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No. 2053_ 慧立本 ) in Vol. 50

[First] [Prev]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以是少停不獲奔馳。早謁軒陛。無任延
仰之至。謹遣高昌俗人馬玄智。隨商侶奉
表先聞。是後爲于闐諸僧講瑜伽對法倶
舍攝大乘論。一日一夜四論遞宣。王與道俗
歸依聽受。日有千數。時間經七八月使還。
蒙恩勅降。使迎勞曰。聞師訪道殊域今得
歸還。歡喜無量。可即速來。與朕相見。其國
僧解梵語及經義者。亦任將來。朕已勅于
闐等道使諸國送師。人力鞍乘應不少乏。
令燉煌官司於流沙迎接。鄯鄯於沮沬迎
接。法師奉勅已即進發。于闐王資餞甚厚。自
發都三百餘里。東至媲摩城。城有雕檀立
佛像。高二丈餘。質状端嚴甚多靈應。人
疹疾隨其苦處。以金簿帖像。病即瘳
愈。凡有願求多蒙果遂。相傳云。昔佛在世
憍賞彌國鄔陀衍那王所作。佛滅度後自彼
飛來至此國北曷勞落迦城。後復自移到此
因縁如
別傳
又相傳有記云。釋迦法滅像入龍宮。
從媲摩城東入沙磧。行二百餘里至泥壤
城。又從此東入大流沙。風動沙流地無水
草。多熱毒魑魅之患無逕路。行人往返
望人畜遺骸以爲幖幟。磽确難渉委如前
序。又行四百餘里至覩貨邏故國。又行六
百餘里至折摩馱那故國。即沮沬地。又東北
行千餘里至納縛波故國。即樓蘭地。展轉達
於自境。得鞍乘已放于闐使人及馱馬還。
有勅酬其勞皆不受而去。既至沙州。又附
表。時帝在洛陽宮。表進知法師漸近。勅
西京留守左僕射梁國公房玄齡。使有司迎
待。法師承上欲問罪遼濱。恐稽緩不及。乃
倍途而進。奄至漕上。宮司不知迎接威儀
莫暇陳設。而聞者自然奔湊。觀禮盈衢。更
相登踐。欲進不得。因宿於漕上矣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五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
第六
 沙門慧立本 釋彦悰箋 
  起十九年春正月入西京終二十
二年夏六月謝御製經序并答
貞觀十九年春正月景子。京城留守左僕射
梁國公房玄齡等。承法師齎經像至。乃遣
右武侯大將軍侯莫陳寔雍州司馬李叔
長安縣令李乾祐等奉迎。自漕而入舍於
都亭驛。其從若雲。是日有司頒諸寺具帳
輿花幡等擬送經像于弘福寺。人皆欣
踊各競莊嚴。翌日大會於朱雀街之南。凡數
百件部伍陳列。即以安置法師於西域所
得如來肉舍利一百五十粒。摩掲陀國前正
覺山龍窟留影金佛像一躯。通光座高三尺
三寸。擬婆羅痆斯國鹿野苑初轉法輪像。
刻檀佛像一躯。通光座高三尺五寸。擬憍
賞彌國出愛王思慕如來刻檀寫眞像。刻檀
佛像一躯。通光座高二尺九寸。擬劫比他
國如來自天宮下降寶階像銀佛像一躯。
通光座高四尺。擬摩掲陀國鷲峯山説法花
等經像金佛像一躯。通光座高三尺五寸。
擬那掲羅曷國伏毒龍所留影像刻檀佛
像一躯。通光座高尺有五寸。擬吠舍釐國
巡城行化刻檀像等。又安置法師於西域
所得大乘經二百二十四部。大乘論一百九
