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歴代三寶紀 (No. 2034_ 費長房撰 ) in Vol. 49

[First] [Prev+100] [Prev]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戊寅武徳
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
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
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
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
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
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歴代三寶紀卷第三紀下魏晋宋
齊梁周大隋

歴代三寶紀卷第四譯經
後漢

 開皇十七年翻經學士臣費長房上 
後漢録者。光武皇帝第四子莊繼立。諡爲孝
明帝。至永平七年夜夢金人身長丈六。項佩
日輪飛空而至。光明赫奕照於殿庭。旦集群
臣令占所夢。通人傅毅進奉對云。臣聞西方
有神名佛。陛下所見將必是乎。帝以爲然。欣
感靈瑞詔遣使者。羽林中郎秦景博士弟子
王遵等一十四人。往適天竺。於月支國遇
摩騰。寫得佛經四十二章并獲畫像。載以白
馬還達雒陽。因起伽藍名白馬寺。諸州競立
報白馬恩。長安舊城青門道左二百餘歩中
興寺右。即是白馬寺之遺基。於即翻譯四十
二章經。緘置蘭臺石室閣内。自爾釋教相繼
雲興。沙門信士接踵傳譯。孝桓帝世又以金
銀作佛形像。至孝靈帝光和三年。遣中大夫
於雒陽佛塔寺中。飯諸沙門。懸繒燒香散華
燃燈。光和七年。張角等謀誅其逆黨内外姻

屬。諸事老子妖巫醫卜並皆廢之。其有奉佛
五戒勿坐。自秦世沙門釋利防。及前漢劉向
校書天閣已來。至此始有定録。經則四十二
章爲首。人則迦葉摩騰最初。迄於獻帝建安
末齡。其間一百五十二年。歴十一主。華
道俗十有二人。兼摭舊遺更補先闕。並古失
譯。合出經律三百五十九部。四百二十七
卷。爲後漢録運乎斯軸。庶有披覽鑒瞻古
今。時代散聚經典離合。明揚盛化法寶備焉
後漢沙門迦葉摩騰 一部一卷經 沙門竺法
  蘭 五部十三卷經 沙門安世高 一百
七十六部一百九十七卷經律 沙門支婁
迦讖 二十一部六十三卷經 優婆塞都尉
安玄 二部三卷經 沙門竺佛朔 二部
三卷經 沙門支曜 十一部十二卷經
 沙門康巨 一部一卷經 清信士嚴佛
調 七部十卷經 沙門康孟詳 六部九
卷經 沙門釋曇果 一部二卷經 沙門
竺大力 一部二卷經 諸失譯經 一百

二十五部一百四十八卷經咒
後漢四十二章經一卷
右一經一卷。明帝世中天竺國婆羅門沙門
迦葉摩騰譯。或云竺攝摩騰。或直云攝摩騰。
群録互存未詳孰是。既未審知定何是姓何
者是名。先來弗譯所以備彰。騰幼而敏悟兼
有風姿。博學多聞。特明經律。思力精拔。探索
幽深。敷文析理毎有新義。當時學徒未之附
也。法師遊乎天竺。西北有一小國。其國宗奉
焉。俄而隣國興師。兵戈不戢。迄將踐境輒有
事礙。於是疑有異術。密遣覘觀。使人還云。彼
國君臣講習大乘金光明等經。經言。説此法
地神王護之。縁是隣國請和求法弘通大乘。
自爾南渡漸於此矣。永平年隨逐蔡愔至自
洛邑。於白馬寺翻出此經。依録而編。即是漢
地經之祖也。舊録云。本是外國經抄。元出大
部。撮要引俗似此孝經一十八章。道安録無
出。舊録及朱士行漢録僧祐出三藏集記。又
載但大法初傳人未歸信致使摩騰蘊其深解
不復多翻。後卒雒陽。載其委曲備朱士行漢
録及高僧名僧等傳諸雜録。寶唱又云。
是竺法蘭譯。此或據其與攝摩騰同時來耳
佛本行經五卷
十地斷結經四卷或八卷見朱
士行漢録
法海藏經三卷一本無
藏字
佛本生經二卷
僧傳
二百六十戒合異二卷見別
右五部合一十六卷。中天竺國沙門竺法蘭。
少而機悟淹雅博愛多通。禪思毘尼莫不究
竟。誦經百餘萬言。學徒千餘人。居不求安常
懷弘利。戒軌嚴峻衆莫能闚。聞漢使愔來訊
訪漢地佛法。遂有心輕擧。國王不聽。密與
騰同來。間行後至。明帝世翻初共騰出四十
二章。騰卒。蘭自譯。昔漢武帝穿昆明池。底
灰墨。問東方朔。朔云。可問西域梵人。法
蘭既至。時以追問。蘭曰。此是劫燒之*灰。朔
言有徴。信者甚衆。又秦景使還於月支國得。
優填王栴檀像師第四畫樣來至雒陽。帝即
勅令圖寫供養。自爾丹素流演迄今
修行道地經七卷或六卷。初出漢永康元年譯支敏度
制序。見寶唱録及別録。或云順道

    法句經四卷
大僧威儀經四卷右二經。並見別録。新附別有異
出。本小不同。祐失譯分爲兩
部二卷。即此
別録合者是
五十校計經二卷或云明度校計元嘉元年出。
見朱士行漢録。僧祐録同
雜四十四篇經二卷或云雜經。四十四篇。既不顯名
未知何經。道安云。出増一阿
含。
録載
七處三觀經二卷元嘉元年譯。見朱士行漢録。
道安云。出雜阿含。見祐録同
十報經二卷舊録載云出長阿含。*見
祐録亦名多増道章經
大道地經二卷初出。道安注解云。是修行經抄。元外
國略。本或無大字。出長阿含。見祐録
道意發行經二卷或一卷。出長阿含。
見道安及僧祐録
禪經二卷初出。見
別録
安般守意經二卷或一卷道安云。小安般。見朱
士行漢録。及僧祐李廓録同
無量壽經二卷初出。見別録。元魏世沙
門曇鸞論偈注解
陰持入經一卷別録云陰持入道安注解。
見朱士行漢録及祐録
百六十品經一卷舊録云。増一阿含百
六十章經。見僧祐録
大十二門經一卷別録云。二卷。出長阿含。
道安注解見寶唱及祐録
小十二門經一卷出長阿含。見寶
唱及僧祐録
人本欲生經一卷元嘉二年譯出長阿含見朱士
行漢録及僧祐録道安注解
阿毘曇五法經一卷舊録云。阿毘曇五法行
經。出長阿含。見祐録
七法經一卷舊録云。阿毘曇七法行經。出
長阿含。或云七法行見祐録
普法義經一卷元嘉二年譯出。亦名具法行經。出
長阿含見朱士行漢録及祐録
漏分布經一卷道安云。出長阿含。見朱士行
漢録及祐録亦出中阿含
四諦經一卷道安云。出長阿含。或云
出中阿含初出見祐
九横經一卷出雜
阿含
八正道一卷右二經并出雜阿含。見朱
士行漢録及祐録三藏記
大安般經一卷或二卷。道安注解。見祐
録。或云大安般集經
思惟要略經一卷或直云思
惟經。見祐録
十二因縁經一卷云聞城十二因
縁經。初出見祐録
五陰喩經一卷舊録云。五陰譬喩經。見朱士
行漢録及僧祐録。出雜阿
轉法輪經一卷或云法輪經。見釋道安
及僧祐録出雜阿含
流攝經一卷舊録云。一切流攝。亦云一切流攝守。呉
録云流攝守因。亦云受因。見朱士行。
漢録及僧祐
録。出中阿含
是法非法經一卷見朱士行漢録及
僧祐録出中阿含
法受塵經一卷見僧
祐録
十四意經一卷舊録云。菩薩十四
意經。見僧祐録
本相猗致經一卷出中阿含。呉録云。大相*猗致與
縁本致經同。見朱士行漢録及僧
及三
藏集記
阿毘曇九十八結經一卷見僧
祐録
禪行法想經一卷見僧祐録及寶
唱録。三藏記
禪行三十七品經一卷見寶唱録或無禪
行字。及僧祐
難提迦羅越經一卷見僧
祐録
獨富長者經一卷亦云獨富長者財物無付經。亦云
無子付囑。出雜阿含四十六卷
長者懊惱三處經一卷亦云長者子*懊惱三處
經。亦直云三處惱經
申起長者悔過經一卷亦云申越長者悔過供佛
經。申越*申起。未知何定
佛爲那拘説根熟經一卷亦云爲那拘羅
長者説根熟經
長者兄弟詣佛經一卷亦云長者梨師達多兄弟
二人往佛所經。出中阿含
佛神力救長者子經一卷
阿那邠祁化七子經一卷出増一
阿含
十支居士八城人經一卷出中阿含第六十卷。
亦直云十支經
無畏離車白阿難經一卷出雜阿含
二十一卷




