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佛祖統紀 (No. 2035_ 志磐撰 ) in Vol. 49

[First] [Prev+100] [Prev]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次阿難陀。三斛飯王二子。長摩訶男或云倶利
太子。五
比丘
之一
次阿那律或云阿
&T072933;樓馱
四甘露飯王二子。長婆
沙。次跋提五比丘之一
長阿含經
劫初以來。嫡嫡相承。作轉輪王。近來二世。
但作閻浮提王大方便經○當知師子頬淨飯
二世。獨王南洲。但鐵輪王耳
法王正統世繋圖
平等王民主平等王。亦名刹帝利。子
孫嫡承凡三十三世。爲善思王
善思王平等王至此三十
三世。後有十族
波延迦王善思王子第一
族有五轉輪王
 多羅業王此第二族亦
有五轉輪王
阿波葉王此第三族有
七轉輪王
 犍陀利王此第四族有
八轉輪王
 迦
陵迦王此第五族有
九轉輪王
 瞻婆王此第六族有
四轉輪王
 拘羅婆
此第七族有三
十一轉輪王
 般闍羅王此第八族有三
十二轉輪王
 彌尸
利王此第九族有八萬四千轉輪王。最後一王名大
茅草王。亦名王仙。所生之子即懿摩彌王
懿摩彌王此第十族有百轉輪王。懿摩彌亦名甘蔗
王。釋種以此王爲本始。此王有二妃。第
一妃生長子名長壽王。第二妃生四子。一名炬面王。二
名金色王。三名象衆王。四名別成王。已上皆第二世
拘盧王第三
 瞿拘盧王第四世。展轉至最
後百世名善生王
 善生
悉達太子
七世祖也
 烏婆羅王六世
 涙婆羅王五世
 
尼求羅王四世
 尼浮羅王三世
 師子頬王二世
祖所
生四
 淨飯王生二子。一悉
達。二難陀
 白飯王二子調達。
阿難
 
斛飯王二子。摩訶
男。阿那律
 甘露飯王二子婆沙跋提。已
上名四王。生八子
  述曰。樓炭稱懿摩百輪王。阿含四分。皆
云最後王名大善生。言最後者。第一百
也。南山指大善生爲七世祖。此依長阿
含。烏婆羅等六王至太子。爲一百七世
可也。而又云。去菩薩一百世者。當是脱
去七字。自民主至善思。三十三世。正嫡
相承。自波延迦十族已降。或嫡庶互立。
或兄弟迭興。分爲十類。必有親疎始終之
義存焉。然受天明命。統王四洲。其所以
得君道者。莫不同也。十族總之。凡八萬
四千二百十一王。并前民主三十三王。及
六世祖王。至太子身。共八萬四千二百五
十王也



佛祖統紀卷第二
 *宋景定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教主釋迦牟尼佛本紀第一之二
下兜率
序曰。四明法師之言云。如來昔於大通之時。
覆講法華。與無邊衆生作一乘之因矣。以
由中間退大樂五塵。如來大悲恐其墮苦。
於是更以小乘。而爲救拔。或用衍三而爲
導引。如此大小種種成熟。堪於今世悟入
佛乘。是故如來爲此一事出現於世。然其機
發復少差殊。故於一代而分五時。有機堪
能直入於實者有機但能迂入於實者。
雖此二類。熟在一時
嚴於華
頓談別圓被二種機者。此機從始即見勝
相。若其中間習小深者。雖於今世入一佛
乘。而於小先熟。故爲此機示現劣身。初説
三藏諸味調熟。來至法華方開佛慧。此機
於始唯見劣身。故天台師曰。小機則示三
藏佛身説法。大機應以舍那佛身説法。是
故降神母胎。即示兩相故。然華嚴頓後。方
施小化。譬如窮子急追不至徐語方來。前
頓後漸其義已成。今那忽云降神母胎即
示兩相。須知諸文所論。初頓後漸。蓋是化
縁施設之語。今此所説大小雙應。終歸一
乘。方盡鑑機始末之事。如方便品。思無
大機。念欲息化。諸佛勸諭。方施小乘。次文
却云無量劫來。讃涅槃法。生死永盡。我常
是説。是故思機。然後施小。此等之説。皆是
儀式。不可據此以難今文預鑑群機。原始
要終。度物之意也並別
行記
今觀二聖師所論。
則知如來出興。秖一八相。自大機而觀之。
則始終無改。無非華嚴。自小機而觀之。
則遊化鹿苑。諸教次第。謂之舍那。謂之釋
迦。一體而兩名。由機有不同耳。然則大小
二始。頓漸兩説。五時施化。一乘會歸。是皆如
來。隨順機宜。善巧方便。令入佛慧之道。今
故得以述之
菩薩從兜率天。將降神時。有十佛刹微塵
數菩薩。皆與菩薩。同願同行。乃至普賢神通
行願。悉皆同等。又以神通。普現兜率天宮。
一一宮中。悉現十方一切世界閻浮提内受
生影像華嚴經○大機
所見下兜率相
託母胎
序曰。如來降神母胎。雙垂兩應。大機則見
乘旃檀樓閣。小機則見乘六牙白象。大小
在機。而於如來應本。未始有動。此託胎之
相也
菩薩。已從此沒。生於人間淨飯王家。乘旃
檀樓閣。處摩耶夫人胎華嚴
從兜率下。法
身眷屬。如陰雲籠月。共降母胎。胎若虚空。
常宣妙法妙玄○大機
所見託胎相
住胎宮
序曰。華嚴云。如來住胎現大宮殿。示現住
兜率。乃至般涅槃。或見在兜率。乃至或見
入涅槃。此則於住胎一相之中備見八相。
此荊溪所謂一一相中皆八相故也
菩薩於母胎中現大宮殿種種嚴飾。而令
母身安隱無患。住母胎已。心恒正念。示現
在兜率天。初生爲童子處王宮。出家苦行
成道轉法輪般涅槃。或有見佛種種説法。或
見在兜率天或見來處母胎。或見初生。或
見出家。或見成道。或見轉法輪。或見入涅
華嚴經○荊溪云皆言或者一一相
中皆八相故○大機所見住胎相
示降生
序曰。託胎降生。皆所以示同於人法耳。至
於出入右脇周行七歩。俾大小兩機所見各
殊者。斯示現降生之相也
夫人攀金園樹枝而生菩薩。諸天王衆。各
持香水。共以洗沐華嚴
初生之時。於十方
面各行七歩涅槃經○大機所見降生相
出父家
序曰。華嚴云。最後身菩薩。欲令著家衆生
捨離家法。爲現自在不屬他故。宣揚出
家功徳勝故。此示現出家之意有在於是

又見出家詣道場。成等正覺。坐師子座
華嚴經大機
所見出家相
成佛道序曰。華嚴云道場始成者。且約
大始而言。既非本門實成則今此正是迹中
之迹耳
菩薩於菩提道場始成正覺華嚴
菩薩言。
吾三十成道。號爲釋迦牟尼。於寂滅道場。
坐金剛華王座説法梵網經○寶藏經無相三昧經
並云三十成道 既成道已。梵天勸請惟願如
來。當爲衆生廣開甘露説無上法涅槃經○
大機所見成道相
或見菩薩住兜率天入胎出胎成道降魔轉
法輪入涅槃華嚴。新譯此大乘有
降魔今合在成道中
  述曰。自昔依起信論。列大乘八相。存住
胎而沒降魔。依四教義。列小乘八相。存
降魔而沒住胎。今之所述。正禀二文。以
爲綱骨。自下兜率至成道降魔。皆先大
後小。以列其相。而於轉法輪中。則有五
時頓漸之義。則大小二機。又蘊乎中矣。
妙宗之言曰。佛應三土且説同居。化有
始終須彰八相。大機所見八相難思。若
應小機八種皆劣。此之謂也
下兜率
菩薩功行滿足。位登一生補處。生兜率天。
名曰聖善。爲諸天主説補處行。期運將至。
當下作佛。即觀五事。觀諸衆生。皆是我發
心已來所成熟者。堪受妙法。觀此大千界。
閻浮提迦毘羅國。最爲處中此云黄色。言立
徳尚黄居中也
觀釋迦第一甘蔗聖王之後觀白淨王夫妻
眞正堪爲父母白淨。或云淨飯。梵云首圖馱那。本
行經云。謂財徳純備。然諸經未見
白淨淨飯
其義何謂
觀摩耶夫人懷抱太子。滿足十月。
生七日已。其母命終。作此觀已告諸天子。
我應下生白淨王家。棄輪王位出家學道
成一切種智。轉大法輪廣利天人。汝等是
時亦當同會。諸天子聞各心念言。菩薩不久
當成正覺因果經○小機所見下兜率相
託母胎
時菩薩乘六牙白象發兜率宮按普耀經云。沸
宿應下。化爲白
象。瑞應經云。化乘六牙白象。
貫日之精○沸宿即鬼宿也
放大光明普照十
方。以四月八日明星出時降神母胎向曉
盛明。
故曰明星。
即鬼宿也
時摩耶夫人眠寤之際。見六牙白
象騰空而來。從右脇入按普耀經云所以處
右者所行不左也
已白王爲説瑞相。王召婆羅門占之。曰今
此夫人胎中之子。必是正覺之瑞。若不出家
當爲輪王。夫人日更修行六波羅密。天獻
飮食。不樂人間之味。時兜率天衆念言。菩薩
已生淨飯王宮。我等亦當下生人間。得先
聽法。於是諸天下生。數至九十九億。又他
化自在天。下至四天王。上至色界天。與其
眷屬。亦皆下生。不可稱計因果
有一天
子。名曰速往至諸地獄。大聲唱言。菩薩從
兜率天。下住母胎。汝輩速發誓願。求生人
間。地獄衆生聞此聲已。各各相覩。復見光
明捨地獄身。即生人中。所有大千世界。往
昔已來種善根者。皆來於此迦毘羅城。四
面託生佛本行經○小機所見託胎相
菩薩在母胎。行住坐臥無所妨礙。晨朝爲色
界諸天説法。日中爲欲界天。晡時爲諸鬼
神。於夜三時。亦復如是。成熟衆生因果經○
此經既云行住坐臥一日六時爲諸天鬼神説法即小乘住
胎之文 護明菩薩。謂天人金團曰。往昔補
處菩薩託生之家。須具六十種功徳。三代清
淨。汝下閻浮爲我觀察云云護明
即聖善
周 昭王元年
  周之先。后稷名棄。好耕農。帝堯擧爲農師。舜時封
於邰。號后稷。別姓&T073115;氏。後四世亶父。遷居周
原。子季歴。在殷爲雍州伯。以在西故。稱西伯。季歴
子昌。繼父爲西伯。殷紂失道。西伯受命稱王。號曰
周。昌子發。擧兵滅紂。即天子位。號武王追尊西伯爲
文王。武王子誦爲成王。成王子釗爲康王。康王子瑕。
爲昭王。昭王
子滿爲穆王
示降生
二十六年
劉道原通鑑外紀。昭王元年己丑。二十
六年甲寅。今諸書多稱二十四年。相承

