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緇門警訓 (No. 2023_ 如巹續集 ) in Vol. 00

[First] [Prev] 1042 1043 1044 1045 1046 1047 1048 1049 1050 1051 1052 1053 1054 1055 1056 105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卷第七 芙蓉楷禪師小參 黄蘗禪師示衆
徐學老勸童行勤學文 月窟清禪師訓童
行 山谷居士黄太史發願文 雲峯悦和
尚小參語 月林觀和尚體道銘 慈受深
禪師小參 汾州大達無業國師上堂 法
昌遇禪師小參 古鏡和尚回汾陽太守 
雪竇明覺禪師壁間遺文 范蜀公送圓悟
禪師行脚 保寧勇禪師示看經 大智照
律師送衣鉢與圓照本禪師書 釋門登科
記序 顏侍郎答雲行人書 陳提刑貴謙
答眞侍郎徳秀書
  卷第八 慈受禪師訓童行 勉僧看病 大
慧禪師禮觀音文 天台智者大師觀心誦
經法 觀心食法 大智律師三衣賦 鐵
鉢賦 坐具賦 漉嚢賦 錫教賦 頤禪
師誡洗麺文 辨才淨法師心師銘 唐禪
月大師座右銘 吉州龍濟山友雲鍪和尚
蛇穢説 大慧禪師答孫知縣書 佛鑑懃
和尚與佛果勤和尚書 答投子通和尚書」
  卷第九 隋高祖文皇帝勅文 晋王受菩薩
戒疏即隋
煬帝
 婺州左溪山朗禪師召永嘉大
師山居書 永嘉答書 天台圓法師懺悔
文 發願文 荊溪大師誦經普回向文 
芭蕉泉禪師示衆 龍門佛眼禪師十可行
十頌并序 示禪人心要 誡問話 大隋
神照眞禪師上堂 雲峯悦和尚室中擧
古 金陵保寧勇禪師示衆 古徳渇熱行
覺範洪禪師送僧乞食序 爲僧不預於十
科事佛徒消於百載 或菴體禪師上堂 
示衆 小參 結座 眞淨文禪師頌 靈
芝照律師頌 古徳垂誡 勉看經 勉應
縁 勉住持 洞山和尚自誡 雪峯存禪
師入閩 宏智禪師示衆 省病僧 大慧
禪師示徒 龐居士頌 自保銘 上竺佛
光照法師示小師 圭峯禪師示學徒委曲
登厠規式 大智律師入厠垂訓
  卷第十 讃佛傳法偈 禪林妙記前序 石
屋琪禪師送慶侍者回里省師 結制小參
 上堂 商太宰問孔子聖人 鐘山鐵牛
印禪師示童行法晦 撫州永安禪院新建
法堂記無盡居士撰 宋文帝集朝宰論佛
教 後漢書郊祀志 杭州淨慈寺守一法
眞禪師楴地回向文 隨州大洪山靈峯寺
十方禪院記 唐脩雅法師聽誦法華經歌
 梁皇捨道事佛詔
緇門警訓目録



緇門警訓卷第一
  潙山大圓禪師警策
夫業繋受身未免形累。禀父母之遺體。假衆
縁而共成。雖乃四大扶持。常相違背。無常老
病不與人期。朝存夕亡刹那異世。譬如春霜
曉露倏忽即無。岸樹井藤豈能長久。念念迅
速。一刹那間轉息即是來生。何乃晏然空過。
父母不供甘旨。六親固以棄離。不能安國治
邦。家業頓捐繼嗣。緬離郷黨剃髮禀師。内勤
剋念之功。外弘不諍之徳。迥脱塵世冀期出
離。何乃纔登戒品。便言我是比丘。檀越所須
喫用。常住不解忖思。來處謂言法爾。合供喫
了聚頭暄喧。但説人間雜話。然則一期趁樂。
不知樂是苦因。曩劫徇塵未嘗返省。時光淹
沒歳月蹉跎。受用殷繁施利濃厚。動經年載
不疑棄離。積聚滋多保持幻質。導師有勅戒
勗比丘。進道嚴身三常不足。人多於此耽味
不休。日往月來颯然白首。後學未聞旨趣應
須。博問先知將謂出家。貴求衣食佛先制律。
啓創發蒙軌則威儀。淨如氷雪。止持作犯束
斂初心。微細條章革諸猥弊。毘尼法席曾未
叨陪。了義上乘豈能甄別。可惜一生空過。後
悔難追。教理未嘗措懷。玄道無因契悟。及至
年高臈長。空腹高心不肯親附良朋。惟知倨
傲未諳法律。戢斂全無。或大語高聲出言無
度。不敬上中下座。婆羅門聚會無殊。椀鉢作
聲食畢先起。去就乖角僧體全無。起坐忪諸
動他心念。不存些些軌則小小威儀。將何束
