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No. 2053_ 慧立本 ) in Vol. 50

[First] [Prev]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而終。世親後見其論歎有知解。言其思力
不減毘婆沙之衆也。雖然甚順我義宜名
順正理論。遂依行焉。衆賢死後。於菴沒羅
林中起窣堵波。今猶見在。林側又有窣堵
波。是毘末羅蜜多羅唐言無
論師遺身處。
論師迦濕彌羅國人。於説一切有部出家。
遊五印度學窮三藏。將歸本國。塗次衆賢
之塔。悲其著述未及顯揚奄便逝歿。因自
誓更造諸論破大乘義。滅世親名。使論師
之旨永傳遐代。説此語已心智狂亂。五舌重
出遍體血流。自知此苦原由惡見。裁書懺
悔。勸諸同侶勿謗大乘。言終氣絶。當死
之處地陷爲坑。其國有大徳名蜜多斯
那。年九十即徳光論師弟子。善閑三藏。法師
又半春一夏。就學薩婆多部怛埵三弟鑠論
唐言辯眞論。二萬
五千頌徳光所造
隨發智論等。又從此北行
三百餘里。至婆羅吸摩補羅國。中印
又此
東南行四百餘里。至醯掣怛羅國中印
又南
行二百餘里渡殑伽河。西南至毘羅那拏國。
中印
度境
又東行二百餘里至劫比他國。中印
東二十餘里有大伽藍。院内有三寶階。南
北列面東西下。是佛昔於忉利天爲摩耶
夫人説法訖歸贍部洲下處。中是黄金。左
是水精。右是白銀。如來起善法堂。將諸天
衆躡中階而下。大梵天王執白拂履銀階
處右。天帝釋持寶蓋蹈水精階居左。是時
百千天衆諸大菩薩陪隨而下。自數百年前
猶有階級。今並淪沒。後王戀慕壘塼石
擬其状。飾以雜寶。見高七十餘尺。上起精
舍。中有石佛像。左右有釋梵之像。並倣先
儀式彰如在。傍有石柱高七丈。無憂王所
立。傍有石基長五十餘歩。高七尺。是佛昔
經行處。從此西北行二百里至羯若鞠闍國。
唐言曲女
城。中印度
國周四千里。都城西臨殑伽河。長
二十餘里。廣五六里。伽藍百餘所。僧*徒
萬餘人。大小倶學。其王吠奢種也。字曷利沙
伐彈那唐言
喜増
父字波羅羯邏伐彈那唐言
先兄字遏羅闍伐彈那唐言
王増
喜増在位仁
慈國人稱詠。時東印度羯羅拏蘇伐剌那
唐言
金耳
國設賞迦王唐言
同上
惡其明略而爲隣
患。乃誘而害之。大臣婆尼唐言
及群僚等。
悲蒼生之無主。共立其弟尸羅阿迭多
唐言
戒日
統承宗廟。王雄姿秀傑算略宏遠。徳動
天地義感人神。遂能雪報兄讎牢籠印度。
威風所及禮教所霑。無不歸徳。天下既定
黎庶斯安。於是戢武鞱戈營樹福業。勅其
境内無得殺生。凡厥元元普令斷肉。隨
有聖迹皆建伽藍。歳三七日遍供衆僧。五
年一陳無遮大會。府庫所積並充檀捨。詳
其所行須達拏之流矣。城西北有窣堵波。高
二百餘尺。東南六七里殑伽河南有窣堵
波。高二百餘尺。並無憂王所造。皆是佛昔
説法處也。法師入其國。到跋達邏毘訶雖
寺住三月依毘離耶犀那三藏讀佛使毘婆
沙。日冑毘婆沙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二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
第三
 *沙門*慧立本 釋彦悰箋 
  起阿踰陀國終伊爛拏國
自此東南行六百餘里渡殑伽河。南至阿踰
陀國。中印
寺百餘所。僧徒數千人。大小乘
兼學。大城中有故伽藍。是伐蘇槃度菩薩
唐言世親。舊曰婆藪
槃豆。譯爲天親訛也
於此製大小乘論。及
爲衆講處。城西北四五里臨殑伽河岸。大伽
藍中有窣堵波。高二百餘尺。無憂王所建。
佛昔三月説法處。其傍又有過去四佛經行
處。城西南五六里有故伽藍。是阿僧伽菩薩
説法處。菩薩夜昇覩史多天。於慈氏菩薩
所受瑜伽論莊嚴大乘論中邊分別論。晝則
下天爲衆説法。阿僧伽亦名無著。即健陀
邏國人也。佛滅度後一千年中出現於世。
從彌沙塞部出家。後信大乘。弟世親菩薩
於説一切有部出家。後信大乘。兄弟皆禀
明聖之器。含著述之才。廣造諸論解釋大
乘。爲印度宗匠。如攝大乘論顯揚聖教對法
唯識倶舍論等。皆其筆也。法師自阿踰陀國
禮聖跡。順殑伽河。與八十餘人同船東
下欲向阿耶穆佉國。行可百餘里。其河兩
岸皆是阿輸迦林非常深茂。於林中兩岸各
有十餘船賊。鼓棹迎流一時而出。船中驚
擾投河者數人。賊遂擁船向岸。令諸人解
脱衣服搜求珍寶。然彼群賊素事突伽天
神。毎於秋中覓一人質状端美。殺取肉血
用以祠之。以祈嘉福。見法師儀容偉麗體
骨當之。相顧而喜曰。我等祭神時欲將過
不能得人。今此沙門形貌淑美。殺用祠之
豈非吉也。法師報。以奘穢陋之身得充祠
祭。實非敢惜。但以遠來意者欲禮菩提
像耆闍崛山。并請問經法。此心未遂。檀越
殺之恐非吉也。船上諸人皆共同請。亦有
願以身代。賊皆不許。於是賊帥遣人取
水。於花林中除地設壇和泥塗掃。令兩
人拔刀牽法師上壇欲即揮刃。法師顏無
有懼。賊皆驚異。既知不免。語賊。願賜少
時莫相逼惱。使我安心歡喜取滅。法師乃
專心覩史多宮念慈氏菩薩。願得生彼。恭
敬供養受瑜伽師地論。聽聞妙法成就通
慧。還來下生教化此人。令修勝行捨諸惡
業。及廣宣諸法利安一切。於是禮十方佛
正念而坐。注心慈氏無復異縁。於心想中
若似登蘇迷盧山。越一二三天見覩史多
宮慈氏菩薩處妙寶臺天衆圍繞。此時身心
歡喜。亦不知在壇不憶有賊。同伴諸人
發聲號哭。須臾之間黒風四起折樹飛沙。河
流涌浪船舫漂覆。賊徒大駭。問同伴曰。沙
門從何處來。名字何等。報曰。從支那國來
求法者此也。諸君若殺得無量罪。且觀風
波之状。天神已瞋。宜急懺悔。賊懼相率懺謝
稽首歸依。時亦不覺。賊以手觸。爾乃開目
謂賊曰。時至耶。賊曰。不敢害師。願受懺
悔。法師受其禮謝。爲説殺盜邪祠諸不善
業。未來當受無間之苦。何爲電光朝露少時
之身。作阿僧企耶長時苦種。賊等叩頭謝
曰。某等妄想顛倒爲所不應爲事所不
應事。若不逢師福徳感動冥祇。何以得
聞啓誨。請從今日已去即斷此業。願師證
明。於是遞相勸告。收諸劫具總投河流。
所奪衣資各還本主。並受五戒。風波還靜。
賊衆歡喜頂禮辭別。同伴敬歎轉異於常。
遠近聞者莫不嗟怪。非求法殷重何以
致茲。從此東行三百餘里。渡殑伽河。北至
阿耶穆佉國。中印
*度
從此東南行七百餘里
渡殑伽河南閻牟那河。北至鉢羅耶伽國。
中印
*度
城西南瞻博迦花林中有窣堵波。無憂
王所造。是佛昔降外道處。其側有伽藍。是
提婆菩薩作廣百論挫小乘外道處。大城
東兩河交處。其西有墠周十四五里土地平
正。自古已來諸王豪族仁慈惠施皆至於此。
因號其處爲大施場。今戒日王亦繼斯軌。
五年積財七十五日散施。上從三寶下至孤
窮無不悉施。從此西南入大林多逢惡獸
野象。經五百餘里至憍賞彌國舊曰倶睒
彌訛。中