夫人懷孕將滿十月。其父善覺遣使白
王。我女懷藏聖胎威徳甚大。慮産子後女
命不久。欲迎止嵐毘園中盡父子情。王即
勅有司備儀禮。送至父家佛本
行經
時夫人即
升寶輿前後導從。往藍毘尼園中。十月滿
足。四月八日。日初出時前言四月八日降胎。今言四
月八日出胎。並出因果經。
南山云降胎出胎。皆言四月八日。則是十二月在胎文。今
此文言十月滿足者。且約人間十月懷妊爲言。若佛所行
讃經。則云三月八日生。此皆譯人用歴。
兩土不同。然内外典籍。多言四月八日
夫人見
無憂樹花葉茂盛。即擧右手欲牽摘之。菩
薩漸漸從右脇出。時樹下生七寶蓮花。大
如車輪。身墮花上自行七歩。擧右手作獅
子吼云。我於天人之中最尊最勝按瑞應經
云。擧右
手而言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善權經云。爲
應七覺。故行七歩。擧手現相。爲除外道自尊
時四天
王。即以天繒接置寶几。帝釋執寶蓋。梵王
持白拂。侍立左右。難陀兄弟二龍王。於虚
空中吐清淨水。一温一涼以灌太子按普
耀經
釋梵雨香。九
龍下香水浴身
身黄金色。三十二相。放大光明
照三千界。天龍八部空中作樂。歌頌佛徳
散花亂墜。一切天人讃嘆種智。速成佛道
度脱衆生。唯有魔王不安本座。於時采女
以天繒&T073554;裹抱太子至夫人所。青衣還宮
説奇瑞相。王即嚴駕四兵象馬
車徒
導從。入園
見相殊特。喜懼交懷。前抱太子置象輿上。
隨從入城將詣天祠。梵釋形像皆起禮足而
言曰。今此太子天人中尊。云何來此欲禮
於我群臣歡異即奉太子入王本宮。時諸釋
同日生五百男。王家青衣亦生五百蒼頭。王
厩象生白子。馬生白駒。牛羊亦生五色羔
犢。數各五百。宮中五百伏藏自然而出。有諸
商人入海采寶而還。各貢珍奇。王召諸婆
羅門。當爲太子作何等名。答言。太子生時。
一切寶藏皆悉發出。所有諸瑞莫非吉祥。當
名薩婆悉達此云一切義
成又名頓吉
時八王亦同日生
太子。各懷歡喜。共制美名因果
王家青衣
亦生蒼頭。奴名車匿。厩生白駒。名犍陟。王
後常使車匿侍從。白馬給乘瑞應
王訪五百
聰明相師令占太子。相師言。若當出家成
一切種智。若在家者爲轉輪王。相師又言。
有一梵仙名阿私陀此云無比瑞
應經名阿夷
具足五通。
在香山中。能斷疑惑。王思路險非人能到。
阿私陀。遙知王意騰空而來。相太子已悲
泣而言曰。恨我不久命終生無想天。不覩
佛興不聞經法。若有具三十二相。或但非
處。又不明顯。此人尚爲轉輪聖王。今觀太
子。諸相得所又極明顯。法定必成一切徳
智。王聞仙説。慮恐出家。起三時殿七寶莊
嚴。城門開閉。聞四十里。五百采女。宿衞殿
宇。花果衆鳥。流泉浴池。光麗心目以悦太子。
生滿七日其母命終。以懷太子功徳大故
上生忉利法大權經云。前處兜率。觀
后餘命十月七日。故託神來
時姨母摩
訶波闍波提。乳養太子如母無異因果
小機所見降生相
  述曰。如來降靈示滅之相。記年月者。其
説紛然。今作正義。異説兩番。以區別之。
初正義者有六。其一。周書異記昭王二十
四年甲寅歳。四月八日。有五色光。入貫
太微。遍於西方。太史蘇由曰。有大聖人
生於西方。穆王五十二年壬申歳。二月十
五日旦白虹十二道。南北通貫。太史扈多
曰。西方有大聖人。終亡之相。其二。法本
内傳。摩騰法師對明帝曰。佛以甲寅之
歳四月八日生。此當周昭王二十四年。其
三。魏書沙門曇謨最曰。佛以周昭王二十
四年四月八日生。穆王五十二年二月十
五日滅。其四。南岳願文云。佛以甲寅四月
八日降生。其五。輔行云。悉達生淨飯王
宮。當周昭王甲寅之歳。其六。唐太宗。勅
尚書劉徳威。問法琳法師。佛降生入滅。何
故傳述乖亂。琳乃論定。周昭甲寅生。穆王
壬申滅。次列異説有八。石柱銘。周桓王
乙丑。法顯法師傳。殷武乙甲午。像正記。平
王戊子。南山感通傳。天人云夏桀世。度律
師衆聖點記貞定王甲戌。開皇三寶録。王
簡棲頭陀寺記。皆以爲周魯二莊。甚至
孤山亦作此説。其所注四十二章經。則
取淨名疏云。周時佛興。星殞如雨。蓋
準瑞應經所言沸星下侍之事。天台秖
言佛興。未嘗定指周莊。雖云如雨。乃是
借文左傳。孤山誤認此語。遂作二莊以
釋。以致淨覺作記。妄稱天台正取二莊。
然荊溪明言昭王甲寅。初無二莊之論。是
知異説自此可息矣。若欲會同左傳如
雨之説。則如文殊般涅槃經云。佛滅度後。
二百五十年。文殊至雲山化五百仙人
訖。還歸本土放大光明遍照世界入
於涅槃。自昭王至莊王。正當二百五十
餘年。恒星之騐其在此乎左傳。魯莊公七年
甲午四月辛卯。夜
恒星不見。星殞如
雨。即周莊王十年
又孤山垂裕記。依周歴以
十一月建子爲正。言四月即今二月。今
准因果瑞應本行諸經。並云四月八日。法
本内傳。魏書。亦皆四月八日。三經既非周
譯。二書亦非周世。則知非建子之正明
矣。蓋自漢武改寅爲正。至於今日遵而
用之。則經傳之言四月。非爲差錯。不當
遠據周歴改爲二月也。此大略出翻譯
名義。今更増益文證。以袪昔人之異見

二十七年
先是太子生時。足行七歩口
稱獨尊。言已便默。如諸嬰孩不行不語。諸
母養育漸至長大
二十八年
二十九年

三十年
三十一年
王爲太子。辨象馬
牛羊諸車童子玩具。擧國人民皆行仁惠。五
穀豐熟風雲以時。皆是太子福徳之力。又
以青衣所生車匿等五百蒼頭給侍太子
因果
三十二年
太子年七歳。王令學書
訪國中聰明婆羅門名曰選友。起大學堂
床榻學具。太子問師。書有幾種。師默不答。
内懷慚愧禮太子足。惟願爲説閻浮提書。
凡有幾種。太子答言。或有梵書婆羅
門書
或佉
婁書驢脣
仙人
有如是等六十四書按佛本行經。太
子八歳。學書。師
毘奢多羅。六十四書。中有提婆書。天也。那伽書。龍也。
支那國書。大唐也。此下具有天地八部四洲鳥獸等音聲

諾。白王言。太子是天人中師。云何欲令
我教。王聞歡喜。凡技藝典籍天文地理算數
射御。皆悉自然知之因果
時王復令釋種
忍天教太子兵戎法式。爲造一苑。名曰勒
劬。太子與五百釋子入苑遊戲。學一切典
籍。四年之中。及諸釋種。皆悉通達佛本
行經
三十三年
太子在苑射戲。提婆達多。射著
一雁。墮於苑中。太子拔箭以酥蜜封瘡。達
多遣使來言。宜速見還。太子報言。我已攝
受此雁。自我發菩提心來。我皆攝受一切
衆生。況復此雁而不屬我。自此與達多結
怨相競佛本
行經
三十四年
三十五年
太子年十歳。王訪國中善知射
者。令教太子。師與小弓。令射鐵鼓。太子
更求如是七弓。一箭過七鐵鼓。射師白王。
太子自知射藝。云何令我爲師。王大歡喜。
撃鼓唱令。太子七日。當出後園欲試武藝。
提婆達多最先出城。時有大象當城門住。
達多獨前以手搏頭。即便躄地。於是軍衆
次第得過。難陀繼至。以足指挑象擲著路
旁。太子出城。以手擲象城外。還以手接。不
令傷損。象又還蘇。時諸人民歎未曾有。達
多至園。最先發射徹三金鼓。次至難陀亦
徹三鼓。太子以弓力弱。取王庫内祖王良
弓。即放一箭。徹過七鼓。然後入地。過大鐵
圍山。時提婆達多與難陀。共相撲戲。二人力
等無有勝者。太子手執二弟。躄之於地。以
慈力故。不令傷痛因果
三十六年
三十七年
三十八年
三十九

四十年
太子年十五歳。王會群臣諸小王
仙人婆羅門等。皆悉雲集。至二月八日。以
七寶器。盛四大海水。各各頂戴。傳授與王。
灌太子頂。付七寶印。立爲太子。時八國王。
亦於是日同立太子因果
四十一年
太子啓王出遊。前至王田。息
閻浮樹下。見諸耕人。時淨居天作壤蟲。烏
隨啄之。見已悲愍。即便思惟。得四禪地
因果
王尋太子。見在樹下。一切樹影悉移。
唯此樹陰覆太子身。如重雲間忽見明月
菩薩本
行經

