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佛祖歴代通載 (No. 2036_ 念常集 ) in Vol. 49

[First] [Prev+100] [Prev] 554 555 556 557 558 559 560 561 562 563 564 565 566 567 568 56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後不知終。帝親鑒臧否於十月乙卯朔日
也。是月丙辰文帝詔曰。法門不二眞法在
一。求之正路寂泊爲本。祭酒道者中世假
妄。俗人未悟乃有祗崇。麹&MT02588;是味喪昧虚
宗。既乖仁祀之源。復違祭典之式。宜從禁
止。無或遵風應。道士自謂得神仙者可上
三爵臺飛騰遠擧。不能爾者並宜改迷歸
正。詣昭玄上統剃度出家。繇是齊境道流
遂絶矣
四十一 杜弼字輔言。中山曲陽人。年十三進
  士。甄琛問策。下筆如流。王澄見所答。歎
曰。王佐才也。仕高歡甚見敬。使魏帝知
弼深於佛理。問經中佛性法性何異。弼曰。
正是一理。帝曰。説者言法性寛佛性狹如
何。弼曰。在寛成寛在狹成狹。若論性體非
寛非狹。帝曰。既言成寛成狹。何得非狹非
寛。弼曰。若定是寛則不能成狹。若定是狹
亦不能爲寛。以非寛非狹故能寛能狹。所
成雖異能成常一。帝曰善。奉使稱旨既還。
文襄問政要。弼曰。天下大務莫過刑賞二
端。賞一人而天下喜。罰一人而天下服。二
事得中自然盡善。文襄悦曰。言雖不多於
理甚要
丙子 改太平○右西魏二十五年而禪于
宇文周
  後齊
四十二 叙曰。元魏將季其祚分崩。肅宗孝明
  帝崇尚佛法。胡太后親臨國政。一紀之内
天下晏然。及帝崩太后死。高歡誅賊爾朱
榮於鄴燒洛陽宮室。奉清河郡王立于鄴。
凡一十七載扶翼魏朝。至太清三年武帝
崩。歡亦先殞。世子澄襲相王位。未幾而殂。
魏靜帝乃遜位於高洋。即歡之第三子也。
世族武川。仍都鄴下。神用卓詭智愚混兼。
十餘年間教法中興。僧至二百餘萬。寺院
凡四萬餘所。六主相承二十有八年。爲周
所滅。齊書。著作王劭述佛曰。釋氏非管窺
所及。率爾妄言之。又引列禦寇書。述商太
宰問孔子聖人事。又黄帝游華胥氏之國。
華胥氏之國在佛游神而已。此之所言髣
髴於佛。石符姚世經譯遂廣。蓋欲柔伏人
心。故多寓言以方便。不知是何神異。浩蕩
之甚乎。其説人身心善惡世事因縁。以慈
悲喜捨常樂我淨。書辨至精明如日月。非
正覺孰能證之。凡在順首莫不歸念。達人
則謹其身口修其定慧。平等解脱究竟菩
提。及僻者爲之。不能通理。徒務費竭財力
功利煩濁。猶六經皆有所失。未之深也已

丁丑  右梁五十七年而禪
于陳
  後周宇文氏。王木徳。
共五主都長安
雷氏曰太祖閔明武宣靜
帝後周五主二十

四十三 叙曰。周之藝祖宇文覺者。即魏大丞
  相泰之世子也。泰擧高陽王爲帝。遷都長
安號西魏。凡一十八年。廢帝更立齊王爲
帝。四年而泰薨。覺承魏禪當年被廢。立弟
毓爲帝。四年而殂。乃立弟邕。邕即周武帝
也。閲十餘年至建徳初。惑於道士張賓等
妖言。惡黒衣之讖除廢釋氏。毀寺院四萬
餘所。僧三百萬悉令還俗。洎滅齊未幾改
元宣政。五月而殂。太子贇立。自稱天元皇
帝。大象二年五月崩。太子衍立。明年二月
禪位于隋。周五主凡二十五年國除。初宇
文泰及大冡宰字文護。並崇重佛法。與西
域三藏十餘人宣譯經論天文等。凡百餘
卷云
周太祖文皇帝小字黒獺。郡代武川人。其先出于
炎帝之後。炎爲黄帝&MT02038;。子孫遁居
朔野。有裔孫普回。狩得玉璽三細。文曰。皇帝璽。回
以爲天授。俗謂天文曰宇。乃遂以國號宇文并以爲
姓。後廢齊
即位焉
孝閔帝覺小字陀羅尼。文帝第二子。泰卒帝受魏
恭帝禪。不改年號。王木徳。在位二年
佛祖歴代通載卷第




佛祖歴代通載卷第
 嘉興路大中祥符禪寺
住持華亭念常集 
 陳都建康 雷氏曰陳高覇先文廢宣後
合爲五主三十三年
丁丑 高祖武皇帝姓陳。諱霸先。字興國。小字法生。
呉興長成下里人。受梁敬帝遜禪
  即位。年五十七。崩
于璇璣殿。在位三年
改元永定○周閔帝字文覺。從兄護
殺之而立毓
叙曰。有梁祚微禍難自作。東魏賊侯景因
隙來奔。高祖建義内之。封爲河南王。乘
寵作亂遂陷臺城。先是梁湘東王出鎭荊
陝。使王僧辨陳霸先等平金陵。未幾湘東
王爲西魏所滅。侯景既誅。僧辨仍爲霸
先所殺。太平元年梁敬帝遜位。霸先即帝
位于金陵。以姓爲國。蓋呉興長城下里人
也。世本甚微。自云。漢太丘長陳寔之裔。身
長九尺二寸。鬚長三尺。垂手過膝。神明高
敬有大志略。衆所推重。既臨大寶復梁舊
政崇重釋氏。金陵舊來七百餘寺侯景焚
幾盡。陳高祖悉皆修復。翻經講道不替
前朝。自創國至禎明三年。凡五主三十三
年國入于隋。其二十四年與周同政。九載
與隋同政。時天竺優禪尼國三藏法師拘
那陀羅。陳言眞諦。十四年間隨處譯經論
疏傳等四十八部。凡二百三十二卷云
眞觀法師釋門龍象也。時徐僕射領軍禦
世。欲僧兵之。師馳書勉止。其言傷怛足以
發回向之心。又著無性因縁論
周明帝毓小字統萬。宇文之長子
毎在位四年。改元武
庚辰 文帝篟改天嘉字子華。高祖兄昭烈王興之
長子。高祖與兄同經營帝業
  故遺詔立之。天康乙酉
崩于有覺殿。在位七年
明帝中從兄護
毒死而立弟邕
 沙門稠禪師乃魏跋陀三藏之資也。受具
  往嵩山少林。又抵覃懷王屋之柏岩寺。解
二虎鬪。由是擧世知名。齊乾明元年示寂
于龍山雲門寺
齊孝昭帝演改皇建字延安。神武第六子。聰敏
仁孝勤于政治。一年因捕
兎。驚馬墜地而崩。
壽五十七。葬靜陵
