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三國遺事 (No. 2039_ 一然撰 ) in Vol. 49

[First] [Prev] 1015 1016 1017 1018 1019 1020 []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尚矣。賢獨刋定邪謬。暫開幽奧。㤆㤆游刃。東
國後進咸遵其訓。中華學士往往得此爲眼
目。景徳王天寶十二年癸巳。夏大旱。詔入内
殿。講金光經。以祈甘霔。一日齋次。展鉢良
久。而淨水獻遲。監吏詰之。供者曰。宮井枯
涸。汲遠。故遲爾。賢聞之曰。何不早云。及晝
講時。捧爐默然。斯須井水湧出。高七丈許。與
刹幢齊。闔宮驚駭。因名其井曰金光井。賢甞
自號青丘沙門。讃曰
    遶佛南山像逐旋 青丘佛日再中懸
    解教宮井清波湧 誰識金爐一炷烟
明年甲午夏。王又請大徳法海於皇龍寺。講
華嚴經。駕幸行香。從容謂曰。前夏大賢法師
講金光經。井水湧七丈。此公法道如何。海曰。
特爲細事。何足稱乎。直使傾滄海。襄東岳。流
京師。亦非所難。王未之信。謂戲言爾。至午講
引爐沈寂。須臾内禁忽有哭泣聲。宮吏走報
曰。東池已溢。漂流内殿五十餘間。王惘然
自失。海笑謂之曰。東海欲傾。水脈先漲爾。王
不覺興拜。翌日感恩寺奏。昨日午時海水漲
溢。至佛殿階前。晡時而還。王益信敬之。讃

    法海波瀾法界寛 四海盈縮未爲難
    莫言百億須彌大 都在吾師一指端石海
三國遺事卷第四






三國遺事卷第五
 國尊曹溪宗加智山下麟角寺住持
圓境冲照大禪師 一然 撰 
神呪第六
  密本摧邪
善徳王徳曼遘疾彌留。有興輪寺僧法惕。應
詔侍疾。久而無効。時有密本法師。以徳行聞
於國。左右請代之。王詔迎入内。本在宸仗外
讀藥師經。卷軸纔周。所持六環飛入寢内。刺
一老狐與法惕。倒擲庭下。王疾乃瘳。時本頂
上發五色神光。覩者皆驚。又承相金良圖爲
阿孩時。忽口噤體硬。不言不遂。毎見一大鬼
率群小鬼來。家中几有盤肴。皆啖嘗之。巫覡
來祭。則群聚而爭侮之。圖雖欲命撤。而口不
能言。家親請法流寺僧亡名來轉經。大鬼命
小鬼。以鐵槌打僧頭仆地。嘔血而死。隔數日。
遣使邀本。使還言。本法師受我請將來矣。衆
鬼聞之皆失色。小鬼曰。法師至將不利。避之
何幸。大鬼侮慢自若曰。何害之有。俄而有四
方大力神。皆屬金甲長戟。來捉群鬼而縛去。
次有無數天神環拱而待。須臾本至。不待開
經其疾乃治。語通身解。具説件事。良圖因此
篤信釋氏。一生無怠塑成興輪寺呉堂主。彌
陀尊像。左右菩薩。并滿金畫其堂。本嘗住金
谷寺。又金庾信嘗與一老居士交厚。世人不
知其何人。于時公之戚秀天久染惡疾。公遣
居士診衞。適有秀天之舊名因惠師者。自中
岳來訪之。見居士而慢侮之曰。相汝形儀。邪
佞人也。何得理人之疾。居士曰。我受金公命。
不獲已爾。惠曰。汝見我神通。乃奉爐呪香俄
頃五色雲旋遶頂上。天花散落。士曰。和尚
通力不可思議。弟子亦有拙技請試之。願師
乍立於前。惠從之。士彈指一聲。惠倒迸於空。
高一丈許。良久徐徐倒下。頭卓地。屹然如
撅。旁人推挽之不動。士出去。惠猶倒卓
達曙。明日秀天使扣於金公。公遣居士往
勅。乃解。因惠不復賣技。讃曰
    紅紫紛紛幾亂朱 堪嗟魚目誑愚夫
    不因居士輕彈指 多小巾箱襲碔砆
  惠通降龍
釋惠通。氏族未詳。白衣之時。家在南山西麓
銀川洞之口今南。澗
寺東里
一日遊舍東溪上。捕一獺
屠之。棄骨園中。詰旦亡其骨。跡血尋之。骨還
舊穴。抱五兒而蹲。郎望見驚異。久之感嘆躕
躇。便棄俗出家。易名惠通。往唐謁無畏三藏
請業。藏曰。嵎夷之人豈堪法器。遂不開授。通
不堪輕謝去。服勤三載。猶不許。通乃憤悱立
於庭。頭戴火盆。須臾頂裂聲如雷。藏聞來視
之。撤火盆。以指按裂處。誦神呪瘡合如平日。
有瑕如王字文。因號王和尚深器之。傳印訣。
時唐室有公主疾病。高宗請救於三藏。擧通
自代。通受教別處。以白豆一斗呪銀器中。變
白甲神兵。逐崇不克。又以黒豆一斗呪金器
中。變黒甲神兵。令二色合逐之。忽有蛟龍走
出。疾遂瘳。龍怨通之逐已也。來本國文仍林。
害命尤毒。是時鄭恭奉使於唐。見通而謂曰。
師所逐毒龍歸本國害甚。速去除之。乃與恭
以麟徳二年乙丑。還國而黜之。龍又怨恭。乃
托之柳。生鄭氏門外。恭不之覺。但賞其葱密。
酷愛之。及神文王崩。孝昭即位。修山陵除葬
路。鄭氏之柳當道。有司欲伐之。恭恚曰。寧斬
我頭。莫伐此樹。有司奏聞。王大怒。命司寇
曰。鄭恭恃王和尚神術。將謀不遜。侮逆王命。
言斬我頭。宜從所好。乃誅之。坑其家。朝議。
王和尚與恭甚厚。應有忌嫌。宜先圖之。乃徴
甲尋捕。通在王望寺見甲徙至。登屋。携砂
瓶研朱筆而呼曰。見我所爲。乃於瓶項抹一