四十二年
太子十七歳按本行經
十九納妃
釋種婆羅門
摩訶那摩有女。名耶輸陀羅。顏色端正智
慧過人。王即遣使往迎。爲太子妃。太子常
修禪觀。未嘗與妃有夫婦道因果
太子有
三夫人。一瞿夷。二耶惟檀即邪
輸也
三鹿野。以
有三婦。爲立三時殿。殿有二萬采女十二
遊經
○文句云。未曾有及瑞應。皆云羅睺。是瞿夷子。法華涅
槃。皆云是邪輸子。二義云何通。或可彼經擧夫母。此經
擧所生。釋論瞿毘邪是寶女。不孕即是瞿夷。
故知定是邪輸子○瑞應經云。十七歳納妃
四十三年
太子白王將遊園林。前後導從
出城東門。時淨居天化作老人。頭白背傴。
見已還宮。愁思不樂。念言老至如電。我豈
獨免。云何世人而不怖畏。他日復從城南
門出。淨居天化作病人。身痩腹大不能自
持。太子念言。如此病苦云何不畏。即回車
入宮。少時復從城西門出。淨居天化爲死
人。四人輿行室家哭送。太子語臣優陀夷
曰。世間乃復有此死苦。云何於中而行放
逸。即勅回車。最後出城北門。淨居天化作
比丘。法服持鉢手執錫杖。太子問是何人。答
言。我是比丘。修學聖道永得無爲。言已騰
虚空去。太子牽馬還宮。而自念言。我先見
有老病死苦。常恐爲此所逼。今見比丘。
開悟我情示解脱路。即思惟方便欲求出
因果經○按瑞應經云。十四歳遊四門○本行經云。
太子問何人。答曰。我佛弟子沙門也。問何名沙門。
答曰。三界兮擾擾。六趣兮昏
昏。識心達本源。故號爲沙門
四十四年
 四十五年
 四十六年
 四十
七年
 四十八年
 四十九年
出父家
五十年
太子年二十五歳妙樂云。若十九出家。
則二十四成道。若三十
成道。則二十五出家○據寶藏經。二十五
出家。三十成道。荊溪之言。有合於此
往父王所
作禮白言。恩愛集會必有別離。唯願聽我
出家學道。王執其手流涙言曰。國未有嗣
宜息此意。時相師白王。太子若不出家。過
七日後當得轉輪王位。王聞益喜。於城四
門各置千人以爲防護。王語太子。我昔曾
聞阿私陀仙説汝畢定不樂處世。若生一
子不復相違。太子即以右手。指其妃腹。便
覺有娠按瑞應經云。指妃腹曰。
却後六年汝當生男
二月七日思求
出家。身放光明照諸天宮。諸天皆知太子
出家時至。即來禮足白言。無量劫來所修行
願今正成熟。太子答言。如汝等語。然父王
勅内外官屬。嚴見防衞欲去無從。諸天即
以神力令諸官屬悉皆淳臥使無知者。耶
輸臥中即得三夢。一月墮。二牙齒落。三失右
臂。覺已具述。太子語云。月猶在天。齒又不
落。臂復尚存。當知此夢虚假非實。至於後
夜諸天白言。内外眷屬皆悉睡臥。今正是
時。太子即令車匿被犍陟來。車匿流涙而
言曰。今非遊觀之時。云何中夜而忽索馬。
即擧聲號泣欲令王宮眷屬覺知。以天神
力昏臥如故。車匿牽馬既至。諸天捧馬四
足。并接車匿。帝釋執蓋從北門出。其門無
聲自然而開。行至天曉已三踰闍那三由
旬也
諸天
事畢忽然不見。行至跋伽仙人苦行林中。即
便下馬語車匿言。我既捨國至間靜處。汝
與犍陟倶可還宮車匿悲泣不能自勝。犍
陟舐太子足。涙落如雨。太子即就車匿。取
七寶劍自剃鬚髮。而發願言。願共一切斷
除煩惱及以習障。帝釋接髮而去。讃言善
哉。時淨居天化作獵師身被袈裟。太子見
已而語之曰。汝所著衣是寂靜服。云何著
此而爲罪行。我今持此七寶之衣。與汝貿
易。答言善哉。即脱寶衣而與獵者。自被袈
大論云。所貿得
衣。粗布僧伽梨也
時淨居天還復梵身。上
升虚空。於是車匿即牽犍陟。嗚噎悲哽縁路
而還。跋伽仙人遙見太子。謂是天神。與衆請
坐即問。問仙人。汝等苦行欲何所求。答言。
爲欲生天。太子又問。汝等修諸苦因以求
苦報。終不離苦。言論往復。明旦辭去。車匿
牽犍陟還入宮城。具白父王。王愛念情深。
即遣王師大臣。尋至仙所仙云。已過中路。
遙見樹下端坐思惟。大臣具告王意。太子
答曰。豈不知恩。但以生老病死四患爲苦
耳。我今終無返歩。大臣即留憍陳如等五
人。密令伺察。時太子北度按西域記
應云南度
恒河。路
經王舍城中。頻婆娑羅王按瑞應經
作瓶沙王
聞太子
至。願捨國相奉。太子答王。今可於身命財
修三堅法。不應以不堅之法勸奬餘人。遂
即別去。時王告曰。若道成日願先見度。太子
前行至阿羅邏仙人處。聞説從得初禪。乃
至入非想非非想處名爲解脱。太子知非
究竟。即與仙別。次至迦蘭住處。論議問答。
亦復如是。太子調伏二仙人已至伽闍山
苦行林中憍陳如等五人住處。於泥連禪河
側。靜坐思惟。宜應六年苦行以度衆生
因果
天神進食一不肯受。天令左右自生
麻米。日食一麻一米以續精氣。端坐六年。
形體羸痩。寂默一心。内思安般將思安住般
涅槃故。修
此六妙門禪。故法界次第云。前三是定。後三是惠。愛惠
察。能發眞明。出離生死。妙門者。涅槃爲妙。門謂能通。
六法相通能至眞妙
泥洹。故云妙門
一數攝心在息。從一
至十。名之爲數
二隨細心依
息。知
入知出。
故名爲隨
三止息心靜慮
名之爲止
四觀分別所證
名之爲觀
五還轉心反
照名之

六淨心無所依。妄波
不起。名之爲淨
遊止三四止觀
二門
出入二
門。微妙神通。無分散意瑞應
太子日食一
麻一米。或七日一食。陳如五人供奉太子。遣
人白王。具説苦相。王與姨母及耶輸。各嚴
五百車資生之物。令車匿領送皆悉不受
因果經○已上並
小機所見出家相
  述曰・按瑞應・因果・中本起・大論。並云十
九出家。十二遊。増一中雜長四阿含。出曜
經和須密論。並云二十九出家。當何所
從。今以如來八十壽除五十説法。則定
取梵網・無相三昧・寶藏經等。三十成道
之言。若以三十成道除六年苦行。則定
取荊溪二十五出家。上合寶藏之説。若
約前後義定。則有二事可證。一者出家
之後。六年苦行取成道之歳。其數正合。二
者將出家時。指妃腹曰。却後六年。汝當
生子。後於成道之年。果生羅睺。按賢愚
經云。出家修道。六年苦行。得一切智。未
曾有經云。太子逃至山澤。勤苦六年。得
佛還國。普耀經云。父王聞太子得佛以
來。六年令優陀耶往請云。濶別以來十有
二年。又云。佛還國入宮坐。羅雲來問訊。
群臣皆疑。太子捐國十有二年。何從有
子。此等經文。並約出家六年成佛。又經
六年還國。逆而推之。當以二十五爲出
家之年審矣。孤山頌。謂五歳遊歴。此語
無憑。神智補注。備論異同。請以荊溪之
言爲正
五十一年
 穆王滿昭王
之子
 元年
 二年
降天魔 三年
四年
太子心自念言。我今修於苦行垂
滿六年。若以羸身而取道者。彼諸外道當
言自餓是涅槃因。我當受食然後成道。即
至泥連禪河。洗浴身體。時彼林外有一牧
牛女。名難陀婆羅。有淨居天。來下勸言。汝
可供養。女人聞已大喜。即見地中生千葉
蓮。上有乳糜即取奉上。太子呪願受食。氣
力充足按佛本行經。善生村主二女。一名難陀。一名
婆羅。聚一千牸牛。取乳飮牛。展轉至十五牛。
取乳煮糜。以上菩薩。有龍女。奉天妙筌。提即坐上。如
意飽食。身體相好。圓滿如舊○普耀經云。龍女獻妙床
即趣畢鉢羅樹。自發願言。我坐樹下若道
不成要終不起諸經多言菩提樹。此翻爲道。言坐
此樹下成道也。其樹正名畢鉢羅
又思惟。過去諸佛。以草爲座成無上道。釋
提桓因化爲凡人。執淨軟草至菩薩前。問
汝何名。答名吉祥。菩薩喜曰。我破不吉以
成吉祥。乃敷以爲座結加趺坐。而自誓言。
不成正覺不起此座因果
佛爲太子時。
出家求道。淨飯王父。遣釋種五人隨逐給
侍。憍陳如此云
火器
十力迦葉亦名
婆敷
是母親。二人
執五欲樂。見太子初食麻麥。心不忍可即
便捨去。頞鞞此云
馬勝
跋提此云小賢甘
露王次子
摩訶男倶利
斛飯王子五人諸文不同。今用
文句五卷所出。與此論無殊
此是父親。三人執
苦行淨。太子後知非道。捨而受食羹飯酥
乳。三人謂其狂亂失志。亦復捨去新婆沙論。
○因果經。
四教儀。先降魔後成道。華嚴經。先成道後降魔。妙樂云。
既降魔已。應轉法輪。此大小機見之異也。今文云降魔。
已入定。明星出時。霍然大
悟。則當以降魔爲先也
時魔王宮殿自然動搖。
魔王念言。瞿曇當成正覺。及道未成往壞
亂之。於是手執弓箭。與諸眷屬倶往樹下。
語菩薩言。汝應修轉輪王業捨出家法。今
若不起我試射汝。菩薩怡然不驚不動。魔
王挽弓放箭。停於空中。其鏃向下變成蓮
華。魔王復遣三女。白菩薩言。仁者至徳。願
侍左右。菩薩答言。汝植小善。得爲天身。不
念無常。而作妖媚。今便可去。吾不相須。
時三天女變成老姥。頭白面皺。魔王即以軟
語誘言。汝若不樂人間。我捨天位及五欲
具。悉持與汝。菩薩答言。汝先修少施今得
爲自在天王。此福有期要還沈溺。非我所
須。魔曰。我之果報是汝所知。汝之果報誰復
知者。菩薩答言。唯此地知。於時大地六種震
動。地神涌出而語魔言。菩薩昔以頭面髓腦
國城妻子象馬珍寶。而用布施。不可稱計。
爲求無上正眞之道。是故汝今不應惱亂。
魔聞怖懼。即自思惟。我今當更設方便廣集
軍衆以力迫脇。時諸軍衆忽然來至充滿虚
空。執戟操劍。多頭多目。諸惡類形圍遶菩
薩。四方煙起四海涌沸。是諸魔衆各盡威力。
角目切齒横飛亂擲。菩薩觀之如童子戲。
空中有神隱身而言。菩薩歴劫修習善果
欲導衆生。汝今云何惱亂導師。今日決定
樹下成無上道。此地乃是過去諸佛金剛之
座。堪受妙定。非汝所摧。汝今宜應息憍慢
意而奉事之。是時魔王聞空中聲即還本
宮。因果
惡魔波旬將八十億衆。欲來壞佛。語
云。汝不急去。我擲汝海水。佛語波旬。汝今
先能動此澡瓶。然後可能擲我海水。時波
旬不能令動。軍衆壞散雜寶
藏經
波旬長子商主
即頂禮菩薩求乞懺悔白言。我父無智觸
忤大聖。願得恕亮佛本行經○已上
小機所見降魔相
  述曰。諸經云。魔波旬在六欲頂。別有宮
殿。今因果經。乃指爲自在天王。如此則
當第六天。有此兩異。蓋是譯者。用義之
不同也
成佛道
二月七日惡魔退散之時。菩薩心淨湛然不
動。落日停光澄月映徹衆星粲爛。天雨妙
花作衆技樂。以用供養。菩薩既降魔已放
大光明。即便入定思惟眞諦。悉知過去所
造善惡壽命短長。一切衆生輪回五道。無有
眞實。横生苦樂。明星出時霍然大悟即八日
天曉也
得無上道爲最正覺因果經○此小
機所見成道相
○佛成道
日斛飯王第一
遣使白淨飯王言。貴弟生男
第一弟
白飯王
王心歡喜語來使云。今日大吉。是男
當字爲阿難此云
歡喜
擧國欣慶。又名慶喜
○是歳耶輸夫人生子名羅睺羅此云覆障以
在閉爲障也
時羅睺羅阿修羅食月。因以爲名。初太子出
家之日。指妃腹曰。却後六年汝當生男。至
是在胎六年而生瑞應
  述曰。大乘開住胎。合降魔於成道。小乘
開降魔。合住胎於託胎。住胎見起信。降
魔見四教義。此先達之論也。今觀大小。
皆有住胎降魔之文。如華嚴云。菩薩住
母胎已。示現出家成道等相。此大乘住胎
也。因果經。菩薩在母胎。行住坐臥。一日六
時。爲諸天鬼神説法。此小乘住胎也。花
嚴離世間品。菩薩出家成道降魔轉法輪
等。妙樂云。四佛各有四降魔相。此大乘降
魔也。因果經。既降魔已即便入定。明星出
時得最正覺。此小乘降魔也。今欲順八
相之言。且用起信四教義二文開合爲




