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状 (No. 2052_ 冥詳撰 ) in Vol. 50

[First] []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052

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状一卷
法師諱&T046334;。字玄奘。俗姓陳。漢大丘長仲弓
之後。本居頴川。後徙河南。子孫因之爲
氏人焉。高祖湛魏清河太守曾山魏征東將
軍南陽郡開國公祖康齊國子博士轉司業。
又轉禮部侍郎。文惠英潔有雅操。早通經
術。形長八尺。美眉明目。裒衣博帶。好儒者之
容。時人方之郭有道。郡擧孝廉。拜陳留令。又
遷江陵。後隨運將衰。遂息纓寃之心。結薜
蘿之志。識者高之。親廣平宋氏*隨洛州長
欽之女法師即第四子也。法師粤自褓辰。
夙標温嶷。迨於二十日。更表貞淳。機智有殊。
聰敏絶異。爰以宿植。早厭樊籠。驛思玄門。
翅神覺道。大業之際。詔度僧尼。時使人大
理卿酇善果有許郭之鑒。一見法師。而謂人
此子年齒雖幼。風骨甚奇。若住釋門。必爲梁
棟。因聽落飾。止於東都淨土道場。時寺有景
法師。講涅槃經。執卷伏膺。遂忘寢食。又學嚴
法師攝論。受好逾劇。並一聞將盡。再覽之
後。無復所遺。衆咸驚異。乃令昇座。覆述抑
割暢備盡。師宗美問。芳聲從茲發爽時
年十五也。其後*隨氏失馭。天下沸騰。啓兄
此雖父母之邑。而喪亂若茲。豈可守而死。
聞唐主驅晋陽之衆已據有長安。天下依
歸。如適父母願與兄投也。兄從之。即與倶
來。時武徳元年矣。是時國基草創創京城亦
未有講序。初煬帝於東都建四道場。召天下
名僧尼焉。景脱基暹。爲其稱首。末年國亂。
料停絶。多遊綿蜀。知法之衆。又盛於彼。法師
啓兄無法事。願遊蜀受業。兄從之。經子午
谷入漢川。逢空景二法師。皆道場之大徳。從
之受學。仍相逐進向城都。雖在行旅。恒執經
隨問。比至益州。攝論毘曇。各得一遍。諸徳既
萃。大建法筵。更聽寶暹攝論道基毘曇。志振
迦筵。敬惜寸陰。四五年間。究通諸部。講座
之下。常數百人。領悟之才。衆人咸伏。法
兄因住城都空慧寺。即長捷法師焉。其亦風
神朗俊。體状魁傑。加之秀美。毎出外衢路觀
者。莫不駐車停蓋。講涅槃經。攝大乘論。阿毘
曇。兼通史傳。及善老莊。爲蜀人所慕。總管酇
公行臺尚書韋雲起等。特所欽重。至於屬詞
談吐。蘊藉風流。接物誘凡。篇章書疏。和光嗢
噱。狎道俗之情。有出於弟。若其亭亭獨秀。不
雜埃塵。遊八宏。窮玄理。廓魔氣以爲志。繼
聖達而爲心。匡振頽綱。苞挫殊俗。渉風波而
意靡倦。臨大難而節逾高。通曩哲之深疑。開
後賢之未悟。垂義功於來裔。標准的於當今。
乃率生而寡儔。非唯兄之弗建也。然昆季
二人。懿徳清規。芳聲雅質。雖廬山將遠。無得
同焉。法師年二十有一。以武徳五年。於城
都受具。坐夏學律。五篇七聚之宗。亦一遍斯
得。益部經論。研綜既窮。更思入京。詢問殊
旨。條式有礙。爲兄所留。不能遂意。乃私與入
結商侶。汎舟三峽。沿江而遁。到荊州。止天皇
寺。彼之道浴。承風斯文。既屬來儀。咸請敷説。
法師爲論攝論毘曇。各得三遍罷。後復北
遊。詢求先徳。至相州造休法師。質問疑礙。
又到趙州。謁淡法師。學成實論。又入長安。
就岳法師。學倶舍論。皆一遍而究其旨。經
目而記於心。又於京城諸徳。尋訪異同。僕射
宗公簫兄弟。又深珍敬。奏住大莊嚴寺。法
師既遍謁賢。備飡其説。詳考其理。各擅宗
塗。驗之聖典。亦隱顯有異。莫知適從。乃誓遊
西方。以問所惑。辨取十七地論等。以釋衆疑。
即今之瑜伽師地論也。又言昔法顯智嚴。亦