十二部。上座部經律論一十五部。大衆部
經律論一十五部。三彌底部經律論一十五
部。彌沙塞部經律論二十二部。迦葉臂耶部
經律論一十七部。法密部經律論四十二部。
説一切有部經律論六十七部。因論三十六
部。聲論一十三部。凡五百二十夾。六百五
十七部。以二十匹馬負而至。其日所司普
班諸寺。但有寶帳幢幡供養之具。限明二
十八日旦並集朱雀街。擬迎新至經像於
弘福寺。於是人増勇鋭各競莊嚴窮諸麗
好。幢帳幡蓋寶案寶輿。寺別將出分布
訖。僧尼等整服隨之。雅梵居前薫爐列後。
至是並陳於街内。凡數百事。布經像而
行。珠珮動音金花散彩。預送之儔莫不
歌詠希有。忘塵遣累歎其希遇。始自朱
雀街内終屆弘福寺門。數十里間。都人
仕子内外官僚。*列道兩傍瞻仰而立。
物闐&T055752;。所司恐相騰踐。各令當處燒香散花
無得移動。而煙雲讃響處處連合。昔如來創
降迦毘。彌勒初昇覩史。龍神供養天衆圍
遶雖不及彼時亦遺法之盛也。其日衆人



同見天有五色綺雲。現於日北。宛轉當經
像之上。紛紛郁郁周圓數里。若迎若送至
寺而微
釋彦悰箋述曰。余考尋圖史。此蓋謂天之
喜氣。識者嘉焉。昔如來創降迦維。慈氏將
昇覩史。龍神供養天衆奉迎。雖不及往時。
而遺法東流未有若茲之盛也。壬辰法師
謁文武聖皇帝於洛陽宮。二月己亥見於
儀鸞殿。帝迎慰甚厚。既而坐訖。帝曰。師去
何不相報。法師謝曰。玄奘當去之時以再
三表奏。但誠願微淺不蒙允許。無任慕道
之至乃輒私行。專擅之罪唯深慚懼。帝曰。
師出家與俗殊隔。然能委命求法惠利蒼

朕甚嘉焉。亦不煩爲愧。但念彼山川阻遠
方俗異心。怪師能達也。法師對曰。玄奘聞。
乘疾風者造天池而非遠。御龍舟者渉
江波而不難。自
陛下掘乾符清四海。徳籠九域仁被八區。
淳風扇炎景之南。聖威振葱山之外。所
以戎夷君長。毎見雲翔之鳥自東來者。猶
疑發於上國。斂躬而敬之。況玄奘圓首方
足。親承育化者也。既頼天威故得往還
無難
帝曰。此自是師長者之言 朕何敢當也。因
廣問彼事。自雪嶺已西印度之境。玉燭和
氣物産風俗。八王故迹四佛遺蹤。並博望之
所不傳。班馬無得而載。法師既親遊其
地觀覿疆邑。耳聞目覽記憶無遺。隨問
對皆有條理。帝大悦。謂侍臣曰。昔符堅
稱釋道安爲神器。擧朝尊之。朕今觀
法師詞論典雅風節貞峻。非唯不愧古人。
亦乃出之更遠。時趙國公長孫無忌對曰。誠
如聖旨。臣嘗讀晋國春秋。見叙安事
實是高行博物之僧。但彼時佛法來近經論
未多。雖有鑚研蓋其條葉。非如法師躬
窺淨域。討衆妙之源。究泥洹之跡者矣。帝
曰。公言是也。帝又謂法師曰。佛國遐遠
靈跡法教。前史不能委詳。師既親覩。宜
修一傳以示未聞。帝又察法師堪公輔
之寄。因勸歸俗助秉俗務。法師謝曰。玄
奘少踐緇門。伏膺佛道。玄宗是習。孔教未
聞。今遣從俗。無異乘流之舟使棄水而
就陸不唯無功亦徒令腐敗也。願得畢身
行道以報國恩。即玄奘之幸甚。如是固
辭乃止。時 帝將問罪遼濱。天下之兵已
會於洛。軍事忙迫。聞法師至。令引入
期暫相見。而清言既交遂不知日昃。趙國
公長孫無忌奏稱。法師停在鴻臚日暮恐不
及 帝曰。怱怱言猶未盡意。欲共師東行
省方觀俗。指麾之外別更談叙。師意如何。