斂。後昆新學無因倣傚。纔相覺察。便言我是
山僧。未聞佛教。行持一向情存粗糙。如斯之
見蓋爲初心。慵惰饕餮因循荏苒。人間遂成
疎野不覺。躘踵老朽觸事面牆。後學咨詢無
言接引。縱有談説不渉曲章。或被輕言便責
後生。無禮瞋心忿起言語。談人一朝臥疾在
床。衆苦縈纒逼迫。曉夕思忖心裏恛惶。前路
茫茫未知何往。從茲始知悔過。臨渇掘井奚
爲自恨。早不預修年晩多諸過咎。臨行揮霍
怕怖慞惶。穀穿雀飛。識心隨業如人負債。強
者先牽心緒多端。重處偏墜。無常殺鬼念念
不停。命不可延時不可待。人天三有應未免
之。如是受身非論劫數。感傷嘆訝哀哉切心。
豈可緘言遞相警策。所恨同生像季去聖時
遙。佛法生疎人多懈怠。略伸管見以曉後來。
若不蠲矜。誠難輪逭
夫出家者發足超方心形異俗。紹隆聖種震
懾魔軍。用報四恩拔濟三有。若不如此。濫厠
僧倫言行荒疎。虚霑信施。昔年行處寸歩不
移。恍惚一生將何憑恃。況乃堂堂僧相容貌
可觀。皆是宿植善根感斯異報。便擬端然拱
手。不貴寸陰事業不勤。功果無因克就。豈可
一生空過。抑亦來業無&T073833;。辭親決志披緇。意
欲等超何所曉夕思忖。豈可遷延過時。心期
佛法棟梁。用作後來龜鏡。常以如此未能少
分相應。出言須渉於典章。談説乃傍於稽古。
形儀挺特意氣高閑遠。行要假良朋。數數清
於耳目。住止必須擇伴。時時聞於未聞。故云。
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親附善者如霧露
中行。雖不濕衣時時有潤。狎習惡者長惡知
見。曉夕造惡。即目交報歿後沈淪。一失人身
萬劫不復。忠言逆耳。豈不銘心者哉。便能澡
心。育徳晦迹韜名蘊素。精神喧囂。止絶。若欲
參禪學道。頓超方便之門。心契玄津研幾精
妙。決擇深奧啓悟眞源。博問先知親近善友。
此宗難得其妙。切須子細用心。可中頓悟正
因。便是出塵階漸。此則破三界二十五有。内
外諸法盡知不實。從心變起悉是假名。不用
將心湊泊。但情不附物。物豈礙人。任他法性
周流莫斷莫續。聞聲見色蓋是尋常。遮邊那
邊應用不闕。如斯行止實不枉披法服。亦乃
酬報四恩拔濟三有。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
定可期。往來三界之賓。出沒爲他作。則此之
一學最妙最玄。但辦肯心必不相賺。若有中
流之士。未能頓超。且於教法留心。温尋貝葉
精搜義理。傳唱敷揚接引後來。報佛恩徳。時
光亦不虚棄。必須以此扶持。住止威儀便是
僧中法器。豈不見倚松之葛上聳千尋。附託
勝因方能廣益。懇修齋戒莫謾虧踰。世世生
生殊妙因果。不可等閑過日兀兀度時。可惜
光陰。不求升進。徒消十方信施。亦乃孤負四
恩。積累轉深。心塵易壅觸途成滯。人所輕欺。
古云。彼既丈夫我亦爾。不應自輕而退屈。若
不如此徒在緇門。荏苒一生殊無所益。伏望
興決烈之志。開特達之懷。擧措看他上流。莫
擅隨於庸鄙。今生便須決斷想料。不由別人
息意忘縁。不與諸塵作對。心空境寂。只爲久
滯不通。熟覽斯文時時警策。強作主宰莫狥
人情。業果所牽誠難逃避。聲和嚮順形直影
端。因果歴然豈無憂懼。故經云。假使百千劫。
所作業不亡。因縁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故知
三界刑罰縈絆殺人。弩力勤修莫空過日。深
知過患方乃相勸行持。願百劫千生處處同
爲法侶。乃爲銘曰
幻身夢宅空中物色。前際無窮後際寧剋。出
此沒彼升沈疲極。未免三輪何時休息。貪戀
世間陰縁成質。從生至老一無所得。根本無
明因茲被惑。光陰可惜刹那不測。今生空過
來世窒塞。從迷至迷皆因六賊。六道往還三
界匍匐。早訪明師親近高徳。決擇身心去其
荊棘。世自浮虚衆縁豈逼。研窮法理以悟爲
則。心境倶捐莫記莫憶。六根怡然行住寂默。
一心不生萬法倶息
  明教嵩禪師尊僧篇
