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佛祖統紀 (No. 2035_ 志磐撰 ) in Vol. 49

[First] [Prev+100] [Prev] 396 397 398 399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佛祖統紀卷第四十
 *宋咸淳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法運通塞志第十七之十
都汴
太祖宣祖第二子。母杜氏。二月
十六日爲長春節 葬永昌陵
建隆元年
正月甲辰周恭帝遜於位。初上
受詔北征宿陳橋驛。將士推戴擁入京師。
時太夫人杜氏太祖母昭
憲皇后
同王夫人太祖后孝
明皇后
設齋*於定力寺爲祈福。聞變王夫人懼。太
夫人曰。吾兒平生多奇異。人言。當極貴。何
憂也楊文公
談苑
初是後唐明宗。於禁中焚香禱
天曰。臣本夷狄不足以王中原。願早生聖
人以安天下。天成二年二月十六日。上降
生*於洛陽太内甲馬營。神光滿室。異香不
散。體被金色。三日而變。人知其爲應明
宗禱云皇朝景
命録
  讃曰。神光金體。佛大士之瑞相也。開嘉運
於五季久阨之年。踐大位於四海望治之
日。而又知興教護法。慈臨民物。以爲社
稷靈長之福。非佛大士之示生。其孰能與
於此哉
上未仕時過涇州長壽鎭寺。沙門知非凡
人。陰使人圖上容於寺壁。後以其寺有御
容。遂爲官所護。及在洛陽嘗過長壽寺。
枕殿砥晝寢。僧守嚴見赤蛇出入上鼻。上
寤嚴問所向。上曰。欲往澶州見柴太尉。未
有齎周世
嚴曰。貧道有驢可乘以往。復贈
之錢。及見太尉奇之。遂留幕府。晋開運間。
宋城有異僧状如豪侠。挾銅彈走草莽
上。指州地曰。不二十年當有帝王由此
建號楊文公談苑○太祖在周朝爲歸徳軍節度
使。歸徳在唐爲宋州。及受禪遂以宋建國
○先是民間有得梁誌公銅牌記云。有一
眞人起冀州。開口張弓在左邊。子子孫孫
保永年。江南李主名其子曰弘冀。呉越錢
王諸子。皆連弘字弘倧弘
俶弘億
期應圖讖。及上
受禪。而宣祖之諱正當之太祖皇考。上弘下殷。
追諡宣祖。趙普皇朝
龍飛
○周世宗之廢佛像也世宗自持鑿破
鎭州大悲像胸
發*於胸而殂。時太祖太宗目見之。嘗訪神
僧麻衣和上曰。今毀佛法大非社稷之福。
麻衣曰。豈不聞三武之禍乎。又問。天下何
時定乎。曰赤氣已兆。辰申間當有眞主出興。
佛法亦大興矣其後太祖受禪於庚申年正
月甲辰。其應在於此也
○處士
陳摶隱居華山閉門臥。屢月不起。顯徳末
乘白騾將入東都。中道聞太祖即位。大笑
曰。天下自此定矣○上始受命默計釋氏。
何道而歸敬。若是其盛。嘗微行至相國寺
見一僧。醉嘔戸外。惡罵不可聞。上怒之。適
從旁過。爲醉僧所抱曰。莫惡發將暮矣。
宜亟歸内。上心動。乃還密令小璫往覘。
勅焔切窺。漢宦者冠。
加金璫充耳也
令取所吐物。至則醉僧
不見。收遺吐至。上前視之則眞乳香也。上
嗟歎不已。益知敬佛已上四事
蔡氏叢談
○詔以二月
十六日聖誕爲長春節。賜百官宴於相國
寺。宰相范質製祝聖齋疏云。素虹紀瑞。表
覺帝之下生佛下生有白象貫日。滅度有白虹十
二道。今范公用事。恐別有所出
馬效靈。應輪王之出世金輪王出時七寶自至。
紺馬寶即其一也
非夫威震四天。則不足感自然之寶金輪
王統
王四
天下
非夫位尊三界。則孰能致希有之祥
佛爲三
界大師
壽命同百億須彌。徳澤被三千世界。
恒沙可算天祿難窮。墨海雖乾皇基益固
云云。是日以慶誕恩。詔普度童行八千人
國朝會要
  讃曰。范公以名儒盛徳爲佐命首。相當
慶誕祝讃之辭。純用佛典以寓歸美。其
爲敬佛重君。有見於此論者。謂明良慶
會海宇統一。皆佛大士應世之祥也
六月。詔諸路寺院。經顯徳二年當廢未毀者
聽存。其已毀寺所有佛像許移置存留。於
是人間所藏銅像稍稍得出
  讃曰。自有佛法以來。有道之國未嘗不
隆篤佛教以勸天下。太祖初見周朝毀
像。傷之曰。令毀佛法大非社稷之福。
及登大寶。亟下興復之詔。可謂有道之
君必隆佛教
十月親征揚州李重進。十二月城陷。上以其
固拒欲盡抗之。俄有異僧詣行宮門。自
稱龍興寺清範。表乞恩宥。上許之。翌日駕
幸尋問。見殿上一羅漢手&T016254;草表。上大寤。
勅建別殿安其像廣陵
○呉越王錢俶。天
性敬佛。慕阿育王造塔之事。用金銅精
造八萬四千塔。中藏寶篋印心呪經此經呪功
云。造像
造塔者。奉安此呪者。即成七寶。
即是奉藏三世如來全身舍利
布散部内。凡十
年而訖功今僧寺俗
有奉此塔者
○初天台教卷。經五
代之亂殘毀不全。呉越王俶遣使之高麗日
本以求之。至是高麗遣沙門諦觀持論疏
諸文至螺溪。謁寂法師。一宗教文。復還中
國。螺溪以授寶雲。雲以授法智。法智大肆
講説。遂專中興教觀之名呉越
王傳
年○詔前征李重進。凡死於兵者。以楊
州行宮置建隆寺爲薦冥福。如唐太宗正
觀四年故事至道三年。郡守
王禹稱撰碑
○詔民間二月至
月漁捕彈射著於令○四月上幸相國
寺祈雨。出内帑設千僧齋。已而大雨○呉
越王俶請延壽禪師主永明寺今錢唐
淨慈寺
師日
課一百八事。學者參問。以心爲宗以悟爲
則。日暮往別峯行道念佛。人聞山中天樂
聲。呉越王感其專至。爲作西方莊嚴殿以
成其志。師以賢首慈恩天台三宗互有同
異。館其徒之知法者。博閲義海更相質難。
師以心宗之衡以準平之。又集大乘經論
六十部。兩土賢聖三百家之言。證成唯心
之旨。爲書百卷。名曰宗鏡。傳於世壽禪
師傳
三年五月旱。上辛相國寺祈雨。詔徹樂太
官進蔬食。已而雨大濟○西域于闐國沙門
善名七人來。詔館*於相國寺○楚王周行
逢據潭州果於殺戮。然知事佛度僧齋懺
未嘗輟。見沙門輒作禮。親手行食。謂左
右曰。吾殺人多矣。不假佛力何以解怨○
十一月高昌國遣僧法淵。獻辟支佛牙玉器」
乾徳元年。螺溪寂法師爲義通法師説止觀
法門
三年。滄州沙門道圓。遊五天竺往反十八
年。及還偕于闐使者至京師。獻佛舍利貝
葉梵經。上召見便殿問西土風俗。賜紫方
袍器幣○特進李託奏。雄武推官阮紹莊。夢
雲門禪師令上奏乞開塔。有旨。韶州守臣
開視見師眞身如生。乃迎赴闕供養。逾月
遣送還山中。勅謚大慈元眞宏明禪師
此後不注出處者。
大約多國朝會要
四年。詔秦涼既通。可遣僧往西竺求法。時
沙門行勤一百五十七人應詔。所歴焉耆龜
茲迦彌羅等國。並賜詔書諭令遣人前導。
仍各賜裝錢三萬行裝錢三
十貫文
○上初詔西川
轉運使沈義倫。於益州以金銀字寫金剛
經進上。至是召天清寺沙門崇蘊。入内講
演○樞密使沈義倫事佛長齋。夏中危坐。以
飼蚊。或以爲苦者。曰餓蚊相投。豈忍拂去。
時執政多自陳起第。獨義倫乞爲母修寺。
上嗟嘆許之○勅内侍張重進。往峨眉山普
賢寺莊嚴佛像。因嘉州屢奏。白水寺普賢
相見也。峨眉志云。昔有蒲翁。因採藥入
山望峯頂。五色雲放白光。忽一鹿前導至
岩上。見普賢大士眞相自茲顯迹○河南
府進士李藹。造滅邪集以毀釋教。竊藏經
以爲衾。事聞。上以爲非毀聖道誑惑百姓。
勅刺流沙門島在登州海中。舊制以溢額取居久
一人投之海。神宗朝馬默守
郡。乞今後溢額者
移隷登州。上然之
  述曰。儒家有排佛者。以不曾讀佛經
耳。使稍知觀覽必能服其爲道之妙。李
藹造論指佛爲邪。蓋傅奕韓退之詆佛
爲夷之餘波也。不有明主孰能鑒其妄
作。流之海島非不幸也
五年。詔曰。禁錮以來天下多輦佛像赴京。
顧惟像教世許尊瞻。忽從鎔毀甚乖歸敬。
應諸郡有銅像處。依舊存留。但不許鑄
造新像○右街應制沙門文勝。奉勅編修
大藏經隨函索隱。凡六百六十卷○勅莱州
道士劉若拙充右街道録。集京師道士試
學事業。未至者皆罷斥之
開寶二年。長春節詔天下沙門。殿試經律論
