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佛祖統紀 (No. 2035_ 志磐撰 ) in Vol. 49

[First] [Prev+100] [Prev] 347 348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體作金色。今慧深言去東三萬里。當是遠
人不測此中地里。故言若此。瓦官寺有師
子國玉像。戴安道手製佛像五軀。顧長康維
摩畫圖。世謂之三絶。東昏侯取玉像。爲潘
貴妃毀作釧釵。都人爲之歎恨
佛祖統紀卷第三十
   ○葛洪博究典籍。尤好神仙導養之法。
從祖玄呉時學仙得道號葛仙翁。以錬
丹祕術授弟子鄭隱。洪就隱學得其法。
以年老欲錬丹祈遐壽。聞交趾出丹沙。
求爲句漏令。句古
侯反
曰非欲爲榮以有
丹耳。帝從之。至廣州刺史留不聽去。
乃止羅浮山錬丹著内外篇。自號抱朴
子。後坐至日中。兀然若睡而卒。擧屍入
棺輕如空衣。世以爲屍解得仙
○豫章西山眞君許遜拔宅升天。君生
於呉。赤烏二年師至人呉猛傳神方。入
西山修錬。晋太康元年爲蜀郡旌陽令。民
服其化至於無訟。歳大疫。標竹江濱置
符水中。令病者飮之無不愈。及解官東
歸。有女童五人。持寶劍爲獻。聞丹楊女
師湛姆有道往叩之。授金丹寶經並正一
斬邪之法。君錬丹艾城黄龍山。既成登秀
峯爲壇醮謝上帝。乃服丹至西安縣。
廟神迎告曰。此有蛟害民。知仙君來。
今往鄂渚避之矣。君杖劍躡迹而往。勅
吏兵驅出誅之。還豫章郡城。以丹數粒
雜他藥貨之令其自取。贖藥雖多。竟無
一人取丹者。君歎世間仙才之難遇也。
弟子數百。君化炭爲美婦。夜散入群弟
子。明日閲之。其不染汚者唯十人。即異
時上升高第也。是年有二仙自天而下。
奉王皇命授九州都仙。太史詔曰。許遜
脱子前世貪殺不祀先祖之罪録。子今
生符水治病。罰惡之功身及家口厨宅凌
空歸天。二仙揖君升龍車。命陳勳時
荷周廣曾亨黄仁覽盱烈及其母仙君
之姊
部從
仙眷四十二口。同時升天。雞犬亦隨飛騰
神功妙濟眞君傳。是年天詔施岑鐘離嘉乘車升天。君
之壻黄仁覽同其父黄萬石三十二口。從眞君升天。
宋永初二年擧二十六口白日升天
耳戰。陳大建元年天詔駕車升天



佛祖統紀卷第三十
 *宋咸淳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法運通塞志第十七之四

武帝
天監元年。帝夢釋迦檀像入國天竺優填
王所造者
遣郝騫等郝黒
各反
往西竺求之○于陀利國
入貢云。其王夢異僧曰。東土有聖王出。十年
之後佛法大興○制僧尼犯過。並依佛律行
罰○庾詵少與帝善。及起兵署爲記室不
就。山居蔬食六時禮懺誦法華經。於後夜
見一道人。自稱願公。呼詵爲上行先生。後
寢食驚覺曰。願公復來。吾其去矣。擧家聞
上行先生已生淨土。詔諡貞節處士
二年。帝問誌公。國有難否。誌指喉及頸
讖候
景也
