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釋鑑稽古略續集 (No. 2038_ 幻輪編 ) in Vol. 49

[First] [Prev] 931 932 933 934 935 936 937 938 939 940 941 942 943 944 945 94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釋鑑稽古略續集
 歸安杏溪蘧菴比丘大聞 幻輪彙編
蘧庵居士 嚴爾珪 校梓 
  皇明初建都應天府爲南京 次遷都順天府爲北京
太祖 建文帝 成祖 仁宗 宣宗 英
宗 景泰帝 憲宗 孝宗 武宗 世宗
穆宗 神宗 光宗 熹宗 聖上
太祖高皇帝
帝生於濠州。龍光燁炎人咸驚異。元順帝壬
辰三月起兵。後代郭子興將兵渡江。取太平
集。慶爲興王之基。次滅陳友諒張士誠等爲
呉王。後北定中原。混一天下即皇帝位。在位
三十一年崩於西宮。壽七十一。上徽號曰。聖
神文武欽明啓運駿徳成功統天大孝皇帝。
廟號高祖葬孝陵 帝以天縱之資不階寸
土。一民卒成大業。雖曰天命人歸。要亦神武
不殺之所致也
戊申洪武元年正月四日乙亥。上親爲文祭
告天地於南郊。禮成即皇帝位於郊壇南。定
有天下之號。曰大明。建元洪武。追尊四代祖
考皆爲帝后。立妃馬氏爲皇后。立世子標爲
皇太子 是日天宇澄清香霧凝結。獨露中
星。實天開景運之徴也 以李善長爲中書
左丞相。徐達爲右丞相。章溢爲御史中丞
上爲東宮設官曰。夫擧賢任才立國之本。崇
徳尚齒尊賢之道。又曰。連抱之木必以授良
匠。萬金之璧不以付拙工 勅立典祀。曰圜
丘。曰方丘。曰宗廟。曰社稷。以祀天地祖宗百
祇 頒律令諭曰。律令者治天下之法也。令
以教之於先。律以齊之於後 諭州縣官曰。
初飛之鳥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搖其根」
尚寶司 職在禁庭。凡寶十四曰。奉天之
寶以鎭萬國祀天地。曰皇帝之寶以册封賜
勞。曰皇帝信寶以徴召軍。曰天子之寶以
祭享鬼神。曰天子行寶以封賜夷蠻。曰天子
信寶以調發蕃兵。曰制誥之寶以識誥命。曰
勅命之寶以識勅命。曰廣運之寶以識黄選
勘籍。曰御前之寶以進御座從車駕。曰皇帝
尊賢之寶以答賜宗人。曰敬天勤民之寶以
訓廸有司。凡扈守侍衞令牌之號六。曰申木
火土金水以警夜巡。金牌之號五。曰仁義禮
智信。以嚴守衞。凡半字銅符之號四。曰承東
西北。巡者左半。守者右半。合契而從事焉。凡
銅牌之號一。曰勇以稽直卒。凡牙牌之號五。
曰勳親文武樂以察朝參。凡祭牌之號三。曰
陪倛執以謹祀事。凡雙魚銅牌之號二。曰嚴
以肅直衞。曰善以潔祀壇。凡符驗之號五。曰
馬水達通信以給傳郵。通制命 設登聞鼓御
史監之。有寃抑機密重情。許撃鼓御史引奏
 三月以劉基爲御史中丞。兼太子賛善大
夫。甞與上論兵克敵制勝。上曰。闔闢奇正頃
刻變化。猶風雲之無常勢。要在通其變耳」
會堂禪師 諱自縁。號會堂。臨海人。族姓陳。
母感奇夢而生。從白雪寺觀公爲弟子。祝髮
受具。謁天寧日溪泳公咨決心要。後因省親
道途艱險發心建搆。爲游行者歇息之所。初
修妙果寺。次創圓通閣華嚴寶閣。復築彌陀
閣。像十六觀相。以啓人淨土正因。事聞於朝。
授師金斕法服。賜佛心普濟之號。復建報恩
禪院。率衆修持。囑以見性爲急。是年三月日
逝。世壽五十九。臘四十三。塔於寺之西北
原璞禪師 諱士璋。字原璞。海寧王氏子。生
即伏犀貫頂。目烱烱如點漆。幼即羶葷弗御。
喜讀佛書。父母捨入傳法寺。十九剃度爲僧。
時我菴無公。主上天竺。師將禮謁。而夢游寶
所跪禮懺文。果見我菴得其青目。凡天台教
觀一家章義。以次授師。與天心瑩素旦夕磨
切。詰難極至。衆稱雙璧焉。受命住持栖眞得
叩大用才公絶宗繼公二師教觀之奧。甞曰。
佛法教海渺若烟雲。非獨善所能究盡。使我
自畫而不進。其能免於孤陋之咎乎。移主旌
徳與衆講演弗倦。洪武改元集慶虚席。郡守
李公延師主持。未幾中書被旨。俾浙之東西
五府名刹住持咸集京師。共甓天界立善世
院。以統僧衆。同監董其役諸方耆徳皆莫知
所爲。師獨出方略。具有條叙。時十萬之衆咸
倣法焉。是年六月預知時至。召弟子囑以後
事。至十七日坐蛻。壽四十六。臘二十八。塔於
龍井辯才塔南。弟子圓覺一印昇元克勤等

定天子祭祀冕服 定宗廟時享之禮 禁宦
官不得典兵預政 王&T046334;疏。人君修徳之要。
忠厚以爲心。寛大以爲政。二者君徳之大端
 元都城紅氣滿空。如火照人。越二日黒
氣起。百歩内不見人 元主集后妃太子群
臣。會議於端明殿。忽有二狐自殿上出。元主
曰。此天所以告朕。朕其可留哉。至夜半遂開
建徳門北去。如上都 京城天鼓鳴。大赦天
下與民更始。惟十惡不赦 設六部官職以
分理天下庶務。下詔求賢
天眞禪師 諱惟則。字天眞。菰城費姓。母沈
氏。夢異僧而生。禮善壽爲師。受具後謁佛日
琦千巖長。無見無用等十八人。皆不相入。最
後往&MT03032;阜無極源公處。釋然頓悟。有誓不渉
世之戒。然於隨根善導。契悟者日夥。是年徴
天下高僧。赴京師大興法事。白菴金公首以
薦師。俄以足疾告還。一日侵曉忽告衆曰。吾
去矣。侍者請偈厲聲曰。平常説底不是耶。遂
下睫而逝。荼毘頂骨齒舌不壞。壽七十一。臘
五十八。澉上胡秋碧。寫師神儀。日本國人售
歸以供。天眞語録行世 以張正常爲眞人。
去其天師之號。上謂群臣曰。至尊惟天豈有
師也。以此爲號。褻涜甚矣。改天師印爲眞人
印 己酉洪武二年正月。封京都及天下城
隍神 命祭天下五嶽五鎭四&T072138;四海之神
定諸神祭禮 定官民喪服之制
二月上耕籍田 詔修元史 詔立皇陵碑
加仁祖淳皇帝陵
無盡禪師 諱祖燈。字無盡。族王氏。四明人。
父好謙甞書華嚴。五色設利見於筆端。師年
方幼乃曰。般若之驗一至於斯乎。出家郡之
天寧。依僧良偉事住持東白明公。受戒於開
元奎公。參日溪泳公。發明大事。復參中峯方
山無見斗巖諸公。印其所證。後至天台上
峯勝地。卓錫其中至終身焉。師與其徒以苦
行自持。冬一裘夏一葛。朝夕飯一盂。影不出
山。人多化之。荊棘之區變爲寶坊。上雲之境
爲諸禪林之最。師天性孝謹。迎母董氏養膳
以終。師是年示疾。二月八日祈衆曰。色身無
常早求證悟。時至吾將行焉。侍者乞偈乃書
曰。生滅與去來。本是如來藏。拶破五須彌。廓
然無背向。端坐而逝。壽七十八。臘五十七。荼
毘舍利無數。塔於雲峯之左
功臣廟 徐達爲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鄧愈・
湯和・沐英・胡大海・馮國用・張徳勝・呉良・呉
禎・曹良臣・康茂才・呉復・茅成・孫興祖。凡二
十一人。命死者塑像於廟祀之。生者仍虚其
位。在鷄鳴山 定大廟功臣侑享。廖永安・兪
通海・張徳勝・桑世傑・耿再成・胡大海・趙徳
七人已卒。祀廟中。後罷永安。而徐常李・鄧湯
沐六人皆上親定
虚堂禪師 諱永寧。字一源。通州人。姓朱。母
李氏。投廣慧寺。兆如其爲宋淮海禪師之再
世也。僧録司給牒剃度。往參太湖山無用。用
以多方煆煉。成師美器執侍三年。授以遇龍
即住遇池便居。初住廣徳大洞之實相寺。與
石溪無一全公相望。人稱二甘露門焉。後遷
宜興龍池。名符懸記。欣然愜意。作室數十楹。
命曰禹門興化菴。與龍神受三歸依戒。帝師
降以弘教普濟之號。後於李山禪寺。詔集沙
門千七百人。閲大藏經七日。師陞座敷演。天
降甘露之祥。主常之天寧萬壽。輪奐鼎新。元
順帝賜號本覺妙明眞淨禪寺。命補天童景
徳禪寺大華嚴寺。悉以疾辭。有旨入覲説法
於龍光殿。上悦賜金斕法衣兼以玉環。加號
佛心了悟。帝師亦有絳袍毳帽之賜。奉旨函
香至五臺山。大士爲現祥光五道。鎭南王延
師入宮。禀受大戒賜白金盂。遣衞護還龍池。
募善信萬人。爲萬善同歸會。瘞兵後枯骨至
無萬數。時大旱。狥郷民之求。結壇誦唄。大雨
如注。歳有登。是年六月示微疾。命制緪衣且
曰。吾將逝矣。十七日書偈云。七十八年守拙。
明明一場敗闕。泥牛海底翻身。六月炎炎飛
雪。側臥而化。荼毘有五色現。齒牙舌根數珠
不壞。烟所及處皆成舍利。於紫雲建塔藏焉」
七月常遇春卒。年四十。追封三代皆王。二子
皆公。配享太廟位第二 十月命天下郡縣皆
立學校 膏露降乾清宮後苑之上
甘露 此云膏露。光潤如酒。凝結如脂。又如
珠昉白。飴甘彌布。松柏馨列。氣達左右勃欝
淋漓薫極太和。是月十三日降於蒼松之上。
李善長等率群臣稱賀。又永樂間。降於孝陵
松柏凡四日。凝爲玉脂。融爲膏液。粲若垂珠。
聯若編貝。秖薦宗廟頒賜百官。芳美旁達莫
可擬倫 近有一種名曰爵餳。其色白濁其
味甚甜。其臭松脂。嚼之膠舌頗重。饑食之致
病。多食之則死。此其驗也
章溢有文武才。蒞官所至有成績。天性孝友
撫世訓物。一本於誠。毎論大事。議論不避權
勢。必拆衷於理。官至御史中丞。至是卒。諭祭

庚戌洪武三年正月。追封外大父爲楊王。立
廟京師親祭之 二月王&T046334;教大本堂 詔免
三省十六郡今年税糧
別峯禪師 諱大同。字一雲。上虞王氏子。母
陳氏臨誕。父見龐眉異僧振錫而入揖問曰。
和尚何來。曰崑崙山。竟排闥趨内室。俄而師
生。因知其再來人也。捨入崇勝寺。薙染究清
涼宗旨於春谷法師。精四法界觀於古懷肇
公。見晦機煕公深有悟入。見中峯禪師。託以
弘揚賢首之教。特書偈讃清涼像付之。師大
喜曰。吾今始知萬法本乎一法。不識孰爲
禪。又孰爲教也仍侍春谷分座。講華嚴大經。
延祐間屡住淨土寺景徳東塔寶林諸刹。然
寶林乃清涼國師肄業之地也。師居之而來
學者甚衆。至正初賜佛心慈濟妙辨之號。并
金斕法服。歳旱。師爇臂香請雨大澍。洪武
初年。鍾山法席召見武樓。賜宴禁中餽幣金
珍物。以榮其歸。師持律甚嚴。一鉢外無長物。
惟有書史五千餘卷。洪武二年冬示疾。三年
春三月十日説法。辭衆歸方丈坐逝。壽八十
二。臘六十五。所著有天柱稿寶林類編等集。
行世
白雲禪師 諱智度。號白雲。麗水人。族姓呉。
母葉氏。年十五投禪智寺空中假公。薙染受
具。深習禪定達旦不寐者三載。於白雲山築
舊福林院以居。閲楞嚴圓覺二經。見靈巖芝
公・斷崖義公・無見覩公。深得禪宗奧旨。又見
無方普公小隱大公。機縁脗合旋歸福林。與
毒種曇公成山欽公互相策勵。惟恐失之。洪
武二年詔天下名僧。而師預焉還居虎跑復
趨華頂。是年二月微疾回至福林。三月日沐
浴易衣書偈曰。無世可辭無衆可別。太虚空
中何必打橛。擲筆而逝。壽六十七。臘五十二。
闍維舍利五色。齒牙數珠不壞云
四月册封諸皇子爲王。封第二子樉爲秦王。
第三子棡爲晋王。第四子棣爲燕王。第五子
橚爲周王。第六子植爲楚王。第七子榑爲齊
王。第八子梓爲潭王。第九子杞爲魯王。第十
子檀爲蜀王。姪孫守謙爲靖江王。皆授以册
寶。設置相傅官屬 定科擧格。初場各經
義一道。四書義一道。二場論一道。詔誥表箋
内科一道。三場策一道。中式者後十日。以騎
射書算律五事試之
危素字大朴。金谿人。以文學知名。元末官至
學士。元亡欲投井死。僧大梓挽出曰。國史非
公莫知。公死是死國史也。後仍爲學士謫和

