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緇門警訓 (No. 2023_ 如巹續集 ) in Vol. 48

[First] [Prev]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云。若登厠不洗淨者。不得入大僧數。不得坐
禪床。不得登寶殿。○須知淨桶内淨外觸。不
可將淨桶入水槽中&T023020;水。須將杓盛水入桶
中。免汚一槽之水。○不可安淨桶在水槽上。
淋其桶底觸水下槽中。○不得將觸處筅帚近
水槽邊。恐不知者誤將洗盆。○槽中之水須
頻換新者。蓋水留三宿只生細虫。夏月則不
至三宿。切莫停積死水。若無淨頭之處。仰宣
力者。結縁措置。免傷物命。○初入厠時先須
彈指三下。以警在穢之鬼。亦不可痰吐入厠
中。以傷在穢之鬼。此二項陰徳具載藏經。茲
不繁引。○初蹲身時先須傾少水在槽中。一
則解舊糞臭氣。則新糞易下不積槽中。○既
在厠中。不可語言作聲。○文殊經云。大小便
時身口状如木石。不得有聲。○厠中不可畫
壁書字。毎見尊宿老成。路逢字紙在地。即收
置淨處。或抛在水中。蓋尊重字畫。不忍狼籍。
況書臭厠中。豈不折福。○若洗淨時右手執
淨桶。旋旋傾之。以左手盛水。將第四指著實
洗之七度。切不可就桶中掬水。汚於桶内。○
常去左手第四指爪甲。莫令藏垢。釋氏要覽
云。佛令比丘指甲止長一麥粒許。過則剪之。
今有出家人愛護指爪養長寸餘。以爲美觀。
尚縱穢躯應無淨行。○常見惜福人用厠籌
畢。就淨桶洗之。反汚桶内。或將手入桶掬
水。洗籌亦不可。○洗淨須用冷水。則益人用。
熱湯則生腸風等疾。○若洗手時先用灰擦七
度去穢。手背亦然。次用泥擦七度淨之。手背
亦然。次用皂團或皂角。或木屑。或二桑葉皆
可。○溪堂雜録云。元祐中有蜀僧智超法師。
常誦華嚴經。已三十年。偶見一童子風貌清
爽擧手高揖。超曰。何來。曰五臺來。超曰。何
遠至此。曰有少事欲相導故。超曰。願聞。曰吾
師誦經固可嘉矣。但失在登厠洗淨時。觸水
淋其手背。而未嘗用灰泥洗之。所用灰泥律
制七度。今但二三。縁此觸尚存。禮佛誦經悉
皆得罪。言訖不見。超慚而改過。識者或曰。此
必文殊化現有警於超也。故知洗手必須依
法。因果經云。觸手請經當獲厠中蟲報。○後
架手巾須多備三兩條。頻頻洗換。莫令垢染
以汚淨手。人衆處五日一洗。人少處十日一
洗。○凡拭手時。須將手巾搏而拭之。庶得易
乾。○入厠洗淨等。經中各有神呪。必須受持。
經云。若不持誦此諸神呪者。縱用七恒河水
洗。至金剛際。亦不得身器清淨。受持此呪者。
當一一默誦七遍。則獲一切清淨福徳。諸惡
鬼神悉皆拱手
入厠 唵狼魯陀耶莎訶洗淨 唵賀曩密
栗帝莎訶洗手 唵主迦羅野莎訶
去穢 唵室利曳婆醯莎訶淨身 唵瞂
折羅惱迦吒莎訶
  大智律師入厠垂訓
摺疊衣裳整齊鞋履。省約用籌點滴使水。屏
息語言安詳進止。當念此身滿中盛屎。臭不
可聞穢不可視。行厠革嚢誠爲可鄙。云何於
身耽欲無恥。云何於食樂著肥美。結習成因
果報必是。一入泥犁窮劫不已。苦樂在心昇
沈由己。道豈遠哉。未之思爾