伽藍十餘所。僧徒三百餘人。城内故宮中
有大精舍。高六十餘尺。有刻檀佛像上懸
石蓋。鄔陀衍那王唐言出愛。舊
云優填王訛
之所造也。昔
如來在忉利天經夏爲母説法。王思慕乃
請目連。將巧工升天觀佛尊顏容止。還
以紫檀雕刻以像眞容。世尊下來時像迎
佛即此也。城南有故宅是瞿史羅舊曰瞿
師羅訛
長者故居也。城南不遠有故伽藍。即長者之
園地。中有窣堵波。高二百餘尺。無憂王所
造。次東南重閣。是世親造唯識論處。次東
菴沒羅林有故基。是無著菩薩作顯揚論
處。從此東行五百餘里至鞞索迦國。伽藍二
十餘所。僧三千許人。學小乘正量部。東南道
左有大伽藍。是昔提婆設摩阿羅漢造識身
足論説無我人。瞿波阿羅漢作聖教要實
論説有我人。因此法執遂深諍論。又是護
法菩薩七日中摧伏小乘一百論師處。其側
又有如來六年説法處。有一樹高七十
尺。昔佛因淨齒棄其餘枝。遂植根繁茂至
今。邪見之徒數來殘伐。隨伐隨生榮茂如
本。從此東北行五百餘里至室羅伐悉底
舊曰舍
衞訛
周六千餘里。伽藍數百。僧徒數
千。並學正量部。佛在時鉢羅斯那恃多
唐言勝軍舊
曰波斯匿訛
王所居都也。城内有王殿故基。
次東不遠有故基上建窣堵波。勝軍王爲
佛造大講堂處。次復有塔。是佛姨母鉢羅
闍鉢底唐言生主。舊曰
波闍波提訛也
比丘尼精舍。次東有
塔是蘇達多唐言樂施。舊
曰須達訛也
故宅。宅側有大
窣堵波。是鴦窶利摩羅舊曰央崛摩
羅訛*也
捨邪之
處。城南五六里有逝多林曰言勝林。舊
曰祇陀訛也
即給孤獨園也。昔爲伽藍今已頽毀。東門左
右各建石柱。高七十餘尺。無憂王所立諸屋
並盡。獨一塼室在。中有金像。昔佛昇天爲
母説法。勝軍王心生戀慕。聞出愛王刻檀
爲像因造此也。伽藍後不遠。是外道梵志
殺婦謗佛處。伽藍東百餘歩有大深坑。是
提婆達多以毒藥害佛。生身入地獄處。其
南復有大坑。瞿伽梨比丘謗佛生身入地
獄處。坑南八百餘歩。是戰遮婆羅門女謗佛
生身入地獄處。凡此三坑窺不見底。伽藍
東七十餘歩有精高大。中有佛像東
面坐。如來昔共外道論議處。次東有天祠
量等精舍。日光移轉天祠影不及精舍。精舍
影常覆天祠。次東三四里有窣堵波。是舍利
子與外道論議處。大城西北六十餘里有
故城。是賢劫中人壽二萬歳時。迦葉波佛父
城也。城南是佛成正覺已初見父處。城北
有塔。塔有迦葉波佛全身舍利。並無憂王所
立。從此東南行八百餘里。至劫比羅伐窣
堵國。舊曰迦毘
羅衞
國周四千餘里。都城十餘
里並皆頽毀。宮城周十五里。壘塼而成極
牢固。内有故基。淨飯王之正殿。上建精舍。
中作王像。次北有故基。是摩耶夫人之寢
殿。上建精舍。中作夫人之像。其側有精舍。
是釋迦菩薩降神母胎處。中作菩薩降生之
像。上坐部云。菩薩以嗢怛羅頞娑荼月三
十日夜降神母胎。當此五月十五日。諸部
則以此二十三日。當此五月八日。東北有
窣堵波。阿私陀仙相太子處。於城左右有
太子共諸釋種捔力處。又有太子乘馬踰
城處。及先於四門見老病死及沙門。厭離
世間迴駕處。從此東行荒林五百餘里至
藍摩國中印
*度
居人稀少。故城東南有塼窣
堵波。高五十餘尺。如來涅槃後。此國先王
分得舍利還而造也。毎放光明。其側有龍
池。龍數變身爲人繞塔行道。野象銜花常
來供養。其側不遠有伽藍。以沙彌知寺任。
相傳昔有苾芻招命同學遠來禮拜。見野
象銜花安置塔前。復以牙芟草以鼻灑水。
衆見無不感歎。有一苾芻便捨大戒。願留
供養。謂衆人曰。象是畜生猶知敬塔獻花
灑掃。我居人類依佛出家。豈可目覩荒殘
不供事也。即辭衆住結宇疏池種花
菓。雖渉寒暑不以勞惓。隣國聞之各捨
財寶共建伽藍仍即屈知僧務。自此相承
遂爲故事矣。沙彌伽藍東大林中行百餘里
有窣堵波。無憂王所建。是太子踰城至此
解寶衣天冠髻珠付闡鐸迦舊曰車
還處
也。及剃髮皆有塔記出此林已至拘尸那
掲羅國。處極荒梗。城内東北隅有窣堵波。無
憂王所建。准陀故宅。舊曰純
陀*訛
宅中有井將
營獻供時鑿也。水猶澄映。城西北三四里
渡阿恃多伐底河唐言無勝。舊曰
阿利跋提河*訛
河側不遠
至娑羅林。其樹似槲而皮青葉白甚光潤。四
雙齊高。即如來涅槃處也。有大甎精舍。
有如來涅槃之像。北首而臥。傍有大窣堵
波高二百餘尺。無憂王所造。又立石柱記
佛涅槃事。不書年月。相傳云。佛處世八十
年。以吠舍佉月後半十五日入涅槃。當此
二月十五日。説一切有部復云。佛以迦剌底
迦月後半入涅槃。當此九月八日。自涅槃
已來。或云千二百歳或千三百或千五百。
或云過九百未滿千年。又如來坐金棺爲
母説法。出臂問阿難。現足示迦葉。香木焚
身八王分骨。皆有塔記。從此復大林中經
五百餘里至婆羅痆斯國音女
點反
國周四千餘
里。都城西臨殑伽河。長十餘里。廣五六里。伽
藍三十餘所僧二千餘人。學小乘一切有部。
渡婆羅痆斯河東北行十餘里。至鹿野伽
藍。臺觀連雲長廊四合。僧徒一千五百人。
學小乘正量部。大院内有精舍。高百餘尺。
階甎龕層級百數。皆隱起黄金佛像。室
中有鋀石佛像。量等如來身作轉法輪状。
精舍東南有石窣堵波。無憂王所建。高百餘
尺。前有石柱。高七十餘尺。是佛初轉法輪
處。其側有梅怛麗。唐言慈氏。舊
曰彌勒訛也
菩薩受記
處。次西有窣堵波。是佛昔爲護明菩薩。於
賢劫中人壽二萬歳時。迦葉波佛所受記處。
釋迦受記南有過去四佛經行處長五十餘
歩高七尺。以青石積成。上有四佛經行之
像。伽藍西有如來澡浴池。又有滌器池。又
有浣衣池。並神龍守護無人穢觸。池側有
窣堵波。佛修菩薩行時。爲六牙白象施獵
師牙處。又爲鳥時。與獼猴白象約尼拘律
樹定長幼巡行化人處。又作鹿王。又度憍
陳如等五人處。從此順殑伽河流。東行三
百餘里至戰主國。從此東北渡殑伽河。行
百四五十里。至吠舍釐國。舊曰毘
離*訛
國周五
千餘里。土壤良沃多菴沒羅菓茂遮菓。都城
荒毀。故基周六七十里。居人甚少。宮城西北
五六里有一伽藍。旁有窣堵波。是佛昔説
毘摩羅詰經處。次東北三四里有窣堵波。是
毘摩羅詰故宅。其宅尚多靈異。去此不遠
有一室。積石所作。是無垢稱現疾説法處。
其側亦有寶積故宅。菴摩羅女故宅。次北三
四里有窣堵波。是佛將往拘尸那國般涅
槃。天人隨從佇立處。次西復有佛最後觀
吠舍釐處。次南又有菴摩羅女持園施佛
處。又有佛許魔王涅槃處。從吠舍釐南境
去殑伽河百餘里到吠多補羅城。得菩薩
藏經。又南渡殑伽河至摩掲陀國舊曰摩
伽陀*訛
周五千餘里。俗土崇學重賢。伽藍五十餘
所。僧萬餘人。多大乘學。河南有故城。周七
十餘里。雖復荒頽猶有雉堞。昔人壽無量
歳時。號拘蘇摩補羅城唐言香
花宮城
王宮多花。故
致此號。復至人壽數千歳時。更名波吒釐
子城。舊曰
邑*訛
復約波吒釐樹爲名。至
佛涅槃後第一百年有阿輸迦王唐言無憂
王舊曰阿
育王。
訛也
即頻毘娑羅王唐言影
之曾孫也。自
王舍城遷都來此。年代&T033064;遠今唯故基。伽
