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佛祖統紀 (No. 2035_ 志磐撰 ) in Vol. 49

[First] [Prev+100] [Prev] 398 399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佛祖統紀卷第四十
 *宋咸淳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法運通塞志十七之十一
眞宗太宗第三子。母元徳皇后李氏。
十二月二日爲承天節永定陵
咸平元年。御製三藏聖教序。賜明教大師法
賢等。令置先帝聖教序後。沙門可升注序
進上○詔知制誥朱昂兼譯經潤文官○御
製崇釋論。其略云。奉乃十力。佛有
十力
輔茲五
常。上法之以愛民。下遵之而遷善。誠可以
庇黎庶而登仁壽也。又曰。釋氏戒律之書
興周孔荀孟。迹異而道同。大指勸人之善
禁人之惡。不殺則仁矣。不盜則廉矣。不惑則
信矣。不妄則正矣。不醉則莊矣○中天竺沙
門儞尾抳等來朝。進佛舍利梵經菩提樹葉
菩提子數珠。賜紫衣○西天竺沙門佛護來
朝進梵經。賜紫衣○勅史館編修賛寧充
右街僧録
二年禮部侍郎陣恕言。譯經院久費供億。乞
罷之。上以先朝盛典不許○勅史館編修
賛寧遷左街僧録。三年八月。試光祿卿天息
災亡。謚慧辯法師。勅有司具禮送終○慈
照聰禪師見首
住襄州石門。郡守以事笞
之。曁歸首座問訊曰。守無故屈辱和上。師
以手指地曰。教他平地起骨堆。即見隨指
起一堆土。守全家以病死大慧
武庫
四年五月。試鴻臚卿法賢亡。謚玄覺法師。勅
送終如慧辯禮○史館修撰左右街僧録賛
寧亡。學士王禹偁序其文曰。師年八十二。
視聽不衰。歴京師十四朝呉越四世。終能
受洪範嚮用之福。處浮圖具瞻之地。所謂必
得其壽必得其位者乎。師所述内典録百
五十卷。外學集四十九卷。覽其文知其道
矣。師嘗著通論有駁董仲舒難王充斥
顏師古。證蔡邕非史通等。禹偁見之大服
其説。作書與師曰。辰借通論。日殆三復。使
聖人之道無傷於明夷儒家者流不致於
迷。復自周秦以降作者衆矣。至於斥楊墨
而尊&T073115;孔。不無其人。如此歴詆諸家丕
顯聖道者。吾未之見也。師胡爲而來哉。得
非天祚素王而假手於我師者與。不然天
下冠章甫而衣逢掖者。豈遂無其人也
禮記孔子曰。予少居魯。衣逢掖之衣。長居宋。冠章
甫之冠。逢猶大也。大袂禪衣。章甫殷冠。宋殷後。
孔子祖於宋也。逢宋。掖音亦。
袂彌蔽反。袖也。禪單同
僕雖不佞亦
嘗從事於斯矣。毎欲厲墨兵而討百氏
俘於儒宮。且取其小道亂常之甚者。孥戮
之。俾乎祖述憲章之道與天比崇。然後知
夫子之尊也。區區此懷爲日斯久。今茲覩
師通論之作。所謂時雨降矣。日月出矣。漑灌
爝火復何爲哉莊子日月出矣。爝火不息。爝
音爵。火炬也。見王氏小畜集
述僧史略三卷。凡法門事始因革莫不畢
録。臺閣之士。欲通練内外典故者。皆於此
觀之
  述曰。道法師序僧史略稱。内翰王公觝
排釋氏。過於韓子。而獨於寧通慧推服
之不暇。蓋其學行才識有可取也。今觀
小畜集。其修僧史則贈以七言。撰聖賢
録則賀以五言。歸葬錢唐則誌其墓。所
著内外集則冠以序。而於通論之作。賛
之以書。且盛稱其駁董難王斥顏非
史歴詆諸家自周秦已來未之見。是知
王公之於通慧不敢排以佛。而獨有取
於學識之高。可謂能誠服矣。至於通慧道
徳之盛。則王公未學。不足以知。非如梁
敬之之知荊溪柳子厚之知重巽也
六年。知開封府陳恕言。僧徒往西天取經
