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禪宗決疑集 (No. 2021_ 智徹述 ) in Vol. 48

[First] [Prev] 1009 1010 1011 1012 1013 1014 1015 101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021
禪宗決疑集
西蜀野衲智徹述 
  源湛流清門
原夫法不孤起。有自來由。欲盡群疑須開微
惑。昔年行履今日披陳。學者見聞從其簡易。
余出家時晩。進道心堅不顧危亡專心直向。
縱使逢魔逢難此念不忘。假饒遇辱遇榮一
心不變。故名擔板漢。是爲執固人。不下鐵心
腸焉領如是事早年雖處五欲之中。如遊園
觀相似。塵勞袞袞世事紛紛。觸境無爲心常
憺怕得。來不喜應用無方。失去何憂現前無
所。余初居學地。歴事多艱微細推窮。無深趣
向。壯年&MT04169;強作事不讓庸人。勇猛功夫究竟
難爲。道伴實情相告剖析來因。道在人弘無
論僧俗
  離塵精進門
縁智徹二十六歳。受戒持齋專心念佛。至三
十一歳。離火宅爲僧參禪請益。師雲峯和尚
令參萬法歸一一歸何處。遂與光兄結伴。迤
&T052174;至于[卄/夒]府何堂主庵。所居幽隱就便作住。
自於聖像之前然香設誓。立行三年死限誓
云。我若懶墮欲求坐臥取安身粘床橙。陷入
無間地獄永無出期。自此晝夜徐行周而復
始。除二時粥飯方坐。其餘茶湯之類亦不駐
足。道友施主相訪。亦不陪侍。言語省減單只
擧箇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只向這一字上切
切用疑。有時得力如青天白日無一點雲翳相
似。但覺一字疑情於心中活溌溌地。如珠走
盤縱横無礙。到此不知有身在地上行。亦不
知有世間之事動靜寒温。折旋俯仰大小便
利。都無計較分別之心。只隨此疑信歩而行。
喫粥喫飯信手拈匙放筋。又不知飯食中辛
酸鹹淡之味。到此方知是淨念相繼。制之一
處的工夫也。余擧此一事。或有未做工夫之
人疑而不信者。謾説二小喩。譬如世有勇士。
發一奮怒入百萬軍中奪其帥者。彼欲得勝
收功不顧危亡。一忿直前更無退志。其意與
學道人亦然也。又如吾輩欲求無上妙道用
報四重深恩。借父母之遺體。或然一香一指
一臂。發一念精進之心痛苦皆亡。何故蓋無
第二念。纔知痛苦即落第二念也。説此二喩
只要學人深信此事不得狐疑。工夫做到方
有相應。以此主張做工夫得力底樣子也
  却歩復陞門
此擧有時不得力。這一字上疑情旋疑旋失。
不落昏沈便歸散亂。若用力疑轉不得力。退
之又退。此退之一字多者不知。故擧小喩以
明斯事。且如世有貧窮之人。聞萬里之外有
珍寶所。往而求之。或行一千二千。乃至五千
而生退還不復前進。退之不已。驀然自嘆曰。
我若退還枉費前工。永受飢寒貧窮困苦。翻
思此寶去者人人有分。何故我自棄之。於此
奮起堅志又復前進。不憚疲勞不避寒暑。直
至寶所得大富饒安樂眷屬。世事皆然。設此
進退之喩。皆是主張做工夫不得力處。使其
復還得力。誠恐後來學者中道而廢。故以此
事重加勉勵
  退墮策勵門
此擧退與不得力事分兩説。學人不得一例
而擧。此下重明這箇退字。使學者知之。退者
退菩提心。退長遠心。退精進心。佛不欲禮。道
不欲修。善知識不欲見。道友不欲親。話頭不
欲擧。只好散誕自在。若有這般退念起時。或
是用心過度或是宿業障深善根微弱。數數
向諸佛菩薩像前。五體投地然指然香。發露
前愆求哀懺悔。勇猛擧起話頭。此念如湯消
氷倏爾無餘。純一淨念學者須知。余遇此退
念起時。即便然香發露懺悔。求佛哀祐即擧
話頭。此念應時隨滅。此是已驗之事。故録此
以警後學者也
  懈怠勉勤門
此擧不得力者。或是話頭上無疑。或是話頭
