年臘過於智者。皆望風
奄附啓受戒法。雲曰。戒終是一先已同禀。
今重受者誠非所異。有若趣時。於是固
執。帝累勸奬毎加説喩。答曰。當先發願。若
相應然後從受。雲欲發起。中表菩提之
心。捨己身外嚫施之物。通啓於華林園光華
殿設千僧大會。分此諸物爲五種功徳。上
帝隨喜警梵從時。鏘金候旭百和&MT90127;氳。衆妓
繁會觀者傾城莫不稱歎。普通六年勅爲
大僧正。於同泰寺設千僧會。廣集諸寺知
事。及學行名僧。羯磨拜授置位羽儀。衆皆見
所未聞。得未曾有。爾後雖遘疾時序。而
講説無廢。及於扶接登座。弊劇乃止。至御
幸同泰開大涅槃。勅許乘輿上殿
聽講。及遭父憂由是疾篤至于大漸。以
大通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初夜。卒于住房。春
秋六十有三。二宮悲惜爲之流慟。勅給東園
祕器。凡百喪事皆從王府。下勅令葬定林
寺側。太子中庶瑯瑘王筠。爲作銘誌。弟子周
長胤等。有猶子之慕。創造二碑立于墓所。
湘東王蕭繹各爲製文。初雲年在息慈雅
尚經術。於妙法華研精累思。品酌理義
始末照覽。乃往幽巖獨講斯典。竪石爲
人松葉爲拂。自唱自導兼通難解。所以垂
名梁代誠績有聞。而文疏稠疊前後繁映。
致依講誦有阻恒功。嘗於一寺講散此
經。忽感天華状如飛雪。滿空而下延于堂
内。昇空不墜訖講方去。有保誌神僧。道超
方外。罕有得其情者。與雲互相敬愛。呼爲
大林法師。毎來雲所輒停住信宿。嘗言。欲
解師子吼。請法師爲説。即爲剖析。誌便彈
指讃曰。善哉微妙微妙矣。儀同陳郡袁昂云。
有常供養僧學雲法華。日夜發願望得
解等之。忽夢有異僧曰。雲法師燈明佛時
已講此經。那可卒敵也。毎於講次有送
錢物乞誦經者。多獲徴應。及得善夢如
別記述。夷陵縣漁人。於網中得經一卷。是
泥洹四法品。末題云。宋元徽二年。王寶勝
敬造奉光宅寺法雲法師。以事勘校。時雲年
始十歳。名未遠布寺無光宅。而此品正則。
初云弘法次斷魚肉。驗今意行頗用相符。
其有機神變化。人莫敢競其類者。雲得此
告彌深弘演云爾
釋慧澄。姓蘭氏。番禺高要人。十四出家。依
和上道達住隨喜寺。而在性貞苦立素齋戒。
魚肉葷辛畢世未視。當齊氏之季。百工輟
業。澄閉戸禮誦不修聞達。天監初建開闡
學校。白黒樂求皆得其志。澄深懷願望以
日爲歳。世始廓清南路猶梗。負笈踟蹰欲
前未進。親舊諫曰。何不就饒聚糧貨待
路好通。爲爾栖栖横生憂苦。澄曰。榮華賄
貨此何見關。日月如電時不待人耳。於是
行寄託遂至京室。憇莊嚴寺。仍從僧旻
以伸北面。勤苦下帷專攻一事。且經且律
或數或論。十餘年中鉤深索隱。猶晦迹下
筵而名聞日遠。桂陽王蕭象。聞風欽悦延請
入第。頂禮歸依求屈講説。親自飡服遂使遠
近投集。聞者斐然。後桂陽出鎭南岳。請與同
行。瀟湘道俗重増歸敬。法席繼興善誘忘倦。
澄以違親歳久誓暫定省而番禺四衆向
風欽徳。迎請重疊年年轉倍。以普通四年
隨使南返。中途危阻素情無憚。食値飢客
盤施之。船人更辦不肯復受。又見單
薄解衣賑之。及至南海復停隨喜。七衆屯
結其會如林。讃請法施頻仍累迹。理喩精
微淺深無隱。新舊學望如草偃焉。於斯五
載法利無限。未及旋都遇疾而卒。春秋
五十有二。即大通元年也。時復有慧朗慧略
法生慧武等。皆從僧旻受學。雖復廣綜諸
部。並以成實擅名。朗居貧好學博達多通。
久當師匠巧於傳述。略聰明俊警宣講有
則。品別支條分籍甚有嘉譽。生尋訪異聞。
博述經論。銓次祕奧物益奇之。武振揚文
義省約不繁。宣流未廣蘭摧中葉。年
十餘卒。
釋法令。姓董氏。未詳何人。家遭世禍因寓
建康。少出家住定林上寺。立操貞堅廉和寡
欲。博覽經論多所通達。善涅槃大小品。尤
精法華阿毘曇心。登師子座發無畏辯。先
標綱要却泒條流。言約旨遠馳名京學。兼
好禪寂以息攀縁。但多疹瘵亟爲廢替。自
責先身執相分別起諸違害今受殃咎。因
誦大品一部用袪封滯。清淨調和隨從梵
行。足不下山三十三載。葷辛不食弊衣畢
世。以天監五年卒。春秋六十有九。時寺復
有慧泰慧纂。並以學聞。泰剋己修身篤
勤禪智偏能談授。纂心性清率不務形
骸。貞實抱素雅有國士之器
釋智藏。姓顧氏。本名淨藏。呉郡呉人。呉少
傅曜之八世也。高祖彭年司農卿。曾祖淳錢
唐令。祖瑤之員外郎。父映奉朝請。早亡其
母嘗夢。出繞呉城一匝。密雲四布而天中
開朗。衆星墜地取而呑之。因而有娠焉。及
生藏也。少而聰敏。常懷退讓。果食衣服爰
及威儀皆新華。先讓而處下末。由此撃譽
郷閭敬而尚重。年十六代宋明帝出家。以
泰初六年勅住興皇寺。事師上定林寺僧遠
僧祐天安寺弘宗。此諸名徳傳如前述。藏禀
依訓範敬義弘隆。嘗遇師疾甚不食多日。
藏亦從之。待師進飮藏還進飮。乃至平復
方從師好。自是戒徳堅明學業通奧。衆所
知識超於夷等。當時柔次二公玄宗蓋世。
初從受學。挹酌經論統辯精理。及其開
關延敵。莫能渉其津者。藏洞曉若神微
言毎吐。預有比蹤罔不折伏。於是二僧歎
揖。自以弗及之也。齊太尉文憲王公。深懷
欽悦爰請安居。常歎相知之晩。太宰文宣
王。建立正典紹隆釋教。將講淨名選窮上
首。乃招集精解二十餘僧。探授符策乃得
於藏。年臘最小獨居末坐。敷述義理罔或
抗衡。道俗翕然彌崇高譽。先是會稽愼法
師。志欲宣通妙法。乃請文宣方求講匠。
以藏名稱普聞允當僉屬。遂流連會稽多
歴年祀伏膺鼓篋寔繋有徒。但以律部未
精重遊京輦。信同瓶喩有似燈傳。俄而十
誦明了諸部薄究。未還呉郡道流生地。
學人裹糧隨之不少。永元二年重遊禹穴。
居法華山結衆弘業。及齊徳將謝。王室
大騷。天地既閉經籍道廢。遂翻然高擧。欲
終焉禹穴。逮有梁革命。大弘正法。皇華繼
至。方遊京輦。天子下禮承修。榮貴莫不
敬。聖僧寶誌遷神。窀穸于鍾阜。於墓前建
塔。寺名開善。勅藏居之。初藏未受具戒。
遇誌於定林上寺。遂推令居前。垂示崇敬
之迹。識知徳望有歸告之先見矣。時梁武
崇信釋門。宮闕恣其遊踐。主者以負扆南
面域中一人。議以御坐之法唯天子所升。
沙門一不霑預。藏聞之勃然厲色。即入金
門上正殿踞法座抗聲曰。貧道昔爲呉
中顧郎。尚不慚御榻。況復迺祖定光。金輪
釋子也。檀越若殺貧道即殺。不慮無受生
之處。若付在尚方。獄中不妨行道。即拂
