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高僧傳 (No. 2059_ 慧皎撰 ) in Vol. 50

[First] [Prev+100] [Prev]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363 364 365 366 36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亭精舍。後宋孝武南下伐凶。鑾旆至止式
此寺。及登禪復幸禪堂。因爲開拓。改曰
。故元嘉末童謠云。錢唐出天子。乃禪堂之
謂。故中興禪房猶有龍飛殿焉。今之天安是

竺僧度。姓王。名晞。字玄宗。東莞人也。雖
孔微。而天姿秀發。至年十六神情爽
拔卓爾異人。性度温和郷隣所羨。時獨與
母居。孝事盡禮。求同郡楊徳愼女。亦乃衣
冠。家人女字苕華。容貌端正又善墳籍。與
度同年。求婚之日即相許焉。未禮。苕
華母亡。頃之苕華父又亡。庶母亦卒。度
世代無常。忽然感悟。乃捨俗出家。改
僧度迹抗塵表地遊學。苕華服畢自惟
三從之義無獨立之道。乃與度書。謂髮膚不
傷毀。宗祀不頓廢。令其顧世教。改
遠志翹爍之姿於盛明之世。遠休祖考之
。近慰人神之願。并贈詩五首。其一篇曰。
大道自無窮。天地長且久。巨石故叵消。芥
子亦難數。人生一世間。飄忽若牖。榮華
豈不茂。日夕就彫朽。川上有餘吟。日斜思
鼓缶。清音可耳。滋味可口羅紈可
躯。華冠可首。安事自剪削。耽空以害
有。不妾區區。但令君恤後。度答書曰。
夫事君以治一國。未道以濟萬邦
親以成一家。未道以濟三界。髮
膚不毀俗中之近言耳。但吾徳不遠。未
兼被。以此爲愧。然積簣成山。亦
微之著也。且披袈裟錫杖。飮清流
波若。雖公王之服八珍之膳鏗鏘之聲暐曄
之色。不與易也。若能懸契則同期於泥洹
矣。且人心各異。有其面。卿之不道。猶
我之不俗矣。楊氏長別離矣。萬世因縁於
今絶矣。歳聿云暮時不我與。學道者當
日損志。處世者當時爲務。卿年
徳並茂。宜速有慕。道士心而
坐失盛年也。又報詩五篇。其一首曰。機運
停住。倏忽歳時過。巨石會當竭。芥子豈
多。良由去不息。故令川上嗟。不聞榮
啓期。皓首發清歌。布衣可身。誰論飾
。今世雖云樂。當後生。罪福良由
己。寧云己恤他。度既志懷匪石不
。苕華感悟亦起深信。度於是專精佛法
味群經毘曇旨歸亦行於世。後不
終。時河内又有竺慧超者。亦行解兼著。
高士雁門周續之友善。注勝鬘經
高僧傳卷第四



高僧傳卷第五 義解二
 梁會稽嘉祥寺沙門*釋慧皎撰 
  釋道安一釋法和
竺僧朗三竺法汰
釋僧五竺僧輔
竺僧敷七釋曇翼
釋法遇九釋曇
釋道立十一釋曇戒十二
竺法曠十三釋道壹十四
釋慧虔十五
釋道安。姓衞氏。常山扶柳人也。家世英儒。早
覆蔭外兄孔氏養。年七歳讀書再
覽能誦。郷隣嗟異。至年十二出家。神智聰
敏。而形貌甚陋不師之所重。驅役田舍
于三年。執勤就勞曾無怨色。篤性精進
齋戒無闕。數歳之後方啓師求經。師與
意經一卷。可五千言。安齎經入田。因息就
覽。暮歸以經還師。更求餘者。師曰。昨經未
讀今復求耶。答曰。即已闇誦。師雖之而
信也。復與成具光明經一卷。減一萬言
之如初。暮復還師。師執經覆之不
一字。師大驚嗟而異之。後爲受具戒
其遊學。至鄴入中寺佛圖澄。澄見而嗟
歎。與語終日。衆見貌不稱。咸共輕怪。
澄曰。此人遠識非爾儔也。因事澄爲師。澄
講安毎覆述。衆未之愜。咸言。須待後次
殺崑崙子。即安後更覆講疑難鋒起。安挫
鋭解紛行有餘力。時人語曰。漆道人驚
時學者多守聞見。安乃歎曰。宗匠雖
邈玄旨可尋。應究幽遠探微奧。令無生
之理宣揚季末。使流遁之徒歸向有本。於
是遊方問道備訪經律。後避難潜于濩澤
太陽竺法濟并州支曇講陰持入經。安後從
之受業。頃之與同學竺法汰倶憩飛龍山
沙門僧先道護已在彼山。相見欣然。乃共披
文屬思。妙出神情。安後於太行恒山
寺塔。改服從化者中分河北。時武邑太守盧
歆聞安清秀。使沙門敏見苦要之。安辭不
免。乃受請開講。名實既符道俗欣慕。至
年四十五復還冀部受都寺。徒衆數百
常宣法化時石虎死。彭城王石遵墓襲嗣
立。遣中使竺昌蒲安入華林園。廣修房
。安以石氏之末國運危。乃西適牽口
。迄冉閔之亂。人情蕭素。安乃謂其衆
曰。今天災旱蝗寇賊縱横。聚則不立散則不
可。遂復率衆入王屋女休山。頃之復渡
陸渾山木食修學。俄而慕容俊逼陸渾
遂南投襄陽。行至新野。謂徒衆曰。今遭
。不國主則法事難立。又教化之體宜
廣布。咸曰隨法師教。乃令法汰詣楊州
曰。彼多君子尚風流。法和入蜀山水可
以修。安與弟子慧遠等四百餘人
夜行。値雷雨電光而進。前行得人家。見
門裏有二馬㭿㭿間懸一馬&MT04772;
。安便呼百升。主人驚出。果姓林名*百
升。謂是神人。厚相接待。既而弟子問何以
其姓字。安曰。兩木爲&MT04772;*百升也。既
襄陽復宣佛法。初經出已久。而舊譯時
謬致使藏隱沒未通。毎至講説唯叙
大意轉讀而已。安窮覽經典深致遠。
其所注般若道行密迹安般諸經。並尋文比
句爲起盡之義乃析疑甄解。凡二十二卷。
序致淵富妙盡深旨條貫既叙文理會通。
經義克明自安始也。自漢魏晋經來稍
多。而傳經之人名字弗説。後人追尋莫
年代。安乃總集名目其時人。詮品新舊
撰爲經録衆經據實由其功。四方學士
競往師之。時征西將軍桓朗子鎭江陵。要
暫往。朱序西鎭復請還襄陽深相結納。序
毎歎曰。安法師道學之津梁。澄治之罏肆矣。
安以白馬寺狹。乃更立寺名曰檀溪。即清
河張殷宅也。大富長者並賛助。建塔五
房四百。涼州刺史楊弘忠送銅萬斤
承露盤。安曰。露盤已汰公營造。
此銅像事可然乎。忠欣而敬諾。於
是衆共抽捨助成佛像。光相丈六神好明著。
毎夕放光徹照堂殿像後。又自行至萬山
擧邑皆往瞻禮。遷以還寺・安既大願果成。謂
言。夕死可矣。符堅遣使送外國金&MT03143;倚像
高七尺又金坐像結珠彌勒像金縷繍像織
成像各一張毎講會法聚。輒羅列尊像。布
置幢幡。珠珮迭暉。烟華亂發。使夫昇階履
闥者。莫肅焉盡敬矣。有一外國銅像
製古異。時衆不甚恭重。安曰。像形相致佳。
但髻形未稱。令弟子爐治其髻。既而光焔
煥炳耀滿一堂。詳視髻中見一舍利。衆咸愧
服。安曰。像既靈異不復治。乃止。識者咸
謂。安知舍利故出以示衆。時襄陽習鑿
齒鋒辯天逸籠罩當時。其先安高名。早
已致書通好曰。承應眞履正。明白内融。慈
訓兼照。道俗齊蔭。自大教東流四百餘年。
蕃王居士時有奉者。而眞丹宿川先行
上世。道運時遷俗未僉悟。自頃道業之隆
咸無以匹。所謂月光將出靈鉢應降。法師任
洪範化洽幽深。此方諸僧咸有思慕
若慶雲東徂摩尼迴曜。一躡七寶之座
明哲之燈。雨甘露於豐草。植栴檀於江
。則如來之教復崇於今日。玄波溢漾重盪
於一代矣。文多不悉載。及安至止。即往
修造。既坐稱言。四海習鑒齒。安曰。彌天釋道
安。時人以爲名答。齒後餉梨十枚。正値
。便手自剖分梨盡人遍無參差者。高平郄
超遣使遺米千斛。修書累紙深致慇懃。安
答書云。捐米彌覺有待之爲煩。習鑿
謝安書云。來此見釋道安。故是遠勝非
常道士。師徒數百齋講不倦。無變化伎術
以惑常人之耳目。無威大勢可以整
群小之參差。而師徒肅肅自相尊敬。洋洋濟
濟乃是吾由來所未見。其人理懷簡衷多
博渉。内外群書略皆遍覩。陰陽算數亦皆
能通。佛經妙義故所刃。作義乃似
法道。恨足下不日而見。其亦毎言。思
一叙。其爲時賢重類皆然也。安在&T072357;
十五載。毎歳常再講放光波若。未嘗廢闕
晋孝武皇帝。承風欽徳遣使通問。并有
曰。安法師器識倫通風韻標朗。居道訓俗徽
