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佛祖歴代通載 (No. 2036_ 念常集 ) in Vol. 49

[First] [Prev+100] [Prev] 539 540 541 542 543 544 545 546 547 548 549 550 551 552 553 55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立外問而以内法釋之。傳於中國。漸流廣
矣。漢初沙門皆衣赤布。後乃易以雜色云。
論曰。唐太宗世既修晋書。復有勸修南北
七朝史者。太宗以元魏書甚詳。故特不許。
以今攷之信然也。凡佛老典教於儒者九
爲外學。或欲兼之。自非夙薫成熟願力
再來。莫能窺其彷彿。況通其旨歸而祖述
源流者乎。異哉魏書佛老志。不介馬而馳
遷固之間。御靡旌以摩荀楊之壘。歩驟雍
容有足觀者。然則魏收兼三聖人難兼之
學。平四作者不平之心。厥書獨見信於後
世。顧不美哉
佛祖歴代通載卷第




佛祖歴代通載卷第
 嘉興路大中祥符禪寺
住持華亭念常集 

庚申
 宋姓劉氏
都建康
雷氏曰高少文武前明後順
宋朝八主合六十年
高祖武
  皇帝。裕改永初字徳輿。小字寄奴。彭城縣綏輿
里人。漢高弟。楚元王交二十世
孫。彭城楚都。故苗裔家焉。帝仕晋爲太尉。有雄才
大略而清簡寡慾。晋氏東遷。劉氏移居晋陵。受禪晋
室。幸建康宮。六十七歳崩于西殿。
葬建康縣蒋山初寧陵。治三年
  西秦改建弘
西涼冠軍恂。改永建
壬戌 四月上殂
癸亥 營陽王義符。改景平小字車兵。武帝長子。所
爲多乘失。皇太后令廢
  爲營陽王。年十
九終。治一年
甲子 五
 文帝義隆。改元嘉小字車兒武帝第三子。
身長七尺五寸。聰明仁
  厚躬勤政事。江左之政未甞有也。壽四十七。
爲張超之殺于合殿。葬長寧陵。在位三十年
魏世祖太武帝燾。改始光明元長子。壽四十
五崩于永安宮。在
二十
九年
乙丑 夏赫連昌改承光
  北燕有女人化男子○魏崔浩自比張良

丙寅
 元嘉三年。神僧杯渡初出冀州。如清狂
  者。挈十木杯。渡水必乘之。因號焉。甞自
孟津乘杯絶岸至金陵。時年四十許。状寒
窶喜怒不常。遇盛寒輒穴氷而浴或著屐
登山。或跣足市中行。荷一蘆圈。時造延賢
寺。沙門法意遇之尤勤。忽棄去行瓜歩欲
登舟。舟人不即應。遂乘杯絶北岸。廣陵村
有李氏。方飯僧。渡徑入以蘆圈置庭中坐
席上。衆環目之。渡自若座有怒者。見蘆圈
礙道移之。饒力不能動。渡食畢挈之而去。
笑曰。四天王。時有童子。竊見圈中。有四小
兒。皆長數寸。眉目如畫。及追之失所在。由
此顯迹。及卒後復時時有人見之云
戊辰 西秦慕末改永弘。二年夏滅之
  夏赫連定立二年改勝光。次年魏滅之昌之
弟也
北涼改丞玄○魏改神&T064779;

己巳
 天竺求那跋陀羅至金陵。文帝遣使郊
  迎。跋陀神情爽邁。帝見之大悦。命居祇桓
寺。屢延入内供養。僕射何尚之彭城王義
康。南譙王義宣。並師事之。請講華嚴。跋陀
以未通華言。乞觀音爲増智力。夜夢神力
士易其頭。旦起猶覺痛甚。遂遍曉華言。即
爲衆講之。時以跋陀妙大乘宗旨。因號摩
訶衍
辛未 北涼改義和
  北燕馮弘。改大興跋之弟。殺跋之
子翼。自立七年
壬申 魏改延和
 九年文帝幸大莊嚴寺設大會。親同四衆
  地坐。及齋衆疑日過午。不敢下箸。帝曰。
才午耳。法師道生在席。即曰。白日麗
天。今天言方中。何謂過耶。擧鉢便食。一衆
從之。帝大悦。下詔。留生止都下。一時巨公
王弘范泰顏延之等。皆造門結友。生毎以
經文未能達諸佛之旨而學者多滯聞見因
著善不報論。頓悟成佛論。二諦論。佛性有
常論。法身無色論。佛無淨土論。應有縁論
皆網羅舊説發其淵奧皎如日星。又明年
正月庚子升法座。詞音朗潤聽者悟悦。俄
麈尾墮地隱几而化
癸酉 北涼牧虔蒙遜子立六
年改永和
 是歳謝靈運以謀叛棄市。初靈運與顏
  延之齊名。其文縱横俊發過於延之。深邃
則弗及。襲封康樂侯。居會稽與隱士王弘
之孔淳之。放蕩爲娯。太守孟顗事佛精懇。
爲靈運所輕。甞謂顗曰。得道須惠業。
人生天當在靈運前。成佛必在靈運後。顗
深恨此語。及顗入朝。屢爲裁抑不得召用。
晩爲臨川内史。在郡游放不法。爲有司所
糾。司徒遣隨州從事鄭望生收之。運即興
兵叛逸。遂有逆志。望生追擒之送廷尉。帝
怜其才減死徙廣州。既而復叛。有旨棄市。
年四十九

甲戌
 十一年。天竺三藏求那跋摩。初讓國出
  家。解四阿含。精貫三藏誦數百萬言。屬國
諸王皆從之禀受歸戒。毎謂諸王曰。道在
精通。遇縁即應但依慈悲。勿故發害意足
矣。遊闍婆國。其王欲出家事跋摩。群臣固
請不可。乃令國中曰。若率土奉大和尚歸
戒。勿殺害賑給貧乏。即從爾請。於是群臣
士民稽首遵命。朝廷雅聞其名。沙門惠觀
等白於文帝。請遣使致之。有詔交州刺史
津遣。沙門道冲等航海邀之。冲至跋摩欣
然附舶抵廣。詔聽乘驛詣闕。道由始興。愛
其山類靈鷲。爲留周朞。寺有寶月殿。跋摩
於東壁戲作定光儒童布髮像。極妙。夜輒
有光。甞在定累日不出 寺僧遣沙彌候之。
見白獅子仰躡柱而戲彌空皆青蓮花沙彌
驚走大呼。寺僧爭至。豁無所有。至金陵引
對。&T051759;勞殊勤。因從容問曰。寡人毎欲
持齋。以身應物不獲所願。法師遠來。陋邦
之幸。何以教寡人。對曰。道在心不在事。法
由己不由人。且帝王所修與匹夫異。匹夫
身賤名微。言今不威。倘不克己苦節。何以
爲用。帝王以四海爲家。萬民爲子。出一嘉
言則士庶咸悦。布一善政則人臣以和。刑不
夭命。役不勞力。則風雨時若寒暑應節。百
穀滋繁桑柘欝茂。以此爲持齋。不殺亦大
矣 安在輒半日之飡全一禽之命。然後爲
弘濟耶。帝撫几歎曰。俗迷遠理。僧滯近教。
如法師之言。可與論天人際矣 命居祇桓
寺。講法華并十地品。帝率公卿日集座下。
法席之盛前此未聞也。摩即於寺譯菩薩
善戒經等十八卷
乙亥 魏改太延
 十二年京尹蕭謨之請制建寺鑄像。帝
  以問侍中何尚之吏部羊玄保曰。朕少讀
經不多。比日彌復無暇。因果之事昧然未
究。所以不敢立異者。以卿輩時秀率皆信
敬耳。范泰謝靈運皆言。六經法度本任濟
世。必求妙道。當以佛經爲指南。比見顏延
之析達性論。宗炳難白黒論。其説汪洋大
明至理。若使率土之民皆敦此化。則朕坐
致太平矣。夫復何事。昨蕭謨之請制。即以
相示。委卿増損。必有以戒遏浮&MT05567;。無傷弘
奬者。以當著爾。尚之對曰。横目之俗聞
不敬信。以臣庸陋獨有愚勤。實懼缺薄上
玷大法。更蒙奬論重有愧耳。然前代群英
則不負明詔。自渡江而來。王導周顗庾亮
王蒙謝安郗超王坦之王恭王謐郭文謝尚
戴逵許詢及亡祖兄弟王元琳昆季范汪孫
綽張玄殷凱。或宰輔冠冕。或人倫羽儀。或
致情天人之際。或抗迹雲霞之表。靡不
心歸依。其閒比對如蘭護開潜淵遁崇邃。
並亞迹黄中。或不測人也。近世道俗較論
便爾。若悉擧者。夷夏漢魏奇傑輩出不可
勝數。惠遠云 釋迦之化無所不可。適道固
自教源。齊物亦爲要務竊味此言。有契至
理。何則百家之郷千人持五戒則十人淳
謹。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睦。傳
此風教以周寰區。編戸億千則仁人百萬。
夫能行一善則去一惡。去一惡則息一刑。
一刑息於家。萬刑息於國。此明詔所謂坐
致太平者是也。故圖澄適趙二石減暴。靈
塔放光符健損虐。神道助化昭然可觀。謨
之請制不謂全非。但傷蠹道俗本在無行
僧尼。然而情僞難分。去取未易耳。至土木
之工。雖若靡費。且植福報恩不可頓絶。臣
比斟酌進退未安。今日面奉徳音實用忻
抃。羊玄保進曰。此談蓋天人之學。非臣愚
所宜預聞。切恐秦楚論強兵之術。孫呉盡
呑併之計。無取於此。帝曰。此非戰國之具。
良如卿言。尚之曰。夫禮隱逸則戰士息。
貴仁徳則兵氣消。尚以孫呉爲志。動期呑
併。則將無取於堯舜之道。豈特釋教而已
哉。帝悦。謂尚之曰。釋門之有卿。猶孔氏之
有季路也。自是帝留神釋典益重玄化。及
顏延之著離識論及論檢。勅法師惠嚴辨
其同異。酬酢終日。帝笑曰。卿等殆不愧支
許矣

丙子
 文帝幸曲水。公卿畢集。帝命賦詩。沙門
  惠觀詩先成奏之。句有奇勝之韻。帝悦以
示百官。皆歎服其才。觀與惠嚴謝靈運
等。詳定大涅槃經。頗増損其辭因夢爲神
人呵之曰。乃敢妄以凡情輕瀆聖典。觀等
惶懼而止
 時有僧惠琳者。以才學得幸于帝與決政
  事。時號黒衣宰相。致門下車蓋常不容迹。
琳妄自驕蹇。見公卿纔寒暄而已。著白黒
論。毀佛叛教遂感現報。膚肉糜爛歴年而

論曰。世智辯聰人情所歆慕以爲英靈者
也。佛世尊則以爲八難之一。何哉。靈運恃
才傲世。以謀叛伏誅。惠琳毀形衣僧伽黎
而竊與朝政。既叛教矣。復從而毀佛。遂蒙
惡報以死。嗚呼蓋世智之爲難也明矣。觀
嚴二人妄以凡情輕議聖典。向使不遇神
人呵之。則世智之難亦幾不免。大哉跋摩
尚之對制之言。可謂旨窮大體而識盡精
微。眞天下之通論也
是歳文帝。詔求沙門能述生法師頓悟義
者。刺史庾登之以釋法瑗聞召對顧問瑗
伸辯詳明。何尚之歎曰。意謂生公之歿微
言永絶。今復聞象外之談。所謂天未喪斯
文也。未幾天保寺成。詔瑗主之。王景文至。
値其講歎曰。所擧皆所未聞。所指皆出意
表。眞法中龍也。湘宮寺成。復移瑗居之。帝
臨幸聽法。時以爲榮
庚辰 魏太武燾即位改太平眞君
壬午 眞君三年。上詣道壇受籙