一時之士。皆能求法。導利群生。吾當繼之。乃
結侶陳表。有勅不許。諸人咸退。唯法師不屈。
既方事孤遊又承西路艱嶮。乃自試其心。以
問衆善苦。種種調伏。堪任不退。然始入
塔。啓請申其意。願乞衆聖冥加。往還無難。初
法師生也。母夢法師衣白衣西去。母曰。汝是
我子。今欲何去。報曰。爲求法故去。此則造迦
維之先兆
貞觀三年。將欲首塗。又求祥應。乃夜夢見大
海中。有蘇迷盧山。極爲麗嚴。意欲登山。而洪
濤汹湧。不以爲懼。乃決意而入。忽見蓮花。踊
乎波外。應足而生。須臾至山。又峻峭不可上。
踊身自騰。有搏飇。扶而上昇。至頂。四望廓然。
無復擁礙。喜而寤焉。遂即行矣。時年二十九
也。時有秦川僧孝達。在京學畢還郷。法師與
同去。展轉遂達爪州。訪西路好惡。皆云流沙
無路。行人多結伴侶。看牛馬糞及遺骸爲標
熾。風驚沙起。骸骨亦平。唯多起風魑魅之
類。東西八百餘里。欲孤行者。終不可達。聞已
愁憤。不知其計。乃禮佛求願。願得一人。相引
過關。即玉門關也。關抌胡盧河。關西百里。有
一烽。烽下有水。凡有五烽。五烽之外。無復戍
邏。皆長磧耳。又乃訪得一胡。許送過關。臨
時復退。強憑之乃行。夜至河。離關十餘里。上
源有胡桐樹。胡乃斬木爲橋。布草填沙。驅馬
而過。即渡河。心極歡喜。各下褥而眠夜半
胡乃起抽刀行。而法師欲爲屠害。法師催起
念佛誦經。胡人還坐。少時復起。謂法師曰。國
家法私向外國。罪名極重。前五烽路。遊其
下必被他投。終無得免。但一處被擒即死
人。弟子亦有家累。何能當之。王法不可干。共
師還去。法師報曰。奘只可向西而死。誓不東
歸而生。檀越不能者任還。奘獨自去。胡曰。師
被他*投還相牽引。終不免罪。法師爲設重
誓。縱令身碎爲塵。終不相引。爲指天地星
月重言。胡乃辭別。法師與馬一匹而去。於是
夜發。至第一烽。水邊飮馬。少時飛箭頻來。幾
著於膝。既知他覺。急即向之。烽上人將火問
是何人欲何所去。乃去帽現其法服。報云。從
京師來。欲求法於婆羅門國。人將上烽見校
尉。校尉深相責問。法師具陳行意。聲涙倶下。
彼亦慜然垂泣云。師能如是伍師去。儻如
所願。亦國家之益。師且臥。於是安置。天曉爲
設食。更施糗糧。自送十餘里云。師勿過餘烽。
第五烽外。有野馬泉。可更取水去。法師過第
五烽。遇風沙大起。不知泉處。日暗傍一沙溝
住。下水欲飮。馬袋重失。手覆之。纔得一飮之
直。餘並傾失。千里之資。此時頓盡。煩惱亦何
可言。三更後復行。不知道路。唯西北望星月
而進。至明午後。已大渇之。雖有糗&T065164;。乾不能
食。如是四夜五日。無一渧霑喉。人馬倶困。不
能復行。遂臥沙中。默念觀音。不能發語。氣殆
將絶。至第五夜。忽有涼風。非常冷快。體得醒
悟。馬亦能起。復強行二十餘里。還臥不能去。
夢一大神。告之強行。何爲復臥。於是復起。馬
忽異路而去。迴之不得。行可十許里。遂遇一
池。清冷澄澈。非常歡喜。便飮馬。自復澡嗽。又
取糗剉飼馬。池側亦有青草。比明馬健人復
解齊。更一日一夜。就水將息。後日盛水漸進。
更經三日。方達伊吾。於流沙北維之外。復
逢鬼魅。日有數般。困弊難艱。免難爲記述。
既至伊吾。逢高昌使人。還向其王説法師來
意。王大喜歡。遣人將駝來迎。復到高昌。
相見悲喜。王欲留法師。不聽西去。法師乃
不食四日。以盛動之。王意亦迴。王母妃願
結母子。王願爲兄弟。許者任師去。法師相許。
王歡喜請講仁王經。并爲度沙彌四人。造法
服數十具。差達官。將安革馬。手力倍送。又
修二十四封書。與突厥葉護可汗等諸國。并
附絞練五百餘匹。令遞送云。法師者。是奴弟。
願可汗憐師如憐奴。使得達婆羅門也。於是
辭去。既到葉護衙所。可汗甚歡喜。差人遞送。
終達迦濕彌羅。舊云罽賓國也。皆可汗之威。
高昌王之力耳。中間所經葱山雪嶺。熱海鐵
