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歴代三寶紀 (No. 2034_ 費長房撰 ) in Vol. 49

[First] [Prev+100] [Prev]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右八卷。揚州栖玄寺沙門釋慧善撰。善工毘
曇學以智度論。毎引小乘以證成義。善故依
文次第散釋。譬諸星月助朗太陽。猶如衆華
繽紛而散。故名散華論論序略
然著
述之體
言約而理豐。余頗悉諸。今覼;縷者。正由斯&T050610;
罕人諳練。是以角義慇懃逢文指掌。詳攬君
子想鑒鄙心焉。善太清季上江陵承聖。末入
關在長安舊城崇華寺住。周冡宰別供養敷
演法勝。迄于壽終六十餘矣
至道論一卷  淳徳論一卷
遣執論一卷  不殺論一
去是非論一卷  修空論一
影喩論一卷  法界寶人銘一
厭食想文一卷  僧崖菩薩傳一卷保定二年
於城都燒
身。當燒身日數百里内人悉集看。肉骨倶
唯留心在。天花瑞相具在傳載。房親驗見
韶法師傳一卷賛賛
驗善知識傳一卷擬陸果觀
音應驗記
右一十二卷。武帝世。沙門釋忘名著。名俗姓
宗諱闕。殆南陽人。爲梁竟陵王友。曾不婚
娶。梁敗出家改名上蜀。齊王入京請將謁。
帝以元非沙門欲逼令反俗。并遣少保蜀郡
公別書勸喩。報書云六不可。其後略云。沙
門持戒心口相應。所列六條若有一誑。生則
蒼天厭之靈神殛之。死則鐵鉗拔之融銅灌
之。仰戴三光。行年六十。不欺暗室。況乃明
世。且郷國殄喪宗慼衰亡。貧道何人獨堪
長久。誠得收迹山中攝心塵外。支養殘命敦
修慧業。此本志也。寄骸精舍乞食王城。稱力
行道隨縁化物。此次願也。如其不爾獨處丘
壑。安能憒憒久住閻浮地乎。有集十卷。文多
清素語恒勸善。存質去華見重於世
三寶集一十一卷
右一部一十一卷。武帝世沙門釋淨藹。依諸
經論撰出。弘賛大乘光揚像代。録佛法僧事。
故云三寶集。藹後厭身遂自捐命。其捨壽偈
略云。一見身多過。二不能護法。三欲速見
佛。早令身自在。得身自在已。在在諸趣中。
隨有利益處。護法救衆生。又復業應盡。有爲
法皆然。三界皆無常。時來不自在。他殺及自
死。終歸如是處。智者所不樂。應當如是思。衆
縁既運湊。業盡於今日。凡三十餘偈。山壁樹
葉血遍書已。然後捨命
二教論一卷
右論一卷。武帝世。既崇道法欲齊三教。時俗
紛然異端競作。始以天和四年三月十五日。
召集徳僧名儒道士文武百官二千餘人於大
殿上。帝昇御筵。身自論義。欲齊三教。至二
十日復集論義。四月十五日如前集議。到二
十五日。司隷大夫甄鸞上笑道論。其例略云
云。至五月十日。大集群臣評笑道論。以爲
不可。即於殿庭以火焚之。至九月沙門釋道
安慨然遂纂斯二教論以光至理。時以上帝。
帝不能屈。於即併毀。其論中云。春秋左傳
曰。魯莊公七年歳次甲午四月辛卯夜。恒星
不見星殞如雨。即周莊王十年也。莊王別
傳曰。遂尋易筮之云。西域銅色人出世。所以
夜明。非中夏之災也。案佛經如來四月八日
入胎。二月八日生。亦二月八日成道。生及成
佛皆放光明。而云出世。即成佛年也。周以十
一月爲正。春秋四月即夏之二月也。依天竺
用正乃與夏同。杜預用晋暦算云。辛卯二
月五日。安共董奉用魯暦算。即二月七日。
用前周暦算即二月八日也。又依什法師年
紀及石柱銘。並與春秋符同。如來周桓王四
年歳次乙丑生。桓王二十二年歳在癸未出
家。莊王十年歳在甲午成佛。襄王十五年歳
在甲申滅度。至今天和四年一千二百五年
矣。房謂易筮云。銅色人出世。此即是生。安
以爲成佛。恐少乖謬
歴代三寶紀卷第十一譯經齊
梁周



歴代三寶紀卷第十二譯經
 *開皇十七年翻經學士臣費長房上 
大隋録者。我皇帝受命四天護持三寶。承符
五運宅此九州。故誕育之初神光耀室。君臨
已後靈應競臻。所以天兆龜文水浮五色。地
開泉醴山響萬年。雲慶露甘珠明石變。聾聞
瞽視瘖語躄行。禽獸見非常之祥。草木呈難
紀之瑞。豈唯七寶獨顯金輪。寧止四時偏和
玉燭。是以金光明經正論品云。因集業故得
生人中。王領國土。故稱人王。處在胎中諸天
守護。或先守護然後入胎。三十三天各以己
徳分與是王。以天護故稱爲天子。赤若之歳
黄屋馭時。土制水行興廢毀之。佛日火乘木
運啓年。號以開皇。可謂法炬滅而更明。否時
還泰者也。其冬即有沙門智周等。齎西域梵
經二百六十部。膺期而至。勅旨付司訪人令
翻。二年仲春即便就譯。季夏詔曰。殷之五遷
恐民盡死。是則以吉凶之士。制長短之命。
謀新去故如農望秋。龍首之山川原秀麗。卉
物滋阜宜建都邑。定鼎之基永固。無窮之業
在茲。因即城曰大興城。殿曰大興殿。門曰
大興門。縣曰大興縣。園曰大興園。寺曰大興
善寺。三寶慈化自是大興。萬國仁風縁斯重
闡。伽藍欝跱兼綺錯於城隍。幡蓋騰飛更
莊嚴於國界。法堂佛殿既等天宮。震旦神州
還同淨土。沙門濟濟。習六度以熏心。信士詵
詵。修十善以爲行。四海以之靜浪。九服所以
息塵。故地徳既其顯丕。天休自然暢朗。白
鹿已見麒麟將降不遙。蒼烏既翔。鳳凰來儀
非遠。於是鼓腹黄齒。爭買祇陀之園。撃壤青
衿。競聚育王之土。浮圖於焉間發。寶刹閦爾
星羅。見即僧尼將二十萬。支提寺宇向出四
千。凡諸譯經婆羅門道俗并見緝綴。此方緇
儒十有九人。所翻新文及維舊本論傳法
合七十五部四百六十二卷結爲皇隋大興録
目。流之遐代永作楷模。同軌光揚長存不朽。
冀將來哲乘此踵修。庶述三寶之神功。遍娑
婆而敷演。弘千佛之教法。歴賢劫而無窮
  大隋洋川郡守曇法智 一部一卷
沙門毘尼多流支  二部二卷
沙門那連提耶舍  八部二十八
卷經
沙門釋僧就    一部六十
卷經
沙門闍那崛多 三十一部一百六十
五卷經
沙門釋法上    三部四十三卷
及録
沙門釋靈&T031704;    八部三十卷
論記
沙門釋信行    二部三十五卷
三階
沙門釋法經    一部
録目
沙門釋寶貴    一部八卷
沙門釋僧粲    一部一卷
沙門釋僧琨    一部三十一
沙門釋彦琮    六部九卷論
傳録
沙門釋慧影    四部二十七卷智
度解及論
廣州司馬郭誼   一部
*卷
儒林郎侯君素   一部十卷
晋王府祭酒徐同卿 一部二卷
翻經學士劉馮   一部一卷内
數術
勅有司撰     一部十卷衆
經法式
大隋業報差別經一卷開皇二年三月譯是第二出。
與罪業報應經大同小異
右一部一卷。元魏世婆羅門優婆塞瞿曇般
若流支長子達摩般若。隋言法智。門世已來
相傳翻譯。高齊之季爲昭玄都。齊國既平佛
法同毀。智因僧職轉作俗官。册授洋州。洋
川郡守大隋受禪。梵牒即來。顯佛日之重興。
彰國化之冥應。降勅召智還使譯經。即於大
興善寺翻出。智既妙善隋梵二言。執本自翻
無勞傳譯。大興善寺沙門成都釋智鉉筆受。
文辭詮序義理。日嚴寺沙門趙郡釋彦琮製

