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佛祖歴代通載 (No. 2036_ 念常集 ) in Vol. 49

[First] [Prev+100] [Prev] 549 550 551 552 553 554 555 556 557 558 559 560 561 562 563 56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優波欲涅槃時。付弟子陀寫倶。陀寫倶付
弟子須倶。須倶付弟子悉伽婆。悉伽婆付
弟子目犍連子帝須。帝須付弟子旃陀跋
闍。如是師師相付。至今三藏法師。法師將
律藏至廣州。臨上舶還本國。時以律藏付
弟子僧伽跋陀羅。羅以永明六年共沙門
僧猗於廣州竹林寺譯出善見毘婆沙一部
十八卷。即共安居。以七年庚午歳七月望。
受自恣竟。如前師法以香花供養律藏。即
下一點。當其年凡得九百七十五點。點是
一年也。至梁大同元年。有隱士趙伯休。於
廬山遇苦行律師弘度。得此點記年月。伯
休因問度曰。自永明七年後云何。不復
見點。度云。自彼已前皆得道聖賢手自下
點。度乃凡夫止可奉持頂戴而已。故不復
點也。伯休因舊點推至大同元年。凡一千
二十年。今以此究參諸家傳記。佛世尊誕
生入滅之年並不相類。大抵西域山川之
廣。國土之多佛化之盛。各承一宗。此亦一
家之説不可廢。故附著于此
壬午 ○四月寶融禪位于
蕭衍尋後之
  右蕭齊七主二十四年而禪于
蕭梁
佛祖歴代通載卷第









佛祖歴代通載卷第
 嘉興路大中祥符禪寺
住持華亭念常集 
 梁姓蕭氏四
主都建康
○雷氏曰高太世敬梁朝
四主五十七年
壬午 高祖武皇帝衍改天監字叔達。南蘭陵都里
人。與齊同出。亦漢
  相何二十四代孫。父順之爲丹陽尹。母曰張氏。生帝
状貎奇偉日角龍顏項有圓光身不映日。受齊禪後
酷好佛法。降將侯景反叛擧兵圍帝于臺城。斷食而崩
于淨居殿。壽八十六。在位四十八年○或問曰。梁武
終身奉佛。然困殍于臺城。佛法之驗其在何也。答之
曰。有是疑乎。有是誚也。且夫人之性命業性定焉 苟
往世之業會矣。豈今生之善革哉。故文中子曰。齋戒
修而梁國危非釋迦之罪也。縁行齊廢帝之愆。値侯景
臺城之困業理既
昭。惑疑遣矣
 道家太清經。及衆醮儀十卷。乃梁時陶弘
  景妄造出珠

癸未
 武帝詔曰。大士寶誌迹拘塵垢神游冥
  寂。水火不能燋濡。蛇虎不能侵懼。語其佛
理則聲聞以上。談其隱淪則遁仙高者。豈
可以俗法常情空相疑忌。自今中外任便
宣化。帝一日問誌曰。弟子煩惑未除。何以
治之。答曰。十二。帝問。其旨云何。答曰。在
書字時節刻漏中。帝益不曉。他日更問國
祚有留難否。誌指其頸示之。帝曰。朕享國
幾何。答曰。元嘉。元嘉。帝喜以爲倍宋文之
年。時革命之初帝臨政刻急。誌假帝神力。
令見先君受極苦於地下。由是䘏刑。甞詔
畫工張僧繇寒誌像。僧繇下筆輒不自定。
既而以指釐面門分披。出十二面觀音。妙
相殊麗或慈或威。僧繇竟不能寫。他日與
帝臨江縱望。有物泝流而上。誌以杖引之。
隨杖而至。乃紫旃檀也。即以屬供奉官兪
紹雕誌像。頃刻而成。神采如生。帝悦以安
内庭 時法雲雲光二師倶有重望。毎講法
天輒雨華。帝疑其證聖。夜於便殿焚疏請
誌偕光雲三大士齋。翌日誌獨赴。而光雲
倶未知。帝由是益異其禮。又甞與帝登鍾
山之定林寺。指前獨龍岡阜曰。此爲陰宅
則永其後。帝曰。誰當得之。曰先行者得之。
至十三年。大士示寂。帝憶其言。以金二十
萬易其地。建浮圖五級其上。鎭以無價寶
珠。勅王筠勒碑。葬日車駕親臨致奠大士
忽現於雲間。萬衆歡呼聲震山谷。自是道
俗奉祀。奇瑞顯應爲天下萬一。凡大士所
爲祕讖偈句多著南史。爲學者述大乘賛
十篇科誦十四篇并十二時歌。皆暢道幽
致。其旨與宗門冥合。今盛傳于世
 是歳帝妃郄氏者。初生有赤光照室。器皿
  盡明。及長性明惠。善隷書讀史傳女工之
事靡不閑習。宋齊間諸王求婚。父曄皆不
許 後以適帝。生三女。帝爲雍州刺史而妃
薨。其性酷妬。及是化爲巨蟒入于後宮。通
夢於帝。帝體將不安蟒輒激水騰涌。或現
龍形光彩照灼。因於露井上爲殿衣服委
積。置銀轆轤金瓶灌百味以祀之。帝畢世
不復議立皇后云

甲申
 天監三年四月八日。帝率道俗二萬餘
  人升重雲殿。親製文發願。乞憑佛力永棄
道教。不在崇奉。略曰。經云。發菩提心者即
是佛心。一切散善不得爲喩。弟子蕭衍比
經荒逆耽事老君。累葉相承深此邪法。今
捨棄奮習歸仗正因。願使未來世童男出
家廣弘經教化度含識。共證菩提。寧在正
法中長淪惡道。不樂歸依老子暫得神仙。
陟大乘心永離邪見。正願諸佛證明菩薩
攝受。弟子蕭衍和南
十一日勅門下曰。大經中説。九十六種唯
一佛道是其正道。餘皆邪也。朕捨道以事
諸佛正内之道。公卿能入此誓者各可發
菩提心。老君周公孔子等。雖是如來弟子
化迹既邪。止是世間之善。不能革凡成聖
具載如
弘明集
 是歳詔隱士何點。點以巾褐入見帝。帝賜
  之酒。特除侍中。點前席將帝須曰。乃欲
臣老子耶。固辭不受。復詔何胤。胤謂使者
曰。吾年五十七矣。月食四斗米不盡。那復
有宦情耶。帝知不可致。有旨給白衣尚書
祿。胤苦辭。晩入虎丘之西寺講維摩經。及
將終夢天女六十餘人列于前。及寤猶見
之如故。即具浴儼衣冠。少頃而卒。何氏自
晋司徒充宋司徒尚之。並建大義伸明佛
法。累葉遵承至胤姪侍中敬容而止

丙戌
 五年帝注大品。臣僚命法師法雲講之。
  雲辭疾不赴。帝遣使強起之曰。將冀流通。
非高徳無以憑也。雲始從之。雲最有譽當
世。雅爲昭明太子所敬。儒釋兩優。爲天下
第一
戊子  魏改永平

己丑
 八年。魏主於式乾殿。爲諸僧及朝臣講
  維摩詰經。時魏朝專尚釋氏不事經籍。中
書侍郎裴延雋上疏。以爲漢光武魏武帝
雖在戎馬間未甞廢書。先帝行師還都。手
不釋卷。良以學問多益不可輟故也。陛下
升法座親講大覺。凡在瞻聽塵蔽倶開。然
五經治世之楷模。應務之所先。伏願經書
互覽孔釋兼存。則内外倶周眞俗斯暢。時
洛陽中國沙門之外。自西域來者三千餘
人。魏主別立永明寺千餘間。以處之遠近
承風無不事佛。比及延昌州郡凡一萬三
千餘寺。僧至二百萬

辛卯
 十年詔法師僧旻。入惠輪殿講勝鬘經。
  帝臨聽。公卿畢集。有旨於莊嚴寺建八座
法輪。妙選奇傑番次主之。時以旻爲第一。
當講日聽者傾都。堂無容足。名士劉葉甞
謂旻曰。法師佛學有餘。何故弘義多伸
儒旨。旻曰。昔生公以頓悟通經。次公以毘
曇發論。若貧道初不以儒釋限。但據文義
所向耳。沙門道超者頻年力學。慕旻公之
講。誓欲齊之。夜夢神告之曰。旻公毘婆尸
佛時預宣法化。君新發意者何能類之。第
自求成名。不必苟齊也。旻性謙冲不恃能
矜物。一時公卿道俗咸推仰之
壬辰  魏改延昌
 十一年有旨。命寶亮法師授涅槃義疏。帝
  爲之序。略曰。離文字以設教。忌心相以通
道。欲使珉玉異價涇渭分流。制六師而正
四倒返八邪而歸一味。則法雨降而燋種
受榮。慧日昇而長夜蒙曉。發迦葉之悱憤。
吐眞實之誠言。雖復三施等於前。五大陳
於後。三十四問參差異辯。方便勸發各隨
意答。擧要論經不出兩途。佛性開其有本
之源。涅槃明其歸極之旨。非因非果不起
不作。義高萬善事絶百非。空空不能測其
眞際。玄玄不能窮其妙門。自非徳均平等
心合無生。則金牆玉室豈易入哉
癸巳
十一
 下詔曰。夫宗廟犧牲修行佛戒。蔬食斷
  肉省貪絶欲。天下水陸不令蒐捕。又勅太
醫不使肉藥。公家織官錦帛並斷。又造斷
酒肉文。及著淨業賦
甲午 天監十三年誌公和尚示寂
十二 是年特進沈約卒。約字休文。婺州東陽
  人。左目重瞳。腰有紫誌。少爲書生。名聞
一時。以風流見稱。而肌體清癯。時謂沈郎
痩。甚爲武帝所重。官業具南史。甞出意撰
聲律以革古詩。後世取則。號曰四聲。約甚
精佛理。著中食論。理趣甚高。其略曰。人所
以不得道者。由於心神昏惑。心神所以昏
惑。由於外物擾之。擾之大者其事有三。一
則勢利榮名。二則妖妍靡曼。三則甘旨肥
醲。榮名難日用於心。要無晷刻之累。妖妍
靡曼方之已深。甘旨肥醲爲累甚切。萬事
紜紜皆三者之枝葉耳。聖人知不斷此三
事求道無從可得。乃爲之法使簡而易從。
若也直云。三事惑本並宜禁絶。而此三事。
是人情所甚惑。念慮所難遣。雖有禁之之
旨。而事難卒從。譬如方舟濟河。豈不欲直
至彼岸。河流湍急。會無直濟之理。不得不
從流。靡久而獲至。非不願速。事難故也。禁
此三事。事宜有端。何則食之於人不可頓
息。其於情性三累莫甚。故推此晩食併置
中前。自中之後清虚無事。因此無事念
慮得簡。在始未專。在久自習。於是束以八
支紆以禁戒。靡曼之欲無由得前。榮名衆
累稍隨事遣。故云。往古諸佛過中不飡。
此蓋是遣累之筌罤。適道之捷徑。而惑者
咸謂止於不食。此乃迷於向方。不知厥路
者也。又甞著設會謂意謂如來在日。衆居
伽藍不置食具。時至則分衞持鉢以福衆
生。今之僧徒一皆違廢。不止不持中食。甚
者甘腴厨饍豐美飮食。或遇請召得蔬蔌
之具。莫不顰蹙以爲不能甘也。此豈有志
於道哉。其論略曰。出家之人本資行乞。戒
律炳然。不許立厨帳并蓄淨人。今既取足
官寺。行乞事廢。或有持鉢登門。便呼爲僧
徒鄙事。既爲衆所鄙恥。不復行乞。悠悠後
進求理者寡。將謂乞食之業不可復行。由
淨飯王子轉輪之貴。持鉢行乞以福施者。
豈不及千載之外凡庸沙門躬命僕竪自營
口腹者乎。行乞受請二事不殊。今不復行
乞。又不赴請。則行乞之法於此永冥。此法
既冥則僧非佛種。佛種既離則三寶墜地
矣。約有文集百餘卷。行于世
十三
乙未
 是年魏胡太后。作永寧石窟二寺。極土
  木之美。而永寧尤盛。有金像高丈八尺如
中人者又十軀。爲浮圖九級。築基下及
黄泉。其高九十丈。上立刹復高十丈。毎
夜靜鈴鐸聲聞十餘里。佛殿如太極殿。三
門如端門。僧房千楹。玉珠錦綉。駭人心
目。未幾雷電火爇其塔。遠近咸見烟焔
中有塔升空而沒。後月餘有自東州來者
云。此日見塔乘空飛海上。而望海者時亦
見之
  丙申  魏孝明帝詡宣武次子。六歳即位。胡太
后臨朝。在位十二年。十九
歳崩。葬定
陵。改熙平
戊戌  魏改神龜
十四
己亥
 會稽沙門惠皎。以寶唱所撰名僧傳頗
  多浮汎。因著高僧傳十四卷。始元漢永平
十年終于是歳。凡四百五十三載。二百五
十有七人。附見者二百餘人。開其徳業大
略爲十例。其自叙曰。前古撰集多曰名僧。
然名者實之賓也。若實行潜光則高而不
名。若寡徳適時則名而不高。茲焉用紀。高
而不名則備今録。世以爲確論
十五 釋僧朗者。常誦法華。風度凝遠飮啗不
  常。毎出一狗一猴隨之。日循乞得飮膳。即
置木盂中。食畢擧其餘以飼猴狗。善作龜
藏。或時手足頭頸倶縮不見。又甞登舟初
無篙力。朗坐其中猴狗馴側。舟自泝流而
上。法師道英。初隱太行山禪宴。樹枝縈結
如蓋覆之。居久之棄去。行龍臺澤。觀游魚
愛之。即解衣入水。宴坐深淵七日而出。又
甞隆冬覩嚴氷愛其瑩澈。就臥其上信宿
而起。晩居蒲州普濟寺。一日講起信。至眞
如門奄爾氣絶。衆意其逝矣。有都講識之。
即謂衆曰。此入滅盡想耳。三日乃甦矣
庚子 改普通○魏改正光
十六 普通元年。帝於禁中築圓壇。將禀受歸
  戒。妙選徳行尤異者爲之師。朝議以惠約
法師望高。詔至。約以禮遜讓不許。夏四月
丁巳。帝行問道。禮禀約爲師授具足戒。方
羯磨次甘露降于庭。有三足烏二孔雀。歴
階馴伏。帝大悦。賜約別號智者。自是入朝
必設特榻處之。而帝座其側。凡太子諸王
公卿道俗從約授戒者。四萬八千人。沙門
雖在耆艾。亦重禀授。獨法雲公曰。吾既戒
矣。其可以佛法爲人事耶。於是議者高之
十七 時有達禪師者。得水觀三昧。毎入此定。
  有窺之者。唯見清水凝渟滿室。沙門道僊
從達遊。得火光三昧。所居之室玄夜大明