者。臣嘗召問。皆罕習經業。而質状庸陋。或
往諸藩必招輕慢。自今宜試經業察人
材。擇其可者令往。詔可○二月詔隋智者
禪師科教類次刋牘。凡百五十四部。賜
天台總録。譯館請繋開元東土集傳。制曰可」
景徳元年。日本國沙門寂照來。進無量壽佛
像金字法華經水晶數珠。賜紫方袍○西天
三藏法護來。進佛舍利貝葉梵經。賜紫衣束
帛。館於譯經院○北天沙門戒賢來進梵
經。賜紫服○七月亢旱。召西天梵僧於金
明池水心立壇呪龍。有雲霧自池中出。
須臾雨至。自後歳旱必作呪法多驗○東呉
沙門道原進禪宗傳燈録三十卷。詔翰林學
士楊億裁定頒行
二年三月。迦濕彌羅國沙門目羅失稽來。進
梵經菩提樹葉○七月西天沙門達磨波來
進梵經。賜紫服○九月上幸譯經院。令三
藏諸僧坐。賜香茶繒綵有差○上以諸寺
住持先是僧職遷補或非其才。至是召見
便殿閲試行業。三年諸王府侍讀孫奭奏。請
損修寺度僧。上曰。釋道二門有助世
教。人或偏見往往毀訾。假使僧道時有不
檢。安可即廢○詔釋道歳度十人者。特放
一人不試經業○婺州沙門志蒙徐氏。衣錦
衣喜食猪頭。言人災祥無不驗。呼人爲
小舅自號曰徐姊夫。一日坐化於三衢吉
祥寺。遺言。吾是定光佛。至是奉眞身。祈禱
神應不歇。世目之豬頭和上
四年。詔京城鬻酒肉者。並去寺觀百歩之
外。有以酒肉五辛酤市於僧道者。許人
紏告。重論其罪
  述曰。眞宗可謂仁聖之君矣。初踐祚製聖
教序謂新譯藏經爲聖教也。
爲聖教製序。始於唐朝
造崇釋論。陳恕
論罷譯經則不許。孫奭請減度僧則不
聽。而又能下詔。鬻酒肉於僧道者。論其
罪意。此穢業不當瀆聖境也。厥後沙門
覺稱自天竺來。謂學士楊億曰。入此國
見屠殺猪羊市肆懸肉。痛不忍觀。天竺
食肉五辛者驅出城。故無貨者。是知東
華郡邑習於食肉。故見之者無嫌心。獨
無愧於稱乎。嘗因同人掲搉此事。欲
乞清明推廣祖宗之法。不令在城中
殺畜不許懸肉街市凡屠家只在城外僻絶
不通人處居止。販者
用竹器。庶覆入城。
税然後巡街而賣
庶幾人居涓潔。目不習
見。所以去殺氣以養仁心。移惡習以
趨善道。豈不有益於國家之政化者哉」
初諸曁縣令潘華。依普賢懺法不令人捕
江湖内魚。是年十月。奉詔還闕。夜夢江湖
中魚爲人形者數萬。號哭沸天。皆云長者
去矣。吾衆不免烹矣。華異之作夢魚記以
囑後來宰邑者四明法智法師爲
跋。載教行録
○臣寮言。愚
民無知佞佛過度。謂捨財可以邀福。修供
可以滅罪。蠹害國政宜加禁止。上謂宰
臣曰。佛教使人遷善。誠有其益。安可禁
之。且佛法所至甚廣。雖荒服諸國皆知信
奉。唯道教中原有之。然不甚盛。王旦對曰。
頃歳虜使登開寶塔。瞻禮甚虔。誓當戒殺。
及至上清宮不復屈膝。是知四夷唯重佛
而不敬道也。上曰然
  述曰。道事天。天事佛。故爲國者必兩存
之。而於尊卑小大之分。較然久已自明。
恭惟眞宗皇帝聖心虚融并包法界。敬天
命宗佛乘。發於性眞不俟爲學。既免
梁武永棄道教之偏。且無唐宗上躋老
聃之失梁天監二年罷道教。唐正
觀十一年。升老子居佛上
深距臣僚
佞佛邀福之説。肯顧陳恕譯經費財之言。
上法祖宗下垂成憲。非天下之至聖。其
孰能之
詔遣使送金襴袈裟。往惠州羅浮山中閣
寺奉釋迦瑞像。仍爲國建祈福道場。感五
色祥禽集*於齋所。此像高八尺。來自西天。
隋開皇中釋慧喜安龍華寺。會昌廢毀像靈
不可壞。道士藏於都虚觀。咸通中海南節
度使韋宙。迎至中閣
七月詔諸寺觀殿階上不許人民袒露坐臥。
違者以不敬論○宰相王旦。率文武百官。
五上表請封禪。十月在京民庶相繼上表。詔
許之。十一月車駕幸曲阜兗州舊