畫曰。爾輩宜各見項。視之皆朱畫。相視愕然。
又呼曰。若斷瓶項。應斷爾項如何。其徒奔走。
以朱項赴王。王曰。和尚神通。豈人力所能圖。
乃捨之。王女忽有疾。詔通治之。疾愈。王大
悦。通因言。恭被毒龍之汚濫膺國刑。王聞之
心悔。乃免恭妻孥。拜通爲國師。龍既報寃於
恭。往機張山爲熊神。慘毒滋甚。民多梗之。通
到山中。諭龍授不殺戒。神害乃息。初神文王
發疽背。請候於通通至呪之立活。乃曰。陛下
曩昔爲宰官身。誤決臧人信忠爲隷。信忠有
怨。生生作報。今茲惡疽亦信忠所祟。宜爲
忠創伽藍。奉冥祐以解之。王深然之。創寺號
信忠奉聖寺。寺成。空中唱云因王創寺。脱苦
生天。怨已解矣或本載此事於
眞表傳中誤
因其唱地。置折怨
堂。堂與寺今存。先是密本之後有高僧明朗。
入龍宮得神印。梵云文豆婁。
此云神印
祖創神遊林今天
王寺
欀隣國之寇。今和尚傳無畏之髓。遍歴塵寰。
救人化物。兼以宿命之明創寺雪怨。密教之
風於是乎大振。天磨之總持嵓。母岳之呪錫
院等皆其流裔也。或云。通俗名尊勝角干。角
干乃新羅之宰相峻級。未聞通歴仕之迹。或
云。射得犲狼。皆未詳。讃曰
    山桃溪杏映籬斜 一徑春深兩岸花
    頼得郎君閑捕獺 盡教魔外遠京華
  明朗神印
按金光寺本記云。師挺生新羅。入唐學道。將
還因海龍之請。入龍宮傳祕法。施黄金千兩
一云
千斤
潜行地下。湧出本宅井底。乃捨爲寺。以
龍王所施黄金飾塔像。光曜殊特。因名金光
僧傳作金
羽寺誤
師諱明朗。字國育。新羅沙干才良
之子。母曰南澗夫人。或云。法乖娘蘇判茂林
之子金氏。則慈藏之姝也。三息。長曰國教
大徳。次曰義安大徳。師其季也。初母夢呑青
色珠而有娠。善徳王元年入唐。貞觀九年乙
未來歸。總章元年戊辰。唐將李勣統大兵。合
新羅滅高麗。後餘軍留百濟。將襲滅新羅。羅
人覺之。發兵拒之。高宗聞之赫怒。命薜邦
興師將討之。文武王聞之懼。請師開祕法禳
事在文武
王傳中
因茲爲神印宗祖。及我太祖創業
之時。亦有海賊來擾。乃請安惠朗融之裔。廣
學大縁等二大徳。作法禳鎭。皆朗之傳系也。
故并師而上至龍樹爲九祖本寺記三師
爲律祖未詳
又太祖
爲創現聖寺。爲一宗根柢焉。又新羅京城東
南二十餘里有遠源寺。諺傳。安惠等四大徳
與金庾信金義元金述宗等同願所創也。四
大徳之遺骨皆藏寺之東峯。因號四靈山祖
師嵓云。則四大徳皆羅時高徳。按&MT10801;白寺柱
貼注脚載。慶州戸長巨川母阿之女。女母明
珠女。女母積利女之子。廣學大徳大縁三重
古名
善會
昆季二人。皆投神印宗。以長興二年辛
卯隨太祖上京。隨駕焚修。賞其勞。給二人父
母忌日寶于&MT10801;白寺。田沓若干結云云。則廣
學大縁二人。隨聖祖入京者。安師等。乃與金
庾信等創遠源寺者也。廣學等二人骨亦來
安于茲爾。非四徳皆創遠源。皆隨聖祖也詳

感通第七
  仙桃聖母隨喜佛事
眞平王朝。有比丘尼名智惠。多賢行。住安興
寺。擬新修佛殿而力未也。夢一女仙風儀婥
約。珠翠飾鬟。來慰曰。我是仙桃山神母也。喜
汝欲修佛殿。願施金十斤以助之。宜取金於
予座下。粧點主尊三像壁上。繪五十三佛。六
類聖衆。及諸天神。五岳神君羅時五岳。謂東吐
含山。南智異山。
西雞龍。北太伯中
父岳。亦云公山也
毎春秋二季之十日。叢會善男
善女。廣爲一切含靈。設占察法會。以爲恒規。
本朝屈弗池龍託夢於帝。請於靈鷲山
長開藥師道場。□平海途。其事亦同
惠乃驚覺。率
徒往神祠座下。堀得黄金一百六十兩。克就
乃功。皆依神母所諭。其事唯存。而法事廢
矣。神母本中國帝室之女。名娑蘇。早得神仙
之術。歸止海東。久而不還。父皇寄書繋足云。
隨鳶所止爲家。蘇得書放鳶。飛到此山而止。
遂來宅爲地仙。故名西鳶山。神母久據茲山。
鎭祐邦國。靈異甚多。有國已來。常爲三祀之
一。秩在群望之山。第五十四景明王好使鷹。
嘗登此放鷹而失之。祷於神母曰。若得鷹。當
封爵。俄而鷹飛來止机上。因封爵大王焉。其
始到辰韓也。生聖子爲東國始君。蓋赫居閼
英二聖之所自也。故稱雞龍雞林白馬等。雞
屬西故也。嘗使諸天仙織羅。緋染作朝衣。贈
其夫。國人因此始知神驗。又國史史臣曰。軾
政和中嘗奉使人宋。詣佑神館。有一堂設女
仙像。館伴學士王黼曰。此是貴國之神。公知
之乎。遂言曰。古有中國帝室之女。泛海抵辰
韓生子。爲海東始祖。女爲地仙。長在仙桃山。
此其像也。又大宋國使王襄到我朝。祭東神
聖母女。有娠賢肇邦之句。今能施金奉佛。爲
含生開香火作津梁。豈徒學長生而囿於溟
濛者哉。讃曰
    來宅西鳶幾十霜 招呼帝子織霓裳
    長生未必無生異 故謁金仙作玉皇
  郁面婢念佛西昇
景徳王代。康州今晋州。一作剛
州。則今順安
善士數十人志
求西方。於州境創彌陀寺。約万日爲契。時有
阿干貴珍家一婢名郁面。隨其主歸寺。立中
庭。隨僧念佛。主憎其不職。毎給穀二碩。一夕
舂之。婢一更舂畢。歸寺念佛俚言己事之忙。大家
