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高僧傳 (No. 2059_ 慧皎撰 ) in Vol. 50

[First] [Prev+100] [Prev]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059

高僧傳卷第一
 梁會稽嘉祥寺沙門釋慧皎撰 
  譯經上
  攝摩騰一竺法蘭二
安清三支樓迦讖四
曇柯迦羅五康僧會六
維祇難七竺曇摩羅刹八
帛遠九帛尸梨密十
僧伽跋澄十一曇摩難提十二
僧伽提婆十三竺佛念十四
曇摩耶舍十五
攝摩騰。本中天竺人。善風儀。解大小乘經
常遊化爲任。昔經往天竺附庸小國
光明經。會敵國侵境。騰惟曰。經云。能説
經法。爲地神護。使所居安樂。今鋒鏑
方始。曾是爲益乎。乃誓以忘身。躬往和勸。
遂二國交歡。由達。漢永平中。明皇帝
夜夢金人空而至。乃大集群臣。以占
夢。通人傅毅奉答。臣聞西域有神。其名曰
佛。陛下所夢將必是乎。帝以爲然。即遣
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使天竺
佛法。愔等於彼遇見摩騰。乃要還漢地。騰
誓志弘通疲苦渉流沙乎雒
。明帝甚加賞接。於城西門外精舍
之。漢地有沙門之始也。但大法初傳未
歸信。故蘊其深解宣述。後少時
於雒陽。有記云。騰譯四十二章經一卷
初緘在蘭臺石室第十四間中。騰所住處。今
雒陽城西雍門外白馬寺是也。相傳云。外國
國王嘗毀破諸寺。唯招提寺未毀壞。夜
一白馬。繞塔悲鳴。即以啓王。王即停
諸寺。因改招提以爲白馬。故諸寺立名。多
則焉
竺法蘭亦中天竺人。自言誦經論數萬章。爲
天竺學者之師。時蔡愔既至彼國。蘭與
共契遊化。遂相隨而來。會彼學徒留礙
蘭乃間行而至。既達雒陽騰同止。少時
便善漢言。愔於西域經即爲翻譯。十地
斷結佛本生法海藏佛本行四十二章等五
部。移都寇亂四部失本不傳。江左唯四十
二章經。今見在。可二千餘言。漢地見存諸
。唯此爲始也。愔又於西域畫釋迦倚
。是優田王栴檀像師第四作也。既至
。明帝即令畫工圖寫。置清涼臺中及顯節
陵上。舊像今不復存焉。又昔漢武穿昆明
。底得黒灰以問東方朔。朔云不委。可
西域人。後法蘭既至。衆人追以問之。蘭
云。世界終盡劫火洞燒。此灰是也。朔言有徴。
信者甚衆。蘭後卒於雒陽。春秋六十餘矣」
安清字世高。安息國王正后之太子也。幼以
孝行稱。加又志業聰敏。剋意好學。外國
典籍。及七曜五行醫方異術。乃至鳥獸之
聲。無綜達。嘗行見群燕。忽謂伴曰。燕云
食者。頃之果有致焉。衆咸奇之。故
俊異之聲。早被西域。高雖居家。而奉戒
精峻。王薨便嗣大位。乃深惟苦空。厭離形
。行服既畢。遂讓國與叔出家修道。博曉
經藏。尤精阿毘曇學。諷持禪經略盡其妙
既而遊方弘化。遍歴諸國。以漢桓之初。始
中夏。才悟機敏一聞能達。至止未久。即
習華言。於是宣譯衆經胡爲漢。出
安般守意陰持入大小十二門及百六十品
初外國三藏。衆護撰述經要二十七章
高乃剖析護所集七章譯爲漢文。即道地
是也。其先後所出經論。凡三十九部。義
理明析。文字允正。辯而不華。質而不野。凡
讀者皆亹亹而不勌焉。高窮理盡性。
自識縁業。多有神迹世莫能量。初高自稱。
先身已經出家。有一同學。多瞋。分衞値
主不稱。毎輒懟恨。高屡加訶諫終不
。如此二十餘年。乃與同學辭訣云。我
廣州宿世之對。卿明經精懃不
吾後。而性多瞋怒。命過當惡形。我若得
道必當相度。既而遂適廣州寇賊大亂