義十條。全中者賜紫衣
四年三月。上親征太原劉繼元。道由潞州麻
衣和上院。躬祝於佛曰。此行以弔伐爲事。
誓不濫殺一人。繼元聞之。極力抵拒。車駕
至城下諸軍進攻。時太原城守尚堅博士李
光賛。勸上回鑾音巒。鈴也。天子大輅
衡上。金雀口銜鈴曰鑾
宰相趙普
以爲然。遂班師○處士陳摶受易於麻衣道
者。得所述正易心法四十二章。理極天人
歴詆先儒之失。摶始爲之註。及受河圖洛
書之訣。發易道之祕。漢晋諸儒如鄭康成京
房王弼韓康伯。皆所未知也。其訣曰。戴九
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爲肩。六八爲膝。縱
横皆十五。而五居其室。此圖縱横倒正回合
交錯。隨意數之。皆得十五。劉牧謂非人智
所能僞爲。始摶以傳种放。放傳李漑。漑傳
許堅。堅傳范諤昌。諤昌傳劉牧。始爲鉤隱
圖以述之
  述曰。繋辭云。河出圖示其名也。參伍以
變錯綜其數。示其體也。此夫子顯示河
圖之文也。漢世有書。其論河圖云。太一
取之以行九宮。四正四維皆十有五。此易
緯詳陳河圖之數也。五季之際。有方服
而衣麻者。妙達易道。始發河圖之祕。
以授希夷。希夷始著訣傳世。然世人徒
能述希夷之言。而不知其義本出於繋
辭易緯。今以著訣。上合易緯九宮十五之
文。又以易緯。仰參繋辭參伍以變之説。
無不脗合。繋緯之文。略而隱。故常人不
能明。獨麻衣悟此妙於二千年之後。殆
天授也河洛文今見
易經之前
陳摶居華山。錢若水未第去謁之。摶邀入
山齋。見老僧擁納附火。若水揖之。僧開目
而已。坐久摶問。何如。僧曰。無仙骨法。若水
退摶戒之曰。三日後可復來。如期而往。摶
曰。始吾見子神觀清粹。謂可以學仙。故請
決於老僧。僧言。他無仙骨。但可作貴公
卿。於急流中勇退耳。問僧何人。摶曰。吾師
麻衣道者也湘山野録○洞微志中云。
僧是白閤道者宗裔
○沙門建盛
自西竺還。詣闕進貝葉梵經。同梵僧曼殊
室利偕來。室利者中天竺王子也。詔館*於
相國寺。持律甚精。都人施財盈屋。並無所
用○勅高品張從信。往益州雕大藏經板」
五年。詔僧道。毎當朝集。僧先道後。並立殿
廷。僧東道西。間雜副職。若遇郊天。道左僧
僧史
          僧東  道左
北 君位 僧先道後 殿廷 郊天  南
          道西  僧右
  述曰。左右即東西也。郊天之日道居左者。
以道士繼朝班之後。便於設拜故權令
居左。非常用之法也此説聞之頑空
云。得之禮部職事人
詔京城名徳玄超等入大内。誦金字大藏
經。車駕臨幸。並賜紫方袍○詔曰。僧尼無
間實紊教法。自令於尼寺置壇受戒。尼
大徳主之
  述曰。廷議但欲分別僧尼。而不知尼女
受戒須依大僧無置壇自受之律。此一時
救弊不可爲法。今則無復用此也
詔曰。釋門之本貴在清虚。梵刹之中豈宜汚
雜。適當崇闡尤在精嚴。如聞道場齋會。夜
集士女深爲褻瀆。無益修持。宜令功徳
司祠部告諭諸路並加禁止○勅僧道。並
隸功徳使。出家求度策試經業。關祠部給
牒○西天竺沙門可智法見眞理三人來朝。
賜紫方袍○西天竺沙門蘇葛陀來。貢舍利
文殊華。賜紫服金幣○六月天台徳韶國師
示寂。有大星殞*於峯頂。天降大雪師得
法於清涼法眼清源下
十世
○西天竺沙門彌羅等
十四人來朝並賜紫服
六年八月。汝州風穴禪師延昭示寂。師得法
於南院南岳八
世下
知鄜州音孚鄜
延路
王龜從表稱。中
天竺三藏法天至。譯聖無量壽經七佛讃。河
中府梵學沙門法進執筆綴文。龜從潤色。詔
法天赴闕召見慰問。賜紫方袍
七年二月。永明壽禪師示寂。賜諡智覺。師
得法於韶國師。高麗國王遣三十六僧來
受道法。於是法眼一宗盛行海外而中國
遂絶
八年三月。上幸洛陽至龍門山廣化寺。開
無畏三藏塔瞻敬眞體。四月上將郊天而雨
不止。遣使禱無畏塔。及期而無畏三藏。
唐開元四年
自西天來。長安爲教主二十
三年。滅塔於洛陽之龍門
○上自洛陽回京師。
手書金剛經常自讀誦。宰相趙普因奏事
見之。上曰。不欲甲冑之士知之。但言常
讀兵書可也
  讃曰。漢高帝與韓彭取天下論功行。封
王數十城。相繼反畔。卒取誅戮。光武封
功臣鄧禹輩。大者不過數縣。以其易制
故上下無異意。智矣哉。我太祖之善駕馭
英雄也。俾石守信等義社十弟釋兵權於
杯酒笑談之頃。享祿私第全其餘生。上
不失國恩下不失臣節。過二漢君臣遠
矣。至於深居禁中常誦佛典而欲使甲
士知讀兵書。是又重威保國之仁術也。
智矣哉
太宗宣祖第三子。太祖同母弟也。母夢神人捧日寘
*於懷遂娠。十月十七日爲乾明節葬永熙陵
太平興國元年。詔普度天下童子。凡十七萬
國朝
○眞君傳結壇之法有九。上三壇
爲國家。上曰順天興國壇。星位三千六百。
爲普天大醮。中曰延祚保生壇。星位二千四
百。爲周天大醮。下曰祈穀福時壇。星位一
千二百。爲羅天大醮。中三壇爲臣寮。上曰
黄籙延壽壇。星位六百四十。中曰黄籙臻慶
壇。星位四百九十。下曰黄籙去邪壇。星位三
百六十。下三壇爲士庶。上曰續命壇。星位
二百四十。中曰集福壇。星位百二十。下曰
却災壇。星位八十一。旌旗鑑劍。弓矢法物。具
列儀範各有差隆云云。眞君曰。諸天萬靈
仙衆梵佛。悉朝上帝於通明殿。又曰。佛在
三清之中。別有梵天居之。於上帝如九卿
奉天子也
  述曰。凡釋道二家之言天。名可不同而
體不可不同也。如來聖人如實知見三
界。不可謂不盡也。而道家諸書淺繆無
識。故名與體皆不同。如度人經諸道書。
或云三十六天。謂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
無色界四天。此二十八爲三界内有生
死。其上更有四梵天爲三界外。斷生死
一災。又其上有三清天。最上爲大羅天。
此等雖欲比同佛經三界之語。殊不知
四梵三清竟無實位。蓋凡言界外斷生死
者。即三乘與佛耳。豈當復指三清諸天
輪轉之徒哉。張無盡述息諍論。引黄帝
内書云。太一者。元一之氣。始生於太虚
之上。有玉京山。四方各有八天。三十二
帝。玉京之上有玉清上清太清。三清之上
有虚皇十天。元老元君元尊天眞九皇居
之。天皇眞人。降天眞九氣分六元。而爲
混沌之象云云。無盡斷之曰。夫言玉京
山三十二帝者。即佛之所謂須彌山頂忉
利天也。虚皇天者。即佛所謂大梵天也。三
清天者。即佛所謂空居天也。大梵天爲世
界主。不知上有光音諸天。而言我能有
所生。有所生則氣有所降。此天眞九皇
所以降氣而造世界也。氣有陰陽則人
有男女。如道家三清。侍以金童玉女。此
欲界空居爲三清天也空居即夜摩爲大清。兜
率爲上清。樂變化爲玉
清。他化自在爲大羅天。然道
書言天。矛盾自多難以定一
又王欽若奉詔
撰翊聖眞君傳。其間論佛最爲失義。如
翊聖云。諸天萬靈仙衆梵佛。悉來朝上帝。
夫佛爲三界師爲天中尊。佛所住處梵
天帝釋皆來衞從。明知天帝所以奉佛也。
今傳言佛來朝帝。甚爲無状。翊聖既自
言。帝輔其位高矣。未應有此失理之
言。欽若稍稱知佛。作傳之辭亦未必有
此語。特恐道流不知天位。妄撰此言入
*於傳中。雖欲尊天而卑佛。適所以誣
天而慢佛也。戒之哉
初周世宗廢龍興寺以爲官倉。國初寺僧撃
鼓求復。至是不已。上遣使持劍詰之曰。
前朝爲倉日久。何爲煩瀆天廷。且密戒懼即
斬之。僧辭自若曰。前朝不道毀像廢寺。正
頼今日聖明興復之耳。貧道何畏一死。中
使以聞。上大感歎。勅復以爲寺類苑
二年。使改龍興寺爲太平興國寺。立開先
殿以奉太祖御容○西天沙門吉祥來。進
貝葉梵
三年三月。賜天下無名寺額。曰太平興國。
曰乾明○開寶寺沙門繼從等。自西天還
獻梵經佛舍利塔菩提樹葉孔雀尾拂。並賜
紫方袍○四月詔諡廬山遠法師曰圓悟。
塔曰凝寂。永法師曰覺寂。塔曰實智○中
天竺沙門鉢納摩來。獻佛舍利塔&MT03116;牛尾拂