擧不起。或沈或浮。或隨聲色。或逐攀縁。或喜
眠睡。皆是懶惰懈怠恣縱身心。於生死事上
用心不切。隨處樂著。故不得力。此二種病。余
工夫未純熟時數數而起。只向話頭上決起
疑情。亦不用分別排遣是非。疑情一起此念
頓消。已上所説皆無他事。只要決擇學人做
工夫處。乾乾淨淨酒酒落落。無一點異念上
心。將從前生而知之者。學而知之者。記得佛
説者。祖説者。諸子百家所説者。於此一筆勾
下。直得水泄不通。聖凡情盡。到此參箇話頭。
或參無字話。或擧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一肩
領荷奮力趨前更莫回顧。直至歸家穩坐。方
是安樂底時節也
  執礙決疑門
此上兩則語皆出趙州和尚。叢林多擧。毎見
同道者。於無字上各出異見。或者執空執有
執斷執常。執空者爲。趙州道無。萬法本無。本
性無故何疑之有。執有者謂。趙州道無。指有
言無無中即有。又何疑哉。執斷者謂。趙州道
無。萬有皆空無一可取何必疑耶。執常者謂。
趙州道無。眞性常存寂然不動。何用著疑。噫
所見偏枯故有此失。若如此主張。不須用疑
得無上菩提者。除是天生彌勒自然釋迦始
得。譬如世間工巧藝術之人。各有所務未有
不疑而成事者也。此疑之一字便是思想用
謀之心。體同而名異耳。如楞嚴會上二十五
圓通。各有所疑方有所證。此事不必細註。衆
所共知
  失正究竟門
此擧參無字者。學人見前尊宿説。把這無字
貼在眼睛上。眼睛便是無字。無字便是眼睛。
只恁麼看去學人領下無字。向長連床上端
身正坐。掜定拳頭咬定牙關。瞠起兩眼看這
無字。細則細如微塵。大則大如天地。或顯或
隱認此爲諦。當得力底工夫也○又聞學人
謂師開發。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
云無。師即令他提這無字。學人信得及。便即
從此行也無坐也無。著衣喫飯也無。一切時
中皆無。或緩或急。又自云。緩則一切時中不
念自念。念得這無字活轆轆地。又云。若急念
時念教一口氣盡方住。周而復始。亦如是念。
以此爲純熟工夫也。余嘗聞學人作如是説。
誠恐有誤後人故。設二小喩。識者詳之。詳這
緩念者。恰如永凌上擲豆子相似。任其所往
無可覊絆。詳這急念者。渾似更鼓樓上發攂
一般。一通聲絶又一通何所益耶。如前看無
字者。與念無字者。這兩種工夫。四衆用心者
甚多。如此説來好似一場戲話。深可惜哉○
或有參萬法歸一一歸何處者。詢其來源諦
當起疑處。便即支離亂説。或謂何處上起疑
者。或謂一歸上起疑者。或兩句都念者。或單
念下句者。學人各自主張一路而不改者。弗
可曉也
  徹底窮淵門
自愧在於學地。未得升堂入室。理趣門頭戸
底竊而窺之。譬如王家掌事珠珍異寶。本非
他有。一能辯別眞僞貴賤輕重等分。王眷需
索隨意給之用無差互。佛祖無上妙寶。非余
所得。工夫次第邪正淺深略而知之。願與同
道之流決此疑情。必不相賺。僧問趙州。狗子
還有佛性也無。州云無。其僧復問。蠢動含靈
皆有佛性。因甚狗子無佛性。州又云無。此僧
當下若會。得這老漢開口處唾面痛罵一場。
趙州只得杜口無言免使此語流布於世。這
僧當時不能領受此語。通身墮在疑情。便將
三百六十骨節八萬四千毛竅。一禁禁定氣
息不通。一手挽住。趙州云。佛言蠢動含靈皆
有佛性。和尚因甚道狗子無佛性。實意云何
道無。其僧到此疑情重也。行也疑因甚道無。
坐也疑因甚道無。著衣喫飯也疑因甚道無。
動靜寒温也疑因甚道無。苦樂逆順也疑因
甚道無。晝夜十二時無頃刻暫息。單只不忿
趙州道狗子無佛性。直要向這無字上捉敗
趙州。得人憎處方始休歇○此下正説學人
用疑處。須要仔細著意。若用疑時先須發憤
怒心。疑趙州因甚道無。此憤怒心註明若不出
聲心中忿忿
地。若出聲閉口鼻音如伏虎聲相似。如
人受辱有疑不決。皆有此不忿意聲