衣而起。帝遂罷勅任從前法。斯跨略天子
高岸釋門。皆此類也。有野姥者。工相人也。
爲記吉凶百不失一。謂藏曰。法師聰辯蓋
世天下流名。但恨年命不長。可至三十一
矣。時年二十有九。聞斯促報講解頓息。竭
精修道發大誓願足不出門。遂探經
藏得金剛般若。受持讀誦畢命奉之。至
所危暮年香湯洗浴淨室誦經以待死至。俄
而聞空中聲曰。善男子。汝往年三十一者。
是報盡期。由*般若經力得倍壽矣。藏後出
山試過前相者。乃大驚起曰。何因尚在世
也。前見短壽之相。今了一無。沙門誠不可
相矣。藏問。今得至幾。答云。色相骨法年六
十餘。藏曰。五十爲命。已不爲夭。況復過
也。乃以由縁告之。相者欣服。竟以畢年辭
世。終如相言。於是江左道俗。競誦此經。多
有徴應。乃至于今日有光大。感通屡結。逮
梁大同中。敬重三寶利動昏心。澆波之儔。
肆情下達。僧正憲網無施於過門。帝欲自
御僧官維任法侶。勅主書遍令許者署
名。于時盛哲無敢抗者。匿然投筆。後以
疎聞藏。藏以筆横轢之告曰。佛法大海非
俗人所知。帝覽之不以介意。斯亦拒
略萬乘季代一人。而帝意彌盛。事將施行
於世。雖藏後未同。而勅已先被。晩於華光
殿設會。衆僧大集。後藏方至。帝曰。比見僧
尼多未誦習。白衣僧正不解科條。俗法
治之傷於過重。弟子暇日欲自爲白衣僧
正亦依律立法。此雖是法師之事。然佛亦
復付囑國王。向來與諸僧共論。咸言不異。
法師意旨如何。藏曰。陛下欲自臨僧事。實
光顯正法。但僧尼多不如律。所願垂慈矜
恕此事爲後。帝曰。弟子此意豈欲苦衆僧
耶。正謂俗愚過重。自可依律定之。法師乃
令矜恕。此意何在。答曰。陛下誠欲降重從
輕。但末代衆僧難皆如律。故敢乞矜恕。帝
曰。請問諸僧犯罪。佛法應治之不。答曰。竊
以佛理深遠教有出沒。意謂亦治不治。帝
曰。惟見付囑國王治之。何處有不治之
説。答曰。調達親是其事。如來置之不治。
帝曰。法師意謂。調達何人。答曰。調達乃
誠不可測。夫示迹正欲顯教。若不可不
治。聖人何容示此。若一向治之。則衆僧不
立。一向不治亦復不立。帝動容追停前勅。
諸僧震懼相率啓請。帝曰。藏法師是大丈夫
心。謂是則道是。言非則道非。致詞宏大。
不以形命相累。諸法師非大丈夫。意實不
同言則不異。弟子向與藏法師碩諍。而諸
法師默然無見助者。豈非意在不同耳。事
遂獲寢。藏出告諸徒屬曰。國王欲以佛法
爲己任。乃是大士用心。然衣冠一家子弟十
數。未必稱意。況復衆僧。五方混雜未易
辯明。正須去其甚泰耳。且如來戒律布在
世間。若能遵用足相綱理。僧正非但無益
爲損弘多。常欲勸令罷之。豈容賛成此
事。或曰。理極如此。當萬乘之怒何能夷然。
藏笑曰。此實可畏。但吾年老。縱復荷旨附
會。終不長生。然死本所不惜。故安之耳。後
法雲謂衆曰。帝於義理之中未能相謝。
一日之事眞可愧服不久勅於彭城寺講
成實。聽侶千餘。皆一時翹秀。學觀榮之。又
勅於慧輪殿講波若經。別勅大徳三十人
預座。藏開釋發趣各有清拔皆著私記擬
後傳習。天監末年春捨身大懺。招集道俗。并
自講金剛般若以爲極悔。惟留衣鉢。餘
者傾盡一無遺餘。陳郡謝幾卿。指掛衣竹
戲曰。猶留此物尚有意耶。藏曰。身猶未滅
意何由盡。而尚懷靖處託意山林。還居開
善因不履世。時或勅會。乃上啓辭曰。夙昔
顧省心惑不調。欲依佛一語於空閑自
制。而從縁流二十餘載。在乎少壯故可推
斥。今既老病身心倶減。若復退一毫。便不
堪自課。故願言靜處少自營衞。非敢傲世
求名。非欲從閑自誕。是常人近情。懼前
逕之已迫耳。帝手勅喩曰。求空自閑依空
入慧。高蹈養神實是勝樂。不違三乘。亦以
隨喜。惟別之際能無悵然。岐路贈言古人
所重。猶勸法師。行無礙心。大悲爲首方便
利益。隨時用舍不宜頓杜。以隔礙心行菩
薩道無有是處。勅往反頻。仍久之然持操
不改。帝將受菩薩戒勅僧正牒老宿徳望。
時超正略牒法深慧約智藏三人。而帝意在
於智者。仍取之矣。皇太子尤相敬接。將致
北面之禮。肅恭虔往。朱輪徐動鳴笳啓路。
降尊下禮就而謁之。從遵戒範永爲師傅。
又請於寺講大涅槃。親臨幄坐爰命諮質。
朝賢時彦道俗盈堂。法筵之盛未之前聞。又
於北閣更延談論。皆歎曰。陪預勝席未曾
有也。藏任吹虚舟眞行平等。毀譽不動榮
利未干。宴坐空閑毅然山立。雖神寓凝隔
風韻清高。其應物也汲汲然如有不足。可
謂望儼即温。君子之變者矣。自現處巖岫
晦形人世。又於寺外山曲別立頭陀之舍
六所。並是茅茨容膝而已。皇太子聞而遊
覽。各賦詩而返。其後章云。非曰樂逸遊。
意欲識箕潁。藏結心世表。常行懺悔。毎於
六時翹仰靈相。口云。理味深玄淺思斟酌自
抱疑礙。恐乖聖意多僻。因而懇惻詞涙倶
發。嘗宿靈曜寺。夜行暫用心。見有金光照
曜。一室洞明。人問其故。答曰。此中奇妙未可
得言。是旦遘疾至于大漸。帝及儲君中使
相望。四部白黒日夜參候。勅爲建齊手
願文。并繼以醫藥。而天子不整。唯増不
降。臨終詞色詳正。遺言唯在弘法。以普通
三年九月十日卒于寺房。春秋六十有五。
勅葬獨龍之山。赴送盈道同爲建碑。墳所
寺内各一。新安太守蕭機製文。湘東王繹製
銘。太子中庶子陳郡殷鈞爲立墓誌。初藏
常夢見金粟如來入室共談執二塵尾。其
一寶裝。其一者素。留素者與藏。又徴士廬
江何胤。居呉郡虎丘。遇一神僧。捉一函
書云。有人來寄語頃失之。及開函視全
不識其文詞。後訪魏僧云。是大莊嚴論中
間兩紙也。時人咸謂藏之所致。又彭城劉混
之罪當從戮。藏時處後堂。爲帝述四等義。
外奏聞之。帝曰。今爲國事不得道四等
義如何。藏曰。言行乘機也。今機發而不中。
失在何人。四等之擧義非徒設。帝遂捨而不
問。竟以獲免。劉氏終亦不委斯由。其潜濟
益被率多如此。凡講大小品涅槃般若法
華十地金光明成實百論阿毘曇心等。各著
義疏行世
續高僧傳卷第



續高僧傳卷第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義解篇二 正傳二十一 附見一十
  梁大僧正南澗寺沙門釋慧超傳一
梁國師草堂寺智者釋慧約傳二
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釋曇巒傳三
梁蜀郡龍淵寺釋慧韶傳四