十八 帝留神法門。時釋子多縱率。主僧懦不
  能制。帝患之。欲自以律行僧正事。詔下京
城大徳。無敢議者。獨藏法師以爲佛法淵
博非一人能盡之。執不奉詔。帝訝之。召入
光華殿問状。藏面陳大旨。秉執有據。帝不
能奪。遂從之。藏退謂諸僧曰。上以佛法爲
己任誠當推順。然衣冠家子弟十輩。猶不
能倶稱父意。今糅雜五方之衆而以一己
好惡繩之。戒律將廢矣。諸君不慮此何也。
法雲公歎曰。教理深致未能多謝。一日之
事良可愧服
十九 帝自受具。寢處略同沙門。雖宮禁毎亦
  恣僧游覽。獨禁御座而已。藏公一日昇殿
登之。左右呵止之。藏曰。貧道定光金輪之
裔。寧愧此座。倘見殺不慮無受生處。帝聞
置之弗罪。藏少時遇相者曰。法師壽不過
三十一藏。歳懼日誦金剛般若。至期夢前
人復來告曰。法師以般若力故。壽倍僧矣。
又甞夢維摩詰降其房與語。臨別以素麈
尾遺之而去。藏自是玄辯日新矣
二十 魏正光元年孝明帝加元服。命沙門道
  士講道於禁中。時道士姜斌沙門曇謨最
對論。帝曰。佛與老子同時否。姜斌曰。按開
天經云。老子西入化胡。佛充侍者。明是同
時。曇謨最曰。老子當周何年而生。斌曰。定
王三年生。簡王四年仕於周。敬王四年年
八十五西入化胡。最曰。吾佛以周昭王二
十四年誕生。穆王五十二年滅度。自世尊
滅度至定王三年。凡三百四十五年。老子
方生。及敬王元年老子西游。則世尊示寂
已四百二十五年矣。據此相去懸遠。而言
化胡。無乃謬乎。斌曰。佛生周昭之世。有
何文記。最曰。周書異記。漢法本内傳。並有
明文。斌曰。孔子制法。於佛逈無文記何也。
最曰。孔子有三備十經。謂天地人也。佛之
文言出於中備。斌曰。孔子聖人何假十乎。
最曰。佛是衆聖之王。達一切含識先後際。
吉凶終始不假卜筮。自餘小聖雖曉未然。
必藉蓍龜方通休咎。時侍中劉騰宣勅曰。
姜斌論無宗旨。宜退席。又問。開天經何從
而得。是誰所説。可疾取來。及取經至。帝
命群臣詳定眞僞。時太尉蕭綜太傅李寔
洎公卿大夫百六十餘人。覽畢劾奏曰。老
子止著五千文。更無他説。今姜斌所據。文
詞鄙俚宗旨乖謬。既瀆先師又罔聖徳。罪
惑衆。制可。將抵以刑。三藏菩提流支
奏解。斌特流馬邑。曇謨最善大小乘有律
行。初在邯鄲説律。感異比丘六十餘輩降
席聽戒。流支毎見稱爲東方開士焉
二十一 魏書佛老志曰。道家之源出於老子。
  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資萬類。上處玉京
爲神王之宗。下在紫微爲飛仙之主。千變
萬化有徳不徳。隨機應物厥迹無常。授軒
轅於峨嵋。教帝嚳於牧徳。大禹聞長生之
訣。尹喜受道徳之旨。至於丹書紫字升玄
飛歩之經。五石金光妙有靈洞之説。不可
勝紀。其爲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精神。積
行樹功累徳増善。乃至白日升天長生世
上。是以秦皇漢武甘心不息。勞心竭思所
在追求。終莫之致。退恨於後。故有欒大徐
氏之誅。然其道惑人効學非一。靈帝置華
蓋於濯龍。設壇場而爲禮。及張陵授道於
鶴鳴。因傳天宮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
其事大行。齋祠跪拜各有成法。於是三元
九府百二十宮。一切諸神咸所統攝。又稱
劫數頗竊佛經。及其劫終稱天地倶壞。其
書多有禁祕。非其徒不得輒觀。至於化金
王行符勅水奇方妙術万等千條。上
云羽化飛天。次稱消災減禍。故好異者往
往而尊事之。初文帝入賓于晋。從者云登
仙伊闕。太祖好老子之言。誦詠不倦。天興
中儀曹郎董謐上服食仙經數十篇。乃置
仙人博士。立仙坊煮煉百藥。封西山以供
其薪蒸。令死罪者服之。多死無驗。久之太
祖意少懈乃止
壬寅  魏用正光暦
癸卯 鑄鐵錢。民盜鑄者多。物價騰踊
乙巳  魏改孝昌
丁未 改大通。上幸同泰寺捨身
二十二 初祖菩提達磨大師。天竺南印度國香
  至王第三子也。王薨師出家。遇二十七祖
般若多羅付以大法。因問。我既得法。宜化
何國。多羅曰。汝得法已。俟吾滅度六十餘
年。當往震旦國闡化。曰彼有法器堪繼吾
宗。千載之下有留難否。多羅曰。汝所化方。
得菩提者不可勝數。吾滅度後彼有劫難。
水中文布善自降之。汝至時南方不可久
留。聽吾偈曰。路行跨水復逢羊。獨自悽悽
暗度江。日下可怜雙象馬。二株嫩桂久昌
昌。復演八偈。皆預爲讖。至多羅示寂。師演
化本國。會其姪異見王者輕毀三寶。師
遣其徒波羅提。微現神力攝化歸正。師以
震旦縁熟即別其衆。而異見王枉駕見師。
曰告之曰。當勤修福行護持三寶。吾去非
晩一九即回。王泣曰。叔既有縁在彼。非吾
所留。唯願不忘父母之國。事畢早回。遂具
大舟實以衆寶。王躬率臣僚送至海濱。師
同商馭舟達于南海。廣州刺史蕭昂舘之。
以表聞奏。有詔迎見。師入朝。帝問。朕即
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數。有何功
徳。師曰。並無功徳。帝曰。何以並無。師曰。
人天小果有漏之因。雖有非實。帝曰。何謂
眞功徳。師曰。淨智妙明體自空寂。如是功
徳不於世求。帝曰。何爲聖諦第一義。曰廓
然無聖。帝曰。對朕者誰。曰不識。帝不省玄
旨。師遲留數日。遂度江之魏。止於嵩山
少林寺。終日壁觀而已。有僧神光者。因神
人發起來見師。師端坐不顧。會天大雪。光
立雪中。至積雪過膝。師憫而問曰。汝久立
雪中。求何事耶。光曰。唯願大慈開甘露
門廣度群品。師曰。諸佛無上妙道曠劫難
逢。豈小徳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眞乘徒勞
勤苦。光聞誨勵喜不自勝。即以利刀自斷
左臂置於師前。師曰。諸佛最初求道重法
忘身。汝今斷臂吾前。求亦可矣。光承其言
即易名惠可。復問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
師曰。諸佛法印匪從人得。曰 我心未寧。乞
師與安。師曰。將心來與汝安。可曰。覓心了
不可得。師曰。與汝安心竟。久之爲可等略
辨大乘入道四行。其辭曰
夫入道多雲。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理入。
二行入。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
同一直性。但爲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
若捨妄歸眞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一
等。堅住不移。更不隨於文教。此則與理冥
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爲。名之理入。行入者。
有四。一報寃行。二隨縁行。三無所求行。四
稱法行。謂報寃行者。凡修道人若受苦時。
當念我從往昔無數劫中。棄本逐末流浪
諸有。多起寃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
夙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
忍受都無怨恨。作是觀時與理相應。體寃
進道。故名報寃行。隨縁行者。衆生無我並
縁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縁生。若得勝報
榮譽等事。皆是過去夙因所感。縁盡還無
何喜之有。得失從縁心無増減。喜風不動
冥順於道。名隨縁行。無所求行者。世人長
迷處處貪著。智者悟眞安心無爲。萬有皆
空無所希冀。三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
苦誰得而安。了達此處息念無求。故經云。
有求皆苦無求乃樂。是則無求眞爲道行。
故名無所求行。稱法行者。性淨之理因之
爲法。此理衆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
經云。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智者信解此理。
應當稱法而行。法體無慳。於身命財行檀
捨施。心無慳惜。達解三空不倚不著。但爲
無垢。稱化衆生而不取相。此爲自行。亦復
利人。莊嚴菩提之道。檀施既爾。餘五亦然。
爲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是名稱法