法師謝稱。玄奘遠來兼有疾疹。恐不堪
陪駕。帝曰。師尚能孤遊絶域。今此行蓋
同跬歩。安足辭焉。法師對曰。陛下東征
六軍奉衞。罰亂國誅賊臣。必有牧野之功
昆陽之捷。玄奘自度。終無裨助行陣之効。
虚負途路費損之慚。加以兵戎戰鬪律制
不得觀看。既佛有此言。不敢不奉。伏願
天慈哀矜。即玄奘幸甚。帝信納而止。法師
又奏云。玄奘從西域所得梵本六百餘部。
一言未譯。今知此嵩岳之南少室山北有
少林寺。遠離壥落泉石清閑。是後魏孝文
皇帝所造。即菩提留支三藏翻譯經處。玄
奘望爲國就彼翻譯。伏聽勅旨。帝曰。不
須在山。師西方去後。朕奉爲 穆太后
於西京造弘福寺。寺有禪院甚虚靜。法師
可就翻譯。法師又奏曰。百姓無知見玄奘
從西方來。妄相觀看遂成闤闠。非直違觸
網亦爲妨廢法事。望得守門以防諸
過。帝大悦曰。師此意可謂保身之言也。
當爲處分。師可三五日停憇還京就弘福
安置。諸有所須一共玄齡平章。自是辭還
矣。三月己巳法師自洛陽還至長安。即居
弘福寺將事翻譯。乃條疏所須證義綴文
筆受書手等數。以申留守司空梁國公玄
齡。玄齡遣所司具状發使定州啓 奏。令
旨依所須供給務使周備。夏六月戊戌證
義大徳。諳解大小乘經論爲時輩所推者
一十二人至。即京弘福寺沙門靈潤。沙門文
備。羅漢寺沙門慧貴。實際寺沙門明琰。寶昌
寺沙門法祥。靜法寺沙門普賢。法海寺沙門
神昉。廓州法講寺沙門道深。汴州演覺寺沙
門玄忠。蒱州普救寺沙門神泰。綿州振嚮寺
沙門敬明。益州多寶寺沙門道因等。又有
綴文大徳九人至。即京師普光寺沙門栖玄。
弘福寺沙門明&MT04537;。會昌寺沙門辯機。終南
山豐徳寺沙門道宣。簡州福聚寺沙門靜邁。
蒲州普救寺沙門行友。棲巖寺沙門道卓。
豳州昭仁寺沙門慧立。洛州天宮寺沙門
玄則等。又有字學大徳一人至。即京大總持
寺沙門玄應。又有證梵語梵文大徳一人
至。即京大興善寺沙門玄暮。目餘筆受書
手所司供料等並至。丁卯法師方操貝葉開
演梵文。創譯菩薩藏經佛地經六門陀羅尼
經顯揚聖教論等四部。其翻六門經當日了。
佛地經至辛巳了。菩薩藏經顯揚論等歳暮
方訖。二十年春正月甲子。又譯大乘阿毘達
磨雜集論。至二月訖。又譯瑜伽師地論。秋
七月辛卯法師進新譯經論現了者。表曰。
沙門玄奘言。竊聞。八正之旨。實出苦海之
津梁。一乘之宗。誠昇涅槃之梯蹬。但以物
機未熟。致蘊葱山之西。經胥庭而莫聞。
歴周秦而靡至。曁乎摩騰入洛方被三川。
僧會遊呉始霑荊楚。從是已來遂得人修
解脱之因。家樹菩提之業。固知傳法之益其
利博哉。次復嚴顯求經。澄什繼譯。雖則玄
風日扇而並處僞朝。唯玄奘輕生獨逢
明聖。所將經論咸得奏聞。蒙陛下崇重聖
言賜使翻譯。比與義學諸僧等。專精夙夜
不墮寸陰。雖握管淹時未遂終訖。已絶
筆者見得五部五十八卷。名曰大菩薩藏經
二十卷。佛地經一卷。六門陀羅尼經一卷。顯
揚聖教論二十卷。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一
十六卷勒成八袟。繕寫如別。謹詣闕奉
進。玄奘又竊見弘福寺尊像初成。陛下親降
鑾輿開青蓮之目。今經論初譯爲聖代新
文。敢縁前義亦望曲垂神翰。題製一序