藍數百存者二三。故宮北臨殑伽河爲小
城。城有千餘家。宮北有石柱。高數十尺。無
憂王作地獄處。法師在小城停七日巡禮
聖迹。地獄南有窣堵波。即八萬四千之一也。
王以人功建立。中有如來舍利一斗。毎
放神光。次有精舍。舍中有如來所履石。
石上有佛雙跡。長一尺八寸。廣六寸。兩足
下有千輻輪相。十指端有萬字花文及瓶
魚等。皎然明著。是如來將入涅槃。發吠舍
釐至此。於河南岸大方石上立。顧謂阿難。
此是吾最後。望金剛座及王舍城所留之跡
也。精舍北有石柱高三十餘尺。書記無憂
王三以贍部洲施佛法僧。三以珍寶贖
嗣也。故城東南有屈吒阿濫摩唐言
鷄園
伽藍故基。無憂王所造。是召千僧四事供
養處。是等聖跡凡停七日禮拜方遍。又西南
行六七由旬至低羅磔迦寺。寺有三藏數
十人。聞法師至皆出迎引。從此又南行百
餘里到菩提樹。樹垣壘甎高峻極固。東西長
南北稍狹。正門東對尼連禪河。南門接大花
池。西帶嶮固。北門通大伽藍。其内聖跡連
接。或精舍。或窣堵波。並諸王大臣豪富長者。
慕聖營造用爲旌記。正中有金剛座。賢劫初
成。與大地倶起。據三千大千之中。下極
金輪上齊地際。金剛所成。周百餘歩。言金
剛者取其堅固難壞能沮萬物。若不依本
際則地不能停。若不以金剛爲座。則無
地堪發金剛定。今欲降魔成道必居於此。
若於餘地地便傾昃。故賢劫千佛皆就此
焉。又成道之處。亦曰道場。世界傾搖獨此不
動。一二百年來衆生薄福。往菩提樹不見
金剛座。佛涅槃後。諸國王以兩躯觀自在菩
薩像。南北標界。東向而坐。相傳此菩薩身沒
現佛法當盡。今南邊菩薩已沒至胸。其
菩提樹即畢鉢羅樹也。佛在時高數百尺。比
頻爲惡王誅伐今可五丈餘。佛坐其下成
無上等覺。因謂菩提樹。樹莖黄白枝葉青潤。
秋冬不凋。唯至如來涅槃日。其葉頓落。經
宿還生如本。毎至是日諸國王與臣僚共
集樹下。以乳灌洗然燈散花。收葉而去。法
師至禮菩提樹及慈氏菩薩所作成道時像。
至誠瞻仰訖五體投地。悲哀懊惱自傷歎言。
佛成道時不知漂淪何趣。今於像季方乃
至斯。緬惟業障一何深重。悲涙盈目。時逢
衆僧解夏遠近輻湊數千人。觀者無不
噎。其處一踰繕那聖跡充滿。停八九日禮拜
方遍。至第十日那爛陀寺衆差四大徳來
迎。即與同去。行可七踰繕那至寺莊。莊是
尊者目連本生之村。至莊食須臾。更有二百
餘僧。與千餘檀越將幢蓋花香復來迎引。
讃歎圍繞入那爛陀。既至合衆都集。法師
共相見訖。於上座頭別安床命法師坐。
徒衆亦坐。坐訖遣維那撃犍稚唱。法師住
寺。寺中一切僧所畜用法物道具。咸皆共
同。仍差二十人非老非少閑解經律威儀
齊整者。將法師參正法藏。即戒賢法師也。
衆共尊重不斥其名號爲正法藏。於是隨
衆入謁。既見方事師資務盡其敬。依彼儀
式膝行肘歩。嗚足頂禮問訊讃歎訖。法藏令
廣敷床座命法師及諸僧坐。坐訖問法師
從何處來。報曰。從支那國來欲依師學
瑜伽論。聞已啼泣。喚弟子佛陀跋陀羅唐言
覺賢
即法藏之姪也。年七十餘博通經論善於
言談。法藏語曰。汝可爲衆説我三年前病
惱因縁。覺賢聞已啼泣捫涙而説昔縁云。
和上昔患風病。毎發手足拘急如火燒刀
刺之痛。乍發乍息。凡二十餘載。去三年前。苦
痛尤甚。厭惡此身欲不食取盡。於夜中
夢三天人。一黄金色。二琉璃色。三白銀色。
形貌端正儀服輕明。來問和上曰。汝欲棄
此身耶。經云。説身有苦不説厭離於身。
汝於過去曾作國王。多愡衆生故招此
報。今宜觀省宿愆至誠懺悔。於苦安忍勤
宣經論。自當銷滅。直爾厭身。苦終不盡。和
上聞已至誠禮拜。其金色人指碧色者。語和
上曰。汝識不。此是觀自在菩薩。又指銀色
曰。此是慈氏菩薩。和上即禮拜慈氏問曰。
戒賢常願生於尊處。不知得不。報曰。汝
廣傳正法後當得生。金色者自言。我是曼
殊室利菩薩。我等見汝空欲捨身不爲利
益。故來勸汝當依我語顯揚正法瑜伽論
等。遍及未聞。汝身即漸安隱勿憂不差。有
支那國僧。樂通大法欲就汝學。汝可待
教之。法藏聞已。禮拜報曰。敬依尊教。言已
不見。自爾已來和上所苦瘳除。僧衆聞者
莫不稱歎希有。法師得親承斯記悲喜不
能自勝。更禮謝曰。若如所説。玄奘當盡力
聽習。願尊慈悲攝受誨教。法藏又問。法師
汝在路幾年。答三年。既與昔夢符同。種種
誨喩令法師歡喜。以申師弟之情。言訖辭
出。向幼日王院安置於覺賢房第四重閣。
七日供養已更安置上房。在護法菩薩房
北加諸供給。日得贍歩羅菓一百二十
枚。檳榔子二十顆。豆蔲二十顆。龍腦香一兩。
供大人米一升其米大於烏豆。作飯香鮮。
餘米不及。唯摩掲陀國有此粳米。餘處更
無。獨供國王及多聞大徳故號爲供大人
米月給油三酥乳等。隨日取足。淨人一
人婆羅門一人免諸僧事行乘象輿。那爛陀
寺主客萬僧預此供給。添法師合有
人。其遊踐殊方見禮如此。那爛陀寺者此
云施無厭寺。耆舊相傳。此伽藍南菴沒羅園
中有池。池有龍名那爛陀。傍建伽藍。故
以爲號。又云。是如來昔行菩薩道時。爲大
國王建都此地。憐愍孤窮常行惠捨物。
念其恩故號其處爲施無厭也。地本菴
沒羅長者園。五百商人以十億金錢買
施佛。佛於此處三月説法。商人多有證果。
佛涅槃後此國先王鑠伽羅阿迭多唐言
戀佛故造此伽藍。王崩後其子佛陀毱多王
唐言
纂承鴻業。次南又造伽藍。至子怛他
掲多王唐言
如來
次東又造伽藍。至子婆羅阿
迭多唐言
幼日
次東北又建伽藍。後見聖僧從
此支那國往赴其供。心生歡喜捨位出家。
其子伐闍羅唐言
金剛
嗣位。次北又建伽藍。其後
中印度王。於側又造伽藍。如是六帝相承各
加營造。又以甎*壘其外合爲一寺。都建
一門。庭序別開。中分八院。寶臺星列瓊樓岳
峙。觀竦烟中。殿飛霞上。生風雲於戸牖。交
日月於軒簷。加以淥水逶迤青蓮菡萏。羯尼
花樹暉煥其間。菴沒羅林森疎其外。諸院
僧室皆四重。重閣虯棟虹梁繍櫨。朱柱彫楹
鏤檻玉礎文&MT02320;。甍接瑤暉榱連繩彩。印度伽
藍數乃千萬。壯麗崇高此爲其極。僧徒主
客常有萬人。並學大乘兼十八部。爰至俗
典吠陀等書因明聲明醫方術數。亦倶研習。
凡解經論二十部者。一千餘人。三十部者。五
百餘人。五十部者。并法師十人。唯戒賢法
師一切窮覽。徳秀年耆爲衆宗匠。寺内講座
日百餘所。學徒修習無棄寸陰。徳衆所居
自然嚴肅。建立已來七百餘載。未有一人
犯譏過者。國王欽重捨百餘邑充其供養。
邑二百戸日進粳米*酥乳數百石。由是學
人端拱無求而四事自足。藝業成就斯其力
焉。法師於那爛陀寺安置。已向王舍城
觀禮聖迹。王舍舊城彼云矩奢掲羅補羅
城。唐言上
茅宮城
城處摩掲陀國之中。古昔君王
多住其内。其地又生好香茅故取爲稱。四
面皆山峻峭如削。西通小徑北有大門。東
西長南北狹。周一百五十餘里。其内更有小
城基周三十餘里。羯尼迦樹處處成林。發
蕚開榮四時無間。葉如金色。宮城北
外有窣堵波。是提婆達多與未生怨王放
護財醉象欲害佛處。此東北有窣堵波。是
