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佛祖歴代通載 (No. 2036_ 念常集 ) in Vol. 49

[First] [Prev+100] [Prev] 530 531 532 533 534 535 536 537 538 539 540 541 542 543 544 54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三十一
辛未
 簡文帝昱字道萬。元之少子。神識怡暢。無濟
世之略。後崩于東堂。壽五十。葬高
  
三十二 改咸安○是年慧星現。帝詔竺法曠禳
  之。曠曰。陛下當勤修徳政以賽天譴。貧道
當盡情。帝乃齋懺災遂滅
佛祖歴代通載卷第





佛祖歴代通載卷第
 嘉興路大中祥符禪寺
住持華亭念常集 
  東晋
癸酉 孝武帝曜。改寧康字昌明。簡文第三子。十歳
即位。崇徳太后臨朝。二月
  桓温擁兵來朝。有不臣之志。三月疾還姑孰。七月卒。
弟冲代領兵。盡忠王室。三十五崩清暑殿。葬隆平陵。
治廿
四年
丙子 改太元○栴檀瑞像是年到長安。住一
  十七年
癸未 後秦姚萇字景茂。南安赤亭羌人。其先有虞
之裔。父弋仲。有二十四子。萇幼子也。
  初仕苻堅爲陽武將軍。因南伐敗績而歸。遂縊
苻堅而據長安僭立。八年改建興。壽六十四
西秦乞伏國仁本西鮮卑人。其先自漢北出陰山。
後降苻堅。署爲南單于鎭勇士川。
苻堅既敗國仁。自稱大單于王。後號
西秦。據金城僭立。四年乙酉改建義
後涼呂光字世明。洛陽氐人也。父婆婁。仕苻堅官
至太尉。生光身長八尺四寸。目有重瞳。
王猛見而異之。擧以爲將。率兵七萬西征。降者四
十餘國。至龜茲獲羅什。聞堅死據姑。倶臧稱涼州
牧。立
十年
後燕慕容垂字道明。皝之弟。身長七尺五寸。垂手
過膝。因懼誅奔秦。苻堅用之將使伐
晋。既敗。遂據中山。改國
號燕立十三年。壽七十一
甲申 苻丕字永叔。堅之庶子。既聞堅卒。出
鎭于鄴。據晋陽。立一年。改大安
  後秦改白雀
 太元九年。法師惠遠以秦亂來歸于晋。遠
  出雁門賈氏。少爲儒生。博極群書。尤邃周
易莊老。甞與弟惠持造安法師席下。聞出
世法而悦之。歎曰。九流特粃糠耳。遂出家。
安門徒數千。遠居第一座。及關中擾亂。安
散其徒。皆諄諄規誨而遣之。遠別獨不與
一言。遠怪問。安曰。若汝吾何言哉。遂自荊
州將之羅浮。抵潯陽見匡山。愛之廬於山
陰。大守桓伊爲剏精舍。一昔風雷拔樹鼓
沙石。蕩平基致木于土。時以爲神運焉。初
太尉陶侃鎭廣州。有漁于海。得文殊像。送
寒溪寺。寺甞經火而像屋無恙。其後侃鎭
武昌。使人迎之。十輩不能擧。既而叢力致
之舟。舟輒沒。遂失其像。時謠曰。侃唯劍
雄。像以神標。可以誠致。難以力招。及遠剏
寺。心祈之。於是像冷然自至。時晋室微而
天下奇才多隱居不仕。若彭城劉遺民豫
章雷次宗雁門周續之新蔡畢頴之南陽宗
炳張士民李碩等。從遠遊。并沙門千餘人
結白蓮社。於無量壽像前建齋立誓期生淨
土。及聞羅什法師入關。遠望風欽敬。遺書
通好。詞曰。去歳得姚右軍書。且承徳聞。仁
者曩日殊域。越自外境。于時音譯未交。聞
風而悦。頃承懷寶來游。則一日九馳。徒情
欣雅味而無由造盡。寓目望途増其勞佇。
夫旃檀移植則異物同薫。摩尼吐曜則衆
珍自積。且滿願不專美於絶代。龍樹豈獨
善於前踪。今往比量衣裁。願登高座爲著
之。什答曰。既未言面。又文詞殊隔。導心之
路不通。得意之縁&T075882;絶。傳譯來貺粗述徳
風。比何如必備聞一途可以蔽百。經言。末
後東方當有護法菩薩。勗哉仁者善弘其
事。夫才有五備。福戒博聞辯才深智。兼之
者道隆。未具者凝滯。仁者備之矣。所以寄
言通好。因譯傳心。豈其能盡粗酬來意耳。
損所致比量衣裁。欲令登法座時著。當如
來意。但人不稱物。以爲媿耳。今往常所用
鍮石雙口澡灌。可以備法物數也。并遺偈
一章曰。既已捨染樂。心得善攝否。若得不
馳散。深入實相否。畢竟空相中。其心無所
樂。若悦禪智惠。是法性無照。虚誑等無實。
亦非停心處。仁者所得法。幸願示其要。遠
復答以偈曰。本端竟何從。起滅有無際。一
微渉動境。成此頽山勢。惑想更相乘。觸理
自生滯。因縁雖無主。開塗非一世。時無悟
宗匠。誰將握玄契。來問尚悠悠。相與期暮
歳。初中國未有涅槃常住之説。但云。壽
命長劫。遠曰。佛是至極。至極則無變。無變
之理豈有窮哉。乃著法性論。略曰。至極以
不變爲性。得性以體極爲宗。羅什見論歎
曰。遠未及見經。暗與理會。豈不妙哉。秦王
姚興致書餉遠龜茲細縷雜變像。以伸欵
敬。安城侯姚嵩獻珠像并釋論。曰。大智論
新記。龍猛所作。法師當冠以叙文以昭示
萬世。此邦道人同所欽聞也。遠以大論文
廣。謙讓不諾。乃抄其要爲二十卷。而別叙
之。桓玄輔政。勸安帝沙汰僧尼詔曰。沙門
有能伸述經牒演説義理。律行修整可宣
寄大化者。聽依所習。不者悉令罷道。唯
匡山道徳所居。不在搜簡。遠以書抵玄。陽
縱而陰奪之。遂停其詔遠甞稽考禪宗別傳
之旨源流所自。及祖師達磨之來。遂皆符
合云。陶淵明隱居柴桑。從遠問道。深相敬
仰。謝靈運投名入社。遠拒之不内。及宗炳
著明佛論。顏延之析達性論。周顒駁夷夏
論。鄭道子著神不滅論。皆禀遠是正焉。至
隆安中桓玄重申庾氷之義。欲沙門盡敬
王者。朝廷承風旨多與玄合。因以問遠
曰。此一代大事。不可使朝廷失體也。得八
座書。今以似君。君其件件詳論不敬之意
以釋其疑。便當行之。遠答其書。并著沙
門不敬王者論五篇劇陳所以不拜之意。
玄始意堅。及得遠論即緩其事。未幾簒位。
乃下書曰。佛法弘大所不能測。推奉主之
情欲興其敬。今事既在己。宜體謙冲應諸
道人。勿復致禮也。安帝避玄還次潯陽。詔
遠見于行在。輔國何無忌勸遠一出。遠固
辭以疾。帝再詔問勞。勅九江太守歳時送
米資奉。卜居三十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
送客以虎溪爲限。弟惠持亦有高行。蓮社
衆數千。持居第一座。太尉王珣甞問豫章
刺史范&T066886;。遠公與持孰愈。&T066886;曰。賢弟兄也。
珣曰。但令如弟所未易有。況復賢耶。遠臨
終其徒進蜜漿者。遠懼違律。令左右檢律。
未終卷遂合掌西面而逝。年八十有三。有
匡山集三十卷。行于世
宋朝明教大師契嵩。過遠影堂。列六事題
之。其辭曰。陸脩靜異教學者。而送過虎
溪。是不以人而棄言也。陶淵明耽湎于酒。
而與之交。蓋簡小節而取其達也。跋陀高
僧。以顯異被擯。而延且譽之。蓋重有識而
矯嫉賢也。謝靈運以心雜不取。而果沒于
刑。蓋識其器而愼其終也。盧循欲叛。而執
手求舊。蓋自信道也。桓玄震威而抗對不
屈。蓋有大節也。大凡古今人情莫不畏威
而苟免。忘義而避疑。好名而昧實。黨勢而
忍孤。飾行而畏累。自是而非人。孰有道尊
一代爲賢者師。肯以片言而從其人乎。孰
有夙禀勝徳爲行耿潔。肯交醉郷而高其
達乎。孰有屈人師之尊。禮斥逐之客。而申
其賢乎。孰有拒盛名之士不與於教而克
全終乎。孰有義不避禍敦睦故舊而信道
乎。孰有臨將帥之威。在殺罰暴虐之際。守
道不撓而全其節乎。此固遠公識量遠人
獨出於古今矣。若其扶荷至教廣大聖道
垂裕於天人者。非蒙乃能盡之。其聖歟賢
耶。偉乎大塊噫氣六合清風遠公之名聞
也。四海秋色神山中聳遠公之清高也。人
龍僧鳳長揖巣許遠公風軌也。白雲丹壑
玉樹瑤草遠公棲處也
 劉程之字仲思。彭城人。少孤事母以孝
  聞。才藻自負不委氣于時俗。雖寒餓在己
威福當前。其意湛如也。司徒王謐承相桓
玄侍中謝琨太尉劉裕。咸嘉其賢。欲相推
薦。程之力辭。乃之匡山託于遠公。遠曰。官
祿巍巍何以不爲。程之曰。君臣相疑疣贅
相虧。晋室無磐石之固。物情有累卵之危。
吾何爲哉。遠然其説大相器厚。太尉亦以
其志不可屈。與群公議遺民之號旌焉。時
雷次宗周續之畢潁之張秀實宗炳等。同
依遠公。遠曰。諸君之來豈宜忘淨土之遊
乎。有心焉當加勉勵。無宜後也。以程之最
文使誌其事。號蓮社誓文。其辭曰。維歳在
攝提格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法師
釋惠遠眞感幽興霜懷特發。乃延命同志
息心正信之士雷次宗劉程之等百有二十
三人。集于廬山之陰般若臺精舍阿彌陀
佛像前。率以香花敬薦而誓。惟茲一會之
衆。夫縁化之理既明。而三世之傳顯矣。遷
感之數既符。則善惡之報必矣。推交臂之
潜論。悟無常之期切。審二報之相催。知險
阻之難援。此其同志諸賢所以夕惕宵勤
仰思攸濟者也。蓋神者可以感渉。而不可
以迹求。必感之有物則幽路咫尺。苟求之
無方則渺茫何津。今幸以不謀而感。僉心
西境叩篇開信。亮情天發。乃機象通於寢
夢。欣歡百於子來。於是雲圖表暉景侔神
造。功由理諧事非人運。茲實天啓其誠冥
運求萃者矣。可不克心克念重精疊思以
凝其慮哉。然景續參差功福不一。雖晨期
云同而夕歸攸隔。即我師友之眷。良可悲
矣。是以慨然胥命整衿泫堂。等施一心亭
懷幽極。誓茲同人倶遊絶域。其有警世絶
倫首登神界。則無獨善於雲嶠忘兼全於
幽谷。先進後升勉思彙征之道。然後妙觀
大儀啓心眞照。識以悟新形由化革。藉芙
蕖於中流。蔭瓊柯以詠言。飄靈衣於八極。
沈香風以窮年。體忘安而彌穆。心超樂以
自怡。聽三途而緬謝。傲天宮而長辭。紹衆
靈而繼軌。指太息以爲期。究茲道也。豈不
弘哉
 太元初。符秦盛時徳星屢現。太史奏。外
  國當有智人入輔。及秦主攻襄陽得法師
道安。喜以爲應。安謙讓不敢當。因勸秦主
迎龜茲國法師鳩摩羅什。堅從之。即遣驍
騎將軍呂光以鐵騎七萬伐龜茲。謂曰。若
獲羅什馳驛送歸。光軍至。什謂龜茲王白
純曰。國運替矣。有就敵從日下來。宜供
承之。勿抗其鋒。鈍不納拒之。大爲光所破。
遂獲羅什。光見什齒少。凡人戲之。妻以龜
王女。什苦辭以爲不可。光飮以醇酒同
閉室中。遂爲所逼。及光還而符堅已敗。因
僭王姑臧。父子相繼皆庸材不知道。什蘊
深解混居其國亡所宣化
 秦主姚萇者。西戎羌也。符堅之敗。萇
  爲宿將率其部屬反叛。堅與之戰不利。遂
爲萇縊殺之于佛寺。萇襲其位都雍關。改
長安爲常安。在御八年。符堅領鬼兵白日
入宮刺中其陰。出血石餘而崩。子興即位。
降帝號而稱天王。未幾干戈寢息風化大
行。嘉祥沓現。及樹連理剏生於殿庭。咸謂
智人入國之瑞乃遣姚碩徳伐涼呂隆。迎
羅什法師至。秦主深加禮遇待以國師。大
闡經論。震旦宣譯至符秦并什法師等。兩
朝出經律論三藏。凡八百餘卷云
乙酉 符丕改大安
  西秦改建義
 北朝魏姓拓跋王水
徳都雲中
  雷氏曰道武明元太武文成獻文孝文宣武孝明
孝莊節閔後廢出帝魏主十二一百四九
太祖道武皇帝珪其先十一主。國號代晋。始拓跋
詰汾。因畋于野遇天女而生力
微。即魏之始祖
神元皇帝也
帝時辟暑五臺山。有梵僧來乞坐具地。帝然之。遂敷
坐具于是。頭出星辰。尾搖日月。方圓五百里。皆屬聖
基。乃文殊
化身
始祖生章帝悉鹿。平帝綽。思帝弗。昭帝祿官。穆帝猗
廬平文帝欝律。惠帝賀傉。煬帝紇那。烈帝翳槐。昭成
帝什翼犍。已上十一主未通中國○珪按世録。其先
出自黄帝之後。昌意之子。受封北國。有大鮮卑山。自
以爲號。西晋之亂有拓跋廬。出居縷煩。晋封爲代王。
於後部落分散。經六十餘年至廬孫什翼渉珪。魏書
云。珪即魏太祖道武帝也。太元元年據朔州東三百里
築城邑。號恒安。爲符堅護將軍。堅敗後。乃即眞號太
祖道武。殂明元立。元殂世祖太武帝立。自是又四主
至世宗孝文帝。遷都于洛。改姓元氏。去胡衣冠絶虜
語尊華風。是時天下唯二國謂之南北朝。魏初未聞
佛。及神元與晋通聘。方知致信。僧至二百萬。寺院
三萬餘所。譯經律論一千九百餘卷。自
古佛圖塔之盛無出於此。改年登國
丙戌 前秦符登字文高堅之族孫在位九
年改元太初。壽五十二
  後秦改建初入長安
稱帝
涼改大安
燕改建興
丁亥 西秦乞伏乾歸國仁弟立二十四
年。後爲兄殺之
戊子 西秦改太初稱王於
河南
 第二十六祖不如蜜多者。南印度徳勝王
  之太子也。既受度得法至東印度。彼王名
堅固。奉外道師長爪梵志。曁祖將至。王與
梵志同覩白氣貫于上下。王曰。斯何瑞也。
梵志預知尊者入境。恐王遷善。乃曰。此魔
來之兆耳。何瑞之有。即鳩諸徒衆議曰。不
如蜜多將入都城。誰能挫之。弟子曰。我等
各有呪術。可以動天地入水火。何患哉。尊
者至。先見宮牆有黒氣。乃曰小難耳。直詣
王所。王曰。師來何爲。祖曰。將度衆生。曰
以何法度。祖曰。各以其類度之。時梵志聞
言不勝其怒。即以幻法化大山於尊者頂
上。尊者指之忽在彼衆頭上。梵志等怖懼
投尊者。尊者愍其愚惑。再指之化山隨滅。
乃爲王演説法要俾趣眞乘。又謂王曰。此
國當有聖人而繼於我。是時有婆羅門子。
年二十許。幼失父母。不知名氏。或自言纓
絡。故人謂之纓絡童子。遊行閭里匈求度
日。若常不輕之類。人問汝何行急。即答
云。汝何行慢。或問何姓。乃云。與汝同姓。
莫知其故。後王與祖同車而出見纓絡稽
首於前。尊者曰。汝憶往事否。曰我念遠劫
中與師同居。師演摩訶般若。我轉甚深修
多羅。今日之事蓋契昔因。尊者又謂王曰。
此童子非他。即大勢至菩薩是也。此聖之
後復出二人。一人化南印度。一人縁在震
旦。四五年内却返此方。遂以昔因故名般
若多羅。付法眼藏。偈曰。眞性心地藏。無頭
亦無尾。應縁而化物。方便呼爲智。尊者付
法已。即辭王曰。吾化縁已終。當歸寂滅。願
王於最上乘毋忘外護。即還本坐跏趺而
逝。化火自焚。王收舍利塔而瘞之。當東晋
孝武帝太元十三年戊子歳也
己丑 後涼改麟加
癸巳 栴檀瑞像此下至江南。住一百七十三
  年矣
甲午 前秦符崇改延初十月爲乾歸
所殺國除
  後秦姚興改皇初字子略。萇長子弁。之長安立于
槐里。二十二年。壽五十五歳

