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佛祖統紀 (No. 2035_ 志磐撰 ) in Vol. 49

[First] [Prev+100] [Prev]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T2035_.49.0132a01: 釋門諸書
T2035_.49.0132a02:   周書異記 廬山集 國清碑 玉泉碑 
T2035_.49.0132a03: 十八賢傳 僧鏡録 關王祠堂記 淨土
T2035_.49.0132a04: 往生傳 法華顯應録 般若感驗録 觀
T2035_.49.0132a05: 音感應録 天人感通傳 僧史略 林間
T2035_.49.0132a06: 録 僧寶傳 護法論 景徳傳燈録 普
T2035_.49.0132a07: 燈録 大慧武庫 湘山野録 歐陽外傳
T2035_.49.0132a08: 石門文字禪 育王舍利傳 禪門寶訓
T2035_.49.0132a09: 儒宗諸書
T2035_.49.0132a10:   孔子家語 論語 禮記 孟子 荀子 楊
T2035_.49.0132a11: 子 史記 西漢書 東漢書 三國志 
T2035_.49.0132a12: 晋書 南北史 唐書 五代史 稽古録 
T2035_.49.0132a13: 續稽古録 國朝會要 皇朝類苑 皇朝
T2035_.49.0132a14: 龍飛記 本朝通鑑 皇朝景&MT01320;録 韓
T2035_.49.0132a15: 昌黎文 柳子厚文 白氏長慶集 顏氏
T2035_.49.0132a16: 家訓 酉陽雜俎 宣室志 楊文公談苑 
T2035_.49.0132a17: 廣陵志 蔡氏叢談 錢氏洞微志 東坡
T2035_.49.0132a18: 文集 王氏小畜集 魯直文集 太平廣
T2035_.49.0132a19: 記 東坡指掌圖 六一居士集 夷堅志
T2035_.49.0132a20:  洪容齋隨筆 曾氏獨醒志 東都事
T2035_.49.0132a21:
T2035_.49.0132a22: 道門諸書
T2035_.49.0132a23:   老子 列子 莊子 老子内傳 老君實
T2035_.49.0132a24: 録 玄妙内篇 漢武内傳 洞冥記 十
T2035_.49.0132a25: 洲記 雲笈七籤 天師家傳 劉向列仙
T2035_.49.0132a26: 傳 葛洪神仙傳 續仙傳 集仙傳 仙
T2035_.49.0132a27: 苑遺事 皇甫高士傳 眞誥 悟眞篇 
T2035_.49.0132a28: 林靈素傳
T2035_.49.0132a29: 修書諸賢
T2035_.49.0132b01:   元頴法師。呉興人。政和間。居智者院。撰
T2035_.49.0132b02: 宗元録
 呉克己。婺女浦江人。號鎧
T2035_.49.0132b03: 菴。嘉定間。撰釋門正統
 志昭法師鎧
T2035_.49.0132b04: 菴之姪。居婺女左溪。撰釋迦譜歴代宗
T2035_.49.0132b05: 承圖見鎧
菴傳
 景遷法師。餘姚人。受業東
T2035_.49.0132b06: 山廣教。號鏡菴。嘉定間。住天竺靈山。
T2035_.49.0132b07: 撰宗源録。増多呉本六十餘傳 宗鑑法
T2035_.49.0132b08: 師。錢塘良渚人。嘉熙初。居仁壽張寺。
T2035_.49.0132b09: 鎧菴釋門正統。爲本紀。世家。列傳。諸志。
T2035_.49.0132b10: 載記
T2035_.49.0132b11: 修書旁引
T2035_.49.0132b12:   祖琇。隆興初。居龍門。撰佛運統紀。放左
T2035_.49.0132b13: 氏。寓褒貶法。兼述簒弑反叛災異之事。
T2035_.49.0132b14: 永嘉薛洽。叙釋迦譜云。琇師統紀。多附
T2035_.49.0132b15: 小機所見。學最上乘者。尚深病之
T2035_.49.0132b16: 徳修。淳熙間。居金華。撰釋氏通紀。其紀
T2035_.49.0132b17: 釋迦。則附以慈恩三時之教。一代化事。
T2035_.49.0132b18: 最爲疎略。又以五運圖。石柱銘。三寶録。
T2035_.49.0132b19: 言佛生皆不同。糅雜於佛紀正文。甚失
T2035_.49.0132b20: 撰述之體。其叙時事。與琇本互有出入。
T2035_.49.0132b21: 而徒取乎冗長之辭也
T2035_.49.0132b22: 佛祖統紀通例
T2035_.49.0132b23:
T2035_.49.0132b24:
T2035_.49.0132b25:
T2035_.49.0132b26: 佛祖統紀目録
T2035_.49.0132b27:  宋咸淳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T2035_.49.0132b28: 第 一 卷釋迦牟尼佛本紀一之一 明
T2035_.49.0132b29: 本迹 叙聖源 名釋迦
T2035_.49.0132c01: 第 二 卷釋迦牟尼佛本紀一之二 下
T2035_.49.0132c02: 兜率 託母胎 住胎宮 示
T2035_.49.0132c03: 降生 出父家 成佛道
T2035_.49.0132c04: 第 三 卷釋迦牟尼佛本紀一之三 轉
T2035_.49.0132c05: 法輪五時 華嚴 鹿苑 方
T2035_.49.0132c06: 等 般若 法華涅槃
T2035_.49.0132c07: 第 四 卷釋迦牟尼佛本紀一之四 入
T2035_.49.0132c08: 涅槃 分舍利 集三藏
T2035_.49.0132c09: 第 五 卷西土二十四祖紀二 大迦葉
T2035_.49.0132c10: 尊者 阿難陀尊者 商那和
T2035_.49.0132c11: 修尊者 末田地尊者 毱多
T2035_.49.0132c12: 尊者 提迦多尊者 彌遮迦
T2035_.49.0132c13: 尊者 難提尊者 密多尊者
T2035_.49.0132c14: 脇比丘尊者 夜奢尊者 馬
T2035_.49.0132c15: 鳴尊者 摩羅尊者 龍樹尊
T2035_.49.0132c16: 已上十三祖繋
東土所承正祖
 提婆尊者
T2035_.49.0132c17: 羅睺尊者 僧佉尊者 邪舍
T2035_.49.0132c18: 尊者 鳩摩羅尊者 闍夜多
T2035_.49.0132c19: 尊者 槃馱尊者 摩拏羅尊
T2035_.49.0132c20: 者 鶴勒那尊者 師子尊者
T2035_.49.0132c21: 第 六 卷東土九祖紀三之一 龍樹尊
T2035_.49.0132c22: 者 北齊禪師 南岳禪師
T2035_.49.0132c23: 智者禪師
T2035_.49.0132c24: 第 七 卷東土九祖紀三之二 章安禪
T2035_.49.0132c25: 師 法華禪師 天宮禪師
T2035_.49.0132c26: 左溪禪師 荊溪禪師
T2035_.49.0132c27: 第 八 卷興道下八祖紀四 興道法師
T2035_.49.0132c28: 至行法師 正定法師 妙説
T2035_.49.0132c29: 法師 高論法師 淨光法師
T2035_.49.0133a01: 寶雲法師 法智法師
T2035_.49.0133a02: 第 九 卷諸祖旁出世家五之一 南岳
T2035_.49.0133a03: 世家僧照禪師下
二十一人
 天台世家
T2035_.49.0133a04: 眞觀禪師下
六十五人
T2035_.49.0133a05: 第 十 卷諸祖旁出世家五之二 章安
T2035_.49.0133a06: 世家弘景禪師
下六人
 天宮世家眞覺禪
師一人
T2035_.49.0133a07: 左溪世家神邕禪師下
二十八人
 荊溪世
T2035_.49.0133a08: 普門禪師下
一十四人
 興道世家守素法師
下二人
T2035_.49.0133a09: 至行世家良湑法師
下五人
 正定世家
T2035_.49.0133a10: 敬休法師
下四人
 妙説世家常操法師
下五人
 高
T2035_.49.0133a11: 論世家志因法師
下十九人
 淨光世家宗昱
法師
T2035_.49.0133a12: 下二
十人
 寶雲世家遵式法師
下八人
T2035_.49.0133a13: 第十一卷諸祖列傳六之一 慈雲下二
十九
T2035_.49.0133a14:  興國下二
 錢唐下二
T2035_.49.0133a15: 第十二卷諸師列傳六之二 法智第二
T2035_.49.0133a16: 世 廣智下二十
五人
T2035_.49.0133a17: 第十三卷諸師列傳六之三 法智第三
T2035_.49.0133a18: 世 廣智神照南屏三學浮石
T2035_.49.0133a19: 廣慈六家四十
T2035_.49.0133a20: 第十四卷諸師列傳六之四 法智第四