象頭精舍經一卷開皇二年二月譯。第二出。
與伽耶山頂經體同名
大乘方廣總持經一卷開皇二年
七月譯
右二部二卷。北天竺烏場國三藏法師毘尼
多流支。隋言滅喜。既聞我皇興復三寶。故能
不遠五百由延。振錫巡方來觀盛化至止。便
召入令翻經。即於大興善寺譯出。給事李道
寶般若流支次子曇皮二人傳譯。大興善寺
沙門長安釋法纂筆受爲隋言。并整比文義。
沙門彦琮並皆製序
大方等日藏經十五卷開皇四年五月起翻。五年
二月方訖。沙門智鉉道邃
慧獻奉朝請庾質學士費
長房筆受文義出大集
力莊嚴三昧經三卷開皇五年十月
出。費長房筆受
大莊嚴法門經二卷開皇三年正月出沙門智鉉筆
受。與文殊師利神力經勝金色
光明徳女經大淨法
門經體大譯同名異
徳護長者經二卷開皇三年六月出。沙門慧琨筆
受。一名尸利崛多長者經與申
日兜本經月光童子
體大同譯名異
  蓮華面經二卷開皇四年
三月出
大雲輪請雨經二卷開皇五年正月出。
大雲經第一百品
牢固女經一卷開皇二年
十二月出
百佛名經一卷開皇二年十月出上四經
六卷。並沙門尋獻筆受
右八部*二十八卷。北天竺烏場國三藏法師
高齊昭玄統那連提耶舍。隋言尊稱譯。舍少
出家。五天遊四。大小諸國經六十餘。但是釋
迦勝跡處所無不必踐。既窮南海還反北天。
復之茹茹。逢彼。國破。因入鄴都。正値文宣。時
始四十。舍之骨梗頗異奇倫。縁是文宣偏所
待遇籍甚。既著理此統焉。時亦出經。備齊
世録。齊被周滅仍憇漳濱。開皇元年新經至
止。勅便追召。二年七月傳送到京。見勞慇懃。
勒安處大興善寺。給以上供爲法重人。其
年季冬就手翻譯。沙門僧璨明芬給事李道
寶學士曇皮等。僧俗四人。更遞度語。京城大
徳昭玄統沙門曇延昭玄都大興善寺主沙門
靈藏等。二十餘徳。監掌始末。至五年十月
勘校訖了。舍九十餘矣。至九年而卒。有別傳。
所譯之經並沙門彦琮製序
新合大集經六十卷
右一部六十卷。招提寺沙門釋僧就。開皇六
年新合。就少出家專寶坊學。依如梵本此大
集經凡十萬偈。若具足翻可三百卷。見今譯
經崛多三藏口毎説云。于闐東南二千餘里。
有遮拘迦國。彼王純信敬重大乘。諸國名僧
入其境者並皆試練。若小乘學即遣不留。摩
訶衍人請停供養。王宮自有摩訶般若大集華
嚴三部大經。並十萬偈。王躬受持親執鍵鑰。
轉讀則開香花供養。又道場内種種莊嚴。衆
寶備具。兼懸諸雜花時非時果。誘諸小王令
入禮拜。彼土又稱。此國東南二十餘里。有山
甚嶮。其内安置大集華嚴方等寶積楞伽方
廣舍利弗陀羅尼華聚陀羅尼都薩羅藏摩訶
般若八部般若大雲經等。凡十二部皆十萬
偈。國法相傳防護守視。兼云有三滅定羅漢。
在彼山窟寂禪冥衞。半月一月或有僧往山
爲羅漢淨髮。信哉神力固當實焉。鬚髮剃還
生入滅定不動。難思議福地獲此寶任持。所
冀今來明王睿主。種賢紹聖。弘法化君。寫以
傳流。所統之内聞善尚傳。故因叙載。然去
聖將遠凡識漸惛。不能總持隨分撮寫。致來
梵本部夾弗全。略至略翻廣來廣譯。縁是前
哲支曇所翻及羅什出。或二十七。或復三十。
或三十一卷軸匪定。就既宣揚毎恒嗟歎。及
覩耶舍。高齊之世出月藏經一十二卷。至今
開皇復屬耶舍譯日藏經一十五卷。既並大
集廣本舊品。内誠欣躍。即依合之成六十軸。
就雖附入未善精。比有大興善寺沙門洪慶
者。識度淵明。奉爲皇后檢校抄寫。衆經兩藏
遂更正就。所合名題甚爲整頓。又今見翻。
其間尚有是大集分。略撮都訖應滿百卷。於
本梵文三分將一。且夫土石末爲細塵。無自
持之力。及其結爲坤阜。有生載之功。況條離
林希盛榮。流捨源求廣潤。而可得乎。
皇帝之挺生。應天時順地理。九州離隔出三
百年。十萬偈分將踰千祀。散經還聚。聚光
大集之文。別壤遂通。通顯大興之國。非夫
位握金輪化弘方等。先皇前帝弘化闡法。其
孰並斯焉
佛本行集經六十卷開皇七年七月起手。十二年二
月訖功。沙門僧曇學士費長房
劉憑等筆受。沙
門彦琮製序
法炬陀羅尼經二十卷開皇十三年四月起手。十
六年六月訖沙門道邃等

威徳陀羅尼經二十卷開皇十五年七月起手。十
六年十二月訖沙門僧琨等

諸佛護念經十卷開皇十四年十月起手。十二
月訖沙門僧曇筆受
五千五百佛名經八卷開皇十三年八月翻。十四
年九月訖。沙門僧曇等筆
賢護菩薩經六卷開皇十四年十二月起首。至十
五年二月訖。沙門朗芬等筆受
賢善住天子所問經四卷開皇十五年四月翻
沙門道密等筆
觀察諸法行經四卷開皇十五年四月二十四日翻。
五月二十五日訖。學士費長
房*筆受
四童子經三卷開皇十三年五月*翻。
七月訖。沙門僧琨筆受
諸法本無經三卷開皇十五年六月翻。七
月訖。學士劉憑等筆受
虚空孕菩薩經二卷開皇七年正月翻。三月訖。沙
門僧曇筆受沙門彦琮制序
月上女經三卷開皇十一年四月翻。六月訖。學
士劉憑筆受。沙門彦琮*制序
善思童子經二卷開皇十一年七月翻。九月訖。學士
費長房筆受。沙門彦琮*制序
移識經二卷開皇十一年十月翻。十二
月訖。學士費長房筆受
譬喩王經二卷開皇十五年五月翻。六
月訖。沙門道邃等筆受
發覺淨心經二卷開皇十五年九月翻。十
月訖。沙門僧琨等筆受
一向出生菩薩經一卷開皇*十五年十一月翻。十
二月訖。沙門僧曇*筆受。沙
門彦琮
*制序
大威燈仙人問疑經一卷開皇六年正月翻二月訖。
沙門道邃筆受。沙門彦琮
*制
文殊尸利行經一卷開皇六年正月翻。二月訖。
沙門僧曇筆受。沙門彦琮*制序
八佛名號經一卷開皇六年五月翻。六月訖。沙門
道邃*筆受。沙門彦琮*制序
希有校量功徳經一卷開皇六年六月翻。其月訖。沙
門僧曇筆受。沙門彦琮*制序
善恭敬師經一卷開皇六年七月翻。八月訖。沙門
僧曇等筆受。沙門彦琮*制序
如來方便善巧呪經一卷開皇七年正月翻。二月
訖。沙門僧曇等筆受。沙
門彦琮
*制序
不空羂索觀世音心呪一卷開皇七年四月翻。五
月訖。沙門僧曇等
筆受。沙門
*彦琮制序
十二佛名神呪除障滅罪經一卷開皇七年五月
翻。其月訖。沙
門僧琨*筆受。
沙門彦琮*制序
金剛場陀羅尼經一卷開皇七年六月翻。八月訖。
沙門僧琨等筆受。沙門彦琮
*制
諸法最上王經一卷開皇十五年十一月翻。
月訖。沙門明芬等筆受
入法界經一卷開皇十五年七月翻。八
月訖。沙門道密等筆受
商主天子問經一卷開皇十五年八月翻。九月
訖。學士費長房等筆受
出生菩薩經一卷開皇十五年九月翻。其
月訖。學士劉憑*筆受
金光明經囑累品銀主品合一涼世曇無讖翻
四卷。梁世眞
諦翻六卷。並無周世囑多翻五
卷並無。此兩品今有故後出
右三十一部合一百六十五卷。北天竺揵達
國三藏法師闍那崛多。隋言至徳譯。又云佛
徳。周明帝世武成年初。共同學耶舍崛多。隨
厥師主摩伽陀國三藏禪師闍那耶舍。齎經
入國。師徒同學悉習方言。二十餘年。崛多最
善。同世在京及往蜀地。隨處並皆宣譯新
經。或接先闕。文義咸允。時遭魔難世迫王威。
建徳三年逢毀二教。夏之七衆倶俗一衣。崛
多師徒亦被誘逼。既無結契捐命遊方。弗憚
苦辛弘化爲務。値法陵滅遂爽本心。辭是梵
人不從華服。秉固志節乞求反邦。國家依聽
以禮放遣。我脂那者實是閻浮之陸海也。爲
諸遐裔殊服異形咸所奔湊。其非樂土。寧感
致斯。慕化而來來者容納。思郷欲去去者弗
違。還向北天路逕突厥。遇値中面他鉢可
汗。慇重請留因往復。曰周有成壞勞師去還。
此無廢興幸安意住。資給供養當使稱心。遂
爾併停十有餘載。師及同學悉彼先殂。唯
多獨在時屬相州沙門寶暹道邃智周僧威法寶僧
曇智照僧律等十有一