甲申
 是年。北魏太武以戊寅平蕩中原。江北
  盡臣伏。又爲寇謙之倚崔皓爲天師。故改
眞君之號。迨今五年。崔信寇術憎釋愈甚。
太子晃師事法師玄高。崔皓妬晃讒於太
武。疑之令幽死晃求哀於高。高爲作金光
明懺。太武夢其先祖讓之曰。不當以讒疑
太子。既寤以所夢語群臣。臣下皆稱。太子
無過待之如初。其相崔皓懼太子將不利
於己。白太武曰。太子前實有謀。仍結玄高
以術致先帝。恐陛下耳。若不早誅必爲大
害。太武大怒。收玄高惠崇害之。高弟子玄
暢居雲中。聞高遇害。日馳六百里。至魏闕
泣曰。和上神力當爲我起。於是高開眸曰。
大法應化隨縁盛衰。盛衰在迹理恒亘然。
但惜汝等行如我耳。或恐過之矣。唯玄暢
南渡。汝等死後法當更興。善自修心毋令
中悔。言訖即化。沙門法進號呼曰。聖人去
世。我何用生。應聲見高於雲中。進頂禮乞
救 高曰。不忘一切。寧獨棄汝耶。曰和尚與
崇公並生何所。高曰。我往惡處。救護衆生。
崇已歸安養矣。言訖不見
十一 世祖時。道士寇謙之字輔眞。雍州人。早
  好仙道修張魯之術。服食餌藥歴年亡效。
有仙人成公興。求謙爲之弟子。相與入華
山居石室。興採藥與謙之服。能不飢。又共
入嵩山石室。尋有異人。將藥與謙之。皆毒
蟲臭物。謙之懼走。興歎息曰。先生未仙。正
可爲帝王師耳。未幾興仙去謙守志嵩山
忽遇大神。乘雲駕龍導從百靈。集於山頂
稱太上老君 謂謙之曰。自天師張陵去世
以來。地上曠職。汝文身直理。吾故授汝天
師之位。錫汝雲中新科二十卷。自開闢以
來。不傳於世。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
三張僞法租米錢税及男子合氣之術。大
道清虚寧有斯事。專以禮度爲首。加之以
服食閉練。使玉女九疑十二人授謙之導
引口訣。遂得辟穀氣盛顏色鮮麗云
十三
丙戌
 是歳即元嘉二十三年。魏太武三月西
  伐長安 與崔皓皆信重寇謙之而奉其道。
皓特不喜佛。毎言於魏主。以爲佛法虚誕
爲世費害。宜悉除之。及魏主討蓋呉。至長
安入佛寺。沙門飮從官酒。從入其室。見大
有兵器 出白太武。武怒曰。此非沙門所用。
必與蓋呉同謀欲爲亂耳。命有司按誅合
寺僧。閲其財産大有釀具。及州郡牧守富
人所寄物以萬計。又爲窟室以匿婦人。皓
因説帝。將誅天下沙門毀諸經像帝從之。
寇謙之切諫以爲不可。皓不從。先盡誅長
安沙門焚燒經像。還宮勅臺下四方命一
依長安法。詔曰。昔後漢荒君信惑邪僞以
亂天常。自古九州之中未甞有此。誇誕大
言不本人情。叔季之世莫不眩焉。由是政
化不行禮儀大壞。九服之内掬爲丘墟。朕
承天緒欲除僞定眞復羲農之治。其餘一
切蕩除滅其蹤跡。自今已後敢有事胡神
及造形像泥人銅人者門誅。自王公已下。
有私養沙門者。限今年三月十五日。過斯
不首身死有司。宣告征鎭將軍刺史。諸有
浮圖形像及一切經。皆撃破焚燒。沙門無
少長悉坑之。太子素好佛法。屢諫不聽乃
緩宣詔書。使遠近預聞之。得各爲計。沙門
多亡匿獲免收藏經像。唯塔廟在魏境者。
無復孑遺
魏眞君九年。天師寇氏勉帝以京之東南
地建靚輪天宮。奏曰。陛下以眞君御世開
古未有。應受符命。帝然之。遂受符録。建
靚輪天宮令極高大。不聞雞犬之音。要與
天神交接。工力萬計。經年不成。其寇謙之
惡疾死。功遂止
十五
庚寅
 眞君十一年。崔皓甞見妻郭氏讀金剛
  經。乃奪之火焚棄厠。初崔皓爲魏司徒。自
恃才略。及魏主所寵任專制朝權。太武以
皓監祕書。其黨閔湛者。勸皓刋所撰國史
于石以彰直筆。皓從之。於是刋石立於郊
壇。書魏先世事皆詳實。往來見者咸以爲
言。北人無不忿恚。相與譛皓於帝。以爲暴
陽國惡。帝大怒。使有司按皓罪状。皓惶惑
不能對。執皓檻車置于城南道側。使衞士
路人行溲其面。呼聲嗷嗷徹于道曰。此吾
投經溺像之報也。凌遲而死。時年七十矣。
崔寇二家悉夷五族。坐及僚屬凡百二十
人。皓既勸魏主除蕩釋氏。及經像毀廢。皓
行路見遺像必停車溺之。及族誅尸無收
者。又積怨在人。於是競溺皓尸。至糜潰乃
已上見
北史
論曰。崔皓之不智。司馬軀公論詳矣。大抵
拓跋氏起自沙塞未遷都時。性殘忍殺人
如甘美飮食。其俗習然也。初太子晃被讒。
而玄高等數僧受誅頗見其無辜矣。及罷
釋氏沙門誅而坑之者。豈勝道哉。此雖虜
人性凶。亦崔皓當權用法如此。既而皓被
讒。迹其所坐。蓋作史之失。在唐世不過黜
官榮投之荒裔而已。假令誅之亦不過一
已。乃遂夷滅五族何哉。蓋以無辜而施於
人也。深則其報之於己也必厚。此天道常
數而不易者也。至於吾釋之經像。於皓庸
有傷害哉。而皓毎見必停車而溺之。及皓
未旋踵而尸亦爲人溺之。至糜潰而止。嗚
呼皓不畏聖人之言而欺天也又如此。故
天復爲之速報以警動乎人世也。可不戒
哉。可不戒哉
辛卯 魏改正平
  世尊示滅一千四百年矣
十六 魏朝元會。沙門曇始振錫至宮門。吏白
  太武曰。趣斬之。刃下無傷。又白。臨殿陛
矣。太武抽佩劍自斬之。亦不能傷。劍微有
&MT06284;如線。令收捕投虎檻中。虎皆怖伏不敢
瞬。左右請以天師試之。虎即虓吼 太武大
驚。延始上殿。再拜悔謝。魏書佛老志云。
沙門惠始清河張氏子。初聞羅什出經。詣
長安見之。學習禪定於白渠北。晝入城聽
講。夕還處靜。三輔識者高之。武帝滅姚氏
留子義眞鎭長安。及義眞爲赫連屈局所
敗。始身被刃而無傷。屈局怒召始於前。以
所佩劍自撃之。又不能害。乃懼而謝。後至
魏多所化導。自初習定至卒。五十餘年。未
甞寢臥。跣行足不沾泥。愈加鮮白。世號白
足阿練若。太武深加敬禮。始預知終期。齋
潔端坐。僧徒滿側。泊然而寂。停尸十日
容色不變。閲十餘年改葬貎亦如存。擧世
歎異。及葬日送者萬餘人。皆號慕哭之慟。
中書監高允。爲傳頌其徳云
魏太武以癘作二月五日卒矣
壬辰 魏文成帝&MT04537;改興安景穆帝長子。先太子晃被
害。立呉王。改元正平。十
  月一日呉王亦崩。立太孫。濬晃之子也。既立有人君
之度。視前昏失復弘聖道。在位十二年。壽二十六崩
太華
殿也
十七 二十九年魏太武帝殂。呉王立。未幾而
  薨
高宗文成帝即位。乃太武之孫也。群臣勸
請興復釋氏。下詔曰。夫爲帝王者。必祇奉
明靈顯彰仁道。其能惠著生民濟益群品
雖在往古猶序其風烈。是以春秋喜崇明
之禮。祭典載功施之族。況釋教如來功濟
大千惠流塵境。尋生死者歎其達觀。覽文
義者貴其妙門。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
善性。排撥群邪開演正覺。故前代已來莫
不崇尚。亦我國家常所尊事。世祖太武皇
帝開廣邊荒徳澤遐被。沙門道士善行純
誠。如惠始之倫。無遠不至。風義相感往往
如林。夫山海之深。寧免奸婬之儔得容假
託。講寺之中。致有兇黨。是以先朝因按假
亹戮其有罪。所司失旨一切禁斷。景穆皇帝
毎爲慨然。値軍國多事未遑修腹。朕承鴻
緒君臨萬邦。思述先志以隆斯道。今制諸
州郡。衆居之所各聽建佛圖一區。其有好
樂道法欲爲沙門。性行素篤郷里所明者。
聽出家。於是天下承風朝不及夕。往時所
毀圖寺經像。並還修復。有罽賓王種沙門
師賢者。東游涼城。至魏値罷教。權假藥術
守道不改。於復教日即爲沙門。同輩五人。
高宗親爲下髮。命師賢爲僧統。明年有旨。
於五級大寺爲太祖已下五帝鑄釋迦文像
五尊。各長丈有六尺。用赤金二十五萬斤
出魏書
佛老志
十八
甲午
 武帝駿改孝建字休龍。小字道人。文帝第
一子。聰明穎悟。文武所全。壽三
  十五崩玉燭殿。
在位十年
魏改興光
十九 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者。東印土人也。
  既得法已。行化至南印度。彼王名香至。崇
奉佛乘尊重供養度越倫等。又施無價寶
珠。時王有三子。其季開士也。尊者欲試其
所得。乃以所施珠問三王子曰。此珠圓明
有能及此否。第一子月淨多羅。第二子功
徳多羅。皆曰。此珠七寶中尊。固無踰化。非
尊者道力。孰能受之。第三子菩提多羅曰。
此是世寶。未足爲上。於諸寶中法寶爲上。
此是世光。未足爲上。於諸光中智光爲上。
此是世明。未足爲上。於諸明中心明爲上。
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光辨於此。
既辨此已即知是珠。既知是珠即明其寶。
若明其寶。寶不自寶。若辨其珠。珠不自珠
珠不自珠音。要假智珠而辨世珠。寶不自
寶者。要假智寶以明法寶。然則師有其道
其寶即現。衆生有道心寶亦然。尊者歎其
辨慧。乃復問曰。於諸物中何物無相。曰於
諸物中不起無相。又問。於諸物中何物最
高。曰於諸物中人我最高。又問。於諸物中
何物最大。曰於諸物中法性最大。尊者知
是法嗣。以時尚未至。且默而混之。及香至
王厭世衆皆號絶。唯第三子菩提多羅。於
柩前入定。經七日而出。乃求出家。既受具
戒。尊者告曰。如來以正法眼付大迦葉。如
是展轉乃至於我。我今囑汝。聽吾偈曰。心
地生諸種。因事復生理。果滿菩提圓。華開
世界起。尊者付法已。即於座上起立。舒左
右手。各放光明二十七道五色光耀。人踊
身虚空高七多羅樹。化火自焚。空中舍利
如雨。收以建塔。當宋孝武帝孝建元年甲
午歳也正宗記云。宋孝武之世也。注云。以達磨六十
七年計之。當在宋孝武孝建元年。傳燈作丁