門。危難之事。及諸王禮接逢迎之儀。不能備
叙。迦濕彌羅國。有大徳。號僧勝。善於經論。法
師就學倶舍順正理因明聲明等。及大毘婆
沙。國王*慜其盡學達無有經本。乃給手書
十人。令爲抄寫。并餘所須。並 勅供給。學已
方出東南。入磔迦國。徒伴二十餘人。相將渡
栴陀羅婆伽河。東至波羅奢大林中。逢賊。所
將衣資。劫掠都盡。身命纔令到村。與諸人
告乞。各得衣服。次到磔迦東境。有大菴羅林。
林中有一七百歳婆羅門。觀其面貌。可稱三
十許。明中百論。及吠陀書。云是龍猛弟子法
師。就停一月學經百論。又東到那僕底國。
就調伏法師。學對法顯宗理門等論。又東
那伽羅寺。就月曹法師。學衆事分毘婆娑。又
東到祿勒那國。就闍那毱多大徳。學經部毘
婆沙。又就蜜多犀那論師。學薩婆多辨眞論。
展轉到劫毘陀國。禮拜聖跡。佛昔在忉利
天。爲報母恩。一夏説法訖。乘三道寶階。下人
中處。又西北至羯若鞠闍國此云曲
女城
。就毘邪
犀那三藏。學使佛毘婆沙日冑毘婆沙。自此
東南。至阿踰陀國。禮聖跡已。順殑伽河東下。
十餘人同船。欲向阿阿邦穆佉國。河之
兩岸。皆是阿踰迦林。蓊藹深茂。於林中。忽有
十餘船賊。鼓棹迎流。一時而出。船中驚擾。投
河者數人。賊擁船向岸。令諸人解衣。搜求珍
寶。其賊先事突加天神。毎於秋中。覓一人
質状端美。殺取肉血。用以祠之求喜福。見法
師儀容美麗。相顧而喜。於是則賊遣人取
水。於花林中。和埿塗地作壇。牽法師上壇坐。
令數人拔刀侍立。即欲揮刃。法師報云。遠
來求法。傳於未聞。此心未遂。檀越殺之。恐無
福也。賊不納。法師知不免。謂賊曰。願賜少
時。莫相逼惱。使我正念。亦是檀越恩澤。於是
專心覩史多天慈氏菩薩所。於心想中。若登
蘇迷盧山。越一二三天。見覩史多宮。慈氏菩
薩妙寶臺。菩薩◎國遶。此時身心歡喜。不知
在壇。不憶有賊。同伴諸人。發聲號哭。須臾之
間。黒風四起。折樹飛沙。河流湧浪。船舫漂
覆。賊徒大驟。問同伴曰。此沙門從何處來。名
字何等。報曰。從支那國來。求法者此也。諸君
若殺。得無量罪。且視風波之状。天神已嗔。宜
忽懺悔。賊懼相率懺謝。稽首歸依。時亦不覺。
賊以手觸。爾乃開眼。謂賊曰。時至邪。賊曰。不
敢害師。願受懺悔。法師受其禮謝。廣爲説法。
令其發心。諸賊遞相勸告。收諸賊具。總投河
流。所脱衣資。各還本主。並受五戒。風波還
靜。賊徒歡喜。頂禮辭別。同伴敬歎。轉異於
常。遠近聞者。莫不嗟怪。從歴數國。又東北至
室羅伐悉底國。舊曰舍衞訛也。聖迹甚多。皆
得禮敬。又到吠舍離城。觀維摩詰宅。并佛許
魔王涅槃處。皆往禮敬。從此又至摩掲陀國。
其處聖跡極多。法師停七日。禮拜方遍。從此
東南行。四百餘里。到菩提樹。其處周圓三十
里内。聖跡尤遍。法師停八九日。禮拜乃遍。至
第十日。那爛陀寺衆。差四十徳來。迎至寺莊。
宿大目揵連本村。明日食後。更有二百餘僧
及千餘檀越。&T016254;擧幢蓋花香來迎。引入那爛
陀寺。既至。合衆都集。法師與相見衆坐。令維
那唱法師住寺。寺内所有一切共同。衆相見
訖。差二十人有徳行者。將法師參正法藏。即
戒賢法師也。其人博聞強識。佛法及外道經
書。一切通達。又最耆宿。時年一百六十歳。衆
所共尊不敢片其名。故號爲正法藏。法師隨
入謁。方牽師資。務盡其敬。頂禮讃歎訖。正法
藏命法師及諸僧坐。問從何處來。報從支那
國來。欲於師處。學瑜伽等經論。聞已啼泣。喚
弟子覺賢。令説三年已前病惱因縁。覺賢曰。
和上去今三年已前。有患。四支拘急。如火燒
刀判之病。意厭此身。欲不食取盡。於夜中。夢
天人黄金色。謂和上曰。汝勿厭此身。身是法
器。修習難得。汝過去會作國王。多惱衆生。故
招此苦。當自悔責。禮誦行道。廣通正法。業累
可除。直欲不食捨之。終不得了。死已受身。還