行路逢一少年。唾手拔刃曰。眞得汝矣。高
笑曰。我宿命負卿故遠來相償。卿之忿怒故
是前世時意也。遂申頸受刃。容無懼色。賊
遂殺之。觀者填陌。莫其奇異。既而神
識。還爲安息王太子。即今時世高身是也。
高遊化中國宣經事畢。値靈帝之末關雒擾
。乃振錫江南。云我當廬山昔同學
行達&T052981;亭湖廟。此廟舊有靈威。商旅祈祷
乃分風上下各無留滯。嘗有神竹。未
許輒取。舫即覆沒。竹還本處。自是舟人敬
憚莫懾影。高同旅三十餘船奉牲請福。
神乃降祝曰。船有沙門便呼上。客咸驚
愕。請高入廟。神告高曰。吾昔外國與子倶
出家學道。好行布施。而性多瞋怒。今爲&T052981;
亭廟神周迴千里並吾所治。以布施故珍玩
甚豐。以瞋恚故墮此神報。今見同學悲欣
言。壽盡旦夕。而醜形長大。若於此捨
汚江湖。當山西澤中。此身滅後恐墮
地獄。吾有絹千疋并雜寶物。可爲立法營
塔使善處也。高曰。故來相度何不形。
神曰。形甚醜異衆人必懼。高曰。但出衆
怪也。神從床後頭。乃是大蟒。不
之長短。至高膝邊。高向梵語數番讃唄
數契。蟒悲涙如雨須臾還隱。高即取絹物
辭別而去。舟侶颺帆。蟒復出身登山而望。
衆人擧手然後乃滅。倏忽之頃便達豫章。即
東寺。高去後神即命過。暮有
少年。上船長跪高前其呪願。忽然不見。
高謂船人曰。向之少年。即&T052981;亭廟神。得
惡形矣。於是廟神歇末無復靈驗。後人於
山西澤中一死蟒。頭尾數里。今潯陽郡蛇
村是也。高後復到廣州。尋其前世害己少
。時少年尚在。高經至其家。説昔日償對
之事。并叙宿縁。歡喜相向云。吾猶有餘報
今當會稽對。廣州客悟高非凡。豁然
意解追悔前愆。厚相資供。隨高東遊遂達
會稽。至便入市。正値市中有亂。相打者誤
高頭命。廣州客頻驗二報。遂
懃佛法具説事縁。遠近聞知莫
三世之有徴也。高既王種西域賓旅。皆呼
安侯。至今猶爲號焉。天竺國自稱書爲
天書。語爲天語。音訓詭蹇與漢殊異。先後
傳譯多致謬濫。唯高所出爲群譯之首。安
公以爲。若及面禀聖。列代明徳咸
賛而思焉。余訪尋衆録。紀載高公互有
。將以權迹隱顯應廢多端。或由傳者紕
乖角。輒備列衆異。庶或可論。案釋
道安經録云。安世高以漢桓帝建和二年至
靈帝建寧中二十餘年出三十餘部經。又
別傳云。晋太康末。有安矦道人。來至桑垣
經竟封一函於寺云後四年可之。
末行至楊州。使人貨一箱物以買一奴。名
福善。云是我善知識。仍將奴適豫章。度&T052981;
亭廟神。爲立寺竟。福善以刀刺安侯脇。於
是而終。桑垣人廼發其所封函財理自成
字云。尊吾道者居士陳慧。傳禪經者比
丘僧會。是日正四年也。又庾仲雍荊州記云。
晋初有沙門安世高&T052981;亭廟神。得財物
白馬寺於荊城東南隅。宋臨川康王宣驗
記云。蟒死於呉末。曇宗塔寺記云。丹陽瓦官
寺。晋哀帝時沙門慧力所立。後有沙門安世
。以&T052981;亭廟餘物之。然道安法師。既校
閲群經録傳譯。必不謬。從漢桓建和
二年。至晋太康末。凡經一百四十餘年。若
高公長壽或能如此。而事不然。何者。案
康僧會注安般守意經序云。此經世高所
出。久之沈翳。會有南陽韓林頴川文業會
稽陳*慧。此三賢者信道篤密。會共請受。乃
陳*慧義。余助斟酌。尋僧會以晋太康元年
乃死。而已云此經出後久之沈翳。又世高封
函之字云。尊吾道者居士陳*慧。傳禪經
比丘僧會。然安般所明盛説禪業。是知封函
之記。信非虚作。既云二人方傳吾道。豈容
與共同世。且別傳自云。傳禪經者比丘僧
會。會已太康初死。何容太康之末方有安侯