之舂促。蓋出乎此
日夕徹怠。庭之左右竪立長橛。以繩穿貫兩
掌。繋於橛上合掌。左右遊。之激勵焉。時有天
唱於空。郁面娘入堂念佛。寺衆聞之。勸婢入
堂。隨例精進。未幾天樂從西來。婢湧透屋梁
而出。西行至郊外。捐骸變現眞身。坐蓮臺放
大光明。緩緩而逝。樂聲不徹空中。其堂至今
有透穴處云已上
郷傳
按僧傳。棟梁八珍者觀音
應現也。結徒有一千分明爲二。一勞力。一
精修。彼勞力中知事者不獲戒墮畜生道。爲
浮石寺牛。嘗馱經而行。頼經力轉爲阿干貴
珍家婢。名郁面。因事至下柯山。感夢遂發道
心。阿于家距惠宿法師所創彌陀寺不遠。阿
干毎至其寺念佛。婢隨往。在庭念佛云云。如
是九年。歳在乙未。正月二十一日。禮佛撥屋
梁而去。至小伯山墮一隻履。就其地爲菩提
寺。至山下棄其身。即其地爲二菩提寺。榜其
殿曰勗面登天之殿。屋脊穴成十許圍。雖暴
雨密雪不霑濕。後有好事者。&MT10804;金塔一座。直
其穴。安承塵上以誌其異。今榜塔尚存。勗面
去後。貴珍亦以其家異人托生之地捨爲寺。
曰法王。納田民。久後廢爲丘墟。有大師懷鏡。
與承宣劉碩小卿李元長同願重營之。鏡躬事
土木。始輕材。夢老父遺麻葛屨各一。又就古
神社。諭以佛理。斫出祠側材木。九五載告
畢。又加臧獲。蔚爲東南名藍。人以鏡爲貴珍
身。議曰。按郷中古傳郁面乃景徳王代事
也。據徴徴字疑作
珍下亦同
本傳。則元和三年戊子哀莊
王時也。景徳後歴惠恭宣徳元聖昭聖哀莊
等五代。共六十餘年也。徴先面後。與郷傳乖
違。然兩存之闕疑。讃曰
    西隣古寺佛燈明 舂罷歸來夜二更
    自許一聲成一佛 掌穿繩子直忘形
  廣徳 嚴莊
文武王代。有沙門名廣徳嚴莊二人友善。日
夕約曰。先歸安養者須告之。徳隱居芬皇西
或云。皇龍寺有西
去房。未知孰是
蒲鞋爲業。挾妻子而居。莊
庵栖南岳。大種刀耕一日。日影施紅。松陰
靜暮。窓外有聲。報云。某已西往矣。惟君好
住。速從我來。莊排闥而出顧之。雲外有天樂
聲。光明屬地。明日歸訪其居。徳果亡矣。於是
乃與其婦收骸。同營蒿里。既事乃謂婦曰。
夫子逝矣。偕處何如。婦曰可。遂留夜宿。將欲
通焉。婦靳之曰。師求淨土。可謂求魚縁木。莊
驚怪問曰。徳既乃爾。予又何妨。婦曰。夫子與
我同居十餘載。未嘗一夕同床而枕。況觸汚
乎。但毎夜端身正坐。一聲念阿彌陀佛號。或
作十六觀。觀既熟。明月入戸。時昇其光。加趺
於上。竭誠若此。雖欲勿西奚往。夫適千里者。
一歩可規。今師之觀可云東矣。西則未可知
也。莊愧&T049543;而退。便詣元曉法師處。懇求津
要。曉作錚觀法誘之。藏於是潔己悔責。一意
修觀。亦得西昇。錚觀在曉師本傳。與海東僧
傳中。其婦乃芬皇寺之婢。蓋十九應身之一
徳。嘗有歌云
  月下伊底亦 西方念丁去賜里遣 無量
壽佛前乃 惱叱古音郷言云
報言也
 多可支白遣
賜立 誓音深史隱尊衣希仰支 兩手集
刀花乎白良願往生願往生 慕人有如
白遣賜立阿邪 此身遺也置遣 四十
八大願成遣賜去
 憬興遇聖
神文王代。大徳憬興。姓水氏。熊川州人也。年
十八出家。遊刃三藏。望重一時。開耀元年。
文武王將昇遐。顧命於神文曰。憬興法師可
爲國師。不忘朕命。神文即位。曲爲國老。住
三郎寺。忽寢疾彌月。有一尼來謁候之。以華
嚴經中善友原病之説爲言曰。今師之疾。憂
勞所致。喜笑可治。乃作十一樣面貌。各作俳
諧之舞。巉巖成削。變態不可勝言。皆可脱
頤。師之病不覺洒然。尼遂出門。乃入南巷寺
寺在三
郎寺南
而隱。所將杖子在幀畫十一面圓通像
前。一日將入王宮。從者先備於東門之外。鞍
騎甚都。靴笠斯陳。行路爲之辟易。一居士

形儀疎率。手杖背筐來。憩于下馬臺上。視
筐中乾魚也。從者呵之曰。爾著緇。奚負觸物
耶。僧曰。與其挾生肉於兩股間。背眞三市
之枯魚。有何所嫌。言訖起去。興方出門。聞其
言。使人追之。至南山文殊寺之門外。抛筐而
隱。杖在文殊像前。枯魚乃松皮也。使來告。興
聞之嘆曰。大聖來戒我騎畜爾。終身不復騎。
興之徳馨遺味。備載釋玄本所撰三郎寺碑。
嘗見普賢章經彌勒菩薩言。我當來世生閻
浮提。先度釋迦末法弟子。唯除騎馬比丘不
得見佛。可不警哉。讃曰
    昔賢垂範意彌多 胡乃兒孫莫切瑳
    背底枯魚猶可事 那堪他日負龍華
  眞身受供
長壽元年壬辰。孝昭即位。始創望徳寺。將以
奉福唐室。後景徳王十四年。望徳寺塔戰動。
是年有安史之亂。羅人云。爲唐室立茲寺。宜
其應也。八年丁酉。設落成會。王親駕辦供。有
一比丘儀彩疎陋。局束立於庭。請曰。貧道亦
望齋。王許赴床杪。將罷。王戲調之曰。住錫何
所。僧曰琵琶嵓。王曰。此去莫向人言赴國。王
親供之齋。僧笑答曰。陛下亦莫與人言供養
眞身釋迦。言訖。湧身淩空。向南而行。王驚
愧馳上東岡。向方遥禮。使往尋之。到南山參
星谷。或云。大磧川源石上置錫鉢而隱。使來
復命。遂創釋迦寺於琵琶嵓下。創佛無寺於