齊武平六年相繼西遊。往還七載。凡得梵
經二百六十部。迴到突厥聞周滅齊併毀佛
法。退則不可進無所歸。遷延彼間遂逢
徳。如渇値飮若暗遇明。仍共尋閲所得新經。
請翻名題勘舊録目。頗覺巧便有殊前人。
等内誠各私慶幸。獲寶遇匠得不虚行。同誓
焚香共契宣譯。大隋受禪佛法即興。暹等
齎經先來應運。開皇元年季冬屆
勅旨付司訪人令翻。崛多四年方果入國。處
之興善將事弘宣。五年勅旨即令崛多。共婆
羅門沙門若那竭多開府高恭恭息都督天奴
和仁又婆羅門毘舍達等道俗六人。令於内
内省翻梵古書及乾文等。於時廣濟寺
唯獨耶舍一人譯經。至七年別勅崛多使兼
翻經。兩頭來往。到十二年。翻書訖了合得二
百餘卷。進畢。爾時耶舍先已歿亡。仍勅崛
多專主翻譯。移法席就大興善寺。更召婆羅
門沙門達摩笈多并遣高天奴高和仁兄弟等
同翻。又僧置十大徳沙門僧休法粲法經慧
藏洪遵慧遠法纂僧暉明穆曇遷等。監掌始
末詮定旨歸。其十四部本行集經七十六卷。
並是餘處。十一年前崛多自翻。沙門彦琮*制
序皆是。其十七部法炬經等八十九卷。十二
年來在大興善寺禪堂内出。沙門笈多高天
奴兄弟等助。沙門明穆沙門彦琮。重對梵本。
再更覆勘。整理文義。其外尚有九十餘部。見
在續翻訖隨附録。仰惟如來金口一唱異類
各蒙悟解。譬若日月耀天。迦葉阿難親承梵
音結集布乎皮牒。猶如炬燭朗夜。後漢迄今
國俗殊別。宣譯著在文言。状似熒燈照室。
所冀石火之繼太陽以影傳光。津液法流
潤含識。庶無斷絶。考論眞僞本末。豈得同
年而比校哉
増壹數四十卷略諸經論所有數法。從一至十
從十至百乃至千萬有似敷林
佛性論二卷  衆經録一卷
右三部合四十三卷。相州前定國寺沙門釋
法上撰。上戒山崇峻慧海幽深。徳可&T071272;人威
能肅物。故魏齊世歴爲統都。所部僧尼咸二
百萬。而網紀將四十年。當文宣時盛弘
釋典。上總擔荷並得緝諧。内外闡揚黒白咸
允。非斯柱石孰此棟樑。景行既彰逸響遐
被。致句麗國大丞相王高徳。乃深懷正信崇
重大乘。欲以釋風被之海曲。然莫測法教始
末縁由。自西徂東年世帝代。故從彼國件録
事條。遣僧義淵乘帆向鄴啓發未聞。事條略
云。釋迦文佛入涅槃來。至今幾年。又在天竺
經歴幾年方到漢地。初到何帝年號是何。又
齊陳國佛法誰先。從爾至今歴幾年帝。請乞
具註。其十地智度地持金剛般若等諸論。本
誰述作。著論縁起靈瑞所由。有傳記不。謹録
諮審請垂釋疑。上答佛以&T073115;周昭王二十四
年甲寅歳生。十九出家三十成道。當穆王二
十四年癸未之歳。穆王聞西方有化人出。便
即西入至竟不還。以此爲驗。四十九年在世。
滅度已來至今齊世武平七年丙申。凡一千
四百六十五年。後漢明帝永平十年。經法初
來。魏晋相傳至今。孫權赤烏年。康僧會適呉
方弘教法。地持是阿僧佉比丘從彌勒菩薩
受得。其本至晋安帝隆安年。曇摩讖於姑臧
爲河西王沮渠蒙遜譯。摩訶衍論是龍樹菩
薩造。晋隆安年鳩摩什波至長安爲姚興譯。
十地論金剛般若論。並是僧佉弟婆藪槃豆
造。至後魏宣武帝時。三藏法師菩提留支始
翻。上答指訂由縁甚廣。今略擧要以示異同。
而上所服素納袈裟一鉢三衣外更無積聚。
諸受請供感世利財。起一山寺名爲合水。山
之極頂造兜率堂。常願往生覲覩彌勒。四事
供養百五十僧。齊破法湮山寺弗毀。上私隱
俗習業如常。常願殘年見三寶復。更一頂禮
慈氏如來。業行既專精誠感徹。心如注水。遂
屬開皇至尊龍飛佛日還照。上果情願病服
袈裟。弟子杠輿昇山寺頂。合掌三禮彌勒世
尊。右遶三周訖還山下。奄然而卒。九十餘

安民論一十二卷  陶神論一十卷
因果論二卷  聖跡記二卷
塔寺記一卷  經法東流記一卷
十徳記一卷  僧尼制一卷
右八部合三十卷。相州大慈寺沙門釋靈裕
撰。裕即道憑法師之弟子也。軌師徳量善守
律儀。慧解鉤深見聞弘博。兼内外學爲道俗
師。性愛傳燈情好著述。可謂篤識高行沙
門。觀裕安民陶神因果。意在宣通無上法
寶。而法大寶重光顯實難。末代住持由乎釋
種。像運建立寄在帝王。所以驥尾之蠅能馳
千里。修松之葛遂竦萬尋。附託勝縁方申
奇志。且夫京者大也。師者衆也。大衆所聚故
曰京師。況今九壤會同六合齊統。主上方欲
垂拱巖廊。無爲而治。既爲天下之用。還須
天下之才。故召釋弘僧徴儒化俗。委政於士
求巧於工。女織男耕各專其務。四民之業
也。有司具存無所復厝。其戒律禪思講説經
論。轉讀法事五衆之匠焉。典章未備故復廣
搜。開皇十年降勅所部。追裕入京至見闕
庭。勞問慇重。方應攀龍鱗以布法雲。使蒼生
蒙潤。附鳳翼以揚慧吹。令黔首獲涼。到未幾
何。頻辭請退。乃云。不習水土屢覺病増。十一
年春放還歸鄴。房曰。夫能忘我乃能濟時。今
顧戀身形忘大利益。六親聚落尚未能捐。
三界處居難出也
對根起行雜録三十二卷
三階位別集録三卷
右二部合三十五卷。眞寂寺沙門釋信行撰。
行魏州人。少而落采博綜群經。蘊獨見之
明。顯高蹈之跡。與先舊徳解行弗同。不
聲聞兼菩薩行。捨二百五十戒。居大僧下在
沙彌上。門徒悉行方等。結淨頭陀乞食。日止
一飡在道路行。無問男女率皆禮拜。欲似法
華常不輕行。夫涅槃一理趣有萬途。譬若帝
京八方奔湊。涅槃亦爾。十方皆歸。但路有
艱夷。或迂或直。意迷其逕解翻成惑。心醒
其途惑即爲解。所以經言。衆生未成佛。以菩
提爲煩惱。衆生若成佛。以煩惱爲菩提。信行
此途。亦是萬衢之一術也。但人愛同惡異。縁
是時復致譏。此録並引經論正文。而其外題
無定准的。雖曰對根起行幽隱。指體標牓於
事少潜。來哲儻詳幸知有據開皇二十年勅斷不
聽流行。想同箴勗
衆經録目七卷
右一部七卷。開皇十四年。大興善寺沙門釋
法經等二十大徳奉勅撰。揚化寺沙門明穆。
區域條分指蹤綋絡。日嚴寺沙門彦琮。覼;縷
緝維考校同異。故表略云。總計衆經合有二
千五十七部五千三百一十二卷。凡爲七軸。
別録六卷。總録一卷。但法經等既未盡見。三
國經本校驗同異。今唯且據十餘家録。刪簡
可否總標綱紀。位爲九録。區分品類。有四十
二分九初六録三十六分。略示經律三藏大
小之殊。粗顯傳譯是非眞僞之別。後之三録
集傳記注。前三分者並是西域聖賢所撰。以
非三藏正經故爲別録。後之三分並是此方
名徳所修。雖不類西域所製。莫非毘賛
經發明宗教。光輝前緒開進後學。故兼載