教必尊僧何謂也。僧也者以佛爲性。以如來
爲家。以法爲身。以慧爲命。以禪悦爲食。故
不恃俗民。不營世家。不修形骸。不貪生不懼
死。不溽乎五味。其防身有戒。攝心有定。辨
明有慧。語其戒也潔清三惑。而畢身不汚。語
其定也恬思慮正。神明而終日不亂。語其慧
也。崇徳辨惑而必然。以此修之之謂因。以此
成之之謂果。其於物也有慈有悲。有大誓有
大惠。慈也者。當欲安萬物。悲也者。常欲拯衆
苦。誓也者。誓與天下見眞諦。惠也者。惠群生
以正法。神而通之。天地不能揜。密而行之。鬼
神不能測。其演法也辨説不滯。其護法也奮
不顧身。能忍人之不可忍。能行人之不能行。
其正命也丐食而食而不爲恥。其寡欲也糞
衣綴鉢而不爲貧。其無爭也可辱而不可輕。
其無怨也可同而不可損。以實相待物。以至
慈修己。故其於天下也。能必和能普敬。其語
無妄故其爲信也至。其法無我故其爲讓也
誠。有威可警有儀可則。天人望而儼然。能福
於世能導於俗。其忘形也委禽獸而不怪。其
讀誦也冐寒暑而不廢。以法而出也遊人間
遍聚落。視名若谷響。視利若遊塵。視物色若
陽豔。煦嫗貧病&T072811;合輿&MT03067;。而不爲卑。以道而
處也雖深山窮谷。草其衣木其食。晏然自得。
不可以利誘。不可以勢屈。謝天子諸侯而不
爲高。其獨立也以道自勝。雖形影相吊而不
爲孤。其群居也以法爲屬。會四海之人而不
爲混。其可學也雖三藏十二部。百家異道之
書。無不知也。他方殊俗之言無不通也。祖述
其法則有文有章也。行其中道則不空不有
也。其絶學也離念清淨純眞一如。不復有所
分別也。僧乎其爲人至。其爲心溥。其爲徳備。
其爲道大。其爲賢非世之所謂賢也。其爲聖
非世之所謂聖也。出世殊勝之賢聖也。僧也
如此可不尊乎
  孤山圓法師示學徒
於戲大法下衰去聖逾遠。披緇雖衆謀道尤
稀。競聲利爲己能。視流通爲兒戲。遂使法門
罕闢教網將頽。實頼後昆克荷斯道。汝曹虚
心請法潔己依師。近期於立身揚名。遠冀於
革凡成聖。發揮像法捨子而誰。故須修身踐
言愼終如始。勤爾學問謹爾行藏。避惡友如
避虎狼。事良朋如事父母。奉師盡禮爲法亡
躯。有善母自矜。起過務速改。守仁義而確乎
不拔。處貧賤則樂以忘憂。自然與禍斯違與
福斯會。豈假相形。問命諂求榮達之期。擇日
選時苟免否屯之運。此豈沙門之遠識。實惟俗
子之妄情。宜乎見賢思齊。當仁不讓。慕雪山
之求法。學善財之尋師。名利不足。動於懷。死
生不足憂其慮。倘功成而事遂。必自邇而渉
遐。不沽名而名自揚。不召衆而衆自至。智足
以照惑。慈足以攝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
善天下。使眞風息而再振。慧炬滅而復明。可
謂大丈夫焉。可謂如來使矣。豈得身棲講肆。
跡混常徒。在穢惡則無所間然。於行解則不
見可畏。以至積習成性自滅其身。始教慕彼
上賢。終見淪於下惡。如斯之輩誠可悲哉。詩
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斯之謂矣。中人以上
可不誡歟。抑又戒慧分宗大小異學。悉自佛
心而派出。意存法界以同歸。既而未曉大猷。
於是各權所據。習經論則以戒學爲棄物。宗
律部則以經論爲憑虚。習大法者則滅沒小
乘。聽小乘者則輕毀大法。但見人師偏讃。遂
執之而互相是非。豈知佛意常融。苟達之而
不見彼此。應當互相成濟。共熟機縁。其猶萬
派朝宗無非到海。百官莅事咸曰勤王。未見
護一派而擬塞衆流。守一官而欲廢庶績。原
夫法王之垂化也。統攝群品各有司存。小律
比禮刑之權。大乘類鈞衡之任。營福如司於
漕輓。製撰若掌於王言。在國家之百吏咸修。
類我教之群宗競演。果明此旨豈執異端。當
須量己才。能隨力演布。性敏則兼學爲善。識
淺則顓門是宜。若然者雖各播風猷。而共成
慈濟。同歸和合之海。共坐解脱之床。夫如是
則眞迷途之指南。教門之木鐸也。居乎師位