T2035_.49.0133a21: 世 廣智神照南屏三家三十
七人
T2035_.49.0133a22: 第十五卷諸師列傳六之五 法智第五
T2035_.49.0133a23: 世 廣智神照南屏三家五十
二人
T2035_.49.0133a24: 第十六卷諸師列傳六之六 法智第六
T2035_.49.0133a25: 世 廣智神照南屏三家三十
五人
T2035_.49.0133a26: 第十七卷諸師列傳六之七 法智第七
T2035_.49.0133a27: 世 廣智神照南屏三家四十
T2035_.49.0133a28: 第十八卷諸師列傳六之八 法智第八
T2035_.49.0133b01: 世 廣智神照南屏三家六十
一人
T2035_.49.0133b02: 第十九卷諸師列傳六之九 法智第九
T2035_.49.0133b03: 世 廣智神照南屏三家
T2035_.49.0133b04: 第二十卷諸師列傳六之十 法智第十
T2035_.49.0133b05: 世 廣智神照南屏三家諸師
列傳
T2035_.49.0133b06: 本紀原文止有十卷。目録并通例倶編
爲十一。而以二十一卷當之。此述者
T2035_.49.0133b07: 之誤矣。故後之卷卷排去目録。則有
五十五。本紀止於五十四。今依本紀。
T2035_.49.0133b08: 既無列傳第十一卷之文。目録中名即
去之。將目録二十二卷。改爲二十一。
T2035_.49.0133b09: 至五。十五改爲五
十四以合本紀之數
T2035_.49.0133b10: 第二十一卷諸師雜傳七 淨覺 神智
T2035_.49.0133b11: 草菴
T2035_.49.0133b12: 第二十二卷未詳承嗣傳八 東陽大士
T2035_.49.0133b13: 下四十
一人
T2035_.49.0133b14: 第二十三卷歴代傳教表九
T2035_.49.0133b15: 第二十四卷佛祖世繋表十
T2035_.49.0133b16: 第二十五卷山家教典志十一
T2035_.49.0133b17: 第二十六卷淨土立教志十二之一 蓮社
T2035_.49.0133b18: 七祖 蓮社十八賢 蓮社百
T2035_.49.0133b19: 二十三人 不入社諸賢
T2035_.49.0133b20: 第二十七卷淨土立教志十二之二 往生
T2035_.49.0133b21: 高僧
T2035_.49.0133b22: 第二十八卷淨土立教志十二之三 往生
T2035_.49.0133b23: 高尼 往生雜衆 往生公卿
T2035_.49.0133b24: 往生士庶 往生女倫 往生
T2035_.49.0133b25: 惡輩 往生禽魚 往生續遺
T2035_.49.0133b26: 第二十九卷諸宗立教志十三 達磨 賢
T2035_.49.0133b27: 首 慈恩 灌頂 南山
T2035_.49.0133b28: 第三十卷三世出興志十四 過去莊嚴
T2035_.49.0133c01: 劫千佛 見在賢劫千佛 小
T2035_.49.0133c02: 三災 未來星宿劫千佛
T2035_.49.0133c03: 大三災
T2035_.49.0133c04: 第三十一卷世界名體志十五之一 華藏
T2035_.49.0133c05: 世界圖 萬億須彌圖 九山
T2035_.49.0133c06: 八海圖 大千三界圖 忉利
T2035_.49.0133c07: 天宮圖 諸天通論
T2035_.49.0133c08: 第三十二卷世界名體志十五之二 東華
T2035_.49.0133c09: 地理圖 西域諸國圖 西土
T2035_.49.0133c10: 五印度 八熱地獄圖 十六
T2035_.49.0133c11: 遊増圖 八寒地獄圖
T2035_.49.0133c12: 第三十三卷法門光顯志十六
T2035_.49.0133c13: 第三十四卷法運通塞志十七之一 周
T2035_.49.0133c14:
T2035_.49.0133c15: 第三十五卷法運通塞志十七之二 西漢
T2035_.49.0133c16: 東漢 三國
T2035_.49.0133c17: 第三十六卷法運通塞志十七之三 晋
T2035_.49.0133c18: 宋 齊
T2035_.49.0133c19: 第三十七卷法運通塞志十七之四 梁
T2035_.49.0133c20:
T2035_.49.0133c21: 第三十八卷法運通塞志十七之五 北魏
T2035_.49.0133c22: 北齊 北周
T2035_.49.0133c23: 第三十九卷法運通塞志十七之六 隋
T2035_.49.0133c24: 文帝 煬帝 
恭帝
 唐高祖 太宗 
高宗 武后
T2035_.49.0133c25: 第四十卷法運通塞志十七之七 唐
T2035_.49.0133c26: 中宗 睿宗
玄宗 肅宗
T2035_.49.0133c27: 第四十一卷法運通塞志十七之八 唐
T2035_.49.0133c28: 代宗 徳宗
順宗 憲宗
T2035_.49.0133c29: 第四十二卷法運通塞志十七之九 唐
T2035_.49.0134a01: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
懿宗 僖宗 昭宗 景宗
T2035_.49.0134a02: 五代 梁 唐 晋 漢 周
T2035_.49.0134a03: 第四十三卷法運通塞志十七之十 宋
T2035_.49.0134a04: 太祖 太宗
T2035_.49.0134a05: 第四十四卷法運通塞志十七之十一 宋
T2035_.49.0134a06: 眞宗
T2035_.49.0134a07: 第四十五卷法運通塞志十七之十二 宋
T2035_.49.0134a08: 仁宗 英宗 神宗
T2035_.49.0134a09: 第四十六卷法運通塞志十七之十三 宋
T2035_.49.0134a10: 哲宗 徽宗 欽宗
T2035_.49.0134a11: 第四十七卷法運通塞志十七之十四 宋
T2035_.49.0134a12: 高宗 孝宗 光宗
T2035_.49.0134a13: 第四十八卷法運通塞志十七之十五 宋
T2035_.49.0134a14: 寧宗 理宗
T2035_.49.0134a15: 第四十九卷名文光教志十八之一 天台
T2035_.49.0134a16: 禪林寺碑梁肅 天台止觀統
T2035_.49.0134a17: 梁肅 智者大師傳論梁肅 聖
T2035_.49.0134a18: 安寺無姓和尚碑柳宗
 無姓和
T2035_.49.0134a19: 尚碑陰記柳宗
 龍興寺淨土院
T2035_.49.0134a20: 柳宗
 法智大師行業碑趙抃
T2035_.49.0134a21: 止觀坐禪法要記陳瓘 三千有
T2035_.49.0134a22: 門頌陳瓘 與明智法師書陳瓘
T2035_.49.0134a23: 南湖淨土院記陳瓘 自天台禪林
寺碑。至與
T2035_.49.0134a24: 喩貢元書。共十七篇。南藏目録以第
五十卷收之。始終心要至宗門尊祖議
T2035_.49.0134a25: 七篇。以第五十一卷收之。今從本紀
改正。以第四十九卷收前十一篇。第
T2035_.49.0134a26: 五十卷收
後十三篇
T2035_.49.0134a27: 第五十卷名文光教志十八之二 仁王
T2035_.49.0134a28: 般若經疏序晁説
 明智法師碑
T2035_.49.0134b01: 晁説
 南湖智者大師賛眞隱
居士
T2035_.49.0134b02: 永嘉西湖法明寺疏
 重刋
T2035_.49.0134b03: 刪定止觀序呉克
 與喩貢元書
T2035_.49.0134b04: 呉克
 始終心要唐荊溪
禪師
 四十
T2035_.49.0134b05: 二章經疏序孤山 與駱御史
T2035_.49.0134b06: 孤山 南岳止觀序慈雲 書紳
T2035_.49.0134b07: 論語子張
書諸紳
 圓頓止觀十法界圖
T2035_.49.0134b08: 宗門尊祖議沙門
志磐
T2035_.49.0134b09: 第五十一卷歴代會要志十九之一 君上
T2035_.49.0134b10: 奉法 屢朝拜佛 天書御製
T2035_.49.0134b11: 聖君護法 試經度僧 特恩
T2035_.49.0134b12: 度僧 進納度僧 士夫出家
T2035_.49.0134b13: 沙門封爵 僧職師號 不拜
T2035_.49.0134b14: 君父 不稱臣僧 崇禮高行
T2035_.49.0134b15: 沙門著書
T2035_.49.0134b16: 第五十二卷歴代會要志十九之二 宿命
T2035_.49.0134b17: 前身 放生禁殺 祈禱災異
T2035_.49.0134b18: 國朝典故 諸國朝貢
T2035_.49.0134b19: 第五十三卷歴代會要志十九之三 北天
T2035_.49.0134b20: 佛牙 &T053340;山舍利 鳳翔佛骨