績兼著。豈直規濟當今。方乃陶津來世
給。一同王公物出所在。時符堅素聞安名
毎云。襄陽有釋道安是神器。方欲
以輔朕躬。後遣符丕南攻襄陽。安與朱序
倶獲於堅。堅謂僕射權翼曰。朕以十萬之
襄陽。唯得一人半。翼曰。誰耶。堅曰。安
公一人。習鑿齒半人也。既至住長安五重寺
僧衆數千大弘法化。初魏晋沙門依師爲
故姓各不同。安以爲大師之本莫釋迦
乃以釋命氏。後獲増一阿含。果稱四河入
海無復河名。四姓爲沙門皆稱釋種。既懸
經符。遂爲永式。安外渉群書善爲文章
長安中衣冠子弟爲詩賦者。皆依附致譽。
時藍田縣得一大鼎二十七斛。邊有
人莫能識。乃以示安。安云。此古篆書。云
魯襄公所鑄。乃寫爲隸文。又有人持一銅
。於市賣之。其形正圓。下向爲斗。横梁昂
者爲斗低者爲合。梁一頭爲籥。籥
半合。邊有篆銘。堅以問安。安云。此王莽
自言出舜皇龍集戊辰改正即眞。以同
律量之四方。欲小大器鈞令天下取
焉。其多聞廣識如此。堅勅學士内外有
皆師於安。故京兆爲之語曰。學不安義
難。初堅承石氏之亂。至是民戸殷富
四方略定。東極滄海西併龜茲。南苞襄陽
北盡沙漠。唯建業一隅未能&MT03144;。堅毎
侍臣談話。未嘗不一江左晋帝
僕射謝安爲侍中。堅弟平陽公融及朝臣
石越原紹等。並切諫終不迴。衆以安爲
堅所信敬。乃共請曰。主上將東南。公
蒼生一言耶。會堅出東苑
安升輦同載。僕射權翼諫曰。臣聞天子法
駕侍中陪乘。道安毀形寧可參厠。堅勃然作
色曰。安公道徳可尊。朕以天下易。輿輦
之榮未其徳。即勅僕射安登輦。俄而
顧謂安曰。朕將公南遊呉越六師
巡狩渉會稽以觀滄海。不亦樂乎。安對曰。
陛下應天御世。有八州之貢富。居中土
而制四海。宜神無爲堯舜隆。今
百萬之師厥田下下之上。且東南
區地地卑氣厲。昔舜禹遊而不反。秦皇適
而不歸。以貧道之。非愚心所同也。平
陽公懿戚石越重臣。並謂不可。猶尚見拒。
貧道輕淺言必不允。既荷厚遇故盡丹誠
耳。堅曰。非地不廣民不足治也。將
天心大運所在耳。順時巡狩亦著前典
如來言則帝王無方之文乎。安曰。若
鑾駕必動。可先幸洛陽&MT03144;威蓄鋭。傳
江南。如其不服伐之未晩。堅不從。遣平陽
公融等。精鋭二十五萬爲前鋒。堅躬率歩騎
六十萬到。頃晋遣征虜將軍謝石徐州刺史
謝玄*拒之。堅前軍大潰於八。西晋軍
北三十餘里。死者相枕。融馬倒殞首。堅
單騎而遁如諫焉。安常注諸經
理。乃誓曰。若所説不理。願見瑞相
乃夢見胡道人頭白眉毛長。語安云。君所
注經殊合道理。我不泥洹在西
。當相助弘通時時設食。後十誦律至。
遠公乃知。和上所夢賓頭盧也。於是立
之。處處成則。安既徳爲物宗學兼三藏
制僧尼軌範佛法憲章。條爲三例。一曰行
香定座上講經上講之法。二曰常日六時行
道飮食唱時法。三曰布薩差使悔過等法。天
下寺舍遂則而從之。安毎與弟子法遇等
彌勒前。立誓願兜率。後至秦建元二
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忽有異僧形甚庸陋。來
寺寄宿。寺房既迮處之講堂。時維那直殿。
夜見此僧從窓隙出入。遽以白安。安驚起
禮訊問其來意。答云相爲而來。安曰。自惟罪
深詎可度脱。彼答云。甚可度耳。然須臾浴
聖僧情願必果。具示浴法。安請問來生所
往處。彼乃以手虚撥天之西北。即見雲開
備覩兜率妙勝之報。爾夕大衆數十人悉皆
同見。安後營浴具。見非常小兒伴侶數
來入寺戲須臾就浴。果是聖應也。至
年二月八日。忽告衆曰。吾當去矣。是日齋
畢無疾而卒。葬城内五級寺中。是歳晋太元
十年也。年七十二。未終之前隱士王嘉往
安。安曰。世事如此行將及人。相與去乎。
嘉曰。誠如言。師並前行。僕有小債
了不倶去。及姚萇之得長安也。嘉時故
城内。萇與符登相持甚久。萇乃問嘉。朕
登不。答曰。略得。萇怒曰。得當得。
何略之有。遂斬之。此嘉所謂負債者也。萇死
後其子興方殺登。興字子略。即嘉所謂略得
者也。嘉字子年。洛陽人也。形貌鄙陋似
足。本滑稽好語笑。然不五穀清虚服
氣。人咸宗而事之。往問善惡。嘉隨而應答。
語則可笑。状如調戲。辭似讖記。不
。事過多驗。初養徒於加眉谷中。符堅遣
大鴻臚徴不就。及堅將欲南征
。嘉無言。乃乘使者馬。佯向東行數百
歩。因落靴帽棄衣服馬而還。以示
壽春之敗。其先見如此。及萇害嘉之日
人於壟上見之。乃書於萇安之潜
神人皆此類也。安先聞羅什在西國。思
講析。毎勸堅取之。什亦遠聞安風。謂是東
方聖人。恒遙而禮之。初安生而便左臂有
皮廣寸許。著臂捋可。唯不
手。又肘外有方肉。上有通文。時人謂
之爲印手菩薩。安終後十六年。什公方至。
什恨相見悲恨無極。安既篤好經典
宣法。所請外國沙門僧伽提婆曇摩難提
及僧伽跋澄等。譯出衆經百餘萬言。常與
門法和定音字覈文旨。新出衆經於
是獲正。孫綽爲名徳沙門論。自云。釋道安
博物多才通經名理。又爲曰。物有
廣贍。人固多宰。淵淵釋安。專能兼倍。飛
汧隴。馳名淮海。形雖草化。猶若常在。有
云。河北別有竺道安。與釋道安名。謂
習鑿齒致書於竺道安。道安本隨師姓。竺後
改爲釋。世見其二姓。因謂爲兩人。謬矣
釋法和。榮陽人也。少與安公同學。以
名善能標明論悟疑滯。因石氏
之亂徒入蜀。巴漢之士慕徳成群。聞
陽陷沒。自蜀入陽平寺。後於金輿谷
會。與安公共登山嶺目周睇。既而悲
曰。此山高聳遊望者多。一從此化竟測
。安曰。法師持心有在何懼後生。若慧心
萌斯可悲矣。後與安公定新經
文義。頃之僞晋王姚緒請住蒲坂講説。其後
少時勅語弟子。俗内煩惱苦累非一。乃正
衣服佛禮拜還坐本處。以衣蒙頭奄然
而卒。時年八十
竺僧朗。京兆人也。少而遊方問道。長還
專當講説。嘗與數人同共赴請。行至
忽告同輩曰。君等寺中衣物似竊者
言即反果有盜焉。由其相語故得失。
常蔬食布衣。志耽人外。以僞秦符健皇
始元年。移泰山。與隱士張忠林下
之契。毎共遊處。忠後爲符堅徴。行至
陰山而卒。朗乃於金輿谷崑崙山中。別立
精舍。猶是*泰山西北之一巖也。峯岫高險水
石宏壯。朗創築房室製窮山美。内外屋宇
數十餘區。聞風而造者百有餘人。朗孜孜訓
誘勞不倦。秦主符堅欽其徳。素遣使
請。朗同辭老疾乃止。於是月月修書・嚫遺。
堅後沙汰衆僧。乃別詔曰。朗法師戒徳氷霜
學徒清秀。崑崙一山不搜例。及後秦姚
興亦佳歎重。燕主慕容徳欽朗名行假號
東齊王。給以二縣租税朗讓王而取租税
興福業。晋孝武致書遺。魏主拓跋珪亦送
書致物・其爲時人敬如此。此谷中舊多
。常執仗結群而行。及朗居之猛獸
歸伏。晨行夜往道俗無滯。百姓咨嗟稱善無
極。故奉高人至今。猶呼金輿谷朗公谷
也。凡有來詣朗者。人數多少未至一日輒
以逆知。使弟子爲具飮食。必如言果至。莫
其有預見之明矣。後卒於山中。春秋
八十有五。時*泰山復有支僧敦者。本冀州
人。少遊長歴荊雍。妙通大乘兼善
數論。著人物始義論。亦行於世
竺法汰。東莞人。少與道安同學。雖才辯不
逮而姿貌過之。與道安難行至新野。安
張徒衆汰下京。臨別謂安曰。法師儀
軌西北下座教東南。江湖道術此焉相
矣。至於高會淨。當之歳寒耳。於
手泣涕而別。乃與弟子曇一曇二等四十
餘人。沿江東下。遇疾停陽口。時桓温鎭
荊州。遣使要過供事湯藥。安公又遣弟子
慧遠。下荊問疾。汰病小愈詣温。温欲
汰久語。先對諸賓汰。汰既疾勢未
歇不久坐。乃乘輿歴廂迴出。相聞與
曰。風痰忽發不久語。比當更造。温怱
怱起出接與歸焉。汰形長八尺風姿可觀。
含吐蘊藉詞若蘭芳。時沙門道恒頗有
。常執心無義大行荊土。汰曰。此是邪説
應須之。乃大集名僧弟子曇一難之。
經引理析駮紛紜。恒其口辯
屈。日色既暮。明旦更集慧遠席。
難數番關責鋒起。恒自覺義途差異。神色微