佛祖統紀卷第三上
 *宋景定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教主釋迦牟尼佛本紀第一之三上
轉法輪
序曰。説法度人。如來出世之大要。人有利
鈍。則法有頓漸。故聞法之人無不悟入。猶
夫醫王應病與藥。藥能合宜。則病無不愈。
疏不云乎。今佛始終具轉五味法輪。轉此
法度人他心令得悟。斯轉法輪之義也
如來轉法輪。一代五時。則有八教
  轉法輪者。輪以摧碾爲義。如來説法。
化轉物心。於法自在。如輪王輪寶運轉
無礙。又如來三輪不思議。謂身輪現通。口
輪説法。意輪鑑機。能與衆生摧碾一切
惑累。法苑云。輪王有二。財輪王者。有四
等。金輪千輻。化被四洲。住劫八萬歳時
出。銀輪七百五十輻。化三天下。除北洲。
銅輪五百輻。化東南二洲。鐵輪二百五十
輻。唯化南洲。如阿育王是也。法輪王者。
若減百年如來出世是也
一代者。通指八相。別在五時。五時復有
通別。妙玄云。五味半滿。論別別有齊限。
論通通於初後。若華嚴別但在初。通則
至後。鹿苑已去例此云云。今論一化唯
在別義。論五時者。義出三經。謂華嚴三
照。涅槃五味。法華信解品。四大弟子領解
等文。故文句云。四大弟子深得佛意探
領一代五時之教。始終次第。其文出此
八教者。妙樂云。化儀四教。是判教之大綱。
化法四教。是釋義之綱目。是知頓等是判。
藏等是釋。如判華嚴爲頓。則以別圓釋
之。乃至判法華爲非頓非漸。以純圓
釋之。此今家消經之軌則也。妙樂又云。
若消諸經。但用藏等。其文稍通。若釋法
華。無頓等八。擧止失措。謂餘經但論當
部逗機得益。故未須頓等。若釋法華。須
明一代。故用頓等以括始終。輔行云。藏
等四教。遍收一切大小乘經。因果顯了。各
立教主。各被機縁。始終備足。不過此四。
頓等四教。但是如來不思議力。布措藏等。
盈縮調停成熟物機。破邪立正引小歸
大。廢偏顯圓會權入實故。有諸部五
味相生。利物無方適時出沒
言五時者。一華嚴時
  具云大方廣佛華嚴經。人法譬具足立題。
別行玄記云。大方廣是法。佛是舍那果人。
華嚴譬諸地因華莊嚴果徳此經總有
七處九會。會處不一。故以經標名
二鹿苑時
  輔行引大論云。如來因地爲鹿群主。波
羅柰王入山遊獵。有母鹿懷子。當差次
供饌。母告鹿主。枉殺其子。鹿主詣王
求代。王説偈曰。我實人頭鹿。汝是鹿頭
人。以理而爲人。不以形爲人。我從今
日始。不食一切肉。我以無畏施。亦可
安汝意。鹿群所居。故名鹿苑。亦名柰
苑。從樹立名。亦名仙苑。二仙所住故。此
以處標名酬昔行因之地
三方等時
  四教並談曰方。四機倶被曰等。此從法
得名。依部教立。故續遺紀云。方等之名
有二意。若大經從酪出生酥。譬修多羅
出方等。此約第三時。的從部教。即被三
乘四教機也。若普賢觀此方等經。是諸佛
眼。乃直明圓理。非第三時也普賢方等
乃方廣平等之義。諸部大乘談圓理處。並
名方等
四般若時
  此云智慧。五種不翻中尊貴不翻也。具云
摩訶般若。此從經標名
五法華涅槃時
  二經同明開顯並屬醍醐。故合爲一時。
此並從經標名。法華具云妙法蓮華經。
由妙法有施開廢三者之義。故以蓮華
爲喩。涅槃者。具云摩訶般涅槃經。此翻
大滅度。大即法身。滅即解脱。度即般若。一
經始終。純談三徳
是爲五時
  五時立名不出三義。華嚴從喩。鹿苑從
處。方等般若涅槃從法。法華從法喩
亦名五味
  此有相生濃淡二義。言相生者。妙玄云。
初頓之後。次開於漸。故涅槃云。從佛出
十二部經。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譬從
牛出乳從乳出酪云云。次第相生不取
濃淡。又云。呼爲乳者。意不在淡。以初故
本故。言濃淡者。義例云。經中五味。惟喩
一代五時濃淡。濃淡雖殊皆從牛出。元草
堂云。相生喩教。濃淡喩機。喩教則有次
第。從頓開漸。漸入轉深終會於圓。喩機
則有優劣。初自聾瘂彈訶淘汰。而卒
至得記秖一五味作兩番譬。能譬雖
通所譬則局。今論一化次第。唯取相生
之義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華嚴性起品
譬如日出先照諸大山王。
次照一切大山。次照金剛寶山。然後普
照一切大地。日光不作是念。我當先照
諸大山王。次第乃至普照大地。但山有高
下照有先後。如來亦復如是。成就無量
無邊法界智光。先照菩薩。次照縁覺。次
照聲聞。次照決定善根衆生。隨應受化
三藏
菩薩
然後普照一切衆生云云。又云。譬
如日月出現世間。乃至深山幽谷無不
普照玄文合大山寶山爲
幽谷。其文出此
涅槃經云。佛説二十五三昧。無垢藏菩薩
白佛言。如佛所説。諸佛菩薩成就智慧
功徳。百千萬億。實不可説。我意猶謂不
如此經能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
譬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
酥。從生酥出熟酥。從熟酥出醍醐。醍醐
最上。佛亦如是。從佛出十二部經。從十
二部經出九部修多羅。從修多羅出方
等典。從般若出大涅槃。醍醐譬於佛性。
佛性即是如來。釋籤云。涅槃五味。轉變而
秖是一乳。華嚴三照。不同而秖是一日。今
演華嚴平地之譬。以對涅槃後之三昧。數
雖不等其義宛齊云云。又云。華嚴但云
平地。今離彼平地。以譬方等般若法華。
方等如食時。般若如禺中。法華如正中」
言八教者。頓漸祕密不定爲化儀。藏通別
圓爲化法。是爲八教。化儀如世藥方。化法
如辨藥味
  言教者。詮理化物之義。聖人被下之辭。
化儀四教。是如來化物之儀式。故喩如
藥方。化法四教。是衆生除病之法度。故喩
如藥味。化儀等四教下義理。秖是藏通別
圓。雖通名爲教。其實無別有體
八教文證者。初化儀四教。如華嚴云。初發
心時便成正覺。妙玄云。如日初出。先照
高山。此如華嚴縁得大益名頓教相。無
量義經云。從一清淨道施出二三四。妙
玄。次照幽谷。此如三藏。次照平地。此如
方等般若。並漸教相。大經或時説深。或時
説淺。淨名。佛以一音衆生各解。此不定
教。大品我見閻浮提第二法輪轉。大論云。
今轉似初轉。此祕密教也。次化法四教者。
妙玄引長阿含云。佛説四大教。籤云。但
有四。非即藏等也。月燈三昧經明四種
修多羅。其中有四種斷無明智。章安私釋
以對四教。籤云。與四教義甚相應。然此
並是約義以對。未見立名之的。今準四
教義引法華云。貪著小乘三藏學者。成
論我今正欲論三藏中實義。此並藏教名
義。華嚴云。爲説圓滿修多羅。大品云。欲
以一切種智知一切法。當學般若。法華
以平等大慧爲大衆説。如所説者皆是
眞實。涅槃經復有一行是如來行。所謂
大般涅槃。大論三智其實一心中得此。並
圓教名義
唯通別兩名。遍在諸文。是大師之所
義立。如四教義引大品云。薩婆若智三
乘同得。中論諸法實相三人共入。此並通
教義通者同也。三乘共禀。故名爲通
無量義云。摩訶般若。華嚴海空。宣説菩
薩歴劫修行。涅槃經明五行。大論不共般
若斷於別惑。此並別教義。別者不共之名。
八教名義者。直説於大。時部居初名頓。
中間三味引小向大名漸。一音異解互不
相知名祕密。聞小證大聞大證小名不
定。經律論三含藏法義名三藏。三乘共
行。利根菩薩通別通圓。故名通。獨菩薩
法次第斷證。別前藏通別後圓教。故名
別。教理智斷行位因果一切圓融。故名圓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妙玄釋如是我聞云。若非超八之如是。
安爲今經之所聞此當以部教分之。
約部則非兼帶之圓。故超八教。若但約
教。則今昔圓義更無有二。故籤云。八教
中圓教。帶偏明圓。猶屬於漸。今法華圓。
開偏顯圓。圓外無法
初頓教者。即第一華嚴時。從部時味。得名
爲頓。此謂如來始成正覺。在寂滅道場。四
十一位法身大士。及宿世根熟。天龍八部。一
時圍遶。如雲籠月。是時如來現盧舍那身。
説圓滿修多羅。故言頓教
  頓教者。有約部約教二義。約部則別在
華嚴。約教則通於餘時。今此正當約部
明頓之教。對下三漸化儀爲言也。下文
云。從部時味得名爲頓是也。華嚴爲
部。先照爲時。乳爲味。合此三義爲部
時味。簡餘時也。下鹿苑時。亦可得云
從部時味得名爲漸初。此後可例
始成正覺者。此約迹中大始而言。非本
中初成也。寂滅道場者。寂五住煩惱滅
二種生死。見惑一住。思惑分三。塵沙合
無明爲一住。同居土分段生死。方便實報
土變易生死。得道之場。如世治穀之場。
除五住糠顯實相米。新譯經菩提道場名
異義同。四十一位者。妙玄云。華嚴明三十
心十地佛地。爲四十一位。以破無明顯
中道法性之理。故云法身。法身有二義。
毘盧遮那。性徳法身。分破無明。至究竟
者。名修徳法身。今文在修。義兼性徳。四
念處云。華嚴前無十信後無等覺者。玉
慧覺云。不可將部中談位而難經初列
衆。蓋華嚴事事談十。故合等覺在十地。
如光明記云。華嚴不開等覺。十地即等
覺也。今言經初列衆。故有等覺。若前無
十信者。華嚴明十梵行。即十信也。故四教
義云。十種梵行與圓十信同。今文唯約
法身大士。故不列十信
宿世根熟天龍八部者。諸經列衆有龍畜
等者。當用涅槃四句料簡。一乘急戒緩。
四趣聞法悟道者。二戒急乘緩。著樂人
天不聞法者。三乘戒倶急。天人聞法得
道者。四乘戒倶緩。四趣不聞法者。今此
衆皆是宿世曾聞華嚴。或種或熟。今當得
脱之衆。止觀云以三塗身値彌勒佛聞
華嚴經。正此義也。八部如常論
如雲籠月者。妙玄云。法身眷屬。如陰雲
籠月。共降母胎。此喩降胎之相。今四教
儀。取喩轉法輪眷屬之相。其義兩可。雲以
喩機。月喩教主。仁王經云。十五夜月。闇
盡光圓。以喩如來智徳漸圓惑闇究盡乃
成斷結。盧舍那者。此云淨滿。諸惡盡故
淨。萬徳圓故滿。即自報身也。亦云光明遍
照。如大論云。光明無邊。色像無邊。尊特
之身。即他報身也。今明教主。依四明立
義。正是樹下釋迦現起尊特。如解謗引
經云。爾時世尊不離一切菩提樹下。而上
升須彌向帝釋殿説法。豈非華嚴是千
百億應身所説。修多羅者。此云契經。能説
所説契理契機。亦十二部之總名也。文雖
兼別。部意是圓
若約機約教未免兼權。謂初發心時便成
正覺等文。爲圓機説圓教。處處説行布次
第。則爲權機説別教。故約部爲頓。約教
名兼見妙玄十
及四教儀
  發心有三。一解行發心。五品也。二相似發
心。十信也。三眞證發心。初住也。今是眞證
發心。即是發理性三因之心分證三徳之
理。四教義云。華嚴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即
是發眞無漏斷無明入初品。起信論云。
菩薩發是心。隨其願力能見八相。妙樂
云。華嚴起信彰灼明文。初住八相等文
普賢普眼三無差別等。皆圓文也
行布次第者。七處八會。故云處處。行列布
措階位淺深。故云行布。此經所説有圓
融行布二門。釋籤云。華嚴會處。所明行位
不出別圓。但經意多含義難定判。始從
住前至登地來。全是圓義。從第二住至
第七住。文相次第又似別義。於七住中
又辨一多相即自在。次行向地。又是差別
次第之義。又一一位皆有普賢行布二門。
故知兼用圓文接
華嚴云。如日初出先照高山妙玄
  日喩教主。高山喩別圓之機。大機當熟
故。先蒙如來慧光所照
涅槃云。從牛出乳。譬從佛出十二部經
妙玄
  玄文言大機禀教即破無明行如醍醐
此指華嚴高山王機也。涅槃言從牛
出乳者。此約一化指聲聞聾瘂也。故玄
文云三教分別。即名頓教。亦即醍醐五味分
別即名乳教。今言從牛出乳者即初味也
信解品云。即遣旁人如來爲正。菩薩爲旁。即是
佛加被四菩薩説四十地。法
慧菩薩説十住。功徳林説十行。
金剛幢説十向。金剛藏説十地
急追將還直約大教擬
宜小机。故
曰急追。昔有大乘。故曰將還。
又復性徳本自有之。故曰將還
窮子驚愕卒聞大教。
乖心故驚。
不識
故愕
稱怨大喚生死爲苦。煩惱爲怨。若聞生死即涅
槃。煩惱即菩提。即苦痛稱怨大喚
使者執之逾急爲説怖畏。令其
遠惡。即是急切
強牽將還内既無
機外逼