T2035_.49.0134b21: 陳留佛指 瑞像應世 聖賢
T2035_.49.0134b22: 出化 立壇受戒 設像置經
T2035_.49.0134b23: 建寺造塔 西天求法 東土
T2035_.49.0134b24: 譯經 經目僧數 天台傳教
T2035_.49.0134b25: 禪苑傳燈 律宗垂範 神尼
T2035_.49.0134b26: 異行 名山勝迹 聖教感通
T2035_.49.0134b27: 持誦功深 西遊樂國
T2035_.49.0134b28: 第五十四卷歴代會要志十九之四 三教
T2035_.49.0134b29: 出興 三教厄運 三教訞僞
T2035_.49.0134c01: 三教談論 僧道角法 僧先
T2035_.49.0134c02: 道後 内律分財 僧制治罰
T2035_.49.0134c03: 僧籍免丁 賜謚封塔 褒恤
T2035_.49.0134c04: 終亡 臨終瑞相 君臣慢法
T2035_.49.0134c05: 韓歐排佛 化胡僞經 事魔
T2035_.49.0134c06: 邪黨 毀法惡報
T2035_.49.0134c07: 佛祖統紀目録
T2035_.49.0134c08:
T2035_.49.0134c09:
T2035_.49.0134c10:
T2035_.49.0134c11: 佛祖統紀卷第一
T2035_.49.0134c12:  宋景定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T2035_.49.0134c13: 教主釋迦牟尼佛本紀第一之一
T2035_.49.0134c14: 明本迹
T2035_.49.0134c15: 序曰。如來聖人之利見於世也。則必有降
T2035_.49.0134c16: 本垂迹開迹顯本之妙存焉。夫本者。法身
T2035_.49.0134c17: 之謂也。迹者。八相之謂也義見
釋籤
由法身以
T2035_.49.0134c18: 垂八相。由八相以顯法身。本迹相融倶不
T2035_.49.0134c19: 思議。自非法華開近顯遠開迹顯本之談。則
T2035_.49.0134c20: 不足以深知此旨。故通列八相。別叙五時
T2035_.49.0134c21: 散引群經。會歸一實。用明一代化事始卒
T2035_.49.0134c22: 之義。則若本若迹。無餘蘊矣
T2035_.49.0134c23: 沙玄釋本迹有六義。謂本者。理本。即是實
T2035_.49.0134c24: 相一究竟道大論佛言唯一究竟
道無衆多究竟道也
迹者。除諸法實
T2035_.49.0134c25: 相其餘種種。皆名爲迹。又理之與事。皆名
T2035_.49.0134c26: 爲本科云理
眞事俗
説理説事皆名教籤云眞俗是理
説此眞俗爲教
T2035_.49.0134c27: 又理事之教。皆名爲本。禀教修行。名之爲
T2035_.49.0134c28: 迹。如人依處則有行迹尋迹可得處也
T2035_.49.0134c29: 又行能證體。體爲本。依體起用。用爲迹。
T2035_.49.0135a01: 又實得體用。名爲本。權施體用。名爲迹。又
T2035_.49.0135a02: 今日所顯者爲本。先來已説者爲迹。此之
T2035_.49.0135a03: 六義。通論諸佛本迹也。其別論者。唯在今
T2035_.49.0135a04: 佛。亦有六義。一約理事明本迹者。從無
T2035_.49.0135a05: 住本立一切法。無住之理即是本時實相。眞
T2035_.49.0135a06: 諦也。一切法即是本時森羅。俗諦也此釋本迹
之相○籤
T2035_.49.0135a07: 云。無明爲一切法作本。無明即法性。無明復以法性爲
本。當知諸法亦以法性爲本。法性即無明。法性復以無明
T2035_.49.0135a08: 爲本。法性即無明。法性無住處。無明即法性。無明無住
處。無明法性雖皆無住。而與一切諸法爲本。故云從無住
T2035_.49.0135a09: 本立一切法。無住之本既通。是
故眞諦指理也。一切諸法事也
T2035_.49.0135a10: 由實相眞本垂於俗迹。尋於俗迹即顯眞
T2035_.49.0135a11: 本。本迹雖殊不思議一。文云。觀一切法空如
T2035_.49.0135a12: 實相以明本迹相顯理融○籤云。此理
性之本迹。由此方有外用本迹
二明理教
T2035_.49.0135a13: 明本迹者。即是本時所照二諦倶不可説皆
T2035_.49.0135a14: 名本也。昔佛方便説之即是二諦之教。教
T2035_.49.0135a15: 名爲迹釋本
迹相
若無二諦之本。則無二種之
T2035_.49.0135a16: 教。若無教迹豈顯諦本。本迹雖殊不思議
T2035_.49.0135a17: 相顯
理融
文云。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以方
T2035_.49.0135a18: 便力故。爲五比丘説引文
三教行爲本迹
T2035_.49.0135a19: 者。最初禀昔佛之教。以爲本。則有修因致
T2035_.49.0135a20: 果之行釋本迹相○應
有以爲迹三字
由教詮理。而得起行。
T2035_.49.0135a21: 由行會教。而得顯理。本迹雖殊不思議一
T2035_.49.0135a22: 相顯
理融
文云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佛子行
T2035_.49.0135a23: 道已。來世得作佛引文
四約體用明本迹
T2035_.49.0135a24: 者。由昔最初修行。契理證於法身爲本。初
T2035_.49.0135a25: 得法身本故。即體起應身之用釋本迹相○
應有以爲迹
T2035_.49.0135a26:
由於應身得顯法身。本迹雖殊不思議
T2035_.49.0135a27: 相顯
理融
文云。吾從成佛已來。甚大久遠若
T2035_.49.0135a28: 斯。但以方便教化衆生。作如此説引文
T2035_.49.0135b01: 五約實權明本迹者。實者。最初久遠得法
T2035_.49.0135b02: 應二身。皆名爲本。中間數數唱生唱滅。種
T2035_.49.0135b03: 種權施法應二身。故名爲迹釋本
迹相
若非初
T2035_.49.0135b04: 得法應之本。則無中間法應之迹。由迹顯
T2035_.49.0135b05: 本。本迹雖殊不思議一相顯
理融
文云。是我方
T2035_.49.0135b06: 便。諸佛亦然引文
六約今已論本迹者。前
T2035_.49.0135b07: 來諸教已説事理乃至權實者。皆是迹
T2035_.49.0135b08: 已即是迹。即指迹門。及諸迹教。今即是本。即指
本門。本門已前。皆名爲已。涌出已後。方名爲今
T2035_.49.0135b09: 今經所説久遠事理乃至權實者。皆名爲本
T2035_.49.0135b10: 釋本
迹相
非今所明久遠之本。無以垂於已説
T2035_.49.0135b11: 之迹。非已説之迹。豈顯今本。本迹雖殊不
T2035_.49.0135b12: 思議一本迹相
顯理融
文云。諸佛法久後。要當説眞
T2035_.49.0135b13: 引文
最初之本。但本而非迹最初實成。既
未垂迹。故唯
T2035_.49.0135b14:
最後已説。但迹而非本已説迹門。未顯
本時。故唯屬迹
中間
T2035_.49.0135b15: 亦迹亦本中間相望。互爲本迹。又中間垂迹。
名爲亦迹。顯本之時。名爲亦本
若無
T2035_.49.0135b16: 本時之本。不能垂得中間最後之迹。若無
T2035_.49.0135b17: 已説之迹擧今日
迹門
不能顯得今説之本今日
本門
T2035_.49.0135b18: 本迹雖殊不思議一已上並六
重本迹文
若執迹爲本
T2035_.49.0135b19: 者。斯不知迹亦不識本。有言文殊觀音調
T2035_.49.0135b20: 達。或稱爲師。或稱弟子。惑者未了。若拂中
T2035_.49.0135b21: 間。無非是迹。則迹本可解。若執迹疑本。
T2035_.49.0135b22: 則二義倶失。玄文 六重本迹之圖
T2035_.49.0135b23: 理事觀一切法空如實相(理)但以
因縁有從顛倒生故説(事)
 安樂行迹
T2035_.49.0135b24: 理教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理)
以方便力故爲五比丘説(教)
 方便品迹
T2035_.49.0135b25: 教行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教)
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行)
 方便品迹
T2035_.49.0135b26: 體用吾於成佛已來甚大久遠(體)