*梁會稽嘉祥寺釋慧皎傳五
魏洛陽釋道辯傳六曇永 亡名
魏恒州報徳寺釋道登傳七
梁楊都莊嚴寺釋僧密傳
*梁楊都湘宮寺釋曇准傳九智深
*梁楊都靈基寺釋道超傳十慧安
梁楊都龍光寺釋僧喬傳十一慧生
*梁楊都彭城寺釋慧開傳十二曇儁
*梁楊都建初寺釋明徹傳十三
*梁餘杭西寺釋法開傳十四
*梁楊都瓦官寺釋道宗傳十五法敞
魏洛下廣徳寺釋法貞傳十六僧建 慧聰
道寂
梁益州羅天宮寺釋寶淵傳十七法文
法度
法護
本闕
*梁楊都治城寺釋僧詢傳十八道遂
道摽
本闕
*梁楊都靈根寺釋慧超傳十九*本闕
齊鄴中天平寺釋眞玉傳二十
後梁荊州大僧正釋僧遷傳二十一
釋慧超。姓廉氏。趙郡陽平人。中原喪亂。避
難於鍾離之朝哥縣焉。初生之夕神光照室。
幼而簡靜寡欲。已有成人之符也。八歳出
家。從臨番縣建安寺沙門慧通。通素無業
術立行專樸。超直心祇順奉敬無怠。而外聽
諸講勤精學業。時遇風雨艱辛泥路擁塞。
不以爲辭。嘗寓坐有胡僧。蓋不測之人也。
一見嗟異曰。斯人若不爲五衆之傑。則爲
八州刺史。兼叙神光之瑞。如符契焉。遂廣
採經部。及以數論。並盡其深義。朗若貫
珠。名僧勝集稠人廣坐。紛綸飛伏雍容摸揩。
故早爲皁白挹其高軌。後南遊江左住
南澗寺。僧宗見而善之。受略槃等經。開柘
條緒略通幽致。歴閲衆師多所參渉。偏以
無量壽命家。吏部謝籥毎稱之曰。君子哉若
人也。又善用俳諧。尤能草隷兼習朱許。又
工占相。齊暦告終。梁祚伊始。超現疾新
林情存拯溺。信次之間聲馳日下。尋有別
勅乃授僧正。戒徳内修威儀外潔。凡在緇
侶咸禀成訓。天子給傳詔羊車局足健歩衣
服等供。自聲教所被。五部憲章咸禀風則。
帝以般若之義眞諦所宗。偏令化導故。諮
質鋒起懸辯若流。又經聚徒都治講菩提
心義。論談之暇夜分未寢。忽見大力善神形
甚都麗。既而言曰。當率集同縁。共來飡受。
不言姓字。於此告辭。及就講之辰倏然滿
坐。容貌瓌異莫有識者。竟席便散。其感
迹徴異爲若此也。加以性好山水亟果幽
尋。而翼從之聲聞于數里。山人怪視唯見
超身。射獵之徒莫不自息。天監年中帝請
爲家僧。禮問殊積。初戒典東流。人各傳受。
所見偏執。妙法猶漏。皇明御㝢掇採群經。
圓壇更造文義斯搆。事類因果於此載明。有
詔令超受菩薩戒。恭惟頂禮如法勤修。上
復齋居宣室。夢其勤行戒品。面申讃悦。
時共延美。而超鳴謙蹈禮好靜篤學。從之
遊處未覿慍喜之儀。加以形過八尺腰帶
十圍。雍容高歩當時譽顯。帝又請於惠輪
殿講淨名經。上臨聽覽。未啓莊嚴寺。園
接連南澗。因搆起重房。若鱗相及。飛閣穹
隆高籠雲霧。通碧池以養魚蓮。構青山。以
栖羽族。列植竹果四面成陰。木禽石獸交
横入出。又羅列童侍雅勝王侯。剖決衆情。
一時高望。在位二十餘年。晩以陵谷互遷
世相難恃。因自解免閉房養素。以普通七
年五月十六日。遷神於寺房。行路殞涕學徒
奔赴。凡厥喪事出皆天府。門人追思徳澤
乃爲立碑。湘東王繹。陳郡謝幾卿。各爲製
文倶鐫墓所
釋慧約。字徳素。姓婁。東陽烏場人也。祖世
蝉聯東南冠族。有占其塋墓者云。後世當
有苦行得道者爲帝王師焉。母劉氏夢。長
人擎金像令呑之。又見紫光繞身。因而有
孕。便覺精神爽發思理明悟。及載誕之日。
光香充滿身白如雪。時俗因名爲靈粲。故風
鑒貞簡神志凝靜。撫塵之歳有異凡童。惟聚
沙爲佛塔。疊石爲高座。七歳便求入學。
即誦孝經論語。乃至史傳披文見意。宅南
有果園。隣童競採常以爲患。乃捨己所得
空拳而返。郷土以蠶桑爲業。常懷悲惻。由
是不服縑纊。季父憙畋獵化終不改。常嘆
曰。飛走之類去人甚遠。好生惡死此情何
別。乃絶羶腥。叔父遂避於他里恣行勦戮。
夢赤衣使者。手持矛戟謂曰。汝終日殺生。
菩薩教化又不能止。促來就死。驚覺汗流。
詰旦便毀諸獵具深改前咎。約復至常所
獵處。見麋鹿數十頭。騰倚隨之。若有愧
謝者。所居僻左不嘗見寺。世崇黄老未
聞佛法。而宿習冥感心存離俗。忽値一僧
訪以至教。彼乃擧手東指云。剡中佛事甚
盛。因乃不見。方悟神人。至年十二始遊
于剡。遍禮塔廟肆意山川。遠會素心多究
經典。故東境謠曰。少達妙理婁居士。宋泰
始四年。於上虞東山寺辭親翦落。時年十
七。事南林寺沙門慧靜。靜於宋代僧望之
首。律行總持。爲特進顏延年司空何尚之所
重。又隨靜住剡之梵居寺。服勤就養年踰
一紀。及靜之云亡。盡心喪之禮。服闋之後。
却粒巖栖。餌以松朮。蠲疾延華深有成益。
齊竟陵王作鎭禹穴。聞約風徳雅相嘆屬。
時有釋智秀曇纖慧次等。並名重當鋒同
集王坐。約既後至年夏未隆。王便斂躬盡
敬。衆咸懷不悦之色。王曰。此上人方爲釋
門領袖。豈今日而相待耶。故其少爲貴勝所
崇也如此。齊中書郎汝南周&T058461;爲剡令。欽
服道素側席加禮。於鍾山雷次宗舊館
造草堂寺。亦號山茨。屈知寺任。此寺結宇
山椒疏壤幽岫。雖邑居非遠。而蕭條物外。
既冥賞素誠。便有終焉之託。&T058461;嘆曰。山茨
主清虚滿世。齊太宰文簡公褚淵。太尉
文憲公王儉。佐命一期功高百代。欽風味
道共弘法教。淵嘗請講淨名勝鬘。儉亦請
開法花大品。淵遇疾晝寢見胡僧云。菩薩
當至。尋有道人來者是也。俄而約造焉。遂
豁然病愈。即請受五戒。齊給事中婁幼瑜。少
有學術。約之族祖也。毎見輒趣爲禮。或
問。此乃君族下班。何乃恭耶。瑜曰。菩薩出
世方師於天下。豈老夫敬致而已。時人未
喩此旨。惟王文憲深以爲然。且約孝通冥
感思歸遄返。而二親喪亡。並及臨訣。孺
嬰號不交人世。積時停郷以開慈道。
後還都又住草堂。少傅沈約。隆昌中外任。携
與同行。在郡惟以靜漠自娯。禪誦爲樂。異
香入室猛獸馴階。常入金華山採桔。或停
赤松澗遊止。時逢宿火乍屬神光。程異不
思故略其事。有道士丁徳靜。於館暴亡。傳
云。山精所弊。乃要大治祭酒居之。妖猶
充斥。長山令徐伯超立議。請約移居曾未
浹旬。而神魅弭息。後晝臥見二青衣女子。
從澗水出禮悔云。夙障深重墮此水精。晝
夜煩惱。即求授戒。自爾災怪永絶。及沈侯
罷郡。相携出都。還住本寺。恭事勤肅禮敬
彌隆。文章往復相繼晷漏。以沈詞藻之盛
秀出當時。臨官莅職。必同居府舍。率意往
來。嘗以朱門蓬戸爲隔。齊建武中謂
沈曰。貧道昔爲王褚二公供養。遂居令僕
之省。檀越爲之當復入地矣。天監元年沈