舍利子聞阿濕婆恃苾芻説法證果處。次北
不遠有大深坑。是室利毱多唐言
勝密
受外道邪
言。以火坑毒飯欲害佛處。次火坑東北山
城之曲有窣堵波。是時縛迦大醫舊曰耆
婆訛
此爲佛造説法堂處。其側現有時縛迦故
宅。宮城東北行十四五里。至姞栗陀羅矩吒
山。唐言鷲峰。亦云鷲臺。
舊曰耆闍崛山訛也
其山連崗北嶺隆崛
特高。形如鷲鳥。又状高臺。故取爲稱。泉石
清奇林樹森欝。如來在世多居此山説法華
大般若等無量衆經。山城北門行一里餘至
迦蘭陀竹圍。今現有甎室。如來在昔多居
其中制諸戒律。園主名迦蘭陀。先以此園
施諸外道。後見佛又聞深法。恨不以園得
施如來。時地神知其意。爲現災怪怖諸外
道。逐之令出。告曰。長者欲以園施佛。汝
宜速去。外道含怒而出。長者歡喜建立精
舍訖。躬往請佛。佛爲受之。竹園東有窣堵
波。阿闍多設咄路王唐言未生怨。舊
曰阿闍世訛也
之所建。如
來涅槃後諸王共分舍利。未生怨王得已將
歸立塔供養。無憂王發心欲遍造諸塔。開
取舍利尚留少許。今毎放光明。竹園西南
行五六里山側有別竹林。中有大石室。是
尊者摩訶迦葉波。於此與九百九十九大阿
羅漢。如來涅槃後結集三藏處。當結集時
無量聖衆雲集。迦葉告曰。衆中自知具三明
六通總持如來一切法藏無錯謬者住。餘
各隨所安。時簡得九百九十九人。阿難在
於學地。迦葉語阿難。汝漏未盡勿汚清
衆。阿難慚愧而出。一夜勤修斷三界結成
阿羅漢。還來叩門。迦葉問曰。汝結盡耶。答
曰然。復曰。若結盡者不勞開門隨意所入。
阿難乃從戸隙而入禮拜僧足。迦葉執其
手曰。我欲汝除斷諸漏證聖果故驅逐
汝出。汝當知之。勿以爲恨。阿難曰。若懷
恨者豈名結盡。於是禮謝而坐。即初安居
十五日時也。迦葉語阿難曰。如來常於衆
中稱汝多聞總持諸法。汝可昇座爲衆誦
呾纜藏。即一切經也。阿難承命而起向
佛般涅槃山。方作禮訖昇坐誦經。諸衆隨口
而録。録訖。又命優波離誦毘柰耶藏。即一
切戒律也。誦訖。迦葉波自誦阿毘達磨藏。即
一切論議。經兩三月安居中集三藏訖。
書之貝葉方遍流通。諸聖相謂曰。我等集
此名報佛恩。今日得聞斯其力也。以大迦
葉僧中上座。因名上座部。又此西二十里有
窣堵波。無憂王所建。即大衆部共集之處。諸
學無學數千人。大迦葉結集時不預者。共集
此中。更相謂曰。如來在日同一師學。世尊
滅度驅簡我等。我等豈不能結集法藏報
佛恩耶。復集素怛纜藏。毘柰耶藏。阿毘達
磨藏。雜集藏。禁呪藏。別爲五藏。此中凡聖
同會。因謂之大衆部。次東北三四里至曷羅
闍姞利呬多城唐言
王舍
外郭已壞内城猶峻。
周二十餘里面有一門。初頻毘娑羅王居上
茅宮時。百姓殷稠居家鱗接。數遭火災乃
立嚴制。有不謹愼先失火者。徙之寒林。寒
林即彼國棄屍惡處也。頃之王宮忽復失火。
王曰。我爲人主自犯不行無以懲下。命太
子留撫王徙居寒林。時吠舍釐王聞頻
娑羅野居於外。欲簡兵襲之。候望者知而
奏王乃築邑。以王先舍於此故名王舍
城即新城也。後闍王嗣位因都之。至無憂
王遷都波吒釐。以城施婆羅門。今城中無
雜人。唯婆羅門千餘家耳。宮城内西南隅有
窣堵波。是殊底色迦長者故宅唐言星暦。
舊云樹提伽
*訛傍又有度羅怙羅處即佛
子也
那爛陀寺西北
有大精舍。高三百餘尺。婆羅阿迭多王之
所建也。莊嚴甚麗。其中佛像同菩提樹像。
精舍東北有窣堵波。如來昔於此七日説法
處。西北又有過去四佛坐處。其南鋀石精
舍。戒日王之所建。功雖未畢。詳其圖量
限高十餘丈。城次東二百餘歩有銅立佛
像。高八十餘尺。重閣六層方得覆及。昔滿冑
王之所作也。又東行數里有窣堵波。佛初成
道向王舍城。至此頻毘娑羅王與國人百
千萬衆迎見佛處。又東行三十餘里至因陀
羅勢羅窶訶山。東峰伽藍前有窣堵波。謂僧
斯贈
唐言
也昔此伽藍依小乘漸教食三淨
肉。於一時中賈贖不得。其檢校人傍
措。乃見群雁翔飛。仰而戲言曰。今日僧
供有闕。摩訶薩埵宜知是時。言訖。其引前
者應聲而迴。鎩翮高雲投身自墜。苾芻見
已慚懼。遍告衆僧。聞者驚嗟無不對之歎
泣。各相謂曰。此菩薩也。我曹何人敢欲噉
食。又如來設教漸次而防。我等執彼初誘之
言。便爲究竟之説。守愚無改致此損傷。自
今已後宜依大乘不得更食三淨。仍建靈
塔以死雁埋中。題表其心使永傳芳烈。
故有茲塔也。如是等聖迹。法師皆周遍
*觀禮訖。還歸那爛陀寺。方請戒賢法師講
瑜伽論。同聽者數千人。開題訖。少時有一婆
羅門。於衆外悲㘁而復言笑。遣人問其所
以。答言。我是東印度人。曾於布磔迦山*觀
自在菩薩像所。發願爲王。菩薩爲我現身
訶責我言。汝勿作此願。後某年月日那爛
陀寺戒賢法師爲脂那國僧講瑜伽論。汝當
往聽。因此聞法後得見佛。何用王爲。今
見脂那僧來師復爲講。與昔言同所以悲
喜。戒賢法師因令住聽。經十五月講徹。遣
人將婆羅門送與戒日王。王封以三邑。法
師在寺聽瑜伽三遍。順正理一遍。顯揚對
法各一遍。因明聲明集量等論各二遍。中百
二論各三遍。其倶舍婆沙六足阿毘曇等。
曾於迦濕彌羅諸國聽訖。至此尋讀決疑
而已。兼學婆羅門書印度梵書。名爲記論。
其源無始莫知作者。毎於劫初梵王先説
授天人。以是梵王所説故曰梵書。其言
極廣。有百萬頌。即舊譯云毘伽羅論者是
也。然其音不正。若正應云毘耶羯剌諵
音女
咸反
此翻名爲聲明記論。以其廣記諸法能
詮故名聲明記論。昔成劫之初梵王先説。
具百萬頌。後至住劫之初。帝釋又略爲十
萬頌。其後北印度健馱羅國婆羅門覩羅邑
波膩尼仙。又略爲八千頌。即今印度現行者
是。近又南印度婆羅門爲南印度王復略爲
二千五百頌。邊鄙諸國多盛流行。印度博學
之人所不遵習。此並西域音字之本。其支
分相助者。復有記論。略經有一千頌。又有
字體三百頌。又有字縁兩種。一名
迦三千頌。二名温那地二千五百頌。此
辯字縁字體。又有八界論八百頌。此中略
合字之縁體。此諸記論辯能詮所詮有其
兩例。一名底丁履
彦多聲有十八囀。二名
蘇漫多聲有二十四囀。其底彦多聲於文章
壯麗處用。於諸汎文亦少用。其二十四囀
者於一切諸文同用。其底彦多聲十八囀者
有兩。一般羅颯迷。二阿答末泥。各有九囀。
故合有十八。初九囀者。如汎論一事。即一
事有三。説他有三。自説有三。一一三中説
一説二説多故有三也。兩句皆然。但其聲
別故分二九耳。依般羅颯迷聲。説有無等
諸法。且如説有。有即三名。一名婆&MT00704;之靴
丁履反
下同
二名婆&MT00704;
三名婆飯底。
説他三者。一名婆&MT00704;斯。二名婆&MT00704;*矺。三名
&MT00704;他。自説三者。一婆&MT00704;彌。二婆&MT00704;
三婆&MT00704;此第三依四吠陀論中
多言婆&MT00704;末斯
依阿答末泥
九囀者。於前九囀下各置毘耶底言餘同
上。安此者令文巧妙無別義。亦表極美