周武帝邕改保定小字彌羅。宇文之第四子。登位
唯布衣帔。無金寶飾。禁斷華
綺。土階聽政。不施櫨栱。後宮嬪御不過十人。
在位十八年。壽三十六。崩于輦輿。葬孝陵
 法師洪偃。雅爲文帝所重。及齊使崔武子
  有專對才。朝廷憚之。帝以偃才學兩優命
館伴武子。武子加嘆而歸。由是朝儀欲奪
其志歛以冠巾。偃聞命即絶食以死自誓。
帝以其確誠從之。時稱偃四絶。謂姿容徳
行文章草隷。臨終謂其徒曰。世人爲貪心
之所暗。貪己則惜落一毫。貪他則永無厭
足。至於身死之後。高其墳重其槨。必謂九
泉之下還結四隣一何可歎。今瞑目之後。
以脯腊鄙形布施飛走。及卒弟子如其誡。
有文集二十卷。詔藏祕閣
 法師寶瓊。陳宣帝命爲僧統。綏禦有法四
  衆安之。屢入重雲殿講道。帝尊之爲師。初
梁魏間僧統盛飾杖直僣擬官府。至瓊奏
罷之。毎出從數頭陀杖笠而已。于時海東
有十二國。聞瓊道徳不可見。遣使奉金帛
求瓊畫像。其爲天下敬慕如此。及卒。法師
曇衍繼爲僧統。亦有重名。衍初生下四十
齒已具擧世異之
壬午  後梁世宗巋改天保字仁遠。&MT00800;第三
子。在位二十三年
  齊武成湛改太寧神武第九子。淫亂無度。信用嬖
寵。傳位太子。在位四年。壽三
十二
又改河清
癸未 周保定三年有牛生足
于背上。出北史
乙酉 齊後主緯字仁綱。武帝長子。昏亂暴虐。殺于
崔季等忠臣。在位十三年。改天統
  旃檀瑞像至此三百六十七年在淮南
 是年衞元嵩上疏減僧。初周武崇佛氏。天
  保六年嵩上十一條省寺減僧。云僧多怠
惰貪財冒利不足欽尚。召百僧入内道場。
七日伺過不得。無何乃止。嵩後感惡疾而
卒。世尊曰。獅子身中蟲。嵩何不當之矣
丙戌 改天康○周改天和用
天和暦

丁亥
 廢帝伯宗改光太十九歳而卒
在位二年
  大教東被五百年矣
 台宗三祖惠思禪師。姓李氏。武津人也。
  少以寛慈頂生肉髻耳有重輪。象視牛行
與世自異。夢梵僧勉令出俗。辭親入道。及
禀具戒日唯一食不受別施。聞北齊惠文
聚徒衆法清淨。乃往歸依。從受正法性樂
苦節。營僧爲業。於三七日中得宿命智。而
習漏未盡。後於定中放身倚壁。未至間
霍爾開悟法華三昧。大乘法門一念明達。
十六特勝背舍徐入。便自通徹不由他悟。
示衆曰。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己求莫
從他覓。覓亦不得得亦非眞。侯在大蘇弊
於烽警。山侶不遑安處。將四十餘僧徑趣
南岳。時陳光大二年六月二十三日也。至
即告曰。吾至此滿十年耳。先是梁僧惠海
居衡嶽寺。及見師欣然讓之。時稱思大和
上。或問。何不下山教化衆生。思答曰。三世
諸佛被我一口呑盡。有何衆生可化。甞不
豫。因念曰。病由業生業由心起。心縁不起
外境何状。業病與身都是雲影。作是觀已
身遂輕安。陳高祖徴至都。安置栖玄寺。甚
蒙咨揖。久之辭還南岳。師曰。寄迹茲山止
十年耳。期滿當移。時衆不識其旨。及還大
集門學連日説法。苦切呵責。聞者寒心。
陳大建九年丁酉六月二十二日。咸聞異
香。師更攝心諦坐。至盡頂煖身軟顏色如
生。春秋六十有四。師奉菩薩三聚淨戒。至
如繒纊皮革。多由損生故。其服章率皆以
布。寒則艾衲用犯風霜。至於所被法衣都
無蠶服。縱皆受法不云得成。若乞若得蠶
綿作衣。准津結科斬捨定矣。約情貪附何
由縱之。唯南嶽獨斷高遵聖檢也。今之列
其派者。華裾茜服恣尚鮮麗。得無恧乎

己丑
 宣帝頊改大建字紹世。小字師利。昭烈王興次
子。文之弟也。身長八尺三寸。
  大有勇力善騎射。生五十一子。年五
十三歳崩宣福殿。在位一十四年
 周武天和四年。帝命名儒僧道伸述三教
  利病。沙門道安作二教論二十篇。以儒道
九流爲外教。釋氏爲内教。意謂上古朴素
墳典之誥未弘。淳風日澆丘索之文乃著。
苞綸七典統括九流。咸爲治國之謀。並是
修身之具。若派而分之。數應爲九。若總而
合之。則同屬儒宗。今乃一化之内令九流
爭川。大道之世使小成競辨。豈不上傷皇
極莫大之風。下開拘放鄙蕩之弊哉。及闡
譯内興奏之于朝。久而無報。安勤於奉
母。凡薪水飮食皆自力營進。其徒有代之
者。安曰。吾母也。豈可勞人哉。及周武廢
教。以安宿望欲官之。安以死拒絶。尋以大
教堙阨號慟而卒
 周武天和四年。謠言黒衣。武以猜爲心。
  有道士張賓之等。譎詐罔上私構其黨。以
黒釋爲國忌。以黄老爲國祥。帝納其言信
道輕釋。親受符録。躬服衣冠。是年己丑三
月十五日。召三教名士文武百官二千餘
人。帝御正殿量述三教。以道最先出於無
名之前超乎天地之表。議者紛紜弗定。至
二十日。依前集論是非更廣。帝曰。儒道二
教此國常遵。佛教後來。朕意不立僉議陳
理無由除削。至四月初。更依前集。雖極言
陳無得面從也。又各理伸弗克定矣。遂勅
司隷大夫甄鸞詳審二教。至于天和五年。
鸞詳二教上笑道論三卷。其表略曰
十一 切以佛道二教事迹不同。出沒隱顯變
  通亦異。幽微妙密未易詳度。且一件相對。
佛者以因縁爲宗。道者以自然爲義。自然
者無爲而成。因縁者積行乃證。春秋傳曰。
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
臣亦何人。奉勅降問。敢不實答。其道徳二
篇可爲儒林之宗。疑紕繆者去其兩端。請
量刪定。按五千文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則大笑之。
不笑不名爲道。臣諏率下士見爲笑道論
三卷。合三十六條。三卷者笑其三洞之名。
三十六條者笑其道經有三十六部。戰汗
上呈心魂失守出弘
明集
周武至五月十日。大集群臣。詳鸞上論。以
爲傷蠹道法不愜本圖。火焚而已。論具如