道人。首尾之言自爲矛盾。正當隨有一書
謬指晋初。於是後諸作者。或道太康。或言
呉末。雷同奔競無以校焉。既晋初之説尚已
安。而曇宗記云。晋哀帝時。世高方復治
寺。其爲過乃懸矣
樓迦讖。亦直云支讖。本月支人。操行純
深性度開敏。禀持法戒精懃著稱。諷
群經宣法。漢靈帝時遊于雒陽
和中平之間。傳譯*梵文。出般若道行般舟
首楞嚴等三經。又有闍世王寶積等十
餘部經。歳久無録。安公校定古今。精尋文
云。似讖所出。凡此諸經皆審得本旨
加飾。可謂善宣法要道之士也。後不
終。時有天竺沙門竺佛朔
靈之時。齎道行經。來適雒陽。即轉*梵爲
漢。譯人時滯雖旨。然棄文存質深得
經意。朔又以光和二年。於雒陽般舟三
。讖爲傳言。河南雒陽孟福張蓮筆受。時又
優婆塞安玄。安息國人。性貞白。深沈有
理致。博誦群經通習。亦以漢靈之末
賈雒陽。以功號曰騎都尉。性虚靖温恭。
常以法事己任。漸解漢言。志經典
常與沙門論道義。世所謂都尉者也。玄
沙門嚴佛調共出法鏡經。玄口譯梵文
佛調筆受。理得音正盡經微旨。郢匠之美見
後代。調本臨淮人。綺年頴悟。敏而好學。
世稱安侯都尉佛調三人傳譯。號爲難繼。
調又撰十慧。*亦傳於世。安公稱佛調出經。
省而不煩。全本巧妙。又有沙門支曜。康巨。
康孟詳等。並以漢靈獻之間慧學之譽
於京雒。曜譯成具定意小本起等。巨譯
問地獄事經。並言直理旨不潤飾。孟詳譯
中本起及修行本起。先是沙門曇果。於迦維
羅衞國*梵本。孟詳共竺大力譯爲
。安公云。孟詳所出。奕奕流便足

曇柯迦羅此云法時。本中天竺人。家世大富。
常修梵福。迦羅幼而才悟質像過人。讀書
一覽皆文義通暢。善學圍陀論。風雲星
宿圖讖運變莫該綜。自言。天下文理畢己
心腹。至年二十五。入一僧坊。看遇見法勝
毘曇。聊取覽之。茫然不解。殷懃重省更増
昏漠。乃歎曰。吾積學多年。浪志墳典。遊
經籍。義不再思文無重覽。今覩佛書頓出
情外。必當理致鉤深。別有精要。於是齎
房。請一比丘略爲解釋。遂深悟因果
三世。始知佛教宏曠俗書所及。乃
捨世榮出家精苦。誦大小乘經及諸部毘
。常貴遊化專守。以魏嘉平中來至
洛陽。于時魏境雖佛法而道風訛替。亦
衆僧歸戒。正以剪落俗耳。設
復齋懺事法祠祀。迦羅既至大行佛法。時
諸僧共請迦羅出戒律。迦羅以律部
曲制文言繁廣。佛教未昌必不承用。乃譯
出僧祇戒心。止備朝夕。更請梵僧羯磨
受戒。中夏戒律始于此。迦羅後不
終。時又有外國沙門康僧鎧者。亦以
嘉平之末。來至洛陽。譯出郁伽長者等四
部經。又有安息國沙門曇帝。亦善律學。以
魏正元之中。來遊洛陽曇無徳羯磨。又
沙門帛延何人。亦才明有深解
魏甘露中。譯出無量清淨平等覺經等凡
六部經。後不所終
康僧會。其先康居人。世居天竺。其父因
。移于交。會年十餘歳。二親並終。
孝服畢出家。行甚峻。爲人弘雅有識量
至好學。明解三藏。博覽六經。天文圖緯
綜渉。辯於樞機頗屬文翰。時孫權已
江左。而佛教未行。先有優婆塞支謙。字
恭明。一名越。本月支人。來遊漢境。初漢桓
靈之世有支讖。譯出衆經。有支亮字紀明
學於讖。謙又受業於亮。博覽經籍
精究。世間伎藝多綜習。遍學異書
國語。其爲人細長黒痩。眼多白而睛黄。時
人爲之語曰。支郎眼中黄。形躯雖細是智
嚢。漢獻末亂避地于呉。孫權聞其才慧。召
見悦之。拜爲博士。使導東宮。與韋曜諸
共盡匡益。但生自外域。故呉志不載。謙
大教雖行。而經多梵文盡翻譯。已妙
方言。乃收集衆本譯爲漢語。從呉黄武
元年建興中。所出維摩大般泥洹法句瑞
應本起等四十九經。曲得聖義。辭旨文雅又