義也。蘇漫多聲二十四囀者。謂總有八囀。
於八囀中一一各三。謂説一説二説多故。
開爲二十四。於二十四中一一皆三。謂男
聲女聲非男非女聲。言八囀者。一詮諸法
體。二詮所作業。三詮作具及能作者。四詮
所爲事。五詮所因事。六詮所屬事。七詮所
依事。八詮呼召事。且以男聲寄丈夫上作
八囀者。丈夫印度語。名布路沙。體三囀者。
一布路殺二布路筲。三布路沙。*
所作業
三者。一布路芟。二布路筲。三布路霜。作具作
者三者。一布路鎩拏。二布路&T047891;音鞞
僣反
三布路
鎩鞞。或言布鎩呬。所爲事三者。一布路厦
沙詐反
二布路沙&T047891;鞞僣
三布路鎩韵鞞約
所因三者。一布路沙哆他我
二布路鎩&T047891;
三布路鎩韵鞞約
所屬三者。一布路鎩&MT04937;
二布路鎩&T047891;三布路鎩諵安咸
所依三者。一
布路&T038500;所齊
二布路殺諭。三布路鎩縐所芻
呼召三者。一系布路殺。二系布路稍。三系布
路沙。略擧一二如此。餘例可知。難爲具
述。法師皆洞達其詞。與彼人言清典逾妙。
如是鑚研諸部及學梵書。凡經五歳。從此
復往伊爛拏鉢伐多國。在路至迦布徳伽
藍。伽藍南二三里有孤山。巖巘崇崒灌木蕭
森。泉沼澄鮮花卉芬馥。既爲勝地靈廟寔
繁。感變之奇神異多種。最中精舍有刻檀
*觀自在菩薩像。威神特尊。常有數十人。或
七日二七日。絶粒斷漿請祈諸願。心殷至
者。即見菩薩具相莊嚴威光朗曜從檀像中
出。慰喩其人與其所願。如是感見數數有
人。以故歸者逾衆。其供養人恐諸來者坌
汚尊儀。去像四面各七歩許。竪木构欄。
人來禮拜。皆於欄外。不得近像。所奉香花
亦並遙散。其得花住菩薩手及掛臂者。以
爲吉祥。以爲得願。法師欲往求請。乃買種
種花穿之爲鬘。將到像所。至誠禮讃訖
向菩薩。跪發三願。一者於此學已。還歸
本國得平安無難者。願花住尊手。二者所
修福慧願生覩史多宮事慈氏菩薩。若如
意者願花貫挂尊兩臂。三者聖教稱衆生
界中有一分無佛性者。玄奘今自疑不知
有不。若有佛性修行可成佛者。願花貫
*挂尊頸項。語訖以花遙散。咸得如言。既
滿所求歡喜無量。其傍同禮及守精舍人。
見已彈指嗚足言未曾有也。當來若成道者。
願憶今日因縁先相度耳。自此漸去至伊





爛拏國。伽藍十所。僧徒四千餘人。多學小乘
説一切有部義。近有隣王廢其國君以都
城施僧。於中並建二寺。各有千僧。有二
大徳。一名怛他掲多毱多唐云如
來密
二名羼
底僧訶。*唐云師
倶善薩婆多部。又停一年。
就讀毘婆沙順正理等。大城南有窣堵波。佛
昔於此三月爲天人説法。其傍又有過去四
佛遺迹。國西界殑伽河。南至小孤山。佛昔於
此三月安居降薄句羅藥叉。山東南巖下大
石上有佛坐跡。入石寸餘。長五尺二寸。廣
四尺一寸。又有佛置桾稚迦。澡罐也。舊
曰軍持訛
跡。深寸餘。作八出花文。國南界荒林多
有大象。壯而高大焉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三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
第四
 *沙門*慧立本 釋彦悰箋 
  起瞻波國終迦摩縷波國王請
自此順殑伽河南岸。東行三百餘里。至瞻
波國。中印
度境
伽藍十所。僧徒二百餘人。習小
乘教。城壘甎高數丈。基隍深闊極爲崇固。
昔者劫初人皆穴處。後有天女下降人中。
遊殑伽河浴。水靈觸身生四子。分王贍部
洲。別疆界築閭邑。此則一子之都。國南界
數十由旬有大山林。幽茂連綿二百餘里。其
間多有野象。數百爲群。故伊爛拏瞻波二
國。象軍最多。毎於此林令象師調捕充國
乘用。又豐豺兕黒豹人無敢行。相傳云。
先佛未出之時有一放牛人。牧數百頭牛。
驅至林中。有一牛離群獨去常失不知所
在。至日暮欲歸。還到群内。而光色姝悦鳴
吼異常。諸牛咸畏無敢處其前者。如是多
日牧牛人怪其所以。私候目之。須臾還去。
遂逐觀之。見牛入一石孔。人亦隨入
四五里豁然大明。林野光華多異花果。爛然
溢目。並非俗内所見。牛於一處食草。草
色香潤亦人間所無。其人見諸果樹黄赤
如金香而且大。乃摘取一顆。心雖貪愛仍
懼不敢食。少時牛出人亦隨歸。至石孔未
出之間。有一惡鬼奪其菓留。牧牛人以此
問一大醫并説菓状。醫言。不可即食。宜
方便將一出來。後日復隨牛入。還摘一顆
懷欲將歸。鬼復遮奪。其人以菓内於口中。
鬼復撮其喉。人即咽之菓既入腹。身遂洪
大。頭雖得出身猶在孔竟不得歸。後家人
尋訪見其形變無不驚懼。然尚能語説其
所由。家人歸還多命手力欲共出之。竟無
移動。國王聞之自觀慮爲後患。遣人掘挽
亦不能動。年月既久漸變爲石。猶有人状。
後更有王知其爲仙菓所變。謂侍臣曰。彼
既因藥身變。即身是藥。觀雖是石其體終
是神靈。宜遣人將鎚鑚斲取少許將來。
臣奉王命。與工匠往盡力鐫鑿。凡經一旬
不得一斤。今猶現在。自此東行四百餘里
至羯末嗢祇羅國。中印
度境
尋禮聖跡伽藍六
七所。僧徒三百餘人。自此東度殑伽河。行
六百餘里至奔那伐彈那國。南印
度境
尋禮聖跡。
伽藍二十餘所。僧三千餘人。大小乘兼學。城
西二十餘里有跋婆伽藍。臺閣壯峻。僧
徒七百人。其側有窣堵波。無憂王所建。昔
如來在此三月説法處。數放光明。又有四
佛經行之跡。傍有精舍。中有觀自在菩薩
像。至誠祈請無願不遂。自此東南行九百
里。至羯羅拏蘇伐剌那國。東印
度境
伽藍十
餘所。僧徒三百餘人。學小乘正量部法。別
有三伽藍不食乳酪。此承提婆達多遺教
也。大城側有絡多末知僧伽藍。唐言
赤泥
往昔此國未有佛法時。南印度沙門客遊
此國。降挫鍱腹外道邪論已。國王爲立。其
側又有窣堵波。無憂王所建。是佛昔於此
七日説法處。從此東南出至三摩怛吒國。
東印
度境
濱近大海氣序和暢。伽藍三十餘所。
僧徒二千餘人。習上座部義。天祠外道其
徒亦衆。去城不遠有窣堵波。無憂王所建。
昔佛爲諸人天於此七日説法處。去此不
遠又有伽藍。中有青玉佛像。高八尺。相好
端嚴。常有自然妙香芬馨滿院。五色光
往往燭天。凡預見聞無不深發道意。從
此東北海濱山谷間有室利差怛羅國。次東
南海隅有迦摩浪迦國。次東有墮羅鉢底
國。次東有伊賞那補羅國。次東有摩訶瞻波
國。此云
次西有閻摩那洲國。凡此六國山
海深遠。雖不入其境而風俗可知。自此
三摩怛吒國。西行九百餘里至耽摩栗底國。
東印
度境
居近海隅。伽藍十餘所。僧徒千餘人。
城側有窣堵波。高二百餘尺。無憂王所建。
傍有過去四佛經行遺跡。是時聞海中有僧
伽羅國。此云執
師子
有明上座部三藏及解瑜
伽論者。渉海路七百由旬。方可達彼。未
去間逢南印度僧。相勸云。往師子國者不
須水路。海中多有惡風藥叉濤波之難。可
從南印度東南角水路三日行即到。雖復
跋履山川然用爲安穩。并得觀烏荼等
諸國聖跡。法師即西南向烏茶國。東印