享國幾何。曰元嘉元嘉宋文帝元嘉至三十
年。重言之者。過
元嘉
帝臨政苛急。誌假帝神力見先君受
苦地下。由是䘏刑。嘗詔張僧繇寫誌眞。誌
以指剺破面門出十二面觀音相。或慈或
威。僧繇竟不能寫。時法雲雲光二師。毎講
法華天華飛集。帝以其證聖。於便殿夜焚
書。請誌公及光雲齋。翌日誌公獨至○扶
南國沙門曼陀羅來進珊瑚佛像。詔譯經於
揚都○四月八日。帝於重雲殿親製文。率
群臣士庶二萬人。發菩提心永棄道教。其
文云。願使未來生世童眞出家廣弘經教
化度含識同成佛道。寧在正法中長淪惡
道。不樂依老子教暫得生天。十一月。勅
公卿百僚侯王宗族。並棄道教舍邪歸正。
三年。帝御重雲殿講經。以枳園寺法彪爲
都講。彪先一問。帝方酬答。載索載徴並通玄
妙○帝嘗夢神僧曰。六道四生受苦無量。
何不作水陸大齋普濟群靈。帝乃披覽藏
經創製儀文。三年乃成。遂於金山寺修供。
命沙門僧祐宣文。大彰感驗事具光
顯志
○勅
於舊宅建光宅寺。因宅七日放光。故以爲
名。勅法雲法師爲光宅寺主。創立僧制爲
後世法○沙門智稜善涅槃淨名。尤通莊
老。後値寇還俗。道士孟悉達勸爲黄冠。見
道家諸經略無宗旨。遂引佛教爲之潤色。
解西昇妙眞諸經義。皆自稜始。武帝未捨
道教時。引稜於五明殿竪義。暮年爲諸道
士講西昇經。忽失音舌卷於座上委頓而
死。衆以爲叛教之報僧鏡
五年。扶南國沙門僧伽波羅來
六年。御注大品般若經。詔光宅雲法師爲
百僚講説。十年。中天竺釋迦檀像至。帝率
百僚迎入太極殿。建齋度人。大赦斷殺。絓
是弓刀並作蓮華塔形絓戸怪
反豫也
初郝騫謝文
華等八十人。應詔西行求像。至舍衞國
此云文物屬
中天竺國
從王請像。王曰。此中天正像不
可適邊。乃令三十二匠更刻紫檀。人圖一
相。卯時運手。午時已就。頂放光明降霔香
雨。騫負像東還。乃渡大海。嘗聞甲冑之聲
在後。忽異僧禮像而言曰。毘舍羅神王護
像至彼。廣作佛事。言訖而隱。其後元帝於
荊州城北造大明寺奉安其像○詔僧旻
法師入殿講勝鬘經。公卿畢集。劉業問曰。
法師佛學有餘。何故多申儒旨。旻曰。昔生
公以頓悟通經。次公以毘曇發論。若貧
道初不以儒釋爲限。但據文義所向耳。
有沙門道超慕旻講業。誓欲齊之。夢天神
告曰。旻公於毘婆尸佛時預宣法化。君新
發意何可類及○何胤入鍾山定林寺。聽
内典通其旨。後隱居若邪山雲門寺。二兄
求點並從棲遁。號點爲大山。胤爲小山。亦
曰何氏三高○謝擧長玄理及釋氏義。爲
晋陵群守。與義學沙門互講經論。徴士何
胤自武丘出赴虎丘避唐高祖
祖諱虎追改之
○光宅雲法師
講法華經。感天花滿空下如飛雪。帝以亢
陽問誌公。公曰。雲能致雨。帝因請講法華。
至其澤普洽即大霔。儀同袁昂家有常供養
僧。發願欲如師慧解。夢一僧謂曰。雲法師
燈明佛時已講此經。那可卒及○上集諸
沙門製文立誓永斷酒食。其略云。弟子蕭
衍從今已去。若飮酒放逸啖食衆生乃至乳
蜜酥酪。願一切鬼神先當苦治弟子將付
地獄。衆生成佛猶在阿鼻。僧尼飮酒食肉