二十 孝建元年。宋孝武帝擧兵誅元凶。而求
  那跋陀羅逃民間。其後王玄謨軍梁山。孝
武令軍中。得跋陀者驛馳至臺。俄得之。送
金陵引見。帝曰。企徳日久。乃今始遇。間關
來歸亦有恨乎。曰亡所恨。但念夙縁遇此
遂成熟耳。帝慰之且戲曰。尚念譙王乎。對
曰。古人不忘一飯。王飯我十年。乃敢遽忘
耶。念當從陛下求爲王長修冥福。帝悽然
改容。中興寺成。有旨命住持。帝宴東府。公
卿畢集。召跋陀至。皤然清癯孝武望見謂
謝莊曰。摩訶衍有機辯當戲之。必能悟人
情。跋陀趨升陛。帝曰。摩訶衍不負遠來。唯
有一在。即應聲曰。貧道客食聖朝三十載。
恩徳厚矣。所欠者一死耳。帝大悦移席相
促。一座盡傾
乙未 魏改大安
二十一 孝武詔沙門道猷。爲新安寺鎭寺法
  主。初文帝間惠觀。頓悟之理孰精。觀以猷
對。有旨召入大内。盛集名流。猷敷宣有緒
法義粲然。聞者開悟。有攻難者猷必挫以
釋之。帝拊髀稱善。至是爲天下法主。甚允
時望
二十二
丙申
 法師寶亮居中興寺。中書袁粲見而
  異之。以書抵其師道。明略曰。比見亮公。非
常人也。日聞所未聞。不知歳之將暮。然
珠生合浦。魏人取以照乘。玉在邯鄲。秦人
請以華國。天下之寶不可自專。當與同之
也。自是亮名益重。晩居靈味寺。講席冠京
邑。弟子三千餘。亮英氣駸駸逼人。辭鋒錯
逸。議者或蔽於理。亮釋之莫不渙然
丁酉 改大明
二十三 是歳有羌人高闍反。累及沙門。曇標
  乃下詔付所司。精加沙汰。遂設諸條。自非
戒行精苦之者。並令還俗。詔雖嚴重竟不
施行
庚子 魏改和平
二十四
壬寅
 大明六年九月右司陳言。臣聞邃拱
  凝居非期弘峻。拳跪盤伏豈止恭敬。將以
昭彰四維締制六寓。故雖儒法支派名墨
條流。至於崇親嚴上。厥繇靡爽。唯浮圖教
特異於此。凌滅禮度偃居尊戚。失隨方之
妙迹。迷至化之淵美。臣聞佛以謙儉自牧。
以忠順爲道。不輕比丘逢人必拜。目連大
士遇長則禮。寧有屈膝四輩而閒禮二親。
稽顙耆臈而直骸萬乘者耶。故咸康剏議
元興再述。而事屈於偏黨。道剉於餘分。今
鴻源遠洗群流仰鏡。九仙贐寶百神&MT02037;職。
而畿輦之内含弗臣之民。階席之間延抗
禮之客。懼非所以澄一風軌詳示景則者
也。臣等參議以爲沙門接見皆當盡禮敬
之容。依其本俗則朝徽有序。乘方兼遂矣。
制可。法師僧遠聞而歎曰。我剃頭爲沙門。
本出家求道。何關於帝王。即日拂衣歸于
林壑
二十五 是歳呉郡朱靈期者。自高麗還舶爲
  風携至一洲。洲有山因意登之十餘里聞午
梵知有寺。寺七寶所成。見僧數輩皆石像。
欲返有呼靈期再拜得食。食味香美非世
間有也。有人云。此去金陵二萬餘里。甞識
杯渡道人否。靈期曰。識之。其人指北壁一
嚢并瓶錫曰。乃其鉢具耳。今取附君并書。
又以青竹杖授之曰。見杯渡即付之。令一
沙彌送至舶。沙彌命靈期以竹杖置前水
中。三日而至石頭淮。遂失竹杖。有須渡來。
得鉢大笑曰。我不見此鉢且四千年矣。以
擲雲中。又接之乃去。渡屢示寂。已而復游
於世。復至齊諧家。同呂道惠杜天期水丘
熙。三大士在焉。諧大驚即再拜。渡曰。年
大凶。無忘修福業。法意道人徳高。可親
之以禳災。俄門楣上一僧呼渡。仰見之即
辭去。後不復見
二十六
癸卯
 釋僧導。京兆人也。十歳從師所學弘
  大。爲王者之敬。初姚興欽重出入同輦。後
帝悦其賢。躬爲壽春立光山寺勅開講。首
曰。昔王宮托生雙林見滅。自爾已來歳逾
千載。淳源永謝澆風不追。給苑丘墟鹿園
蕪穢。九十五種。以趣下爲升高。三界群生。
以火宅爲淨土。豈知上聖流涕大上悽惶
者哉因即涕泗四衆爲之改容
二十七
乙巳
 廢帝業改景和小字法師。孝武長子。不仁不
孝。淫虐無度。其嬖臣壽寂之
  投之。年十七崩光
華殿。在位一年
二十八 魏文成帝末年。疏勒國王遣使送佛袈
  裟一頂。長二丈餘。帝審是佛衣。應有靈
異。置之猛火經日不然。於是駭然心形倶
肅信乎出北
二十九 明帝或改太始字休炳。小字榮期。文帝第
十一子。好事鬼神。嚴酷暴
  虐。壽三十四崩于
景福殿。在位七年
魏獻文帝弘文成長子。即位治六年。禪位與
太子。自號太上皇。二十三歳崩
丙午 改永光
  魏改天安
丁未 大教東被四百年矣 ○魏改皇興
  魏是年建永寧寺浮圖。七級高三百餘尺。
爲天下第一。又鑄釋迦文像。高四十三。
尺用赤金十萬斤黄金六百斤。又造三級
石浮圖
三十 寶誌大士於是年往來皖山劍水之下。
  髮而徒跣著錦袍。俗呼爲誌公。面方而瑩
徹如鏡。手足皆鳥爪。初金陵東陽民朱氏
之婦。上巳日聞兒啼鷹巣中。梯樹得之。擧
以爲子。七歳依鍾山大沙門僧儉出家。專
修禪觀。至是顯迹。以剪尺拂子掛杖頭。負
之而行。經聚落兒童嘩逐之。或微索酒。或
累日不食。甞遇食鱠者從求之。食者分啗
之。而有輕薄心。誌即吐水中。皆成活魚。時
時題詩。初若不可解。後皆有驗
三十一 邵碩者。本康居國人。大口醜目状如
  狂。小兒得侮慢。時時從酒徒入肆酣飮。後
爲沙門號碩公。與誌最善。出入經行不問
夜旦。意欲爲之則去游益州諸縣。皆以滑
稽言事。能發人歡笑。因勸以善。家家喜之。
將亡謂沙門法進曰願露骸松下。然兩脚
須著屐。進諾之。已而化。舁其尸露之。明
日往視失所在。俄有自&MT00278;縣來者曰。昨日
見碩公著一屐行市中曰。爲我語進公。小
兒見欺。止與我隻履。進驚問沙彌。答曰。舁
尸時。一履墮。行急不及繋也
三十二
戊申
 明帝詔僧瑾。爲天下僧正。止靈根寺。
  帝多諱忌。犯者必殺之 瑾毎匡諫。頼免者
甚衆。時京邑諸師立二諦義。有三宗。宗各
不同。於是汝南周顒。作三宗論以通其異。
然畏譏不敢傳。法師智林者。最有時望。以
書抵顒。略曰。切聞三宗論。鉤深索隱。盡衆
生之情。廓而通之。盡諸佛之意。使法燈有
種勝利無窮。借使國城妻子之施。何以逮
此哉。傳者以爲公畏譏評故欲中輟。詎可
特纒疑障。自發現行乎。顒得書戄然悟。此
論遂行于世矣
辛亥 元魏文皇帝宏改延興獻文長子。生多詳感。
五歳受禪。有人君之
  度。馬太后臨朝稱制。十七始親政。改姓元氏。遷都洛
陽。斷胡服番語。在位二十九年。壽三十三崩。葬長陵
三十三 釋老志曰。有魏孝文者。聖天子也。五
  歳受禪十歳服冕。太和十八年遷都于洛。
二十年改姓元氏。文章百篇。冠絶今古。初
登詔誥假手有司。太和以後並自運筆。前
後諸帝不能及之。凡下七詔大興三寶。帝
建鹿野鹿苑二浮圖。岩房禪室無不嚴麗
壬子 改泰豫。四月上殂。太子昱立。十歳
癸丑 後廢帝昱改元徽字徳融。明帝長子。淫虐不
道。廢爲蒼梧王。壽十五
  歳。爲揚王夫弑
之。在位四年
丙辰 魏改承明
丁巳 順帝準改昇明字仲謨。小字智觀。明帝第三子。
蕭道成爲司空總軍國事。戊午
  三月以太傅爲相國。又加丸
錫。遂禪位于道成在位八年
魏改太和
右宋八主六十年而禪
于齊
三十四
己未
 齊  雷氏曰高武欝林海陵明帝東昏
及和。齋朝七主二十四年
  太祖高皇帝道成姓蕭氏。字紹伯。小字聞將。漢
相國何二十四代孫。祖整過江
居晋陵。遂爲蘭陵人。皇考承之。仕宋爲漢中太守。生
帝龍顙鐘聲。亦仕宋立功。蒼梧王屢欲害之。遂生猜
釁而伐宋爲齋王。壽五十四歳。崩臨光殿。在位四年。
順帝之禪位也。泣而彈指曰。願後身世世勿生天王家
改建元
三十五
庚申
 是年高祖有事于鍾山。因幸沙門僧遠
  所居。遠床坐辭以老病不能出迎。高祖將
詣床下見之。左右以房閤狹不容輿蓋。遂
駐蹕遣使勞問臥起而去。遠居山凡五十
餘年。初猶有食。食不繼&T023311;飮二十餘年。
天下仰其高行。及終武帝致書沙門法獻
曰。承遠上無常。弟子夜中已知。遠去此
玄甚得好處。諸佳非一。不復増悲也。一
二遲見法師方可叙瑞夢耳。今爲作功徳。
所須可具疏來
三十六
癸亥
 武帝頤改永明字宣遠。高帝長子。性儉約好
積儲庫。至八億萬。金銀布帛
  不可稱計。壽五十四崩
延昌殿在位十一年
三十七
三十八
 甲子 
勅沙門法獻玄暢。爲天下僧
  主。他日會于帝前。對制稱名而不坐。
興寺僧鍾對帝稱貧道。武帝訝之。以問中
書王儉。儉曰。漢魏佛法未盛。傳記無載者。
獨宋魏始盛。而沙門多稱貧道而預坐。晋
庾氷桓玄皆欲屈之。然竟不可行。今亦稱
貧道。帝曰。獻暢二師道行如此猶稱名。朕
以稱名乃得宜。可著令以爲定式。初獻公
慕法猛西遊。自巴蜀出河南。經芮芮國到
于闐 欲度葱嶺。會棧道絶不得往。獲佛牙
一枝。舍利十有五粒。并經論梵夾而還。暢
公精究經律博貫子史百氏之言。初華嚴
未有疏。暢首爲之。學者得以祖述焉。風詣
高簡弘道輔世有功國。家莫年特聽肩輿
入殿。時稱黒衣二傑焉
明教嵩禪師論曰。近古高僧見天子不名。
預制書則曰師曰公。鍾山僧遠鑾輿及門
而床坐不迎 虎溪惠遠天子臨潯陽而詔
不出山。當時待其人尊其徳。是故聖人之
道振其徒尚徳。儒曰。貴徳何如。以其近於
道也。後世之慕其高僧者。交卿大夫尚不
得預下士之禮。其出其處不若庸人之自
得。況如惠遠之見天子乎。僧遠之自若乎。
望吾道之興吾人之修。其可得乎。存其教
而不須其人。存諸何以益乎。惟此未甞不
涕下也
丙寅 魏始服袞冕乘御輦
己巳 魏祀員丘方澤作孔子祠
三十九 永明七年。帝怒大士寶誌惑衆。收逮
  建康獄。是日國人咸見大士游行市井。既
而檢校仍在獄中。其夕語吏曰。門外有兩
輿食。金鉢盛飯。汝可取之。果文惠太子竟
陵王送供至。建康令呂文顯以聞。帝悔謝
迎至禁中。俄有旨屏除後宮爲家人宴。誌
例與衆暫出。已而猶見行道于顯陽。殿比
丘七輩徒其後。帝驚遣吏至。問吏。白誌久
出在省中及視之身如塗墨焉。帝益神敬
之。後在華林園忽重著三頂布帽。亦不知
自何而得之。未幾而帝崩。文惠太子豫章
王相繼而殂。果如其讖。靈味寺沙門寶亮
者。欲以衲帔遺之。未及有言。誌忽來牽帔
而去。王仲熊問。仕何所至。不答直解杖頭
左索與之。仲熊初不曉。後果至尚書左丞
焉。建武末。平旦出門。忽褰裳走過曰。門
上血腥。及明帝遇害。果以犢車載尸自此
門出。舍閹人徐龍駒宅。而帝頸血流被門
限。初欝林多害宗室。高士江必憂南康王
問誌。誌覆香爐灰示之曰 都盡無餘。徐陵
兒時父携之謁誌。誌拊曰。天上石麒麟也。
陵後果顯于世
沙門曇超者。居錢塘靈苑山。一夕有異人
至曰。此邦蒙師留。蒼生之福。然富陽民無
故鑿山麓。斷壞群龍之室。龍忿不致雨。今
二百日矣。欲法師一往誨龍爲蒼生請福。
豈有意乎。超曰。此檀越事。吾何能爲哉。神
曰。弟子力能吐雲。不能致雨。超諾之。至赤
庭山爲龍説法。俄大雨。因止臨溪。縣令聞
超在。辦舟迎之。超即日遁還靈苑
辛未 逸士顧歡。隱居不仕。尚黄老。南史云。
  歡以佛道二家教異學者。互相非毀乃著
夷夏論。其略曰。辨是與非宜據聖典。道經
云。老子入關之天竺。維衞國王夫人曰淨
妙。老子因其晝寢乘日精入淨妙口。後年
四月八日剖右腋而生。墮地即行七歩。於
是佛道興焉。此出玄妙内篇。佛經曰。釋迦
成佛有塵沙之數。或爲國師道士儒林之
宗。出瑞應本起。試論之。曰五帝三皇未聞
有佛。國師道士無過老莊。儒林之宗孰出
周孔右。孔老非聖誰或當之。然二經所説
若合符契。道則佛也。佛則道也。其聖則符。
其迹則反。或和光以明近或耀靈以示遠。
道濟天下。故無方而不入。智周萬物。故無
物而不爲。其入不同。其爲必異。各成其性。
不易其事。是以端委縉紳諸華之容。剪髮
曠衣群戎之服。全形守禮繼善之風。毀貎
易形絶惡之學。豈伊同人爰及異物。無盡
世界聖人代興。或昭五典。或布三乘。在鳥
而鳥鳴。在獸而獸吼。教華而華言。化夷而
夷語。雖舟車均於致遠。而有川陸之節。佛
道齊乎達化。而有夷夏之別。若謂其致既
均其法可換者。是車可渉川而舟可行陸
乎。屢見刻有。沙門守株道士互爭。小
交相彈射。或域道以爲兩。或混俗以爲一。
是牽異以爲同。破同以爲異。則乖爭之由
淆亂之本也。尋夫聖道雖同而法有左右。
始乎無端。終乎無末。泥洹仙化各是一術。
佛號正眞。道稱正一。一歸無死。眞會無生。
在名則返。在實則合。但無生之教&T049271;。無死
之化切。切法可以進謙弱。&T049271;法可以退夸
強。佛教文而博。道教質而精。精非麁人可
信。博非精人所能。佛言華而引。道言實而
抑。抑則明者獨進。引則昧者競前。佛經繁
而顯。道經簡而幽。幽則妙門難見。顯則正
路易遵。此二法之辨也。聖匠無方。方圓有
體。器既殊用。教亦異施。佛是破惡之方。道
是興善之術。興善則自然爲高。破惡則勇
猛爲貴。佛迹光大宜以化物。道迹密微宜
用爲己。優劣之分大略在茲。歡雖同二法
而意黨道教
四十二 司徒袁粲託爲沙門通公駁之。略曰。
  白日停光恒星隱照。誕降之應事在老先。
固非入關方昭斯瑞。又西域之記佛經之
説。俗以膝行爲禮。不慕蹲坐爲恭。道以三
繞爲虔。不尚踞傲爲肅。豈專戎土爰及茲
方。襄童謁帝膝行而前。趙王見周三環而
上。今佛法乘化或因或革。清信之士容衣
不改。息心之人服貎必變。變本從道不遵
彼俗。俗風自殊無患其亂。孔老釋迦其人
或同。觀其設教其道必異。孔老教俗爲本。
釋氏出世爲宗。發軫既殊。其歸亦異。又仙
化以變形爲尚。泥洹以陶神爲先。變形者
白首爲緇。而未能無死。陶神者使塵惑日
損。而湛然常住。泥洹之道無死之地。陶神
若此。何謂其同。時何常侍鎭之。覩顧歡和
同二教大不平之。以書抵歡。劇言道教不
足以擬釋氏。歡答其書固自封執。鎭之重
與之書。猥辱返釋究詳淵況。既和光道佛
而涇渭釋李。觸類長之爰至碁弈。然敷佛
彌過精旨愈昧。所謂馳走滅迹跳動息影。
焉可免乎。輒復略諸近要以標大歸。夫太
極剖判兩儀妄立。五陰合興形識謬彰。識
以流染因結。形以愛滯縁生。三皇之前民
多顓愚。專愚則巣居穴處飮血茹毛。君臣
父子自相胡越。猶如禽獸。又比童蒙。道教
所不入。仁義所未移。及其沈欲淪波。觸涯
思濟。思濟則祈善。祈善則聖應。夫聖者何
耶。感物而遂通者也。夫通不自通感不自
感。常在此通毎自彼。自彼而言懸鏡高堂。
自此而言萬像斯歸。故知天竺者居娑婆
之正域。處淳善之嘉會。故能感通於至聖。
中土於大千。聖應既彼聲被則此。覩日
月之明。何假離朱之察。聞雷霆之音。奚事
子野之聽。故卑高殊物不嫌同道。左右兩
儀無害天均。無害天均則雲行法教。不嫌
同道則雨施夷夏。夫道者一也。形者二也。
道者眞也。形者俗也。眞既猶一。俗亦猶
二。盡二得一。宜一其法。滅俗歸眞。必其違
俗。是以如來制軌玄劫同風。假令孔老是
佛。則爲韜光潜導。匡救褊心立仁樹義將
近順情。是以全形守祀恩接六親。攝生養
性自我外物乃爲盡善。不爲盡美。蓋是有
涯之制。未鞭其後也。何得擬道菩提比聖
牟尼哉。且佛教敷明要而能博。要而能博
則精疎兩級。精疎兩級則剛柔一致。是以
清津幽暢誠視易。准夫以視爲員者易。以
手爲員者難。將不捨其所難從其所易耶。
道家經籍簡陋多生穿鑿。至如靈寶妙眞
採撮法華。制用尤拙。如上清黄庭。所尚服
食。咀石飡霞。非徒法不可効。道亦難同。其
中可長唯在五千之文。全無爲用。全無爲。
用未能違有。違有爲懷。靈芝何養。佛家三
乘所引九流均接。九流均接則動靜斯得。
禪通之理是三中之一耳。非其極也。禪經
微妙境相精深。以此締眞尚未能至。今云
道在無爲得一而已。無爲得一是則棄契
千載。棄契千載不俟高唱。夫明宗引會
達風流者。若當廢學精思不亦怠哉。豈道
教之筌耶。敬尋所辨。非徒不解佛。亦不解
道也。反亂一首。聊酬啓齒
亂曰。運往兮韜韜明。玄聖兮幽幽翳。長夜
兮悠悠。衆星兮晰晰。太暉灼兮昇曜。列宿
奄兮消蔽。夫輪桷兮殊材。歸敷繩兮一制。
苟專迷兮不悟。増上驚兮遠逝。卞和慟兮
荊側。豈偏尤兮楚厲。良箏蔑兮詖若。焉相
責兮智慧。時復有朱常侍昭之。因何鎭之
書。乃作難夷夏論。而朱廣之作諮夷夏論。
並章分句解。以破顧歡之蔽於淺也。汝南
周顒高僧惠通。並著駁夷夏論。歡之作遂
不勝其謬矣。復有法師紹正者。著二教論
其略曰。佛明其宗道全其生。守生者蔽。明
宗者通。今道名長生不死。名補天曹。大乖
老莊立言之旨
四十三 齊文惠太子及竟陵王子良。並酷好
  佛。竟陵著淨住子四部二十卷。闡揚佛教。
有呉興道士孟景翼者。頗有時譽。太子召
入玄圃。衆僧大會。子良使景翼禮佛。景翼
弗禮。子良送十地經與之。景翼造正一論。
略曰。佛以一音演説法。老子抱一以爲天
下式。一之爲妙。空玄絶於有境。神化贍於
無窮。爲萬物而無爲。處一數而無數。莫之
名。而強號爲一。在佛爲實相。在道爲玄牝。
道之大象。即佛之法身。以不守之守守法
身。以不執之執執大象。但物有八萬四千
行。説有八萬四千法。法乃至於無數。行亦
達於無央。等級隨縁須道歸一。歸一即回
向。向正即無邪。邪觀既遣億善日新。三
五四六隨用而施。獨立不改絶學無憂。曠
劫諸聖共遵斯一。老釋未始於常分。迷者
分之而未合。億善遍修。遍修成聖。雖十號
千稱。終不能盡。終不能盡。豈思議哉
四十四 司徒中郎張融作門律云。道之與佛逗
  極無二。吾見道士與道人戰儒墨。道人與
道士辨是非。昔有鴻飛天。首積遠難亮。越
人以爲鳧。楚人以爲乙。人自楚越鴻常一
耳。以示汝南周顒。顒難之曰。虚無法性其
寂雖同。位寂之方其旨則別。論所謂逗極
無二。爲逗極於虚無。爲無二於法性耶。足
下所宗本一物而爲鴻乙耳。驅馳佛道無
免二未。未知高鑒縁何識本。輕而宗之。其
有旨乎已上出
南史
論曰。自漢西域傳范曄論釋氏大概。陳壽
三國志則置而勿言。唐太宗晋書則班班
紀著沙門神異之迹。未始輒有一言訾佛。
況佛化自晋抵南北朝始大振於天下。賢
哉魏收李延壽之作。當世帝王公卿從事
吾佛者。未甞諱之而不書。書之亦未甞以
人事議佛也。及顧歡傳則假乎當時群公。
評議二教而罪歡曰。歡雖同二法。而意黨道
教。嗚呼可謂良史矣。陋哉歡翼之論。猶昔
人寶燕石者。渠信有眞玉哉
四十五
壬申
 元魏太和十六年。下詔。毎四月八日。
  七月十五日。聽大州一百人爲僧尼。中州
五十人。下州二十人。著之制令。以爲常准
○祀孔子於中書省
甲戌 欝林王照業。改隆昌文惠長子。武帝之孫。初
上淫虐。鸞伐之而立其
  太子之子昭文。改延興。奢佚無度。廢先君儲
積數月而盡。西昌侯鸞以太后令廢之而自立
明帝鸞改建武字景栖。太祖兄安貞王道之子。小
字玄慶。性多情忌。好占吉凶利
害。壽四十七崩正福殿。
在位五年○立太子寶卷
丙子 魏改國姓元
戊寅 改永泰
四十六
己卯
 東昏侯寶卷改永元字正嚴。明帝次子。自
即位不與臣下相接。奢
  佚後宮。一年之中府庫匱乏。民間倍價市金。與潘妃
作金歩蓮花。和帝刺於制州。擧蕭衍伐之。遂廢爲東
昏侯。壽十九而
終。在位二年
庚辰 元魏宣武恪改景明孝文第五子。即位深好佛
法。百二十三。葬景平陵。
  在位十
六年
四十七 道士陳顯明。妄造道眞歩虚品經六十
  四篇出珠
辛巳 和帝寶融改中興字智昭。明帝第八子蕭衍迎
立于江陵。明年三月禪位于
  梁。梁武奉帝爲巴陵王。
年十五崩。在位一年
齊高帝蕭道成。自戊午昇明二年四月受
宋禪。相襲七主。二十四年。傳譯華戎道俗
二十人。所出經律論傳録等四十七部。凡
三百五十卷
外國有所謂天竺沙門僧伽跋陀羅者。師
資相傳云。佛涅槃後優波離結集律藏訖。
即於其年七月十五日。受自恣竟。以香花
供養律藏。便下一點置律藏前。年年如是。
優波欲涅槃時。付弟子陀寫倶。陀寫倶付
弟子須倶。須倶付弟子悉伽婆。悉伽婆付
弟子目犍連子帝須。帝須付弟子旃陀跋
闍。如是師師相付。至今三藏法師。法師將
律藏至廣州。臨上舶還本國。時以律藏付
弟子僧伽跋陀羅。羅以永明六年共沙門
僧猗於廣州竹林寺譯出善見毘婆沙一部
十八卷。即共安居。以七年庚午歳七月望。
受自恣竟。如前師法以香花供養律藏。即
下一點。當其年凡得九百七十五點。點是
一年也。至梁大同元年。有隱士趙伯休。於
廬山遇苦行律師弘度。得此點記年月。伯
休因問度曰。自永明七年後云何。不復
見點。度云。自彼已前皆得道聖賢手自下
點。度乃凡夫止可奉持頂戴而已。故不復
點也。伯休因舊點推至大同元年。凡一千
二十年。今以此究參諸家傳記。佛世尊誕
生入滅之年並不相類。大抵西域山川之
廣。國土之多佛化之盛。各承一宗。此亦一
家之説不可廢。故附著于此
壬午 ○四月寶融禪位于
蕭衍尋後之
  右蕭齊七主二十四年而禪于
蕭梁
佛祖歴代通載卷第