無量壽中本起。製提連句梵唄三契
并注了本生死經等。皆行於世。時呉地初染
大法。風化未全。僧會欲使道振江左
圖寺。乃杖錫東遊。以呉赤烏十年。初達
立茅茨像行道。時呉國以初見
沙門。覩形未其道。疑爲矯異。有司奏曰。
胡人境。自稱沙門。容服非恒。事應
檢察。權曰。昔漢明帝夢神號稱爲佛。彼之
事豈其遺風耶。即召會詰問。有
靈驗。會曰。如來遷迹忽逾千載。遺骨舍利神
曜無方。昔阿育王。起塔乃八萬四千。夫塔寺
之興以表遺化也。權以爲誇誕。乃謂會曰。
若能得舍利爲造塔。如其虚妄國有
。會請期七日。乃謂其屬曰。法之興廢在
此一擧。今不至誠後將何及。乃共潔
。以銅瓶凡燒香禮請。七日期畢寂然
應。求二七亦復如之。權曰。此寔欺
誑將欲罪。會更請三七。權又特聽。會謂
法屬曰。宣尼有曰。文王既沒文不
乎。法靈應降而吾等無感。何假王憲。當
誓死期耳。三七日暮猶無見。莫
。既入五更。忽聞瓶中鎗然有聲。會自往
視果獲舍利。明旦呈權。擧朝集觀。五色光
炎照耀瓶上。權自手執瓶瀉于銅盤。舍利
衝盤即破碎。權大肅然驚起而曰。希有之
瑞也。會進而言曰。舍利威神豈直光相而已。
乃劫燒之火不焚。金剛之杵不碎。權
命令之。會更誓曰。法雲方被蒼生仰澤。
願更垂神迹以廣示威靈。乃置舍利於鐵
砧磓上。使力者撃之。於是砧磓倶陷舍利
損。權大歎服。即爲建塔。以始有佛寺
故號建初寺。因名其地佛陀里。由是江
左大法遂興。至孫皓即政。法令苛虐廢
。乃及佛寺並欲毀壞。皓曰。此由
而興。若其教眞正。與聖典相應者。當
奉其道。如其無實皆悉焚之。諸臣僉曰。佛
之威力不餘神。康會感瑞大皇創寺。今
若輕毀恐貽後悔。皓遣張𦸸詣寺詰會。𦸸
雅有才辯。難問縱横。會應機騁詞。文理鋒
出。自旦之夕。𦸸不屈。既退會送于門
時寺側有淫祀者。𦸸曰。玄化既孚此輩何故
近而不革。會曰。雷霆破山聾者不聞。非
之細。苟在理通。則萬里懸應。如其阻塞則肝
膽楚越。𦸸還歎會才明非臣所測。願天鑒察
之。皓大集朝賢。以馬車會。會既坐。皓
問曰。佛教所明。善惡報應。何者是耶。會對
曰。夫明主以孝慈世。則赤烏翔而老
見。仁徳育物。則醴泉涌而嘉苗出。善既有
瑞惡亦如之。故爲惡於隱鬼得而誅之。爲
惡於顯人得而誅之。易稱積善餘慶。詩詠
福不回。雖儒典之格言。即佛教之明訓。
皓曰。若然。則周孔已明。何用佛教。會曰。周
孔所言略示近迹。至於釋教則備極幽微
故行惡則有地獄長苦。修善則有天宮永
。擧茲以明勸沮。不亦大哉。皓當時無
其言皓雖正法。而昏暴之性不
。後使宿衞兵入後宮園。於地得
金像高數尺皓。皓使不淨處穢汁
之。共諸群臣笑以爲樂。俄爾之間。擧
大腫。陰處尤痛。叫呼徹天。太史占言。犯
爲。即祈祀諸廟永不差愈婇女先
法者。因問訊云。陛下就佛寺中
不。皓擧頭問曰。佛神大耶。*婇女云。佛爲
。皓心遂悟具語意故。*婇女即迎像置
殿上。香湯洗數十過。燒香懺悔。皓叩頭于
自陳罪状。有頃痛間。遣使至寺。問
道人。請會説法。會即隨入。皓具問罪福之
。會爲敷析辭甚精要。皓先有才解欣然大
悦。因求沙門戒。會以戒文禁祕不
。乃取本業百三十五願。分作二百五十事
行住坐臥皆願衆生。皓見慈願廣普。益増
善意。即就會受五戒。旬日疾瘳。乃於會所
更加修飾。宣示宗室必奉。會在
呉朝亟説正法。以皓性兇麁妙義。唯
報應近事以開其心。會於建初寺
衆經。所謂阿難念彌鏡面王察微王梵皇經
等。又出小品及六度集雜譬喩等。並妙得
。文義允正。又傳泥洹唄聲。清靡哀亮一代
模式。又注安般守意法鏡道樹等三經。并製
經序。辭趣雅便義旨微密。並見於世。至