滅影處。分置錫鉢焉。二寺至今存。錫鉢亡矣。
智論第四云。昔有罽賓三藏。行阿蘭若法。至
一王寺。寺設大會。守門人見其衣服麁弊。遮
門不前。如是數數。以衣弊故。毎不得前。便作
方便。假借好衣而來。門人見之。聽前不禁。既
獲詣坐。得種種好食。先以與衣。衆人問言何
以爾乎。答曰。我比數來。毎不得入。今以衣故
得此座。得種種食。宜以與衣爾。事可同按。讃

    燃香擇佛看新繪 辦供齋僧喚舊知
    從此琵琶嵓上月 時時雲掩到潭遲
  月明師兜率歌
景徳王十九年庚子四月朔。二日並現。挾旬
不滅。日官奏。請縁僧作散花功徳。則可禳。於
是潔壇於朝元殿。駕幸青陽樓望縁僧。時有
月明師行于阡陌時之南路。王使召之。命開
壇作啓。明奏云。臣僧但屬於國仙之徒。只解
郷歌。不閑聲梵。王曰。既卜縁僧。雖用郷歌可
也。明乃作兜率歌賦之。其詞曰
  今日此矣散花唱良巴寶白乎隱花良汝隱
直等隱心音矣命叱使以惡只 彌勒座主
陪立羅良
解曰。龍樓此日散花歌桃送青雲一片花殷
重直心之所使遠邀兜率大仙家 今俗謂此
爲散花歌。誤矣。宜云兜率歌。別有散花歌。文
多不載。既而日怪即滅。王嘉之。賜品茶一襲。
水精念珠百八箇。忽有一童子。儀形鮮潔。跪
奉茶珠。從殿西小門而出。明謂是内宮之使。
王謂師之從者。及玄徴而倶非。王甚異之。使
人追之。童入内院塔中而隱。茶珠在南壁畫
慈氏像前。知明之至徳與至誠。能昭假于至
聖也如此。朝野莫不聞知。王益敬之。更贐絹
一百疋。以表鴻誠。明又嘗爲亡妹營齊。作
郷歌祭之。忽有驚飈吹紙錢。飛擧向西而沒。
歌曰
  生死路隱 此矣有阿米次肹伊遣 吾隱
去内如辭叱都 毛如云遣去内尼叱古
於内秋察早隱風未 此矣彼矣浮良落尸
葉如一等隱枝良出古 去奴隱處毛冬乎
丁 阿也 彌陀刹良逢乎吾道修良待是
古如
明常居四天王寺。善吹笛。嘗月夜吹過門前
大路。月馭爲之停輪。因名其路日月明里。師
亦以是著名。師即能俊大師之門人也。羅人
尚郷歌者尚矣。蓋詩頌之類歟。故往往能感
動天地鬼神者非一。讃曰
    風送飛錢資逝妹 笛搖明月住姮娥
    莫言兜率連天遠 萬徳花迎一曲歌
  善律還生
望徳寺僧善律。施錢欲成六百般若。功未周。
忽被陰府所追至冥。司問曰。汝在人間作何
業。律曰。貧道暮年欲成大品經。功未就而來。
司曰。汝之壽籙雖盡。勝願□□。宜復人間畢
成寶典。乃放還。途中有一女子哭涖拜前曰。
我亦南閻州新羅人。坐父母陰取金剛寺水
田一畝。被冥府追檢。久受重苦。今師若還古
里。告我父母速還厥田。妾之在世。胡麻油埋
於床下。并藏緻密布於寢褥間。願師取吾油
點佛燈。貨其布爲經幅。則黄川亦恩。庶幾脱
我苦惱矣。律曰。汝家何在。曰沙梁部久遠寺
西南里也。律聞之方行。乃蘇。時律死已十日。
葬于南山東麓。在塚中呼三日。牧童聞之來
告於本寺。寺僧歸發塚出之。具説前事。又訪
女家。女死隔十五年。油布宛然。律依其諭作
冥福。女來魂報云。頼師之恩妾已離苦得脱
矣。時人聞之莫不驚感。助成寶典。其經秩今
在東都僧司藏中。毎年春秋。披轉禳災焉。讃

    堪羨吾師仗勝縁 魂遊却返舊林泉
    爺孃若問兒安否 爲我催還一畝田
  金現感虎
新羅俗毎當仲春。初八至十五日。都人士女。
競遶興輪寺之殿塔爲福會。元聖王代。有郎
君金現者。夜深獨遶不息。有一處女念佛隨
遶。相感而目送之遶畢。引入屏處通焉。女將
還。現從之。女辭拒而強隨之。行至西山之麓。
入一茅店。有老嫗問女曰附率者何人。女陳其
情。嫗曰。雖好事不如無也。然遂事不可諫也。
且藏於密。恐汝弟兄之惡也。把郎而匿之奧。
小遶有三虎咆哮而至。作人語曰。家有腥膻
之氣療飢何幸。嫗與女叱曰。爾鼻之爽乎。何
言之狂也。時有天唱。爾輩嗜害物命尤多。宜
誅一以徴惡。三獸聞之。皆有憂色。女謂曰。三
兄若能遠避而自懲。我能代受其罰。皆喜俛
首妥尾而遁去。女入謂郎曰。始吾恥君子之
辱臨弊族。故辭禁爾。今既無隱。敢布腹心。且
賎妾之於郎君。雖曰非類。得陪一夕之歡。義
重結褵之好。三兄之惡天既厭之。一家之殃
予欲當之。與其死於等閑人之手。曷若伏於
郎君刃下以報之徳乎。妾以明日入市爲害
劇。則國人無如我何。大王必募以重爵而捉
我矣。君其無&MT03465;。追我乎城北林中。吾將待之。
現曰。人交人彝倫之道。異類而交蓋非常
也。既得從容。固多天幸。何可忍賣於伉儷之
死。僥倖一世之爵祿乎。女曰。郎君無有此
言。今妾之壽夭蓋天命也。亦吾願也。郎君之
慶也。予族之福也。國人之喜也。一死而五利
備。其可違乎。但爲妾創寺。講眞詮資勝報。則
郎君之惠莫大焉。遂相泣而別。次日果有猛
虎。入城中剽甚。無敢當。元聖王聞之。申令
曰。戡虎者爵二級。現詣闕奏曰。小臣能之。乃
先賜爵以激之。現持短兵入林中。虎變爲娘
子。煕怡而笑曰。昨夜共郎君繾綣之事。惟君
無忽。今日被爪傷者。皆塗興輪寺醤。聆其寺