動。麈尾扣案未即有答。遠曰。不疾而速。杼
軸何爲。座者皆笑*矣。心無之義於此而息。
汰下都止瓦官寺。晋太宗簡文皇帝深相敬。
重請講放光經。開題大會。帝親臨幸。王侯公
卿莫畢集。汰形解過人流名四遠。開講
之日黒白觀聽士女成群。及諮禀門徒以
次駢席。三呉負袠至者千數。瓦官寺本是




河内山玩公。墓爲陶處。晋興寧中沙門慧
力啓乞爲寺止有堂塔而已。及汰居之更
房宇立衆業。又起重門以可地勢。汝
南世子司馬綜第去寺近。遂侵掘寺
門淪陷。汰不懷。綜乃感悟躬往悔謝。汰
臥與相見。傍若人。領軍王洽東亭王珣太
傅謝安並欽敬無極。臨亡數日忽覺不悆
乃語弟子。吾將去矣。以晋太元十二年卒。
春秋六十有八。烈宗孝武詔曰。汰法師道播
八方澤流後裔。奄爾喪逝痛貫于懷
錢十萬喪事所須隨由備辦。孫綽爲之賛
曰。凄風拂林。鳴絃映&MT03184;。爽爽法汰。校徳無
怍。汰弟子曇一曇二。並博練經義。又善
。風流趣好與慧遠名。曇二少卒。汰哭
之慟曰。天喪囘也。汰所著義疏。并與郄超
書論本無義。皆行於世。或有言曰。汰是安
公弟子者非也
釋僧先。冀州人。常山淵公弟子。性純素有
貞操。爲沙彌時與道安遇於逆旅。安時
亦未具戒。因共披陳志慕神氣慷慨。臨
別相謂曰。若倶長大勿同遊。*先受戒已
後勵行精苦。學通經論。値石氏之亂
飛龍山。遊想巖&MT03184;志禪慧。道安後復從
之。相會欣喜。謂昔誓始從。因共披文屬思。
新悟尤多。安曰。先舊格義於理多違*先曰。
且當折逍遙。何容非先達。安曰。弘
賛理教允愜。法鼓競鳴何先何後。*先
汰等。南遊晋平道弘化。後還
疾而卒。又沙門道護。亦冀州人。貞
節有慧解。亦隱飛龍山。與安等相遇。乃共
言曰。居靖離俗毎欲正大法。豈可
歩山門使法輪輟軫。宜各隨力所被以報
佛恩。衆僉曰善。遂各行化。後不
竺僧輔。鄴人也。少持戒行志貞苦。學通
諸論兼善經法。道振伊洛一都宗事。値西
晋饑亂。輔與釋道安等于濩澤。研精辯
析洞盡幽微。後憩荊州上明寺。單蔬自節禮
懺翹懃。誓兜率瞻慈氏。時瑯琊王
荊州刺史輔貞素請爲戒師。一門宗
奉。後未亡二日。忽云明日當去。至于臨終
妙香滿室梵響相係。道俗奔波來者萬數。是
日後分無疾而化。春秋六十。因葬寺中
爲起
竺僧敷。未氏族。學通衆經尤善放光及
道行波若。西晋末亂移居江左。止京師瓦
官寺盛開講席鄴舊僧莫推服。時
同寺沙門道嵩亦才解相次。與道安書云。敷
公研微秀發非吾等所及也。時異學之徒咸
謂心神有形但妙於萬物。隨其能言互相摧
壓。敷乃著神無形論。以有形便有數。有
則有盡。神既無盡。故知無形矣。時仗辯
之徒紛紜交諍。既理有歸愜然信服。後又
放光道行等義疏。後終於寺中。春秋七十
餘矣。竺法汰與道安書云。毎憶敷上人
旋如昨。逝歿奄復多年。與其清談之日未
嘗不相憶君共覆疏其美。豈圖一
旦永爲異世。痛恨之深何能忘情。其義理所
得披尋之功。信難圖矣。汰與安書數述
敷義。今推尋失其文製。湮沒可
釋曇翼。姓姚。羌人也。或云冀州人。年十六出
家。事安公師。少以律行稱。學通
門人推。經遊蜀郡。刺史毛璩深重
之。爲設中食躬自瞻奉。見翼於飯中
粒穀先取食之。璩密以敬異。知必不
信施得後餉米千斛。翼受而分施。翼嘗隨
安在檀溪寺。晋長沙太守含。於江陵
宅爲寺。告安求一僧爲綱領。安謂
曰。荊楚士庶始欲師宗。成其化者非爾而
誰。翼遂杖錫南征締構寺宇。即長沙寺是
也。後互賊越逸侵掠漢南。江陵闔境避難上
。翼又於彼立寺。群寇既盪復還江陵。修
復長沙寺。丹誠祈請遂感舍利。盛以金瓶
于齋座。翼乃頂禮立誓曰。若必是金剛餘
蔭願放光明。至乎中夜五色光。彩從
瓶漸出照滿一堂。擧衆驚嗟莫
神感。當爾時復富蘭等見亦迴僞歸
眞也。後入巴陵君山木。山海經所謂洞
庭山也。山上有穴通呉之苞山。山既靈異人
甚憚之。翼率人入山。路値白蛇數十臥遮
行轍。翼退還所住。遙山靈其禮懺。
乃謂神曰。吾造寺伐材幸願共爲功徳。夜
即夢見神人翼曰。法師既爲三寶須用。
特相隨喜。但莫餘人妄有伐。明日更
往路甚清夷。於是伐木沿流而下。其中伐
人不私竊。還至寺上翼材已畢。餘人所
私之者悉爲官所取。其誠感如此。翼常歎。
寺立僧足。而形像尚少。阿育王所造容儀神
瑞皆多布在諸方。何其無感不招致。乃
專精懇惻請求誠應。以晋太元十九年甲午
之歳二月八日。忽有一像于城北。光相
天。時白馬寺僧衆先往迎接不動。
翼乃往祇禮。謂衆人曰。當是阿育王像降
我長沙寺焉。即令弟子三人捧接。飄然而
起。迎還本寺。道俗奔赴車馬轟填。後罽賓禪
師僧伽難陀。從蜀下入寺禮拜。見像光上
梵字。便曰。是阿育王像。何時來此。時人
聞者方知翼之不謬。年八十二而終。終日像
圓光奄然靈化。莫之。道俗咸謂翼之
通感焉。時長沙寺復有僧衞沙門。學業甚著
殷仲堪重。尤善十住。乃爲之注解
釋法遇。不何人。弱年好學篤志墳素
而任性誇誕謂傍若人。後與安公相値
忽然信伏。遂投簪許道事安爲師。既沐
悟解非常。折挫本心謙虚成徳。義陽太
院保聞風欽慕。遙結善友書通好。
施遺相接。後襄陽被寇。遇乃避地東下。止
江陵長沙寺。講説衆經。受業者四百餘人。
時一僧飮酒廢夕燒香。遇止罰而不遣。安
公遙聞之。以竹筒一荊子。手自緘封。題
以寄遇遇。開封見杖。即曰。此由酒僧
也。我訓領不勤遠貽憂賜。即命維那
衆。以杖筒香橙上。行香畢。遇乃起
衆前。向筒致敬。於是伏地。命維那
杖三下内杖筒中。垂涙自責。時境内道俗莫
歎息。因之勵業者甚衆。既而與慧遠書
曰。吾人微闇短不衆。和上雖
異域。猶遠垂憂念。吾罪深矣。後卒於江陵
春秋六十矣
釋曇徽。河内人。年十二投道安出家。安尚
其神彩且令書。二三年中學兼經史。十
六方許剃髮。於是專務佛理測幽凝。未
立年便能講説。雖志業高素而以
重。後隨安在襄陽。符丕寇境。乃
東下荊州上明寺。毎法輪一轉則黒白
奔波。常顧解有從。乃圖寫安形存念禮
拜。於是江陵士女咸西向致敬印手菩薩。或
問法師道化何如和上。*徽曰。和上内行深
淺未測。外縁所被多諸應驗吾一
寧比江海耶。以晋太元二十年卒。臨亡
之日體無餘患。上堂同衆中食因而告別。
食竟還房右脇而化。春秋七十三矣。著立本
論九篇六識旨歸十二首。並行於世
釋道立。不何許人。少出家事安公師。
放光經。又以莊老三玄微應佛理。頗亦
意焉。性澄靖不當世。後隨安入關隱
覆舟山。巖居獨處不供養。毎潜思入
禪。輒七日不起。如此者數矣。後夏初忽出
山。鳩集衆僧自爲講。或問其故。答
云。我止可秋。爲所懷粗訖耳。自
恣後數日果無疾而終。時人謂知命者矣
釋曇戒。一名慧精。姓卓。南陽人。晋外兵
棘陽令潜之弟也。居貧務學遊心墳典。後
于法道講放光經。乃借衣一聽。遂深悟
佛理。廢俗從道。伏事安公師。博通
經五十餘萬言。常日禮五百拜佛。晋
臨川王甚知重。後篤疾常誦彌勒佛名
口。弟子智生侍疾。問何不安養
曰。吾與和上等八人同願兜率。和上及
道願等皆已往生。吾未去。是故有願耳。
言畢即有光照于身。容貌更悦。遂奄爾遷
化。春秋七十。仍葬安公墓右
竺法曠。姓睪。下邳人。寓居呉興早失
。事後母孝聞。家貧蓄。常躬耕
以供色養。及母亡喪盡禮。服闋出
家。事沙門竺曇印師。印明叡有道行。曠
師事竭誠。迄具戒。棲風立操卓爾群。
素安業志行淵深。印嘗疾病危篤。曠乃七
日七夜祈誠禮懺。至第七日忽見五色光明
印房戸。印如有人以之。所
遂愈。後辭師遠遊。廣尋經要。還止於潜青
山石室。毎以法華會三之旨。無量壽爲
淨土之因。常吟詠二部。有衆則講。獨處則
誦。謝安爲。故往展敬。而山棲幽阻車
轍。於是解駕山椒峯歩往。晋簡文
皇帝遣堂邑太守曲安遠問起居。并諮
妖星曠爲力。曠答詔曰。昔宋景修福