佛祖歴代通載卷第
 嘉興路大中祥符禪寺
住持華亭念常集 
 梁姓蕭氏四
主都建康
○雷氏曰高太世敬梁朝
四主五十七年
壬午 高祖武皇帝衍改天監字叔達。南蘭陵都里
人。與齊同出。亦漢
  相何二十四代孫。父順之爲丹陽尹。母曰張氏。生帝
状貎奇偉日角龍顏項有圓光身不映日。受齊禪後
酷好佛法。降將侯景反叛擧兵圍帝于臺城。斷食而崩
于淨居殿。壽八十六。在位四十八年○或問曰。梁武
終身奉佛。然困殍于臺城。佛法之驗其在何也。答之
曰。有是疑乎。有是誚也。且夫人之性命業性定焉 苟
往世之業會矣。豈今生之善革哉。故文中子曰。齋戒
修而梁國危非釋迦之罪也。縁行齊廢帝之愆。値侯景
臺城之困業理既
昭。惑疑遣矣
 道家太清經。及衆醮儀十卷。乃梁時陶弘
  景妄造出珠

癸未
 武帝詔曰。大士寶誌迹拘塵垢神游冥
  寂。水火不能燋濡。蛇虎不能侵懼。語其佛
理則聲聞以上。談其隱淪則遁仙高者。豈
可以俗法常情空相疑忌。自今中外任便
宣化。帝一日問誌曰。弟子煩惑未除。何以
治之。答曰。十二。帝問。其旨云何。答曰。在
書字時節刻漏中。帝益不曉。他日更問國
祚有留難否。誌指其頸示之。帝曰。朕享國
幾何。答曰。元嘉。元嘉。帝喜以爲倍宋文之
年。時革命之初帝臨政刻急。誌假帝神力。
令見先君受極苦於地下。由是䘏刑。甞詔
畫工張僧繇寒誌像。僧繇下筆輒不自定。
既而以指釐面門分披。出十二面觀音。妙
相殊麗或慈或威。僧繇竟不能寫。他日與
帝臨江縱望。有物泝流而上。誌以杖引之。
隨杖而至。乃紫旃檀也。即以屬供奉官兪
紹雕誌像。頃刻而成。神采如生。帝悦以安
内庭 時法雲雲光二師倶有重望。毎講法
天輒雨華。帝疑其證聖。夜於便殿焚疏請
誌偕光雲三大士齋。翌日誌獨赴。而光雲
倶未知。帝由是益異其禮。又甞與帝登鍾
山之定林寺。指前獨龍岡阜曰。此爲陰宅
則永其後。帝曰。誰當得之。曰先行者得之。
至十三年。大士示寂。帝憶其言。以金二十
萬易其地。建浮圖五級其上。鎭以無價寶
珠。勅王筠勒碑。葬日車駕親臨致奠大士
忽現於雲間。萬衆歡呼聲震山谷。自是道
俗奉祀。奇瑞顯應爲天下萬一。凡大士所
爲祕讖偈句多著南史。爲學者述大乘賛
十篇科誦十四篇并十二時歌。皆暢道幽
致。其旨與宗門冥合。今盛傳于世
 是歳帝妃郄氏者。初生有赤光照室。器皿
  盡明。及長性明惠。善隷書讀史傳女工之
事靡不閑習。宋齊間諸王求婚。父曄皆不
許 後以適帝。生三女。帝爲雍州刺史而妃
薨。其性酷妬。及是化爲巨蟒入于後宮。通
夢於帝。帝體將不安蟒輒激水騰涌。或現
龍形光彩照灼。因於露井上爲殿衣服委
積。置銀轆轤金瓶灌百味以祀之。帝畢世
不復議立皇后云