或出聲不出
聲。學人自取方便。此一箇疑字單只疑趙州
因甚道無。不是看趙州無。不是念趙州無。今
時學人多是看這無字。念這無字。眞可怜也。
學人到此惺惺著。須看其僧當時有疑。再問
處云。蠢動含靈皆有佛性。狗子因甚無佛性。
此一問疑徹骨髓。這僧求死不欲活。逼得老
趙州。和心膽吐出箇無字。欲收收不得。其僧
求死死不得。從始至今疑而不決。所以前人
疑的。即是今人疑的。今人疑的即是疑著趙
州説的。驀然疑團子上爆地一聲。徹見那邊
消息去也。此説且止。言多去道遠矣
  指本還眞門
此擧僧問趙州。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州云。我
在青州做領布衫重七斤。此僧却不似那僧
疑也。空使趙州舌頭拕地。道箇七斤衫乾沒
一星事。其意云何。蓋謂秤尾不鮮故無買者。
今昔叢林中。多擧萬法歸一一歸何處。○此
一法余杜田説破。然後會歸一處。使學人易
解易曉。故法華經云。惟此一事實餘二則非
眞。此一法乃衆生之本源諸佛之妙道。亦是
萬法之母衆聖之尊。迷之者則輪迴不息。悟
之者則了死超生。再擧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用疑時只疑這一法於此註明
學人易入
一即是心此心是
靈知之
心。非肉團
心分別心
心即是一一者衆聖之王。
故號爲心王也
余何故如此
分析切。恐學人初入道時。請益師不曾開説
得疑情上明白。學人又不會次第請問。又不
遇良朋善友究竟。雖聞有善知識。又不能親
近決擇身心。執己之見埋沒平生。是可憐也。
故余只要學人向這一字上起疑。初擧萬法
歸一一歸何處。或擧三五次隨意放收。然後
萬法歸一。少擧只在一字上起疑。疑者疑此
一歸何處。歸何處三字。是考究這一向何處
安身立命。此三字無疑疑在一上。恐一上疑
情不起。再擧畢竟一歸何處。擧話頭時或出
聲不出聲皆可。但不得太急。又不得太緩。如
撃鐘磬一般。勻調撃之聲則和順。只貴話頭
上疑情。得力不得力處取用切。不可信人説
不要開口擧話頭。若信此語閉口禁聲後必
有患也
  順息免患門
此與學人請益處不明白。後得傷心損體之
患。余親見兄弟家默默無言者。後來多得吐
紅之疾。詢問其由。他謂善知識不説開口擧
話頭。余痛與他説。此患正是氣傷於心。心爲
血之主。心不能主氣血妄行。須要謂理氣息。
血脈舒暢四大安和道則隆矣。謾説小喩。如
世有人失去貴重之寶。朝討暮尋。或默默思
惟。或開口詢問。或自傷自嘆。或逢人指視。或
顧盻而得。如是推窮事理。開口閉口語默動
靜何疑疑哉○再與學人究此病之根源。或
飽食重檐。或登山趣歩。大略擧。此四處。起
病之初此四處。喘息上壅。若不開口出聲擧
話頭時。此氣欝結胸中。傷心損體自作障礙。
妄言坐禪之病。豈不屈哉
  上根利器門
此擧三種善知識。入門各異見道不同。或從
經教中有悟者。或宿有般若力故不參禪而
悟者。或有參禪勇猛工夫未久而悟者。此
三種善知識。必不能開發初機之人微細做
工夫處。若提向上宗乘。接上上根器則可。中
下之機難以栖泊。故古徳云。學道之人不具
法眼。須具參方眼。又仲尼云。視其所以觀其
所由察其所安。是以吾輩行脚。須具參方正
眼耳
  禪林靜慮門
此擧叢林綱紀坐禪寂靜一節。古來佛法興
隆叢林茂盛。天龍協祐施主歸崇。受用現成
常住豐厚。處處安禪著衆。人人慕道精修。或
三五百之多僧。或一二千之衆士。東西兩序
執事營爲。内外一如鋪心若地。箇箇如因識
果。人人見道明心。三徳六味總無虧。四事七
珍皆具足。所以僧堂中學般若菩薩。十指不
點水。百事不干懷。粥飯之餘專心在道。上根
利器者。不離單位坐究一乘。晝夜惺惺端持
正觀。後來各人有大發明成大法器收因結
果。向叢林中爲大宗匠。開大爐鞴煆煉學人。
做工夫處。先擧上床一種。威儀事在精誠。須