妖星移次。陛下光輔以來政刑允輯。天下任
重萬機事殷。失毫氂差以千里。唯當
徳政天譴。貧道必當誠上答
正恐有心無力耳。乃與弟子齋懺。有頃災
滅。晋興寧中東遊禹穴矚山水。始投
耶之孤潭。欲巖傍嶺棲閑養志。郄超謝
慶緒並結居塵外。時東土多遇疫疾。曠既
少習慈悲兼善神呪。遂遊行村里救危
。乃出邑止昌原寺。百姓疾者多祈之致
効。有鬼者。言曠之行住常有鬼神數十
其前後。時沙門竺道隣造無量壽像。曠乃
其有縁。起立大殿相傳云。伐木遇旱。曠
呪令水晋孝武帝欽承風。聞要請出
事以師禮。止于長干寺。元興元年卒。春秋
七十有六。散騎常侍顧愷之爲作賛傳云」
竺道壹。姓陸。呉人也。少出家貞正有學業
而晦迹隱智。人莫能知。與之久處方悟
神出。瑯琊王珣兄弟深加敬事。晋太和中出
都止瓦官寺。從汰公學。數年之中。思徹
淵深講傾都邑。汰有弟子曇一。亦雅有
。時人呼曇一大一。道一爲小壹。名徳
相繼爲時論宗。晋簡文皇帝深所知重
帝崩汰死。壹乃還東止虎丘山。學徒苦
留不止。乃令丹陽尹移壹還都。壹答
曰。蓋聞大道之行嘉遁得其志。唐虞之盛
逸民不其性。弘方由於有外。致遠待而
踐。大晋光熙徳被無外。崇禮佛法
長彌大。是以殊域之人不萬里。被褐振
錫洋溢天邑。皆割愛棄欲。洗心清玄遐
期曠世。故道深常隱志存慈救。故遊不
方自東徂西。唯道是務。雖萬物惑其日計
而識者悟其歳功。今若責其屬籍同役
。恐遊方之士望崖於聖世。輕擧之徒長
往而不反。虧盛明之。謬主相之旨。且荒
服之賓。無天臺。幽藪之人。不王府。幸
時審翔而後集也。壹於是閑居幽阜
影窮谷。時若耶山有帛道猷者。本姓馮。山陰
人。少以篇牘著稱。性率素好&MT03184;。一吟一
詠有濠上之風。與道壹講筵之遇
後與壹書云。始得遊山林之下。縱
孔釋之書。觸興爲詩陵峯採藥。服餌蠲
樂有餘也。但不足下日。以此爲
耳。因有詩曰。連峰數千里。修林帶平津。雲
過遠山翳。風至梗荒榛。茅茨隱不見。鷄鳴
人。閑歩踐其逕。處處見遺薪。始知
百代下。故有上皇民壹既得書有
。乃東適耶溪。與道猷相會定於林下。於
是縱情塵外經書自娯。頃之郡守瑯琊
王薈。於邑西嘉祥寺。以壹之風徳高遠
請居僧首。壹乃抽六物於寺。造金牒千
。壹既博通内外。又律行清嚴。故四遠僧尼
咸依附諮禀。時人號曰九州都維那。後暫往
呉之虎丘山。以晋隆安中疾而卒。即葬
於山南。春秋七十有一矣。孫綽爲之*賛曰。
*詞説言。因縁不虚。惟茲壹公。綽然有
餘。譬若春圃。載芬載譽。條被猗蔚。枝&T073004;
疎。壹弟子道寶。姓張亦呉人。聰慧夙成尤
席上。張彭祖王秀琰皆見推重。並著
逆之交
釋慧虔。姓皇甫。北地人也。少出家奉持戒行
志操確然。憩廬山十有餘年。道俗有
志勝途者莫慕風。羅什新出
。虔志存敷顯揚徳教。以遠公在山足
振玄風。虔乃東遊呉越地弘通。以
義熙之初。投山陰嘉祥寺己導物。苦
衆。凡諸新經皆書寫講説。渉將五載。忽
然得病寢疾。少時自知必盡。乃屬想安養
誠觀世音。山陰比寺有淨嚴尼。宿徳
戒行。夜夢見觀世音從西郭門。清暉
妙状光映日月。幢幡華蓋皆以七寶莊嚴。
見便作禮。問曰。不審大士今何所之。答云。
嘉祥寺虔公。因爾無常。當時疾雖綿
。而神色平平恒日。侍者咸聞異香
久之乃歇。虔既自審必終。又覩瑞相。道俗
聞見咸生歎羨
高僧傳卷第五



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三
 梁會稽嘉祥寺沙門釋慧皎撰 
  釋慧遠一釋慧持二
釋慧永三釋僧濟四
釋法安五釋曇邕六
釋道祖七釋僧䂮八
釋道融九釋曇影十
釋僧叡十一釋道恒十二
釋僧肇十三
釋慧遠。本姓賈氏。雁門婁煩人也。弱而好
書珪璋秀發。年十三隨舅令狐氏學許
。故少爲諸生。博綜六經尤善莊老。性度
博風鑒朗拔。雖宿儒英達其深
。年二十一欲江東范宣子共契
嘉遁。値石虎已死中原寇亂南路阻塞。志
從。時沙門釋道安立寺於太行恒山
賛像法。聲甚著聞。遠遂往歸之。一面
敬。以爲眞吾師也。後聞安講波若經。豁
然而悟。乃歎曰。儒道九流皆糠秕耳。便與
慧持。投簪落彩。委命受業。既入乎道
然不群。常欲攝綱維。以大法己任
精思諷持以夜續晝。貧旅無資縕纊常闕。
而昆弟恪恭終始不懈。有沙門曇翼。毎給
燈燭之費。安公聞而喜曰。道士誠知
矣。遠慧解於前因。發勝心於曠劫。故能
神明英越機鑒遐深。安公常歎曰。使道流
其在遠乎。年二十四便就講説。嘗有客聽
實相義。往復移時彌増疑昧。遠乃
莊子義連類。於是惑者曉然。是後安
特聽慧遠俗書。安有弟子法遇曇
。皆風才照灼志業清敏並推伏焉。後隨
安公南遊。僞秦建元九年。秦將符丕
斥襄陽。道安爲朱序拘不去。
乃分張徒衆各隨之。臨路諸長徳皆被
誨約。遠不一言。遠乃跪曰。獨無訓勗
人例。安曰。如公者豈復相憂。遠於
弟子數十人。南荊州上明寺。後欲
羅浮山。及潯陽。見廬峯清靜足
息心。始住龍泉精舍。此處去大遠。遠乃
杖扣地曰。若此中可使
壤抽泉。言畢清流涌出。後卒成溪。其後少
時潯陽亢旱。遠詣池側海龍王經。忽有
巨蛇池上空。須臾大雨。歳以有年。因號
精舍龍泉寺焉。時有沙門慧永。居在西
遠同門。舊好遂要遠同止。永謂刺史
桓伊曰。遠公方當道。今徒屬已廣而來
者方多。貧道所棲褊狹不相處。如何。桓
乃爲遠復於山東更立房殿。即東林是也。
遠創造精舍盡山美。却負香爐之峯。傍
帶瀑布之&MT03184;。仍基即松栽構。清泉環
階白雲滿室。復於寺内別置禪林。森樹烟
凝石筵苔合。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氣肅焉。
遠聞。天竺有佛影。是佛昔化毒龍留之
影。在北天竺月氏國那竭呵城南古仙人石
室中經道取流沙。西一萬五千八百五十
里。毎欣感交懷志欲瞻覩。會有西域道士
其光相。遠乃背山臨流營築龕室。妙算
畫工淡彩圖寫。色疑積空望似烟霧。暉相
&MT03145;隱而顯。遠乃著銘曰。廓矣大像。
理玄無名。體神入化。落離形。迴暉層
。凝映虚亭。在陰不昧。處逾明。婉歩蝉
蛻。朝宗百靈。應不方。迹絶杳冥
茫茫
荒宇。靡勸靡奬。淡虚寫容。拂空傳像。相
具體微。冲姿自朗。白毫吐曜。昏夜中爽。感
徹乃應。扣誠發響。留音停岫。津悟冥賞。撫
之有會。功弗
踵忘敬。罔慮。罔
識。三光掩暉。萬像一色。庭宇幽藹。歸途莫
測。悟之以靖。開之以力。慧風雖遐。維塵
息。匪聖玄覽。孰扇其極
希音遠流。
乃眷東顧。欣風慕道。仰規玄度。妙盡毫端
運微輕素。託綵虚。殆映霄霧。迹
像眞。理深其趣。奇興開衿。祥風引路。清
氣迴軒。昏交曙。彷彿神容。依稀欽遇

之圖之。曷營曷求。神之聽之。鑒爾所
修。庶茲塵軌。映彼玄流。漱靈沼。飮
和至柔。照虚應簡。智落乃周。深懷冥託。宵
神遊畢命一對。長謝百憂
又昔潯陽
陶侃經鎭廣州。有漁人海中神光毎
豔發。經旬彌盛。怪以白侃。侃往詳視乃
是阿育王像。即接歸以送武昌寒溪寺。寺主
僧珍嘗往夏口夜夢寺遭火而此像屋獨有
龍神圍繞。珍覺馳還寺。寺既焚盡唯像屋存
焉。侃後移鎭。以像有威靈使迎接。數十
之至水及船。船又覆沒。使者懼而
之。竟不獲。侃幼出雄武素薄信情
故荊楚之間爲之謠曰。陶惟劍雄。像以
。雲翔泥宿。邈何遙遙。可誠致。難
力招。及遠創寺既成。祈心奉請。乃飄然自
輕。往還無梗。方知遠之神感證在矣。
是率衆行道昏曉不絶。釋迦餘化於
復興。既而謹律息心之士。絶塵清信之賓。並
期而至。望風遙集。彭城劉遺民。豫章雷
次宗。雁門周續之。新蔡畢頴之。南陽宗炳張
菜民張季碩等。並棄世遺榮依遠遊止。
遠乃於精舍無量壽像前。建齋立誓。共期
西方。乃令劉遺民著其文曰。惟歳在攝提