天紀四年四月。皓降晋。九月會遘疾而終。
是歳晋武太康元年也。至成咸和中。蘇
峻作亂。焚會所建塔。司空何充復更修造。
平西將軍趙誘。世不法傲慢三。入
此寺。謂諸道人曰。久聞此塔屡放光明
誕不經所信。若必自覩所論耳。言
竟塔即出五色光。照曜堂刹。誘肅然毛竪。
此信敬。於寺東更立小塔遠由大聖神
。近亦康會之力。故圖寫厥像之于今
孫綽爲之賛
    會公簫瑟 寔惟令質 心無近累
    情有餘逸 此幽夜 振彼尤黜
    超然遠詣 卓矣高出
有記云。孫皓打試舍利。謂非其權時。余案
皓將寺。諸臣咸答。康會感瑞大皇創寺。
是知初感舍利必也權時。故數家傳記。咸
言。孫權感舍利於呉宮。其後更試神驗。或
皓也
維祇難。本天竺人。世奉異道
正。時有天竺沙門。習學小乘多行道術
遠行暮。欲難家宿。難家既事
。猜忌釋子。乃處之門外露地而宿。沙門
夜密加呪術。令難家所事之火欻然變滅
是擧家共出。稽請沙門室供養。沙門
還以呪術火令生。難既覩沙門神力勝
己。即於佛法大生信樂。乃捨本所事出家
道。依此沙門以爲。受學三藏
四含。遊化諸國皆奉。以呉黄武三
。與同伴竺律炎。來至武昌。齎曇鉢經梵
。曇鉢者。即法句經也。時呉士共請出經。
難既未國語。乃共其伴律炎。譯爲漢文
炎亦未漢言。頗有盡。志存義本。辭近
朴質。至晋惠之末。有沙門法立。更譯爲
。沙門法巨著筆。其辭小華也。立又別出
小經四許首。値永嘉末亂。多不復存
竺曇摩羅刹。此云法護。其先月支人。本姓支
氏。世居燉煌郡。年八歳出家。事外國沙門
竺高座師。誦經日萬言。過目則能。天性
純懿操行精苦。篤志好學。萬里尋師。是以
博覽六經心七籍。雖世務毀譽。未嘗介
抱。是時晋武之世。寺廟圖像雖京邑。而
方等深經蘊在葱外。護乃慨然發憤。志弘
大道。遂隨師至西域。遊歴諸國。外國異言
三十六種。書*亦如之。護皆遍學。貫綜詁訓
音義字體。無備識。遂大齎*梵經。還歸
中夏。自燉煌長安。沿路傳譯寫爲晋文
即正法華光讃等一百六十五部
孜所務。唯以弘通業。終身寫譯勞不
勌。經法所以廣流中華者。護之力也。
護以晋武之末。隱居深山。山有清澗。恒取
澡漱。後有薪者。穢其水側俄頃而燥。護
乃徘徊歎曰。人之無徳。遂使清泉輟流。
若永竭。眞無以自給。正當移去耳。言訖而
涌滿澗。其幽誠所感如此。故支遁爲
之像賛云。護公澄寂。道徳淵美。微
谷。枯泉漱水。邈矣護公。天挺弘懿。濯足流
拔玄致。後立寺於長安青門外。精勤
行道。於是徳化遐布。聲蓋四遠。僧徒數千
咸所宗事。及晋惠西奔關中擾亂百姓流移
護與門徒地。東下至澠池。遘疾而卒。春
秋七十有八。後孫綽製道賢論。以天竺七
。方竹林七賢。以護匹山巨源。論云。護公
徳居物宗。巨源位登論道。二公風徳高遠足
流輩矣。其見後代如此。時有清信
士聶承遠。明解有才篤志務法。護公出
多參正文句。超日明經初譯。頗多煩重。承
遠刪正今行二卷。其所詳定類皆如
此。承遠有子道眞。亦善*梵學。此君父子比
辭雅便。無於古。又有竺法首陳士倫孫
伯虎虞世雅等。皆共承護旨執筆詳校。安公
云。護公所出。若審得此公手目。綱領必正。
凡所譯經辯妙婉顯。而宏達欣暢。
特善無生。依慧不文。朴則近本。其見稱若
此。護世居。而化道周給。時人咸謂
燉煌菩薩
帛遠字法祖。本姓萬氏。河内人。父威達。以
儒雅名。州府辟命皆不赴。祖少發
。啓父出家。辭理切至。父不奪。遂
服從道。祖才思俊徹敏朗絶倫。誦經日八
九千言。研味方等妙入幽微。世俗墳素多
該貫。乃於長安築精舍。以講習