讃揚宗極。冀沖言奧旨。與日月齊明。玉字
銀鉤。將乾坤等固。使百代之下。誦詠不窮。
千載之外。瞻仰爲絶。前又洛陽奉見日。勅
令法師修西域記。至是而成。乙未又表進
曰。沙門玄奘言。竊尋蟠木幽陵。雲官記軒
皇之壤。流沙滄海。夏載著伊堯之域。西母白
環。薦垂衣之主。東夷&T019276;矢。奉刑措之君。固
以飛英曩代式徽前典。伏惟 陛下握紀
乘時提衡制範刳舟絃木。威天下而濟
群生。鼈足蘆灰堙方輿而補圓蓋。耀武經
於七徳。闡文教於十倫。澤遍泉源化霑蕭
葦。房芝發秀浪井開花。樂囿馴班巣阿響
律。浮紫膏於貝*闕。霏白雲於玉撿。遂苑
弱木而池濛氾圃炎火而照積氷梯赤
而承朔。泛滄津而委&MT04938;史曠前良事
絶故府。豈如漢開張棭近接金城。秦戍
桂林纔通珠浦而已。玄奘幸屬天地貞觀
華夷靜謐。冥心梵境敢符好事。命均朝
露力譬秋螽。徒以憑假 皇靈飄身進影。
展轉膜拜之郷。流離重驛之外。條支巨&T021400;
方驗前聞。罽賓孤鸞還稽曩實。時移歳積
人願天從。遂得下雪岫而泛提河。窺鶴林
而觀鷲嶺。祇園之路髣像猶存。王城之基
坡陀尚在。尋求歴覽時序推遷。言返帝京
淹逾一紀。所聞所履百有二十八國。竊以
彦之所踐藉。空陳廣袤。夸父之所
厲。無述土風。班超侯而未遠。張騫望而非
博。今所記述有異前聞。雖未極大千之
疆。頗窮葱外之境。皆存實録匪敢彫華。謹
具編裁。稱爲大唐西域記。凡一十二卷。繕寫
如別。望班之右筆飾以左言。掩博物於晋
臣。廣九丘於皇代。但玄奘資識淺短遺漏
寔多。兼拙於筆語。恐無足觀覽。丙申神筆
自答書曰。省書具悉來意。法師夙摽高行
早出塵表。泛寶舟而登彼岸。搜妙道而
闢法門。弘闡大猷蕩滌衆罪。是故慈雲欲
卷舒之蔭四空。慧日將昏朗之照八極。
舒朗之者其唯法師乎。朕學淺心拙。在物
猶迷。況佛教幽微。豈能仰測。請爲經題非
己所聞。又云。其新撰西域記者當自披

勅奘尚丁酉法師重表曰。沙門玄奘言。伏奉
墨 勅猥垂奬喩。祇奉綸言精守振越。
玄奘業行空疎謬參緇侶。幸屬九瀛有截
四表無虞憑 皇靈以遠征。恃 國威而
訪道。窮遐冒險雖勵愚誠。纂異懷荒寔
資 朝化。所獲經論蒙遣翻譯。見成卷軸
未有詮序。伏惟 陛下叡思雲敷天花景
爛。理包繋象調逸成英。跨千古以飛聲。
掩百王而騰實。竊以神力無方。非神思不
足銓其理。聖教玄遠。非聖藻何以序其
源。故乃冒犯威嚴敢希題目。宸睠冲邈不
垂矜許。撫躬累息相顧失圖。玄奘聞。日月
麗天。既分暉於戸牖。江河紀地。亦流潤於
巖崖。雲和廣樂。不祕響於聾昧。金壁奇珍。
豈韜彩於愚瞽。敢縁斯理重以千祈。伏
乞雷雨曲垂 天文俯照。配兩儀而同久。
與二曜而倶懸。然則鷲嶺微言。假神筆而
弘遠。鷄園奧典。託英詞而宣暢。豈止區區
梵衆獨荷恩榮。蠢蠢迷生方超塵累而已。
自此方許。二十二年春駕幸玉華宮。夏五
月甲午翻瑜伽師地論訖。凡一百卷。六月庚
辰 勅追法師赴宮。比發在途屡有使至。
令緩進無得勞損。既至見於玉華殿甚歡。
  帝曰。朕在京苦暑故就此山宮。泉石既
涼氣力稍好。能省覽機務然憶法師。故遣
相屈渉途當大勞也。法師謝曰。四海黎庶。
依 陛下而生。聖躬不安。則率土惶㣿。
伏聞 鑾輿至此御膳休宜。凡預含靈孰