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法師釋慧遠
貞感幽奧宿懷特發。乃延命同志息心貞信
之士百有二十三人。集於廬山之陰般若
精舍阿彌陀像前。率以香華廌而誓焉。
惟斯一會之衆。夫縁化之理既明。則三世之
傳顯矣。遷感之數既符。則善惡之報必矣。推
交臂之潜淪。悟無常之期切。審三報之相
。知險趣之難拔。此其同志諸賢。所以夕
惕宵勤仰思濟者也。蓋神者可感渉
而不迹求必感之有物。則幽路咫尺。
苟求之無主。則眇茫河津。今幸以
而僉心西境。叩信亮情天發。乃機象
於寢夢。欣歡百於子來。於是雲圖表暉。
影侔神造。功由理諧。事非人運。茲實天啓
其誠。冥運來萃者矣。可心重精疊
以凝其慮哉。然其景績參差功徳不一。雖
晨祈云同夕歸隔。即我師友之眷良可
悲矣。是以慨焉胥命整衿法堂。等施一
心亭懷幽極。誓茲同人絶域。其有
驚出絶倫首登神界。則無善於雲嶠。忘
全於幽谷。先進之與。勉策征
之道。然復妙大儀。啓心貞照。識以悟新。
形由化革。藉芙蓉於中流。蔭瓊柯
言。飄雲衣於八極香風以窮年。體忘
安而彌穆。心超樂以自怡。臨三塗而緬謝。
天宮而長辭。紹衆靈以繼軌。指太息
以爲期。究茲道也。豈不弘哉。遠神韻嚴肅
容止方稜。凡預瞻覩心形戰慄。曾有
沙門竹如意以奉獻。入山信宿竟
敢陳。竊留席隅默然而去。有慧義法師
強正少憚將欲山謂遠弟子慧寶曰。諸
君庸才望風推服。今試觀我如何。至山値
遠講法華。毎難問。輒心悸汗流竟不
敢語。出謂慧寶曰。此公定可訝。其伏物蓋
衆如此。殷仲堪之荊州。過山展敬。與遠共
北澗易體景不勌。見而歎曰。識
信深明實難庶。司徒王謐護軍王默等。
並欽慕風徳遙致師敬。謐修書曰。年始四
十而衰同耳順。遠答曰。古人不
寸陰。觀其所存似長年耳。檀越
既履順而遊性。乘佛理以御心。因此而推
復何羨於遐。聊想斯理久已得之。爲
酬來信耳。盧脩初下據江州城。入山詣
遠。遠少與脩父同爲書生。及*脩
歡然道舊。因朝夕音問。僧有遠者曰。
*脩爲國寇。與之交厚得疑乎。遠曰。我佛
法中情無取捨。豈不識者察。此不
懼。及宋武追討盧*脩帳桑尾。左右曰。
遠公素廬山*脩交厚。宋武曰。遠公
世表之人。必無彼此。乃遣使齎書致敬。并
錢米。於是遠近方服其明見。初經流
多有備。禪法無聞。律藏殘闕。遠慨
道缺。乃令弟子法淨法領等遠尋衆經
越沙雪。曠歳方反。皆獲梵本以傳譯。昔
安法師在關。請曇摩難提阿毘曇心。其
人未晋言頗多疑滯。後有罽賓沙門僧
伽提婆。博識衆典。以晋太元十六年
潯陽。遠請重譯阿毘曇心及三法度論。於
二學乃興。并製序標宗貽於學者。孜孜爲
道務在弘法。毎西域一賓輒懇惻諮訪。
羅什入關。即遣書通好曰。釋慧遠頓首。
去歳得姚左軍書。具承徳問。仁者曩絶
。越外境。于音譯未交。聞風而悦。
但江湖難冥。以形乖歎耳。頃知承否
通之會。懷寶來遊至止。有問則一日九馳。
徒情欣雅味。而無造盡。寓目望途固
已増其勞佇。毎欣大法宣流三方同遇。雖
運鐘其末。而趣均在昔。誠未津妙門
徹遺靈。至於虚契。亦無日不懷。
旃檀移植則異物同熏。摩尼吐曜則衆
珍自積。是惟教合之道。猶虚往實歸。況宗一
無像而應不情者乎。是故負荷大法者。
必以報爲心。會友以仁者使功不
己。若令法輪不軫於八正之路三寶不
音於將盡之期。則滿願不美於絶代
龍樹豈獨善於前蹤。今往比量衣裁。願登
高座爲著之。并天漉之器此既法物。聊以示
懷。什答書曰。鳩摩羅耆婆和南。既未言面
又文辭殊隔。導心之路不通。得意之縁圮絶。
驛來況粗承風徳。比復如何必備聞
以蔽百。經言。末後東方當護法菩
勗哉仁者善弘其事。夫財有五備。福戒
博聞辯才深智。兼之者道隆。未具者疑滯。
仁者備之矣。所以寄心通好。因譯傳意。豈
其能盡。粗酬來意耳。損致比量衣裁。欲
法座時著。當來意。但人不物。
以爲愧耳。今往常所用鋀石雙口澡。可
法物之數也。并遺偈一章曰。既已捨
。心得善攝不。若得馳散。深入實相
不。畢竟空相中。其心無樂。若悦禪智慧
是法性無照。虚誑等無實。亦非心處。仁
者所得法。幸願示其要。遠重與什書曰。日
涼氣比復何如。去月法識道人至。聞君欲
本國。情以悵然。先聞君方當大出諸經
來欲便相諮求。若此傳不虚衆恨可言。
今輒。略問數十條事。冀有餘暇二爲釋。
此雖經中之大難決於君耳。并
偈一章曰。本端竟何從。起滅有無際。一微
動境。成頽山勢。惑想更相乘。觸
自生滯。因縁雖主。開途非一世。時
悟宗匠。誰將玄契來問尚悠悠。相與
暮歳。後有弗若多羅。來適關中出十
誦梵本。羅什譯爲晋文。三分始二而多羅棄
世。遠常慨其未備。及曇。摩流支入秦復
善誦此部。乃遣弟子曇邕書祈請令
關中更出餘分。故十誦一部具足無闕。晋
地獲本相傳至今。葱外妙典關中勝説。所
以來集茲土者。遠之力也。外國衆僧咸稱
漢地有大乘道士。毎至燒香禮拜。輒東向稽
首獻心廬岳。其神理之迹。故未測也。先
是中土未泥洹常住之説。但言壽命長
而已。遠乃歎曰。佛是至極。至極則無變。
無變之理。豈有窮耶。因著法性論曰。至極
不變性。得性以體極宗。羅什見
論而歎曰。邊國人未經。便闇與理合。豈
妙哉。秦主姚興欽徳風名其才思
書慇懃。信餉連接。贈以龜茲國細縷雜變
。以申款心。又令姚嵩獻其珠像。釋論新
出。興送論并遺曰。大智論新譯訖。此
既龍樹所作。又是方等旨歸。宜一序
作者之意。然此諸道士。咸相推謝無
手。法師可爲作序以貽後之學者。遠答
書云。欲大智論序以申作者之意
貧道聞懷大非褚所容。汲深非短綆所
測。披省之日有高命。又體羸多疾觸
廢。不復屬意。已來其日亦久。縁來告之
重。輒粗綴所懷。至於研究之。當
諸明徳。其名高遠固如此。遠常謂。大智論文
句繁廣初學難尋。乃抄其要文。撰爲二十
。序致淵雅使夫學者息過半之功矣。後
桓玄征殷仲堪。軍經廬山。要遠出虎溪。遠
疾不堪。玄自入山。左右謂玄曰。昔毀仲
堪入山禮遠。願公勿之。玄答何有此理
仲堪本死人耳。及遠不覺致敬。玄問
敢毀傷。何以剪削。遠答云。立身行道玄
善。所懷問難不敢復言。乃説征討之意
遠不答。玄又問。何以見願。遠云。願檀越安
隱使亦無他。玄出山謂左右曰。實乃生
見。玄後以震主之威苦相延致。乃貽
書騁説勸令登仕。遠答辭堅正確乎不拔。
志踰丹石終莫能迴。俄而玄欲汰衆僧
僚屬曰。沙門有能申述經誥説義理
或禁行修整足以宣寄大化。其有於此
者悉皆罷遣。唯廬山道徳所居。不搜簡
之例。遠與玄書曰。佛教凌遲穢雜日久。毎
一尋至慨憤盈懷。常恐運出非意淪湑將
及。竊見清澄諸道人教實應其本心。夫涇以
渭分則清濁殊勢。枉以正則不仁自遠。
此命既行必一理斯得。然後令僞者絶
通之路。懷眞者無俗之嫌。道世交興
三寶復隆矣。因廣立條制。玄從之。昔成帝
幼沖庾氷輔正。以爲沙門應王者。尚書
令何充僕射褚𦸸諸葛惔等奏。不敬禮
官議悉同。充等門下承氷旨駮。同異粉
然竟莫能定。及玄在姑熟盡敬。乃與
遠書曰。沙門不王者。既是情所了。
理又是所喩。一代大事不其體
允。近八座書。今以呈君。君可
敬意也。此便當之。事一二令詳。
想必有以釋其所疑耳。遠答書曰。夫稱
者何耶。謂能發矇俗之幽昏。啓化表之
玄路。方將兼忘之道天下同往。使
高者挹其遺風流者味其餘津。若然雖
大業未就。觀其超歩之迹。所悟固已弘矣。
又袈裟非朝宗之服。鉢盂非廊廟之器。沙門
塵外之人。不敬王者。玄雖苟執先志
即外從。而覩遠辭旨趑趄未決。有頃玄
位。即下書曰。佛法宏大所測。推
主之情。故興其敬。今事既在己。宜盡謙
。諸道人勿復致禮也。遠乃著沙門不敬
王者論。凡有五篇。一曰在家。謂在家奉
則是順化之民。情未俗迹同方内。故有
天屬之愛奉主之禮。禮敬有本。遂因之以成