弘明集。周大夫甄鸞者寔高識君子也。弗
知懼大敵而勇於小敵者焉。王令詳定二
教優劣。直以正見剖析。無使遍意在懷。
而著此論褒貶臧否。詩曰。豈弟君子求福
不回。其此之謂夫。傷哉火矣
十二 又上道安所著二教論二十篇。帝詳審
  諸以問朝宰。無有抗者。遂寢其事。其論略
曰。錬心之術名三乘。内教也。救形之術名
九流。外教也。道無別教即在儒流。漢書藝
文志曰。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助人
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
留意於五徳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
師仲尼。其道最高也。道家者流蓋出史官。
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者面南
之術。合於堯之克讓易之謙謙。是其所長
也。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敬順昊
天暦象日月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法家
者流蓋出理官。信當辟罰以輔禮制。易
曰。先王以明罰勸政。此其所長也。名家者
流蓋出於禮官。古者名位不同禮亦數異。
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
不順則事不成。此其所長也。墨家者流蓋
出清廟之官。茅屋採椽。是以貴儉。養三老
五更。是以墨兼愛。選士大射。是以上賢。宗
祀嚴父。是以有鬼。此其所長也。縱横家者
流蓋出於行人之官。孔子曰。誦詩三百。使
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爲。又使乎
使乎。言其當權受制宜受命而不受詞。此
其所長也。雜家者流蓋出於議官。兼儒墨
含名法。知國體之有此。見王制無不貫之。
此其所長也。農家者流蓋出於農稷之官。
播五穀勸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曰。一曰
食。二曰貨。此其所長也。若派而別之則應
有九。若總而合之則同屬儒宗。其論文之
作内外該括。文詞峭拔義理淳簡。誠可敬

庚寅 齊改武平
壬辰 周改建徳
甲午 周廢釋。建徳三年五月十七日。周武終
  成妬忌信張賓之議。欲偏廢釋教。因大集
百僚命沙門與道士辯優劣。預令張賓之
飾詭辭以挫釋子。冀即其義負而擠之。于
時法師知炫對帝抗酬。辭吐精壯。帝意賓
不能制。即逞天威垂難辭。左右叱炫聽制
旨。炫安詳應對。陳義益高。陪位大臣莫不
動容欽歎。帝不能屈。明日詔下。遂兼道教
罷之
丙申 齊改隆化周兵陷并州。上走
鄴。傳位太子恒
子酉 周伐齊至鄴。齊王緯走獲之封爲軀國公
  幼主恒改承化與後主倶走青州。
周兵執之。國已
右高齊五主二十八年宇文周并之
十三
戊戌
 周武承光二年。滅北齊據鄴都。用韋孝
  寛楊堅等眷東平高氏。召前修大徳並赴
殿下。帝登座序廢立義。其略曰。六經儒教
禮義忠孝。於世有宜。故須存立。且眞佛無
相遙敬表心。佛經廣歎崇建浮圖徒廢民
財。凡是經像皆毀滅之。一切僧尼並令還
俗。朕意如此。諸大徳謂理何如。于時沙門
大統五百餘人。咸以王威震赫決諫難從。
關内已除。義非孤立。衆各默然。下勅催答。
並相顧無色。俛首垂涙。于時有沙門惠遠
者。姓王氏。乃曇始和上之門資也。聲名光
價。乃自惟曰。佛法之寄四衆是依。豈以杜
言謂能通理。遂排衆出對曰。陛下統臨大
域得一居尊。隨俗致詞憲章三教。詔云。眞
佛無相誠如天旨。但耳目生靈頼聞經佛藉
像表眞。今若廢之無以興敬。帝曰。虚空眞
佛咸自知之。何假經像。遠曰。漢明已前經
像未至此土。含生何故不知虚空是佛。帝
時無答。遠曰。若不藉經教自知有法者。三
皇以前未有文字。人應自知有五常等法。
當時諸人何故但識其母不識其父同於禽
獸。帝又無語。遠曰。若以形像無情事之無
福故須廢者。則國家七廟豈是有情而妄
相尊事。帝又不答。乃曰。佛經外國之法。此
國不須。國家七廟上代所立。朕亦不以爲
是。將同廢之。遠曰。若以外國之經非此用
者。仲尼所説出自魯國。秦晋之地亦應廢
而不行。又以七廟爲非將亦廢者。則是不
尊祖考。祖考不尊則昭穆失序。昭穆失序
則五經無用。前存儒教其義安立。若是則
三教同廢。將何治國。帝曰。魯邦之與秦晋
封域乃殊。莫非王者一化。故不類佛經。七
廟之難帝無以通。遠曰。若以秦魯同遵一
化經義通行者。其震旦之與天竺國界雖
殊。莫不同在閻浮四海之内輪王一化。何不
遵佛經而令獨廢。帝又無答。遠曰。退僧還
家崇孝養者。孔經亦云。立身行道以顯父
母。即是孝行。何必還家。帝曰。父母恩重交
資色養。棄親向疎未成至孝。遠曰。若如是
者陛下左右皆有二親。何不放之乃使長
假五年不見父母。帝曰。朕亦依番上下得
歸侍奉。遠曰。佛亦聽僧。冬夏隨縁修道。春
秋歸家侍養。故目連乞食餉母。如來檐棺
臨葬。此理大通未可獨廢。帝又無答。遠抗
聲曰。陛下今恃王力自在廢滅佛法。是邪
見人。阿鼻地獄下揀貴賤。陛下何得不怖。
帝悖然作色大怒。直視於遠曰。但令百姓
得樂。朕亦不辭地獄諸苦。遠曰。陛下以邪
法化人現種苦業。當共陛下同趣阿鼻。何
處有樂可得。帝屈無對。所圖意盛更無所
答。但云。僧等且還。有司録取論僧姓字。帝
已行虐。師知時不濟。隱居楚澤青蓮山養