爲尚書僕射。啓勅請入省住。十一年臨丹
陽尹。無何而歎。有憂生之嗟。報曰。檀越福
報已盡。貧道未得滅度詞旨悽然。俄而沈
殞。故其預契未然皆此類也。既而留心方
等研精九部。皆蘊匱胸襟陶鎣懷抱。顯説
弘通當仁不讓。劬勞汲引隆益群品。皇帝
斷彫文璞。信無爲道發菩提心。搆重雲
殿。以戒業精微功徳淵廣。既爲萬善之本。實
亦衆行所先。譬巨海百川之長。若須彌群山
之最。三果四向縁此以成。十力三明因茲而
立。帝乃博採經教撰立戒品。條草畢擧儀
式具陳。制造圓壇用明果極。以爲道資人
弘理無虚授。事藉躬親民信乃立。且帝皇
師臣大聖師友。遂古以來斯道無墜。農軒
周孔憲章仁義。況理越天人之外。義超名
器之表。以約徳高人世道被幽冥。允膺闍
梨之尊。屬當智者之號。逡巡退讓情在固
執。慇懃勸請辭不獲命。天監十一年始勅引
見。事協心期道存目撃。自爾去來禁省禮
供優給。至十八年己亥四月八日。天子發
弘誓心受菩薩戒。乃幸等覺殿。降彫玉
輦。屈萬乘之尊。申在三之敬。暫屏袞服
恭受田衣。宣度淨儀曲躬誠肅。于時日月
貞華天地融朗。大赦天下率土同慶。自是
入見別施漆榻。上先作禮然後就坐。皇儲
以下爰至王姫。道俗士庶咸希度脱。弟子
籍者凡四萬八千人。嘗授戒時有一乾
鵲。歴階而昇。状若飡受。至説戒畢然後飛
騰。又嘗述戒。有二孔雀驅斥不去。勅乃聽
上。徐行至壇俛頸聽法。上曰。此鳥必欲
滅度別受餘果。矜其至誠更爲説法。後數
日二鳥無何同化。又初授戒。夜夢從草堂
寺以綿罽席路。直至臺門。自坐禪床。去
地數丈。天人圍遶爲衆説法。以事而詳。等
黄帝之夢往華胥。同目連之神登兜率。至
人行止孰能議之。而愛悦閑靜祥華虚
室。寺側依棲咸生慈道。故使麕&T064779;群於兕
虎。鳧鶩狎於鷹鸇。飛走騰伏自相馴擾。非
夫仁澤潜化。孰能如此者乎。後靜居閑室
忽有野媼。齎書數卷置經案上。無言而出。
并持異樹自植於庭云。青庭樹也。約曰。此
書美也不我俟看。如其惡也亦不勞視經
七日又見一叟。請書而退。此樹葉緑花紅扶
疏尚在。又感異鳥。身赤尾長形如翡翠。相
隨棲息出入樹間。中大通四年夢見舊宅。白
壁朱門赫然壯麗。仍發願造寺。詔乃號爲
本生焉。大同一年又勅。改所居竹山里。
爲智者里。縉雲舊壤傳芳圖諜。山川靈異
擅奇函夏。福地仙郷此焉攸立。而約飯餌
松朮三十餘年。布艾爲衣過七十載。鳴謙
立操擅望當時。乃以大同元年八月。使人
伐門外樹枝曰。輿駕當來勿令妨路。人
未之測。至九月六日現疾。北首右脇而臥。
神識恬愉了無痛惱。謂弟子曰。我夢四部
大衆幡花羅列空中迎我凌雲而去。福報
當訖。至十六日勅遣舍人徐儼參疾。答云。
今夜當去。至五更二唱異香滿室左右肅
然。乃曰。夫生有死自然恒數。勤修念慧勿
起亂想。言畢合掌便入涅槃。春秋八十有
四。六十三夏。天子臨訣悲慟。僚宰輟聽覽
者二旬有一。其月二十九日。於獨龍山寶誌
墓左&T007043;之。初約臥疾。見一老公執錫來
入。及遷化日。諸僧咸卜寺之東巖。帝乃改
葬獨龍。抑其前見之叟。則誌公相迎者乎。又
臨終夜所乘青牛忽然鳴吼涙下交流。至葬
日勅使牽從部伍發寺至山。吼涙不息。又
建塔之始。白鶴一雙繞墳鳴涙聲其哀婉。
葬後三日欻然永逝。下勅竪碑墓左。詔王
筠爲文。
釋曇鸞。或爲巒。未詳其氏。雁門人。家近
五臺山。神迹靈怪逸于民聽。時未志學。便
往尋焉備覿遺蹤。心神歡悦便即出家。内外
經籍具陶文理。而於四論佛性彌所窮研。
讀大集經。恨其詞義深密難以開悟。因而
注解。文言過半便感氣疾。權停筆功周行
醫療。行至汾川秦陵故墟。入城東門上望
宵。忽見天門洞開。六欲階位上下重複
歴然齊覩。由斯疾瘉。欲繼前作。顧而言
曰。命惟危脆不定其常。本草諸經具明正
治。長年神仙往往間出。心願所指修習斯
法。果剋既已方崇佛教不亦善乎。承江南
陶隱居者方術所歸。廣博弘贍海内宗重。遂
往從之。既達梁朝。時大通中也。乃通名云。
北國虜僧曇鸞故來奉謁。時所司疑爲細作。
推勘無有異詞。以事奏聞。帝曰斯非覘國
者。可引入重雲殿。仍從千迷道。帝先於殿
隅却坐繩床。衣以袈裟覆以納帽。鸞至殿
前顧望無承對者。見有施張高座上安
几拂正在殿中傍無餘座。徑往昇之竪
佛性義。三命帝曰。大檀越。佛性義深。略已
標叙。有疑賜問。帝却納帽便以數關往復。
因曰。今日向晩明須相見。鸞從座下仍前
直出。詰曲重沓二十餘門。一無錯誤。帝極
嘆訝曰。此千迷道。從來舊侍往還疑阻。如
何一度遂乃無迷。明旦引入太極殿。帝降
階禮接。問所由來。鸞曰。欲學佛法限年
命促減。故來遠造陶隱居求諸仙術。帝曰。
此傲世遁隱者。比屡徴不就任往造之。鸞
尋致書通問。陶乃答曰。去月耳聞音聲。茲
辰眼受文字。將由頂禮歳積。故使應眞
來儀。正爾整拂藤蒲具陳花水。端襟斂思
竚耹警錫也。及屆山所接對欣然。便以仙
經十卷。用酬遠意。還至浙江。有鮑郎子神
者。一鼓涌浪七日便止。正値波初無由得
度。鸞便往廟所以情祈告。必如所請當
爲起廟。須臾神即見形。状如二十。來告鸞
曰。若欲度者明旦當得。願不食言。及至
明晨濤猶鼓怒。纔入船裏帖然安靜。依期
達帝具述由縁。有勅爲江神更起靈廟。因
即辭還魏境。欲往名山依方修治。行至洛
下。逢中國三藏菩提留支。鸞往啓曰。佛法中
頗有長生不死法勝此土仙經者乎。留支
唾地曰。是何言歟。非相比也。此方何處有
生法。縱得長年少時不死。終更輪迴三
有耳。即以觀經授之曰。此大仙方。依之修
行當得解脱生死。鸞尋頂受。所齎仙方並
焚之。自行化他流靡弘廣。魏主重之號
爲神鸞焉。下勅令住并州大寺。晩復移
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時往介山之陰。聚
徒蒸業。今號鸞公巖是也。以魏興和四年。
因疾卒于平遙山寺。春秋六十有七。臨至
終日。幡花幢蓋高映院宇。香氣&MT01288;勃音聲
繁鬧。預登寺者並同矚之。以事上聞。勅乃
葬于汾西泰陵文谷。營建㙛塔并爲立碑。
今並存焉。然鸞神宇高遠機變無方。言晤不
思動與事會。調心練氣對病識縁。名滿魏
都。用爲方軌。因出調氣論。又著作王邵。隨
文注之。又撰禮淨土十二偈。續龍樹偈後。
又撰安樂集兩卷等。廣流於世。仍自號爲