亦應如此加治。是時復集僧尼一千四百
四十八人。於華林殿請雲法師講涅槃經
中食肉斷大慈悲種子之文。上親席地與
衆同聽
十一年。勅寶亮法師撰涅槃經疏。上親爲
製序
十二年。特進沈約著中食論。謂勢利榮名妖
妍靡曼甘旨肥醲。皆使心神昏惑不能得
道。故聖人禁此三事云云
十三年。初誌公嘗與帝登鍾山。指獨龍岡
曰。此爲陰宅。先行者得之。是年順化於華
林園佛堂。帝憶其言。詔有司具葬此地。建
浮圖五級其上。車駕臨葬致奠。忽見大士
涌身雲間。乃爲立開善寺
十五年。西天沙門自圖其形于呉中靈巖寺。
像遇夜起行道。祈禱神應。後有梵僧曰。此
智積菩薩也○華陽眞人陶弘景。建菩提白
塔于三茅山。嘗夢佛授記名勝力菩薩。乃
詣鄮縣阿育王塔。自誓受五大戒。臨終不
用沐浴。以大袈裟覆衾蒙首足。弟子遵之
梁書
十六年。勅太醫不得以生類爲藥。郊廟牲
牷皆代以麫。宗廟薦羞始用蔬果牷音全。牛純色。禮記
祭祀
牲牷
  述曰。祭天地祀宗社。必殺牲以備物。皇
王以來用以爲法。有國家者掌之爲故。
且不敢有所議也。夫司天地之化。所以
稱上帝稱皇天后土者。至聖至神也。烏
有神聖而好殺牲牢之命。肯歆腥臊之
食哉。由夫上古之俗茹毛飮血以是養
己。必以是事神。朴陋之見曾不知牷牢
腥臭之爲瀆也。蒸民既粒俗不能變。聖
賢教世師古法以著之禮經。於是後王遵
而行之。莫或敢議其可不者。以養己。
猶古不思事神之不當瀆也。夫果於殺
命不仁也。薦以腥臭不義也。以不仁不
義爲養己之舊習。尚當思有以節以求
全好之心。豈於事天地祖宗之神靈。而
欲以牲牢腥臭之物以瀆之哉。自佛法
東漸勸修齋戒。天帝尚知事佛。豈人事
天而不知事佛乎。知所以事佛。則不
當以牲牢瀆天。爲可信矣。惟梁有武
皇魏有獻文。勅郊廟祭祀不用牲牷。而
易之以蔬麫酒果。可謂違古而道。奉黍
稷薦明水。是亦三代之祀法也。烏在乎
牲牢腥臭之物哉
慈雲法師。於天台勸民俗祀神改祭爲
齋。其文有曰。天子七廟。下至庶人皆同
祭祀圓丘方澤上下神祇。國之常典勸令
斷祭。無乃太傷國風乎。釋曰。祭祀出俗
典。改祭據佛經。俗典則未逃殺害。佛經
則唯重慈悲。殺害則報在三途。慈悲則果
成萬徳。以善改惡無不可者
勅廢天下道觀道士皆返俗○勅沙門慧超
爲壽光殿學士。召衆僧法集講論注解經
文。並居禁中此内道
場之始
十八年。會稽沙門慧皎謂寶唱名僧傳頗多
汎濫。因著高僧傳。始漢永平開徳業爲十
科。其自序云。前古撰集多曰名僧。然名者實
之賓也。若實行潜光。則高而不名。若寡徳
適時。則名而不高。名而不高茲焉用紀。高
而不名則備今録。世以爲確論
普通元年。沙門衆養於揚都譯文殊般若經
等十一部。帝親筆受。令寶唱繼之○帝於
禁中築圓壇將禀歸戒。妙選賢明。朝議以
草堂慧約法師應詔。四月八日。帝服田衣
北面敬禮受具足戒。方行羯磨甘露降
庭。有三足烏孔雀二。歴階馴伏。錫師號曰
智者。自是入朝必設特榻。而帝坐其側。自
太子諸王公卿僧俗。從約受戒著録者四萬
八千人。沙門耆艾五蓋反
老也