道。造涅槃等疏。有擲筆凌空之驗。武既怒
佛道二宗倶被廢滅。東川寺觀凡四萬餘
區。並賜王公。僧道三百萬人悉充軍民。財
産並收入官。帝以爲得志焉。傷哉
十四 法師靜藹者。聞詔下慨然曰。食周之粟
  而忘其事。謂之忠乎。即詣闕奉表求見。武
帝許之。及引對極陳毀教禍福報應之事。
指證明白。帝爲改容。顧業已成。既行之詔
不可返。因謝遣之。藹退而泣曰。大教阨塞。
吾何忍見之。遂遁入終南山。帝尋欲官之
遣衞士求藹。藹聞徙入太一曰。衞士不獲
而返。藹以法滅號泣七日夜聲不絶。撰三
寶録二十卷。假設主賓抑揚飛伏。廣羅文
義弘賛大乘。并録見聞事實藏諸岩洞。庶
後代之再興耳。尋告弟子曰。吾生無補于
世。將事捨身。衆號泣不許。因令侍者出山。
藹瀝血書偈一篇。遂坐磐石留一内衣自
條其肉布於石上。引腸胃掛于松枝。五臟
皆外見。餘筋肉手足頭面咼拆都盡。以刀
割心捧之而卒。侍者歸山。猶見捧心而坐。
餘骸並無遺血。但見白乳傍流凝於石次。
聞者靡不流涕。時年四十有五云
丁酉 周武承光三年。既克齊改元宣政。帝癘
  疾稍作。五月一日歸長安延壽殿。癘甚。二
十四日遷雲陽宮。六月一日。殂子贇立于
同州○唐吏部尚書唐臨冥報記云。自言
外祖爲隋僕射封齊公。親見文帝。問死還
活者。初死見周武帝云。爲我上聞大隋天
子。昔日與我共食倉庫。玉帛亦我儲之。我
今爲滅佛法受大極苦願帝爲我助作功徳
也。帝以庫藏不敢私費。乃化天下人各一
錢。爲追福懺罪也
戊戌 周宣帝贇字乾伯。武長子。即位未及年禪位太
子。自稱天元皇帝。驕佚淫湎。改元
  大成。又改大象。年三十
二崩葬定陵。在位一年
十五 釋任道琳者。以學業淹博得近周武。議
  論二十餘日。酧酢七十番。周武窮極精思
不能屈。甞許以復教。會其崩不果。至是道
琳伸請尤力。帝從之
己亥 周宣帝二月二十六日。詔曰。佛法弘大
  前古共崇。詎宜沈隱舍而不行。自今應王
公下逮黎庶並宜修事。知朕意焉○四月
二十六日。復詔曰。教義幽深神奇弘大。雖
以廣開化儀通其修事。而崇奉之徒勿須
剪髮以乖大道。宜視菩薩儀範權服冠纓。
所司條爲儀注。於是琳等妙選舊沙門懿
行貞粹聲望卓異者百二十人。入陟岵寺。
仍舊住持
庚子 周靜帝衍更名闡宣之長子大象即位。隋公楊
堅修政。十二月封爲隋國
  公。罷入市税錢。復佛道二教。大定元年。孫位于隋。
居于別宮。隋氏奉帝爲介國公。服飾禮樂一如周制。
上書不稱表答不稱詔。隋開皇元年五月帝年十九
而崩葬之恭陵。在位一年○五月天元殂以天元皇后
之父楊堅輔政。
襲封隋國公也
辛丑 周改大定正月改元二
月禪于隋
  右宇文周五主共二
十五年
十六 隋高祖文皇帝名堅小字那羅延。本弘農華陰
人也。其先漢太尉楊震之
  後八世孫&MT02039;仕燕。北平太守元壽仕魏。武川司馬惠
嘏太原太守烈平原太守定遠眞隋國公忠生帝堅。相
周封隋王。大定元年受周禪。八年廢梁。九年平陳。天
下一統克儉爲良主。都于龍首山。故長安也。仁壽四
年太子廣弑之。壽六十四。
葬之太陵。在位二十三年
改年開皇
壬寅 上殂太子立○設無礙會舍身
癸卯 後主叔寶改元至徳字元秀。小字黄奴。宣之
長子。即位荒淫酒色。禍
  亂非常。後與張麗華孔貴嬪逃入宮井。隋文廢爲長城
公。至仁壽四年癸亥十一月壬子。終于洛陽。壽五十
二歳。在
位六年
甲辰 隋初行甲子暦
丙午 後梁琮字軀文。巋太子。寛仁大度。博學善射。即
位改元廣運。後其叔安平王嵓擁江陵。仕
  庶奔陳。琮時朝隋。隋乃廢琮
爲莒國公。在位二年而梁絶矣
丁未 改禎明
己酉 右陳五主三十三年而隋
併之
後梁三主三十
  四年而隋
併之
庚戌 隋文帝開皇十年
十七 序曰。天命有隋膺斯五運。帝君榮祐宅
  此九州。所以誕育之初神光洞發。君臨已
後靈瑞競臻。故使天兆龜文水浮五色。地
開泉醴山響萬年。雲慶露甘珠明石變。聾
聞瞽視唖語躄行。禽獸見非常之祥。草木
呈難紀之瑞。是知昔聞七寶匪局金輪。今
則神異四時遍知玉燭。往以赤若之歳黄
屋馭宸。土制水行。興廢毀之佛日。火乘木
運。啓嘉號於開皇。高祖以周靖帝大定二
年。黄龍降於舊第。卿雲見於城闉。二月十
三日。周以帝祚歸禪在隋。景命既臨服黄
簪皂。廢
官依漢三省。佛日還曜法水潜
通。其冬有周沙門齎西域梵經二百餘部
膺期而至。下勅所司訪人翻譯。開皇二年
仲春之月便就宣傳。季夏詔。以龍首之山
川原秀麗卉木滋阜宜建都邑。凡城殿門
縣園寺。皆以大興爲額。三寶慈化自此而
興。萬國仁風縁茲遠大。伽藍欝峙法宇交
臨。開士肩聯信心踵接。及仁壽啓號寶塔
是興。百有餘州皆陳瑞應。于斯時也。四海
靜浪九州無塵。大度僧尼將三十萬。崇緝
寺宇向有五千。翻譯道俗二十四人。所出
經論垂五百卷。及煬帝嗣籙卜宅東都。仍
於洛濱上林園置翻經館。四事供養無乏
于時。今叙一朝兩代三十七年祖師顧儒
高僧法匠十有五人。顯大隋我教之隆盛

十八
辛亥
 法師曇延。姿度環異身長九尺六寸。垂
  手過膝目光外射。才望與惠遠相捋。述諸
經義疏。議者謂標擧綱目遠不逮延。文句
愜當延不逮遠。齊太祖從之問道給月俸。
會周使周弘正來聘。大臣擧延接伴。弘正
恃才氣出人上。見延悠然意消。及還求延
畫像并所著疏論而歸。帝益重之。進位昭
玄上統。周武廢教。延遁入太行山。及隋受
禪。即日削髮。以沙門謁見。文帝大悦下書
復教。久之歳旱。有旨命延率衆祈雨。雨不
降。帝問故。對曰。事由一二。帝遣京尹蘇成
問一二之意。延曰。陛下躬萬機之政。群臣
致股肱之力。雖通治體然倶愆玄化。欲雨
不雨。事由一二也。帝識其意。勅有司擇日
於正殿設儀。命延授以八戒。群臣以次受
訖。方炎威如焚而大雨沛然傾注。帝悦。自