有魏玄簡大士云
釋慧韶。姓陳氏。本頴川太丘之後。避亂居于
丹陽之田里焉。性恬虚寡嗜慾。沈毅少言。
童幼早孤依兄而長。悌友之至聞於閭閻。
十二厭世出家。具戒便遊京楊。聽莊嚴旻
公講釋成論。纔得兩遍記注略盡。謂同學
慧峯曰。吾沐道日少便知旨趣。斯何故耶。
將非所聞義淺。爲是善教使然乎。乃試聽
開善藏法師講。遂覺理與言玄。便盡心鑚
仰。當夕感夢。往開善寺採得李子數斛。撮
欲噉之先得枝葉。覺而悟曰。吾正應從學
必踐深極矣。尋爾藏公遷化。有龍光寺綽
公繼踵傳業。便迴聽焉。既闕論本制不許
住。惟有一帔又屬嚴冬。便撤之用充寫
論。忍寒連噤。方得預聽文義。兼善獨見之
明卓高衆表。辯滅諦爲本有。用麁細而
折心。時以爲穿鑿有神思也。梁武陵王出
鎭庸蜀。聞彼多參義學。必須碩解弘望。方
開宣。衆議薦擧皆不合意。王曰。憶往年
法集有傖僧韶法師者。乃堪此選耳。若得
同行。想能振起邊服。便邀之至蜀。於諸
寺講論開道如川流。當於龍淵寺披講將
訖。靜坐房中感見一神。青衣帢服致敬曰。
願法師常在此弘法。當相擁衞。言訖而隱。
遂接席數遍。清悟繁結。昔在楊都嘗苦氣
疾。綴慮恒動。及至蜀講衆病皆除。識者
以爲寺神之所護矣。于時成都法席恒並置
三四。法鼓齊振競敞玄門。而韶聽徒濟濟莫
斯爲盛。又率諸聽侶。諷誦涅槃大品。人各
一卷合而成部。年恒數集倫次誦之。如有
謬忘及講聽眠失者。皆代受罰。對衆謝曰。斯
則訓導不明耳。故身令奬物。其勤至若此。
武陵布政於蜀。毎述大乘及三藏等論。沙門
寶彖保該智空等。並後進峯岫。參預撰集。勒
卷既成。王賜錢十萬。即於龍淵寺分贍學
徒。頻教令掌僧都。苦辭不受。性不乘騎。
雖貴勝請講逢値泥雨。輒自策杖戴笠。履
芒屩而赴會焉。少而齋潔不渉珍羞。後遇
時患藥雜䐗脂。拒而不服。非時漿飮故絶
生常。候病者仰觀。顏色怡悦禮誦不替。當
似微差。乃告曰。吾今無處不痛。如壞車行
路常欲摧折。但自強耳。恨所營尊像未就。
吾將去矣。遺屬道俗憑爲莊嚴。便洗浴剃
髮剪爪禮拜嗽口。坐于龍淵寺摩訶堂
中。奄然而卒。春秋五十有四。即天監七年七
月三日也。時成都民應始豐者。因病氣絶而
心上温。五日方醒云。被攝至閻王所。聞處
分云。迎韶法師。須臾便至。王下殿合掌頂
禮更無言説。惟畫文書作大政之字。韶便
出外。坐於曠路樹下。見一少童以漆柳
箕擎生袈裟令韶著之。有數十僧來迎。豐
惟識智慈二禪師。幡花列道騰飛而去。又
終夕有安浦寺尼。久病悶絶。及後醒
云。送韶法師及五百僧。登七寶梯。到天宮
殿講堂中。其地如水精。床席華整。亦有麈
尾几案。蓮華滿地。韶就座談説。少時便起。
送別者。令歸。其生滅冥祥感見類此
釋慧皎。未詳氏族。會稽上虞人。學通内外
博訓經律。住嘉祥寺。春夏弘法秋冬著述。
撰涅槃義疏十卷及梵網經疏行世。又以
唱公所撰名僧頗多浮沈。因遂開例成廣。
著高僧傳一十四卷。其序略云。前之作者。或
嫌以繁廣刪減其事。而抗迹之奇多所遺
削。謂出家之士處國賓王。不應勵然自遠
高蹈獨絶尋辭榮棄愛本以異俗爲賢。若
此而不論竟何所紀。又云。自前代所撰。多
曰名僧。然名者本實之賓也。若實行潜光。
則高而不名。若寡徳適時。則名而不高。名
而不高本非所紀。高而不名則備今録。故
省名音代以高字。傳成通國傳之。實爲龜
鏡。文義明約即世崇重。後不知所終。江表
多有裴子野高僧傳一帙十卷。文極省約未
極通鑒。故其差少
釋道辯。姓田氏。范陽人。有別記云。著納擎
錫入於母胎。因而生焉。天性踈朗才術高
世。雖曰耳聾。及對孝文不爽帝旨。由是
榮觀顯美遠近欽茲。剖定邪正開釋封滯。
是所長也。初住北臺後隨南遷道光河洛。
魏國有經。號大法尊王。八十餘卷。盛行於
世。辯執讀知僞。集而焚之。將欲廣注衆經
用通釋典。筆置聽架鳥遂銜飛。見此異徴
便寢斯作。但注維摩勝鬘金剛般若。小乘義
章六卷大乘義五十章及申玄照等行世。有
弟子曇永亡名二人。永潜遁自守隱黄龍山。
撰捜神論。隱士儀式。名文筆雄健負才傲
俗。辯杖之而徙於黄龍。初無恨想而晨夕
遙禮云
釋道登。姓東莞人聰警異倫殊有信力。
聞徐州有僧藥者雅明經論。挾策從之研
綜涅槃法花勝鬘。後從僧淵學究成論。年
造知命譽動魏都。北土宗之。累信徴請。登
問同學法度曰。此請可乎。度曰。此國道學
如林師匠百數。何世無行藏。何時無通塞。
十方含靈皆應度脱。何容盡期。南國相勸行
矣。如慧遠拂衣廬阜。曇諦絶迹昆山。彭城
劉遺民辭事就閑。斯並自是一方。何必盡
命虚想巖穴遠追巣許。縱復如此終不離
小乘之機。豈欲使人在我先道不益世者
哉。隨方適化爲物津梁不亦快乎。登即受
請度亦隨行。及到洛陽君臣僧尼莫不賓
禮。魏主邀登昆季策授榮爵。以其本姓不
華。改*苪爲耐。講説之盛四時不輟。未趣
恒岳以息浮競。學侶追隨相仍山舍不免
談授。遂終于報徳寺焉。春秋八十有五。即
魏景明年也
釋僧密。未詳氏族。樂安人。曾未勝衣便
從翦落。幼而易悟情解過人。年至十六學
友如林。更相開導有聞郷黨。將欲廣
視聽。師弗之許也。因爾潜遁。出寺從道明
沙門受業。一二年中聲華負海。秦始之
初。濟江住莊嚴寺。器望凝練風儀峻雅。五
衆宗推七貴敬異。深沈詳正。不以利害嬰
心。雖復同居衆内。未有測其量者。時人
以方法汰。頗謂確言。累居南面。徒衆甚
盛。無經不講。專以成實繕奇負氣。高論
少所推下。下才在事未能賞重。潜相讒構
於竟陵王。密不叙濁清。任其書罪。乃啓
准南。學士隨者三十餘人。相仍講化。天
監四年卒于江北。春秋七十三矣
釋曇准。姓弘。魏郡陽陰人。住昌樂王寺。出
家從智誕法師受業。鑚研之勤衆皆弗及。
處靜味道。無風塵之志。善涅槃法華。聞諸
伊洛。閑居遊思不交世務。承齊竟陵王廣
延勝道盛興講説。遂南度止湘宮寺。處處
採聽隨席談論。雖逢塗阻未曾告勞。次
公嘆曰。此北道人。非直美容止善言笑。烈
亮恢廓雅有器度。至於言論深有情致。齊
臨川王蕭映。長沙王蕭晃。厚相欽禮。廬江
點彭城劉离。並到房接足伸其戒誥。
講揚相繼成其業者二百餘人。以天監十四
年卒。春秋七十有七。時寺復有智深比丘。
聰慧博識經論有功。天子王侯多所賓接。
性好直言無所推屑。毎商略撿洗物
有平。由是坎&MT01110;弘宣阻少
釋道超。姓陸。呉郡呉人。呉丞相敬風之六世