窮子自念。無罪而被囚執。此必定死衆生罪
故。入
生死獄。菩薩亦同罪入獄。二乘無大悲心。
令入生死。即是而被囚執。永失三乘慧命
轉更惶怖
思此
等事
悶絶躄地小智不解
溺無明地
父遙見之小知大遠故遙。
是結縁子故見
而語使言菩薩
爲使
不須此人不須現尊妙
身令二乘見
勿強將
既無大機
恐傷善根
使者語之。我今放汝正明
息化
窮子歡
不爲大
教所逼
往至貧里。以求衣食於四諦中欲求道
法。○以上注文
並出
文句
此領何義。此爲如來説圓頓教門。以
大擬小。機生悶絶妙玄
十卷
  華嚴三名。述曰。舊以寂場時長盡未來際
法界列爲四種華嚴。又分前三屬事。後
一屬理。此皆積代之謬。今篤論其義。秖
有三名。一者寂場。妙玄引方便品始坐
道場三七思惟。明釋迦最初頓説是也
從初卷至三十
六卷。爲前分
二者時長。妙玄引法性論鈍
根三處入法界是也從三十七卷
以去爲後分
三者盡未
來際。文句云。華嚴末席始開於漸。妙樂云。
此且寄娑婆一期設化。用通今意。應知
華嚴盡未來際。即是此經常在靈山何殊。
十方更互主伴前二名見妙玄
後一名見妙樂
雖有三名。而
於所説之經。無非華嚴。所詮之理。無非
法界。或言母胎者。妙玄云。佛從兜率下。
與法身眷屬共降母胎。常宣妙法
時未轉法輪。當屬盡未來際實報土相。
專被大機者所攝此逸
堂説
有言海空者。妙
玄引無量義經。次説般若華嚴海空。文。
此秖是因般若入法界。時長所收。然則
母胎海空。不當別出二名也審矣
時長通後。述曰。評時長通至三處者。謂
般若海空法華佛慧涅槃心地法門是也。
妙玄引無量義經云。次説般若歴劫修行
華嚴海空。法華會入佛慧。即是通至二經
籤云。以般若亦得名華嚴。法華佛慧不殊初故。又妙
樂云。當知法界論之無非華嚴。佛慧言之無非法華
此即通般若。通法華之證也。又引像法
決疑經云。今日座中各見不同。或見如來
入涅槃。或見報身生蓮華藏海爲千百
億釋迦説心地法門。又妙玄云。日若垂沒
亦應餘輝峻嶺。故蓮華藏海通至涅槃之
後。此通涅槃之證也。又引法性論云。鈍
根三處入法界。此即通後之文也。今更論
之。妙玄云。因般若入法界。即是華嚴海
由歴劫修學般若。今發空智得
入法界。觀華嚴藏海。皆畢竟空
又云。華嚴時
節長。昔小機未入如聾如瘂。今聞般若
即能得入此且擧般若得入爲端。法華涅槃亦當
例此得入。後人欲據此文齊至般若者。
不知通至二經及三處入法界之文。
如何消釋時長得名。正出此文
籤云。一以法
界爲華嚴此即寂場三七及盡未來際。獨爲利根
大機常説華嚴圓頓之教。擧所詮法界
之理以
爲名也
二以時長。通至於後即鈍根三處入法
界。其極鈍者。
至法華開顯。
方始得入也
二義並通。是故並存大機則
華嚴不休釋上法
界之義
小機則諸教次第。是故鈍
根猶存小見釋上時長由根鈍存小見。
故歴諸教始得入大
又妙
樂引入佛境界品三十
八卷
文殊語舍利弗
等六千比丘。汝等善能成就十種大心則
得佛地。自古共云。華嚴時長乃是結集
後教至般若來。方可得云令諸比丘成
十大心。此乃義當轉教時也。結此等意
入華嚴中。故云時長有人據轉教時之
言。便謂華嚴齊般若者。殊不知荊溪引
此經後分有聲聞爲時長至般若之證
耳。初未嘗的判但齊般若。不然。荊溪釋
玄文三處入法界。何云時長通至於後小
機諸教次第耶。又有人云車溪
雲師
縱通涅
槃。不當通法華。謂有妨如來調機無
功。爲之難者。若能細思會入法華佛慧
之言。則此意自銷。何妨之有
華嚴教主。述曰。論華嚴教主者。準四明
解謗之説。於尊特身有須現不須現二者
之分故。須現則如梵網華嚴及觀經等相
多身大。不須現即以力加。令於劣身不
取分齊見三十一相即無有邊。以知丈
六是法界故。今詳此説。考之經文。則有
二義。一約補處。謂菩提樹下初成正覺。若
非補處。豈曰初成。又偈云。迦葉曾來住
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如是十偈。讃過去
十佛。既佛佛倶有補處。則知藏塵相好之
佛。須是分段生滅之身。與同居應更無
少異。二約上升。謂是時世尊不離菩提樹
下上升須彌華嚴骨目云。不動
而升。赴機得處
向帝釋殿
説法即前迦葉十佛曾住之殿。
上升即是現起之義
豈非華嚴是千
百億應身所説。此身既被別圓之機。見是
尊特。何須獨指華臺受職身耶。此即破
淨覺指實報土藏塵尊特横應同居之説。
蓋大師説三品相海皆稱機而現。別教則
用別修縁了。成就此相。即修成之尊特。
故名報身。圓教能了二修即性。修徳無
功。乃性具之尊特。故名法身。據此則知。
即性而論本名法身。取土同居則名應
身。被機現起則名尊特。永異淨覺修成
尊特横應同居之説。然則今師約機約教
以定身者。正是樹下生身現起尊特。以
應別圓之機。正合妙玄釋迦最初頓説
釋迦是生身
説頓是舍那
亦合四教儀如來現盧舍那身
説法之言如來是釋迦生身現
起尊特故轉名舍那
世有取月堂
之説云。境本定身則是釋迦。機感見相則
是舍那。蓋有得於此云
然初頓未必純教法身菩薩。亦有凡夫大根
性人。此有兩義。若當體圓頓得悟者。即破
無明入圓初住。此是醍醐。若初心之人。雖
聞大教始入十信。最是初味。名之爲乳。呼
爲乳者。意不在淡。以初故本故圓教内凡六
根清淨。即
是十信。初信斷見。二信至七信斷思。八信至
十信斷界内外塵沙惑。以未破無明。故但名乳
若小
根性人。大教擬小如聾如瘂。小機未轉全
生如乳妙玄
  華嚴二味四機。述曰。自昔教初學者。爲
時味圖。上言高上下對乳味。未嘗有
論之者。今案玄文。華嚴之時自有二味
四機之別。一者純教法身。即是分證中道
四十一位。此名醍醐。二者凡夫大根。入
圓初住證一分中道以去。亦名醍醐。三
者始入十信。雖但四住未破無明。但
名爲乳。四者小根聾瘂全生如乳。然則
名醍醐者有二機。名爲乳者亦有二機。
玄云。於小如乳於大如醍醐。少分譬喩
不可全求。如籤云。華嚴分喩初味。而未
得於華嚴之頓及別圓兩教。但有五味
次第之相當知。謂華嚴爲乳者。正約
從頓開漸施設化事之意
三七擬機。述曰。諸文謂三七是擬機者。人
無異論。然玄文云。於彼初分永無聲聞。
後分則有。雖復在座如聾如瘂。故義神
智據此非之曰。初分永無。何所擬哉。今
作二義釋之方爲盡理。一者三七初分
永無。此如來擬宜之化意。二者後分則有。
状如聾瘂。此如來擬宜之化事。初言化
意者。如方便品云始坐道場三七思惟。
籤云。初七思惟欲説圓。次七思惟欲説