得受苦。猶如井輪。迴轉無息。復三年餘。有支
那國僧。欲來於此。學諸經論。已發在路。汝可
待之。爲演説付授。彼人得已。當轉流通。以功
徳汝罪自滅。我是曼殊室利。憐愍汝故。來相
告當依我語。今日已後。所患亦當漸除。語已
而滅。從爾來。和上漸則安隱。正法藏又問。汝
在路經今幾時。報曰。過三年向欲四年。既與
昔夢状同。深相慰喩。法師親承斯記。悲喜不
能自勝。更起禮謝。言意訖。辭出。安置幼日王
院。七日供養已。更與上房第四重閣。加諸供
給。日得擔歩羅葉一百二十枚。檳榔子二十
顆。豆蔲子二十顆。龍香一兩。供大人米一升。
蘇油乳酪石蜜等。皆日足有餘一期之料。數
人食不盡。給淨人婆羅門一人。出行乘象。
與二十人陪從。免一切僧事。寺内主客萬人。
預此供給者。滲法師有十人。言供大人米者。
此即粳米。大如烏豆。成飯已後。香聞百餘歩。
摩掲陀國。獨有此米。餘國更無。收植又少。唯
國王及廣知法大徳得食。餘人不得。故云供
大人米。其遊履外國見重。所至皆此類也。法
師安置已。向王舍城。視禮聖迹。數日方周
訖。已還那爛陀。請戒賢法師講瑜伽論。同聽
者數千人。如是聽瑜伽三遍。順正理一遍。顯
揚對法因明聲明集量論等各一遍。中百二
論各三遍。其倶舍婆沙六足阿毘曇等。已於
迦濕彌羅等諸國聽訖。於此尋讀決疑而已。
如是五年。不捨晝夜。聽訖。復往伴爛拏鉢伐
多國。尋禮聖迹。有孤山。極爲秀麗。山中有精
舍。中有剋檀觀自在菩薩像。特多靈驗。有所
願求。至心皆得。其守護人。恐塵河。於外面各
十歩。作勾欄。人有散花請願。皆於欄外。不許
入内。法師敬欲往祈請。買種種花。穿之爲縵。
將到像所。至誠禮訖。向菩薩跪。發三願。一
者。於此學已。得平安還歸本國者。願花住尊
手。二者。所修福慧。願生覩史多天宮。事慈氏
菩薩。若如意者。願花挂尊兩臂。三者。聖教稱
衆生界中。有一分無佛性者。某今自疑。不知
有無。若有佛性。修行可成者。願花貫尊頂。請
訖以花縵遙散。咸得如言。既滿所求。歡喜無
量。於傍見者。莫不禮敬。而結因縁。從此更巡
諸國。窮南海之濱。觀尋聖迹。問訪師友。復至
鉢伐多國。有數大徳。學業可遵。因停二年。就
學正量部根本阿毘達摩及攝正什論教實論
等。復還那爛陀寺。參禮正法藏已。復往杖林
山居士勝軍論師所。論師刹帝利種。幼而好
内外經書。五明數術。無不窮覽。毎依杖山。養
徒教授。恒講佛經。道俗宗歸者。日數百人。諸
國王等。數來視禮洗足供養。封賞城邑。時人
號爲歩異。此云食邑者。法師就學唯識決擇
論意義理成無畏論不住涅槃論十二因縁論
莊嚴經論。及聞瑜伽因明等訖。已於夜中。忽
夢見那爛陀寺。房院荒穢。並繋水牛。無復僧
侶。法師從幼日王院西門入。見第四重閣上。
有一金人。色貌端嚴。光明滿空。遙指寺外。謂
法師曰。汝隨我看。即尋指外望。見村邑林池
爲火焚燒。並成灰燼。金人曰。汝可早歸。此處
却復十餘年。戒日王崩。印度荒亂。惡人相害。
當如此地。汝宜知之。言訖不見。法師覺已怪
歎。向勝軍説之。答曰。三界無安。能知不爾。
此聖人之垂誡。不可不依。是法師所行。皆爲
菩薩護念。將往印度。告尸羅而駐待。淹留未
返。示無常以勸歸。若所爲。不契聖心。誰能此
祚。永微之末。戒日王果崩。印度飢荒。並如所
告。國家使人王策玄具其事。法師在彼之日。
覩那爛陀寺大徳師子等光。立中百論宗。破
瑜伽等義。法語之聖人作論。終不相違。但學
者之不通耳。因造會宗論三千頌。戒賢師已
下。見咸稱善。彼具流行。先有南印度王灌頂
師。名般若毱多。明正量部義。造破大乘論七
百頌。時戒日王。因討賊行次。烏茶國小乘師
等。保重此論。取以示王。并請與大乘撃論。
王許。遂作書與那爛陀寺。差四大徳。善大小
宗及外道經者。可詣行所擬共小乘外道論