夏久不雨。上躬自祷。素服草履歩詣山川壇。
晝暴於日。夜臥於地。皇太子捧榼進農家食。
雜麻麥菽粟。凡三日既而大雨。四郊霑足
古庭法師 諱善學號古庭。姓馬氏。年十七
爲大僧。投寶覺簡公。習華嚴宗旨。簡公曰。
學上人可謂。名實相副矣。名稱勃然推爲人
望。別傳教公・古由滋公。無言宣公。倶以上席
聘之。師還東林隱居。專修白業。行華嚴懺
法。修淨土五悔諸文。藉是以祈生安養。衆請
主陽山之大慈。大弘賢首之教。以續佛慧命。
歳旱爲衆祷雨輒應。是年四月二十日。以官
賦違期。徙抵池陽而化。年六十四。於宿業不
逭也
楚石禪師 諱梵琦字楚石。明州象山朱氏
子。母張夢日墮懷而生。師襁褓時。有神僧摩
其頂曰。此佛日也。他時能照燭昏衢。因小字
曇耀。七歳讀書。即了大義號爲奇童。九歳投
永祚寺訥翁出家。依崇恩詢公薙染。往昭慶
受具戒。隨詢師住道場司藏室。閲楞嚴經有
省。參元叟端公。問云。言發非聲色前不物。其
意何如。叟就以師語詰之未徹。會元英宗金
書大藏。應選上京。一日聞城樓鼓聲汗下如
雨。曰徑山鼻孔今日入吾手矣。偈云。捨得紅
爐一點雪。却是黄河六月氷。再參元叟一見
謂曰。西來密意喜子得之矣。出世海鹽福臻。
升主永祚。創大寶閣鑄千佛聖像。建七級浮
圖高二十四丈。功垂就勢偏將壓。師祷之夜
乃大雨風。聞鬼神相語。曰天寧塔偏亟往救
之。遲明塔正如初。遷杭之報國。轉嘉興之本
覺。搆萬佛閣宏偉壯麗。儼若天宮下移人世。
帝師嘉其行業。賜以佛日普照慧辨之號。頗
符昔日神僧之讖。頃赴報恩之請。退築西齋
以終老焉。洪武元年赴蒋山法會。師陞座説
法。二年復然。賜宴文樓下。親承顧問餽以幣
金。三年七月示疾。具浴書偈曰。眞性圓明本
無生滅。木馬夜鳴西方日出。謂夢堂曰。吾將
去矣。堂曰。子將何之。師曰西方。堂曰。西方
有佛東方無佛耶。師厲聲一喝泊然而逝。是
月二十六日也。茶毘齒舌數珠不燬。舍利纍
纍如珠。塔於天寧永祚寺。壽七十五。臘六十
三。師所著有六會語録・淨土詩・上生偈・北游
鳳山西齋三集。和天台三聖詩。及永明壽陶
靖節林和靖諸作。爲國初第一等宗師云
十一月。斑爵行賞。封公者六人。李善長宣國
公。授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進封韓國公。
徐達信國公。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進
封魏國公。常遇春封鄭國公。馮勝封宋國公。
李文忠封曹國公。鄧愈封衞國公。封侯者二
十八人
封汪廣洋忠勤伯。劉伯温爲誠意

鐵券 其形如瓦。面刻誥文。背鐫免罪減死
之數。字嵌之金。高廣有差第爲七等。刻而爲
二。一頒功臣。一藏内府。有故則取合之爲信。
帝宴功臣罷有云。明者當燭於未形。昧者猶
蔽於已著。事未形猶可圖也。患已著則無極
矣 人處富貴。欲不可縱。欲縱則奢情不可
佚。情佚則淫奢。淫之至憂危乘之。今與卿等
恐久而忘。故戒勉之
傑峯禪師 諱世愚號傑峯。西安人。族姓余。
母毛氏。夢觀音送青衣童子而生。師自幼好
禮佛塔。長依顯教孤嶽剃度。刺血書金剛經。
謁古崖純公・石門剛公。得聞用力之要。兀坐
如枯株。又見布衲雍公斷崖中峯諸善知識。
參大慈山止巖成禪師。指示力究而得大悟。
偈云。夜半忽然忘月指。虚空迸出日輪紅之
句。止巖印可。服勞三載後。興復西安福慧古
刹。帝師聞之。賜以佛智弘辯之號。遷主石溪
興龍禪寺。嚮化者甚衆。連應古望・龍眼・寶
蓋・普潤四刹。皆爲第一代。洪武三年冬十二
月。赴郡守黄公水陸大齋。佛事罷示疾。勉衆
以精進入道。書偈云。生本不生。滅本不滅。撒
手便行。一天明月。擲筆而化。壽七十臘五十。
塔於烏石慈雲院。有二會語録弟子十五人