亦從師重禀重音
再也
法雲獨曰。吾既受戒矣。其可以法爲人事
耶。議者高之約姓婁世稱
婁約法師
普通二年。詔雲光法師於内殿講法華經。
天雨寶華。三年。詔修鄮縣阿育王寺
六年。勅光宅寺法雲爲大僧正。官給吏力
僧正始於姚
秦今加大字
大通元年即北魏孝明武泰元
年。舊云普通者誤
南天竺菩提達磨汎
海至廣州。詔入見帝。問曰。如何是聖諦第
一義圓悟碧岩集云。武帝與婁約法師昭明太子持論
二諦。立眞諦以明非有。俗諦以明非無。眞俗
不二是聖
諦第一義
師云。廓然無聖圓悟云。達磨
與他一刀截斷
帝曰。對
朕者誰圓悟云。帝不省。
却作人我見解
師云不識圓悟云達磨
太殺慈悲
帝不契圓悟云帝
不知落處
師遂渡江入魏圓悟云。後人
傳折蘆渡江。
未詳
所出
○駕幸同泰寺舍身。群臣以錢一億萬
奉贖。皇帝歸宮
二年。槃槃國進佛牙
中大通元年。京城大疫。帝於重雲殿爲百
姓設救苦齋。以身爲禱。復幸同泰寺。設
四部無遮大會。披法衣行清淨大舍。素床
瓦器乘小車。親升法座爲衆開涅槃經題
群臣以錢一億萬奉贖。皇帝設道俗大齋
五萬人
二年。帝幸同泰寺設平等大齋○丹丹國
進象牙佛像
三年十月。帝幸同泰寺講涅槃經。十一月
講金字般若經
五年。帝幸同泰寺發金字般若經題。自太
子已下聽法者。三十萬九千六百人○吏部
尚書到漑家居蔬食。朝夕從僧禮誦。帝爲月
三致淨饌。所得奉祿奉音鳳。作俸字。葑音者
皆非。今官階朝奉者。當
音鳳。事
見前漢書
皆充蒋山二寺即鍾
山也
及卒顏色如
生。手屈二指
六年。烏傷居士傅翕。至松山結庵雙檮樹
間。自號雙林當來下生善慧大士。令弟子
奉書詣闕。稱帝爲國主救世菩薩。詔報曰。
大士爲度衆生欲來隨意。帝預勅鎖門以
觀其異。大士袖出木槌一扣諸門盡開。見
帝於善言殿。謁者三賛。不拜。直上御榻對
語。設齋食竟出鍾山。坐定林松下。大士一
日披納頂冠靸履見上。上問。是僧耶。士以
手指冠。是道耶。以手指履。是俗耶。以手
指納衣汾陽昭代云
大士多能
○剡川尼法宣誦通法
華。坐臥見帳蓋覆其上。父母令就齊明寺
出家。是日帳蓋即不見。自是博覽經論。深
探奧理。衡王元簡爲郡守。請爲越城母師
○槃槃國進佛舍利
大同元年。帝幸同泰寺設無遮大會○智
者約法師亡。帝輟朝三日。素服哭之。從師
受戒者。四萬八千人。皆服緦麻哭送。塔于
誌公之左○勅於重雲殿爲善慧大士別
設一榻。講三慧般若經。公卿畢集。天子至。
衆皆起迎。大士不動。御史問其故。答曰。法
地若動一切法不安。帝善之○隱士趙伯休。
於廬山遇律師弘度。得衆聖點記云。佛滅
後優波離結集律藏。以其年七月十五日自
恣竟。於律藏子便下一點。年年如是。波
離以後師師相付。至僧伽跋陀羅。將律藏
至廣州。當齊永明七年庚午七月十五日自
恣竟。即下一點。其年凡得九百七十五點。
伯休問曰。永明七年後。云何不點。度曰。已
前皆得道人。手自下點。吾徒凡夫。止可奉
持耳。伯休因點記推至大同初。凡一千二
十年。與傳記參合。世尊生滅之年皆不同。