丙申
 安帝徳崇武帝長子。生而不惠。至於寒暑飢飽
不能辨。年三十二。崩于東堂。葬休
  平陵。一名儒宗。十五
歳即位。治二十二年
後涼改龍飛稱涼
天王
後燕慕容寶字道祐。乘之第四子。立二
年。改元永康。壽四十四歳
北魏改皇始建天子
旌旗
南燕慕容徳字玄明。皝少子。身長八尺二寸。姿貎
雄偉。後燕寶死。乃據滑臺號燕都廣
。僭立七固年。
五十而卒
南涼禿髮烏孤河西鮮卑人。其先與魏同出。八世
祖匹孤率其部。自塞北遷于河西。
呂光遣使署爲益州牧。自稱大單于西平
王。都廣武徙樂都。改年太初。僭立三年
此涼改業據張掖次
年改神璽
西涼李暠字玄盛。龍西成紀人。漢將軍李廣十六代
孫。祖弇仕張軌爲將。因據河右至暠稱
涼。立十七年○即
唐太宗八世祖也
 竺僧朗。京兆人也。專以講説爲任。而疎
  食布衣志耽物外。自皇始移上太山薙茅
居之。時聞風而造者百有餘焉。道徳凝懷。
千里哲人競湊。芳聲播遠。五朝天子移
風。貢物飛符孰能並駕
一符堅書曰。皇帝敬問太山朗和尚。大聖
應期靈權超逸。蔭蓋十方化融無外。若四
海之養群生。等天地之育萬物。養生存死
澄神寂妙。朕以虚薄生與聖會。而隔萬機
不獲輦駕。今遣使人安車相請。庶冀靈光
逈蓋京邑。今并奉紫金數斤供鍍形像。績
綾三十疋。奴子三人。可備洒掃。至人無
違。幸望納受。想必玄鑒見朕意焉。既請已
師禮事之
二晋武帝曜書曰。皇帝敬問太山朗和上。
叡徳光時聲飛東嶽。乃至思與和*上同養
群生。至人通微想明朕意。今遣使者送五
色珠像一軀。光錦五十疋。象牙箪五領。
金鉢五枚。到願受納
三後燕成武帝慕容垂書曰。皇帝敬問太
山朗和*上。澄神靈緒慈蔭百國。凡在含
生孰不蒙潤。朕承籍纂統。方夏事膺。昔蜀
不恭魏武含慨。今二賊不平。朕豈獲安。又
元戎克興狂掃暴亂。至人通靈隨權指化。
願兵不血刃四海混伏。委心歸依久敬何
已。今遣使者送官絹一百疋。袈裟三領。綿
五十斤。幸爲呪願
四魏太祖道武皇帝書。皇帝敬問太山朗
和*上。承妙聖靈要須經略。已命元戎。上
人徳同海嶽神算遐長。冀助威謀克寧荒
服。今遣使送素絹二十端。白&T073554;五十領。銀
鉢三枚。到願受納
五南燕慕容徳。親與齊州朗和*上建神通
寺。與師書曰。敬問太山朗和*上。遭家多
難災禍屢臻。昔在建熙王室西越頼武王
中興。神武御世大啓東夏。拯拔區域遐邇
蒙蘇。天下幸甚。天未忘災。武王即宴。永康
之始東傾西蕩京華播越。毎思靈闕屏營
飮涙 朕以無徳生在亂兵遺民未幾繼承
天祿。幸和*上大思神祇蓋護。使者送絹百
疋。并假東齊王奉高山荏二縣封給。書不
盡意。稱朕心焉。五朝御啓。師悉回答。恐煩
不録。見唐弘明集
丁酉 改隆安○北涼改神璽
  後燕改永康
戊戌 後燕慕容盛字道運。寶之庶子。立三年。
壽二十九卒。改年建平
 北魏是年即帝位。改元天興。道武下詔
  曰。夫佛法之興其來遠矣。濟益之功冥及
存沒。神蹤遺法信可依憑。勅有司于京師
建飾容像修整宮舍。令信向之徒有所居
正。是歳作浮屠殿二所。謂耆闍須彌。別
構禪房法座。莫不嚴具焉
己亥 後秦改弘始○後燕改長樂字道文垂。少子
在。位六年壽。
  二十
三歳
後涼呂纂改咸寧○北涼改天璽
庚子 南涼利鹿孤烏孤之弟立
二年改建和
十一 是年什法師卒。鳩摩羅什。此翻童壽。天
  竺人也。家世勛烈。父鳩摩羅炎。有美節。避
相位出家。龜茲王聞請爲國師。以妹妻焉
遂生什。日誦千偈三萬餘言。大小乘宗莫
不該覽。符秦建元十三年。徳星現之。苻
堅使呂光西討。及聞堅敗。據姑臧稱涼。弗
獲師面。姚秦弘始三年三月。庭樹生連理。
逍遙園有葱變&MT01112;。以表智人應入中國。九
月呂隆來降。十二月二十日。迎師居逍遙
園。興以國師禮待之。甚見優寵。仍命譯經
論三百餘卷。資學三千拔萃有八。曰道生
僧肇道融僧叡道恒僧影惠觀惠嚴等。各
有著述。知別傳明。可謂一時之盛千載
光華。又擧僧&MT03037;爲僧正。以政僧事。沙門惠
叡精誠遠到。隨什傳寫。毎與叡言。西方辭
體特重文制。其宮商體韻以入管絃。爲善。
凡覲王者必有賛徳。經偈皆其式也。甞歎
曰。吾著大乘阿毘曇非迦旃延比也。時無
深識者。因悽然而止。獨與秦王著實相論
二卷。秦王機政之暇。躬與什對譯。尋覽舊
經多所紕繆。什釐正之。甞講經草堂寺。及
朝臣沙門數千衆肅容觀聽。一日王謂什
曰。法師才明超悟海内無雙。可使法種不
嗣哉。遂以宮嬪十人逼令受之。什亦自謂。
毎講有二小兒。登吾肩欲障也。自是不住
僧房。別立廨舍。諸僧有効之者。什聚針
盈鉢謂曰。若相効能食此者乃可畜室耳。
擧已進針如常饍。諸僧愧止初在龜茲。隣
國諸王會同。毎請什説法。必跪伏座前命
什踐肩而登座。甞與母謁大月氏國北山
尊者 北山謂其母曰。善護此沙彌。年三十
五。毘尼無缺。度人如優波毱多。不爾正俊
法師耳。杯渡比在彭城。聞什入關。歎曰。吾
與此子戲別三百年矣。相見杳然未期。遲
於來世耳。什甞升座。毎曰。譬如臭泥中生
蓮華。但取其華勿取臭泥也。居秦才九年
而疾。口出三番神呪令外國弟子誦之。以
自救。未及致力轉覺危殆。於是力疾集衆
告別曰。因法相逢 殊未盡心。方復後世。惻
愴可言。自以闇短謬充傳譯。所出經論。唯
十誦律未及刪繁。若義契佛心 焚身之日
舌不焦壞。言訖而逝。闍維日舌果若紅蓮
色而不壞云
論曰。漢光武生於南陽。而南陽無賤士。羅
什至關中而奇才畢集經稱。聖賢出世。皆
有因中同行開士。隨從下生以佐佑其化。
信不誣矣。方魏晋以來大法草昧 西域沙
門至者。例以神迹顯化中國。雖有奇傑閒
出。然多囿情外學。迨什公之來然後大法
淵源始淳。學者得以盡心方等而蔑視老
莊。蓋什公有力於法門。豈小補哉。特以宿
障之累。致其居關中才九年所蘊十未行
一而不克壽。秦王有致什之功而弗能成
其美。嗚呼使什公峻徳梵行副其所蘊。獲
永天年以光大教之序。雖彌勒出世。尚何
加焉
十二 法師道&MT03037;。以奉律精苦。爲秦王所重。自
  什公入關。僧尼以萬數。頗多愆濫。秦王患
之。遂置僧正。下詔曰。大法東遷於今爲
極。僧尼寖多宜設綱領。宣授遠視以濟頽
緒。&MT03037;法師早有學誼。晩以徳稱。可爲國僧
正。給輿吏力資侍中秩。傳詔羊車各二人。
又以僧遷禪惠爲悦衆。以法欽惠斌爲僧
録。班秩有差。尋加親信仗身白從各三十