要跏趺端坐。眼端鼻鼻端臍。牙關緊咬拳頭
緊掜。待喘息已定。擧箇話頭。僧問趙州。狗
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無。不用動口動舌。默
默參究以悟爲期。此是叢林中坐禪儀式樣
子。衆所共知
  幽居正派門
此明來脈正宗。黄梅散席之後。百丈未建叢
林已前。或三人五人。山間林下刀耕火種。無
剪爪之工。孜孜在道念念不忘。於中人人成
大法器。後來各天一方説法利生。參學者衆。
百丈大智禪師始建叢林。此擧前輩祖師居
山修行勤勞中做工夫的樣子。衆所共知
  祇園聖衆門
此謂是法平等發源之初。吾佛世尊在祇園。
與千二百比丘。故行乞食欲化施主。破慳貪
故免墮三途。鉢中得食分作三分。一分施餓
鬼鳥獸及魚鼈等。一分施貧窮乞丐。一分支
身行道求無上佛果菩提。持鉢出園。各披三
衣而存正觀。前觀六肘。目不顧視。擧足下足
安祥繋念直視而行。故世尊隨處經冬過夏。
大衆皆入此慈心三昧。衆所共知。此三種法
門無出一心。佛祖隨時隨機方便行道。學人
不可執在一隅釘樁搖艣。余於此三種法門
上一一批判。使四衆後學不泥斯惑矣
  覺悟玄宗門
若論此事。不在端坐無言處。不在刀耕火種
處。不在持衣托鉢處。且道畢竟在甚麼處
良久
是甚麼&MT01176;又是箇甚麼。學人於此理會不
下。各將本參話頭依前所擧所疑。不必重述。
只要話頭上會活弄。不可滯在一處。至於行
住坐臥著衣喫飯搬柴運水大小便利語默動
靜折旋俯仰迎賓待客苦樂逆順道在其中。
須要自有方便始得。會做工夫底人。譬如慣
蹴毬子者一般。著頭頭起。著肩肩起。著肘肘
起。著手手起。著膝膝起。著足足起。蹩轉一脚
踢過毬門輥上三十三天十八梵天四空天周
而復始。無一處可收。無一處可著。何故蓋皆
因他活轆轆地。所以三界收他不得。無心拘
他不得。有如是妙用如是自在如是安樂。又
何況三界拘收他不得。盡十方虚空微塵國
土亦拘收他不得任。性往來得無罣礙。學人
且道。那箇是毬子。那箇是蹴毬底人。會麼會
麼。且住且住。若逢阿逸多親蒙得授記。設此
一喩學人悟得及否。夫信與不信皆出汝心
不信而信如鏡照鏡。心鏡倶亡何勞念靜。棄
有著空執法成病。百法十玄千經萬論。誘引
學人皆歸十信。誠信實信成佛有分。行解相
應潭澄月映。信性自心信心自性。性本自心
本心自性。心性如如自信自敬
  歸源實際門
已上所説非余本意。推窮聖典類聚群文。擧
古驗今見聞深實。所以多見四衆學者。用心
差互識見偏枯。邪正不分是非罔辯。噫生逢
季運去聖時遙。不了目前萬縁差別。所以但
凡做工夫底人。雖參話頭多衆不同。而於起
疑處無二用心。一切話頭必要起疑。古徳云。
無疑不悟。前不云乎。未有不疑而成事者也。
須具正知正見。莫墮野狐窟裏埋沒一生。何
止一生。百千萬生菩提種子不復生芽。余咸
居學地不忍見聞。兩岐之間決疑辯惑。前所
將佛祖經教語録中機縁譬喩警衆之言。并
余做工夫得力處一一録呈後學四衆。至於
一言之下心地開通。一句之中性天朗耀。到
此方不負平生參學之志願也。其或心地不
開性天不朗。各各緊把繩頭依樣畫猫兒驀
直去也。忽若再逢親友指示前因。一念相當
萬金消得。正恁麼時三塗苦趣同證菩提。四
重深恩一時酬畢。智徹忝居同學幸垂回顧
提携。誓在他生處處同爲法侶
    來源孝敬理事圓融 體用雙修陰翊王化
    雙林遺誡衆等遵依 懺悔法門菩提行願
    憶昔出塵承兄警誡 復懲懈惰止境息迷
    來源孝敬理事圓融
已上所擧話頭工夫動靜節次。與初機入道
四衆安頓手脚處一一具陳。向下正與學人
論根本始末來源去就。何爲根本。以五戒是
爲根本。何爲始末。以久長不變心是爲始末。
何爲來源。要知空劫以前事是爲來源。何爲
去就。要知此一件大事落處是爲去就。學人
既要明此一件大事來源去就。必須堅持五