度境
伽藍
百餘所。僧徒萬餘人。學大乘法。亦有天祠
外道。邪正雜居。窣堵波十餘所。皆無憂王所
建。靈相間起。國東南境臨大海有折利怛
羅城。唐言
發行
即入海商人及遠方客旅。往來
停止之路。南去僧伽羅國二萬餘里。毎夜
靜無雲之時。遙望見彼佛牙窣堵波上寶
珠光明冏然状似空中星燭。自此西南大
林中。行千二百餘里至恭御陀國。東印
此西南行大荒林千四五百里至羯&T059531;
伽國南印
度境
伽藍十餘所。僧五百餘人。學上
座部法。往昔人極殷稠。爲擾觸一五通仙
人。仙人瞋忿以惡呪殘害國人。少長倶死。
後餘處稍漸遷居。猶未充實。自此西北*行
千八百餘里至南憍薩羅國。中印
度境
王刹帝利
也。崇敬佛法愛尚學藝。伽藍百所。僧徒萬
人。天祠外道頗亦殷雜。城南不遠有故伽
藍。傍有窣堵波。無憂王所立。昔者如來於
此處現大神變降挫外道。後龍猛菩薩止
此伽藍時。此國王號娑多婆訶。唐言
引正
珍敬
供衞甚厚。時提婆菩薩自執師子國
來求論難。造門請通。門司爲白。龍猛素知
其名。遂滿鉢盛水令弟子持出示之。提婆
見水默而投針。弟子將還。龍猛見已深加喜
歎曰。水之澄滿以方我徳。彼來投針遂窮
其底。若斯人者可與論玄議道囑以傳燈。
即令引入坐訖。發言往復彼此倶歡。猶魚水
相得。龍猛曰。吾衰邁矣。朗輝慧日其在子
乎。提婆避席禮龍猛足曰。某雖不敏敢承
慈誨。其國有婆羅門善解因明。法師就停月
餘日讀集量論。從此南大林中東南行九百
餘里至案達羅國。南印
度境
城側有大伽藍。彫構
宏壯尊容麗肅。前有石窣堵波。高數百尺。阿
折羅唐言
所行
阿羅漢所造。羅漢伽藍西南二十
餘里有孤山。上有石窣堵波。是陳那唐言
菩薩於此作因明論處。從此南行千餘里
至馱那羯磔加國。南印
度境
城東據山有弗
婆勢羅唐言
東山
僧伽藍。城西據山有阿伐羅勢
唐言
西山
僧伽藍。此國先王爲佛造立。窮大
厦之規式盡林泉之秀麗。天神保護賢聖
遊居。佛涅槃千年之内。毎有千凡夫僧同來
安居。竟安居已皆證羅漢陵虚而去。千年
之後凡聖同居。自百餘年來。山神易質擾
惱行人。皆生怖懼無復敢往。由是今悉空
荒寂無僧侶。城南不遠有一大石山。是婆
毘吠迦唐言
清辯
論師住阿素洛宮待慈氏菩薩
成佛擬決疑處。法師在其國逢二僧。一名
蘇部底。二名蘇利耶。善解大衆部三藏。法
師因就停數月。學大衆部根本阿毘達
等論。彼亦依法師學大乘諸論。遂結志同
行巡禮聖迹。自此西行千餘里至珠利耶
國。南印
度境
城東南有窣堵波。無憂王所建。是佛
昔於此地現大神通摧伏外道説法度人
天處。城西有故伽藍。是提婆菩薩與此寺
嗢怛唐言
阿羅漢論議。至第七轉已去
羅漢無言。乃竊運神通往都史多宮問
慈氏菩薩。菩薩爲釋因告言。彼提婆者植功
曩久。當於賢劫成等正覺。汝勿輕也。既還
復解前難。提婆曰。此慈氏菩薩義。非仁者
自智所得也。羅漢慚服避席禮謝之處。從
此南經大林*行千五六百里。至達羅毘*荼
國。南印
度境
國大都城號建志補羅。建志城即達
磨波羅唐言
護法
菩薩本生之處。菩薩此國大臣
之子。少而爽慧。弱冠之後王愛其才欲妻
以公主。菩薩久修離欲無心愛染。將成
之夕特起憂煩。乃於佛像前請祈加護。願
脱茲難。而至誠所感有大神王携負而出。
送離此城數百里置一山寺佛堂中。僧徒來
見謂之爲盜。菩薩自陳由委。聞者驚嗟無
不重其高志。因即出家。爾後專精正法。遂
能究通諸部閑於著述。乃造聲明雜論二
萬五千頌。又釋廣百論唯識論及因明數十
部。並盛宣行。其茂徳高才別自有傳。建志
城即印度南海之口。向僧伽羅國水路三日
行到。未去之間而彼王死。國内飢亂。有大徳
名菩提迷祇抑鷄
濕伐羅此云
在覺雲
阿跋耶鄧
&T005278;此云無
畏牙
如是等三百餘僧。來投印
度到建志城。法師與相見訖。問彼僧曰。承
彼國大徳等解上坐部三藏及瑜伽論。今欲
往彼參學。師等何因而來。報曰我國王死人
庶飢荒無可依仗。聞贍部洲豐樂安隱。是
佛生處多諸聖跡。是故來耳。又知法之輩無
越我曹。長老有疑隨意相問。法師引瑜伽
要文大節徴之。亦不能出戒賢之解。自此
國界三千餘里。聞有秣羅矩吒國。南印
度境
居海側極豐異寶。其城東有窣堵波。無憂
王所建。昔如來於此説法現大神變度無
量衆處。國南濱海有秣剌耶山。崖谷崇深。
中有白檀香樹栴檀儞婆樹。樹類白楊。其
質涼冷。蛇多附之。至冬方蟄用以別檀也。
又有羯布羅香樹。松身異葉花果亦殊。濕
時無香。採乾之後折之中有香。状類雲母。
色如氷雪。此所謂龍腦香也。又聞東北海畔
有城。自城東南三千餘里至僧伽羅國
執師子非
印度境也
國周七千餘里。都城周四十餘里。
人戸殷稠穀稼滋實。黒小急暴此其俗也。國
本寶渚多有珍奇。其後南印度有女娉隣
國。路逢師子王。侍送之人怖畏逃散。唯女
獨在車中。師子來見負女而去。遠入深山。
採菓逐禽以用資給。歳月既淹生育男女。
形雖類人而性暴惡。男漸長大白其母曰。
我爲何類父獸母人。母乃爲陳昔事。子曰。
人畜既殊何不捨去而相守耶。母曰。非不
有心但無由免脱。子後逐父登履山谷
察其經渉。他日伺父去遠。即擔携母妹下
投人里。至母本國訪問舅氏。宗嗣已絶寄
止村閭。其師子王還不見妻子。憤恚出山
哮吼人里。男女往來多被其害。百姓以事
啓王。王率四兵簡募猛士。將欲圍射。師
子見已發聲瞋吼。人馬傾墜無敢赴者。如
是多日竟無其功。王復標賞告令。有能殺
師子者。當賜億金。子白母曰。飢寒難處
欲赴王募如何。母曰。不可。彼雖是獸仍
爲爾父。若其殺者豈復名人。子曰。若不如
是彼終不去。或當尋逐我等來入村閭。一
旦王知我等還死。亦不相留。何者。師子爲
暴縁孃及我。豈有爲一而惱多人。二三思
之不如應募。於是遂行。師子見已馴伏歡
喜都無害心。子遂以利刀開喉破腹。雖
加此苦而慈愛情深。含忍不動因即命絶。
王聞歡喜怪而問之。何因爾也竟不實言。種
種窮迫方乃具述。王曰。嗟乎非畜種者誰
辦此心。雖然我先許賞終不違言。但汝殺
父。勃逆之人不得更居我國。勅有司多
與金寶逐之荒外。即裝兩船多置黄金
及。資糧等。送著海中任隨流逝。男船泛海
至此寶渚。見豐奇翫即便止住。後商人將
家屬採寶。復至其間。乃殺商人留其婦
女。如是産育子孫經無量代。人衆漸多。乃
立君臣。以其遠祖執殺師子。因爲國稱。女
船泛海至波剌斯西爲鬼魅所得。生育
群女。今西大女國是也。又言。僧伽羅是商
人子名。以其多智免羅刹鬼害。後得爲王
至此寶渚殺除羅刹。建立國都。因之爲
名。語在西域記。其國先無佛法。如來涅槃
後一百年中。無憂王弟摩醯因陀羅。厭捨欲
愛獲四沙門果。乘空往來遊化此國。顯讃
佛教發示神通。國人信慕建立伽藍。見百
餘所。僧徒萬人。遵行大乘及上座部教。緇徒
肅穆戒節貞明。相勗無怠。王宮側有佛牙
精舍。高數百尺。以衆寶莊嚴。上建表柱。以
鉢曇摩羅伽大寶置之刹端。光曜映空。靜夜