緇門警訓卷九



緇門警訓卷第十
  讃佛傳法偈
稽首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三祇修錬萬
行功圓。纖瑕去而法性凝清。片善具而報化
微妙。爾後上生兜率下降王宮。三十歳居道
樹成佛。四十九年住世教化。説法三百五十
度。宣演八萬四千門
王臣外護於四海九州。師僧内傳於人間天
上。利益廣大傳法難思。故有偈云
    假使頂戴經塵劫 身爲床坐遍三千
    若不傳法度衆生 畢竟無能報恩者
傳法有五 一受持 二看讀 三諷誦 四
解説 五書寫 外護内護流傳即 佛法僧
寶不斷也
  禪林妙記前序 京師西明寺釋玄則撰
一切諸佛皆有三身。一者法身謂圓心所證。
二者報身。謂萬善所感。三者化身。謂隨縁所
現。今釋迦牟尼佛者。法身久證報身久成。今
之出現蓋化身耳。謂於過去釋迦佛所。發菩
提心。願同其號。故今成佛亦號釋迦。三無數
劫修菩薩行。一一劫中事無量佛。中間續遇
錠光如來。以髮布泥金華奉上。尋蒙授記得
無生忍。然一切佛將成佛時。必經百劫修相
好業。其釋迦發心在彌勒後。當以逢遇弗沙
如來。七日翹仰新新偈讃遂超九劫在前成
道。將欲成時生兜率天。號普明菩薩。盡彼天
壽下閻浮提。現乘白象入母右脇。其母摩耶
夢懷白象。梵仙占曰。若夢日月當生國王。若
夢白象必生聖子。母從此後調靜安泰。慈辯
日異。菩薩初生大地震動。身紫金色三十二
相。八十種好。圓光一尋。生已四方各行七
歩。爲降魔梵發誠實語。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抱入天祠天像悉起。阿私陀仙合掌嘆曰。相
好明了必爲法王。自恨當死不得見佛斯則
淨飯國王之太子也。字悉達多。祖號師子頬。
父名淨飯。母曰摩耶。代代爲輪王。姓瞿曇氏。
復因能事別姓釋迦。朗悟自然藝術天備。雖
居五欲不受欲塵。遊國四門見老病死及一
沙門。還入宮中深生厭離。忽於夜半天神扶
警。遂騰寶馬踰城出家。苦行六年知其非道。
便依正觀以取菩提。時有牧牛女人煮乳作
糜。其沸高踊。牧女驚異。以奉菩薩。菩薩食之
氣力充實。入河洗浴將登岸時。樹自低枝引
菩薩上。菩薩從此受吉祥草。坐菩提樹。惡魔
見已生瞋惱心。云此人者欲空我界。即率官
屬十八億萬。持諸苦具來怖菩薩。促令急起
受五欲樂。又遣妙意天女三人來惑菩薩。爾
時入勝意慈定。生憐愍心。魔軍自然墮落退
散。三妙天女化爲癭鬼。降魔軍已。於二月八
日明相出時。而成正覺。既成佛已觀衆生根。
知其樂小未堪大法。即趣波羅奈國。度憍陳
如等五人。轉四諦法輪。此則三寶出現之始
也。其後説法度人之數。大集菩薩之會。甚深
無相之談。神通示現之力。經文具之矣。又於
一時昇忉利天。九旬安居爲母説法。時優闐
國王及波斯匿王。思慕佛徳刻檀畫&T073554;。以寫
佛形。於後佛從忉利天下。其所造像皆起避
席。佛摩其頂曰。汝于未來善爲佛事。佛像之
興始於此矣。化縁將畢。時徒厭怠。佛便告衆。
却後三月吾當涅槃。復記後事如經具説。然
如來實身常在不滅。故法華云。常在靈鷲山
及餘諸住處。今生滅者是佛化身。爲欲汲引