但以方便教化衆生(用)
 壽量品本
T2035_.49.0135b27: 實權是我方便諸佛亦然(權)
今當爲汝説最實事(實)
 藥草喩本
T2035_.49.0135b28: 已今諸佛法久後(已)
要當已眞實(今)
 方便品本
T2035_.49.0135c01: 釋籤云。第六已今。已即是迹。即指迹門是諸
T2035_.49.0135c02: 迹教。今即是本。即指本門。本門已前。皆名
T2035_.49.0135c03: 爲已。涌出已後。方名爲今。故云已説事理
T2035_.49.0135c04: 乃至權實。名之爲迹。今説事理。乃至權實。
T2035_.49.0135c05: 皆名爲本。故知若無迹中事理乃至權實。何
T2035_.49.0135c06: 能顯於長遠之本。又已今之言。雖異前五。
T2035_.49.0135c07: 亦是一往。指於壽量。名爲今本。若望初本。
T2035_.49.0135c08: 則應又簡已今不同。法華已前。諸經已今。
T2035_.49.0135c09: 仍屬於迹。今經所明。乃是直明久遠之本。
T2035_.49.0135c10: 即是已説已今爲迹。今説已今爲本。方是實
T2035_.49.0135c11: 説。所以六門引證之文。前三引迹。後三引
T2035_.49.0135c12: 本者何。然前三復通本之與迹。倶有事理
T2035_.49.0135c13: 乃至教行。體用等三。通中復別。既云本用本
T2035_.49.0135c14: 權。非迹文能顯。況以本門爲今。灼然不可
T2035_.49.0135c15: 引迹。爲是義故。三引迹文。三引本文。又
T2035_.49.0135c16: 前之三文。既在於因。本因狹故。但以迹例
T2035_.49.0135c17: 本。故但引迹門
T2035_.49.0135c18:   讀教記云。六重本迹。唯體用一重。是引本
T2035_.49.0135c19: 文。餘五皆迹。籤云前三引迹後三引本
T2035_.49.0135c20: 者。斯蓋記主點經玄意。實權已今即指迹
T2035_.49.0135c21: 文爲本門也。故云今説已今爲本方是
T2035_.49.0135c22: 實説。然則前三不指本何也。曰前三既
T2035_.49.0135c23: 通。但以迹例本。後三既是通中復別。故
T2035_.49.0135c24: 須指迹爲本。可觀通別二字。此例甚多。
T2035_.49.0135c25: 如文句明本迹。初引壽量品。我成佛已
T2035_.49.0135c26: 來甚大久遠。又方便品。我本立誓願普令
T2035_.49.0135c27: 一切衆生同得此道。又五百授記。内祕
T2035_.49.0135c28: 菩薩行外現是聲聞。妙樂釋之云。初正
T2035_.49.0135c29: 引本文。次方便下引迹文。以迹中密示
T2035_.49.0136a01: 本意故。若顯露説。即迹中本迹。下文顯
T2035_.49.0136a02: 已。通得引用。又妙樂釋方便品十雙權
T2035_.49.0136a03: 實云。然此八中。前七迹門。第八本門。本
T2035_.49.0136a04: 雖未至。權實理遍。故下文云是我方便
T2035_.49.0136a05: 諸佛亦然。故方便之名通於本迹。文既玄
T2035_.49.0136a06: 釋不同。今諸家商略者。或云前三是從本
T2035_.49.0136a07: 垂迹。後三是發迹顯本。故云三引迹文。
T2035_.49.0136a08: 或云前三是因爲迹。後三是果爲本。或
T2035_.49.0136a09: 云圓談大旨不分本迹之文。或云別含本
T2035_.49.0136a10: 意。故云三引本文
T2035_.49.0136a11: 觀音別行玄記云。若理事。理教。教行。體用。
T2035_.49.0136a12: 四重本迹。不獨今經。諸部容有。若塵點劫
T2035_.49.0136a13: 前。最初成佛。而爲實本。中間今日示現成
T2035_.49.0136a14: 佛。皆爲權迹。此名權實本迹。本門開竟。
T2035_.49.0136a15: 此身即本迹門已説。及諸部談。皆名爲迹。
T2035_.49.0136a16: 是名今已本迹。此之二重。諸經絶議。故云
T2035_.49.0136a17: 諸教不明。法華方説。菩薩地涌品云。佛
T2035_.49.0136a18: 告諸菩薩。娑婆世界有六萬恒河沙等菩薩。
T2035_.49.0136a19: 一一各有六萬恒河沙眷屬。於我滅後護持
T2035_.49.0136a20: 讀誦廣説此經。時娑婆世界地皆振裂。有無
T2035_.49.0136a21: 量菩薩同時涌出。聞佛音聲從下發來。各
T2035_.49.0136a22: 詣虚空七寶妙塔。向二世尊頭面禮足。時
T2035_.49.0136a23: 彌勒大衆欲決所疑。以偈問佛。大衆諸菩
T2035_.49.0136a24: 薩。是從何所來。從誰初發心。修習何佛道。
T2035_.49.0136a25: 我於此衆中。乃不識一人。忽然從地出。願
T2035_.49.0136a26: 説其因縁。佛告彌勒。是諸菩薩。我得菩提
T2035_.49.0136a27: 已。教化示導。令發道意略開近顯遠
動執生疑
時彌勒
T2035_.49.0136a28: 等。心生疑惑。白佛言。如來得阿耨菩提。始
T2035_.49.0136a29: 過四十餘年。云何少時大作佛事初疑成道近
所化多此執
T2035_.49.0136b01: 近以
疑遠
此菩薩衆。假使有人於千萬億劫數不
T2035_.49.0136b02: 能盡。斯等久遠已來常修梵行次疑所化衆
多行位深
T2035_.49.0136b03: 妙。此執
遠以疑近
T2035_.49.0136b04: 壽量品。佛告大衆。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T2035_.49.0136b05: 謂我出釋氏宮。去伽耶不遠。坐於道場
T2035_.49.0136b06: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廣開近顯遠
斷惑生信
然我實
T2035_.49.0136b07: 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
T2035_.49.0136b08: 破近
顯遠
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説法教化。亦於餘
T2035_.49.0136b09: 處阿僧祇國。導利衆生玄云。初證之果。名本果
妙本之娑婆。即本土妙。
T2035_.49.0136b10: 文句云。上引譬甚大久居何處。故
云常在此土。及於他國而作佛事
於是中間。我説
T2035_.49.0136b11: 然燈佛等。又復言其入於涅槃。皆以方便
T2035_.49.0136b12: 分別文句云。拂執迹上之疑也。昔教所説。處
處行因。處處得記。即是果疑。今拂除此疑。指然燈佛者。即拂
T2035_.49.0136b13: 因疑。言入涅槃者。即拂果疑。如此因果。非復一條。皆我
方便非實説也。妙樂云。是釋迦菩薩入滅。不得云是然
T2035_.49.0136b14: 燈。涅槃亦非釋迦。爾時於然燈佛世。已曾成佛。而般涅
槃。不可二佛一時興故。是故。但以得記弘法壽終爲果
T2035_.49.0136b15: 若有衆生來至我所。我以佛眼觀其信等
T2035_.49.0136b16: 諸根利鈍。隨所應度。處處自説名字不同
T2035_.49.0136b17: 年紀大小非生
現生
亦復現言當入涅槃非滅示
滅。此
T2035_.49.0136b18: 爲以形
益物也
又以種種方便説微妙法此以聲
益物也
如來
T2035_.49.0136b19: 見諸衆生樂於小法徳薄垢重者。爲是人
T2035_.49.0136b20: 説我少出家得阿耨菩提
然我實成佛以
T2035_.49.0136b21: 來。甚大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衆生令
T2035_.49.0136b22: 入佛道。作如是説非生。妙樂云。壽量久成塵
點尚倍。中間被拂。伽邪非
T2035_.49.0136b23: 眞。此論身眞
實明遠本也
T2035_.49.0136b24: 學無學品云。佛言。我與阿難。等於空王佛
T2035_.49.0136b25: 所。同時發菩提心。阿難常樂多聞。我常勤
T2035_.49.0136b26: 精進。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T2035_.49.0136b27: 而阿難護持我法文句。昔與我同發大心。即是同
學。由我精進。前超得佛。由彼
T2035_.49.0136b28: 多聞。猶
故持經
T2035_.49.0136c01: 常不輕品云。往古有佛名威音王。滅盡之