白黒宗禀幾且千人。晋惠之末。太宰河間王
顒鎭關中。虚心敬重。待以師友之敬。毎
辰靖夜輒談講道徳。于時西府初
後又甚盛。能言之士。咸服其遠達。祖見
群雄交爭干戈方始。志欲遁隴右以保
雅操。會張輔爲秦州刺史隴上祖與
倶行。輔以祖名徳顯著衆望所歸。欲
服爲己僚佐。祖固志不移。由是結憾。先
州人管蕃祖論議屡屈於祖。蕃深銜
恥恨毎加讒構。祖行至汧縣。忽道人及
弟子云。我數日對當至。便辭別。作素書
布經像及資財訖。明晨詣輔共語。忽
輔意。輔使之行罰。衆咸怪惋。祖曰。我
此畢對。此宿命久結非今事也。乃呼
十方佛。祖前身罪縁歡喜畢對。願從
輔爲善知識。無人之罪。遂
便鞭之五十。奄然命終。輔後具聞其事
大惋恨。初祖道化之聲被於關隴。崤函之
右奉之若神。戎晋嗟慟行路流涕。隴上羌
胡率精騎五千。將欲祖西歸。中路聞
害。悲恨不及。衆咸憤激。欲祖之讎。輔
軍上隴。羌胡率輕騎逆戰。時天水故
漲下督富整。遂因忿斬輔。群胡既雪怨恥
善而還。共分祖屍各起塔廟。輔字世偉。
南陽人。張衡之後。雖才解而酷不理。
殺天水太守封尚。百姓疑駭因亂而斬焉。
管蕃亦卒以傾險敗。後少時有一人。姓
李名通。死而更蘇云。見祖法師在閻羅王
王講首楞嚴經云。講竟應忉利天
又見祭酒王浮。一云道士基公次被
祖懺悔。昔祖平素之日與浮毎爭邪正
浮屡屈既瞋不自忍。乃作老子化胡經。以誣
謗佛法。殃有歸故死方思悔。孫綽道賢
論以法祖嵇康。論云。帛祖釁起於管蕃
中散禍作於鍾會。二賢並以俊邁之氣。昧
其圖身之慮。栖心事外世招患。殆不
也。其見稱如此。祖既博渉多閑。善通梵漢
之語嘗譯惟逮弟子本五部僧等三部經
又注首楞嚴經。又別譯數部小經。値
零失不其名。祖弟法祚。亦少有令譽。被
博士徴就。年二十五出家。深洞佛理。關
隴知名。時梁州刺史張光。以祚兄不
服輔之所殺。光又逼祚令道。祚執志堅
貞以死爲誓。遂爲光所害。春秋五十有七。
放光般若經。及著顯宗論等。光字景武。
江夏人。後爲武都在楊難敵所圍。發憤而
死。時晋惠之世。又有優婆塞衞士度。譯
道行般若經二卷。士度本司州汲郡人。陸
沈寒門貧樂道。常以佛法心。當
亡日清淨澡漱。誦經千餘言。然後引衣屍
臥奄然而卒
帛尸梨密多羅。此云吉友。西域人。時人呼
高座。傳云。國王之子當繼世。而以
弟。闇軌。既而悟心天啓。遂爲沙門
*密天姿高朗風神超邁。直爾對之。*便卓
於物。晋永嘉中。始到中國。値亂仍過江止
建初寺。丞相王導一見而奇之。以爲吾之
也。由是名顯。太尉庾元規光祿周伯仁太
常謝幼與廷尉桓茂倫。皆一代名士。見之終
日累歎。披衿致契。導嘗詣*密。*密解
偃伏悟言神解。時尚書令卞望之亦與*密致
善。須臾望之至。*密乃斂*衿飾容。端坐對
之。有其故。*密曰。王公風道期人。卞
軌度格物。故其然耳。諸公於是歎其精神
厲皆得其所。桓廷尉嘗欲*密作目。
久之未得。有云。尸梨*密可謂卓朗。於是桓
乃咨嗟絶歎。以爲標題之極太將軍王處
仲在南夏。聞王周諸公皆器重*密。疑以
失。及*密乃欣振奔。至一面盡虔。周
顗爲僕射。領選臨入過造*密。乃歎曰。若
使太平之世盡得此賢。眞令人無恨也。
俄而顗遇害。*密往省其孤。對坐作胡唄三
。梵響雲。次誦呪數千言。聲音高暢顏
容不變。既而揮涕收涙。神氣自若。其哀樂
廢興皆此類也。王公嘗謂*密曰。外國有
一人已。*密笑曰。若使我如諸君。今日
豈得此。當時爲佳言密性高簡不
晋語。諸公與之語言。*密雖傳譯。而神領
意得頓盡言前。莫其自然天拔悟得
非常。*密善持呪術向皆驗。初江東未
呪法密譯出孔雀王經諸神呪。又授