○西天王子曼殊室利求歸本國。詔從之
開寶四
年至此
○翰林學士李昉徐鉉等進太平廣記。
其間録佛法者三十卷。上自漢明終*於五
代。古今悟心得道之衆。神僧經論定慧之學。
君臣信毀休咎之徴。靡所不載○勅供奉官
趙鎔。往呉越迎明州阿育王佛舍利塔○
呉越王俶奉版圖歸朝。令僧統賛寧奉釋
迦舍利塔入見*於滋福殿。上素聞其名。一
日七宣。賜號通慧大師寧在國爲兩浙僧統。
號明義宗文大師
翰林與學士陶穀同列。或誚之曰。青瑣朱
楹安容此物。及與之語。師援據經史袞袞
不已。誚者爲之畏服。學士王禹稱徐鉉。毎
有疑則就質之。皆爲下拜。事以師禮滋福
殿者安佛像經藏。立刹聲鐘即内道場也
國朝
會要
五年正月。勅内侍張廷訓。往代州五臺山
造金銅文殊萬菩薩像。奉安*於眞容院。詔
重修五臺十寺。以沙門芳潤爲十寺僧正。
十寺者。眞容。華嚴壽寧。興國。竹林。金閣。法
華。祕密。靈境。大賢。五臺山記云。山形五峙
周五百里。崇巖疊嶂飛泉吐霧。中臺高四十
里。頂上平地周六里。西北有太華池石精舍
文殊彌勒石像。東南有大孚寺。魏文帝造。東
西二堂聖所居處。又東北有王子寺阿育王
塔。東北三臺間有金剛窟三世佛法藏。中臺
東南有清涼寺。其最深處文殊所居。人不敢
近。西巖有祕魔巖。巖西有佛光寺○勅内
侍張仁賛。往成都鑄金銅普賢像。高二丈。
奉安嘉州峨眉山普賢寺之白水。建大閣以
覆之。詔重修峨眉五寺。即白水普賢。黒水華
嚴。中峯。乾明。光相也。三峨高出五岳秀甲
九州。西竺千歳和上曰。此震旦國第一山也
○河中府沙門法進。請三藏法天譯經*於
蒲津蒲州河
中府
守臣表進。上覽之大説。召入京
師始興譯事○二月北天竺迦濕彌羅國三
藏天息災。烏填曩國三藏施護來。召見賜紫
衣。勅二師同閲梵夾。時上盛意翻譯。乃詔
中使鄭守均。於太平興國寺西建譯經院。
爲三堂。中爲譯經。東序爲潤文。西序爲證
義○五月中天竺沙門護羅來。獻貝葉梵經
勅賜紫服○沙門知則進所著聖無量壽經
疏。賜號演教大師○詔建開聖禪寺於誕生
之地。奉優填王旃檀瑞像梁武帝遣郝騫
往天竺迎至者
釋迦佛
牙太祖親緘銀塔中唐宣律師
天人所獻
梁誌公眞身錫
杖刀尺○勅内侍衞欽。往泗州修僧伽大
師塔。凡十三層。改普照王寺爲太平興國」
七年正月。威虜軍奏言。築城穿土得石函
鐵函銅函銀函金函。凡五重中有流離瓶盛
佛舍利。有刻石記云。貞觀二十一年藏佛
舍利。謹遣牙吏以聞○嘉州通判王袞奏。近
往峨眉提點白水寺修造。見瓦屋山
變金色。中有丈六金身普賢。次日午中見
羅漢二身乘紫雲行空
深州奏。陸澤縣人王緒牧牛田中。見一白
兎。逐之入土穴中。探穴得石佛五十軀。制
度奇古長皆尺餘。勅就邑寺奉安。像常放白
光○六月譯經院成。詔天息災等居之。賜
天息災明教大師。法天傳教大師。施護顯教
大師令以所將梵本各譯一經。詔梵學僧
法進常謹清沼等筆受綴文。光祿卿楊説兵
部員外郎張洎潤文。殿直劉素監護。天息災
述譯經儀式。於東堂面西粉布聖壇作壇
以粉
飾之事
在藏經
開四門。各一梵僧主之。持祕密呪
七日夜。又設木壇布聖賢名字輪壇形正圓。
層列佛大
士天神名佐。環遶
其上如車輪之状
目曰大法曼拏羅此云
大會
請聖
賢阿伽沐浴阿伽此云器。凡供養之器。皆稱曰
阿伽。今言阿伽。乃是沐浴器
香華燈水殽果之供。禮拜遶旋。祈請冥祐。
以殄魔障第一譯主。正坐面外宣傳梵文。
第二證義坐其左。與譯主評量梵文。第三
證文坐其右。聽譯主高讀梵文。以驗差誤。
第四書字梵學僧。審聽梵文書成華字。猶
是梵音k@rdaya。初翻爲紇哩
第野。sutra@m爲素怛覽
五筆受。翻梵音
成華言紇哩那野。再翻爲心。
素怛覽。翻爲經
第六綴文。回綴
文字使成句義如筆受云照見五蘊彼自性空見此。
今云照見五蘊皆空。大率梵音多先
能後所。如念佛爲佛念打鐘爲鐘打。
故須回綴字句以順此土之文
第七參譯。參考
兩土文字使無誤。第八刋定。刋削冗長定
取句義如無無明無明。剩兩字。如
上正遍知。上闕一無字
第九潤文。官
於僧衆南向設位。參詳潤色如心經度一切苦厄
一句。元無梵本。又
是故空中一句。是故
兩字元無梵本
僧衆日日沐浴。三衣坐具。威
儀整肅。所須受用悉從官給。天息災言。譯文
有與御名廟諱同者。前代不避。若變文回
避慮妨經旨。今欲依國學九經但闕點畫。
詔答。佛經用字宜從正文。廟諱御名不須
回避○七月天息災上新譯聖佛母經。法天
上吉祥持世經。施護上如來莊嚴經。各一
卷。詔兩街僧選義學沙門百人祥定經義。
時左街僧録神曜等言。譯場久廢傳譯至艱。
天息災等即持梵文。先翻梵義。以華文證
之。曜衆乃服○詔新經入藏開板流行。車駕
親幸譯經院。召僧衆賜坐尉諭。賜臥具繒
帛什物。度其院童子十人。悉取禁中所藏梵
本令其翻譯○十二月詔選梵學沙門爲
筆受。義學沙門十人爲證義。自是毎歳誕節
必獻新經。皆召坐賜齋以經付藏○詔曰。
朕方隆教法用福邦家。其内外諸郡童行並
與剃度○成都沙門光遠遊西天還。詣闕
進西天竺王子沒徒曩表佛頂印貝多葉菩
提樹葉。詔三藏施護譯其表曰。伏聞支那
西竺指大唐爲支那。
今因舊以爲稱也
有大天子。至聖至神富
貴自在。自慚福薄無由朝謁。遠蒙皇恩
賜金剛座釋迦如來袈裟一領。即已披挂供
養。伏願支那皇帝。福慧圓滿壽命延長。一切
有情度諸沈溺。謹以釋迦舍利附沙門光
遠以進奉金剛佛袈裟。兩朝未見遣送之實。今詳乾徳
四年行勤等應詔。西天求法。諸國並賜詔書。
應以此年
附獻也
年六月。詔翰林賛寧修大宋高僧
傳。寧乞歸錢唐撰述。詔許之○詔譯經院。
賜名傳法。於西偏建印經院今臨安傳法院。
即東都譯經院。
今但供奉入
内道場法事
○成都先奉太祖勅造大藏經板
成進上○勅太原成都鑄銅鐘。賜五臺峨眉
名山遣挂之日。兩山皆有梵僧十餘。空中
奉迎其鐘。聲聞百里○天息災等言。歴朝
翻譯並藉梵僧。若遐阻不來則譯經廢絶。欲
令兩街選童子五十人習學梵字。詔令高
品王文壽選惟淨等十人引見便殿詔送
譯經院受學。惟淨者江南李煜之姪。口
梵章即曉其義。歳餘度爲僧。升梵學筆受。
賜紫衣光梵大師○沙門法遇自西天來。
獻佛頂舍利貝葉梵經。法遇化衆造龍寶蓋
金襴袈裟。將再往中天竺金剛座所供養。乞
給所經諸國書。詔賜三佛齊葛古羅柯蘭諸
國勅書以遣之○泗州奏。僧伽塔白晝放
光。士民然頂臂香供養者日千餘人。勅内
侍奉釋迦舍利藏之塔下○上以新譯經。
示宰臣曰。佛氏之教有裨政理普利群生。
達者自悟淵源。愚者妄生誣謗。朕於此道
微識其宗。凡爲君而正心無私。即自利行
也。凡行一善以安天下。即利*他行也。如
梁武捨身爲奴。此小乘偏見。非後代所宜
法也。趙普對曰。陛下以堯舜之道治世。以
如來之行修心。聖智高遠非臣下所能知
也○詔以御製蓮華心回文偈。祕藏詮。逍遙
詠。宣示近臣○勅内侍張承貴往天台山
重建壽昌寺從沙門自珣請也
雍熙元年三月。日本國沙門丁幺
然來
朝。然言。其國傳襲六十四世八十五主。至應
神天皇。始傳中國文字。至欽明天皇壬申
歳。始傳佛教於百濟。當梁承聖初年。至用
明立有太子名聖徳。年七歳便悟佛法。於
菩提寺講勝鬘經。感天雨華。始遣使入中
國求法華經。當隋開皇中也。至孝徳立。白
雉四年遣僧道照入中國從奘法師傳法。
當唐永徽四年也。次足&T073115;立。令僧智通入
中國求大乘法。當顯慶三年也。次文武立。
寶龜二年令僧玄昉入中國求法。當開元
四年也。次孝明立。天平勝寶四年遣使入
中國求内外教典。當天寶中也。次元武立。
遣僧空海入中國傳智者教。當元和年中
貞元元和間。有日本最澄。受荊溪一宗疏記以歸。當
以此爲傳教之始可也。而奝然乃言空海傳教。而不
及最澄何耶。唐書亦言空海肆業中國二十年。然吾宗
未見空海傳教之迹。今據釋門正統云。空海入中國學密