蓋其宗承有異也
二年。帝幸同泰寺設無礙大會礙礙同
出梵典
年凡三設大會○華陽眞人陶弘景告化。香
氣積日不散。謚貞白先生。所撰書曰眞誥。
有云。清虚裴眞人弟子三十四人。其十八人
學佛道。餘學仙道。紫陽周眞人弟子十五
人。四人解佛法。桐柏眞人王子喬弟子二
十五人。八人學佛法。對會稽東去岸七萬
里。其西小方諸山。多有奉佛道。有浮圖高
百丈。金玉鏤之雖奉佛道不
作比丘形
柏闓爲陶隱
居。執役十餘年。一旦有青童白鶴自天而
下曰。太上召*柏先生。隱居問何道致此。君
曰。修默朝之道積年矣。即昇天而去。三日
密降隱居之室曰。君之陰功著矣。所修本
草。以虻蟲水蛭輩爲藥害於物命。一紀之
後但解形去世。爲蓬莱都水監耳。隱居乃
以草木藥可代物命者。著別行本草三卷
以贖過
三年。詔修長干塔。掘基得石凾。内有金罌
流離瓶盛舍利爪髮。勅分入二塔同放光
明○帝幸同泰寺鑄十方佛金銅像。復往
阿育王寺在建康
都城内
設無礙法食。大赦天下○
昭明太子統薨。太子天性好佛。於東宮別
立慧義殿爲法集之所。招延名僧立
諦義。當世美之○岳陽王蕭詧察同昭
明之子
鎭越
州。重修甎木二塔。先是沙門曇彦與許詢
同造此塔。未就而詢亡。彦至是年百二十
歳。詢後身爲蕭詧。預告門人曰。許玄度來
詢字
玄度
時詧先承誌公密示。才入州便詣寺
訪塔。彦出門召之曰。許玄度來何莫。昔日
浮圖今如故。遂以三昧力加之。即悟前身
造塔事今越城
應天塔
四年。帝幸同泰寺設盂蘭盆齋梵語盂蘭此
云解倒懸。
是目連尊者設此盆供。
得脱母氏餓鬼之苦
○通事舍人劉勰
雅爲
太子所重。凡寺塔碑碣皆其所述石城石像
碑見存
年表求出家。賜名慧地
五年。勅沙門寶雲。往扶南國迎佛髮
六年。詔越州守臣蕭詧。重修鄮縣阿育王寺
○扶南國王遣使朝貢。請釋迦像及經論。勅
賜。制止涅槃般若金光明講疏一百三卷○
北齊慧文禪師於河南爲慧思禪師説三
觀口決
七年。百濟國遣使朝貢請經論。勅賜涅槃

十年。于闐國遣使貢玉刻佛像
中大同元年。帝幸同泰寺講金字三慧般若
經行清淨大舍。皇太子群臣以錢一億萬
奉贖歸宮。是夜寺浮圖災。上曰。此魔所爲
也。乃詔曰。道高魔盛。行善障生。遂更起十
二層浮圖
太清元年。帝幸同泰寺設無遮大會行清
淨大舍。升妙嚴殿講金字三慧般若經。群
臣以錢一億萬奉贖歸宮○西天竺三藏眞
諦來。勅於寶雲殿譯金光明經等十部○
時釋子多縱逸。主僧不能制。帝欲以律行
僧正事。詔下。藏法師執不可。帝不能奪。藏
謂衆曰。衣冠子弟十輩。豈能倶稱父意。今
糅雜五方之衆。而欲以一己好惡繩之可
乎。帝自受具戒。寢處略同沙門。雖宮禁亦
恣僧遊覽。一日藏師竟登御座。左右訶之。
藏曰。貧道定光金輪之裔。寧愧此座。倘欲
見殺不慮無受生處。帝特令不問
二年。侯景反於壽陽。初景在東魏。以河南
畔。歸西魏既而遣使至梁求内附。上納之
封河南王
三年。侯景至建康陷臺城。入見上於太極
殿。以甲士五百自衞。帶劍上殿拜訖。上神