無雲。雖萬里同覩。其側又有精舍亦以雜
波莊嚴。中有金像。此國先王所造。髻有
寶珠無知其價。後有人欲盜此珠。守衞堅
牢無由得入。乃潜穴地中入室欲取。而
像形漸高賊不能及。却而言曰。如來昔修
菩薩道爲諸衆生。不惜躯命無悋國城。
於今日反慳固也。以此思之。恐往言無
實。像乃傴身授珠。其人得已將出貨賣。人
有識者擒之送王。王問所得。賊曰。佛自
與我。乃具説所由。王自觀之像首尚低。王
覩靈聖更發深心。以諸珍寶於賊處贖
珠。還施像髻。今猶現在。國東南隅有&T060360;
迦山多神鬼依住。如來昔於此山説&T060360;
舊曰楞
國南浮海數千里至那羅稽羅洲。
洲人短小長餘三尺。人身鳥喙。無稼穡食
椰子。其國海浪遼長身不能至。訪諸人口
梗概如是。自達羅毘茶與師子國僧七十
餘人。西北歸觀禮聖迹。行二千餘里至建
那補羅國南印
度境
伽藍百餘所。僧徒萬餘人。大
小乘兼習。天祠外道亦甚衆多。王宮城側
有大伽藍。僧徒三百餘人。並博贍之士。
其精舍中有一切義成太子舊曰悉達
太子訛也
寶冠。高
減二尺。盛以寶函。毎到齋日出置高臺。
其至誠觀禮者多感異光。城側伽藍有精舍。
中有刻檀慈氏菩薩像。高十餘尺。亦數有光
瑞。是聞二百億羅漢所造也。城北有多羅樹
林周三十餘里。葉長色潤。諸國抄寫最以
爲貴。從此西北經大林暴獸之野。行二千
四五百里至摩訶剌侘國。南印
度境
其俗輕死重
節。王刹帝種也。好武尚戎。故其國土
完整法令嚴明。毎使將與敵戰。雖喪
軍失利不加刑罰。但賜女服使其羞慚。彼
人愧慚多至自死。常養勇士數千人暴象數
百。臨將對陣。又多飮酒量其欲醉。然後
麾旗。以此奮衝未有不潰。恃茲慢驁莫
顧隣敵。戒日王自謂智略宏遠軍師強盛。
毎親征罰亦不能摧制。伽藍百餘所。僧徒
五千餘人。大小乘兼習。亦有天祠塗灰之道。
大城内外有五窣堵波。皆數百尺。是過去四
佛所遊之迹。無憂王建也。自此西北行千餘
里。渡耐秣陀河至跋祿羯呫婆國。南印
度境
從此
西北二千餘里至摩臘婆國南羅羅
南印度境
風俗調
柔崇愛藝業。五印度中唯西南摩臘婆東北
摩掲陀二國。稱爲好學尚賢善言談有風
韻。此國伽藍百餘所。僧徒萬餘人。習小乘
正量部教。亦有塗灰異道事天之衆。相傳
云。自六十年前有王名戒日。高才博學仁
慈惠和。愛育黎元崇敬三寶。始自爲王至
于崩逝。口絶麁言顏無慍色。不傷臣
之意。無損蚊蟻之形。毎象馬飮水漉而
後飮。恐害水居之命也。爰至國人亦令斷
殺。由是野獸依人豺狼息毒。境内夷靜祥
瑞日興。營構精廬窮極輪奐。造七佛之儀。
設無遮之會。如是勝業在位五十餘年。無時
暫輟。黎庶思慕於今不止。大城西北二十餘
里婆羅門邑。傍有陷坑。是大慢婆羅門謗毀
大乘生身入地獄處。語在西域記。自此西
北行二千四五百里至阿吒釐國。南印
出胡椒樹。樹葉似蜀椒。出薫陸香樹。樹
葉類此棠梨也。自此西北行三日至契吒
南印
度境
自此北行千餘里至伐臘毘國。南印
度境
伽藍百餘所。僧徒六千餘人。學小乘正量
部法。如來在日屡遊此國無憂王隨佛至
處皆有表記。今王刹帝利種也。即羯若鞠
闍國尸羅阿迭多王之女婿。號杜魯婆跋
吒。唐言
帝胄
性躁急容止疎率。然貴總尚學信
愛三寶。歳設大會七日延諸國僧。施以上
味奇珍床座衣服。爰至藥餌之資無不悉
備。自此西北行七百餘里至阿難陀補羅國。
西印
度境
又西北行五百餘里至蘇剌侘國。西印
度境
此東北行千八百里至瞿折羅國。又東
南行二千八百餘里至烏闍衍那國。南印
度境
城不遠有窣堵波。是無憂王作地獄處。從
此東北行千餘里至擲枳陀國。南印
度境
從此東
北行九百餘里至摩醯濕伐羅補羅國中印
度境
此又西還蘇剌侘國。自此復西行至阿
點婆翅羅國。西印
度境
如來在日頻遊其地。無憂
王隨有聖跡之處皆起窣堵波。今皆具
在。從此西行二千餘里至狼掲羅國。西印
度境
臨近大海向西女國之路。自此西北
波剌斯國。北印
度境
聞説之其地多珠寶大錦
細褐。善馬驝駝其所出也。伽藍二三。僧
徒數百。學小乘教説一切有部。釋迦佛鉢在
此王宮。國東境有鵠秣城。西北接拂懍
國。西南海島有西女國皆是女人無男子。
多珍貨附屬拂懍。拂懍王。歳遣丈夫配焉。
其俗産男例皆不擧。又從狼掲羅國東北
行七百餘里至臂多勢羅國。西印
度境
中有窣堵
波。高數百尺。無憂王所建。中有舍利數放
光明。是如來昔作仙人爲國王害處也。從
此東北行三百餘里至阿參*荼國。西印
度境
城東
北大林中有伽藍故基。是佛昔於此處聽
苾芻著丞縛屣唐言
靴*也
有窣堵波。無憂王
所建。傍有精舍。中有青石立佛像。數放光
明。次南八百餘歩大林中有窣堵波。無憂王
所建。是如來昔日止此夜寒。乃以三衣重
覆。至明日開諸苾芻著納衣處。從此又
東行七百餘里至信度國。西印
度境
土出金銀鋀
石牛羊*驝駝赤鹽白鹽黒鹽等。餘處取以
爲藥。如來在日數遊此國。所有聖跡無憂王
皆建窣堵波以爲表記。又有烏波毱多大
阿羅漢遊化之跡。從此東行九百餘里。渡河
東岸至茂羅三部盧國。西印
度境
俗事天神祠宇
華峻。其曰天像。鑄以黄金飾諸雜寶。諸國
之人多來求請。花林池沼接砌縈階。凡預
瞻觀無不愛賞。從此東北行七百餘里至
鉢伐多國。北印
度境
城側有大伽藍。百餘僧皆
學大乘。是昔愼那弗怛羅唐言最
論師於此
製瑜伽師地釋論。亦是賢愛論師徳光論
師本出家處。又其國有二三大徳。並學業可
遵。法師因停二年。就學正量部根本阿毘達
*摩及攝正法論教實論等。從此復東南還
摩掲陀施無厭寺。參禮正法藏訖。聞寺西三
踰繕那有低羅擇迦寺。有出家大徳名
般若跋陀羅。本縛羅鉢底國人。於薩婆多部
出家。善自宗三藏及聲明因明等。法師就停
兩月諮決所疑。從此復往杖林山居士勝軍
論師所。軍本蘇剌佗國人。刹帝利種也。幼而
好學。先於賢*愛論師所學因明。又從安慧
菩薩學聲明大小乘論。又從戒賢法師學
瑜伽論。爰至外籍群言四吠陀典天文地理
醫方術數。無不究覽根源窮盡枝葉。既學
該内外徳爲時尊。摩掲陀主滿冑王。欽賢
重士聞風而悦。發使邀請立爲國師。封二
十大邑。論師不受。滿冑崩後。戒日王又請
爲師。封烏荼國八十大邑。論師亦辭不受。
王再三固請。亦皆固辭。謂王曰。勝軍聞受
人之祿憂人之事。今方救生死縈纒之急。
豈有暇而知王務哉。言罷揖而出。王不能
留。自是毎依杖林山。養徒教授。恒講佛
經。道俗宗歸常逾數百。法師就之首末二
年。學唯識決擇論意義理論成無畏論不住
涅槃十二因縁論莊嚴經論。及問瑜伽因明
等疑已。於夜中忽夢見那爛陀寺房院荒
穢。並繋水牛無復僧侶。法師從幼日王院
西門入見第四重閣上。有一金人。色貌端
嚴光明滿室。内心歡喜欲登上無由。乃請
垂引相接。彼曰。我曼殊室利菩薩也。以
汝縁業未可來也。乃指寺外曰。汝看是。
法師尋指而望見寺外。火焚燒村邑都爲
灰燼。彼金人曰。汝可早歸此處。十年後戒