也。祖昭尚書金部。父遵散騎侍郎。超少以勤
篤知名。與同縣慧安早投莫逆。倶遊上
京共契請業。時旻法師住靈基寺。値旻東
講。因共聽沙門法珍成論。至滅諦初聞三
心滅無先後。超曰。斯之言悟非吾師也。
見旻解冠一方海内諮仰。輟寢忘味以夜
繼晝。但性偏躁鋭不顧功少。願望已多。毎
打髀嘆曰。爲爾漠漠生肇笑人。又聞龍光
寺僧整始就講説。彌復勇歎曰。乃可無七
尺。何事在於人後。惆悵疚心累日廢業。因
自懺悔求諸佛菩薩。乞加威神令其慧悟
如僧旻也。事在旻傳。遂勤劬苦至。有頃洞
澈終日熙怡獨語獨笑。毎言無價寶珠我今
已得。雍容高歩負氣陵俗。白黒改觀名
當時。及至講説解析疑伏毎無遺隱。若
復爲賓雅伏意氣求相撃杭。若遇機臨無
不應躡。同寺僧道賁。年齒小大。亦微向學
方。而性多怠惰未能剋己。横相陵罵。超
亦眄衡嘯嗷。未之數也。他日賁曰。我之與
郷誰相優劣。超曰。若論年臘請以相寄。胸
臆之量未論先後。時爲直言。自超處獨房
屏絶賓倖。内外墳典常擁膝前而手不釋
卷。加以塵埃滿屋蟋蟀鳴壁。中書郎呉郡
張率謂曰。虫鳴聒耳。塵土埋膝。安能對此
而無忤耶。答曰。時聞此聲足代簫管。塵
隨風來我未暇掃。致忤名賓爲愧多矣。
時人高其放達。年三十六以天監初卒。有
慧安道人住湘宮寺。探玄析奧甚有精理。
年三十二卒于住寺。時以盛年倶卒。楊輦同

釋僧喬。姓華氏。呉興東遷人。出家住龍光
寺。聞僧旻説。前修立義有諸同異。則忘寢
息志欲禀受。又聽其語論轉捷。則撫掌累
嘆思與偕也。隆昌之世法筵轉少。仍與同
寺僧整寶淵慧濟慧紹等。請旻移住。於是終
晨竟夜一心諮求。布被禦冬單蒋藉體。饘粥
糊口茹菜充飢。而未曾以貧寒變節。但自
勤勵維日不足。研精奧粹理悟深明。三四
年間經論通達。後旻還莊嚴。龍光慧生問
曰。諸少相携並得成器。其間勝負可得聞
耶。旻曰。喬公儒雅清虚履今用古。卷舒文
義優遊教理。鉤深致遠善能讎校。廉而未
講莫與爭先。此乃遺法之所寄也。整公精
勤經論博綜有叙。同其業者重其情性。
淵公不無神明。而心性偏激亟違禮度。久
從異集。無以測其多少。濟公神識清審。經
素有功論文未熟。由其體羸不堪辛苦故
耳。且於義理足以明道。志行足以厲俗。
紹公情性和理篤有志行。貧而有累學不
得恒。向無妨礙。不患不成美器。自喬學
之成也。不修世務不附名聞。閉門靜處
坐無雜客。澄懷潜悟獨得而已。年三十六天
監初卒。生本任湘州。學明經數頻御法
座。少秉高操。慕安汰之風規。而弊衣蔬食
終身不改。美風姿善草隷。整住襄陽
遊夏首。道化大行。濟番禺人。未還嶺表
徳被南越。文義風宣有廣被焉。並天監中

釋慧開。姓袁氏。呉郡海鹽人。初出家爲宣武
寺寵公弟子。仍從學阿毘曇及成實論。建武
之中遊學上京住道林寺。歴聽藏旻二公
經論。後移住彭城。學無時習經耳不忘。多
從酒謔博奕自娯。而値造次之機。闕無對
辯。人間席上訥其詞也。後忽割略前習專
攻名教。處衆演散咸慶新聞。及至解名
析理。應變無窮。雖逢勍敵巧談。罕有折
其角者。講席基連學人影赴。遂使名稱普
聞衆所知識。陳郡謝惠。雅相欽賞。出守豫
章。迎請講説厚加嚫遺。還未達都分散已
盡。彭城劉業。出守。晋安。知居處屡空餉錢
一萬。即贍寒餒不終一日。開立性虚蕩不
貲財。皆此之類也。而情在疎率不事
形儀。衣裳塵滓未曾擧意洗濯。周旋有
不耐者。皆代其解澣。寒則披絮待成。夏則
隱席至燥。以天監六年卒。春秋三十有九。
同寺有曇儁者。以遊學顯名。通貫衆經
兼勤禮誦。風素一概寒暑彌盛。侍中王慈昆
季。司徒長史江革友于。並與之朋遊焉
釋明徹。姓夏。呉郡錢唐人。六歳喪父。仍願
出家。住上虞王園寺。學無師友從心自斷。
毎見勝事。未曾不留心諦視。遇客讀釋
道安傳云。聞安少孤爲外兄所養。便歔欷
嗚咽。良久乃止。他日借傳究尋。見安弘法
之美。因撫膝嘆曰。人生居世。復那可不爾
乎。自是專務道學功不棄日。嘗與同學
數輩住師後房。房本朽故。忽遭飄風吹屋。
欹斜欲倒。師行不在。無物支持。衆人皆走。
徹習業如故。會稽孔廣聞之嘆曰。孺子風
素殊佳。當成名器。時倫因事推伏。馳名
東越。齊永明十年。竟陵王請沙門僧祐。三呉
講律。中塗相遇。雖則年齒懸殊。情同莫逆。
徹因從祐受學十誦。隨出楊都住建初寺。
自謂律爲繩墨憲章儀體。仍遍研四部校
其興廢。當時律辯莫有能折。建武之中移
業經論。歴採衆師備嘗深義。以旻法師標
正經論妙會機神。譚思通微易鉤深奧。
乃從其成業。齊太傅蕭頴深相欽屬。及領
荊州携遊七澤。請於内第開講淨名。毎日
諸經文句。既是應機所説。或有委曲深微。
或復但拘名字先來英舊人各厝情。謬當
今日望此玄宗。遠無髣髴深懷愧惻。
咸重其謙退。及蕭氏將薨。贈別塵尾軟几。
徹以遺命所留。憑撫以盡其壽。天監之初
始返都邑。又從旻受業。少長祈請常爲覆
述。究博深文洞明奧旨。盤根交結了無遺
滯。遠樹名聞徴屈重疊。乍經乍論四時不
輟。聽受之衆不遠雲集。武帝欽待不次長
名進于内殿。家僧資給歳序無爽。帝以律
萬行條章富博。願撮取簡要以類
相從。天監末年勅入華林園。於寶雲僧省。
專功抄撰。辭不獲免。毎侍御筵對揚奧密。
皇儲賞接特加恒禮。故使二宮周供寒暑優
洽。當時名輩並蒙殊致。未有恩渥如此之
隆。以其鳩聚將成。忽遘疾沈積。於壽光殿
移還本寺。天子親自怡色温言躬臨慰喩。知
當不振退而流涕。中使參候晨宵不絶。
徹自惟將卒奉啓告辭。皇心載軫於萬壽殿。
時内外樞揆一時慟絶。以呈徹表故也。其
文曰。因果深明倚伏何逭。明徹雖復愚短。
忝窺至籍。將謝之間豈復遺悋。但知恩知
慶。輒欲言之。明徹本出東荒賤民而已。微
有善識得厠釋門。契闊少年綢繆玄覺。
雖未能體道。微得善性。運來不輟。遇會
昌時。遂親奉御筵。提携法席。且仁且訓備
沐恩奬。恒願舒慕丹誠奉揚慈化。豈意報
窮便歸塵土。仰戀聖世何可而言。特願陛
下永劫永住益蔭無涯。具足莊嚴道場訓物。
天垂海外同爲淨土。勝果遐流雍容遠集。明
徹以奉値之慶論道之善。脱億代還生猶冀
奉覲。惟生惟死倶希濟拔。臨盡之間忽忽
如夢。雖欲申心心何肯盡。不勝悲哀之
誠。謹遣表以聞。勅答省疏増其憂耿。人誰
不病。何以遽終過甚。法師至性堅明道行純
備。往來淨土去留安養。方除四魔理無五