不蹈舞。願 陛下永保崇高與天無極。玄
奘庸薄猥蒙齒召。銜荷不覺爲勞。帝以
法師學業該贍儀韻淹深。毎思逼勸歸俗。
致之左右共謀朝政。往於洛陽宮奉見之
際以親論之。至是又言曰。昔堯舜禹湯之
君。隆周炎漢之主。莫不以爲六合務廣萬
機事殷。兩目不能遍鑒。一心難爲獨察。是
以周憑十亂舜託五臣。翼亮朝猷弼諧
邦國。彼明王聖主猶仗群賢。況朕寡闇而
不寄衆悊者也。意欲法師脱須菩提之染
服。掛維摩詰之素衣。升鉉路以陳謨。坐槐
庭而論道。於意何如 法師對曰 陛下言。
六合務廣。三五之君不能獨守。寄諸賢哲
共而成之。仲尼亦云。君失臣得。故君爲元
首臣爲股肱。玄奘謂。此言將誡中庸非
爲上智。若使有臣皆得桀紂豈無臣耶。以
此而推不必由也。仰惟 陛下上智之君
一人紀綱萬事自得其緒。況撫運以來。天
地休平。中外寧晏。皆是 陛下不荒不婬。
不麗不侈。兢兢業業。雖休勿休。居安思
危。爲善承天之所致也。餘何預哉。請
二三以明其事 陛下經緯八宏之略。
驅駕英豪之才。剋定禍亂之功。崇闡雍熙
之業。聰明文思之徳。體元合極之姿。皆天
之所授。無假於人。其義一也。敦本棄末。
尚仁尚禮。移澆風於季俗。反淳政於上皇。
賦遵薄制刑用輕典。九州四海禀識懷生。
倶沐
恩波咸遂安樂。此又 聖心至化無假於
人。其義二也。至道旁通深仁遠洽。東逾日
域西邁崑丘。南盡炎洲北窮玄塞。彫
鼻飮之俗。卉服左衽之人。莫不候雨瞻風
稽顙屈膝。獻珍貢寶充委夷邸。此又天威
所感無假於人其義三也。獫狁爲患其來
自久。五帝所不臣。三王不能制。遂使河洛
爲被髮之野。酆鄗爲鳴鏑之場。中國陵遲
凶奴得志。殷周已來不能攘弭。至漢武窮
兵衞霍盡力。雖收枝葉根本猶存。自後
*以來不聞良策。及陛下御圖一征斯殄。
傾巣倒穴無復孑遺。澣海燕然之域。並
堤封單于弓騎之人。倶充臣妾。若言由
臣。則虞夏已來賢輔多矣。何因不獲。故知
有道斯得。無假於人。其義四也。高麗小蕃
失禮上國。隋帝總天下之師。三自征罰。攻
城無傷半揲。野掠不獲一人。虚喪
軍狼狽而反 陛下暫行將數萬騎。摧駐
蹕之強陣。破遼蓋之堅城。振旅凱旋。俘
&T053737;三十萬衆。用兵御將其道不殊。隋以之
亡唐以之得。故知由主無假於人。其義五
也。又如天地交泰日月光華。和氣氤氳慶雲
紛郁。五靈見質一角呈奇。白狼白狐。朱
朱草。昭彰雜沓無量億千不能遍擧。皆是
應徳而至。無假於人。乃欲比喩前王寄
功十亂。竊爲 陛下不取。縱復須人今亦
伊呂多矣。玄奘庸陋何足以預之。至於守
戒緇門闡揚遺法。此其願也。伏乞天慈終
而不奪 帝甚悦。謂法師曰。師向所陳並
上玄垂祐及宗廟之靈卿士之力。朕安能致
也。既欲敷揚妙道。亦不違高志可努力。
今日已後亦當助師弘道。釋彦悰箋曰。法
師才兼内外。臨機酬答其辯洽如是。難哉。
昔道安陳諫。符堅之駕不停。恒標奮辭。姚
興之心莫止。終致敗軍之辱逃遁之勞。豈如
法師雅論纔申 皇情允塞。清風轉潔美志
踰貞。以此而言。可不煩月且而優劣見
矣。時中書令褚遂良奏曰。今四海廓清九域
寧晏。皆 陛下聖徳實如師言。臣等備位而
已。日月之下螢爝何功。帝笑曰。不如此。夫
珍裘非一狐之腋。大厦必衆材共成。何有君
能獨濟。師欲自全雅操。故濫相光飾耳