現同其類。所以受生復欲令知有爲必遷。所
以示滅。又衆生根熟所以現生。衆生感盡所
以現滅。佛涅槃後。人天供養起諸寶塔。又大
迦葉召千羅漢。結集法藏阿難從鎖鬚入。誦
出佛經一無遺漏。如瓶寫水置之異器。一百
年外有鐵輪王。字阿輸柯。亦名阿育。役御神
鬼。於一日中天上人間。造八萬四千舍利寶
塔。其佛遺物衣鉢杖等。及諸舍利神變非一。
逮漢明感夢金躯日。佩丈六之容。一如釋迦
本状。又呉主孫權燒椎舍利無所變壞。爰及
浮江石像汎海瑞容。般若冥力觀音密驗。別
記具之。事多不録
  讃弗沙佛偈
    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 一切無有如佛者
  漢顯宗開佛化法本内傳
傳云。明帝永平十三年。上夢神人金身丈六。
項有日光。寤已問諸臣下。傅毅對詔。有佛出
於天竺。乃遣使往求。備獲經像及僧二人。帝
乃爲立佛寺。畫壁千乘萬騎繞塔三匝。又於
南官清涼臺。及高陽門上。顯節陵所圖佛立
像并四十二章經。緘於蘭臺石室。廣如前集
牟子所顯傳云。時有沙門迦攝摩騰竺法蘭。
位行難測志存開化。蔡愔使達請騰東行。不
守區域隨至雒陽。曉諭物情崇明信本。帝問
騰曰。法王出世何以化不及此。答曰。迦毘羅
衞國者。三千大千世界一百億日月之中心
也。三世諸佛皆在破生。乃至天龍鬼神有願
行者。皆生於彼受佛正化。咸得悟道。餘處衆
生無縁感佛。佛不往也。佛雖不往光明及處。
或五百年。或一千年。或二千年外。皆有聖人
傳佛聲教。而化導之。廣説教義。文廣故略也。
傳示。永平十四年正月一日。五岳諸山道士
朝正之次。自相命曰。天子棄我道法遠求胡
教。今因朝集可以表抗之。其表略曰。五岳十
八山觀太上三洞弟子褚善信等。六百九十
人死罪上言。臣聞。太上無形無名無極無上。
虚無自然大道出於造化之前。上古同遵百
王不易。今陛下道邁羲皇。徳高堯舜。竊承陛
下棄本追末。求教西域。所事乃是胡神。所説
不參華夏。願陛下恕臣等罪。聽與試驗。臣等
諸山道士多有徹視遠聽。博通經典。從元皇
已來太上群録。太虚符祝。無不綜練達其涯
極。或策使鬼神呑霞飮氣。或入火不燒。或履
水不溺。或白日昇天。或隱形不測。至於方術
無所不能。願得與其比較。一則聖上意安。二
則得辯眞僞。三則大道有歸。四則不亂華俗
臣等若比對不如任聽重決。如則有勝乞除
虚妄勅遣尚書令宋庠引入長樂宮。以今月
十五日可集白馬寺。道士等便置三壇。壇別
開二十四門。南岳道士褚善信。華岳道士劉
正念。恒岳道士桓文度。岱岳道士焦得心。嵩
岳道士呂惠通。霍山天目五臺白鹿等十八
山道士祁文信等。各齎靈寶眞文太上玉訣
三元符録等五百九卷。置於西壇。茅成子許
成子黄子老子等二十七家子書。二百三十
五卷。置於中壇。饌食奠祀百神置於東壇。帝
御行殿在寺南門。佛舍利經像置於道西。十
五日齋訖。道士等以柴荻秥檀沈香爲炬。繞
經泣曰。臣等上啓太極大道元始天尊衆仙
百靈。今胡神亂夏人主信邪。正教失踪玄風
墜緒。臣等敢置經壇上以火取驗。欲使開示
蒙心得辨眞僞。便縱火焚經。經從火化悉成
煨燼。道士等相顧失色。大生怖懼。將欲昇天。