別。三七思惟欲説通。皆無機故但説三
藏。籤又云。約大機則寂場之時。約小機
則成已思惟未説之時。妙樂云。小見三七
停留。大覩始終無改。此皆如來擬宜之化
意也。言化事者。如文句云。華嚴末席始
開於漸。妙樂釋之云。舊經云。佛在逝多
林入師子頻申三昧。舍利弗從祇園出。
不見如來自在莊嚴。不見諸大菩薩眷
屬。無智眼能見。亦不能讃歎。此即如聾
如瘂之文。於彼末會即當漸初今考
二祖之言。皆指聾瘂在後分漸初。明知
是鹿苑十二年中。例如妙玄謂方等彈訶
應在十二年前。以此推之。則知逝多林
末會正是如來擬宜之事。以由聲聞先習
小乘未堪聞大。状如聾瘂。故假淨名
以激進之。是則擬宜彈訶。倶在十二年
中。無可疑者。四教儀以聾瘂在華嚴。彈
訶在方等。此但約部中而論。其實未爲
正義。又經云。願光明菩薩等。各説十偈
以勸聲聞。最初一偈。彈斥之曰。一切諸
縁覺及彼大聲聞。皆悉不能知菩薩行境
此即後分攝入
例之文
此皆擬宜之化事也。昔人
不能區別諸文。不知如來化意化事。混
而觀之。故多異説
七處八會者。是舊經六十卷。晋跋陀羅譯。
天台所引用者。若新譯八十卷。是唐實叉
難陀譯。更加普光明一會。是爲七處九
會。三十九品。唯阿僧祇隨好光明是佛説。
餘皆加被諸菩薩説
第一會。菩提場説六品○世主妙嚴佛在摩竭
提國阿蘭
若菩提場中始成正覺。荊溪云。既異壽量久
成。不同阿含菩提樹下。任運在迹。別圓教也
如來現
佛白高相有菩薩。説偈云。
佛身充滿於法界。云云
普賢三昧普賢入如
來藏塵三
昧。現微
塵佛刹
世界成就普賢説世界成就。
具十事十因縁
華藏世界
普賢説世界海。如
天網分布安住虚空
毘盧遮那普賢説此世界佛名。
舊經釋迦亦名盧舍
那。而新經名毘盧遮那。妙樂云。
法報不分二三莫辨者。正此之謂也
第二會。菩提場普光明殿説六品○如來
名號文殊説十方
世界佛名
四聖諦文殊説四
諦名義
光明覺文殊
説偈
讃佛
放光
菩薩問明文殊問覺首等破無明義。法首菩薩
云。如人數他寶。自無半錢分。於
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如人善方藥。自疾不能救。如
聾奏音樂。悦彼不自聞。又賢首云。一切無碍人。一道
出生
淨行文殊答智首。一切行願。若飯食時。當願衆
生禪悦爲食。法喜充滿○諸偈皆出此品
賢首文殊問賢首。菩提心功
徳等。信是道元功徳母
第三會。忉利天宮説六品。○升須彌山佛坐
菩提
樹。不起此座升須彌山。帝釋讃云。迦葉曾來住此
殿。是故此處最吉祥。如是約過去十佛讃。皆言此處
最吉祥。荊溪云。不
動而升。赴機得處
山頂偈讃佛坐帝釋殿。法慧等
十菩薩各説偈讃佛勝
慧云。了知一切法。自性無所
有。如是解法性。則見盧舍那
十住法慧説十住。
一一住勸修十
梵行法慧説修習
梵行有十法
發心功徳法慧答帝釋問。發
心功徳。爲佛種不
斷故。一念知廣大世界長短劫故。有佛無佛一佛多
佛故。一念知三際世界成壞劫故。衆生種種差別故。
荊溪云。發心所縁是所觀境。
具三諦無性空。一切假平等中
明法法慧説初發心
菩薩離十放逸
修十種法具大功徳成就佛智。
荊溪云。明謂所證。法謂方法
第四會。夜摩天宮説四品○升夜摩天
佛升此天
請佛入殿
夜摩偈讃功徳林等各説偈讃佛。覺林偈
云。心如巧畫師。造種種五陰。
一切世間中。莫過名與色。又云。如心佛亦爾。如佛衆
生然。心佛及衆生。是三無差別。又若人欲了知。三世
一切佛。應觀法界
性。一切惟心造
十行功徳
林説
十無盡藏功徳
林説
第五會。兜率天宮説三品○升兜率天佛升
此天
請佛
入殿
兜率偈讃金剛幢
等讃佛
十回向金剛幢説偈云。法
性遍在一切處。一
切衆生及國土。三世悉在
無有餘。亦無形相而可得
第六會。他化天宮説一品○十地金剛藏
説。用
十地對諸天王。如發
光地對忉利天王等
第七重會。普光明殿説十一品○十定普賢
説入
十種
三昧
十通普賢説
十種通
十忍普賢説
十種忍
阿僧祇佛爲心王菩
薩。説阿僧
祇無量至不可説不可説
劫。稱讃普賢功徳無量
壽量心王説比校世
界劫數長短
菩薩
住處心王説東北方清涼山。文殊與萬菩
薩住處。又云震旦國有那羅延窟
佛不思
蓮華藏菩薩説不
思議如來妙徳
十身相海普賢説如來十身。
一一皆有十華藏世
界海微塵
數大人相
如來隨好光明佛告寶手。説隨好光明
照十佛刹塵界。地獄遇
光息苦。咸
生兜率天上
普賢行普賢説修
行十法等
如來出現佛放光名
如來出現
普賢説遮
那本願
第八三會。普光明殿説一品○離世間普賢
説廣
列菩薩
雜行
第九會。逝多林説一品即給
孤園
○入法界時世
尊入
師子頻申三昧。舍利弗等諸大聲聞在逝多林。皆悉
不見如來神力。亦復不見菩薩大會。以善根不同故。
本不修習見佛善根。本不讃説諸佛神變。不能見聞念
等。依聞乘而出離故○文殊辭佛南行人間。時舍利弗
與六千比丘。往文殊所。文殊以十事勸之。令行菩薩
道。即得無碍眼三昧見一切佛境界。悉見諸佛。文殊
勸已。南行至福城東。爲善財童子説法。令求菩提近
善知識。從此南行。一百十城。參五十三善知識。入普
賢道場。得一切佛刹微塵數三昧門。遍見
普賢於十方界○此並依荊溪華嚴骨目出
籤云。龍宮所藏三本。上本十三世界微塵
數品。中本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下本十
萬偈四十八品。今但三十九品。則知經來
未盡龍樹入龍宮閲經。以上中二本
非世所堪。但誦下本流行於世
二月九日。如來於七日中一心思惟觀於樹
王。而自念言。我所得法甚深難解。唯佛與
佛乃能知之。一切衆生薄福鈍根。云何能
解我所得法。我寧般涅槃。時大梵天王。即
發天宮至如來所。白言。世尊。始於今者成
無上道。云何默然而不説法。然有衆生過
去世時植衆徳本堪任聞法。唯願世尊爲
斯等故。以大悲力轉妙法輪。釋提桓因乃
至他化自在天亦復如是。時梵王等乃至三
請。滿於七日。默然受之。二七日。以佛眼
觀諸衆生上中下根及諸煩惱。三七日思惟。
今我當開甘露法門。誰先得聞。阿羅邏發
願。道成先度。空中有言。昨日命終。又思迦
蘭利根。亦應先聞。空中又言昨夜命終。又
思王臣所遣五人。過去發願。應先聞法。即
從座起。詣波羅柰因果經○文句引因果經。三七
日與法華不異。又釋籤。備引諸
經明三七皆不同。唯因果經略同今師意。故今佛紀之文。
多準此經。阿羅邏迦蘭二仙。并陳如五人。並見本紀