教於不空弟子慧果。始知
奝然言學智者教者誤也
次文徳立。令僧常曉
入中國求釋迦密教。當大中年也。上聞其
王一姓傳繼臣下皆世官。謂宰臣曰。島夷君
臣乃能世祚永久若是。奝然求謁五臺及回
京師。乞賜印本大藏經詔有司給與之
  案唐書。日本漢倭人也。去京師萬四千
里。直新羅東南在海中島。左右小島五
十餘。皆自名國而臣附之。其俗多女少
男。有文字尚浮圖。其王姓阿毎氏。初主
號天御中主彦歛。五十二世皆以尊爲
號。居竺紫城。彦子神武立。更以天皇爲
號。徙治大和州。又十六世至應神。又十
四世至欽明。又二世至用明。當隋開皇
末。始與中國通。又四世至皇極。當正觀
五年。遣使入朝。極子孝徳立。始改元白
雉獻武魄大如斗馬腦若五升器。又二
世至天智。遣使與蝦蛦人偕朝。又二世
號總持。遣使賀平高麗。當咸亨元年
也。至是始改號日本。言其國在東近日
所出也。長安元年持子文武立。改元大
寶。遣使粟田貢方物。武后授司膳卿還
國。又二世聖武立。改元白龜。開元初粟
田復來朝。請從諸儒授經。詔四門助教
趙玄默即鴻臚寺爲師。悉賞物貿書歸。
聖武女孝明立。改元天平勝寶。四世元武
立。當貞元末年。遣使者朝期學者橘
勢浮圖空海。留肆業二十年。乃還。又五世
文徳立。又三世光孝立。當光啓元年也
唐祖景帝諱虎。如龍虎虎
丘虎魄。並出以武
勅造羅漢像五百十六身。奉安天台壽昌寺。
二年上覽新譯經。謂宰臣曰。天息災等妙
得翻譯之體。乃詔天息災除朝散大夫試
光祿卿。法天施護並除朝奉大夫試鴻臚
卿。法天改名法賢。並月給酥酪錢有差。新
譯經論並刋板印行。天息災等言。聞陝西諸
路頗有道俗收藏梵經。乞下尋訪以資翻
譯。詔從之漢書注。郊廟行禮。九
賓鴻聲而臚傳之也
  述曰。自古人君重沙門之徳者。必尊其
位異其稱。曰僧録僧統法師國師。入對
不稱臣。登殿賜高座。如是爲得其宜。
至若封官加爵稱卿稱公。混濫朝端輕
招物論。上失尊僧之禮。下貽失節之譏。
釋氏清風幾於不競彼徴君處士不事
王侯者。吾輩寧無愧乎。若不空開府於
唐朝息災光祿於吾宋。皆由翻譯功高
特承天澤。蓋將答主上重法之心。非所
以爲榮也
詔兩街供奉僧於内殿建道場。爲民祈福。
歳以爲常○詔西天僧有精通梵語可助
翻譯者。悉館*於傳法院○詔嶺南粤俗殺
人祭鬼。僧置妻孥。所在長吏誡厲以順
正教東都
事略
  述曰。磐少時客南海。見郷落僧居畜妻
養子。皆能執鈸鼓從事於赴請。問其度
牒否。則曰。但於本郡給帖耳。此等皆因
守郡者規微利。而不知慁 瀆三寶之
爲過也。今此詔旨專戒長吏。可謂得護
法之心焉。嘗聞蜀僧在郷多畜妻子。平
時習熟公私不以爲非。今之西蜀遊學東
南者。眞成出家之士也
三年。詔天下係帳童行並與剃度。自今後讀
經及三百紙。所業精熟者。方許係帳○詔
以御製三藏聖教序賜天息災等。令冠新
譯經首
四年。勅内侍送寶冠瓔珞袈裟往峨眉普
賢寺。是日衆見普賢大士乘紫雲行空中。
久之方沒○十一月四日。螺溪羲寂法師示

端拱元年。翰林通慧大師賛寧上表進高僧
傳三十卷。璽書褒美璽音徙天
子玉印
令遍入大藏。
勅住京師天壽寺。僧傳之作始於梁嘉祥惠
皎爲高僧傳十四卷。起漢明終梁武天監
十八年。唐西明道宣作續高僧傳三十卷起
梁天監訖唐正觀十九年。今宋傳起唐正
觀至宋端拱元年。依梁唐二傳分十科。一
譯經。二解義。三禪定。四戒律。五護法。六感
通。七遺身。八讀誦。九興福。十雜學王禹稱有
詩。贈寧
僧統云。支公兼有董狐
才。史傳修成乙夜開
  述曰。洪覺範謂宣律師作僧史。文辭非所
長。作禪者傳。如戸昏案檢。寧僧統雖博
學。然其識暗聚衆碣爲傳。非一體。覺範
之論何其至耶。昔魯直見僧傳文鄙義淺
欲刪修之。而不果。惜哉。如有用我者。
吾其能成魯直志乎
兩街僧録可朝等。請箋釋御製佛乘文集。詔
許之○日本國法濟大師奝然。遣弟子嘉因
祈乾來朝○十月二十一日。寶雲通法師示

二年。開寶寺建寶塔成。八隅十一層。三十
六丈。上安千佛萬菩薩。塔下作天宮奉安
阿育王佛舍利塔。皆杭州塔工喩浩所造。凡
八年而畢。賜名福勝塔院。安舍利日。上肩
輿微行。自手奉藏。有白光起小塔一角。大
塔放光洞照天地。士庶焚香獻供者盈路。
内侍數十人求出家掃塔。上謂近臣曰。我
宿世曾親佛座。但未通宿命耳。詔直學士
院朱昂撰塔銘。謂曰。儒人多薄佛。向中竺
僧法遇乞爲本國佛金剛座立碑即菩提樹下
金剛土臺也
學士蘇易簡爲之指佛爲夷人。朕惡其不
遜。遂別命製之。卿宜體此意
  述曰。人無通識不足以知佛。故韓愈夷
其佛。歐陽修亦夷其佛。太宗以蘇易簡指
佛爲夷而惡之。自古人君莫如太宗之
有通識也。佛聖人也。五天中土也。此方
即五天之東境也。今稱中國者。此方自稱
尊也。稱四夷者。且約此方四境之外論
之也。儒家乏通識。即目睫以言之。故多
失言。若蘇黄諸公則知之。復能言之也
勅内侍謝保意領將作匠。賜黄金三百兩。
往峨眉飾普賢像。再修寺宇。并賜御製文
集令直院徐鉉撰記。淳化元年。詔參政蘇
易簡撰三教聖賢録。乞通慧賛寧太一宮道
士韓徳純分領其事。寧撰鷲嶺聖賢録五十
卷以進。勅充左街講經首座○通利軍後廢
隷眞

建城掘地。於古寺基得巨石佛十軀。詔
建淳化寺以奉其像○詔漣水軍沙門道堅
赴闕。召見賜偈。堅姓婁。神異不測。知人休
咎。時潤州有沙門號四世界。佯狂市廛説
禍福立應。潤商人欲往漣水。四世界曰。彼
有婁道者。是蹈寶華佛化身。汝如見之必
獲厚利。商至漣水見而拜之。師曰。四世界
教汝來耶。汝不識日光菩薩。見我何爲。商
退果得利異常時。歸訪四世界不復見
矣○詔赤脚道者入見。上曰。南方禪律如
何化物。對曰。究之一理。上起遶龍床一匝
云。是禪是律。對曰。究之一理。上説○高麗
國王治遣使。乞賜大藏經并御製佛乘文
集。詔給之
二年。太原沙門重達自西天還。往反十年。
進佛舍利貝葉梵經。賜紫服住西京廣愛
寺○勅翰林賛寧充史館編修○中天竺那
爛陀寺沙門補陀吃多來朝。進佛舍利梵經。
賜紫服○杭州西湖昭慶寺沙門省常。刺血
書華嚴淨行品。結社修西方淨業。宰相王
旦爲之首參政蘇易簡百三十二人。一時士
夫皆稱淨行社弟子。比丘預者千衆人。謂廬
山蓮社莫如此日之盛○申公呂蒙正微時
窶甚窶郡羽
反貧也
常干謁人。有僧憐之給其食。
彌月又罄。乃令就居房廊隨衆粥飯。遂得
安心讀書。是年獲薦。僧復備裝遣之。竟魁
多士。後十年執政郊祀。奉給皆不請。上間
其故對以私恩未報。上歎曰。僧中有若人
耶。乃牒西京令寺僧取奉資修寺以爲
報。公常晨興禮佛。祝之曰。不信三寶者願
勿生我家。願子孫世世食祿護持佛法。公
之子公著。猶子夷簡。並封申公。皆知敬佛。
毎於元旦出所事諸禪老書誨。拜而讀之。
蒙正居政府日。焚疏請言法華齋。翌旦言
至坐堂上。公將出。念當拜不當拜。言大呼
曰。呂老子快出來。拜亦得不拜亦得。公大驚
遽出拜之。齋畢問未來休咎。言索筆書亳
州二字。及後罷相知亳。始悟前讖大慧
武庫
南海占城國沙門淨戒。詣闕獻如意金銅
鈴杵龍腦香。詔國忌日宰相已下詣寺觀行
香。禁不得事腥酒
四年。詔西邊諸郡梵僧西來。中國僧西遊而
還者。所持梵經並先具奏。封題進上○高麗
國王治遣使謝賜藏經御製文集○上幸
開寶塔院問僧。卿是何人。僧云。塔主。上曰
朕塔云何卿作主。僧無對雪竇代云
盍聞咸
因僧
朝見。上曰。甚處來。對云。廬山臥雲菴。上曰。
臥雲深處不朝天。僧無對雪竇代云
避至
上嘗
夢天人云。請陛下發菩提心翌旦宣問西
街。菩提心如何發。倶無對雪竇代云實
謂今古平聞
五年。中聞國沙門吉祥進大乘祝藏經。詔
五藏法賢等詳定。賢奏此經是于闐書體
非是梵文。其中無請問人及聽法衆。前後六
十五處文義不正。帝召賢諭之曰。使邪僞
得行。非所以崇佛教也。宜焚棄此本以
絶後惑○蜀民李順反陷成都。上遣昭宣