十三 時師子國有婆羅門。號聰明。爲異道之
  宗。聞什在關中。馱其書至。乞與僧辨論。關
中沙門相視缺然。什謂法師道融曰。子可
以當之。融顧外道經書未讀。乃密使人録
其書目。一覽即誦。剋日議論。秦主與公卿
大集。婆羅門以能博觀爲誇。融數其書并
秦地經史三倍之。什乘勝嘲曰。卿乃未聞
秦有博學者乎。敢輕遠來。於是婆羅門愧
服再拜融足下而去
十四 法師道恒。幼事後母以孝聞。母亡去爲
  沙門。從什公遊。什愛其才。與道標齊名。秦
主雅聞二人有經綸術業。令尚書姚顯宣
旨敦勉罷道輔政。恒標抗表陳情。略曰 漢
光武成嚴陵之節。魏文帝全管寧之高。陛
下天縱之聖。議論毎欲遠輩堯舜。今乃冠
巾兩道人。反在光武魏文之下。主復命什
&MT03037;等勉諭之。必欲遂其心。什&MT03037;等奏章叙
其事。略曰。惟聖人能通天下之志 恒標業
已毀除鬚髮。著不正之衣。今使處簪紳之
朝。非其志也。且大秦龍興異才輩出。如恒
標等未爲卓越。主又下書。於是擧衆懇乞。
乃得寢。恒歎曰。名進眞道之累。乃與標去
入琅邪山。終世不出
十五 法師僧叡。幼有盛名。及從羅什受業。妙
  悟絶倫。秦王甞問司徒姚嵩曰。叡公誰可
比。嵩曰。未見歸宿及朝會公卿大集。叡風
神朗徹。主指以謂嵩曰。四海僧望也。叡講
成實論。什公曰。此諍論中有七處破毘曇。
子能辦乎。叡擧以應問。皆當其意。什歎曰。
子眞精識。傳譯有賞音。吾何恨焉
十六 法師僧肇。幼家貧。爲人傭書。遂博觀子
  史。尤善莊老。蓋其粗也。年二十爲沙門。名
震三輔。什公在姑臧。肇走依之。什與語驚
曰。法中龍象也。及歸關中詳定經論。四方
學者輻湊而至。設難交攻肇迎刃而解。皆
出意表。著般若無知論。什覽之曰。吾解不
謝子。文當相揖耳。傳其論至匡山。劉遺民
以似遠公。公撫髀歎曰。以爲未甞有也。復
著物不遷等論。皆妙盡精微。秦主尤重其
筆札。勅傳布中外。肇卒年三十有二。當時
惜其早世云
辛丑 涼呂隆改神鼎
  北涼沮渠蒙遜臨松盧水胡人。其先爲兇奴。遜後
殺歆。立于張掖。治三十三年。壽
六十六。
改永安
後燕慕容熙改光始
壬寅 改元興
  南涼傉檀利鹿孤弟。立十三年。
壽五十五。改元弘昌
十七 元興元年。天竺弗多羅尊者至秦。義學
  沙門數百人從之。於中寺出十誦梵本。什
公翻譯。及半而弗多卒。會沙門曇摩流支
至。亦善毘尼。匡山遠公聞而喜。走書關中
勸流支出其律足成之。流支乃與什公續
而終焉。律儀大備自此而始
十八 天竺尊者佛陀耶舍至姑臧。聞什公受
  秦宮女。歎曰。什如好綿。其可使入棘刺乎。
什聞耶舍爲已遠來。恐相失而返。勸秦王
迎之。使至。耶舍曰。明旨遠降。便當驛馳副
檀越待士之勤。脱如見禮羅什。則貧道當
在北山北矣。使還。王欽佇不已。復遣使盡
禮致之。耶舍乃肯來。王郊迎。別剏精舍處
之。供設如王者。耶舍一無所受。時至分衞
一食而已。善毘婆沙論。而髭赤。時號
髭毘婆沙。後遊匡山爲遠公所重。躬自負
鐵。於紫霄峯頂鑄塔。以如來眞身舍利藏
其中。今存焉
十九
癸卯
 元興二年。太尉桓玄久懷簒奪。及升
  宰輔。以震主之威下書。令沙門致拜君親。
玄與八座書。重申何庾議沙門不敬王者。
以謂庾意在尊主而禮據未盡。何出於偏
信遂淪名體。夫佛之爲化。雖誕以范浩推
乎視聽之外。以敬爲本。此處不異。蓋所期
者殊。非恭敬宜廢也。老子同王侯於三大。
原其所重皆在於資生通運。豈獨以聖人
在位而比稱二儀哉。將以天地之大徳曰
生。通生理物在乎王者。故尊其神器而禮
實惟隆。豈是虚相崇重。義在君御而已。沙
門之所以生生資存。亦日用於理命。豈有
受其徳而遺其禮。沾其惠而廢其敬哉。于
時尚書桓謙中書王謐等。抗諫曰。今沙門
者意深於敬。不以形屈爲禮。如育王禮比
丘足。魏文侯之揖干木。漢光武之遇子陵。
皆不令屈體。況沙門之人也。於是亟其書
咨于遠公。遠&T005209;然惜之曰。悲夫斯乃交喪
之所由。千載之否運。懼大法之將淪。感往
事之不忘。故著論五篇究叙微意。庶後之
君子崇敬佛教者。或詳覽焉
二十沙門不敬王者論在家第一
  原夫。佛教所明。大要以出處爲異。出處之
人凡有四科。其弘教通物。則功侔帝王化
兼治道。至於感俗悟時。亦無世不有。但所
遇有行藏。故以廢興爲隱顯耳。其中可得
論者。請略而言之。在家奉法則是順化之
民。情未變俗迹同方内。故有天屬之愛奉
主之禮。禮敬有本。遂因之而成教。本其所
因則功由在昔。是故因親以教愛。使民知
有自然之恩。因嚴以教敬。使民知有自然
之重。二者之來。實由冥應。應不在今。則宜
尋其本。故以罪對爲刑罰。使懼而後謹。以
天堂爲爵賞。使悦而後動。此皆影響之報
而明於教。以因順爲通而不革其自然也。
何者夫厚身存生。以有封爲滯累。深固在
我未忘。方將以情欲爲苑囿。聲色爲游觀。
沈湎世樂不能自免而特出。是故教之所
檢。以此爲涯而不明其外耳。其外未明則
大同於順化。故不可受其徳而遺其禮。沾
其惠而廢其敬。是故悦釋迦之風者。輒先
奉親而獻君。變俗而投簪者。必待命而順
動。若君親有疑則退求其志以俟同悟。斯
乃佛教之所以重資生助王化於治道者
也。論者立言之。旨貎有所同。故位夫内外
之分。以明在三之志。略叙經意宣寄所懷
沙門不敬王者論出家第二
出家則是方外之賓。迹絶於物。其爲教也。
達患累縁於有身。不存身以息患。知生生
由於禀化。不順化以求宗。求宗不由於順
化。則不重運通之資。息患不由於存身。則
不貴厚生之益。此理之與形乖。道之與俗
反者也。若斯人者因誓始於落簪。立志形
乎變服。是故凡在出家。皆遯世以求其志。
變俗以達其道。變俗則章服不得與世典
同禮。遯世則宜高尚其迹。夫然故能拯溺
俗於沈流。拔幽根於重劫。遠通三乘之津。
廣開天人之路。如令一夫全徳。則道洽六
親澤流天下。雖不處王侯之位。亦已協契
皇極在宥生民矣。是故内乖天屬之重。而
不違其孝。外闕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從
此而觀。故知超化表以尋宗。則理深而義
篤。照太息以語仁。則功末而惠淺。若然者
雖將面冥山而游歩。猶惑恥聞其風。豈況
與夫順化之民尸祿之賢。同其孝敬者哉
沙門不敬王者論求宗不順化第三
問曰。尋老氏之意。以天地得一爲大。王侯
以順體而尊。終於義存於此。斯沙門所以
抗禮萬乘高尚其事不爵王侯而沾其惠者