諒無慚徳。趣乎佛果決定不疑。汝無矜伐小
小見知。樹立大大我慢。輕侮先覺熒惑後生。
雖云聽尋未補過咎。言或有中。汝曹思之
  勉學上并序
中人之性知務學而或墮於學。乃作勉學
嗚呼學不可須臾怠。道不可須臾離。道由學
而明學可怠乎。聖賢之域由道而至。道可離
乎。肆凡民之學不怠可以至於賢。賢人之學
不怠可以至於聖。冉求之學可以至於顏淵。
而不逮具體者中心怠耳。故曰。非不説子之
道力不足也。子曰。患力不足者中道廢。今汝
畫。顏淵之學可以至於夫子。而不齊於聖師
者。短命死耳。如不死安知其不如仲尼哉。以
其學之不怠也。故曰。有顏氏子好學不幸短
命死矣。今也則亡。或問。聖人學耶。曰是何言
歟。是何言歟。凡民與賢猶知學。豈聖人怠於
學耶。夫天之剛也。而能學柔於地故。不干四
時焉。地之柔也。而能學剛於天故。能出金石
焉。陽之發生也。而亦學肅殺於陰故。靡草死
焉。陰之肅殺也。而亦學發生於陽故。薺麥生
焉。夫爲天乎地乎陽乎陰乎。交相學而不怠。
所以成萬物。天不學柔則無以覆。地不學剛
則無以載。陽不學陰則無以啓。陰不學陽則
無以閉。聖人無他也。則天地陰陽而行者四
者學不怠。聖人惡乎怠。或者避席曰。予之孤
陋也。幸子發其蒙。願聞聖人之學。中庸子曰。
復坐吾語汝。書不云乎。惟狂克念作聖。惟聖
罔念作狂。是故聖人造次顛沛未嘗不念正
道而學之也。夫子大聖人也。拔乎其萃出乎
其類。自生民以來未有如夫子者。入太廟毎
事問。則是學於廟人也。三人行擇其善者而
從之。則是學於偕行也。入周則問禮於老子。
則是學於柱史也。豈仲尼之聖不若廟人行人
柱史耶。蓋聖人懼夫不念正道而學之。則至
於狂也矣。故曰。必有如丘之忠信焉。必不如
丘之好學也。曰聖人生而知之何必學爲。曰
知而學聖人也。學而知常人也。雖聖人常人
莫有不由於學焉。孔子曰。君子不可不學。子
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斬而用之達乎犀
革。以此言之。何學之有。孔子曰。栝而羽之鏃
而礪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受
教矣。噫聖人之學無乃栝羽鏃礪使深入乎。
豈生而知之者。兀然不學耶
  勉學下
夫聖且賢必務於學。聖賢以下安有不學而
成人哉。學猶飮食衣服也。人有聖乎賢乎衆
庶乎。雖三者異。而饑索食渇索飮寒索衣則
不異矣。學也豈得異乎。惟禽獸土木不必學
也。嗚呼愚夫嗜飮食而不怠。冐貨利而不休。
及就於學朝學而夕怠者有矣。夫有春學而
冬怠者有矣。夫苟如嗜飮食冐貨利之不知
怠者。何患於不爲博聞乎。不爲君子乎。曰世
有至愚者。不辯菽麥之異。不知寒暑之變。豈
令學耶。豈可教耶。曰至愚由不教也。由不學
也。苟師教之不勌彼心之不怠者。聖域可躋
而陞乎。何憂菽麥之不辯乎。且愚者渇而知
飮。饑而知食。寒而知衣。既知斯三者則與草
木殊矣。惡乎不可學也。不可教也。人之至愚
豈不能日記一言耶。積日至月則記三十言
矣。積月至年則記三百六十言矣。積之數年
而不怠者。亦幾於博聞乎。又日取一小善而
學行之。積日至月則身有三十善矣。積月至
年則身有三百六十善矣。積之數年而不怠
者。不亦幾於君子乎。爲愚爲小人而不變者。
由不學耳。中庸子喟然嘆曰。吾嘗見恥智之
不逮才之不敏。而輟於學者。未見恥飮食不
如他人之多而輟飮食者。輟飮食則殞其命。
何必恥於不多耶。輟學問則同夫禽獸土木。
何必恥才智之不如他人耶。苟恥才智不如
則不學。則亦應恥飮食不如他人則廢飮食。
以是觀之豈不大誤乎。吾亦至愚也。毎揣才
與智不逮他人者遠矣。由知飮食之不可輟。
而不敢怠於學也。行年四十有四矣。雖病且
困。而手未嘗釋卷。所以懼同於土木禽獸耳。
非敢求臻聖域也。亦非求乎聞達也。雖或彷
徉戸庭。夷猶原野。以暫頤養。目觀心思。亦未
嘗敢廢於學也。由是登山則思學其高。臨水