戒精修十善。意不外馳心無散亂。動靜閑忙
純一正念。方與工夫上稍有相應分。前云四
衆者。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又云清信
男清信女也。先擧在家二種。首以孝順父母
敬重内外六親眷屬。坊巷隣里當知尊卑貴
賤。謙讓仁慈上下和睦。此孝子順父母之情
也。這孝順二事世人以爲常語。不知其理甚
優甚廣。略言孝者。四事供給。何爲四事。飮
食衣服臥具醫藥。敬愛侍養是爲孝也。順者
順父母之顏色。順父母在理之所欲。凡有所
爲不違父母之意。若有如是孝順之心。上下
和睦父母得以不動心。此是世間孝敬善道。
天倫之理何異常乎。更能持齋奉戒念佛參
禪。欲求大乘了脱生死。此又是出世間之大
孝大善也。四恩普報三有均資。何慮一生父
母而不報乎此下註明五戒之相。與五常相配而互用
也。五戒者。一不殺生。故曰仁。二不偸
盜。故曰義。三不邪淫。故曰禮。四不飮酒。故曰智。五不
妄語。故曰信。此五戒四衆既欲念佛參禪。必須堅持守護
○此再重明邪淫之戒。教中所謂在家二衆不能全持。單
止邪淫一戒。隨順修行故。楞嚴經云。諸世間人不求常住。
未能捨諸妻妾恩愛。於邪婬中心不流逸。澄瑩生明。命終
之後生四天王天。若能全持不犯。精進念佛。臨終之時必
往極樂蓮華化生決無疑矣。此婬欲之戒非出家二衆敢有
違犯。出家者脱塵離俗。圓頂方袍入聖超凡。名爲僧寶。寶
者如清淨摩尼之寶。令人眼見眼根清淨。耳聞耳根清淨。
舌談舌根清淨。身觸身根清淨。又云福田僧。若復有人讃
嘆布施得無量福。譬如良田一粒種子投之於地獲利萬
倍。故曰衆生良福田也。所以出家人擧心動念即名破戒
焉。有邪婬
之事也
五戒者止殺爲首。五常者以仁爲首。
故不殺可謂仁。仁者慈也忍也博愛也。好生
惡殺。故曰。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
食其肉。是故君子遠庖廚。此是仁之戒也○
義者宜也平也大用也。合宜之事當行則行
之。合用之物當取則取之。非義而不行。不義
而不取。故君子見得思義。夫子之時路不拾
遺。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此是義
之戒也○禮者中也履也大體也。家語云。昔
魯人有獨處室者。隣人嫠婦亦獨處一室。夜
暴風雨嫠婦室壞趨而託焉。魯人閉戸而不
納。嫠婦自誦與之言。子何不仁而不納我乎。
魯人曰。吾聞男女不六十不同居。今子幼吾
亦幼。是以不納也。婦曰。子何不如柳下惠然。
魯人曰。柳下惠則可。吾固不可。吾將以吾之
不可學柳下惠之可。孔子聞之曰。善哉欲學
柳下惠者。未有似於此者。所謂焉有邪淫之
事歟。此是禮之戒也○智者慧也明也高超
也。知與日者。若人有知如天之有日。知下安
日故曰爲智。智日昇空無幽不燭。是以飮酒
昏亂眞性。則智慧之心不明矣。浮雲翳空則
智慧之日不照矣。故經云。飮酒者犯三十六
種失功徳事。故書中酒誥制戒亦嚴。羲和酖
湎於酒辱身敗徳。故禹惡旨酒好聞善言。梁
武帝四十六年不茹五辛葷酒。自云。不飮酒
無昏迷障。孔子曰。不爲酒困。皆謂酒能昏智
亂性。衆聖皆止。此是智之戒也○信者誠也
實也眞重也。昔有二賢士。即范張也。千里之
途半年之約。范云。九月十五日至謁。張具雞
黍而待之。時至人來。誠信君子故無妄也。此
是信之戒也○五常之戒治世之善。順天理
而行守死善終之道。稍有其過則喪身敗徳。
無善道稱之揚名於後世矣。何況吾教中四
衆念佛參禪。欲求無上妙道。又是出世間大
善大因縁。永脱輪迴到涅槃岸得大安樂。而
不遵守此五戒。欲脱輪迴到涅槃岸者。是不
可得也
  體用雙修陰翊王化
此明十善功徳。十善者。與十惡本同。各隨染
淨縁得此異名。如拳展掌。一體互用在人放