沙門不敬王者論體極不兼應第四
問。歴觀前史。上皇已來。在位居宗者未始
異其原本。本不可二。是故百代同典咸一
其統。所謂唯天爲大。惟堯則之。始此則
非智有所不照。自無外可照。非照有所不
盡。自無理可盡。以此推視聽之外廓無所
寄。理無所寄則宗極可明。今諸沙門不悟
文表之意。而惑教表之文。其爲謬也。固已
全矣。若復顯然驗。此乃希世之聞
答曰。夫幽宗曠邈神道精微。可以理尋難
以事詰。既渉乎教則以因時爲檢。雖應世
之具優劣萬差至於典成在用。咸即民心
而通其分。分至則心。其智之所不知。而不
關其外者也。若然則非體極者之所不兼。
兼之者不可並御耳。是以古之語大道者。
五變而形名可擧。九變而賞罰可言。此但
方内之階差。而猶不可頓説。況其外者
乎。請復推而廣之以遠其類。六合之外存
而不論者。非不可論。論之或乖。六合之内
論而不辨者。非不可辨。辨之或疑。春秋經
世先王之志辯而不議者。非不可議。議之
或亂。此三者皆其身耳目之所不至以爲
關鍵。而不關視聽之外者也。因此而求聖
人之意。則内外之道可合而明矣。常以爲
道法之與名教。如來之與堯孔。發致雖殊
潜相影響。出處誠異終期則同。詳而辨之
指歸可見。理或有先合而後乖。有先乖而
後合。先合而後乖者。諸佛如來則其人也。
先乖而後合者。歴代君王體極之至。斯其
流也。何以明之。經云。佛有自然神妙之法。
化物以權廣隨所入。或爲靈仙轉輪聖帝。
或爲卿相國師道士。若此之倫在所變現。
諸王君子莫知爲誰。此所謂先合而後乖
者也。或有始剏大業。而功化未就迹有參
差。故所受不同。或期功於身後。或顯應於
當年。聖王即之而成教者。亦不可稱算。雖
抑引無方。必歸塗有會。此謂先乖而後合
者也。若命乖而後合。則擬歩通塗者必不
自涯於一檢。若令合而後乖。則釋迦之與
堯孔歸致不殊斷可知矣。是故自乖而求
合。則知理會之必同。自合而求乖。則悟體
極之多方。但見形者之所不兼。故或衆塗
而駭之而異耳。因茲而觀。天地之道功盡
於運化。帝王之徳理極於順通。若以對夫
獨絶之教不變之宗固不得同年而語其優
劣。亦以明矣
沙門不敬王者論形盡神不滅第五
問曰。論旨以化盡爲至極。故造極者必違
化而求宗。求宗不由於順化。是以引歴代
君王。使同之佛教。令體極之至以權君統。
此雅論之所託。自必於大通者也。求之實
當。理則不然。何者夫禀氣極於一生。生盡
則消液而同無。神雖妙物。固是陰陽之化
耳。既化而爲生又化而爲死。既聚而爲始。
又散而爲終。以此而推。固知神形倶化原
無異統。精粗一氣始終同宅。宅全則氣聚
而有靈。宅毀則氣散而照滅。散則反所受
於本。本滅則復歸於無物。反覆終窮。皆自
然之數耳。孰爲之哉。若反本則異氣。數合
則同化。亦爲神之處形。猶火之在木。其生
必並。其毀必滅。形離則神散而罔寄。木朽
則火寂而靡託。理之然矣。假使同異之分
昧而難明。有無之説必存乎聚散。聚散氣
變之總名。萬化之生滅。故莊子曰。人之生
氣之聚。聚則爲生。散則爲死。若死生爲彼
之徒。則吾又何患。古之善言道者。必有以
得之。若果然耶。至理極於一生。生盡不化。
義可尋矣
答曰。夫神者何耶精極而爲靈者也。精極
則非封象之所圖。故聖人以妙物爲言。雖
有上智猶不能定其體状窮其幽致。而談
者以常識生疑。多同自亂。其爲誣也亦已
深矣。將欲言之。是乃言夫不可言。今於不
可言之中復相與言依俙。神也圓應無主
妙盡無名。感物而動。假數而行。感物而非
物。故物化而不滅。假數而非數。故數盡而
不窮。有情則可以物感。有識則可以數求。
數有精粗。故其性各異。智有明闇。故其照
不同推此而論。則知化以情感。神以化傳。
情爲化之母 神爲情之根。情有會物之道。
神有冥移之歸。悟徹者及本。惑理者逐物
耳。古之論道者。亦未有所同。請弘之明之。
莊子發玄音於大宗。稱皇帝之言。形有美
而不化。又云。火傳於薪。猶神之傳於形。此
曲從養生之談。非遠尋其類者也。就如來
論。假令形神倶化始自天本。愚智資生同
禀所受。問所受者爲受之於形耶。受之於
神耶。若受之於形凡在有形皆化而爲神
矣。若受之於神。是爲以神傳神。則丹朱與
帝堯齊聖。重華與瞽瞍等靈。其可然乎。如
其不可。固知冥縁之合。著於在昔。明闇之
分。定於形初 雖靈鈞差運。猶不能變性之
自然。況降茲已還乎。驗之於理則微言而
有徴。校之以事可無惑於大通。論成。後有
退居之賓。歩朗月而宵游。相與共集法堂。
因而問曰敬尋雅論大歸可見。殆無所間。
一日試重研究。蓋所未盡亦少許處耳。意
以爲沙門徳式是變俗之殊制。道家之名
器施於君親。固宜略於形敬。今所疑者 謂
甫創難就之業。遠期化表之功。潜澤無現
法之効 來報玄而未應 乃*令王公獻供信
士屈體。得無坐受其徳陷乎早計之累。虚
沾其惠同夫素飡之譏耶。主人良久曰。請
爲諸賢近取其類。有人於此。奉宣時命遠
通殊方九譯之俗。問王當資以糇糧錫以
輿服否。答曰然。主人曰。類可尋矣。夫稱沙
門者何耶。謂其能蒙俗之幽昏。啓化表之
玄路。方將以兼忘之道與天下同往。使希
高者揖其同風。漱流者味其餘津。若然雖
大業未就。觀其超歩之跡。所悟固已弘矣。
然則運通之功資存之益。尚未酧其始誓
之心。況三業之勞乎。又斯人者。形雖有待
情無近寄。視夫四事之供。若雀蚊之過乎
其前耳。濡沫之惠復焉足語哉。衆賓於是
始悟冥塗以開轍爲功。息心以淨畢爲道。
乃忻然怡衿詠言而退
甲辰 魏改
乙巳 改義熙
  南燕慕容超改太上
夏赫連勃勃字屈局。兇奴有賢王去卑之後。劉衞
之子。淵之族。身長八尺五寸。腰闊十
圍。據夏州自稱天王。尚性
兇暴以殺爲樂。立二十年
西涼改建初
二十一
丙午
 天竺尊者佛馱跋陀。自義熙二年至長
  安。什公倒屣迎之。以相得遲暮爲恨。議論
多發藥。跋陀曰。公所譯未出人意。乃有高
名何耶。什曰。吾以年運已往。爲學者妄相
粉飾。公雷同以爲高可乎。從容決未了之
義。彌増誠敬。秦太子姚泓。延至東宮。對什
論法。什問曰。法云何空。答曰。衆微成色。
色無自性。故色即空。又問。既以極微破色
空。復云何破一微。答曰 以一微故衆微空。
以衆微故一微空。沙門寶雲譯出此語。不
省其意。皆謂跋陀所計微塵是常。更申請
之。跋陀曰。法不自生。縁會故生。縁一微故
有衆微。微無自性則是空矣。寧當言不破
一微乎。時秦尚玄化沙門出入宮闕者數
千。跋陀隤然而已。偶謂弟子曰。昨見天竺
五舶倶發。應合至矣。又其徒自言得初果。
僧正道&MT03037;曰。佛不許言自所得法。五舶之
論何所窮詰。弟子輕言誑惑。於律有違義
不同處。跋陀遂渡江入匡山見遠公。議論
不爲遠屈。遠高之。遣書關中雪其枉。後於
江都謝司空寺譯華嚴經六十卷。感二青
衣童子毎旦自庭沼中出。炷香添瓶不離
座右。暮夜則潜入治中。日以爲常。至譯經
畢。遂絶迹不見
丁未 夏改龍升
  後燕高雲字子羽。惠文熙之長子。自云高陽之後。
因以爲姓。熙死僣立一年。改國曰大燕。
年改
正始
二十二 淵明陶潜字元亮。爲彭澤令。解印去
  居柴桑與廬山相近。時訪遠公。遠愛其曠
達。招之入社。陶性嗜酒謂許飮即來。遠許
之。陶入山。久之以無酒攅眉而去
戊申 南涼改嘉平
  北燕馮跋字文起。長樂信都人。小字乞直伐。其先
畢萬之後。子孫皆食爵馮獅者。因以
氏。馮跋善飮酒一石不亂。初仕後燕。因殺慕容熙立
雲。雲復爲臣離班桃仁所弑。跋乃僣稱燕于昌黎。次
年改太平。在
位二十一年
己酉 西秦改更始
  魏明元皇帝嗣乃道武長子。是年即位。改元永興。
在位十五年。壽三十二 崩西宮。葬
雲中
金陵
二十三 沙門法果。戒行精至開演法籍。是歳
  明元皇帝進加僧統。言允愜賜封輔國宜
城子忠信侯安城公之號。師皆固辭。帝親
幸其居。以門巷狹小不容輿輦。更廣大之。
瞻敬慰問若此。年八十餘卒。帝三臨其喪。
追贈老壽將軍趙胡靈公
二十四
庚戌
 法師法顯自西域還。初顯於隆安二
  年。同惠景曇整等入西域求法。渡流沙迷
失路。以日準東西。視人骨處進行。遭熱風
惡鬼不顧 至葱嶺積雪有毒龍飛。砂路盤
空而進。不顧皆萬仞險處。梯而過者。七日
以繩爲梁躡而濟者。水闊八十歩。漢張騫
甘英皆所未至也。過小雪山寒甚。惠景股
栗而死。顯哭之慟。收涕孤征。又三十餘國
至中天竺。去王舍城三十里。入一寺問耆
闍崛山路。僧曰。日暮矣。彼多師子。且食人。
不可往。顯念吾欲瞻靈境。幸至而晩。今夕
若死吾志不酬。身非所愛。乃畏師子乎。顯
既至日已夕。遂留山中。流涕拜曰。我不自
知至此也。坐樹下誦經。夜三更師子蹲踞
舐齕。顯以手循之曰。欲肉醉我遲誦經畢
乃可耳。於是妥尾而去。明日歸。老僧植杖
立揖不答。徐去。有少年來。顯問耆年謂誰。
曰頭陀大迦葉也。顯追之至山。有石塞岩
竇不得往。至南天竺。得摩訶僧祇律泥洹
等經。留三年學梵字。以經像附商。至師子
國。同侶皆無存。翩然自止。會有以紈扇供
佛者。顯見之動東歸之思。又二年達于青
州。太守李嶷躬迎之。護送入于京師
壬子 西秦熾盤乾歸之子。立十
六年。改元永康
北涼改玄始
二十五 西域三藏曇無讖。由龜茲至姑臧。涼
  王沮渠蒙遜素奉大法。讖居久之遍曉華
言。譯大般涅槃大集等經六十餘萬言。猶
以涅槃品數未足。復還西域訪求得之。至
涼譯成。四十二卷。凡一萬偈。讖神異頗多。
時拓跋珪王中山。聞讖思一瞻禮。遣使來
迎。遜不許。珪再遣高平公李順。策拜遜涼
王加九錫諭之曰。曇無讖道徳廣大。朕思
一奉見。可馳驛送至。遜曰。臣奉事朝廷亡
所負。前表乞留讖。今復來追。此臣師也。有
死則已。欲往則不可也。順曰。朝廷欽王忠
義。故顯加殊禮。今乃以一道人虧損大功。
不忍一朝之忿。吐所不當言。失朝廷待遇
之意。切爲大王不取也。遜曰。如公之言誠
美。第恐情不副此耳。遜竟不遣讖。於是拓
跋珪銜之。道進者從讖求授菩薩戒。讖曰。
當自悔七日乃未。既而詣讖。讖忽怒。進曰。
此宿障也。遂精修三年。夢中感釋迦世尊
爲授戒法。是夕十餘人同夢如進所見。於
是復詣讖望見大喜曰。善哉已感戒矣。今
爲汝作證。及固辭西歸遜怒其去已。密遣
親信中路刺殺之。初讖出關日。謂送者曰。
業期至矣。雖上聖不能逃。非愛死而固欲
相遠也。未幾遜心愧悔。白日見鬼以劍刺
之而卒。其國爲魏所併
癸丑 夏改鳳翔
二十六 道生法師天縱妙悟。初涅槃後品未
  至。生熟讀久之曰。阿闡提人自當成佛。此
經來未盡耳。於是文字之師交攻之。誣以
爲邪説。於律當擯。生白衆誓曰。若我所説
不合經義。願於此身即見惡報 若實契佛
心。願舍壽時據師子座。於是袖手南來入
虎丘山。竪石爲聽徒講涅槃經。至闡提有
佛性處。曰如我所説義契佛心不。群石皆
首肯之。後游匡山居銷景岩。聞曇無讖重
涅槃後品至南京。果言闡提皆有佛性。
生慰喜不自勝 遂誓死奉法
甲寅 魏改神瑞
丙辰
丁巳
 後秦泓興之子。立二年。晋劉裕
滅之。壽三十。改永和
魏改泰常
戊午 西涼李歆立三年
改嘉興
己未 夏改昌武。次年改眞興
二十七 恭帝徳文改元熙安帝母弟。永初元年。劉
裕使后兄叔度踰垣殺之。
  壽三十六 葬于
沛陵。晋室滅矣
治二年○是年梁誌公生
西晋都洛陽。四主三十七年。而有五胡之燉。
東晋都建業十二主一百四年。而歸于宋
庚申 西秦改建弘
  西涼冠軍恂。改永建二年河西王拔燉
煌。恂自殺國亡
二十八 北朝魏泰常五年。光祿卿崔浩被讒。
  帝命浩以公歸第。因修服食養性之術。初
嵩山道士寇謙之。修張道陵術。自言甞遇
老子降。命謙之繼道陵爲天師 授以辟穀
輕身之術。及科戒二十卷。使之清正道教。
又遇神人李譜文云。老子之玄孫也。授以
圖籙眞經六十餘卷。并出天宮靜輪之法。
謙之奉其書獻于太武。朝野多未之信。崔
浩獨師事之。從受其術。且上書賛明其事。
太武忻然。使謁者奉玉帛牲牢祭嵩嶽迎
致謙之起天師道場於平城之南重臺五
級。道徒由此而盛
宋司馬文正公曰。老莊之書。大旨欲同生
死輕去就。而爲神仙者服餌修錬以求輕
擧。錬草石爲金銀。其爲術正相戻矣。是以
劉歆七略叙道家爲諸子。神仙爲方技。其
後有符水禁呪之術。至謙之遂合而爲一。
至今循之。其訛甚矣。崔浩不信佛老之書
而信謙之之言。其故何哉。昔臧文仲祀鶢
鶋。孔子以爲不智。如謙之者其爲鶢鶋亦
大矣。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君子
之於擇術。可不謹哉
二十九 禪師玄高居&T007233;𧂐山。與沙門曇弘友
  善。聞曇無毘自北山至涼妙禪觀。高往親
之。旬日即悟。無毘歎異以爲勝己。及無毘
西歸。有妖比丘。嫉高譛於河南王世子曼
曰。高今聚徒將爲國害。曼信之欲殺高。其
父不許。遂擯於河北。居林陽堂山。山蓋地
仙所宅。夜有鐘磬聲。高門弟子百餘輩。拔
萃者玄紹有神力。甞指地出水以給衆。如
紹者又十有一人。河南王迎曇弘至。問王
何以擯高。其人希世之瑞也。王厚禮迎之。
高欲赴命。山中草木爲摧偃亂石塞路。高
曰。吾志弘道。自滯岩竇無益也。路乃可行。
王郊迎之禮以爲師。後游涼土。沮渠蒙遜
禮遇尤勤。弟子僧印自謂得阿羅漢果。高
假以神力。使於定中見十方無盡世界。及
聞諸佛所説之法。各各不同。即於一夏尋
其所見不盡。方生愧懼。明年魏使請高入
于平城。拓跋燾在位。益加誠敬令太子晃
師事之
三十 齊著作魏收。著魏書佛老志。其略曰。
  釋氏之學聞於前漢。武帝元狩中。霍去病
獲昆耶王及金人。率長丈餘。帝以爲大神。
列於甘泉宮燒香禮拜。此則佛道流通之
漸也。及開西域遣張騫使大夏。還云身毒
天竺國有浮圖之教。哀帝元壽中。景憲受
大月氏王口授浮圖經。後漢明帝夢金人
項有日光飛行殿庭。傅毅始以佛對帝。遣
中郎蔡愔等使於天竺。寫浮圖遺範。仍與
沙門迦葉摩騰竺法蘭還洛陽。得四十二
章經及釋迦立像帝令畫工圖之。置清涼
臺及顯節陵。緘經於蘭臺石室。浮圖或言
佛陀。聲相轉也。譯云淨覺。言滅穢明道
爲聖悟也
凡其經旨。大抵言生生之類。皆因行業而
起。有過去當今未來三世。神識常不滅也。
凡爲善惡必有報應。多積勝業陶冶麁鄙。
經無數形藻練神明。乃至無生而得佛道。
其閒階次心行等級非一。皆縁淺以至深。
藉微而爲著。率在於積仁順蠲縁欲。習虚
靜而成通照也。故其始修心則依佛法僧。
謂之三歸。若君子之三畏也。又有五戒。去
殺盜婬妄言飮酒。大意與仁義禮智信同。
奉持則生天人勝處虧犯則墮鬼畜諸苦。
又善惡生處。凡有六道焉
諸服其道者。則剃落髮須釋累辭家。結師
資遵律度。相與和居治心修淨。行乞以自
給。謂之沙門。或曰桑門。亦聲相近也。其根
業各差。謂之三乘。聲聞縁覺及以大乘。取
其可乘運以至道爲名也。上根者以修六
度進萬行。整度億流彌歴長遠。登覺境而
號爲佛也。本號釋迦文。此譯能仁。謂徳充
道備戡濟萬物也。降於天竺迦維羅衞國
王之子。於四月八日從母右脇而出。姿相
超異三十二種。天降嘉瑞亦三十二而應
之。以二月十五日而入涅槃。此云滅度。或
言常樂我淨。明無遷謝及苦累也。又云。諸
佛有二義。一者眞實。謂至極之體妙絶拘
累不得以方處期。不可以形量限。有感斯
應體常湛然。二者權應。謂和光六道同塵
萬類。生滅隨時脩短應物。形由感生體非
實有。權形雖謝眞體不遷。但時無妙感。故
莫得常見耳。斯則明佛生非實生滅非實
滅也
佛既謝往香木焚屍。靈骨分碎大小如粒。
撃之不壞。焚之不焦。而有光明神驗。謂之
舍利。弟子收奉。竭香花致敬募建宮宇。謂
之爲塔。猶宗廟也。故時稱爲塔廟者是矣。
於後百年有王阿育者。以神力分佛舍利。
役諸鬼神造八萬四千塔。布於世界。皆同
日而就。今洛陽彭城姑臧臨淄。皆有育王
寺。蓋承其遺迹焉。而影迹爪齒留於天竺。
中途往來者咸言見之
初説教法。後皆著録。綜覈深致無所漏失。
故三藏十二部經。如九流之異。統其大歸
終以三乘爲本。後有羅漢菩薩。相繼著論。
讃明經義以破外道。皆傍諸藏部大義。假
立外問而以内法釋之。傳於中國。漸流廣
矣。漢初沙門皆衣赤布。後乃易以雜色云。
論曰。唐太宗世既修晋書。復有勸修南北
七朝史者。太宗以元魏書甚詳。故特不許。
以今攷之信然也。凡佛老典教於儒者九
爲外學。或欲兼之。自非夙薫成熟願力
再來。莫能窺其彷彿。況通其旨歸而祖述
源流者乎。異哉魏書佛老志。不介馬而馳
遷固之間。御靡旌以摩荀楊之壘。歩驟雍
容有足觀者。然則魏收兼三聖人難兼之
學。平四作者不平之心。厥書獨見信於後
世。顧不美哉
佛祖歴代通載卷第