新合金光明經八卷
右一部八卷。大興善寺沙門釋寶貴。開皇十
七年合。貴即周世道安神足。翫閲群典見昔
晋世沙門支敏度合兩支兩。竺一百五家首
楞嚴五本。爲一部作八卷。又合一支兩竺三
家維摩三本。爲一部作五卷。今沙門僧就又
合二讖羅什耶舍四家大集四本。爲一部作
六十卷。諸此合經文義宛具。斯既先哲遺蹤。
貴遂依承以爲規矩。而金光明見有三本。初
曇無讖譯四卷。其次崛多譯爲五卷。又眞諦
譯復爲七卷。其序果云。曇無讖法師稱金光
明經。篇品闕漏。毎尋文揣義。謂此説有徴。而
讎校無指永懷寤寐。梁武皇帝愍三趣之輪
迴。悼四生之漂沒。汎寶舟以救溺。秉慧炬以
照迷。大同年中勅遣直後張記等送扶南獻
使反國。仍請名僧及大乘諸論雜華經等。彼
國乃屈西天竺優禪尼國三藏法師波羅末
陀。梁言眞諦。并齎經論恭膺帝旨。法師遊歴
諸國故在扶南。風神爽悟悠然自遠。群藏淵
部罔不研究。太清元年始至京邑引見殿内。
武皇躬申頂禮於寶雲供養。欲翻經論寇羯
憑陵。大法斯舛國難夷謐。沙門僧隱始得諮
禀。法師譯經經目果闕。三身分別業障滅陀
羅尼最淨地依空滿願等四品全別成爲七
卷。今新來經二百六十部内。其間復有銀主
陀羅尼品及囑累品。更請崛多三藏出。沙門
彦琮重覆校勘。故貴今分爲八卷。品部究
足始自乎斯。文號經王義稱深妙。願言幽顯
頂戴護持
十種大乘論一卷
右一部一卷。大興善寺沙門釋僧粲撰。粲俗
姓孫氏。陳留人。少出家尚遊學。江河南北靡
所不經。關隴西東觸處皆履。渉歴三國備齊
陳周。諸有法筵無不必踐。工難問善博尋。今
爲二十五衆第一摩訶衍匠。故著斯論光賛
大乘。十種者一無障礙。二者平等。三逆四順。
五接六挫。七迷八夢。九相即十中道。並引經
論成文。證據甚有軌轍。亦初學者巧方便門

論場一部三十一卷
右一部合三十一卷。大興善寺沙門成都釋
僧琨集。琨即周世釋忘名之弟子。俗縁鄭氏。
性沈審善音聲。今爲二十五衆教讀經法主。
搜括群經卷部連比。准諸雜論篇軸參差。引
經説云。欲知智者意廣讀諸異論。縁是採摭
先聖後賢所撰諸論。集爲一部稱曰論場。譬
世園場則五果百穀。戲場則歌舞音聲。戰場
矛甲兵仗。道場則旛華寶蓋種種莊嚴。今
此論場。譬同於彼無事不有。披袟一閲
覩百家。自利利人物我同益也
達摩笈多傳四卷  通極論一卷
辯教論一卷  通學論一卷
善財童子諸知識録一卷
新譯經序合一卷
右六部合九卷。日嚴寺沙門釋彦琮撰。琮俗
縁李氏。趙郡柏仁人也。世號衣冠門稱甲族。
少而通敏才藻内融。識洞幽微情同水鏡。遇
物便曉事無再詳。其論傳辭並皆精洽通極
者。破世諸儒不信因果。執於教跡好生異端。
此論所宗佛理爲極。辯教者。此明釋典。宣
眞孔教弘俗論老子教不異俗儒靈寶等經則
非儒攝。通學者勸誘世人遍師孔釋。令知外
内備識俗眞。善知識者是大因縁。登聖
凡。不因知識無由達到。此勸於人廣結知
若善財焉
述釋道安智度論解二十四卷并道安自
*制序
傷學論一卷  存廢論一卷
厭修論一卷
右四部合二十七卷。舍衞寺沙門釋慧影撰。
影俗縁江氏。巴西人周世智度論師釋道安
義解之神趾。傳燈注水繼踵法輪。述而不作
摩訶衍。亦爲
二十五衆主
潜形寺宇汎志慧流。跡罕
人間情多物外。文鋒出口理窟入神。觀夫論
興厥意可覩。傷學論者爲除謗法之愆存廢。
爲防姦求之意厭修。令人改過服道者也
占察經二卷
右一部二卷。檢群録無目。而經首題云。菩提
登在外國譯。似近代出妄注。今諸藏内並寫
流傳。而廣州有一僧行塔懺法。以皮作二枚
帖子。一書善字一書惡字。令人擲之。得善者
好。得惡者不好。又行自撲法以爲滅罪。而男
女合雜。青州亦有一居士。同行此法。開皇十
三年。有人告廣州官司云。其是妖。官司推
問。其人引證云。塔懺法依占察經。自撲法
依諸經中五體投地如太山崩。廣州司馬郭
誼來京向岐州具状奏聞。勅不信占察經道
理。令内史侍郎李元操共郭誼就寶昌寺問
諸大徳法經等。報云。占察經目録無名及譯
處。塔懺法與衆經復異。不可依行。勅云。諸如
此者不須流行
後有婆羅門來云。天竺見有經出六根
聚曰
精異傳十卷
右一部十卷。相州秀才儒林郎侯君素奉勅

通命論兩卷
右一部二卷。晋王府祭酒徐同卿撰。同卿以
爲儒教亦有三世因果之義。但以文言隱密
理致幽微。先賢由來。未所辯立。卿今備引經
史正文。會通運命歸於因果。意欲發顯儒教
旨宗助佛宣揚。導達群品咸奔一趣。斯蓋博
識能洞此玄云
外内傍通比校數法一卷
右一部一卷。翻經學士涇陽劉憑撰。憑内外
學數術偏工。毎以前代翻經算數比校術法
頗有不同。故爲斯演。其序略云。世之道藝有
淺有深。人之禀學有疎有密。故尋算之用也
則兼該大衍。其不思也則致惑三隅。然華夏
數法自有三等之差。天竺所陳何無異端之
例。然先譯經並以大千稱爲百億。言一由旬
爲四十里。依諸算計悉不相合。竊疑翻傳之
日彼此異音。指麾之際於斯取失。故録衆經
算數之法。與華夏相參。十十變之傍通對衍。
庶擬翻譯之次執而辯惑。既參經語故此録

衆經法式十卷
右一部十卷。開皇十五年勅有司撰。斯蓋帝
王無方俯降。開導郡品匪隔釋儒。隋梵通其
一文。華夷會其殊俗。雖曰沙門服非夏服。人
是華人。而大聖慈悲逆觀遐代。垂教禁止助
國防民。民不自治天授神主。主思政化拯濟
蒼生。遠離金言深懷顧託。所以大集經日藏
分護法品。佛告頻婆娑羅王。大王。汝等諸王
於今現在及未來世乃至法住。於是時中一
切佛法囑付汝等。一切諸王應好擁護。若擁
護者即是三世一切諸佛之大檀越。能持三
世諸佛正法。是人命終生於他方淨佛國土。
若擁護者能令三寶久住不滅。若不擁護我
法即滅。若法在世能令人天充滿惡道減少。
所以世界成壞要因諸佛。聖法興毀必在帝
王。故釋論云。衆生果報由菩薩有。勝天王經
云。若佛如來不出世。一切衆生受大苦。無復
善道唯惡趣。但聞三塗苦惱聲。將知世間値
好國王。恒聞佛法是不思議。又徳護長者經
如來記云。月光童子於當來世佛法末時。於
閻浮提脂那國内作大國王名爲大行。彼王
能令脂那國内一切衆生住於佛法種諸善
根。震旦脂那。蓋梵楚夏耳。此稱末者。正法
既滅去佛漸遙。通言末法。計佛滅來至今已
已始一千一百九十五年。依佛本行。正法五
百像法千年。今當像末。依善見律。正像住
世各一千年。今則當像初。既倶經律延促逐
縁乃可承初。豈應據末。昔魏太武毀廢之辰。
止及數州弗湮經像。近遭建徳周武滅時。融
焚經驅僧破塔聖教靈跡削地靡遺。寶刹
伽藍皆爲俗宅。沙門釋種悉作白衣。凡經
年不識三寶。當此毀時即是法末。所以人鬼
哀傷天神悲慘。慧日既隱蒼生晝昏。天啓我
皇乘時來馭。君臨億兆化被萬邦。庶政咸新
典章斯革。輕刑薄賦減役省徭。二十進丁兩
床輸匹。含齒戴髮倶喜泰平。既清廓兩儀。
即興復三寶。開皇元年二月。京及諸州城居
聚落。並皆創訖。至閏三月。詔曰。門下法無内
外萬善同歸。教有淺深殊途共致。朕伏膺道
化念好清靜其五嶽之下宜各置僧寺一
所。至七月。又詔曰。門下風樹弗靜隙影如
流。空切欲報之心。徒有終身之慕。伏惟太祖
武元皇帝。窮神盡性。感穹昊之靈。膺籙合圖。
開炎徳之紀。魏氏將謝躬事經綸。周室勃興
同心匡賛。間二代造我帝基積徳累功
福流後嗣。俾朕虚薄君臨區有。追仰神猷事
冥眞寂。降生下土權變不常。用輪王之兵。
申至仁之意。百戰百勝爲行十善。故以干戈
之器。已類香華。玄黄之野。久同淨國。思欲崇
樹寶刹經始伽藍。増長福因微副幽旨。昔夏
因治水尚且銘山。周曰巡遊有因勒石。帝王
紀事由來尚矣。其襄陽隋郡江陵晋陽。並宜
立寺一所建碑頌徳。庶使莊嚴寶坊。比虚空
而不壞。導揚茂實。同天地而長久。所以毎
年至國忌日。廢務設齋造像行道。八關懺悔
奉資神靈。至八月。又詔曰。門下昔歳周道既
衰群兇鼎沸。鄴城之地寔爲禍始。或驅逼良
善。或同惡相濟。興言震悼日久逾深。永念
群生蹈兵刃之苦。有懷至道興度脱之業。物