教。二曰。出家。謂家者。能遁世以求
。變俗以達其道。變俗則服章不
禮。遁世則宜尚其迹大徳故能
溺俗於沈流。拔玄根於重劫。遠通三乘
之津。近開人天之路。如令一夫全徳。則道
六親澤流天下。雖王侯之位。固已
契皇極生民矣。是故内乖天屬
之重。而不其孝。外闕奉主之恭。而不
其敬也。三曰。求宗不順化謂本。求
宗者不生累其神。超落塵封者不
其生。不情累其生則其生可滅。
生累其神則其神可冥。冥神絶境故謂
之泥洹。故沙門雖禮萬乘尚其事
王侯。而沾其惠者也。四曰。體極不
。謂如來之與周孔。發致雖殊潜相影響。
出處咸異終期必同。故雖道殊
一也。不兼應者。物不也。五曰。形
盡神不滅。謂識神馳騖隨行東西也。此是
論之大意。自是沙門得方外之迹矣。及
桓玄西奔。晋安帝自江陵于京師。輔國
何無忌勸遠候覲。遠稱疾不行。帝遣使勞
問。遠修書曰。釋慧遠頓首。陽月和暖。願御
膳順宜。貧道先嬰重疾。年衰益甚。狠蒙
曲垂光慰。感懼之深。實百于懷。幸遇
而形不自運。此情此慨良無以喩。詔答。
陽中感懷知所患未佳。其情耿耿。去月發
江陵。在道多諸惡。情遲兼常。本冀經過相
。法師既養素山林。又所患未痊。邈無
其歎恨。陳郡謝靈運負才傲俗少
推崇。及一相見肅然心服。遠内通佛理
群書。夫預學徒依擬。時遠講喪服
。雷次宗宗炳等。並執卷承旨。次宗後別
義疏。首稱雷氏。宗炳因寄書嘲之曰。昔
足下共於釋和上間面受此義。今便題
卷首稱雷氏乎。其化兼道俗斯類非一。自
遠卜居廬阜。三十餘年影不山。迹不
俗。毎客遊履常以虎溪界焉。以
義熙十二年八月初動散。至六日困篤。大
徳耆年皆稽顙請豉酒。不許。又請
許。又請蜜和水爲漿。乃命律師
卷尋文得飮與不。卷未半而終。春秋
八十三矣。門徒號慟若考妣。道俗奔赴
轂繼肩隨。遠以凡夫之情難割。乃制七日
展哀。遺命使骸松下。既而弟子收葬。潯
陽太守阮保。於山西嶺壙開隧。謝靈
運爲造碑文其遺徳。南陽宗炳又立
寺門。初遠善屬文章辭氣清雅。席上談吐精
義簡要。加以容儀端整風彩灑落。故圖像于
遐邇式瞻。所著論序銘賛詩書。集爲
五十餘篇。見
釋慧持者。慧遠之弟也。沖默有遠量。年十
四學書。一日所得當他一旬。善文史
才製。年十八出家。與兄共伏事道安法
。遍學衆經刃三藏。及安在襄陽*遣
遠東下。持亦倶行。初憩荊州上明寺。後適
廬山。皆隨遠共止。持形長八尺風神俊爽。常
革屣納衣半脛。廬山徒屬莫英秀
往反三千皆以持爲稱首。持有姑爲尼名
道儀。住在江夏。儀聞京師盛於佛法。欲
化。持乃送姑至都止于東安寺。晋衞軍
瑯琊王珣深相器重。時有西域沙門僧伽羅
。善誦四含。珣請出中阿含經。持乃校
文言搜括詳定。後還山。少時豫章太守范寧
請講法華毘曇。於是四方雲聚千里遙集。王
珣與范寧書云。遠公持公孰愈。范答書云。
誠爲賢兄也。王重書曰。但令兄誠
有。況復弟賢耶。兗州刺史瑯琊王恭。
書於沙門僧檢曰。遠持兄弟至徳何如。檢
答曰。遠持兄弟也。綽綽焉信有道風矣。羅
什在關遙相欽敬。致書通好。結爲善友。持
後聞成都地沃民豐。志往傳化。兼欲
峨嵋錫岷岫。乃以晋隆安三年遠入
蜀。遠苦留不止。遠歎曰。人生愛聚汝
離如何。持亦悲曰。若滯情愛聚者本不
出家。今既割欲求道。正以西方
耳。於是兄弟涙憫默而別。行達荊州。刺
史殷仲堪禮遇欣重。時桓玄亦在彼。玄雖
學功疎而一往神出。見持有隣幾獨絶
歎。是今古無比大欲結歡。持既疑其爲人。
遂棄而不納。殷桓二人苦欲之。持益無
停意。臨去與玄書曰。本欲病峨嵋之屾
化流沙之表。不其發足之懷。便束
裝首路。玄得書惆悵。知其不止。遂乃
蜀。止龍淵精舍。大弘佛法。井絡四方慕
徳成侶。刺史毛璩雅相崇挹。時有沙門
慧巖僧恭。先在岷蜀人情傾蓋。及持至止
皆望風推服。有持堂者皆號登龍門
恭公幼有才思蜀郡僧正。巖公内外多解
素爲毛璩重。後蜀人譙縱因鋒鏑之機
殺毛璩。割據蜀土自號成都王。乃集
僧設會逼請巖公。巖不已而赴。璩既宿
昔檀越一旦傷破。覩事増悲痛形顏色。遂
譙縱忌。因而被害。擧邑紛擾白黒危
懼。持避難憩縣中寺。縱有從子道福
凶悖尤甚。將兵往陴有討戮。還過入
人馬浴血。衆僧大怖一時驚走。持在房前
盥洗神色無忤。道福直至持邊。持彈指漉水
淡然自若。福愧悔流汗。出寺門左右曰。
大人故與衆異。後境内清怗還止龍淵寺
講説齋懺老而愈篤。以晋義熙八年于寺
。春秋七十有六。臨終遺命務勗律儀。謂
弟子曰。經言。戒如平地衆善由生。汝行住
坐臥宜其謹哉。以東間經籍弟子道泓
西間法典囑弟子曇蘭。泓業行清敏。蘭
神悟天發。並係軌師蹤
釋慧永姓潘。河内人也。年十二出家。伏
沙門竺曇現師。後又伏膺道安法師。素
遠共期欲宇羅浮之岫。遠既爲
留。永乃欲先踰五嶺。行經潯陽。郡人
陶範苦相要留。於是且停廬山之西林寺
既門徒稍盛。又慧遠同築遂有終焉。永
貞素自然清己。言常含笑。語不
物。耽好經典於講説。蔬食布衣率以終
歳。又別立一茅室於嶺上。毎禪思輒往
居焉。時有房者。並聞殊香之氣。永屋中
常有一虎。人或畏者。輒驅山。人去後
還。復馴伏。永嘗出邑薄晩還山至烏橋
烏橋營主醉騎馬。當道遮永不去。日時
晩。永以杖遙指馬。馬即驚走營主倒地。
永捧慰還營。因爾致疾。明晨往寺向永悔
過。永曰。非貧道本意。恐戒神所爲耳。白黒
聞知歸心者衆矣。後鎭南將軍何無忌作
潯陽陶爰集虎溪永及慧遠。遠既久
名望亦雅足才力。從者百餘皆端整有
風序。及高言華論擧動可觀。永怗然獨往
率爾後至。納衣草屣執杖提鉢。而神氣自
若清散無矜。衆咸重其貞素翻更多之。遠
少所推先而挹永高行。身執卑恭以希
。永厲行精苦願西方。以晋義熙十年
綿篤。而專謹戒律志愈勤。雖
痾懷苦顏色怡悦。未少時。忽衣合
掌求屣欲起。如見。衆咸驚問。答云。
佛來。言終而卒。春秋八十有三。道俗在山咸
異香。七日乃歇。時廬山又有釋僧融。亦
苦節通靈能降伏鬼物
釋僧濟。未何許人。晋太元中來入廬山
遠公學。大小諸經及世典書數。皆遊
錬心抱其深要。年始過立便出邑開講
元匠。遠毎謂曰。共吾弘佛法者爾
其人乎。後停山少時忽感篤疾。於
西國像彌陀。遠遺濟一燭曰。汝可
心安養諸漏刻。濟執燭憑机停想無
亂。又請衆僧夜集爲轉無量壽經。至五更
濟以燭授同學。令僧中之。於
暫臥。因夢見自秉一燭虚而行覩無量
壽佛。接置于掌遍至十方。不覺欻然而覺。
具爲疾者説之。且悲且慰。自省四大了
疾苦。至于明夕忽索履起立。目逆虚空
見。須臾還臥。顏色更悦。因
云。吾其去矣。於是轉身右脇言氣倶盡。
春秋四十有五矣
釋法安。一名慈欽。未何許人。遠公之弟
子也。善戒行講説衆經兼習禪業。善能開
化愚邪歸正。晋義熙中新陽縣虎災。
縣有大社樹下築神廟。左右居民以百數。
虎死者夕有一兩。安嘗遊其縣暮逗
。民以虎早閭。安徑之樹下通夜
坐禪。向曉聞虎負人而至投之樹北。見
喜如驚跳伏安前。安爲説法授戒。虎踞
地不動。有頃而去。旦村人追虎至樹下。見
安大驚。謂是神人。遂傳之一縣士庶宗奉。虎
災由此而息。因改神廟留安立寺。左右田
園皆捨爲衆業。後欲畫像銅青
得。夜夢見一人其床前云。此下有
銅鐘。覺即掘之果得二口。因以青成像。後
銅助遠公佛。餘一武昌太守熊無
患借視遂留之。安後不
釋曇邕。姓楊。關中人。少仕僞秦衞將
。形長八尺雄武過人。太元八年從符堅
南征。爲晋軍敗。還至長安。因從安公
出家。安公既往。乃南投廬山遠公師。
内外經書多綜渉。志尚弘法
。後爲遠入關致書羅什。凡爲使命十有
餘年。鼓撃風流動峯岫。強捍果敢專對
辱。京師道場僧鑒挹其徳解。請還楊州
邕以遠年高遂不行。然遠神足高
者其類不少。恐後不相推謝。因以小縁
邕出。邕奉命出山容無怨忤。乃於山之
西南立茅宇。與弟子曇果。澄思禪門。嘗