受呪願經一卷亦云最勝長
者受咒願經
長者子制經一卷
郁伽居士見佛聞法醒悟經一卷亦云修伽陀居
士佛爲説法得
惶悟經。出
雜阿含
得非常觀經一卷亦云長者夜輸
得非常觀經
舍頭諫經一卷初出。見舊録亦云舍頭諫太子明二
十八宿經。亦云太子明星二十八宿
經。亦云
虎耳經
出家因縁經一卷亦云佛説出
因縁經
佛度旃陀羅兒出家經一卷
純陀沙彌經一卷或作沙門字。或作淳字。
出雜阿含二十四卷
外道出家經一卷
進四念處經一卷出雜阿含
二十九卷
父母恩勤報經一卷一云難報
出中阿含
禪思滿足經一卷
阿含
數息事經一卷    禪法經一卷
禪祕要經一卷或無祕字出禪
要祕密治病
世間言美色經一卷出雜阿含
二十四卷
一切行不恒安住經一卷出雜阿含
三十四卷
人受身入陰經一卷出修行道地
經第一卷
多倒見衆生經一卷或無多字。出
曜經第十六卷
人身四百四病經一卷出修行道地
經第一卷
人病醫不能治經一卷出修行
道地經
分別善惡所起經一卷
斫毒樹復生經一卷出出
曜經
犯戒罪報輕重經一卷
禪定方便次第法經一卷
阿練若習禪法經一卷出菩薩禪
法第一卷
四百三昧名經一卷
自誓三昧經一卷内題云。獨證品第四出。比丘淨
行中初出。與護出大同小異
流離王經一卷出増一阿含。
出與護出小異
溫室洗浴衆僧經一卷
迦葉結經一卷    罵意經一卷
處處經一卷
佛爲頻頭婆羅門説像類經一卷出雜阿含
第十一卷
婆羅門問佛布施得福經一卷
佛爲調馬聚落主説法經一卷出雜阿含
三十二卷
婆羅門行經一卷出中阿含
三十九卷
豆遮婆羅門論議出家經一卷出雜阿含
四十二卷
佛爲事火婆羅門説法悟道經一卷出雜
阿含
婆羅門虚僞經一卷出雜阿含
三十卷
佛化大興婆羅門出家經一卷出雜阿含。或
作大與
佛爲阿支羅迦葉説自他作苦經一卷出増一
阿含
婆羅門子命終愛念不離經一卷出増一
阿含
四吒婆羅門出家得道經一卷出雜阿含
四十四卷
佛爲憍慢婆羅門説偈經一卷出雜
阿含
婆羅門服白經一卷出雜阿含
二十八卷
婆羅門問世尊將來世有幾佛經一卷出雜
阿含
婆羅門避死經一卷出増一
阿含
佛爲婆羅門説耕田經一卷出雜阿含
或無田字
七老婆羅門請爲弟子經一卷
婆羅門通達經論經一卷出雜阿含
二十五卷
佛覆裸形子經一卷出生經。一*云審裸形子
經。審與覆此字誤未知何
婆羅門解知衆術經一卷出雜
阿含
佛爲婆羅門説四法經一卷出雜阿含
第二卷
佛爲年少婆羅門説知善不善經一卷
如幻三昧經一卷或二
  安般經一卷
内藏經一卷元嘉二年十月出是第一譯。一名
内藏百品。或百寶。見朱士行漢録
五門禪要用法經一卷
水喩經一卷出増一
阿含
  浮木譬喩經一卷
鼈喩經一卷出六
度集
提婆達生身入地獄經一卷出出
曜經
摩那祇女人誹佛生身入地獄經一卷
鬼問目連經一卷
十八地獄經一卷或云十
八泥犁
地獄罪人衆苦經一卷
地獄報應經一卷或云罪業報應
教化地獄經
目連見衆生身毛如箭經一卷出雜阿含
第十九卷
摩訶衍精進度中罪報品經一卷
尊者薄拘羅經一卷出中阿含
第八卷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一卷亦云阿難問事佛經。
亦云事佛吉凶經
迦旃延無常經一卷出生經
二卷
當來變滅經一卷  太子墓魄經一卷
四不可得經一卷或無
可字
堅心正意經一卷亦云堅心經
*亦云堅意經
分明罪福經一卷
多増道章經一卷舊録無道字。亦云異
出十報法出長阿含
㮈女祇域經一卷   金色女經一卷
摩鄧女經一卷或云摩
前世爭女經一卷出生
承事勝己經一卷   悔過法經一卷
舍利弗悔過經一卷  太子夢經一卷
小般泥洹經一卷見別
慈仁不殺經一卷
阿難同學經一卷出増
商人脱賊難經一卷
過去彈琴人經一卷出雜阿含
四十八卷
尸迦羅越六向拜經一卷初出
長阿含
世間強盜布施經一卷出増一
阿含
商人子作佛事經一卷出長
阿含
呪賊經一卷  卒逢賊結衣帶呪經一卷
梵天詣婆羅門講堂經一卷出増一
阿含
五陰成敗經一卷出修行
道地經
八光經一卷  五戰鬪人經一卷出増一
阿含
五法經一卷見僧
祐録
五行經一卷   三毒經一卷
阿含正行經一卷  良時難遇經一卷
求離牢獄經一卷  蓮華女經一卷
孤母喪一子經一卷
昔有二人相愛敬經一卷出出
曜經
住陰持入經一卷亦云除持入。
或二卷
鏡面王經一卷出六
度集
  子命過經一卷出生
健陀國王經一卷或無
國字
歎寶女經一卷亦云舍利弗歎寶
女説不思議經
大迦葉遇尼乾子經一卷出長
阿含
正齋經一卷
阿那律思惟目連神力經一卷
寶積三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一卷亦云
遺日
寶積三昧文殊
師利問法身經
舍利弗問寶女經一卷
月燈三昧經一卷出大月燈
三昧經
阿難惑經一卷出人本
欲生經
佛印三昧經一卷
迦葉詰阿難經一卷亦云迦葉責阿難雙
度羅漢喩經。初出
大乘方等要慧經一卷
空淨天感應三昧經一卷舊録云。空
淨三昧經
情離有罪經一卷世注
爲疑
藥王藥上菩薩觀經一卷
義決律一卷亦云藏決律法行道安云。出長阿含。或
有經字者見僧祐録。凡三十四部。合
四十卷。自
餘雜出附
右一百七十六部。合一百九十七卷。安息國
王太子名清字世高。次當嗣王位讓位與叔。
既而捨國剃落出家。懷道遊方弘化爲務。孝
桓帝世建和二年。振錫來儀至乎洛邑。少時
習語大通華言。慨法化微廣事宣譯。到靈帝
世二十餘年。其釋道安録僧祐出三藏集記
慧皎高僧傳等。止云世高翻三十九部。義理
明析文字允正。辯而不華質而不野。凡在讀
者皆亹亹然而不倦焉。房廣詢求究檢衆録
紀述。世高互有出沒。將知權迹隱顯多途。或
由傳者頗致乖舛。量傳所載三十九部。或但
路出自燉煌來屆止京邑。靈帝之末關中擾
攘。便渡江南。達人見機在所便譯。得知他處
闕而未傳。又其傳末果云。而古舊録所載之
者。此竝世高刪正前譯不必全翻。今總群篇。
備搜雜記。有題注者。多是河西江南道路隨
逐因縁從大部出。録目分散未足致疑。彼見
存此寧不纉。敢依集編緝而維之。冀廣
法流知本源注。欲識其迹具諸傳詳
大集經二十七卷初出見
李廓録
般若道行品經十卷初出。亦云摩訶般若波羅蜜
經。或八卷。光和二年十
八日出見
録及僧祐録
首楞嚴經二卷中平三年二月八日出是初譯見朱
士行漢録及僧祐録三藏記呉録乂
云三
伅眞陀羅尼經二卷初出。安録元舊録云伅眞陀羅
尼王經。見朱士行漢録及僧