辛亥洪武四年正月李善致仕 劉伯温歸老
田里 賜皇太子玉圖書。曰大本堂記。中官
圖書曰厚載之記
介菴禪師 諱輔良字用貞號介菴。呉縣人。
范姓文正公之十世孫也。父伯和。母鄭氏。師
幼禀出塵之相。十五從迎福院壽彌薙染具
戒。慨然曰。學佛將以明心。心非師無以明。終
日牆面可乎。事北禪澤公以習天台教觀。因
士瞻杓公策。見笑隱訴公以究禪宗大旨。次
與石室瑛公縱横叩撃。出世嘉興資聖寺説
法。増崇殿宇。遷天章移中天竺。傾嚮日衆。最
後興建靈隱古刹而終焉。是年正月十六日
逝。世年五十五。臘四十。闍維齒牙堅潔。舌
根紅潤皆不壞。舍利盈升
九奏樂章 冷謙制。一曰本大初。二曰仰大
明。三曰民初生。四曰品物亨。五曰御六龍。六
曰泰階平。七曰君徳成。八曰聖道成。九曰樂
清寧。上曰。禮以導敬。樂以宣和。不敬不和。
何以爲治
冷謙 字啓敬。杭州人。精音律善鼓瑟工繪
畫。元末以黄冠隱居呉山頂上。飄然有塵外
之趣。國初召爲太常協律郎。郊廟樂章多所
裁定。常遇異人傳仙術。能隱身於瓶。呼則應。
碎瓶而片片皆應
八月上手書問劉基以天象事。基條答。以爲
雪霜之後必有陽春。今國威已立。宜少濟以
寛。上以其書付史館。或有言殺連三十年未
除者。基曰。若使我當國掃除俗弊。一二年後
寛政可復也按殺運至
靖難後除
覺原禪師 諱慧曇。字覺原。天台人。族姓楊。
母賈氏。夢呑明月珠而生。依法果寺大均出
家。十六受具戒。學律於昭慶果公。習律於高
麗教公。聽止觀於上竺澄公。時笑隱訴公。敷
禪宗於中竺。師往陳求道之切。公曰。從外入
者即非家珍。道在自己。奚向人求耶。師退凝
神獨坐久之。公一日擧百丈野狐語。師大悟
曰。佛法落吾手矣。只爲分明極。翻令所得遲。
公曰。爾見何道理。敢爾大言耶。師展兩手曰。
不値半文錢。公額之。從訴公於龍翔寺隨之。
以見元文宗於奎章。師能神氣恬然。訴公云。
眞吾家師子兒也。後出世牛頭山之祖山堂。
殿閣一新。遷清涼廣慧禪寺。起廢一如牛首。
帝師嘉之授以淨覺妙辨之號。太祖定建業。
師謁見於轅門。大祖一見而嘆曰。此福徳僧
也。命主蒋山太平興國寺。次年詔主大天界
寺。毎設法會。師必演揚。車駕數臨恩賜優渥。
帝書天下第一禪林懸於三門。洪武元年開
善世院授從二品。以師爲演梵善世利國從
教大禪師。住持天界。統諸山釋教事。頒降誥
命俾服紫衣。僧有行非法者。有言當痛治。師
曰諺有之。大林有不材之木能盡去乎。秖益
釋門之醜耳。事呈露勿恕可也。洪武三年奉
使西域。四年九月有疾呼左右曰。予不能復
命矣。遂卒壽六十八。臘五十三。外國王以香
棺香薪茶毘。瘞靈骨於其國辟支佛塔之側。
門友宗泐奉遺衣。藏於南京聚寶山雨華臺
之間云
瞽菴禪師 諱顯示號瞽菴。姓盧。母金氏。夢
觀音大士現五色雲中而生。二十一投悟本
院一山元公。剃落具戒。首謁天岸指見佛海。
精究天台教觀。大小部文義悉貯胸中。叩之
則辯説如注。更親虎岩頤公賢叟思公。而道
益進。出世隆壽教寺増輝舊制。遷顯嚴教寺
殘毀重新。受聘主崇恩演福教寺。汲引方來
竭盡平昔所蘊。後山栖專志於西方淨土之
業。終日繋念屡有靈驗。是年月日順寂
壬子洪武五年。上以歴代傳國璽。未得遣將
覓之 三月給僧道度牒。命賑給無告老幼
男婦 詔各有司。擧行郷飮酒禮 春即將
山寺。建廣薦法會 命四方名徳沙門。先點
校藏經
御署曲名 命宗泐撰獻佛樂章。既成呈進
署名。一曰善世曲。二曰昭信曲。三曰延慈
曲。四曰法喜曲。五曰禪悦曲。六曰遍應曲。七
曰妙濟曲。八曰善成曲。勅太常諧協歌舞之
節用之。著爲定制
廣薦法會 時海宇無虞洽於太康。文武恬
娯雨風時順。上是恭默思道端居。穆清重念。
元季兵興六合雄爭。有生之類不得正命而
終。動億萬計靈氛糾盤。充塞上下吊奠靡至。
煢然無依。天陰雨濕之夜。其聲或啾啾有聞。
宸衷&MT01024;傷若疚在躬。且謂洗滌陰欝升陟陽
明。惟大雄氏之教爲然云云 宋文憲公。有
記有詩。備護法録 蒲菴禪師來。復有鍾山
稿一編。備録本末。及祥異諸事尤悉 命僧
道録司造周知册。頒行天下寺觀。凡遇僧道
到處。即與對册。其父母籍。告度月日。如册不
同即爲僞僧
孤峯禪師 諱明徳號孤峯。昌國人。族姓朱。
母黄氏夢僧玠公托宿遂娠。師生幼時即好
趺坐。十二爲横山錫公弟子。詣五臺受戒。首
謁竺西坦公。聞擧世尊拈花之事而有省。次
見晦機煕公。明極峻公。而了無障礙。又遇竺
田霖公。擧泥牛入海公案。而群疑頓釋。又與
仲方倫公。結菴於桃花塢。相與激揚閲華嚴
大經。出世於東禪寺。再遷集慶之保寧。煅煉
來學興復破壞。帝師授以圓明定慧之號。副
以金斕法衣。一時縉紳莫不願與之交。三遷
湖之道場。建造次第就緒。又赴杭之淨慈
之請。逮入國朝。謝歸道場竹林菴。一日戒其
徒曰。吾身雖微。一眞之性與如來等。世相起
滅無異石火電光。晝夜勤行毋生退轉。書頌
入滅。壽七十九。臘六十二。瘞骨東岡。四會
語録行世
璧峯禪師 諱寶金。號璧峯。永壽人。族姓石。
父稱長者。母張氏。嗜善弗倦。有持鉢僧。以觀
音像授張囑曰。謹事之當生智慧之男。未幾
生師。白光照室。六歳依雲寂温法師爲弟子。
薙染受具。詣講肆窮性相之學。演説如貫珠
然。次見如海眞公於西蜀。示以道要。師大起
疑情。寢食爲廢者三年。若得塵勞暫息。又至
脇不沾席者三年。自是得大定力。一日聞伐
木。聲曰。未生前之事。吾今日方知其眞耳。急
往求證於眞公。公反覆辨詰甚力。至畫三十
圓相以示。師一一具答。公曰。汝今方知
法宏勝如是也。師往五臺驗知前生。見文殊
瑞應。建靈鷲菴以居衆。負米來施者甚廣。元
順帝召至燕京。賜以金紋伽黎衣。次年召見
延春閣。命建壇祷雨輒應。贈以金繒。受之以
賑饑乏。特賜寂照圓明之號。詔主海印禪寺。
已而&MT03066;求還山。洪武三年詔至南京。見太祖
於奉天殿。留於大天界寺。時召入問佛法及
鬼神情状。奏對稱旨。四年賜饌於崇禧寺。五
年正月既望。上行獻佛之禮。勅師施摩伽斛
食。以賑幽冥。寵賚優渥賜詩十二韻。有玄關
盡悟。已成正覺之言。六月四日沐浴坐逝。壽
六十五。臘五十九。荼毘舍利五色。齒舌數珠
不燬。師豐偉端重。福慧雙足所至皆化。不啻
生佛出現云
用拙法師 諱祖儞。字日章。號用拙。常熟張
氏子。祝髮後東游四明。時我菴無公住延慶。
石室瑛公居育王。皆待以忘年。後嗣法於竹
屋淨法師。出世永定教寺。繼遷崑山廣孝。嘉
定淨信。而主教呉下垂五十年。洪武初。預選
高行。有旨就天界寺説法。上數召入禁中。奏
對稱允。加賜慈忍法師之號。後賜歸故里而
終焉
癸丑洪武六年。普給天下僧度牒。前代多計
僧鬻牒。號免丁錢。詔蠲之。賜來朝守令官酒
饌。復諭以勉修厥徳。廣施惠政 金陵城完。
上與劉基同閲視。上曰。城高若此。非人可踰。
基曰。殊非燕能飛入耳 後燕王入金陵。遂
符此讖 訪求賢才於天下曰。世有賢才國
之寶也。古之聖君汲汲於求賢。蓋賢才不備
不足以爲治。鴻鵠之能遠擧者。爲其有羽翼
也。蛟龍之能騰躍者。以其有鱗鬣也。人君之
能致治者。以其有賢人而爲之輔也。今山林
之士。豈無文藝徳行之足稱。有司禮送至京。
用之以圖至治 上諮治道於桂彦良對曰。道
在正心。又曰。用徳則逸。用法則勞。法以靖民
則民勞而弗靖。徳以靖民則民靖於徳矣。上
曰。卿帝者師也 詔以故元釋帝師喃迦巴
藏卜。爲熾盛佛寶國師。自是番僧。有封爲潅
頂國師。及賛善王・闡化王・正覺大乘法王・如
來大寶法王者。倶賜印章誥命。領其各本國
人民。間歳朝貢 五月祖訓録成 上命禮
官。參考歴代帝王有功生民者。立廟祀之
詔以恒言註釋經書。使人皆通聖賢旨意。註
成以進。賜名群經類要
無夢禪師 諱曇噩。字無夢。號酉菴。慈谿人。
族姓王。母周氏。幼業儒。藻思濬發。禮廣法院
子文良公爲師。就雪庭傳公剃染。受戒昭慶。
性相之學無不該練。後依元叟端公。咨叩朗
然。延祐初奉詔敷陳。金山水陸佛事。至元間
出世慶元之寶慶。再遷開壽。三轉國清。帝師
嘉之錫以衣號。海風飄蕩屋廬遍覆。師能坐
鎭不傾。師戒諸徒衆曰。研究空宗。當外形骸
忘寢食。以消累劫宿習。然後心地光明耳。
洪武二年詔徴有道僧。而師預焉。館於天界
寺。既奏對。上憫其年耄放令還山。是年二月
命弟子曰。三界空華如風捲烟。六塵幻影如
湯沃雪。亘古亘今唯一性獨存。吾將入滅。聽
吾偈。曰吾有一物。無頭無面。要得分明。涅
槃夜看。言訖歛目而逝。年八十九。塔於天台
清涼山云
時崇尚釋老徒衆日盛。上令郡縣擇有戒行
者。領其事
逆川法師 諱智順。字逆川。瑞安陳氏子。其
大父母精修白業。既歿蓮華現門屏間。母婁
氏供智者大師像以求子。一夕夢。僧頂有圓
光。逆江流而上。招婁氏謂曰。吾當爲汝之子。
師生美質夙成。七歳出家習法華經。三月通
誦。爲無相院覺源&MT01805;公之嗣。依横雲岳師。究
三觀十乘之旨。從毒海清師爲綱維之職。參
鐵關樞公得領心要。眞積既久觸發妙機。又
參千巖長公。歸證樞公反覆辨詰。始成囑付。
初主報恩。次拓何山。又開山於歸原寺。朝
廷爲降院額。賜師佛性圓辨之號。并金伽黎
服。温城淨光塔壞。師悉力整完。東禪廢刹。師
落其成。料理種種諸事皆有成緒。人曰。使吾
師總戎。則無敗北之患矣。千佛院萬佛閣。師
一措置。煥乎維新。洪武初年鍾山法會。師與
其列後住淨慈。會朝廷徴有道浮屠。以備顧
問。師至南京四閲月。書偈而逝。是年八月二
十日也。舍利無數瘞聚寶山。有五會語録善
財偈行世
大千禪師 諱慧照。字大千。永嘉麻氏子。母
黄氏。父母保惜如珠。十五依良公剃落具戒。
謁晦機煕公東嶼海公石林鞏公。究明人事
兼精教乘。見無言宣公於杭之淨慈。後出世
於明慶。誨衆曰。佛法欲得現前莫存知解。一
物不立而起居自在。聞者悦懌。遷四明之寶
陀。一以厚徳載物衆服其化。甞垂三關語以
驗學者。後築室曰夢菴。自號夢世叟。掩關獨
處凝塵滿席不顧也。是年十月朔。召弟子曰。
吾將西歸。恬然而寂。壽八十五。臘七十。闍維
牙齒眼精數珠不燬。舍利五色。瘞於夢菴之
後。有語録行世
甲寅洪武七年。宋&MT01739;等纂修大明暦日成。凡
一百卷。又擇言行之大者。爲皇明寶訓五卷」
上謂宋濂曰。朕之爲君。上畏天地下畏兆民。
兢兢業業不敢自逸。宋&MT01739;對曰。陛下此心。乃
古先帝王之心也。愼終如始天下幸甚 太祖
詔曰。曩因天下大亂。死者不可勝數。生者備
歴艱辛。已有年矣。朕起布衣削群雄。定禍亂
改元洪武。今紀七年。但才疎徳薄日夕慮上
帝有責。思之再三。惟兵後苦殃者。朕失
養存恤。蓋軍士爲朕開拓疆宇。奮不顧身。沒
於戰場。屍不至家。魂無所依。父母年高。妻寡
子幼。一旦抛棄至今不能存活。此朕之過也。
民間經年避難。父南子北至今不能會聚。奉
養者有之。亦朕之過也。興言至此實可憫傷。
今詔天下有司。各各具名以言。朕當會居存
養使不失所
日本禪師 諱印原。字古先。相州藤氏。生有
異徴。幼多奇志。八歳歸桃花悟公。十三剃度
具戒。奮然南游。初參無見覩公。指見中峯本
公。給侍左右屡呈見解。峰呵曰。根塵不斷如
纒縛。何虚妄塵勞。皆非究竟事也。師愈精進
久之有省。現前境界一白無際。入室印決超
然領解。峯囑以善自護持。時虚谷靈公。古林
茂公。東嶼海公。月江印公。師咸往謁焉。以叢
林師子兒稱之後。同情拙澄公入日本。建立
法幢化行遐邇。殊有力焉。出世慧林祝香嗣
於中峯。次主等持教寺及眞如萬壽淨智等
刹。又住持普應寺長壽院。兼主圓覺建長。後
退老長壽。是歳春正月示疾。至二十三日召
門人曰。爾等恪守吾平日所訓。使法輪永轉
可也。大書心印二字付額其塔。壽八十。臘六
十云
願證姓李字大猷。姑蘇人。母陶氏祷觀音大
士而生。幼即頴悟異常。學佛於頓覺蘭若祝
髮受具。與僧法秀游得友益焉。謁南京淨覺
法師。師曰。子才鋭甚宜留意文學。他日期子
弘宗扶教也。於是竺墳魯典無不研窮之。著
爲文辭森然有奇氣。出世水西寺遷呉興之
道場。退居武康山中。著觀幻子内外篇。以合
儒釋一貫之妙。皆踔厲前人。其光燁燁不可
襲祕。後至天界寺値太祖。訪良僧於宋&MT01739;&MT01739;
以師對。太祖覽其所著喜曰。論議甚高其
中錚錚者乎。召見謹身殿慰勞備至。勅吏部
除以翰林官職。是年二月病歿。壽三十七
上咨宿學之士於宋&MT01739;。對曰。會稽郭傳雖寄
跡浮屠。誠一代奇才也。上頷之&MT01739;以其文進。
上召見俾日侍左右以備顧問。傳清白一心。
凡可以獻替者咸無隱情。擢爲翰林應擧。陞
起居注遷考功丞 劉基甘露頌稱。洪武四年
十月。甘露降於鍾山沾潤草木。瑩若凝脂。五
年十一月又降。今年春及十一月仍降如初。
帝徳應大。禎祚屡應
西白法師 諱力金。字西白。呉郡姚氏子。其
母周氏夢一龐眉僧趨闈遂娠。臨育奇芬馥
郁滿庭。其容方顙圓額白晢如工琢。見者歡
愛。逮七歳頴悟異常。凡書一覽即能記憶。見
佛像即拜。請於父母求出家。依道原衍師祝
髮受具。研三觀十乘之旨。衍公主秀之徳藏。
師爲綱維之職。謁徑山古鼎銘公。觸機有契。
至正間出世蘇之瑞光寺。興復嘉興之天寧
寺。帝師聞師之賢。授以圓通普濟之號。築孤
雲菴以養母。倣陳睦州之意焉。洪武改元有
旨。起師住持大天界寺。師至闕見上於外朝。
慰勞優渥賜以御饌。時召入禁庭奏對稱旨。
師於内外典籍淹貫。與縉紳談論霏霏如吐
玉屑。故樂與游。四年春詔建廣薦法會。師總
持其事。五年冬詔復建會。大駕臨幸。詔師闡
揚第一義諦。公侯庶僚環聽悦服。是年十二
月二十四日。示疾而化
乙卯洪武八年正月。命中書省。行天下群縣
訪窮民無告者。月給以衣糧。無所依者給以
屋舍。仍諭之曰。天下一家民猶一體。有不獲
其所者。當思所以愛養之。昔吾在民間目撃
其苦。鰥寡孤獨饑寒困踣之徒。常自厭生恨
不即死。如此者宛轉於溝壑。可坐而待也。吾
亂離遇此。心常惻然。故躬提師旅。誓清四海
以同吾一家之安。今代天理物已十餘年。若
天下之民有流離失所者。非惟昧朕之初志。
於代天之工亦不能盡也。爾等爲吾輔相當
體朕懷。不可使有不獲 三月命選國子生。
分教北方諭之曰。致治在乎善俗。善俗在乎
教化。教化行雖閭閻。可使爲君子。教化廢雖
中材或墜爲小人云云。詔曰。農桑衣食之本。
學校道理之原。朕甞設置有司。頒降條章使
敦篤教化。務欲使民豐衣足食理道暢焉云云
四月誠意伯劉公卒。年六十五。未卒前以天
文書授其子璉。進呈於上且戒之曰。勿令後
人習也。帝常以老先生稱之。至謂吾子房
 九月詔建大内宮殿。謂廷臣曰。唐虞之時
宮室朴素。後世窮極奢麗。習尚華靡。去古遠
矣。朕今所作但求安固不事華麗。凡雕飾奇
巧一切不用。惟朴素堅壯可傳永久。使吾後
世子孫守以爲法。至以臺榭苑囿之作。勞民
費財以事遊觀之樂。朕決不爲之。勅所司知
朕之意
甘露論 十一月甘露降於員丘青松之上。
懸垂上下有若明珠。採而食之甘如餳糖。儒
臣獻歌詩頌徳。上曰。人之常情好祥惡妖。然
天道幽微莫惻。若恃祥而不戒。祥未必皆
吉。覩妖而能懲。妖未必皆凶。蓋聞災而懼。
或蒙見休。見瑞而喜。或以致咎。何則凡人懼
則戒。心常存喜則侈心易縱。朕徳不逮。惟圖
修省之不暇。豈敢以此爲己所致哉。因著甘
露論以示群臣
徳隱禪師 諱普仁。字徳隱。蘭溪趙族。母楊。
師生有出塵之思。十歳依秋潭月公出家。俾
師習儒釋諸書。師能領解義趣。十四祝髮受
具戒。二十造謁了然義公機鋒觸發。至湖之
道場見東陽輝公。武林雙徑見南楚説公古
鼎銘公。無不改容禮敬。再叩月江印公。雲外
岫公。相與徴辨無虚日。次與覺隱誠公笑隱
訴公爲最密。語不能休。出世金華淨土禪寺。
大明洪武詔住詔之南華杭之中竺。皆力辭
不赴。後住淨慈開堂説法。興壞起廢終罹誣
咎。忽示疾而逝。實八月八日也。壽六十四臘
五十。有山居詩三會語録傳世
夢窓禪師 諱智曤。日本國勢州人。母祷普
門大士夢呑金色光而娠。生有祥光滿室。九
歳出家。十八爲大僧。禮慈觀律師受具戒。尋
學顯密二教。夢游中國名山。一龐眉僧授以
達磨尊像。寤而嘆曰。洞明吾本心者其唯禪
觀乎。謁無隱範公一山寧公。一山曰。我宗無
語言。亦無一法與人。本來廓然清淨。雖慈悲
方便亦無。師力參至目不交睫。於高峯日公
言下有省。一夕大悟。偈有等間撃碎虚空骨
之句。高峯印可囑曰。西來密意。汝亦得之。
善自護持。後入五臺縛吸江菴。搆泊船菴退
耕菴。有終身丘壑之志。既而不得已。應世
所住。南禪善應淨智圓覺瑞泉慧林瑞光臨
川兜率西芳資聖補陀天龍諸名刹賜號。有
正覺及心宗普濟等。王勅有道振三朝。名飛
四海主龍象席。再轉法輪秉佛祖權。數摧魔
壘。國中以爲榮。是年九月三十日逝。世壽
七十七。臘六十。終時白氣一道。横貫師室。存
日爪髮皆有舍利
休菴法師 諱可指。字無旨號休菴。臨海李
氏子。十二出家。十九得度。參普覺明公白巖
眞公。延居上座。助楊正化。至元間出世於安
聖院。上嗣普覺遷隆恩。補白巖故處。選主龍
華。百廢具興。山門爲之改觀。四坐道場諸方
倚之爲重。作休菴日修念佛三昧曰。此即禪
定功夫。惡可強分同異哉。洪武六年中天竺
請師。而淨慈率衆邀於道。擁居其位。是年八
月十一日。曰吾將逝矣。衆請留偈。師曰。吾宗
本無言説。乃合指連稱佛號而逝。壽六十九。
臘五十。闍維齒牙貫珠不壞。舍利晶瑩如金
銀水精者。遍布於地藏于龍塔
竹菴法師 諱壞渭。字清遠。號竹菴。南昌魏氏
子。廣智全悟之甥。而即其法嗣也。生時有靈
芝産於庭槐。占者謂。靈秀所凝之瑞。全悟挽
致座下。訓導成材。喜曰。此吾宗千里駒也
一時名公縉紳。相與盤桓爭歆慕之曰。此
龍而義虎也。後出世主會稽之寶相杭之報國
湖之道場。爲法求人無少懈退。洪武初。四衆
請住淨慈禪林。及鍾山無遮法會。師亦承詔
而赴。退居梁渚乃全悟。藏爪髮之地也。是年
十二月十六日奄忽而終。壽五十九。臘四十。
舍利祔葬爪髮塔之側。四會有録。詩文外集
所書草隷倶精善。鼓栞曰是皆般若所寓也」
廣慧禪師 諱智及。字以中號廣慧。呉縣顧
氏子。母周氏。入海雲院祝髮受具。聽習華嚴
了然透徹。次見廣智訢公於龍翔。大加賞譽。
同袍聚上人策發參究。豁然有省。升雙徑謁
寂照端公。執侍左右。以便咎叩。遷主藏室。研
窮教理。出世隆教。陞座説法。靡不敬服。後主
杭之淨慈。又補雙徑寂照故處。洪武六年詔
有道浮屠十人集天界寺。而師居其首。以病
賜還。是年九月日。書偈而逝。壽六十八歳云」
丙辰洪武九年六月。以宋&MT01739;爲學士承旨。諭
之曰。朕以布衣爲天子。卿亦起草莱列侍從
之開國文臣之首。俾世臣與國同休 時欽
天監奏。五星紊度日月相刑。下詔求言有呉
印者。鍾山寺僧也。有文學。上親選命蓄髮
拜官。徑授方面。寵之甚厚。所言多從 十月
改建太廟。從同堂異室之制。國初立四親廟。
徳祖玄皇帝廟居中。懿祖居東第一廟。煕祖
居西第一廟。仁祖居東第二廟。至是定此制。
前爲正殿後爲寢殿九間。以一間爲一屋。奉
安各廟神王。時享歳袷則設累朝帝后衣冠
於神座而祀之
懶牧禪師 名湛覺字夢菴。長安人張姓。依
月空師出家。參性空師得法。結松巣於雨花
之左。平生語録有松巣内外集。行於世
丁巳洪武十年。詔天下沙門。講心經金剛楞
伽三經。命宗泐如玘等註釋頒行 御制演
佛寺住持玘太璞字説
御制字説 僧多捨俗。惟立字爲名何也。以
其法殊人主之教故也。邇來有僧。用三字爲
名。曰玘曰太曰璞。且玘玉之至精者也。太
無上之巨也。璞實而不虚。混而未鑿。斯三字
之用果如是乎。若是則仁者體之。又何爲而
不可哉。今僧用斯三字。理道深長機根淺露
者。莫可探其趣。若遇良工。必由雕琢而方見
其形也。昔如來璞太虚。混厚坤故。發問於未
判。孰雕琢而使澄清。列無量之象於穹壤。七
曜運行其間。布海嶽於鴻龐。百川東注。此由
大樸而至穹窿。果理之使然。氣質之變焉。吾
聞混沌靜久。今僧捨俗認璞。必釋教之然哉」
二月學士承旨。宋&MT01739;致仕歸金華。文憲公爲
國初一代大儒傳。是永明後身不獨爲國家
舖張文學。以上諸大禪師。多其所傳記者云
 三月十三日禮部尚書張等奉天門奏准奉
聖旨就批本著落禮部知道一切南北僧道。
不論頭陀人等。有道善人。但有愿歸三寶。或
受五戒十戒。持齋戒酒。習學經典。明心見性。
僧俗善人許令齋持戒牒隨身執照。不論山
林城郭郷落村中。恁他結壇上座。拘集僧俗
人等。日則講經説教化度一方。夜則取靜修
心欽此 上謂侍臣曰。前代庸君暗主。莫不
皆以垂拱無爲藉口。縱恣荒淫不親政事。孰
知治天下者。無逸而後可逸。朕即位有年。常
以勤勵自勉。待旦即臨朝。哺時而後還宮。夜
臥不能安席。披衣而起。或仰觀天象。見一星
失次。即爲憂愓。或量度民事。有當速行者。即
次第筆記待旦發遣。朕非不欲暫安。秖畏天
命不敢故爾。朕言。及此者但恐。群臣以天下
無事便欲逸樂。股肱既惰。元首叢脞。民何所
頼。書曰功崇惟志業廣惟勤。爾群臣但能以
此爲勉。朕無憂矣
寶鈔 上初造鈔不就。夢神人告曰。非用士
子肝心不可。上憂之語馬太后。后曰。此甚易
耳。用國學文課置鈔。鈔就矣。上曰何也。答
曰。士子嘔心做出文字。豈非此耶。上從之鈔
乃就
洪武正韻 上以舊韻起於江左。多失正音。
乃命學士樂韶。以中原雅音校正之。書成。詔
頒行之
十一月皇孫允炆生 皇孫頭顱頗偏。太祖
撫之曰。半邊月兒知其不克終也。及讀書甚
聰慧。甞咏新月詩云。誰將玉指押。掐破碧天
痕。影落江湖内。蛟龍不敢呑。太祖不悦。以
其非吉兆也
戊午十一年正月。給朝參文武百官牙牌。懸
帶出入以防姦僞 禮部郎中袁子文。建言
度僧許之
樸隱禪師 諱元瀞。字天鏡。號樸隱。會稽倪
氏子。母嚴氏。從弘教立公落髮。具戒於昭慶
濡律師。往集慶受天岸濟法師十乘止觀三
千性具之義。謁徑山元叟端禪師。明單傳直
指之道。端公稱是般若中人也。久之游大龍
翔寺。見廣智訢公精貫儒釋二家之學。出世
長慶寺。陞萬壽禪寺。洪武初年。師與東溟日
公璧峯金公。召入内庭問道賜食而退。後主
靈隱。終罹誣搆謫貶。是年正月十九日卒
扶宗法師 諱崇裕。字約之。毘陵陳氏子。母
夢龐眉異僧叩門。托寓之兆而生。幼遇聖像
即瞻禮之。從東林曉公爲師。後謁徑山端公
究明大事。端公云。此龍象器也。參斷崖義
公廣智訢公。隨廣智住大龍翔寺左右十餘
年。廣智對客大爲稱讃。出世光孝禪寺香祝
廣智。帝師錫以今號。遷於崇勝禪寺。洪武九
年移主育王廣利禪寺。曾於鍾山廣薦法會。
師列十大僧之位。以偈獻上覽之大悦。命之
書天界寺額。賜食上前。上稱誠善知識也。生
平瑞應甚衆云。是古徳再來不及備録。是年
歿。塔於石耳峯下。年七十五。有三會語録」
四月命造皇堂於陵所。親製皇陵碑記以示
後世。上微時同里劉繼祖。助善地以葬皇考
妣。即皇陵追封義惠侯。親撰誥文遣官以祭
之 五月二十四日勅授玘太樸左講經。御
製誥文諭曰。經中知人我之相。教外忘大小
之乘。非古刹之沙門實東林之徳士。學高諸
侶。名動一時。爾玘大樸養性得。宜講經不倦。
持身謹戒。臨事愼爲。是用職爾僧官。以副朝
典。往化釋子無怠講經。尚宜以佛之覺覺人。
以師之業業已。俾釋子有達憲章。庶不負朕
設官之初意也。今特授爾僧録司左講經。汝
其勉之
御製授了達徳瑄溥洽僧録司。諭曰。西説東
來妙演無量。或云不二法門。斯道也本苦空
寂寞。從斯道者果若是。宜其然哉。邇來僧録
司首僧闕員。召見任者。命詢問其人。各首僧
承命而還。不數日來告曰。臣弘道等若干人。
前奉勅詢高僧於諸山。即會叢林大衆。僉曰。
惟淛右上天竺僧溥洽。京師鷄鳴寺僧徳瑄。
能仁寺僧了達。東魯之書頗通。西來之意博
備。若以斯人備員僧録司。實爲允當。嗚呼昔
人有云。世不絶聖國不絶賢。近者僧録司闕
員。朕將以爲無人矣。及其詢問乃有人焉。今
朕域之内慕清淨。而欲出三界者。有其名而
無其實。其泛泛者不下五七萬。爾今三人不
屈五七萬之下。伸於五七萬之上。可謂志矣
可謂道矣。然昔如來道備於雪嶺歸演五天。
妙音無量靈通上下。天人會聽。若斯之演聽
四十九秋。自是之後五百餘年流傳東土。雖
九夷八蠻。一聞斯道無不欽崇頂禮。何況中
國文物禮樂之邦。人心慈善易爲教化。若僧
善達祖風者。演大乘以覺聰。談因縁以化愚
啓聰愚。爲善於反掌之間。雖有國法何制乎。
縲絏刑具亦何以施。豈不合乎柳生之言。陰
翊王度。豈小小哉。今爾僧了達徳瑄溥洽達
祖風。遵朕命則法輪常轉。佛日増輝。名僧於
吾世足矣。往欽哉
己未洪武十二年。詔以北平久不雨。今年夏
税秋糧。盡行蠲免 十月定致仕官處郷黨
之禮
御製授仲羲闡教誥文諭曰。入定於大千界
内。談經於不二門中。解脱爲空清虚成性。久
留心於佛教。獨潜於禪林。去就一之。是非
不染爾仲羲居山禪伯對月詩宗抱不墮之慈
悲。樂無窮之清淨。乃命闡教之職。用副僧録
之司。尚宜深究佛書詳窮禪教。條分本末縷
析始終。俾諸僧皆悟靜中之禪。而無教外之
失。今特授爾僧録司右闡教。往欽於訓。宜懋
爾功
御製授清濬左覺義誥文諭曰。夫僧者。立身
於物表以化人。初不可煩以官守也。然而聚
廬以居合衆而食。錢穀有出納。簿籍有勾稽。
不有所司。何以能治。故僧官之設歴代不廢。
今命爾僧清濬。爲僧録司左覺義。爾其往愼
乃職勿怠以私。使彼學道之從。安居飽食而
不懈於進修。以稱朕興隆爾教之意。欽哉」
東溟法師 諱慧日。號東溟。天台人。族姓賈。
依平山等公出家。從子庭訢公習台衡之學。
子庭爲之剖析。無不盡其玄奧。至上竺禮竹
屋淨公。偈頌屡屡招拔同伍。淨公喜曰。翹翹
蒼松挺出於荊榛之上者是子也。後於越溪
座下首衆。以表儀四衆。創建下竺靈山教寺。
宏敞上竺觀音教寺。帝師嘉師行業。賜以金
斕法服。并署妙應普濟之號。洪武初年。召赴
天界禪林升座説法。衆皆聳聽。所度弟子甚
衆。師眉長一寸餘。其白勝雪。人皆以白眉和
尚稱之。是年七月。夢青蓮華清芳襲人。曰吾
生淨土之祥也。壽八十九。葬於妙應塔院」
十二月封諸王。柏爲湘王。桂爲豫王。楧爲漢
王。植爲衞王
庚申洪武十三年正月。丞相胡惟庸謀逆伏
誅。因是罷丞相等官陞六部。分理天下庶務。
改大都督分左右前後中五都督 宋&MT01739;卒。
年七十二。公博極群書名滿天下。文傳四夷。
而於佛老之言尤深研究。所著有潜溪集芝
園集龍門子無相謄語等書。傳於世 四月。
命群臣各擧所知以備任用 五月甲午。雷
震謹身殿大赦 詔曰。朕以非徳託以萬姓
之上。奉天勤民於茲十有三年矣。不期宰輔
失職。四姦擅權。使賢愚陷於不義。朕思創業
之艱難。念守成之不易。首除姦惡。鋤根剪蔓。
爰及餘黨。然刑戮之際不無過焉。甚非上帝
好生之徳。乃於是月初四日申時分雷震謹
身殿。朕甚懼焉。於是赦天下罪者。除十惡不
赦。外其餘已未發覺結正。罪無大小咸赦除
之 六月詔曰。朕荷上天眷祐。君主華夷十
有三年。倉廩盈府庫充。皆吾民之所供也。今
民未甦詔告有司。今洪武十三年。天下秋糧
盡行蠲免 授建昌僧官諭曰。天下大道惟
善無上。其善無上者釋迦是也。固大慈忍。
志立大悲願心。行無所不至。化無所不被。論
性原情談心妙理。潔六塵之無垢。淨六根之
無翳。去諸魔而清法界。制外道以樂人天。斯
行斯修而歴劫無量。乃降兜率至於梵宮。既
捨金輪而猶苦行於雪嶺時。道成午夜。明心
相符。朕觀如來以己之大覺。而欲盡覺諸法
界衆生。其爲慈也大。其爲悲也深。可爲無上
者歟。世人宿有善根者皆慕佛力。寰中之修
者甚廣。今建昌僧某。博修佛道善馭僧民。其
方士民。仰僧善道感化人淳。既内附之誠理。
宜授以建昌府僧綱司云 辛酉洪武十四年
創編賦役黄册。餘帶曰畸零册。頒五經博士
於北方學校 始定翰林院官制。爲正五品
衙門 上謂廷臣曰。夫道之不明。由教之不
行也。夫五經載聖人之道者也。譬之粟菽布
帛。家不可無人。非菽粟布帛則無以爲衣食。
非五經四書則無由以知道理云。今以五經
頒賜使其講習。夫君子知學則道興。小人知
學則俗美。他日收學。亦未必不本於此
雪牕禪師 諱悟光。字公寔號雪牕。成都人。
姓楊氏。以三昧力入智慧海。初説法於白馬
寺已。而住育王天童四會説法。虞文清公賛。
爲佛果一枝鳳毛麟角。洪武十四年記
南堂禪師 諱清欲。字了菴。南堂其號也。姓
朱氏。台之臨海人。住及開福本覺靈巖三刹。
有三會語録。行世
悦堂禪師 諱顏。以東嶼正嫡。住崑山東禪。
轉呉門萬壽。升虎林南屏。遂陟雙徑。有四會
語録行世
古鼎禪師 諱銘。臨濟十五世孫。四坐道場
將示寂。謂其徒曰。觀世音持蓮華至矣。安坐
而逝。荼毘舌根齒牙數珠不壞。五色舍利無
數。國史危先生爲之碑。有四會語録行世」
蒋山寺住持仲羲奏。遷蒋山寺及寶公塔於
東岡。改賜寺額曰靈谷寺。榜外門曰第一禪
林。命度僧一千名。悉給與度牒。贍僧田若干