使王繼恩攻破之。復命參知政事趙昌言。
充川陝路兵馬都使。既行。時峨眉高僧茂貞
赴召。謂上曰。昌言額絞有反相。不宜委
以蜀事。上方悔之。及昌言至鳳翔時。寇準
爲守。密上書言。昌言有重名無子息。不
可授以兵柄。上得疏憶茂貞言。大驚乃以
昌言知鳳翔。而召寇準參政
至道元年。中天竺沙門迦羅扇帝來朝。進佛
頂舍利貝葉梵經○詔兩浙福建路毎寺三
百人。歳度一人。尼百人。度一人。誦經百紙
讀經五百紙爲合格○詔兩街僧録省才
進盂蘭盆儀
二年。詔以御製祕藏詮二十卷縁識五卷趙
遙詠十卷命兩街箋注。入大藏頒行
  藏六秀師曰。秀嘗恭覽祕藏詮等三文知
旨。義與契經相爲表裏。所謂現在佛以
梵王帝釋身稱性而説法也
勅史館編修賛寧知西京教門事
三年九月○西天竺沙門羅護羅來朝。進貝
梵經。賜紫服
佛祖統紀卷第四十
  ○國初有天神。降于盩屋音周質扶
風屬縣
張守
眞家。自言。玉帝之輔。奉上帝命護衞宋
朝。所言禍福皆驗守眞遂爲道士。至是上
召守眞入見。陳立壇設醮之法。勅於瓊
林苑設周天大醮。遣記居舍人王龜從。
就終南山建上清太平宮。以奉天神。上
親征太原天神降言。宜設醮謝勝捷。踰
旬王師秦捷。上遣使詣宮醮謝其夕降
言曰。上帝諸天皆喜國祚延永過於有唐。
乃詔封天神爲翊聖保徳眞君。賜守眞
崇元大師。自是公卿士庶詣宮祈叩。必降
語告誡國朝
會要
○詔華州處士陳摶入見。不就。再遣中
謁者。漢世稱内使
爲中謁者
賜以詩曰。曾向前朝出
白雲。後來消息杳無聞。如今若解隨徴
召。盡把三峯乞與君。摶不得已詣闕。
冠華陽巾羽服草屩以賓禮見。草曰屩。
音□。木
曰屐。皮曰履。麻曰鞋。
有藉曰屧。悉叶反。
賜號希夷先生。令見
壽王眞宗
初封
及門而反曰。王門廝後皆將相
之具。何必見王。由是上屬意眞宗。宰相
宋琪從容問曰。先生得玄默之道。可以
化人乎。摶曰。山林之人無道可傳。聖上
天日之表正君臣合徳圖治之時也
○舒州奏貢瑞石言。懷寧縣人柯萼逢
異僧。令往萬歳山取寶僧以杖指古松
萼掘之得黝石於紏反
青黒色
上刻梁誌公記
云。吾觀四五朝後次丙子年趙號太平
二十一帝。社稷永安。僧忽不見。上覽石
敬歎不已。忽一日誌公降禁中。上親聞
訓語乃遣使詣鐘山奉齋。其文略曰。至
眞臨格。寶訓躬聞。審基緒之由來。積慶
靈之永久。乃詔賜號道林眞覺菩薩。公私
不得指斥其名。因號寶公
  讃曰。當 太宗朝兩獲瑞石。皆稱趙
二十一帝。嘉州之貢猶可以言人爲
之。至於舒州之獻誌公所記異僧親指。
非可言人爲也。及誌公降禁中聞寶
訓。遣使鐘山奉齋致謝。非聖天子有
所誠感曷至於是



佛祖統紀卷第四十
 *宋咸淳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法運通塞志十七之十一
眞宗太宗第三子。母元徳皇后李氏。
十二月二日爲承天節永定陵
咸平元年。御製三藏聖教序。賜明教大師法
賢等。令置先帝聖教序後。沙門可升注序
進上○詔知制誥朱昂兼譯經潤文官○御
製崇釋論。其略云。奉乃十力。佛有
十力
輔茲五
常。上法之以愛民。下遵之而遷善。誠可以
庇黎庶而登仁壽也。又曰。釋氏戒律之書
興周孔荀孟。迹異而道同。大指勸人之善
禁人之惡。不殺則仁矣。不盜則廉矣。不惑則
信矣。不妄則正矣。不醉則莊矣○中天竺沙
門儞尾抳等來朝。進佛舍利梵經菩提樹葉
菩提子數珠。賜紫衣○西天竺沙門佛護來
朝進梵經。賜紫衣○勅史館編修賛寧充
右街僧録
二年禮部侍郎陣恕言。譯經院久費供億。乞
罷之。上以先朝盛典不許○勅史館編修
賛寧遷左街僧録。三年八月。試光祿卿天息
災亡。謚慧辯法師。勅有司具禮送終○慈
照聰禪師見首
住襄州石門。郡守以事笞
之。曁歸首座問訊曰。守無故屈辱和上。師
以手指地曰。教他平地起骨堆。即見隨指
起一堆土。守全家以病死大慧
武庫
四年五月。試鴻臚卿法賢亡。謚玄覺法師。勅
送終如慧辯禮○史館修撰左右街僧録賛
寧亡。學士王禹偁序其文曰。師年八十二。
視聽不衰。歴京師十四朝呉越四世。終能
受洪範嚮用之福。處浮圖具瞻之地。所謂必
得其壽必得其位者乎。師所述内典録百
五十卷。外學集四十九卷。覽其文知其道
矣。師嘗著通論有駁董仲舒難王充斥
顏師古。證蔡邕非史通等。禹偁見之大服
其説。作書與師曰。辰借通論。日殆三復。使
聖人之道無傷於明夷儒家者流不致於
迷。復自周秦以降作者衆矣。至於斥楊墨
而尊&T073115;孔。不無其人。如此歴詆諸家丕
顯聖道者。吾未之見也。師胡爲而來哉。得
非天祚素王而假手於我師者與。不然天
下冠章甫而衣逢掖者。豈遂無其人也
禮記孔子曰。予少居魯。衣逢掖之衣。長居宋。冠章
甫之冠。逢猶大也。大袂禪衣。章甫殷冠。宋殷後。
孔子祖於宋也。逢宋。掖音亦。
袂彌蔽反。袖也。禪單同
僕雖不佞亦
嘗從事於斯矣。毎欲厲墨兵而討百氏
俘於儒宮。且取其小道亂常之甚者。孥戮
之。俾乎祖述憲章之道與天比崇。然後知
夫子之尊也。區區此懷爲日斯久。今茲覩
師通論之作。所謂時雨降矣。日月出矣。漑灌
爝火復何爲哉莊子日月出矣。爝火不息。爝
音爵。火炬也。見王氏小畜集
述僧史略三卷。凡法門事始因革莫不畢
録。臺閣之士。欲通練内外典故者。皆於此
觀之
  述曰。道法師序僧史略稱。内翰王公觝
排釋氏。過於韓子。而獨於寧通慧推服
之不暇。蓋其學行才識有可取也。今觀
小畜集。其修僧史則贈以七言。撰聖賢
録則賀以五言。歸葬錢唐則誌其墓。所
著内外集則冠以序。而於通論之作。賛
之以書。且盛稱其駁董難王斥顏非
史歴詆諸家自周秦已來未之見。是知
王公之於通慧不敢排以佛。而獨有取
於學識之高。可謂能誠服矣。至於通慧道
徳之盛。則王公未學。不足以知。非如梁
敬之之知荊溪柳子厚之知重巽也
六年。知開封府陳恕言。僧徒往西天取經
者。臣嘗召問。皆罕習經業。而質状庸陋。或
往諸藩必招輕慢。自今宜試經業察人
材。擇其可者令往。詔可○二月詔隋智者
禪師科教類次刋牘。凡百五十四部。賜
天台總録。譯館請繋開元東土集傳。制曰可」
景徳元年。日本國沙門寂照來。進無量壽佛
像金字法華經水晶數珠。賜紫方袍○西天
三藏法護來。進佛舍利貝葉梵經。賜紫衣束
帛。館於譯經院○北天沙門戒賢來進梵
經。賜紫服○七月亢旱。召西天梵僧於金
明池水心立壇呪龍。有雲霧自池中出。
須臾雨至。自後歳旱必作呪法多驗○東呉
沙門道原進禪宗傳燈録三十卷。詔翰林學
士楊億裁定頒行
二年三月。迦濕彌羅國沙門目羅失稽來。進
梵經菩提樹葉○七月西天沙門達磨波來
進梵經。賜紫服○九月上幸譯經院。令三
藏諸僧坐。賜香茶繒綵有差○上以諸寺
住持先是僧職遷補或非其才。至是召見
便殿閲試行業。三年諸王府侍讀孫奭奏。請
損修寺度僧。上曰。釋道二門有助世
教。人或偏見往往毀訾。假使僧道時有不
檢。安可即廢○詔釋道歳度十人者。特放
一人不試經業○婺州沙門志蒙徐氏。衣錦
衣喜食猪頭。言人災祥無不驗。呼人爲
小舅自號曰徐姊夫。一日坐化於三衢吉
祥寺。遺言。吾是定光佛。至是奉眞身。祈禱
神應不歇。世目之豬頭和上
四年。詔京城鬻酒肉者。並去寺觀百歩之
外。有以酒肉五辛酤市於僧道者。許人
紏告。重論其罪
  述曰。眞宗可謂仁聖之君矣。初踐祚製聖
教序謂新譯藏經爲聖教也。
爲聖教製序。始於唐朝
造崇釋論。陳恕
論罷譯經則不許。孫奭請減度僧則不
聽。而又能下詔。鬻酒肉於僧道者。論其
罪意。此穢業不當瀆聖境也。厥後沙門
覺稱自天竺來。謂學士楊億曰。入此國
見屠殺猪羊市肆懸肉。痛不忍觀。天竺
食肉五辛者驅出城。故無貨者。是知東
華郡邑習於食肉。故見之者無嫌心。獨
無愧於稱乎。嘗因同人掲搉此事。欲
乞清明推廣祖宗之法。不令在城中
殺畜不許懸肉街市凡屠家只在城外僻絶