阿闍世王經二卷初出。道安云。出長
阿含。見僧祐
阿閦佛國經二卷和元年譯是第一出。見朱士
行漢録。亦云阿閦佛刹諸菩
薩學成品經。亦云可閦佛
經或一卷。祐録亦載
無量清淨經二卷亦云無量清淨平
等覺經。見呉録
孛本經二卷初出見
僧祐録
般舟三昧經二卷光和二年十月八日譯初出。見
聶道録呉録及三藏記舊録云
大般舟
三昧經
古品遺日説般若經一卷出方等部。一名佛遺日
摩尼寶經。一名摩訶衍
寶嚴經。一名大寶
積經。見僧祐録
寶積經一卷光和二年譯第一出道安云摩尼寶經。
或二卷。見舊録及士行録三藏集記
問署經一卷亦云文殊師利問菩薩署經。道安
云出方等部見呉録及祐三藏記
梵般泥洹經一卷舊録云胡般今改爲梵初出。或
二卷見朱士行録及三藏集記
阿闍世王問五逆經一卷亦直云阿
闍世王經
兜沙經一卷見呉録及
藏記
内藏百品經一卷第二出。與世高譯者小異。舊録云。
内藏百寶經。道安云。出方等部遍
校群録並云百寶無百
品。故知即是此
大方便報恩經一卷見呉
光明三昧經一安録無見呉
録及三藏記
禪經一卷見別
雜譬喩經一卷凡十一事。祐録云失譯。
今檢見別録故載之
阿育王太子壞目因縁經一卷王是佛滅
百三十年六月
王方出。故非佛説。一本
無經字祐録有。四十四部
右二十一部。合六十三卷。月支國沙門支婁
迦讖。亦直云支讖。桓靈帝世建和歳至中平
年。於洛陽譯。河南清信士孟福張蓮等筆受。
而舊譯云胡般泥洹者。未詳胡字。竊觀上代
有經已來賢徳筆受。毎至度語無不稱云譯
胡爲漢。胡乃西國邊俗。漢是東方。一號且九
州地喚於西方總言天故漢書言身毒
國也身毒即天竺。有中天竺。即佛生處天竺
地也。有東有西有南有北。故云五天。而彼
五天目此東國總言脂那。或云眞丹或作
震旦。此蓋取聲有楚夏耳。若當稱漢。漢止
劉氏。前漢後漢兩代一號。後漢禪魏。
弱三分政有呉蜀。魏雖呑蜀還復禪晋。自晋
統馭十割九州地各有主。譯經依處人處既
異翻則不同。須依帝王稱謂甄別。今爲此録
悉依正之。又胡既是西域邊俗。類此氐羗
蠻夷&T026427;獠。何有經書。乃云胡語。創標胡言
模楷世間誰之過歟。佛生天竺。彼土士族婆
羅門是總稱爲梵。梵者清淨承胤光音。其光
音天梵之最下。劫初成就水竭地乾下
地肥。身體麁重不能飛去。因即生人。
本祖宗故稱爲梵。是以應作梵語梵書。漢
語譯經人未剃落。魏朱士行創首出家服法
爲僧猶稱俗姓。呉晋相踵弗革其風。逮自符
秦有釋道安。獨拔當時居然超悟。道俗欽仰
衆若稻麻。云既剃除紹繼釋種子而異父
豈曰相承。今者出家宜悉稱釋。及後經
至翻四阿含。其文果云。四姓出家同一釋
種。衆咸歎伏四姓者。一刹帝利。此是王種。二婆羅
門。是高行人。三毘舍。如此土士民。
四首陀。爲卑
下。如此皂隸
然安正當晋秦之世。刊定
録目刪注群經。自號彌天楷模季葉。猶言譯
胡爲秦。有五失本三不易。此亦崑山一
未盡美焉。但上代來有胡言處。今録並以梵
代之。庶後哲善言得其眞正者也
法鏡經兩卷或一卷。嚴佛調筆受。
康僧會注。見僧祐録
斷十二因縁經一卷亦云阿含口解十二因縁經。亦
直云阿含口解經。亦云安侯
口解經祐。云。世高譯今
檢群録。乃是安玄。
右二部合三卷。安息國優婆塞都尉安玄。靈
帝末世遊賈雒陽。因遇佛調即共翻譯。世亦
號爲安侯騎都尉。云祐稱世高。此是姓同相
渉耳。高乃國王之太子也應嗣。故讓玄
職號爲侯。直據經題。居然可驗。以不細尋
致合論耳
般舟三昧經二卷舊録云。大般舟三昧經。或
一卷。第二出。見高僧傳
道行經一卷嘉平元年譯。見朱士行漢録及三藏記。
道安云是般若抄。外國高明者所撰。安
爲之注
并序
右二部合三卷。天竺沙門佛朔。靈帝之世齎
道行經來適洛陽。轉梵爲漢。譯人時滯。雖有
失旨。然其音句棄文存質。深得經意。後光
和中更譯般舟。讖爲傳語。孟福張蓮等筆受。
文少勝前
小本起經二卷或云修行本起。或云宿行。近來
加小字耳。見舊録及高僧傳
成具光明經一卷或云成具光明三昧。或云成具光
明定意。見朱士行支敏度僧
慧皎等
四録
頼吒和羅經一卷初出道安云。
出方等部