隱形者。無力可能禁。効鬼神者呼策不應。各
懷慚恧。南岳道士費叔才自感而死。太傅張
衍語褚信曰。卿等所試無驗。即是虚妄。宜就
西來眞法。褚信曰。茅成子云。太上者靈寶天
尊是也。造化之作謂之太素。斯豈妄乎。衍曰。
太素有貴徳之名。無言教之稱。今子説有言
教。即爲妄也。信默然。時佛舍利光明五色。
直上空中旋環如蓋。遍覆大衆映蔽日光。摩
騰法師踊身高飛。坐臥空中廣現神變。於時
天雨寶華在佛僧上。又聞天樂感動人情。大
衆咸悦歎未曾有。皆繞法蘭聽説法要。并吐
梵音歎佛功徳。亦令大衆稱楊三寶。謥善惡
業皆有果報。六道三乘諸相不一。又説出家
功徳。其福最高。初立佛寺同梵福量。司空陽
城侯劉峻與諸官人士。庶等千餘人出家。四
岳諸山道士呂惠通等六百三十人出家。陰
夫人王婕好等。與諸宮人婦女二百三十人
出家。便立十所寺。七所城外安僧。三所城内
安尼。自斯已後廣矣。傳有五卷略不備載。有
人疑此傳。近出本無角力之事。案呉書明費
叔才感死。故傳爲實録矣
  商太宰問孔子聖人
太宰嚭問孔子曰。夫子聖人歟。對曰。丘也博
識強記。非聖人也。又問。三王聖人歟。對曰。
三王善用智勇。聖非丘所知。又問。五帝聖人
歟。對曰。五帝善用仁義。聖非丘所知。又問。
三皇聖人歟。對曰。三皇善用時政。聖非丘所
知。太宰大駭曰。然則孰爲聖人乎。夫子動容
有間曰。丘聞西方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不
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人無能名焉。
據斯以言。孔子深知佛爲大聖也。時縁未昇
故默而識之。有機故擧。然未得昌言其致矣
  鍾山鐵牛印禪師示童行法晦
唐則天延載元年五月十五日。始括天下僧
尼。隷祠部。玄宗天寶六年制所度僧尼。令祠
部給牒。肅宗至徳元年祠部牒賜功臣賣始。
以此論之。延載前爲僧依天竺法。有行業堪
任受道者。惟師攝受。如唐宮使會通謁鵲巣
道林禪師曰。弟子不願爲官志慕出家。願和
尚攝受。道林曰。今時爲僧行多浮濫。通曰。本
淨非琢磨元明不隨照。道林曰。汝若了淨智
妙圓體自空寂。即眞出家。何假外相。通曰。願
垂攝受誓遵師教。道林乃與剃落。後來行業
既濫。檢制興焉。自然之理。所以黄面老子以
法付之國王大臣。蓋以此也。今國朝聖澤洪
霈。特使穹其價者。政所以重教尊僧貴尚其
法也。明教嵩禪師曰。夫僧也者。其防身有戒。
攝心有定。辨明有慧。有威可敬。有儀可則。天
人望而儼然。近世多輕僧。固僧人自取。然
披僧伽黎者。若數世願力之重。夙熏種智成
熟。未易得也。如本朝王文正公。旦臨薨背時。
悔當初錯了路頭不作僧。乃囑令諸子爲削
其鬚髮。衣以僧家三衣。然後入棺。要第二世
出頭來使成僧。仍囑侍郎楊大年。主其治命。
後楊以宰臣薨背。國家自有典故。雖不從所
請。只以三衣剃刀置之棺中。楊亦自悔竟。參
禪宗了悟自心。被旨詳定景徳傳燈録。流布
西天此土。噫爲僧之難有知此者。若是大丈
夫漢興決烈之志。屏浮濫之行。從脚跟下一
刀兩段。向佛祖外一覷便透。身心倶了亦不
爲難。亦不患護身符子不入手。所以道。高山