大同元年十月。師將示寂。道副尼總持道
育惠可等。侍側。曰時將至矣。汝等蓋各言
所得乎。時道副曰。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
離文字。而爲道用。師曰。汝得吾肉。尼總持
曰。我今所見。如慶喜見阿閦佛國。一見更
不再見。師曰。汝得吾皮。道育禪師曰。四大
本空五陰非有。而我見處無一法可得。師
曰。汝得吾骨。大師惠可即禮三拜復依位
而立。師曰。汝得吾髓。即顧謂可曰。世尊
以正法眼藏付囑大迦葉。展轉傳授以至
於吾。吾今付汝。汝當護持。并授汝袈裟以
爲法信。可跪受其衣。願聞指示。師曰。内
傳法印以契眞心。外付法衣以定宗旨。後
代澆薄疑慮競生。謂吾西土汝乃此方。憑
何得法以何爲證。或遇難縁。但出此衣用
以表信。其化無礙。至吾滅後二百餘年。衣
止不傳。法周沙界。潜符密契千萬有餘。汝
當闡化勿輕未悟。一念回機便同本有。聽
吾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
五葉。結果自然成。又曰。吾有楞伽經四卷。
亦付與汝。即是如來心地要門。吾自離南
印來此東土。見赤縣神州有大乘氣象。遂
逾海越漠爲法求人。際會未諧如愚若訥。
今得汝傳授。吾意已終。乃與其徒往禹門
千聖寺。有期城太守楊衒之。問曰。西天五
印師承爲祖。其道云何。師曰。明佛心宗行
解相應。名之曰祖。衒之曰。弟子素奉三寶
而智慧昏蒙。願師慈悲開示宗旨。師以偈
答之曰。不覩惡而生嫌。不觀善而勤措。不
捨智而近愚。不抛迷而就悟。達大道兮過
量。明佛心兮出度。不與凡聖同纒超然。名
之曰祖。衒之聞偈乃稽首曰。願師慈忍久
住世間。師曰。吾化縁已畢傳法得人。吾即
逝矣。是日端坐而寂。門人奉全身葬熊耳
山定林寺。明年魏使宋雲西域回。遇師于
葱嶺。手携隻履翩翩獨邁。雲問。師今何往。
曰西天去。及雲歸朝具言其事。門人啓壙
唯空棺隻履存焉。梁武帝聞師顯化始末
如此。遂親撰碑。刻石于鍾山
論曰。昔嵩明教著傳法正宗記。稱達磨住
世凡數百年。諒其已登聖果得意生身。非
分段生死所拘。及來此土示終葬畢。乃復
全身以歸則其住壽固不可以世情測也。
傳燈録云。師以九月二十一日至廣州。刺
史以表聞奏。帝遣使齎詔迎之。師以十月
一日至金陵。然自廣至金陵亡慮三千餘
里。將命者往而復。師方啓行。豈以十日之
間能歴三千里乎。又謂魏孝明帝欽師異
迹三屈詔命。師竟不下少林。及師示寂。宋
雲自西域還遇師于葱嶺。孝莊帝有旨令
啓壙。如南史普通八年即大通元年也。孝
明以是歳四月癸丑殂。師以十月至梁。蓋
師未至魏時。孝明已去世。及其子即位未
幾。爲爾朱榮所弑。乃立孝莊帝。由是魏國
大亂。越三年而孝莊殂。又五年而分割爲
東西魏。然則吾祖在少林時。正値其亂。及
宋雲之還則孝莊去世。亦五六年。其國至
於分割久矣。烏有孝莊令啓壙之説乎。奮
唐史云。後魏末有僧達磨。航海而來。既卒。
其年魏使宋雲於葱嶺回見之。門徒發其
墓但有隻履而已。此乃實録也。又謂光統
律師菩提流支數下毒害師。師遂不救。嗚
呼甚哉。光統流支法門龍象。詎能爾乎。是
皆立言者誤也。雖然吾宗從上來事。昭昭
若掲日月而行。故二祖禮三拜後依位而
立。當爾之際。印塵劫於睡息。洞刹海於毫
端。直下承當全身負荷。正所謂通玄峯頂
不是人間。入此門來不存知解者也。抑烏
有動靜去來彼此時分而可辯哉
戊申  魏莊帝子攸獻文之孫。彭城王第三子。
是年二月孝明爲胡太后鴆
  之。時爾朱榮立帝即位。二年改元建義。永安二號後
復欲簒逆求九錫。九月入朝。帝知召榮手殺之。其弟
爾朱兆擧兵向洛。立東海王曄。改元建明。十二月殺
子攸。空宮百日。兆又以曄疎遠殺之。而更立孝文之
姪廣陵王恭。
是爲節閔帝
己酉 改中大通
  九月上幸同泰寺舍身。群臣以錢一億萬
奉贖回宮
庚戌
辛亥
 十月上幸同泰寺。升座講涅槃經。十一
  月講般若經
二十三 是年四月。昭明太子薨。太子諱統字
  維摩。天監元年生於覇府。三日而建康平。
識者以爲天命所集。幼聰睿。三歳受孝經
論語。五歳遍讀五經悉能諷誦。八歳於壽
光殿講孝經。名儒重臣畢集座側。太子詞
吐華暢淵源無滯。皆欽服以爲聖童。年十
二於内省決獄。剖斷平允。自是數使聽訟。
頼活者不可勝數。性慈孝美容止。讀書數
行倶下。過目憶誦無違。帝既留心内典躬
自講説。太子亦天性好佛。凡釋部經論披
覽略遍。於東宮別立惠義殿。專爲法集之
所。招引名僧。撰次法事儀注。及立三諦等
義。世咨美之。母薨毎哭輒動絶水漿不入
口。帝勅左右宣旨曰。毀不滅性聖人所制。
不勝哀比於不孝。有我在那得自毀如此。
即可強進飮粥。太子奉旨始進粥。體素肥
腰帶十圍。至是減削過半。帝尋委以軍國
政事。太子處決無留滯。引納天下奇材賞
愛無倦。東宮有書凡二萬餘卷。群賢畢集。
文雅之盛由晋已來未之有也。甞游後池
乘綵文舸。摘芙蕖以嬉。&T073115;人蕩舟沒溺而
出。感疾動股。恐貽帝憂。不以聞。遂薨。天
下哭之如喪其親焉
二十四 劉勰者名士也。雅爲太子所重。撰文
  心雕龍五十篇。家貧不婚娶。依沙門僧裕
遂博通經論。區別部類而爲之序。定林寺
藏經即其銓次也。中書令沈約絶重其文。
常置几桉間。凡都下寺塔及名僧碑碣皆
出其手。累官通事舍人。表求出家。先燔須
自誓。帝嘉之。賜法名惠地
安定王朗改中興十月高歡起兵言都。討爾朱氏。
乃奉太武玄孫朗。行至芒山。既
平爾朱兆。以朗疎遠。又以恭英毅難制。
乃幽之。假安定王詔奉之。文曰孫修即位
節閔帝恭改普泰是年安定王節閔
帝皆爲高歡所殺
右魏自太祖登國丙戌凡十二主。百四十九
年。至梁中大通而分東西之焉
壬子 西魏孝武修改永熙字孝則。孝文之孫。
廣平武穆王懷之
  子。高歡廢節閔而立帝。歡有不臣之跡。帝欲除之。
欲覺擧兵内發。帝恐奔長安。依關西大都督字文
泰。在位三
年。壽二十五
癸丑 大通五年。義烏雙林大士者。姓傅氏名
  翕法號善惠。年十六納劉氏女妙光爲室。
生二子普建普願。甞有西域沙門嵩頭陀
者。見大士曰。吾與汝毘婆尸佛所同發誓。
今兜率宮衣鉢現在。何日當歸。因命臨水
觀其影見圓光寶蓋。大士笑謂之曰。爐鞴
之所多純錢。良醫之門足病人。度生爲急
何思彼樂乎。居無幾常見釋迦金粟定光
三如來放光襲其身。大士喜曰。吾得首楞
嚴三昧。即舍田宅及賣妻子。得錢五萬以
設法施會。遂於松山之頂。因雙檮樹剏寺
而居。故名雙林。日自營作夜則行道。有偈
云。空手把鋤頭。歩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
橋流水不流。復一日於山頂。繞連理雙樹
行道。感七佛相隨。釋迦前引維摩接後。唯
釋尊頻顧大士共語。由是異迹日顯。是年
正月十五日。遣弟子傅暀致書於朝。其辭