馬有八態經一卷一名馬有八態譬人經。一名馬
有八弊惡態經。出雜阿含三十

首至問佛十四事經一卷或無
佛字
聞城十二因縁經一卷第二出。與世高譯
十二因縁經小異
墮落優婆塞經一卷  小道地經一卷
馬有三相經一卷出雜
阿含
阿那律八念經一卷或直云八念
經。見舊録
摩訶摩耶經一卷直云摩耶
經或二卷
右一十一部合一十二卷。西域沙門支曜。靈
帝世中平年。於雒陽譯其七部。是呉録所載
問地獄事經一卷見朱士
行漢録
右一經一卷。外國沙門康巨。靈帝中平四年。
於洛陽譯。並言直理詣不加潤飾
古維摩詰經二卷初出。見古録及
朱士行漢録
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衞經二卷一名決了諸法
如幻三昧經。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二卷或無菩薩
亦一卷
思意經一卷亦云益
意經
内六波羅蜜經一卷亦云内外者道
安云出方等部
迦葉詰阿難經一卷第二出。見岑號及寶唱二録。
與世高出迦葉責阿難雙度羅
漢喩經。大
同小異
十慧經一卷佛調自撰出并注序。亦云沙彌十
慧。見僧祐寶唱及高僧傳等三録
右七部合一十卷臨淮。清信士嚴佛調當靈。
帝世在雒陽出理得。音正盡經微旨郢匠。之
美見述後代焉
太子本起瑞應經二卷初出。亦云瑞應本起經。亦
云中本起經。見三藏記

興起行經二卷亦名十縁
經見呉
梵網經二卷初出見
呉録
舍利弗目連遊四衢經一卷見別
報福經一卷或云福報
經見呉録
四諦經一卷興平元年譯第二出。與世高
所翻小異。見竺道祖漢録
右六部合九卷。外國沙門康孟詳。當獻帝世
雒陽陽譯
中本起經二卷亦云太子中本起
經。見始興録
右一經二卷。釋道安云。沙門曇果於迦維羅
衞國。得此梵本來至雒陽。建安十二年翻。康
孟詳度語
修行本起經二卷
右一經二卷。亦是曇果與康孟詳。於迦維羅
衞國齎梵本來。沙門竺大力。以建安二年三
月。於雒陽譯。孟詳度爲漢文。釋道安云。孟詳
所翻弈弈流便足騰玄趣矣。見始興録
大方便報恩經七卷
分別功徳經五卷迦葉阿
難撰
梵本經四卷作云胡
似長安中
泥洹後千歳中變記經四卷一名千
歳變經
合道神足經四卷一名道神足
無極變化經
如來性起經二卷一名大方廣如來
性起微密藏經
諸經佛名二卷  舊譬喩經二卷
雜譬喩經二卷  觀無量壽佛經一卷
龍種尊國變化經一卷
過去香蓮華佛世界經一卷
見牧牛者示道經一卷上有
佛字
作佛形像經一卷一名優填王作佛形像
經。一名作像因縁經
三千佛名經一卷  千佛因縁經一卷
五十三佛名經一卷  八部佛名經一卷
十方佛名經一卷
賢劫千佛名經一卷唯有佛名與曇無蘭所
出四諦經。千佛名異
稱揚百七十佛名經一卷亦直*云百七
十佛名
南方佛名經一卷一名治
城寺經
滅罪得福佛名經一卷
觀世音所説行法經一卷是呪
彌勒爲女身經一卷
寂調意所問經一卷一名如來所説
清淨調伏經
薩陀波崙菩薩求深般若圓像經一卷
菩薩生地經一卷  菩薩所生地經一卷
菩薩受戒法經一卷異出
受菩薩戒次第十法一卷
菩薩懺悔法一卷
初發意菩薩常晝夜六時行五事經一卷
六菩薩名經一卷
迦葉赴佛泥洹經一卷一名佛般泥洹
時迦葉赴佛經
善唄比丘經一卷  僧名數事行經一卷
比丘諸禁律一卷
摩訶僧祇律比丘要集一卷一名摩訶僧祇部
比丘隨用要集法
優波離問佛經一卷  沙彌威儀一卷
沙彌十戒經一卷録直云
沙彌戒
比丘尼十戒經一卷  受十善戒經一卷
沙彌尼戒經一卷  賢者五戒經一卷
優婆塞威儀經一卷
四天王經一卷後有呪似後人
所附出雜阿含
魔嬈亂經一卷與魔正試目連
經大同小異
頂生王因縁經一卷舊録曇頂
生王經
行檀波羅蜜經一卷云一切施主所
行檀波羅蜜經
功徳莊嚴王八萬四千歳請佛經一卷
摩調王經一卷
  誨子經一卷
教子經一卷一名須達教子經舊
録云。須達訓子經
福子經一卷  小兒聞法即解經一卷
菩薩修行經一卷一名長者威施所問菩薩修
行經。或直云長者修行經
長者賢首經一卷
長者命終無子付囑經一卷
質多長者請比丘經一卷
善徳婆羅門求舍利經一卷
外道誘質多長者經一卷
無害梵志執志經一卷  梵志避死經一卷
梵志喪女經一卷
梵志觀無常得解脱經一卷
貧子得財發狂經一卷
&T026596;狗齧王經一卷舊録云
&T026596;狗經
居士物故爲婦鼻蟲經一卷
鐵城泥犁經一卷
犁經一卷一名中阿
含泥犁經
勤苦泥犁經一卷  地獄經一卷
鹽王五使者經一卷一名
天使經
  積骨經一卷
苦陰經一卷  持齋經一卷
海八徳經一卷
寂志果經一卷出長阿含與前
出者名同語異
人弘法經一卷  未曾有經一卷異出
華嚴瓔珞經一卷
觀世樓炭經一卷有三品
大樓炭經
波若得經一卷一作般
若徳
惟日雜難經一卷  内身觀章經一卷
摩訶刹頭經一卷與灌頂經同。
後事少異
清淨法行經一卷
金剛清淨經一卷或云金剛三昧本性
清淨不壞不滅經
淨除業障經一卷  摩訶衍寶嚴經一卷
十住毘婆沙經一卷
佛遺日摩尼寶經一卷
轉女身菩薩經一卷一名樂瓔珞莊嚴方便經。
一名樂瓔珞莊嚴女經
受持佛名不墮惡經一卷
七寶經一卷
一因縁章經一卷舊録云十
一因縁經
沙門爲十二頭陀經一卷
三十二相因縁經一卷與安公失源所出三
十二相大同小異
三十七品經一卷異出
般舟三昧念佛章經一卷此章舊
作童字
瑜伽三磨斯經一卷譯言修行略。一名達磨多羅
禪法。或云達磨多羅菩薩撰。
禪法
要集
禪要呵欲經一卷  須河譬經一卷
法句譬喩經一卷  譬喩經一卷
梵音偈本經一卷
阿彌陀佛偈經一卷
經字
後出阿彌陀佛偈經一卷
讃七佛偈一卷  怛和惒尼百句一卷
五言詠頌本起一卷一百四
十二
道行品諸經梵音解一卷
胡音
般若波羅蜜神呪經一卷或*無
經字
七佛所結麻油述呪一卷
幻師陂陀神呪一卷  五龍呪毒經一卷
取血氣神呪一卷舊録云
血呪
呪齲齒呪一卷一名呪蟲齒。
一名呪齒
呪牙痛呪一卷
  呪眼痛呪一卷
呪賊呪法一卷
  七佛安宅神呪一卷
安宅呪法一卷
右一百二十五部。合一百四十八卷。並是僧
祐律師出三藏記撰古舊二録。及道安失源
并新集所得失譯。諸經部卷甚廣。讎校群目
蕪穢者衆。出入相交實難詮定。未覩經卷空
閲名題。有入有源無入無譯。詳其初始非不
有由既渉年遠故附此末。冀後博識脱覿本
流希。還收正以爲有據瀅。澄法海使靜濤波