流水深深意。自有知音笑點頭。法晦致身寶
公道場有年。其爲人謹愿朴厚。有決烈之志。
無浮濫之行。今謀進納爲僧。敬投敬信英偉
特達。大賢揮金助成其志。以此軸求警策。因
縷縷示之。亦欲世間賢士大夫。興重教尊僧
之心知前輩雖爲富貴所折困。末後亦有悔
之者。歳在己未中秋住鍾山鐵牛
  撫州永安禪院新建法堂記無盡居士撰
臨川陳宗愈。於永安長老會中得大法。喜捐
其家貲。爲建丈室作修廊。方且鳩林以新法
堂。而宗愈死。其二子號訴於常曰。吾先子之
未奉佛也安且強。既奉佛也病且亡。佛之因
果可信耶。其不可信耶。常曰。吾野叟也不足
以譬子。子第成父之志而卒吾堂。吾先師有
得法上首無盡居士。深入不二辨才無礙。隨
順根性善演音。法堂成當爲子持書求誨決
子之疑。紹聖元年春常遣明鑑至山陽以書
來言。會予方以諫官召還未暇。明年鑑又至
京。待報於智海禪刹。爾時居士默處一室。了
明幻境。鐵輪旋頂。身心泰定。明鑑雨涙悲泣。
殷勤三請。大悲居士。佛法外護付與王臣。今
此衆生流浪苦海。貪怖死生迷惑因果。惟願
居士作大醫王。施與法藥居士曰。善哉善哉。
汝乃能不遠千里。爲陳氏子諮請如來無上
祕密甚深法要。諦聽吾説。持以告之。善男子。
大空寂間妄生四相。積氣爲風積形爲地。積
陽爲火積陰爲水。建爲三才。散爲萬品。一切
有情水火相摩。形氣相結以四小相具四大
界。因生須養因養須財。因財須聚。因聚成貪。
因貪成競。因競成瞋。因瞋成狠。因狠成愚。因
愚成癡。此貪瞋癡諸佛説爲三大阿僧祇劫。
人於百年劫中。或十歳二十歳。或三十四十
歳。或五六十歳或七八十歳。各於壽量自爲
小劫。於此劫中而欲超越不可數劫。譬如蚯
蚓欲昇烟雲。無有是處。諸佛悲愍。開示檀波
羅蜜大方便門。勸汝捨財。汝財能捨。即能捨
愛。汝愛能捨。即能捨身。汝身能捨。即能捨
意。汝意能捨。即能捨法。汝能捨法。即能捨
心。汝心能捨。即能契道。昔迦葉尊者行化。
有貧媼以瓦破器中潘汁施之。尊者飮訖踴
身虚空。現十八變。貧媼瞻仰心大歡喜。尊者
謂曰。汝之所施得福無量。若人若天。輪王帝
釋四果聖。人及佛菩提。汝意所願。無不獲者。
媼曰。止求生天。尊者曰。如汝所欲。過後七日
命終。生忉利天受勝妙樂。又罽賓國王在佛
會聽法。出衆言曰。大聖出世千劫難逢。今欲
發心造立精舍。願佛開許。佛云。隨爾所作。罽
賓持一枝竹挿於佛前曰。建立精籃竟。佛云。
如是如是。以是精籃含容法界。以是供養。福
越河沙。鑑來爲吾持此二説歸語檀越。善自
擇之。汝父所建堂室廊廡。比一器潘得福甚
多。生天受樂決定無疑。若比罽賓國王挿一
枝竹。乃能含容無量法界。汝欲進此聽吾一
偈。一竿修竹建精籃。風捲蟭螟入海南。惡水
溌來成第二。鈍根蹉過問前三。於是明鑑踴
躍信受。歸告其人筆集緒言。刻以爲記
  宋文帝集朝宰論佛教
文帝即宋高祖第三子也。聰叡英博雅稱令
達。在位三十年。嘗以暇日從容而顧問侍中
何尚之。吏部羊玄保曰。朕少來讀經不多。比
日彌復無暇。三世因果未辨。措懷而復不敢
立異者。正以卿輩時秀率所敬信也。范泰謝
靈運常言。六經典文本在濟俗爲政。必求性
靈眞奧。豈得不以佛理爲指南耶。近見顏延