之螺鉢聲則可治。乃取現所佩刀。自頚而仆。
乃虎也。現出林而託曰。今茲虎易搏矣。匿其
由不洩。但依諭而治之。其瘡皆効。今俗亦用
其方。現既登庸。創寺於西川邊。號虎願寺。常
講梵網經。以導虎之冥遊。亦報其殺身成己
之恩。現臨卒。深感前事之異。乃筆成傳俗。姑
聞知因名論虎林稱于今。貞元九年。申屠澄
自黄冠調補漢州。什方縣之尉。至眞符縣
之東十里許。遇風雪大寒。馬不能前。路旁有
茅舍。中有煙火甚温照燈下就之。有老父嫗
及處子。環火而坐。其女年方十四五。雖蓬髮
垢衣。雪膚花臉。擧止妍媚。父嫗見澄來。遽起
曰。客甚衝寒雪。請前就火。澄坐良久。天色
已暝。風雪不止。澄曰。西去縣尚遠。請宿于
此。父嫗曰。苟不以蓬蓽爲陋。敢承命。澄遂解
鞍施衾幃。其女見客方止。修容靘粧自&MT02621;
間出。有閑雅之態。猶過初時。澄曰。小娘子明
惠過人甚。幸未婚。敢請自媒如何。翁曰。不期
貴客欲採拾。豈定分也。澄遂修子婿之禮。澄
乃以所乘馬載之而行。既至官俸祿甚薄。妻
力以成家。無不歡心。後秩滿將歸。已生一男
一女。亦甚明惠。澄尤加敬愛。甞作贈内詩
云。一官慚梅福。三年愧孟光。此情何所喩。川
上有&MT03591;鴦。其妻終日吟諷。似默有和者。未
甞出口。澄罷官罄室歸本家。妻忽悵然謂澄
曰。見贈一篇。尋即有和。乃吟曰。琴瑟情雖
重。山林志自深。常憂時節變。辜負百年心。遂
與訪其家。不復有人矣。妻思慕之甚。盡日涕
泣。忽壁角見一虎皮。妻大笑曰。不知此物尚
在耶。遂取披之。即變爲虎。哮吼拏攫。突門
而出。澄驚避之。携二子尋其路。望山林大哭
數日。竟不知所之。噫。澄現二公之接異物也。
變爲人妾則同矣。而贈背人詩。然後哮吼拏
攫而走。與現之虎異矣。現之虎不得已而傷
人。然善誘良方以救人。獸有爲仁如彼者。今
有人而不如獸者。何哉。詳觀事之終始。感人
於旋遶佛寺中。天唱徴惡。以自代之。傳神方
以救人置精廬講佛戒。非徒獸之性仁者也。
蓋大聖應物之多方。感現公之能致情於旋
遶。欲報冥益耳。宜其當時能受禧佑乎。讃

    山家不耐三兄惡 蘭吐那堪一諾芳
    義重數條輕萬死 許身林下落花忙
  融天師彗星歌 眞平王代
第五居烈郎。第六實處郎一作突
處郎
第七寶同郎
等三花之徒。欲遊楓岳。有彗星犯心大星。郎
徒疑之。欲罷其行。時天師作歌歌之。星怪即
滅。日本兵還國。反成福慶。大王歡喜。遣郎遊
岳焉。歌曰
  舊理東尸汀叱 乾達婆矣遊烏隱城叱&MT02315;
良望良古 倭理叱軍置來叱多烽燒邪隱
邊也薮耶 三花矣岳音見賜烏尸聞古
月置八切爾數於將來尸波衣 道尸掃尸
星利望良古 彗星也白反也人是有叱多
 後句 達阿羅浮去伊叱等邪 此也友
物比所音叱彗叱只有叱故
 正秀師救氷女
第四十哀莊王代。有沙門正秀。寓止皇龍寺。
冬日雪深。既暮。自三郎寺還。經由天嚴寺門
外。有一乞女産兒。凍臥濱死。師見而憫之。就
抱。良久氣蘇。乃脱衣以覆之。裸走本寺。苫草
覆身過夜。夜半有天唱於王庭曰。皇龍寺沙
門正秀宜封王師。急使人撿之。具事升聞。上
備威儀迎入大内。册爲國師
避隱第八
  朗智乘雲 普賢樹
歃良州阿曲縣之靈鷲山歃良。今梁州阿曲一作西
又云求佛。又屈弗。今蔚
州置屈弗
馹。今存其名
有異僧。庵居累紀。而郷邑皆不識。
師亦不言名氏。常講法華。仍有通力。龍朔初。
有沙彌智通。伊亮公之家奴也。出家年七歳。
時有烏來鳴云。靈鷲去投朗智爲弟子。通聞
之尋訪此山。來憩於洞中樹下。忽見異人出。
曰我是普大士。欲授汝戒品。故來爾。因宣戒
訖乃隱。通神心豁爾。智證頓圓。遂前行路。逢
一僧。乃問朗智師何所住。僧曰。奚問朗智乎。
通具陳神烏之事。僧莞爾而笑曰。我是朗智。
今茲堂前亦有烏來報。有聖兒投師將至矣。
宜出迎。故來迎爾。乃執手而嘆曰。靈烏驚爾
投吾。報予迎汝。是何祥也。殆山靈之陰助也。
傳云。山主乃辨才天女。通聞之泣謝。投禮於
師。既而將與授戒。通曰。予於洞口樹下。已蒙
普賢大士乃授正戒。智嘆曰。善哉汝已親禀
大士滿分之戒。我自生年來。夕惕慇懃。念遇
至聖。而猶未能昭格。今汝已受。吾不及汝遠
矣。反禮智通。因名其樹曰普賢。通曰。法師住
此其已久。如曰法興王丁未之歳。始寓足焉。
不知今幾。通到山之時。乃文武王即位元年
辛酉歳也。計已一百三十五年矣。通後詣義
湘之室。升堂覩奧。頗資玄化。寔爲錐洞記主
也。元曉住磻高寺時。常往謁智。令著初章觀
文及安身事心論。曉撰訖。使隱士文善奉書
馳達。其篇尾述偈云。西谷沙彌稽首禮。東岳
上徳高巖前磻高在靈鷲之西北。故
西谷沙彌乃自謂也
吹以細塵補
鷲岳。飛以微滴投龍淵。云云山之東有大和
江。乃爲中國大和池龍植福所創。故云龍淵。
通與曉皆大聖也。二聖而摳衣師之。道&MT01150;
知。師甞乘雲往中國之清涼山。隨衆聽講。俄
頃即還彼中僧謂是隣居者。然罔知攸止。一