歴代三寶紀卷第四譯經
後漢



歴代三寶紀卷第五譯經
魏呉
 翻經學士臣費長房上 
魏呉録者。洛陽建業二京都也。曹丕字子
桓。沛郡譙人漢丞相操之世子也。初生之日
而有青雲状如車蓋。當於其上竟日翠然。望
氣者稱。至貴之徴非人臣象。年八歳善屬文。
嗣相位爲魏王。受後漢禪。改稱爲魏。仍都洛
陽。炎漢數終。五嶽其爲二祀。黄初魏受禪。九
牧於是三分。孫氏覇呉。託長江以圖天下。劉
宗王蜀。憑劍閣欲定中原。横虎爪牙臥龍威
力。各據一域志在相呑。競擁疆場互嚴關
柝。廣羅英俊用作股肱。厚禮賢才賓爲國
寶。良匠妙法復此倶來。僧會適呉。舍利耀靈
於江左。迦羅遊魏。禁戒宣布於洛中。法律自
是大行。建初所以特立譯人隨世。仍彼方言
出經逐時。便題名目致有呉品。蜀普耀焉重
疊再翻因斯而始派流。失譯良在於茲。既魏
蜀呉三國鼎跱。其蜀獨無代録者。何豈非佛
日麗天而無縁者。莫覩法雷震地比屋者弗
聞哉。且舊録雖注蜀普曜首楞嚴等經。而復
闕於譯人年世。設欲紀述罔知所依。推入失
翻。故無別録。孫權字仲謀。呉郡富春人。世仕
於呉。其家東塚上數有神光雲氣。又權
初在孕。其母夢腸引出繞呉昌門。衆咸稱爲
孫氏興矣。及至權生眼有異光方頤大口。其
父奇之。權覇王也。跨躡閩越都邑斗牛。封授
諸侯建立年號。朝宗海嶽南面君臨稱呉。
治秣陵改爲建業。魏承漢後二年權立。四主
五十九年。皓立二年魏禪晋。晋立十五年
呉。若以年分則皓十四年應入晋世。今通收
取結爲呉録。自文帝黄初元年庚子。至元帝
咸熙元年甲申。其間五主四十五年。道俗十
人。所出經律羯磨并舊失譯。合三百一十二
部。四百八十三卷。總集以爲魏呉二代九主
兩都世録云爾
魏沙門曇柯迦羅 一部一卷
 沙門康僧鎧 
二部四卷
 沙門曇諦 一部一卷
羯磨
 沙門白延
 六部八卷
 沙門支疆梁接 一部六卷
 沙
門安法賢 二部五卷
呉沙門維祇難 二部六卷
 沙門竺律炎 
三部三卷
 優婆塞支謙 一百二十九部
五十二
卷經
 沙門康僧會 一十四部二十九卷
經及注
 
諸失譯經 一百一十部二百九十
一卷經
魏僧祇戒本一卷初出見竺道
祖魏世録
右戒本一卷中天竺國沙門曇柯迦羅。魏云
法時。幼而才聰質像璝瑋。讀書一覽文義悉
通。善四違陀風雲星月圖讖運變靡所不該。
自謂世間畢己心目。年二十五入一僧坊。遇
見法勝阿毘曇心。聊取觀之。茫然不解。慇懃
重省更増惛漠。乃嘆曰。佛法鉤深備論三世。
乃棄出家。誦大小乘經及諸律藏。遊化至洛。
于時魏境雖有佛法而道風訛替。亦有衆僧
未禀歸戒。止以剪落爲殊俗耳。設復齋懺事
同祠祀。迦羅既至大行佛法。諸僧請出毘尼。
迦羅以律藏曲制文言繁廣佛教未昌必不承
用。以嘉平年於白馬寺出此戒本一卷。且備
朝夕。中夏戒法始自此焉
郁伽長者所問經二卷第二譯。一名郁伽羅越問
菩薩行經見竺道祖魏録
無量壽經二卷第二譯。見竺道祖晋世雜録
及寶唱録與世高出者小異
右二部合四卷。天竺國沙門康僧鎧齊王世嘉
平年於洛陽白馬寺譯。高僧傳載直云郁伽
長者等四經。檢道祖魏晋録及僧祐
藏記并寶唱梁代録等。所列如前。自外二部
竝不顯名校閲群録未見
曇無徳羯磨一卷初出見竺
道祖魏録
右一卷曇無徳者。魏云法藏。藏師地梨
由。是阿踰闍第九世弟子。藏承其後。即四分
律主也。自斯異部興焉。此當佛後二百年
中。後安息國沙門曇諦。以高貴郷公正元
年屆乎洛汭妙善律學於白
馬寺衆請譯出
首楞嚴經二卷二出。與漢世支讖所出本同文少
異見竺道祖晋世雜録及三藏記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二卷三出與世高康僧鎧
等所出無量壽經本同
文名少異見竺
道祖晋世雜録
叉須頼經一卷一本無叉字。見竺
道祖及僧祐等録
除災患經一卷見三藏
集記
平等覺經一卷見竺道祖
魏呉録
菩薩修行經一卷一名長者威施所問菩薩修行經。
一名長者修行經見始興及寶唱
等二
右六部合八卷。高貴郷公世。西域沙門白延
懷道遊化。甘露年中來屆洛陽止白馬寺。衆
請譯焉
法華三昧經六部一本有正字。
祐云失譯
右一部六卷。高貴郷公世。甘露元年七月外
國沙門支疆梁接。魏言正無畏。於交州譯。沙
門道聲筆受。祐云失譯。房檢見竺道祖
魏世録及始興。録若依交州及始興録地應
入呉録今據平及魏録收。附此
羅摩伽經三卷見竺道祖寶唱法
上靈祐等四録
大般涅槃經二卷略大本前數品爲此二
卷。見竺道祖魏録
右二部合五卷。外國沙門安法賢譯。群録並
云。魏世不辯何帝年。今依編于末。又別録亦