雙林樹下當來解脱善惠大士。白國主救
世菩薩。今欲修上中下善悉能受持。其上
善略以虚懷爲本。不著爲宗。無相爲因。涅
槃爲果。其中善略以治身爲本。治國爲宗。
天上人間果報安樂。其下善略以護養衆
生勝殘去殺普令百姓皆禀六齋。今聞皇
帝崇法欲申論義未遂襟懷。故遣弟子傅
暀告白。暀投書太樂令何昌。昌曰。約法師
猶置啓。翕是國民。又非長老。殊無謙卑。豈
敢進達。暀燒手御路。昌乃馳往同泰寺詢
皓法師。勸速呈。二月十一日進書。帝覽之。
遽遣詔迎。既至。帝問曰。從來師事何人。
答曰。從無所從。來無所來。師事亦爾。昭明
太子問大士。何不論義。答曰。菩薩所説非
長非短非廣非狹非有邊非無邊如如正
理。復有何言。帝曰。何爲眞諦。答曰。息而
不滅。帝曰。息而不滅。此則有色。有色故鈍。
如此則居士未免流俗。答曰。臨財無苟得。
臨難無苟免。帝曰。居士大識禮。答曰。一切
諸法不有不無。大千世界所有色像莫不
皆空。百川叢注不過於海。無量如法不出
眞如。如來何故於三界九十六道中獨超
其最。視一切衆生有若赤子。天下非道不
安非禮不樂。帝默然。大士辭退。異日帝於
壽光殿講金剛經。聖師云。大士能耳。帝即
召大士。大士對帝執拍板講經。唱成四十
九頌。遂還雙林。至陳太建元年四月將示
寂。謂其徒曰。此身甚可厭惡。衆苦所集。要
在護持三業精勤六度。若墮地獄卒難得
脱。常須懺悔。又曰。吾滅已不得移寢床。七
日當有法猛上人持像及鐘來鎭于此。弟
子問。既歸寂後形體如何。曰山頂焚之。問
若不遂復何如。曰勿用棺歛。但累甓爲壇
移尸於上。屏風周繞絳紗覆之。上建浮圖
隨意安立。又問諸佛滅度時皆説功徳。師
之發迹可得聞乎。曰我從第四天來爲度
汝等次補釋迦。故大品云。有菩薩從兜率
天來。諸根猛利疾與般若相應。即吾身是
也。言訖跏趺而逝。壽七十有三。至七日上
人法猛果持織成彌勒像及九乳鐘來鎭龕
所。須臾不見。大士道具十餘事。晋天福中
錢王發塔取靈骨十有六片。皆紫金色。并
道具。就府城南建龍華寺。塑像安置。大士
甞著心王銘一篇。其辭曰
觀心空王。玄妙難測。無名無相。大有神力。
能滅千災。成就萬徳。體性雖空。能施法則。
觀之無形。呼之有聲。爲大法將。心戒傳經。
水中鹽味。色裏膠青。決定是有。不見其形。
心王亦爾。身内居停。面門出入。應物隨情。
自在無礙。所作皆成。了本識心。識心見佛。
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念念佛心。佛心念佛。
欲得早成。戒心自律。淨律淨心。心即是佛。
除此心王。更無別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心性雖空。貪瞋體實。入此法門。端坐成佛。
到彼岸已。得波羅蜜。慕道眞士。自觀自心。
知佛在内。不向外尋。即心即佛。即佛即心。
心明識佛。曉了識心。離心非佛。離佛非心。
非佛莫測。無所堪任。執空滯寂。于此漂沈。
諸佛菩薩。非此安心。明心大士。悟此玄音。
身心性妙。用無能改。是故智者。放心自在。
莫言心王。空無體性。能使色身。作邪作正。
非有非無。隱顯不定。心性雖空。能凡能聖。
是故相勸。好自防愼 刹那造作。還復漂沈。
清淨心智。如世黄金。般若法藏。盡在身心。
無爲法寶。皆淺非深。諸佛菩薩。了此本
心。有縁遇者。非去來今
甲寅  東魏孝靜善見改天平孝文之孫。
河宣王亶之子。
  高歡迎立都洛遷鄴。年十一即
位。十七年。壽二十八歳
二十六
乙卯
 改大同○惠約法師垂誡門人。言訖合
  掌而逝。帝輟朝三日。素服哭之。葬誌公塔
之左方。甞從約授戒者四萬八千人。皆服
緦麻哭送至塔。約甞所乘青牛垂涙悲鳴。
及雙鶴繞塔哀唳。彌月而去
丙辰 作皇基寺○陶弘景號山中宰相
二十七
丁巳
  東魏定州孫敬徳。虔事觀音。爲賊横
  引坐罪。臨刑念救苦觀音。刀三斫不傷。三
換刀倶折。有司以聞高歡。歡爲表請免死。
敬徳還家。事像項有三痕。今世謂高王經
出此
戊午 李胤之得佛舍利遂大赦○東魏改元象
  東魏元象元年。有使西域。回至葱嶺。見達
磨隻履單己而西還。門徒啓壙禮之唯存
隻履
己未  東魏改興和
二十八
庚申
 佛祖傳法偈。按禹門太守楊衒之銘
  系記云。東魏靜帝興和二年庚申。西魏文
帝大統六年。梁武大同六年。高僧雲啓往
西域求法。至龜茲國。遇天竺三藏那連耶
舍欲來東土傳法。雲啓曰。佛法未興且同
止此。遂將梵本譯爲華言。雲啓去游印土。
那連親將至西魏。値時多故乃入高齊。以
宣帝禮遇甚厚廷居石窟寺。以齊方受禪。
未暇翻譯別經。乃將龜茲與之合所譯祖
偈因縁。傳居士萬天懿。乃殷勤扣問深悟
玄旨。遂將校勘昭玄沙門曇曜同天竺三
藏吉迦夜所譯付法藏。失於次序兼無偈
讖。寫本進去魏朝證其差謬付法藏傳乃魏
武眞君年中。崔浩寇謙之邪説毀滅佛法。
至文成帝和平中重興故缺。梁簡文帝聞
魏有本。遣使劉玄運往彼傳寫。歸建康流
布江表。唐貞元中金陵沙門惠炬將此祖偈
往曹溪。同西天勝持三藏。重共參校。并唐
初以來傳法宗師機縁集成寶林傳。光化中
華嶽玄偉禪師集貞元以來出世宗師機縁。
將此祖偈作其基緒。編爲聖胄集。開平南
嶽三生藏惟勁頭陀又録光化以後出世宗
匠機縁。亦以祖偈爲由。集成續寶林傳。宋
景徳中呉僧道原集傳燈録進于眞宗。勅
翰林學土楊億工部員外李淮太常丞王曙
同議校勘具奏。詔作序編入大藏頒行。天
聖中附馬都尉李遵勗參石門聰禪師發明
因縁。聚禪學僧列此祖偈世系事縁。成廣
燈録上仁宗。御製序文。勅入大藏流通。建
中靖國元年沙門惟白將此祖偈以爲標本。
成續燈録進上云云。他宗不知其原。謂七佛
偈無譯。寡聞淺識一至妄謬。良可笑也
二十九 時隱士阮孝緒。陳留人也。家世仕宦。
  父彦大尉從事中郎。孝緒年十三通五經
大旨。十六丁家難。終喪入鍾山。聽講久之。
母有疾。緒在席心驚而歸。合藥須生人參。
躬入鍾山採求未獲。忽一鹿在前。心異之
至鹿息處。果得人參。藥成母疾得愈。齊尚
書令王晏來候之。緒惡其人穿籬而遁。及
晏被誅以非黨獲免。甞以鹿林爲精舍。環
以林池杜絶交游。世罕得而見之。御史中
丞任昉欲訪焉而不敢進。乃指鹿林謂其
兄曰。其室則邇。其人甚遠。繇是朝貴絶於
造請。唯與裴子野交好。天監末累召不赴。
天子以爲苟立虚名以要顯譽。故二何孝
緒並得遂其高焉。南平元襄謂曰。昔君大
父擧不以來游取累。吾弟獨執其志何也。
緒曰。若麕&T064779;盡可參馭。何以異乎騄驥哉。
鄱陽忠烈王其姊夫也。歳時之饋。一無所
受。與劉著作同年。劉卒。緒曰。吾其幾何。
即辨後事數日而亡。壽五十八。孝緒博極
群書。無一不善。精力強記爲學者所宗。既
卒。門人諡曰文貞處士。初漢劉歆著七略。
齊王儉著七志。孝緒普通四年著七録。前
五曰内篇。六曰佛法録七曰仙道録。謂之
外篇。劉歆七略則以道家爲諸子。以神仙
爲方技。王儉七志則先道而後佛。孝緒七
録則先佛而後道。蓋所宗有不同。亦由其
教有淺深也
三十 七録内外圖書。總四萬四千五百二十
  六卷。凡天下之遺書祕記盡於此矣。内佛
法録經律論等五部。凡五千四百卷。至隋
文帝仁壽間。嘉則殿書凡三十七萬卷。及
唐開元中祕府以甲乙丙丁四部爲次。列
經史集四庫。并唐之學者所著之書。共八
萬二千三百七十四卷。今唐書藝文志。四
部著録者。凡五萬二千一百卷。不著録者
二萬七千六百三十卷。共七萬九千八百
三十卷。其間釋部特載僧俗二十五家所
著之書。凡三百九十五卷而已。此古今書
籍之數也
癸亥  東魏改武定
  沙門尚圓爲武陵王。遣宮中鬼怪。一稱南
無佛陀。鬼皆失所。自爾安靜○是年黄門
侍郎顧野王玉篇成
甲子
上自天監以來事佛長齋。日止一食。惟
  菜羹糲飯
丙寅 改中大同
丁卯 改太清
三十一
己巳
 太清三年夏四月。逆賊侯景陷臺城。
  以甲士五百人自衞。帶劍上殿拜訖。帝神
色自若。使引向三公坐榻。謂曰。卿在戎日
久。無乃爲勞。景惶懼不能對。出謂左右曰。
吾毎據鞍臨敵。矢石交下了無所怖。今見
蕭公使人畏慴。豈非天威難犯。吾不復見
之矣。及景自稱大丞相而徴求無已。帝憤
之。遂寢疾。然齋戒不衰。日夕念佛不絶於
口。獨皇子侍側。五月丙辰大測。不能進膳。
久而口苦。索蜜未至。而擧手曰荷荷。遂崩
於淨居殿。年八十有六。帝日角龍顏舌文
八字。項有浮光身映日無影。右手文成武
字。幼甞蹈空而行。所居之室常若雲氣。人
或遇者體輒肅慄。前後受命符端凡六十
餘事。及即位太極殿常有六龍。各守一柱。
其神奇異瑞自書契以來人君皆所未有。
幼而好學。六藝備閒棊登逸品。至於陰陽
緯候卜筮占決草隷尺牘騎射。並洞精微。
雖登大位萬機多務。猶手不釋卷。然燭測
光常至戊夜。撰通史六百卷金海三十卷
五經義注講疏等合二百餘卷。賛序詔誥
銘誄箴頌牋奏諸文凡一百二十卷。晩奉
佛道日止一食。膳無鮮腴唯豆羹糲飯而
已。或遇事擁不暇就食日才過中。便嗽口
而坐。製涅槃大品淨名三惠諸經義記數
百卷。聽覽餘暇即於重雲殿同泰寺講説。
名僧碩學四部聽衆常萬餘。衣布衣木綿
皂帳。一冠三載一被二年。自五十外便斷
房室不飮酒不取音樂。非宗廟祭祀大會
饗宴及諸法事。未甞擧樂。勤於政事。毎冬
月四更竟即勅把燭看事。執筆觸寒手爲
皴裂。然仁愛不斷。親親及所近倖愆犯多
縱捨。坐是政刑珥紊。毎決死罪常矜哀流
涕然後可奏。性方正爲居小殿暗室常理
衣冠小坐。暑月未甞褰袒。雖見内竪小臣
如遇嚴賓焉。諡曰武皇帝。廟號高祖出南
三十二 史官魏徴曰。高祖固天攸縱聰明稽
  古。道亞生知學爲博物。允文允武多藝多
才。爰自諸生不覊之度。屬昏凶肆虐天倫
及禍。糾合義旅將雪家寃。曰紂可伐。不期
而會。龍躍樊漢電撃湘郢。剪離徳如振槁。
取獨夫如拾遺。其雄才大略固不可得而
稱矣。既懸白旗之首。方應皇天之眷。而布
澤施仁悦近來遠。開蕩蕩之王道。革靡靡
之商俗。大修文學盛飾禮容。鼓扇玄風闡
揚儒業。介胃仁義折衝樽m爼。聲振寰區澤
周遐裔。干戈載戢凡數十年。濟濟焉洋洋
焉。魏晋以來未有若斯之盛也。然不能息
末敦本斵雕爲樸。慕名好事崇尚浮華。抑
揚孔墨流連釋老。或終夜不寐。或日旰不
食。非弘道以利物。唯&T059419;智以驚愚。且心未
遺榮。虚厠蒼頭之位。高談脱屣。終戀黄屋
之尊。夫人之大欲在乎飮食男女。至於軒
冕殿堂。非有切身之慈。高祖屏除嗜欲眷
戀軒冕。得其所難而滯其所易。可謂神有
所不達。智有所不通矣
論曰 魏鄭公論梁武帝。可謂天下仁人之
言也。而新唐史蕭瑀傳賛。亦曰。梁蕭氏興
江左。實有功在民。厥終無大惡。以浸微而
已。故餘祉及其後裔。以此驗鄭公之論。
益可詳矣。然韓退之甞曰。梁武餓死臺城。
蓋謂其屏嗜欲絶午後食至臨終齋戒不
衰。在恣情豐美享用者視之。近乎餓死
耳。猶孔子稱伯夷叔齊餓死首陽。其微
意乃所以成其美焉。豈謂不得食而餓死
哉。凡謂得失成敗。如魏鄭公之言。乃春
秋責備賢者之旨。得不爲萬世之公道哉」
三十二
庚午
 簡文綱改大安字世讃。小字六通。武帝第三
子。侯景破臺城立帝。大安二
  年景又
廢之
右東魏十六年而高洋
簒之
北齊姓高氏五
主都于鄴
雷氏曰神武文襄文宣孝昭武成後
主。北齊五帝。二十九年
高祖神武帝歡字賀六。渾渤海蓨人。
崩於晋陽。葬漳水矣
文襄帝澄字子惠。高祖長子。爲梁
將所害。壽二十九歳也
文宣帝洋字子進。高祖次子。承父相位。朝臣使受
禪。使中張亮謂孝靜曰。五行遞運有始有
終。願陛下遠法堯舜。孝靜歛容避遜而出。齊王洋入
即位。降封孝靜爲中山王。洋惡過桀紂。復鴆靜帝在
位十年。改元天
保。壽三十一
三十四 沙門慧文禪師。當齊高之世獨歩河
  淮。法門非世所知。履地戴天莫知高厚。閲
中論發明。論是龍樹所説。故遙禀焉。是爲
台宗二祖北齊尊者九祖
辛未  侯景懷朔鎭人。初仕高歡爲將。擁兵十萬
專制河南十三州。歡死降梁祖。後反
  改梁祖立簡。是年弑簡自立稱漢。改年太始。
登太極殿御床脚陷。借立百日。陳覇先殺之
三十五
壬申
 元帝繹改承聖字世誠。小字七符。武帝第七
子。初父夢僧眇一目執香爐
  云。托生王宮。已而母夢月墜懷中。後生帝也。首封湘
東王。統義兵于江陵。既臺城失守。即位于江陵。復命
陳覇先王僧辨破侯景。又爲詩四絶。西
魏進士襄弑之。壽四十七。在位三年
西魏廢帝欽受帝太子。字文泰立之。雖在位而制
由泰。帝不勝憤。欲除之。泰覺遂廢帝
立恭帝即位。
二年不改號
三十六 世尊示滅一千五百年矣
  承聖元年。三藏眞諦將歸天竺。至廣州。刺
史歐陽顏延之。制止寺沙門東愷等請譯
起信倶舍等論。諦有氣宇風神爽邁。*顏之
子紇居別墅。在河渚間。諦毎訪紇。以坐
具敷水面跏趺其上飄然往還。坐具略不
霑潤。或不敷具。即折荷葉而濟。時好事多
圖畫而奉祀之
三十七 荊山居士陸法和。少隱江陵清溪山。
  服勤沙門執弟子禮。及長出游。語音巴楚。
容色異常。以操行絶等爲梁湘東王所重。
即以間散甚爲諸公欽敬。初侯景始降。法
和知其必叛。以語朱元英。元英不了其意。
未久景圍京城。元英求策。和曰。取果宜待
熟。景遣將任約撃湘東王。法和就乞軍禦
之。對壘赤沙湖。賊因風縱火燒廬。法和以
白羽揮風。風即返。約軍大潰。士卒求約不
獲。法和曰。洲際有水刹。約在其下也。可往
擒之。果得約。抱刹仰頭出鼻。法和捨之。謂
王曰。他日當得力。約後果立効。法和所至
江湖必立放生池。切戒殺生。湘東王即位。
是爲元帝。以法和爲郢州刺史。始法和欲
大擧定魏。帝不許。法和笑曰。吾甞不希釋
梵天王坐處。豈窺人王位耶。但於空王佛
所與王有因縁。如不能用則奈業何。帝敗
歸齊。齊宣帝喜其來。封太尉賜甲第。法和
乞爲佛寺。身居偏室。日手持香爐行道體
佛燒香凝坐預期死日。時至坐去。尸縮三
尺許。題壁曰。十年天子爲尚可。百日天子
急如火。周年天子遞代坐。又曰二母生三
天。兩天共五年。指婁太后也。人懼塗削之。
終不能去。其神異如此
三十八 承聖二年。北齊高帝。詔僧稠禪師。稠
  將啓行。而峯巒振響飛走悲鳴。如是者三
日而止。稠至京師降蹕迎候。命入宮授菩
薩戒。盡停五坊鷹犬及傷生之具。禁境内
屠殺。稠留禁中四十日。出居外寺。尋有旨
罷講席。俾沙門盡習禪觀。稠入諫帝。以爲
弘通教理漸誘童蒙正頼講授。願勿禁也。
從之。及宣帝即位。甞謁稠。稠床坐不迎。其
徒有勸迎者。稠曰。昔賓頭盧尊者迎阿育
王起行七歩。致王失國七年。貧道雖寡徳。
冀帝獲福耳。俄以此被譖。帝銜之。將復入
寺按其不敬誅之。稠已知之。及帝入寺預
出十里許候之。帝怪問。稠曰。恐身血汚伽
藍。故遠來就刃耳。帝懼然悔謝。謂其臣楊
遵曰。朕不明幾妄黷聖師。即奉之如故。因
從容啓帝曰。陛下前身羅刹也。今好殺蓋
餘習耳。帝問。何以知之。稠請以盆貯水自
呪之命帝臨觀。果自形正羅刹之状。仍有
群羅刹隨之。帝大驚。自是絶葷終日坐禪
禮佛行道如旋風焉
三十九
甲戌
 敬帝方智字惠相。小字法眞。元第九子。元被
西魏破江陵殺之。陳覇先殺王僧辨
  而立帝即位。以覇先爲相。進封陳王。
明年受禪。帝十六歳終。在位二年
西魏恭帝廓文帝第四子。字文泰以柳刺之言。廢
欽立帝。泰卒其子 覺襲相位進封周
公。時年十有五歳。其叔宇文護逼帝禪
位于覺。封帝爲宋公。帝在政三年
乙亥 改紹泰
  後梁姓蕭氏
都江陵
雷氏曰宣詧巋琮西魏附庸。
後梁三主三十四
宣帝詧字理孫。蘭陵人。武帝孫。昭明太子統第二子
也。字文泰立之于江陵。在位八年。改元大
定。壽四
十四矣
四十 北齊勅二教角試。天保六年九月。下詔。
  勅諸沙門與道士達者十人親自對校。于
時金陵道士陸修靜等初爲梁武所棄。遂
奔入魏。至是頗盛。而齊文帝復事佛。靜等
忌之。詣闕請與釋子角法。有旨令上統法
師剋日較勝負。至期大集公卿。修靜等以
術呪僧衣鉢及宮殿梁柱。皆擧震動。諸僧
相顧缺然無對。於是萬衆諠譁得以道流
爲勝。修靜等雀躍魚視高自矜誇。以己爲
神仙輩也。又言。沙門現一我即現二。今以
小術誘之耳。帝顧謂上統曰。佛門豈無人
哉。統曰。方術小技儒俗鄙之。況出家人也。
既承天命令拒。可令最下座僧對之。于時
有法師曇顯。不知何許人。居下位被酒昂
兀而坐。統令二人扶上高座。登而笑曰。向
呪衣柱而飛動者。我故開門試卿術耳。令
取稠禪師衣鉢置地使呪之。靜徒併力作
法。逾時不能動。帝勅取衣一加十輩並不
能擧。顯即自取置諸梁上使呪梁柱。亦不
能動。顯又曰。我先醉耳有所聞云。沙門現
一我當現二。果爾否。靜曰然。顯乃翹一足
曰。我正現一。請卿現二。靜徒默無所爲。相
顧慚縮失色。獨修靜更欲以頬舌勝之。即
曰。爾佛自言爲内。内即小也。以道家爲外。
外即大也。顯應聲曰。然則天子居九重之
内。亦應小於百官耶。靜氣咽無對。群臣皆
呼萬歳。忻躍而罷。顯風度弘曠趣向叵測。
後不知終。帝親鑒臧否於十月乙卯朔日
也。是月丙辰文帝詔曰。法門不二眞法在
一。求之正路寂泊爲本。祭酒道者中世假
妄。俗人未悟乃有祗崇。麹&MT02588;是味喪昧虚
宗。既乖仁祀之源。復違祭典之式。宜從禁
止。無或遵風應。道士自謂得神仙者可上
三爵臺飛騰遠擧。不能爾者並宜改迷歸
正。詣昭玄上統剃度出家。繇是齊境道流
遂絶矣
四十一 杜弼字輔言。中山曲陽人。年十三進
  士。甄琛問策。下筆如流。王澄見所答。歎
曰。王佐才也。仕高歡甚見敬。使魏帝知
弼深於佛理。問經中佛性法性何異。弼曰。
正是一理。帝曰。説者言法性寛佛性狹如
何。弼曰。在寛成寛在狹成狹。若論性體非
寛非狹。帝曰。既言成寛成狹。何得非狹非
寛。弼曰。若定是寛則不能成狹。若定是狹
亦不能爲寛。以非寛非狹故能寛能狹。所
成雖異能成常一。帝曰善。奉使稱旨既還。
文襄問政要。弼曰。天下大務莫過刑賞二
端。賞一人而天下喜。罰一人而天下服。二
事得中自然盡善。文襄悦曰。言雖不多於
理甚要
丙子 改太平○右西魏二十五年而禪于
宇文周
  後齊
四十二 叙曰。元魏將季其祚分崩。肅宗孝明
  帝崇尚佛法。胡太后親臨國政。一紀之内
天下晏然。及帝崩太后死。高歡誅賊爾朱
榮於鄴燒洛陽宮室。奉清河郡王立于鄴。
凡一十七載扶翼魏朝。至太清三年武帝
崩。歡亦先殞。世子澄襲相王位。未幾而殂。
魏靜帝乃遜位於高洋。即歡之第三子也。
世族武川。仍都鄴下。神用卓詭智愚混兼。
十餘年間教法中興。僧至二百餘萬。寺院
凡四萬餘所。六主相承二十有八年。爲周
所滅。齊書。著作王劭述佛曰。釋氏非管窺
所及。率爾妄言之。又引列禦寇書。述商太
宰問孔子聖人事。又黄帝游華胥氏之國。
華胥氏之國在佛游神而已。此之所言髣
髴於佛。石符姚世經譯遂廣。蓋欲柔伏人
心。故多寓言以方便。不知是何神異。浩蕩
之甚乎。其説人身心善惡世事因縁。以慈
悲喜捨常樂我淨。書辨至精明如日月。非
正覺孰能證之。凡在順首莫不歸念。達人
則謹其身口修其定慧。平等解脱究竟菩
提。及僻者爲之。不能通理。徒務費竭財力
功利煩濁。猶六經皆有所失。未之深也已