六月二十四日。禮部爲欽依開設僧道衙門
事照得。釋道二教流傳已久。歴代以來皆設
官以領之。天下寺觀僧道數多。未有總屬。爰
稽宋制。設置僧道衙門以掌其事。務在恪守
戒律以明教法。所有事宜開列於後
一在京設置僧録司道録司。掌管天下僧道。
  精選通經典戒行端潔者銓之。其在外布
政府州縣。各設僧綱僧正僧會道紀等。司
衙門分掌其事
 僧録司掌天下僧教事
善世二員。正六品左善世右善世。闡教二
員。從六品左闡教。右闡教。講經二員。正
八品左講經。右講經。覺義二員。從八品左
覺義。右覺義
 道録司掌天下道教事
正一二員。正六品左正。一右正一。演法二
員。從六品左演法。右演法。至靈二員。正八
品左至靈。右至靈。玄義二員。從八品左玄
義。右玄義
 各府僧綱司掌本府僧教事
都綱一員從九品 副都綱一員
 各府道紀司掌本府道教事
都紀一員從九品 副都紀一員
各州僧正司。僧正一員。道正司道正一員。
各掌本州僧道事
各縣僧會司僧會一員。道會司道會一員。
各掌本縣僧道事
一各府州縣寺觀僧道並。從僧録司道録司
  取勘置文册。須要開寫某僧某姓名年甲
某布政司。某府某州某縣籍。某年於某寺
觀出家受業某師。先爲行童幾載。至某年
某施主披剃簪戴。某年給度開報
一供報各處有額寺觀。須要明白開寫本寺
  本觀。始於何朝何僧。何道啓建。或何善人
施捨
一僧道録司衙門。全依宋制。官不支俸。吏與
  皂隷合用人數。並以僧道及佃僕人等爲