義。正法藏乃差海惠智覺師子光及法師。爲
四人應王之命未發問。復有順世外道。來求
論難。書四十條義。懸於寺門。法師遣取立論。
喚外道共論。往復三四番。婆羅門點無所説。
先有契。屈者斬首相謝。外道請依先約。法師
曰。我沙門釋子。當不害昆蟲。況殺人乎。外道
歡喜。請終身給侍。聞者無不稱慶。時欲往烏
荼。乃訪得彼論披尋。數處有疑。謂所伏婆羅
門曰。汝會聽此義不。答曰會聽。我於時善。法
師遣説一遍。備得其旨。遂尋其謬。即申大乘
義破之。爲一千六百頌。名制惡見論。將呈戒
賢及徳衆。咸悉稱善曰。以此窮竅何歒不已。
法師善得彼宗。乃放所伏婆羅門。隨意所之。
外道歡喜辭去。往東印度。向拘摩羅王。談法
師之徳。王聞甚悦。發使來請。王使再三乃去。
是時正欲歸還。已並裝束。那爛陀大徳及徒
衆。咸皆勸住。法師念此經論少闕。本意取以
流通。不能建某宿心。確然不許。於是辭別。將
經像。赴拘摩羅王所。其國先來。末行佛法。多
信外道婆羅門教法師至止。異黨雲□。請王
撃論。驗其勝負。法師妙辨既開邪徒草靡。王
加崇重。卑詞請問。諸佛功徳。願示所由。法師
爲王。述讃如來三身利物。因即爲造三身論
三百偈。王乃歡未曾有頂戴受持時戒日王。
聞法師在拘摩羅王處。驚曰。我頻請不至。何
因在此。發使語拘摩羅王。送支那法師來。王
知戒日欽戀。令嚴象車二萬乘船三萬艘。法
師溯殑伽河。以赴王所。至羯未唱祇羅國。王
見法師。頂禮雙足。散無量花。讃頌訖言曰。弟
子先遣請法師。何爲不來。法師答。當奉命時。
聽受未了。不獲參王。王曰。師從支那國來。彼
有秦王破陳樂歌舞之曲。秦王者何人。有何
功徳。致此詠歌。法師報。秦王者。即支那國今
之天子也。本國見國王有聖徳。能除兇禁暴。
覆潤群生者。則歌而詠之。秦王是大聖之人。
爲蒼生撥亂反正。重安宇宙。再曜三光。六合
懷恩。故有斯詠。王曰。如此聖人。故天遺爲物
主也。於是延入行宮。陳諸供養。王曰。聞造制
惡見論何處在。法師報。在此。遂遣取觀甚悦。
謂其門師等弟子聞曰。光既出。螢燭奪明。師
等所寶之宗。他皆破訖。試救看。小乘諸僧無
敢言者。王曰。師論太好。在此諸師。並皆信
伏。恐餘國小乘外道。尚守愚迷。望於中印度
曲女城。爲師作一會。命五印度沙門婆羅門
外道等。發顯大乘。使其改耶從正。不亦大
哉。是日發 勅。普告集曲女城。觀支那法師
論。自冬初而進至&T038558;月。方到會場。四方沙門
婆羅門外道等。蘊義洽聞之輩。到者數千人。
王先令造殿。容千餘人。於中安尊像陳香花
音樂。設食行施訖。請法師昇座。標擧論宗。命
諸衆徴撃。竟十八日。無一人敢問。王讃歎。施
法師銀錢三萬金錢一萬上&T073554;衣一百具。又
令大臣將法師袈裟。巡衆告唱云。支那法師
論勝。十八日來。無敢問。並宜知之。諸衆歡
喜。爲法師各立美號。大乘衆號爲摩訶那那
提婆。此云大乘天。小乘者號爲木叉提婆。此
此解脱天。燒香散花。禮敬而去。自是徳音遐
振。會訖欲還。王留。更觀七十五日大施。觀訖
辭還。王施大象一頭金銀錢數萬。法師受象。
不受錢等。戒日王拘摩羅王等。十八大國王。
流涙辭別。北道而歸。備經艱險。度雪山葱嶺
等。歴三十餘國。到于闐。附表陳請 勅遣于
闐王。多給駝馬。至燉煌以貞觀十九年春正
月。到長安。於西域請轉法輪像等七躯。經論
六百五十七部。佛肉舍利一百五十粒。二十
五日送經像於弘福已。謁帝於洛陽。三月一
日。奉勅還京師。即於弘福翻譯。及修西域記。
至二十年秋七月十三日。進新翻經。并請仰
製經序。及進西域記。蒙神筆報書。極裒揚之
美 勅書云。法師夙標高行。早出塵表。泛
寶舟而登彼岸。搜妙道而闢法門。弘闡大猷。
蕩滌衆罪。是故慈雲欲卷。舒之蔭四空。惠日
將昏。朗之照八極。舒朗之者。其唯法師乎。朕