丁丑  右梁五十七年而禪
于陳
  後周宇文氏。王木徳。
共五主都長安
雷氏曰太祖閔明武宣靜
帝後周五主二十

四十三 叙曰。周之藝祖宇文覺者。即魏大丞
  相泰之世子也。泰擧高陽王爲帝。遷都長
安號西魏。凡一十八年。廢帝更立齊王爲
帝。四年而泰薨。覺承魏禪當年被廢。立弟
毓爲帝。四年而殂。乃立弟邕。邕即周武帝
也。閲十餘年至建徳初。惑於道士張賓等
妖言。惡黒衣之讖除廢釋氏。毀寺院四萬
餘所。僧三百萬悉令還俗。洎滅齊未幾改
元宣政。五月而殂。太子贇立。自稱天元皇
帝。大象二年五月崩。太子衍立。明年二月
禪位于隋。周五主凡二十五年國除。初宇
文泰及大冡宰字文護。並崇重佛法。與西
域三藏十餘人宣譯經論天文等。凡百餘
卷云
周太祖文皇帝小字黒獺。郡代武川人。其先出于
炎帝之後。炎爲黄帝&MT02038;。子孫遁居
朔野。有裔孫普回。狩得玉璽三細。文曰。皇帝璽。回
以爲天授。俗謂天文曰宇。乃遂以國號宇文并以爲
姓。後廢齊
即位焉
孝閔帝覺小字陀羅尼。文帝第二子。泰卒帝受魏
恭帝禪。不改年號。王木徳。在位二年
佛祖歴代通載卷第




佛祖歴代通載卷第
 嘉興路大中祥符禪寺
住持華亭念常集 
 陳都建康 雷氏曰陳高覇先文廢宣後
合爲五主三十三年
丁丑 高祖武皇帝姓陳。諱霸先。字興國。小字法生。
呉興長成下里人。受梁敬帝遜禪
  即位。年五十七。崩
于璇璣殿。在位三年
改元永定○周閔帝字文覺。從兄護
殺之而立毓
叙曰。有梁祚微禍難自作。東魏賊侯景因
隙來奔。高祖建義内之。封爲河南王。乘
寵作亂遂陷臺城。先是梁湘東王出鎭荊
陝。使王僧辨陳霸先等平金陵。未幾湘東
王爲西魏所滅。侯景既誅。僧辨仍爲霸
先所殺。太平元年梁敬帝遜位。霸先即帝
位于金陵。以姓爲國。蓋呉興長城下里人
也。世本甚微。自云。漢太丘長陳寔之裔。身
長九尺二寸。鬚長三尺。垂手過膝。神明高
敬有大志略。衆所推重。既臨大寶復梁舊
政崇重釋氏。金陵舊來七百餘寺侯景焚
幾盡。陳高祖悉皆修復。翻經講道不替
前朝。自創國至禎明三年。凡五主三十三
年國入于隋。其二十四年與周同政。九載
與隋同政。時天竺優禪尼國三藏法師拘
那陀羅。陳言眞諦。十四年間隨處譯經論
疏傳等四十八部。凡二百三十二卷云
眞觀法師釋門龍象也。時徐僕射領軍禦
世。欲僧兵之。師馳書勉止。其言傷怛足以
發回向之心。又著無性因縁論
周明帝毓小字統萬。宇文之長子
毎在位四年。改元武
庚辰 文帝篟改天嘉字子華。高祖兄昭烈王興之
長子。高祖與兄同經營帝業
  故遺詔立之。天康乙酉
崩于有覺殿。在位七年
明帝中從兄護
毒死而立弟邕
 沙門稠禪師乃魏跋陀三藏之資也。受具
  往嵩山少林。又抵覃懷王屋之柏岩寺。解
二虎鬪。由是擧世知名。齊乾明元年示寂
于龍山雲門寺
齊孝昭帝演改皇建字延安。神武第六子。聰敏
仁孝勤于政治。一年因捕
兎。驚馬墜地而崩。
壽五十七。葬靜陵
周武帝邕改保定小字彌羅。宇文之第四子。登位
唯布衣帔。無金寶飾。禁斷華
綺。土階聽政。不施櫨栱。後宮嬪御不過十人。
在位十八年。壽三十六。崩于輦輿。葬孝陵
 法師洪偃。雅爲文帝所重。及齊使崔武子
  有專對才。朝廷憚之。帝以偃才學兩優命
館伴武子。武子加嘆而歸。由是朝儀欲奪
其志歛以冠巾。偃聞命即絶食以死自誓。
帝以其確誠從之。時稱偃四絶。謂姿容徳
行文章草隷。臨終謂其徒曰。世人爲貪心
之所暗。貪己則惜落一毫。貪他則永無厭
足。至於身死之後。高其墳重其槨。必謂九
泉之下還結四隣一何可歎。今瞑目之後。
以脯腊鄙形布施飛走。及卒弟子如其誡。
有文集二十卷。詔藏祕閣
 法師寶瓊。陳宣帝命爲僧統。綏禦有法四
  衆安之。屢入重雲殿講道。帝尊之爲師。初
梁魏間僧統盛飾杖直僣擬官府。至瓊奏
罷之。毎出從數頭陀杖笠而已。于時海東
有十二國。聞瓊道徳不可見。遣使奉金帛
求瓊畫像。其爲天下敬慕如此。及卒。法師
曇衍繼爲僧統。亦有重名。衍初生下四十
齒已具擧世異之
壬午  後梁世宗巋改天保字仁遠。&MT00800;第三
子。在位二十三年
  齊武成湛改太寧神武第九子。淫亂無度。信用嬖
寵。傳位太子。在位四年。壽三
十二
又改河清
癸未 周保定三年有牛生足
于背上。出北史
乙酉 齊後主緯字仁綱。武帝長子。昏亂暴虐。殺于
崔季等忠臣。在位十三年。改天統
  旃檀瑞像至此三百六十七年在淮南
 是年衞元嵩上疏減僧。初周武崇佛氏。天
  保六年嵩上十一條省寺減僧。云僧多怠
惰貪財冒利不足欽尚。召百僧入内道場。
七日伺過不得。無何乃止。嵩後感惡疾而
卒。世尊曰。獅子身中蟲。嵩何不當之矣
丙戌 改天康○周改天和用
天和暦

丁亥
 廢帝伯宗改光太十九歳而卒
在位二年
  大教東被五百年矣
 台宗三祖惠思禪師。姓李氏。武津人也。
  少以寛慈頂生肉髻耳有重輪。象視牛行
與世自異。夢梵僧勉令出俗。辭親入道。及
禀具戒日唯一食不受別施。聞北齊惠文
聚徒衆法清淨。乃往歸依。從受正法性樂
苦節。營僧爲業。於三七日中得宿命智。而
習漏未盡。後於定中放身倚壁。未至間
霍爾開悟法華三昧。大乘法門一念明達。
十六特勝背舍徐入。便自通徹不由他悟。
示衆曰。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己求莫
從他覓。覓亦不得得亦非眞。侯在大蘇弊
於烽警。山侶不遑安處。將四十餘僧徑趣
南岳。時陳光大二年六月二十三日也。至
即告曰。吾至此滿十年耳。先是梁僧惠海
居衡嶽寺。及見師欣然讓之。時稱思大和
上。或問。何不下山教化衆生。思答曰。三世
諸佛被我一口呑盡。有何衆生可化。甞不
豫。因念曰。病由業生業由心起。心縁不起
外境何状。業病與身都是雲影。作是觀已
身遂輕安。陳高祖徴至都。安置栖玄寺。甚
蒙咨揖。久之辭還南岳。師曰。寄迹茲山止
十年耳。期滿當移。時衆不識其旨。及還大
集門學連日説法。苦切呵責。聞者寒心。
陳大建九年丁酉六月二十二日。咸聞異
香。師更攝心諦坐。至盡頂煖身軟顏色如
生。春秋六十有四。師奉菩薩三聚淨戒。至
如繒纊皮革。多由損生故。其服章率皆以
布。寒則艾衲用犯風霜。至於所被法衣都
無蠶服。縱皆受法不云得成。若乞若得蠶
綿作衣。准津結科斬捨定矣。約情貪附何
由縱之。唯南嶽獨斷高遵聖檢也。今之列
其派者。華裾茜服恣尚鮮麗。得無恧乎

己丑
 宣帝頊改大建字紹世。小字師利。昭烈王興次
子。文之弟也。身長八尺三寸。
  大有勇力善騎射。生五十一子。年五
十三歳崩宣福殿。在位一十四年
 周武天和四年。帝命名儒僧道伸述三教
  利病。沙門道安作二教論二十篇。以儒道
九流爲外教。釋氏爲内教。意謂上古朴素
墳典之誥未弘。淳風日澆丘索之文乃著。
苞綸七典統括九流。咸爲治國之謀。並是
修身之具。若派而分之。數應爲九。若總而
合之。則同屬儒宗。今乃一化之内令九流
爭川。大道之世使小成競辨。豈不上傷皇
極莫大之風。下開拘放鄙蕩之弊哉。及闡
譯内興奏之于朝。久而無報。安勤於奉
母。凡薪水飮食皆自力營進。其徒有代之
者。安曰。吾母也。豈可勞人哉。及周武廢
教。以安宿望欲官之。安以死拒絶。尋以大
教堙阨號慟而卒
 周武天和四年。謠言黒衣。武以猜爲心。
  有道士張賓之等。譎詐罔上私構其黨。以
黒釋爲國忌。以黄老爲國祥。帝納其言信
道輕釋。親受符録。躬服衣冠。是年己丑三
月十五日。召三教名士文武百官二千餘
人。帝御正殿量述三教。以道最先出於無
名之前超乎天地之表。議者紛紜弗定。至
二十日。依前集論是非更廣。帝曰。儒道二
教此國常遵。佛教後來。朕意不立僉議陳
理無由除削。至四月初。更依前集。雖極言
陳無得面從也。又各理伸弗克定矣。遂勅
司隷大夫甄鸞詳審二教。至于天和五年。
鸞詳二教上笑道論三卷。其表略曰
十一 切以佛道二教事迹不同。出沒隱顯變
  通亦異。幽微妙密未易詳度。且一件相對。
佛者以因縁爲宗。道者以自然爲義。自然
者無爲而成。因縁者積行乃證。春秋傳曰。
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
臣亦何人。奉勅降問。敢不實答。其道徳二
篇可爲儒林之宗。疑紕繆者去其兩端。請
量刪定。按五千文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則大笑之。
不笑不名爲道。臣諏率下士見爲笑道論
三卷。合三十六條。三卷者笑其三洞之名。
三十六條者笑其道經有三十六部。戰汗
上呈心魂失守出弘
明集
周武至五月十日。大集群臣。詳鸞上論。以
爲傷蠹道法不愜本圖。火焚而已。論具如
弘明集。周大夫甄鸞者寔高識君子也。弗
知懼大敵而勇於小敵者焉。王令詳定二
教優劣。直以正見剖析。無使遍意在懷。
而著此論褒貶臧否。詩曰。豈弟君子求福
不回。其此之謂夫。傷哉火矣
十二 又上道安所著二教論二十篇。帝詳審
  諸以問朝宰。無有抗者。遂寢其事。其論略
曰。錬心之術名三乘。内教也。救形之術名
九流。外教也。道無別教即在儒流。漢書藝
文志曰。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助人
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
留意於五徳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
師仲尼。其道最高也。道家者流蓋出史官。
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者面南
之術。合於堯之克讓易之謙謙。是其所長
也。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敬順昊
天暦象日月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法家
者流蓋出理官。信當辟罰以輔禮制。易
曰。先王以明罰勸政。此其所長也。名家者
流蓋出於禮官。古者名位不同禮亦數異。
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
不順則事不成。此其所長也。墨家者流蓋
出清廟之官。茅屋採椽。是以貴儉。養三老
五更。是以墨兼愛。選士大射。是以上賢。宗
祀嚴父。是以有鬼。此其所長也。縱横家者
流蓋出於行人之官。孔子曰。誦詩三百。使
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爲。又使乎
使乎。言其當權受制宜受命而不受詞。此
其所長也。雜家者流蓋出於議官。兼儒墨
含名法。知國體之有此。見王制無不貫之。
此其所長也。農家者流蓋出於農稷之官。
播五穀勸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曰。一曰
食。二曰貨。此其所長也。若派而別之則應
有九。若總而合之則同屬儒宗。其論文之
作内外該括。文詞峭拔義理淳簡。誠可敬