色自若。曰卿在戎日久無乃爲勞。使引就
三公榻。景惶懼不能對。出謂左右曰。吾踞
鞍臨敵矢石交下未甞怖畏。今見蕭公使
人畏慴無已慴質渉
反惧也
景既自稱丞相。帝憂憤
寢疾。齋戒不衰。口苦索蜜未至。擧手曰荷
荷。遂崩。帝日角龍顏。舌文八字。項有浮光。
日中無景。右手成文曰武。晩奉佛道日止
一食。唯豆羹糲飯郎葛反
脱栗飯
布衣皂帳一冠三
載。五十便絶房室。不飮酒聽樂。製涅槃
大品般若淨名三慧諸經義記 數百卷○江
陵居士陸法和。隱居奉佛。及侯景遣將任
約撃湘東王於江陵。法和與弟子八百人。
役神祠陰兵撃敗之。復於江夏聚兵欲
伐侯景。王慮其爲亂止之。和曰。貧道求
佛者。尚不希釋梵坐處。況人王位乎。但以
空王佛所有香火縁。今知王宿報欲救之
耳。既已見疑。當是定業不可移也。元帝既
即位即湘東
王也
以爲郢州刺史。帝爲魏所執。和
與弟子倶入於齊梁書
簡文帝網武帝
第三子
大寶元年四月八日。詔度人出家。親制願文
云。弟子蕭綱以此建齋度人功徳。普度六道
四生。出離愛欲永拔無明。修習般若爲眞
佛子
二年。侯景廢帝幽*於永福。省進土嚢殞
之。武帝初革命。張齊殺東昏侯。送其首於
帝除及宗屬。後數年簡文生。誌公謂帝曰。
此子與怨家同生。蓋侯景以是年生於雁
門。及景破建康帝崩。簡文繼及於禍。梁子
弟多見戮。故世稱侯景是東昏後身○北齊
慧文禪師因閲大論。至四諦品偈云。因縁
所生法。我説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名中
道義。恍然大悟。乃遠承龍樹。依論立觀以
授慧思禪師
元帝繹武帝
第七子
承聖元年。眞諦三藏以侯景之亂汎舶西
歸。大風飄還廣州。住制止寺譯起信論倶
舍論。至陳朝共得五十部○帝甞著書曰
金樓子。云余於僧中重招提琰法師。隱士
重華陽陶眞白弘景諡貞
白先生
士大夫重汝南周
弘正北周
名賢
○招提寺琰法師少時。相者曰。童
子聰明而壽不永。師即發願入山誦般若
經。久之見僧長丈餘語之曰。此經功徳不
可思議。後二十年逢前相者。驚曰。得何妙
藥而獲延年。琰曰。持經耳○劉敬躬爲亂
焚望蔡縣。縣令寄近寺。民將牛酒爲禮。令
以牛繋柱。屏除佛像。於堂上接賓客。牛
忽自解來階下拜。令大笑命左右宰之。飮
啖既飽醉臥堂下。便覺遍體痒痛。掻成白
癩。年終而死顏氏
家訓
敬帝方智元帝
第九子
紹泰元年。北齋文宣廢道教詳在
齊志
○補闕宗
殆以學行知名。梁亡棄官出家號無名。北
周誘以美官。無名自陳反俗有五不可。晩
年爲息心銘。悔少日克意文章黄魯直書此
銘與沙門智
海。刻之叢林。
以爲雜學者之戒
江陵天皇寺有柏堂。明帝之
所建。張僧繇畫盧舍那像及仲尼十哲。帝
問。釋門何爲畫孔聖。僧繇曰。後當頼此耳。
及後周滅佛法焚天下寺塔。獨此殿有宣
尼像。乃不毀名畫
都建
武帝陳覇先
受梁禪
永定元年詔迎佛牙於杜姥宅姥莫補反
老婦之稱
四部無遮大會比丘等四衆
名爲四部
二年五月。帝幸大莊嚴寺舍身。翌日群臣