呉阿差末菩薩經四卷見呉別二
録初出
法句經二卷初出呉録云五
卷見三藏記
右二部合六卷。魏文帝世天竺沙門維祇難。
呉言障礙。學通三藏妙善四含。歴國遊方以
行化爲業。發趾西域同伴竺律炎到自江左。
黄武三年於武昌郡譯爲呉文。而維祇難既
未善方音。翻梵之際頗有不盡。志存義本辭
樸質
三摩竭經一卷見始興録。與分惒
檀王經。大同小異
梵志經一卷見始興録與五百
梵志經同本異出
佛醫經一卷共支越出。全典從大經略
見寶唱録。或云佛醫王
右三經合三卷。魏明帝世。天竺沙門竺律炎。
維祇難卒後。爲孫權於楊都譯。群録不同。或
將炎或云
炎。或云
律炎。未詳孰是。故備擧之」
大明度經四卷亦云大明度無極經或六
卷。見竺道祖魏呉等三録
禪祕要經四卷亦云禪法祕要
見呉別二録
阿差末菩薩經四卷見呉録。第二出。與前維
祇難所譯。本文小異
菩薩本縁集經四卷傳云天竺沙門僧
伽斯那撰或三卷
維摩詰所説不思議法門經三卷亦云佛説普
入道門經。
或二卷。第二出。與後漢嚴佛調譯者
小異。見竺道祖魏呉録及三藏記
修行方便經二卷或有禪字
見呉録
大般泥洹經二卷此略大本序分哀歎品爲二卷。後三
紙小異耳。見竺道祖呉録道安云。
出長阿含。僧祐云。
長阿含與此異第二出
瑞應本起經二卷黄武年第二出。一云太子本起
瑞應。與康孟詳出者小異。陳郡
謝鏘呉郡張洗等筆受。魏東阿
植詳定見始興録及三藏記
法鏡經二卷道安録無。僧祐云見
別録。僧會注并製序
小阿差末經二卷見別録及
三藏記
阿彌陀經二卷第四出。與漢世高魏僧鎧譯者小異。
内題云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檀過度
人道經亦云無量壽
經見竺道祖呉録
義足經二卷見竺道祖呉
録及寶唱録
方等首楞嚴經二卷黄武年第*二出。與後漢支讖
出者小異。見竺道祖呉録安
録無。祐
云見別録
法句經二卷第二出見別録及
三藏記少勝前譯
慧印經一卷一名慧印三昧經。一云十方現在佛悉
在前立定經。一云寶田慧印三昧經。
與如來智印經同本異出。
見竺道祖呉録及三藏記
本業經一卷名菩薩本
業經見祐録
須頼經一卷第二出與白延出者同本別出。一云須
頼菩薩經。見竺道祖呉録及三藏記
梵摩渝經一卷見竺道祖録
及三藏記
私阿末經一卷一云私阿昧道安云。即是菩薩道
樹經。同本異出別名見道安及支
敏度僧祐
等三録
微密持經一卷或云無量門微密持經。見
僧叡二秦録及三藏記
月明童子經一卷或云月明童男經。或云月
明菩薩三昧經見三藏記
阿難四事經一卷見三藏記
及別録
差摩竭經一卷一*名菩薩生地經。
見竺道祖呉録
優多羅母經一卷一本無
母字
七女經一卷安云。出阿毘曇一
女本經初出
郁伽長者經一卷第二出。見竺道
祖呉録或二卷
八師經一卷見竺道
祖呉録
釋摩男本經一卷出中阿含。見
竺道祖呉録
孛抄經一卷初出。即孛經。見
三藏記及別録
老女人經一卷出阿毘曇。呉録直云老女
經或云老母經。見三藏記
齋經一卷初出。一云持
齋經。見別録
悔過法經一卷一云。序十方禮拜
悔過文。或無經字
賢者徳經一卷
佛從上所行三十偈經一卷或無
經字
了本生死經一卷安云。出生經。祐云今五卷。生經
無此名。一名稻竿同本異出。謙
自注并
制序
惟明二十偈經一卷或無
經字
龍施女經一卷安録無。祐
云見別録
鹿子經一卷安録無。祐云見別録
及竺道祖呉録亦載
十二門大方等經一卷無録。祐
云見別録
頼吒和羅經一卷第二出。與支曜出者小異。或云羅
漢頼吒和羅經。安録無。祐云見別
録。凡三十經四十八卷。除
郁伽長者經。並見祐録
四十二章經一卷第二出。與摩騰譯者小異。
文義允正辭句可觀。見別録
難龍王經一卷一本無
王字
不自守意經一卷或云自守。或
云不自守
五陰事經一卷
七知經一卷一作智出中
阿含第七卷
人民求願經一卷
佛開解阿拔梵志經一卷一云梵志阿&T075586;
經出長阿含
寶海梵志成就大悲經一卷
梵志子死稻敗經一卷
梵志問佛師經一卷
降千梵志經一卷出阿
梵志經一卷第二
  度梵志經一卷
外道仙尼説度經一卷  梵志結淨經一卷
梵志問佛世間増減經一卷
佛爲外道須深説離欲經一卷或無
梵網六十二見經一卷見別録。僧
祐云法
阿質國王經一卷
桀貪王經一卷出六
度集
國王成就五法久存於世經一卷
惟婁王師子湩譬喩經一卷一本無
譬喩字
諸法本經一卷  五母子經一卷
戒消伏災經一卷見舊
枯樹經一卷見道安録一
本上有大字
  是我所經一卷出生
甘露道經一卷出出
曜經
  不淨觀經一卷出長
阿含
水上泡經一卷  恒水戒經一卷見舊録。或
無戒字
色無常經一卷出阿
  護口意經一卷
壽命促經一卷出雜
阿含
  法施勝經一卷
諸漏盡經一卷出雜阿含。或
云諸盡經
修行慈經一卷  須摩提長者經一卷
調王經一卷初出一本
無王字
四願經一卷見竺道祖呉
録及三藏記
淨行品經一卷出華嚴一云
菩薩本業經
金剛清淨經一卷一云金剛三昧本性
清淨不滅不壞經
惟越雜難經一卷
佛爲訶到曠野鬼説法經一卷
阿闍世王女阿術達菩薩經一卷
勸進學道經一卷一本無
勸字
貝多樹下思惟十二因縁經一卷第二
堅意經一卷或作
心字
  三品弟子經一卷
摩訶精進經一卷亦云大
精進經
菩薩修行經一卷見寶
唱録
普廣菩薩經一卷見別
陀羅尼句呪經一卷亦云持
句呪經
華積陀羅尼呪經一卷見寶
唱録
八吉祥經一卷見古録亦有
呪字。初出
摩訶般若波羅蜜呪經一卷見寶唱録或直云
般若波羅蜜呪經
七佛神呪經一卷一本無
經字
大慈無減經一卷
寶女明三十二相經一卷一云問慧經。一云三十
二事經。一云寶女問經
凡四
三魚失水經一卷
演道俗業經一卷見舊録或
無業字
不莊校女經一卷見寶
唱録
申日經一卷道安云出
中阿含
孫多耶致經一卷或云梵志孫多耶致
經道安云。出中阿含
長者音悦經一卷一云長者音悦不蘭迦
葉經。一直云音悦經
黒氏梵志經一卷見別
法律經一卷亦云法律
三昧經
出家功徳經一卷見呉
弊魔試目連經一卷見舊録出
阿毘曇
七漏經一卷見別
藍達王經一卷一云目連因縁功徳經。或
云目連功徳經。見呉録
魔女聞佛説法得男身經一卷見別録
出大集
魔化作比丘經一卷
佛以三車喚經一卷出法
華經
  未生怨經一卷
弗加沙王經一卷一云萍沙王五願經
道安云。出中阿含
須摩提女經一卷  百喩經一卷
雪山獼猴經一卷  度脱狗子經一卷
猘狗經一卷    三種良馬經一卷
鴟鳥事經一卷   河中草龜經一卷
鼈經一卷
四種良馬經一卷出増一
阿含
鷹鷂臘經一卷出増一
阿含
法滅盡經一卷初出。或云法沒盡經。
云空寂菩薩所問經
無母子經一卷
右一百二十九部。合一百五十二卷。魏文帝
世。月支國優婆塞支謙。字恭明。一名越。漢末
遊洛受業於支亮。亮字紀明。明受業於支讖。
讖已見漢録。世稱天下博知不出三。支謙該
覽經籍莫不精究。世間枝藝多所綜習。遍學
異書通六國語。其爲人細長黒痩。眼多白而
精黄。時人爲之語曰。支郎眼中黄。形軀雖細
是智嚢。爲漢末分亂避地歸呉。孫權聞其才
慧召與相
見。意甚
悦之即使拜爲博士。使輔導東
宮。與韋曜諸人共盡匡弼。甚有裨益。但謙生
自西域。故呉志不載。任其力而不録其功。此
史家過。豈帝者之心。夫爲天下之君。感得天
下之用才堪世務則爵之於朝。垂名竹帛何
華戎之限隔而爲代典不述乎。且葉公。子高
性愛於龍。天龍遂爲之降。既不禮待戎夷之
民。而望其君附化難矣。然市死馬之骨以要
駿驥。置九九之術用俟賢才。斯蓋帝嚢包羅
呑納刊之自古今獨削哉。謙以大教雖行。而
經多梵語未盡翻譯。自既妙善方言。乃更廣
收衆經舊本譯爲呉言。從黄武首歳迄建興
末年。其間首尾三十餘載。所出維摩大般泥
洹法句瑞應本起經等。僧祐三藏集記録載
唯有三十六部。慧皎高僧傳述止云四十九
經。房廣檢括衆家雜録。自四十二章已下並
是別記所顯雜經以附今録。量前傳録三十
六部。或四十九經。似謙自譯在後所獲或正
前翻多梵語者然紀述聞見意體少同録目廣
狹出沒多異。各存一家致惑取捨。兼法海淵
曠事方聚渧。既博搜見故備列之。而謙譯經
得義辭旨文雅甚有碩才。又依無量壽經
及中本起製菩薩連句梵唄三契聲。于今江
淮間尚行兼注了本生死。等經并序
六度集經九卷一云六度無極經。一云度無極經。一
云雜無極經。見竺道祖録及三藏
呉品經五卷即是小品般若。
見三藏集記
菩薩淨行經二卷赤烏年譯出。大集寶結品。或
直云淨律經。見竺道祖呉録
雜譬喩集經二卷或無集字。
見祐録
阿難念彌經二卷亦云法阿難
念經。見祐録
鏡面王經一卷見三
藏記
  察微王經一卷見僧
祐録
梵皇王經一卷見祐録及
高僧傳
權方便經一卷見呉録
及別録
坐禪經一卷見呉録
及別録
菩薩二百五十法經一卷二卷。以此代僧
二百五十戒呈皓