佛祖歴代通載卷第
 嘉興路大中祥符禪寺
住持華亭念常集 

庚申
 宋姓劉氏
都建康
雷氏曰高少文武前明後順
宋朝八主合六十年
高祖武
  皇帝。裕改永初字徳輿。小字寄奴。彭城縣綏輿
里人。漢高弟。楚元王交二十世
孫。彭城楚都。故苗裔家焉。帝仕晋爲太尉。有雄才
大略而清簡寡慾。晋氏東遷。劉氏移居晋陵。受禪晋
室。幸建康宮。六十七歳崩于西殿。
葬建康縣蒋山初寧陵。治三年
  西秦改建弘
西涼冠軍恂。改永建
壬戌 四月上殂
癸亥 營陽王義符。改景平小字車兵。武帝長子。所
爲多乘失。皇太后令廢
  爲營陽王。年十
九終。治一年
甲子 五
 文帝義隆。改元嘉小字車兒武帝第三子。
身長七尺五寸。聰明仁
  厚躬勤政事。江左之政未甞有也。壽四十七。
爲張超之殺于合殿。葬長寧陵。在位三十年
魏世祖太武帝燾。改始光明元長子。壽四十
五崩于永安宮。在
二十
九年
乙丑 夏赫連昌改承光
  北燕有女人化男子○魏崔浩自比張良

丙寅
 元嘉三年。神僧杯渡初出冀州。如清狂
  者。挈十木杯。渡水必乘之。因號焉。甞自
孟津乘杯絶岸至金陵。時年四十許。状寒
窶喜怒不常。遇盛寒輒穴氷而浴或著屐
登山。或跣足市中行。荷一蘆圈。時造延賢
寺。沙門法意遇之尤勤。忽棄去行瓜歩欲
登舟。舟人不即應。遂乘杯絶北岸。廣陵村
有李氏。方飯僧。渡徑入以蘆圈置庭中坐
席上。衆環目之。渡自若座有怒者。見蘆圈
礙道移之。饒力不能動。渡食畢挈之而去。
笑曰。四天王。時有童子。竊見圈中。有四小
兒。皆長數寸。眉目如畫。及追之失所在。由
此顯迹。及卒後復時時有人見之云
戊辰 西秦慕末改永弘。二年夏滅之
  夏赫連定立二年改勝光。次年魏滅之昌之
弟也
北涼改丞玄○魏改神&T064779;

己巳
 天竺求那跋陀羅至金陵。文帝遣使郊
  迎。跋陀神情爽邁。帝見之大悦。命居祇桓
寺。屢延入内供養。僕射何尚之彭城王義
康。南譙王義宣。並師事之。請講華嚴。跋陀
以未通華言。乞觀音爲増智力。夜夢神力
士易其頭。旦起猶覺痛甚。遂遍曉華言。即
爲衆講之。時以跋陀妙大乘宗旨。因號摩
訶衍
辛未 北涼改義和
  北燕馮弘。改大興跋之弟。殺跋之
子翼。自立七年
壬申 魏改延和
 九年文帝幸大莊嚴寺設大會。親同四衆
  地坐。及齋衆疑日過午。不敢下箸。帝曰。
才午耳。法師道生在席。即曰。白日麗
天。今天言方中。何謂過耶。擧鉢便食。一衆
從之。帝大悦。下詔。留生止都下。一時巨公
王弘范泰顏延之等。皆造門結友。生毎以
經文未能達諸佛之旨而學者多滯聞見因
著善不報論。頓悟成佛論。二諦論。佛性有
常論。法身無色論。佛無淨土論。應有縁論
皆網羅舊説發其淵奧皎如日星。又明年
正月庚子升法座。詞音朗潤聽者悟悦。俄
麈尾墮地隱几而化
癸酉 北涼牧虔蒙遜子立六
年改永和
 是歳謝靈運以謀叛棄市。初靈運與顏
  延之齊名。其文縱横俊發過於延之。深邃
則弗及。襲封康樂侯。居會稽與隱士王弘
之孔淳之。放蕩爲娯。太守孟顗事佛精懇。
爲靈運所輕。甞謂顗曰。得道須惠業。
人生天當在靈運前。成佛必在靈運後。顗
深恨此語。及顗入朝。屢爲裁抑不得召用。
晩爲臨川内史。在郡游放不法。爲有司所
糾。司徒遣隨州從事鄭望生收之。運即興
兵叛逸。遂有逆志。望生追擒之送廷尉。帝
怜其才減死徙廣州。既而復叛。有旨棄市。
年四十九

甲戌
 十一年。天竺三藏求那跋摩。初讓國出
  家。解四阿含。精貫三藏誦數百萬言。屬國
諸王皆從之禀受歸戒。毎謂諸王曰。道在
精通。遇縁即應但依慈悲。勿故發害意足
矣。遊闍婆國。其王欲出家事跋摩。群臣固
請不可。乃令國中曰。若率土奉大和尚歸
戒。勿殺害賑給貧乏。即從爾請。於是群臣
士民稽首遵命。朝廷雅聞其名。沙門惠觀
等白於文帝。請遣使致之。有詔交州刺史
津遣。沙門道冲等航海邀之。冲至跋摩欣
然附舶抵廣。詔聽乘驛詣闕。道由始興。愛
其山類靈鷲。爲留周朞。寺有寶月殿。跋摩
於東壁戲作定光儒童布髮像。極妙。夜輒
有光。甞在定累日不出 寺僧遣沙彌候之。
見白獅子仰躡柱而戲彌空皆青蓮花沙彌
驚走大呼。寺僧爭至。豁無所有。至金陵引
對。&T051759;勞殊勤。因從容問曰。寡人毎欲
持齋。以身應物不獲所願。法師遠來。陋邦
之幸。何以教寡人。對曰。道在心不在事。法
由己不由人。且帝王所修與匹夫異。匹夫
身賤名微。言今不威。倘不克己苦節。何以
爲用。帝王以四海爲家。萬民爲子。出一嘉
言則士庶咸悦。布一善政則人臣以和。刑不
夭命。役不勞力。則風雨時若寒暑應節。百
穀滋繁桑柘欝茂。以此爲持齋。不殺亦大
矣 安在輒半日之飡全一禽之命。然後爲
弘濟耶。帝撫几歎曰。俗迷遠理。僧滯近教。
如法師之言。可與論天人際矣 命居祇桓
寺。講法華并十地品。帝率公卿日集座下。
法席之盛前此未聞也。摩即於寺譯菩薩
善戒經等十八卷
乙亥 魏改太延
 十二年京尹蕭謨之請制建寺鑄像。帝
  以問侍中何尚之吏部羊玄保曰。朕少讀
經不多。比日彌復無暇。因果之事昧然未
究。所以不敢立異者。以卿輩時秀率皆信
敬耳。范泰謝靈運皆言。六經法度本任濟
世。必求妙道。當以佛經爲指南。比見顏延
之析達性論。宗炳難白黒論。其説汪洋大
明至理。若使率土之民皆敦此化。則朕坐
致太平矣。夫復何事。昨蕭謨之請制。即以
相示。委卿増損。必有以戒遏浮&MT05567;。無傷弘
奬者。以當著爾。尚之對曰。横目之俗聞
不敬信。以臣庸陋獨有愚勤。實懼缺薄上
玷大法。更蒙奬論重有愧耳。然前代群英
則不負明詔。自渡江而來。王導周顗庾亮
王蒙謝安郗超王坦之王恭王謐郭文謝尚
戴逵許詢及亡祖兄弟王元琳昆季范汪孫
綽張玄殷凱。或宰輔冠冕。或人倫羽儀。或
致情天人之際。或抗迹雲霞之表。靡不
心歸依。其閒比對如蘭護開潜淵遁崇邃。
並亞迹黄中。或不測人也。近世道俗較論
便爾。若悉擧者。夷夏漢魏奇傑輩出不可
勝數。惠遠云 釋迦之化無所不可。適道固
自教源。齊物亦爲要務竊味此言。有契至
理。何則百家之郷千人持五戒則十人淳
謹。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睦。傳
此風教以周寰區。編戸億千則仁人百萬。
夫能行一善則去一惡。去一惡則息一刑。
一刑息於家。萬刑息於國。此明詔所謂坐
致太平者是也。故圖澄適趙二石減暴。靈
塔放光符健損虐。神道助化昭然可觀。謨
之請制不謂全非。但傷蠹道俗本在無行
僧尼。然而情僞難分。去取未易耳。至土木
之工。雖若靡費。且植福報恩不可頓絶。臣
比斟酌進退未安。今日面奉徳音實用忻
抃。羊玄保進曰。此談蓋天人之學。非臣愚
所宜預聞。切恐秦楚論強兵之術。孫呉盡
呑併之計。無取於此。帝曰。此非戰國之具。
良如卿言。尚之曰。夫禮隱逸則戰士息。
貴仁徳則兵氣消。尚以孫呉爲志。動期呑
併。則將無取於堯舜之道。豈特釋教而已
哉。帝悦。謂尚之曰。釋門之有卿。猶孔氏之
有季路也。自是帝留神釋典益重玄化。及
顏延之著離識論及論檢。勅法師惠嚴辨
其同異。酬酢終日。帝笑曰。卿等殆不愧支
許矣

丙子
 文帝幸曲水。公卿畢集。帝命賦詩。沙門
  惠觀詩先成奏之。句有奇勝之韻。帝悦以
示百官。皆歎服其才。觀與惠嚴謝靈運
等。詳定大涅槃經。頗増損其辭因夢爲神
人呵之曰。乃敢妄以凡情輕瀆聖典。觀等
惶懼而止
 時有僧惠琳者。以才學得幸于帝與決政
  事。時號黒衣宰相。致門下車蓋常不容迹。
琳妄自驕蹇。見公卿纔寒暄而已。著白黒
論。毀佛叛教遂感現報。膚肉糜爛歴年而

論曰。世智辯聰人情所歆慕以爲英靈者
也。佛世尊則以爲八難之一。何哉。靈運恃
才傲世。以謀叛伏誅。惠琳毀形衣僧伽黎
而竊與朝政。既叛教矣。復從而毀佛。遂蒙
惡報以死。嗚呼蓋世智之爲難也明矣。觀
嚴二人妄以凡情輕議聖典。向使不遇神
人呵之。則世智之難亦幾不免。大哉跋摩
尚之對制之言。可謂旨窮大體而識盡精
微。眞天下之通論也
是歳文帝。詔求沙門能述生法師頓悟義
者。刺史庾登之以釋法瑗聞召對顧問瑗
伸辯詳明。何尚之歎曰。意謂生公之歿微
言永絶。今復聞象外之談。所謂天未喪斯
文也。未幾天保寺成。詔瑗主之。王景文至。
値其講歎曰。所擧皆所未聞。所指皆出意
表。眞法中龍也。湘宮寺成。復移瑗居之。帝
臨幸聽法。時以爲榮
庚辰 魏太武燾即位改太平眞君
壬午 眞君三年。上詣道壇受籙