表請還宮。十一月復幸莊嚴寺發金光明
經題。十二月幸莊嚴寺設無礙大會行清
淨大舍。翌日群臣表請還宮。金陵七百寺値
侯景焚蕩幾盡。自帝登極悉令修復。翻經
講道不替前朝
三年。勅大内設仁王大齋。詔沙門寶瓊於重
雲殿。講大品般若經。時群臣請以重雲殿佛
像寶幔球玉珩佩衍音行佩上玉
所以節行止
以造車輿。俄
見雲氣籠殿雷電火起須臾焚盡。月餘有
從東州來者言。是日見殿飛浮海上而去
○高郵有尼。誦妙法華不舍晝夜。十爪二
掌皆生華。上召見内殿。觀其華大嘉敬之。
世號華手尼
文帝舊高祖兄
始興王子
天嘉元年。勅寶瓊爲京邑大僧統。梁魏以來
僧統盛&T059419;杖直儗於官府。至是瓊奏罷之。
毎出從數頭陀仗笠而已。海東十二國聞瓊
道徳。遣使奉金帛求畫像以歸○思禪師
於光州大蘇山。爲顗禪師説安樂行示普
賢道場
二年。善慧大士於山中行道常見七佛在
前維摩從後。唯釋迦常與大士語
四年。帝於太極殿設無礙大會行舍身法
復集僧行。方等陀羅尼法法華懺金光明懺。
並別製願辭。稱菩薩戒弟子皇帝
六年。西竺王子月婆首那。來遊廬山。譯勝
天王般若經
廢帝伯宗文
帝太子
光大二年。思禪師入居南岳。是歳爲岳君
受戒詳見南
岳本紀
宣帝頊始興王
第二子
大建元年四月。善慧大士示寂。七日縣令
陳鐘耆來禮敬。傳香之次猶反掌受香。擧
衆驚異。勅徐陵撰碑山中
  良渚曰。傳燈言。武帝請大士講金剛般
若。執拍板唱四十九頌觀。竹庵云。多用
三性義語。恐北方相宗人託大士名。或云
秖以拍板。揮案一下。誌公云。大士講經
竟。然大士入朝。誌公已去世二十年。何
從有此問答。樓頴編大士言行録甚詳亦
不載此事
顗禪師於瓦官寺爲儀同沈君理等講法
華經。後常與衆講大智度論説次第禪門
○思禪師居南岳。九仙觀道士歐陽正則詭
奏。師爲帝蠱事漢江充奏。戻太子爲巫蠱事。
蠱者惑也。謂巫者左道。或衆
埋木人爲呪詛事。今道
土欲以巫蠱事陷師也
帝遣使召之。則見師
自空中來。驚悟其神一無所問。以道士
誣告罪當棄市。師請貸之令給事僧衆。乃
勅有司。冶十四鐵券。識十四姓名其上。令
隨師還山服役舂米今俗呼
擣米叔
久之願以田
充香積贖老身。因名留田莊於是藏其鐵
券勒石爲記。名曰陳朝皇帝賜南岳思大
禪師降伏道士鐵券記詳見南
岳本紀
四年。勅沙門慧&MT01184;音亘於樂遊園爲七廟
講大品般若。齊使崔武子來朝。上以沙門洪
偃才徳兩優。命爲館伴。武子毎與語輒大歎
服。朝議欲加偃冠。師絶食自誓。帝乃止
五年。海東玄光沙門受法華安樂行義於南
岳禪師。歸國演教。爲海東諸國傳教之始」
六年。周武帝罷佛道二教。沙門靖嵩靈偘
三百人皆相率歸南朝。帝令駙馬蔡凝宣
勅曰。法師等善明治亂。歸寄有序。宜於都
郭大寺安居。所司供給○沙門智周十一人。
往西天求經
七年。顗禪師入天台佛隴
九年二月。詔曰。顗禪師佛法雄傑時匠所宗。
訓兼道俗國之望也。宜割始豐縣調徒弔反
賦也
以充衆費○淮淝之戰轉輸不繼。勅所在
僧侶任其役。律師智文上書曰。君子爲國