一僧道録司體統。與欽天監相同出入。許依
  合用本品傘蓋。遇官高者即歛之
一各處寺觀住持。從本處僧道衙門擧保。有
  戒行老成。諳通經典者。申送本管衙門。轉
申僧録司道録司。考試中式具申禮部奏

一各府州縣未有度牒僧道。許本管僧道衙
  門具名申解。僧綱司道紀司。轉申僧録司
道録司考試。能通經典者。具申禮部奏聞
出給
一在京在外僧道衙門。專一簡束僧道。務要
  恪守戒律闡揚教法。如有違犯清規不守
戒律。及自相爭訟者。聽從究治。有司不許
干預。如犯姦盜非爲。但與軍民相渉。在京
申禮部酌審情。重者送問。在外即聽有司
斷理
壬戌洪武十五年。前太子正字晋。府長史桂
彦良入朝。獻萬世太平治要十三事。上嘉納
之 三月初六日。曹國公欽奉聖旨。天下僧
道的田土法不許買。僧窮寺窮。常住田土法
不許賣。如有似此之人。籍沒家産欽此 四
月二十二日准吏部咨。除授各僧道録司咨。
本部知會 僧録司 左善世戒資 右善世
宗泐 左闡教智輝 右闡教仲羲 左講經
玘太樸 右講經仁一初 左覺義來復 右
覺義宗鬯
四月二十五日。禮部爲欽依開設僧道衙門
事。今將定列本司官員職掌事理。開坐前去
仰照驗遵依施行
一戒資掌印 宗泐封印 凡有施行。諸山
  須要衆僧官圓坐署押眼同用印。但有一
員不到。不許輒用。差放者不在此限
一戒資提督衆僧坐禪。參悟公案。管領教門
  之事 一智輝仲羲亦督修者坐禪 如玘
守仁。接納各方施主。發明經教
一來復宗鬯。簡束諸山僧行。不入清規者。以
  法繩之。并掌天界寺一應錢糧産業及各
方布施財物。置立文簿。明白稽考。其各僧
官職掌之事宗鬯皆須兼理 考試天下僧
人能否。公同圓議具實奏聞
五月二十一日。禮部照得佛寺之設。歴代分
爲三等。曰禪曰講曰教。其禪不立文字。必見
性者方是本宗。講者務明諸經旨義。教者演
佛利濟之法。消一切現造之業。滌死者宿作
之愆。以訓世人。本月二十日。本院官欽奉聖
旨。見除僧行果爲左闡教。如錦爲右覺義。前
去能仁開設應供道場。凡京城内外大小應。
付寺院僧。許入能仁寺。會住看經。作一切佛
事。若不繇此另起名色。私作佛事者。就仰能
仁寺官問罪。若遠方雲遊看經抄化。及百姓
自原用者不拘是限。欽此出榜曉諭。應赴寺
院僧人欽遵施行
諭鍾山寺僧勅曰。且佛之爲教也善。其大也
溥被生死。仲尼有云。西方有大聖人。不言而
化。不治而不亂。可謂能仁矣。云何大覺金仙。
又讃之以能仁。以其不繩頑而頑化美善而
善光。其行苦而不苦。其心素而弗素。雖儔雪
嶺之孤燈似白晝之單影。目星見性超出塵
淪。復有人天之説四十九秋。其演也妙備載
大藏。未甞有訴逋逃於廷。致愆於水火者耶。
況昔禪祇樹千二百五十人。從逋逃者未聞。
仲尼有云。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
人。今僧佃逃未審節用。而致然耶。抑愛人而
有此耶。若非此而有此。則府謂僧云。當自善
來。若論以如律。恐傷佛性。如勅奉行
論僧純一曰。昔釋迦之爲道。孤處雪嶺。於
世俗無干。及其道成也。善被兩間靈通上下。
使鬼神護衞而聽徳。故世人良者愈多。頑惡
者漸少。所以治世人主。毎減刑法而天下治。
斯非君減刑法。而繇佛化普被之然也。所以
柳子厚有云。陰翊王度是也。爾沙門純一既
棄父母以爲僧。當深入危山結廬以靜性。使
神遊三界。下察幽冥。令生者慕而死者懷。景
張佛教。豈不修者之宜。世人因是而互相倣
傚。雖不獨處窮居。人皆在家爲善。安得不世
之清泰。因爾僧之所及也。爾不能如是上下
朝堂。欲氣力以扶持。意在鼎新佛寺。集多財
以肥己。孰不知財寶既集淫慾並生。況釋迦
之非大厦而居六載。大悟心通。方今梵像巍
巍。樓閣崢嶸金碧熒煌。華夷處處有之。此釋
迦之所感若是歟。集財而建造歟。爾僧無知
不能修内而修外。故不答特役之。今脱爾行。
命有司資路費。往尋名山悟善己道以善人。
他日道必燭寰區。可不比佛之爲道哉
六月丙戌。皇后馬氏崩。后性勤儉服御不多
費。謂諸王妃公主曰。生長富貴當知蠶桑之
不易。當爲天地惜物也。上以威武治天下。后
甞濟之以寛仁。至是崩。年五十一。上慟悼終
身不復立后 九月葬馬皇后於鍾山孝陵。
謚曰孝慈皇后永樂加諡孝慈昭憲至
仁文徳承天順聖高云
詔選高僧分
侍諸王。命僧道衍往燕府。住持慶禪寺。按
道衍即姚廣孝也。姑蘇人。幼出家爲僧。好
讀書工詩文。遇異人傳術能知人休咎。及善
術數之學。太祖擇名僧輔諸王。文皇帝時爲
燕王。廣孝自請于文皇曰。殿下若能用臣。臣
當擧一白帽子與大王戴也。既而文皇自求廣
孝於太祖許之。蓋王上加白乃皇字。是時廣
孝。已知燕邸異日之。必有天下爲皇帝矣。洪
武未靖難兵起。皆廣孝之謀也。永樂初。繇僧
録司左善世。徑擢太子少師輔導東宮。復其
姓名。竟不蓄髮娶妻卒。封榮國公諡恭靖享
太廟。按姚廣孝之遇文皇。猶劉基之遇太祖。
皆佐命天界非偶然也。廣孝在燕侍文皇時。
天寒甚。文皇出一對曰。天寒地凍水無一點
不成氷。廣孝應聲曰。國亂民愁。王不出頭誰
作主。文皇大喜。後擧兵令擇日。至期疾風暴
雨。文皇謂曰。出師大風雨此兵家之忌也。孝
曰。殿下是箇龍正。要大風雨方助得勢頭起。
果驗
癸亥洪武十六年。呉沈等進精誠録。先是上
謂沈等曰。朕閲古昔聖賢其垂訓立教。大要
有三。曰敬天。曰忠君。曰孝親。君能敬天。臣
能忠君。子能孝親則人道立矣。然其言散在
經傳。未易會其要領。爾其以三事以類編輯。
至是書成上之。賜名曰精誠録。五月二十
一日早朝。僧録司官於奉天門欽奉聖旨。即
今瑜伽顯密法事儀式。及諸眞言密呪盡行
考較穩當可爲一定成規。行於天下諸山寺
院。永遠遵守。爲孝子順孫愼終追遠之道。人
民州里之間祈禳伸請之用。恁僧録司行文
書。與諸山住持并各處僧官知會倶。各差僧
赴京。於内府關領法事儀式。回還習學後三
年。凡持瑜伽教僧赴京試驗之時。若於今定
成規儀式通者。方許爲僧。若不省解讀念且
生。須容周歳再試。若善於記誦無度牒者。試
後就當官給與。如不能者發爲民欽此
諭天界寺善世諸行人。吾聞。釋迦之教務靖。
不喧時洗心。而滌慮去五欲之魔。清六根之
本。雖不至六通圓覺之果。其報也必在將來。
所以修行者磨厲也。行者行也。功者造積也。
凡云修行者先置驗不速。又將不期然而然
歟。今之修者期驗欲疾。茫然久之心不耐已。
慮不隔塵。世之有者念無不在。由是而失道
迷宗。愆重嵬山。信之乎邇來。左善世右善世
左覺義欲不絶而事生曠致伽藍之有鑒使犯
憲章。斯非他人訐告。亦豈朕之不理。然自作
爲定業。將欲以難去。實艱以解分。是何行
哉。皆不務靖。而好喧生事自取者也。行人悟