子覓歴高聲梵唄響于今。晋咸康中卒。春
秋八十餘。諸公聞之痛惜流涕。桓宣武毎云
少見高座其精神著出當年。瑯琊王玟
事於*密。乃爲之序曰。春秋呉楚稱子。傳
者以爲先中國而後四夷。豈不三代之
胤行乎殊俗之禮。以戎狄貪婪讓之
乎。然而卓世之秀。時生於彼。逸群之才。
或侔乎茲。故知天授英偉。豈俟於華
此以來唯漢世有金日磾。然日磾之賢
於仁孝忠誠徳信純至。非明達足論。
高座心造峯極。交俊以神。風領朗越過
遠矣。*密常在石子岡東頭陀。既卒因
于此。成帝懷其風爲樹刹塚所。後有
右沙門遊京師。迺於塚處寺。陳郡謝
琨賛成其業。追旌往事。仍曰高座寺
僧伽跋澄。此云衆現。罽賓人。毅然有淵懿
之量。歴尋名師備習三藏。博覽衆典特善
數經。闇誦阿毘曇毘婆沙其妙旨。常浪
志遊方觀風弘化。符堅建元十七年。來入
。先是大乘之典未廣。禪數之學甚盛。既
長安咸稱法匠焉。符堅祕書郎趙正崇
仰大法。嘗聞外國宗習阿毘曇毘婆沙而跋
澄諷誦。乃四事禮供。請梵文。遂共名徳
法師釋道安等僧宣譯。跋證口誦經本
外國沙門曇摩難提筆受爲*梵文。佛圖羅刹
宣譯。秦沙門敏智筆受爲晋本。以僞秦建元
十九年譯出。自孟夏仲秋方訖。初跋澄
又齎婆須蜜*梵本自隨。明年趙正復請出
之。跋澄乃與曇摩難提及僧伽提婆三人
*梵本。秦沙門佛念宣譯。慧嵩筆受。安公
法和對共校定。故二經流布傳學迄今。跋澄
戒徳整峻虚靖離俗。關中僧衆則而象之。
後不終。佛圖羅刹。不何國人。徳業
純粹該覽經典。久遊中土善閑漢言。其宣
譯梵文見符世
曇摩難提。此云法喜。兜佉勒人。齠年離
聰慧夙成。研諷經典以專精致業。遍觀
闇誦増一阿含經。博識洽聞靡綜。
是以國内遠近咸共推服。少而觀方遍
。常謂弘法之體。宜布未聞。故遠冒
寶東入。以符氏建元中于長安。難
提學業既優道聲甚盛。符堅深見禮接。先
中土群經未四含。堅臣武威太守趙正欲
請出經。時慕容沖已叛起兵撃堅。關中擾
動。正慕法情深忘身爲道。乃請安公等
長安城中。集義學僧難提出中増
一二阿含并先出毘曇心三法度等凡
一百六卷。佛念傳譯。*慧嵩筆受。自夏迄春。
綿渉兩載文字方具。及姚萇寇逼關内
情危阻。難提乃辭還西域終。其時
也。符堅初敗群鋒互起。戎妖縱暴民流四出。
而猶得譯大部。蓋由趙正之力。正字文
業。洛陽清水人。或曰濟陰人。年十八爲
秦著作郎。後遷至黄門郎武威太守。爲
鬚而痩。有妻妾而無兒。時人謂閹。然而
情度敏達學兼内外。性好譏諫迴避
符堅末年寵惑鮮卑於治政。正因歌
諫曰。昔聞孟津河。千里作一曲。此水本自清。
是誰攪令濁。堅動容曰。是朕也。又歌曰。北
園有一棗。布葉垂重陰。外雖棘刺。内實
赤心。堅笑曰。將非趙文業耶。其調戲機
捷皆此類也。後因關中佛法之盛。乃願欲出
。堅惜而未許。及堅死後方遂其志。更
道整。因作頌曰。佛生何以晩。泥洹一何早。
歸命釋迦文。今來投大道。後遁迹商洛山
精經律。晋雍州刺史郄恢。欽其風尚
共同遊。終於襄陽。春秋六十餘矣
僧伽提婆此言衆天。或云提和。音訛故也。
本姓瞿曇氏。罽賓人。入道修學遠求明師。學
三藏尤善阿毘曇心。洞其纖旨。常誦
法度論晝夜嗟味。以爲入道之府也。爲
俊朗有深鑒。而儀止温恭。務在人。恂恂
怠。符氏建元中來入長安。宣流法化。初
僧伽跋澄出婆須蜜及曇摩難提所出二阿
含毘曇廣説三法度等凡百餘萬言。屬慕容
之難戎敵紛擾。兼譯人造次未詳悉。義
旨句味往往不盡。俄而安公棄世未
。後山東清平提婆。乃與冀州沙門法和
倶適洛陽。四五年間研講前經。居華稍積
明漢語。方知先所出經多有乖失。法和