甲申
 天監三年四月八日。帝率道俗二萬餘
  人升重雲殿。親製文發願。乞憑佛力永棄
道教。不在崇奉。略曰。經云。發菩提心者即
是佛心。一切散善不得爲喩。弟子蕭衍比
經荒逆耽事老君。累葉相承深此邪法。今
捨棄奮習歸仗正因。願使未來世童男出
家廣弘經教化度含識。共證菩提。寧在正
法中長淪惡道。不樂歸依老子暫得神仙。
陟大乘心永離邪見。正願諸佛證明菩薩
攝受。弟子蕭衍和南
十一日勅門下曰。大經中説。九十六種唯
一佛道是其正道。餘皆邪也。朕捨道以事
諸佛正内之道。公卿能入此誓者各可發
菩提心。老君周公孔子等。雖是如來弟子
化迹既邪。止是世間之善。不能革凡成聖
具載如
弘明集
 是歳詔隱士何點。點以巾褐入見帝。帝賜
  之酒。特除侍中。點前席將帝須曰。乃欲
臣老子耶。固辭不受。復詔何胤。胤謂使者
曰。吾年五十七矣。月食四斗米不盡。那復
有宦情耶。帝知不可致。有旨給白衣尚書
祿。胤苦辭。晩入虎丘之西寺講維摩經。及
將終夢天女六十餘人列于前。及寤猶見
之如故。即具浴儼衣冠。少頃而卒。何氏自
晋司徒充宋司徒尚之。並建大義伸明佛
法。累葉遵承至胤姪侍中敬容而止

丙戌
 五年帝注大品。臣僚命法師法雲講之。
  雲辭疾不赴。帝遣使強起之曰。將冀流通。
非高徳無以憑也。雲始從之。雲最有譽當
世。雅爲昭明太子所敬。儒釋兩優。爲天下
第一
戊子  魏改永平

己丑
 八年。魏主於式乾殿。爲諸僧及朝臣講
  維摩詰經。時魏朝專尚釋氏不事經籍。中
書侍郎裴延雋上疏。以爲漢光武魏武帝
雖在戎馬間未甞廢書。先帝行師還都。手
不釋卷。良以學問多益不可輟故也。陛下
升法座親講大覺。凡在瞻聽塵蔽倶開。然
五經治世之楷模。應務之所先。伏願經書
互覽孔釋兼存。則内外倶周眞俗斯暢。時
洛陽中國沙門之外。自西域來者三千餘
人。魏主別立永明寺千餘間。以處之遠近
承風無不事佛。比及延昌州郡凡一萬三
千餘寺。僧至二百萬

辛卯
 十年詔法師僧旻。入惠輪殿講勝鬘經。
  帝臨聽。公卿畢集。有旨於莊嚴寺建八座
法輪。妙選奇傑番次主之。時以旻爲第一。
當講日聽者傾都。堂無容足。名士劉葉甞
謂旻曰。法師佛學有餘。何故弘義多伸
儒旨。旻曰。昔生公以頓悟通經。次公以毘
曇發論。若貧道初不以儒釋限。但據文義
所向耳。沙門道超者頻年力學。慕旻公之
講。誓欲齊之。夜夢神告之曰。旻公毘婆尸
佛時預宣法化。君新發意者何能類之。第
自求成名。不必苟齊也。旻性謙冲不恃能
矜物。一時公卿道俗咸推仰之
壬辰  魏改延昌
 十一年有旨。命寶亮法師授涅槃義疏。帝
  爲之序。略曰。離文字以設教。忌心相以通
道。欲使珉玉異價涇渭分流。制六師而正
四倒返八邪而歸一味。則法雨降而燋種
受榮。慧日昇而長夜蒙曉。發迦葉之悱憤。
吐眞實之誠言。雖復三施等於前。五大陳
於後。三十四問參差異辯。方便勸發各隨
意答。擧要論經不出兩途。佛性開其有本
之源。涅槃明其歸極之旨。非因非果不起
不作。義高萬善事絶百非。空空不能測其
眞際。玄玄不能窮其妙門。自非徳均平等
心合無生。則金牆玉室豈易入哉
癸巳
十一
 下詔曰。夫宗廟犧牲修行佛戒。蔬食斷
  肉省貪絶欲。天下水陸不令蒐捕。又勅太
醫不使肉藥。公家織官錦帛並斷。又造斷
酒肉文。及著淨業賦
甲午 天監十三年誌公和尚示寂
十二 是年特進沈約卒。約字休文。婺州東陽
  人。左目重瞳。腰有紫誌。少爲書生。名聞
一時。以風流見稱。而肌體清癯。時謂沈郎
痩。甚爲武帝所重。官業具南史。甞出意撰
聲律以革古詩。後世取則。號曰四聲。約甚
精佛理。著中食論。理趣甚高。其略曰。人所
以不得道者。由於心神昏惑。心神所以昏
惑。由於外物擾之。擾之大者其事有三。一
則勢利榮名。二則妖妍靡曼。三則甘旨肥
醲。榮名難日用於心。要無晷刻之累。妖妍
靡曼方之已深。甘旨肥醲爲累甚切。萬事
紜紜皆三者之枝葉耳。聖人知不斷此三
事求道無從可得。乃爲之法使簡而易從。
若也直云。三事惑本並宜禁絶。而此三事。
是人情所甚惑。念慮所難遣。雖有禁之之
旨。而事難卒從。譬如方舟濟河。豈不欲直
至彼岸。河流湍急。會無直濟之理。不得不
從流。靡久而獲至。非不願速。事難故也。禁
此三事。事宜有端。何則食之於人不可頓
息。其於情性三累莫甚。故推此晩食併置
中前。自中之後清虚無事。因此無事念
慮得簡。在始未專。在久自習。於是束以八
支紆以禁戒。靡曼之欲無由得前。榮名衆
累稍隨事遣。故云。往古諸佛過中不飡。
此蓋是遣累之筌罤。適道之捷徑。而惑者
咸謂止於不食。此乃迷於向方。不知厥路
者也。又甞著設會謂意謂如來在日。衆居
伽藍不置食具。時至則分衞持鉢以福衆
生。今之僧徒一皆違廢。不止不持中食。甚
者甘腴厨饍豐美飮食。或遇請召得蔬蔌
之具。莫不顰蹙以爲不能甘也。此豈有志
於道哉。其論略曰。出家之人本資行乞。戒
律炳然。不許立厨帳并蓄淨人。今既取足
官寺。行乞事廢。或有持鉢登門。便呼爲僧
徒鄙事。既爲衆所鄙恥。不復行乞。悠悠後
進求理者寡。將謂乞食之業不可復行。由
淨飯王子轉輪之貴。持鉢行乞以福施者。
豈不及千載之外凡庸沙門躬命僕竪自營
口腹者乎。行乞受請二事不殊。今不復行
乞。又不赴請。則行乞之法於此永冥。此法
既冥則僧非佛種。佛種既離則三寶墜地
矣。約有文集百餘卷。行于世
十三
乙未
 是年魏胡太后。作永寧石窟二寺。極土
  木之美。而永寧尤盛。有金像高丈八尺如
中人者又十軀。爲浮圖九級。築基下及
黄泉。其高九十丈。上立刹復高十丈。毎
夜靜鈴鐸聲聞十餘里。佛殿如太極殿。三
門如端門。僧房千楹。玉珠錦綉。駭人心
目。未幾雷電火爇其塔。遠近咸見烟焔
中有塔升空而沒。後月餘有自東州來者
云。此日見塔乘空飛海上。而望海者時亦
見之
  丙申  魏孝明帝詡宣武次子。六歳即位。胡太
后臨朝。在位十二年。十九
歳崩。葬定
陵。改熙平
戊戌  魏改神龜
十四
己亥
 會稽沙門惠皎。以寶唱所撰名僧傳頗
  多浮汎。因著高僧傳十四卷。始元漢永平
十年終于是歳。凡四百五十三載。二百五
十有七人。附見者二百餘人。開其徳業大
略爲十例。其自叙曰。前古撰集多曰名僧。
然名者實之賓也。若實行潜光則高而不
名。若寡徳適時則名而不高。茲焉用紀。高
而不名則備今録。世以爲確論
十五 釋僧朗者。常誦法華。風度凝遠飮啗不
  常。毎出一狗一猴隨之。日循乞得飮膳。即
置木盂中。食畢擧其餘以飼猴狗。善作龜
藏。或時手足頭頸倶縮不見。又甞登舟初
無篙力。朗坐其中猴狗馴側。舟自泝流而
上。法師道英。初隱太行山禪宴。樹枝縈結
如蓋覆之。居久之棄去。行龍臺澤。觀游魚
愛之。即解衣入水。宴坐深淵七日而出。又
甞隆冬覩嚴氷愛其瑩澈。就臥其上信宿
而起。晩居蒲州普濟寺。一日講起信。至眞
如門奄爾氣絶。衆意其逝矣。有都講識之。
即謂衆曰。此入滅盡想耳。三日乃甦矣
庚子 改普通○魏改正光
十六 普通元年。帝於禁中築圓壇。將禀受歸
  戒。妙選徳行尤異者爲之師。朝議以惠約
法師望高。詔至。約以禮遜讓不許。夏四月
丁巳。帝行問道。禮禀約爲師授具足戒。方
羯磨次甘露降于庭。有三足烏二孔雀。歴
階馴伏。帝大悦。賜約別號智者。自是入朝
必設特榻處之。而帝座其側。凡太子諸王
公卿道俗從約授戒者。四萬八千人。沙門
雖在耆艾。亦重禀授。獨法雲公曰。吾既戒
矣。其可以佛法爲人事耶。於是議者高之
十七 時有達禪師者。得水觀三昧。毎入此定。
  有窺之者。唯見清水凝渟滿室。沙門道僊
從達遊。得火光三昧。所居之室玄夜大明