庚寅 齊改武平
壬辰 周改建徳
甲午 周廢釋。建徳三年五月十七日。周武終
  成妬忌信張賓之議。欲偏廢釋教。因大集
百僚命沙門與道士辯優劣。預令張賓之
飾詭辭以挫釋子。冀即其義負而擠之。于
時法師知炫對帝抗酬。辭吐精壯。帝意賓
不能制。即逞天威垂難辭。左右叱炫聽制
旨。炫安詳應對。陳義益高。陪位大臣莫不
動容欽歎。帝不能屈。明日詔下。遂兼道教
罷之
丙申 齊改隆化周兵陷并州。上走
鄴。傳位太子恒
子酉 周伐齊至鄴。齊王緯走獲之封爲軀國公
  幼主恒改承化與後主倶走青州。
周兵執之。國已
右高齊五主二十八年宇文周并之
十三
戊戌
 周武承光二年。滅北齊據鄴都。用韋孝
  寛楊堅等眷東平高氏。召前修大徳並赴
殿下。帝登座序廢立義。其略曰。六經儒教
禮義忠孝。於世有宜。故須存立。且眞佛無
相遙敬表心。佛經廣歎崇建浮圖徒廢民
財。凡是經像皆毀滅之。一切僧尼並令還
俗。朕意如此。諸大徳謂理何如。于時沙門
大統五百餘人。咸以王威震赫決諫難從。
關内已除。義非孤立。衆各默然。下勅催答。
並相顧無色。俛首垂涙。于時有沙門惠遠
者。姓王氏。乃曇始和上之門資也。聲名光
價。乃自惟曰。佛法之寄四衆是依。豈以杜
言謂能通理。遂排衆出對曰。陛下統臨大
域得一居尊。隨俗致詞憲章三教。詔云。眞
佛無相誠如天旨。但耳目生靈頼聞經佛藉
像表眞。今若廢之無以興敬。帝曰。虚空眞
佛咸自知之。何假經像。遠曰。漢明已前經
像未至此土。含生何故不知虚空是佛。帝
時無答。遠曰。若不藉經教自知有法者。三
皇以前未有文字。人應自知有五常等法。
當時諸人何故但識其母不識其父同於禽
獸。帝又無語。遠曰。若以形像無情事之無
福故須廢者。則國家七廟豈是有情而妄
相尊事。帝又不答。乃曰。佛經外國之法。此
國不須。國家七廟上代所立。朕亦不以爲
是。將同廢之。遠曰。若以外國之經非此用
者。仲尼所説出自魯國。秦晋之地亦應廢
而不行。又以七廟爲非將亦廢者。則是不
尊祖考。祖考不尊則昭穆失序。昭穆失序
則五經無用。前存儒教其義安立。若是則
三教同廢。將何治國。帝曰。魯邦之與秦晋
封域乃殊。莫非王者一化。故不類佛經。七
廟之難帝無以通。遠曰。若以秦魯同遵一
化經義通行者。其震旦之與天竺國界雖
殊。莫不同在閻浮四海之内輪王一化。何不
遵佛經而令獨廢。帝又無答。遠曰。退僧還
家崇孝養者。孔經亦云。立身行道以顯父
母。即是孝行。何必還家。帝曰。父母恩重交
資色養。棄親向疎未成至孝。遠曰。若如是
者陛下左右皆有二親。何不放之乃使長
假五年不見父母。帝曰。朕亦依番上下得
歸侍奉。遠曰。佛亦聽僧。冬夏隨縁修道。春
秋歸家侍養。故目連乞食餉母。如來檐棺
臨葬。此理大通未可獨廢。帝又無答。遠抗
聲曰。陛下今恃王力自在廢滅佛法。是邪
見人。阿鼻地獄下揀貴賤。陛下何得不怖。
帝悖然作色大怒。直視於遠曰。但令百姓
得樂。朕亦不辭地獄諸苦。遠曰。陛下以邪
法化人現種苦業。當共陛下同趣阿鼻。何
處有樂可得。帝屈無對。所圖意盛更無所
答。但云。僧等且還。有司録取論僧姓字。帝
已行虐。師知時不濟。隱居楚澤青蓮山養
道。造涅槃等疏。有擲筆凌空之驗。武既怒
佛道二宗倶被廢滅。東川寺觀凡四萬餘
區。並賜王公。僧道三百萬人悉充軍民。財
産並收入官。帝以爲得志焉。傷哉
十四 法師靜藹者。聞詔下慨然曰。食周之粟
  而忘其事。謂之忠乎。即詣闕奉表求見。武
帝許之。及引對極陳毀教禍福報應之事。
指證明白。帝爲改容。顧業已成。既行之詔
不可返。因謝遣之。藹退而泣曰。大教阨塞。
吾何忍見之。遂遁入終南山。帝尋欲官之
遣衞士求藹。藹聞徙入太一曰。衞士不獲
而返。藹以法滅號泣七日夜聲不絶。撰三
寶録二十卷。假設主賓抑揚飛伏。廣羅文
義弘賛大乘。并録見聞事實藏諸岩洞。庶
後代之再興耳。尋告弟子曰。吾生無補于
世。將事捨身。衆號泣不許。因令侍者出山。
藹瀝血書偈一篇。遂坐磐石留一内衣自
條其肉布於石上。引腸胃掛于松枝。五臟
皆外見。餘筋肉手足頭面咼拆都盡。以刀
割心捧之而卒。侍者歸山。猶見捧心而坐。
餘骸並無遺血。但見白乳傍流凝於石次。
聞者靡不流涕。時年四十有五云
丁酉 周武承光三年。既克齊改元宣政。帝癘
  疾稍作。五月一日歸長安延壽殿。癘甚。二
十四日遷雲陽宮。六月一日。殂子贇立于
同州○唐吏部尚書唐臨冥報記云。自言
外祖爲隋僕射封齊公。親見文帝。問死還
活者。初死見周武帝云。爲我上聞大隋天
子。昔日與我共食倉庫。玉帛亦我儲之。我
今爲滅佛法受大極苦願帝爲我助作功徳
也。帝以庫藏不敢私費。乃化天下人各一
錢。爲追福懺罪也
戊戌 周宣帝贇字乾伯。武長子。即位未及年禪位太
子。自稱天元皇帝。驕佚淫湎。改元
  大成。又改大象。年三十
二崩葬定陵。在位一年
十五 釋任道琳者。以學業淹博得近周武。議
  論二十餘日。酧酢七十番。周武窮極精思
不能屈。甞許以復教。會其崩不果。至是道
琳伸請尤力。帝從之
己亥 周宣帝二月二十六日。詔曰。佛法弘大
  前古共崇。詎宜沈隱舍而不行。自今應王
公下逮黎庶並宜修事。知朕意焉○四月
二十六日。復詔曰。教義幽深神奇弘大。雖
以廣開化儀通其修事。而崇奉之徒勿須
剪髮以乖大道。宜視菩薩儀範權服冠纓。
所司條爲儀注。於是琳等妙選舊沙門懿
行貞粹聲望卓異者百二十人。入陟岵寺。
仍舊住持
庚子 周靜帝衍更名闡宣之長子大象即位。隋公楊
堅修政。十二月封爲隋國
  公。罷入市税錢。復佛道二教。大定元年。孫位于隋。
居于別宮。隋氏奉帝爲介國公。服飾禮樂一如周制。
上書不稱表答不稱詔。隋開皇元年五月帝年十九
而崩葬之恭陵。在位一年○五月天元殂以天元皇后
之父楊堅輔政。
襲封隋國公也
辛丑 周改大定正月改元二
月禪于隋
  右宇文周五主共二
十五年
十六 隋高祖文皇帝名堅小字那羅延。本弘農華陰
人也。其先漢太尉楊震之
  後八世孫&MT02039;仕燕。北平太守元壽仕魏。武川司馬惠
嘏太原太守烈平原太守定遠眞隋國公忠生帝堅。相
周封隋王。大定元年受周禪。八年廢梁。九年平陳。天
下一統克儉爲良主。都于龍首山。故長安也。仁壽四
年太子廣弑之。壽六十四。
葬之太陵。在位二十三年
改年開皇
壬寅 上殂太子立○設無礙會舍身
癸卯 後主叔寶改元至徳字元秀。小字黄奴。宣之
長子。即位荒淫酒色。禍
  亂非常。後與張麗華孔貴嬪逃入宮井。隋文廢爲長城
公。至仁壽四年癸亥十一月壬子。終于洛陽。壽五十
二歳。在
位六年
甲辰 隋初行甲子暦
丙午 後梁琮字軀文。巋太子。寛仁大度。博學善射。即
位改元廣運。後其叔安平王嵓擁江陵。仕
  庶奔陳。琮時朝隋。隋乃廢琮
爲莒國公。在位二年而梁絶矣
丁未 改禎明
己酉 右陳五主三十三年而隋
併之
後梁三主三十
  四年而隋
併之
庚戌 隋文帝開皇十年
十七 序曰。天命有隋膺斯五運。帝君榮祐宅
  此九州。所以誕育之初神光洞發。君臨已
後靈瑞競臻。故使天兆龜文水浮五色。地
開泉醴山響萬年。雲慶露甘珠明石變。聾
聞瞽視唖語躄行。禽獸見非常之祥。草木
呈難紀之瑞。是知昔聞七寶匪局金輪。今
則神異四時遍知玉燭。往以赤若之歳黄
屋馭宸。土制水行。興廢毀之佛日。火乘木
運。啓嘉號於開皇。高祖以周靖帝大定二
年。黄龍降於舊第。卿雲見於城闉。二月十
三日。周以帝祚歸禪在隋。景命既臨服黄
簪皂。廢
官依漢三省。佛日還曜法水潜
通。其冬有周沙門齎西域梵經二百餘部
膺期而至。下勅所司訪人翻譯。開皇二年
仲春之月便就宣傳。季夏詔。以龍首之山
川原秀麗卉木滋阜宜建都邑。凡城殿門
縣園寺。皆以大興爲額。三寶慈化自此而
興。萬國仁風縁茲遠大。伽藍欝峙法宇交
臨。開士肩聯信心踵接。及仁壽啓號寶塔
是興。百有餘州皆陳瑞應。于斯時也。四海
靜浪九州無塵。大度僧尼將三十萬。崇緝
寺宇向有五千。翻譯道俗二十四人。所出
經論垂五百卷。及煬帝嗣籙卜宅東都。仍
於洛濱上林園置翻經館。四事供養無乏
于時。今叙一朝兩代三十七年祖師顧儒
高僧法匠十有五人。顯大隋我教之隆盛

十八
辛亥
 法師曇延。姿度環異身長九尺六寸。垂
  手過膝目光外射。才望與惠遠相捋。述諸
經義疏。議者謂標擧綱目遠不逮延。文句
愜當延不逮遠。齊太祖從之問道給月俸。
會周使周弘正來聘。大臣擧延接伴。弘正
恃才氣出人上。見延悠然意消。及還求延
畫像并所著疏論而歸。帝益重之。進位昭
玄上統。周武廢教。延遁入太行山。及隋受
禪。即日削髮。以沙門謁見。文帝大悦下書
復教。久之歳旱。有旨命延率衆祈雨。雨不
降。帝問故。對曰。事由一二。帝遣京尹蘇成
問一二之意。延曰。陛下躬萬機之政。群臣
致股肱之力。雖通治體然倶愆玄化。欲雨
不雨。事由一二也。帝識其意。勅有司擇日
於正殿設儀。命延授以八戒。群臣以次受
訖。方炎威如焚而大雨沛然傾注。帝悦。自
是延毎入朝。必親手奉御饌供之。臨終以
表辭帝託以外護。帝哭之哀甚。葬日百僚
縞素送之。内史薛道衡文祭。略曰。往逢道
喪玄綱落紐。棲心幽岩確乎不拔。高位厚
祿不能囘其慮。嚴威峻法不足懼其心。經
行宴坐夷險莫二。戒徳威儀始終如一。聖
皇啓運像法再興。卓爾緇衣欝爲稱首。屈
宸極之重。申師資之義。三寶由之弘護。二
諦藉以宣揚。信足以追踪澄什超邁安遠