T2035_.49.0136c02: 後。復有佛出。亦號威音王。如是有二萬億
T2035_.49.0136c03: 佛。皆同一號。最初威音王如來。有一比丘。
T2035_.49.0136c04: 名常不輕。凡見四衆。皆悉禮拜讃歎。而作
T2035_.49.0136c05: 是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四
T2035_.49.0136c06: 衆之中。有生瞋恚惡口詈言。我等不用如
T2035_.49.0136c07: 是虚妄授記。經歴多年。衆人或以杖木瓦
T2035_.49.0136c08: 石。而打擲之。避走遠住。猶高聲唱言。我不
T2035_.49.0136c09: 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以其常作是
T2035_.49.0136c10: 語故。増上慢四衆。號之爲常不輕。是比丘。
T2035_.49.0136c11: 臨欲終時。於虚空中。具聞威音王佛先所
T2035_.49.0136c12: 説法華經。即得六根清淨。更増壽命。廣爲
T2035_.49.0136c13: 人説。時増上慢四衆。爲作不輕名者。見其
T2035_.49.0136c14: 得大神通。皆信伏隨從。是菩薩。復化千萬
T2035_.49.0136c15: 億衆。令住菩提。命終之後。得値二千億佛。
T2035_.49.0136c16: 皆號日月燈明。於其法中。説是法華經。復
T2035_.49.0136c17: 値二千億佛。同號雲自在燈王。爲諸四衆。
T2035_.49.0136c18: 説此經典。於後復値千萬億佛。亦説是經。
T2035_.49.0136c19: 功徳成就。當得作佛。時常不輕者。則我身
T2035_.49.0136c20: 文句。釋迦出世。踟躇不説。常不輕。一見造次而言。
何也。答本已有善。釋迦以小而將護之。本未有善。不
T2035_.49.0136c21: 輕以大而
強毒之
T2035_.49.0136c22: 達多品。佛言。吾於過去無量劫中。求法華
T2035_.49.0136c23: 經。無有懈倦。於多劫中常作國王。發願
T2035_.49.0136c24: 求於無上菩提。爲欲滿足六波羅密。勤
T2035_.49.0136c25: 行布施。不惜身命。捐捨國位。委正太子。宣
T2035_.49.0136c26: 令求法。時有阿私仙人。來白王言。我有大
T2035_.49.0136c27: 乘。名妙法華經。若不違我。當爲宣説。王
T2035_.49.0136c28: 聞仙言。歡喜踊躍。即隨仙人。供給所須。
T2035_.49.0136c29: 採果汲水。拾薪設食。乃至以身。而爲床
T2035_.49.0137a01: 座。身心無懈倦。普爲諸衆生。勤求於大法。
T2035_.49.0137a02: 遂致得成佛。爾時王者。則我身是。時仙人
T2035_.49.0137a03: 者。提婆達多是。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
T2035_.49.0137a04: 我具足六波羅密
T2035_.49.0137a05: 化城喩品。佛言。過去有佛。名大通智勝。滅
T2035_.49.0137a06: 度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我
T2035_.49.0137a07: 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其
T2035_.49.0137a08: 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聞父得成菩提。
T2035_.49.0137a09: 往詣佛所。請轉法輪。皆以童子出家。而
T2035_.49.0137a10: 爲沙彌。時佛受請。過二萬劫已。説是大乘
T2035_.49.0137a11: 經名妙法蓮華經八千劫。即入禪定八萬
T2035_.49.0137a12: 四千劫。時十六沙彌。各升法座。亦於八萬
T2035_.49.0137a13: 四千劫。爲四部衆。廣説法華。一一皆度六
T2035_.49.0137a14: 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衆生。令發菩提心
T2035_.49.0137a15: 昔與説
法結縁
一一菩薩。所化衆生。世世所生與菩
T2035_.49.0137a16: 薩倶。從其聞法。悉皆信解中間更
相値遇
彼十六
T2035_.49.0137a17: 沙彌。今皆得菩提。於十方國土現在説法。
T2035_.49.0137a18: 一名阿彌陀云云。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
T2035_.49.0137a19: 結師
古今
我等爲沙彌時。各各教化無量衆生
T2035_.49.0137a20: 從我聞法。爲阿耨菩提會弟子古今一。初會
現在弟子。此章先明
T2035_.49.0137a21: 不退者
住菩提
此諸衆生。於今有住聲聞地者。我常
T2035_.49.0137a22: 教化阿耨菩提。應以是法漸入佛道次明
退轉
T2035_.49.0137a23: 者今住
聲聞
所以者何如來智惠難信難解釋退
住意
T2035_.49.0137a24: 所化無量衆生者。汝等諸比丘正結
古今
及我滅後。
T2035_.49.0137a25: 未來聲聞弟子是也次會未來弟子。○玄云十六王
子。弘經結縁。皆是中間所作非
T2035_.49.0137a26: 本因也。過是已前。所行道
者。名之爲本。即本因妙也
T2035_.49.0137a27: 吾今來此八千返。爲此娑婆世界。坐金剛
T2035_.49.0137a28: 華光王座梵網
已上大机所
明本迹之文
T2035_.49.0137b01: 瑞應經云。佛言。吾自念宿命無數劫時。本
T2035_.49.0137b02: 爲凡人。初求佛道以來。受形五道。生死無
T2035_.49.0137b03: 量。計吾故身。不能以數色主
T2035_.49.0137b04: 菩薩本行經云。我於無量無邊諸佛所。種諸
T2035_.49.0137b05: 善根。爲轉輪聖王。値無量佛。最初値遇三
T2035_.49.0137b06: 十億佛。同名釋迦初阿僧祇始。此佛以其在始故
云最初○大論云。如來先世爲
T2035_.49.0137b07: 瓦師。名大光明。時有佛名釋迦文。與弟子倶。到瓦師
舍宿。瓦師施草座燈明密漿。便發願言。我於當來作佛。
T2035_.49.0137b08: 如今
佛名
T2035_.49.0137b09:   妙玄云。迹因多種。或言。昔爲陶師。値先
T2035_.49.0137b10: 釋迦佛。三事供養。發願得記。名字皆如先
T2035_.49.0137b11: 佛。即是初阿僧祇發心。既不明斷惑。故
T2035_.49.0137b12: 知藏佛行因之相。或言。昔爲摩納。値然
T2035_.49.0137b13: 燈佛。五華奉散。布髮掩泥。躍身虚空。得
T2035_.49.0137b14: 無生忍。佛與授記。號釋迦文。既云斷惑。
T2035_.49.0137b15: 故知通佛行因之相。或言昔爲寶海梵志。
T2035_.49.0137b16: 刪提嵐國寶藏佛所。行大精進。十方佛送
T2035_.49.0137b17: 花供養。既爲寶藏佛父。又是彌陀之師。
T2035_.49.0137b18: 稱其功徳。不可思議故。知是別圓佛行因
T2035_.49.0137b19: 之相
T2035_.49.0137b20: 次値八億佛。同名然燈。次値三億佛。同名
T2035_.49.0137b21: 弗沙。次値九萬佛。同名迦葉。次値六萬佛。
T2035_.49.0137b22: 同名燈明。次値一萬八千佛。同名娑羅王。
T2035_.49.0137b23: 次値一萬七千佛。同名度彼岸。次値一萬
T2035_.49.0137b24: 五千佛。同名日佛。次値二千佛。同名憍陳
T2035_.49.0137b25: 如。次値六千佛。同名龍佛。次値一千佛。同
T2035_.49.0137b26: 名紫幢。次値五百佛。同名蓮華上。次値六
T2035_.49.0137b27: 十四佛。同名螺髻倶舍論。名爲罽那尸棄。此云寶
髻即此經螺髻是也。翻譯名義
T2035_.49.0137b28: 云。吾佛初僧祇滿値此佛。與
七佛中第二尸棄。隔二僧祇
次値一佛。名正行
T2035_.49.0137b29: 二阿僧祇
始此佛
次値八萬八千億辟支佛。次値一佛。
T2035_.49.0137c01: 名善思。時彌勒爲轉輪聖王名毘盧遮那。
T2035_.49.0137c02: 於彼佛所最初發心。先四十劫。次値一佛。
T2035_.49.0137c03: 名示海幢。我爲轉輪聖王。名曰牢弓。於