帝又問。法師。比翻何經論。答近翻瑜伽師地
論訖。凡一百卷。帝曰。此論甚大。何聖所説。
復明何義。答曰。論是彌勒菩薩説。明十七
地義。又問。何名十七地。答謂五識相應地。
意識相應地。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無尋
無伺地。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有心地。
無心地。聞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聲聞
地。獨覺地。菩薩地。有餘依地。無餘依地。及
擧綱提目陳列大義。帝深愛焉。遣使向京
取瑜伽論。論至 帝自詳覽。覩其詞義宏遠
非從來所聞。嘆謂侍臣曰。朕觀佛經譬
猶瞻天望海莫測高深。法師能於異域
得是深法。朕比以軍國務殷不及委尋佛
教。而今觀之宗源杳曠靡知涯際。其儒道
九流比之猶汀瀅之池方溟渤耳。而世云
三教齊致此妄談也。因 勅所司簡祕書
省書手寫新翻經論爲九本。與雍洛并兗
相荊楊涼益等九州。展轉流通。使率土之人
同禀未聞之義。時司徒趙公長孫無忌中書
令褚遂良等。奏曰。臣聞。佛教沖玄。天人莫
測。言本則甚深。語門則難入。伏惟 陛下
至道昭明飛光𦸸日。澤霑遐界化溢中區。
擁護五乘建立三寶。故得法師。當叔葉而
秀質。間千載而挺生。陟重阻以求經履
危途而訪道。見珍殊俗具獲眞文。歸國
翻宣。若菴園之始説。精文奧義。如金口之
新開。皆是陛下聖徳所感。臣等愚瞽預此見
聞。苦海波瀾舟航有寄。又天慈廣遠。使布
之九州。蠢蠢黔黎倶食妙法。臣等億劫希逢
不勝幸甚 帝曰。此是法師大悲願力。又
公等宿福所逢。非朕獨所致也 帝先許
作新經序。機務繁劇未及措意。至此法
師重啓。方爲染翰。少頃而成。名大唐三藏聖
教序。凡七百八十一字。神筆自寫。勅
衆經之首。帝居慶福殿。百官侍衞。命法師
坐。使弘文館學士上官儀以所製序對群
寮宣讀。霞煥錦舒極褒揚之致。其詞曰
蓋聞二儀有像顯覆載以含生。四時無形
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窺天鑑地。庸愚皆識
其端。明陰洞陽。賢哲罕窮其數。然而天地
包乎陰陽而易識者。以其有像也。陰陽
處乎天地而難窮者。以其無形也。故知
象顯可徴。雖愚不惑。形潜莫覩。在智猶
迷。況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濟萬品。典
御十方。擧威靈而無上。抑神力而無下。
大之則彌於宇宙。細之則攝於毫釐。無滅
無生。歴千劫而不古。若隱若顯。運百福而
長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際。法流湛寂。
挹之莫測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區區庸鄙。
投其旨趣。能無疑惑者哉。然則大教之興。
基乎西土。騰漢庭而皎夢。照東域而流
慈。昔者分形分跡之時。言未馳而成化。當
常現常之世。人仰徳而知遵。及乎晦影歸