之折達性論。宗炳難白黒論。明佛法深尤爲
名理。並足開奬人意。若使率土之濱皆敦此
化。則朕坐致太平矣夫復何事。尚之對曰。悠
悠之徒多不信法。以臣庸弊更荷褒拂。非所
敢當之。至如前代群英。則不負明詔矣。中朝
已遠難復盡知。渡江以來。則王導周顗庾亮
王濛謝尚郄超王坦王恭王謐郭文擧謝敷戴
逵許詢及亡高祖兄弟及王元琳昆季范注。
孫綽張玄殷顗等。或宰輔之冠蓋。或人倫之
羽儀。或置情天人之際。或抗跡烟霞之表。並
禀志歸依措心歸信。其間比對則蘭獲開潜
深遁崇邃。皆亞迹黄中或不測之人也。慧遠
法師嘗云。釋氏之化無所不可適。道固自教
源濟俗亦爲要務。竊尋此説有契理要。若使
家家奉戒。則罪息刑清。陛下所謂坐致太平。
誠如聖旨。羊玄保進曰。此談蓋天人之際。豈
臣所宜預。竊謂秦楚論強兵之事。孫呉盡呑
併之術。將無取於此也。帝曰。此非戰國之具。
良如卿言。尚之對曰。夫禮隱逸則戰士怠。貴
仁徳則兵氣衰。若以孫呉爲志。苟在呑噬。亦
無取堯舜之道。豈惟釋教而已哉。帝曰。釋門
有卿亦有孔門之有季路。所謂惡言不入於
耳也。自是文帝致意佛經。及見嚴觀諸僧輒
論道義屡延殿會。躬御地筵同僧列飯。時有
沙門竺道生者。禿出群品英義獨拔。帝重之
嘗述生頓悟義。僧等皆設巨難。帝曰。若使逝
者可興。豈爲諸卿所屈。時顏延之著離識論。
帝命嚴法師辨其同異。往返終日。笑曰。卿等
今日無愧支許之談也
  後漢書郊祀志
志曰。佛者。漢言覺也。將以覺悟群生也。統其
教以修善慈心爲主。不殺生類。專務清淨。精
進者爲沙門。漢言息心。剃髮去家絶情洗慾。
而歸於無爲也。又以人死精神不滅。隨復受
形。所行善惡後生皆有報應。所貴行善以練
其精神。練而不已以至無生。而得爲佛也。身
長一丈六尺黄金色。項中佩日月光。變化無
常無所不入故。能化通萬物而大濟群生也。
有經書數千卷。以虚無爲宗。包羅精粗無所
不統。善爲宏闊勝大之言。所求在一體之内。
所明在視聽之表。歸依玄微深遠難得而測。
故王公大人觀生死報應之際。無不據然自
失也。魏書云。其佛經大抵言生生之類。皆因
行業而起有過去當今未來三世也。其修道
階次等級非一。皆縁淺以及深。籍微以爲著。
率在於積仁順蠲嗜慾。習虚靜而成通照也
  杭州淨慈寺守一法眞禪師掃地回向文
以此掃地功徳。回向法界衆生。色塵清淨。塵
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聲香
味觸法亦復如是。又願一世界清淨。乃至盡
法界虚空界皆悉清淨。同諸如來光嚴住持。
圓覺伽藍清淨覺地。永斷習氣淨穢二邊。凡
聖垢染一塵不立。如是願清淨智亦復清淨
  隨州大洪山靈峯寺十方禪院記
元祐二年九月。詔隨州大洪山靈峯寺革律
爲禪。紹聖元年外臺始請移洛陽少林寺。長
老報恩爲住持。崇寧改元正月。使來求十方
禪院記。乃書曰。大洪山在隨州西南。盤基百
餘里。峯頂俯視漢東諸國。林巒丘嶺猶平川
也。以耆舊所聞攷之。洪或曰胡。或曰湖。未詳
所謂。今以地理考之。四山之間昔爲大湖。神
龍所居。洪波洋溢莫測涯涘。其後二龍闘搦
開層崖。湖水南落。故今負山之郷謂之落湖
管。此大洪所以得名也。唐元和中洪州開元