不通人處居止。販者
用竹器。庶覆入城。
税然後巡街而賣
庶幾人居涓潔。目不習
見。所以去殺氣以養仁心。移惡習以
趨善道。豈不有益於國家之政化者哉」
初諸曁縣令潘華。依普賢懺法不令人捕
江湖内魚。是年十月。奉詔還闕。夜夢江湖
中魚爲人形者數萬。號哭沸天。皆云長者
去矣。吾衆不免烹矣。華異之作夢魚記以
囑後來宰邑者四明法智法師爲
跋。載教行録
○臣寮言。愚
民無知佞佛過度。謂捨財可以邀福。修供
可以滅罪。蠹害國政宜加禁止。上謂宰
臣曰。佛教使人遷善。誠有其益。安可禁
之。且佛法所至甚廣。雖荒服諸國皆知信
奉。唯道教中原有之。然不甚盛。王旦對曰。
頃歳虜使登開寶塔。瞻禮甚虔。誓當戒殺。
及至上清宮不復屈膝。是知四夷唯重佛
而不敬道也。上曰然
  述曰。道事天。天事佛。故爲國者必兩存
之。而於尊卑小大之分。較然久已自明。
恭惟眞宗皇帝聖心虚融并包法界。敬天
命宗佛乘。發於性眞不俟爲學。既免
梁武永棄道教之偏。且無唐宗上躋老
聃之失梁天監二年罷道教。唐正
觀十一年。升老子居佛上
深距臣僚
佞佛邀福之説。肯顧陳恕譯經費財之言。
上法祖宗下垂成憲。非天下之至聖。其
孰能之
詔遣使送金襴袈裟。往惠州羅浮山中閣
寺奉釋迦瑞像。仍爲國建祈福道場。感五
色祥禽集*於齋所。此像高八尺。來自西天。
隋開皇中釋慧喜安龍華寺。會昌廢毀像靈
不可壞。道士藏於都虚觀。咸通中海南節
度使韋宙。迎至中閣
七月詔諸寺觀殿階上不許人民袒露坐臥。
違者以不敬論○宰相王旦。率文武百官。
五上表請封禪。十月在京民庶相繼上表。詔
許之。十一月車駕幸曲阜兗州舊
魯國地
謁先聖廟。
有司定儀肅揖。上特再拜。遂爲定制。加諡
玄聖文宣王。祝文進名。封其父叔梁紇爲
齊國公。母顏氏魯國夫人。妻官氏鄆國夫人。
給十戸奉瑩域。賜田百頃及御製讃。封齊
太公昭烈武成王
  述曰。自古尊先聖者。漢高始過魯行祀
封。其後平帝始封褒成公。梁武始令天下
建廟。北魏孝文改謚文宣公。唐太宗用
房元齡議。太學釋奠。始尊爲先聖。而以
顏子陪享。明皇始進號文宣王南面坐。
用王者宮縣之樂。皇朝眞宗加諡至聖文
宣。而祝文進名定儀特拜。自古尊先聖
莫若此日也。韓昌黎謂天下通得祀孔
子。自天子而下北面拜跪。祀事之盛未
有如孔子者。蓋孔子以徳。雖不得位
而得常祀見處州孔
子廟碑
是知自明皇尊以王
禮。故世世天子拜而祭之。今眞宗特拜有
合於古。不知當時禮官何爲不知而定
肅揖之儀。恥
詔修飾泰山衆像凡三十二身。御製重修佛
記○雁蕩山自古圖諜未嘗言。山頂有
大池。相傳爲雁蕩。下二潭爲龍湫。山南有
芙蓉峯。下有芙蓉驛。前臨大海。案西竺書
諾矩羅尊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山以鳥名。
村以華名。唐貫休有讃云。雁蕩經行雲漠
漠。龍湫宴坐雨濛濛。祥符中伐木者始見
之。自是著名山在温州樂清。諾矩羅十六住世羅漢
之一。梵語震旦此云東方君子之國
○雁山瑞鹿本先禪師結印坐亡。彌月肉體
不變常聞異香。詔取所著竹林集。藏之祕
嗣韶
國師
二年正月。以封禪行慶詔天下寺觀。各度
一人朝覲泰山。陪位僧道各度弟子一
○詔昇州崇勝寺。賜名承天甘露戒壇○勅
光梵大師惟淨試光祿卿同預譯經○九
月呉國大長公主出家。法名清裕。賜號報慈
正覺大師。即太宗第七女。幼不茹葷血。上
幸延聖寺抱對佛。願舍爲尼。至是乞落
髮。詔建資聖院以居之。勅釋門威儀鐘鼓
鐃鈸
幢幡
之類
教坊樂部。以爲迎導。時密王女。曹王女
及後宮三十餘人。皆隨出家詔於是日普度
天下童子十人度一人○詔於洛陽甲馬
營太祖誕聖之地。建應天寺以奉神御
三年。詔京師太平興國寺。立奉先甘露戒壇。
天下諸路皆立戒壇。凡七十二所。京師慈孝
寺別立大乘戒壇
  述曰。案寧通慧僧史略云。甘露以喩涅
槃。戒爲入涅槃之初門。故從果以彰名
也。今言別立大乘戒壇者。謂先於諸方
受聲聞具足戒。後至此地増受菩薩戒。
以順開顯之後末代出家乘戒倶急之義

詔天下州郡。應僧道有犯公罪者。聽用贖
法。勅品官無故毀辱僧尼。口稱禿字者。勒
停見任。庶民流千里○詔知制語李維出
經論題目。考試沙門以爲遷補左右街之
序。左街相國寺。右街開寶寺○詔吉州西峯
雲豁禪師館*於北御園。入定月餘。求歸
故山。詔許之。師毎入定或經歳方
○西天沙門衆徳來朝。進舍利梵經菩提印
○中天竺沙門覺
戒來朝。進舍利梵夾金
剛座眞容菩提樹葉。召見便殿尉勞甚厚。
館*於譯經院。稱進讃聖頌。詔惟淨譯之。稱
謂學士楊億曰。入此國見屠殺猪羊市肆
懸肉。痛不忍觀。西竺食肉五辛者驅出
城。故無貨者。心不欲久居此。願至五臺
禮文殊即還本土。晋公丁謂問之曰。數萬
里遠來更何所爲。稱曰。并欲禮宣律師塔
耳。及還詔賜金襴袈裟奉安金剛座。及賜
裝錢茶果○四明知禮法師。初與沙門異聞。
於南湖保恩聚徒講道。是年賜額延慶。乃
作誡誓辭二篇。俾長爲講貫天台宗教之
所。其言吾宗有五徳者。吾將授以居之。後
後之謀莫不咸然。五徳者。一曰舊學天台勿
事兼講。二曰研精覃思遠於浮僞。三曰戒
徳有聞正己待物。四曰克遠榮譽不屈吾
道。五曰辭辯兼美敏於將導
四年三月。上幸洛陽龍門山廣化寺瞻無畏
三藏塔。製讃刻石置之塔所。復幸白馬寺
瞻摩騰三藏眞身。上謂近臣曰。摩騰至今
千年。而全身不壞。良可尊敬。宜嚴諭寺僧
用心守護。因御製以褒之○詔賜黄金三千
兩。増修峨眉山普賢寺。設三萬僧齋。歳度
僧四人○詔漣水軍守堅道者入見。令宮
女皆出焚香。毎一女至前。上紿之曰后也。
師皆言非。如是數十人。師忽起曰。陛下好
養此人*他日必作家主。即章獻太后也
眞宗后劉氏。仁宗即位。以年幼尊
劉氏爲皇太后。臨朝稱制十一年
師乞歸山。詔許之。在山常紙衣。閉戸不見
人。有置食庭前者。人退自取之
五月。般尼國沙門寂賢來。進梵經菩提印。
賜紫服○十一月。益州守臣李士衡。進大
慈寺沙門仁賛編修釋氏會要四十卷
五年二月。詔嘉州峨眉山沙門茂貞入見。上
賜以詩。館*於景徳寺。舒王元偁夢青衣童
持書以授中使。足蹈黄雲隱隱而沒。王以
問師。答曰。將有儲嗣降孕之慶。未幾仁宗
生○初樂史留守西京。夢天帝召謂曰。世主
求嗣吾爲擇之。少選一人至。帝曰。中原求
嗣汝往勿辭。遂唯而去。旁侍者曰。此南岳
赤脚李仙也。明年仁宗生張師正
括異記
日本國遣使稱貢言。國東有祥光。見舊傳
中原天子聖明則應此瑞。上喜。詔日本建
寺。賜額神光。勅詞臣爲撰寺記
六年二月。詔天下官吏試童行經業。方許
度○五月開寶寺福勝塔有金色光見
相輪上。又有聖僧遶塔。翌日得五色舍利。
上親幸敬觀。見舍利*於塔表。大如月。色同
水晶。往來飛動於鈴索之上。士庶同瞻於
地甎上。獲舍利五千餘粒。詔賜號靈感之
塔。時京師天清寺興慈塔。亦有舍利見相
輪上。上曰。像教嘉祥生民之福也○八月兵
部侍郎譯經潤文官趙安仁。奉詔編修大藏
經録成。凡二十一卷。賜名大中祥符法寶
録。仍賜御製序云。自太平興國以來凡譯
成經律論四百十三卷。祕書監楊億光梵大
師惟淨等編次。又請以兩朝御製佛乘文集
編入大藏。下詔褒許○詔謚泗州僧伽大士
普照明覺大師。公私不得指斥其名○九
月西天竺沙門知賢等來進舍利梵經。賜紫
服○十一月舍利見*於玉清昭慶宮聖祖明
慶殿。或以爲道門無舍利事。上謂宰臣王
旦。曰三教之設其旨一也。大抵皆勸人爲
善。唯識達之士能一貫之。滯情偏執於道
益遠
  述曰。法身舍利無乎不在。當大感通之
際。雖頑空朽壤尚可得之。何有間於道
家之宮館哉。惟我眞宗敬天奉佛徳動
幽顯。間者塔寺屢獲舍利。而今復見之聖
祖之殿。誠所以彰聖君虔事二教之心。
由精誠感格有以致之也
西天波羅柰沙門滿賢。進梵經無憂樹葉
○浮石崇矩法師四明法