歎未定。乃更令提婆出阿毘曇及廣説
衆經。頃之姚興王秦。法事甚盛。於是法和
關。而提婆江。先是廬山慧遠法師。
懃妙典廣集經藏。虚心側席延望遠賓
其至止即請入廬岳。以晋太元中
阿毘曇心及三法度等。提婆乃於般若臺
手執*梵文口宣晋語。去華存實務盡
。今之所傳蓋其文也。至隆安元年
京師。晋朝王公及風流名士莫席致敬
時衞軍東亭侯瑯琊王珣淵懿有深信
持正法立精舍。廣招學衆。提婆既至。珣
即延請。仍於其舍阿毘曇。名僧畢集。提
婆宗致既精*詞旨明析。振發義理。衆咸悦
悟。時王彌亦在座聽。後於別屋自講。珣
法綱道人阿彌所得云何。答曰。大略全
是小未精覈耳。其敷析之明易人心
此。其冬珣集京都義學沙門釋慧持等四
十餘人。更請提婆重譯中阿含等。罽賓沙
門僧伽羅叉執*梵本。提婆翻爲晋言。至
方訖。其在江洛左右出衆經百餘萬
言。歴遊華悉風俗。從容機警善於談
。其道化聲譽莫聞焉。後不
竺佛念。涼州人。弱年出家志業清堅。外和内
朗有通敏之鑒。諷習衆經粗渉外典。其蒼
雅詁訓尤所明達。少好遊方。備風俗。家
世西河洞曉方語。*華戎音義莫。故
義學之譽雖闕。洽聞之聲甚著。符氏建元中
僧伽跋澄曇摩難提等長安。趙正請
諸經。當時名徳莫能傳譯。衆咸推念。於
是澄執*梵文。念譯爲晋。質斷疑義音字
方明。至建元二十年正月。復請曇摩難提
増一阿含及中阿含。於長安城内
學沙門。請念爲譯。敷析研覈二載乃竟。二
含之顯。念宣譯之功也。自世高支謙以後
於念符姚二代譯人之宗。故關
中僧衆咸共嘉焉。續出菩薩瓔珞十住
斷結及出曜胎經中陰經等。始就治定。意多
盡。遂爾遘疾卒于長安。達近白黒莫

曇摩耶舍。此云法明。罽賓人。少而好學。年
十四爲弗若多羅知。長而氣幹高爽雅
神慧。該覽經律明悟出群。陶思八禪
心七覺。時人方之浮頭婆馱。孤行山澤
豺虎。獨處思念動移宵日嘗於
毎自剋責。年將三十尚未果。何其懈
哉。於是累日不寢不食。專精苦到以悔
。乃夢見博叉天王。語之曰。沙門當觀方
弘化曠濟爲懷。何守小節獨善而已。道假
衆縁復須時熟。非分強求死而無證。覺自
思惟欲遊方授道。既而踰歴名邦踐郡
。以晋隆安中初達廣州白沙寺。耶舍
善誦毘婆沙律。人咸號爲大毘婆沙。時年已
八十五。徒衆八十五人。時有清信女張普明
受佛法。耶舍爲説佛生縁起。并爲譯
差摩經一卷。至義熙中來入長安。時姚興
僣號甚崇佛法。耶舍既至深加禮異。會有
天竺沙門曇摩掘多來入關中。同氣相求
宛然若舊。因共耶舍舍利弗阿毘曇
僞秦弘始九年初書書文。至十六年
翻譯方竟。凡二十二卷。僞太子姚泓親管
。沙門道標爲之作序。耶舍後南遊江陵
于辛寺大弘禪法。其有味*靖之賓披
而至者三百餘人。凡士庶造者。雖先無
見皆敬悦。自説有一師一弟子。修業並得
羅漢。傳者失其名。又嘗於外門戸坐禪。
忽有五六沙門來入其室。又時見沙門飛
來樹端。往往非一。常交接神明而俯同
矇俗。雖道迹未彰。時人咸謂已階聖果。至
宋元嘉中辭還西域。不終。耶舍有
子法度。*善梵漢之言常爲譯語。度本竺婆
勒子。勒久停廣州往來求利。中途於南康
男。仍名南康。長名金迦。入道名法度
度初爲耶舍弟子承受經法。耶舍既還
。度便獨執矯異規以攝物。乃言。專學
方等。唯禮釋迦。無十方佛。食用
銅鉢應器。又令諸尼相捉而行悔罪
之日但伏地相向。唯宋故丹陽尹顏瑗女法
弘尼。交州刺史張牧女普明尼。初受其法。今
都下宣業弘光諸尼習其遺風。東土尼衆亦
時傳其法
高僧傳卷第一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