必以禮義。主上誠知宇文廢滅之過周武姓
宇文氏
豈宜以勝上福田爲胥下之事。非止敵人
輕訾音紫
毀也
亦恐國家受殃。帝大感悔。亟下
之一時建議主役者。皆寘重罰○六月
二十二日。南岳思大禪師唱佛坐逝
十年。左僕射徐陵。以顗禪師創寺請*於朝。
賜號修禪今大
慈也
師爲兄陳鍼述小止觀。咨
受修習。初仙人張果相之曰。死在朞月。師
及令行方等懺。鍼見天堂門牌曰。陳鍼之
堂。果後見鍼驚問。君服何神藥。答曰。但修
懺耳。果曰。若非道力安能超死。竟延十五
年而終
十二年。周宣帝復佛道二教
十三年。詔國内初受戒者參律五夏。勅曇瑗
律師瑗音
總知監檢。有司給其衣食。勿使
經營致虧功績。不踰數載道器大成。乃以
瑗爲國僧正
十四年。皇太子即位。設無遮大會於太極殿。
舍身大赦
後主叔寶宣
帝太子
至徳元年。勅慧&MT01184;爲京邑大僧正○永陽王
伯智出鎭東陽文帝第
八子
請顗禪師赴鎭開
講。王與子湛及家人同禀菩薩戒法
二年詔。虎丘智聚法師赴太極殿講金光明

三年。詔顗禪師入京居靈曜寺。四月赴太
極殿講大智度論題般若經題。久之遷居光
宅寺。帝幸寺聽講仁王經。躬禮三拜○朝
議以僧尼類多無業。欲令策經不通者皆
休道。顗禪師諫帝曰。調達日誦萬言未免
淪墜。槃特唯憶一偈乃證四果二事並見天
台本紀注
篤論爲道豈關多誦。帝大説。即停搜簡」
四年正月。詔顗禪師赴崇正殿。爲皇太子
授菩薩戒。設千僧齋
禎明元年。顗禪師於光宅寺講法華經。時
章安預聽○都官尚書徐孝克性好惠施不
免饑寒。後主勅以石頭津税給之。孝克悉
用設齋寫經。初居錢塘。與諸僧討論釋
典。遂通三論。旦講法華經。晩講禮傳。受業
者常數百人。蔬食長齋持菩薩戒。陳亡入長
安。時疾疫。隋文帝聞其名行。召講金剛般
若。上下敬讃。臨終正坐念佛○姚察讀藏經
畢。日西向坐正念云。一切空寂。陳亡入隋
終於東都。其身柔軟顏色如生遺命松板薄
棺爲葬
佛祖統紀卷第三十



佛祖統紀卷第三十
 *宋景定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法運通塞志第十七之五
自周秦至于六朝。世以爲得正統。若北魏
齊周。雖非相承。而世居中原盛行典禮。
謂之北朝者。不鄙夷之如晋五胡也。隋
氏雖受周禪。而實能統一區宇繼陳正朔。
此叙史者之微旨也。矧北史之於二教。盈虚
消息所繋良多。故茲並陳用爲照映
北魏都雲
太祖拓拔
皇始二年詔趙郡法果爲沙門統。帝生知
信佛。初平中山所經郡國。見沙門皆致
敬。禁軍旅毋得有犯
天興元年。詔於京城建五級浮圖須彌殿耆
闍山禪房講堂。悉務壯麗
明元嗣太
祖子
永興元年。詔封法果爲輔國宜城子僧受俗
官之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47 348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