甲子洪武十七年春。頒行科擧成式三年一
大比。自是遂爲定制 訪求徳行聲名著於
州里之人。再驗年貌書判進呈 諭天界寺
不律僧戒泐復曰。志所以崇聲名立節義去
浮沈。凡丈夫擧此。必欲出類拔萃而異仄陋
也。又智用之。而知無不知。以之而覺。覺無
不先也。豈有過去茫然而不追者乎。斯二志
智在天地間。生而知之者善用。教而知之者
善守。若生而不知教而不成。類乎禽獸者也。
又何屑屑詢其所以然乎。爾戒泐復者。所致
之地漸佛之場。所修者出世之道。及今之所
以甚於處俗。妬忌之惡忿於蚖蛇。褻於覲佛
不另禽獸。所以舁而上殿周旋佛前。斯果頂
禮乎。當此之際志智全忘。生死無知死生亦
無知。前勅住持果如是乎。曾聞。生死也死生
也云何。蓋生非死死非生。豁然還有覺乎。今
茫然無知。其所以然。且今之罪報也。人神共
怒。爲集金帛搆是非。要虚名不立實效。甚蛺
蝶之尋芳遊蜂之捕蕋。若蚍蜉之慕羶腥於
車渠馬足之間。不顧網羅輪蹄之厄。爾本清
蝉翅霄漢。麗天風飮高露。而乃故低飛而掠
殘花啖味。甚於蜂蟻蝶乎。今之罪也。在奏愆
匿愆。觀喜怒乘顏色及盜衆僧用。特愚朕以
飾己非。斯身亡有日矣。然死雖有日。未施行
於法司
乙丑洪武十八年二月。魏國公徐達卒。年五
十四。追封中山王諡武寧。賜葬鍾山之陰。上
親爲祭文。親製神道碑記享大廟 勅建鷄
鳴寺造浮圖五級。祠寶公歳遣官祭祀。初西
番僧星吉鑑藏居是山。至是爲闢院。命爲僧
録司右覺義 三月十八日。本部官於武英
殿欽奉聖旨。僧録司右覺義如錦病故。恁禮
部辦素祭去祭祀他。欽此。令祠部備祀。庫支
價買祭物去祭祀 詔曰。嗚呼罪盈自己。蠹
政害民。朕爲民設官。爲民造福。必欲除姦。
復生姦甚擾害吾民。實朕不才之所致。今詔
天下。凡吾良民。憐朕不敏以居君位。書不云
乎。天位艱哉。寢食不安以圖民康。仰天俯察
求治姦貪愈増。若此人心爲之奈何。自詔之
後凡擾吾民者大赦不赦 七月詔曰。嗚呼
天位艱哉。朕自即位以來十有八年。不遑暇
食以撫生民。奈何内外之臣數用弗當。實在
予一人以致上天垂戒。災於萬姓水旱相。仍
今聞。山東北平雨水愆期。農艱栽種歳苗有
虧。詔書到日。今歳秋糧盡行蠲免。有司如命
毋擾吾民云云 九月諭曰。農桑衣食之本。
然棄本逐末。鮮有救其弊者。先王之世。野無
不耕之民。室無不蠶之女。水旱無虞。饑寒不
至云云 九月命蜀王閲武於中都。王太祖
第十子也。諱椿最有賢徳。博通經藝旁及釋
典。上所鍾愛呼爲蜀秀才。王至中都首闢西
堂。以讀書自娯。閲武餘暇。召儒臣李叔荊蘇
伯衡及名僧來復輩。與之講道論文。殆無虚
日。復建寶訓堂。尊奉祖訓及前代帝王經典。
命來復記之。又命來復作正心觀道崇本敬
賢四箴。以自警
僧來復字見心。豫章人。通儒術工詩文。一時
名士皆與之交。與文僧宗泐齊名。上聞召見
之。後以賦詩忤上意被刑。有蒲菴集行世」
十一月十八日。本部官於太庖西欽奉聖旨。
僧録司左講經如玘病故。了恁禮部祭祀他
欽此。祠部備祭。庫内支價。辦祭物件。完備
祭祀 十一月二十一日。本部官於奉天門
欽奉聖旨。左講經如玘今日下葬。恁禮部官
便去。祭祀欽此。令禮部侍郎章祥致祭。仍御
製祭文 御製祭如玘文。嗚呼業海茫茫濟
彼岸者鮮矣。爾如玘駕般若舟。擧楞嚴棹建
圓覺檣。假華嚴風揚大集帆。昨朝柁寛帆飽
倏焉。彼岸噫果操舟之善耶。爾如玘冐風涛
而有此耶。今業海爾濟舟楫猶存。孰備善爾
舟傲風於業海。如斯濟岸就。不日乘爾某之
舟。有此之濟。非獨如是。其拯溺者既多。朕觀
營般若之舟。施普度之道。豈徒然哉。今也期
當空相絶迹。去來所有庶饈。爾其享焉 附
賡玘太璞韻。花逢夜雨曉看妍。實蕋凋時階
不喧。試問老禪幽得處。謂言物外有青天」
續原教論 翰林待詔沈士榮撰。上卷七篇
曰。原教論觀心解。内教外教辨。執迹儒者。參
禪辨。論禪辨。作用是性解。下卷七篇曰。名
儒好佛解。自私辨。莊老異同辨。錯説諸經解。
較是非得失辨。三教論。諸師人物雄偉論。其
序云。夫情智相違而後有教。識趣相違而後
有辨。故分別是非。所以立教。不辨何以立理
哉。昔人欲理之明。乃設雖以爲問答。使讀之
者了然不疑。今儒者疑難於佛。必當辨之。所
以立教明理也。昔諸佛出世。諸大菩薩化爲
外道。各執異説問難於佛。如來乃破其邪執。
立如是義。説如是經。則諸教皆由論辨而起
也。若唐宋大儒。各執所見疑難於佛。毀訾排
斥。或有甚焉。亦或菩薩化身儒門。故爾相違。
使有以辨之以彰至理歟。果亦未造佛之閫
域。實有所疑歟。自是以來數百年間。以儒名
者之。於佛教或爲敬信爲非議。毀讃不常。是
非莫辨。使至道不明。誠可悲矣。士榮自知愚
陋。所學不及先儒之萬一。又未得吾佛證入
之門。伏念二教之相違久矣。而智者則默然
而不爲之辨。坐視求學之士。循習舊聞。或生
誹謗喪内學之家珍。傷名教之根本。故不自
揆度。輒以其所非斥之言。具録於前。爲之辨
解於後。著論三篇解五篇辨六篇。通十四原
其異同謂之論。釋其疑惑謂之解。明其是非
謂之辨。理學君子幸決擇而去取焉。固不礙
於聖賢之學也。時洪武乙丑季夏上弦。建安
沈士榮謹序
御製諭翰林待詔沈士榮曰。古智人有爲身
而修身。吾不知修者誰也。或曰。身爲神而修。
或云神爲身而修。因是之辨惑之而更惑之。
果身修神歟。抑神修身歟。吾不知二修之道。
但見古人遺跡。詢及儒釋道三宗。必欲達之
以妙己虚靈。嗚呼善哉君子。雖未至三宗之
奇。有心若是。豈不謂學之足矣。聃云。居善
地心善淵。今之人頑肯匠斯三宗者。豈不全
妙己之虚靈者乎。此即智人也
護持朶耳思烏思藏。詔大矣哉大覺金仙。行
矣哉出無量歴阿僧。下兜率生梵宮。異哉雪
嶺之修。世人過者乎。天上人間經劫既廣。忍
辱愈多。方成佛道。善被人世。法張寰宇。人有
從斯道者。天鑒神扶身後同遊於佛境。若違
斯道而慢佛者。則天鑒神知羈困地獄。與鬼
同處。直候拂石劫盡而方生。其斯憂乎苦乎。
一念同佛則百禍烟消化爲諸福。今朶耳思
烏思藏兩衙地方諸院上師。踵如來之大教。
備五印之多經。代爲闡揚化㐫頑以從善。啓
人心以滌愆。朕謂佛爲衆生若是。今多院諸
師亦爲佛若是。而爲暗理王綱與民多福。敢
有不尊佛教而慢諸上師者。就本處都指揮
司。如律施行毋怠
丙寅洪武十九年。勅天下寺院有田糧者。設
砧基道人。一應差役不許僧應
六月詔天下。行養老之政。諭曰。尚齒所以教
敬。事長所以教順云云 八月初八日。禮部
奏據僧性海等。告給護持山門榜文。欽奉聖
旨出榜與寺家。張掛禁治諸色人等。毋得輕
慢佛教罵詈僧人非禮撹擾。違者本處官司
約束欽此。欽遵出給榜文。頒行天下各寺。張
掛禁約 八月十六日。本部官於奉天門欽
奉聖旨。雲南僧人性海等回還。與他遞運船
隻。欽此咨兵部。欽遵施行 諭雲南僧遊方。
金仙之教甘心寂寞。成在苦空故。修道者多
棲巖屋樹。落魄林泉翫霄壤之明月。吟清風
於松下。置身物外。淪世事如太虚。若是者廼
修之宣之。爾雲南僧修者不辭萬里之遥。欲
覺因縁十二。若止京師而師雲南。又何知。天
台之景兩浙之美。高僧之淵薮。特勅往遊。閲
諸名山。廓爾方寸。睿爾神靈。異時一歸演華
言於金馬。論風景於碧鷄。時乃道冠點蒼。神
遊八極。快矣哉 十二月御製大誥。三篇成
頒示天下
恕中禪師 諱無慍。字恕中。別號空室。臨海
人也。族姓陳。母林氏。依徑山元叟端禪師出
家剃度。於昭慶律寺受戒。謁靈巖芝公一元
靈公。一一扣問詳切。既歸徑山居擇木寮。後
見大白砥公竺元道公。以看狗子無佛話發
悟。頌曰。狗子佛性無。春色滿皇都。趙州東院
裏。壁上掛胡蘆。又曰。此事如魚飮水冷暖
自知。決不在語言文字上也。師性愛靜隱。
雖兩住名山。皆甫及三載而退。後日本國主。
以水晶數珠峨山石。研爲贄請命太祖。祈師
往化。師以老病竟辭。弟子居頂迎師住於鄞
之翠山。四方之扣謁者無虚日。求偈語者甚
衆。是年七月十日。書偈曰。七十八年無法可
説。末後一句露柱饒舌咄。端坐而逝。至十二
月望日。葬於唐嶴之原。有二會語録。拈雪竇
拈古。續大慧竹山頌。古山菴雜録。淨土詩偈
頌等若干卷。行世
幻隱禪師 諱慧明。號幻隱。字性原。父項。母
陳氏。七歳發疽。忽失所在。求得之則曰。四童
子舁我至此。識者知。爲天神所祐。後謁竺元
道公於仙居紫蘀山。又謁徑山元叟端公端
問。東嶺來西嶺來。師指草鞋曰。此是三文錢
買得。端曰。未在更道。師曰。某甲只如此。和
尚作麼生。端曰。念汝遠來放汝三十棒。師乃
悟其旨。久之遂罄底蘊曰。纔渉思惟皆爲剩
法。是年示寂。壽六十九。臘五十八
木菴禪師 覺初禪師 無逸禪師
丁卯洪武二十年。御製尚書洪範成。命賛善
劉三吾序其後 浙江布政及蘇州等府。編彙
田土方圓四至魚鱗圖册成 二月上躬耕籍
田。遣官享先農。禮成宴群臣於壇所。諭之曰。
耕籍古禮也。一以供粢盛。一以勸農務本也
 四月十一日禮部尚書崔等。復奉聖旨。將
戒牒頒行天下。重出曉諭。諭善世禪師板的
達曰。禪師自西而東。朝夕慕道。務在濟人利
物。朕觀禪師之立志也。努力甚堅。其歳月之
行也甚深。故得諸方施供。善者頂禮。惡者歡
心。前者東達滄海。而禮補陀。旋錫錢塘而暫
禪天目。西遊廬嶽。中國之名山。遂禪師之意
已達。復來京師。駐錫鍾山之陽。日禪巖穴。禪
師之所以玄中。仰觀俯察。志在神游八極。惟
神天昭鑒
戊辰洪武二十一年。遷僧録司於天禧寺。試
經度僧給與度牒 三月十四日。僧録司左
善世弘道等。於中右門欽奉聖旨恁。僧録司
行文書各處僧司去。但有討度牒的僧。二十
已上的。發去烏蠻曲靖等處。毎三十里造一
座菴。自耕自食。就化他一境的人欽此 四
月二十六日。僧録司左善世弘道等。於奉天
門欽奉聖旨。靈谷天界能仁鷄鳴等寺。係京
刹大寺。今後缺大住持。務要叢林中選擧有
徳行僧人。考試各通本教。方許著他住持。毋
得濫擧欽此 五月乙酉。五色雲見。劉三吾
進曰。雲物之祥。徴於治世。舜之時興於詩歌。
此實聖徳所致。上曰。古人有言。天降災祥。在
徳誠使吾徳靡悔。災亦可弭。苟爽其徳。雖祥
無應國家之慶。不專於此也 以庶吉士解
縉。爲監察御史。縉吉水人。天性英悟。七歳
能賦詩。日記數千言。十八郷試第一。連登進
士。草封事凡萬言以進。未幾遣歸
己巳洪武二十二年春。上以天下無事。憫諸
將老。欲保全之。詔從公侯各還其郷。各陛辭
賜賚有差 七月初三日。本部官於華蓋殿
欽奉聖旨。鷄鳴寺老僧官。陝西帶來的番僧
漢僧。教二部做與綿布僧衣。欽此移咨二部。
造辦僧衣三十六名。毎名綿布僧衣一套。毎
套三件。共一百八件。進赴内府給去訖 八
月増設僧司。擧選通佛法的僧發來考試。除
授他去欽此 八月十七日僧録司左善世弘
道。於奉天門欽奉 聖旨。天界寺只作善世。
爲額欽此 授善世禪師詔曰。佛教肇興西
土。流傳遍被華夷。善世㐫頑。佐王綱而理
道。今古崇瞻由慈心而願重。是故出三界而
脱沈淪。永彰而不滅。爾勞心願重。特加善世
禪師。以神善道統。制天下諸山。繩頑禦惡。於
戲佐王綱而理善道。願力宏深。體斯之行。無
往不復。戒哉戒哉
天淵禪師 季芳禪師
萬峯禪師 諱時蔚。號萬峯。永嘉人。金姓。母
夢白氣亘天。生時有光滿室。襁褓見僧輒微
笑合掌。七歳依演慶寺昇公出家。十六剃度。
十九受具。謁虎跑止巖請益。復至天台訪無
見覩公。後歸止巖處決擇。爲堂中第一座。後
巖以法衣拂子頂相并偈付之。三築精藍題
曰聖恩。三十年道風遐布。師示得法人偈曰。
慈悲無念花開果熟。因地分明慧寶致囑。清
徹源源一派流。千古萬古來相續。又語曰。如
今末法將沈。須向水邊林下钁頭邊。接引一
個半個。闡揚吾道報佛恩徳。不可扳縁高貴。
輕篾下流。逐妄追名迷眞惑道。切宜仔細。遂
跏趺説偈曰。七十九年。一味杜田。懸厓撒手。
杲日當天。言畢而絶
庚午洪武二十三年。詔求仙人張三丰。了不
可覓。召其弟子丘玄清至。與語悦之。授官與
室。爵不受
辛未洪武二十四年。定生員巾服之制。襴衫
用藍色。絹布爲之。寛袖皂線&T035852;。軟巾垂帶。由
是士子衣冠。綽有古風焉
申明佛教榜册 六月初一日欽奉聖旨。佛
教之始。自東漢明帝夜。有金人入夢。是後法
自西來。明帝勅臣民願崇敬者許。於是臣民
從者衆。所在建立佛刹。當時好事者。在法入
之初。有去鬚髮而捨俗出家者。有父母以兒
童子出家者。其所修也。本苦空寂寞。去諸相
慾。必欲精一巳之英靈。當是時佛教大彰。群
修者雖不能盡爲圓覺。實在修行次第之間。
豈有與俗混淆與常人無異者。今天下僧寺。
以上古刹列聖相繼而較者。佛之教。本中國
之異教也。設使尭舜禹湯之時。遇斯闡演。未
審興止何如哉。今佛法自漢入中國。歴暦數
者一千三百三十年。非一姓爲君而有者也。
所以不磨滅者爲何。以其務生不殺也。其本
面家風端在苦空寂寞。今天下之僧多與俗
混淆。尤不如俗者甚多。是等其教而敗其行。
理當清其事而成其宗。令一出禪者禪。講者
講。瑜伽者瑜伽。各承宗派。集衆爲寺。有妻室
願還俗者聽。願棄離者聽。僧録司一如朕命。
行下諸山。振揚佛法。以善世仍條于後
一自經兵之後。僧無統紀。若府若州。合令僧
  綱司。僧正司。驗倚郭縣分。僧會司驗本縣
僧人。雜處民間者見其實數。於見有佛到
處。會衆以成叢林。清規以安禪。其禪者務
遵本宗公案。觀心目形以證善果。講者務
遵釋迦四十九秋妙音之演。以導愚昧。若
瑜伽者。亦於見佛刹處。率衆熟演顯密之
教。應供是方足孝子順孫報祖父母劬勞
之恩。以世俗之説。斯教可以訓世。以天下
之説。其佛之教陰翊王度也
一令下之後。敢有不入叢林。仍前私有眷屬。
  潜住民間。被人告發到官。或官府拿住。必
梟首以示衆。容隱窩藏者流三千里
一顯密之教軌範科儀。務遵洪武十六年頒
  降格式内。其所演唱者。除内外部眞言。難
以字譯。仍依西域之語。其中最密者。惟是
所以曰密。其餘番譯經及道場内。接續詞
情懇切交章。天人鬼神咸可聞知者。此其
所以曰顯。於茲科儀之禮。明則可以達人。
幽則可以達鬼。不比未編之先。俗僧愚士。
妄爲百端訛舛規矩。貽笑智人。鬼神不達。
此令一出。務謹遵毋増減。爲詞訛舛紊亂。
敢有違者。罪及首僧及習者
一令出之後。有能忍辱不居市廛。不混時俗。
  深入崇山刀耕火種。侶影伴燈。甘苦空寂
寞於林泉之下。意在以英靈出三界聽
一瑜伽僧。既入佛刹已集成衆。赴應世俗。所
  酬之資。驗日驗僧。毎一日毎一僧錢五百
文。主磬寫疏召請三執事。毎僧各一千文」
一道場諸品經呪布施則例各項經寸
數目不録
一陳設諸佛像。香燈供給。闍黎等項勞役錢
  一千文
一凡僧與俗齋。其合用文書。務依修齋行移
  體式。除一表三申三牒三帖三疏三榜。不
許文繁別立名色。妄費紙箚以耗民財
一今後所在僧綱僧正僧會去處。其諸散寺
  應供民間者。聽從僧民兩便。願請者願往
任從之。僧綱僧正僧會。毋得恃以上司。出
帖非爲拘鈐。假此爲名。巧取散寺民施。從
有縁僧。有道高行深者。或經旨精通者。檀
越有所慕。從其齋禮。毋以法拘
一瑜伽之教。顯密之法。非清淨持守。字無訛
  謬。呼召之際幽冥鬼趣。咸使聞知即時而
至。非垢穢之躯。世俗所持者。曩者民間世
俗。多有倣僧瑜伽者。呼爲善友。爲佛法不
清。顯密不靈。爲汚濁之所汚。有若是。今
後止許僧爲之。敢有似前如此者。罪以遊