我同觀愚智倶愍。思建福田神功祐助。庶望
死事之臣。菩提増長。悖逆之侶。從暗入明。並
究苦空咸拔生死。鯨鯢之觀。化爲微妙之臺。
龍蛇之野。永作頗梨之鏡。無邊有性盡入法
門。可於相州戰地建伽藍一所立碑紀事。又
民犯法處盡之人率爲營齋。房曰。夫有國有
征肇自上古。未見戰場之所起立僧坊。死事
之臣追爲建福。決一人罪十奏乃行。其非大
士應生金輪託降。祐含識於死傷之際。安庶
類於擾攘之間。孰能若是。所以爲善相繼天
下普頒。猶恐黎民懲惡未改將漸風化。開皇
三年降勅旨云。好生惡殺王政之本。佛道垂
教善業可憑。禀氣含靈唯命爲重。宜勸勵天
下同心救護。其京城及諸州官立寺之所。毎
年正月五月九月。恒起八日至十五日。當寺
行道。其行道之日遠近民庶。凡是有生之類。
悉不得殺。至四年又勅旨。周武之時悉滅
佛法。凡諸形像悉遣除之。號令一行多皆毀
壞。其金銅等或時爲官物。如有見存。並可付
隨近寺觀安置。不得轉有損傷。於時木石之
像。皆將別用。有司亦存意知則移安。公寺私
家遣迎供養。所以興心厝意皆崇福基。布令
吐言必懷善誘。至十一年。又詔曰。門下如來
設教義存平等。菩薩用心本無差別。故能津
梁庶品濟渡群生。朕位在人王紹隆三寶。永
言至理弘闡大乘。諸法豁然體無彼我。況於
福業乃有公私。自今已後凡是營建功徳。普
天之内混同施造。隨其意願勿生分別。庶一切
法門同歸不二。十方世界倶至菩提。而日就
月將營新稍廣。但憶先惟往修舊未周。復代
含識重懺悔云。開皇十三年十二月八日。隋
皇帝佛弟子姓名。敬白十方盡虚空遍法界
一切諸佛一切諸法一切諸大賢聖僧。仰惟如
來慈悲弘道垂教。救拔塵境濟*渡含生。斷邪
惡之源。開仁善之路。自朝及野咸所依憑。屬
周代亂常侮蔑聖跡。塔宇毀廢經像淪亡。無
隔華夷掃地悉盡。致使愚者無以導惛迷。智
者無以尋靈聖。弟子往藉三寶因縁。今膺千
年昌運。作民父母思拯黎元。重顯尊容再崇
神化。頽基毀跡更事莊嚴。廢像遺經悉令雕
撰。雖誠心懇到猶恐未周。故重勤求令得顯
出。而沈頓積年汚毀非處。如此之事事由弟
子。今於三寶前至心發露懺悔。周室除滅之
時。自上及下。或因公禁或起私情。毀像殘經
慢僧破寺。如此之人罪實深重。今於三寶前
悉爲發露懺悔。敬施一切毀廢經像絹十二
萬匹。皇后又敬施絹十二萬匹。王公已下爰
至黔黎。又人敬施錢百萬。願一切諸佛一
切諸法一切諸大賢聖僧。爲作證明。受弟子
懺悔。于時臺宮主將省府官僚諸寺僧尼縣
州佐史并京城宿老等並相勸率。再日設齋
奉慶經像。日十萬人。寺別勅使。香湯浴像。
至十五年。以諸僧尼時有過失。内律佛制不
許俗看。遂勅有司依大小乘衆經正文諸有
禁約沙門語處。悉令録出。並各事別。題本經
名。爲此十卷奬導出家。斯實大行菩薩國王。
降意慇懃受佛遺囑。憐愍黎庶恐溺三塗。慈
普既弘化流無外致。今年五月群鹿來馴仁
壽宮門。既奉明詔躍還山藪。百官表賀。至
六月詔曰。朕比臨朝聽政。乃有群鹿來遊。馴
擾宮門前後非一。逼近人衆安然不驚。但往
罹亂年世久遠。聖人之法敗絶不行。習俗
生常專事殺害。朕自受靈命撫臨天下。遵行
聖教務存愛育。由王公等用心助朕宣揚聖
法。所以山野之鹿今遂來馴。官人等但以至
誠化導民俗自可。編戸之人皆爲君子。宜存
心仁善副此休祥。房曰。夫宮門守衞兵仗肅
嚴。行人遠觀猶懷畏懼。而山鹿野獸近狎弗
驚者。良有以也。何但化沾行葦澤及昆虫而
已哉。夫麞鹿生虫見樹影動尚竪耳驚。況視
槊仗乃入不怖。故膺聖化將欲表明。先致
野虫心安隱耳。大智論云。人無殺心衆生依
附。涅槃經云。時有獵師追逐一鴿。是鴿惶怖
至舍利弗影。猶故戰慄。至如來影身心安
隱恐怖即除。此則仁壽宮門。譬同佛影。大品
經云。佛説般若。盲者得視。聾者能聽。瘂者能
言。此則巡歴太山。譬同般若。勝天王經云。
轉輪聖王出世則七寶常見。藍田之山舊稱
産玉。近代曠絶書史弗聞。開皇已來出玉非
一。又太府寺是國寶淵。碇二十餘自變爲玉。
仁壽山所國之神靈。其山&T031279;石復變爲玉。
地不愛寶。此則同於輪王相也。而晏子云。橘
生江北化爲枳。今大興長安率栽橘樹。況由
來無華草藥木。人難名記今並自形。諸此靈
休章表備有。具左右史言事備刊。謹略要祥
以明福應。庶奉法式釋種。感君王慈育化