日王當崩。印度荒亂惡人相害。汝可知之。
言訖不見。法師覺已怪歎。向勝軍説之。勝
軍曰。三界無安。或當如是。既有斯告。任仁
者自圖焉。是知大士所行皆爲菩薩護念。將
往印度告戒賢。而駐待淹留未返。示無
常以勸歸。若所爲不契聖心誰能感此。
及永徽之末戒日果崩。印度飢荒並如所
告。國家使人王玄策備見其事。當此正月初
時也。西國法以此月菩提寺出佛舍利。諸
國道俗咸來觀禮。法師即共勝軍同往見舍
利骨。或大或小。大者如圓珠光色紅白。又
肉舍利如豌豆大。其状潤赤。無量徒衆獻
奉香花讃禮訖還置塔中。至夜過一更許。
勝軍共法師論舍利大小不同云。弟子見
餘處舍利大如米粒。而此所見何其太大。
師意有疑不。法師報曰。玄奘亦有此疑。更
經少時忽不見室中燈内外大明。怪而出
望乃見舍利塔光暉上發飛焔屬天色含五
彩。天地洞朗無復星月。兼聞異香氛氳溢
院。於是遞相告報言。舍利有大神變。諸衆
乃知。重集禮拜稱歎希有。經食頃光乃漸
收。至餘欲盡。遶覆鉢數匝。然始總入。天地
還暗。辰象復出。衆覩此已咸除疑網。禮菩
提樹及諸聖跡。經八日復還那爛陀寺。時
戒賢論師遣法師爲衆講攝大乘論。唯
識決擇論。時大徳師子光。先爲衆講中
百論述其旨破瑜伽義。法師妙閑中百。又
善瑜伽。以爲聖人立教各隨一意。不相違
妨。惑者不能會通。謂爲乖反。此乃失在
傳人。豈關於法也。慜其局狹數往徴詰。復
不能酬答。由是學徒漸散而宗附法師。
師又以中百論旨。唯破遍計所執。不言依
他起性及圓成實性。師子光不能善悟。見
論稱一切無所得。謂瑜伽所立圓成實等。
亦皆須遣所以毎形於言。法師爲和會二
宗言不相違背。乃著會宗論三千頌。論成
呈戒賢及大衆。無不稱善。並共宣行。師
子光慚&T049543;。遂出往菩提寺。別命東印度一同
學名旃陀羅僧訶。來相論難。冀解前恥。其
人既至憚威而默不敢致言。法師聲譽益
甚。初師子光未去前。戒日王於那爛陀寺
側造鋀石精舍。高逾十丈。諸國咸知。王
後自征恭御陀。行次烏茶國。其國僧皆小
乘學不信大乘。謂爲空花外道非佛所説。
既見王來。譏曰。聞王於那爛陀側作鋀*石
精舍。功甚壯偉。何不於迦波釐外道寺造
而獨於彼也。王曰。斯言何甚。答曰。那爛陀
寺空花外道。與迦波釐不殊故也。先是南
印度王灌頂師老婆羅門名般若毱多。明正
量部義。造破大乘論七百頌。諸小乘師咸皆
嘆重。因取示王曰。我宗如是。豈有大乘
人能難破一字者。王曰。弟子聞狐行鼷鼠之
群。自謂雄於師子。及其見也則魂亡魄散。
師等未見大乘諸徳。所以固守愚宗。若一
見時恐還同彼。彼曰。王若疑者何不集而
對決以定是非。王曰。此亦何難。即於是
日發使修書與那爛陀寺正法藏戒賢法
師曰。弟子行次烏茶。見小乘師恃憑小見。
製論誹謗大乘。詞理切害不近人情。仍欲
張鱗共師等一論。弟子知寺中大徳。並才
慧有餘學無不悉。輒以許之。謹令奉報。
願差大徳四人善自他宗兼内外者赴烏
*茶國行從所。正法藏得書集衆量擇。乃
差海慧智光師子光及法師。爲四人以應
王之命。其海惠等咸憂。法師謂曰。小乘諸
部三藏。玄奘在本國。及入迦濕彌羅已來。
遍皆學訖。具悉其宗。若欲將其教旨能破
大乘義。終無此理。奘雖學淺智微當之必
了。願諸徳不煩憂也。若其有負。自是支
那國僧無關此事。諸人咸喜。後日王復有
書來云。前請大徳未須即發待後進止。
時復有順世外道來求論難。乃書四十條
義懸於寺門曰。若有難破一條者。我則
斬首相謝。經數日無人出應。法師遣房内
淨人出取其義毀破以足蹉躡。婆羅門大
怒。問曰。汝是何人。答曰。我是摩訶耶那提
婆奴。婆羅門亦素聞法師名。慚恥更不與
語。法師令喚入。將對戒賢法師。及命諸
徳爲證。與之共論。徴其宗本歴外道諸
家所立。其詞曰。如餔多外道。離繋外道。
髏鬘外道。殊徴伽外道。四種形服不同。數
論外道舊曰
僧佉
勝論外道舊曰衞
世師
二家立義有
別。餔多之輩。以灰塗體用爲修道。遍身
艾白猶寢竃之猫狸。離繋之徒。則露質標
奇拔髮爲徳。皮裂足皴状臨河之朽樹。*髏
鬘之類。以髏骨爲鬘裝頭桂頸。陷枯磈磊
若塜側之藥叉。徴伽之流。披服糞衣飮噉
便穢。腥臊臭惡譬溷中之狂豕。爾等以此
爲道。豈不愚哉。至如數論外道立二十五
諦義。從自性生大。從大生我執。次生五
唯量。次生五大。次生十一根。此二十四並
供奉於我。我所受用。除離此已則我得清
淨。勝論師立六句義。謂實徳業有同異性和
合性。此六是我所受具。未解脱已來受用
前六。若得解脱與六相離。稱爲涅槃。今破
數論所立。如汝二十五諦中。我之一種是別
性。餘二十四展轉同爲一體。而自性一種以
三法爲體。謂薩埵剌闍答摩。此三展轉
合成大等二十三諦。二十三諦一一皆以三
法爲體。若使大等一一皆攬三成。如衆如
林。即是其假。如何得言一切是實。又此大
等各以三成。即一是一切。若一則一切。則
應一一皆有一切作用。既不許然。何因執
三爲一切體性。又若一則一切。應口眼等根
即是大小便路。又一一根有一切作用。應口
耳等根聞香見色。若不爾者何得執三爲
一切法體。豈有智人而立此義。又自性既常
應如我體。何能轉變作大等法。又所計我
其性若常。應如自性。不應是我。若如自
性其體非我。不應受用二十四諦是則我
非能受。二十四諦非是所受。既能所倶無
則諦義不立。如是往復數番。婆羅門默無
所説。起而謝曰。我今負矣。任依先約。法師
曰。我曹釋子終不害人。今令汝爲奴隨
我教命。婆羅門歡喜敬從。即將向房。聞者無
不稱慶。時法師欲往烏茶。乃訪得小乘所
製破大乘義七百頌者。法師尋省有數處
疑。謂所伏婆羅門曰。汝曾聽此義不。答
曰。曾聽五遍。法師欲令其講。彼曰。我今爲
奴豈合爲尊講。法師曰。此是他宗我未曾
見。汝但説無苦。彼曰。若然請至夜中。恐外
人聞從奴學法汚尊名稱。於是至夜屏去
諸人令講一遍。備得其旨遂尋其謬節申
大乘義而破之。爲一千六百頌。名破惡見
論。將呈戒賢法師。及宣示徒衆無不嗟賞。
曰以此窮覈何敵不亡。其論如別目。謂
婆羅門曰。仁者論屈爲奴。於恥已足。今放
仁者去隨意所之。婆羅門歡喜辭出往東
印度迦摩縷波國。向鳩摩羅王談法師徳
義。王聞甚悦。即發使來請焉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四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
第五
 *沙門*慧立本 釋彦悰箋 
  起尼乾占歸國終至帝城之西漕
鳩摩羅使未至間。有一露形尼乾子。名伐
闍羅。忽入法師房來。法師舊聞尼乾善
於占卜。即請坐問所疑曰。玄奘支那國僧。
來此學問歳月已久。今欲歸還。不知達不。
又去住二宜何最爲吉。及壽命長短。願仁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