甲申
 是年。北魏太武以戊寅平蕩中原。江北
  盡臣伏。又爲寇謙之倚崔皓爲天師。故改
眞君之號。迨今五年。崔信寇術憎釋愈甚。
太子晃師事法師玄高。崔皓妬晃讒於太
武。疑之令幽死晃求哀於高。高爲作金光
明懺。太武夢其先祖讓之曰。不當以讒疑
太子。既寤以所夢語群臣。臣下皆稱。太子
無過待之如初。其相崔皓懼太子將不利
於己。白太武曰。太子前實有謀。仍結玄高
以術致先帝。恐陛下耳。若不早誅必爲大
害。太武大怒。收玄高惠崇害之。高弟子玄
暢居雲中。聞高遇害。日馳六百里。至魏闕
泣曰。和上神力當爲我起。於是高開眸曰。
大法應化隨縁盛衰。盛衰在迹理恒亘然。
但惜汝等行如我耳。或恐過之矣。唯玄暢
南渡。汝等死後法當更興。善自修心毋令
中悔。言訖即化。沙門法進號呼曰。聖人去
世。我何用生。應聲見高於雲中。進頂禮乞
救 高曰。不忘一切。寧獨棄汝耶。曰和尚與
崇公並生何所。高曰。我往惡處。救護衆生。
崇已歸安養矣。言訖不見
十一 世祖時。道士寇謙之字輔眞。雍州人。早
  好仙道修張魯之術。服食餌藥歴年亡效。
有仙人成公興。求謙爲之弟子。相與入華
山居石室。興採藥與謙之服。能不飢。又共
入嵩山石室。尋有異人。將藥與謙之。皆毒
蟲臭物。謙之懼走。興歎息曰。先生未仙。正
可爲帝王師耳。未幾興仙去謙守志嵩山
忽遇大神。乘雲駕龍導從百靈。集於山頂
稱太上老君 謂謙之曰。自天師張陵去世
以來。地上曠職。汝文身直理。吾故授汝天
師之位。錫汝雲中新科二十卷。自開闢以
來。不傳於世。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
三張僞法租米錢税及男子合氣之術。大
道清虚寧有斯事。專以禮度爲首。加之以
服食閉練。使玉女九疑十二人授謙之導
引口訣。遂得辟穀氣盛顏色鮮麗云
十三
丙戌
 是歳即元嘉二十三年。魏太武三月西
  伐長安 與崔皓皆信重寇謙之而奉其道。
皓特不喜佛。毎言於魏主。以爲佛法虚誕
爲世費害。宜悉除之。及魏主討蓋呉。至長
安入佛寺。沙門飮從官酒。從入其室。見大
有兵器 出白太武。武怒曰。此非沙門所用。
必與蓋呉同謀欲爲亂耳。命有司按誅合
寺僧。閲其財産大有釀具。及州郡牧守富
人所寄物以萬計。又爲窟室以匿婦人。皓
因説帝。將誅天下沙門毀諸經像帝從之。
寇謙之切諫以爲不可。皓不從。先盡誅長
安沙門焚燒經像。還宮勅臺下四方命一
依長安法。詔曰。昔後漢荒君信惑邪僞以
亂天常。自古九州之中未甞有此。誇誕大
言不本人情。叔季之世莫不眩焉。由是政
化不行禮儀大壞。九服之内掬爲丘墟。朕
承天緒欲除僞定眞復羲農之治。其餘一
切蕩除滅其蹤跡。自今已後敢有事胡神
及造形像泥人銅人者門誅。自王公已下。
有私養沙門者。限今年三月十五日。過斯
不首身死有司。宣告征鎭將軍刺史。諸有
浮圖形像及一切經。皆撃破焚燒。沙門無
少長悉坑之。太子素好佛法。屢諫不聽乃
緩宣詔書。使遠近預聞之。得各爲計。沙門
多亡匿獲免收藏經像。唯塔廟在魏境者。
無復孑遺
魏眞君九年。天師寇氏勉帝以京之東南
地建靚輪天宮。奏曰。陛下以眞君御世開
古未有。應受符命。帝然之。遂受符録。建
靚輪天宮令極高大。不聞雞犬之音。要與
天神交接。工力萬計。經年不成。其寇謙之
惡疾死。功遂止
十五
庚寅
 眞君十一年。崔皓甞見妻郭氏讀金剛
  經。乃奪之火焚棄厠。初崔皓爲魏司徒。自
恃才略。及魏主所寵任專制朝權。太武以
皓監祕書。其黨閔湛者。勸皓刋所撰國史
于石以彰直筆。皓從之。於是刋石立於郊
壇。書魏先世事皆詳實。往來見者咸以爲
言。北人無不忿恚。相與譛皓於帝。以爲暴
陽國惡。帝大怒。使有司按皓罪状。皓惶惑
不能對。執皓檻車置于城南道側。使衞士
路人行溲其面。呼聲嗷嗷徹于道曰。此吾
投經溺像之報也。凌遲而死。時年七十矣。
崔寇二家悉夷五族。坐及僚屬凡百二十
人。皓既勸魏主除蕩釋氏。及經像毀廢。皓
行路見遺像必停車溺之。及族誅尸無收
者。又積怨在人。於是競溺皓尸。至糜潰乃
已上見
北史
論曰。崔皓之不智。司馬軀公論詳矣。大抵
拓跋氏起自沙塞未遷都時。性殘忍殺人
如甘美飮食。其俗習然也。初太子晃被讒。
而玄高等數僧受誅頗見其無辜矣。及罷
釋氏沙門誅而坑之者。豈勝道哉。此雖虜
人性凶。亦崔皓當權用法如此。既而皓被
讒。迹其所坐。蓋作史之失。在唐世不過黜
官榮投之荒裔而已。假令誅之亦不過一
已。乃遂夷滅五族何哉。蓋以無辜而施於
人也。深則其報之於己也必厚。此天道常
數而不易者也。至於吾釋之經像。於皓庸
有傷害哉。而皓毎見必停車而溺之。及皓
未旋踵而尸亦爲人溺之。至糜潰而止。嗚
呼皓不畏聖人之言而欺天也又如此。故
天復爲之速報以警動乎人世也。可不戒
哉。可不戒哉
辛卯 魏改正平
  世尊示滅一千四百年矣
十六 魏朝元會。沙門曇始振錫至宮門。吏白
  太武曰。趣斬之。刃下無傷。又白。臨殿陛
矣。太武抽佩劍自斬之。亦不能傷。劍微有
&MT06284;如線。令收捕投虎檻中。虎皆怖伏不敢
瞬。左右請以天師試之。虎即虓吼 太武大
驚。延始上殿。再拜悔謝。魏書佛老志云。
沙門惠始清河張氏子。初聞羅什出經。詣
長安見之。學習禪定於白渠北。晝入城聽
講。夕還處靜。三輔識者高之。武帝滅姚氏
留子義眞鎭長安。及義眞爲赫連屈局所
敗。始身被刃而無傷。屈局怒召始於前。以
所佩劍自撃之。又不能害。乃懼而謝。後至
魏多所化導。自初習定至卒。五十餘年。未
甞寢臥。跣行足不沾泥。愈加鮮白。世號白
足阿練若。太武深加敬禮。始預知終期。齋
潔端坐。僧徒滿側。泊然而寂。停尸十日
容色不變。閲十餘年改葬貎亦如存。擧世
歎異。及葬日送者萬餘人。皆號慕哭之慟。
中書監高允。爲傳頌其徳云
魏太武以癘作二月五日卒矣
壬辰 魏文成帝&MT04537;改興安景穆帝長子。先太子晃被
害。立呉王。改元正平。十
  月一日呉王亦崩。立太孫。濬晃之子也。既立有人君
之度。視前昏失復弘聖道。在位十二年。壽二十六崩
太華
殿也
十七 二十九年魏太武帝殂。呉王立。未幾而
  薨
高宗文成帝即位。乃太武之孫也。群臣勸
請興復釋氏。下詔曰。夫爲帝王者。必祇奉
明靈顯彰仁道。其能惠著生民濟益群品
雖在往古猶序其風烈。是以春秋喜崇明
之禮。祭典載功施之族。況釋教如來功濟
大千惠流塵境。尋生死者歎其達觀。覽文
義者貴其妙門。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
善性。排撥群邪開演正覺。故前代已來莫
不崇尚。亦我國家常所尊事。世祖太武皇
帝開廣邊荒徳澤遐被。沙門道士善行純
誠。如惠始之倫。無遠不至。風義相感往往
如林。夫山海之深。寧免奸婬之儔得容假
託。講寺之中。致有兇黨。是以先朝因按假
亹戮其有罪。所司失旨一切禁斷。景穆皇帝
毎爲慨然。値軍國多事未遑修腹。朕承鴻
緒君臨萬邦。思述先志以隆斯道。今制諸
州郡。衆居之所各聽建佛圖一區。其有好
樂道法欲爲沙門。性行素篤郷里所明者。
聽出家。於是天下承風朝不及夕。往時所
毀圖寺經像。並還修復。有罽賓王種沙門
師賢者。東游涼城。至魏値罷教。權假藥術
守道不改。於復教日即爲沙門。同輩五人。
高宗親爲下髮。命師賢爲僧統。明年有旨。
於五級大寺爲太祖已下五帝鑄釋迦文像
五尊。各長丈有六尺。用赤金二十五萬斤
出魏書
佛老志
十八
甲午
 武帝駿改孝建字休龍。小字道人。文帝第
一子。聰明穎悟。文武所全。壽三
  十五崩玉燭殿。
在位十年
魏改興光
十九 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者。東印土人也。
  既得法已。行化至南印度。彼王名香至。崇
奉佛乘尊重供養度越倫等。又施無價寶
珠。時王有三子。其季開士也。尊者欲試其
所得。乃以所施珠問三王子曰。此珠圓明
有能及此否。第一子月淨多羅。第二子功
徳多羅。皆曰。此珠七寶中尊。固無踰化。非
尊者道力。孰能受之。第三子菩提多羅曰。
此是世寶。未足爲上。於諸寶中法寶爲上。
此是世光。未足爲上。於諸光中智光爲上。
此是世明。未足爲上。於諸明中心明爲上。
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光辨於此。
既辨此已即知是珠。既知是珠即明其寶。
若明其寶。寶不自寶。若辨其珠。珠不自珠
珠不自珠音。要假智珠而辨世珠。寶不自
寶者。要假智寶以明法寶。然則師有其道
其寶即現。衆生有道心寶亦然。尊者歎其
辨慧。乃復問曰。於諸物中何物無相。曰於
諸物中不起無相。又問。於諸物中何物最
高。曰於諸物中人我最高。又問。於諸物中
何物最大。曰於諸物中法性最大。尊者知
是法嗣。以時尚未至。且默而混之。及香至
王厭世衆皆號絶。唯第三子菩提多羅。於
柩前入定。經七日而出。乃求出家。既受具
戒。尊者告曰。如來以正法眼付大迦葉。如
是展轉乃至於我。我今囑汝。聽吾偈曰。心
地生諸種。因事復生理。果滿菩提圓。華開
世界起。尊者付法已。即於座上起立。舒左
右手。各放光明二十七道五色光耀。人踊
身虚空高七多羅樹。化火自焚。空中舍利
如雨。收以建塔。當宋孝武帝孝建元年甲
午歳也正宗記云。宋孝武之世也。注云。以達磨六十
七年計之。當在宋孝武孝建元年。傳燈作丁