魯國地
謁先聖廟。
有司定儀肅揖。上特再拜。遂爲定制。加諡
玄聖文宣王。祝文進名。封其父叔梁紇爲
齊國公。母顏氏魯國夫人。妻官氏鄆國夫人。
給十戸奉瑩域。賜田百頃及御製讃。封齊
太公昭烈武成王
  述曰。自古尊先聖者。漢高始過魯行祀
封。其後平帝始封褒成公。梁武始令天下
建廟。北魏孝文改謚文宣公。唐太宗用
房元齡議。太學釋奠。始尊爲先聖。而以
顏子陪享。明皇始進號文宣王南面坐。
用王者宮縣之樂。皇朝眞宗加諡至聖文
宣。而祝文進名定儀特拜。自古尊先聖
莫若此日也。韓昌黎謂天下通得祀孔
子。自天子而下北面拜跪。祀事之盛未
有如孔子者。蓋孔子以徳。雖不得位
而得常祀見處州孔
子廟碑
是知自明皇尊以王
禮。故世世天子拜而祭之。今眞宗特拜有
合於古。不知當時禮官何爲不知而定
肅揖之儀。恥
詔修飾泰山衆像凡三十二身。御製重修佛
記○雁蕩山自古圖諜未嘗言。山頂有
大池。相傳爲雁蕩。下二潭爲龍湫。山南有
芙蓉峯。下有芙蓉驛。前臨大海。案西竺書
諾矩羅尊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山以鳥名。
村以華名。唐貫休有讃云。雁蕩經行雲漠
漠。龍湫宴坐雨濛濛。祥符中伐木者始見
之。自是著名山在温州樂清。諾矩羅十六住世羅漢
之一。梵語震旦此云東方君子之國
○雁山瑞鹿本先禪師結印坐亡。彌月肉體
不變常聞異香。詔取所著竹林集。藏之祕
嗣韶
國師
二年正月。以封禪行慶詔天下寺觀。各度
一人朝覲泰山。陪位僧道各度弟子一
○詔昇州崇勝寺。賜名承天甘露戒壇○勅
光梵大師惟淨試光祿卿同預譯經○九
月呉國大長公主出家。法名清裕。賜號報慈
正覺大師。即太宗第七女。幼不茹葷血。上
幸延聖寺抱對佛。願舍爲尼。至是乞落
髮。詔建資聖院以居之。勅釋門威儀鐘鼓
鐃鈸
幢幡
之類
教坊樂部。以爲迎導。時密王女。曹王女
及後宮三十餘人。皆隨出家詔於是日普度
天下童子十人度一人○詔於洛陽甲馬
營太祖誕聖之地。建應天寺以奉神御
三年。詔京師太平興國寺。立奉先甘露戒壇。
天下諸路皆立戒壇。凡七十二所。京師慈孝
寺別立大乘戒壇
  述曰。案寧通慧僧史略云。甘露以喩涅
槃。戒爲入涅槃之初門。故從果以彰名
也。今言別立大乘戒壇者。謂先於諸方
受聲聞具足戒。後至此地増受菩薩戒。
以順開顯之後末代出家乘戒倶急之義

詔天下州郡。應僧道有犯公罪者。聽用贖
法。勅品官無故毀辱僧尼。口稱禿字者。勒
停見任。庶民流千里○詔知制語李維出
經論題目。考試沙門以爲遷補左右街之
序。左街相國寺。右街開寶寺○詔吉州西峯
雲豁禪師館*於北御園。入定月餘。求歸
故山。詔許之。師毎入定或經歳方
○西天沙門衆徳來朝。進舍利梵經菩提印
○中天竺沙門覺
戒來朝。進舍利梵夾金
剛座眞容菩提樹葉。召見便殿尉勞甚厚。
館*於譯經院。稱進讃聖頌。詔惟淨譯之。稱
謂學士楊億曰。入此國見屠殺猪羊市肆
懸肉。痛不忍觀。西竺食肉五辛者驅出
城。故無貨者。心不欲久居此。願至五臺
禮文殊即還本土。晋公丁謂問之曰。數萬
里遠來更何所爲。稱曰。并欲禮宣律師塔
耳。及還詔賜金襴袈裟奉安金剛座。及賜
裝錢茶果○四明知禮法師。初與沙門異聞。
於南湖保恩聚徒講道。是年賜額延慶。乃
作誡誓辭二篇。俾長爲講貫天台宗教之
所。其言吾宗有五徳者。吾將授以居之。後
後之謀莫不咸然。五徳者。一曰舊學天台勿
事兼講。二曰研精覃思遠於浮僞。三曰戒
徳有聞正己待物。四曰克遠榮譽不屈吾
道。五曰辭辯兼美敏於將導
四年三月。上幸洛陽龍門山廣化寺瞻無畏