則思學其清。坐石則思學其堅。看松則思學
其貞。對月則思學其明。萬境森列各有所長。
吾悉得師而學之。萬境無言而尚可學。人之
能言。雖萬惡必有一善也。師一善以學之。其
誰曰不然乎。中庸子曰。世有求之而或不得
者也。世有求之而必得者也。求之而或不得
者利也。求之而必得者道也。小人之於利也。
雖或萬求而萬不得。而求之彌勇。君子之於
道也。求之必得。而望塗懷怯自念力不足者。
此求利小人之罪耳。仲尼曰。仁遠乎哉。我欲
仁斯仁至矣。言求之而必得也
  姑蘇景徳寺雲法師務學十門并序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余十有五而
志于學。荏苒光景。倏忽老至。歳月既深。粗知
其趣。翻嘆疇昔。殊失斯旨。限迫桑楡。學不可
逮。因述十門垂裕後昆。俾務學以成功。助弘
教而復顯云爾
  不修學無以成
涅槃經云。凡有心者皆當得成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何以故。蓋爲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此性虚通靈明常寂。若謂之有無状無名。若
謂之無聖以之靈。群生無始不覺自迷。煩惱
覆蔽遺此本明。能生諸縁枉入六趣。由是大
覺憫物迷盲。設戒定慧三學之法。其道恢弘
示從眞以起妄。軌範群品令息妄以歸眞。若
能信受佛語。隨順師學。乃駕苦海之迅航。則
登聖道之梯蹬。誰能出不由戸。何莫由斯道

  不折我無以學
説文云。我施身自謂也。華嚴云。凡夫無智執
著於我。法華云。我慢自矜高。諂曲心不實由
執我見憍慢貢高不愧。無智妄自尊大。見善
不從罔受教誨。於賢不親去道甚遠。欲求法
者當折我心。恭默思道屈節卑禮。以敬事長
尊師重道。見賢思齊。鳩摩羅什初學小教頂
禮盤頭達多。此下敬上謂之賢尊。盤頭達多
晩求大法。復禮鳩摩羅什。此上敬下謂之尊
賢。故周易曰。謙徳之柄也。書云。汝惟不矜自
賢曰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
與汝爭功。晏子曰。夫爵益高者意益下。官益
大者心益小。祿益厚者施益博。子夏曰。敬而
無失恭而有禮。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不擇師無以法
鳥之將息必擇其林。人之求學當選於師。師
乃人之模範。模不模範不範。古今多矣。爲模
範者世唯二焉。上則智慧博達行業堅貞。猶
密室燈光徹窓隙。次乃解雖洞曉行亦藏瑕。
如犯罪人持燈照道。斯二高座皆蘊師法。其
如寡徳適時名而不高。望風依附畢世荒唐。
東晋安師。十二出家。貌黒形陋。師輕視之驅
役田舍。執勞三年。方求師教授辨意經。執卷
入田因息就覽。暮歸還師經已闍誦。師方驚
嘆乃爲剃髮。至受具戒恣其游學。投佛圖澄。
見以奇之。異哉小童。眞世良驥不遇青眼困
駕鹽車。自非伯樂奚彰千里之駿。故出家者
愼宜詳擇察。有匠成之能方具資禀之禮。故
南山云。眞誠出家者怖四怨之多苦。厭三界
之無常。辭六親之至愛。捨五慾之深著。能如
是者名眞出家。則可紹隆三寶度脱四生。利
益甚深功徳無量。比眞教凌遲慧風掩扇。俗
懷侮慢道出非法。並由師無率誘之心。資缺
奉行之志。二彼相捨妄流鄙境。欲令道光焉
可得乎
  不習誦無以記
記諸善言諷而誦之。迦葉阿難具足住持八
萬法藏。西域東夏高徳出家。幼年始習皆學
誦持。竺佛圖澄能誦佛經數百萬言。佛陀跋
陀。此云覺賢。同學數人習誦爲業。餘人一月
工誦。覺賢一日能記。其師嘆曰。一日之學敵
三十夫。然人至愚豈不日記一言。以日繋月
以月繋年。積工必廣累課亦深。其道自微而
生。何患無所立矣
  不工書無以傳
書者如也。叙事如人之意。防現生之忘失。須
繕寫而編録。欲後代以流傳。宜躬書以成集。