寺僧善信。即山之慈忍大師也。師從馬祖密
傳心要。北遊五臺山禮文殊師利。瞻覩殊勝
自慶。菩薩有縁發願爲衆僧炊爨三年。寺僧
却之流涕嗟慼。有老父曰。子縁不在此往矣
行焉。逢隨即止。遇湖即住。師即南邁。以寶暦
二年秋七月。抵隨州遠望高峯。問郷人曰。何
山也。郷人曰。大湖山也。師默契前語。尋山轉
麓至于湖側。問歳亢旱。郷人張武陵具羊豕
將用之。何祈于湖龍。師見而悲之。謂武陵曰。
雨暘不時本因人心黒業所感。害命濟命重
増乃罪。可且勿殺。少須三日吾爲爾祈。武陵
亦異人也。聞師之言敬信之。師即披榛捫石
得山北之巖穴。泊然宴坐。運誠冥祷。雷雨大
作霽後數日。武陵迹而求之。師方在定。珠絲
羃面號耳挃體。久之方覺。武陵即施此山爲
師興建精舍。以二子給侍左右。學徒依嚮遂
成法席。大和元年五月二十九日。師密語龍
神曰。吾前以身代牲。輟汝血食。今捨身餉汝。
汝可享吾肉。即引利刀截左膝。復截右膝。門
人奔馳。其慈忍膝不克斷。白液流出儼然入
滅。張氏二子立觀而化。山南東道奏上其状。
唐文宗嘉之。賜所居額爲幽濟禪院。晋天福
中改爲奇峯寺。本朝元豐元年又改爲靈峯
寺。皆以祷祈獲應也。自師滅至今三百餘年。
而漢廣汝汾之間十數州之民。尊嚴奉事如
赴約束。金帛粒米相尾於道。貨強法弱。僧範
乃革。前此山峯高峻堂殿樓閣。依山製形後
前不倫。向背摩序。恩老至止熟閲形勝。闢途
南入以正賓主。鑱崖壘澗鏟蟻補砌。嵯峨萬
仞化爲平頂。三門堂殿翼舒繩直。通廊大廡
疏戸四達。淨侶雲集藹爲叢林。峨眉之寶燈
瑞相。清涼之金橋圓光。他方詭觀異境同現。
方其廢故而興新也。律之徒懷土而呶呶。會
予謫爲郡守。舍禪律而訂之曰。律以甲乙禪
以十方。而所謂甲乙者。甲從何來乙從何立。
而必曰。我慈忍之子孫也。今取人於十方。則
忍之後絶矣。乙在子孫甲在慈忍。乙在慈忍
甲在馬祖。乙在馬祖甲在南嶽乙在南岳甲
在曹溪。推而上之甲乙乃在乎菩提達磨。西
天四七。所謂甲乙者。果安在哉。又而所謂十
方者。十從何生。方從何起。世間之法以一生
二。一二爲三。二三爲六。三三爲九。九者。究
也。復歸爲一。一九爲十。十義乃成。不應突然
無一有十。而所謂方者上爲方耶。下爲方耶。
東爲方耶。西爲方耶。南爲方耶。北爲方耶。以
上爲方則諸天所居。非而境界。以下爲方則
風輪所持。非而居止。以東爲方則毘提訶人
面如半月。以北爲方則欝單越人壽命久長。
以西爲方則瞿耶尼洲滄波浩渺。以南爲方
則閻浮提洲象馬殊國。然則甲乙無定。十方
無依。競律競禪奚是奚非。律之徒曰。世尊嘗
居給孤獨園竹林精舍必知太守言。世尊非
耶。予曰汝豈不聞。以大圓覺爲我伽藍身心
安居平等性智。此非我説。乃是佛説。於是律
之徒默然而去。禪者曰。方外之士一瓶一鉢。
渉世無求。如鳥飛空遇枝則休。如龜游海値
木則浮。來如聚梗去如滅漚。不識使君甲乙
之乎。十方之乎。予曰。善哉。佛子。不住内。不
住外。不住中間。不住四維上下虚空應無所
住而住持。是眞十方住持矣。尚何言哉。尚何
言哉。時崇寧元年正月上元日記
  唐修雅法師聽誦法華經歌
山色沈沈松煙羃羃。空林之下盤陀之石。石
上有僧結跏横膝。誦白蓮經從旦至夕。左之