智弟子
至京師。上聞其名。
召入内殿。講四十二章經。盛談名理。上心
大説。賜紫服金幣香藥
八年正月。臣僚言。毎歳上元車駕詣寺觀三
十餘處百拜已上。望自今諸殿令近臣分
拜。上謂王旦曰。朕祈福中外。虔恭拜起未
嘗懈怠。卿等欲申裁減非朕之意國朝
會要
  述曰。案歸田録。大祖入寺問賛寧通慧。
佛當拜否。答曰。見在佛不拜過去佛。寧
於太宗朝隨呉越王初歸京師。未嘗及
見太祖。歐陽氏所録妄也。今觀眞宗
百拜已上。不欲分任近臣。蓋習熟於祖
宗之家法也。其後如徽宗拜佛牙。南渡
歴朝拜大士。則知有國以來無不拜佛
之理。歐陽慢佛。不欲人主致敬故特創
此説。見在過去無義之談。所以上誣君
主下誣寧師也。甚矣
詔於大内丙地建景靈宮。以奉聖祖○勅
汀州南安巖名均慶院。賜太宗御書百二十
軸。先是釋自誠居巖上。神異不測。云是定
光佛化身。見懷仁江有蛟害人。書偈投潭
中。水擁沙漲塞潭爲洲。其怪遂絶。過梅州
黄楊峽。民乏水飮誠以杖指溪。移於近道。
毎歳有旱。書偈擲之。風雨隨至。其偈後毎
書贈以之中四字。人世莫曉其旨○詔以
太宗御製妙覺集五卷。付傳法院編入大

  述曰。道家者流其所學則道徳陰符。是爲
治心修身之本。至言内丹外丹火候口訣。
則不傳於非人。其餘旁門如胎息之法草
木之方。皆上聖下教用度人世。非可謂
之虚無也。若夫置壇傳籙起自天師。是
又上天護國護人治鬼攝邪之法。倶可以
助教化於天下者。是故此道列在國家。
與儒釋均爲三教者以此。至於小大優
劣内外之義。則較然可知。故闞澤對呉
王曰。道事天。天事佛。李士謙論三教
曰。儒五星也。道月也。佛日也。能達此意
則三教之位定。世言儒道釋。蓋本乎此。
儒生道士不別本末。欲輕陵於釋氏。皆
末學之過。若道流有輔成舊僞言。老子
化胡以佛爲侍者之言。謗老子瀆世
尊。其咎當如何邪
南海注輦國遣使來貢。進天竺梵經。其使
言。四十年以來海無風濤。意中國有聖人
出世。九年二月。北天竺優填曩國沙門天覺。
南天竺師子國沙門妙徳。西天竺迦蹉國沙
門等來。各進舍利梵經。各賜紫衣金幣○
四月中天竺薩縛羅國沙門童壽來進梵經。
賜紫服○五月東天竺縛隣捺國沙門普積
來進梵經。賜紫服
  述曰。西土梵僧繩繩而來者多矣。至於五
竺沙門競集闕下。則無若茲時之爲盛。
豈法運之興隆亦帝徳之感通也。五竺國
名校以西域記。唯師子國可見。餘不可
考。蓋今古事變。猶昔漢唐而今爲宋。其
實一區宇耳
沙門繼全自西天還得佛舍利。建塔於揚
州○西京龍門山石龕佛。歳久廢壞。上命沙
門栖演給工修飾。凡一萬七千三百三十九
尊○九月不雨。詔泗州龜山沙門智悟入
京止開寶寺祈雨。悟先在泗州祈雨有感。
曾斷一臂。至是又曰。若七日得雨更舍一
臂。五日大雨。乃截一臂。上遣使賜藥。悟曰。
無害。人見所截臂無血。甚異之。泗守與
郡人皆夢。僧伽謂之曰。悟是五百羅漢中
一。來此救世
天禧元年四月。詔曰。金仙垂教實利含生。貝
葉謄文當資傳譯。苟師承之或異。必邪正以
相參。既失精詳寖成訛謬。而況葷血之祀
甚瀆於眞乘。厭詛之辭尤乖於妙理。其新譯
頻那夜迦經四卷不許入藏。自今後。似此
經文不得翻譯○七月詔賜台州東掖山
智者教文印本四千六百二十卷。住山本如
勸郡人建教藏閣。以奉之○九月宰相王
旦薨。先一日囑翰學楊億曰。吾深厭勞生。
願來世爲僧宴坐林間觀心爲樂。幸爲我
請大徳施戒剃鬚髮著三衣火葬。勿以
金寶置棺内。億與諸孤議曰。公三公也。斂
贈公袞豈可加於僧體。但以三衣置柩
中。不藏寶玉湘山
野録
○宰相王欽若兼譯經潤
文使○十一月詔天下州郡復放生池。無
池之處沿江淮州郡近城上下水五里並禁
漁捕唐肅宗立放生池。八十
一所。顏眞卿作碑紀徳
○四明延慶禮法
師結十僧修法華懺。期三年。焚身供法。祕
書監楊億素仰道風。貽書勸請住世。謂方
當台教中興之時。正頼傳持爲世良導。復
修書郡守李夷庚及天竺慈雲。俾同勸止。既
而駙馬李遵勗亦奉書交勸。師以公私意勤
竟沮前志。乃復結十僧修大悲懺法三
年。以酬至願。二年勅江寧府
長干寺。
改賜天禧。塔名聖感。即東土所藏阿育王舍
利塔十九所之一也塔在
城外
三年八月。恭謝聖祖大赦天下。節文云。虚
皇妙道西竺眞乘。咸昉化源敢忘崇奉。應
天下僧尼道士女冠係帳童行。並與普度。尚
書右丞林。特提擧祠部文牒。是歳度僧二十
三萬百二十七人。尼萬五千六百四十三人。
道士七千八十一人。女冠八十九人○詔於
天安殿建道場答謝天地。大會沙門道士
萬三千八十六人。上親以藥銀大錢面賜之
藥銀即水銀。銀
世謂之乾汞也
○錢唐月輪山沙門道誠。以朝
廷覃恩普度。撰釋氏要覽三卷。爲出家者
衆法之須知行於世○譯經三藏法護等。請
以御注四十二章經御注遺教經。入藏頒行。
詔可○宰相王欽若。出鎭錢唐。率僚屬詣
天竺靈山謁慈雲法師遵式。請講法華。歎
曰。此道所未聞。此人所未見也。即爲奏錫
天竺舊名。師奏請西湖爲放生池。毎歳四月
八日。郡人會湖上縱魚鳥。爲主上祝壽○
十一月東女眞國入貢。乞賜大藏經。詔給與
之。四年正月。右街講經祕演等。請以御製釋
典法音集命僧箋注凡三十卷。乞附大藏。詔
可。初是楊億提擧其事。集中有六種震動之
語。一僧箋之。將三百字。暗碎不可觀。億削
去自注云。地體本靜動必有變。人服其簡
○西天沙門普善來進梵經。賜紫服○駙馬
都尉李遵勗奏。四明知禮法師高行遺身。上
嘉歎不已。特賜法智之號。仍宣旨住世演
教。不許遺身。時譯經院證義簡長等二十三
人。各寄聲詩賛美道徳詩見四明教行録。
及刻石在南湖
十二月翰林學士楊億卒。億留心禪觀。自屬
疾即屏葷茹。臨終之日爲空門偈以見志。
識者知其有得佛氏之學
五年。詔遣内侍兪源清往四明延慶請法
智法師。領衆修法華懺。爲國祈福。師爲述
修懺要旨上之○詔於并州建資聖禪院。
爲將士戰亡者追福○門下侍郎平章事丁
謂兼譯經潤文使。翰林學士晁逈李維兼潤
文官
  述曰。眞廟之在御也並隆三教。而敬佛重
法過於先朝。故其以天翰撰述。則有聖
教序。崇釋論。法音集。注四十二章遺教二
經。皆深達於至理。一歳度僧至二十三
萬。而僧衆有過者止從贖法。上元幸諸
寺禮像百拜弗辭。復唐家天下放生池。
以廣好生。皆本於宿願而發於聖性。非
俟於勸也。至於繼世譯經大開梵學。五
天三藏雲會帝廷。而專用宰輔詞臣兼
潤文之職。其篤重譯事有若是者。當時
儒賢如王旦王欽若楊億晁逈輩。皆能上
賛聖謨共致平世。君臣慶會允在茲時。
稽之前古未有比對
是歳天下僧數三十九萬七千六百十五人。
尼六萬一千二百四十人
乾興元年。章懿太后仁宗母
李氏
遣使詣錢唐天
竺。請遵式法師。爲國行懺。師著金光明護
國道場儀上之。因奏天台教卷乞入大藏
○龜茲國僧華嚴來。進佛骨舍利梵經。賜紫

佛祖統紀卷第四十
  ○汀州方士王中立。遇道人姓趙。授以
神術。中立至京師。具言靈應。勅授許
州參軍留上皇城廨舍。後毎於市上見
之。自稱司命眞君。是年五月降于中立
所居之堂。戴冠佩釼。服皆青色。凡有瑞
異。必先告之。中立毎傳其言
大中祥符元年正月三日。有天神降于寢
殿。星冠絳袍。謂上曰。天書將降。宜齋戒
建壇以受之。越月皇城司奏言。右承天門
有黄帛書曳鴟吻上。上歩至門望拜。内
侍捧取而下奉安朝元殿。視其上文云。
趙受命興於宋付於某居其器守於
正世七百九九啓封宣文。其名大中祥
符。凡三篇若洪範老子之書。是日司天監
奏。有紫雲如蓋。下覆殿庭。百僚稱賀。詔
改元馮拯請以天書大中祥符爲號。上喜
曰美名也。國朝
會要
  述曰。周卜其祚得世三十。歴年七百。
其後傳世三十七。歴年
八百故。曰周過其歴
漢之世以讖知故。
赤伏符云。四七之際火爲王自漢高祖至
光武初起之
年爲二百二十八。故云四
七。漢以火王故云爲主也
晋元渡江。筮之