三藏塔。製讃刻石置之塔所。復幸白馬寺
瞻摩騰三藏眞身。上謂近臣曰。摩騰至今
千年。而全身不壞。良可尊敬。宜嚴諭寺僧
用心守護。因御製以褒之○詔賜黄金三千
兩。増修峨眉山普賢寺。設三萬僧齋。歳度
僧四人○詔漣水軍守堅道者入見。令宮
女皆出焚香。毎一女至前。上紿之曰后也。
師皆言非。如是數十人。師忽起曰。陛下好
養此人*他日必作家主。即章獻太后也
眞宗后劉氏。仁宗即位。以年幼尊
劉氏爲皇太后。臨朝稱制十一年
師乞歸山。詔許之。在山常紙衣。閉戸不見
人。有置食庭前者。人退自取之
五月。般尼國沙門寂賢來。進梵經菩提印。
賜紫服○十一月。益州守臣李士衡。進大
慈寺沙門仁賛編修釋氏會要四十卷
五年二月。詔嘉州峨眉山沙門茂貞入見。上
賜以詩。館*於景徳寺。舒王元偁夢青衣童
持書以授中使。足蹈黄雲隱隱而沒。王以
問師。答曰。將有儲嗣降孕之慶。未幾仁宗
生○初樂史留守西京。夢天帝召謂曰。世主
求嗣吾爲擇之。少選一人至。帝曰。中原求
嗣汝往勿辭。遂唯而去。旁侍者曰。此南岳
赤脚李仙也。明年仁宗生張師正
括異記
日本國遣使稱貢言。國東有祥光。見舊傳
中原天子聖明則應此瑞。上喜。詔日本建
寺。賜額神光。勅詞臣爲撰寺記
六年二月。詔天下官吏試童行經業。方許
度○五月開寶寺福勝塔有金色光見
相輪上。又有聖僧遶塔。翌日得五色舍利。
上親幸敬觀。見舍利*於塔表。大如月。色同
水晶。往來飛動於鈴索之上。士庶同瞻於
地甎上。獲舍利五千餘粒。詔賜號靈感之
塔。時京師天清寺興慈塔。亦有舍利見相
輪上。上曰。像教嘉祥生民之福也○八月兵
部侍郎譯經潤文官趙安仁。奉詔編修大藏
經録成。凡二十一卷。賜名大中祥符法寶
録。仍賜御製序云。自太平興國以來凡譯
成經律論四百十三卷。祕書監楊億光梵大
師惟淨等編次。又請以兩朝御製佛乘文集
編入大藏。下詔褒許○詔謚泗州僧伽大士
普照明覺大師。公私不得指斥其名○九
月西天竺沙門知賢等來進舍利梵經。賜紫
服○十一月舍利見*於玉清昭慶宮聖祖明
慶殿。或以爲道門無舍利事。上謂宰臣王
旦。曰三教之設其旨一也。大抵皆勸人爲
善。唯識達之士能一貫之。滯情偏執於道
益遠
  述曰。法身舍利無乎不在。當大感通之
際。雖頑空朽壤尚可得之。何有間於道
家之宮館哉。惟我眞宗敬天奉佛徳動
幽顯。間者塔寺屢獲舍利。而今復見之聖
祖之殿。誠所以彰聖君虔事二教之心。
由精誠感格有以致之也
西天波羅柰沙門滿賢。進梵經無憂樹葉
○浮石崇矩法師四明法
智弟子
至京師。上聞其名。
召入内殿。講四十二章經。盛談名理。上心
大説。賜紫服金幣香藥
八年正月。臣僚言。毎歳上元車駕詣寺觀三
十餘處百拜已上。望自今諸殿令近臣分
拜。上謂王旦曰。朕祈福中外。虔恭拜起未
嘗懈怠。卿等欲申裁減非朕之意國朝
會要
  述曰。案歸田録。大祖入寺問賛寧通慧。
佛當拜否。答曰。見在佛不拜過去佛。寧
於太宗朝隨呉越王初歸京師。未嘗及
見太祖。歐陽氏所録妄也。今觀眞宗
百拜已上。不欲分任近臣。蓋習熟於祖
宗之家法也。其後如徽宗拜佛牙。南渡
歴朝拜大士。則知有國以來無不拜佛
之理。歐陽慢佛。不欲人主致敬故特創
此説。見在過去無義之談。所以上誣君
主下誣寧師也。甚矣
詔於大内丙地建景靈宮。以奉聖祖○勅
汀州南安巖名均慶院。賜太宗御書百二十
軸。先是釋自誠居巖上。神異不測。云是定
光佛化身。見懷仁江有蛟害人。書偈投潭
中。水擁沙漲塞潭爲洲。其怪遂絶。過梅州
黄楊峽。民乏水飮誠以杖指溪。移於近道。
毎歳有旱。書偈擲之。風雨隨至。其偈後毎
書贈以之中四字。人世莫曉其旨○詔以