二月三十日。世尊到文鱗盲龍無提水邊。坐
定七日。光照水中。龍目得開。自憶前見三
佛光明賢劫中。拘留。那
含。迦葉三佛也
目輒得視。乃出水見
佛。天雨七日。龍以身遶七匝。七頭羅覆以
爲障蔽。七日雨止佛從定寤。龍化少年道
人。佛即爲授三自歸法應如提謂歸
依當來僧
諸旁生中
最先見佛因果
三月七日。樹神知佛七日坐定此水邊坐定
樹神非菩提

未有奉食。適五百賈客從山面過。車牛
皆躓不行踲音至。&MT01852;同。礙不
行也。跋前踲後
有兩大人。提
謂。波利。倶詣樹神請福。樹神即爲言。佛在
水邊。汝曹幸先奉食。兩人即和蜜麨上佛。
四天王取石中自然香鉢。各用持上因果經○
按普耀經
云。四天王各
奉一青石鉢
佛念取一鉢不快餘王意。乃
悉受四鉢。累置左手。以右手按成一鉢。
令四際見瑞應
佛爲呪願。食訖即授賈人
三歸。一歸依佛。二歸依法。三歸依將來僧
因果
佛先爲辨五行六甲陰陽歴數。既信服
已令歸依佛。歸依法。歸依當來僧。時長者
得須陀洹此云預流
初果人也
復爲説五戒曰。五戒者。
諸佛之母。欲求佛道讀是經。欲求阿羅漢
此云無生
四果聖人
讀是經時。提謂得不起法忍。三百
人得信忍。二百人得須陀洹。五百賈客四天
王得柔順法忍提謂經○補注云。據三寶録。舊
有提謂經一卷。後因魏世曇靖撰
提謂波利經二卷。加五行五方。又云。東方泰山。漢
言岱岳。不識梵魏。致後人以爲僞。人當以一卷者。爲正
佛爲提謂。授記未來成佛。號密成如來
普耀
  提謂攝屬。述曰。佛説五戒人天之教。正
是顯露。提謂得忍聞小證大。乃是不定。
是爲顯露不定教也。若約時則當華嚴
三七後。及水邊七日後。是爲第五七日。
如因果經所云。若收經則人天之教。三
藏所攝。如四教義所云
次漸教者有三時。鹿苑漸初。方等漸中。般若
漸末。總名爲漸教
  述曰。此爲身子等一類小機華嚴無益。從
頓開漸次第引入漸初鹿苑。四諦十二因
縁同證小果。漸中方等。彈偏折小同慕
大法。漸末般若。轉教付財領知家業。故總
名爲漸也
第二鹿苑時者。佛本以大乘擬度衆生。其
不堪者。尋思方便趣波羅柰此云江遶城。
中印度境。鹿
苑在
城中
於一乘道分別説三。即是開三藏教
也。非但釋迦隱其無量神徳作斯漸化。
來諸佛亦復如是。當知初頓之後次開於
漸。漸機於頓全生如乳。三藏中轉革凡成
聖。喩變乳爲酪。次第相生不取濃淡
妙玄
爲三乘根性於頓無益故。不動寂場
而遊鹿苑。脱舍那珍御之服。著丈六弊垢
之衣。先爲五人説四諦十二因縁事六度等
四教儀○文句云。過去名根。未來名性○即大而
小。故云不動。尊特勝應定慧莊嚴。譬珍御服。生身
劣應忍生法惱。譬以垢衣。佛生人中。倍勝人形。
故長丈六。如彌勒三十二丈時人長十六丈
若約時則次照幽谷妙玄若約味則從乳出
酪。此從十二部經出九部修多羅妙玄
信解品云。時長者將欲誘引其子既息大化
不欲孤棄
遣二人實爲密。用權爲
遣。聲聞縁覺爲二人
形色憔悴二乘不
修相好
威徳者無十力
無畏
徐語窮子小教迂隱
爲徐語
顧汝除
苦集
之糞
時二使人即求窮子審知
有机
既已得之
具陳上事陳説
顧作
時窮子先取其價。尋與除
取道
滅之價
其父見子愍而怪之愍其取阿羅漢。
怪其不求佛道。
已上並是齊教
領。此下爲探領
又以他日於窓牖中偏見
狹小
遙見
子身小去大遠
爲遙見
羸痩憔悴智福力少曰羸。内怖無常
曰痩。外遭入苦曰惟悴
糞土塵坌四住爲糞土
無知爲塵坌
汚穢不淨久知方便示
玩好
即脱
瓔珞細軟上服隱報身戒定慧等
瓔珞寂滅忍上服
更著粗弊垢膩
之衣丈六形爲粗。生法二忍爲弊。忍有情惱。名爲
生忍。忍無情惱。名爲法忍。謂寒熱風雨等屬法○
粗作
麁俗
右手執持除糞之器治見思有漏之法。
左喩實。右喩權
諸作人親教
子作
汝等勤作。好自安意。我如汝
似像
未實
汝今已後。如所生子隣眞逼聖即
世第一位
時窮
子雖欣此遇。猶故自謂客作賤人自知不
任紹大
二十年中常令除糞見諦一解脱一無礙。思惟九
解脱。九無礙。共爲二十○
已上注並
出文句
此領何義。此爲次頓之後隱舍那
身作比丘像説三藏教。二十年中常令除
糞。得一日之價。見思已斷。無漏心淨妙玄
  二十年中。述曰。信解品。二十年中之文。凡
三處所以表法。各有其意。初二十年中常
令除糞科追
誘譬
見諦一解脱一無礙。思惟九
無礙九解脱。故云二十文句此
有七釋
二經二十年
執作家事科委領
家業
住二乘位。轉大乘教
自見子來已二十年科定父
子天性
有二乘之機而
來感佛
前一合二十數。即是用八忍八
智斷見。合爲一解脱一無礙。用九無礙
九解脱斷思。通之爲二十也。後二但合
二義故。妙樂云。斷見爲一。斷思爲一。輔
行云。約人則二乘。約理則眞俗二諦。約
惑則見思倶破。問云。二義可爾。十義云
何。答二乘各有十智十智者世智
他心智等
此則前後
三文。皆見二十之義
三月八日。世尊前行至波羅柰國鹿野園中
因果
  佛自二月八日成道。自九日至二十九
日。爲寂場三七滿。至三月六日。爲水邊
定。四七日滿。三月七日。受提謂長者食。
然後至鹿野園。正五七日内。三月八日也。
涅槃云。初生出家成道轉法輪。皆以八