歴代三寶紀卷第十



歴代三寶紀卷第十三大乘録
入藏目
 開皇十七年翻經學士臣費長房上 
大乘録者。菩薩藏也。教而明佛。則成道已來
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不生不滅常住凝然。量
等虚空形同實際。略而談法。則是方等十二
部經。八萬四千微妙奧典。甚深祕密種種法
門。位而論人。則有十地及三十心。備歴四生
遍遊六道。猨猴鹿馬蠕動蜎飛。無識不形無
趣不受。煩惱則有五住地惑八萬四千諸塵
勞門。所行則四攝六度三十七助菩提。萬徳
齊修二諦並習。利他損己無悔悋心。所受則
三歸十善八萬律儀。悉皆奉持。乃至成佛濟
流如象渡水。遊衢車駕大牛洽潤。譬若大根
承露。猶如大葉憩息。則止大涅槃城諸。如此
文皆大乘也。自從後漢迄我大隋。其間譯經
凡十六代。所出之典。諸大小乘。或處經同縁
人致別。或是世異而人出同。或止一翻或
復重譯。無問人撰傳録集記。但是一言讃述
三寶。語誠鄙野意在光揚。疑妄僞眞註解論
記。依括群目稷稗皆存。合彼金沙爲其録體。
可謂蘭艾共篋龍蛇未分者焉。故斯大乘菩
薩入藏。唯緘經戒及阿毘曇。譬海雖寛弗栖
屍柩。況圓淵採捕棄蜯收珠。荊嶺&T017189;磨拾玉
捐石。解&T026960;瑁之文甲。脱犀象之角牙。集群白
於衆狐。摘藻羽於翡翠者也。今此藏目唯取
有譯失譯單名。自餘重翻同本別出。擧一多
卷編以爲頭。其外二三具注於下。情樂誦
讀任從所抄。簡擇集疑悉除僞妄。合有五百
五十一部一千五百八十六卷。依衆録判附
此大乘。未覿經身猶懷惟咎。庶後敏達賢智
共同扇簸糠粃乎
大乘修多羅有譯一  二百三十四部八百八
十五卷
大乘修多羅失譯二  二百三十五部四百
二卷
大乘毘尼有譯三  一十九部四十
大乘毘尼失譯四  一十二部一十
四卷
大乘阿毘曇有譯五  四十九部二百三
十八卷
大乘阿毘曇失譯六  二部
大乘修多羅有譯第一  二百三十四部
八百八
十五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
大方等大集經六十卷
大般涅槃經四十卷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四十卷
放光般若波羅蜜經二十卷
光讃般若波羅蜜經十卷上三經同本別
譯異名廣略殊
法炬陀羅尼經二十卷
威徳陀羅尼經二十卷  般泥洹經二十卷
菩薩瓔珞經十四卷
菩薩見實三昧經十四卷  賢劫經十三
賢劫三昧經十卷  新賢劫經十卷上三經同
本別譯異
佛名經十二卷  大灌頂經十二卷
月燈三昧經十一卷  華手經十一卷
十住斷結經十卷  閑居經十卷
大悲分陀利經八卷上二經同本
別譯異名
正法華經十卷  妙法蓮華經八卷上二經同
本別譯異
入楞伽經十卷  楞伽阿跋多羅經四卷
經同本別
譯異名
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十卷  新道行經十卷
新小品經七卷  須菩提品經七卷
明度無極經六卷上五經同本
別譯異名
菩薩地持經十卷
大方廣菩薩十地經十卷*上二經同本
別譯異名
諸佛護念經十卷  大阿育王經十卷或無
大字
觀佛三昧經八卷  大薩遮尼乾子經八卷
菩薩行方便境界經三卷上二經同本
別譯異名
六度集經八卷  五千五百佛名經八卷
大乘寶雲經八卷  密迹金剛力士經八卷
金光明經八卷  海意經七卷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七卷  法集經六卷
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六卷
不退轉法輪經四卷  阿惟越致遮經四卷
上三經同本
別譯異名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六卷
思益梵天所問經四卷
持心梵天所問經四卷上三經同本
別譯異名
念佛三昧經六卷或五
  大雲經六卷一名大
方等無
相經。
或五卷
賢護菩薩經六卷  菩薩處胎經五卷
長安品經五卷亦名摩訶
鉢羅經
  大悲比丘經五卷
深密解脱經五卷  呉品經五卷
寶頂經五卷  如來恩智不思議經五卷
菩薩本縁集經四卷
大方等陀羅尼經四卷
央掘魔羅經四卷
聖善住天子所問經四卷
如幻三昧經二卷上二經同本
別譯異名
觀察諸法行經四卷  僧伽吒經四卷
海龍王經四卷  新海龍王經四卷上二經同
本別譯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四卷
伅眞陀羅所問經三卷或二卷。上二經
同本別譯異名
持世經四卷一名法
印經
  持人菩薩所問經三卷
二經同本
別譯異名
弘道廣顯三昧經四卷
阿耨達龍王經二卷上二經同本
別譯異名
普超三昧經四卷  阿闍世王經二卷上二
經同
本別譯
異名
稱揚諸佛功徳經三卷
等目菩薩所問三昧經三卷或二
菩薩藏經三卷  雜呪經三卷
力莊嚴三昧經三卷  四童子經三卷
僧伽羅刹集經三卷  諸法本無經三卷
集一切福徳三昧經三卷
等集衆徳三昧經三卷二卷。上二經
同本別譯異名
毘摩羅詰經三卷或云淨名
經凡四譯
明度五十校計經二卷  淨度三昧經二卷
瓔珞本業經二卷
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諸佛境界經二卷
中陰經二卷  大法鼓經二卷
諸佛要集經二卷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二卷
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衞經二卷一名決了
諸法如幻
三昧
孛本經二卷  大乘同性經二
諸法無行經二卷
阿閦佛國經二卷一名佛刹菩薩
學成經或一卷
般舟三昧經二卷
迦葉經二卷  無上依經二卷
未曾有因縁經二卷  須眞天子經二卷
須眞天子問四事經二卷上二經同本
別譯異名
寶如來三昧經二卷  無極寶三昧經一卷
上二經同本
別譯異名
大乘方便經二卷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二卷上二經同本
別譯異名
大方廣寶篋經二卷
文殊師利現寶藏經二卷上二經同本
別譯異名
自在王經二卷  奮迅王問經二卷上二經同
本別譯異

道神足無極變化經二卷
佛昇忉利天爲母説法經二卷上二經同本別
譯異名
超日明三昧經二卷  超日明經二卷上二
經同
本別譯
異名
順權方便經二卷一名轉女
身方便經
隨權女經二卷  樂瓔珞莊嚴方便經一卷
上三經同本
別譯異名
孔雀王陀羅尼經二卷
孔雀王雜呪經一卷上二經同本
別譯異名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二卷  阿彌陀經二卷
無量壽經二卷二經同本
別譯異名
  首楞嚴經二卷
勇伏定經二卷上二經同本
別譯異名
大莊嚴法門經二卷  徳護長者經二卷
蓮華面經二卷  大雲輪請雨經二卷
虚空孕菩薩經二卷  月上女經二卷
善思童子經二卷一名維
摩兒經
大乘頂王經二卷
大方等頂王經一卷上三經同本
別譯異名
移識經二卷  道行般若經二卷
譬喩王經二卷  發覺淨心經二卷
法鏡經二卷  郁伽長者所問經二卷
郁伽羅越問菩薩經二卷二經同本
別譯異名
仁王般若波羅蜜經二卷凡三
猛施道地經一卷亦直云
猛施經
太子須大拏經一卷  太子慕魄經一卷
金色王經一卷  無憂王經一卷
摩訶摩耶經一卷  阿闍貰女經一卷
大淨法門經一卷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經一卷
須摩提菩薩經一卷或無菩
薩字
金益長者子經一卷  梵女守意經一卷
差摩波帝受記經一卷
獨證自誓三昧經一卷亦名如來自
誓三昧經
月明菩薩經一卷亦名日明
童子經
滅十方冥經一卷  那維摩詰經一卷
離垢蓋經一卷  道行經一卷
菩薩十住經一卷
第一義五相略集經一卷  心明經一卷
文殊師利發願偈經一卷  慧明經一卷
孛經抄集一卷  光味三昧經一卷
十四意止經一卷亦名菩薩十
四意止經
月燈三昧經一卷亦名文殊師利菩薩十事
行經亦名建慧三昧經
思惟要略經一卷  嚴淨定經一卷亦名序
世經
不思議光菩薩所説經一卷亦名無思議
孩童菩薩經
尊勝菩薩入無量門陀羅尼經一卷
文殊師利問菩薩署經一卷亦名問
署經
佛説徳光太子經一卷亦名頼吒問
光徳太子經
幻士仁賢經一卷  寶施女經一卷亦名須
摩提法