學淺心拙。在物猶迷。況教幽微。豐能抑測。請
爲經題。非已所聞。又云。新撰西域記者。當自
披覽。勅奘尚法師。又表謝。兼重請序。至二十
二年。駕幸玉華宮。六月勅追法師。既至。接以
殊禮 勅問師比更翻何經論。答近翻瑜伽
師地論一百卷。上曰。此論甚大。何聖所作。復
明何義。答論是彌勒菩薩造。明十七地義。
何名十七地。法師答名及標大旨。上甚悦。於
是勅遣使。向京取論。論至。自披更歡喜。因勅
所司。寫新翻經論。爲九本。頒與雍洛相兖荊
揚等九州。遣遞流布。法師更請經題 恩勅
方許。至其年八月四日。製序訖。凡七百八十
言。題云大唐三藏聖教序。通冠新經之首。於
明月殿。命弘文館學士上官儀。以所製序。對
群僚宣讀。霞爛錦舒。光讃兼極。凡厥百僚。喜
躍慶賀 今上在春宮。又製述三藏聖教序
訖。凡五百七十言。二聖序文出。後法師又陳
表謝蒙勅。報云。朕才謝珪璋言慚博達。至於
内典。尤所未閑。昨製序文。深爲鄙拙。唯恐穢
翰墨於金簡。標瓦礫於珠林。忽得來書。謬承
裒讃。明躬省處。彌益厚顏。善不足稱。空勞致
謝。法師又陳表重謝 勅。報書云。朕性不讀
經文具覽。兼無才智。忽製論序。翻汚經文。具
覽來言。枉見裒飾。愧逢虚美。唯益眞慚。自此
之後。四方道俗。手舞足蹈。歌詠連音。内外揄
揚。曾未浹晨而周六合。慈雲再蔭。惠日重明。
歸依之徒。波迴霧委。所諸上之化下。猶風靡
草。因賜摩雲納袈裟一領。妙絶今古。價直萬
金。又令天下寺觀。各度五人。冬十月隨 駕
還京。於北闕別弘法院安置。有令造慈恩寺。
於寺西北角。造翻經院 勅法師移就翻譯。
給弟子五十人。弘福舊處。仍給弟子十人看
守。至永微二年。請造梵本經臺。蒙勅施物。遂
得成就。至五年六月。迎法師入内。法師於臨
文等殿。翻發智等論。經數日。降手詔飛白書
云。師年尊。此間小窄。體中如何。又顯慶年中
恩勅云。大慈恩寺僧玄奘。所翻經論既新。翻
譯文義須精。宜令太子太傅尚書左僕射燕
國公干志寧。中書令兼撿挍吏部尚書南陽
縣開國男來濟。禮部尚書高陽縣開國男許
敬宗。黄門侍郎兼撿挍太子左庶子邠陰縣
開國男薩元超。守中書侍郎兼撿挍太子右
庶子廣平縣開國男李義府。時爲看閲。有不
隱便處。即隨事潤色。若須學士。任量追三兩
人。又法師請仰製大慈恩寺碑文。蒙恩勅許。
造詞及法師。多所裒賛。碑文成後。又陳表請
神翰自書。又蒙恩許書訖。法師符佛之再榮。
遂共京城僧。造幢蓋等迎。勅又遣見在王公
太常九部樂及二縣音聲。千餘車助送 上
居安福門觀之。光楊之美。難爲具述。又施摩
雲納一領。妙類前恩。并餘時服百有餘事。二
年駕幸洛陽宮。法師預往。安置在稱翠宮。於
大内麗日殿。翻觀所縁縁論等。又翻大毘婆
沙等論。在所無輟。其少室山西北緱氏故縣。
南遊仙卿控鶴里鳳凰谷。是法師之生地。某
少室山北少林寺。是巍孝文所立。極山泉之
美。是并流支譯經之處。法師意願迻託。至九
月。陳表請住少林。爲國翻譯。蒙神筆報書云。
省表。知欲晦迹巖泉。追林遠而架往。託慮禪
寂軌證什。以標今。仰挹風微。寔所欽尚。朕
業空學寡。靡究高深。然以淺識薄聞。未見其
可。法師津梁三界。汲引四生。智皎心燈。定凝
意水。非情塵之所曀。登識浪之能驚。然以道
徳可居。何必太華疊嶺。空寂可舍。豈獨少室
重巒。幸戢來言。勿復陳請。即市朝大隱。不獨
貴於昔賢。見聞弘益。更可珍於即代。既戢遺
言。不敢重請。又顯慶三年中 勅爲皇太子。
於漢王故宅。造西明寺。令給法師上房一口。
新度僧十人。以死爲弟子。此地貴於般若。前
代雖翻。未及周備。諸徳咸請。依大本更翻。然
般若總二十萬偈。可成六百卷。法師以爲在
京多務。恐難卒了。於是屡請居山。方蒙恩許。
往玉花宮寺翻譯。仍勅供給。一准在京。至彼。
以顯慶五年正月一日。翻大般若。至龍朔三