T2035_.49.0137c04: 彼佛所。發菩提心。願於未來。得成佛果。
T2035_.49.0137c05: 教化衆生空王佛所。同阿難最初發心。古釋迦佛
所。爲瓦師時發心今値海幢佛所。爲牢
T2035_.49.0137c06: 弓聖王時發心。此等
皆是如來方便之説
次無量劫。値帝釋幢等無
T2035_.49.0137c07: 量諸佛。次値一佛。名曰然燈三祇滿時
値此佛
T2035_.49.0137c08: 爲儒童。以青蓮華。供養彼佛。爲我授記。
T2035_.49.0137c09: 過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此即
依瓦
T2035_.49.0137c10: 師因地發願。以授名號。自此之後。諸佛授記。皆同此名。
金剛經云。我於然燈佛前。得値八百四十萬億那由他佛。
T2035_.49.0137c11: 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法華云。
中間我説然燈佛等。皆以方便分別
時然燈佛。住世
T2035_.49.0137c12: 八百四十萬億歳。爾乃滅度。我上爲四天王。
T2035_.49.0137c13: 下爲轉輪王此當銀
等三輪
乃至上爲梵王。下爲
T2035_.49.0137c14: 聖王此當
金輪
各三十六返此竪論菩薩
受報之身
及其變化隨
T2035_.49.0137c15: 時而出。或爲儒林之宗國師道士。不可稱
T2035_.49.0137c16: 此横論菩薩變
化之身不一
從是之後。又値勝一切佛。壽
T2035_.49.0137c17: 八萬億歳。彼佛記我。過十億劫。當得作佛。
T2035_.49.0137c18: 號釋迦牟尼三阿僧祇
始於此佛
次値蓮花上佛。壽八
T2035_.49.0137c19: 萬歳。彼佛記我。過十萬劫。當得作佛。號
T2035_.49.0137c20: 釋迦牟尼此後當得作佛。下
並有號釋迦牟尼佛
次値最上行佛。
T2035_.49.0137c21: 壽七萬歳。彼佛記我。過一千劫。當得作佛。
T2035_.49.0137c22: 次値上名稱佛。壽七萬歳。彼佛記我。過五
T2035_.49.0137c23: 百劫。當得作佛。次値古釋迦佛。壽八萬歳。
T2035_.49.0137c24: 彼佛記我。過一百劫。當得作佛按古釋迦。
在初僧祇。
T2035_.49.0137c25: 當指最初三十億同名者。此既在然燈後。不當
安古字。恐以今釋迦相望言之。故亦稱古云
次値帝
T2035_.49.0137c26: 沙佛。壽六萬歳。彼佛記我。過九十五劫。當
T2035_.49.0137c27: 得作佛。次値弗沙佛。壽六萬歳。我翹一足。
T2035_.49.0137c28: 説偈讃佛。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
T2035_.49.0138a01: 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
T2035_.49.0138a02: 者。彼佛記我。過九十四劫。當得作佛大論
云。
T2035_.49.0138a03: 以一偈賛弗沙佛。七日七夜。超越九劫。於九十一劫。
後得成菩提○諸經多言。超九劫者。是毘婆尸佛
T2035_.49.0138a04: 次値見眞義佛。壽四萬歳。彼佛記我。過九
T2035_.49.0138a05: 十三劫。當得作佛。次値毘婆尸佛。壽八萬
T2035_.49.0138a06: 歳。彼佛記我。過九十一劫。當得作佛。次値
T2035_.49.0138a07: 尸棄佛。壽七萬歳。彼佛記我。過三十一劫。
T2035_.49.0138a08: 當得作佛。次値毘舍浮佛。壽六萬歳。彼佛
T2035_.49.0138a09: 記我。過三十劫。當得作佛
T2035_.49.0138a10:   述曰。世言七佛者。准藥王經。過去莊嚴
T2035_.49.0138a11: 劫千佛。始自華光。終毘舍浮。現在賢劫。
T2035_.49.0138a12: 始倶留孫。終於樓至。是知毘婆尸至毘
T2035_.49.0138a13: 舍浮三佛。皆在過去莊嚴劫。拘留孫至
T2035_.49.0138a14: 釋迦四佛。皆現在賢劫。七佛前後相繼。
T2035_.49.0138a15: 止隔一劫。今諸經多言毘婆尸在九十一
T2035_.49.0138a16: 劫。餘二佛在三十一劫相去遠甚。似不
T2035_.49.0138a17: 在莊嚴劫之數。然三祇滿時。正値毘婆
T2035_.49.0138a18: 尸。自此百劫種相好。則九十一劫。於説
T2035_.49.0138a19: 自合。蓋除前讃佛超越九劫故耳。如上兩
T2035_.49.0138a20: 義。雖是方便分別。然恐此土翻譯。部別不
T2035_.49.0138a21: 同。今姑並存。以爲援文者之證校閲者
云。若
T2035_.49.0138a22: 謂七佛前後相繼。止隔劫一者。則應毘婆尸佛。當記過
六劫而得成佛。乃至迦葉佛。當記過一劫。而得成佛。
T2035_.49.0138a23: 何謂百劫種相好則九十一劫於説自合。下文又云。已
上四佛。在賢劫中。第九減劫。相繼出世。倶與止隔
T2035_.49.0138a24: 一劫之言相違。
覽者詳之
T2035_.49.0138a25: 次値拘留孫佛。壽五萬歳。彼佛記我。汝於
T2035_.49.0138a26: 來世。當得作佛。次値拘那含牟尼佛。壽四
T2035_.49.0138a27: 萬歳。彼佛記我。汝於來世。當得作佛。次
T2035_.49.0138a28: 値迦葉佛。壽二萬歳。彼佛記我。汝於來世。
T2035_.49.0138b01: 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已上四佛。在賢劫中。
住二十劫。第九減劫。
T2035_.49.0138b02: 相繼出世。故
此文通指來世
我如是。奉事諸佛。修學佛
T2035_.49.0138b03: 意。爾乃生兜率天宮。住一生補處位已上
並菩
T2035_.49.0138b04: 薩本行經○涅槃經。此天欲界最勝故。
補處菩薩。皆示生其中。爲教化衆生故
我今出世。
T2035_.49.0138b05: 人壽百歳。少出多減中阿
含經
釋迦人壽一萬歳
T2035_.49.0138b06: 時合出。爲觀衆生無機可度。乃至百歳。
T2035_.49.0138b07: 見苦逼迫。劫將欲末故出乎世大論○已上
並小機所明
T2035_.49.0138b08: 本迹
T2035_.49.0138b09:   按因果經云。過去無數阿僧祇劫。有仙
T2035_.49.0138b10: 人善瑞應本行二
經並名儒童
時燈照王太子普光
T2035_.49.0138b11: 名定光。法華金剛本
行諸經。並名然燈
啓父出家。成菩提道。善
T2035_.49.0138b12: 慧初爲五百外道講論道義。各以銀錢
T2035_.49.0138b13: 上之。與外道別。當往普光佛所欲施
T2035_.49.0138b14: 供養。見王家青衣持七莖青蓮花過。追
T2035_.49.0138b15: 問此花賣否。答言。當送宮内欲以上佛。
T2035_.49.0138b16: 善惠請以五百銀錢。顧五莖花。用以供
T2035_.49.0138b17: 佛。青衣從命。并寄二花。以獻於佛。願我
T2035_.49.0138b18: 後來。常爲君妻。時王及大臣。禮佛散花。
T2035_.49.0138b19: 悉墮於地。善惠五花。皆住空中。化成花
T2035_.49.0138b20: 臺。後散二花。住佛兩邊。佛讃善惠。汝
T2035_.49.0138b21: 過阿僧祇劫。當得成佛。號釋迦牟尼
T2035_.49.0138b22: 此經。與本行經。並作阿僧祇而瑞應作九十一劫。如此
延促不同。雖是方便分別。然諸經並以毘婆尸記九十
T2035_.49.0138b23: 一劫爲正。則瑞應
所出。亦可爲用
善慧。見地濁濕。心自念言。
T2035_.49.0138b24: 云何令千輻輪足蹈此而過。即脱鹿皮
T2035_.49.0138b25: 衣以用布地不足掩泥。又解髮以覆
T2035_.49.0138b26: 之。如來踐已。因記之曰。汝後得佛。當於
T2035_.49.0138b27: 五濁惡世度諸天人。時善惠。以偈讃佛
T2035_.49.0138b28: 文多
不載
求佛出家。佛言善來比丘。須髮自落
T2035_.49.0138c01: 袈裟著身。即成沙門。善惠命終之後。上
T2035_.49.0138c02: 生爲四天王。下生爲轉輪王。乃至上生
T2035_.49.0138c03: 爲第七梵天王。下生爲聖王。各三十六
T2035_.49.0138c04: 返。或爲仙人。或爲外道六師婆羅門小
T2035_.49.0138c05: 王。各盡其壽。不可稱數。時善惠者。即我
T2035_.49.0138c06: 身是。青衣者。邪輸陀羅是因果經○案瑞應