七月初一日。本部官於奉天門欽奉聖旨。恁
禮部出批。著落僧録司。差僧人將榜文去。清
理天下僧寺。凡僧人不許與民間雜處
八月十八日。手勅著善世天禧能仁三寺僧
官宗泐等。明早有雨不要來。若無雨天晴。早
赴奉天門欽此
復原禪師 名福報。字復原。台之寧海人。俗
姓方。母張氏。於杭之崇福寺出家。謁石湖美
公於淨慈落髮。參經山原叟得旨。出世慈谿
蘆山。遷四明之智門。洪武初。馳召道行沙
門。與以中日章赴京館天界寺。屡入内庭應
答稱旨。留三年賜還。補處徑山。上堂云。似
&T016254;山。不知山之孤峻。如石含玉。不知玉
之無瑕。及化之日。忽拍手曰。呵呵呵。大衆
是甚麼看取。竟寂。壽八十四。塔於寂照右岡。
六月四辰
澹居禪師 諱至仁。字行中。號澹居。又號煕
怡叟。番陽人。姓呉。侍報恩寺眞牧純公得度。
自幼識見卓頴。指空上人嘆曰。再世人天師
也。令參元叟。留侍香掌外記。叟喜謂曰。仁書
記。虎而翼者也。出世徳章崇報萬壽等刹。
宋學士稱之曰。虎丘尊者名浮屠。見性烱如
摩尼珠。洪武初。皇上問以鬼神之理。師以佛
旨爲書而對。上悦。臨終索紙書偈而逝。壽七
十四。臘六十七。三月十九忌辰也
全室禪師 諱宗泐。字季潭。號全室。台之臨
海人。族姓周。父吉甫。母葛氏。幼輒跏趺坐。
八歳從笑隱訢公學法。十四剃度。二十受具。
訢公開山龍翔。師與倶。寄意詞章。尤精隷古。
後謁元叟於徑山掌記室。出世水西。遷中竺
升雙徑。次五十五代。詔師與演福法師大璞
玘公。箋釋心經金剛楞伽三經。點簡藏經。制
獻佛樂章。往西域求法。得莊嚴寶王文殊等
經。授僧録司善世。掌天下僧教。建鳳陽槎峯
圓通菴。闢一室曰松下居。賜天界住持。引見
賜詩。有泐翁去此問誰禪。朝夕常思在目前。
後賜歸槎峯。詩云。寂寞觀明月。逍遥對白雲。
汝其往矣。渡江示疾。謂衆曰。人之生滅如海
一漚。漚生漚滅復歸於水。何處非寂滅之地
也。言已喚侍者曰。這個聻。侍者茫然。師曰
苦。遂逝世。時九月十四日也。壽七十四。荼毘
舍利塔於天界。附訢公之右 高皇帝。有賜
師免官説載皇明
護法録
又御和詩一百四十五首。稱
泐翁。成祖有御製像賛 賜中順大夫 得
法弟子湛然性一宗欽
古拙禪師 號祖庭。松陵人。母持淨戒。生不
知葷。幼背法華。十歳日誦一部。十三投日鑄
寺。出家薙染受具。首謁石屋。南參古梅老人。
續然三指。九載切磨廓然瞥地。行詣白雲。留
爲衆首。後遁迹韜光巖&MT03184;三十餘年。有平生
最愛隈巖谷。二十年來懶放迎之句云
梁寅 字孟敬。臨江人。家貧力學。一時名士
多與之遊。上徴天下名儒修述禮樂。寅與焉
以老病辭歸。結屋石門山。稱梁五經。年八十