年十月二十三日終訖。凡四處十六會説總
六百卷。中間又翻成唯識論辨中邊論唯識
二十論品類足論等。至十一月二十三日。命
窺基齎表。請聖上製大般若經序。至十二月
七日。於蓬莱宮美進時通事舍人憑義宣
口勅許。法師從少以來。常願生彌勒佛所。及
遊西方。又聞無著菩薩兄弟。亦願生覩史
多天宮。奉事彌勒。並得如願。倶有證驗。益増
剋勵。自至玉花。毎因翻譯。及禮懺之際。恒發
願上生覩史多天。見彌勒佛。除翻經時以外。
若晝若夜。心心相續。無暫恷廢。從翻大船若
訖後。即不復翻譯。唯行道禮懺
至麟徳元年正月一日。玉花寺衆及僧等。請
翻大寶積經。法師辭曰。知此經於漢土未
有緑。縱翻亦不了。固請不免。法師曰。翻必
不滿五行。遂譯四行止。謂弟子及翻經僧
等。有爲之法。必歸磨滅。泡幻之質。何得久
停。今麟徳元年。吾行年六十有三。必卒於玉
花若於經論有疑。宜即速問。勿爲後悔。徒衆
聞者無不驚泣。皆曰。和上尊體康和。計年未
至耆耄。何爲忽作此言。報曰。此事自知。非徒
衆所悉。是時法師。未有疾患。徒衆相顧。咸生
疑怪。至正月三日。法師又告門人。吾恐無常。
欲往辭佛。遂與弟子等往。先造倶偶像所。禮
懺辭別。其有翻經僧及子等辭向京覲省者。
法師皆報云。汝宜好去。所有衣鉢經書並皆
將去吾與汝別。汝亦不須更來。設來亦不相
見。去者報云。和上康休。必無此事。法師報
曰。非汝所知。去者果不重見。至正月八日。有
弟子僧玄覺。夜見夢一大木浮圖。高顯嚴麗。
意欲瞻仰。忽然摧倒崩振。心驚。遂即睡寤。平
旦參禮。具説此事。法師報曰。此事屬我。不關
於汝。勿爲憂怖。至月九日申時。又告玉花寺
寺主慧徳等曰。某必當死。經云此身可惡。猶
如死狗。某捨命已。勿延宮寺。宜於山原靜處
安置。作一容身棺。造一周棺。蘧蒢輿送。至彼
可依教火焚。最爲第一。慧徳等怪歎。不疑即
有此事。至其日將暮。因向後房。度一小博渠
損足。初經四日。仍如常行止。至十三日。遂即
疾臥。至十六日。閉目開目。頻見有白蓮花。大
於食盤。光淨鮮潔。至十七日。又見無量百千
人衆。其形偉大。皆服錦衣。又齎錦綺種種花
寶。莊嚴法師所住房宇。以次漸莊。遍翻經院
内外堂殿。乃至山林。並爲寶飾花幡幢蓋。又
奏音樂。後見門外。無數寶輿。有百味飯食及
諸香果藥。並非人間之物。皆將來獻上法師。
法師辭云。此供具六通者所受。某未具此徳。
不敢當之。雖確辭讓而進獻不止。侍者驚觸。
遂開目。向寺衆等。具説前事。寺主慧徳。其夜
月甚明朗。見告坎山上樹。並變爲白幢蓋。兼
見二人。擧一寶種種肴饍。被山遍谷。似有奉
獻。尋即參具陳其事。正相快會。又云。某一生
已來。所明福慧。准斯所見。功不虚捐。信諸所
言無有謬也。因命翻經僧嘉尚。録出比來所
翻大般若經瑜伽等大小乘經論。總翻七十
五部。合一千三百三十一卷。令其諷讀。深自
忻慶。又云。某無常期至。宜告門徒。並來取
別。至二十一日。寺主惠徳。夢見無量金像。云
是千佛。東方當翻經院上空中。現已還沒。至
二十二日。門徒總集。令作捨墮願久所有衣
及非衣。並皆罄捨。造十倶胝像。又請僧轉讀
行道。燒燈供養。洗浴衆僧。至二十三日。設齊
訖。正午令工人。於嘉壽殿。以香塗香木樹菩
薩像骨。對寺衆及門徒。各乞歡喜。辭訣取別。
又造遺表。弟子窺基奉進。遂默正念。後人説
偈教傍人誦云。南謨彌勒如來應正等覺。取
與含識。速奉慈顏。南謨彌勒如來所居内衆。
取捨命已。必生其中。至二月四日。看病僧明
藏見二人。各長丈餘。著白衣冠。各以一手。共
&T016254;一大白蓮花。花臺三重。非常可愛。如小車
輪許大。至法師前立口云。無量劫來。惱亂衆
生。諸定業報因。令小疾小許輕受。並得除滅。
宜當慶喜。莫生憂惱。法師見已。合掌良久。遂
自迴轉。以右脇著床。舒足重疊。右手支頭。左