是延毎入朝。必親手奉御饌供之。臨終以
表辭帝託以外護。帝哭之哀甚。葬日百僚
縞素送之。内史薛道衡文祭。略曰。往逢道
喪玄綱落紐。棲心幽岩確乎不拔。高位厚
祿不能囘其慮。嚴威峻法不足懼其心。經
行宴坐夷險莫二。戒徳威儀始終如一。聖
皇啓運像法再興。卓爾緇衣欝爲稱首。屈
宸極之重。申師資之義。三寶由之弘護。二
諦藉以宣揚。信足以追踪澄什超邁安遠

十九
壬子
 釋尼智僊者。河東蒲坂劉氏女也。少出
  家有戒行。長通禪觀。時言吉凶成敗。事莫
不奇驗。居般若寺。會文帝生於寺。方季夏
盛暑。乳母遽扇之。帝寒甚。幾絶不能啼。左
右大驚。尼就視之曰。兒天佛所祐。宜勿憂
也。即擧之呼曰。那羅延。因以爲小字抱
詣太祖。語曰。兒來處絶倫。俗家穢雜不宜
留。請爲養之。太祖遂割宅爲小門通寺以
鬼委僊視育。後皇妣來抱。忽見兒爲龍驚
墮于地。僊失聲曰。奚爲觸損我兒。令晩得
天下。及帝稍長。僊密告之曰。汝後大貴。當
自東方來。佛法時滅頼汝而興。及周武廢
教僊隱其家。内著法衣戒行彌篤。至是帝
果自山東來入爲天子。大興釋氏。僊前此
而卒。帝對群臣稱阿闍黎以爲口實。又云。
朕興由佛法。而好食麻豆。前身定從道人
中來。少時在寺長育。至今樂聞鐘磬之聲
二十 是年關輔旱。帝引民就食洛州。先是律
  師靈藏者。帝爲布衣交。至是命藏陪駕。既
而趣向藏者極盛。帝聞之手勅曰。弟子是
俗人天子。律師是道人天子。有樂離俗者
任師度之。藏由是度人前後數萬。間有譛
之者。帝曰。律師化人爲善。弟子禁人爲惡。
言雖有異意則無殊
二十一 是年李士謙卒。士謙字約。少喪父。事
  母以孝聞。其族長伯瑒毎歎曰。此子吾家
顏子也。善天文術數。自以少孤未甞飮酒
食肉。如此積三十年。雅好擧止約以戒定。
有謂其修陰徳。士謙笑曰。夫陰徳其猶耳
嗚。唯己知之。人無得而知者。今吾所作仁
者皆知。何陰徳之有。最善玄言。客有疑佛
報應之説。士謙喩之曰。積善餘慶積惡餘
殃。豈非休咎之徴耶。佛曰。輪轉五道無復
窮已。而賈誼亦云。千變萬化未始有極。至
若鮌爲黄熊。杜宇爲鶗鴂。褒君爲龍牛
哀爲虎。君子爲鵠。小人爲猿。彭生爲豕。
如意爲犬。黄母爲黿。宣武爲鼈。鄧艾爲
牛。徐伯爲魚。羊祜前身李氏子。此皆佛家
變異形報之驗。客人曰。邢子才云。世有松
柏化爲樗櫟。僕以爲然。士謙曰。此不類之
談也。變化皆由心業。豈關木乎。又問三教
優劣。士謙曰。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
客不能難而去
論曰。北史史官蒋沈等。記李君之事。詳悉
如此。豈非心懷佛徳盡已之誠不敢欺&MT02040;
後之來者歟。士謙以日月星方三教。然乍
觀似有優劣。至若照明世界運轉生靈。則
一徳也。是三者闕一則安立不成。故易曰。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賢哉李君。吾見其深
於性命之大原也
二十二
癸丑
 二祖惠可大師。示寂於開皇十三年三
  月十六日也。師虎牢人。少博極群書尤精
玄理。及覽佛經超然自得。遂出家依龍門
香山寶靜禪師得度具戒。年甫四十。忽一
日定中神告曰。將證聖果無滯於此。須臾
頓覺頭痛如刺。欲行求治。空中有聲曰。此
換骨耳。非常痛也。因以告師。師視其頂。有
五峯隆起。乃曰。神既助汝。可行求道。吾聞
天竺達磨近至少林。宜往依之。師至少林
投機授法。語載達磨章中。及少林歸寂。師
繼闡玄化。甞至北齊遇一居士。不言姓氏。
且曰。弟子身纒風恙。請師懺罪。師曰。將
罪來與汝懺。居士良久曰。覓罪了不可得。
師曰。與汝懺罪竟。宜依佛法僧住。曰今見
師已知是僧。未審何名佛法。師曰。是心是
佛。是心是法。法佛無二。僧寶亦然。曰今
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間。其
心亦然。佛法無二也。師器之。即爲剃髮云。
是吾寶也。宜名僧璨。授具戒畢乃告之曰。
達磨大師來自天竺。以正法眼藏密授於
吾。吾今付汝并達磨信依。汝當護持無令
斷絶。聽吾偈曰。本來縁有地。因地種花生。
本來無有種。花亦不曾生。汝受吾教。宜處
深山。未可行化。當有國難。曰師既預知。願
聞示誨。師曰。昔達磨傳般若多羅讖記云。
心中雖吉外頭凶。吾校年代正在汝身。當
審前言勿罹世難。然吾亦有夙累。今要償
之。師於鄴都隨宜行化。經三十四年。乃晦
迹混俗。或過屠門。或入酒肆。有怪而問之
者。答曰。我自調心。非關汝事。最後於筦城
縣匡救寺三門下談無上道。聽者雲集。有
辯和法師者。於寺中講涅槃經。學徒聞師
説稍稍別去。和不勝憤。興謗于邑宰翟仲
侃。侃惑其説。加師以非法。遂怡然委順。年
一百有七。識眞者謂師償債。葬磁州淦縣
東北七十里。唐徳宗謚大祖禪師
二十三
丁巳
 天台智者禪師。示寂於開皇十七年
  十一月二十四日。師諱智顗。字徳安。姓陳
氏。頴川人。有晋遷都。寓居荊州華容縣。梁
散騎益陽公起第三子。母徐氏夢。香煙五
彩縈囘在懷。欲拂去之。聞人語曰。宿世因
縁寄託王道。福徳自至何以去之。誕育之
夜室内洞明。信宿其光乃止。憶先靈瑞呼
爲王道。臥必合掌。坐必面西。年長時口不
妄噉。見像便禮。逢僧必敬。七歳喜往伽藍。
諸僧訝其情志。口授普門品。初啓一遍即
得。二親遏絶不許更誦。志學之年仕梁。承
聖屬元年淪沒。北度硤川依乎舅氏尋討
名師。年十有八。投湘州果願寺法緒出家。
授以十戒。仍北度詣惠曠律師。北面横經
具蒙指誨。又詣光州大蘇山南嶽禪師。受
業心觀。乃於北山行法華三昧。始住三夕。
誦至藥王品心縁苦行至是眞精進白解