二十 孝建元年。宋孝武帝擧兵誅元凶。而求
  那跋陀羅逃民間。其後王玄謨軍梁山。孝
武令軍中。得跋陀者驛馳至臺。俄得之。送
金陵引見。帝曰。企徳日久。乃今始遇。間關
來歸亦有恨乎。曰亡所恨。但念夙縁遇此
遂成熟耳。帝慰之且戲曰。尚念譙王乎。對
曰。古人不忘一飯。王飯我十年。乃敢遽忘
耶。念當從陛下求爲王長修冥福。帝悽然
改容。中興寺成。有旨命住持。帝宴東府。公
卿畢集。召跋陀至。皤然清癯孝武望見謂
謝莊曰。摩訶衍有機辯當戲之。必能悟人
情。跋陀趨升陛。帝曰。摩訶衍不負遠來。唯
有一在。即應聲曰。貧道客食聖朝三十載。
恩徳厚矣。所欠者一死耳。帝大悦移席相
促。一座盡傾
乙未 魏改大安
二十一 孝武詔沙門道猷。爲新安寺鎭寺法
  主。初文帝間惠觀。頓悟之理孰精。觀以猷
對。有旨召入大内。盛集名流。猷敷宣有緒
法義粲然。聞者開悟。有攻難者猷必挫以
釋之。帝拊髀稱善。至是爲天下法主。甚允
時望
二十二
丙申
 法師寶亮居中興寺。中書袁粲見而
  異之。以書抵其師道。明略曰。比見亮公。非
常人也。日聞所未聞。不知歳之將暮。然
珠生合浦。魏人取以照乘。玉在邯鄲。秦人
請以華國。天下之寶不可自專。當與同之
也。自是亮名益重。晩居靈味寺。講席冠京
邑。弟子三千餘。亮英氣駸駸逼人。辭鋒錯
逸。議者或蔽於理。亮釋之莫不渙然
丁酉 改大明
二十三 是歳有羌人高闍反。累及沙門。曇標
  乃下詔付所司。精加沙汰。遂設諸條。自非
戒行精苦之者。並令還俗。詔雖嚴重竟不
施行
庚子 魏改和平
二十四
壬寅
 大明六年九月右司陳言。臣聞邃拱
  凝居非期弘峻。拳跪盤伏豈止恭敬。將以
昭彰四維締制六寓。故雖儒法支派名墨
條流。至於崇親嚴上。厥繇靡爽。唯浮圖教
特異於此。凌滅禮度偃居尊戚。失隨方之
妙迹。迷至化之淵美。臣聞佛以謙儉自牧。
以忠順爲道。不輕比丘逢人必拜。目連大
士遇長則禮。寧有屈膝四輩而閒禮二親。
稽顙耆臈而直骸萬乘者耶。故咸康剏議
元興再述。而事屈於偏黨。道剉於餘分。今
鴻源遠洗群流仰鏡。九仙贐寶百神&MT02037;職。
而畿輦之内含弗臣之民。階席之間延抗
禮之客。懼非所以澄一風軌詳示景則者
也。臣等參議以爲沙門接見皆當盡禮敬
之容。依其本俗則朝徽有序。乘方兼遂矣。
制可。法師僧遠聞而歎曰。我剃頭爲沙門。
本出家求道。何關於帝王。即日拂衣歸于
林壑
二十五 是歳呉郡朱靈期者。自高麗還舶爲
  風携至一洲。洲有山因意登之十餘里聞午
梵知有寺。寺七寶所成。見僧數輩皆石像。
欲返有呼靈期再拜得食。食味香美非世
間有也。有人云。此去金陵二萬餘里。甞識
杯渡道人否。靈期曰。識之。其人指北壁一
嚢并瓶錫曰。乃其鉢具耳。今取附君并書。
又以青竹杖授之曰。見杯渡即付之。令一
沙彌送至舶。沙彌命靈期以竹杖置前水
中。三日而至石頭淮。遂失竹杖。有須渡來。
得鉢大笑曰。我不見此鉢且四千年矣。以
擲雲中。又接之乃去。渡屢示寂。已而復游
於世。復至齊諧家。同呂道惠杜天期水丘
熙。三大士在焉。諧大驚即再拜。渡曰。年
大凶。無忘修福業。法意道人徳高。可親
之以禳災。俄門楣上一僧呼渡。仰見之即
辭去。後不復見
二十六
癸卯
 釋僧導。京兆人也。十歳從師所學弘
  大。爲王者之敬。初姚興欽重出入同輦。後
帝悦其賢。躬爲壽春立光山寺勅開講。首
曰。昔王宮托生雙林見滅。自爾已來歳逾
千載。淳源永謝澆風不追。給苑丘墟鹿園
蕪穢。九十五種。以趣下爲升高。三界群生。
以火宅爲淨土。豈知上聖流涕大上悽惶
者哉因即涕泗四衆爲之改容
二十七
乙巳
 廢帝業改景和小字法師。孝武長子。不仁不
孝。淫虐無度。其嬖臣壽寂之
  投之。年十七崩光
華殿。在位一年
二十八 魏文成帝末年。疏勒國王遣使送佛袈
  裟一頂。長二丈餘。帝審是佛衣。應有靈
異。置之猛火經日不然。於是駭然心形倶
肅信乎出北
二十九 明帝或改太始字休炳。小字榮期。文帝第
十一子。好事鬼神。嚴酷暴
  虐。壽三十四崩于
景福殿。在位七年
魏獻文帝弘文成長子。即位治六年。禪位與
太子。自號太上皇。二十三歳崩
丙午 改永光
  魏改天安
丁未 大教東被四百年矣 ○魏改皇興
  魏是年建永寧寺浮圖。七級高三百餘尺。
爲天下第一。又鑄釋迦文像。高四十三。
尺用赤金十萬斤黄金六百斤。又造三級
石浮圖
三十 寶誌大士於是年往來皖山劍水之下。
  髮而徒跣著錦袍。俗呼爲誌公。面方而瑩
徹如鏡。手足皆鳥爪。初金陵東陽民朱氏
之婦。上巳日聞兒啼鷹巣中。梯樹得之。擧
以爲子。七歳依鍾山大沙門僧儉出家。專
修禪觀。至是顯迹。以剪尺拂子掛杖頭。負
之而行。經聚落兒童嘩逐之。或微索酒。或
累日不食。甞遇食鱠者從求之。食者分啗
之。而有輕薄心。誌即吐水中。皆成活魚。時
時題詩。初若不可解。後皆有驗
三十一 邵碩者。本康居國人。大口醜目状如
  狂。小兒得侮慢。時時從酒徒入肆酣飮。後
爲沙門號碩公。與誌最善。出入經行不問
夜旦。意欲爲之則去游益州諸縣。皆以滑
稽言事。能發人歡笑。因勸以善。家家喜之。
將亡謂沙門法進曰願露骸松下。然兩脚
須著屐。進諾之。已而化。舁其尸露之。明
日往視失所在。俄有自&MT00278;縣來者曰。昨日
見碩公著一屐行市中曰。爲我語進公。小
兒見欺。止與我隻履。進驚問沙彌。答曰。舁
尸時。一履墮。行急不及繋也
三十二
戊申
 明帝詔僧瑾。爲天下僧正。止靈根寺。
  帝多諱忌。犯者必殺之 瑾毎匡諫。頼免者
甚衆。時京邑諸師立二諦義。有三宗。宗各
不同。於是汝南周顒。作三宗論以通其異。
然畏譏不敢傳。法師智林者。最有時望。以
書抵顒。略曰。切聞三宗論。鉤深索隱。盡衆
生之情。廓而通之。盡諸佛之意。使法燈有
種勝利無窮。借使國城妻子之施。何以逮
此哉。傳者以爲公畏譏評故欲中輟。詎可
特纒疑障。自發現行乎。顒得書戄然悟。此
論遂行于世矣
辛亥 元魏文皇帝宏改延興獻文長子。生多詳感。
五歳受禪。有人君之
  度。馬太后臨朝稱制。十七始親政。改姓元氏。遷都洛
陽。斷胡服番語。在位二十九年。壽三十三崩。葬長陵
三十三 釋老志曰。有魏孝文者。聖天子也。五
  歳受禪十歳服冕。太和十八年遷都于洛。
二十年改姓元氏。文章百篇。冠絶今古。初
登詔誥假手有司。太和以後並自運筆。前
後諸帝不能及之。凡下七詔大興三寶。帝
建鹿野鹿苑二浮圖。岩房禪室無不嚴麗
壬子 改泰豫。四月上殂。太子昱立。十歳
癸丑 後廢帝昱改元徽字徳融。明帝長子。淫虐不
道。廢爲蒼梧王。壽十五
  歳。爲揚王夫弑
之。在位四年
丙辰 魏改承明
丁巳 順帝準改昇明字仲謨。小字智觀。明帝第三子。
蕭道成爲司空總軍國事。戊午
  三月以太傅爲相國。又加丸
錫。遂禪位于道成在位八年
魏改太和
右宋八主六十年而禪
于齊
三十四
己未
 齊  雷氏曰高武欝林海陵明帝東昏
及和。齋朝七主二十四年
  太祖高皇帝道成姓蕭氏。字紹伯。小字聞將。漢
相國何二十四代孫。祖整過江
居晋陵。遂爲蘭陵人。皇考承之。仕宋爲漢中太守。生
帝龍顙鐘聲。亦仕宋立功。蒼梧王屢欲害之。遂生猜
釁而伐宋爲齋王。壽五十四歳。崩臨光殿。在位四年。
順帝之禪位也。泣而彈指曰。願後身世世勿生天王家
改建元
三十五
庚申
 是年高祖有事于鍾山。因幸沙門僧遠
  所居。遠床坐辭以老病不能出迎。高祖將
詣床下見之。左右以房閤狹不容輿蓋。遂
駐蹕遣使勞問臥起而去。遠居山凡五十
餘年。初猶有食。食不繼&T023311;飮二十餘年。
天下仰其高行。及終武帝致書沙門法獻
曰。承遠上無常。弟子夜中已知。遠去此
玄甚得好處。諸佳非一。不復増悲也。一
二遲見法師方可叙瑞夢耳。今爲作功徳。
所須可具疏來
三十六
癸亥
 武帝頤改永明字宣遠。高帝長子。性儉約好
積儲庫。至八億萬。金銀布帛
  不可稱計。壽五十四崩
延昌殿在位十一年
三十七
三十八
 甲子 
勅沙門法獻玄暢。爲天下僧
  主。他日會于帝前。對制稱名而不坐。
興寺僧鍾對帝稱貧道。武帝訝之。以問中
書王儉。儉曰。漢魏佛法未盛。傳記無載者。
獨宋魏始盛。而沙門多稱貧道而預坐。晋
庾氷桓玄皆欲屈之。然竟不可行。今亦稱
貧道。帝曰。獻暢二師道行如此猶稱名。朕
以稱名乃得宜。可著令以爲定式。初獻公
慕法猛西遊。自巴蜀出河南。經芮芮國到
于闐 欲度葱嶺。會棧道絶不得往。獲佛牙
一枝。舍利十有五粒。并經論梵夾而還。暢
公精究經律博貫子史百氏之言。初華嚴
未有疏。暢首爲之。學者得以祖述焉。風詣
高簡弘道輔世有功國。家莫年特聽肩輿
入殿。時稱黒衣二傑焉
明教嵩禪師論曰。近古高僧見天子不名。
預制書則曰師曰公。鍾山僧遠鑾輿及門
而床坐不迎 虎溪惠遠天子臨潯陽而詔
不出山。當時待其人尊其徳。是故聖人之
道振其徒尚徳。儒曰。貴徳何如。以其近於
道也。後世之慕其高僧者。交卿大夫尚不
得預下士之禮。其出其處不若庸人之自
得。況如惠遠之見天子乎。僧遠之自若乎。
望吾道之興吾人之修。其可得乎。存其教
而不須其人。存諸何以益乎。惟此未甞不
涕下也
丙寅 魏始服袞冕乘御輦
己巳 魏祀員丘方澤作孔子祠
三十九 永明七年。帝怒大士寶誌惑衆。收逮
  建康獄。是日國人咸見大士游行市井。既
而檢校仍在獄中。其夕語吏曰。門外有兩
輿食。金鉢盛飯。汝可取之。果文惠太子竟
陵王送供至。建康令呂文顯以聞。帝悔謝
迎至禁中。俄有旨屏除後宮爲家人宴。誌
例與衆暫出。已而猶見行道于顯陽。殿比
丘七輩徒其後。帝驚遣吏至。問吏。白誌久
出在省中及視之身如塗墨焉。帝益神敬
之。後在華林園忽重著三頂布帽。亦不知
自何而得之。未幾而帝崩。文惠太子豫章
王相繼而殂。果如其讖。靈味寺沙門寶亮
者。欲以衲帔遺之。未及有言。誌忽來牽帔
而去。王仲熊問。仕何所至。不答直解杖頭
左索與之。仲熊初不曉。後果至尚書左丞
焉。建武末。平旦出門。忽褰裳走過曰。門
上血腥。及明帝遇害。果以犢車載尸自此
門出。舍閹人徐龍駒宅。而帝頸血流被門
限。初欝林多害宗室。高士江必憂南康王
問誌。誌覆香爐灰示之曰 都盡無餘。徐陵
兒時父携之謁誌。誌拊曰。天上石麒麟也。
陵後果顯于世
沙門曇超者。居錢塘靈苑山。一夕有異人
至曰。此邦蒙師留。蒼生之福。然富陽民無
故鑿山麓。斷壞群龍之室。龍忿不致雨。今
二百日矣。欲法師一往誨龍爲蒼生請福。
豈有意乎。超曰。此檀越事。吾何能爲哉。神
曰。弟子力能吐雲。不能致雨。超諾之。至赤
庭山爲龍説法。俄大雨。因止臨溪。縣令聞
超在。辦舟迎之。超即日遁還靈苑
辛未 逸士顧歡。隱居不仕。尚黄老。南史云。
  歡以佛道二家教異學者。互相非毀乃著
夷夏論。其略曰。辨是與非宜據聖典。道經
云。老子入關之天竺。維衞國王夫人曰淨
妙。老子因其晝寢乘日精入淨妙口。後年
四月八日剖右腋而生。墮地即行七歩。於
是佛道興焉。此出玄妙内篇。佛經曰。釋迦
成佛有塵沙之數。或爲國師道士儒林之
宗。出瑞應本起。試論之。曰五帝三皇未聞
有佛。國師道士無過老莊。儒林之宗孰出
周孔右。孔老非聖誰或當之。然二經所説
若合符契。道則佛也。佛則道也。其聖則符。
其迹則反。或和光以明近或耀靈以示遠。
道濟天下。故無方而不入。智周萬物。故無
物而不爲。其入不同。其爲必異。各成其性。
不易其事。是以端委縉紳諸華之容。剪髮
曠衣群戎之服。全形守禮繼善之風。毀貎
易形絶惡之學。豈伊同人爰及異物。無盡
世界聖人代興。或昭五典。或布三乘。在鳥
而鳥鳴。在獸而獸吼。教華而華言。化夷而
夷語。雖舟車均於致遠。而有川陸之節。佛
道齊乎達化。而有夷夏之別。若謂其致既
均其法可換者。是車可渉川而舟可行陸
乎。屢見刻有。沙門守株道士互爭。小
交相彈射。或域道以爲兩。或混俗以爲一。
是牽異以爲同。破同以爲異。則乖爭之由
淆亂之本也。尋夫聖道雖同而法有左右。
始乎無端。終乎無末。泥洹仙化各是一術。
佛號正眞。道稱正一。一歸無死。眞會無生。
在名則返。在實則合。但無生之教&T049271;。無死
之化切。切法可以進謙弱。&T049271;法可以退夸
強。佛教文而博。道教質而精。精非麁人可
信。博非精人所能。佛言華而引。道言實而
抑。抑則明者獨進。引則昧者競前。佛經繁
而顯。道經簡而幽。幽則妙門難見。顯則正
路易遵。此二法之辨也。聖匠無方。方圓有
體。器既殊用。教亦異施。佛是破惡之方。道
是興善之術。興善則自然爲高。破惡則勇
猛爲貴。佛迹光大宜以化物。道迹密微宜
用爲己。優劣之分大略在茲。歡雖同二法
而意黨道教
四十二 司徒袁粲託爲沙門通公駁之。略曰。
  白日停光恒星隱照。誕降之應事在老先。
固非入關方昭斯瑞。又西域之記佛經之
説。俗以膝行爲禮。不慕蹲坐爲恭。道以三
繞爲虔。不尚踞傲爲肅。豈專戎土爰及茲
方。襄童謁帝膝行而前。趙王見周三環而
上。今佛法乘化或因或革。清信之士容衣
不改。息心之人服貎必變。變本從道不遵
彼俗。俗風自殊無患其亂。孔老釋迦其人
或同。觀其設教其道必異。孔老教俗爲本。
釋氏出世爲宗。發軫既殊。其歸亦異。又仙
化以變形爲尚。泥洹以陶神爲先。變形者
白首爲緇。而未能無死。陶神者使塵惑日
損。而湛然常住。泥洹之道無死之地。陶神
若此。何謂其同。時何常侍鎭之。覩顧歡和
同二教大不平之。以書抵歡。劇言道教不
足以擬釋氏。歡答其書固自封執。鎭之重
與之書。猥辱返釋究詳淵況。既和光道佛
而涇渭釋李。觸類長之爰至碁弈。然敷佛
彌過精旨愈昧。所謂馳走滅迹跳動息影。
焉可免乎。輒復略諸近要以標大歸。夫太
極剖判兩儀妄立。五陰合興形識謬彰。識
以流染因結。形以愛滯縁生。三皇之前民
多顓愚。專愚則巣居穴處飮血茹毛。君臣
父子自相胡越。猶如禽獸。又比童蒙。道教
所不入。仁義所未移。及其沈欲淪波。觸涯
思濟。思濟則祈善。祈善則聖應。夫聖者何
耶。感物而遂通者也。夫通不自通感不自
感。常在此通毎自彼。自彼而言懸鏡高堂。
自此而言萬像斯歸。故知天竺者居娑婆
之正域。處淳善之嘉會。故能感通於至聖。
中土於大千。聖應既彼聲被則此。覩日
月之明。何假離朱之察。聞雷霆之音。奚事
子野之聽。故卑高殊物不嫌同道。左右兩
儀無害天均。無害天均則雲行法教。不嫌
同道則雨施夷夏。夫道者一也。形者二也。
道者眞也。形者俗也。眞既猶一。俗亦猶
二。盡二得一。宜一其法。滅俗歸眞。必其違
俗。是以如來制軌玄劫同風。假令孔老是
佛。則爲韜光潜導。匡救褊心立仁樹義將
近順情。是以全形守祀恩接六親。攝生養
性自我外物乃爲盡善。不爲盡美。蓋是有
涯之制。未鞭其後也。何得擬道菩提比聖
牟尼哉。且佛教敷明要而能博。要而能博
則精疎兩級。精疎兩級則剛柔一致。是以
清津幽暢誠視易。准夫以視爲員者易。以
手爲員者難。將不捨其所難從其所易耶。
道家經籍簡陋多生穿鑿。至如靈寶妙眞
採撮法華。制用尤拙。如上清黄庭。所尚服
食。咀石飡霞。非徒法不可効。道亦難同。其
中可長唯在五千之文。全無爲用。全無爲。
用未能違有。違有爲懷。靈芝何養。佛家三
乘所引九流均接。九流均接則動靜斯得。
禪通之理是三中之一耳。非其極也。禪經
微妙境相精深。以此締眞尚未能至。今云
道在無爲得一而已。無爲得一是則棄契
千載。棄契千載不俟高唱。夫明宗引會
達風流者。若當廢學精思不亦怠哉。豈道
教之筌耶。敬尋所辨。非徒不解佛。亦不解
道也。反亂一首。聊酬啓齒
亂曰。運往兮韜韜明。玄聖兮幽幽翳。長夜
兮悠悠。衆星兮晰晰。太暉灼兮昇曜。列宿
奄兮消蔽。夫輪桷兮殊材。歸敷繩兮一制。
苟專迷兮不悟。増上驚兮遠逝。卞和慟兮
荊側。豈偏尤兮楚厲。良箏蔑兮詖若。焉相
責兮智慧。時復有朱常侍昭之。因何鎭之
書。乃作難夷夏論。而朱廣之作諮夷夏論。
並章分句解。以破顧歡之蔽於淺也。汝南
周顒高僧惠通。並著駁夷夏論。歡之作遂
不勝其謬矣。復有法師紹正者。著二教論
其略曰。佛明其宗道全其生。守生者蔽。明
宗者通。今道名長生不死。名補天曹。大乖
老莊立言之旨
四十三 齊文惠太子及竟陵王子良。並酷好
  佛。竟陵著淨住子四部二十卷。闡揚佛教。
有呉興道士孟景翼者。頗有時譽。太子召
入玄圃。衆僧大會。子良使景翼禮佛。景翼
弗禮。子良送十地經與之。景翼造正一論。
略曰。佛以一音演説法。老子抱一以爲天
下式。一之爲妙。空玄絶於有境。神化贍於
無窮。爲萬物而無爲。處一數而無數。莫之
名。而強號爲一。在佛爲實相。在道爲玄牝。
道之大象。即佛之法身。以不守之守守法
身。以不執之執執大象。但物有八萬四千
行。説有八萬四千法。法乃至於無數。行亦
達於無央。等級隨縁須道歸一。歸一即回
向。向正即無邪。邪觀既遣億善日新。三
五四六隨用而施。獨立不改絶學無憂。曠
劫諸聖共遵斯一。老釋未始於常分。迷者
分之而未合。億善遍修。遍修成聖。雖十號
千稱。終不能盡。終不能盡。豈思議哉
四十四 司徒中郎張融作門律云。道之與佛逗
  極無二。吾見道士與道人戰儒墨。道人與
道士辨是非。昔有鴻飛天。首積遠難亮。越
人以爲鳧。楚人以爲乙。人自楚越鴻常一
耳。以示汝南周顒。顒難之曰。虚無法性其
寂雖同。位寂之方其旨則別。論所謂逗極
無二。爲逗極於虚無。爲無二於法性耶。足
下所宗本一物而爲鴻乙耳。驅馳佛道無
免二未。未知高鑒縁何識本。輕而宗之。其
有旨乎已上出
南史
論曰。自漢西域傳范曄論釋氏大概。陳壽
三國志則置而勿言。唐太宗晋書則班班
紀著沙門神異之迹。未始輒有一言訾佛。
況佛化自晋抵南北朝始大振於天下。賢
哉魏收李延壽之作。當世帝王公卿從事
吾佛者。未甞諱之而不書。書之亦未甞以
人事議佛也。及顧歡傳則假乎當時群公。
評議二教而罪歡曰。歡雖同二法。而意黨道
教。嗚呼可謂良史矣。陋哉歡翼之論。猶昔
人寶燕石者。渠信有眞玉哉
四十五
壬申
 元魏太和十六年。下詔。毎四月八日。
  七月十五日。聽大州一百人爲僧尼。中州
五十人。下州二十人。著之制令。以爲常准
○祀孔子於中書省
甲戌 欝林王照業。改隆昌文惠長子。武帝之孫。初
上淫虐。鸞伐之而立其
  太子之子昭文。改延興。奢佚無度。廢先君儲
積數月而盡。西昌侯鸞以太后令廢之而自立
明帝鸞改建武字景栖。太祖兄安貞王道之子。小
字玄慶。性多情忌。好占吉凶利
害。壽四十七崩正福殿。
在位五年○立太子寶卷
丙子 魏改國姓元
戊寅 改永泰
四十六
己卯
 東昏侯寶卷改永元字正嚴。明帝次子。自
即位不與臣下相接。奢
  佚後宮。一年之中府庫匱乏。民間倍價市金。與潘妃
作金歩蓮花。和帝刺於制州。擧蕭衍伐之。遂廢爲東
昏侯。壽十九而
終。在位二年
庚辰 元魏宣武恪改景明孝文第五子。即位深好佛
法。百二十三。葬景平陵。
  在位十
六年
四十七 道士陳顯明。妄造道眞歩虚品經六十
  四篇出珠
辛巳 和帝寶融改中興字智昭。明帝第八子蕭衍迎
立于江陵。明年三月禪位于
  梁。梁武奉帝爲巴陵王。
年十五崩。在位一年
齊高帝蕭道成。自戊午昇明二年四月受
宋禪。相襲七主。二十四年。傳譯華戎道俗
二十人。所出經律論傳録等四十七部。凡
三百五十卷
外國有所謂天竺沙門僧伽跋陀羅者。師
資相傳云。佛涅槃後優波離結集律藏訖。
即於其年七月十五日。受自恣竟。以香花
供養律藏。便下一點置律藏前。年年如是。
優波欲涅槃時。付弟子陀寫倶。陀寫倶付
弟子須倶。須倶付弟子悉伽婆。悉伽婆付
弟子目犍連子帝須。帝須付弟子旃陀跋
闍。如是師師相付。至今三藏法師。法師將
律藏至廣州。臨上舶還本國。時以律藏付
弟子僧伽跋陀羅。羅以永明六年共沙門
僧猗於廣州竹林寺譯出善見毘婆沙一部
十八卷。即共安居。以七年庚午歳七月望。
受自恣竟。如前師法以香花供養律藏。即
下一點。當其年凡得九百七十五點。點是
一年也。至梁大同元年。有隱士趙伯休。於
廬山遇苦行律師弘度。得此點記年月。伯
休因問度曰。自永明七年後云何。不復
見點。度云。自彼已前皆得道聖賢手自下
點。度乃凡夫止可奉持頂戴而已。故不復
點也。伯休因舊點推至大同元年。凡一千
二十年。今以此究參諸家傳記。佛世尊誕
生入滅之年並不相類。大抵西域山川之
廣。國土之多佛化之盛。各承一宗。此亦一
家之説不可廢。故附著于此
壬午 ○四月寶融禪位于
蕭衍尋後之
  右蕭齊七主二十四年而禪于
蕭梁
佛祖歴代通載卷第