收。放者是十惡。收者則十善。此十惡名者。身
三口四意三也。身三惡者。殺盜婬是。口四惡
者。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是。意三惡者。貪瞋癡
是。止此十惡不行。即名十善道也。五戒是體
十善是用。譬如人皆有體必用肢節。體無肢
節身自何爲。肢節無體手足何寄。手足依體
而發用萬端安立世界。是事歴然無足疑也。
學人必以五戒爲體十善爲用。體用雙行方
成佛事。若盡世間人專持五戒精修十善。各
務本業經營生理。謹身節用孝養父母。是事
尤感諸天八部下降閻浮衞護凡世。風調雨
順五穀豐殷。天下和平庶民樂業。以茲善利
祝願今上聖明帝主。以四海爲家萬民爲子
皇綱大振衆國來朝。徳譽名揚十方歸順。不
施刑政坐致太平。福壽無疆山河一統。金枝
挺秀玉葉聯芳。永播堯風長輝舜日
  雙林遺戒衆等遵依
經云。五戒不持人天路絶。五戒者。乃諸戒之
首萬善之初。又教中云。如造宮室先固其基。
徒架虚空終不成就。昔日世尊於雙林間欲
般涅槃。告諸天人大衆。吾滅度後汝等當依
波羅提木叉。是汝等大師。波羅提木叉者即
是此戒。世尊當時且不只爲涅槃會上天人
大衆宣説受持此戒。我輩今時無其分耶。此
戒佛佛授受祖祖相傳至於今日。學人既欲
念佛參禪究明大事。必當遵守此戒。切不可
聽有一等邪師之輩邪見之人。妄言飮酒食
肉不礙菩提。行盜行婬。無妨般若。此地獄徒
羅刹種類惡魔眷屬。非佛弟子。竊食法門妄
談般若。壞人善信絶佛慧命。是人當墮無間
永無出期。四衆學者既入眞正法門。須具眞
正見解。故經云。人身難得正法難逢。今茲幸
得人身値遇正法。若覩如是邪見之人。各須
具眼。余何故力擧斯事。切恐初入道者未全
正信。遇此等人。或以邪法説正正法説邪。抄
前著後抄後著前。言無准定。使學者聞此誑
言不覺不知搖蕩身心。如油入麺分別不出。
誤賺一生。非止一生。百劫千生永爲魔子。誠
可憐哉。此等之輩予嘗見之。彼即緘口結舌
無言可措。只得拱手倒走三千。何故蓋謂到
此無他入門處。無他栖泊處。無他立身處。無
他開口處。云何如此。邪不干正。豈不聞古徳
云。汝之伎倆有盡。我之不采無窮。誠哉是言
也。前云五戒者。防邪止惡故名爲戒
  懺悔法門菩提行願
  學人於二六時中。須向諸佛菩薩像前五體投
地。然指然香發露懺悔。此下請三寶證明懺悔。
至某甲處稱雙字名。有衆添箇等字。聊表儀式。
胡跪合掌請云
歸依十方盡虚空界微塵刹土中一切諸佛。
歸依十方盡虚空界微塵刹土中一切尊法。
歸依十方盡虚空界微塵刹土中一切賢聖
僧。惟願三寶不捨慈悲。乞賜降臨證明懺悔。
某甲自從無始以來至于今日。多生業障累
世愆尤。三毒無明十惡重障。所作惡罪無量
無邊不可説不可説不可説轉。某甲今日洗
心滌慮。恭對十方諸佛諸大菩薩大慈悲父
靈感觀世音菩薩衆聖像前。五體投地。發露
懺悔。一念歸依河沙罪滅此上二句
重念三遍
惟願諸佛
諸大菩薩。天眼遙觀天耳遙聞他心速鑑。加
被某等修行有序進道無魔。般若智以早明。
菩提心而不退。六根清淨萬慮咸消。一念無
爲十方坐斷。高超三界。早登解脱之場。迥出
四生。速到菩提之岸。某等倘若此生縁淺道
業未成。壽命不長無常時至。願乘般若之力。
正念現前心不顛倒。隨願往生諸佛國土。得
禮諸佛菩薩親蒙教授。依願修行仍復娑婆
世界。生逢中國大富十善長者之家。得爲男
子不失夙命。惟願父母無顧戀心捨某出家。
童眞入道幼歳超群。早遇明師參禪學道。冥
通教典解義釋經。單究上乘精研至理。或於
一言之下洞明累世之因。一句之中徹見多
生之果。明明了了去住自由。佛國天堂隨意
寄託。四恩普報三有倶資。法界有情同圓種
智。請佛證明。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諸尊菩薩