手申安髀上迄。至命終。更不轉動。明藏更問。
見何等相。報云。勿問妨吾正念。至五日中夜。
弟子光等又問。和上定生彌勒前不。報云。決
定得生。言訖捨命。時經六十日。頭髮漸生。
顏色如常。赤白不異。又有香了無餘氣。得病
之時。翻經使人許玄。備聞奏。蒙 勅遣醫人。
將藥往看。比至法師已亡。醫不及。終後坊州
刺史竇師備聞奏 恩勅葬事所須。並令官
給。次奉 勅旨。玉花寺僧玄奘既亡。其翻經
事且停。已翻成者。宜准舊例。官爲抄寫。自餘
未翻本。付慈恩寺。好掌勿令損失。其玄奘弟
子。及翻經僧。先非玉花寺僧者。宜各放還寺。
又奉勅旨。故僧玄奘。葬日宜遣京城僧尼造
幢。送至墓所。冥祥預表其事。寔繁不備。列法
師蒙二帝珍敬。儭施綿帛綾綵萬餘匹。上納
袈裟時服等數百年事。法師得之。皆爲國造
塔。書倶胝絹像一千揁。賢劫千佛一千揁。彌
勒佛一千揁。像十倶胝。洗浴衆僧。給施貧人。
一無貯蓄。隨得隨散。准以翻譯傳法爲務。毎
翻一經。急急然恐不終訖。一部了已。歡喜稱
慶云。用此以答四恩
竊聞八正之旨。實出苦海之津梁。一乘之宗。
誠登涅槃之梯蹬。但以物機未熟。致薀葱山
之西。法花化時。融方扇交河之石。曁乎摩騰
入漢。教闡伊纒。僧會遊呉。義覃荊楚。從此已
來。遂得人修解脱之因。家樹菩薩之業。是知
縛法之益。其利博哉。法師聳千尋之勁質。湛
萬蹟之波瀾救溺俗爲心憂。匡大法爲身事。
故能陟重阻以求經。履危途而訪道。見珍殊
俗。具獲眞文。自如來一代所説。鷲峯方等
之教。鹿苑半字之文。爰至後聖馬鳴龍猛
無著天親諸所製依及灰山柱等十八異執之
崇。五部殊塗之致。並雙。羅研究達其旨。悉得
其文。并佛處代之迹。如陰埿洹堅固之林。降
魔菩提之樹。迦路崇高之塔。那竭留影之山。
皆躬申禮敬。亦無遺矣。心期充滿。覺覽復周。
將施本土。遂繕寫大小乘法教。六百五十七
部。請轉法輪像等七躯。佛肉舍利百有餘粒。
以貞觀十九年春正月二十五日。還至長安。
道俗奔迎。傾都罷市。又此行經塗數萬。備
歴難危。如固陰凍寒之山。飛波激浪之壑。厲
毒黒風之氣。狻猊貙豻之群。並法顯失侶之
郷。智嚴遺伴之地。斑張之所不踐。章亥之所
未遊。法師了爾孤證。怛然無挭。扇唐風於八
河之外。揚國仁於五印之間。使乎遐城王侯。
馳心輦歸國轂。係仰天衢。雖聖威遠感。亦法
師通述之力也。自歸國翻宣。若菴園之始説。
精文奧義。如金口之新開。而敬措寸陰。勵精
無怠。神氣綽然。無所擁滯。遺務之後。猶爲諸
徳。説西方聖賢製述文義。詞旨淺深。部類不
同。并少年在此間。周遊講肆之事。高論劇談。
郁哉盈耳。了無疲倦。其精力過人。若斯法師。
還國已來。于今二十載。合翻梵本七十五部。
譯爲唐言。總一千三百四十一卷。尚有五百
八十二部。未譯見翻者。大般若瑜伽論大毘
婆沙順正理等。皆是鎭國之寶。學人藪澤。然
譯經之事。其來自文起漢摩騰。迄今三藏。前
後道俗百餘人。先代翻譯。多是婆羅門法師。
爲初至東國夏。方言未融。承受之者。頌會艱
阻。毎傳一句。必詳審疑迴。是以倒多説毘。今
日法師。唐梵二方。言詞明達。傳譯便巧。如&T016254;
一物掌上示人。了然無殊。所以歳月未多。而
功倍前哲。至如羅什稱善秦言。譯經十有餘
年。唯得二百餘卷。以此挍量。難易見矣。所悲
運促。不終其志。嗚呼哀哉
大唐故三藏玄奘師行状一卷終
  明徳二年八月日。感得了此記冥詳撰云云
大師付法傳。被引用行状文。彼此符合。尤
可珍重之也
  法印權大僧都賢寶記之
  右賢寶師感得之本尤祕藏也今茲彼師三
百五十忌也爲追賁遂繕裝畢
延亨四
歳六月廿五日僧上賢賀行年六
十四才
  朱書嘉保三年八月廿八日交點了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