十八 帝留神法門。時釋子多縱率。主僧懦不
  能制。帝患之。欲自以律行僧正事。詔下京
城大徳。無敢議者。獨藏法師以爲佛法淵
博非一人能盡之。執不奉詔。帝訝之。召入
光華殿問状。藏面陳大旨。秉執有據。帝不
能奪。遂從之。藏退謂諸僧曰。上以佛法爲
己任誠當推順。然衣冠家子弟十輩。猶不
能倶稱父意。今糅雜五方之衆而以一己
好惡繩之。戒律將廢矣。諸君不慮此何也。
法雲公歎曰。教理深致未能多謝。一日之
事良可愧服
十九 帝自受具。寢處略同沙門。雖宮禁毎亦
  恣僧游覽。獨禁御座而已。藏公一日昇殿
登之。左右呵止之。藏曰。貧道定光金輪之
裔。寧愧此座。倘見殺不慮無受生處。帝聞
置之弗罪。藏少時遇相者曰。法師壽不過
三十一藏。歳懼日誦金剛般若。至期夢前
人復來告曰。法師以般若力故。壽倍僧矣。
又甞夢維摩詰降其房與語。臨別以素麈
尾遺之而去。藏自是玄辯日新矣
二十 魏正光元年孝明帝加元服。命沙門道
  士講道於禁中。時道士姜斌沙門曇謨最
對論。帝曰。佛與老子同時否。姜斌曰。按開
天經云。老子西入化胡。佛充侍者。明是同
時。曇謨最曰。老子當周何年而生。斌曰。定
王三年生。簡王四年仕於周。敬王四年年
八十五西入化胡。最曰。吾佛以周昭王二
十四年誕生。穆王五十二年滅度。自世尊
滅度至定王三年。凡三百四十五年。老子
方生。及敬王元年老子西游。則世尊示寂
已四百二十五年矣。據此相去懸遠。而言
化胡。無乃謬乎。斌曰。佛生周昭之世。有
何文記。最曰。周書異記。漢法本内傳。並有
明文。斌曰。孔子制法。於佛逈無文記何也。
最曰。孔子有三備十經。謂天地人也。佛之
文言出於中備。斌曰。孔子聖人何假十乎。
最曰。佛是衆聖之王。達一切含識先後際。
吉凶終始不假卜筮。自餘小聖雖曉未然。
必藉蓍龜方通休咎。時侍中劉騰宣勅曰。
姜斌論無宗旨。宜退席。又問。開天經何從
而得。是誰所説。可疾取來。及取經至。帝
命群臣詳定眞僞。時太尉蕭綜太傅李寔
洎公卿大夫百六十餘人。覽畢劾奏曰。老
子止著五千文。更無他説。今姜斌所據。文
詞鄙俚宗旨乖謬。既瀆先師又罔聖徳。罪
惑衆。制可。將抵以刑。三藏菩提流支
奏解。斌特流馬邑。曇謨最善大小乘有律
行。初在邯鄲説律。感異比丘六十餘輩降
席聽戒。流支毎見稱爲東方開士焉
二十一 魏書佛老志曰。道家之源出於老子。
  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資萬類。上處玉京
爲神王之宗。下在紫微爲飛仙之主。千變
萬化有徳不徳。隨機應物厥迹無常。授軒
轅於峨嵋。教帝嚳於牧徳。大禹聞長生之
訣。尹喜受道徳之旨。至於丹書紫字升玄
飛歩之經。五石金光妙有靈洞之説。不可
勝紀。其爲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精神。積
行樹功累徳増善。乃至白日升天長生世
上。是以秦皇漢武甘心不息。勞心竭思所
在追求。終莫之致。退恨於後。故有欒大徐
氏之誅。然其道惑人効學非一。靈帝置華
蓋於濯龍。設壇場而爲禮。及張陵授道於
鶴鳴。因傳天宮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
其事大行。齋祠跪拜各有成法。於是三元
九府百二十宮。一切諸神咸所統攝。又稱
劫數頗竊佛經。及其劫終稱天地倶壞。其
書多有禁祕。非其徒不得輒觀。至於化金
王行符勅水奇方妙術万等千條。上
云羽化飛天。次稱消災減禍。故好異者往
往而尊事之。初文帝入賓于晋。從者云登
仙伊闕。太祖好老子之言。誦詠不倦。天興
中儀曹郎董謐上服食仙經數十篇。乃置
仙人博士。立仙坊煮煉百藥。封西山以供
其薪蒸。令死罪者服之。多死無驗。久之太
祖意少懈乃止
壬寅  魏用正光暦
癸卯 鑄鐵錢。民盜鑄者多。物價騰踊
乙巳  魏改孝昌
丁未 改大通。上幸同泰寺捨身
二十二 初祖菩提達磨大師。天竺南印度國香
  至王第三子也。王薨師出家。遇二十七祖
般若多羅付以大法。因問。我既得法。宜化
何國。多羅曰。汝得法已。俟吾滅度六十餘
年。當往震旦國闡化。曰彼有法器堪繼吾
宗。千載之下有留難否。多羅曰。汝所化方。
得菩提者不可勝數。吾滅度後彼有劫難。
水中文布善自降之。汝至時南方不可久
留。聽吾偈曰。路行跨水復逢羊。獨自悽悽
暗度江。日下可怜雙象馬。二株嫩桂久昌
昌。復演八偈。皆預爲讖。至多羅示寂。師演
化本國。會其姪異見王者輕毀三寶。師
遣其徒波羅提。微現神力攝化歸正。師以
震旦縁熟即別其衆。而異見王枉駕見師。
曰告之曰。當勤修福行護持三寶。吾去非
晩一九即回。王泣曰。叔既有縁在彼。非吾
所留。唯願不忘父母之國。事畢早回。遂具
大舟實以衆寶。王躬率臣僚送至海濱。師
同商馭舟達于南海。廣州刺史蕭昂舘之。
以表聞奏。有詔迎見。師入朝。帝問。朕即
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數。有何功
徳。師曰。並無功徳。帝曰。何以並無。師曰。
人天小果有漏之因。雖有非實。帝曰。何謂
眞功徳。師曰。淨智妙明體自空寂。如是功
徳不於世求。帝曰。何爲聖諦第一義。曰廓
然無聖。帝曰。對朕者誰。曰不識。帝不省玄
旨。師遲留數日。遂度江之魏。止於嵩山
少林寺。終日壁觀而已。有僧神光者。因神
人發起來見師。師端坐不顧。會天大雪。光
立雪中。至積雪過膝。師憫而問曰。汝久立
雪中。求何事耶。光曰。唯願大慈開甘露
門廣度群品。師曰。諸佛無上妙道曠劫難
逢。豈小徳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眞乘徒勞
勤苦。光聞誨勵喜不自勝。即以利刀自斷
左臂置於師前。師曰。諸佛最初求道重法
忘身。汝今斷臂吾前。求亦可矣。光承其言
即易名惠可。復問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
師曰。諸佛法印匪從人得。曰 我心未寧。乞
師與安。師曰。將心來與汝安。可曰。覓心了
不可得。師曰。與汝安心竟。久之爲可等略
辨大乘入道四行。其辭曰
夫入道多雲。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理入。
二行入。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
同一直性。但爲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
若捨妄歸眞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一
等。堅住不移。更不隨於文教。此則與理冥
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爲。名之理入。行入者。
有四。一報寃行。二隨縁行。三無所求行。四
稱法行。謂報寃行者。凡修道人若受苦時。
當念我從往昔無數劫中。棄本逐末流浪
諸有。多起寃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
夙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
忍受都無怨恨。作是觀時與理相應。體寃
進道。故名報寃行。隨縁行者。衆生無我並
縁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縁生。若得勝報
榮譽等事。皆是過去夙因所感。縁盡還無
何喜之有。得失從縁心無増減。喜風不動
冥順於道。名隨縁行。無所求行者。世人長
迷處處貪著。智者悟眞安心無爲。萬有皆
空無所希冀。三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
苦誰得而安。了達此處息念無求。故經云。
有求皆苦無求乃樂。是則無求眞爲道行。
故名無所求行。稱法行者。性淨之理因之
爲法。此理衆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
經云。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智者信解此理。
應當稱法而行。法體無慳。於身命財行檀
捨施。心無慳惜。達解三空不倚不著。但爲
無垢。稱化衆生而不取相。此爲自行。亦復
利人。莊嚴菩提之道。檀施既爾。餘五亦然。
爲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是名稱法

大同元年十月。師將示寂。道副尼總持道
育惠可等。侍側。曰時將至矣。汝等蓋各言
所得乎。時道副曰。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
離文字。而爲道用。師曰。汝得吾肉。尼總持
曰。我今所見。如慶喜見阿閦佛國。一見更
不再見。師曰。汝得吾皮。道育禪師曰。四大
本空五陰非有。而我見處無一法可得。師
曰。汝得吾骨。大師惠可即禮三拜復依位
而立。師曰。汝得吾髓。即顧謂可曰。世尊
以正法眼藏付囑大迦葉。展轉傳授以至
於吾。吾今付汝。汝當護持。并授汝袈裟以
爲法信。可跪受其衣。願聞指示。師曰。内
傳法印以契眞心。外付法衣以定宗旨。後
代澆薄疑慮競生。謂吾西土汝乃此方。憑
何得法以何爲證。或遇難縁。但出此衣用
以表信。其化無礙。至吾滅後二百餘年。衣
止不傳。法周沙界。潜符密契千萬有餘。汝
當闡化勿輕未悟。一念回機便同本有。聽
吾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
五葉。結果自然成。又曰。吾有楞伽經四卷。
亦付與汝。即是如來心地要門。吾自離南
印來此東土。見赤縣神州有大乘氣象。遂
逾海越漠爲法求人。際會未諧如愚若訥。
今得汝傳授。吾意已終。乃與其徒往禹門
千聖寺。有期城太守楊衒之。問曰。西天五
印師承爲祖。其道云何。師曰。明佛心宗行
解相應。名之曰祖。衒之曰。弟子素奉三寶
而智慧昏蒙。願師慈悲開示宗旨。師以偈
答之曰。不覩惡而生嫌。不觀善而勤措。不
捨智而近愚。不抛迷而就悟。達大道兮過
量。明佛心兮出度。不與凡聖同纒超然。名
之曰祖。衒之聞偈乃稽首曰。願師慈忍久
住世間。師曰。吾化縁已畢傳法得人。吾即
逝矣。是日端坐而寂。門人奉全身葬熊耳
山定林寺。明年魏使宋雲西域回。遇師于
葱嶺。手携隻履翩翩獨邁。雲問。師今何往。
曰西天去。及雲歸朝具言其事。門人啓壙
唯空棺隻履存焉。梁武帝聞師顯化始末
如此。遂親撰碑。刻石于鍾山
論曰。昔嵩明教著傳法正宗記。稱達磨住
世凡數百年。諒其已登聖果得意生身。非
分段生死所拘。及來此土示終葬畢。乃復
全身以歸則其住壽固不可以世情測也。
傳燈録云。師以九月二十一日至廣州。刺
史以表聞奏。帝遣使齎詔迎之。師以十月
一日至金陵。然自廣至金陵亡慮三千餘
里。將命者往而復。師方啓行。豈以十日之
間能歴三千里乎。又謂魏孝明帝欽師異
迹三屈詔命。師竟不下少林。及師示寂。宋
雲自西域還遇師于葱嶺。孝莊帝有旨令
啓壙。如南史普通八年即大通元年也。孝
明以是歳四月癸丑殂。師以十月至梁。蓋
師未至魏時。孝明已去世。及其子即位未
幾。爲爾朱榮所弑。乃立孝莊帝。由是魏國
大亂。越三年而孝莊殂。又五年而分割爲
東西魏。然則吾祖在少林時。正値其亂。及
宋雲之還則孝莊去世。亦五六年。其國至
於分割久矣。烏有孝莊令啓壙之説乎。奮
唐史云。後魏末有僧達磨。航海而來。既卒。
其年魏使宋雲於葱嶺回見之。門徒發其
墓但有隻履而已。此乃實録也。又謂光統
律師菩提流支數下毒害師。師遂不救。嗚
呼甚哉。光統流支法門龍象。詎能爾乎。是
皆立言者誤也。雖然吾宗從上來事。昭昭
若掲日月而行。故二祖禮三拜後依位而
立。當爾之際。印塵劫於睡息。洞刹海於毫
端。直下承當全身負荷。正所謂通玄峯頂
不是人間。入此門來不存知解者也。抑烏
有動靜去來彼此時分而可辯哉
戊申  魏莊帝子攸獻文之孫。彭城王第三子。
是年二月孝明爲胡太后鴆
  之。時爾朱榮立帝即位。二年改元建義。永安二號後
復欲簒逆求九錫。九月入朝。帝知召榮手殺之。其弟
爾朱兆擧兵向洛。立東海王曄。改元建明。十二月殺
子攸。空宮百日。兆又以曄疎遠殺之。而更立孝文之
姪廣陵王恭。
是爲節閔帝
己酉 改中大通
  九月上幸同泰寺舍身。群臣以錢一億萬
奉贖回宮
庚戌
辛亥
 十月上幸同泰寺。升座講涅槃經。十一
  月講般若經
二十三 是年四月。昭明太子薨。太子諱統字
  維摩。天監元年生於覇府。三日而建康平。
識者以爲天命所集。幼聰睿。三歳受孝經
論語。五歳遍讀五經悉能諷誦。八歳於壽
光殿講孝經。名儒重臣畢集座側。太子詞
吐華暢淵源無滯。皆欽服以爲聖童。年十
二於内省決獄。剖斷平允。自是數使聽訟。
頼活者不可勝數。性慈孝美容止。讀書數
行倶下。過目憶誦無違。帝既留心内典躬
自講説。太子亦天性好佛。凡釋部經論披
覽略遍。於東宮別立惠義殿。專爲法集之
所。招引名僧。撰次法事儀注。及立三諦等
義。世咨美之。母薨毎哭輒動絶水漿不入
口。帝勅左右宣旨曰。毀不滅性聖人所制。
不勝哀比於不孝。有我在那得自毀如此。
即可強進飮粥。太子奉旨始進粥。體素肥
腰帶十圍。至是減削過半。帝尋委以軍國
政事。太子處決無留滯。引納天下奇材賞
愛無倦。東宮有書凡二萬餘卷。群賢畢集。
文雅之盛由晋已來未之有也。甞游後池
乘綵文舸。摘芙蕖以嬉。&T073115;人蕩舟沒溺而
出。感疾動股。恐貽帝憂。不以聞。遂薨。天
下哭之如喪其親焉
二十四 劉勰者名士也。雅爲太子所重。撰文
  心雕龍五十篇。家貧不婚娶。依沙門僧裕
遂博通經論。區別部類而爲之序。定林寺
藏經即其銓次也。中書令沈約絶重其文。
常置几桉間。凡都下寺塔及名僧碑碣皆
出其手。累官通事舍人。表求出家。先燔須
自誓。帝嘉之。賜法名惠地
安定王朗改中興十月高歡起兵言都。討爾朱氏。
乃奉太武玄孫朗。行至芒山。既
平爾朱兆。以朗疎遠。又以恭英毅難制。
乃幽之。假安定王詔奉之。文曰孫修即位
節閔帝恭改普泰是年安定王節閔
帝皆爲高歡所殺
右魏自太祖登國丙戌凡十二主。百四十九
年。至梁中大通而分東西之焉
壬子 西魏孝武修改永熙字孝則。孝文之孫。
廣平武穆王懷之
  子。高歡廢節閔而立帝。歡有不臣之跡。帝欲除之。
欲覺擧兵内發。帝恐奔長安。依關西大都督字文
泰。在位三
年。壽二十五
癸丑 大通五年。義烏雙林大士者。姓傅氏名
  翕法號善惠。年十六納劉氏女妙光爲室。
生二子普建普願。甞有西域沙門嵩頭陀
者。見大士曰。吾與汝毘婆尸佛所同發誓。
今兜率宮衣鉢現在。何日當歸。因命臨水
觀其影見圓光寶蓋。大士笑謂之曰。爐鞴
之所多純錢。良醫之門足病人。度生爲急
何思彼樂乎。居無幾常見釋迦金粟定光
三如來放光襲其身。大士喜曰。吾得首楞
嚴三昧。即舍田宅及賣妻子。得錢五萬以
設法施會。遂於松山之頂。因雙檮樹剏寺
而居。故名雙林。日自營作夜則行道。有偈
云。空手把鋤頭。歩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
橋流水不流。復一日於山頂。繞連理雙樹
行道。感七佛相隨。釋迦前引維摩接後。唯
釋尊頻顧大士共語。由是異迹日顯。是年
正月十五日。遣弟子傅暀致書於朝。其辭