法鏡經解子注二卷并製
道樹經注解一卷并製
安般經注解一卷并製
右一十四部。合二十九卷。魏齊王世正始年
中。天竺沙門康僧會。學通三藏博覽六經。天
文圖緯多所綜渉。辯於樞機善屬文翰。于時
三呉先有支謙宣譯經典。既初染大法風化未
全。僧會欲使道振江淮興立圖寺。乃杖錫東
遊。呉赤烏年達乎建業。即構茅茨設像行道。
時未有僧疑其矯異。有司奏權召而詰問。佛
何靈驗。爾獨改形。會曰如來遷迹已越千年。
遺骨世間名爲舍利。在所應現神耀無方。昔
阿育王統閻浮提。乃起八萬四千寶塔。夫塔
寺之興以表遺化也。權以爲誇誕。乃曰。若能
得舍利者當爲造塔。如其虚妄國有常刑。請
期七日。會乃謂其屬曰。法之興廢在斯一擧。
今不至誠後將何及。即共潔齋銅瓶盛水燒香
禮請七日寂然。求申二七亦復無應。權曰。此
甚欺誑將欲加罪。更請三七。權又特聽。會謂
伴曰。宣尼有言。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法靈
應降而吾等無感。何假王憲。當誓死爲期。三
七日暮猶無所覩。莫不震懼。既入五更忽聞
瓶中鎗然有聲。會自往視果獲舍利。明旦呈
權。擧朝集觀。五色光炎耀瓶上。權自執
瓶寫銅盤上。舍利所衝盤即破碎。權大肅然
驚起而曰。希有瑞也。會進言曰。舍利威神豈
直光相而已。此乃劫燒之火不能焚。金剛之
杵不能碎。權命試之。會更誓曰。法雲方被
蒼生仰澤。願更垂神迹以廣示威靈。乃置舍
利於鐵砧之上。使有力者用槌撃之。砧槌倶
陷舍利無損。權大嗟伏即爲建塔。以始有佛
寺故號建初寺。因名其地爲佛陀里。由是江
左大法遂興。會之力也。至孫皓時制令苛虐
廢棄淫祀。及佛伽藍並欲毀壞。皓問臣下。此
由何興必有聖靈。當奉其道。如也無驗可悉
焚之。諸臣僉曰。佛之威力不同餘神。康會感
靈大皇創寺。今若輕毀恐貽後殃。皓意未然。
乃遣張𦸸詣寺詰會。𦸸巧才辯難問縱横。會
應機對辭藻鋒出。自旦之夕𦸸不能摧𦸸請
退還。會送門外。于時寺側有淫祀家。𦸸又
誓云。玄化既孚此輩何縁近而不革。會曰。
雷霆震撃聾者不聞。豈聲之微貴在理會。理
而有會萬里斯通。苟非其人比屋胡越。𦸸還
歎會才明非臣所測。伏願天鑒親檢察之。皓
大集朝賢以馬車迎會。會既坐。皓問曰。佛教
所明善惡報應。何者是乎。會對曰。夫明主以
孝慈訓世則赤烏翔老人星見。仁徳育物則
醴泉涌嘉苗出生。善既有徴惡亦可驗。故爲
惡於隱。鬼得而誅之。爲惡於顯。人得而戮之。
詩詠求福不迴。易稱積善餘慶。雖儒典之格
訓。即佛教之明謨。皓曰。若然則周孔。已行何
用佛教。會曰。周孔所説略示世間。釋教幽微
廣明因果。故行惡則有永劫地獄苦酸。修善
則有長受天宮安樂。擧茲以明勸勵不亦大
哉。皓不能折雖聞正法而惛暴情不勝其虐。
嘗使衞兵後宮治園。得一金像高數尺許。因
以呈皓。皓令著不淨處以穢汁灌之。共諸群
臣笑以爲樂。俄爾皓身遍體大腫。隱處尤痛。
叫喚徹天。群臣失色。太史占卜言犯大神。即
祈諸廟全不降愈。婇女先有奉佛法者。因問
訊云。陛下曾就佛求福不。皓擧頭問佛神大
耶。婇女答云。佛是大神。皓心遂悟。具語意
故。是時婇女即奉迎像來置殿上。香湯沐浴
數十遍洗。燒香懺悔。皓叩頭謝繋念于枕自
陳罪状。有頃痛間遣使詣寺問訊沙門。請會
説法。會即隨入。皓具諮問罪福之理。會爲敷
析辭甚精要。皓本才學欣然大悦。求看僧戒。
會以戒祕不可輕宣。乃取菩薩本業百二十
五願。分作二百五十事。持擬大僧二百五十
戒。用以呈皓。皓覩諸佛行住坐臥皆願衆生
令得安樂慈悲廣普益増善意心生歸信。倍
加歡喜精誠猛勵。即請會受五戒。旬日疾瘳。
乃於會寺更加修飾。宣示宗室莫不信奉。會
在呉朝亟説正法。皓性凶麁不染妙義。唯叙
報應以開其心。而會閑隙爲衆祈請。於建初
寺譯出前件衆經并自注。序製並妙得體文
義允洽。其所注經安般守意法鏡道樹等。備
見於録。又傳梵唄聲甚清靡哀亮囀韻。于今
則之。呉天紀四年四月皓降于晋。九月會