經稱瞿夷賣花女
T2035_.49.0138c07: 者。取第一夫人爲言也。若本經與法華皆
云邪輸者。取羅睺生母也。今以後義爲正
四教儀
T2035_.49.0138c08: 引大論云。如來修菩薩道時。從古釋迦
T2035_.49.0138c09: 至尸棄佛。値七萬五千佛。名初阿僧祇。
T2035_.49.0138c10: 常修六度。次從尸棄至然燈。値七萬六
T2035_.49.0138c11: 千佛。名二阿僧祇。此時用七莖蓮華供
T2035_.49.0138c12: 養。布髮掩泥受記號釋迦文。次從然燈
T2035_.49.0138c13: 至毘婆尸佛。値七萬七千佛。名三阿僧
T2035_.49.0138c14: 祇滿。經如許時。修六度行。更住百劫。種
T2035_.49.0138c15: 相好因。修百福成一相按優婆塞戒經。我
於釋迦最初發心。
T2035_.49.0138c16: 於迦葉佛。滿三阿僧祇。竊詳三祇滿時。正在
毘婆尸。今言迦葉者。兼百劫種相好言之也
T2035_.49.0138c17: 述曰。竊考如來本迹之義。以由已今相
T2035_.49.0138c18: 望。互有久近本。不可以大小機見爲之
T2035_.49.0138c19: 分別。今約諸部。共談之。粗法華開顯之
T2035_.49.0138c20: 妙。較而論之。則大小機見不容不審。例
T2035_.49.0138c21: 如秖一八相。而有大小之別。由機見之
T2035_.49.0138c22: 不同也
T2035_.49.0138c23: 叙聖源
T2035_.49.0138c24: 序曰。如來之先起自大人。厥後轉輪次第承
T2035_.49.0138c25: 襲。夷攷典籍。略陳氏族之源。蓋將以表章
T2035_.49.0138c26: 吾佛示生弈世聖王尊貴之家也
T2035_.49.0138c27: 大劫之始世界初成。光音諸天化生爲人云
T2035_.49.0138c28: 云。於是議立一人有威徳者。賞善罰
T2035_.49.0139a01: 惡號平等王。衆共供給。遂有民主之名
T2035_.49.0139a02: 長阿含經○詳
見三世出興志
初民主王號大人。第二王名珍
T2035_.49.0139a03: 寶。第三王名好味。第四王名靜齊。第五王
T2035_.49.0139a04: 名頂生。乃至三十三王名善思長阿含。四分
律。此三十三
T2035_.49.0139a05: 王。皆子孫相承。
諸王之名備見本經
自善思王後有十族轉輪聖
T2035_.49.0139a06: 王相續而出。第一眞闍王子波延迦眞闍即阿
含善思王
T2035_.49.0139a07: 有五轉輪王。第二多羅業。有五轉輪王。第
T2035_.49.0139a08: 三阿波葉。七轉輪王。第四犍陀利。八轉輪王。
T2035_.49.0139a09: 第五迦陵迦。九轉輪王。第六瞻婆。十四轉輪
T2035_.49.0139a10: 王。第七拘羅婆。三十一轉輪王。第八般闍羅。
T2035_.49.0139a11: 三十二轉輪王。第九彌尸利。八萬四千轉輪
T2035_.49.0139a12: 案本行經。最後一王。
即大茅草王仙是也
第十懿摩彌。百轉輪王
T2035_.49.0139a13: 樓炭經彌沙塞名欝摩。長阿含。名懿摩。四分律。名懿師
摩。即甘蔗王。爲善生王之先也。梁祐律師。釋迦譜云。釋
T2035_.49.0139a14: 種以懿
摩爲先
T2035_.49.0139a15: 名釋迦
T2035_.49.0139a16: 序曰。世人皆知如來爲刹帝利之聖種而終
T2035_.49.0139a17: 莫能委瞿曇釋迦前後立號之義。須知言
T2035_.49.0139a18: 瞿曇者。有四義焉或純淑。或最勝。此從本
T2035_.49.0139a19: 徳。以爲稱也。或甘蔗。或日種。此就本縁以
T2035_.49.0139a20: 爲言也。其稱釋迦者。則有三名。據徳建
T2035_.49.0139a21: 號。則曰能仁。依處稱名。則云舍夷之與
T2035_.49.0139a22: 直林。然釋迦之起。實見於甘蔗王之四子。甘
T2035_.49.0139a23: 蔗梵語。既爲瞿曇。則釋迦之稱。實自瞿曇
T2035_.49.0139a24: 出。前瞿曇。後釋迦。雖有二稱。其實一姓。
T2035_.49.0139a25: 前人有以日種甘蔗舍夷並列爲五氏者。
T2035_.49.0139a26: 本末紛揉。無所取裁。今故備論後當毋
T2035_.49.0139a27:
T2035_.49.0139a28: 夫姓者所以繋統百世使不別也。氏者。所
T2035_.49.0139a29: 以別子孫之所由出也。印度族姓。則有四
T2035_.49.0139b01: 流。一曰刹帝利者。王種也。二曰婆羅門者。
T2035_.49.0139b02: 淨行也。三曰吠奢者。商賈也舊云
毘舍
四曰戍
T2035_.49.0139b03: 陀羅者。衆人也舊云
首陀
凡茲四姓。前二是貴。
T2035_.49.0139b04: 後二是賤此説出
西域記
隨時所尚。佛生其中釋
T2035_.49.0139b05: 迦出剛強之世。託王種以振威。迦葉生善
T2035_.49.0139b06: 順之時。居淨行以標徳
昔阿僧祇劫。有
T2035_.49.0139b07: 菩薩爲國王。父母早喪。遜國與弟。從婆羅
T2035_.49.0139b08: 門瞿曇學道。受瞿曇姓本經。翻純熟。應法
師。翻最勝。此皆從師
T2035_.49.0139b09: 徳爲
乞食還國。人無識者。謂之小瞿曇。於
T2035_.49.0139b10: 城外甘蔗園中。以爲精舍。賊盜官物。路由
T2035_.49.0139b11: 園過。捕盜尋迹。執小瞿曇。王令以木貫
T2035_.49.0139b12: 身射之。大瞿曇見。悲哀棺歛取血泥團之。
T2035_.49.0139b13: 還置精舍。著左右器。大瞿曇言。是道士若
T2035_.49.0139b14: 其至誠。願天神有知。使血化爲人。却後十
T2035_.49.0139b15: 月。左化爲男。右化爲女。因名瞿曇氏純淑
T2035_.49.0139b16: 之姓十二
遊經
過去有轉輪聖王。名大自在即第九
族彌尸
T2035_.49.0139b17: 子孫相承。八萬四千王。最後王。名大茅
T2035_.49.0139b18: 草。垂老無子。委政大臣。剃髮出家。衆號王
T2035_.49.0139b19: 仙。諸弟子時行乞食。王仙老不能行。遂以
T2035_.49.0139b20: 草籠盛懸樹上。慮虎狼也。獵人望見。謂是
T2035_.49.0139b21: 白鳥。乃射殺之。血滴於地。後生甘蔗二本。
T2035_.49.0139b22: 日炙開剖。一生童男。一生童女。弟子養護。
T2035_.49.0139b23: 以報諸臣。衆謂王種命相師占之。立名
T2035_.49.0139b24: 善生。號甘蔗王。女名善賢。立爲第一妃。又
T2035_.49.0139b25: 以日炙甘蔗而生。亦名日種菩薩
本行
T2035_.49.0139b26:   述曰。瞿曇一翻甘蔗。則當據本行。二本
T2035_.49.0139b27: 甘蔗之縁。一翻泥土。則當取十二遊經
T2035_.49.0139b28: 血泥之事。是知諸經梵語則曰瞿曇。華言
T2035_.49.0139b29: 則稱甘蔗泥土。華梵互出其實一義
T2035_.49.0139c01: 甘蔗王第一妃善賢。生子名長壽。第二妃
T2035_.49.0139c02: 生四子。一名炬面。二名金色。三名象衆。四
T2035_.49.0139c03: 名別成菩薩
本行
T2035_.49.0139c04:   述曰。彌沙塞云。欝摩王第四子尼樓。本行
T2035_.49.0139c05: 經尼倶。此翻爲別成。祐律師。指懿摩王。
T2035_.49.0139c06: 是釋種之先。第四子莊嚴。是白淨所承。南
T2035_.49.0139c07: 山。指懿摩。即第十輪王。去菩薩一百
T2035_.49.0139c08: 世。第四子莊嚴。即白淨所承。其説略同
T2035_.49.0139c09: 別承莊嚴。兩譯不
同。秖是尼倶一人
T2035_.49.0139c10: 時善賢妃欲立長壽。白王擯遣四子出國。
T2035_.49.0139c11: 至雪山北自立城居。不數年間欝爲強國
T2035_.49.0139c12: 本行經。往靈山建國。城號迦
毘羅。其王名別成。遠近欽服
父王悔憶遣使往召
T2035_.49.0139c13: 四子辭過不還。父王三歎之曰。我子釋迦
T2035_.49.0139c14: 此云能仁
本行經
到雪山邊住直樹林中。故名爲釋
T2035_.49.0139c15: 此云直林
長阿含經
近雪山北舍夷林築城營舍。因
T2035_.49.0139c16: 名舍夷國五分
T2035_.49.0139c17:   述曰。舍夷者。林名也。既以名國。又以名
T2035_.49.0139c18: 氏。竊詳舍夷。恐翻爲直。即前雪山直林