壬申洪武二十五年。試經給僧度牒 勅僧
録司。行移天下僧司。造僧籍册。刊布寺院。互
相周知。名爲周知板册 四月二十五日皇
太子薨。謚懿文 九月立嫡長孫允文爲皇
太子。以方孝孺爲漢中教授。孝孺台州寧海
人。聰頴絶倫。雙眸烱烱如電。讀書一目十行
倶下。郷人呼爲小韓子。宋&MT01739;謂曰。子之文非
當世之文也。太祖謂皇太子曰。此莊士也。又
曰異人也。後建文末狥忠 冬上患熱病危
甚。諸御醫進藥皆無效。俄有赤脚僧。詣闕下
云。天眼尊者及周顛仙。遣進藥視其藥。一曰
温涼藥。一曰温涼石一磈。其方用盆盛石磨
藥。注之沈香醆以服。上服之。服在未時間。至
點燈時遍體抽掣。藥之效也。其藥味香如菖
蒲。而醆底凝硃。紅彩逈異。是夜病愈。精神日
強 十二月初六日。僧録司左善世夷簡等。
於奉天門欽奉聖旨。各處有通佛法性理高
僧。訪問得幾人。取將來善世寺。住欽此 十
二月二十一日。欽依關領清教録一百四十
五本。發與各處僧綱司。依本刊板印造。俵散
所屬寺院僧人
琉球 在海東南。自福建梅花所開漾。順颷
利舶七日可至。其俗以盈虚爲晦朔。以草木
爲冬夏。人皆去髭黥手。羽冠毛衣。無禮節好
剽掠。至此遣子弟來學。夷習稍變。奉正朔設
官職。被服冠裳。陳奏表章。著作篇什。有華風

日本 即古倭奴國。海中諸夷倭奴最大。西
南至海東北。大山國主。世以王爲姓。地分五
畿三島。又有附庸百餘。拘邪韓最大。唐初更
爲日本。其俗男子魁頭斷髮黠面文身。婦人
被髮屈紒跣足。間用履。其喜盜。輕生好殺天
性然也。物産金銀・琥珀・水精・琉黄・水銀・銅
錢・白珠・青玉・蘇木・胡椒・細絹・花布・螺&T044841;・漆
器・扇・犀象・刀劍・鎧甲・馬。交市華人。喜得童
女。綿綺絲綿磁針 時入貢不誠
彭享 在東南海島中。並山多平原。禽獸希
少草木繁茂。沃土宜穀。饒果蔬。其俗上下親
狎無寇盜。男女椎髻好誦佛經。煮海爲鹽。釀
榔爲酒。産片腦諸香花錫物 遣使奏金葉
表文來朝
百花 在海中。依山爲國。國中有奇花嘉樹。
民俗饒富尚釋教。産紅猴・黽倚・玳瑁・孔雀・
倒掛鳥・胡椒 時國王遣使來貢
卜烟 帖木兒。韃靼別部。去甘肅一千五百
里。其地廣袤千里。居無城郭。以氈帳爲廬
舍。産騾馬牛羊。至是來朝
楊維禎。號鐵崖。戴方巾見上。上問。此巾何
名。對曰。四方平定巾。上喜。彭友信以貢至
京。遇上微行。口占紅霓詩云。誰把青紅線一
條。和雲和雨繋天腰。命續之。友信應聲曰。玉
皇昨夜鑾輿出。萬里長空駕玉橋。上大悦問
其籍。命翌辰候於升橋同入朝。友信如言。候
久不至。遂入朝。上召友信上殿前問故。具以
實對。命爲北平布政使
癸酉洪武二十六年。嚴震直述浦江鄭濟。及
同里王勳二家。累世同居。家世孝友於上。特
詔褒異。除二人左右春坊庶子 正月初三
日。大龍興寺住持僧祖儁等。赴京賀正辭回。
司禮監官魯梯傳聖旨。住持僧賞五錠。散僧
毎名二錠。教禮部補本欽此 賜西番國師
詔曰。佛教興於西土。善因博被華夷。雖無律
以繩頑。惟仁心而是則。大矣哉。妙覺難窮。昔
從斯道者頓悟三空。脱塵淪而出苦趣。永離
幽冥。使生者懷而死者慕。豈不聖人者歟。邇
來西番入貢。有僧公哥監藏巳藏卜。乃昔元
八思巴帝師之後人云。踵師之道深通奧典。
獨志尤堅。化愚頑以從善。起仁心以滌愆。雖
是遥聞。特加爾圓智妙覺弘教大國師。統治
僧民。名當時之善人。永爲教中之稱首。於戲
寂寞山房。儔青燈而讀誦。觀皓月以吟風。疊
膝盤陀之上。草衣木食。方契善符
象源禪師 諱淑。台州人。住持徑山。六月初
四日趨入門曰。殺來了殺來了。作麼生避。遂
坐脱
甲戌洪武二十七年。命僧録司。行十三布政
司。選僧補官。於是居頂道成淨戒等。應召除
授 正月上謂劉三吾曰。朕歴年久。而益懼
者。恐爲治之心懈也。懈心一生。百事皆廢。生
民休戚係焉。故日愼一日。惟恐弗及。如是而
治。效猶未臻。甚矣爲治之難也。三吾頓首曰。
陛下之言及此。天地神人之福也 諭曰。人
之常情安於所忽。飽即忘饑。煖即忘寒。不思
爲備。一旦卒遇凶荒。則茫然無措也。深知民
艱。百計以勸督之。俾其咸得飽煖
正月初八日。欽奉聖旨。釋迦佛發大悲願心。
歴無量劫至於成道説法度人。一切來歴載
大藏。愚者安能知義。聰者未能盡目。有佛以
來效佛之修者無量。凡所説法。人天會聽。愚
者雖無知。補於時君多矣。自佛去世之後。諸
祖踵佛之道。所在靜處不出戸牖。明佛之旨。
官民趨向者歴代如此。效佛宣揚者智人也。
所以佛道永昌。法輪常轉。邇年以來。踵佛道
者。未見智人。致使輕薄小人毀辱罵詈有玷
佛門。特勅禮部。條例所避所趨者。榜示之
一僧合避者不許奔走市村。以化縁爲繇。致
  令無藉凌辱有傷佛教。若有此等。擒獲到
官。治以敗壞祖風之罪
一寺院菴舍。已有砧基道人。一切煩難答應
  官府。並在此人。其僧不許具僧服入公聽
跪拜。設若己身有犯即預先。去僧服以受
擒拿
一欽賜田地税糧全免。常住田地雖有税糧。
  仍免雜派人差役
一凡住持并一切散僧。敢有交結官府悦俗
  爲朋者。治以重罪
一凡僧之處於市者。務要三十人以上聚成
  一寺
一可趨向者。或一二人。幽隱於崇山深谷。必
  欲修行者聽
一僧有妻者。許諸人捶辱之。更索取鈔錢。如
  無鈔者打死勿論
一有妻室僧人。願還俗者聽。願棄離者。修行
  者亦聽
一僧寺庵院。一切高明之人。本欲與僧扳話。
  顯揚佛教。奈何僧多不才。其人方與和狎。
其僧便起求施之心。爲此人遠不近文長
不録
嗚呼僧若依朕條例。或居山澤。或守常住。或
游諸方不干於民。不妄入市村。官民欲求僧
以聽經。豈不難哉。如此則善者慕之。詣所在
焚香禮請。豈不高明者也。行之歳久。佛道大
昌。榜示之後。官民僧俗。敢有妄論乖爲者。處
以極刑。欽此
七月十二日。本部官同僧録司華蓋殿。欽奉
聖旨。征南陣亡病故的官員軍士。就靈谷做
好事。普度他。恁禮部用心整理。欽此
乙亥洪武二十八年。命僧録司。設上中下三
科。考試天下沙門。賜善世天禧等寺。糧米以
給其食。賜僧録司官。大佑袈裟衣衾
大宗禪師 諱興。台州人。住持徑山。三月十
一日忽嘆曰。夫三十婦六齡。畢竟偶不成。遂
坐去
丙子洪武二十九年十一月。聖旨靈谷寺住
持病故。恁禮部與祭祀。欽此。本部辦素祭遣
官致祭
丁丑洪武三十年。命僧録司。行十三布政司。
凡有寺院。處所倶建禪堂。安禪集衆
戊寅洪武三十一年。太祖定燕邸。後代取諱
二十字四句曰。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
和怡伯仲簡靖廸先猷 二月二十九日。僧
録司左善世大佑等。於右順門欽奉聖旨。著
江東驛江淮驛兩處。蓋兩座接待寺。著南北
遊方僧道。往來便當欽此
蘧菴法師 諱大佑。號蘧菴住持姑蘇北禪
寺。詔爲左善世。精究内外典籍。善天台賢首
教義。有彌陀略解淨土指歸等書。行世
遂初法師 諱紹宗。號遂初。上海陳氏。十三
出家於松江安國寺。得法於靜菴鎭法師。天
資頴悟戒行精嚴。初説法於長慶。次遷呉興
慈咸。大展玄風緇素嚮化。洪武癸酉應召。有
事廬山奏對稱旨。賜金縷僧伽黎。擢右講經
陞右善世。是年月日示疾而逝
四月。上不豫。閏五月十日崩。壽七十有一。
是月十六日葬於孝陵。上尊謚曰。聖神文武
欽明啓運俊徳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廟。號
太祖
太祖御製護法集 録入集中者。不列備雲
棲護法録中
  佛教利濟説 心經序 三經論
釋道論 誦經論 修教論
明施論 宦釋論 鬼神有無論
空實喩 拔儒僧文 僧道衡説
僧妙雲説 僧竺隱説 清教録
諭鍾山僧勅 諭天界寺僧 賜宗泐免官

問佛仙二篇 還經示僧 天界寺花架

戒僧陶冶文 又諭僧 習唐太宗聖
教序
遊寺記 靈谷寺記 遊新菴記
牛首山菴記 僧犯憲説 赦二役囚人
祭寶誌公文 祭道林文 讃十六羅漢
二次
詩偈十九首 山居詩十二首
讃頌十三首
集列六十一人附見十五人
  道原禪師 秋潭法師 宗律禪師
昭慶律師 太白法師 石湖禪師
竺元禪師 一元禪師 無著禪師
古梅老人 用明法師 懶牧禪師
靜菴禪師 清源法師 白雲禪師
皇太孫即皇帝位。以明年爲建文元年。大赦
天下 太孫治喪禮。被髮哭踊。哀動左右。勅
有司喪儀悉遵周禮。於是倣金藤遺制。前朝
後殿左右角門。及西宮内寢各設座如生存。
凡十一所有久不御者。即以香湯洒掃之。陳
祖訓於東直殿。設重器於西直殿。京官四品
以上。朝服執鉞。立於諸陛之上。自初十以至
十六日。哭臨如禮。晝不飮勺水。夜不就枕簟。
先是 太祖不豫。多暴怒遭譴戮者甚衆。太
孫入侍事必躬承。服藥則親甞以進。去後則
親扶以起。唾壷溺器之屬。靡不手提以獻。而
愉色婉容藹然可掬 太祖氣已漸平多所全
宥。當深更夜分。侍衞酣寢際。呼無不應。應無
不起。蓋終夕未甞交睫也。太孫素豐腴。至是
哀毀骨立矣。是日諸大臣迎之於大明門外。
群臣百姓望見其毀瘠之容深墨之色。與哭
泣之哀。莫不擧手加額。曰天子純孝。擧喁喁
然。有至徳之思焉 詔行三年喪 命齊泰
黄子澄預參國事 命方孝孺爲博士侍講
蹇義爲吏部侍郎 夏原吉爲戸部侍郎 徴
江西處士楊士奇。爲翰林院編纂官 張統
爲吏部尚書 熒惑守心。程濟通術數。上書
言。北方兵起期在來年
  皇明崇禎十一年春月金蓋雲蘧壽光比丘寓杏溪遽菴
纂録編次
釋鑑稽古略續集



釋鑑稽古略續集
 歸安杏溪蘧菴比丘大聞 幻輪彙編
蘧菴居士 嚴爾珪 校梓 
  建文皇帝
諱允炆。太祖之孫。懿文太子子也。洪武十年
十一月己卯。懿文繼妃呂氏所生。生十年而
懿文卒。時太祖年六十有五矣。是年九月庚
寅。立爲皇太孫。至是太祖崩即位。年二十
二。靖難兵起至金川門。帝避位遜去。在位四

己卯建文元年正月。大祀天地於南郊。還宮
御奉天殿。受群臣賀。方孝孺進郊祀頌。上嘉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931 932 933 934 935 936 937 938 939 940 941 942 943 944 945 94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