一時果夢見山神五戒。果曰。家師
此可往諮受。後少時邕見一人著單衣
風姿端雅從者二十許人請五戒。邕
果先夢是山神。乃爲説法授戒。神嚫
外國匕筋。禮拜辭別。儵忽不見。至遠臨
亡之日。奔赴號踊痛深天屬。後往荊州
於竹林寺
釋道祖。呉國人也。少出家爲臺寺支法
弟子。幼有才思精勤務學。後與同志僧遷
道流等共入廬山。七年並山中受戒。各隨
習日有其新。遠公毎謂祖等易悟。盡如
此輩復憂後生矣。遷流等並年二十八
而卒。遠歎曰。此子並才義英茂清悟日新。懷
此長往一何痛哉。道流撰諸經目就。祖
爲成之。今行於世。祖後還京師瓦官寺
説。桓玄毎往觀聽。乃謂人曰。道祖後發愈
於遠公。但儒博不逮耳。及玄輔*正欲使
沙門敬王。祖乃辭還呉之臺寺。有頃玄纂
位。勅郡送祖出京。祖稱疾不行。於
迹人事道終日。以晋元熙元年卒。春
秋七十二矣。遠有弟子慧要。亦解經律
尤長巧思。山中無刻漏。乃於泉水中
二葉芙蓉。因流波轉以定十二時。晷景無
差焉。亦嘗作木鳶飛數百歩。遠又有弟子
曇順曇詵。並義學致譽。順本黄龍人。少受
業什公。後還師遠。蔬食有徳行。南蠻校尉
劉遵。於江陵竹林寺請經始。遠遣
焉。詵亦清雅有風則。注維摩及著窮通論
。又有法幽道恒道授等百有餘人。或義解
深明。或匡拯衆事。或戒行清高。或禪思深
入。並振名當世。傳業于今
釋僧䂮。姓傅氏。北地泥陽人。晋河間郎中
令遐之元子也。少出家止長安大寺弘覺
法師弟子。覺亦一時法匠。䂮初從受業。後遊
青司樊&T072357;之間。通六經及三藏。律行清謹能
振佛法。姚萇姚興早挹風名素所知重
有關中深相頂敬。興既崇信三寶
弘大化。建會設齋烟蓋重疊。使夫慕
俗者十室其半。自童壽入關。遠僧復集
僧尼既多。或有愆漏。興曰。凡未學僧未階。
苦忍安得過。過而&T036975;過遂多矣。宜
僧主以清大望。因下書曰。大法東遷於
今爲盛僧尼已多。應綱領授遠規
*頽緒。僧䂮法師學優早年徳芳暮齒。可
國内僧主。僧遷法師禪慧兼修。即爲
。法欽慧斌共掌僧録。給車輿吏力。䂮資
侍中秩傳詔羊車各二人。遷等並有厚給
共事純儉允愜時望。五衆肅清六時無怠。
弘始七年勅加親信伏身白從各三十
。僧正之興䂮之始也。䂮躬自歩行。車輿以
老疾。所獲供卹常充衆用。雖年在秋方
而講説經律衆無倦。以弘始之末
於長安大寺。春秋七十矣
釋道融。汲郡林慮人。十二出家。厥師愛其神
先令外學。往村借論語竟不齎歸。於
彼已誦。師更借本覆之不一字。既嗟而
之。於是恣其遊學。迄立年才解英絶。
内外經書闇遊心府。聞羅什在關故往諮禀。
什見而奇之。謂姚興曰。昨見融公復是
奇特聰明釋子。興引見歎重。勅入逍遙園
參正詳譯。因請什出菩薩戒本。今行於世
後譯中論始得兩卷。融便就講剖折文言
預貫終始。什又命融令新法華。什自聽
之乃歎曰。佛法之興融其人也。俄而師子國
一婆羅門。聰辯多學。西土俗書罕
。爲彼國外道之宗。聞什在關大行佛法
乃謂其徒曰。寧可使釋氏之風獨傳震旦
而吾等正化不東國。遂乘駝負書來入
長安。姚興見其口眼便。頗亦惑之。婆羅
門乃啓興曰。至道無方各其事今請與
秦僧其辯力。隨優者即傳其化。興即
許焉。時關中僧衆相視缺然莫敢當者。什謂
融曰。此外道聰明殊人。捔言必勝。使無上
大道在吾徒而屈。良可悲矣。若使外道得
志則法輪摧軸。豈可然乎。如吾所覩在
一人。融自顧才力不減。而外道經書未
披讀。乃密令人寫婆羅門所讀經目。一披
即誦。後剋日論義。姚興自出。公卿皆會
。關中僧衆四遠必集。融與婆羅門
詶抗。鋒辯飛玄彼所及。婆羅門自知
理已屈猶以廣讀誇。融乃列其所
書并秦地經史名目卷部。三倍多之。什因嘲
之曰。君不大秦廣學。那忽輕爾遠來。婆
羅門心愧悔伏頂禮融足數日之中無何而
去。像運再興融力也。融後還彭城常講
説相續。道至者千有餘人。依隨門徒數
三百。性不諠。常登樓披翫。慇懃善誘
命弘法。後卒於彭城。春秋七十四矣。所
著法華大品金光明十地維摩等義疏。並行
於世
釋曇影。或云北人。不何許郡縣。性虚
甚交遊。而安貧志學擧止詳審。過
而神氣駿捷。志與形反。能講正法華經
及光讃波若。毎法輪一轉輒道俗千數。後
關中。姚興大加禮接。及什至長安影往
之。什謂興曰。昨見影公亦是此國風流
標望之僧也。興勅住逍遙園什譯經。初
成實論。凡諍論問答皆次第往反。影恨
支離。乃結爲五番。竟以呈什。什曰大善。深
吾意。什後出妙法華經。影既舊所命宗
特加深思。乃著法華義疏四卷。并注中論
後山棲隱處守節塵外。修功立善愈老愈
篤。以晋義熙中卒。春秋七十矣
釋僧叡。魏郡長樂人也。少樂出家。至年十
始獲志。依投僧賢法師弟子。謙虚
内敏學與時競。至年二十二博通經論。嘗
僧朗法師講放光經。屡有機難。朗與
濠上之契。謂賢曰。叡比格難。吾累思不
通。可賢賢弟子也。至年二十四。遊
名邦處處講説。知音之士負袠成群。常歎
曰。經法雖少足因果。禪法未傳厝心無
地。什後至關。因請出禪法要三卷。始是鳩
摩羅陀所製。末是馬鳴所説。中間是外國
諸聖共造。亦稱菩薩禪。叡既獲之日夜修
習。遂精*錬五門善入。僞司徒公姚嵩
深相禮貴。姚興問嵩。叡公何如。嵩答。實鄴
衞之松栢。興勅見之。公卿皆集。欲其才
。叡風韻&MT03146;流含吐彬蔚。興大賞悦。即勅
俸卹吏力人輿。興後謂嵩曰。乃四海標
領。何獨鄴衞之松栢。於是美聲遐布遠近歸
徳。什所翻經。叡並參正。昔竺法護出正法
華經。受決品云。天見人人見天。什譯經至
此乃言。此語與西域義同。但在言過質。
叡曰。將非人天交接兩得相見。什喜曰。實
然。其領悟標出皆此類也。後出成實論
叡講之。什謂叡曰。此諍論中有變處文
毘曇。而在言小隱。若能不問而解可
英才。至叡啓發幽微果不什而契然懸
會。什歎曰。吾傳譯經論子相値。眞
恨矣。著大智論十二門論中論等
。并大小品法華維摩思益自在王禪經
等序。皆傳於世。初叡善攝威儀
常迴此諸業安養。毎行住坐臥
敢正背西方。後自知命盡。忽集僧告
別。乃謂衆曰。平生誓願願西方。如
見或當往。未知定免狐疑成不。但
身口意業或相違犯。願施以大慈永劫法
也。於是入洗浴。燒香禮拜。還床向
西方合掌而卒。是日同寺咸見五色香烟從
叡房。春秋六十七矣。時又有沙門僧楷
叡公同學。亦有高名
釋道恒。藍田人。年九歳戲于路。隱士張忠見
而嗟曰。此小兒有人之相。在俗必有
政之功。處道必能光顯佛法。恨吾老矣。不
之。恒少失二親。事後母孝聞。家
貧無蓄。常手自畫繢以供瞻奉。而篤好
經典學兼宵夜。至年二十後母又亡。行
禮服畢出家。刃佛理兼通。學
内外才思清敏。羅什入關即往修造。什
大嘉之。及出衆經並助詳定。時恒有
同學道標。亦雅有才力。當時擅名。與恒相
次。秦主姚興以恒標二人神氣俊朗有
之量。乃勅僞尚書令姚顯。令逼恒標
道助振王業。又下書恒標等曰。卿等皎然
之操。實在嘉。但君臨四海治急才。
今勅尚書令顯卿等法服助翼賛時
。苟心存道味寧繋白黒。望體此懷
節爲辭也。恒標等答曰。奉去月二十日
。令恒標等法服。承命悲懷五情失守。
恒等才質闇短染法未深。緇服之下誓畢
。並習佛法世事。徒廢非常之業。終
殊異之功。昔光武尚能縱嚴陵之心。魏文
管寧之操。抑至尊之高心。遂匹夫之微
。況陛下以道御物兼弘三寶。願鑒元元
之情。垂曠通物之理也。興又致書於什䂮
二法師曰。別已數旬毎有傾想。漸暖比休泰
耳。小虜遠擧更無處分。正有憒然耳。頃萬
事之慇須才以理之。近詔恒標二人
羅漢之服大士之蹤。然道無在。願法
師等勗以喩之。什䂮等答曰。蓋聞太上以
道養民。而物自是。其復有徳而治天下
是以古之明主審性之難御。悟物之
因。故堯放許由於箕山文軾干木於魏
。高祖縱四皓於終南。叔度辭蒲輪於漢岳