眞。遷儀越世。金容掩色。不鏡三千之光。
麗像開圖。空端四八之相。於是微言廣被。
拯含類於三途。遺訓遐宣。導群生於十地。
然而眞教難仰。莫能一其旨歸。曲學易遵。
邪正於焉紛糾。所以空有之論。或習俗而
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時而隆替。有玄奘法
師者。法門之領袖也。幼懷貞敏。早悟三空
之心。長契神情。先包四忍之行。松風水月。
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
故以智通無累。神測未形。超六塵而逈出。
隻千古而無對。凝心内境。悲正法之
遲。迻慮玄門。慨深文之訛謬。思欲分條析
理。廣彼前聞。截僞續眞。開茲後學。是以
翹心淨土。往遊西域。乘危遠邁。杖策孤征。
積雪晨飛。塗間失地。驚沙夕起。空外迷天。
萬里山川。撥煙霞而進影。百重寒暑。躡霜
露而前蹤。誠重勞輕。求深願達。周遊西
宇。十有七年。窮歴道邦。詢求正教。雙林八
水。味道飡風。鹿苑鷲峯。瞻奇仰異。承至
言於先聖。受眞教於上賢。探&T049417;妙門。精窮
奧業。一乘五律之道。馳驟於心田。八藏三篋
之文。波濤於口海。爰自所歴之國。總將三
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譯布中夏。宣揚
勝業。引慈雲於西極。注法雨於東垂。聖教
缺而復全。蒼生罪而還福。濕火宅之乾焔。共
拔迷途。朗愛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惡
因業墜。善以縁昇。昇墜之端。唯人所託。譬
夫桂生高嶺。雲露方得泫其華。蓮出緑
波。飛塵不能汚其葉。非蓮性自潔。而桂質
本貞。良由所附者高。則微物不能累。所憑
者淨。則濁類不能霑。夫以。卉木無知。猶資
善而成善。況乎人倫有識。不縁慶而成
慶。方冀。茲經流施。將日月而無窮。斯福遐
敷。與乾坤而永大。時法師奉聖製表
謝曰。沙門玄奘言。竊聞。六爻探*&T049417;。局於
生滅之場。百物正名。未渉眞如之境。猶且
遠徴羲册。覩奧不測其神。遐想軒圖。歴
選並歸其美。伏惟 皇帝陛下玉毫降質。金
輪御天。廓先王之九州。掩百千之日月。廣
列代之區域。納恒沙之法界。遂使給園精舍
並入隄封。貝葉靈文咸歸册府。玄奘往
因振錫聊謁崛山。經途萬里。恃 天威
如咫歩。匪乘千葉。詣雙林如食頃。搜揚
三藏。盡龍宮之所儲。研究一乘。窮鷲嶺之
遺旨。並已載於白馬。還獻紫震。尋蒙下
瞾賜使翻譯。玄奘識乖龍樹。謬忝傳燈
之榮。才異馬鳴。深愧瀉瓶之敏。所譯經論
紕舛尤多。遂荷 天恩留神構序。文超
象繋之表。理括衆妙之門。忽以微生。親承
嚮。踊躍歡喜。如聞受記。無任欣荷之
極。謹奉表詣*闕陳謝以聞 帝省表
復手報書曰 朕才謝珪璋言慚博達。至
於内典尤所未閑。昨製序文深爲鄙拙。唯
恐穢翰墨於金簡。標瓦礫於珠林。忽得來
書。謬承*褒讃。循躬省慮。彌益厚顏。