T2035_.49.0139c19: 之義。妙玄云。舍夷是西方貴姓。此但約
T2035_.49.0139c20: 義。未見所出
T2035_.49.0139c21: 別成王子拘盧。拘盧子瞿拘盧菩薩
本行
T2035_.49.0139c22: 懿摩王第四子莊嚴即別
懿摩百輪王最後
T2035_.49.0139c23: 王。名大善生案四分律。懿師摩。次第百王。後有王。
名大善生。南山釋迦譜云大善生。即
T2035_.49.0139c24: 如來七
世祖也
自百輪王後。六世祖烏婆羅王。五世
T2035_.49.0139c25: 祖涙婆羅王。四世祖尼求羅王。三世祖尼浮
T2035_.49.0139c26: 羅王。二世祖師子頬王。一世父淨飯王。師子
T2035_.49.0139c27: 頬四子。一淨飯王諸經或
云白淨
有二子。長悉達太
T2035_.49.0139c28: 子。次難陀。二白飯王二子。長調達諸經或云
提婆達多
T2035_.49.0140a01: 次阿難陀。三斛飯王二子。長摩訶男或云倶利
太子。五
T2035_.49.0140a02: 比丘
之一
次阿那律或云阿
&T072933;樓馱
四甘露飯王二子。長婆
T2035_.49.0140a03: 沙。次跋提五比丘之一
長阿含經
T2035_.49.0140a04: 劫初以來。嫡嫡相承。作轉輪王。近來二世。
T2035_.49.0140a05: 但作閻浮提王大方便經○當知師子頬淨飯
二世。獨王南洲。但鐵輪王耳
T2035_.49.0140a06: 法王正統世繋圖
T2035_.49.0140a07: 平等王民主平等王。亦名刹帝利。子
孫嫡承凡三十三世。爲善思王
T2035_.49.0140a08: 善思王平等王至此三十
三世。後有十族
T2035_.49.0140a09: 波延迦王善思王子第一
族有五轉輪王
 多羅業王此第二族亦
有五轉輪王
T2035_.49.0140a10: 阿波葉王此第三族有
七轉輪王
 犍陀利王此第四族有
八轉輪王
 迦
T2035_.49.0140a11: 陵迦王此第五族有
九轉輪王
 瞻婆王此第六族有
四轉輪王
 拘羅婆
T2035_.49.0140a12: 此第七族有三
十一轉輪王
 般闍羅王此第八族有三
十二轉輪王
 彌尸
T2035_.49.0140a13: 利王此第九族有八萬四千轉輪王。最後一王名大
茅草王。亦名王仙。所生之子即懿摩彌王
T2035_.49.0140a14: 懿摩彌王此第十族有百轉輪王。懿摩彌亦名甘蔗
王。釋種以此王爲本始。此王有二妃。第
T2035_.49.0140a15: 一妃生長子名長壽王。第二妃生四子。一名炬面王。二
名金色王。三名象衆王。四名別成王。已上皆第二世
T2035_.49.0140a16: 拘盧王第三
 瞿拘盧王第四世。展轉至最
後百世名善生王
 善生
T2035_.49.0140a17: 悉達太子
七世祖也
 烏婆羅王六世
 涙婆羅王五世
 
T2035_.49.0140a18: 尼求羅王四世
 尼浮羅王三世
 師子頬王二世
祖所
T2035_.49.0140a19: 生四
 淨飯王生二子。一悉
達。二難陀
 白飯王二子調達。
阿難
 
T2035_.49.0140a20: 斛飯王二子。摩訶
男。阿那律
 甘露飯王二子婆沙跋提。已
上名四王。生八子
T2035_.49.0140a21:
T2035_.49.0140a22:   述曰。樓炭稱懿摩百輪王。阿含四分。皆
T2035_.49.0140a23: 云最後王名大善生。言最後者。第一百
T2035_.49.0140a24: 也。南山指大善生爲七世祖。此依長阿
T2035_.49.0140a25: 含。烏婆羅等六王至太子。爲一百七世
T2035_.49.0140a26: 可也。而又云。去菩薩一百世者。當是脱
T2035_.49.0140a27: 去七字。自民主至善思。三十三世。正嫡
T2035_.49.0140b01: 相承。自波延迦十族已降。或嫡庶互立。
T2035_.49.0140b02: 或兄弟迭興。分爲十類。必有親疎始終之
T2035_.49.0140b03: 義存焉。然受天明命。統王四洲。其所以
T2035_.49.0140b04: 得君道者。莫不同也。十族總之。凡八萬
T2035_.49.0140b05: 四千二百十一王。并前民主三十三王。及
T2035_.49.0140b06: 六世祖王。至太子身。共八萬四千二百五
T2035_.49.0140b07: 十王也
T2035_.49.0140b08:
T2035_.49.0140b09:
T2035_.49.0140b10:
T2035_.49.0140b11: 佛祖統紀卷第二
T2035_.49.0140b12:  *宋景定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T2035_.49.0140b13: 教主釋迦牟尼佛本紀第一之二
T2035_.49.0140b14: 下兜率
T2035_.49.0140b15: 序曰。四明法師之言云。如來昔於大通之時。
T2035_.49.0140b16: 覆講法華。與無邊衆生作一乘之因矣。以
T2035_.49.0140b17: 由中間退大樂五塵。如來大悲恐其墮苦。
T2035_.49.0140b18: 於是更以小乘。而爲救拔。或用衍三而爲
T2035_.49.0140b19: 導引。如此大小種種成熟。堪於今世悟入
T2035_.49.0140b20: 佛乘。是故如來爲此一事出現於世。然其機
T2035_.49.0140b21: 發復少差殊。故於一代而分五時。有機堪
T2035_.49.0140b22: 能直入於實者有機但能迂入於實者。
雖此二類。熟在一時
嚴於華
T2035_.49.0140b23: 頓談別圓被二種機者。此機從始即見勝
T2035_.49.0140b24: 相。若其中間習小深者。雖於今世入一佛
T2035_.49.0140b25: 乘。而於小先熟。故爲此機示現劣身。初説
T2035_.49.0140b26: 三藏諸味調熟。來至法華方開佛慧。此機
T2035_.49.0140b27: 於始唯見劣身。故天台師曰。小機則示三
T2035_.49.0140b28: 藏佛身説法。大機應以舍那佛身説法。是
T2035_.49.0140b29: 故降神母胎。即示兩相故。然華嚴頓後。方
T2035_.49.0140c01: 施小化。譬如窮子急追不至徐語方來。前
T2035_.49.0140c02: 頓後漸其義已成。今那忽云降神母胎即
T2035_.49.0140c03: 示兩相。須知諸文所論。初頓後漸。蓋是化
T2035_.49.0140c04: 縁施設之語。今此所説大小雙應。終歸一
T2035_.49.0140c05: 乘。方盡鑑機始末之事。如方便品。思無
T2035_.49.0140c06: 大機。念欲息化。諸佛勸諭。方施小乘。次文
T2035_.49.0140c07: 却云無量劫來。讃涅槃法。生死永盡。我常
T2035_.49.0140c08: 是説。是故思機。然後施小。此等之説。皆是
T2035_.49.0140c09: 儀式。不可據此以難今文預鑑群機。原始
T2035_.49.0140c10: 要終。度物之意也並別
行記
今觀二聖師所論。
T2035_.49.0140c11: 則知如來出興。秖一八相。自大機而觀之。
T2035_.49.0140c12: 則始終無改。無非華嚴。自小機而觀之。
T2035_.49.0140c13: 則遊化鹿苑。諸教次第。謂之舍那。謂之釋
T2035_.49.0140c14: 迦。一體而兩名。由機有不同耳。然則大小
T2035_.49.0140c15: 二始。頓漸兩説。五時施化。一乘會歸。是皆如
T2035_.49.0140c16: 來。隨順機宜。善巧方便。令入佛慧之道。今
T2035_.49.0140c17: 故得以述之
T2035_.49.0140c18: 菩薩從兜率天。將降神時。有十佛刹微塵
T2035_.49.0140c19: 數菩薩。皆與菩薩。同願同行。乃至普賢神通
T2035_.49.0140c20: 行願。悉皆同等。又以神通。普現兜率天宮。
T2035_.49.0140c21: 一一宮中。悉現十方一切世界閻浮提内受
T2035_.49.0140c22: 生影像華嚴經○大機
所見下兜率相
T2035_.49.0140c23: 託母胎
T2035_.49.0140c24: 序曰。如來降神母胎。雙垂兩應。大機則見
T2035_.49.0140c25: 乘旃檀樓閣。小機則見乘六牙白象。大小
T2035_.49.0140c26: 在機。而於如來應本。未始有動。此託胎之
T2035_.49.0140c27: 相也
T2035_.49.0140c28: 菩薩。已從此沒。生於人間淨飯王家。乘旃
T2035_.49.0140c29: 檀樓閣。處摩耶夫人胎華嚴
從兜率下。法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