太宗御製妙覺集五卷。付傳法院編入大

  述曰。道家者流其所學則道徳陰符。是爲
治心修身之本。至言内丹外丹火候口訣。
則不傳於非人。其餘旁門如胎息之法草
木之方。皆上聖下教用度人世。非可謂
之虚無也。若夫置壇傳籙起自天師。是
又上天護國護人治鬼攝邪之法。倶可以
助教化於天下者。是故此道列在國家。
與儒釋均爲三教者以此。至於小大優
劣内外之義。則較然可知。故闞澤對呉
王曰。道事天。天事佛。李士謙論三教
曰。儒五星也。道月也。佛日也。能達此意
則三教之位定。世言儒道釋。蓋本乎此。
儒生道士不別本末。欲輕陵於釋氏。皆
末學之過。若道流有輔成舊僞言。老子
化胡以佛爲侍者之言。謗老子瀆世
尊。其咎當如何邪
南海注輦國遣使來貢。進天竺梵經。其使
言。四十年以來海無風濤。意中國有聖人
出世。九年二月。北天竺優填曩國沙門天覺。
南天竺師子國沙門妙徳。西天竺迦蹉國沙
門等來。各進舍利梵經。各賜紫衣金幣○
四月中天竺薩縛羅國沙門童壽來進梵經。
賜紫服○五月東天竺縛隣捺國沙門普積
來進梵經。賜紫服
  述曰。西土梵僧繩繩而來者多矣。至於五
竺沙門競集闕下。則無若茲時之爲盛。
豈法運之興隆亦帝徳之感通也。五竺國
名校以西域記。唯師子國可見。餘不可
考。蓋今古事變。猶昔漢唐而今爲宋。其
實一區宇耳
沙門繼全自西天還得佛舍利。建塔於揚
州○西京龍門山石龕佛。歳久廢壞。上命沙
門栖演給工修飾。凡一萬七千三百三十九
尊○九月不雨。詔泗州龜山沙門智悟入
京止開寶寺祈雨。悟先在泗州祈雨有感。
曾斷一臂。至是又曰。若七日得雨更舍一
臂。五日大雨。乃截一臂。上遣使賜藥。悟曰。
無害。人見所截臂無血。甚異之。泗守與
郡人皆夢。僧伽謂之曰。悟是五百羅漢中
一。來此救世
天禧元年四月。詔曰。金仙垂教實利含生。貝
葉謄文當資傳譯。苟師承之或異。必邪正以
相參。既失精詳寖成訛謬。而況葷血之祀
甚瀆於眞乘。厭詛之辭尤乖於妙理。其新譯
頻那夜迦經四卷不許入藏。自今後。似此
經文不得翻譯○七月詔賜台州東掖山
智者教文印本四千六百二十卷。住山本如
勸郡人建教藏閣。以奉之○九月宰相王
旦薨。先一日囑翰學楊億曰。吾深厭勞生。
願來世爲僧宴坐林間觀心爲樂。幸爲我
請大徳施戒剃鬚髮著三衣火葬。勿以
金寶置棺内。億與諸孤議曰。公三公也。斂
贈公袞豈可加於僧體。但以三衣置柩
中。不藏寶玉湘山
野録
○宰相王欽若兼譯經潤
文使○十一月詔天下州郡復放生池。無
池之處沿江淮州郡近城上下水五里並禁
漁捕唐肅宗立放生池。八十
一所。顏眞卿作碑紀徳
○四明延慶禮法
師結十僧修法華懺。期三年。焚身供法。祕
書監楊億素仰道風。貽書勸請住世。謂方
當台教中興之時。正頼傳持爲世良導。復
修書郡守李夷庚及天竺慈雲。俾同勸止。既
而駙馬李遵勗亦奉書交勸。師以公私意勤
竟沮前志。乃復結十僧修大悲懺法三
年。以酬至願。二年勅江寧府
長干寺。
改賜天禧。塔名聖感。即東土所藏阿育王舍
利塔十九所之一也塔在
城外
三年八月。恭謝聖祖大赦天下。節文云。虚
皇妙道西竺眞乘。咸昉化源敢忘崇奉。應
天下僧尼道士女冠係帳童行。並與普度。尚
書右丞林。特提擧祠部文牒。是歳度僧二十
三萬百二十七人。尼萬五千六百四十三人。
道士七千八十一人。女冠八十九人○詔於
天安殿建道場答謝天地。大會沙門道士
萬三千八十六人。上親以藥銀大錢面賜之
藥銀即水銀。銀
世謂之乾汞也
○錢唐月輪山沙門道誠。以朝
廷覃恩普度。撰釋氏要覽三卷。爲出家者
衆法之須知行於世○譯經三藏法護等。請