悟便發。見共思師處靈鷲山七寶淨土聽佛
説法。思爲印可。甞令代講。思躬執如意在
座觀聽。語學徒曰。此吾徒之義兒。恨其定
力少耳。於是師資改觀名聞遐邇。學成往
辭思。思曰。汝於陳國有縁。往必利益。思既
入南嶽。大師詣金陵綿歴八周。語默毎思
林澤。乃夢岩崖萬重雲日半垂。其側滄海
無畔。見一僧搖伸手臂挽師上山。以夢通
告門人。咸曰。此天台山也。因挾道南征隱
淪斯岩。陳少主降勅徴入。前後七使師乃
赴都。迎入太極殿之東堂講智論。及金陵
敗覆。策杖荊湘。會大業在蕃任總淮海。承
風佩徳欲遵戒法。致書累請。師初陳寡徳。
次讓名僧。後擧同學。三辭不免。開皇十一
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於楊州設千僧會。爲
王授戒。未幾王入朝。師旋台嶽。躬率禪門
行光明懺。仍立誓曰。若於三寶有益者。當
限此餘年。若其徒生願從速化。不久告衆
曰。吾當卒此地矣。誡曰。宜各默然。吾將去
矣。言已端坐如定而卒於天台大石像前。
春秋六十七矣。弟子章安親傳戒法焉
二十四
辛酉
 改仁壽
  初文帝龍潜時遇梵僧。以舍利一裹授之
曰。檀越他日爲普天慈父。此大覺遺靈。故
留與供養。僧既去。求之不知所在。帝登極
後。甞與法師曇遷。各置舍利於掌而數之。
或少或多。竟不能定。遷曰。諸佛法身過於
數量。非世間所測。帝始作七寶箱貯之。至
是海内大定。帝憶其事。是以岐州等三十
州各建塔焉
是年六月十三日。詔曰。仰惟正覺大慈大
悲。救護衆生津濟庶品。朕歸依三寶重興
聖教。思與四海之内一切人民倶發菩提
共修福業。使當今現在爰及來世永作善
因同登妙果。宜請沙門三十人諳解法相
兼堪宣導者。各將侍者二人散官一人薫
陸香一百二十片。分送舍利往前三十州
建塔。毎州僧三百六十人。爲朕及皇太子
后妃諸王内外官僚士庶懺悔。及於相州
戰場立寺七日行道。任人布施。限十文而
止。所施之錢以供營塔。若少不充役。正下
及用庫物。別外州郡僧尼普爲舍利設齋。
限十月十五日午時同下石函。總管刺史
下至縣尉。自非軍機停務七日。專檢校行
道務盡誠敬。副朕意焉。是日帝親以七寶
箱奉三十舍利。自内而出置于御座之桉。
與諸沙門燒香禮拜。願弟子常以正法護
持三寶。救度一切衆生。乃取金瓶瑠璃瓶
各三十。以瑠璃瓶盛金瓶。置舍利於其内。
薫陸爲泥塗蓋而印之。諸沙門各奉而行。
初入州境。總管刺史夾道歩引。四部大衆
威儀齋肅。共以寶蓋旛幢華臺像輦佛帳
經輿香山香鉢種種音樂。盡來供養圍繞
讃唄。依阿含經舍利入拘尸那城法。於是
沙門對四部大衆。作是唱言。至尊以菩薩
大慈無邊無際。哀愍衆生切於骨髓。故分
布舍利。共天下同作善因。又引經文種種
方便。訶責之教。導之深至。懇惻涕零。及宣
讀懺悔文。至舍利將入函。沙門高奉寶瓶
巡示大衆。人人拭目諦視共覩光明。哀戀
號泣聲響震地。凡是安置之處。悉亦如之。
帝於十月十五日午時。在大興宮之大殿
西面。執珪而立。延請佛像及沙門三百六
十人。旛蓋香花讃唄音樂。自大興善寺來
居殿堂。帝燒香禮拜降御東廊。親率文武
百僚素食齋戒。及舍利入塔訖。帝曰。爾佛
法重興。必有感應。其後處處表奏。皆如其
見著作王邵
舍利感應記
癸亥 三年文中子王通。既冠慨然有濟世之
  志。西遊長安見帝。坐大極殿召見。因奏太
平策十有二道。尊王道推覇略稽古驗今。
恢恢乎運天下於掌上。帝大悦曰。得生幾
晩。天不以生賜朕也。下其議於公卿。公卿
不悦。時將有蕭牆之憂。通知謀之不用也。
作東征之歌而歸。乃續詩書正禮樂修
經賛易道。九年而六經大就。門人自遠而
至者。河南董常。太山姚義。京兆杜如晦。趙
郡李靖。南陽程元。扶風竇威。河東薛收。中
山賈瓊。清河房元齡。鉅鹿魏徴。太原王珪
軀彦博。頴川陳叔達等。咸稱師。北面受王
佐之道 餘往來受業者千餘人。大業中累
徴不就。十三年疾病聞江都有變。泫然而
興曰。生民厭亂久矣。天其或者將啓堯舜
之運。吾不與焉命也。遂卒。門人謚曰文中
子。甞爲中説以擬論語。其周公篇曰。詩書
盛而秦世滅。非孔子之罪也。玄虚長而晋
室亂。非老莊之罪也。齋戒修而梁國亡。非
釋迦之罪也。易不云乎。苟非其人道不虚
行。或問佛。文中曰。聖人也。曰其教何如。
曰西方之教也。中國則泥。又曰。觀皇極讜
議。三教於是乎一矣。通弟績亦著書。號
東臯子
二十五 文中子講道于白午之磎。弟子捧書
  北面環堂成列。講罷程生退省于松下。語
及周易。薛收歎曰。不及伏羲氏乎。何辭
之多也。俄而有負苓者。皤皤然委擔而息
曰。吾子何歎也。薛收曰。叟何爲者而徴吾
歎。負苓者曰。麗朱者赤。附墨者黒。蓋漸而
得之也。今吾子所服者道。而猶歎。是六腑
五臟不能受也。吾是以問。收曰。收聞之師。
易者道之蘊也。伏羲畫卦而文王繋之。不
逮省文矣。吾是以歎。負苓者曰。文王焉
病。伏羲氏病甚者也。昔者伏羲氏之未畫
卦也。三才其不立乎。四序其不行乎。百物
其不生乎。萬象其不森乎。何營營乎而費
畫也。自伏羲氏泄道之密漏神之幾。分張
太和磔裂先氣。使天下之智者詭道逆出。
曰我善言象而識物情。陰陽相磨遠近相
取。作爲剛柔同異之説。以駭人志。於是知
者不知而大朴散矣。則伏羲氏始兆亂者。
安得羸歎而嗟文王。負其苓而行。追而問
之居與姓名。不答。文中子聞之曰。隱者也」
石室論曰。宋司馬文正公曰。文中子云。佛
聖人也。審如文中子之言。則佛之心可見
矣。弟今言禪者。好爲隱語以相迷。大言以
相勝。使學者倀倀然益入於迷妄。因廣文
子之意。作解禪頌六首。果如此言雖中國
亦可行矣。不然則吾所不知也。其卒章曰。
言爲百世師。行爲天下法。爲賢爲大聖。是