則使教風不墜。道久彌芳。故釋氏經律結集
貝多。孔子詩書刪定竹簡。若不工書事難成
就。翻思智者無礙之辯。但益時機。自非章安
秉筆之力。豈留今日。故罽賓高徳盤頭達多。
從旦至中手寫千偈。從中至暮口誦千偈。但
當遵佛能寫名字。愼勿傚世精草隷焉
  不學詩無以言
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言不善則千里之外
違之。詩陳褒貶語順聲律。國風敦厚雅頌温
柔。才華氣清詞富彬蔚。久習則語論自秀。纔
誦乃含吐不俗。彼稱四海習鑿齒。此對彌天
釋道安。陳留阮瞻時忽嘲曰。大晋龍興天下
爲家。沙門何不全髮膚去袈裟。釋梵服被綾
紗。孝龍對曰。抱一以逍遙。唯寂以致誠。剪髮
毀容改服變形。彼謂我辱我棄彼榮。故無心
於貴而愈貴。無心於足而愈足。此乃氣蘊蘭
芳言吐風采。雖不近乎聾俗而可接於清才。
佛法既委王臣。弘道須習文翰。支遁投書北
闕。道林方逸東山。自非高才豈感君主。宜省
狂簡之言。徒虚語耳
  非博覽無以據
高僧傳云。非博則語無所據。當知今古之興
亡。須識華梵之名義。游三藏之教海。玩六經
之詞林。言不妄談語有典據。故習鑿齒讃安
師曰。理懷簡衷多所博渉。内外群書略皆遍
覩。陰陽算數悉亦能通。佛經妙義故所遊刃。
眞宗皇帝詔李侍讀飮。仲容起固辭曰。告官
家徹臣器。上問何故謂天子爲官家。對曰。臣
嘗記蒋濟萬機論言。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
下。兼三五之徳故。曰官家。上喜曰。眞所謂君
臣千載一遇。此由學問藏身多識前言。無所
累矣
  不歴事無以識
子曰。吾非聖人經事久矣。洎入太廟毎事問
者。儆戒無虞罔失法度。羅漢雖聖赤鹽不知。
方朔雖賢劫灰罔辯。多見而識之。未見而昧
矣。李後主得畫牛一軸。晝則出於欄外。夜乃
歸於欄中。持貢闕下。太宗張後苑以示群臣。
倶無知者。惟僧録賛寧曰。南倭海水或減則
灘磧微露。倭人拾方。諸蚌腊中有餘涙數滴
者。得之和色著物。則晝隱而夜顯。沃焦山時
或風燒飄撃。忽有石落海岸。得之滴水摩色
染物。則晝顯而夜晦。諸學士皆以爲無稽。寧
曰。見張騫海外異記。後杜鎬檢三館書。自果
見於六朝舊本書中。此乃博聞強識見幾而
作也
  不求友無以成
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故君子以朋友講
習。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品藻人物商榷同異。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劉孝標云。組織仁義琢
磨道徳。歡其愉樂恤其陵夷。寄通靈臺之下。
遺跡江湖之上。風雨急而不輟其音。雪霜零
而不渝其色。斯乃賢達之素交。歴萬古而一
遇。東晋道安未受戒時。會沙彌僧光於逆旅。
其陳志慕神氣慷慨。臨別相謂曰。若倶長大
勿忘同游。後光學通經論。隱飛龍山。安後復
從之相會所喜。謂昔誓始從。因共披文屬思。
新悟尤多。安曰。先舊格義於理多違。光曰。且
當分析逍遙。何容是非先達。安曰。弘賛理教
宜令允愜。法鼓競鳴何先何後。時僧道護亦
隱飛龍。乃共言曰。居靜離俗毎欲匡心大法。
豈可獨歩山門。使法輪輟軫。宜各隨力所被
以報佛恩。衆僉曰善。遂各行化
  不觀心無以通
維摩云諸佛解脱當依衆生心行中求。何以
故。晋華嚴云。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一
切世間中。無不從心造。如心佛亦爾。如佛衆
生然。心佛及衆生。是三無差別。既爲生佛之
母。亦爲依正之源。故楞嚴云。諸法所生唯心
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欲言心