十九
壬子
 釋尼智僊者。河東蒲坂劉氏女也。少出
  家有戒行。長通禪觀。時言吉凶成敗。事莫
不奇驗。居般若寺。會文帝生於寺。方季夏
盛暑。乳母遽扇之。帝寒甚。幾絶不能啼。左
右大驚。尼就視之曰。兒天佛所祐。宜勿憂
也。即擧之呼曰。那羅延。因以爲小字抱
詣太祖。語曰。兒來處絶倫。俗家穢雜不宜
留。請爲養之。太祖遂割宅爲小門通寺以
鬼委僊視育。後皇妣來抱。忽見兒爲龍驚
墮于地。僊失聲曰。奚爲觸損我兒。令晩得
天下。及帝稍長。僊密告之曰。汝後大貴。當
自東方來。佛法時滅頼汝而興。及周武廢
教僊隱其家。内著法衣戒行彌篤。至是帝
果自山東來入爲天子。大興釋氏。僊前此
而卒。帝對群臣稱阿闍黎以爲口實。又云。
朕興由佛法。而好食麻豆。前身定從道人
中來。少時在寺長育。至今樂聞鐘磬之聲
二十 是年關輔旱。帝引民就食洛州。先是律
  師靈藏者。帝爲布衣交。至是命藏陪駕。既
而趣向藏者極盛。帝聞之手勅曰。弟子是
俗人天子。律師是道人天子。有樂離俗者
任師度之。藏由是度人前後數萬。間有譛
之者。帝曰。律師化人爲善。弟子禁人爲惡。
言雖有異意則無殊
二十一 是年李士謙卒。士謙字約。少喪父。事
  母以孝聞。其族長伯瑒毎歎曰。此子吾家
顏子也。善天文術數。自以少孤未甞飮酒
食肉。如此積三十年。雅好擧止約以戒定。
有謂其修陰徳。士謙笑曰。夫陰徳其猶耳
嗚。唯己知之。人無得而知者。今吾所作仁
者皆知。何陰徳之有。最善玄言。客有疑佛
報應之説。士謙喩之曰。積善餘慶積惡餘
殃。豈非休咎之徴耶。佛曰。輪轉五道無復
窮已。而賈誼亦云。千變萬化未始有極。至
若鮌爲黄熊。杜宇爲鶗鴂。褒君爲龍牛
哀爲虎。君子爲鵠。小人爲猿。彭生爲豕。
如意爲犬。黄母爲黿。宣武爲鼈。鄧艾爲
牛。徐伯爲魚。羊祜前身李氏子。此皆佛家
變異形報之驗。客人曰。邢子才云。世有松
柏化爲樗櫟。僕以爲然。士謙曰。此不類之
談也。變化皆由心業。豈關木乎。又問三教
優劣。士謙曰。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
客不能難而去
論曰。北史史官蒋沈等。記李君之事。詳悉
如此。豈非心懷佛徳盡已之誠不敢欺&MT02040;
後之來者歟。士謙以日月星方三教。然乍
觀似有優劣。至若照明世界運轉生靈。則
一徳也。是三者闕一則安立不成。故易曰。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賢哉李君。吾見其深
於性命之大原也
二十二
癸丑
 二祖惠可大師。示寂於開皇十三年三
  月十六日也。師虎牢人。少博極群書尤精
玄理。及覽佛經超然自得。遂出家依龍門
香山寶靜禪師得度具戒。年甫四十。忽一
日定中神告曰。將證聖果無滯於此。須臾
頓覺頭痛如刺。欲行求治。空中有聲曰。此
換骨耳。非常痛也。因以告師。師視其頂。有
五峯隆起。乃曰。神既助汝。可行求道。吾聞
天竺達磨近至少林。宜往依之。師至少林
投機授法。語載達磨章中。及少林歸寂。師
繼闡玄化。甞至北齊遇一居士。不言姓氏。
且曰。弟子身纒風恙。請師懺罪。師曰。將
罪來與汝懺。居士良久曰。覓罪了不可得。
師曰。與汝懺罪竟。宜依佛法僧住。曰今見
師已知是僧。未審何名佛法。師曰。是心是
佛。是心是法。法佛無二。僧寶亦然。曰今
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間。其
心亦然。佛法無二也。師器之。即爲剃髮云。
是吾寶也。宜名僧璨。授具戒畢乃告之曰。
達磨大師來自天竺。以正法眼藏密授於
吾。吾今付汝并達磨信依。汝當護持無令
斷絶。聽吾偈曰。本來縁有地。因地種花生。
本來無有種。花亦不曾生。汝受吾教。宜處
深山。未可行化。當有國難。曰師既預知。願
聞示誨。師曰。昔達磨傳般若多羅讖記云。
心中雖吉外頭凶。吾校年代正在汝身。當
審前言勿罹世難。然吾亦有夙累。今要償
之。師於鄴都隨宜行化。經三十四年。乃晦
迹混俗。或過屠門。或入酒肆。有怪而問之
者。答曰。我自調心。非關汝事。最後於筦城
縣匡救寺三門下談無上道。聽者雲集。有
辯和法師者。於寺中講涅槃經。學徒聞師
説稍稍別去。和不勝憤。興謗于邑宰翟仲
侃。侃惑其説。加師以非法。遂怡然委順。年
一百有七。識眞者謂師償債。葬磁州淦縣
東北七十里。唐徳宗謚大祖禪師
二十三
丁巳
 天台智者禪師。示寂於開皇十七年
  十一月二十四日。師諱智顗。字徳安。姓陳
氏。頴川人。有晋遷都。寓居荊州華容縣。梁
散騎益陽公起第三子。母徐氏夢。香煙五
彩縈囘在懷。欲拂去之。聞人語曰。宿世因
縁寄託王道。福徳自至何以去之。誕育之
夜室内洞明。信宿其光乃止。憶先靈瑞呼
爲王道。臥必合掌。坐必面西。年長時口不
妄噉。見像便禮。逢僧必敬。七歳喜往伽藍。
諸僧訝其情志。口授普門品。初啓一遍即
得。二親遏絶不許更誦。志學之年仕梁。承
聖屬元年淪沒。北度硤川依乎舅氏尋討
名師。年十有八。投湘州果願寺法緒出家。
授以十戒。仍北度詣惠曠律師。北面横經
具蒙指誨。又詣光州大蘇山南嶽禪師。受
業心觀。乃於北山行法華三昧。始住三夕。
誦至藥王品心縁苦行至是眞精進白解
悟便發。見共思師處靈鷲山七寶淨土聽佛
説法。思爲印可。甞令代講。思躬執如意在
座觀聽。語學徒曰。此吾徒之義兒。恨其定
力少耳。於是師資改觀名聞遐邇。學成往
辭思。思曰。汝於陳國有縁。往必利益。思既
入南嶽。大師詣金陵綿歴八周。語默毎思
林澤。乃夢岩崖萬重雲日半垂。其側滄海
無畔。見一僧搖伸手臂挽師上山。以夢通
告門人。咸曰。此天台山也。因挾道南征隱
淪斯岩。陳少主降勅徴入。前後七使師乃
赴都。迎入太極殿之東堂講智論。及金陵
敗覆。策杖荊湘。會大業在蕃任總淮海。承
風佩徳欲遵戒法。致書累請。師初陳寡徳。
次讓名僧。後擧同學。三辭不免。開皇十一
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於楊州設千僧會。爲
王授戒。未幾王入朝。師旋台嶽。躬率禪門
行光明懺。仍立誓曰。若於三寶有益者。當
限此餘年。若其徒生願從速化。不久告衆
曰。吾當卒此地矣。誡曰。宜各默然。吾將去
矣。言已端坐如定而卒於天台大石像前。
春秋六十七矣。弟子章安親傳戒法焉
二十四
辛酉
 改仁壽
  初文帝龍潜時遇梵僧。以舍利一裹授之
曰。檀越他日爲普天慈父。此大覺遺靈。故
留與供養。僧既去。求之不知所在。帝登極
後。甞與法師曇遷。各置舍利於掌而數之。
或少或多。竟不能定。遷曰。諸佛法身過於
數量。非世間所測。帝始作七寶箱貯之。至
是海内大定。帝憶其事。是以岐州等三十
州各建塔焉
是年六月十三日。詔曰。仰惟正覺大慈大
悲。救護衆生津濟庶品。朕歸依三寶重興
聖教。思與四海之内一切人民倶發菩提
共修福業。使當今現在爰及來世永作善
因同登妙果。宜請沙門三十人諳解法相
兼堪宣導者。各將侍者二人散官一人薫
陸香一百二十片。分送舍利往前三十州
建塔。毎州僧三百六十人。爲朕及皇太子
后妃諸王内外官僚士庶懺悔。及於相州
戰場立寺七日行道。任人布施。限十文而
止。所施之錢以供營塔。若少不充役。正下
及用庫物。別外州郡僧尼普爲舍利設齋。
限十月十五日午時同下石函。總管刺史
下至縣尉。自非軍機停務七日。專檢校行
道務盡誠敬。副朕意焉。是日帝親以七寶
箱奉三十舍利。自内而出置于御座之桉。
與諸沙門燒香禮拜。願弟子常以正法護
持三寶。救度一切衆生。乃取金瓶瑠璃瓶
各三十。以瑠璃瓶盛金瓶。置舍利於其内。
薫陸爲泥塗蓋而印之。諸沙門各奉而行。
初入州境。總管刺史夾道歩引。四部大衆
威儀齋肅。共以寶蓋旛幢華臺像輦佛帳
經輿香山香鉢種種音樂。盡來供養圍繞
讃唄。依阿含經舍利入拘尸那城法。於是
沙門對四部大衆。作是唱言。至尊以菩薩
大慈無邊無際。哀愍衆生切於骨髓。故分
布舍利。共天下同作善因。又引經文種種
方便。訶責之教。導之深至。懇惻涕零。及宣
讀懺悔文。至舍利將入函。沙門高奉寶瓶
巡示大衆。人人拭目諦視共覩光明。哀戀
號泣聲響震地。凡是安置之處。悉亦如之。
帝於十月十五日午時。在大興宮之大殿
西面。執珪而立。延請佛像及沙門三百六
十人。旛蓋香花讃唄音樂。自大興善寺來
居殿堂。帝燒香禮拜降御東廊。親率文武
百僚素食齋戒。及舍利入塔訖。帝曰。爾佛
法重興。必有感應。其後處處表奏。皆如其
見著作王邵
舍利感應記
癸亥 三年文中子王通。既冠慨然有濟世之
  志。西遊長安見帝。坐大極殿召見。因奏太
平策十有二道。尊王道推覇略稽古驗今。
恢恢乎運天下於掌上。帝大悦曰。得生幾
晩。天不以生賜朕也。下其議於公卿。公卿
不悦。時將有蕭牆之憂。通知謀之不用也。
作東征之歌而歸。乃續詩書正禮樂修
經賛易道。九年而六經大就。門人自遠而
至者。河南董常。太山姚義。京兆杜如晦。趙
郡李靖。南陽程元。扶風竇威。河東薛收。中
山賈瓊。清河房元齡。鉅鹿魏徴。太原王珪
軀彦博。頴川陳叔達等。咸稱師。北面受王
佐之道 餘往來受業者千餘人。大業中累
徴不就。十三年疾病聞江都有變。泫然而
興曰。生民厭亂久矣。天其或者將啓堯舜
之運。吾不與焉命也。遂卒。門人謚曰文中
子。甞爲中説以擬論語。其周公篇曰。詩書
盛而秦世滅。非孔子之罪也。玄虚長而晋
室亂。非老莊之罪也。齋戒修而梁國亡。非
釋迦之罪也。易不云乎。苟非其人道不虚
行。或問佛。文中曰。聖人也。曰其教何如。
曰西方之教也。中國則泥。又曰。觀皇極讜
議。三教於是乎一矣。通弟績亦著書。號
東臯子
二十五 文中子講道于白午之磎。弟子捧書
  北面環堂成列。講罷程生退省于松下。語
及周易。薛收歎曰。不及伏羲氏乎。何辭
之多也。俄而有負苓者。皤皤然委擔而息
曰。吾子何歎也。薛收曰。叟何爲者而徴吾
歎。負苓者曰。麗朱者赤。附墨者黒。蓋漸而
得之也。今吾子所服者道。而猶歎。是六腑
五臟不能受也。吾是以問。收曰。收聞之師。
易者道之蘊也。伏羲畫卦而文王繋之。不
逮省文矣。吾是以歎。負苓者曰。文王焉
病。伏羲氏病甚者也。昔者伏羲氏之未畫
卦也。三才其不立乎。四序其不行乎。百物
其不生乎。萬象其不森乎。何營營乎而費
畫也。自伏羲氏泄道之密漏神之幾。分張
太和磔裂先氣。使天下之智者詭道逆出。
曰我善言象而識物情。陰陽相磨遠近相
取。作爲剛柔同異之説。以駭人志。於是知
者不知而大朴散矣。則伏羲氏始兆亂者。
安得羸歎而嗟文王。負其苓而行。追而問
之居與姓名。不答。文中子聞之曰。隱者也」
石室論曰。宋司馬文正公曰。文中子云。佛
聖人也。審如文中子之言。則佛之心可見
矣。弟今言禪者。好爲隱語以相迷。大言以
相勝。使學者倀倀然益入於迷妄。因廣文
子之意。作解禪頌六首。果如此言雖中國
亦可行矣。不然則吾所不知也。其卒章曰。
言爲百世師。行爲天下法。爲賢爲大聖。是
名佛菩薩。噫文正公繼孔孟荀楊爲大賢
者也。庸有不知佛哉。觀其頌則文正公平
生所爲。皆佛菩薩之心也。特禪之一法。雖
吾門亦標表以爲教外別傳。自非積三二
十年息心絶慮。則莫能究其旨。謂之隱語
大言。似是而實非也。何則東臯子猶以伏
羲畫卦泄道之密漏神之機分張太和磔
裂元氣使知者不知大朴散矣。矧不立文
字之禪。直指人心。於語言形迹之表。詎
可常程義理而求其言説耶。是不獨文正
公。文中子楊孟諸賢。未暇留神。吾徒傳教
大法師輩。固有不知而興謗者。故先徳云。
千人萬人中撈摝一箇半箇而已。夫豈易
信也哉
二十六 闍那崛多。西天竺人也。帝時至長安
  大興善寺。奉勅譯法華等經。是年示滅
二十七 仁壽初。詔曰。皇帝敬問章洪山之南
  谷智舜禪師。冬月極寒味道安隱。勉勗蒼
生成就聖業。惟慈願力。朕實嘉焉。今遣開
府盧元壽。宣朕意起禪師赴闕。舜以疾辭
不赴 初舜從稠禪師出家習定。或時覺有
妄念。即以錐刺股。由是塵慮不入 至不得
已或出一言。不過戒定慧而已。如是十餘
年。稠奇之曰。汝於人事殆無心哉。而今而
後可與言道矣。後辭入賛皇山。好事者奉
米麪供之。舜辭去一不受。或問故。舜曰。山
居橡栗足以禦飢。何煩於人其簡易如此。
見啗肉者必慘容戒之曰。六道殊形汝無
不經。一切有命皆女父母。一切有生皆女
曩形。而食其肉者。是食女父母。女心
二十八
甲子 五
 安忍哉。聞者悛革也詔賞罰度支。並
付太子廣。上疾。
  楊素使張衡入侍。
上暴崩。太子即位
時天下戸口抄
計八百九十萬
乙丑 煬帝廣小字阿&MT02041;。高祖次子。簒立于仁壽宮。初
登有政治民。後幸洛陽營建東京。發河南
  人夫數百萬。開通濟渠而達淮泗龍舟鳳舸。又至江
都。民不堪命。而群盜蜂起。四海土崩。後爲宇文弑
之。壽五
十九年
二十九 冬煬帝有事于南郊。詔僧道並同俗
  拜。道流莫敢言。諸沙門例不奉詔。帝詰之
曰。詔條久頒。卿等固不奉命何也。時法師
明瞻者對曰。陛下若使准制罷道。則微軀
敢不奉命。如知大法可崇。則法服之下僧
無敬俗之禮。帝曰。何以致拜周武。瞻曰周
武任威縱暴仁徳不施。不足爲有國者法。
陛下聖政惟仁不枉非罪。是以貧道得盡
忠言。帝默然而罷。有司以瞻抗對。將抵以
罪。瞻曰。所坐者瞻也。願不以非律加吾
徒。帝壯其不撓而不問。凡敬主之議由此
而絶焉
三十
丙寅
 是歳三祖僧璨大師示寂。師或云徐州
  人。初以白衣謁二祖既授衣。屬周武廢教。
往來司空山。積十餘年人無識者。隋開皇
十二年有沙彌道信。禮師曰。願和尚大慈
乞與解脱法門。師曰。誰縛汝。曰無人縛。師
曰。何更求解脱乎。信於言下大悟。服勞九
載。授具戒已屢驗以玄犍。知其縁熟乃付
衣。説偈曰。花種雖因地。從地種花生。若無
人下種。花地盡無生。并付法衣曰。吾既得
汝能事已畢。即優游江國。歴羅浮諸山復
還舊止。士民樂其歸相率致供。師爲四衆
説法已。於法會大樹下儼立合掌而逝。十
月十五日也。唐玄宗諡曰鑑智禪師。著信心
銘一篇。其辭曰。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
憎愛。洞然明白。毫釐有差。天地懸隔。欲得
現前。莫存順逆。違順相爭。是爲心病。不識
玄旨。徒勞念靜。圓同太虚。無缺無餘。良由
取捨。所以不如。莫逐有縁。勿住空忍。一種
平懷。泯然自盡。止動歸止。止更彌動。唯滯
兩邊。寧知一種。一種不通。兩處失功。遣有
沒有。從空皆空。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絶
言絶慮。無處不通。歸根得旨。隨照失功 須
臾反照。勝却前空。前空轉變。皆由妄見。不
用求眞。唯須息見。二見不住。愼莫追尋。才
有是非。紛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
心不生。萬法無咎。無咎無法。不生不心。能
隨境滅。境逐能沈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
知兩段。元是一空。一空同兩 齊含萬象。不
見精麁。寧有偏黨。大道體寛。無易無難。小
見狐疑。轉急轉遲。執之失度。必入迷路。放
之自然。體無去住。任性合道。逍遙絶惱。繋
念乖眞。昏沈不好。不好勞神。何用疎親。欲
取一乘。勿惡六塵。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智
者無爲。愚人自縛。法無異法。妄有愛著。將
心用心 豈非大錯。迷生寂亂。悟無好惡。一
切二邊。良由斟酌。夢幻虚花 何勞把捉。得
失是非。一時放却 眼若不寐 諸夢自除。心
若不異。萬法一如。如如體玄 兀爾忘縁。萬
縁齊觀。復歸自然。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
動無動。動止無止。兩既不成。一何有爾。究
竟窮極。不存軌則契心平等。所作皆息。狐
疑淨盡。正信調直。一切不留。無可記憶。虚
明自照 不勞心力。非思量處。識智難測。眞
如法界。無他無自。要急相應。唯言不二。不
二皆同。無不包容。十方智者 皆入此宗。宗
非促延。一念萬年。無在不在。十方目前。極
小同大。忘絶境界。極大同小。不見邊表。有
即是無。無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須守。一
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此。何慮不畢。信
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語道斷。非去來今
三十一
丁卯
 始平令楊宏。率道士名儒。入智藏寺
  啓曾義法莚。命法師惠淨與道士余永通
論議永通欲先立義。淨曰。道流入寺。義有
主賓汝安得先。於是淨問 老子云。有物混
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且道
體一故混耶 體異故混耶。若體一故混則
正混之時已自成一。是則一非道生。若體
異故混。且未混之時已自成二。然則二非
一起矣。永通茫然不知所對。無言而罷
乙亥 煬帝窮奢極侈。乘龍舟錦帆沿汴而下
  入于楊州。天下諸侯反叛稱帝王者各據
一方。凡五十二處。太原唐公李淵起義兵
而來救駕矣
丙子 唐師至江都。帝以手琢案曰。渠有奇相。
  渠得之矣。十一月唐師入京。遙尊爲太上
皇。立代王侑爲帝。紹隋室也
三十二 恭帝侑煬之孫。元徳太子之子。十三即位。以
唐公爲相 進封唐王。次年五月禪位
  與唐。封爲鄗固公。武徳
二年薨。壽十五。在位二年
丁丑 改義寧上在汀都淫虐日甚。宇文化及因思
歸之士夜入宮弑帝及宗室皆死
三十三 神僧法喜者貎寢陋。年若四十許。嶺
  表父老咸言。兒時見之。談晋宋間事。歴歴
可聽。又自言。甞從東林遠公游。語默不常。
然皆爲吉凶之兆。煬帝幸維楊。聞其有異
召之。俄一日繞宮中遍索羊頭。帝惡之以
付廷尉。手足銀鐺禁衞嚴甚。喜日丐于市
飮食自若。有司以聞。帝命按視封鑰如故。
及啓戸視之。唯見袈裟覆黄金骨。骨皆連
鎖。遽以白帝。勅長安王怛覈實如状。詔
以香泥樹骨塑之。是夕喜以泥像起行。言
笑如故。遂釋其禁。未幾示疾。命甞所善
者。去其薦置身簀上。下以熾炭炙之數日。
半身紅爛即死。葬之香山寺側。後數歳有
自海南歸者。見喜無恙其人發塚視之。唯
空棺爾。計是時喜已三百餘歳矣。及煬帝
於江都遇弑。方悟喜索羊頭之驗云
石室論曰。唐牧之云。昔有相士。稱文帝當
有天下。後果簒奪得之。周末楊氏爲八柱
國。公侯相繼久矣。一旦以男子偸竊位號。
不三十年。老壯嬰兒皆不得其死。彼知相
法當曰此爲楊氏禍。乃可謂善相者。牧之
之論誠爲警絶。然文帝削平天下混一海
字。君臨萬國者二十四年。剏置禮樂法度。
多爲唐所遵用。仁壽間天下戸至八百七
十萬。以唐疆宇之廣。歴五朝至天寶末。纔
九百餘萬戸。隋文開統而身及太平。固一
代之英主也 惜其末年任一楊素而弗獲其
終 嗚呼豈唯隋文而已哉。凡魏晋以來符
石姚劉二蕭陳高宇文楊氏十三朝。興亡
因果循環之驗。皆毫末無差。吾教所以誕
敷六合有大益於天下國家者。其言因果
報應之事。與天道大合。有以助天爲勸沮
也。故鴻經廣論深切著明。必欲人人自信。
因即如是。果亦如之。莫可逭也。儒雖曰其
事好還。然未伸勸沮之理。此所以牧之唯
詆隋文而不遠推累朝積習循環之弊。獨
唐家之興則異於彼。故其運祚靈長。益足
以爲天下之至鑑右隋三主凡三十八年
佛祖歴代通載卷第十