日令於衆曰。除常住外。別院來僧。各持所居
名花異植。來獻道場。智明日折山中異木一
枝歸呈之。彼僧見之。乃曰。此木梵號怛提伽。
此云赫。唯西竺海東二靈鷲山有之。彼二山
皆第十法雲地菩薩所居。斯必聖者也。遂察
其行色。乃知住海東靈鷲也。因此改觀。名著
中外。郷人乃號其庵曰赫木。今赫木寺之北
崗有古基。乃其遺趾。靈鷲寺記云。朗智甞云。
此庵址乃迦葉佛時寺基也。堀地得燈缸二。
隔元聖王代。有大徳縁會來居山中。撰師之
傳行于世。按華嚴經第十名法雲地。今師之
馭雲。蓋佛陀屈三指。元曉分百身之類也歟。
讃曰
    想料巖藏百歳間 高名曾未落人寰
    不禁山鳥閑饒舌 雲馭無端洩往還
  縁會逃名 文殊岾
高僧縁會。甞隱居靈鷲。毎讀蓮經修普賢觀
行。庭池常有蓮數朶。四時不萎今靈鷲寺龍藏
殿。是縁會舊居
國主元聖王聞其瑞異。欲徴拜爲國師。師聞
之。乃棄庵而遁。行跨西嶺巖間。有一老叟今
爾耕。問師奚適。曰。吾聞邦家濫聽。縻我以爵。
故避之爾。叟聽曰。於此可賈。何勞遠售。師之
謂賣名無厭乎。會謂其慢已。不聽。遂行數里
許。溪邊遇一媼。問師何往。答如初。媼曰。前
遇人乎。曰有一老叟侮予之甚。慍且來矣。媼
曰。文殊大聖也。夫言之不聽何。會聞即驚悚。
遽還翁所。扣顙陳悔曰。聖者之言敢不聞命
乎。今且還矣。溪邊媼彼何人。斯叟曰。辯才天
女也。言訖遂隱。乃還庵中。俄有天使齎詔徴
之。會知業已當受。乃應詔赴闕。封爲國師
僧傳云。憲安王封爲二朝王師號照咸
通四年卒。與元聖年代相示未知孰是
師之感老叟
處。因名文殊岾。見女處曰阿尼岾。讃曰
    倚市難藏久陸況 嚢錐既露括難禁
    自縁庭下青蓮誤 不是雲山固未深
  惠現求靜
釋惠現。百濟人。小出家。苦心專志誦蓮經爲
業。祈禳請福。靈應良稠。兼攻三論。染指通
神。初住北部修徳寺。有衆則講。無則持誦。四
遠欽風。戸外之履滿矣。稍厭煩擁。遂往江南
達拏山居焉。山極巖險。來往艱稀。現靜坐求
忘。終于山中。同學輿尸置室中。虎啖盡
遺骸。唯髏舌存焉。三周寒暑。舌猶紅軟。過
後方變紫。硬如石。道俗敬之藏于石塔。俗齡
五十八。即貞觀之初。現不西學。靜退以終。而
乃名流諸夏立傳。在唐聲著矣。夫又高麗釋
波若入中國天台山。受智者教。觀以神異。間
山中而滅。唐僧傳亦有章頗多靈範。讃曰
    鹿尾傳經倦一場 去年清誦倚雲藏
    風前青史名流遠 火後江蓮舌帶芳
  信忠掛冠
孝成王潜邸時。與賢士信忠圍碁於宮庭柏
樹下。甞謂曰。他日若忘卿。有如柏樹。信忠
興拜。隔數月。王即位賞功臣。忘忠而不第之。
忠怨而作歌。帖於柏樹。樹忽黄悴。王怪使審
之。得歌獻之。大驚曰。萬機鞅掌。幾忘乎角
弓。乃召之賜爵祿。柏樹乃蘇。歌曰
  物叱好支柏史 秋察尸不冬爾屋支墮米
 汝於多支行齊教因隱 仰頓隱面矣改
衣賜乎隱冬矣也 月羅理影支古理因淵
之叱 行尸浪 阿叱沙矣以支如支 皃
史沙叱望阿乃 世理都 之叱逸烏隱第
也 後句亡
由是寵現於兩朝。景徳王王即孝成
之弟也
二十二年
癸卯。忠與二友相約。掛冠入南岳。再徴不就。
落髮爲沙門。爲王創斷俗寺居焉。願終身立
壑。以奉福大王。王許之。留眞在金堂後壁是
也。南有村名俗休。今訛云小花里按三和尚傳
有。信忠奉
聖寺。與此相混。然計其神文之世。距景徳已百餘年。
况神文與信忠乃宿世之事。則非此信忠明矣。宜詳之
別記云。景徳王代有直長李俊高僧傳
作李純
早曾發
願。年至知命須出家創佛寺。天寶七年戊子。
年登五十矣。改創槽淵小寺爲大刹。名斷俗
寺。身亦削髮。法名孔宏長老。住寺二十年乃
卒。與前三國史所載不同。兩存之闕疑。讃

    功名未已鬢先霜 君寵雖多百歳忙
    隔岸有山頻入夢 逝將香火祝吾皇
  包山二聖
羅時有觀機道成二聖師。不知何許人。同隱
包山去所瑟山。乃
梵音。此云包也
機庵南嶺。成處北穴。相去
十許里。披雲嘯月。毎相過從。成欲致機。則山
中樹木皆向南而俯。如相迎者。機見之而往。
機欲邀成也。則亦如之。皆北偃。成乃至。如是
有年。成於所居之後。高巖之上。常宴坐。一日
自巖縫間透身而出。全身騰空而逝。莫知所
至。或云。至壽昌郡今壽
城都
指骸焉。機亦繼踵歸
眞。今以二師名命其墟。皆有遺趾。道成巖高
數丈。後人置寺穴下。大平興國七年壬午。有
釋成梵。始來住寺。敞萬日彌陀道場。精懃五
十餘年。屡有殊祥。時玄風信士二十餘人歳
結社。拾香木納寺。毎入山採香。剪折淘洗。攤
置箔上。其木至夜放光如燭。由是郡人項施
其香。徒以得光之歳爲賀。乃二聖之靈感。或
岳神攸助也。神名靜聖天王。甞於迦葉佛時
受佛矚。有本誓。待山中一千人出世。轉受餘
報。今山中甞記九聖遺事。則未詳。曰。觀機。
道成。搬師。&MT10781;師。道義有柏
岩基
子陽。成梵。今勿
女。白牛師。讃曰
    相過蹯月弄雲泉 二老風流幾百年
    滿壑烟霞餘古木 低昻寒影尚如迎