得百二。元帝使郭璞筮之云。享年二百後百二
年而宋代晋。始寤郭氏以百二之期促
故。婉辭
以倒之也
唐太宗時原州貢瑞石。成文有
七佛八菩薩之記。石文云。太平天子李世民
太子李治七佛八菩薩。其
後至二十一世。如武宗之滅法及高祖
之薄信。末年諸主當不在佛菩薩之數
又萬回
謂明皇五十年太平天子。一行記社稷
終吉明皇以國祚問一行禪師。答曰。社稷終
吉後至昭宗而亡。以曾封爲吉王故耳
朝陸居士謂齊文宣十年天子猶尚可。
百日天子急如火。居士陸法和題壁云。十
年天子猶尚可百日天子
急如火。周年天子遞代坐十年謂文宣也。
百日廢帝也。周年孝昭也。後皆驗
此皆
天命人事互相參會默定於先時而不
可詰也。我國家丕應休運。太宗即
位之初感翊聖眞君之降。謂國祚過
於有唐。而嘉州石文誌公石記。則有趙
號二十一帝之文。太宗四年嘉州貢石。有丹
文云。趙二十一帝。七年
舒州貢石有誌公記云。趙號二十一
帝。既而誌公親降禁中。上親聞訓語
眞宗祥符
初。天書降有云。趙受命世七百九九。今
詳翊聖國祚過唐。誌公二十一帝。此兩
義固可解。唯天書七百九九未之能諭。
假使果及此數當不止二十一帝。殊不
知前十四朝已三百年。自 今皇帝以
下凡七傳各在位七十年。則可及五百
之數也。恭惟 列聖相承徳加四海。
一視萬區而以民爲重。並隆三教而
知佛爲尊。當必有聖賢護國延長世
祚。則周過其歴之驗。復見清朝便須
實及七百九九之年。用以仰符上天之
語。爲可信也。佛天聖人以宿命智預
鑑未來。雖億千萬劫莫不前知。矧此
千百年之近事。以之能預告者非怪誕

十一月。幸泰山。奉玉幣三牲。祀昊天上
帝于山之圓臺。太祖太宗陪位於東西。依
南郊行禮法
  元豐間有司以合祭天地于圓丘。援周
制不應古義。詔定親祀北郊之禮。元
祐初詔依前旨集官詳議。蘇軾奏議。
其略曰。臣竊惟議者欲變祖宗之舊。圓
丘祀天而不祀地。不過謂冬至天於
南郊陽時陽位也。夏至祀地於北郊陰
時陰位也。以類求神則陽時陽位不
可以求陰也。是大不然。冬至南郊既
祀上帝。則天地百神莫不從也。詩之
序曰。昊天有成命。郊祀天地也。書曰。
肆類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
于群祀。春秋書不郊猶三望。左氏傳曰。
望郊之細也。説者曰。三望泰山河海也。
或曰。分野之星及山川也。以詩書春
秋考之。則天地合祭久矣。漢魏唐皆
用圓丘合祭之禮。載之於史
本朝太祖初郊先享宗廟並祀天地。
眞宗以來三歳一郊。必先有事景靈遍
享太廟乃祀天地。今議者欲冬至祀
天夏至祀地。蓋以爲用周禮也。古者
一歳祀天者三。明堂享帝者一。四時迎
氣者五。祭地者二。享宗廟者者四。凡
此十五者皆天子親祭也。今三年一郊。
先郊而祭大廟。郊而肆赦。優賞諸軍文
武官皆得蔭補。親屬宰相百官皆有賜
賚。凡此皆非周禮。此皆不改而獨於
地祇則曰。非周禮不當合祭者何也。
本朝祖宗欽崇祭祀。儒臣禮官講求損
益。非不知圓丘方澤皆親祭之爲是。
特以時不可行故參酌古今。上合典
禮。下合時宜。若一歳再郊。則軍國重
有勞費之患也東坡
○東封畢。詔加司命眞君爲九天司命
保生天尊。勅兩街道士修齋醮科儀。命知
樞密院王欽若。定羅天醮儀十卷。選道士
十人校道藏經。舊録三千三百三十七卷。
欽若詳定増六百二十卷。賜名寶文統録。
御製序以冠之。初奉詔取釋道藏經互相
毀訾者。並刪除之。今老君實録載王欽若言。
老子化胡經乃古聖遺迹不
可削。王公有識
鑑未必自此語也
○九月。詔取舒州瑞石誌公記以示近
臣。宰相王旦曰。國家啓運在梁陳隋唐四
朝及五代之後。太宗即位歳在丙子。今天
尊臨降事。皆符合於五百年之前。誌公石文
云。吾觀
四五朝後次丙子年。
趙號太平二十一年
財知天命。我宋其來久
矣。上説遣陳堯咨往昇州蒋山致告
  述曰世書謂之預讖
佛典謂之預
記。謂能先事以告也在佛則言。聲聞作
佛。國劫名號見法
華經
凡夫禍福。休咎在俗
前如圖書蓍龜星占夢象。皆所以告先
事也。桓譚非讖。非不知讖也。特恐光
武當中興多故之日一切以讖決之而
於人事有不能盡。故不如不言讖
之爲愈也。然則聖人之興未甞無讖。
上世帝王之讖誠多矣。固不俟於枚數。
近古如唐大宗鴻池瑞石預記之祥。肅
宗上天賜寶鎭國之瑞。皆載之唐史。驗
于後時無爽也。惟我太宗之朝兩獲瑞
石。則有二十一帝之文。 眞宗時翊聖
臨降。則有國祚過於有唐之言。 聖祖
天書則有七百九九之讖。得非先事以
告乎。人不知學而欲謂讖爲非者誠
未可也。佛聖人先事以告。固非世俗
所能知。至於蓍龜星夢之兆與夫經史
聖賢之能先知者可不言乎。倘蓍龜星
夢之兆。經史聖賢之言。既有可信。而
於佛聖人之先記反不欲信乎。然則
我 朝石記天書。當時非無其實。特
儒人不信讖記。競指爲非。而好事者
得以和之也。借使石文可僞。則誌公親
降禁中。大宗遣使致謝。謂之不實可
乎。借使天書可疑。則 呉會中興得數
延永。謂之不實可乎。易曰。神以知來。
此仲尼言讖之大旨也。可不信乎哉
十月八日天神降于禁中延恩殿。冠服如
元始天尊。即前祥符初天神也。命上坐謂
曰。吾人皇九人之一。是趙姓之始祖。再降
乃軒轅黄帝。吾以後唐時下降總治下
方。生趙氏之族今已百年。皇帝善撫育
群生。乃乘黄雲而去。是月大赦。上尊號
曰聖祖上靈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聖
祖母曰元天大聖母聖祖諱上玄
下朗
詔中外
不得斥犯。改玄聖文宣王曰至聖文宣
王。玄武曰眞武。勅諸郡天慶觀。増建聖
祖殿○



佛祖統紀卷第四十
 *宋咸淳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法運通塞志十七之十二
仁宗眞宗第六子。母宸妃李氏。夢二日在天其一忽墜
以裾承之遂娠。四月十四日爲乾元節。葬永昭陵
天聖元年。上常頂玉冠。上琢觀音像。左右
以玉重請易之。上曰。三公百官揖於下者。
皆天下英賢。豈朕所敢當。特君臣之分不得
不爾。朕冠此冠將令囘禮於大士也鄭氏
家集
○勅内侍楊懷古降香入天竺靈山爲國
祈福。慈雲式法師。復以天台教文入藏爲
請。懷古爲奏上知○南海駐輦國遣使進
金葉天竺梵經。詔三藏法護譯之○四明延
慶法智法師。出教義策試生徒名開幃四
十二章至今以爲法
二年。詔賜天台教文入藏。及賜白金百兩。
飯靈山千衆。慈雲撰教藏隨函目録。述諸
部著作大義○四明名儒衞開遊學至洛陽。
遇道人李士寧於逆旅。謂開曰君郷城戒香
有瘂女者。過去維衞佛也。若歸可往禮拜。
問其状。則曰。縮臂掃地者是也。開既婦亟
往寺訪之。一老尼曰。聖姑坐化年餘矣。因
示以畫像。炷香作禮。自以不覩尊容爲
之愧恨。明年過錢唐客書吏陳式家。忽見
小兒十數擁一尼童入門。譁傳云。瘂女瘂
女。開方驚顧。遽索紙書偈曰。大地山河是
阿誰。了無一法可思惟。夜來處處鳴鐘鼓。
敲破髑髏人不知。復於偈後書無去來。開
前禮足。略述戒香得瞻遺像之意。復書偈
云。須彌山上擺鐸。大洋海底搖鈴。若問瘂
女姓字。秖此便是眞名。出門竟去。追問小
兒。瘂女何人。兒曰。維衞佛也。問兒何人。曰
問取瘂女。忽倶不見
  志磐頃過甬東。棲心元妙得舊文於書篋。
念瘂女古佛。世無知者。因爲述戒香維
衞古佛記。既而元妙以遺寺。王師亮俾
刻石寺中。以題名勝。案藏經維衞或稱
毘婆尸。此翻勝觀。所謂以勝妙三觀觀
一切諸法無非三諦之理也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96 397 398 399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