以御注四十二章經御注遺教經。入藏頒行。
詔可○宰相王欽若。出鎭錢唐。率僚屬詣
天竺靈山謁慈雲法師遵式。請講法華。歎
曰。此道所未聞。此人所未見也。即爲奏錫
天竺舊名。師奏請西湖爲放生池。毎歳四月
八日。郡人會湖上縱魚鳥。爲主上祝壽○
十一月東女眞國入貢。乞賜大藏經。詔給與
之。四年正月。右街講經祕演等。請以御製釋
典法音集命僧箋注凡三十卷。乞附大藏。詔
可。初是楊億提擧其事。集中有六種震動之
語。一僧箋之。將三百字。暗碎不可觀。億削
去自注云。地體本靜動必有變。人服其簡
○西天沙門普善來進梵經。賜紫服○駙馬
都尉李遵勗奏。四明知禮法師高行遺身。上
嘉歎不已。特賜法智之號。仍宣旨住世演
教。不許遺身。時譯經院證義簡長等二十三
人。各寄聲詩賛美道徳詩見四明教行録。
及刻石在南湖
十二月翰林學士楊億卒。億留心禪觀。自屬
疾即屏葷茹。臨終之日爲空門偈以見志。
識者知其有得佛氏之學
五年。詔遣内侍兪源清往四明延慶請法
智法師。領衆修法華懺。爲國祈福。師爲述
修懺要旨上之○詔於并州建資聖禪院。
爲將士戰亡者追福○門下侍郎平章事丁
謂兼譯經潤文使。翰林學士晁逈李維兼潤
文官
  述曰。眞廟之在御也並隆三教。而敬佛重
法過於先朝。故其以天翰撰述。則有聖
教序。崇釋論。法音集。注四十二章遺教二
經。皆深達於至理。一歳度僧至二十三
萬。而僧衆有過者止從贖法。上元幸諸
寺禮像百拜弗辭。復唐家天下放生池。
以廣好生。皆本於宿願而發於聖性。非
俟於勸也。至於繼世譯經大開梵學。五
天三藏雲會帝廷。而專用宰輔詞臣兼
潤文之職。其篤重譯事有若是者。當時
儒賢如王旦王欽若楊億晁逈輩。皆能上
賛聖謨共致平世。君臣慶會允在茲時。
稽之前古未有比對
是歳天下僧數三十九萬七千六百十五人。
尼六萬一千二百四十人
乾興元年。章懿太后仁宗母
李氏
遣使詣錢唐天
竺。請遵式法師。爲國行懺。師著金光明護
國道場儀上之。因奏天台教卷乞入大藏
○龜茲國僧華嚴來。進佛骨舍利梵經。賜紫

佛祖統紀卷第四十
  ○汀州方士王中立。遇道人姓趙。授以
神術。中立至京師。具言靈應。勅授許
州參軍留上皇城廨舍。後毎於市上見
之。自稱司命眞君。是年五月降于中立
所居之堂。戴冠佩釼。服皆青色。凡有瑞
異。必先告之。中立毎傳其言
大中祥符元年正月三日。有天神降于寢
殿。星冠絳袍。謂上曰。天書將降。宜齋戒
建壇以受之。越月皇城司奏言。右承天門
有黄帛書曳鴟吻上。上歩至門望拜。内
侍捧取而下奉安朝元殿。視其上文云。
趙受命興於宋付於某居其器守於
正世七百九九啓封宣文。其名大中祥
符。凡三篇若洪範老子之書。是日司天監
奏。有紫雲如蓋。下覆殿庭。百僚稱賀。詔
改元馮拯請以天書大中祥符爲號。上喜
曰美名也。國朝
會要
  述曰。周卜其祚得世三十。歴年七百。
其後傳世三十七。歴年
八百故。曰周過其歴
漢之世以讖知故。
赤伏符云。四七之際火爲王自漢高祖至
光武初起之
年爲二百二十八。故云四
七。漢以火王故云爲主也
晋元渡江。筮之
得百二。元帝使郭璞筮之云。享年二百後百二
年而宋代晋。始寤郭氏以百二之期促
故。婉辭
以倒之也
唐太宗時原州貢瑞石。成文有
七佛八菩薩之記。石文云。太平天子李世民
太子李治七佛八菩薩。其
後至二十一世。如武宗之滅法及高祖
之薄信。末年諸主當不在佛菩薩之數
又萬回
謂明皇五十年太平天子。一行記社稷
終吉明皇以國祚問一行禪師。答曰。社稷終
吉後至昭宗而亡。以曾封爲吉王故耳
朝陸居士謂齊文宣十年天子猶尚可。
百日天子急如火。居士陸法和題壁云。十