雙林樹下當來解脱善惠大士。白國主救
世菩薩。今欲修上中下善悉能受持。其上
善略以虚懷爲本。不著爲宗。無相爲因。涅
槃爲果。其中善略以治身爲本。治國爲宗。
天上人間果報安樂。其下善略以護養衆
生勝殘去殺普令百姓皆禀六齋。今聞皇
帝崇法欲申論義未遂襟懷。故遣弟子傅
暀告白。暀投書太樂令何昌。昌曰。約法師
猶置啓。翕是國民。又非長老。殊無謙卑。豈
敢進達。暀燒手御路。昌乃馳往同泰寺詢
皓法師。勸速呈。二月十一日進書。帝覽之。
遽遣詔迎。既至。帝問曰。從來師事何人。
答曰。從無所從。來無所來。師事亦爾。昭明
太子問大士。何不論義。答曰。菩薩所説非
長非短非廣非狹非有邊非無邊如如正
理。復有何言。帝曰。何爲眞諦。答曰。息而
不滅。帝曰。息而不滅。此則有色。有色故鈍。
如此則居士未免流俗。答曰。臨財無苟得。
臨難無苟免。帝曰。居士大識禮。答曰。一切
諸法不有不無。大千世界所有色像莫不
皆空。百川叢注不過於海。無量如法不出
眞如。如來何故於三界九十六道中獨超
其最。視一切衆生有若赤子。天下非道不
安非禮不樂。帝默然。大士辭退。異日帝於
壽光殿講金剛經。聖師云。大士能耳。帝即
召大士。大士對帝執拍板講經。唱成四十
九頌。遂還雙林。至陳太建元年四月將示
寂。謂其徒曰。此身甚可厭惡。衆苦所集。要
在護持三業精勤六度。若墮地獄卒難得
脱。常須懺悔。又曰。吾滅已不得移寢床。七
日當有法猛上人持像及鐘來鎭于此。弟
子問。既歸寂後形體如何。曰山頂焚之。問
若不遂復何如。曰勿用棺歛。但累甓爲壇
移尸於上。屏風周繞絳紗覆之。上建浮圖
隨意安立。又問諸佛滅度時皆説功徳。師
之發迹可得聞乎。曰我從第四天來爲度
汝等次補釋迦。故大品云。有菩薩從兜率
天來。諸根猛利疾與般若相應。即吾身是
也。言訖跏趺而逝。壽七十有三。至七日上
人法猛果持織成彌勒像及九乳鐘來鎭龕
所。須臾不見。大士道具十餘事。晋天福中
錢王發塔取靈骨十有六片。皆紫金色。并
道具。就府城南建龍華寺。塑像安置。大士
甞著心王銘一篇。其辭曰
觀心空王。玄妙難測。無名無相。大有神力。
能滅千災。成就萬徳。體性雖空。能施法則。
觀之無形。呼之有聲。爲大法將。心戒傳經。
水中鹽味。色裏膠青。決定是有。不見其形。
心王亦爾。身内居停。面門出入。應物隨情。
自在無礙。所作皆成。了本識心。識心見佛。
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念念佛心。佛心念佛。
欲得早成。戒心自律。淨律淨心。心即是佛。
除此心王。更無別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心性雖空。貪瞋體實。入此法門。端坐成佛。
到彼岸已。得波羅蜜。慕道眞士。自觀自心。
知佛在内。不向外尋。即心即佛。即佛即心。
心明識佛。曉了識心。離心非佛。離佛非心。
非佛莫測。無所堪任。執空滯寂。于此漂沈。
諸佛菩薩。非此安心。明心大士。悟此玄音。
身心性妙。用無能改。是故智者。放心自在。
莫言心王。空無體性。能使色身。作邪作正。
非有非無。隱顯不定。心性雖空。能凡能聖。
是故相勸。好自防愼 刹那造作。還復漂沈。
清淨心智。如世黄金。般若法藏。盡在身心。
無爲法寶。皆淺非深。諸佛菩薩。了此本
心。有縁遇者。非去來今
甲寅  東魏孝靜善見改天平孝文之孫。
河宣王亶之子。
  高歡迎立都洛遷鄴。年十一即
位。十七年。壽二十八歳
二十六
乙卯
 改大同○惠約法師垂誡門人。言訖合
  掌而逝。帝輟朝三日。素服哭之。葬誌公塔
之左方。甞從約授戒者四萬八千人。皆服
緦麻哭送至塔。約甞所乘青牛垂涙悲鳴。
及雙鶴繞塔哀唳。彌月而去
丙辰 作皇基寺○陶弘景號山中宰相
二十七
丁巳
  東魏定州孫敬徳。虔事觀音。爲賊横
  引坐罪。臨刑念救苦觀音。刀三斫不傷。三
換刀倶折。有司以聞高歡。歡爲表請免死。
敬徳還家。事像項有三痕。今世謂高王經
出此
戊午 李胤之得佛舍利遂大赦○東魏改元象
  東魏元象元年。有使西域。回至葱嶺。見達
磨隻履單己而西還。門徒啓壙禮之唯存
隻履
己未  東魏改興和
二十八
庚申
 佛祖傳法偈。按禹門太守楊衒之銘
  系記云。東魏靜帝興和二年庚申。西魏文
帝大統六年。梁武大同六年。高僧雲啓往
西域求法。至龜茲國。遇天竺三藏那連耶
舍欲來東土傳法。雲啓曰。佛法未興且同
止此。遂將梵本譯爲華言。雲啓去游印土。
那連親將至西魏。値時多故乃入高齊。以
宣帝禮遇甚厚廷居石窟寺。以齊方受禪。
未暇翻譯別經。乃將龜茲與之合所譯祖
偈因縁。傳居士萬天懿。乃殷勤扣問深悟
玄旨。遂將校勘昭玄沙門曇曜同天竺三
藏吉迦夜所譯付法藏。失於次序兼無偈
讖。寫本進去魏朝證其差謬付法藏傳乃魏
武眞君年中。崔浩寇謙之邪説毀滅佛法。
至文成帝和平中重興故缺。梁簡文帝聞
魏有本。遣使劉玄運往彼傳寫。歸建康流
布江表。唐貞元中金陵沙門惠炬將此祖偈
往曹溪。同西天勝持三藏。重共參校。并唐
初以來傳法宗師機縁集成寶林傳。光化中
華嶽玄偉禪師集貞元以來出世宗師機縁。
將此祖偈作其基緒。編爲聖胄集。開平南
嶽三生藏惟勁頭陀又録光化以後出世宗
匠機縁。亦以祖偈爲由。集成續寶林傳。宋
景徳中呉僧道原集傳燈録進于眞宗。勅
翰林學土楊億工部員外李淮太常丞王曙
同議校勘具奏。詔作序編入大藏頒行。天
聖中附馬都尉李遵勗參石門聰禪師發明
因縁。聚禪學僧列此祖偈世系事縁。成廣
燈録上仁宗。御製序文。勅入大藏流通。建
中靖國元年沙門惟白將此祖偈以爲標本。
成續燈録進上云云。他宗不知其原。謂七佛
偈無譯。寡聞淺識一至妄謬。良可笑也
二十九 時隱士阮孝緒。陳留人也。家世仕宦。
  父彦大尉從事中郎。孝緒年十三通五經
大旨。十六丁家難。終喪入鍾山。聽講久之。
母有疾。緒在席心驚而歸。合藥須生人參。
躬入鍾山採求未獲。忽一鹿在前。心異之
至鹿息處。果得人參。藥成母疾得愈。齊尚
書令王晏來候之。緒惡其人穿籬而遁。及
晏被誅以非黨獲免。甞以鹿林爲精舍。環
以林池杜絶交游。世罕得而見之。御史中
丞任昉欲訪焉而不敢進。乃指鹿林謂其
兄曰。其室則邇。其人甚遠。繇是朝貴絶於
造請。唯與裴子野交好。天監末累召不赴。
天子以爲苟立虚名以要顯譽。故二何孝
緒並得遂其高焉。南平元襄謂曰。昔君大
父擧不以來游取累。吾弟獨執其志何也。
緒曰。若麕&T064779;盡可參馭。何以異乎騄驥哉。
鄱陽忠烈王其姊夫也。歳時之饋。一無所
受。與劉著作同年。劉卒。緒曰。吾其幾何。
即辨後事數日而亡。壽五十八。孝緒博極
群書。無一不善。精力強記爲學者所宗。既
卒。門人諡曰文貞處士。初漢劉歆著七略。
齊王儉著七志。孝緒普通四年著七録。前
五曰内篇。六曰佛法録七曰仙道録。謂之
外篇。劉歆七略則以道家爲諸子。以神仙
爲方技。王儉七志則先道而後佛。孝緒七
録則先佛而後道。蓋所宗有不同。亦由其
教有淺深也
三十 七録内外圖書。總四萬四千五百二十
  六卷。凡天下之遺書祕記盡於此矣。内佛
法録經律論等五部。凡五千四百卷。至隋
文帝仁壽間。嘉則殿書凡三十七萬卷。及
唐開元中祕府以甲乙丙丁四部爲次。列
經史集四庫。并唐之學者所著之書。共八
萬二千三百七十四卷。今唐書藝文志。四
部著録者。凡五萬二千一百卷。不著録者
二萬七千六百三十卷。共七萬九千八百
三十卷。其間釋部特載僧俗二十五家所
著之書。凡三百九十五卷而已。此古今書
籍之數也
癸亥  東魏改武定
  沙門尚圓爲武陵王。遣宮中鬼怪。一稱南
無佛陀。鬼皆失所。自爾安靜○是年黄門
侍郎顧野王玉篇成
甲子
上自天監以來事佛長齋。日止一食。惟
  菜羹糲飯
丙寅 改中大同
丁卯 改太清
三十一
己巳
 太清三年夏四月。逆賊侯景陷臺城。
  以甲士五百人自衞。帶劍上殿拜訖。帝神
色自若。使引向三公坐榻。謂曰。卿在戎日
久。無乃爲勞。景惶懼不能對。出謂左右曰。
吾毎據鞍臨敵。矢石交下了無所怖。今見
蕭公使人畏慴。豈非天威難犯。吾不復見
之矣。及景自稱大丞相而徴求無已。帝憤
之。遂寢疾。然齋戒不衰。日夕念佛不絶於
口。獨皇子侍側。五月丙辰大測。不能進膳。
久而口苦。索蜜未至。而擧手曰荷荷。遂崩
於淨居殿。年八十有六。帝日角龍顏舌文
八字。項有浮光身映日無影。右手文成武
字。幼甞蹈空而行。所居之室常若雲氣。人
或遇者體輒肅慄。前後受命符端凡六十
餘事。及即位太極殿常有六龍。各守一柱。
其神奇異瑞自書契以來人君皆所未有。
幼而好學。六藝備閒棊登逸品。至於陰陽
緯候卜筮占決草隷尺牘騎射。並洞精微。
雖登大位萬機多務。猶手不釋卷。然燭測
光常至戊夜。撰通史六百卷金海三十卷
五經義注講疏等合二百餘卷。賛序詔誥
銘誄箴頌牋奏諸文凡一百二十卷。晩奉
佛道日止一食。膳無鮮腴唯豆羹糲飯而
已。或遇事擁不暇就食日才過中。便嗽口
而坐。製涅槃大品淨名三惠諸經義記數
百卷。聽覽餘暇即於重雲殿同泰寺講説。
名僧碩學四部聽衆常萬餘。衣布衣木綿
皂帳。一冠三載一被二年。自五十外便斷
房室不飮酒不取音樂。非宗廟祭祀大會
饗宴及諸法事。未甞擧樂。勤於政事。毎冬
月四更竟即勅把燭看事。執筆觸寒手爲
皴裂。然仁愛不斷。親親及所近倖愆犯多
縱捨。坐是政刑珥紊。毎決死罪常矜哀流
涕然後可奏。性方正爲居小殿暗室常理
衣冠小坐。暑月未甞褰袒。雖見内竪小臣
如遇嚴賓焉。諡曰武皇帝。廟號高祖出南
三十二 史官魏徴曰。高祖固天攸縱聰明稽
  古。道亞生知學爲博物。允文允武多藝多
才。爰自諸生不覊之度。屬昏凶肆虐天倫
及禍。糾合義旅將雪家寃。曰紂可伐。不期
而會。龍躍樊漢電撃湘郢。剪離徳如振槁。
取獨夫如拾遺。其雄才大略固不可得而
稱矣。既懸白旗之首。方應皇天之眷。而布
澤施仁悦近來遠。開蕩蕩之王道。革靡靡
之商俗。大修文學盛飾禮容。鼓扇玄風闡
揚儒業。介胃仁義折衝樽m爼。聲振寰區澤
周遐裔。干戈載戢凡數十年。濟濟焉洋洋
焉。魏晋以來未有若斯之盛也。然不能息
末敦本斵雕爲樸。慕名好事崇尚浮華。抑
揚孔墨流連釋老。或終夜不寐。或日旰不
食。非弘道以利物。唯&T059419;智以驚愚。且心未
遺榮。虚厠蒼頭之位。高談脱屣。終戀黄屋
之尊。夫人之大欲在乎飮食男女。至於軒
冕殿堂。非有切身之慈。高祖屏除嗜欲眷
戀軒冕。得其所難而滯其所易。可謂神有
所不達。智有所不通矣
論曰 魏鄭公論梁武帝。可謂天下仁人之
言也。而新唐史蕭瑀傳賛。亦曰。梁蕭氏興
江左。實有功在民。厥終無大惡。以浸微而
已。故餘祉及其後裔。以此驗鄭公之論。
益可詳矣。然韓退之甞曰。梁武餓死臺城。
蓋謂其屏嗜欲絶午後食至臨終齋戒不
衰。在恣情豐美享用者視之。近乎餓死
耳。猶孔子稱伯夷叔齊餓死首陽。其微
意乃所以成其美焉。豈謂不得食而餓死
哉。凡謂得失成敗。如魏鄭公之言。乃春
秋責備賢者之旨。得不爲萬世之公道哉」
三十二
庚午
 簡文綱改大安字世讃。小字六通。武帝第三
子。侯景破臺城立帝。大安二
  年景又
廢之
右東魏十六年而高洋
簒之
北齊姓高氏五
主都于鄴
雷氏曰神武文襄文宣孝昭武成後
主。北齊五帝。二十九年
高祖神武帝歡字賀六。渾渤海蓨人。
崩於晋陽。葬漳水矣
文襄帝澄字子惠。高祖長子。爲梁
將所害。壽二十九歳也
文宣帝洋字子進。高祖次子。承父相位。朝臣使受
禪。使中張亮謂孝靜曰。五行遞運有始有
終。願陛下遠法堯舜。孝靜歛容避遜而出。齊王洋入
即位。降封孝靜爲中山王。洋惡過桀紂。復鴆靜帝在
位十年。改元天
保。壽三十一
三十四 沙門慧文禪師。當齊高之世獨歩河
  淮。法門非世所知。履地戴天莫知高厚。閲
中論發明。論是龍樹所説。故遙禀焉。是爲
台宗二祖北齊尊者九祖
辛未  侯景懷朔鎭人。初仕高歡爲將。擁兵十萬
專制河南十三州。歡死降梁祖。後反
  改梁祖立簡。是年弑簡自立稱漢。改年太始。
登太極殿御床脚陷。借立百日。陳覇先殺之
三十五
壬申
 元帝繹改承聖字世誠。小字七符。武帝第七
子。初父夢僧眇一目執香爐
  云。托生王宮。已而母夢月墜懷中。後生帝也。首封湘
東王。統義兵于江陵。既臺城失守。即位于江陵。復命
陳覇先王僧辨破侯景。又爲詩四絶。西
魏進士襄弑之。壽四十七。在位三年
西魏廢帝欽受帝太子。字文泰立之。雖在位而制
由泰。帝不勝憤。欲除之。泰覺遂廢帝
立恭帝即位。
二年不改號
三十六 世尊示滅一千五百年矣
  承聖元年。三藏眞諦將歸天竺。至廣州。刺
史歐陽顏延之。制止寺沙門東愷等請譯
起信倶舍等論。諦有氣宇風神爽邁。*顏之
子紇居別墅。在河渚間。諦毎訪紇。以坐
具敷水面跏趺其上飄然往還。坐具略不
霑潤。或不敷具。即折荷葉而濟。時好事多
圖畫而奉祀之
三十七 荊山居士陸法和。少隱江陵清溪山。
  服勤沙門執弟子禮。及長出游。語音巴楚。
容色異常。以操行絶等爲梁湘東王所重。
即以間散甚爲諸公欽敬。初侯景始降。法
和知其必叛。以語朱元英。元英不了其意。
未久景圍京城。元英求策。和曰。取果宜待
熟。景遣將任約撃湘東王。法和就乞軍禦
之。對壘赤沙湖。賊因風縱火燒廬。法和以
白羽揮風。風即返。約軍大潰。士卒求約不
獲。法和曰。洲際有水刹。約在其下也。可往
擒之。果得約。抱刹仰頭出鼻。法和捨之。謂
王曰。他日當得力。約後果立効。法和所至
江湖必立放生池。切戒殺生。湘東王即位。
是爲元帝。以法和爲郢州刺史。始法和欲
大擧定魏。帝不許。法和笑曰。吾甞不希釋
梵天王坐處。豈窺人王位耶。但於空王佛
所與王有因縁。如不能用則奈業何。帝敗
歸齊。齊宣帝喜其來。封太尉賜甲第。法和
乞爲佛寺。身居偏室。日手持香爐行道體
佛燒香凝坐預期死日。時至坐去。尸縮三
尺許。題壁曰。十年天子爲尚可。百日天子
急如火。周年天子遞代坐。又曰二母生三
天。兩天共五年。指婁太后也。人懼塗削之。
終不能去。其神異如此
三十八 承聖二年。北齊高帝。詔僧稠禪師。稠
  將啓行。而峯巒振響飛走悲鳴。如是者三
日而止。稠至京師降蹕迎候。命入宮授菩
薩戒。盡停五坊鷹犬及傷生之具。禁境内
屠殺。稠留禁中四十日。出居外寺。尋有旨
罷講席。俾沙門盡習禪觀。稠入諫帝。以爲
弘通教理漸誘童蒙正頼講授。願勿禁也。
從之。及宣帝即位。甞謁稠。稠床坐不迎。其
徒有勸迎者。稠曰。昔賓頭盧尊者迎阿育
王起行七歩。致王失國七年。貧道雖寡徳。
冀帝獲福耳。俄以此被譖。帝銜之。將復入
寺按其不敬誅之。稠已知之。及帝入寺預
出十里許候之。帝怪問。稠曰。恐身血汚伽
藍。故遠來就刃耳。帝懼然悔謝。謂其臣楊
遵曰。朕不明幾妄黷聖師。即奉之如故。因
從容啓帝曰。陛下前身羅刹也。今好殺蓋
餘習耳。帝問。何以知之。稠請以盆貯水自
呪之命帝臨觀。果自形正羅刹之状。仍有
群羅刹隨之。帝大驚。自是絶葷終日坐禪
禮佛行道如旋風焉
三十九
甲戌
 敬帝方智字惠相。小字法眞。元第九子。元被
西魏破江陵殺之。陳覇先殺王僧辨
  而立帝即位。以覇先爲相。進封陳王。
明年受禪。帝十六歳終。在位二年
西魏恭帝廓文帝第四子。字文泰以柳刺之言。廢
欽立帝。泰卒其子 覺襲相位進封周
公。時年十有五歳。其叔宇文護逼帝禪
位于覺。封帝爲宋公。帝在政三年
乙亥 改紹泰
  後梁姓蕭氏
都江陵
雷氏曰宣詧巋琮西魏附庸。
後梁三主三十四
宣帝詧字理孫。蘭陵人。武帝孫。昭明太子統第二子
也。字文泰立之于江陵。在位八年。改元大
定。壽四
十四矣
四十 北齊勅二教角試。天保六年九月。下詔。
  勅諸沙門與道士達者十人親自對校。于
時金陵道士陸修靜等初爲梁武所棄。遂
奔入魏。至是頗盛。而齊文帝復事佛。靜等
忌之。詣闕請與釋子角法。有旨令上統法
師剋日較勝負。至期大集公卿。修靜等以
術呪僧衣鉢及宮殿梁柱。皆擧震動。諸僧
相顧缺然無對。於是萬衆諠譁得以道流
爲勝。修靜等雀躍魚視高自矜誇。以己爲
神仙輩也。又言。沙門現一我即現二。今以
小術誘之耳。帝顧謂上統曰。佛門豈無人
哉。統曰。方術小技儒俗鄙之。況出家人也。
既承天命令拒。可令最下座僧對之。于時
有法師曇顯。不知何許人。居下位被酒昂
兀而坐。統令二人扶上高座。登而笑曰。向
呪衣柱而飛動者。我故開門試卿術耳。令
取稠禪師衣鉢置地使呪之。靜徒併力作
法。逾時不能動。帝勅取衣一加十輩並不
能擧。顯即自取置諸梁上使呪梁柱。亦不
能動。顯又曰。我先醉耳有所聞云。沙門現
一我當現二。果爾否。靜曰然。顯乃翹一足
曰。我正現一。請卿現二。靜徒默無所爲。相
顧慚縮失色。獨修靜更欲以頬舌勝之。即
曰。爾佛自言爲内。内即小也。以道家爲外。
外即大也。顯應聲曰。然則天子居九重之
内。亦應小於百官耶。靜氣咽無對。群臣皆
呼萬歳。忻躍而罷。顯風度弘曠趣向叵測。
後不知終。帝親鑒臧否於十月乙卯朔日
也。是月丙辰文帝詔曰。法門不二眞法在
一。求之正路寂泊爲本。祭酒道者中世假
妄。俗人未悟乃有祗崇。麹&MT02588;是味喪昧虚
宗。既乖仁祀之源。復違祭典之式。宜從禁
止。無或遵風應。道士自謂得神仙者可上
三爵臺飛騰遠擧。不能爾者並宜改迷歸
正。詣昭玄上統剃度出家。繇是齊境道流
遂絶矣
四十一 杜弼字輔言。中山曲陽人。年十三進
  士。甄琛問策。下筆如流。王澄見所答。歎
曰。王佐才也。仕高歡甚見敬。使魏帝知
弼深於佛理。問經中佛性法性何異。弼曰。
正是一理。帝曰。説者言法性寛佛性狹如
何。弼曰。在寛成寛在狹成狹。若論性體非
寛非狹。帝曰。既言成寛成狹。何得非狹非
寛。弼曰。若定是寛則不能成狹。若定是狹
亦不能爲寛。以非寛非狹故能寛能狹。所
成雖異能成常一。帝曰善。奉使稱旨既還。
文襄問政要。弼曰。天下大務莫過刑賞二
端。賞一人而天下喜。罰一人而天下服。二
事得中自然盡善。文襄悦曰。言雖不多於
理甚要
丙子 改太平○右西魏二十五年而禪于
宇文周
  後齊
四十二 叙曰。元魏將季其祚分崩。肅宗孝明
  帝崇尚佛法。胡太后親臨國政。一紀之内
天下晏然。及帝崩太后死。高歡誅賊爾朱
榮於鄴燒洛陽宮室。奉清河郡王立于鄴。
凡一十七載扶翼魏朝。至太清三年武帝
崩。歡亦先殞。世子澄襲相王位。未幾而殂。
魏靜帝乃遜位於高洋。即歡之第三子也。
世族武川。仍都鄴下。神用卓詭智愚混兼。
十餘年間教法中興。僧至二百餘萬。寺院
凡四萬餘所。六主相承二十有八年。爲周
所滅。齊書。著作王劭述佛曰。釋氏非管窺
所及。率爾妄言之。又引列禦寇書。述商太
宰問孔子聖人事。又黄帝游華胥氏之國。
華胥氏之國在佛游神而已。此之所言髣
髴於佛。石符姚世經譯遂廣。蓋欲柔伏人
心。故多寓言以方便。不知是何神異。浩蕩
之甚乎。其説人身心善惡世事因縁。以慈
悲喜捨常樂我淨。書辨至精明如日月。非
正覺孰能證之。凡在順首莫不歸念。達人
則謹其身口修其定慧。平等解脱究竟菩
提。及僻者爲之。不能通理。徒務費竭財力
功利煩濁。猶六經皆有所失。未之深也已