搬音般。郷云雨木。&MT10781;音牒。郷云加乙木。此二
師久隱巖叢。不交人世。皆編木葉爲衣。以度
寒暑。掩濕遮羞而已。因以爲號。甞聞楓岳亦
有斯名。乃知古之隱倫之士。例多逸韻如此。
但難爲蹈襲。子甞寓包山。有記二師之遺
美。今并録之
    紫茅黄精&T006728;肚皮 蔽衣木葉非蠶機
    寒松颼颼石犖确 日暮林下樵蘇歸
    夜深披向月明坐 一半颯颯隨風飛
    敗蒲横臥於憨眠 夢魂不到紅塵羈
    雲遊逝兮二庵墟 山鹿恣登人迹稀
  永才遇賊
釋永才性滑稽。不累於物。善郷歌。暮歳將隱
于南岳。至大峴嶺。遇賊六十餘人。將加害。才
臨刃無懼色。怡然當之。賊怪而問其名。曰永
才。賊素聞其名。乃命□□□作歌。其辭曰
  自矣心米 皃史毛達只將來呑隱日遠鳥
逸□□過出知遣 今呑薮未去遣省如
但非乎隱焉破□主次弗□史内於都還於
尸朗也 此兵物叱沙過乎好尸曰沙也内
乎呑尼 阿耶 唯只伊吾音之叱恨隱&MT01325;
陵隱安支尚宅都乎隱以多
賊感其意。贈之綾二端。才笑而前謝曰。知財
賄之爲地獄根本。將避於窮山以餞一生。何
敢受焉。乃投之地。賊又感其言。皆釋釼投戈。
落髮爲徒。同隱智異。不復蹈世。才年僅九十
矣。在元聖大王之世。讃曰
    策杖歸山意轉深 綺紈珠玉豈治心
    緑林君子休相贈 地獄無根只寸金
  勿稽子
第十奈解王即位十七年壬辰。保羅國。古自
今固
史勿國今泗
等八國。併力來侵邊境。王
命太子㮈音將軍一伐等率兵拒之。八國皆
降。時勿稽子軍功第一。然爲太子所嫌。不賞
其功。或謂勿稽曰。此戰之功唯子而已。而賞
不及子。太子之嫌君其怨乎。稽曰。國君在上。
何怨人臣。或曰。然則奏聞于王幸矣。稽曰。伐
功爭命。揚已掩人。志士之所不爲也。勵之待
時而已。十年乙未。骨浦國今合
浦也
等三國王各
率兵來攻竭火疑屈弗也
今蔚州
王親率禦之。三國皆
敗。稽所獲數十級。而人不言稽之功。稽謂其
妻曰。吾聞仕君之道。見危致命。臨難忘身。仗
於節義。不顧死生。之謂忠也。夫保羅疑發羅
今羅州
竭火之役。誠是國之難。君之危。而吾未曾有
忘身致命之勇。此乃不忠甚也。既以不忠而
仕君。累及於先人。可謂孝乎。既失忠孝。何顏
復遊朝市之中乎。乃被髮荷琴入師彘山
竹樹之性病。寄托作歌。擬溪澗之咽響。扣琴
制曲。隱居不復現世
  迎如師
實際寺釋迎如。未詳族氏。徳行雙高。景徳王
將邀致供養。遣使徴之。如詣内齋罷。將還。王
遣使陪送至寺。入門即隱。不知所在。使來奏。
王異之。追封國師。後亦不復現世。至今稱曰
國師房
  布川山 五比丘 景徳王代
歃良州東北二十許里有布山川。石窟奇秀。
宛如人斲。有五比丘。未詳名氏。來寓而念彌
陀求西方幾十年。忽有聖衆自西來迎。於是
五比丘各坐蓮臺。乘空而逝。至通度寺門外
留連。而天樂間奏。寺僧出觀。五比丘爲説無
常苦空之理。蛻棄遺骸。放大光明。向西而去。
其捐舍處。寺僧起亭榭。名置樓。至今存焉
  念佛師
南山東麓有避里村。村有寺。因名避里寺。寺
有異僧。不言名氏。常念彌陀。聲聞于城中。三
百六十坊。十七萬戸。無不聞聲。聲無高下。琅
琅一樣。以此異之。莫不致敬。皆以念佛師爲
名。死後泥塑眞儀。安于敏藏寺中。其本住避
里寺。改名念佛寺。寺旁亦有寺名讓避。因村
得名
孝善第九
  眞定師孝善雙美
法師眞定羅人也。白衣時隷名卒伍。而家貧
不娶。部役之餘。傭作受粟。以養孀母。家中計
産。唯折脚一鐺而已。一日有僧到門。求化營
&T055146;物。母以鐺施之。既而定從外歸。母告之
故。且虞子意何如爾。定喜現於色曰。施於佛
事。何幸如之。雖無鐺又何患。乃以瓦盆爲
釜。熟食而養之。甞在行伍間。聞人説義湘法
師在太伯山説法利人。即有嚮慕之志。告於
母曰。畢孝之後。當投於湘法師。落髮學道矣。
母曰。佛法難遇。人生大速。乃曰畢孝。不亦晩
乎。曷若趁予不死。以聞道聞。愼勿因循。速斯
可矣。定曰。萱堂晩景。唯我在側。棄而出家。
豈敢忍乎。母曰。噫爲我防出家。令我便墮泥
黎也。雖生養以三牢七鼎。豈可爲孝。予其衣
食於人之門。亦可守其天年。必欲孝我。莫作
爾言。定沈思久之。母即起罄倒嚢儲。有米七
升。即日畢炊。且曰。恐汝因熟食經營而行慢
也。宜在予目下。喰其一。槖其六。速行速行。
定飮泣固辭曰。棄母出家。其亦人子所難忍
也。況其杯漿數日之資。盡裹而行。天地其謂
我何。三辭三勸之。定重違其志。進途宵征。
三日達于*太伯山。投湘公剃染爲弟子。名曰
眞定。居三年。母之訃音至。定跏趺入定。七日
乃起 説者曰。追傷哀毀之至。殆不能堪。故
以定水滌之爾。或曰。以定觀察母之所生處
也。或曰。斯乃如實理薦冥福也。既出定以後。
事告於湘。湘率門徒歸于小伯山之錐洞。結
草爲廬。會徒三千。約九十日。講華嚴大典。門
人智通隨講。撮其樞要成兩卷。名錐洞記。流