佛祖歴代通載卷第
 嘉興路大中祥符禪寺
住持華亭念常集 
 梁姓蕭氏四
主都建康
○雷氏曰高太世敬梁朝
四主五十七年
壬午 高祖武皇帝衍改天監字叔達。南蘭陵都里
人。與齊同出。亦漢
  相何二十四代孫。父順之爲丹陽尹。母曰張氏。生帝
状貎奇偉日角龍顏項有圓光身不映日。受齊禪後
酷好佛法。降將侯景反叛擧兵圍帝于臺城。斷食而崩
于淨居殿。壽八十六。在位四十八年○或問曰。梁武
終身奉佛。然困殍于臺城。佛法之驗其在何也。答之
曰。有是疑乎。有是誚也。且夫人之性命業性定焉 苟
往世之業會矣。豈今生之善革哉。故文中子曰。齋戒
修而梁國危非釋迦之罪也。縁行齊廢帝之愆。値侯景
臺城之困業理既
昭。惑疑遣矣
 道家太清經。及衆醮儀十卷。乃梁時陶弘
  景妄造出珠

癸未
 武帝詔曰。大士寶誌迹拘塵垢神游冥
  寂。水火不能燋濡。蛇虎不能侵懼。語其佛
理則聲聞以上。談其隱淪則遁仙高者。豈
可以俗法常情空相疑忌。自今中外任便
宣化。帝一日問誌曰。弟子煩惑未除。何以
治之。答曰。十二。帝問。其旨云何。答曰。在
書字時節刻漏中。帝益不曉。他日更問國
祚有留難否。誌指其頸示之。帝曰。朕享國
幾何。答曰。元嘉。元嘉。帝喜以爲倍宋文之
年。時革命之初帝臨政刻急。誌假帝神力。
令見先君受極苦於地下。由是䘏刑。甞詔
畫工張僧繇寒誌像。僧繇下筆輒不自定。
既而以指釐面門分披。出十二面觀音。妙
相殊麗或慈或威。僧繇竟不能寫。他日與
帝臨江縱望。有物泝流而上。誌以杖引之。
隨杖而至。乃紫旃檀也。即以屬供奉官兪
紹雕誌像。頃刻而成。神采如生。帝悦以安
内庭 時法雲雲光二師倶有重望。毎講法
天輒雨華。帝疑其證聖。夜於便殿焚疏請
誌偕光雲三大士齋。翌日誌獨赴。而光雲
倶未知。帝由是益異其禮。又甞與帝登鍾
山之定林寺。指前獨龍岡阜曰。此爲陰宅
則永其後。帝曰。誰當得之。曰先行者得之。
至十三年。大士示寂。帝憶其言。以金二十
萬易其地。建浮圖五級其上。鎭以無價寶
珠。勅王筠勒碑。葬日車駕親臨致奠大士
忽現於雲間。萬衆歡呼聲震山谷。自是道
俗奉祀。奇瑞顯應爲天下萬一。凡大士所
爲祕讖偈句多著南史。爲學者述大乘賛
十篇科誦十四篇并十二時歌。皆暢道幽
致。其旨與宗門冥合。今盛傳于世
 是歳帝妃郄氏者。初生有赤光照室。器皿
  盡明。及長性明惠。善隷書讀史傳女工之
事靡不閑習。宋齊間諸王求婚。父曄皆不
許 後以適帝。生三女。帝爲雍州刺史而妃
薨。其性酷妬。及是化爲巨蟒入于後宮。通
夢於帝。帝體將不安蟒輒激水騰涌。或現
龍形光彩照灼。因於露井上爲殿衣服委
積。置銀轆轤金瓶灌百味以祀之。帝畢世
不復議立皇后云

甲申
 天監三年四月八日。帝率道俗二萬餘
  人升重雲殿。親製文發願。乞憑佛力永棄
道教。不在崇奉。略曰。經云。發菩提心者即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30 531 532 533 534 535 536 537 538 539 540 541 542 543 544 54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