名佛菩薩。噫文正公繼孔孟荀楊爲大賢
者也。庸有不知佛哉。觀其頌則文正公平
生所爲。皆佛菩薩之心也。特禪之一法。雖
吾門亦標表以爲教外別傳。自非積三二
十年息心絶慮。則莫能究其旨。謂之隱語
大言。似是而實非也。何則東臯子猶以伏
羲畫卦泄道之密漏神之機分張太和磔
裂元氣使知者不知大朴散矣。矧不立文
字之禪。直指人心。於語言形迹之表。詎
可常程義理而求其言説耶。是不獨文正
公。文中子楊孟諸賢。未暇留神。吾徒傳教
大法師輩。固有不知而興謗者。故先徳云。
千人萬人中撈摝一箇半箇而已。夫豈易
信也哉
二十六 闍那崛多。西天竺人也。帝時至長安
  大興善寺。奉勅譯法華等經。是年示滅
二十七 仁壽初。詔曰。皇帝敬問章洪山之南
  谷智舜禪師。冬月極寒味道安隱。勉勗蒼
生成就聖業。惟慈願力。朕實嘉焉。今遣開
府盧元壽。宣朕意起禪師赴闕。舜以疾辭
不赴 初舜從稠禪師出家習定。或時覺有
妄念。即以錐刺股。由是塵慮不入 至不得
已或出一言。不過戒定慧而已。如是十餘
年。稠奇之曰。汝於人事殆無心哉。而今而
後可與言道矣。後辭入賛皇山。好事者奉
米麪供之。舜辭去一不受。或問故。舜曰。山
居橡栗足以禦飢。何煩於人其簡易如此。
見啗肉者必慘容戒之曰。六道殊形汝無
不經。一切有命皆女父母。一切有生皆女
曩形。而食其肉者。是食女父母。女心
二十八
甲子 五
 安忍哉。聞者悛革也詔賞罰度支。並
付太子廣。上疾。
  楊素使張衡入侍。
上暴崩。太子即位
時天下戸口抄
計八百九十萬
乙丑 煬帝廣小字阿&MT02041;。高祖次子。簒立于仁壽宮。初
登有政治民。後幸洛陽營建東京。發河南
  人夫數百萬。開通濟渠而達淮泗龍舟鳳舸。又至江
都。民不堪命。而群盜蜂起。四海土崩。後爲宇文弑
之。壽五
十九年
二十九 冬煬帝有事于南郊。詔僧道並同俗
  拜。道流莫敢言。諸沙門例不奉詔。帝詰之
曰。詔條久頒。卿等固不奉命何也。時法師
明瞻者對曰。陛下若使准制罷道。則微軀
敢不奉命。如知大法可崇。則法服之下僧
無敬俗之禮。帝曰。何以致拜周武。瞻曰周
武任威縱暴仁徳不施。不足爲有國者法。
陛下聖政惟仁不枉非罪。是以貧道得盡
忠言。帝默然而罷。有司以瞻抗對。將抵以
罪。瞻曰。所坐者瞻也。願不以非律加吾
徒。帝壯其不撓而不問。凡敬主之議由此
而絶焉
三十
丙寅
 是歳三祖僧璨大師示寂。師或云徐州
  人。初以白衣謁二祖既授衣。屬周武廢教。
往來司空山。積十餘年人無識者。隋開皇
十二年有沙彌道信。禮師曰。願和尚大慈
乞與解脱法門。師曰。誰縛汝。曰無人縛。師
曰。何更求解脱乎。信於言下大悟。服勞九
載。授具戒已屢驗以玄犍。知其縁熟乃付
衣。説偈曰。花種雖因地。從地種花生。若無
人下種。花地盡無生。并付法衣曰。吾既得
汝能事已畢。即優游江國。歴羅浮諸山復
還舊止。士民樂其歸相率致供。師爲四衆
説法已。於法會大樹下儼立合掌而逝。十
月十五日也。唐玄宗諡曰鑑智禪師。著信心
銘一篇。其辭曰。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
憎愛。洞然明白。毫釐有差。天地懸隔。欲得
現前。莫存順逆。違順相爭。是爲心病。不識
玄旨。徒勞念靜。圓同太虚。無缺無餘。良由
取捨。所以不如。莫逐有縁。勿住空忍。一種
平懷。泯然自盡。止動歸止。止更彌動。唯滯
兩邊。寧知一種。一種不通。兩處失功。遣有
沒有。從空皆空。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絶
言絶慮。無處不通。歸根得旨。隨照失功 須
臾反照。勝却前空。前空轉變。皆由妄見。不
用求眞。唯須息見。二見不住。愼莫追尋。才
有是非。紛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
心不生。萬法無咎。無咎無法。不生不心。能
隨境滅。境逐能沈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
知兩段。元是一空。一空同兩 齊含萬象。不
見精麁。寧有偏黨。大道體寛。無易無難。小
見狐疑。轉急轉遲。執之失度。必入迷路。放
之自然。體無去住。任性合道。逍遙絶惱。繋
念乖眞。昏沈不好。不好勞神。何用疎親。欲
取一乘。勿惡六塵。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智
者無爲。愚人自縛。法無異法。妄有愛著。將
心用心 豈非大錯。迷生寂亂。悟無好惡。一
切二邊。良由斟酌。夢幻虚花 何勞把捉。得
失是非。一時放却 眼若不寐 諸夢自除。心
若不異。萬法一如。如如體玄 兀爾忘縁。萬
縁齊觀。復歸自然。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
動無動。動止無止。兩既不成。一何有爾。究
竟窮極。不存軌則契心平等。所作皆息。狐
疑淨盡。正信調直。一切不留。無可記憶。虚
明自照 不勞心力。非思量處。識智難測。眞
如法界。無他無自。要急相應。唯言不二。不
二皆同。無不包容。十方智者 皆入此宗。宗
非促延。一念萬年。無在不在。十方目前。極
小同大。忘絶境界。極大同小。不見邊表。有
即是無。無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須守。一
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此。何慮不畢。信