不足稱空勞致謝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六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
第七
 *沙門*慧立本 釋彦悰箋 
  起二十二年六月 天皇製述聖
記終永徽五年春二月法師答書
二十二年夏六月 天皇大帝居春宮奉覩
  聖文。又製述聖記。其詞曰
夫顯揚正教。非智無以廣其文。崇闡微言。
非賢莫能定其旨。蓋眞如聖教者。諸法之
玄宗。衆經之軌躅也。綜括宏遠。奧旨遐深。
極空有之精微。體生滅之機要。詞茂道曠。
尋之者不究其源。文顯義幽。履之者莫測
其際。故知。聖慈所被。業無善而不臻。妙化
所敷。縁無惡而不剪。開法網之綱紀。弘六
度之正教。拯群有之塗炭。啓三藏之祕局。
是以名無翼而長飛。道無根而永固。道名流
慶。歴遂古而鎭常。赴感應身。經塵劫而不
朽。晨鍾夕梵。交二音於鷲峰。慧日法流。轉
雙輪於鹿苑。排空寶蓋。接翔雲而共飛。莊
野春林。與天花而合彩。伏惟
皇帝陛下。上玄資福。垂拱而治八荒。徳被
黔黎。斂衽而朝萬國。恩加朽骨。石室歸貝
葉之文。澤及昆蟲。金匱流梵説之偈。遂使
阿耨達水。通神甸之八川耆闍崛山。接嵩華
之翠嶺。竊以法性凝寂。靡歸心而不通。智
地玄奧。感懇誠而遂顯。豈謂重昏之夜。燭
慧炬之光。火宅之朝。降法雨之澤。於是百
川異流。同會於海。萬區分義。總成乎實。豈
與湯武校其優劣。堯舜比其聖徳者哉。玄
奘法師者。夙懷聰令。立志夷簡。神清齠齔之
年。體拔浮華之世。凝情定室。匿迹幽巖。迻
息三禪。巡遊十地。超六塵之境。獨歩迦維。
會一乘之旨。隨機化物。以中華之無質。尋
印度之眞文。遠渉恒河。終期滿字。頻登雪
嶺。更獲半珠。問道往還。十有七載。備通釋
典。利物爲心。以貞觀十九年二月六日奉
勅。於弘福寺翻譯聖教要文。凡六百五
十七部。引大海之法流。洗塵勞而不竭。傳
智燈之長焔。皎幽闇而恒明。自非久植勝
縁。何以顯揚斯旨。所謂法性常住。齊三光
之明 我皇福臻。同二儀之固。伏見 御
製衆經論序。照古騰今。理含金石之聲。文
抱風雲之潤。治輒以輕塵足岳。墜露添流。
略擧大綱。以爲斯記。法師進啓謝曰。玄
奘聞。七耀摛光。憑高天而散景。九河灑
潤。因厚地而通流。是知。相資之美。處物
既然。演法依人。理在無惑。伏惟
皇太子殿下。發揮 睿藻。再述
天文。讃美大乘。莊嚴實相。珠迴玉轉。霞爛
錦舒。將日月而聯華。與咸韶而合韻。玄
奘輕生多幸沐浴殊私不任銘佩。奉啓陳
謝。時降
令書曰。治素無才學。性不聰敏。内典諸文
殊未觀覽。所作序記。鄙拙尤繁。忽得來書。
褒揚讃述。撫躬自省。慚悚交并。勞師等遠
臻。深以爲愧
釋彦悰箋述曰。自二 聖序文出後。王公百
辟。法俗黎庶。手舞足蹈。歡詠徳音。内外揄
揚。未浹辰而周六合。慈雲再蔭。慧日重
明。歸依之徒。波迴霧委。所謂上之化下。猶
風靡草。其斯之謂乎。如來所以法付國王。
良爲此也。時弘福寺寺主圓定。及京城僧等。
請鐫二序文於金石。藏之寺宇 帝可之。
後寺僧懷仁等。乃鳩集晋右軍將軍王羲之
書。勒於碑石焉。庚辰
皇太子以文徳聖皇后早棄萬方。思報昊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