三密底耶經一卷  施燈功徳經一卷亦名
燃燈
菩薩訶色欲經一卷  人本欲生經一卷
佛醫經一卷  人所從來經一卷
佛從上所行世偈經一卷
不増不減經一卷  衆祐經一卷
無量壽觀經一卷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一卷
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一卷
分別業報略集經一卷  觀世音觀經一卷
請觀世音消伏毒害陀羅尼經一卷
觀世音懺悔除罪呪經一卷
金剛上味陀羅尼經一卷
涯際持法門經一卷
第一義法勝經一卷  正恭敬經一卷亦名
威徳
陀羅尼中説經亦
名恭敬師經再譯
惟明二十偈經一卷  鹿母經一卷
鹿子經一卷  除恐災患經一卷
法沒盡經一卷亦名空寂菩
薩所問經
  八吉祥經一卷
小法沒盡經一卷  十二門大方等經一卷
溫室洗浴衆僧經一卷
四不可思經一卷  諸徳福田經一卷
云福
田經
過去佛分衞經一卷  出家功徳經一卷
成具光明定意經一卷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
須頼菩薩經一卷亦直云須
頼經再譯
大方等如來藏經一卷亦名佛藏
等經再譯
無量壽佛經一卷
光世音大勢至受決經一卷亦名觀世音菩
薩受記經再譯
普門品經一卷
  老女人經一卷亦名老母
經亦名老
母六英
經再
大方等修多羅王經一卷
轉有經一卷上二經同本
別譯異名
  無所悕望經一卷
象歩經一卷  象腋經一卷上三經同本
別譯異名
大乘要慧經一卷  彌勒菩薩所問經一卷
上二經同本
別譯異名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一卷
菩提無行經一卷  伽耶山頂經一卷
象頭精舍經一卷上四經同本
別譯異名
一切法高王經一卷  諸法勇王經一卷
經同本別
譯異名
慧印三昧經一卷  慧三昧經一卷
如來智印經一卷上三經同本
別譯異名
決定總經一卷  謗佛經一卷上二經同本
別譯異名
睒本經一卷  睒子經一卷
孝子睒經一卷  菩薩睒經一卷
佛説睒經一卷上五經同本
別譯異名
乳光佛經一卷  犢子經一卷上二經同本
別譯異名
佛遺日摩尼寶經一卷  大寶積經一卷
摩訶衍寶嚴經一卷上三經同
別譯異名
無畏徳女經一卷
阿闍世王女阿術達經一卷
阿闍世王女無憂施經一卷三經同本
別譯異名
十二因縁經一卷  貝多樹下思惟經一卷
聞城十二因縁經一卷上三經同本
別譯異名
龍施菩薩本起經一卷  龍施女經一卷
經同本別
譯異名
了本生死經一卷  異了本生死經一卷
芋經一卷上三經同本
別譯異名
大方廣菩薩十地經一卷
菩薩十地經一卷  莊嚴菩提心經一卷
經同本別
譯異名
觀虚空藏菩薩經一卷
虚空藏菩薩經一卷  虚空藏經一卷上三
經同
本別譯
異名
長者子制經一卷  制經一卷
逝童子經一卷  菩薩逝經一卷
逝經一卷上五經同本
別譯異名
  離垢施女經一卷
無垢施菩薩分別經一卷
得無垢女應辯經一卷上三經同本
別譯異名
彌勒成佛經一卷  彌勒受決經一卷
彌勒下生經一卷
彌勒當來生經一卷已上四經同
本別譯異名
月光童子經一卷  月明童子經一卷
申日經一卷  申日兜本經一卷
失越經一卷上五經同本
別譯異名
  轉女身經一卷
無垢賢女經一卷  腹中女聽經一卷
胎藏經一卷  不莊校女經一卷上五經同本
別譯異名
無量門微密持經一卷
出生無量門持經一卷
阿難目佉尼訶離陀羅尼經一卷
舍利弗陀羅尼經一卷
無量門破魔陀羅尼經一卷上五經同本
別譯異名
業報差別經一卷
大乘方廣總持經一卷  牢固女經一卷
百佛名經一卷  一向出生菩薩經一卷
大威燈仙人問疑經一卷
文殊尸利行經一卷  八佛名號經一卷
希有校量功徳經一卷
如來方便善巧呪經一卷
不空羂索觀世音心呪經一卷
十二佛名神呪除障滅罪經一卷
金剛場陀羅尼經一卷
諸法最上王經一卷  商主天子問經一卷
出生菩提經一卷
大乘修多羅失譯録第二。  二百三十四部四
一卷
出要經二十卷  阿惟越致轉經十八卷
摩訶衍經十四經  大忍辱經十卷
佛名經十卷  雜呪集十卷
行道經十卷  方廣十輪經七卷
大方便報恩經七卷  梵王請問經五卷
三昧王經五卷  佛本行經五卷
佛從兜率降中陰經四卷
魔王請問經四卷  七佛經四卷
佛名經三卷  大梵天王請轉法輪經三卷
釋提桓因所問經三卷
大方廣如來性起經三卷
菩薩本行經三卷
法華光瑞菩薩現壽經三卷
普賢菩薩答難二千經三卷
大通方廣經三卷世注
爲疑
優婆夷淨行經二卷亦云淨
行經
不思議功徳經二卷亦云功
徳經
大吉義呪經二卷
九十五種道雜類神呪經二卷
菩薩夢經二卷  諸經佛名經二卷
濡首菩薩經二卷  十方佛名經二卷
文殊問經二卷  哀泣經二卷
法界體性無分別經二卷
伅眞陀羅所問寶如來經二卷
深斷連經二卷  弘道經二卷
菩薩名經二卷  梵天請佛千首經二卷
諸經菩薩名二卷  密跡力士經二卷
無明羅刹喩集經二卷  阿那含經二卷
雜譬喩經二卷  毘羅三昧經二卷
像法決疑經二卷  初波羅耀經二
善王皇帝經二卷世注
爲疑
虚空藏菩薩問持經幾福經一卷
大方廣如來祕密藏經一卷
度諸佛境界光嚴經一卷
善臂菩薩所問經一卷
菩薩修行經一卷亦名威勢長者
問觀身行經
大本藏經一卷  無端底總持經一卷
菩薩投身餓虎起塔因縁經一卷
菩薩本行經一卷
一切施主所行檀波羅蜜經一卷
賢首菩薩二百問經一卷
受十善戒經一卷  文殊觀經一卷
頻婆娑羅王詣佛供養經一卷
菩薩宿縁經一卷  大意經一卷
内藏大方等經一卷
天王太子辟羅經一卷  太子法慧經一卷
是光太子經一卷  長者法志妻經一卷
法志女經一卷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縁不食肉經一卷
文殊師利般涅槃經一卷
觀世音所説行法經一卷
師子月佛本生經一卷
功徳莊嚴王八萬四千歳請佛經一卷
持身菩薩經一卷亦直云
持身經
金剛女菩薩經一卷  善意菩薩經一卷
法華三昧經一卷  佛寶三昧經一卷
金剛三昧經一卷
金剛三昧本性清淨不壞不滅經一卷
寶積三昧文殊師利問法身經一卷
文殊師利權變三昧經一卷亦直云
權變經
賓頭盧爲王説法經一卷  彌勒經一卷
十佛因縁經一卷  八部佛名經一卷
八吉祥神呪經一卷  八陽經一卷
十吉祥經一卷  賢首經一卷亦名賢首
夫人經
小安般三昧經一卷  小阿闍世經一卷
小須頼經一卷  甚深大迴向經一卷
四無畏經一卷
菩薩十漚惒經一卷亦直云十
漚惒經
賢者五福徳經一卷  六法行經一卷
菩薩常行經一卷  菩薩等行經一卷
徳經一卷  阿陀三昧經一卷
阿多三昧經一卷
賓頭盧突羅闍爲優陀延王説法經一卷
佛印三昧經一卷  百寶三昧經一卷
藥師瑠璃光佛經一卷
長者音悦經一卷一名長者音悦不蘭
迦葉經一名音悦經
提謂經一卷  十思惟經一卷
分別六情經一卷  阿質國王經一卷
三昧王三昧經一卷
八菩薩四弘誓經一卷
大光明菩薩百四十八願經一卷
墮迦羅問菩薩經一卷
大悲觀世音經一卷  菩薩諸苦行經一卷
瑞應觀世音經一卷
功徳寶光菩薩問護持經一卷
自在王菩薩問如來境界經一卷
目佉經一卷  薩羅經一
菩薩道地經一卷
等入法嚴經一卷亦直云
法嚴經
方等決經一卷  大行六波羅蜜經一卷
讃七佛偈經一卷
慈仁問八十種好經一卷
阿彌陀佛偈一卷
後出阿彌陀佛偈一卷上二經同本
別譯廣略
阿彌陀鼓音聲陀羅尼經一卷
阿難見水光瑞經一卷
迦旃延偈經一卷一名迦旃延説法
沒盡偈百二十章
雜華經一卷  五百偈經一卷
三乘經一卷  前世三轉經一卷
銀色女經一卷上二經同本
別譯異名
太子護經一卷  和休經一卷上二經同本
別譯異名
善法方便陀羅尼經一卷
金剛祕密善門陀羅尼經一卷上二經同本
別譯異名
阿闍世王受決經一卷
採蓮違王上佛受決經一卷上二經同本
別譯異名
師子奮迅菩薩所問經一卷
華積陀羅尼經一卷
華聚陀羅尼經一卷上三經同本
別譯異名
定行三昧經一卷
遺定行經一卷一名摩訶目連所問經
上二經同本別譯異名
隨願往生經一卷
惟無三昧經一卷一名惟務
三昧經
清淨法行經一卷
龍種尊佛國變化經一卷
四事解脱經一卷
四事解脱度人經一卷上三經同本
別譯異名
定慧普遍國土神通菩薩經一卷
觀世音十大願經一卷
觀世音三昧經一卷
大乘蓮華馬頭羅刹經一卷  陰馬藏經一卷
陰馬藏光明經一卷
土國王所問治國經一卷上三經同本
別譯異名
空淨三昧經一卷一名空靜
大感應經
般若得經一卷  三世三千佛名經一卷
三千佛名經一卷  十方佛名功徳經一卷
現在十方佛名經一卷
千五百佛名經一卷  千佛名經一卷
現在千佛名經一卷  過去千佛名經一卷
當來星宿劫千佛名經一卷
南方佛名經一卷  賢劫五百佛名經一卷
五百七十佛名經一卷
龍樹勸發諸王要偈經一卷
百七十佛名經一卷  雜譬喩經一卷
同號佛經一卷
六菩薩名亦當誦持經一卷
摩訶神呪經一卷  大總持神呪經一卷
思益神呪經一卷  十方佛神呪經一卷
七佛所結麻油述呪經一卷
七佛神呪經一卷
降魔神呪經一卷
華積陀羅尼神呪經一卷
威徳陀羅尼神呪經一卷
陀羅尼句經一卷
集法悦捨苦陀難尼經一卷
陀隣鉢呪經一卷
諸天王所説陀羅尼經一卷
四天王神呪經一卷
金剛十二使呪經一卷  請金剛呪經一卷
金剛隨意所樂一切皆得呪經一卷
金剛如所願一切勝呪經一卷
金剛結界呪經一卷
金剛小心除滅諸怨呪經一卷
金剛請夢呪經一卷
大神母結誓呪經一卷
護諸比丘呪經一卷
十二因縁結縷神呪經一卷
伊洹法願呪經一卷
六字大陀羅尼經一
移山神呪經一卷  和摩結神呪經一卷
解日厄神呪經一卷  六神名神呪經一卷
六字神呪經一卷  幻師跋陀神呪經一卷
幻師波陀呪經一卷
摩尼羅亶神呪經一卷
檀持羅麻油述神呪經一卷
麻油述神呪經一卷
摩尼羅亶神呪案經一卷
醫王惟婁延神呪經一卷一名阿難所問醫
王惟婁延呪經
龍王呪水浴經一卷
十八龍王神呪經一卷
請雨止雨神呪經一卷
嚫水神呪經一卷  呪水經一卷
呪土經一卷  呪藥經一卷
呪毒經一卷  血氣神呪經一卷一云取
呪時氣呪經一卷  呪小兒經一卷
呪齲齒經一卷云呪虫齒
一云呪齒
呪齒痛經一卷  呪牙痛經一卷
呪牙疼經一卷  呪眼痛經一卷
呪眼赤經一卷  除辟賊害呪經一卷
呪賊經一卷  卒逢賊結帶呪經一卷
七佛安宅神呪經一卷
五方龍王神呪經一卷
三歸五戒神王名經一卷
大乘毘尼有譯録第三。一十九部。四十卷
優婆塞戒經十卷  菩薩戒經八卷
佛藏經四卷  梵網經二卷
寶梁經二卷  菩薩藏經一卷
決定毘尼經一卷  佛悔過經一卷
菩薩悔過經一卷
文殊師利悔過經一卷亦名文殊師利
五體悔過經
舍利弗悔過經一卷亦直云
悔過經
清淨毘尼方廣經一卷
文殊師利淨律經一卷
調所問經一卷上三經同本
譯異名
菩薩戒本一卷再譯有
優婆塞戒本一卷
菩薩戒優婆塞戒壇文合一卷
三歸及優婆塞二十二戒文一卷亦名優
婆塞戒
菩薩齋法一卷一名正齋
一名持齋
菩薩戒一卷  菩薩齋經一卷一名賢首菩
薩齋法經
大乘毘尼失譯録第四。*一十二部。*一十四