丁丑  右梁五十七年而禪
于陳
  後周宇文氏。王木徳。
共五主都長安
雷氏曰太祖閔明武宣靜
帝後周五主二十

四十三 叙曰。周之藝祖宇文覺者。即魏大丞
  相泰之世子也。泰擧高陽王爲帝。遷都長
安號西魏。凡一十八年。廢帝更立齊王爲
帝。四年而泰薨。覺承魏禪當年被廢。立弟
毓爲帝。四年而殂。乃立弟邕。邕即周武帝
也。閲十餘年至建徳初。惑於道士張賓等
妖言。惡黒衣之讖除廢釋氏。毀寺院四萬
餘所。僧三百萬悉令還俗。洎滅齊未幾改
元宣政。五月而殂。太子贇立。自稱天元皇
帝。大象二年五月崩。太子衍立。明年二月
禪位于隋。周五主凡二十五年國除。初宇
文泰及大冡宰字文護。並崇重佛法。與西
域三藏十餘人宣譯經論天文等。凡百餘
卷云
周太祖文皇帝小字黒獺。郡代武川人。其先出于
炎帝之後。炎爲黄帝&MT02038;。子孫遁居
朔野。有裔孫普回。狩得玉璽三細。文曰。皇帝璽。回
以爲天授。俗謂天文曰宇。乃遂以國號宇文并以爲
姓。後廢齊
即位焉
孝閔帝覺小字陀羅尼。文帝第二子。泰卒帝受魏
恭帝禪。不改年號。王木徳。在位二年
佛祖歴代通載卷第




佛祖歴代通載卷第
 嘉興路大中祥符禪寺
住持華亭念常集 
 陳都建康 雷氏曰陳高覇先文廢宣後
合爲五主三十三年
丁丑 高祖武皇帝姓陳。諱霸先。字興國。小字法生。
呉興長成下里人。受梁敬帝遜禪
  即位。年五十七。崩
于璇璣殿。在位三年
改元永定○周閔帝字文覺。從兄護
殺之而立毓
叙曰。有梁祚微禍難自作。東魏賊侯景因
隙來奔。高祖建義内之。封爲河南王。乘
寵作亂遂陷臺城。先是梁湘東王出鎭荊
陝。使王僧辨陳霸先等平金陵。未幾湘東
王爲西魏所滅。侯景既誅。僧辨仍爲霸
先所殺。太平元年梁敬帝遜位。霸先即帝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39 540 541 542 543 544 545 546 547 548 549 550 551 552 553 55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