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語道斷。非去來今
三十一
丁卯
 始平令楊宏。率道士名儒。入智藏寺
  啓曾義法莚。命法師惠淨與道士余永通
論議永通欲先立義。淨曰。道流入寺。義有
主賓汝安得先。於是淨問 老子云。有物混
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且道
體一故混耶 體異故混耶。若體一故混則
正混之時已自成一。是則一非道生。若體
異故混。且未混之時已自成二。然則二非
一起矣。永通茫然不知所對。無言而罷
乙亥 煬帝窮奢極侈。乘龍舟錦帆沿汴而下
  入于楊州。天下諸侯反叛稱帝王者各據
一方。凡五十二處。太原唐公李淵起義兵
而來救駕矣
丙子 唐師至江都。帝以手琢案曰。渠有奇相。
  渠得之矣。十一月唐師入京。遙尊爲太上
皇。立代王侑爲帝。紹隋室也
三十二 恭帝侑煬之孫。元徳太子之子。十三即位。以
唐公爲相 進封唐王。次年五月禪位
  與唐。封爲鄗固公。武徳
二年薨。壽十五。在位二年
丁丑 改義寧上在汀都淫虐日甚。宇文化及因思
歸之士夜入宮弑帝及宗室皆死
三十三 神僧法喜者貎寢陋。年若四十許。嶺
  表父老咸言。兒時見之。談晋宋間事。歴歴
可聽。又自言。甞從東林遠公游。語默不常。
然皆爲吉凶之兆。煬帝幸維楊。聞其有異
召之。俄一日繞宮中遍索羊頭。帝惡之以
付廷尉。手足銀鐺禁衞嚴甚。喜日丐于市
飮食自若。有司以聞。帝命按視封鑰如故。
及啓戸視之。唯見袈裟覆黄金骨。骨皆連
鎖。遽以白帝。勅長安王怛覈實如状。詔
以香泥樹骨塑之。是夕喜以泥像起行。言
笑如故。遂釋其禁。未幾示疾。命甞所善
者。去其薦置身簀上。下以熾炭炙之數日。
半身紅爛即死。葬之香山寺側。後數歳有
自海南歸者。見喜無恙其人發塚視之。唯
空棺爾。計是時喜已三百餘歳矣。及煬帝
於江都遇弑。方悟喜索羊頭之驗云
石室論曰。唐牧之云。昔有相士。稱文帝當
有天下。後果簒奪得之。周末楊氏爲八柱
國。公侯相繼久矣。一旦以男子偸竊位號。
不三十年。老壯嬰兒皆不得其死。彼知相
法當曰此爲楊氏禍。乃可謂善相者。牧之
之論誠爲警絶。然文帝削平天下混一海
字。君臨萬國者二十四年。剏置禮樂法度。
多爲唐所遵用。仁壽間天下戸至八百七
十萬。以唐疆宇之廣。歴五朝至天寶末。纔
九百餘萬戸。隋文開統而身及太平。固一
代之英主也 惜其末年任一楊素而弗獲其
終 嗚呼豈唯隋文而已哉。凡魏晋以來符
石姚劉二蕭陳高宇文楊氏十三朝。興亡
因果循環之驗。皆毫末無差。吾教所以誕
敷六合有大益於天下國家者。其言因果
報應之事。與天道大合。有以助天爲勸沮
也。故鴻經廣論深切著明。必欲人人自信。
因即如是。果亦如之。莫可逭也。儒雖曰其
事好還。然未伸勸沮之理。此所以牧之唯
詆隋文而不遠推累朝積習循環之弊。獨
唐家之興則異於彼。故其運祚靈長。益足
以爲天下之至鑑右隋三主凡三十八年
佛祖歴代通載卷第十




佛祖歴代通載卷第十
 嘉興路大中祥符禪寺
住持華亭念常集 
  唐姓李氏王土
徳都二京
雷氏曰神太高則中睿玄肅代徳順憲
穆景文武宣懿僖昭哀濮亡。
唐主二十二。二
百九十二年
戊寅 高祖神堯皇帝淵改武徳字叔徳。隴西成紀
人。其先武昭王李
  暠之後。李歆弘農太守重耳金門鎭將熙李天錫周八
柱虎。西魏賜姓大野氏。官至太尉。與李弼等八人佐
周有功。皆爲柱國號八柱也。虎卒周追其功封唐國
公。公生昞。襲封唐公。高祖父也。仕隋爲安州總管。
生高祖於長安。紫氣充庭。體有三乳。性寛仁厚。又襲
唐公。隋恭帝進封唐王。既太宗世。民知隋必亡。謀擧
大事。祖從之。秋七月擧義兵。冬十一月克京城。明年
夏五月恭遜位于高祖。即位於長安。改國號唐。在位
九年。壽七十一崩。葬獻陵内禪太宗太宗。佛心天子
也。創基定業廊清方維。傳世二十二。凡二百九十二
年。自開闢以來。有天下者倶未若唐甚盛也。吾教盛
衰常與帝道相望。由是内外護聖賢之多典章之備。亦
無出此朝。故於唐頗稱全書幸名教君
子。與夫吾屬後之來者有以稽考焉
七廟制東西直排皆面陽明。始祖居中。
三昭居左三穆居右次序如是
 帝受隋禪百官拜舞。僧但山呼拱立一面。
  鄂國公尉遲敬徳金吾衞將軍劉文靖奏
曰。僧未登聖。倶是凡夫。何乃高揖王侯父
母反拜。孰可忍也。帝令定儒釋優劣編入
朝典議訖表聞。不合拜上
己卯 定租税法
甲申 七年二月丁巳。高祖釋奠於國學召名
  儒僧道論義。道士劉進喜問沙門惠乘曰。
悉達太子六年苦行求證道果。是則道能生
佛。佛由道成。故經曰。求無上道又曰體解
大道發無上心。以此驗之。道宜先佛。乘曰。
震旦之於天竺。猶環海之比鱗洲。老君與
佛先後三百餘年。豈昭王時佛而求敬王之
道哉。進喜曰。太上大道先天地生。欝勃洞
靈之中。煒燁玉清之上。是佛之師也。乘曰。
按七籍九流。經國之典宗本周易。五運相
生二儀斯闢。妙萬物之謂神。一陰一陽之
謂道。寧云別有大道先天地生乎。道既無
名。曷由生佛。中庸曰。率性之謂道車胤曰。
在己爲徳。及物爲道。豈有頂戴金冠身披
黄褐鬢垂素髮手執玉璋居大羅之上獨稱
大道。何其謬哉。進喜無對。已而太學博士
陸徳明隨方立義。遍析其要。帝悦曰。三人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54 555 556 557 558 559 560 561 562 563 564 565 566 567 568 56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