大方廣三戒經三卷  法律三昧經一卷
菩薩内戒經一卷
阿惟越致菩薩戒經一卷
三曼陀&T075586;陀羅菩薩經一卷
菩薩波羅提木叉經一卷
&T075586;陀悔過經一卷  菩薩受齋經一卷
淨業障經一卷  在家菩薩戒一卷
在家律儀一卷
優婆塞優婆夷離欲具行二十二戒一卷
大乘阿毘曇有譯録第五。四十九部。二百三
十八卷
大智度經論一百卷
攝大乘釋論十五卷亦十二卷。眞諦
再譯致有廣略
十地經論十二卷
十住毘婆沙經論十二卷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十卷  大莊嚴論十卷
菩薩善戒經十卷  菩薩地經十卷
菩薩地持論八卷上三經論同
本別譯異名
寶積經論四卷  佛性論四卷
中論四卷  寶性論四卷
金剛般若經論三卷  僧佉論三卷
勝思惟經論三卷  中邊論三卷
攝大乘本論三卷
攝大乘本論二卷上二論同本
別譯廣略殊
殊師利問菩提經論二卷一名伽耶
頂經論
大丈夫論二卷  佛阿毘曇論二卷
順中論二卷  百論二卷
入大乘論二卷  如實論二卷
涅槃須跋論二卷  優婆塞五學略論二卷
大涅槃經論一卷  三具足經論一卷
遺教經論一卷  法華經論一卷
轉法輪經論一卷
寶髻菩薩四法論一卷
無量壽經論一卷  業成就論一卷
三無性論一卷  十二門論一卷
方便心論一卷  反質論一卷
墮負論一卷  求那摩底隨相論一卷
成就三乘論一卷  十二因縁論一卷
正説道理論一卷  一輸盧迦論一卷
寶行王正論一卷  百字論一卷
意業論一卷  破外道四宗論一卷
破外道涅槃論一卷  唯識論一卷再譯
迴諍論一卷  大乘起信論一卷
大乘阿毘曇失譯録第六。  二部七卷
大乘優波提舍五卷  發菩提心論二卷
歴代三寶紀卷第十三大乘
入藏目



歴代三寶紀卷第十四小乘録
入藏目
 開皇十七年翻經學士*臣費長房上 
小乘録者。聲聞藏也。教而辯佛。則王宮誕生
襁褓扶持乳哺鞠養。乘羊車而詣學。試
術而成婚。十九出家三十成道。四十九年處
世説法。年七十九。於雙樹間右脇而臥入般
涅槃。的而論法則是契經。或止九部。或十一
部。四含雜藏及以毘曇。談人則名聲聞縁覺
四果四向五方七便。剃除鬚髮捨俗出家。局
在天人弗該餘趣。煩惱則五蓋十纒九十八
使。所行則四聖諦十二因縁。檢攝七支防守
三業。所受禁制則三歸十戒二百五十及五
百戒。唯盡一形弗通後世。自調身口匪渉利
他。入理水之淺深。譬兎馬之浮渡。出街衢之
遊戲。駕羊鹿之卑車。洽露潤之少多。若中小
之根葉。休疲怠之蘇息憩非眞之化城。諸如
此文皆小乘也。依四阿含生經出曜賢愚譬
喩衆雜契經。或十行五行一紙半紙。首稱如
是後唱奉行。諸此派分動成萬卷。世情逐末
多競散抄。非唯損功深乖源本。但群録注。
其有流出別生之徒。如觀世音出妙法華。善
時鵝王生正法念。今並不載。唯四部律僧尼
戒心要略威儀羯磨雜法。世人盡習故備列
之。其是經中離析行者。本部既具無假重羅。
所益既微所煩處廣。粗計其省。紙出一萬經
向二千。今之編收大部別卷。檢非流出者。總
有五百二十五部。都合一千七百一十二卷。
集爲小乘入藏正目。房識淺見狷尋閲多遺。
庶傳照法炬明賢。幸供除燼添油也
  小乘修多羅有譯一
一百八部五百二十七卷
小乘修多羅失譯二
三百一十七部四百八十二卷
小乘毘尼有譯三
三十九部二百八十五卷
小乘毘尼失譯四
三十一部六十七卷
小乘阿毘曇有譯五
二十一部三百五十一卷
小乘阿毘曇失譯六
一十部二十七卷
小乘修多羅有譯録第一。一百八部五百二
十七卷
正法念處經七十卷  佛本行集經六十卷
中阿含經六十卷今有六十九
經。離出別
増壹阿含經五十卷今有四十三經。
離出別行
雜阿含經五十卷今有一百四十
四經。離出別行
雜譬喩三百五十首二十五卷
長阿含經二十二卷今有一十八
經。離出別行
賢愚經一十六卷今有五經
離出別行
雜寶藏經一十卷  雜譬喩經一十卷
普曜經八卷或六卷今有
十二經別行
蜀普曜經六卷上二經同本
別譯異名
撰集百縁經七卷  修行經七卷今有十四
經別行
修行道地經六卷二經同本
別譯異名
法句喩本末集經六卷或五
生經五卷今有五十
經別行
  禪法要經五卷
百喩集經四卷  過去現在因果經四卷
太子本起瑞應經二卷
修行本起經二卷上三經同本
別譯異名
禪祕要經三卷  陰持入經二卷
起本經二卷  四阿含慕抄二卷
磨多羅禪經二卷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