畏。唯應正念諸佛不捨大願與般若相
應。直至種智發菩提心。彼我相攝方結來
縁。敬如所及。菩薩行業非千百年。善思至
理勿起亂想。覽筆悽懣不復多云。帝因
於寺爲設三百僧會。令徹懺悔。自運神筆
製懺願文。事竟遂卒寺房。即普通三年十二
月七日也。窆于定林寺之舊墓。勅給東園祕
器。凶事所資隨由備辯。主者監護有崇敬

釋法開。姓兪。呉興餘杭人。稚年出家住北倉
寺。爲曇貞弟子。貞清素澄嚴殊有解行。開
少聰敏家業貧窶。身服不充食噉麁澁。同學
僧流曇誕。家有盈財。服翫奢麗。並從貞受
業。屡有年勞。及鉤深造微。未有逮開者
也。而流誕自恃優饒甚相輕忽。開懷快然
遂負帙。西遊住禪岡寺。仍從柔次二公學
成實論。衣不蔽形食趣支命。而不避寒風
暑雨。以晝係夜。歴業既優精解無礙。終日
遊談未嘗暫息。心性躁鋭無敵不攻。有
時竊發潜登以掩不備。當其鋒者罕不結
舌。由是顯名。吏部尚書瑯瑘王峻。永嘉太
守呉興丘墀。皆揖敬推賞願永勗誡。後還
餘杭止于西寺。先相陵駕之者望風飮氣。
永相隱避以至于死。開因爾講筵相接道俗
嘆服。沙門智藏。後遊禹穴講化成論。開往
觀之。鯁難累日賓僚飡悦。藏曰。開法師語論
已多自可去矣。吾欲入文。開曰。釋迦説法
多寶踊現。法師指南命衆而遣客何耶。藏
有慚色。以普通四年卒。春秋六十五矣」
釋道宗。未知氏族。荊州江陵人。早年離俗
住瓦官寺。情性眞直不務馳競。耳不妄屬
口不狂言。修身潔己動靜有度。歴學經
論了無常師。終日寢處卷軸而已。清談高
論聽者忘疲。衣裳麁弊飮食疎儉。遭値年飢
入里不給。南遊嶺表其道大行。以死自誓
誘化不息。年五十餘卒於彼土。復有法敝。
住延賢寺。少研經數長多講説。齊末藏儉。
固窮守操清貧。馳務不競貪積。天監初。西
遊陸海東歸全楚。弘宣有功焉
釋法貞。不測氏族。渤海東光人。九歳出家。
俊秀之聲不齊凡類。住魏洛下之居廣徳
寺。爲沙門道記弟子。年十一通誦法華。意
所不解隨迷造問。記謂曰。後來總持者。其
在爾乎。及至年長善成實論深得其趣。
備講之業卓犖標奇。在於伊洛無所推
下。與僧建齊名。時人目建爲文句無前。
目貞爲入微獨歩。貞乃與建爲義會之友。
道俗斯附聽衆千人。隨得嚫施造像千躯
分布供養。魏清河王元懌。汝南王元悦。並折
腰頂禮諮奉戒訓。會魏徳衰陵女人居上。
毀論日興猜忌逾積。嫉徳過常難免今世。
貞謂建曰。大梁正朝禮義之國。又有菩薩
應行風教宣流道法。相與去乎。今年過六
十。朝聞夕死吾無恨矣。建曰。時不可失。
亦先有此懷。以梁普通二年相率南邁。貞
爲追騎所及禍滅其身。春秋六十一矣。僧
建清河人。沙彌之時慧俊出類。及長成人
好談名理。與慧聰道寂法貞等。同師道記。
少長相携窮研數論。遂明五聚解冠一方。
常日講衆恒溢千人。碩學通方悦其新致。
造筵談賞以繼晝夜。雖乃志誨成人。而
入里施化。魏高陽王元邕。亟相延請累宵言
散。用袪鄙悋。或清晨嘉會一無逮者。輒云深
恨不同其叙。故聞風傾渇者。遙服法味矣。
後南遊帝室。達于江陰住何園寺。武帝好
論義旨勅集學僧。於樂受殿以次立義。
毎於寺講。成濟後業有逾於前。慧聰立心
閑豫解行遠聞。道寂博習多通雅傳師業。
並終于魏土
釋寶淵。姓陳。巴西閬中人也。年二十三。於
成都出家。居羅天宮寺。欲學成實論爲弘
通之主。州郷術淺不愜憑懷。齊建武元年
下都住龍光寺。從僧旻法師禀受五聚。經
渉數載義頗染神。旻曰。此君任性俊警智
慮過人。但恨忽不倫動靜險躁。若値通
人優接。當成一世名士。若不遇時不得
其死。必當損辱大法矣。淵酷好蒲撲使酒
挾氣。終日狼𤠤無所推下。旻累諫曉喩
返以爲讎。因爾改塗。復從智藏採聽先
業。自建講筵貨財周贍。勇勵辛勤有倍
恒日。毎言。大丈夫當使人侍我。何能久侍
人。乃廣寫義疏。貴市王征南尚書緘封
一簏有意西歸。同寺慧濟謔之曰。昔謝氏
青箱不至不得作文章。今卿白麈未來判
無講理。淵曰。殊不然。此乃打狗杖耳。因帶
挾西返。還住舊寺。標定義府。道俗懷欽。
於是論筵頻建。聽衆數百。自重名行少賓
知己。沙門智訓。遊學京華數論通敏。同還
本壤投分與交。淵弗許也。後寺庫犯官。淵
自恃名高一州。爲物所讓。以身代當。強悍
不弭。至於事成知當必敗。因爾出郭。於
路以刃自刎。時年六十一矣。即普通七年也。
彭門爾時復有法文法度法護道興等。並
以廣學達名。文貞廉好尚雅有風采。度
通解大乘方嚴有則。護剛直履信不交世
務。興秉素懷正好仁奉義。並下都住寺不
墜學宗。爲諸雄辯所見推仰
釋僧詢。姓明。太子中庶山賓之兄子也。年
始入禮。嘗聽山賓共客談論。追領往復了
無漏失賓撫其首曰。今使吾門不墜者。其
在爾乎。父奉伯篤信大法。知其聰俊可期
神幽冥長濟愛海。年十二勅令出家。爲奉
誠寺僧辯律師弟子。辯性廉直戒品氷嚴。好
仁履信精進勇勵。常講十誦。詢後住治城
寺。持操高尚勤辛好學。從光宅寺法雲諮
禀經論。散處伽藍不營雜事。當時名徳皆
稱善焉。歴耳不忘經目必憶。常能覆述有
如瓶瀉。時人嘉其清辨。白黒重其無倦。
凡所聽聞悉爲注記。雖無大才而彌綸深
極。同學門友莫不傳寫。以天監十六年卒。
春秋三十有五。時復有道遂道標。同海陵人
並從法雲受業。經論洽聞博綜有序
惠超。姓王。太原人。永嘉之亂寓居襄陽。
七歳出家住檀溪寺。爲*惠景弟子。景清
平簡雅有器局。普通之初總州僧正。以節
儉聞之。超幼而清悟。容止詳美進趣合度。
事景一年。以衆大諠雜乞移禪房依止僧
崇禪師習學定業。年十二又從同寺僧
學通三玄。永明中。竟陵王請智秀法師。與
諸學士隨方講授西至樊鄧。超因馮受學。
同時合席皆共服其領會。隨秀還都住靈
根寺。仍從法常乞受具足。誦戒不盈二日。
聽律未周兩遍。皆識文知義鏡其纖密。
禀承師訓無相忝也。及師亡後。又從智
藏採習經論。藏曰。此子秀發當成美器。藏
之出處多與同遊。備通諸部名動京邑。後
從慧集飡聽毘尼。裁得數遍。集乃嘆曰。
不謂始學已氷寒於水矣。後還郷定省合
境懷之。武帝勅還爲壽光學士。又勅與
寺僧伽婆羅傳譯阿育王經。使超筆受。以
爲十卷。而晦徳進人不專矜伐。故有要請
多推舊徳。藏後使其代講讓不肯當。或
逢群賢博論。未曾不預辯通塞。及抗撃
前敵。知理將窮而必下。或遇機隙便亦應
躡而默。然斯亦禀識同所不安。而超能謙