通於世。講畢。其母現於夢曰。我已生天矣
  大城孝二世父母 神文代
牟梁里一作浮
雲村
之貧女慶祖有兒。頭大頂平如
城。因名大城。家窘不能生育。因役傭於貨殖
福安家。其家俵田數畝以備衣食之資。時有
開士漸開 欲設六輪會於興輪寺。勸化至福
安家。安施布五十疋。開呪願曰。檀越好布施。
天神常護持。施一得萬倍。安樂壽命長。大城
聞之。跳踉而入。謂其母曰。予聽門僧誦倡。云
施一得萬倍。念我定無宿善。今茲困匱矣。今
又不施。來世益艱。施我傭田於法會。以圖後
報何如。母曰善乃施田於開。未幾城物故。是
日夜國宰金文亮家有天唱云。牟梁里大城
兒今杔汝家。家人震驚使檢牟梁里。城果
亡。其日與唱同時有娠生兒。左手握不發。七
日乃開。有金簡子彫大城二字。又以名之。迎
其母於第中兼養之。既壯。好遊獵。一日登吐
含山捕一熊。宿山下村。夢熊變爲鬼。訟曰。汝
何殺我。我還啖汝。城怖懅請容赦。鬼曰。能爲
我創佛寺乎。城誓之曰喏。既覺。汗流被蓐。自
後禁原野。爲熊創長壽寺於其捕地。因而情
有所感。悲願増篤。乃爲現生二親創佛國寺。
爲前世爺孃創石佛寺。請神琳表訓二聖師
各住焉。茂張像設。且酬鞠養之勞。以一身孝
二世父母。古亦罕聞。善施之驗可不信乎。將
彫石佛也。欲錬一大石爲龕蓋。石忽三裂。憤
恚而假𥧌。夜中天神來降。畢造而還城方&T018533;
起。走跋南嶺。爇香木以供天神。故名其地爲
香嶺。其佛國寺雲梯石塔彫鏤石木之功。東
都諸刹未有加也。古郷傳所載如上。而寺中
有記云。景徳王代。大相大城以天寶十年辛
卯始創佛國寺。歴惠恭世。以大歴九年甲寅
十二月二日大城卒。國家乃畢成之。初請瑜
伽大徳降魔住此寺。繼之至于今。與古傳不
同。未詳孰是。讃曰
    牟梁春後施三畝 香嶺秋來獲萬金
    萱室百年貧富貴 槐庭一夢去來今
  向得舍知割股供親 景徳王代
熊川州有向得舍知者。年凶。其父幾於餓死。
向得割股以給養。州人具事奏聞。景徳王賞
賜租五百碩
  孫順埋兒 興徳王代
孫順者
作孫舜
牟梁里人。父鶴山。父沒。與妻
同。但傅人家得米穀養老孃。孃名運烏。順有
小兒。毎奪孃食。順難之。謂其妻曰。兒可得。
母難再求。而奪其食。母飢何甚。且埋此兒以
圖母腹之盈。乃負兒歸醉山山在牟
梁西北
北郊。堀地
忽得石鐘甚奇。夫婦驚怪。乍懸林木上。試撃
之。舂容可愛。妻曰。得異物殆兒之福。不可埋
也。夫亦以爲然。乃負兒與鐘而還家。懸鐘於
梁扣之。聲聞于闕。興徳王聞之。謂左右曰。西
郊有異鐘聲。清遠不類。速檢之。王人來檢其
家。具事奏王。王曰。昔郭巨瘞子。天賜金釜。
今孫順埋兒。地湧石鐘。前孝後孝。覆載同鑑。
乃賜屋一區。歳給粳五十碩。以尚純孝焉。順
捨舊居爲寺。號弘孝寺。安置石鐘眞聖王代。
百濟横賊入其里。鐘亡寺存。其得鐘之地名
完乎坪。今訛云枝良坪
  貧女養母
孝宗郎遊南山鮑石亭或云三
花述
門客星馳。有二
客獨後。郎問其故。曰芬皇寺之東里有女。年
二十左右手抱盲母相號而哭。問同里曰。
此女家貧。乞啜而反哺有年矣。適歳荒。倚門
難以藉手。贖賃他家。得穀三十石。寄置大家
服役。日暮槖米而來家。炊餉伴宿。晨則歸役
大家。如是者數日矣。母曰。昔日之糠粃。心和
且平。近日之香秔。膈肝若刺。而心未安。何
哉。女言其實。母痛哭。女嘆已之但能口腹之
養。而失於色難也。故相持而泣。見此而遲留
爾。郎聞之潜然。送穀一百斛。郎之二親亦送
衣袴一襲。郎之千徒歛租一千石遺之。事達
宸聰。時眞聖王賜穀五百石。并宅一廛。遣卒
徒衞其家。以儆劫掠。旌其坊爲孝養之里。後
拾其家爲寺。名兩尊寺

  吾東方三國。本史遺事兩本。他無所刊。而
只在本府。歳久刓缺。一行可解僅四五字。
余惟士生斯世。歴觀諸史。其於天下治亂
興亡。與諸異跡。尚欲博識。況居是邦。不知
其國事。可乎。因欲改刊。廣求完本。閲數載
不得焉其曾罕行于世。人未易得見。可知
若今不改。則將爲失傳東方往事。後學竟
莫聞知。可嘆也已。幸吾斯文星州牧使權
聞余之求。求得完本送余。余喜受。具
告監司安相國。都事朴候。僉曰善。於
是分刊列邑。令還藏于本府。噫。物久則必
有廢廢則必有興。興而廢。廢而興。是理之
常。知理之常而有時興。以永其傳。亦有望
於後來之惠學者云
皇明正徳壬申季冬。府尹推誠定難功臣
嘉善大夫慶州鎭兵馬節制使全平君李繼
福謹跋
 生員 李 山 甫
校正生員 崔 起 潼
中訓大夫行慶州府判官慶州鎭
兵馬節制都尉 李 瑠
奉直郎守慶尚道都事 朴 佺 
  推誠定難功臣嘉靖大夫慶尚道觀察使兼
兵馬水軍節度使安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015 1016 1017 1018 1019 1020 []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