年天子猶尚可百日天子
急如火。周年天子遞代坐十年謂文宣也。
百日廢帝也。周年孝昭也。後皆驗
此皆
天命人事互相參會默定於先時而不
可詰也。我國家丕應休運。太宗即
位之初感翊聖眞君之降。謂國祚過
於有唐。而嘉州石文誌公石記。則有趙
號二十一帝之文。太宗四年嘉州貢石。有丹
文云。趙二十一帝。七年
舒州貢石有誌公記云。趙號二十一
帝。既而誌公親降禁中。上親聞訓語
眞宗祥符
初。天書降有云。趙受命世七百九九。今
詳翊聖國祚過唐。誌公二十一帝。此兩
義固可解。唯天書七百九九未之能諭。
假使果及此數當不止二十一帝。殊不
知前十四朝已三百年。自 今皇帝以
下凡七傳各在位七十年。則可及五百
之數也。恭惟 列聖相承徳加四海。
一視萬區而以民爲重。並隆三教而
知佛爲尊。當必有聖賢護國延長世
祚。則周過其歴之驗。復見清朝便須
實及七百九九之年。用以仰符上天之
語。爲可信也。佛天聖人以宿命智預
鑑未來。雖億千萬劫莫不前知。矧此
千百年之近事。以之能預告者非怪誕

十一月。幸泰山。奉玉幣三牲。祀昊天上
帝于山之圓臺。太祖太宗陪位於東西。依
南郊行禮法
  元豐間有司以合祭天地于圓丘。援周
制不應古義。詔定親祀北郊之禮。元
祐初詔依前旨集官詳議。蘇軾奏議。
其略曰。臣竊惟議者欲變祖宗之舊。圓
丘祀天而不祀地。不過謂冬至天於
南郊陽時陽位也。夏至祀地於北郊陰
時陰位也。以類求神則陽時陽位不
可以求陰也。是大不然。冬至南郊既
祀上帝。則天地百神莫不從也。詩之
序曰。昊天有成命。郊祀天地也。書曰。
肆類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
于群祀。春秋書不郊猶三望。左氏傳曰。
望郊之細也。説者曰。三望泰山河海也。
或曰。分野之星及山川也。以詩書春
秋考之。則天地合祭久矣。漢魏唐皆
用圓丘合祭之禮。載之於史
本朝太祖初郊先享宗廟並祀天地。
眞宗以來三歳一郊。必先有事景靈遍
享太廟乃祀天地。今議者欲冬至祀
天夏至祀地。蓋以爲用周禮也。古者
一歳祀天者三。明堂享帝者一。四時迎
氣者五。祭地者二。享宗廟者者四。凡
此十五者皆天子親祭也。今三年一郊。
先郊而祭大廟。郊而肆赦。優賞諸軍文
武官皆得蔭補。親屬宰相百官皆有賜
賚。凡此皆非周禮。此皆不改而獨於
地祇則曰。非周禮不當合祭者何也。
本朝祖宗欽崇祭祀。儒臣禮官講求損
益。非不知圓丘方澤皆親祭之爲是。
特以時不可行故參酌古今。上合典
禮。下合時宜。若一歳再郊。則軍國重
有勞費之患也東坡
○東封畢。詔加司命眞君爲九天司命
保生天尊。勅兩街道士修齋醮科儀。命知
樞密院王欽若。定羅天醮儀十卷。選道士
十人校道藏經。舊録三千三百三十七卷。
欽若詳定増六百二十卷。賜名寶文統録。
御製序以冠之。初奉詔取釋道藏經互相
毀訾者。並刪除之。今老君實録載王欽若言。
老子化胡經乃古聖遺迹不
可削。王公有識
鑑未必自此語也
○九月。詔取舒州瑞石誌公記以示近
臣。宰相王旦曰。國家啓運在梁陳隋唐四
朝及五代之後。太宗即位歳在丙子。今天
尊臨降事。皆符合於五百年之前。誌公石文
云。吾觀
四五朝後次丙子年。
趙號太平二十一年
財知天命。我宋其來久
矣。上説遣陳堯咨往昇州蒋山致告
  述曰世書謂之預讖
佛典謂之預
記。謂能先事以告也在佛則言。聲聞作
佛。國劫名號見法
華經
凡夫禍福。休咎在俗
前如圖書蓍龜星占夢象。皆所以告先
事也。桓譚非讖。非不知讖也。特恐光
武當中興多故之日一切以讖決之而
於人事有不能盡。故不如不言讖