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輒申鄙俚以示初機。仰冀高明重徴後學。愧
此詞繁理蹇。願祈剔冗疏通。義背言乖。誠望
刪除訂正。見聞隨喜。皆登般若慈舟。稱讃叱
擇。共證菩提彼岸
  憶昔出塵承兄警誡
智徹自元統乙亥在俗受戒。至庚辰五月出
俗。十二月初八日剃度爲僧。請益師禮雲峯
和尚。出俗日承次之兄黎十居士殷勤叮囑。
出家功徳非小因縁。入聖超凡續佛慧命。此
大丈夫事當自勉爲。今捨父母離兄弟。棄妻
子抛家業。是可忍也。汝不聞古徳云。一子出
家九族生天。此語必實。此語既實。見目前多
少出家人者。他行止所爲之事。欲望九族生
天。必不可得也。汝既出家須當立志。莫似常
僧蹉跎趁意東奔西走貪名逐利。莫爭人我
辯論是非。母恃己能道他長短。遭打則當忍
受。唾面則莫拭揩。休恣縱睡眠。莫貪求飮食。
世事多種不能枚擧。離家出門最初一歩。擧
足下足牢記話頭。行住坐臥。若離話頭則辜
負國王土地所載飮食衣服臥具醫藥。若離却
話頭則辜負施主四事供給。守此話頭生與同
生死與同死。發大志願。直要了此一件大事
因縁。方不負汝出家參學之志。所以經云。四
恩普報三有齊資。何慮今生父母及九族而
不報乎。既在途中苦多樂少。或有所得或無
所得。當以話頭自重自保。倘有箇入門安樂
處。是必轉身回教眷屬。智徹唯唯受教出門
數歩。居士復招手云。一歸何處。余回首合十
遙禮拜謝默識而行。銘刻心骨迨今不敢忘
也。叮囑世事警策工夫。節節次第井井有條。
語言瑣細具載則繁。略記大概書于卷末
  復懲懈惰止境息迷
向上説這一落索。乃是如來解制之日。山房
夜話之間。由堂中遯機首座有傷學者之嘆。
云近來時序遷移人心更變。佛法凋零叢林
荒廢。善知識隱而不出。現前四衆學般若者。
欲求箇正知正見人開示念佛參禪捷徑路
頭。是不可得也。就與余曰。何不將和尚往日
所做工夫得力底境界節次。及離俗之日令
兄叮囑警策之語一一録出以示初機。見聞
者必是重加精進。是爲幸也。余曰。古來尊宿
善知識警衆法語甚多。猶尚信不能及。余出
家時晩行解荒蕪。徒入空門於教無補。雖在
法門中留心日久。至理窮困處未有趣向。自
愧言輕徳薄。此事焉敢承爲首座。復云。此時
學人有好多聞者。有根性遲鈍者。看前輩尊
宿警策法語。皆言往古善知識般若之力深
根回蔕。纔入法門不用施工一聞千悟。此事
非吾輩淺機所爲。我等今生且下些般若種
子待於來世。文敏見如是説者多矣。可憐自
生退屈。若將和尚日前工夫微密處。從頭擧
似一遍。使見聞者決定啓發信心。必依如是
用工。如是精進。如是究竟。倘若後來四衆之
中各人有大發明了生脱死。恩莫大焉。然雖
首座爲學者心切之謂余信未敢領荷。至第
二日粥罷上方丈古道和尚處問訊。和尚與
余十有七年道舊。因話間提遯機首座所説
之事。和尚亦云。佛法正在顛危之際。此事當
爲使初入道者學者準繩。余應之曰。自救不
了焉能爲人。教有明文。自不精進欲勸人精
進。無有是處。和尚又云。教中亦説。自未得度
先度人者菩薩發心。又先儒云。危而不持顛
而不扶。坐觀勝敗安可忍也。余辭不獲已。轉
身回至山房。疏通六戸掀露頂門。散誕逍遙
無拘無絆。掣斷心猿羈鎖。敲開意馬闌關。任
從來去無妨。自是一般快活。於此不耐安閑。
遂將昔日行履陳爛葛藤一提提起。且與學
人熱亂一場。正眼傍觀却是平地起風波。把
學人手脚。打教七横入竪。無安措處。到此不
免與他整新安頓。諦當處更教諦當去也。且
道即今諦當事。作麼生分付學人。惺惺著諦
當事直下來也。各各努力承當記取。記取萬
法歸一一歸何處。自此從朝至暮從暮至朝。
上床下地出門入戸。動靜閑忙。須要話頭綿
密疑而無間。出聲不出聲隨意方便。若至禮
佛處放下話頭。志誠發願懺悔。願終至波羅
蜜處。隨擧話頭相接。或於諷經處卷終至波
羅蜜處。如前一般。事務細繁自宜檢點。又與