有。如箜篌聲求不可見。欲言其無。如箜篌聲
彈之亦響。不有不無妙在其中。故般舟云。諸
佛從心得解脱。心者清淨名無垢。五道鮮潔
不受色。有解此者大道成。遵此十門上行下
傚不勌。終之則吾佛之教可延於後世。苟謂
不然。祖道必喪。傾望後裔。覽而警焉
  上封佛心才禪師坐禪儀
夫坐禪者。端心正意潔己虚心。疊足跏趺收
視反聽。惺惺不昧沈掉永離。縱憶事來盡情
抛棄。向靜定處正念諦觀。知坐是心及返照
是心。知有無中邊内外者心也。此心虚而知
寂而照。圓明了了不墮斷常。靈覺昭昭揀非
虚妄。今見學家力坐不悟者。病由依計。情附
偏邪。迷背正因。枉隨止作。不悟之失。其在斯
焉。若也斂澄一念密契無生。智鑑廓然心華
頓發。無邊計執直下消磨。積劫不明一時豁
現。如忘忽記如病頓瘳。内生歡喜心。自知當
作佛。即知自心外無別佛。然後順悟増修因
修而證。證悟之源是三無別。名爲一解一行
三昧。亦云無功用道。便能轉物不離根塵。信
手拈來互分主伴。乾坤眼淨今古更陳。覿體
神機自然符契。所以維摩詰曰。不起寂滅定。
而現諸威儀。是爲宴坐也。然當知水澄月現
鏡淨光全。學道之人坐禪爲要。苟不爾者。修
途輪轉汨沒四生。酸鼻痛心難以自默。聊書
大概助發眞源。果不廢修即同參契
  長蘆慈覺賾禪師坐禪儀
學般若菩薩先當起大悲心發弘誓願。精修
三昧誓度衆生。不爲一身獨求解脱。爾乃放
捨諸縁休息萬事。身心一如動靜無間。量其
飮食不多不少。調其睡眠不節不恣。欲坐禪
時。於閑靜處厚敷坐物。寛繋衣帶令威儀齊
整。然後結加趺坐。先以右足安左髀上。左足
安右髀上。或半趺坐亦可。但以左足壓右足
而已。次以右手安左足上。左掌安右掌上。以
兩手大拇指面相拄。徐徐擧身前向。復左右
搖振。乃正身端坐。不得左傾右側。前躬後仰。
令腰脊頭項骨節相拄。状如浮屠。又不得聳
身太過。令人氣急不安。要令耳與肩對。鼻與
臍對。舌拄上腭唇齒相著。目須微開免致昏
睡。若得禪定其力最勝。古有習定高僧。坐常
開目。向法雲圓通禪師亦訶人閉目坐禪。以
爲黒山鬼窟。蓋有深旨。達者知焉。身相既定
氣息既調。然後寛放臍腹。一切善惡都莫思
量。念起即覺。覺之即失。久久忘縁自成一片。
此坐禪之要術也。竊爲坐禪乃安樂法門。而
人多致疾者。蓋不善用心故也。若善得此意。
則自然四大輕安精神爽利。正念分明法味
資神。寂然清樂。若已有發明者。可謂如龍得
水似虎靠山。若未有發明者。亦乃因風吹火。
用力不多。但辨肯心。必不相賺。然而道高魔
盛逆順萬端。但能正念見前。一切不能留礙。
如楞嚴經。天台止觀。圭峯修證儀。具明魔事。
預備不虞者。不可不知也。若欲出定。徐徐動
身安詳而起。不得卒暴。出定之後。一切時中
常依方便。護持定力如護嬰兒。即定力易成
矣。夫禪定一門最爲急務。若不安禪靜慮。到
遮裏總須茫然。所以探珠宜靜浪。動水取應
難。定水澄清心珠自見。故圓覺經云。無礙
清淨慧。皆依禪定生。法華經云。在於閑處修
攝其心。安住不動如須彌山。是知超凡越聖
必假靜縁。坐脱立亡須憑定力。一生取辦尚
恐蹉跎。況乃遷延將何敵業。故古人云。若無
定力甘伏死門。掩目空歸宛然流浪。幸諸禪
友三復斯文。自利利他同成正覺
  勸參禪文
夫解須圓解。還他明眼宗師。修必圓修。分付
叢林道伴。初心薄福不善親依。見解偏枯修
行懶惰。或高推聖境孤負己靈。寧知徳相神
通。不信凡夫悟道。或自恃天眞撥無因果。但
向胸襟流出不依地立修行。所以粗解法師
不通教眼。虚頭禪客不貴行門。此偏枯之罪
也。或則渾身破碎滿面風埃。三千細行全無。
八萬威儀總缺。或則追陪人事緝理門徒。身
遊市井之間。心染閭閻之態。所以山野常僧
未免農夫之誚。城隍釋子反 儒士之羞。此
懶惰之罪也。何不再離煩惱之家。重割塵勞
之網。飮清風而訪道流。探微言而尋知己。澄
神祖域息意宗乘。靜室虚堂。斂禪衣而宴坐。
青山緑水。携杖錫以經行。忽若心光透漏。疑