之爲愈也。然則聖人之興未甞無讖。
上世帝王之讖誠多矣。固不俟於枚數。
近古如唐大宗鴻池瑞石預記之祥。肅
宗上天賜寶鎭國之瑞。皆載之唐史。驗
于後時無爽也。惟我太宗之朝兩獲瑞
石。則有二十一帝之文。 眞宗時翊聖
臨降。則有國祚過於有唐之言。 聖祖
天書則有七百九九之讖。得非先事以
告乎。人不知學而欲謂讖爲非者誠
未可也。佛聖人先事以告。固非世俗
所能知。至於蓍龜星夢之兆與夫經史
聖賢之能先知者可不言乎。倘蓍龜星
夢之兆。經史聖賢之言。既有可信。而
於佛聖人之先記反不欲信乎。然則
我 朝石記天書。當時非無其實。特
儒人不信讖記。競指爲非。而好事者
得以和之也。借使石文可僞。則誌公親
降禁中。大宗遣使致謝。謂之不實可
乎。借使天書可疑。則 呉會中興得數
延永。謂之不實可乎。易曰。神以知來。
此仲尼言讖之大旨也。可不信乎哉
十月八日天神降于禁中延恩殿。冠服如
元始天尊。即前祥符初天神也。命上坐謂
曰。吾人皇九人之一。是趙姓之始祖。再降
乃軒轅黄帝。吾以後唐時下降總治下
方。生趙氏之族今已百年。皇帝善撫育
群生。乃乘黄雲而去。是月大赦。上尊號
曰聖祖上靈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聖
祖母曰元天大聖母聖祖諱上玄
下朗
詔中外
不得斥犯。改玄聖文宣王曰至聖文宣
王。玄武曰眞武。勅諸郡天慶觀。増建聖
祖殿○



佛祖統紀卷第四十
 *宋咸淳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法運通塞志十七之十二
仁宗眞宗第六子。母宸妃李氏。夢二日在天其一忽墜
以裾承之遂娠。四月十四日爲乾元節。葬永昭陵
天聖元年。上常頂玉冠。上琢觀音像。左右
以玉重請易之。上曰。三公百官揖於下者。
皆天下英賢。豈朕所敢當。特君臣之分不得
不爾。朕冠此冠將令囘禮於大士也鄭氏
家集
○勅内侍楊懷古降香入天竺靈山爲國
祈福。慈雲式法師。復以天台教文入藏爲
請。懷古爲奏上知○南海駐輦國遣使進
金葉天竺梵經。詔三藏法護譯之○四明延
慶法智法師。出教義策試生徒名開幃四
十二章至今以爲法
二年。詔賜天台教文入藏。及賜白金百兩。
飯靈山千衆。慈雲撰教藏隨函目録。述諸
部著作大義○四明名儒衞開遊學至洛陽。
遇道人李士寧於逆旅。謂開曰君郷城戒香
有瘂女者。過去維衞佛也。若歸可往禮拜。
問其状。則曰。縮臂掃地者是也。開既婦亟
往寺訪之。一老尼曰。聖姑坐化年餘矣。因
示以畫像。炷香作禮。自以不覩尊容爲
之愧恨。明年過錢唐客書吏陳式家。忽見
小兒十數擁一尼童入門。譁傳云。瘂女瘂
女。開方驚顧。遽索紙書偈曰。大地山河是
阿誰。了無一法可思惟。夜來處處鳴鐘鼓。
敲破髑髏人不知。復於偈後書無去來。開
前禮足。略述戒香得瞻遺像之意。復書偈
云。須彌山上擺鐸。大洋海底搖鈴。若問瘂
女姓字。秖此便是眞名。出門竟去。追問小
兒。瘂女何人。兒曰。維衞佛也。問兒何人。曰
問取瘂女。忽倶不見
  志磐頃過甬東。棲心元妙得舊文於書篋。
念瘂女古佛。世無知者。因爲述戒香維
衞古佛記。既而元妙以遺寺。王師亮俾
刻石寺中。以題名勝。案藏經維衞或稱
毘婆尸。此翻勝觀。所謂以勝妙三觀觀
一切諸法無非三諦之理也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98 399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