右之虎跡狼跡。十片五片異花狼籍偶然相
見未深相識。知是古之人今之人。是曇彦是
曇翼。我聞此經有深旨。覺帝稱之眞妙義。合
目冥心子細聽。醍醐滴入焦腸裡。佛之意兮
祖之髓。我之心兮經之旨。可憐彈指及擧手。
不達目前今正是。大矣哉甚奇特。空生要使
群生得光輝。一萬八千土。土土皆作黄金色。
四生六道一光中。狂夫猶自問彌勒。我亦當
年學空寂。一得無心便休息。今日親聞誦此
經始覺驢乘匪端的。我亦當年不出戸。不欲
紅塵沾歩武。今日親聞誦此經。始覺行行皆
寶所。我亦當年愛吟詠。將謂冥搜亂禪定。今
日親聞誦此經。何妨筆硯資眞性。我亦當年
狎兒戲。將謂光陰半虚棄今日親聞誦此經。
始覺聚沙非小事。我昔曾遊山與水。將謂他
山非故里。今日親聞誦此經。始覺山河無寸
地。我昔心猿未調伏。常將金鎖虚拘束。今日
親聞誦此經。始覺無物爲拳拳。師誦此經經
一字。字字爛嚼醍醐味。醍醐之味珍且美。不
在脣不在齒。只在勞生方寸裏。師誦此經經
一句。句句白牛親動歩。白牛之歩疾如風。不
在西不在東。只在浮生日用中。日用不知一
何苦。酒之腸飯之腑。長者揚聲喚不迴。何異
聾何異瞽。世人之耳非不聰。耳聰特向經中
聾。世人之目非不明。目明特向經中盲。合聽
不聰合明不明。轆轤上下浪死虚生。世人縱
識師之音。誰人能識師之心。世人縱識師之
形。誰人能識師之名。師名醫王行佛。令來與
衆生治心病。能使迷者醒。狂者定。垢者淨。邪
者正。凡者聖。如是則非但天恭敬人恭敬。亦
合龍讃詠。鬼讃詠。佛讃詠。豈得背覺合塵之
徒不稽首而歸命
  梁皇捨道事佛詔
梁高祖武皇帝年三十四登位。在政四十九
年。雖億兆務殷而卷不釋手。内經外典罔不
措懷。皆爲訓解數千餘卷。而儉約自節羅綺
不縁。寢處虚閑晝夜無怠。致有布被莞蓆草
屨葛巾。初臨太寶即備斯事。日唯一食永絶
辛羶。自有帝王罕能及此。舊事老子宗尚符
圖。窮討根源有同妄作。帝乃躬運神筆下詔。
捨道文曰。維天監三年四月八日。梁國皇帝
蘭陵蕭衍稽首和南。十方諸佛十方尊法十
方聖僧。伏見經云。發菩提心者即是佛心。其
餘諸善不得爲喩。能使衆生出三界之苦門。
入無爲之勝路。故如來漏盡智凝成覺。至道
通機徳圓取聖。發慧炬以照迷。鏡法流以澄
垢。啓瑞跡於天中。爍靈儀於像外。度群迷於
慾海。引含識於涅槃。登常樂之高山。出愛河
之深際。言乖四句語絶百非。應迹娑婆示生
淨飯王宮誕相。歩三界而爲尊。道樹成光普
大千而流照但以機心淺薄好生厭怠。自期
二月當至雙林。宗乃湛説圓常。且復潜輝鶴
樹。闍王滅罪婆數除殃。若不逢値大聖法王。
誰能救接。在迹雖隱其道無虧。弟子經遲迷
荒。耽事老子。歴葉相承染此邪法。習因善發
棄迷知返。今捨舊毉歸憑正覺。願使未來世
中童男出家。廣弘經教化度含識。同共成佛。
寧在正法之中。長淪惡道。不樂依老子教暫
得生天。渉大乘心離二乘念。正願諸佛證明
菩薩攝受。弟子蕭衍和南
緇門警訓卷十終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089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