滯氷消。直下分明。豈昧三祇之極果。本來具
足。何妨萬行之因華。由是宗説兼通。若杲日
麗虚空之界。心身倶靜。如琉璃含寶月之光。
可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衆流入海總號天
池。反觀前非方知大錯。忠言逆耳敢冀銘心。
此世他生同爲法侶
  自警文
神心洞照聖默爲宗。既啓三緘宜遵四實。事
關聖説理合金文。方能輔翼教乘光揚祖道。
利他自利功不浪施。若乃竊議朝廷政事。私
評郡縣官寮。講國土之豐凶。論風俗之美惡。
以至工商細務。市井間談。邊鄙兵戈中原寇
賊。文章技藝衣食貨財。自恃己長隱他好事。
揄揚顯過指摘微瑕。既乖福業無益道心。如
此游言並傷實徳。坐消信施仰愧龍天。罪始
濫觴禍終滅頂。何也衆生苦火四面倶焚。豈
可安然坐談無義
緇門警訓卷一







緇門警訓卷第二
  龍門佛眼遠禪師坐禪銘
心光虚映體絶偏圓。金波匝匝動寂常禪。念
起念滅不用止絶。任運滔滔何曾起滅。起滅
寂滅現大迦葉。坐臥經行未嘗間歇。禪何不
坐坐何不禪。了得如是始號坐禪。坐者何人
禪是何物。而欲坐之用佛覓佛。佛不用覓覓
之轉失。坐不我觀禪非外術。初心鬧亂未免
回換。所以多方教渠靜觀。端坐收神。初則紛
紜久久恬淡。虚閑六門六門稍歇。於中分別。
分別纔生已成起滅。起滅轉變從自心現。還
用自心反觀一遍。一反不再圓光頂戴靈焔騰
輝。心心無礙横該竪入。生死永息。一粒還丹
點金成汁。身心客塵透漏無門。迷悟且説逆
順休論。細思昔日冷坐尋覓。雖然不別也大
狼藉。刹那凡聖無人能信。匝地忙忙大須謹
愼。如其不知端坐思惟一日築著。伏惟伏惟
  三自省察
是身壽命如駒過隙。何暇閑情妄爲雜事。既
隆釋種須紹門風。諦審先宗是何標格
道業未辦去聖時遙。善友師教誠不可捨。自
生勉勵念報佛恩。惟己自知大心莫退
報縁虚幻不可強爲。浮世幾何隨家豐儉。苦
樂逆順道在其中。動靜寒温自愧自悔
  鵝湖大義禪師坐禪銘
參禪學道幾般樣。要在當人能擇上。莫只忘
形與死心。此箇難醫病最深。直須坐究探淵
源。此道古今天下傳。正坐端然如泰山。巍巍
不要守空閑。直須提起吹毛利。要剖西來第
一義。瞠却眼兮剔起眉。反覆看渠渠是誰。還
如捉賊須見贓。不怕賊埋深處藏。有智捉獲
刹那頃。無智經年不見影。深嗟兀坐常如死。
千年萬歳只如此。若將此等當禪宗。拈花微
笑喪家風。黒山下坐死水浸。大地漫漫如何
禁。若是鐵眼銅睛漢。把手心頭能自判。直須
著到悟爲期。哮吼一聲獅子兒。君不見磨磚
作鏡喩有由。車不行兮在打牛。又不見岩前
湛水萬丈清。沈沈寂寂杳無聲。一朝魚龍來
攪動。波翻浪湧眞堪重。譬如靜坐不用工。何
年及第悟心空。急下手兮高著眼。管取今生
教了辦。若還默默恣如愚。知君未解做工夫。
抖擻精神著意看。無形無影悟不難。此是十
分眞用意。勇猛丈夫却須記。切莫聽道不須
參。古聖孜孜爲指南。雖然舊閣閑田地。一度
嬴來得也未。要識坐禪不動尊。風行草偃悉
皆論。而今四海清如鏡。頭頭物物皆吾聽。長
短方圓只自知。從來絲髮不曾移。若問坐禪
成底事。日出東方夜落西
  廬山東林混融禪師示衆
避萬乘尊榮受六年饑凍。不離草座成等正
覺。度無量衆。此黄面老爺出家樣子。後輩忘
本反爲口體。不務耕桑。見成利養爲便。不奉
君親免事征役爲安。假名服竊世縁。以闘諍
作佛事。老不知悔死爲園菌。良可悲夫。汝輩
出家。當思齊草座之前。自省園菌之下可爾
  藍谷信法師自鏡録序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042 1043 1044 1045 1046 1047 1048 1049 1050 1051 1052 1053 1054 1055 1056 105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