雜譬喩經八十卷  雜數經二十卷
阿惟越致轉經十八卷上三經並
見舊録
摩訶乘經十四卷  蜀普曜經八卷
摩訶衍優波提舍經五卷  三昧王經五卷
梵王請問經五卷  不退轉輪經四卷
佛從兜率降中陰經四卷
宗録
四天王經四卷疑一部
四本
魔王請問經四卷或五
那先譬喩經四卷見舊
度無極譬經三卷或四
釋提桓因所問經三卷
大梵天王請轉法輪經三卷
法華光瑞菩薩現壽經三卷
普賢菩薩答難二千經三卷
濡首菩薩經二卷疑是濡首菩
薩分衞經
太子試藝本起經二卷
小本起經二卷見舊
不思議功徳經二卷或云功
徳經
蜀首楞嚴經二卷見舊録似
蜀土所出
後出首楞嚴經二卷見舊録云
有十偈
梵天王請佛千首經二卷又大梵天王
經。二卷似此
深斷連經二卷
甘露味阿毘曇二卷或云甘露味
經。二卷
七佛父母姓字經一卷舊録云七
佛姓字經
阿惟越致菩薩戒經一卷舊録云。阿惟
越致戒經
菩薩常行經一卷
摩訶目揵連與佛角能經一卷
阿難得道經一卷  阿難般泥洹經一卷
阿那律念復生經一卷
沙門分衞見怪異經一卷
人詐名爲道經一卷  大戒經一卷
衣服制經一卷  沙彌威儀經一卷
弟子本行經一卷  道本五戒經一卷
威儀經一卷右並見
舊録
爲壽盡天子説法經一卷舊録云。命
盡天子經
魔試佛經一卷見舊
阿須倫問八事經一卷舊録云。阿須倫
所問八事經
摩竭王經一卷舊録云。摩
竭國王經
薩波達王經一卷見舊
尸呵遍王經一卷舊録云。尼
呵遍王經
年少王經一卷見舊
太子法慧經一卷舊録云太
子法經
是光太子經一卷  長者難提經一卷
長者子誓經一卷
五百婆羅門問有無經一卷
女利行經一卷並見
舊録
貧女聽經蛇齧命終經一卷祐録云。貧女聽經。
嚙命終生天經
國王癡夫人經一卷  四婦因縁經一卷
婬人曳踵行經一卷並見
舊録
須多羅經一卷舊録云。須多
羅入胎經
惰迦經一卷見舊録晋
言堅強
盤達龍王經一卷見舊
牛米自供養經一卷舊録云。牛
米自供經
行牧食牛經一卷舊録
墮釋迦牧牛經一卷見舊
法嚴經一卷*見舊録疑即是
等入法嚴經
壁四經一卷  賣智慧經一卷
初受道經一卷  學經福經一卷
止寺中經一卷並見
舊録
無端底持經一卷舊録云。無端
底總持經
安般行道經一卷  解慧微妙經一卷
失道得道經一卷並見
舊録
心情心識經一卷見舊録
云有注
道徳果證經一卷
父子因縁經一卷並見
舊録
檢意向正經一卷
熒火六度經一卷録有明度經一卷
云一名熒火明度經
雜阿含經一卷  小觀世樓炭經一卷
内禪波羅蜜經一卷並見
舊録
四輩經一卷舊録云四事弟子
經。或云四輩學經
大四諦經一卷  五方便經一卷
五惟越羅名解説經一卷  五陰經一卷
中五濁世經一卷  六波羅蜜經一卷
大七車經一卷  八正邪經一卷
八總持經一卷  八輩經一卷
八部僧行名經一卷 大十二因縁經一卷
十八難經一卷竝見
舊録
五十二章經一卷見舊録別有孝
明四十二章經
百八愛經一卷見舊録。似抄
五蓋疑結經
逮慧三昧經一卷見舊録。一名文殊師
利問菩薩十事行經
小安般舟三昧經一卷見舊
禪行斂意經一卷舊録云禪
行檢意經
禪數經一卷見舊
  化譬經一卷見舊録亦
云化喩經
群生偈經一卷見舊
大總持神呪經一卷見舊録。亦云
總持呪經
薩和菩薩經一卷見舊録。亦云國
王薩惒*菩薩經
慧定普遍神通菩薩經一卷見舊録。亦云慧定
遍國土神通菩

貧女人經一卷見舊録亦云
貧女難陀經
阿秋那經一卷見舊録。亦云阿
那三昧經
右一百一十部。合二百九十一卷。並是古舊
二録失譯諸經。今結附此以彰遠年至所
依據
歴代三寶紀卷第五譯經
魏呉



歴代三寶紀卷第六譯經
西晋
 *開皇十七年翻經學士臣費長房上 
西晋録者。司馬炎字安世。河内溫人。魏大將
軍侍中録尚書相國晋王昭之太子。昭薨炎嗣
爲王。元帝知歴數有歸。使太保鄭沖奉璽致
位。炎垂拱受禪。是爲武帝。稱晋都雒及長安。
舊東西京也。晋武在馭十有五年。到咸寧中
命司馬伷平呉得皓。封歸命侯。自後漢永安
二十四年至晋泰康肇元庚子歳首。於是九州
還一統矣。又呉黄武初。陸績有言曰。從今已
後更六十年。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至是果如
績言。蜀平呉滅將六十年。二十載後至于惠
帝永寧之初。政道虧頽群雄嶽峙。趙王創基
構逆簒立於朝。張軌繼迹弗臣擅收涼土。内
外縻沸仍漸亂階。劉淵所以平陽。李雄因茲
井絡。懷帝蒙塵咸谷。愍帝播越長安。既道
藉時興而兩都板蕩。法由人顯。屬二主栖遑。
萬姓崩離歸信靡託。百官失守釋種無依。時
有沙門竺法護及彊梁婁至等亡身利物誓
志弘宣。匪憚苦辛闡法爲務。護於晋世出經
最多。其法欽羅叉聶遠父子竺法蘭等。相繼
度述。所以五十年間。華戎道俗十有三人。
并前失譯諸經戒等。合四百五十一部。七百
一十七卷。集爲西晋二京四主五十二年世
録云爾
西
沙門竺法護  二百一十部三百九十
四卷經戒
沙門*彊梁婁至  一部一卷
沙門安法欽  五部一十二
卷經
  沙門無羅叉 
一部二十
卷經
  清信士聶承遠  三部四卷
沙門竺叔蘭  二部五卷
承遠子清信士道眞。五十四部六十六卷
録目
沙門白法祖  二十三部二十五
卷經
沙門釋法立  四部一十三
卷經
優婆塞衞士度  一部二卷
沙門支敏度  二部一十三
卷經
沙門釋法炬  一百三十二部一百四十
二卷經
沙門支法度  四部五卷
  諸失譯經 
八部一十五
卷經
西
雜譬喩三百五十首經二十五卷見別
光讃般若經十卷太康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出。
丁七品。或十五卷。見道安録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