降若此。衣食趣濟榮貴未邀襆無資蓄。安
成康王蕭雅秀。欽敬戒徳。出蕃要請相携
於鎭。講發風被遠近服歎。康王薨後。呉平侯
蕭昺遊夏口。復屈倶行。法筵又鋪。學者稱
詠。還都續講聽侶相趍。二百餘僧四時習
業。於普通七年卒。時年五十有二
釋眞玉。姓董氏。青州益都人。生而無目。其母
哀其。及年至七歳。教彈琵琶。以爲窮乏
之計。而天情俊悟聆察若經。不盈旬日便
洞音曲。後郷邑大集盛興齋講。母携玉赴
會。一聞欣領曰。若恒預聽終作法師。不憂
餒矣。母聞之欲成斯大業也。乃棄其
家務。專將赴講。無問風雨艱關。必期相續。
玉包略詞旨氣攝當鋒。年將壯室振名
海岱。後遭母憂捨法還家。廬於墓側。哀毀
過禮茹菜奉齋。伏塊持操三年野宿。郷黨
重之。後服闋附道修整前業。覽卷便講無
所疑滯。預聞徒侶相次歸焉。齊天保年中文
宣皇帝盛弘講席。海内髦彦咸聚天平。於
時義學星羅跨轢相架。玉獨標稱首登座談
叙。罔不歸宗。盡諦窮神煥然開發。耆年前
達稽首崇仰。遂使道俗奔隨酌衢罇而不
竭矣。一曾往復者別經十年。聞聲即憶其
名義。斯總持之功莫與尚也。常徒學士幾百
千人。耳對行往了知心性。誡勗之勤彌隆
餘哲。生來結誓願終安養。常令侍者讀經。
玉必跪坐合掌而聽。忽聞東方有淨蓮華佛
國莊嚴世界與彼不殊。乃深惟曰。諸佛淨
土豈限方隅。人竝西奔一無東慕。用此執
心難成迴向。便願生蓮華佛國。曉夕勤到
誓不久留。身無疹瘵便行後事。授諸弟
子。衣服几杖麈尾如意。分部遺誥各有差降。
衆初不悟之也。並共驚之。玉曰。願與運
世非可樂。汝等助念蓮華佛。令我得至彼
岸也。布薩之後。便臥疾於鄴城北王家。神
氣無昧聲相如常。動京大徳並就問疾。午
後忽見煙雲相糺從東而來。異香纒遶充塞
庭宇。空中出聲有如讃唄之響。清亮宛然。
當爾之時足漸向冷口猶誦念。少時而卒。
卒後十日香氣乃絶。大衆哀仰如臨雙樹。
玉氏昆季倶制縗絰。與諸門人收其屍
而葬焉
後梁荊大僧正釋僧遷傳二十一
釋僧遷。姓嚴。呉郡呉人。孝敬夙彰。侍中*玉
錫見而異焉。一面定交。師事鍾山靈曜道則
法師則亦權行外彰深相推重。後遊談講肆。
縱辯天垂曾難招提慧琰禪品義。精思間出
中座嗟揚。招提因改舊致。更新章句。梁高
有勅。善言殿義集登即鋭辯如流。帝有
嘉之。仍降家僧之禮。帝制勝鬘義疏。班壽
光殿。諸僧咸懷自恧。遷深窮理窟。特詔
敷述。皇儲尚書令何敬容。以並請論撃。道俗
欣洽時論題之。中興荊鄴。正位僧端。職任
基月道風飈擧。恂恂七衆不齊而成。昔晋
氏始置僧司。迄茲四代。求之備業罕有斯
焉。自後探索幽求。經誥盤結皆鍼盲起廢。
怡然從政。以天監十二年四月十七日。
移神大寶精舍。春秋七十有九。二十日葬於
淩之中華北山。初年少孝禀自然。家貧
親老珍養或闕。後名徳既立。供嚫腴旨進
饋益陳。及處艱憂毀幾致滅。年方弱冠便
誦法華數溢六千。坐而若寐親見普賢。香
光照燭仍降摩頂。書而不傳。大漸惟幾。方
陳同志。凡講涅槃大品十八部經各數十
遍。皆製義疏流于後學。等觀即梁明帝之
法名也。自云。北面歸依時移三紀。權經
問道十有三年。終識苦空功由善導。況乎
福田五世師資兩葉。仁既厚矣義寔深焉。遂
刋碑墳隴。述徳如左
續高僧傳卷第







續高僧傳卷第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義解篇三正紀十 附見
  陳楊都宣武寺釋洪偃傳一
陳楊都興皇寺釋法朗傳二
*陳楊都不禪衆寺釋慧勇傳三
*陳楊都大彭城寺釋寶瓊傳四明解
*陳楊都白馬寺釋警韶傳五
*陳鍾山耆闍寺釋安廩傳六
*陳攝山栖霞寺釋慧布傳七僧詮 玄辯
周渭濱沙門釋亡名傳八僧琨
魏鄴下沙門釋道寵傳九
齊彭城沙門釋慧嵩傳十
釋洪偃。俗姓謝氏。會稽山陰人。祖茂恭和凝
愼不交世俗。父藏博綜經史善屬文藻。梁
衡陽王聞而器之。引爲僚友。偃風神頴秀弱
齡悟道。晝讀經論夜諷詩書。良辰華景未
嘗廢學。自爾幼而聰敏。州里稱焉。及長遊
聽京邑遍聞數論。後値龍光寺綽法師。便
委心受業。特加賞接。以爲絶倫。由是學侶
改觀轉相推伏。二三年中便盡幽奧。乃開
筵聚衆闡揚成實。擧厝閑雅詞吐抑揚。後
學舊齒稽疑了義。横經荷笈虚往實歸。由
此仰膺法輪總持諸部。勇氣無前任其披
解。宿望弘量因循舊章。偃思雲霄曾
無接對。見忤前達不能降情。自是來學
有隔。聽者踈焉。遂閉志閑房高尚其道。間
以尋&T035681;閲史。廣求多見。秋水春臺清文
出。壯思雲飛英詞錦爛。又善草隸見稱時
俗。纖過芝葉媚極銀鉤。故貌義詩書號爲
四絶。當時英傑皆推賞之。梁太宗之在東朝。
愛其俊秀。欲令還俗引爲學士。偃執志不
迴故弗能致。會武帝發講重雲。延徳肆問。
而年非宿老座第甚遠。抗言高論精理入
神。帝賞嘆久之。莫不矚目。偃形止自若神
守如初。僉服其高亮也。及引進後堂。加
優其禮。屬戎羯陵踐兵飢相繼。因避地于
縉雲。眷眄泉石。又寇斥山侶。遂越嶺逃
難。落泊馳滯曾無安堵。梁長沙王韶鎭郢。
聞風叙造俄而渚宮陷覆。上流阻亂。便事
東歸。因懷自靜有顧林泉。乃杖策若耶雲
門精舍。歴覽山水。美其拪遲。登呉昇平亭
賦詩曰。蕭蕭物候晩。肅肅天望清。旅人聊
杖策。登高蕩客情。川源多舊迹。墟里或
新名。宿煙浮始旦。朝日照初晴。獨遊乏徒
侶。徐歩寡逢迎。信矣非吾託。賞心何易并。
遂汎浪巖峰。有終焉之志。葺修寺宇結衆
礪業。逮陳武廓定革命惟新。京輔舊僧累
相延請。乃顧山衆曰。吾勤苦積學五十餘
年。事故流離未遑敷説。今時來不遂。何謂
爲法亡身乎。以天嘉之初出都。講于宣
武寺。學徒又聚莫不肅焉。雖樂説不疲。而
幽心恒結。毎因講隙遊鍾山之開善定林。
息心宴坐。時又引筆賦詩曰。杖策歩前嶺。
褰裳出外扉。輕蘿轉蒙密。幽逕復紆威。樹
高枝影細。山晝鳥聲希。石苔時滑屣。蟲網乍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462 463 464 465 466 467 468 469 470 471 472 473 474 475 476 47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