蓋以賢之性賢也。今恒標等徳非
圓達分在守節。少習玄化膺佛道。至
*折妙典究幽微。足以啓悟童稚
化功徳願陛下既往之恩。縱微志
也。興後頻復下書。闔境救之殆而得勉。恒
乃歎曰。古人有言。益我貨者損我神。生
者殺我身。於是竄影巖&MT03184;命幽藪。蔬
食味禪緬迹人外。晋義熙十三年卒于山舍
春秋七十二。恒著釋駁論及百行箴。標作
舍利佛毘曇序并弔王喬文。並行於世

釋僧肇。京兆人。家貧以傭書業。遂因
。乃歴觀經史備盡墳籍愛好玄微。毎
莊老心要。嘗讀老子徳章。乃歎曰。
美則美矣。然神冥累之方。猶未
也。後見舊維摩經。歡喜頂受披尋翫味。乃
言。始知歸矣。因此出家。學善方等
三藏。及冠年而名振關輔。時競
之徒莫其早達。或千里趍負入關抗
辯。肇既才思幽玄又善談説。承機挫鋭曾
流滯。時京兆宿儒及關外英彦。莫
其鋒辯負氣摧衄。後羅什至姑臧。肇自
之。什嗟賞無極。及什適長安。肇亦隨
返。姚興命肇與僧叡等逍遙園助詳
定經論。肇以去聖久遠文義多雜。先舊所解
時有乖謬。及見諮禀悟更多。因出
之後。肇便著波若無知論凡二千餘言
竟以呈什。什讀之稱善。乃謂肇曰。吾解不
子。辭當相挹。時廬山隱士劉遺民見
此論。乃歎曰。不意方袍復有平叔。因以呈
遠公。遠乃撫机歎曰。未常有也。因共披
尋翫味更存往復。遺民乃致書肇曰。頃飡
徽*問遙仰。歳末寒嚴體中何如。音寄
壅隔増用悒蘊。弟子沈痾草澤常有
願彼大衆康和外國法師休悆不。去年夏末
上人*波若無知論。才運清俊旨中沈允。
歩聖文婉然有歸。披味慇懃不
手。眞可謂浴心方等之淵。悟懷絶冥之肆
盡精巧間然。但闇者難曉猶有
。今輒條之如左。願從容之暇粗爲釋
之。肇答書曰。不在昔佇想用勞。得前疏
并問。披尋反覆欣若暫對。涼風節頃常
何如。貧道勞疾毎不佳。即此大衆尋常什師
休勝。秦主道性自然天機邁俗。城塹三寶
道是務。由使異典勝僧自遠而至。靈鷲
之風萃乎茲土。領公遠擧。乃是千載之津
梁。於西域還得方等新經二百餘部。什師
大寺新至諸經。法藏淵曠日有
。禪師於瓦官寺習禪道。門徒數百日
夜匪懈。邕邕肅肅致自欣樂。三藏法師於
中寺律部。本末精悉若。毘婆沙
法師於石羊寺舍利弗毘曇。梵本雖
譯。時問中事發言新奇。貧道一生猥參
嘉運茲盛化。自恨不釋迦泥洹之
。餘復何恨。但恨道勝君子
法集耳。稱詠既深聊復委及。然來問婉切難
郢人。貧道思不微兼拙華語。且
至趣無言。言則乖旨。云云不已竟何所
辯。聊以狂言詶來旨也。肇後又著不眞
空論物不遷論等。并注維摩。及製諸經論序
並傳於世。及之亡後。追悼永往翹思彌
厲。乃著涅槃無名論。其辭曰。經稱有餘無
餘涅槃涅槃秦言無爲。亦名滅度。無爲者
乎虚無寂寞妙絶於有爲。滅度者言
大患永滅超度四流。斯蓋鏡像之所歸。絶稱
之幽宅也。而曰有餘無餘者。蓋是出處之異
號。應物之假名。余嘗試言之。夫涅槃之爲
道也。寂寥虚曠。不形名。微妙無
相。不有心。超群有以幽昇。量
而永久隨之弗其蹤。迎之罔
。六趣不其生。力負無以化其體。眇
渀愡恍若存若往。五目莫其容。二聽
其響窈窈冥冥誰見誰曉。彌倫靡
在。而獨曳於有無之表。然則言之者
其眞。知之者返其愚。有之者乖其性。無
之者傷其躯。所以釋迦掩室於摩竭。淨名
口於毘耶。須菩提唱無説以顯道。釋梵
乃絶聽而雨花。斯皆理爲神御。故口爲
之緘默。豈曰辯。辯言也。經
曰。眞解脱者離於言數。寂滅永安無終無
始。不晦不明不寒不暑。湛若虚空
證。論曰。涅槃非有亦復非無。言語路絶
心行處滅。尋夫經論之作也。豈虚構哉。果有
其所以不有。故不得而有。有其所以不
無。故不得而無耳。何者本之有境則五
陰永滅。推之無郷則幽靈不竭。幽靈不
則抱一湛然。五陰永滅則萬累都捐。萬累都
捐。故與道通同。抱一湛然。故神而無功。神
而無功。故至功常在。與道通同。故沖而
改。沖而不改。不有。至功常*在。不
無。然則有無絶於内。稱謂淪於外。視
聽之所曁。四空之所昏昧。恬兮而夷。
泊焉而泰。九流於是乎交歸。衆聖於此乎
冥會。斯乃希夷之境。太玄之郷而欲有無
其方域而語神道者。不亦邈哉。其
後十演九折。凡數千言。文多不載。論成之後
表於姚興曰。肇聞天得一以清。地得
以寧。君王得一以治天下。伏惟。陛下叡哲
欽明道與神會。妙契環中理無曉。故
能遊刃萬機道終日。蒼生
範。所以域中有四大王居一焉。涅槃之
道。蓋是三乘之所歸。方等之淵府。眇茫希
夷。絶視聽之域。幽致虚玄。非群情之所測。
肇以微躯猥蒙國恩。得居學肆。在
公門下十有餘年。雖衆經殊趣勝致非一。
涅槃一義常聽習先。但肇才識闇短。
屡蒙誨喩。猶懷漠漠。爲愚不已。亦
解。然未高勝先唱。不敢自決
不幸什公去世。諮參無所。以爲永恨。而
陛下聖徳不孤。獨與什公神契目撃道存。
其方寸。故能振彼玄風以啓末俗。一日
遇蒙安成侯嵩問無爲宗極。頗渉涅槃
無名之義。今輒作涅槃無名論。有十演九折
博採衆經證成喩。以仰述陛下無名之
。豈曰開詣神心究遠當。聊以擬
玄門喩學徒耳。若少參聖旨願勅存記。
如其有差伏承旨授。興答旨慇懃。備
。即勅令繕寫班諸子姪。其爲時所重如
此。晋義熙十年卒於長安。春秋三十有一矣
高僧傳卷第六



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四
 梁會稽嘉祥寺沙門釋慧皎撰 
  竺道生一釋慧叡二
釋慧嚴三釋慧觀四
釋慧義五釋道淵六
釋僧弼七釋慧靜八
釋僧苞九釋僧詮十
釋曇鑒十一釋慧安十二
釋曇無成十三釋僧含十四
釋僧徹十五釋曇諦十六
釋僧導十七釋道汪十八
釋慧靜十九釋法愍二十
釋道亮二十一釋梵敏二十二
釋道温二十三釋曇斌二十四
釋慧亮二十五釋僧鏡二十六
釋僧瑾二十七釋道猛二十八
釋超進二十九釋法珍三十
釋道猷三十一釋慧通三十二
竺道生。本姓魏。鉅鹿人。寓居彭城家世仕
族。父爲廣戚令。郷里稱爲善人。生幼而頴
悟聰哲若神。其父知凡器。愛而異之。後
沙門竺法汰。遂改俗歸依。伏膺受業。既
法門俊思奇拔。研味句義即自開解。故
年在志學便登講座。吐納問辯辭清珠玉
宿望學僧當世名士。皆慮挫詞窮。莫
酬抗。年至具戒器鑒日深。性度機警神氣清
穆。初入廬山幽棲七年。以求其志。常以入
道之要慧解爲本。故鑚仰群經酌雜論
萬里隨法不疲苦。後與慧叡慧嚴同遊
長安。從什公業。關中僧衆咸謂神悟。後
都止青園寺。寺是晋恭思皇后褚氏所
本種青處因以爲名。生既當時法匠。請以居
焉。宋太祖文皇深加歎重。後太祖設會。帝
親同衆御于地筵。下食良久。衆咸疑日晩
帝曰。始可中耳。生曰。白日麗天。天言始中
何得中。遂取鉢便食。於是一衆從之。
其樞機得衷。王弘范泰顏延並挹。
敬風猷之問道。生既潜思日久徹悟言
。迺喟然歎曰。夫象以盡意。得意則象忘。
言以詮理。入理則言息。自經典東流譯人
重阻。多守滯文圓義。若忘筌取魚始
與言道矣。於是校閲眞俗思因果。迺
立善不報頓悟成佛。又著二諦論佛性
當有論法身無色論佛無淨土論應有縁論等
罩舊説妙有淵旨。而守文之徒多生
。與奪之聲紛然競起。又六卷泥洹先至
。生剖析經理洞入幽微迺説阿闡提
人皆得成佛時大本未傳。孤明先發獨
見忤衆。於是舊學以爲邪説譏憤滋甚。遂
大衆擯而遣之。生於大衆中容誓曰。
若我所説反於經義者。請於現身即表
。若與實相相違背者。願捨壽之時據
師子座。言竟拂衣而遊。初投呉之虎丘山
旬日之中學徒數百。其年夏雷震青園佛殿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363 364 365 366 36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