佛祖歴代通載卷第十
 嘉興路大中祥符禪寺
住持華亭念常集 
  唐姓李氏王土
徳都二京
雷氏曰神太高則中睿玄肅代徳順憲
穆景文武宣懿僖昭哀濮亡。
唐主二十二。二
百九十二年
戊寅 高祖神堯皇帝淵改武徳字叔徳。隴西成紀
人。其先武昭王李
  暠之後。李歆弘農太守重耳金門鎭將熙李天錫周八
柱虎。西魏賜姓大野氏。官至太尉。與李弼等八人佐
周有功。皆爲柱國號八柱也。虎卒周追其功封唐國
公。公生昞。襲封唐公。高祖父也。仕隋爲安州總管。
生高祖於長安。紫氣充庭。體有三乳。性寛仁厚。又襲
唐公。隋恭帝進封唐王。既太宗世。民知隋必亡。謀擧
大事。祖從之。秋七月擧義兵。冬十一月克京城。明年
夏五月恭遜位于高祖。即位於長安。改國號唐。在位
九年。壽七十一崩。葬獻陵内禪太宗太宗。佛心天子
也。創基定業廊清方維。傳世二十二。凡二百九十二
年。自開闢以來。有天下者倶未若唐甚盛也。吾教盛
衰常與帝道相望。由是内外護聖賢之多典章之備。亦
無出此朝。故於唐頗稱全書幸名教君
子。與夫吾屬後之來者有以稽考焉
七廟制東西直排皆面陽明。始祖居中。
三昭居左三穆居右次序如是
 帝受隋禪百官拜舞。僧但山呼拱立一面。
  鄂國公尉遲敬徳金吾衞將軍劉文靖奏
曰。僧未登聖。倶是凡夫。何乃高揖王侯父
母反拜。孰可忍也。帝令定儒釋優劣編入
朝典議訖表聞。不合拜上
己卯 定租税法
甲申 七年二月丁巳。高祖釋奠於國學召名
  儒僧道論義。道士劉進喜問沙門惠乘曰。
悉達太子六年苦行求證道果。是則道能生
佛。佛由道成。故經曰。求無上道又曰體解
大道發無上心。以此驗之。道宜先佛。乘曰。
震旦之於天竺。猶環海之比鱗洲。老君與
佛先後三百餘年。豈昭王時佛而求敬王之
道哉。進喜曰。太上大道先天地生。欝勃洞
靈之中。煒燁玉清之上。是佛之師也。乘曰。
按七籍九流。經國之典宗本周易。五運相
生二儀斯闢。妙萬物之謂神。一陰一陽之
謂道。寧云別有大道先天地生乎。道既無
名。曷由生佛。中庸曰。率性之謂道車胤曰。
在己爲徳。及物爲道。豈有頂戴金冠身披
黄褐鬢垂素髮手執玉璋居大羅之上獨稱
大道。何其謬哉。進喜無對。已而太學博士
陸徳明隨方立義。遍析其要。帝悦曰。三人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49 550 551 552 553 554 555 556 557 558 559 560 561 562 563 56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