初爲憍陳如説四聖諦法。汝今應當知苦
斷集證滅修道。當佛三轉四諦十二行法
因果經○法華經。大通
受請。三轉十二行法輪
  藏教聲聞人依生滅四諦。一苦諦者。二十
五有依正二報四洲。四惡趣。六欲。并梵天。
四禪。四空趣。無想。五那含
別則二十五有。總則六道生死。二集諦者。
即見思惑見惑有八十八使。
思惑有八十一品
三滅諦者。滅前
苦集顯偏眞理。四道諦者。略則戒定慧。
廣則三十七道品合爲七科。一四念
處。至七八正道等
前二諦
爲世間因果苦果
集因
後二諦爲出世間因
滅果道因○
此依四教儀
三轉者。示轉。勸轉。證轉。示
謂示其相状。如云此是苦乃至此是道。
勸謂勸令其修。如云此是苦汝應知。乃
至此是道汝應修。證謂引己證彼。如云
此是苦我已知不復更知。輪以摧碾爲
義。唯教無行豈能摧惑。教行相循共能
摧惑妙樂
十二行法輪者有二釋。一約四
諦教。謂三轉四諦爲教。十二即能轉也。
二約十六行。謂三轉皆生眼智明覺四種
之行爲行。十二即所轉也文句○言十六行
者。謂苦法忍爲
眼苦法智爲智。比忍爲明。比智
爲覺。餘三諦亦然。共成十六行
時憍陳如得法眼淨即初果也。妙經藥王品得法
眼淨。妙樂云。豈王夫人與八
萬皆持此經。而聞品得小果耶。名同義殊。善
須斟酌○據此則知。法眼淨之名。通大小乘
地神歡
喜唱言。如來今日於此轉妙法輪。虚空諸
天。展轉唱聲至阿迦膩吒天此云色
究竟天
世尊知
四人心念。重爲廣説四諦亦得法眼淨。時
五人白佛。欲求出家。世尊呼彼五人。善來
比丘。須&MT05516;自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門。佛復
爲説五陰無常苦空無我。漏盡意解成阿
羅漢。於是世間始有六阿羅漢。一阿羅漢
爲佛寶。四諦法輪爲法寶。五阿羅漢爲僧
寶。三寶具足。是爲人天福田因果
五年
有長者子。名曰耶舍。聰明利根。於
中夜見空中光。開門尋光趣鹿野苑。佛説
四諦成阿羅漢。願求出家。佛言善來比丘。
即成沙門。時耶舍父尋子佛所。佛爲説法
得法眼淨。受三自歸。爲最初優婆塞。又耶
舍朋類五十長者。聞耶舍出家。共詣佛所
願求出家。佛言善來比丘。即成沙門。是時
始有五十六羅漢。佛告諸比丘。汝等宜各遊
方教化衆生。時諸比丘禮足辭去。世尊即
發波羅柰趣摩竭提國。日暮寄宿優樓頻
螺迦葉住處。降伏火龍授三歸依。置於鉢
中以示迦葉。歎未曾有。佛知迦葉根縁漸
熟。即趣尼連河側。時魔王求請入般涅槃。
至於三請。世尊答曰。所應度者。皆未究竟。
魔王聞已即還本宮。時頻螺迦葉與五百弟
子願求出家。佛言善來比丘。即成沙門。佛
説四諦。漸漸乃得阿羅漢果。以事火之具
捐棄河中。時頻螺二弟。一名那提。一名伽
耶。在河下流。見兄火具逐流而下。心大驚
愕。即往尋兄。見兄身披袈裟。乃各與二百
五十弟子願求出家。佛呼善來比丘。即成
沙門得阿羅漢。世尊即與頻螺迦葉及千比
丘往王舍城。詣頻婆娑羅王所阿闍世
王之父
與百官出城迎佛。佛爲説法。王及八萬那
由他婆羅門大臣人民得法眼淨。因果
國有
長者。名曰迦陵。往詣佛所奉上竹園按西
域記
靈山竹園。皆在
王舍城旁五里
可作精舍。王勅諸臣起諸堂
舍。迎佛入城倶往竹園。諸王見佛。頻婆娑
羅。最爲其首。諸僧伽藍竹園爲始普耀經○
案中本起
經。迦蘭陀長者。先施尼犍。悔不奉佛。鬼師知其心念。
召閲又。推逐尼犍。驚怖馳走。長者歡喜。請佛居之
六年
佛在象頭山。爲龍王鬼神説法

七年
婆羅門舍利佛。路逢婆耆比丘説偈。
得法眼淨。歸與親友目犍連。宣説偈言。亦
得法眼淨。即各將一百弟子往詣竹園。求
願出家。佛呼善來比丘。須&MT05516;自落袈裟被
身。即成沙門。又復爲彼二百弟子廣説四
諦。亦成阿羅漢。時世尊即與一千二百五十
大阿羅漢。於摩竭提國廣利衆生因果
時有
婆羅門名曰迦葉。極爲巨富捨家入山自
剃須&MT05516;。空中諸天語令見佛。迦葉即趣竹
園。佛爲説法得阿羅漢。以有大威徳智慧。
名之爲大迦葉因果
迦葉於多子塔値佛。
乃求出家。即以弊衣奉佛爲座。價直十萬
兩金。佛即授商那納衣阿含經○商那此云草衣。
納衣者頭陀五納衣也。
今言商那者。即
是以草爲衣耳
八年
冬。佛在毘舍利國。因須提那子持
信出家。後還本村與其故二故者舊妻
二者偶也
行不淨。諸比丘擧過白佛。即集衆訶責云。
汝所爲非威儀非淨行所不應爲。始制
婬戒。開初犯未結罪僧祇
九年
舍衞國波斯匿王此云
和悦
大臣須達家居
大富。喜濟貧乏孤老之人。因名爲給孤獨。
甞往羅閲城即王
舍城
見世尊。即爲説四諦法。
成須陀洹。乞如來降屈舍衞。世尊謂彼無
精舍。須達曰還國當立。佛勅舍利弗共往
案行諸地。唯太子祇陀園地祇陀此云戰勝。太
子生時父王戰勝。
故立
此名
正得其所。須達白太子欲買之。太子
言。能以黄金布地間無空者便當相與。須
達使人象負金出。八十頃中須臾欲滿。祇
陀念言。佛必大徳能使斯人輕寶如是。乃
令止勿出金。園地屬卿。樹木屬我。乃自
起門屋。共立精舍。爲佛作窟。別房千二百
處。白王遣使詣王舍城。請佛及僧。世尊放
光動地至舍衞國。一切大集各得道迹。以
二人同立精舍。號爲太子祇樹給孤獨園
賢愚
是年冬。佛在羅閲城。因檀尼迦在閑
靜處。草屋坐禪。爲人持去。乃作全成瓦屋。
佛令打破。便詐言。王教取彼要材。爲王臣
人民。訶責無使入村。勿復安止。比丘以過
白佛。始制盜戒。佛在毘舍離城。爲諸比丘
説不淨觀。習定已厭患身命。歎死勸死。難
提比丘受顧殺人顧作雇俗。漢
書顧山錢義同
遂制殺戒。
時因穀貴乞食難得。婆求河邊有安居者。
便共稱歎得上人法。信心居士減分施之。後
往佛所因問。訶責制妄語戒。自此以後隨
犯隨制僧祇
時父王遙聞子得佛道已六年
來。令梵志優陀耶。往迎佛曰。別濶以來十
有二年自出家至成道六年。自成
道至今六年。共十二年
思欲一見優陀
耶受教詣佛。願求出家即得阿羅漢。佛念。
今將還國當度父母。乃先遣優陀耶。往至
本國。現十八變。王益悲喜。勅群臣萬民。出
四十里親往迎佛。佛身丈六相好光明。體紫
金色如星中月。見諸梵志久在山中。身體
黒臭。在佛邊侍。如黒烏在紫金山。王乃勅
國中豪族。選五百人出爲沙門。侍佛左右。
猶如鳳凰在須彌山普耀
時佛入宮坐於
殿上。王及臣民日日供養百種甘饌。佛説經
法所度無量。耶輸夫人携子羅睺羅來詣
問訊時年
六歳
時王僚屬咸疑。太子去國十有二
年。何從生子。佛告群僚曰。耶輸守節無
瑕。今當見證。於是世尊悉化衆僧皆使如
佛。耶輸即以指印信環與羅睺言。是汝父
者以此與之。羅睺應時直以印環而授世
尊。王及群臣。皆言善哉眞佛子也普耀
時阿
那律調達難陀跋提難提等八人釋子。出家
之日。脱寶衣付優波離曰。汝依我等以自
存活。今以此衣與汝資生。優波離亦願出
家。即以寶衣懸之樹上。共至佛所。那律乞
先度波離。以除憍慢曇無
徳律
難陀次第作禮。
至波離前。念不當禮。佛言。但以受戒前後。
不在貴賤大莊嚴論○難提是王子
爲貴。波離是臣僕爲賤
佛語提婆達
即調
汝宜在家分檀惠施。不宜出家。如
是再三。提婆便生惡念。此沙門妬心。我宜
自剃頭善修梵行。後犯五逆。有大光風繞
提婆身。便發悔心稱南無佛。適稱南無便
入地獄。佛語阿難。提婆在地獄經一大劫。
命終生四天王。展轉生他化自在。最後受
身。成辟支佛。名曰南無増一阿含經○此言提
婆出家始。自後犯五
逆。乃是後事。相帶而言。皆是小乘經意。若法華中佛言。
我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疾成菩提。又授記作天王
佛者。此即大乘
開迹顯本之意
是年説殃掘摩羅經妙玄云成道
六年後説
十年
佛於拘耶尼國。爲婆陀和菩薩等八
人。説般舟經明苦行事十二
遊經
十一年
阿難年八歳出家之日。得白四羯
磨具足戒三羯磨通前單白故云白四。
羯磨翻業。謂所作善業也
度一百十阿
羅漢。受三語戒。始以寶刀剪剃須&MT05516;。又
囑憍陳如等。遍三天下爲諸沙彌授戒
僧祇
是年佛於柳山爲純眞陀羅王弟説法
十二
遊經
佛祖統紀卷第三上







佛祖統紀卷第三下
 *宋景定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教主釋迦牟尼佛本紀第一之三下
十二年
佛遣目連。白父王及耶輸曰。太
子羅睺。年已九歳。應令出家。耶輸答曰。如
來爲太子時。娶我爲妻。未滿三年逃至
山澤。勤苦六年得佛還國。今復欲求我子
何酷如之還迦毘
羅國也
時目連方便喩曉。絶無聽
意。世尊即遣化人空中告曰。汝頗憶以五
百銀錢買五莖蓮華上定光佛。時汝求我
世世爲妻。我言菩薩。屢劫行願。一切布施不
逆人意。汝能爾者聽我爲妻。汝立誓言。
隨君施與誓無悔心。而今何故愛惜羅睺
不令出家。耶輸聞已還識宿命。如昨所見。
愛子之情自然消歇。捉羅睺手付囑目連。
時淨飯王。即集國中豪族。各遣一子隨從
我孫。有五十人往到佛所。使阿難與其剃
頭。及五十諸王公子。命舍利弗。爲其和上。
目連爲阿闍梨。羅睺不樂聽法。佛爲
未曾有因縁。得受十戒即證四果未曾有
因縁經
飯王詣佛白曰。佛昔出家尚有難陀。今難
陀已復出家。餘情所寄唯在此子。今當出
家國計永絶。佛即爲王説法開慰。復集諸
比丘立制。父母不聽不許出家彌沙
塞律
佛往
穢澤爲陀掘摩説法十二
遊經
佛爲諸比丘説
八關齋戒八關齋
戒經
佛在羅閲城。有十七群童
子。大者年十七。小者十二。以信出家。比丘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