學人謂。參禪中境界事非一種筆舌難盡。略
而言之。若論境縁起處。皆出心之所生。心若
不生境從何有。故經云。一切業障海皆從妄
想生。又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云。一切境
界終不可取多見學人聞説境界是有。心中
歡悦。若説境界虚妄不實。便生煩惱。此下重
明境界二字皆從昏沈散亂而起。昏沈者因
懶惰心有。散亂者因恣縱心生。懶惰心是昏
沈之本。恣縱心是散亂之根。所以昏沈則境
異。散亂則體殊。皆隨妄想之心頃刻百變。心
若不起爭如之何。學人若有此二種心生。即
從坐起抖擻精神。使身心舒暢。隨擧話頭大
起疑情。此念應時消散。或有不信此説。反引
楞嚴經中五十種魔以爲實有。豈不聞世尊
爲阿難言。此五十種魔。皆是色受想行識五
妄想成客塵所覆。主人若迷客得其便。向下
文長且止。到這裏坐斷凡聖路頭。與學人掃
蹤滅跡去也。且道那箇是主。萬法歸一一歸
何處。是那箇是客。汝暫擧心塵勞先起。是至
此心無二用究竟非一。或有參無字者。或有
參本來面目者。或有參究念佛者。公案雖異
疑究是同。故經云。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
於此學人各將本參話頭。自重自保勇猛挨
拶將去。至拶不入處。驀地和身透過。直向那
邊孤峯頂上。盤結草菴呵佛罵祖。若到這般
田地裏。把佛境界作魔境界説亦得。把魔境
界作佛境界説亦得。所以道。逆行順化。鬼神
莫能測其機。其或未然切忌切忌。欲得不招
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學人千萬仔細。若
工夫上稍有入處。會得箇昭昭靈靈常現在
前。觸之不散蕩之不失。又且不可認著。爾若
認著這箇識神弄影者以爲諦當事。反被他引
入情識見中。我慢心高不復前進。便即開大
口説大話妄談般若。便道佛也只恁麼。祖也
只恁麼。又引經中是法平等一印印定。又云。
大悟不拘小節。此處無戒可持無戒可破。以
此爲大乘境界。不覺不知墮入魔家眷屬。自
誤誤人豈不傷心者哉。經云。如是之人縱有
多智禪定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
品魔女。學人切忌不可以少爲足。愼之愼之。
後學四衆若有發明者。請看高峯老和尚禪
要中有雪岩和尚三處問老和尚作得主麼。
至第三問處更宜仔細推窮。此處若過不得。
按下雲頭將老和尚疑處。衆亦如是疑此處不
須重注。
淨土玄文
中亦載
工夫到此須要保守。所以云。隨縁消
舊業。更莫造新殃。倘若陽和再復。萬類倶生
恩有咸資。功不浪施矣。已上所説工夫地位
中事。竊取經教語録中緊要處證據學人。此
事本非我有。余單只參得箇水母禪。便敢與
同道者把手共行。究取出身活路。稍有不相
應處。必不放過。故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
道之。余與眞正道友分上不惜口業。逼令向
前更無容緩。若信心輕者。實是難爲共處。又
要評論前輩老和尚有不到處伐樹尋根。何
故父無諍子家道見衰。故余爲俗爲僧多抱
不平之氣。毎見人説處做處不合道理處。直
要與他分析。到底討箇明白方愜下懷。至於
自己分上。工夫落魄未全道力。不覺光陰倏
忽老患相催。方自著忙去日又近矣。噫但願
同學者。人人慕道箇箇窮玄。發明本地風光。
誓作他生之友
禪宗決疑集終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009 1010 1011 1012 1013 1014 1015 101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